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弹性波的基本理论地震勘探 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
3/5/20118:20:52 PM- 1 - 地 震 勘 探 只有有界面一一弹性分界面,才能产生反射、透射和折射等 现象,与此同时才能产生返回地面的反、折射波,地震勘探有中 深层和浅层地震勘探之分。前者用于石油、天然气、煤田的普查 和勘探中,勘探深度达几百米至几公里;后者用于水文、工程地 质,探测深度由几米至几百米。 一.弹性波知识 任何物体都有弹性和塑性,具有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体积 形变称体变,形状形变称切变。在弹性限度内遵守虎克定律,表 征岩石弹性性质的参数有纵向杨氏弹性模量 E,泊松比 v,体积 压缩模量k,以及与拉梅系数 u 完全相同的剪切模量 u。 弹性体形变一是压缩形变,一是剪切形变,经形变产生的波 即为压缩波和切波。因可在无限介质内传播,因此也称体波。 压缩波由体积形变引起,可以存在于固体、气体、液体介质 中,压缩波的特征是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一致, 又称纵波。 剪切波由剪切形变引起,只存在于固体中,特征是介质质点 的振动方向垂直波的传播方向,又称横波。 以上为无限介质,若介质中有一分界面,即半无限空间,那 么靠近界面还有一种波一一面波。 固体与空气接触面产生的面波 称瑞雷面波。特征是: (1)表面传播,且只存在于地表某一深度 -1- 3/5/20118:20:52 PM- 2 - 范围内; (2)质点的振动只局限在沿波传播方向与界面垂直的平 面内,质点振动轨迹为椭圆; (3)波速约为横波速度的 0.9 倍。 弹性波受边界面的制导,出现很复杂的制导波。目前主要利用纵 波,但横波和瑞雷波在工程中研究岩体力学性质是很重要的。 纵波速度是横波速度 1.73 倍, 且在同一激发条件下纵波能 量比横波强很多, 波速可以作为岩石的分类依据, 矿物结晶颗 粒细结构致密的岩石,波速偏高;地质年代老,胶结好的波速偏 高;孔隙率增加波速下降;抗压强度随波速增大而增大;随风化 程度增加,岩石结构变疏松,波速降低。 二.地震波的动力学特点 (一)振动图和波剖面图 波的初至一质点从 t1 开始振动, 时刻 t1 称波的初至。 爆炸后从 t 时刻所有刚刚开始振动的点连成的曲面叫波前, 逐渐停止振动的点连成的曲面叫波尾或波后。 振动图只反映地面某一质点振动情况, 而波剖面图反映波 在传播中某一时刻整个介质振动分布情况。 (二)波的频谱 反射波能量主要在 30~60 赫兹频率内, 面波在低频 10~20 赫兹较强, 而微震包括地震波频率较大范围的宽频。 (三)波的吸收和散射 波前面扩大,能量密度减小振幅随距离而衰减,称为几何衰 减。波在非弹性介质中衰减比在弹性介质中大,由于介质非弹性 -2- 3/5/20118:20:52 PM- 3 - 所引起的衰减现象称为吸收。密度大吸收弱,介质对高频吸收比 低频强,介质为不均匀体,产生绕射,各方向传播波,称散射。 散射结果,高频成分减少,跟吸收效果类似。 三.地震波的运动学特点 等时面和射线是时间场的两种表示方法, 波沿所需时间最短 的射线传播,称射线原理,也叫费马原理。 惠更斯原理一一介质中传播的波,其波前面上的每个点,都 可看作是波向各个方向传播的波源(点震源) 。元波前一一与原 波形状无关,称绕射。视速度。 四.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 1.反射界面必须是波阻抗的分界面,波阻抗等于ρV,当存 在明显密度 ρ 异时才能形成分界面,差异愈大,反射波愈强, 由于沉积间断所形成的侵蚀面,经常是一个明显的波阻抗分界 面,因而是一个很好的反射界面。 2.透射波一一遇到分界面,入射波一部分反射,一部分进 入到第二介质中,改变原来入射波的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现象, 形成透射波。 3.折射波一一当透射角为 90?时,透射波叫滑行波,滑行波 沿平行界面滑行,滑行波上每一振动质点可看作一新点震源,折 射波又称首波,是一簇平行线,第一条射线称始点,炮点至始点 (第一检波器)叫盲区。折射界面又叫速度界面,V2 大于 V1, 才能形成反、折射波。 -3- 3/5/20118:20:52 PM- 4 - 4.有效和干扰波是相对的,作反射则折射是干扰,反之亦 然。在反射勘探中,危害最大的干扰波是多次反射波,遇到良好 的反射界面如基岩面、不整合面、低速带底面,才能形成多次反 射波,多次反射波有全程和非全程多次反射波。工作中要识别和 压制此波,水文及工程地质中,如了解覆盖层厚度及查明基岩起 伏,勘查地下水分布,圈定古河道,探查破碎带等问题,大多采 用折射波法。 五.地震波理论时距曲线 (一)地震仪器 仪器要提高信噪比(有效信号/干扰信号) ,浅层要用高频 60~500 周,中深层要用中频 20~80 周。 (二)理论曲线 1.直达波时距曲线:与弹性分界面空间位置无关,不能给 出地质构造产状数据。 2.折射波时距曲线:折射波时距曲线为直线,当界面倾斜 时,沿下倾方向的盲区要大于上倾方向的盲区;在曲界面上时距 曲线呈曲线形状,当曲界面为凹形时,时距曲线呈凸形,反之成 凸凹形。当凸界面曲率半径较小时,波将出现穿透现象,这时应 进行重复观测,得到追逐时距曲线,如两条时距曲线平行,则没 有穿透,平行受到破坏,有穿透现象。 在多层情况下, 时距曲线的斜率随折射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平 缓,这样引起时距曲线相交,所以在追踪折射波时,出现三个不 -4- 3/5/20118:20:52 PM- 5 - 同区段: A.初至区 B.重叠区 C.续至区 3.当 V4>V3>V2>V1 或 V4>V3<V2>V1 而 V3 较薄时,不会出现 V3 的初至区,V3 层就称为隐没层;当某一层速度高于其下各层 且有一定厚度,虽然下部速度递增,存在多个折射界面,但由于 上部有高速层,穿过高速层后不能以临界角入射到下面界面上, 称高速层为屏蔽层。 4.相遇时距曲线:在接收点两侧爆炸。 追逐时距曲线:在接收点同侧爆炸。 5.绕射波及特殊地层折射波时距曲线:遇到断层的棱角、 地层尖灭点、 不整合面的突起点和侵入体边缘等岩石物性显著变 化的地方,将以这些“棱”、“角”、“点”作为一个新震源产 生震动,并向周围传播,称为绕射现象。形成新波称为绕射波。 绕射波时距曲线形状为双曲线, 曲线的极小点在绕射点到地面的 投影点的位置上。 6.反射波时距曲线:利用虚震源,呈对称性,是一支双曲 线,反射界面埋藏越深,曲线越平缓,有断层存在时,出现反射 空白带。

地震勘探原理ppt

地震勘探原理ppt

6.不同频率有不同用处
在时间域,当子波的主瓣宽度(半周期)和砂层的时间厚度相一致时,褶积后,
输出振幅达到最强,否则振幅要变弱。显然,被增强的砂层厚度大致为 1/4 视波 长。(图 17-19)
ΔH=
1 4
v
T
v 4f
增强砂层的厚度与加强频率的关系(v=3000m/s) 厚度(m) 75 37.5 25 18.8 12.5 9.4 7.5 6.2 4.7 频率(Hz) 10 20 30 40 60 80 100 120 160 如希望搞清楚厚度为 60m 的砂层,f1 必须达到 10Hz,否则如图 16 中曲线 20—66Hz,不能反 映出 60m 的砂层,但它可以勉强反映 30m 的砂层。又如要正确反映出 6m 的砂层(包括它的 宽度和波阻抗值),则需要 f2 达到 120Hz,如图 16 中曲线 3 反映 6m 很好,而曲线 4 即 10—80Hz 的阻抗值就偏小,厚度也偏大。在以上七个砂层的模型中,每个砂层几乎是孤立的,这种情况
(1)二维 三维 (2)叠后 叠前 (3)声波 弹性波 (4)各向同性 各向异性 (5)单一 综合
今后的主要任务首先应是提高地震勘探的分辨率,没有足够的分辨率, 很难在储层研究及油藏描述方面有所作为。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是一个系统 工程,它有很多环节。
3
高分辨率系统工程
Shot 激发——小药量,小井深
Knapp指出,倍频程一样,波形一样时,还是瘦的子波分辨率高,因此分辨率不
能用倍频程来衡量,只能用绝对频宽来衡量。相对频宽决定了子波的振动相位数,如
图14,零相位子波当相对频宽低于1个倍频程时,连续相位迅速增多。
(3)视频率(主频)
通频带的中心频率fc 决定了视频率 f p (或称主频),即

(1)弹性波的基本理论地震勘探 教学课件

(1)弹性波的基本理论地震勘探 教学课件

对(1-1-7)式两边取散度(div),可得方程
2
t 2
2
2
divF
(11 8)
vp2
2
(11 9)
(1-1-8)式可写成
2
t 2
v2 p2
divF
(11 8' )
divF代表胀缩力,该式描述了在只有胀缩 力的作用时,弹性介质只产生与体变系数 有关的扰动,称(1-1-8’)式为用位移表示的 纵波波动方程,式中vp为纵波传播速度使纵、横波方程简单化,可进一步用 位函数表达纵、横波方程。
• 已知U和F是矢量,根据亥姆霍兹定 理:任一矢量函数U,若它的散度和旋度 有意义,则该矢量场可分解为一个无旋 部分和有旋部分之和,即
U U p Us
F
Fp Fs
(1 1 11)
并且总可以找到一个标量位和矢量位使 下式成立
同样,若对(1.1.7)式两边取旋度, 并令=rotU ,可得方程
2
t 2
2
rotF
(11 9)

vs 2
(1 1 10)
• (1-1-9)式可写成
2
t 2
v2s2
rotF
(11 9' )
rotF代表旋转力,该式描述了在只有旋转力 作用时,弹性介质只产生与形变有关的扰动, (1-1-9)式为用位移表示的横波波动方程,式
弹性介质
产生弹性形变的介质叫弹性介质。 在弹性介质内传播的地震波称地震弹性波。 研究地震弹性波可用弹性波理论,如虎克
定律等。 (一)各向同性介质和各向异性介质
对某一特定岩层,如果沿不同方 向测定的物理性质均相同,称各
向同性介质,否则是各向异性介 质。
(二)均匀介质、层状介质

2.第一章 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

2.第一章 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
发。实践表明,不论使用哪种震源,在激发时, 激振点附近的一定区域内所产生的压强将大大地 超过其介质的弹性极限而发生岩土大破裂与挤压 形变等,形成一个塑性与非线性形变带。再向外
其压强不断地减小,直至其周围介质能产生完全 的弹性形变。
破坏圈 塑性带
弹 性 形 变 区
爆炸对岩石的影响示意图
上述震源点附近的非线性形变区称之为等效空 穴,等效空穴边缘的质点,在激发脉冲的挤压下, 质点将产生围绕其平衡位置的振动,形成了初始的 地震子波,这种振动是一种阻尼振动,在介质中沿 射线方向向四面八方传播,形成地震波。又因为接 收和研究地震波传播的空间一般都远离震源点,其
在地表以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在向地
下传播时,遇有介质性质不同的岩层分界
面,地震波将发生反射与折射,在地表或井
中用检波器接收这种地震波。收到的地震波
信号与震源特性、检波点的位置、地震波经
过的地下岩层的性质和结构有关。
通过对地震波记录进行处理和解释, 可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地震勘 探在分层的详细程度和勘查的精度上,都 优于其他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地震勘探的 深度一般从数十米到数十 千米。
2.波剖面图 如下图所示,假定在某一确定的时刻 t,在距离 震源点O的一定范围内的各不同距离的点上,同时观 察它们的质点振动的情况,并以观测点与振源O的距 离x为横坐标,以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 u为纵坐 标作图所得图形如下图(b)所示,
波剖面示意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质点振动的波长和该时刻的 起振点 x2(波前)及停振点 x1(波尾)等特 征。描述某一时刻 t 质点振动位移u 随距离 x 变化的图形称之为波剖面图。
地看作为弹性介质。
在地震勘探中,采用人工震源激发地震波, 人工震源的激发是脉冲式的,作用时间极短,且 激发的能量对地下岩层和接收点处的介质所产生 的作用力较小,因此可以把它们近似地看作弹性 介质,并用弹性理论来研究地震波的传播问题。 在弹性理论的研究中,根据介质的不同特征可分 为各向同性与各向异性两类介质。凡是弹性性质 与空间方向无关的称为各向同性介质(isotropic medium);反之则称为各向异性介质(anisotropic

第2章_1 弹性力学基础与地震波—弹性力学基础PPT课件

第2章_1  弹性力学基础与地震波—弹性力学基础PPT课件

受力后线段长度的相对变化—正应变 正交角度的变形—剪应变
精选PPT课件
5
分析:
介质中某一点A的正应变与剪应 变的定义还与AB线的取向有关
在三维空间中,介质中任意一点 的正应变有3个取值,分别记为: e11,e22,e33
介质中任意一点的剪应变有6个 取值,分别 记为: e12,e13,e21,e23,e31,e32
精选PPT课件
10
设x处质元t时刻的位移为u(x,t), 运动速度则为(考虑小形变) x处质元t时刻的加速度为
设均匀杆的密度为ρ,则长度为dx的小质元的运动方程为

精选PPT课件
11
一维均匀弹性杆的波动方程
精选PPT课件
12
一维均匀弹性杆的波动方程
波动方程的一般解形式为
f可以是任意的连续函数。以上形式的解称为达朗伯(D’Alembert)解,即波动 方程的行波解。
精选PPT课件
9
四、波动方程
弹性介质中,任一处质点产生一个扰动,即该处质点发生一个小位移,由于介 质的弹性性质,该处的运动会影响相邻点,扰动就会向周围传播。波动方程就是 对弹性介质中扰动激发和传播规律的数学表达。
均匀弹性杆的一维波动方程
忽略体力,一维均匀杆中质点受力运动描述
分析截面积为S的均匀弹性杆上、长度为dx的小质元受力运动情况,暂忽略 体力的作用。
16
三维均匀介质中的波动方程
由赫姆霍茨定理,任意一个矢量场u都 可以表达为一个无旋度的矢量场和一个 无散度的矢量场之和,并略去体力
即有
精选PPT课件
17
三维均匀介质中的波动方程
* 三维弹性介质中可以存在两种以不同速度传播的波,一种是以较快
的速度α传播的无旋波u1,在地球内部传播的这种波通常称为P波 (Primary wave),因为它首先到达记录台站;

地震勘探原理PPT课件

地震勘探原理PPT课件

提高信噪比。偏移是使绕射波收敛并将陡倾同相轴移
到大致真实的地下位置上,偏移是一个成象过程,可
以改善空间分辨率。如图1-4-3和图1-4-4所示是CMP叠
加剖面与偏移剖面对比。
18
图1-4-2 没做反褶积的CMP叠加剖面(左)和做过反褶积的CMP叠加剖面(右)
19
图1-4-3 CMP叠加剖面(左)和偏移剖面(右)
10
二、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
野外工作是整个地震勘探重要的基础,它的基本任务是采 集地震数据。野外工作是以地震队的组织形式来完成的。野外 工作分试验阶段和生产阶段,主要内容是激发地震波和接收地 震波。
由于采集环境可以是陆地,也可能是海洋,需要研究的地 质问题不同,各个工区的施工条件也不一样,所以采集反射地 震数据的野外方法也各有不同。如果原始数据有严重缺陷,则 没有任何办法可以修补这些问题,因此高质量的野外工作是地 震勘探成功的基础。
概括地说,地震勘探就是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 中传播情况,查明地下地质构造,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目标的一种物探 方法。
上面介绍的地震勘探原理不难理解,但是真正实现起来有很大的困难。 例如在沙漠或黄土覆盖的地区要用人工方法产生较强的地震波就很不容易; 炸药爆炸后,地面上的仪器除了接收来自地层界面的反射波外,还会接收其 它各种各样的波,如风吹草动,树木、电杆、汽车等,它们都会干扰反射波 的接收,往往造成以假乱真;为此人们发展了用于指导地震勘探生产实践的 理论和专门的仪器设备,以及一套生产施工的组织和方法。
4
地震勘探方法
地震勘探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弹性波,来定位矿 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确定考古位 置、获得工程地质信息。地震勘探所获得的资料,与其 它的地球物理资料、钻井资料及地质资料联合使用,并 根据相应的物理与地质概念,能够得到有关构造及岩石 类型分布的信息。

第一节地震波的基本概念精品PPT课件

第一节地震波的基本概念精品PPT课件
如图:
在t0时刻,波源开始振动, 过了一段时间到了t0’ (t0’ > t0 ), 波源的振动可能停止了或暂时停顿了; 到了 t1 时刻,传播了一段距离。
在V0区域:波已经传播过去,振动已停止; 在V1区域:介质振动正在进行; 在V2区域:波还没有传到;
S: t1 时到波前,波是不 断前进的,波前、 波尾是相对某一时刻的波前、波尾。介质 中的任何一点都有一个波面。
5、地震折射波:
当入射角 c 时,发生全反射,不产生滑 行波,没有透射波,滑行波传播又引起另 外的效应,由于两种介质互相密接,滑行 波在传播过程中也会反过来影响第一种介 质,并在第一种介质中激发新的波,这种 由滑行波引起的波,在地震勘探中叫“折 射波”。
四、地震勘探中的常见波
在地震勘探中用炸药激发时,一声炮响之 后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地震波。 ㈠按波在传播过程中质点振动方向区分为 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 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
一、地震波是在岩层中传播的弹性波
波动: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
二、波的几个特征 1. 振动和波动的关系就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波有一定的速率。 波的频率等于震源的频率。
2. 波前、波后和波面
波前:
介质中某一时刻刚刚开始振动的各点组 成的面叫波前。
波面:介质中同时开始振动的各 Nhomakorabea点所组成的 曲面叫波面。
波后: 介质中某一时刻刚刚停止振动的各点组 成的面叫波后。
为了反应各点的振动之间的关系,把同一 时刻各点的位移画在同一个图上 ,即描述 某一时刻各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曲线。
不同的质点可能有不同的振动曲线; 不同的时刻有不同的波形曲线; 在地震勘探中,通常把沿着测线画出 的波形曲线叫“波剖面”。

地震勘探PPT课件

地震勘探PPT课件

3/6/2021 3:55 AM
21
GeoPen
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
频率相同,幅值不同
频率相同,相位不同
地震波频谱特征的分析是地震勘探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根据有效波和干扰波的频段差异,可用来指导野外工作方法 的选择,并给数字滤波和资料解译等工作提供依据。
3/6/2021 3:55 AM
22
GeoPen
二、费马原理 费马原理又称射线原理或最小路径原理,它给出地震 波总是沿地震射线传播,以保证波到达某点所用的旅行时 间最少。显然,从一个等时面到另一个等时面,只有垂直 距离最短,因此波沿垂直于等时面的方向传播所用旅行时 间最少,故地震射线和等时面总是互相垂直的。有波前和 波射线的概念来描述波动是一种简便而清晰的方法。
工程物探根据波的特征,可分为折射波法、反射波法、 瞬态面波法、P,S波测井、弹性波CT、地脉动测试、桩基 完整性检测等。下面对其分别进行介绍。
3/6/2021 3:55 AM
25
GeoPen
浅层折射波地震勘探原理
设有两层介质,上层波速为Vl。下层为V2,且V2>V1、 当入射波以临界角i(i=arcsin(V1/V2))入射到界面时,透 射波将沿分界面以速度V2滑行。这种滑行波沿界面传播时, 必然引起界面上各质点的振动,根据惠更斯原理,滑行波 所经过的界面上的各点,都可看作是一个新的振源。由于 上下介质质点存在弹性联系,因此滑行波沿界面传播时, 在上覆介质中的质点也发生振动、并以波的形式返回地面, 这种波称为折射波(有时又叫首波)。
3/6/2021 3:55 AM
17
GeoPen
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
若假设e是半径为r的球面波波前上单位面积的能量, 则整个球面的总能量E为:E = 4πr2e

地震勘探基础及浅层折射反射波法课件

地震勘探基础及浅层折射反射波法课件

因此可以通过观测和分析地震波振幅和波形的衰 减变化特征,来确定断层或破碎带的存在。
•部分岩土的α 值 见教材 P 25 表 1.4.3
2、 α 与地震波的关系
• α 与f 的关系
由胶结摩擦理论 由弹性理论
即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其高频能量的衰减大于低频。
• α 与P、S 波的关系 实验表明
三、浅层地质条件对地震勘探的影响
1、反射和透射过程
•平面波 AB 向界面 R 入射;
•依据惠更斯原理,波前面A´B´ 是新震源;
• △t时间后,B´的子波到达C 点;A´的子波在V1中到达 D点、 在V2中到达 E点;
• ∴CD是反射波前面,CE是透射波前面。
• α是入射角;β反射角;γ是透射Βιβλιοθήκη 。2、斯奈尔定律(snell)
α=∠B’A’C γ=∠A’CE
由地震勘探的各 种资料统计得到
某一浅层地震的干扰波调查剖面,
经频谱分析后得到其频谱特征; 不同地区、同一地
区不同地层、不同 折射波 仪器及工作方法;
采集的地震波的频 谱会有所不同

面 波
射 波
声 波
面波主频~30--40Hz 折射波主频~50Hz 反射波主频~75Hz 声波频谱> 80Hz
4、地震波的振幅及其衰减规律
六、地震波的绕射和散射
1、绕射现象
由于断层或岩层尖灭点的存在, 使反射界面突然中断,地震波在 断点处的传播现象。
无反射波
2、绕射波的特点
•断点R处是新震源,其上方绕射 波信号最强,两侧渐弱;
•绕射波振幅随波前传播距离的增加而衰减; •绕射波振幅与入射波的频率成反比;
3、散射
地震波遇到起伏不平界面 产生的波的漫射现象。

3地震

3地震
当岩石受外力作用而产生内应力时,一方面,由于密 度ρ 改变,引起V变化,但这种变化很小,另一方面, 岩体会产生裂隙,节理压密,从而引起V的较大变化。 如: 花岗岩
ρ P=0时的Vp P=2000时的Vp P=10000时Vp
2.66g/cm3
2.63
6150m/s
4210
6500
6080
6660
6350
3.波的吸收和散射 衰减:在介质中传播时,波前面的逐渐扩大,能量密 度减小,使振幅随距离而衰减,非弹性介质比弹性介质 中衰减大。 e A A 吸收:由于介质非弹性所引起的衰减现象, A0:起始振幅;:传播距离(震源起); :吸收系数 一般在致密岩石中吸收少,而在松散介质中明显,故松 散介质中衰减的快。 散射:当介质中存在与波长相比不大的不均匀体时, 由于绕射作用而偏离的波,散射的结果,波的高频成分 减少,与吸收作用结果类似。
不一定是平面。
垂直等时面的线称为射线。 等时面方程 f(x,y,z)=ti
等时面和射线构成时间场的两种表达方法。介质不同, 等时面就不同,所以用等时面可以研究波在介质中传播 情况。 2.费马原理 地震波沿所需时间是最短的射线路径传播-射线原理 3.惠更斯原理 介质中传播的波,其波前面上每一个点,都可以看作
仪器 雷管 起爆器 开关
常用的一种,为产生大的能量,但有1-2秒的延迟,
为此要在炸药点附近埋没需钻机打孔,为此要在炸药点 附近埋没检测器,以记录起炸信号,此法高频能量成分 减少。
5.高频激震枪震源
用撞击方式引炸猎枪子弹(去弹头)来激发地震,
工作时在地下钻0.5m左右的孔,放入钢管,加满水并放入
子弹,用撞击方式引炸,激率可达数千赫,由于频率高, 分辨率也就提高,探测深度可达300m以上。 6.夯机震源,每台上有锤击开关

02第一章地震勘探基本理论PPT课件

02第一章地震勘探基本理论PPT课件
➢ 惠更斯原理也叫波前原理,说明波前向前传播的规律。
第一章
地震勘探基本理论
*
, CUMT
1
整体概况
概况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1
概况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2
概况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3
2
本章内容
地震波的基本概念 地震波传播的运动学特征 地震波传播的动力学特征 地震勘探的地震地质条件
*
陈同俊, CUMT
3
地震波的基本概念
6
弹性理论
切变 (shear distortion)
物体受到一个旋转力或剪切力的作用,它就几乎保持 原来的体积大小,而只改变形状,这种形变叫做形态 形变(或切变) 。
任何复杂的形变均可看成是这两种形变同时发 生复合的结果。
弹性 (Elasticity)
➢ 物体受外力作用后会产生形变,如果去掉外力立即 恢复原来的体积及形态,物体的这种性质被称为弹 性。
地震波的分类
波传播空间关系:
body wave (体波)
surface wave (面波)
质点传播方向与振动方向关系:
P波-Primary wave S波-Secondary wave
为什么这么叫?
*
陈同俊, CUMT
25
1.1.3 地震波的类型
P-wave (纵波) 纵波是体波的一种,这类波的质点振动方向与 波的传播方向相互平行。也被称为:首至波、 压缩波、疏密波等。
弹性常量
杨氏模量
线性弹性体的正应力与正应变之间满足线性关 系,可表示为:
Ee
称为虎克定律。E称为杨氏模量。
泊松比
弹性体受力纵向伸长(缩短)与横向收缩(膨胀

2地震勘探地震波的基本定律精品PPT课件

2地震勘探地震波的基本定律精品PPT课件

结晶岩石
2.4~3.4
4500~6000
108~204
3
2)、 反射定律和透射定律
反射定律
地震波从点波源O沿射线OP射 到分界面上;NP垂直于分界面, 是分界面在P点处的法线。
入射线OP和法线NP所确定的 平面垂直于分界面,这个平面 叫做波的入射面。
入射线和法线所夹的角θ1叫做 入射角;
反射波的射线叫做反射线,反 射线和法线所夹的角θ1’ 为反 射角。
可以理解为:波沿着实际路线传播时所用的时间, 比沿假想路线传播时所用的时间要“短”。
28
4 )、惠更斯(Huygens)原理
惠更斯原理是利用波前的概念来处理问题。 波是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 这种传播是通过介质中相邻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进
行的。 对于波到达较晚的那些部分来说,波到达较早的那些
一、地震波的基础知识
4、地震波传播的基本规律
1) 、反射和透射 2)、反射定律和透射定律(斯奈尔定律) 3)、费马原理 4)、惠更斯原理 5) 、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 6) 、视速度定理 7)、折射波
1
1)、 反射和透射
当波入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时。通常会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回到第一种介质中,就是所谓的反射波;
31
利用惠更斯原理求新波前
• 有了惠更斯原理,就可以利用作图的方 法,根据已知的波前求出后来时刻的波 前。如右图所示,S1代表时刻t1的波前。
• 要确定后来的一个时刻t2=t1+Δt的新波前, 可以把S1上所有的点都看成子波源,认为 它们从时刻t1开始向外发出子波。
• 过了一段时间Δt ,这些子波的“子波前” 应是半径为V Δt的球面。用一个曲面S2将 这些小球面上离曲面S1最远的各点连起来, 就得到和时刻t2=t1+Δt相对应的波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用于小面元上的外力为△f,则应力定义

Pn
li
nf s
df ds
因此应力的数学定义为:单位横截面上 所产生的内聚力称为应力。
根据力的分解定理,可以将力分解成 垂直于单元面积的应力—法向应力; 相切于单元面积的应力—切向应力(剪 切应力)。
正应力 x ,y,z 使介质产生纵 波;切应力xy,xz, yz; ij 使介质产生横波,下脚标 i表示 应力方向,j表示应力作用于垂直
设一物体,受到静水柱压力p 的作用,产 生体积形变,△v/v, 其中v是物体的原体 积, △v 是体积变化量。但形状未发生变 化。则这种情况下的应力与应变的比称为 体变模量。
K p v/ v
指物体受剪切应力作用,并发生形状 变化时,应力与应变之比。
如图所示,受剪切力为xy , 切变角为, 则剪切模量为
同样,若对(1.1.7)式两边取旋度, 并令=rotU ,可得方程
2t 2 2rotF (119)

vs2
(1110)
• (1-1-9)式可写成
2 t 2v2s 2rotF (119')
rotF代表旋转力,该式描述了在只有旋转力 作用时,弹性介质只产生与形变有关的扰动, (1-1-9)式为用位移表示的横波波动方程,式 中vs为横波传播速度。
若矢量位 (x,y)
则(1-1-13)可写成标量方程
2 x
t2
v 2s 2 x
x
2 y
t2
vs2 2 y
y
(1-1-13’)
式(1-1-12)、(1-1-13)是标量位函数表示的三 分量标量波动方程,(1-1-12)式是纵波标量波 动方程,(1-1-13’)式是标量横波波动方程。
在以上传播方程中,当速度v p、vs分别
应力与应变成正比关系的物体叫完 全弹性体,虎克定律表示了应力与应 变之间的线性关系。
对于一维弹性体,虎克定律为F=kx
对于三维弹性体,用广义虎克定律表示 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
(二)弹性模量(弹性参数)
1. 杨氏弹性模量(E)
E表示膨胀或压缩情况下应力与应变的 关系,所以又叫压缩模量。
数学定义:物体受胀缩力时应力与应变之比。 设沿x方向受应力为 f/s ,产生的应变为 △L/L, 则 杨氏弹性模量
E f /s L / L
物理定义:杨氏弹性模量表示固体对所受作用 力的阻力的度量。
固体介质对拉伸力的阻力越大,则 杨氏弹性模量越大,物体越不易变 形;反过来说,坚硬的不易变形的 物体,杨氏弹性模量大。
在拉伸变形中,物体的伸长总是伴 随着垂直方向的收缩,所以把介质横 向应变与纵向应变之比称泊松比,
d / d
L / L
式中加负号表示纵向拉长总是伴随着横 向缩短,为使泊松比为正,要加负号。
显然泊松比是表示物体变形性质的一 个参数,如果介质坚硬,,在同样作用 力下,横向应变小,泊松比就小,可小 到0.05 。而对于软的未胶结的土或流体, 泊松比可高达0.45-0.5。一般岩石的泊 松比为0.25左右。
• 为使纵、横波方程简单化,可进一步用 位函数表达纵、横波方程。
• 已知U和F是矢量,根据亥姆霍兹定 理:任一矢量函数U,若它的散度和旋度 有意义,则该矢量场可分解为一个无旋 部分和有旋部分之和,即
UUp Us
FFp
Fs
(1111)
并且总可以找到一个标量位和矢量位使 下式成立
UU pU sgradrot
2 U ()g r a dF 2 tU 2 ( 1 1 7 )
❖ 该式称为矢量弹性波方程,式中矢量U表示 介质质点受外力(F)作用后的位移,称为位 移矢量,U=U(u,v,w),u,v,w为三个坐标 轴的位移分量。矢量F表示对介质的外力, 称为力矢量,
F=F(Fx,Fy,Fz), Fx,Fy,Fz为三个力分量。 标量:为体变系数,它与位移满足以下关系
v=v0(1+z) 叫线性连续介质。
(一)应力与应变 应力:弹性体受力后产生的恢复原来
形状的内力称内应力,简称为应力。应 力和外力相抗衡,阻止弹性体的形变。
对于一个均匀各向同性的弹性圆柱体,设作
用于s面上的法向应力为N,若力f在s面上
均匀分布,则应力pn定义为
Pn=f/s (1.1—1)
若外力f非均匀分布,则可以取一小面元△S,
= xy /
弹性模量是阻止剪切应变的度量。液体 的=0,因此没有抗剪切能力。液体内 也不会产生横波。
5. 拉梅常数()
表示横向拉应力与纵向应变之比.五个弹 性常数E, k ,, ,,中的任一个,均可用 其余两个常数表示,常见关系如下:
E 9k ; K E
;
3k
3(1 2)
E ; 3K 2 ;
为常数,则表示均匀、各向同性、理想弹性
介质中波的传播规律。
对各向异性、粘弹性介质以及双 相介质模型的波传播方程需要重 新建立。
假设地震波在完全弹性和各向同性的 均匀介质中传播,地层介质受力后发生 小形变,在远离震源处,震源作用已全 部结束。这时纵波和横波位移位所满足 的波动方程为:
2 t2 v2p20 2t 2 v2s20
第一节 弹性介质与地震波 一、弹性介质
地震勘探中将地层叫做介质。地震 勘探的地球物理前提是岩矿石间的弹性差 异,因此需要研究地层介质的弹性性质。

人工激震后,岩石附近的质点发生破碎, 介质产生的是塑性形变;远离震源的介 质质点会发生振动,发生体积和形状的 变化,但由于受到的作用力极小,且作 用时间极短,随着外力的消失而消失, 岩层的这种随外力消失而恢复原形的形 变称为弹性形变
弹性介质
产生弹性形变的介质叫弹性介质。 在弹性介质内传播的地震波称地震弹性波。 研究地震弹性波可用弹性波理论,如虎克
定律等。 (一)各向同性介质和各向异性介质
将速度v是空间连续变化函数的介质定 义为连续介质。连续介质是层状介质的 一种极限情况。即当层状介质的层数无 限增加, 每层厚度无限减小,层状介质 就过渡为连续介质,如
对(1-1-7)式两边取散度(div),可得方程
2 t2 2 2divF (118)
vp2
2
(119)
(1-1-8)式可写成
2 t2v2p 2divF (118')
divF代表胀缩力,该式描述了在只有胀缩 力的作用时,弹性介质只产生与体变系数 有关的扰动,称(1-1-8’)式为用位移表示 的纵波波动方程,式中vp为纵波传播速度。
FF pF sgrad rot
(1111')
代表位移场的标量位, 代表位移场的矢量位; 代表标量力位, 代表矢量力位。 将(1-1-11)式分别代入纵波波动方程 (1-1-8)和横波方程(1-1-9),
得到用位函数表示的纵、横波波动方程
2 t 2v2p2 (1112)
2 t 2 v2s2 (1113)
2(1 )
6K 2
三、均匀、各向同性、理想 弹性介质中的三维波动方程
• 在不同的介质模型中,地震波传播有不 同的规律,各种不同的传播规律需用不 同的传播方程描述。一般介质模型越复 杂,描述地震波传播的方程就越复杂。
均匀、各向同性、理想弹性介质是一种 最简单的介质模型。
一、弹性波传播方程
根据固体弹性动力学理论,地震波 在均匀、各向同性、理想弹性介质中传 播满足以下偏微分方程
(1114) (1115)
问题与答案
于j轴的平面。
物理定义:弹性体受应力作用,产生的体积和 形状的变化称为应变。只发生体积变化而形状 不变的应变称正应变;反之,只发生形状变化 的应变称为切应变。 数学定义:弹性理论中,将单位长度所产生的 形变称应变。
例如,柱体原长为L ,长度的变化量位 △L, 则应变等于△L/L
3. 应力与应变的关系
divUuvw
x y z
式(1-1-7)的分量式为如下形式
2u (
)
x
Fx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u t 2
2v (
)
y
Fy
2v t 2
2w( )
z
Fz
2w t2
二、纵、横波波动方程
在弹性波方程中,外力F既包含胀缩力 (正压力),也包含旋转力(剪切力),位 移U也包含体变和形变两部分。若对弹性 波方程(1-1-7)式两边取散度或取旋度, 就可将弹性波方程分离为纵、横波方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