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控漏洞案例
内控失效案例范文
内控失效案例范文内控是指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控制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手段。
内控系统的有效性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内控系统有时会失效,导致企业遭受损失。
本文将介绍几个经典的内控失效案例,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内控失效的原因和教训。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来自美国的案例。
2001年,爱迪生公司(Enron)的内控失效引发了一场震惊全球的金融危机。
爱迪生公司以能源交易为主业,然而,该公司利用会计漏洞和复杂的金融工具,将巨额债务转移至子公司,并在财报中隐瞒了这些债务。
这不仅导致了巨额亏损,也影响了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
该案件揭示出了爱迪生公司内部控制失灵的问题,包括高管腐败、审计委员会的被动和监管机构的失职等。
第二个案例来自中国。
2024年,乐金电子(Lenovo)是中国最大的电脑制造商之一,然而,该公司的内控失效导致了一起严重的财务丑闻。
乐金电子高管通过虚构销售合同和虚增库存等手段,将公司的财务表现夸大,并隐瞒了公司实际的风险状况。
这种内控失效严重损害了乐金电子的形象和信誉,也给公司和股东带来了重大的财务损失。
第三个案例是国际上知名的德勤会计事务所的案例。
2024年,德勤在对英国科技公司Thomas Cook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时,没有及时揭示该公司潜在的风险,并认为其能够正常经营。
然而,在德勤完成审计之后不久,Thomas Cook就宣布破产,导致数千名员工失业和数万名游客受到影响。
这个案例揭示了德勤内控失效的问题,包括审计程序的不严谨和对风险的评估不准确。
这些案例中,内控失效的原因各不相同。
但可以看出一些共同点:高管腐败、监管机构的失职、审计程序的不严谨等都是导致内控失效的原因之一、此外,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不准确、内部人员对内控制度的漠视和懈怠等也是导致内控失效的重要原因。
这些内控失效案例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教训。
首先,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严格执行。
内控失效的典型案例
内控失效的典型案例一、财务造假案例1. 恶意抬高收入:某公司为了满足投资者的期望,故意夸大销售额和利润,通过虚构销售合同和虚假发票来增加收入,以此欺骗投资者和市场。
2. 资产减值不足:某公司为了掩盖实际的亏损状况,未按照相关准则对资产进行足够的减值测试,导致资产减值计提不足,进而误导投资者和市场。
3. 虚增费用:某公司通过虚构费用支出来降低税负和盈利能力,例如虚构广告费用、研发费用等,以此来达到掩盖实际盈利能力的目的。
二、内部控制失效案例4. 人员配备不足:某公司在内部控制方面人员配备不足,导致无法对公司的风险进行有效的管控和监督,从而增加了公司的潜在风险。
5. 职权划分不清:某公司在职权划分方面存在问题,导致不同部门之间的职责界定模糊,容易产生信息不对称和内部冲突,从而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6. 内部审计不独立:某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受到了管理层的控制和干预,缺乏独立性和客观性,无法对公司的内部控制进行有效的评估和监督。
三、信息系统失效案例7. 数据安全问题:某公司的信息系统存在漏洞和弱点,导致敏感信息被黑客攻击窃取,从而造成公司的财务和商业秘密泄露,对公司的声誉和利益造成重大损失。
8. 系统操作不当:某公司的员工在使用信息系统时不遵守相关规定,进行非法操作和篡改数据,导致公司的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受到严重影响。
四、风险管理失效案例9. 风险评估不全面:某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只关注了某些特定的风险,忽视了其他重要的风险,导致公司无法全面了解和应对潜在的风险。
10. 风险监控不及时:某公司在风险监控方面存在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和应对风险事件,导致风险进一步扩大和加剧,对公司的经营造成严重影响。
11. 风险应对不力:某公司在面临风险时没有有效的应对措施,导致风险事件不断扩大和蔓延,对公司的经营造成严重损失。
内控失效的典型案例主要涵盖了财务造假、内部控制失效、信息系统失效和风险管理失效等方面。
这些案例的存在表明内控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只有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内控机制,企业才能更好地预防和应对各类风险和问题,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银行内控合规案例
银行内控合规案例在一个看似平常的工作日,某银行的一个小支行里,柜员小李正忙得晕头转向。
那天,来了一位大客户张老板,他要存一大笔现金,整整五十万呢。
小李一边和同事聊着昨晚的球赛,一边办理业务。
他数钱的时候就有点心不在焉,结果数错了一沓,把原本应该是一万的数成了九千。
可他完全没察觉,就按照错误的金额给张老板存了款。
过了几天,银行内部对账的时候,发现了这个大窟窿。
这可把行长急坏了,马上联系张老板,让他来重新核对金额。
还好张老板是个通情达理的人,他带着钱来到银行,重新办理了正确的存款手续。
这件事之后,银行对小李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
行长说:“小李啊,你这是拿着银行的信誉在开玩笑啊。
咱们这工作就像走钢丝,内控合规就是那根平衡杆,你要是把平衡杆扔了,那不得摔得鼻青脸肿?”从那以后,银行加强了柜员业务操作时的监管,每次办理大额业务都要求主管二次复核。
而且,还专门开展了内控合规的培训课程,把这个案例当成反面教材,告诉大家在内控合规方面可不能有一点马虎。
有一家银行,里面有个客户经理叫老王。
老王在银行工作了好些年,自以为很有经验,就动起了歪脑筋。
有一家企业,财务状况其实并不是很好,按正常的贷款审批流程,根本不符合贷款条件。
可是这个企业的老板和老王是老相识,就找老王帮忙想办法弄点贷款来救救急。
老王呢,他为了帮朋友,就在贷款审批材料上动了手脚。
他把一些关键的数据改得很漂亮,让这个企业看起来经营状况良好、盈利颇丰。
然后,他又在内部审批流程中,找了几个相熟的同事,偷偷打了招呼,让他们在审核的时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刚开始,似乎一切都很顺利,贷款批下来了。
但是呢,纸包不住火。
几个月后,这个企业因为本身的经营问题,根本还不上贷款。
银行开始深入调查,这一查就发现了老王在贷款审批过程中的违规操作。
结果呢,老王被银行直接开除了,他的那些同事也受到了警告处分。
银行还因为这笔坏账遭受了不小的损失。
这个案例在银行里传开后,大家都明白了,在内控合规方面,就像盖房子打地基,要是基础的审批环节都弄虚作假,那整座银行大厦都可能摇摇欲坠。
企业内部控制案例
企业内部控制案例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案例一、资金内部控制(一)某公司出纳贪污公司款项案。
A事务所在对G公司进行审计时,在对货币资金项目审计中执行如下的审计程序,到达现场前将询证函交予给出纳李某,由其到银行函证后带回,在现场审计时交给审计助理。
同时提供银行对账单。
对于未达账项,该公司系由出纳李某编制未达账项调整表。
审计人员对于重要的未达账项进行检查。
几年之中A事务所一直在这样进行审计,该公司出纳也一直由李某担任,并配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
后一次偶然事件中,李某临时调任,由其妻子接任出纳,在与银行对账时发现差额较大。
在检查对账单时发现,该对账单系伪造的。
进一步调查中,该公司发现,李某竟然贪污公款100多万元,用来开公司。
几年来李某一直通过伪造银行公章在询证函上加盖确认章,对于银行对账单也同样进行伪造。
且李某贪污一直隐瞒家人,其妻子父母也均不知晓。
结果:A事务所被辞聘,公司向李某追回贪污款60余万元,由于李某的父亲是该公司的老员工老技术骨干,李某的妻子也在该公司工作,因此公司仅决定向李某一家追回剩余的贪污款项,并未向李某提起诉讼。
但银行由于李某伪造银行公章,对李某提起诉讼,李某因此锒铛入狱。
思考:问题何在,风险何在,1.传统思维,会认为A所的审计程序执行过程不当,未严格进行函证的控制。
2.新准则下,问题应当如何考虑,1)未合理进行风险评估。
李某同时担任出纳及未达账项调整的工作,属于不相容岗位。
导致风险加大。
李某连续担任出纳多年,没有及时轮岗,增加了舞弊的机会。
李某调任,而由其妻子接任,从本质角度来讲,依然不能属于合理的轮岗。
2)未能根据评估的风险来进行相应的进一步审计程序,没有对由于内部控制缺陷而可能导致的舞弊进行特殊考虑,设计并执行相应的审计程序。
3)已执行的审计程序执行过程不当,未严格进行函证的控制。
进一步:G公司对李某的“网开一面”行为,给今后舞弊留下的后患。
因此,对于后任事务所而言,在审计中对于舞弊仍要给予特别的考虑和重视。
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案例
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案例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一环,旨在确保企业的运营效率和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可靠性。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内部控制往往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企业出现财务危机、经营风险和信誉危机。
以下是一个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案例。
案例:某知名电商公司的内部控制问题某知名电商公司是一家拥有庞大用户群体的在线购物平台。
然而,在其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企业内部控制问题。
1.授权审批制度不健全该公司在扩张时期,为了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和抓住商机,往往将权力下放给各级管理人员。
然而,这种高度分散的权力结构导致授权审批制度不健全,一些关键岗位的权限过大,使得舞弊风险增高。
1.财务报告准确性存在问题由于内控机制不完善,该公司的财务报告准确性存在问题。
例如,在某段时间内,公司发现财务报表上的销售收入与实际销售收入存在重大差异。
经过调查,发现是部分员工利用公司内控漏洞,通过虚报销售收入等方式进行舞弊。
1.内部审计职能缺失该公司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内部审计职能缺失,导致无法及时发现和纠正内部控制缺陷和舞弊行为。
虽然公司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但由于缺乏独立性和专业性,内部审计职能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1.风险评估机制不完善该公司在扩张过程中,对外部市场风险和内部运营风险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
例如,公司在进入新的市场领域时,未对市场风险进行充分评估,导致在市场变化时陷入被动局面。
1.内部沟通不畅由于企业内部沟通不畅,信息传递效率低下,使得各级管理人员无法及时掌握公司运营状况和风险状况,从而无法做出科学决策。
此外,员工对公司的信任度降低,也影响了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团队凝聚力。
总结:上述案例中,该电商公司的内部控制问题表现为授权审批制度不健全、财务报告准确性存在问题、内部审计职能缺失、风险评估机制不完善以及内部沟通不畅等方面。
这些问题导致了公司运营效率下降、财务报告不准确和经营风险增加等后果。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公司需要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加强内部审计职能建设和完善风险评估机制等措施来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江西万年青公司内控失效案例分析
江西万年青公司内控失效案例分析近年来,江西万年青公司内控失效案例备受关注。
这一案例引起了业界、监管部门和投资者的广泛关注,也对公司的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江西万年青公司内控失效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原因、教训和应对措施。
1. 案例背景江西万年青公司是一家在股票市场上市的公司,主要经营种植业务。
在公司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内部控制失效的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财务管理、内部流程、信息披露等方面。
在监管部门和投资者的关注下,公司内部控制不断暴露出问题,最终引发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2. 案例原因(1)管理层失责公司管理层对内部控制不够重视,对财务管理和流程执行等方面缺乏有效监督和管理。
管理层在公司发展过程中,过于追求企业规模扩大和业绩增长,忽视了内部控制的建设和把关工作,导致内控失效问题频发。
(2)制度设计不完善公司内部制度和流程设计存在漏洞和不完善的地方。
在公司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缺乏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对核心流程和关键环节没有有效的监控和控制措施,容易产生管理混乱和风险失控的问题。
(3)人员素质不高公司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不够高,对内部控制的规范和执行不够重视。
在公司内部管理中存在着一些人员对内部控制规定和制度执行不力,甚至存在个别人员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的现象,加剧了内控失效的问题。
3. 案例教训江西万年青公司内控失效案例给业界和投资者敲响了警钟,也给其他企业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1)内控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内部控制是公司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对于管理层来说,内部控制是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基本职责,应该把内部控制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公司应该建立系统、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强化对财务管理、业务流程、信息披露等方面的监管和控制。
内部控制制度要符合企业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核心环节和关键流程的监控和管理。
公司应该加强对员工的职业道德和素质教育,培养员工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和执行意识,树立正确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中信泰富事件根源:内控制度的漏洞,中信泰富对风险没有合理估计,对权力没有有效监督,在信息披露上又严重违规,结果导致内部控制系统漏洞百出.控制环境分析:1法人治理机构不健全,董事会职能虚化.有关外汇合同的签订未经过恰当的审批,而且其潜在的风险也未得到正确的评估.2重大决策缺乏科学性,民主性.3内控失败后补救措施有限.风险评估分析:追求杠杆交易的高利润,忽视风险.中信泰富在签订澳元期权合约之前,对澳元外汇走势没有做科学评估,盲目进行交易.泰富进行外汇交易不只是为了对冲风险,而是为了谋取暴利.控制活动分析:授权有问题或是涉及欺诈.董事会对公司的重大决策缺乏责任和监管.于财务董事未遵守公司政策,公司本已设立的双重审批制度也未能组织事件发生,说明中信泰富已有的内部控制环节形同虚设,对高管人员的约束的制度和力度欠缺.信息和沟通分析:1内部信息不流畅.2对外部信息不敏感,风险控制策略很有问题,管理层对投资市场信息的敏感程度明显不足.3不能遵守法律法规的要求及时披露相关信息.4会计信息未得到充分体现.监控分析:自身内部监督却没有合理有效地设计和落实,透明度不足.教训与启示:内部控制及其信息披露对于任何一个公司都是极为重要的.1.从企业自身的角度看1必须建立和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健全公司治理结构.2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的重要体现,也是向投资者,公众和政府等传达管理层管治,经营理念的重要渠道.3加强信息与沟通在内控中的地位,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与披露的平台.4提高管理者的内部控制意识,将风险控制升华为企业文化5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实行“控制自我评估”,加强自我监督.2.从政府监管部门的角度看1相关职能部门要做好国企和国有控股企业风险控制的监管.2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企业信息披露的监管.3形成问责文化,加大对问题企业的管理层的处理力度.新老巨人内部控制对比根源:内部控制的严重缺陷是老“巨人”衰落的根本原因,而内部控制的保驾护航则是新“巨人”崛起的决定因素.老“巨人”的衰落:战略与经营目标确定:全面冒进的多元化战略方向失误,没有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原有产业和已有项目.风险控制与监督:缺乏必要的财务危机意识和预警机制,老“巨人”的债务结构始终处在一种不合理的状态.同时子公司的财务管理也不同程度地失控,坐支货款、资金流失严重.集团公司内各种违规违纪、挪用贪污事件层出不穷.信息与沟通:没弄清消费者的真正需求,仅依靠广告宣传,但产品效果不佳.缺乏沟通的个性和危机处理能力,老“巨人”始终没有跟媒体、社会进行过认真、知心的对话,老“巨人”在公众和媒体心目中的形象轰然倒塌.新“巨人”崛起:战略与经营目标确定:新“巨人”业务的发展强调安全,第一个项目做成功后,再考虑做第二个项目,一点点往前推进.风险控制与监督:新“巨人”最在乎的事情,就是公司的现金流和时刻保持财务健康.锻造队伍执行力的第一步,就是从管理好现金流量开始的.倡导“有奖必有罚,奖罚必配套”的企业文化.信息与沟通:专注地研究消费者、琢磨消费者的需求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打破陈规,自己琢磨规则、创造规则,特别是盯准中小城市及农村市场,是史玉柱坚持的营销理论.启示与反思:1在公司治理和经营管理中,必须秉承“制度先行,内控优先”的理念,依靠内部控制的保驾护航.2量入为出,专注主业.3成功的企业需要有危机意识,随时防备可能的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而始终保持充沛的现金流,是控制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的关键.4确立需求导向,充分关注目标消费者,仔细琢磨并认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打破陈规.法兴业银行事件分析1.交易员使用多种手段逃过监管,伪造银行记录,使用伪造账户,涉嫌计算机系统欺诈.2.超出职权范围进行交易的现象在科维尔的部门相当普遍.3.监管不严,缺乏相应的财务危机意识.“只要我能盈利,我的上司就会对我的交易手段和交易金额睁一只眼闭一只眼.”4.内部控制体系脆弱,银行和整个安全系统有着无法推卸的责任.启示:从次贷危机到法国兴业银行欺诈案,事实表明即使在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西方经济体,如何进行内部控制,如何进行风险管理也依然是一个重要课题,其制度要达到完善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航油事件分析根源:积弊已久的国企公司治理问题,即内部控制问题.控制环境分析:1股权结构中,集团公司一股独大,股东会、董事会和管理层三者合一,决策和执行合一,最终发展成由经营者一人独裁统治.2法治观念淡薄,没有对外披露期货交易将会导致重大损失这一重大信息.3管理者素质方面,陈久霖有很多弱点,最明显的就是赌性重,其次是盲目自大.4企业文化方面,国企外部监管不力、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尤其是董事会虚置、国企管理人过分集权.风险评估分析:1集团公司竟没有阻止其违规行为,也不对风险进行评估,由部门领导、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内部审计部组成的三层“内部控制监督结构”形同虚设.2控股股东没有对境外上市子公司行为进行实质性控制,既没有督促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建立富有实际效力的治理结构,也没有做好日常的内部监管.控制活动分析:1“事实先于规则”,成为中国航油新加坡在期货交易上的客观写照.2中航油的董事会形同虚设.信息与沟通分析:中航油新加坡通过做假账欺骗上级.监督分析:1中航油新加坡董事兼中航油集团资产与财务管理部负责人李永吉身为董事,没有审阅过公司年报.2由于监事会成员绝大多数缺乏法律、财务、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素养,监事会的监督功能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内部审计平时形同虚设,这种监管等于没有.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违规之处有三点:一是做了国家明令禁止做的事;二是场外交易;三是超过了现货交易总量.我国内控环境发育不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受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国企经营管理的理念并不成熟.2、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协调、不完善.3、外部监督的乏力使企业缺少健全完善内部控制的压力.4、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所有者缺位.5、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不高.6、监管乏力,国企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执行不力.启示和建议:一管理层更应关注企业存在的整体风险,而非一些细节控制二管理者也应该成为内控的对象三国际市场竞争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系统四对策1. 政府在实施政府监管过程中必须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2.区别不同类型企业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内部控制系统3.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治理环境①采用授权控制方式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②确立董事会在内部控制框架中的核心地位③积极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④要增强企业风险意识,设置风险管理评估机制.。
内控风险典型案例库
内控风险典型案例库一、财务内控风险案例:虚报差旅费。
1. 案例详情。
小张在公司负责经常出差跑业务。
他发现公司对于差旅费的报销审核流程存在一些漏洞。
每次出差,他都会在酒店住宿发票上做手脚,比如和酒店前台商量,多开一些金额。
然后在餐饮报销上,他会把自己私人聚餐的发票也夹杂在公务餐饮发票里一起报销。
他心想,公司这么大,财务人员不会仔细检查每一笔费用的。
有一次,他像往常一样提交了一份虚报了500元的差旅费报销单,其中包括多开的200元住宿费和300元的私人餐饮费。
2. 风险识别与分析。
对于公司来说,这首先是财务风险。
虚报差旅费导致公司成本增加,资金浪费。
如果很多员工都这么做,那公司的财务预算就会严重超支。
从内部控制的角度看,这反映出报销审核流程的不完善。
缺乏有效的发票真实性核查机制,也没有对员工出差行程和费用的合理性进行充分的比对审核。
3. 应对措施。
公司建立了更严格的差旅费报销制度。
要求员工必须提供详细的出差行程单,包括每天的行程安排、拜访客户的记录等。
财务部门加强与酒店、餐厅等合作单位的沟通,定期核实发票的真实性,可以通过电话或者邮件等方式。
并且采用了费用报销管理系统,对每一笔报销费用进行大数据分析,一旦发现异常就会标记出来进行详细审查。
二、销售内控风险案例:销售人员飞单。
1. 案例详情。
小李是公司的销售代表,他手上有很多优质客户资源。
但他觉得公司给他的提成不够高,于是就动起了歪脑筋。
他私下联系了一家竞争对手公司,把自己手中一些本应该给自家公司的订单,偷偷转给了竞争对手。
他和客户说,竞争对手公司能给出更优惠的价格和更好的服务,实际上他是为了从竞争对手那里拿到高额的回扣。
有一个大客户本来要和小李所在的公司签订一份价值50万元的订单,就因为小李的操作,这笔订单跑到了竞争对手那里。
2. 风险识别与分析。
这对公司的销售业绩影响巨大,直接导致了收入的减少。
而且还损害了公司的市场份额,客户被竞争对手抢走后,可能以后都不会再回来合作了。
内控警示案例
内控警示案例一、公司内部泄密事件在某公司内部,一名员工通过邮件将公司的机密文件发送给了竞争对手,导致公司的商业机密被泄露。
这一事件暴露了公司内部控制不严的问题,员工对敏感信息的访问权限过高,缺乏有效的监控和审计机制。
二、财务造假案例某上市公司的财务部门人员伪造了公司的财务报表,将公司的利润虚增,以吸引投资者和股东。
这一案件揭示了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漏洞,财务部门的人员能够操纵财务数据,缺乏有效的审计和核查。
三、采购腐败案例某公司的采购部门与供应商勾结,通过虚假报价、低质产品等方式获取利益回扣,给公司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这一案例揭示了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采购部门与供应商之间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审计机制。
四、员工盗窃案例某公司的员工利用职务之便,盗窃了公司的资金和财物。
这一案例暴露了公司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员工的权限过高,缺乏有效的监控和审计机制。
五、网络安全漏洞案例某公司的服务器被黑客攻击,导致公司的客户数据泄露。
这一案例揭示了公司内部控制的不足,网络安全措施薄弱,缺乏有效的监控和防御机制。
六、信息系统故障案例某公司的信息系统发生故障,导致公司的业务中断和数据丢失。
这一案例暴露了公司内部控制的问题,信息系统的备份和恢复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控和维护。
七、人事管理失误案例某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在员工招聘和管理中存在失误,导致公司招聘了不符合要求的员工,或者员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不合理。
这一案例揭示了公司内部控制的不足,人事管理流程不规范,缺乏有效的监控和审计机制。
八、生产质量问题案例某公司的生产部门在产品质量管理上存在问题,导致公司的产品质量不合格,或者出现批量召回的情况。
这一案例暴露了公司内部控制的不足,生产流程和质量管理措施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控和审计机制。
九、销售违规行为案例某公司的销售人员通过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手段获取销售额,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
这一案例揭示了公司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销售人员的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审计机制。
内控措施失效最新案例
内控措施失效最新案例概述内控措施是指组织通过制定和执行一系列规章制度、流程和方法,以保障企业资源的有效管理和运营,降低风险和错误发生的可能性。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内控措施失效的案例。
本文将介绍一些最新的内控措施失效的案例,并分析其原因和教训。
案例一:某银行员工信用卡盗刷案案例描述:近期,某银行发生了一起员工信用卡盗刷案。
该员工利用职务之便,盗用客户信用卡信息,并进行大额消费。
直到客户发现异常交易并举报后,该员工才被发现并被解雇。
案例分析:该案件暴露了该银行内部的内控措施失效问题。
首先,该员工能够轻易获取客户的信用卡信息,说明该银行的信息保护措施不够严格。
其次,银行在内部监控方面存在疏漏,未能及时发现异常交易。
最后,银行的审查和核实机制不完善,导致该员工一直能够逍遥法外。
教训: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背景调查和信用审查,建立健全的信息保护措施,加强内部监控与发现异常交易的能力,并完善审查和核实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内部违规行为。
案例二:某电子商务平台泄露用户信息案案例描述:近期,某知名电子商务平台曝光了用户信息泄露的事件。
黑客通过漏洞攻击获得了大量用户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地址、手机号码等。
这些信息被公开售卖,给用户的个人隐私造成了重大威胁。
案例分析:这起事件揭示了该电子商务平台内部信息安全控制的失效。
首先,该平台存在漏洞,黑客能够轻易入侵系统。
其次,平台缺乏足够的保护措施,无法及时发现和阻止黑客攻击。
最后,平台在用户信息保护方面存在疏忽,导致用户个人信息被泄露。
教训:企业在建立和运营电子商务平台时,应加强对系统的安全性评估和漏洞修复,建立安全控制和防御机制。
同时,加强对用户信息的保护,并及时主动披露和通知用户存在的风险。
案例三:某制药公司财务造假案案例描述:近期,某制药公司因涉嫌财务造假被调查。
公司在财务报表中虚增收入和减少费用,以提高财务指标。
这种虚假财务数据使得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认识出现了误差,造成严重的投资损失。
谈谈我们身边的内部控制案例
谈谈我们身边的内部控制案例实例1:某天去某商场买一台热水器,一个销售员在跟我聊了十几分钟后,觉得我有心买,但又想再便宜点的心理,对我说:“这样吧,你留下电话和地址,就这台热水器送上门时再付钱,比在这少400元。
由供应商直接开票,与在某商场开票一样的,售后都是这家供应商提供的。
”我表示担心质量没保障时,他又说:“都是一样的正品,,新品,可打电话给厂家验证。
我实话跟你说,这我都做了很多单了,每单我能提200元,而在某商场只能拿固定工资。
”我接受了,后看到某商场挂有警示标语说要到某商场柜台付款开票才有保障。
事实上我装了三个月,也暂无出现质量问题和其他纠纷。
实例2:某天去某商场买一台洗衣机,一个销售员在我表示购买后跟我说:“这样吧,你如果不用报销,我可以再优惠150元,你只要在总价减500元给收款台,之后你再把350元现金给我就行。
”我同意了,毕竟是同一件商品,仅是发票少500元,并无实质损失,且有实质获益。
实例3:朋友开了家蛋糕店,最近一件事很闹心:店里商品多,不可能每件商品都打上标价。
且由于这种商品没了要摆另一种商品,不能给每种商品固定位置,也就不能放置固定标价牌。
把全部商品列明价格公示,会有点作用但无法根本解决问题。
买收银机好像也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服务员很多时候就懒得及时放好可移动标价牌,这样就让个别服务员乱开高价,差价据为己有。
实例4:该蛋糕店朋友说服务员赚差价是无法禁绝的。
我跟大客户做生意,无论对方公司如何死规定,业务员都要回扣,换了业务员也是照要不误,手法很多:如常见的发票高开,即使不吃差价,也要你送他点礼物。
实例5:另一个朋友,说审计没用,他和客户串通签假合同,只要串好词就肯定没问题。
要多大多小利润我说了算。
实例还有很多,我有两点看法:一是内控的漏洞都是常见的销售活动,很久很久以前就存在了,可到现在还没解决;二是从个体户到大公司无一幸免。
内控,玩的就是猫捉老鼠的游戏,无论企业如何设置良好的制度,都有破解的漏洞,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内控风险优秀实践案例
内控风险优秀实践案例嘿,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一些内控风险的优秀实践案例,保证让你们大开眼界!比如说有一家公司,就像一艘在商海中航行的大船。
船长呢,就是公司的管理层,他们得时刻盯着风向和海浪,也就是市场的变化和各种风险。
有一次啊,他们发现采购部门好像有点小问题,就好比船的某个零件有点松动了。
这时候船长可没马虎,立刻召集大家开会。
“嘿,咱这采购咋回事啊?”管理层非常严肃地问。
采购经理紧张地站出来说清楚情况。
原来,是一些流程上不够严谨,导致可能会有一些不规范的操作。
那怎么办呢?大家一起商量,制定了超级详细的采购规范和流程,就像给船打造了坚固的船板!从那以后,采购就稳稳当当的啦,再也没出过类似风险。
再看看另一家企业,他们对待内控风险就像是守护宝贝一样!有一次销售部门要扩大业务,准备和一个新客户合作。
这时候,风险控制部门像个警惕的卫士一样跳出来了,“等等,咱可得好好查查这个客户靠不靠谱啊!”于是乎,各种调查、各种分析,确保这个合作不会给公司带来风险。
最后证明,这个新客户确实很不错,合作顺顺利利,公司业绩还蹭蹭往上涨呢!这不就是把风险控制好了带来的大好处嘛!还有一家小公司,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对内控风险的重视那可丝毫不含糊。
他们的会计就像是个细心的管家,每一笔账都算得清清楚楚,一旦发现有什么小波动,立刻就汇报。
有一回,就发现了一个小漏洞,公司马上采取措施堵上,避免了大麻烦。
这就像家里及时发现了一个小漏水点,赶紧修好,不然等水漫金山可就糟糕啦!这些案例不都说明了吗,内控风险真的太重要啦!就像我们走路要看着脚下,不然一不小心就会摔跤一样。
企业只有把内控风险做好了,才能在市场的海洋中稳稳航行啊!所以啊,大家都得重视起来,别小瞧了这些风险,不然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咯!。
案例折射的医院内控管理缺失及改进措施
PRACTICE DISCUSSION中国总会计师·月刊148一、案例回顾2020年6月,某医院财务科人员在核查账目时发现“在途资金”科目余额异常,远超出移动支付累计的入账金额,进一步排查,发现住院部收费员李某有重大嫌疑,财务科长立即向医院纪检部门反映情况。
医院纪检部门调查后发现:李某利用收取患者预缴款的职务之便,通过收取现金不上缴医院财务和自制收款二维码,将患者住院预缴款转至其个人银行卡等方式窃取公款。
同时,为了使当天结账HIS系统形成的住院收费日报表中的现金缺口不被发现,李某将HIS系统中由现金、微信或支付宝等形式收取的住院预缴款恶意篡改成P O S收款,再用自身的银行卡缴存从POS机窃取的预缴款金额,打印出小票用于财务平账,然后再撤销该笔交易,截留撤销交易小票,并伪造患者签名,将公款窃为己有。
现已查明:自2018年4月至2020年6月期间,李某共贪污公款360余万元,给医院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该案目前已移交司法机关审理。
二、案例折射的医院内控管理缺陷李某作为一名住院部收费员,作案手段并不高明,却利用医院内控管理的漏洞,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贪污公款数额巨大,而医院财务科竟然没有发现资金短缺,案例折射出医院内控管理存在的缺陷问题主要有:医院财务监管职能缺失,票据、凭证、报表核对“走过场”;违背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收费、退费一人掌控;电子信息技术控制有漏洞,程序缺少必要的限制。
(一)医院财务监管职能缺失第一,票据、凭证、报表核对“走过场”。
一方面,会计人员未将明细账中“在途资金-POS”科目余额与医院实际收到P O S结算的银行存款收入相核对。
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后,所有通过智慧结算的应收款项,在财务核算中均反映在“其他货币资金”下设的明细科目“在途资金-POS、微信、支付宝”科目,而在资产负债月报表中,仅反映到“其他货币资金”,而该院会计人员长时间未关注报表中“其他货币资金”科目余额异常并查找原因,更没有指定专人将财务明细账中“其他货币资金——在途资金-POS机”(应收POS 金额)科目余额与“银行存款-P O S 机”(实际收到POS金额)进行核对并编制余额调节表。
信托公司 内控案例
信托公司内控案例话说有这么一家信托公司,咱就叫它信小托公司吧。
这信小托公司呢,之前一直发展得还不错,在业内也算小有名气。
一、事件起因——项目审批的“小漏洞”信小托公司有个负责项目审批的部门,这里面的工作人员那可都是经验丰富的“老江湖”了。
可是啊,人总有打盹儿的时候。
有一个大项目要审批,这个项目是关于一个房地产开发的信托计划。
按照正常的流程呢,得对这个房地产公司的财务状况、项目前景、市场风险啥的进行详细评估。
但是呢,负责这个项目审批的小李,他最近家里有点事儿,心思有点乱。
他就没太仔细审查房地产公司提交的财务报表里的一些细节。
比如说,有一笔数额不小的负债,在报表里藏得有点深,小李就没发现。
就这样,这个项目就稀里糊涂地通过了初步审批。
二、问题发酵——风险控制的“大疏忽”项目到了风险控制部门,这个部门的人应该像守门员一样,把住最后一道关。
可是呢,他们跟审批部门之间的沟通出了问题。
审批部门没有把一些在审批过程中模棱两可的地方跟风控部门说清楚。
风控部门呢,自己也没有重新仔细审查财务报表,只是大致看了看审批部门给的一些结论。
结果,这个项目就这么被推向了市场。
信小托公司开始向投资者发售这个房地产信托产品。
因为信小托公司之前的口碑还不错,再加上这个项目看起来收益挺高的,很多投资者就纷纷掏钱购买。
三、危机爆发——资金链断裂与投资者恐慌。
过了一段时间,房地产市场突然遇冷。
那个开发项目的房地产公司因为本身负债比之前预估的要高很多,资金链一下子就断了。
项目建到一半,只能停工。
这可把买了信托产品的投资者给急坏了。
他们开始找信小托公司要说法。
信小托公司这时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他们想补救,可是已经有点晚了。
投资者的钱已经投进去了,房地产项目又停滞不前,公司面临着巨大的兑付压力。
四、内部整改——亡羊补牢的措施。
信小托公司这下可慌了神,赶紧召开紧急会议。
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处罚。
小李因为在审批过程中的疏忽被降职,审批部门和风控部门的负责人也都受到了警告处分。
内控:销售业务典型内控漏洞识别及应对
内控连载07:销售业务典型内控漏洞识别及应对企业应当对现行销售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查找管理漏洞,及时采取切实措施加以改正;与此同时,还应当注重健全相关管理制度,明确以风险为导向的、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销售管控措施,实现与生产、资产、资金等方面管理的衔接,落实责任制,有效防范和化解销售业务相关风险。
销售循环的典型内控漏洞有:典型漏洞一:未编制销售计划或计划编制不合理销售计划通常是整个公司经营计划起点,决定了公司生产、采购、资金等活动计划,其编制准确性对公司经营影响非常大。
销售计划内控漏洞表现形式通常有:未编制有效的销售计划;销售计划编制未充分搜集信息;销售计划未经内部恰当沟通、讨论和审核;销售计划未能有效分解。
销售计划内控漏洞导致潜在不利影响可能有:销售计划不符合市场实际,直接影响采购、生产等业务活动,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或导致库存积压,公司资源不能有效安排。
例如,某家电生产企业未对市场趋势进行深入研究,由总部拍脑袋制定销售计划,然后与子公司讨价还价后定出子公司销售目标,销售目标缺乏基础;销售计划没有在各个片区、产品、季节、业务员进行分解,难以具体落实;没有制定与销售数量指标配套的销售资源投入计划和方案,销售业务员无从制定具体的销售活动方案;销售计划中缺乏对回款、费用的考核指标。
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库存积压,销售费用高居不下,应收账款高企,销售人员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次年大量离职,对公司经营带来非常不利影响。
企业应重视销售计划编制,明确销售计划编制流程,销售计划编制应基于充分有效的市场调研,销售计划经过内部部门恰当沟通;销售计划恰当分解;具备销售计划调整沟通机制以应对市场变化。
漏洞识别:检查公司是否编制书面的销售计划;检查销售计划编制过程和依据,判断销售计划编制合理性;通过抽查已执行销售,检查是否按照销售计划执行,实际销售是否与计划存在重大偏离。
典型漏洞二:销售流程不相容职责未有效分离销售业务环节有很多不相容职责,如未分离可能导致错弊,例如销售人员挪用货款、销售人员出卖企业信息资料、滥用销售费用等等。
银行员工内控违规典型案例
银行员工内控违规典型案例一、挪用客户资金去炒股的小李。
小李在银行工作了几年,平时看着股市的起起落落,心里痒痒的。
他负责管理一些客户的资金账户相关业务。
有一天,他发现一个客户的账户里有一笔闲置资金,这个客户很久都没有动过这笔钱了。
小李心里就打起了小算盘,他想:“我就先借这笔钱去股市里赚一笔,等赚了就悄悄还回来,神不知鬼不觉。
”于是,他利用自己的权限,违规把这笔钱转到了自己的股票账户里。
刚开始的时候,运气还不错,赚了一点小钱。
他还暗自得意,觉得自己特别聪明。
可是股市哪有一直涨的道理啊,很快他买的股票就开始暴跌。
这下他可慌了神,客户的钱不仅没赚着,还亏了一大截。
纸包不住火,最后客户来查询资金的时候,发现钱少了,就向上反映。
银行一查,就发现了小李的违规行为。
小李不仅要把亏的钱补上,还被银行开除了,甚至还面临着法律的制裁。
这可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为了一时的贪婪,把自己的工作和前途都给毁了。
二、违规为熟人办理信用卡的小张。
小张在银行的信用卡部门工作。
他有个好朋友小王,小王的工作收入其实不太稳定,不符合银行信用卡的正常申请条件。
但是小王想办一张高额度的信用卡,就找到小张帮忙。
小张觉得朋友嘛,这点小忙还是要帮的。
他就动起了歪脑筋,在填写申请表的时候,虚报了小王的收入情况,还伪造了一些工作证明材料。
他心想:“就这么一个朋友的事儿,应该不会被发现的。
”可是银行的审核系统也不是吃素的。
在后续的审核抽查中,发现了小王的申请材料存在严重的造假情况。
这不仅导致小王的信用卡申请被拒绝,小张也因为违规操作被银行处罚。
他受到了警告处分,还被扣了好几个月的奖金。
小张这个时候才后悔,为了朋友的面子,违反了银行的内控规定,真是得不偿失。
三、违规保管客户密码的赵姐。
赵姐在银行的柜面工作多年,一直是大家眼中的老员工,很多客户都很信任她。
有个客户李大爷,年纪比较大了,不太会操作网上银行之类的业务。
赵姐就热心地帮忙。
在帮忙的过程中,李大爷告诉赵姐自己的网上银行密码,让赵姐帮忙设置一些定期转账之类的业务。
碧桂园出纳事件的内控案例分析
碧桂园出纳事件的内控案例分析
最近济南一封刑事判决书爆出,碧桂园山东区一名内部员工利用监管不力的漏洞,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挪用公司资金4,800余万,用于给主播打赏、玩游戏、娱乐消费、交女朋友等等。
员工李某仅仅是一名27岁的出纳,2018年12月至2020年4月,担任珠海碧优管理咨询服务公司济南大区的出纳,为山东泰安碧桂园提供财务核算服务。
因为是财务人员,所以李某可以直接接触到当地碧桂园的财务系统,还管理着公司银行账户2个账户,4个u盾。
然后其利用职务之便,不断虚假申请,虚假上报,篡改信息……
因为是公对私转账,渤海银行致电泰安碧桂园公司进行核实。
这笔贪污账,被渤海银行在不经意间爆了出来。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企业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以及纠正错误和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和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
内部控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加强企业管理、合理分权;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
广义地讲,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是指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系统,包括为保证企业正常经营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
固定资产内控舞弊案例
固定资产内控舞弊案例固定资产是企业在日常经营中不易变现的长期资产,对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固定资产内控存在漏洞和弊端,容易导致舞弊案例的发生。
本文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分析固定资产内控舞弊的原因和对策,以期引起企业对此问题的重视和警惕。
某公司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时,发生了一起内部舞弊案例。
该公司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存在严重漏洞,导致了大量资产的流失和损失。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公司内部对固定资产的登记和管理不够严格,导致了资产的流失。
一些员工利用这一漏洞,将公司的固定资产以低价私自出售,获得非法利益。
其次,公司的固定资产清查工作不够及时和全面,导致了部分资产的实际存在情况无法得知,为舞弊行为提供了便利。
最后,公司对固定资产使用和维护的监督不够到位,一些员工将固定资产私自挪用或损坏,严重影响了公司的正常经营。
以上案例表明,固定资产内控的不完善和漏洞存在,容易导致舞弊行为的发生。
为了防范和避免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对策。
首先,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和流程,明确资产的登记、使用、处置等各个环节的责任人和权限,加强对资产的监督和管理。
其次,企业应加强固定资产的清查和盘点工作,定期对资产进行全面的检查和核实,确保资产的真实存在情况和价值。
最后,企业应加强对固定资产使用和维护的监督和检查,建立健全的考核机制,对于违规行为进行严厉的惩处,提高员工对固定资产的重视和保护意识。
总之,固定资产内控舞弊案例的发生对企业经营和管理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需要引起企业高度重视。
企业应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加强对资产的监督和管理,防范和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只有做好固定资产内控工作,才能保障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相容职务不分离案例
案例一
2004年10月19号,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金管理处会计卞中涉嫌贪污挪用公款2.2亿元的巨额资金一案,卞中被判死缓。
这也是北京市建国以来涉案金额最高的一起职务侵占案件。
卞中在1995年到2003年长达8年的时间里,贪污挪用公款2.2亿元。
其中的一个手段就是做假的银行对账单。
作为入账凭证,每一笔资金的流向都体现在银行的对账单上,而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金管理处,卞中既管记账又管拨款,既是会计又是出纳,这样就给他实施贪污挪用提供了职务上的便利。
而除了做假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卞中能够控制的资金实在是太多了。
这个基金委它负责全国所有科研项目资金的资助,所以它的金额非常大。
自然科学基金每年拨款规模高达20多亿元,但实际控制这笔巨额基金流向的却只有财务局下属资金管理处的三名财务人员。
卞中实际上不仅仅只负责登记账目,他还包揽了整个自然科学基金的拨款工作,就连财务局局长的人名章和支票他也可以很轻易地拿到,这样的职权早就超越了一名会计应有的权限。
案例二
“全国电子工业系统劳模”、“桂林市劳模”、“桂林市优秀厂长(经理)”、“杰出青年企业家”,这许多的光环一度使曾庆坚成了广西桂林市企业界风光一时的人物,也使他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稳坐在桂林市无线电二厂厂长和党委书记的位置上。
然而,2005年8月12日,桂林市中级人民法院举行宣判会,宣判曾庆坚利用职务之便,采取重复报账、虚假报账的方式,贪污所在企业公款共计人民币76万元,贪污数额大,并且拒不退赃,犯罪情节严重,应酌情从重处罚,判处曾庆坚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20万元,追缴违法所得赃款人民币76万元,上缴国库。
桂林市中级人民法院一纸因贪污罪而判无期徒刑的判决书,让曾庆坚曾经拥有的光环支离破碎,从一名“优秀厂长”沦为阶下囚。
分析曾庆坚犯罪的主要原因是:在原材料采购管理上,大宗材料采购权全由曾庆坚一人包办,购销合同签订权、付款权以及原材料价格制订权也全由他一人掌管;曾庆坚一人独揽了所有原材料价格确定权、采购和付款等业务,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形同虚设,企业的账户就相当于曾庆坚的“私人金库”,他可以随意调动任何数额资金。
挪用3.96亿公款
中华全国供销总社原处长获刑10年
中华全国供销总社预算处原处长刘林祥,采用借款不记账、伪造银行对账单、资金报表方式作案,挪用3.96亿元公款,近日终审被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判处10年有期徒刑。
对账单遭疑后处长“自首”
案发前,刘林祥担任中华全国供销总社财务部预算处处长,负责管理财务部的预算处、财务处和结算中心的全面工作。
2004年9月,财务部内部调整,刘林祥拒绝将近几年来单位与银行往来的对账单拿给领导李某过目。
在得知李某准备到银行亲自查账后,2004年9月14日刘林祥找到李某,交代了自己在过去三年间的犯罪事实。
法院审理查明,2001年12月到2004年7月间,刘林祥利用职务便利,私自以中华全国供销总社结算中心的名义,与梁某负责的北京丰银企业集团签订借款协议书,采取不记账和伪造银行对账单、资金报表等手段,先后将其管理的公款共3.96亿余元借给该集团及其关联企业用于经营。
借款3亿多不设还款时间
刘林祥称,最初他通过一位老领导结识了正在帮银行拉贷款的梁某,为了帮忙就存了2000万元在某银行账户。
此后,两人私下有了更多接触。
由于梁某有多家关联企业投
资经营酒店和房地产,于是提出以其投资的金玉大厦作价6亿元作为抵押,向刘林祥借款3亿元。
考虑到能为单位创收、体现自己的能力,刘林祥陆续将涉案的3亿多元借给了梁某,但在借款合同上,没有约定借款的限额和还款时间。
贷款人不知情不担刑责
向领导坦白了全部借款情节后,单位查账发现梁某尚欠2亿多元。
随后找到梁某,补齐了全部借款手续,并于2007年8月最终将钱陆续追回,本金和利息合计约4.27亿元。
2010年9月20日,市一中院作出一审判决,刘林祥因犯挪用公款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刘林祥不服判决,提起上诉。
近日,市高院作出裁定,驳回刘林祥的诉讼请求,维持原判。
检方介绍,案件调查期间,梁某表示因当时的借款协议落款是供销总社,以为刘林祥上级同意了借钱一事。
调查证实,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梁某跟刘林祥合谋挪用公款,因此无需承担任何刑事责任。
设审计局独立定期查账
刘林祥曾称,领导一般只查部门的大账,虽然也曾检查与银行资金往来的对账单,但他伪造的假对账单也都能敷衍过去。
对此,中华全国供销总社监察局案件审理室人士表示,此案暴露了总社内控制度的疏漏,总社也设立了独立的审计局,将其从此前的财务部门剥离,每年定期对账目进行内部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