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辛导演艺术风格论
陈可辛的《中国合伙人》导演艺术浅析
陈可辛的《中国合伙人》导演艺术浅析作者:赵思源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3年第06期【摘要】本文通过解读著名电影导演陈可辛的《中国合伙人》,剖析了他的导演艺术。
认为电影《中国合伙人》的导演艺术主要体现在:一是与梦想同步的叙事结构;二是感同身受的记忆符号;三是举重若轻的青春困惑。
【关键词】陈可辛;《中国合伙人》;导演艺术1996年,陈可辛靠一部《甜蜜蜜》缩影了一个时代的爱情,在翌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上夺得9项大奖(这个纪录至今未被打破),还入选了美国《时代》周刊“1997年度世界十大电影”名单,和《泰坦尼克号》等大片平起平坐;17年后,他用一部《中国合伙人》,记录了几代人历时30年的梦想,五亿的票房表达了所有观众对片中故事的感同身受。
作为一个国际知名的大导演,他用心在爱着电影本身,用心在做电影,达到了商业和艺术的双赢。
他是一个聪明的电影人,“一名拍商业片的文艺导演”。
《中国合伙人》的成功因素有很多,从导演艺术来看,其商业和艺术的双赢主要体现在:一、与梦想同步的叙事结构这是一个中国人的创业故事,其中不仅有梦想、激情、磨难、坚持、争执和伤痕,还有30年的集体记忆和让青春飞扬让美好鲜活的友情,更有赋予生活重量的爱情,就是没有荡气回肠惊心动魄的情节和桥段。
具体讲,三个中国土鳖实现梦想的故事,如果平铺直叙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来写的话,电影叙事就会变得冗长、琐碎,即使表演和剪辑再好,再下功夫,这也是一部烂戏。
基于此,这个故事的结构选择,是其成功与否的关键。
叙事结构是一部电影的骨骼,决定着故事的起承转合和人物的悲欢离合,最后要表现的是这部电影的世界观。
电影结构是由不同的一些要素、方面、层次和形态构成的复杂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其特点是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身调整性,《中国合伙人》没有局限于某个单一的集中的叙事情节,而采用多条叙事线索的交叉和互相推进来结构影片。
全片以三个主角的旁白撑起了电影叙事,从三个叙述人成东青、孟晓骏、王阳的视点,用主人公旁白的方式,用一条相同的创业线索,写出了三个不同人物的创业故事。
浅析陈可辛电影创作的叙事风格
浅析陈可辛电影创作的叙事风格陈可辛是中国电影界享有盛誉的知名导演之一。
他的电影作品在内地和海外都有着相当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陈可辛的电影作品以其优秀的叙事风格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而被广泛认可。
本文通过对陈可辛电影创作的叙事风格浅析,以期更好的理解他的电影作品并对其创作理念有进一步的认识。
一、时间编排与双线叙事在陈可辛的电影中,时间编排常被运用到极致。
相比于传统电影时间的直线式发展,陈可辛的电影在时间编排上更加的灵活,可以说是颇为另类,但绝对不失分寸。
例如电影《甜蜜蜜》中,时间的跨度较大,老徐与宝玉之间的情感线在时间上不是连续发展的,而是在片中互有闪回。
穿插的时间与线性叙事的安排之间的对比正是体现了陈可辛另类和精湛的叙事风格。
双线叙事体现出的是导演精细的叙事安排,不仅可以展现出人物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下的变化,同时也可以表现出故事发展主线与侧线之间的相互牵扯。
而陈可辛的电影中常常运用情感线和事件线,将两者交织在一起,剧情发展也因此倍感厚重和真实,给人更强的代入感和共鸣感。
以《无极》为例,电影中的事件线与情感线并不简单的是并列叙事,而是在相互影响的同时,还发生了双向的扭曲,给整个剧情更深层的意味,让观众对人物与事件之间的隐秘关联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二、百样人物塑造陈可辛的电影除了叙事方式的独到之外,更赢得观众的欢心的是他对人物性格个性的刻画。
陈可辛电影中的人物性格多样化,个性鲜明,不论是主角也好,还是配角也好,都展现出了鲜明的个性特征。
这些人物既有各自的优点,也有缺点,但都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内,可能是人情味十足的老板,善良正义的侦探,亦可是阴险狡诈的反派角色等等。
陈可辛电影中人物鲜活,让人倍感亲切,最为重要的是修辞手法别出心裁。
如《颐和园》中,母亲因为丈夫的外遇而离家离人,离去前将两个女儿带走,留下儿子。
男孩向隔壁的rombold展现出“不顾一切地托举着爱情”这个卖点,他的收养和恋爱既有张扬的情愫和浪漫的魅力,又有着成长中的尴尬和困惑。
浅析电影《如果爱》的音乐特征论文
浅析电影《如果爱》的音乐特征论文作为一部爱情歌舞电影,《如果爱》结合了舞蹈和音乐艺术,歌舞部分的呈现是本片最大亮点,不仅能对剧情起到较好的叙述效果,同时还能突出鲜明的人物特点、渲染整体故事气氛等。
《如果爱》是陈可辛导演的一部歌舞片力作,片中对音乐的运用炉火纯青,随着同名原声大碟的上市,《如果爱》中的音乐乐曲进一步受到关注,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析电影《如果爱》的音乐特征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浅析电影《如果爱》的音乐特征全文如下:摘要:《如果爱》是中国首部现代的爱情歌舞电影,其音乐与舞蹈画面相结合,是本片的魅力所在,歌舞片段作为本片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在剧情进行,人物刻画和气氛渲染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介绍导演及其创作背景,赏析其中音乐,解读音乐与舞蹈,对比以往的电影及音乐剧作品,探寻音乐电影的音乐特征。
电影诞生一百多年来,除了默片时代以外,可以说,很多的影片和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随着电影和音乐自身的发展,各自表现范围的扩大,功能张力的增强以及人们审美领域的不断拓展,诸多的原因造就了电影中音乐存在的必然性。
但是以往电影当中的音乐总是作为辅料,配合着剧情的发展,而《如果爱》却是以音乐作为主要阐述方式,贯穿整个故事情节当中,使剧情内容表现得更加丰富,深入人心。
一、电影《如果爱》简介(一)导演陈可辛及创作背景陈可辛,男,1962年出生于香港,中国著名电影导演、监制。
他被誉为香港最具风格、文艺气息的导演之一,是迄今唯一包揽香港电影金像奖、台湾电影金马奖和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的电影人。
《如果爱》是陈可辛进军内地的首部作品,但他表示他不善于拍动作片,所以选择了歌舞,因为它是包装影片的华丽外衣,也是全新的一种尝试。
(二)电影《如果爱》的时代背景剧情基于九十年代的北京,居无定所的歌舞厅小妹孙纳,和穷困潦倒的大学生见东在破旧的面馆相识,然后开始了互相扶持鼓励的同居生活。
从电影《中国合伙人》看陈可辛导演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从电影《中国合伙人》看陈可辛导演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摘要】电影《中国合伙人》是陈可辛导演的作品,通过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生动描绘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
影片中准确还原了历史事件,突出了社会问题,展现了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
在电影中,观众可以看到社会变革的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追求。
陈可辛导演成功地运用了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将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展现得细腻真实,使观众能够感受到作品背后更深层的社会意义。
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观众不仅可以体验电影带来的触动,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
【关键词】电影《中国合伙人》,陈可辛导演,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描绘现实生活,突出社会问题,准确还原历史事件,人物塑造真实,成功运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现实生活的反映。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陈可辛是中国知名导演,以其对现实生活的表现手法而备受称赞。
电影《中国合伙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准确还原和人物塑造的真实性,展现了其深厚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在影片中,陈可辛通过细腻的描绘现实生活和突出社会问题,成功刻画了那个时代的人物形象,同时也反映出了当下社会的种种问题。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将会深入探讨他是如何运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来塑造影片的。
2. 正文2.1 描绘现实生活在电影《中国合伙人》中,陈可辛导演通过细腻的场景描写和真实的人物对话,成功地展现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细节。
影片中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风貌。
在片中可以看到街头巷尾的小摊小贩、拥挤的公交车、熙熙攘攘的市场场景等,这些细节都展现出了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繁华景象。
导演还通过对角色生活轨迹的展现,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感受。
影片还通过展示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来描绘人物性格和心理变化。
在影片中,主人公们面对竞争、合作、欺骗等各种复杂关系,展现了当代中国人在商业社会中的生存状态。
导演还通过精心安排的家庭、朋友关系等情节,展现出了人物的家庭背景和情感纠葛,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
论电影《亲爱的》艺术性突破
论电影《亲爱的》艺术性突破作者:张丁心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14期摘要:在艺术本体逐渐萎缩的当下中国电影市场,陈可辛导演的《亲爱的》的成功,为电影艺术性的回归带来了新的希望。
陈可辛从常态的社会环境切入,着眼于社会家庭问题,对人性的挖掘,对社会的揭露都是比较深刻的。
这与“浮”在历史话题和特定环境之上的片子相比,显得更加地贴合现实社会。
影片不失商业水准,又兼具艺术性内涵,并且在艺术性上较当下电影视市场而言,有了很大的突破。
关键词:陈可辛艺术性批判叙事颠覆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4-0080-02“希望是饭,不吃不行。
”田文军说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他寻子无果时,回想之前骗子的种种伎俩,反而觉得有个人来骗骗自己都是好的,至少能给自己带来一点希望。
正是希望,推动他不懈地寻找,直至成功。
笔者认为,在艺术本体逐渐萎缩的当下中国电影市场,尽管一部《亲爱的》改变不了整个市场格局,也无法提升影界整体水平,但《亲爱的》为电影艺术性的回归带来了新的希望。
《亲爱的》在不失商业水准的同时,在艺术性方面较当下电影市场而言,有了很大的突破。
一、现实与批判近些年,电影市场少有写实题材的佳作出现。
即使有,也大都会发生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这样才更具有话题性,引起广泛的关注与共鸣。
《唐山大地震》《归来》都是在“地震”“文革”这样特殊的背景下发生的。
人物的命运变迁是特定环境的产物,影片反映的不是常态的社会环境。
陈可辛从常态的社会环境切入,着眼于社会家庭问题,对人性的挖掘、对社会的揭露都比较深刻,这是同类型电影没有达到的。
其难能可贵的就是通过家庭这样一个点,发散、关联、再发散、再关联,点线面在不同的经纬度结合,最终映射出很多现实且具有代表性的社会问题。
这与“浮”在历史话题和特定环境之上的片子相比,显得更加贴合现实的社会。
故事中,孩子被拐不具有社会的代表性,但寻子路上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却非常具有代表性。
从视听营造和时空架构看《如果·爱》的艺术特色
从视听营造和时空架构看《如果·爱》的艺术特色作者:张同霞来源:《电影评介》2008年第10期[摘要]《如果·爱》是2005年华语电影的一部优秀作品。
该片的摄影风格、电影语言设计和电影剪辑等构思严谨、设计精良。
在视听营造和时空架构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摄影风格叙事时空交叉剪辑陈可辛导演的《如果·爱》是2005年华语电影的一部优秀作品,填补了近年来华语歌舞片的一个空白。
影片继承了陈可辛导演对爱情主题的一贯关注,讲述了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间扑朔迷离的爱恋关系。
有论者认为是讲述了一个包裹在华丽歌舞外衣之下的老套的三角恋故事。
在我看来,影片与一般的三角爱情故事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通观整部影片,爱情故事的脉络是模糊的。
“戏里戏外”双层叙事结构及多个叙事时空的交叉剪辑。
使得影片的逻辑结构变得复杂。
现实、回忆及所拍歌舞剧片段间来回切换及跳跃。
所有的元素是打乱顺序之后杂糅在一起的。
更对影片的故事性构成了一种消解,影片的情节性或故事性是很弱的。
正如片名告诉我们的,影片的着力点在“爱”(爱情)本身而不是(爱情)故事。
影片中表现的是三个主人公对爱情的不同态度,以及各自遭受的心灵的伤痛。
他们或遗忘背叛、或坚守等待、又或者牺牲自己成全爱。
在面对爱情时主人公的迷茫、矛盾、犹豫、痛苦使得影片弥漫着伤感和沉重的气息,加上极具情感冲击力的歌舞形式和语言对白的运用,整部影片呈现出较强的思想深度和艺术张力。
一、风格化画面呈现和哲理性对白语言相结合与其他的电影类型相比,歌舞片更侧重形式感的表达,富有娱乐性。
在歌舞片中,场面的营构结合歌舞元素的运用,往往使影片的感情外放,最能使观众产生直观的感受。
这种强烈的感情抒发和宣泄。
也是歌舞片最重要的特点。
色彩作为一种表现手段。
是表现影片情绪的重要元素。
电影画面通过环境、服装、道具等对色彩的选择和配置,对光线和感光材料的选择与运用,形成特定色调。
来渲染气氛和传达情绪。
陈可辛《三分钟》分析
陈可辛《三分钟》的视听分析和导演手法苹果贺岁短片《三分钟》刷屏了网络。
讲述的是一个过年不能回家的女列车员在站台与儿子只能相聚3分钟的故事。
情节虽简单,却令无数人动容落泪。
该片由香港导演陈可辛指导拍摄的,全程使用iPhone X拍摄。
片中不着写一个“想”字,也没有一个“爱”字,但那份思念,那份爱,通过陈导细腻的视听语言非常动人地表达了出来,影片展现了陈可辛“现实主义”、“故事化”的叙事风格。
从影片上来说,故事的取材并不罕见,是生活中常见到的,拍摄手法并不独特;戏剧冲突也是时间类题材常见的;利用快速剪辑来达到影片高潮;利用小特写来表现人物内心。
以上所诉并不独特,而打动我们的是观众的情怀。
本文通过分析这部影片的视听和导演手法来探讨。
陈可辛“是一个善于把艺术和市场揉合到一起”的人,往往能得到口碑和票房的双重肯定。
陈可辛以其典型的人生经历,创作出很多部经典作品,如《甜蜜蜜》、《投名状》等作品,将艺术点聚焦在爱情、友情、亲情等多个维度,重视影片基调、细节、质感,表现带有“陈可辛制造”的感情体验,符合大众的审美和意愿。
而影片《三分钟》的故事根据列车员刘钟的真实故事改编真实且有万钧之力。
七分多钟的视频,用一分多钟的开场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片头几个高速镜头通过蒙太奇的叠加,渲染了一股紧凑的节奏。
手拿烟花的小男孩努力地背着乘法口诀,一列火车穿越在画面里。
接着,小男孩的妈妈以在列车上写日记的方式介绍了自己以及故事的始因。
作为一名列车乘务员,她服务的这趟列车,跑的是中国最长的一趟铁路线路(南宁-哈尔滨),一般要跑6天。
火车站的场面,多次运用摇镜头大场景拍摄,将整个会场热情激烈的气氛衬托出来,直接提升了主人公的气场,展现背景,拉近观影距离,使受众感同身受。
对于人物特写流露出一种难以言宣的渴望、对儿子的亲切关怀和火热的情感迸发。
故事中的人设列车员的母亲因为生计不得不把儿子托付给妹妹照顾,当载着满车愁绪的火车终于靠站了,列车员妈妈整了整衣帽,车门打开后,忙着照应上下车的乘客。
浅析陈可辛电影创作的叙事风格
浅析陈可辛电影创作的叙事风格陈可辛以世俗故事、草根人物表达商业话语,体现商业价值的诉求,以影片的主题内涵表达精英思考,从而完成了商业性与艺术性的缝合。
同时,用新历史主义叙述的方式解构传统的历史主义现实观,以世俗大众的视角,从小人物人生际遇、历史轶闻中多侧面多角度的诠释历史,进行商业化表达,而主题意蕴中则体现了其对传统价值观、人生理想、人生意义、人文情怀的彰显,从而使得商业性与艺术性互相渗透、体现在作品中,受到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一致推崇。
陈可辛电影的创作分期陈可辛步入电影行业从吴字森编剧的《英雄无泪》已经开始的,他同意步入影坛时并没轻易挑选搞编剧,而肢遵从父亲的建议抓起了监制,后来一度被称作香港最优秀的电影豁制之…。
陈可辛共监制28部影片。
其中《神行太保》(1989,导演赵良骏)、《壮志豪情》(1 990,导演柯受良)、《记得香蕉成熟时》(1993,导演赵良骏)、《新难兄难弟》(1993,导演陈可辛、李志毅)、《晚9朝5》(1994,导演陈德森)、《春逝》(2001,导演许秦豪)、《见鬼》(2002,导演彭发、彭顺)、《金鸡》(2002,导演赵良骏)、《会鸡2》(2022,导演赵良骏)、《春天花花同学会》(2022,导演赵良骏)、《l、j徒》(2022,导演尔冬升)、《十月围城》(2022,导演陈德森)、《神奇侠侣》(201 l,导演谷德昭)、《血滴子》(2022,导演刘伟强)等都获得了不俗的票房,其中《会鸡》等影片还成为当时救市佳作。
陈可辛作为电影监制,是成功的。
但是,在他的心晕,一直都指出搞编剧就可以更全面的参予至影片的创作中,他最小的理想还是搞一名杰出的编剧。
于是,陈可辛“监而优则导”。
从1983至2022这三十年之问,陈可辛共执导13部电影和1部短片,其中电影《中国合伙人》于2022年5月上映。
从他执导的这些电影来看,影片的质量、导演技术的纯熟程度都有明显进步。
鉴于他本人的工作生活环境的三次大的改变,以及受到环境和文化思想的影响,再加上陈可辛在不同时期分别提出三个不同的电影理念,因此,我们把陈可辛的创作时段分为香港电影人、亚洲电影人、大中华电影人三个时期。
浅谈香港电影导演陈可辛
2019-1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浅谈香港电影导演陈可辛张怡(北京电影学院,北京100089)摘要:陈可辛,中国香港导演、监制。
“香港十大导演”之一,他的电影质量都很高。
他的影片整体风格偏向文艺,他曾说过:“时代需要怎么样,我就怎么样”。
由此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陆的电影市场不断的扩大,他开始逐步注重电影题材“内地化”以及在电影类型上注重突破和创新。
本文以《甜蜜蜜》、《如果·爱》、《中国合伙人》、《亲爱的》四部电影来讲述他的体现出的香港电影风格以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香港电影;大陆化;小人物电影;陈可辛中图分类号:J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9)36-0112-01电影《甜蜜蜜》在1996年就已经在香港上映了,但2015年才在大陆上映。
这是陈可辛导演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是一部爱情片。
陈可辛的爱情片都带有悲伤的气息,讲述着底层人们的爱恨离合。
1996年正值香港回归中国前期,电影紧扣这个时代背景,讲述了20世纪末香港新移民的艰辛岁月,通过对小人物的命运刻画来体现香港回归前的历史变迁。
从这个时期起,我们其实就可以看出一些以陈可辛为代表的导演已经逐步开始把题材放眼在内地了。
《甜蜜蜜》这部电影主体并不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而是移民的大陆人,通过移民了的大陆人的遭遇和矛盾来体现香港人的对前景的位置和焦虑,反映着香港人们既想认同祖国,但又向往欧美生活的心态。
特别是在纽约的那一部分,更是把那一年代人们漂泊迷茫的心理状态表现的淋淋尽致。
除了陈可辛的影片,其实还有很多导演的作品也是如此,比如陈果导演的“回归三部曲”《香港制造》、《去年烟花特别多》、《细路祥》。
电影《如果·爱》是2005年上映的一部爱情片,由周迅、金城武、张学友、池珍熙等人主演。
这部影片也带有陈可辛鲜明的风格,文艺的、悲伤的、漂泊的。
可能由于陈可辛12岁的时候就出国了,所以他的爱情影片有种漂泊、不确定感。
《甜蜜蜜》的艺术分析
甜蜜蜜的艺术分析学号:0943613 姓名:李星内容摘要:由香港著名导演陈可辛拍摄的影片《甜蜜蜜》,不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在商业上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本文主要是在观看影片后对影片的艺术表现手法的简要分析以及简述陈可辛导演在该部影片中所表现出的个人风格。
关键词:甜蜜蜜悲伤时代特征漂泊的爱情正文:《甜蜜蜜》是陈可辛于1996年拍摄的一部影片,近十年来最成功抓住两岸三地中国人共通感情的爱情文艺片。
本片用邓丽君的歌曲作为时代象征,将男女主角小军与李翘之间一段延绵十年之久的感情串连起来,令人感到荡气回肠。
他俩在1986年坐同一班火车自大陆来到香港,各自展开其新生活。
两人从相遇、相识,从朋友慢慢变成爱人,但始终不能在一起。
李翘跟了落难的黑道老大豹哥远赴异国,本以为此情不再,但命运又安排他们在邓丽君死讯传出的那一天重聚。
导演手法流畅而富有感情,张曼玉与曾志伟都演出极佳,连黎明的表现也令人刮目相看。
此外,本片将香港人忙着移民外国、大陆人急于成为香港人的“时代悲剧”也有观察入微的描写。
艺术表现手段:1.语言:本片的语言是一大特色,既有汉语普通话,又有粤语和英语,贴合时代与地方特色,将人物的性格很好的表现出来。
2.时空设计:在漆黑的雨夜,一边黎小军在雨中独自等待李翘归来,而另一边李翘与豹哥在船上相拥而泣,巧妙的空间场景设计将人物的矛盾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美国纽约街头,李翘在马路上追赶黎小军,导演通过时空上的落差,将主人公之间的擦身而过的情感落差很好的与观众产生共鸣。
3.细节:黎小军是一个很老实、朴素的人,他没有远大的理想,而李翘则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女性,她希望能在香港活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但是大陆人的身份让她感到自卑,她抗拒承认自己是大陆人,导演通过许多细节来表现任务的剧中人物的这种特点。
例如:黎小军什么也不懂不知道银行卡,不知道BB机,穿着破旧的衣服……李翘则是一个时尚的女性,她懂粤语和英语,还会炒股赚钱……影片中一个名为opportunity的餐馆反复出现,伴随着李翘通过炒股赚钱到赔钱,反衬出命运与机会的巧妙关系。
陈可辛电影审美风格略论
陈可辛电影审美风格略论审美风格是对艺术家在作品中流露出的长期、稳定的审美特色的总结,它直接关系着艺术家对何种美感有着强烈的向往与追求,并直接决定着艺术家代表作的类别定位与审美价值判断。
香港著名导演陈可辛(Peter Chan, 1962—)的电影取材广泛、风格多样,既有现代题材,又有古代、近代题材,陈可辛既涉猎悲剧片,又能将喜剧片拍得有声有色;既关注女性在特定时期的命运,又不断塑造着令人难忘的男性形象。
一般而言,陈可辛被普遍认为是一位能够在商业与艺术之间灵活游走的导演, 但是就其具体的审美风格来说,影评人往往莫衷一是。
因此,选取陈可辛较为著名的几部作品, 尤其是对“九七”之后, 其艺术上渐趋娴熟的作品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其审美风格就极有必要了。
一、主题的悲剧美纵观陈可辛的电影不难发现, 他的审美风格与他无处不在的悲剧意识不无关联。
如在《十月围城》( Bodyguards and Assassins , 2009)中,三教九流的普通市民们在香港为了保卫孙中山一个人而喋血街头, 他们不是伟人, 但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人生。
陈可辛甚至有意用字幕交代了剧中人的籍贯与生卒年,让观众感受到凡夫俗子向着死亡一去不回的悲壮, 这本来就已经是一个悲剧, 而这些参与“护孙”的市民很多其实并不知道孙中山及其革命主张, 而仅仅是出于某种朴素的报恩思想(如车夫阿四想回报李玉堂)、自毁倾向(如刘郁白是感到生无可恋,索性以一种壮烈的方式自杀)或试图重新证明自己(如赌徒沈重阳不希望被前妻月茹看不起)而舍生取义,这更增加了电影的悲剧感。
甚至作为反面人物出现的阎孝国也是悲剧的,他单纯地忠于朝廷,维护着清朝的统治,不遗余力地要绞杀“乱党”,然而他所效忠的却注定是一个即将走到尽头的政权,甚至他的忠诚都是清廷随时可以抛弃的,愚忠的阎孝国注定将随着清朝这艘巨船一起沉没。
又如在《投名状》(The Warlords ,2007)中,陈可辛丰富了历史上的“刺马”事件,将国家的分裂(太平天国运动)和兄弟分裂之情杂糅在一起,让观众一直受到怜悯和恐惧情绪的刺激。
导演眼中电影的艺术性与商业性
导演眼中电影的艺术性与商业性“电影的艺术性好比一个小孩,天马行空,比较认真、任性;电影的商业性好比爸爸,比较有势力,也比较负责任,因为他得赚钱养家。
”陈可辛导演这样形容电影商业性同艺术性之间的关系。
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一直都是广为争论的话题。
就怎样看待两者的关系,从大众的角度和从导演的角度会有不同的诠释。
从大众文化的角度看,更注重的是电影的观赏性和商业性,它是电影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事实上,在高度物质化的现代社会,即使是一部艺术电影也必须或多或少地考虑到自身的商业化效果,当然一部商业电影也或多或少带有导演的主观艺术成分。
完全的商业和完全的艺术是不现实的。
其实电影艺术性本身就是大有文章的,拍摄技巧、拍摄手法、电影故事性、思想性,甚至演员台词、服饰,电影背景音乐、电影插曲……每一个环节都有它的章法可言、文化可言、艺术可言。
导演是怎样权衡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呢?陈可辛认为:“商业性跟艺术性本身就是分不开的,商业性和艺术性电影都需要,我们需要很多很有想法很天真的导演,需要对电影工业上做出票房贡献的导演。
现在看到这个界限越来越模糊,但是同时也非常有独特的艺术性。
”冯小刚的体会是艺术性和商业性,两者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体现。
在电影市场不好的情况下,电影院流失观众,不去电影院,在对电影没有热情的情况下,导演所追求的艺术性可能稍微要让利一点他的娱乐性和他的商业性,目的是使这个市场能够变得活跃起来。
当这个市场做得非常好、当观众看电影热情特别高的时候,比如说现在的中国电影市场就是这样一个局面。
在这个时候恐怕导演拍电影的那些艺术性,个人对这个世界、对生活的看法,就可以强调一点。
因为实际这也是观众的需要。
冯小刚觉得最商业的一个导演,实际上都希望在电影里头有他个人的一个表达,不会有丧心病狂商业的人。
根据观众的情况,导演也在调整自己。
就目前的中国电影市场来说,已经可以明显的感觉到观众对电影的不足、不满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认同与建构陈可辛电影的文化抱负
自2003年《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协议)签署之后,香港电影的主力纷纷到大陆拍片,陈可辛堪称北上先锋,并以其丰富的文化认同感以及灵活的商业影片创作技巧,赢得了大众的喜爱。
陈可辛的电影创作受其早年漂泊异乡的影响,对漂泊者情感的书写成为其现代题材影片一以贯之的主题。
“正如陈可辛所有的电影几乎都出现了一心一意想要离开的人,这个人无论是去向梦想中的地方,还是无意中回到了过去,最后都会因为感情的驱使再度回来。
再度回来,把出走期间所有的眷恋,如数奉还。
”[1]56如其所愿,北上以来大陆全新的文化环境开阔了他的创作视野,给了其施展创作才华和文化抱负的广阔空间。
一、类型:人物三角叙事模式下的类型演变北上前后,陈可辛在电影类型探索上的步伐从未停止,从主题思想的把握、人物角色的设计以及空间场景的选择上,我们可以看出其影片的类型化特征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色彩,但人物三角叙事模式在其执导的影片中都有迹可循。
如从爱情片《双城故事》《甜蜜蜜》《金枝玉叶》系列以及歌舞片《如果·爱》的三角恋到历史战争题材动作片《投名状》的三结义,再到励志认同与建构:陈可辛电影的文化抱负文‖李延乐【摘要】 香港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年在助推中国电影登上国际影坛的同时也在两岸三地形成了颇具世界影响力的电影热潮,尤其在香港电影新浪潮之后,香港影坛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导演,陈可辛就是其中一位。
30多年来,其执导的影片在类型演变、叙事模式、话语融合等方面呈现出典型的陈可辛制造风格,并以浓厚的文化认同感与丰富的情感建构策略丈量着其文化抱负的维度。
【关键词】 陈可辛;叙事模式;类型;话语;情感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图表1 1991-2020年陈可辛执导的影片类型(数据来源于“豆瓣电影”)片名上映年份类型《双城故事》1991爱情片《风尘三侠》(与李志毅联合执导)1993喜剧片《新难兄难弟》(与李志毅联合执导)1993喜剧片《金枝玉叶》1994爱情片《金枝玉叶2》1996喜剧片《甜蜜蜜》1996爱情片《嫲嫲·帆帆》1996剧情片《情书》1998爱情片《三更》(与金知云、朗斯· 尼美毕达联合执导)2002惊悚悬疑片《如果·爱》2005歌舞片《投名状》2007战争动作片《武侠》2011动作片《中国合伙人》2013剧情片《亲爱的》2014剧情片《三分钟》2018剧情片 《夺冠》2020剧情片《李娜》尚未上映传记片商业题材剧情片《中国合伙人》的三人行,甚或现实题材剧情片《亲爱的》也不例外,人物三角叙事模式几乎贯穿故事始末。
陈可辛作品的影像风格
作者: 许文骏
作者机构: 景德镇陶瓷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江西景德镇333403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105-107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24期
主题词: 陈可辛;电影;风格
摘要:从1991年的《双城故事》开始,陈可辛不断为日益呈现没落趋势的香港电影注入活力,并加强了与内地电影界的合作。
陈可辛以严谨的创作态度著称,其影像风格受到了观众的广泛接受认可。
其对画面和镜头的处理在保证艺术高度的同时,又暗合着观众的欣赏心理。
对于陈可辛电影的研究,其影像风格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文章从摇镜头与人物处境展示、叠加画面与情怀呈现、慢镜头和特写与人物情感烘托三方面,分析陈可辛作品的影像风格。
陈可辛电影的声音运用
陈可辛电影的声音运用潘茜【摘要】上世纪90年代初,陈可辛即以自己的处女作《双城故事》在香港一片成名,他影片的对白和音乐等声音的运用都显示出更为鲜明的个人风格。
其以直白主观的语言将人物的真实心理明明白白地告诉观众。
更以抒情表意的音乐来构建影片的时代氛围,为观众营造一个记忆空间,并借此说明剧中人物的身份、难以言说的心绪以及情感的历程和角色背后的灵魂所在。
%In the early 1990s with their own debut for Hong kong's Peter Chan namely the twins story in Hong kong a famous.His films such as the dialogue and music voice used showing clearer personal style.His with straightforward subjective language will be the real psychlolgical characters loudly and clearly tell the audience.More music on the lyrical expression to construct the fiom for the audience era atmosphere,create a memory space and to cxplain the character's identity,difficuit moods and feelings about the process and the role of the soul and spirit behind.【期刊名称】《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1(031)011【总页数】2页(P70-71)【关键词】声音;直白主观;对白;抒情表意;音乐【作者】潘茜【作者单位】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江苏南京210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905声音是导演的一种叙事手段也是其主观表达的载体之一,对于声音运用的不同选择将直接影响影片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效果。
陈可辛的《中国合伙人》导演艺术浅析
陈可辛的《中国合伙人》导演艺术浅析
赵思源
【期刊名称】《新西部:下旬·理论》
【年(卷),期】2013(000)006
【摘要】本文通过解读著名电影导演陈可辛的《中国合伙人》,剖析了他的导演
艺术。
认为电影《中国舍伙人》的导演艺术主要体现在:一是与梦想同步的叙事结构;二是感同身受的记忆符号;三是举重若轻的青春困惑。
【总页数】1页(P114-114)
【作者】赵思源
【作者单位】西部电影集团,陕西西安71005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陈可辛的《中国合伙人》导演艺术浅析
2.陈可辛电影探析——以《中国合伙人》为例
3.陈可辛电影视听语言初探--以《中国合伙人》为例
4.陈可辛电影探析r——以《中国合伙人》为例
5.“美国梦”与“中国梦”——浅析《阿甘正传》和《中
国合伙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陈可辛个人风格的延续与突破
陈可辛个人风格的延续与突破作者:赵慧来源:《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1年第07期【摘要】2020年国庆献礼片《夺冠》自上映以来就好评不断,其导演陈可辛作为“北上”导演的代表者,一直以来都用其个人标签化的艺术风格屡屡创下合拍片的票房神话。
本次《夺冠》的热映让人看到了这位电影作者的突破,具体体现在情感主题、视听语言、商业性三个方面的延续与突破。
【关键词】陈可辛;夺冠;作者批评;体育片中图分类号:G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07..079自从2003年CEPA签订以后,一大批香港导演“北上”进入内地市场,“合拍片”逐渐成为近十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的主流趋势,“华语电影”正在形成一个崭新的格局。
而陈可辛导演则是这批“北上”导演中的佼佼者,“陈可辛制造”一度成为了票房保障的标签。
但2020年国庆献礼片《夺冠》的热映却让人看到了这位“作者电影”的大胆突破。
《夺冠》体现了陈可辛在情感主题、视听语言、商业性三个方面的延续与突破,将合拍片提到了新的高度。
1. 情感主题的延续与突破情感主题始终是陈可辛电影中永恒不变的母题,在陈可辛不同题材类型的电影中,如爱情片《甜蜜蜜》、喜剧片《风尘三侠》、动作片《投名状》、恐怖片《三更之回家》,他始终都保持着对人类情感的现实关注,这基本形成了他创作电影的一种原则和方法。
《夺冠》也延续了这一情感主题,但在情感的选择与表现方式上却有了明显的突破。
陈可辛导演以往作品中的情感主题,都是关于爱情与友情、情义与名利、忠诚与背叛等小情小爱的情感主题,尤其善用三角模式来表现情感纠纷,比如《甜蜜蜜》中的黎小军、李翘、豹哥,《如果爱》中的孙纳、林见东、聂文。
而《夺冠》的情感选择和表现形式则突破了以往小情小爱和三角模式的桎梏,选择将中国女排的集体情感和一代人的情感记忆作为影片的情感表现主题,更加契合了中国女排这一宏大命题所需的情感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可辛导演艺术风格论
香港导演陈可辛在华语电影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1991年拍摄处女作《双城故事》起,至今共执导电影14部,收获了各类电影奖项。
陈可辛导演遵循电影市场的商业规律,其作品力求电影市场与艺术创作的完美融合,在保证电影票房的同时,每部电影作品都呈现出陈可辛导演鲜明的艺术风格。
陈可辛的导演经历、其电影呈现的特征以及二者共同构成的导演艺术风格也是这一时期华语电影文化的重要表征之一,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华语电影文化的发展。
因此,系统地对陈可辛导演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发展、价值与意义进行研究,对当下的电影创作及理论将有重要启示。
本文结合关于陈可辛导演的访谈类书籍与视频等资料,以陈可辛执导的14部电影为研究对象,在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的基础上,从创作主题、叙事方法、视听语言三个衡量导演艺术风格的主要因素及其综合审视对陈可辛导演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进行系统性分析,并进一步探讨陈可辛导演的价值与意义,以期对当代电影导演的创作提供有益启发。
具体来说,本文主要由五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包含研究问题、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本文研究意义的思考。
第一章阐明“导演艺术风格”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明确衡量导演艺术风格的三个主要因素及其成因的划分依据。
本文的第二、三、四章则分别从衡量导演艺术风格的三个因素入手,把握陈可辛导演在电影创作中呈现的形式与内容上的具体表现。
原因在于,正是这些表现的形成与发展,使得陈可辛导演的艺术风格得以最终展现。
第五章从整体上对陈可辛导演的艺
术风格及其成因进行透视与思考。
导演艺术风格研究的三个因素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是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的,而这些具体的联系与成因以及价值等是本章研究的主要内容。
最后,在结语部分,则肯定了陈可辛导演在商业电影大行其道的今天充分融入其思想意蕴与艺术创造的执导驾驭能力,这一点也是非常值得后人学习与借鉴的。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陈可辛导演艺术风格的研究,力求完善并充实对陈可辛导演的理论研究以及对华语导演艺术风格的研究。
通过了解陈可辛导演的发展策略,尤其是在特定时代以及时代的不断发展下,对陈可辛导演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对艺术的融合与表现展开全方位的研究以及如何将个人的思想意蕴与艺术创造融入到今天商业化的电影之中,这些都具有了强烈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