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的学校应答_以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为例
清华附小的“活德育”
清华附小的“活德育”(摘抄)可以看到教师和学生亲密无间地一起漫步、交谈、交换秘密的学校,一定是儿童喜欢的学校。
窦桂梅校长说:德育不应该是坚硬的,棱角分明的。
当我们刻意地去进行德育时,当孩子们知道德育就意味着自己要去“受教育”时,他们就会本能地在心里竖起一道屏障。
这是德育效果差的重要原因。
她所理解的德育,“应该是柔软的、温润的、灵活的”,可以在课堂、活动、家访等各种场合的沟通和对话中,与孩子的内心、人生对接,使孩子们在生命中生成对周遭世界的感知和理解。
“活德育”的根基:儿童视角我们要反思德育中成人文化对儿童文化的漠视与压制。
尊重、研究儿童的需要,找回德育的“儿童视角”,德育就会变得“活”起来。
儿童视角的缺席是当前学校德育中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主要原因是:一是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影响,导致德育目标脱离了学生道德发展规律和道德生活需求;二是专制的成人文化惯习,导致德育活动陷入“规训与控制”的思维中,学生和老师总是有意或无意暗示学生进入成人的轨道。
其结果必然是:花费了巨大精力,不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因为背离了学生的天性而引发他们的叛逆心。
“活德育”的课程:为了学生的成长从实践中得来的感受,远非简单说教的效果所能比拟的。
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是在生活体验中形成的,是通过“自我教育”而得来的。
学校和教师最应该做的,就是为学生创造这样的条件和机会。
开展“我来赚五块钱”的活动。
条件是:不能赚家里人的钱;不能倒买倒卖;保证安全。
儿童节开展“六个一”活动:给自己崇拜的一个人写一封信、和校长进行一次亲密接触、深入了解父母一天的工作、给老师一次好建议、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为社区做一次爱心服务。
妇女节开展“夸夸我妈妈”活动。
开学时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
“活德育”的契机:倾听与发现日常生活独有的放松感会让德育活动变得自然而有效。
尤为重要的是,在柔性的学校日常生活中,教师更有可能倾听各种细微的声音,发现各种细小的问题。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高瑜近年来,“核心素养”这个词热度不减。
小学阶段,是人的核心素养发展的“启蒙期”,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注定了它在核心素养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关键地位,那么核心素养如何在小学教学中落地?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有哪些途径?本文着重从班主任培养、学科培养、教育评价三个方面来探讨研究。
1 引言2014年3月,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
什么是“核心素养”?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
小学阶段,是人发展的基础阶段,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核心素养”更是被置于深化改革、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
近年来,素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宜性不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等具体问题。
哪些途径可以发展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是我们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2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课程改革这么多年以来,我们小学的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核心素养”的提出,也让我们的教育理念有了新的变化。
它是素质教育的拓展和延伸,经过我们网上的调查研究,关于“核心素养”的论文,共计2245篇,且呈上升趋势。
在一线教学中,我们的教学活动也已从知识本位的教学转向素养本位的教学,我们也确立了这样的教学理念: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学科教师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来教人。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1+X课程建构与实施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1+X课程”建构与实施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以“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为办学使命,把育人目标具体化为“健康、阳光、乐学”。
在探索育人目标实现途径的过程中,以“课程”为核心载体,从2010年起开始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1+X课程”,四年过去了,清华附小在原有的课程框架下,又有了怎样新的探索?即将走向百年的清华附小,该怎样实现起基础教育的中国意义?一、从三个真实的故事说起故事一:一个学生的故事2014届,王同学,数学对于她来讲曾经是一个噩梦,数学作业本曾错误百出,书写脏乱,成绩也不理想。
升入四年级以后,王同学曾弱弱地问了一句新换的数学老师———姜老师:“老师,您说我是不是永远也学不好呀?”后来,姜老师通过了解发现,王同学遗传了在清华美院做教师的母亲的绘画天分,每当她拿起画笔的时候就显得那么从容自信。
姜老师鼓励她用故事和绘画来表现数学。
于是,在数学课每一单元学习结束后学生制作的单元梳理小报中,王同学自创了一个人物“小毁”,用“小毁”的生活来总结本单元的数学学习,渐渐地,随着学习内容越来越复杂,王同学给“小毁”身边增加了兄弟姐妹、舅舅姑妈等角色,并把故事不断地与生活相结合:长方体单元的总结,“小毁”的任务是测算礼物盒要准备多大的包装纸;百分数单元,“小毁” 的任务是测算压岁钱每年获得的利息……渐渐的这些单元总结形成了系统,最后王同学将它整理成了一本数学小说,在年级内成为美谈。
她从中找到了自信,成绩有了稳步的提升。
她对妈妈说:“我用绘画这把钥匙打开了探索数学天地的大门”。
就这样,姜老师把她幸福地、安全地送到了清华附中。
这个故事引发我们思考:学科教学改革怎样指向学科素养?故事二:一位老师的故事如何教孩子认识0到10各个数?傅老师发现过去的经验不灵了,按照教材既定的内容,孩子们提不起兴致。
于是傅老师在完成教材既定内容基础上,把数字的发展史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将古埃及的数字、中国古代的算筹计数法摆在孩子面前,孩子们第一次知道了阿拉伯数字各个符号的诞生原来和这些数字原本书写时角的数量有关。
清华附小1+X课程体系
在附小,跨课程整合在综合实践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也更为常态,这种尝试是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了多课程的融合。
在家长、学生参与评估后,附小最终确定了40来项“X”课程,他们称之为“清华风物及学生个性化课程”,这些课程都与基础教育的元素相关,“能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有用,而非无限延伸的内容。”
窦桂梅说,“教育的目的就两件事,让人聪慧,使人高尚。我觉得这两点就是生命的内核,聪慧像人字的一撇,高尚像人字的一捺,它们支撑起大写的人,人的一生都在为这两个词奠基。附小把高尚、聪慧作为了办学理念。”
“1”的优化是块难啃的“硬骨头”,但牵一发而动全身,它不仅提升了国家课程的效率,还减轻了学生学业负担,为“X”课程的进入扫清了障碍。
课程结构调整的方向因此变得清晰。附小用“+”来概括“1”与“X”的结构内涵:“1”是优化整合后的国家课程;“+”不是简单增加,而是在国家课程优化下的适当完善、补充;“X”不是另起炉灶,也不是无限增加,而是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有限延伸。
“事实证明,35分钟用得其所是完全够用的,我们聚焦到教学任务上,进行微格的预学、共学、延学,课堂有了效率保证。”窦桂梅解释道。
这样一来,国家规定的总课时仍然不变,“节省”下来的课时被放到了“大课时”中去,一节课变为60分钟。
减少5分钟有风险,增加2力规律?对此,附小认真进行了论证。
他们进行横向比较,“我们专门把美国、新加坡的课时都找来研究,发现他们的课时很大,有的是90分钟,有的是60分钟。我们还专门到他们的课堂观察长课时里孩子到底在做什么,后来发现,他们的课注重学而不是讲,大多数课都是以孩子学的方式进行,学累了便可以去喝水、上厕所。”胡兰老师介绍。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1+X课程”体系实践探索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1+X课程”体系实践探索“我5岁开始学剪纸,师从工艺美术大师张凤琴,我喜欢剪纸,因为它好玩又好看,是一门传统的民间艺术。
”郝云柯穿着正式的小西服,“煞有其事”地开起了自己的个人小讲座。
讲座像模像样,有PPT、图片,童真有趣,讲座的声音奶声奶气,语言并不流畅,但一脸的自信,15分钟的介绍中还穿插了台上台下的互动,你能相信这是一个一年级才6岁的学生吗?“让孩子站在学校的正中央。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这样解释,不管是一年级的“奶娃娃”,还是六年级的“小大人”,都可以在学校的“水木秀场”开讲座、做展示。
“说说我的中医爱好”、“介绍一下我的玩具收藏”……连家长都羡慕起来了:“孩子这么小就能开讲座,想都不敢想。
”“孩子都是天生的梦想家,而我们要做的是,提供一个舞台。
”窦桂梅说。
从“主题教学”到“课程整合”以儿童的角度来思考教育提供舞台,才能让孩子站在学校的正中央。
“水木秀场”是舞台,课堂更是学生发展和成长的舞台。
但一次听课经历让窦桂梅深入思考,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指向“人”的课堂?第一节语文课,语文教师循循善诱,声情并茂;第二节数学课,教师条理清楚、言简意赅;接下来,课间操,英语课,体育课,教师们无一例外地都给孩子们安排了各种各样的学习任务。
孩子们无论高矮胖瘦、个性如何、差异多大,都要完成统一的教学任务。
这样的教学,显然不是“因材施教”。
窦桂梅是语文特级教师,早在20余年前就开始“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的教学探索,尝试将教材中单篇课文碎片化的教学内容以主题加以统整,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整合课内外资源,进而整体提升儿童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种教学基于三个理念:语文立人、整合思维、儿童立场。
这样的理念仅仅适合于语文吗?为什么不能进一步延伸、迁移?2011年9月,当上清华附小校长没多久的窦桂梅,从主题教学实践探索中受到启发,开始了主题教学思想引领下的课程构建。
“主题教学的核心思想——立人,就是学校课程建设的核心理念。
参观北京清华附小心得
参观北京清华附小心得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商务中心区武汉大学实验小学的成立是社会给予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办学理念理念与水平的肯定,也是对清华附小新发展战略提出清华更高要求,更是清华附小百年文化发展新的机遇,回报社会传承清华公益精神的一个具体行动,参观北京清华附小心谨慎得。
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参观北京清华附小心谨慎得,参观长春清华附小心得篇1有这样一所百年老校,典雅、素朴、温润,坐落于清华大学西南侧,她的附小名字叫做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这座大学里边的后花园始建于百年附小,儿童站在正中央,是他们一贯的坚守,并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始终立于课程改革的潮头。
上世纪七十年代是标杆全国的“五四学制”改革实验项目校。
本世纪初在本世纪初人民大会堂进社区了“为生命奠基:语文课改的‘三个超越’”的教学理念,随后拟定语文主题教学,指向儿童语文素养和核心价值观。
在此基础上,引发概略构建了“在四整体课程体系下让凸显三大特色:一、亲近母语。
附小是全国最“宜读”的学校之一,全体师生坚信“改变,从阅读经典开始”,“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主题阅读切入点书目”在全国产生最广泛影响,打破了儿童语文学习单篇碎片化的困境,改变着广大少年儿童的努力学习生态。
书香的种子散满附小的每一个角落,已有望成为校园的一张名片。
二、体育健康。
基于“有趣、出汗、安全、技能”的原则,附小提出了“每天体育‘三个一’,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倡议,既磨炼了儿童一身的健康体魄,又安德鲁传承了马约翰的体育精神。
三、实践与创新。
附小与清华附中、武汉大学血脉相连,秉承共同的文化理念,开发“一条龙创新人才培养”育人模式的新型培训课程,关注有特殊才能潜质天赋的学生,呵护好奇心,培植兴趣,提升学生的不断创新素养。
百年的轮回,百年的荣光。
“办学使命: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育人理念:儿童站在私立学校正中央校训:立人为本,成志于学学生誓词:我是清华少年,努力成为健康、阳光、乐学,拥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的现代文明!刻师誓词:我是清华人,努力用敬业、博爱、儒雅成就每一个学生,把每一个的成长当作我们的最高荣誉!办学愿景:我们努力,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充满向上的精神与即使教育的智慧;我们努力,让学生的每一个时刻都能享受学习收获与成长的乐趣;我们努力,让教师的每一天工作都能重新认识职场的幸福与专业的尊严。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1+X课程”建构与实施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1+X课程”建构与实施
窦桂梅;胡兰
【期刊名称】《课程.教材.教法》
【年(卷),期】2015(035)001
【摘要】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以“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为办学使命,确定附小学生核心素养为:家国情怀、公共道德、身心健康、社会参与、学会学习、国际视野……构建了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1+X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研制了《质量目标指南》和《课堂乐学手册》,搭建了课程标准、教材、教学之间的桥梁;进行了学科间的课程整合,还儿童以真实情境;不断调整课时,体现课程的丰富性、选择性与人性化;使课程真正服务于学生成长.
【总页数】6页(P38-42,48)
【作者】窦桂梅;胡兰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北京100084;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北京100084【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3.07
【相关文献】
1.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设置--清华附小“1+X课程”设置特点探析 [J], 汤卫红
2.夯实基础整合课程提升学生核心素养r——丽水市实验学校"1+X体育课程"模式的建构与实施 [J], 张斌;刘必水
3.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和美课程建构与实施研究 [J], 郭伟
4.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和美课程建构与实施研究 [J], 郭伟
5.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心力”课程建构与实施评价 [J], 刘红梅;崔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核心素养国旗下发言稿努力提升核心素养做新时代有为青年
核心素养国旗下发言稿努力提升核心素养做新时代有为青年同学们、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努力提升核心素养,做新时代有为青年》这段时间,学校为致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组织了“红五月”文艺汇演节目评比,各班级都做得很棒。
今天就借此机会和大家谈谈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分为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基础三个方面。
时间关系,今天主要和大家谈两点:自主发展和文化基础。
首先谈谈自主发展自主发展包含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两个方面人的潜能是无限的,我们对自身的挖掘和开发也应该是没有止境的。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
人生亦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生长。
某某中学的学生应该是具有自主规划能力的人,能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某某中学的学生应该是具有较强的自控力和内驱力的人,时刻清醒自己该往哪个方向努力,如何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去年暑假,我校一名优秀学生代表到清华去参观体验,当被问及清华之行的收获时,这个同学脱口而出:我发现我是为物理而生!我真心为这个同学感到高兴,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在哪里。
同学们还应该多关注身体健康,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不少大学如清华大学有规定,男生3000米,女生1500米,每年测试,必须达标,否则不予毕业。
高考前,为了提前锁定一批学习特别优异的同学,清华和北大都有专项计划,也就是“领军计划”和“博雅计划”,但是申请者都必须参加体质测试,体质测试成绩好,在最终录取时还有可能会享受到一定的优惠政策,足见健康体魄的重要。
心理健康与身体的健康互为表里,我们要学会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调节自己的情绪,有烦心事多向家长、老师、朋友倾诉。
学校有专业的心理老师,建立了心理咨询室,还定期印发健康小报,大家可以多多关注,经常对照,查找不足。
下面和大家谈谈第二点:文化基础文化基础包含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两个方面西汉刘向有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读懂核心素养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读懂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读懂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读懂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核心素养”概念,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科研部主任、教育部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综合组成员王月芬介绍说,核心素养教育体系的建构,意义非常重大。
它具体回答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有助于实现从学科中心转向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为育人模式、评价方式的转型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将从单一知识、技能转向综合素质,从学科学习转向跨学科学习,从灌输式学习走向探究性学习。
具体到课程改革上,将基于学科本质观来确立学科素养,基于学科素养来择定学科课程内容,基于学科课程内容来研究学业质量评价标准。
Ⅰ核心素养之价值取向与意蕴●刘华贵 2014年3月,我国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
一时间,“核心素养”被反复提及,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词汇,甚至引起概念上的泛化。
有些教师认为,以前提的课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现今的核心素养只是提法发生了改变,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基于此,本文围绕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核心素养的意蕴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旨在帮助教师理解什么是核心素养,以促进其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达成教育目的。
什么是核心素养?教育肩负着为未来社会培养现代公民的使命。
因此,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永远都是教育的终极追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正视现代公民必需具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是什么。
针对这一问题,世界各国纷纷启动了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
在我国,双基、三维目标曾是我国教育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才培养要求。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与知识社会的来临,我国也紧跟时代要求,启动了学生核心素养研究。
课题申报模板:3597-基于培养小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培养小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一、问题的提出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
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 2015年3月30日,我国在正式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份文件中也提出了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
小学语文教学要想培养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代新人,教师就应当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也就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致力于使学生形成相对稳定的、适应性更强的语文学识修养、文风情趣状态。
所以,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注意传统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养成之外,还要关注学生对这些目标的真正内化,使之上升到语文审美情趣与良好个性、健全人格构建的高度。
然而,当前的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欠缺,包括写字习惯不认真,没有自主阅读的习惯。
同时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是不敢大声朗读,朗读的情感不充沛,课堂不敢大胆发言,发言缺乏思考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再是学生不善于阅读和积累,缺少文化积淀。
根据调查统计发现,只有18.5%的学生课外坚持阅读、主动增加课外积累。
学生的心理素质薄弱,缺少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面貌,无论是身边存在的具体现象还是网络新闻,学生遇挫离家出走和自杀等事件频频发生。
学生缺少良好个性的构建,缺乏理想追求,缺乏积极的精神引领和导向,沉迷于网络和游戏。
对亲人、朋友、家乡、祖国缺少情感牵系,爱国情怀淡薄。
那么教师如何针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质培养,科学有效地组织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
二、课题界定语文核心素养按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的说法,“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核心素养”的概念如何界定?
“核心素养”的概念如何界定?“核心素养”的概念如何界定?学习感悟:最近颁布了《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框架》,我也进行了认真学习,也看了许多,包括课堂上的转型等等。
但也看到了不同的声音,也进行了吐槽,特别是福建教育学院黄家骅院长《核心素养不核心,倒像综合素养》的,另外,还有刘教授的观点认为,“核心素养的表述不够精准,作者的语素养大概只有小学语水平,这样的本也好意思发布”。
学习后发现,概念的界定很重要,怪不得上次在研修学习时,教授们重点讲述了标题中概念的界定。
正如有的专家所说,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内涵外延,看法并不相同,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滥用、泛用该词的现象比比皆是,随意性很强,乱象迭出。
对此概念进行梳理,正本清,拨乱反正,很有必要。
下面是摘录褚宏启的《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褚宏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核心素养”这个概念舶于西方,英词是“key petenies”。
“key”在英语中有“关键的”、“必不可少的”等含义。
“petenies”也可以直译为“能力”,但从它所包含的内容看,译成“素养”更为恰当。
简言之,“核心素养”就是“关键素养”。
“核心素养”最早出现在经合组织(ED)和欧盟理事会的研究报告中。
经合组织1997 年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Definitin and Seletin f petenies:Theretial and neptual Fundatins,即DeSe)研究项目,此时并未在项目名称中直接使用“核心素养”一词,但2003 年出版最终研究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keypetenies fr a Suessful Life and a ell-Funtining Siety)时,则使用了该词。
为推进核心素养走进教育实践,2005年经合组织又发布了《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遴选:行动纲要》(TheDefinitin and Seletin f key petenies:Exeutive Suary),以增强核心素养应用于教育实践的可操作性。
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及其培育(余文森)
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及其培育●文/余文森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重要、不可缺的素养。
就一门学科而言,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但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
任何一门学科的目标定位和教学活动都要从素养的高度来进行。
价值引领、思维启迪、品格塑造是学校和教师的三大核心任务。
一、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北师大肖川教授认为:“从学科角度讲,要为素养而教(用学科教人),学科及其教学是为学生素养服务的,而不是为学科而教,把教学局限于狭隘的学科本位中,过分地注重本学科的知识与内容,任务和要求,这样将十分不利于培养视野开阔、才思敏捷并具有丰富文化素养和哲学气质的人才。
”实际上,任何学科知识就其结构而言,都可以分为表层结构(表层意义)和深层结构(深层意义)。
表层意义就是语言文字符号所直接表述的学科内容(概念、命题、理论)(内涵和意义),深层意义是蕴含在学科知识内容和意义之中或背后的精神、价值、方法论、生活意义(文化意义)。
表层结构和意义的存在方式是显性的、逻辑的(系统的)、主线的。
深层结构和意义的存在方式则是隐性的、渗透的(分散的)、暗线的。
但它是学生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决定性的东西)。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是仅仅为了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时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余文森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
兼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
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
学科教学要有文化意义、思维意义、价值意义,即人的意义!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良好的教育。
遗憾的是,在我们中小学,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学生学科知识掌握得很熟练很牢固,解题能力也很强,但是你跟他相处,马上就会感受到他身上缺了什么东西,这东西就是素养!学科教学要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丰富、思维深刻、人性善良、品格正直、心灵自由的人。
二、学校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三大核心素养我们把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看成学生的三大核心能力,我们也把正确的价值观、科学(先进)的思维方式和优秀(良好)的品格(品性)看成是学生的三大核心素养。
学校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学校如何落实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着清晰的目标指向,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以核心素养体系为统摄,国家将修订学业质量标准、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并“协同推进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评价方式、考试命题等各环节的改革”。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场全方位的改革,正在推动中国教育的升级换代。
构建落实核心素养体系是素质教育的再出发;课改经过十余年已进入深度学习、深度课改的后课改时代,明显标志是立德树人进教材、进课堂,核心素养取代三维目标,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出台。
同时现代学校制度建立与运作也需要学校管理与时俱进。
在此背景下,学校管理需要转型。
一、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需要重新审视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需要贴紧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观,突出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核心素养背景下学校培养目标要承载:培养出能够健康发展、幸福生活、成功应对未来挑战的人;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 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中国人;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
二、学校管理机构需要重新设置案例:某校一个教数学非常有想法老师想探究综合项目学习,因他归属数学组,无法协调语文组、理化组等相关的教研组教师,再加上个人无权协调课程调换与课程整合,这么好主题、想法不能实施。
该校因确少课程指导、协调、评价中心这个行政职能结构,跨学科项目学习、混龄学习很难从组织架构上保证顺利实施。
急需将学校教科室转型为课程资源中心及课程实施指导室,从行政机构上确保以核心素养落实来实施项目学习。
三、学校课程开发、设置需要进行统整案例:先从我听的二节物理课说起。
一节是初二物理物质的三态变化中的液化、固化现象及特征,涉及到晶体、非晶体的熔点、凝固点概念理解。
该教材编排是借助实验,让学生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图像并分析图像。
我询问学生并查阅了孩子们的数学课本,到初三才学图像相关知识,也就是说物理课上把数学上的图像做为己知内容去使用,而学生初二数学还没有涉及这方面内容。
参观考察北京市清华附小体会心得
参观考察北京市清华附小体会心得清华附属小学商业中心区育才小学的创立是社会发展给与清华附属小学办学特色与水准的毫无疑问,也是对清华附小新发展明确提出高些规定,也是清华附小近百年文化发展新的机会,回馈社会承传清华大学公益性精神实质的一个实际行動,参观考察北京市清华附小体会心得。
下边是我为大伙儿搜集整理的参观考察北京市清华附小体会心得,热烈欢迎大伙儿阅读文章。
参观考察北京市清华附小体会心得篇1有那样一所百年老字号校,雅致、素朴、温和,位于清华西南面,她的姓名称为清华附属小学。
这座大学的庭院兴建于1920xx年,冯友兰、朱自清、叶企孙、马约翰、潘光旦等知名专家教授都曾依次出任过附属小学的校长或校领导。
摆脱了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杨振宁、奥运会冠军秦凯何姿等著名同学。
近百年附属小学,少年儿童立在正中间,是她们一贯的恪守,并以优秀的文化教育教育理念自始至终立身课堂教学改革的百舸争流。
上世纪七十年代是推动全国各地的“五四学制”改革创新试验新项目校。
20世纪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宣传教育了“为性命奠基石:语文课堂改的‘三个超过’”的教育理念,接着明确提出语文课主题风格课堂教学,偏向少年儿童语文核心素养和价值观。
在这个基础上,引起系统化搭建了“1 X课程内容”管理体系,用专题教育打好基础,融合课程内容,教育创新,明确提出了“为聪明与爱国的人生奠基石”的办学特色。
从学员方面来讲,让全部学员在清华大学文化艺术的盈润中,在附属小学六年的岁月里,完成“身心健康、太阳、勤思”的性命样貌。
从老师方面而言,附属小学正勤奋煅造求实创新的老师精英团队,老师“爱岗敬业、仁德、温文尔雅”。
在总体课程设置下突显三大特点:一、亲近母语。
附属小学是全国各地最“宜读”的院校之一,全校师生相信“更改,从阅读经典逐渐”,“清华附属小学主题风格阅读书目”在全国各地造成普遍危害,摆脱了少年儿童学习语文每篇泛娱乐化的窘境,更改着众多青少年儿童的学习培训绿色生态。
综合素质评价思想品德典型事例
综合素质评价思想品德典型事例综合素质评价思想品德典型事例暑假期间,听取了清华附中校长助理车晓佳女士带来的案例报告——清华附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介绍。
清华附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分别对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5个内容作出评价,具体包括9个模块46个维度。
该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涵盖了学生校内外全进程的发展轨迹。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在《综合素质评价的探索与实践——以清华附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的建设为例》1文中详细阐释了“为何做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实行要点”,提到做综合素质评价,“记甚么、不记甚么、怎样记,1定要分类、理清楚”。
清华附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内容:1、诚信道德。
包括道德嘉奖、失信扣分、纪律处罚、背法犯法、班级值日等10项内容。
2、学业水平。
包括学业成绩、作业表现、课堂表现、课堂考勤、学业嘉奖、创新成果等10项内容。
3、身心健康。
包括身体技能、运动技能、体育嘉奖等4项内容。
4、艺术素养。
包括才艺嘉奖、艺术成果展现2项内容。
5、组织调和能力。
包括校内任职、校团委学生会任职、学生社团任职、社会工作4项内容。
6、活动实践。
包括活动实践嘉奖、党团活动、社团活动、生产劳动等6项内容。
7、个人成长。
包括学术志趣及偏好发展、艺术特长、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感动感悟与交换沟通、读书分享与人文思索、学习总结与个人反思6项内容。
8、集体嘉奖。
包括班集体嘉奖和社会集体嘉奖2个维度。
清华附中综合评价体系有以下几个特点:1、基于互联网、大数据2、基于全方位的、进程性的、发展性的客观真实的行动记录3、很好地体现了“谁使用、谁评价”的要求4、很好地解决了负担重的问题、诚信的问题5、所积累的大数据是教育实证研究最宝贵的资源6、有益于增进中国进程化和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清华附中综合评价体系核心思想:1、诚信记录2、动态量化3、进程评价4、科学体系王殿军校长在《综合素质评价的探索与实践——以清华附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的建设为例》1文最后提到,“清华附中学生综评系统能够完善初中—高中—后高中时期的利用链,为优秀人材培养发展的长时间追踪奠定基础,助力学生的学业生涯、职业生涯计划;能够通过对大数据的利用发掘展开更深层次的教育利用,激起更大的教育活力,为中国教育的实证研究积累完备的大数据。
小学生核心素养有哪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初步拟定了清华附小学生发展的“五大核心素养”。
1.身体健康“身心健康”源于原清华附小校董马约翰先生身体力行,清华大学老校长蒋南翔倡导的“每天锻炼一小时,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体育精神,这里指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清华附小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努力达到身体发育良好,视力达标,体态匀称,体质强健。
每个学生至少要有一项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有较强的身体活动及协调能力、疾病抵抗能力,面对危险逃生自救的能力。
要热爱生活,自信向上,悦纳自己;学会微笑、感谢与赞美,尊敬师长,友善乐群,乐于助人;要学会情绪管理,自强不息、积极进取,拥有朝气蓬勃的“精气神”。
2.成志于学“成志于学”源于清华附小前身“成志学校”的校名,取义于清华附小“立人为本、成志于学”的校训。
这里指学生永远葆有积极的学习状态。
志存高远,通过学习成长、成人,努力成才,成就未来事业。
清华附小学生应当学而不厌,拥有扎实的基础、广泛的兴趣进而形成志趣。
要增强学习内驱力,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既能自主学习,又能与人合作,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探究,并能够把学习所得运用于社会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
3.天下情怀“天下情怀”源于清华大学“厚德载物”“中西合璧”的办学思想及清华附小百年来一直坚持的公益情怀。
这里指我们的教育要使学生扎中华根,铸民族魂,做具有国际视野、天下情怀的现代中国人。
清华附小学生应自尊自重,自立自强,拥有爱家人、爱家乡、爱集体、爱人民、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要有为社会服务和奉献的公益精神;要有振兴中华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要有较开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理解、尊重、包容多元文化,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平等交流,友善相处和交往。
4.审美雅趣“审美雅趣”源于清华大学四大国学导师“至真、至美、至情”的美学境界。
这里指学生应该具备符合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的审美意识和创造美的能力。
清华附小学生应向往与追求美好形象和美好事物,学会感知美,善于发现美、体验美、理解美,在对生活、自然、科学、艺术的欣赏中,受到美的熏陶。
清华附小的课程设计理念
清华附小的课程设计理念1.课程定义与结构沿着“十个一”课程目标,学校拟定了课程改革的整体设计思路,即:有效整合国家课程,补充相应的校本课程,形成“1+X 课程”体系。
“1”:指优化整合的国家基础性课程。
即优化整合后的学生必修的国家课程,强调回到基础,其内容与形式相对稳定,是基础、是底线。
“X”:指实现个性发展的特色化课程。
“X”是在“1”的基础上的补充、延伸与创新。
在“1+X 课程”的结构设置中,一方面强调基础,即优化整合后的国家基础性课程要接近总课程的70%;另一方面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调整这一比例,使“1”与“X”相辅相成,平衡互补,最终实现大写完整的“一”。
“1+X课程”是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办学最重要的载体,是学校所有工作最终的物化体现,是学校师生研究能力与学术水平最有力的证物,也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为此,学校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时安排、课程评价等多个维度研究了“1+X课程”的内涵。
2.课程目标有目标,就有抵达彼岸的那一天。
学校的课程育人目标,决定了学校课程发展的方向。
“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是人生的终极目标,而其在小学阶段应当表现为怎样的样态呢?我们经过学生、家长调研,确定学生培养的三个关键价值取向:“健康、阳光、乐学”。
根据附小学生的实际,以及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的要求,我们与家长一道将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化为“十个一”的培养目标:一流好人格;一身好体魄;一生好习惯;一个好兴趣;一种好思维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一项好才艺;一门好外语前“五个一”是每个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目标;后“五个一”中,不同的学生可以有所侧重,是个性化的发展目标,并允许学生自我设定特殊的发展目标。
“十个一”共同落实小学阶段学生“健康、阳光、乐学”的价值取向,实现“奠基”3.课程结构结构决定品质。
为了使我们的学生,既能达到甚至高于国家课程标准中的各项要求,而且使个性化发展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我们界定了核心概念,提出了“1+X课程”的结构。
(完整word版)清华附小1+X课程体系
解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1+X课程”体系施久铭 2013年初春,北京的一场大雪过后,积雪还未融化。
这天,位于清华园内的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附小”),一场气氛热烈的座谈会正在进行,与会者是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同附小的全体教师。
当仔细翻阅了教师们厚厚的研究笔记,听完了附小校长窦桂梅对课程教学改革的介绍,谢维和兴奋不已,提出要将座谈的感受和体会写进自己的文章。
是夜,谢教授欣然为附小的《乐学手册》写下了题为“乐在学中”的序言,他在末尾动情地写道:“小学教育实在是一门非常深奥的科学。
它是所有正规和系统化教育的起始,是全部教育的基础。
我甚至愿意认为,一个国家和个人所有教育的优点和问题,都可以在这个国家和个人的小学教育中找到它们的萌芽……”一所小学的课程教学改革何以让一位长期致力于高等教育研究的大学教授如此振奋?它到底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呢?课程改革:从“适合”的逻辑出发“现在的小学老师不好当啊”,窦桂梅感叹。
“教书教书,可现在的孩子对书不那么好奇了,一上语文课就头疼。
”她常发现,“刚入学发到手的教材,孩子几个小时就翻完,一点新鲜感都没剩下。
”这种“没上学书都读过十几本”的现象在当下是普遍的,“不仅如此,附小的孩子中,许多还有国外生活的经历,他们的英语水平常常超出课程教材的要求,如果还按原来的教法,孩子不好奇了,老师也不知道咋办了。
”学生的学习起点高是表象,深层的问题,隐藏于学校的课程。
拿国家课程来说,开足开齐毋庸置疑,但如何开足开齐,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不同孩子理应不同。
附小的实际情况是,如果仅仅满足于开足开齐远远不够,“它只是个底线和基数,要适应孩子个性发展的需求,就必须有更加丰富、可供选择的课程。
”窦桂梅说。
课程成了学校教育中的关键一环,附小先前的几项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
在对“学校办学理念的实施途径”的调研中,62%的家长都认为合适的课程设置十分重要。
在对“为什么要上学”的调查中,34%的学生选择了“能学知识”,而更多的学生则选择了“课程有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
Moral Education China
文 _ 窦桂梅 汤卫红
《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将核心素养
明确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作为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学校,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清华附小)始终紧跟国家改革与发展的步伐,一直致力于探索“育什么人”和“怎样育人”两个基本的教育命题。
为了更为清晰地回答新时期清华附小“育什么人”的问题,近年来,我们一直审慎地研究清华附小学生如何
发展核心素养。
基于学生的特点、学校的百年文化和办学思想,拟定了五大核心素养:身心健康、成志于学、天下情怀、审美雅趣、学会改变。
五大核心素养明确了清华附小“育什么人”,为学校教育指明了方向。
而回答“怎样育人”就是要让核心素养在教育实践中落地。
一、“四园”构筑儿童成长新天地
新修订的《清华附小办学行动纲领》指
每个儿童的核心素养都是在动态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学校的意义就在于不断为儿童提供丰富多样的可能性。
核心素养的学校应答
——以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为例
2016-01 半月刊话题Features
出,要把学校建成“一所生态田园、人文家园、书香校园、儿童乐园”。
近年来,清华附小人为着这个理想的校园而不断智慧地创造。
下面以生态田园为例谈谈素养导向的校园建设。
没有亲近过泥土的孩子,不会有真正的童年。
清华附小打造生态田园就是要还儿童以泥土,还儿童以自然。
生态田园给儿童以自然的滋养、探索的空间、发现的奇妙、想象的天地、创意的灵感。
清华附小人不满足于原来校园里的植物品种,移植与插种了梧桐、白皮松、桃树等50多个品种。
丰富的植物品种吸引了多样的动物品种,儿童、植物、动物融为一体。
于是,从这里诞生了酷爱植物研究、钟情昆虫研究、痴迷花鸟写生等成志少年,他们从兴趣起步,找到乐趣,形成志向。
一切素养都在与生态田园对话中悄然生长。
二、养成影响学生一生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好习惯是身心健康、成志于学的重要保障,也是其重要的内涵。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阶段性要求,我们在不同年级重点落实一项养成教育主题,通过行为规范和内在约束,逐步将外在要求内化为素养。
我们拟定的六大养成教育主题是:言行得体、协商互让、诚实守信、自律自强、勇于担当和尊重感恩。
围绕主题,我们会开展系列活动,将素养的培养自然融入。
如六年级尊重感恩,我们确立5个二级主题:阅读尊重、讲述尊重、体验尊重、书写尊重、表达尊重,通过阅读经典、讲述故事、在足球中外对抗赛中体验尊重对手,在创作中书写心中的尊重,在毕业典礼中表达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尊重之情。
为了让儿童能够将养成教育六大主题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素养。
我们集教师和学生智慧创作了《清华附小三字口诀》并谱曲,旋律优美,易唱好记。
如勇于担当的三字口诀为:“讲正义,有正气,明事理,晓是非。
讲平等,创和谐,凡遇事,正思维。
讲参与,肯付出,尽己能,心无愧。
讲公益,喜奉献,乐服务,主动为。
讲智勇,敢承担,遇险恶,巧面对。
讲责任,尽全力,做善事,心灵美。
”
三、“1+X课程”的深化与创新
课程是学校最重要的产品。
课程是学生发
展的核心供给力。
核心素养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源”动力。
核心素养是整体的、综合的、交融的,无法分解到各个学科去一个一个实现,必须依赖课程整体立人。
课程必须超越于学科的知识、能力,指向于核心素养,才能促进完整的人的发展。
近年来,清华附小不断推进“1+X课程”的深化与创新。
(一)结构深度优化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1+X课程”首先撬动了课程结构的优化。
“+”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结构,促进“1”(优化整合后的国家基
础性课程)与“X”(实现个性化发展的特色课程)两者之间的相辅相成,形成合力,构成趋于合理的、有机整体的课程结构。
既使学生学好国家规定的核心知识、形成核心能力,为后续的学习和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又能在这个基础上,使知识得到拓展或深化,使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得到提升,满足他们的个性需要。
“1+X 课程”体系旨在帮助儿童更好地建立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世界之间的有机联系,在与世界的开放联系中不断拓展思路,开阔视野,创生意义,从而更加有效地面对现实问题,成就具备核心素养的现代小公民。
(二)内容深层整合
清华附小在整体课程构建的过程中,立足
33
Moral Education China
Moral Education China
清华“大、中、小一条龙”人才培养战略,重点推进三大核心课程。
健康体育课程。
我们认为:身体是最好的教育学。
我们充分运用身体这一教育资源,保证学生每天在校能锻炼两小时左右,每天完成“三个一”(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天一个健身大课间和晨练微课堂,每天每个学生一个体育自主选修项目),帮助学生把体育当做生活或生命的一部分。
健康体育课将意志品质、心理健康、自救自护能力等以主题融合。
主题阅读课程。
阅读,是点亮儿童核心素养的“明灯”。
清华附小的阅读,站在历史的时空与世界的原野上,通过传统文化著作与中外经典儿童作品两座灯塔,照耀儿童的心灵世界。
各任课教师从不同的维度和角度为儿童推荐书目,坚持经典性、序列化和趣味性。
我们通过指导阅读课、阅读分享课、阅读欣赏课等促进深层次阅读的不断推进。
六年的全阅读课程,将小学阶段的阅读目标化、系统化,激发学生阅读文学、科普、艺术等经典的兴趣,丰富对世界的认知,提升学生各方面素养和实践能力。
应用创新课程。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科学在于应用与创造,清华附小立足清华大学的科学沃土,以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前提,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大胆想象,勇于创新,促进核心素养的综合提升。
(三)整合全面融通
在实践深化中,我们探索出整合途径的三种方式:渗透式整合、融合式整合、消弭式整合。
学科内——渗透式整合。
立足某一学科,体现学科的独特价值,依据主题,将学科内的相关知识、能力等组成一个有联系、有逻辑、有层次的系统,并形成适合学生发展、满足学生需要的主题课程。
整合中,引导学生找到不同技能间的共通之处,同时情境的创设,更贴近了学生生活,更符合儿童本身的认知规律,更符合儿童核心素养整合发展的需求。
跨学科——融合式整合。
以某一主题为中心,充分发挥各学科的独特优势,将不同学科的概念、内容和活动等整合在一起。
为研究同一主题、解决同一问题提供不同学科的思想和方法。
比如数科整合课,科学为数学提供研究的背景、现象和问题,数学为科学提供研究工具、视角和模型,在解释和应用中,数学获得了现实的价值意义,科学的研究得到了有力的量性刻画。
跨学科整合让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观、情感态度等方法,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超学科——消弭式整合。
围绕同一主题,超越学科边界,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
主题来源于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由师生共同参与开发,或者由学生自觉发现。
超学科的消弭式整合把诸多与教育密切相关的东西,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统整起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发展特长、敢于创新。
比如,戏剧是我校超学科消弭式整合的重要形态。
我们认为:戏剧是儿童的第二重生活。
通过“参与、体验、整合、创造”的路径为儿童创设完整的、生活化的教育情境,整合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参与到剧本改创、角色选择、道具服装自制等一系列课程实施中,让其自主发展、文化修养、社会参与等多方面的素养得以发展。
每个儿童的核心素养都是在动态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学校的意义就在于不断为儿童提供丰富多样的可能性,通过文化再造、主题教育、课程改革等多维度的立体化途径,促进核心素养的可持续发展。
【窦桂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汤卫红,清华大学附属小学课程研究院院长,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黄蜀红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