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基底动脉的解剖ppt课件
合集下载
椎动脉解剖分段
椎动脉解剖分段
椎动脉的解剖分段如下:
1. 颈椎段(V1):起始于第一颈椎(C1)后侧,经过第一颈
椎横突孔,向上穿过第一和第二颈椎(C1和C2)之间的椎间孔,进入头颅内。
2. 颈内段(V2):从第二颈椎(C2)的椎体后方穿入头颅内,一直到颈椎动脉与椎动脉汇合处,在此段路程中,椎动脉会参与形成椎-锁骨动脉弓(vertebro-basilar artery loop),与锁骨
下动脉相连。
3. 基底动脉分支段(V3):从椎动脉的汇合处出发,分为四
个主要的分支动脉:前结节动脉(anterior spinal artery)、后
结节动脉(posterior spinal artery)、PICA(致迷入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和AICA(前下小脑动脉,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4. 后循环动脉(V4):由基底动脉分支段向前延伸至大脑后部,其主要包括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小脑上动脉(superior cerebellar artery,SCA)和小脑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等分支。
以上是椎动脉主要的解剖分段,根据不同的临床情况,医学上还会根据具体需要进行更详细的分段分类。
脑血管解剖(椎基底动脉系)
基底动脉脑桥支
• 临床
– 脑桥长旋动脉闭塞的症状:
• 脑桥背盖综合征(Raymond-Cestan综合症): 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结合臂),对侧半身深浅 感觉障碍(内侧丘系、脊髓丘系)
• 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以及前庭蜗神经瘫痪
基底动脉脑桥支
• 临床
– 脑桥出血
• 来势凶,病情重,死亡率高,多为旁中央动脉破 裂出血。严重者开始即出现昏迷(上行网状激活 系统严重受累)和四肢瘫(双椎体束损害)。其 特异性体征为:双侧瞳孔极度缩小伴中枢性高 热。,这两个症状被认为是下丘脑下行经过脑干 的交感纤维受累的结果。
• 小脑后下动脉 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ies , PICA
– 椎动脉颅内分支中最大的一支,左右各一。出发 点较脊髓前动脉出发点低,发出后先弯行向后, 继而在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合副神经背面,上行 至延髓上端或至脑桥下缘,转折向下,沿第四脑 室下外侧缘,进入小脑溪至小脑后下面。主要供 应延髓背外侧区、第四脑室和小脑,包括小脑扁 桃以及深部的齿状核。
左椎动脉脑膜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基底动脉小脑前下动脉脑桥外侧支小脑上动脉sca大脑后动脉小脑半球支大水平裂sca的小脑半球分支小脑蚓上动脉pica的延髓段pica的延髓外侧段尾侧袢pica的延髓后段pica的脉络膜分支pica的扁桃体上段pica的半球及蚓部分支pica的扁桃体支小脑前下动脉小脑上动脉的上蚓支脊髓前动脉vapicacnxicnxiicncnviicnix小脑脑干皮质段半球分支延髓前及延髓外侧段pica的尾袢延髓后段扁桃体上段半球分支延髓前段anteriormedullarysegment
– 四联症:(1)椎动脉供血不全,伴上肢缺血症状; (2)左右两臂血压收缩压相差至少20mmHg;(3) 锁骨下动脉,椎动脉血管杂音;(4)脉搏延迟。
椎基底动脉病变及其临床
椎基底动脉病变的CTA诊断及临床
医学影像科
孙志远
概述
颅内有两套动脉系统参与供血,一是颈内动脉系, 二是椎基底动脉系,前者主要供应脑的前部,占 全部脑供血量的70%~80%,后者主要供应脑的后 部,包括脑干、小脑、颞叶下面以及枕叶内侧面 皮质,占全部脑供血量的20%~30%。以往对颈内 动脉系病变的研究较多,目前,随着认识的提高, 椎基底动脉系病变的研究也越来越得到重视。
当一侧椎动脉发育不良时,对侧椎动脉可发生代偿, 从而不至于影响到后循环的供血,临床上也不会出 现椎- 基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但当对侧椎动脉病 变发生狭窄时,就不能完全代偿,从而出现椎- 基底 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
右侧椎动脉发育不良
椎动脉变异
起源变异: 1)左侧椎动脉起自主动脉弓(约占6%);右
部障碍,意识障碍、大脑脚幻觉、特殊虚构伴睡眠 障碍的意识行为异常,运动及感觉异常。还表现为 大脑后动脉支配的半球缺血症状,包括偏盲、皮质 盲的视觉障碍以及神经心理异常等。
椎动脉型颈椎病
是中老年人颈椎病中较常见的类型, 是指因 各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使椎动脉遭受刺 激与压迫, 致使血管狭窄、迂曲或痉挛, 而造 成以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全为主要症状的临 床综合征 , 临床表现包括偏头痛、耳鸣、听 力减弱或耳聋、视力障碍、发音不清、突 发性眩晕及猝倒。
锁骨下盗血综合征:
正常生理情况下,主动脉及其分支与颈内动脉保 持一定的压力梯度,主动脉压力最高,分支动脉 压力依次递减,但当锁骨下动脉近段或无名动脉 发生阻塞时,可使正常的压力梯度颠倒过来,引 起血液由头部经患侧颈内-颈总动脉和椎动脉返流, 向患侧上肢供血。临床上患者除上肢缺血性症状 外,同时产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医学影像科
孙志远
概述
颅内有两套动脉系统参与供血,一是颈内动脉系, 二是椎基底动脉系,前者主要供应脑的前部,占 全部脑供血量的70%~80%,后者主要供应脑的后 部,包括脑干、小脑、颞叶下面以及枕叶内侧面 皮质,占全部脑供血量的20%~30%。以往对颈内 动脉系病变的研究较多,目前,随着认识的提高, 椎基底动脉系病变的研究也越来越得到重视。
当一侧椎动脉发育不良时,对侧椎动脉可发生代偿, 从而不至于影响到后循环的供血,临床上也不会出 现椎- 基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但当对侧椎动脉病 变发生狭窄时,就不能完全代偿,从而出现椎- 基底 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
右侧椎动脉发育不良
椎动脉变异
起源变异: 1)左侧椎动脉起自主动脉弓(约占6%);右
部障碍,意识障碍、大脑脚幻觉、特殊虚构伴睡眠 障碍的意识行为异常,运动及感觉异常。还表现为 大脑后动脉支配的半球缺血症状,包括偏盲、皮质 盲的视觉障碍以及神经心理异常等。
椎动脉型颈椎病
是中老年人颈椎病中较常见的类型, 是指因 各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使椎动脉遭受刺 激与压迫, 致使血管狭窄、迂曲或痉挛, 而造 成以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全为主要症状的临 床综合征 , 临床表现包括偏头痛、耳鸣、听 力减弱或耳聋、视力障碍、发音不清、突 发性眩晕及猝倒。
锁骨下盗血综合征:
正常生理情况下,主动脉及其分支与颈内动脉保 持一定的压力梯度,主动脉压力最高,分支动脉 压力依次递减,但当锁骨下动脉近段或无名动脉 发生阻塞时,可使正常的压力梯度颠倒过来,引 起血液由头部经患侧颈内-颈总动脉和椎动脉返流, 向患侧上肢供血。临床上患者除上肢缺血性症状 外,同时产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脑动脉的解剖
2021/4/9
4
颈内动脉
发自颈总动脉, 经破裂孔入颅。
主要分支: 脉络膜前动脉 后交通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2021/4/9
颈内动脉
5
大脑前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内侧面
发自颈内动脉, 沿胼胝体沟直 达胼胝体压部 的后方,与大 脑后动脉末稍 吻合。
大脑前动脉
2021/4/9
脑血循的正中矢状面观
17
书写中枢
大脑中动脉闭塞表现
主干阻塞:对侧中枢 性偏瘫、偏身感觉障 碍及偏盲(三偏);
额中回后部损伤: 失写症;
颞上回后部损伤: 感觉性失语症。
2021/4/9
18
大脑中动脉狭窄
2021/4/9
支架植入前后DSA
19
椎动脉狭窄
2021/4/9
支架植入前后DSA
20
小结
脑的动脉: 颈内动脉系 椎-基底动脉系 大脑动脉环
2021/4/9
14
大脑动脉环(Willis环)
组成
前交通动脉 双侧大脑前动脉 颈内动脉分叉部 双侧后交通动脉 双侧大脑后动脉 基底动脉顶端
2021/4/9
15
相关临床
2021/4/9
16
大脑中动脉狭窄
65岁女性患者, DSA示左侧大 脑中动脉狭窄 达90%,病变 长约6mm。
2021/4/9
2021/4/9
基底动脉
椎动脉
9
椎动脉
发自锁骨下动
脉,经枕骨大
孔入颅后,左
右椎动脉渐靠
近,多在脑桥
椎动脉
下缘会合成基
底动脉。
2021/4/9
基底动脉 椎动脉
10
基底动脉
脑的血流
颈内动脉的主要分支
(1)眼动脉 (2)后交通动脉 (3)脉络膜前动脉 (4)大脑前动脉及前交 通动脉 (5)大脑中动脉
颈动脉解剖图
• • ⑽ 左侧颈总动脉分叉前。 ⑺ 左侧颈总动脉,直接自主动脉弓发出,在气管旁向上 走行,远端分叉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 ⑼ 右颈总动脉,自头臂干动脉发出,远端隐去。 ⑾ 左侧颈外动脉,除一部分进入颅内供应硬膜外,主要 分支供应头皮及颌面部等。
1.脑部代谢特点:
(2)大脑中静脉 血流丰富、无葡萄糖和糖原储备 (3)大脑下静脉
2.脑血流调节:
自动调节(Bayliss效应):60-160mmHg
(二)脑的深静脉
• (1)大脑大静脉 • (2)大脑内静脉
• (3)丘脑纹状体静脉
• (4)隔静脉 • (5)基底静脉
三、正常脑血流量
• 脑血流量是指每 100g 脑组织在单位时间内 通过的血流量 • 局部脑血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流经局部脑 组织的血流量。供应脑组织的血液约占心 排出量的14%。
• 重度颅脑损伤时 , 可使脑血流调节功能严重 紊乱,脑血流锐减,加剧脑缺血、缺氧。
•
•
•
•
⒁ 左侧大脑后动脉,主要供应左大脑后 部。
脑底动脉环(Willis环)的构成及意义
由双侧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大脑后动脉、前交通动 脉和后交通动脉组成。使两半球及两个供血动脉系统间
的血供相互代偿。
但脑深部穿动脉的吻合支较少,脑血流的调节和代偿作 用较差。
(一)脑的浅静脉
五、脑血液循环的生理和病理特点 (1)大脑上静脉
• •
•
⑿ 左侧颈内动脉,只供应颅内结构,自颈总动脉分出后 进入颅腔前没有分支。
⑶ 头臂干(又称无名动脉),从主动脉分出的粗短动脉 主干,分支成右锁骨下动脉和右颈总动脉等供应右上肢、 颈肩和颅脑右侧。 ⒂ 左侧眼动脉,供应眼球及眼眶内结构,供血不足时可 有黑矇等视力障碍发作。 ⒄ 左侧大脑前动脉,主要供应左侧大脑半球的前部及内 侧部分。 ⒃ 左侧大脑中动脉 ⒅ 及⒆,均为颈外动脉的远端分支,位于颅骨外。
椎-基底动脉系统PPT教学课件
2) 从造价方面,构筑物尺寸、设备容量降低,降低工程造 价。
QI
Qd
T
式中 α——水厂自用水系数,一般α=1.05~1.1; T——每天工作小时数。 Qd——最高日设计用水量。
2.输配水管网的设计流量 (1)二级泵站的工作情况(与管网中是否设置流量调节设施有关)
1)管网中无流量调节设施 ●任何时刻供水量等于用水量; ●为使水泵高效工作使用大小搭配的多台水泵来适应用水量
(2)截流式合流制 :
这种系统是在沿河的
岸边铺设一条截流干管,
同时在截流干管上设置溢 溢流井 截流管
污水厂
流井,并在下游设置污水
处理厂。
晴天和初降雨时污 水
污水处理厂
排入水体或再利用
当混合污水的流量>截流干管的输水能力, 部分混合污水溢 流 井水体
特点:比直排式有了较大的改 进,但在雨天时,仍有部 分混合污水未经处理而直 接排放,成为水体的污染 源而使水体遭受污染。
➢ 分流制排水系统的管线多,但卫生条件好,有利于环境保护,虽然初降 雨水对水体有污染,但它比较灵活,比较容易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一 般又能符合城镇卫生的要求,所以在国内外得到推荐应用,而且也是城 镇排水系统体制发展的方向;
➢ 不完全分流制排水系统,初期投资少,有利于城镇建设的分期发展,在 新建城镇和小区可考虑采用这种体制;半分流制卫生情况比较好,但管 渠数量多,建造费用高,一般仅在地面污染较严重的区域(如某些工厂 区等)采用。
是根据用水量变化曲线拟定的,拟定时注意:
•供水曲线尽量接近于用水曲线,且分级数不宜超过三级;有利于选泵及水泵 的合理搭配,适当留有发展余地。
•Q二泵=QⅡmax
2)设计流量的确定 1)管网中无流量调节设施
QI
Qd
T
式中 α——水厂自用水系数,一般α=1.05~1.1; T——每天工作小时数。 Qd——最高日设计用水量。
2.输配水管网的设计流量 (1)二级泵站的工作情况(与管网中是否设置流量调节设施有关)
1)管网中无流量调节设施 ●任何时刻供水量等于用水量; ●为使水泵高效工作使用大小搭配的多台水泵来适应用水量
(2)截流式合流制 :
这种系统是在沿河的
岸边铺设一条截流干管,
同时在截流干管上设置溢 溢流井 截流管
污水厂
流井,并在下游设置污水
处理厂。
晴天和初降雨时污 水
污水处理厂
排入水体或再利用
当混合污水的流量>截流干管的输水能力, 部分混合污水溢 流 井水体
特点:比直排式有了较大的改 进,但在雨天时,仍有部 分混合污水未经处理而直 接排放,成为水体的污染 源而使水体遭受污染。
➢ 分流制排水系统的管线多,但卫生条件好,有利于环境保护,虽然初降 雨水对水体有污染,但它比较灵活,比较容易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一 般又能符合城镇卫生的要求,所以在国内外得到推荐应用,而且也是城 镇排水系统体制发展的方向;
➢ 不完全分流制排水系统,初期投资少,有利于城镇建设的分期发展,在 新建城镇和小区可考虑采用这种体制;半分流制卫生情况比较好,但管 渠数量多,建造费用高,一般仅在地面污染较严重的区域(如某些工厂 区等)采用。
是根据用水量变化曲线拟定的,拟定时注意:
•供水曲线尽量接近于用水曲线,且分级数不宜超过三级;有利于选泵及水泵 的合理搭配,适当留有发展余地。
•Q二泵=QⅡmax
2)设计流量的确定 1)管网中无流量调节设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底动脉 椎动脉
椎动脉主要分支:
1. 脊髓前、后动脉:
2. 小脑下后动脉:椎动脉
的最大分支,在平橄榄下 端附近发出,向后外行经 延髓与小脑扁桃体之间, 分支分布于小脑下面的后 部和延髓后外侧部,该动 脉行程弯曲,易形成栓塞
基底动脉
基底动脉
行至脑桥上缘,分成左 右大脑后动脉两大终末 支。
其它主要分支:小脑前 下动脉、小脑上动脉、 脑桥动脉、迷路动脉等。
5. 大脑后动脉:是基底动脉的终 末分支,绕大脑脚向后,沿海 马旁回的钩转至颞叶和枕叶的 内侧面,皮质支分布于颞叶的 内侧面、底面及枕叶。大脑后 动脉起始部与小脑上动脉根部 之间夹有动眼神经,当颅内压 增高时,海马旁回的钩可移至 小脑幕切迹下方,使大脑后动 脉向下移位,压迫并牵拉动眼 神经,从而导致动眼神经麻痹。
基底动脉分支走行
1. 小脑下前动脉:自基底动脉起 始端发出,经展、面、前庭蜗 神经的复侧达小脑下面,供应 小脑下部的前份。
2. 迷路动脉(内听动脉):伴随 面神经,前庭蜗神经进入内耳 道,供应内耳迷路。
3. 脑桥动脉:为一些细小的分支, 供应脑桥基地部。
4. 小脑上动脉:在近基底动脉的 末端处发出,绕大脑脚向后, 供应小脑上部
椎—基底动脉系统
.
脑动脉的两个系统来源
➢颈内动脉系
端脑前2/3 间脑的前部
➢椎基底动脉系
端脑后1/3 间脑后部 脑干、小脑
椎-基底动脉系
椎动脉 基底动脉
基底动脉
椎动脉
椎动脉
发自锁骨下动脉,
穿第6至第1颈椎
横突孔,经枕骨
大孔入颅后,左
右椎动脉渐靠近,
多在脑桥与延髓
椎动脉
交界处合成一条
基底动脉。
谢谢大家
.
大脑动脉环(Willis环)
.
大脑动脉环(Willis环)
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 动脉系吻合形成封闭的 七边形血管环。
意义
是一种代偿的潜在装置。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时, 侧枝循环最充分的供血 来源。
大脑动脉环(Willis环)
组成
前交通动脉 双侧大脑前动脉 颈内动脉分叉部 双侧后交通动脉 双侧大脑后动脉 基底动脉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