文化差异和成语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Nida) 认为翻译中涉及的文化因素可以分为五类, 即生态文化(Eco logy ) , 物质文化(material culture) , 社会文化( social culture) , 语言文化( linguistic culture) , 以及宗教文化(Religious culture) [ 1 ]。由此不难看出, 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文化包含语言, 又影响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语言可以保存、交流和反映文化。
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民族性和继承性, 不同民族的文化必然各不相同, 存在差异。这就给跨文化语言交流带来了障碍, 从而给翻译带来了困难, 有些困难甚至是难以逾越的。这一点在英汉成语的互译中就表现得尤为突出。
成语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提炼出来的短语或短句, 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大多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寓意深刻, 并且沉积了浓厚的历史和民族文化。由于中英两国文化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 两种语言中的成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也就迥然不同。如果理解或使用不当, 则会在交流中引起误解, 甚至导致交流失败。这就要求人们, 特别是翻译工作者, 必须对成语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充分地了解和掌握, 并将它们在译文中很好地表达出来。笔者将重点阐述文化差异对英汉两种成语所形成的影响, 并讨论一些英汉成语互译中常用的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 文中所讨论的成语是广义上的成语, 即汉语成语既包括四字词组, 也包括以三字词组居多的口头熟语, 还包括来自民间以短句居多的谚语、俗语; 英语成语则主要包括俗语、谚语和俚语。
一、文化差异对英汉成语形成的影响
各民族的文化既有共性, 又有个性。共性来自人类(包括各个不同的民族) 共有一个客观的大自然[ 2 ] , 对事物及其本质规律的认识基本相同。因此, 语言中必定也存在许多相似的地方。无论汉语成语还是英语成语都是人们在劳动实践与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提炼、总结出来的思想结晶, 它们也有相似之处。
如time is money (一寸光阴一寸金) , practice makes perfect (熟能生巧) , fish in troubled waters (浑水摸鱼) 等。
但是, 各民族的语言都深深扎根于其特定的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不同民族由于具有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其语言必定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在汉英成语中也有所体现。
1. 地理环境对英汉成语形成的影响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不同的自然环境对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华夏民族生活在广袤肥沃的东亚大陆上,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 土地在人们的生活中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 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与农业和土地有关的成语。如“斩草除根”“风调雨顺”“面如土色”“挥金如土”等。
英国则是一个岛国, 四面环水。构成英国领土主体的不列颠岛面积共229 800 平方公里, 占英国总面积的94% , 岛上任何一地距海边都不超过120 公里[ 3 ]。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和渔业资源使得water, sea 和fish 成了人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寻常之物。因此英语中也就有了许多与水、鱼以及航海有关的成语。如as weak as water (弱不禁风) , drink like a fish (豪饮) , to miss the boat (错失良机)。
2. 历史背景对英汉成语形成的影响
语言的发展和民族历史的发展也是紧密相联的。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 都有相当一部分成语来自真实的历史事件或与某个历史人物有关。在世界史上, 英法两国曾经发生过长达百年的英法战争。此外,
为了争夺海上霸权, 英国还和荷兰发生过战争。因此, 总的来说, 英国人对法国人和荷兰人一般没什么好印象, 反映到语言上, 就有许多包含Dutch 和French 的成语带有贬义色彩。如do a Dutch act (逃走; 自杀) , in Dutch with somebody (得罪某人) , take a French leave (不辞而别) , excuse m y French (对不起, 我讲了粗话)。
另外, 某些英语成语还来源于希腊、罗马神话以及莎士比亚和其他文学巨匠的作品。如the Trojan horse (特洛伊木马, 出自希腊神话) , arrow of Cup id (丘比特之箭, 出自罗马神话) , at one fell swoop (一下子、刹那之间, 出自莎士比亚的戏剧《麦克白》)。
汉语成语也是一样。许多汉语成语都来自历史事件、寓言故事或民间传说, 有的本身就包含某个特定的历史人物或事件, 如“三顾茅庐”“亡羊补牢”“狗咬吕洞宾, 不识好人心”等。
3. 风俗习惯对英汉成语形成的影响
风俗习惯是各民族世代相传、逐渐形成的传统。风俗习惯的差异是英汉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一点在两种语言的成语形成中有较多的反映, 特别是表现在动物形象和颜色上。
(1) 与动物有关的成语
龙在中西文化中代表两种完全相反的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龙是一种象征吉利的动物。在封建社会, 龙代表帝王、权威和高贵。因此, 汉语中与龙有关的成语一般都含褒义。如“望子成龙”“龙凤呈祥”“乘龙快婿”等。但在西方神话传说中, dragon 却是一种长着翅膀, 身上有鳞, 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
能够从口中喷火的动物, 常常令人感到恐怖。早在公元700 年左右, 在被誉为“英格兰的民族史诗”——Song of Beowulf 中, 就有关于Beowulf 与恶龙大战三天三夜, 最后杀死恶龙的故事。因此, 在西方文化中, dragon 通常代表邪恶, a dragon 常用来形容飞扬跋扈、令人讨厌的人。
在东西方两种文化中, 还有许多动物的形象都有差异。如猫头鹰在中国人眼中是倒霉、厄运的预兆,
人们常用“夜猫子进宅”来形容厄运就要来临。但在西方国家, 猫头鹰却被视为智慧的象征, 因此有成语as wise as an owl (非常聪明) 一说。
(2) 与颜色有关的成语
无论是在英语还是汉语里, 颜色除了其基本意义外, 都能使人们产生许多相应的联想。这些联想意义大都与人们的风俗习惯有很大的关系。虽然在中西方文化中有些颜色的联想意义相同或相近, 但还是存在许多差异。
红色在中国历史上被崇尚的朝代最多, 时间最长。人们常用红色象征喜庆、欢乐和吉祥。春节时家家都要贴红对联。结婚时新娘穿红袍, 头上盖红盖头, 新郎戴大红花。因此, 包含“红”字的词语一般都表示兴旺、发达、圆满、受欢迎等意义[ 4 ] , 如“开门红”“红得发紫”“红极一时”等。在英语里, 除了极少数的成语如red2letter day (喜庆日子) , to roll a red carpet for somebody (隆重欢迎某人) 之外, red 一般不具备这些含义。相反, 它往往与“流血、暴力、危险、警告”或某些不好的事联系起来。如red tape (官僚作风, 繁文缛节, 主要因律师和政府官员用红绸带捆扎官方文件而得名) , a red rag to a bull (激起暴怒的缘由,
来源于古罗马角斗士经常用一红布将牛激怒)。可能正是由于这样一种文化心理, 英国翻译家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 在翻译《红楼梦》这一中国古典巨著时, 才将其篇名译成The Story of the Stone,
将“怡红公子”译成green boy,“怡红院”译成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 s[ 5 ]。
此外, 黑、白、黄、绿、蓝等颜色在汉语和英语中的联想意义大都也有出入。例如, 黄色在西方国家传统上象征胆怯。因此英语中便有如下的习语: to show a yellow streak (表现胆怯, 懦弱) , turn yellow (害怕, 胆怯起来)。但在汉文化中, 黄色一般代表万世不变的土地之色, 也是帝王之色。它常给人辉煌、肃穆、崇高之感。因此汉语中有如下成语: 黄道吉日、黄袍加身[ 5 ]。
4. 宗教信仰对英汉成语形成的影响
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 它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形成以及语言表达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中华民族主要信仰佛教与道教。因此, 汉语里有许多与佛教、道教有关的成语, 如“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等。另外, 中国人还敬奉天神, 如“天经地义”“谢天谢地”“天无绝人之路”等。中国历代皇帝也都称自己是“真龙天子”。
在英国等西方国家, 影响最大的宗教是基督教。在西方人心中, God 具有无上的法力。英语成语中也有许多与God 相关的成语。如God help s those w ho help them selves (天助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