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咏怀古迹》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咏怀古迹》诗歌;(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生平和创作风格;(3)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达技巧;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古迹的敬仰之情和对历史的思考;(2)理解诗人以古迹为载体,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2.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3. 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历史和文化内涵;2.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3. 学生对诗歌的个性化解读和创意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2)阐述《咏怀古迹》诗歌的创作背景;(3)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语句;(3)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诗人对古迹的敬仰之情;(2)引导学生理解诗人以古迹为载体,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5. 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诗歌的背诵和鉴赏;(3)提醒学生关注课外阅读,拓宽文化视野。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咏怀古迹》诗歌;2. 完成课后练习,深入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3. 选择一首类似的古典诗歌进行鉴赏,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感悟。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乐等,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人物和文物的故事背景。

2.学习并默写《咏怀古迹》全文。

3.能够区分汉赋、楚辞、古诗三种文体。

4.能够理解和分析古诗的主旨、格律和情感。

5.通过朗诵古诗,提高语言表达和情感抒发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古诗的主旨、情感和格律。

2.学习并默写全文。

3.朗读古诗,提高语言表达和情感抒发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区分汉赋、楚辞、古诗三种文体。

2.整合历史史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背景与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背景介绍首先介绍咏怀古迹的背景,告诉学生这篇诗歌是写在何时何地,描绘了什么文物或名胜古迹,以及它与历史故事的关系。

2.学生调查让学生分组,在课前调查一下每位学生家乡的名胜古迹或者文物,当做导入的素材。

3.观察题教师出示几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猜测是哪个名胜古迹或者文物。

2. 阅读理解1.课文朗读在观察图片之后,进入正式的课文朗读阶段。

2.课文讲解讲解作者的出生地、生平、作品发展史,并说明此篇诗歌写于何时何地,分析其构思和结构。

3.教师讲解文体首先,介绍汉赋和楚辞的特点和区别。

然后,阐述古诗的特点和典型代表。

3. 默写和测试1.默写《咏怀古迹》全文让学生哼唱,默写,分段背诵,快速默写几个环节。

需要注意的是检查每个环节的准确性和熟练度。

2.测试学生用五分钟的时间把滚瓜烂熟的《咏怀古迹》写下来。

同时给出10个句子来自《咏怀古迹》,让学生填空。

4. 分析理解1.古文阅读先让学生分组理解每个词汇,识别词汇的意思。

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句子的主旨、情感和格律。

2.教师解释语言解释古文中比较难懂的词汇,并解释其使用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文。

5. 朗诵和感受1.引导学生朗诵首先练习朗读技巧,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朗读《咏怀古迹》。

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诵过程中逐渐进入情感的世界。

2.分享感受让学生通过分享自己的感受,理解古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古文。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咏怀古迹》的诗句;(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3)能够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2)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讲解,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古迹的敬仰之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咏怀古迹》的诗意和主题;2.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 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 诗的意象和情感的深刻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咏怀古迹》的译文、注释和背景介绍;2. 学生用书:《杜甫诗选》;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播放音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题“咏怀古迹”,激发学生兴趣。

2. 朗读与背诵:(1)学生齐读诗句,感受诗歌的韵律;(2)教师示范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句。

3. 诗句解析:(1)学生自主翻译诗句,理解诗意;(2)教师讲解诗句中的生僻词语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主题和情感;(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6.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咏怀古迹》;六、教学延伸1. 对比学习:引导学生比较杜甫的《咏怀古迹》与其他古代诗人的古迹咏赞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等,分析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2. 文化探究: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咏史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探究咏史诗歌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七、课堂互动1. 提问与回答:教师提出与《咏怀古迹》相关的问题,学生回答,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咏怀古迹教学设计

咏怀古迹教学设计

咏怀古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古迹,包括它们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和文化价值。

2.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学习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古迹,包括长城、故宫、秦始皇兵马俑、洛阳龙门石窟等。

2.了解这些古迹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和文化价值。

3.学习如何通过咏怀的方式表达对古迹的敬意和赞美。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1.老师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了解古迹的概念,并思考为什么古迹在我们的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2.通过展示一些古迹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对古迹的好奇心。

第二步:学习古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3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古迹进行深入学习。

2.每个小组成员负责收集该古迹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和文化价值的相关资料。

3.学生们彼此交流资料,并在班上展示和讨论。

第三步:学习咏怀诗的基本知识(20分钟)1.老师讲解咏怀诗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通过例子,让学生了解咏怀诗是一种表达感慨和赞美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如何用咏怀的方式表达对古迹的敬意。

第四步:创作咏怀古迹的诗歌(40分钟)1.学生们根据自己对古迹的了解和感受,以小组为单位创作咏怀古迹的诗歌。

2.老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提示和范例,帮助学生更好地创作。

3.学生们可以在小组内相互修改和改进诗歌,提高诗歌的质量。

第五步:诵读和评价(20分钟)1.学生们可以在小组内相互诵读自己的咏怀诗。

2.学生们可以互相评价并提出建议,以改进和完善诗歌。

3.老师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诗歌进行集体诵读和展示。

第六步:总结和反思(10分钟)1.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总结所学的知识和体验。

2.学生们分享他们在学习和创作中的收获和体会。

3.老师提出一些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教学方式:1.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古迹的学习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咏怀古迹 教案

咏怀古迹  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教案标题:咏怀古迹教学目标:1. 了解和认识中国的历史文化遗迹。

2.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遗迹。

2. 学习如何进行咏怀古迹的创作。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或其他多媒体设备。

2. 中国历史文化遗迹的图片和介绍资料。

3. 咏怀古迹的范文和创作指导。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的历史文化遗迹的图片,并简要介绍其中的一些。

2. 引导学生思考,对于这些古迹有何了解和感受。

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遗迹的背景和意义。

2. 分析咏怀古迹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示范与实践(20分钟):1. 分发咏怀古迹的范文,并解读其中的表达方式和情感。

2. 引导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古迹,进行咏怀创作。

3. 学生可以参考范文,也可以自由发挥,但要注意表达情感和思考。

展示与分享(15分钟):1. 邀请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咏怀作品,并解释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感受。

2. 学生可以互相欣赏和评论彼此的作品,鼓励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总结学习的内容和体会。

2. 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和鼓励。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到实地参观一些古迹,并进行更深入的咏怀创作。

2. 组织学生进行古迹摄影比赛,并邀请专业摄影师进行评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中国的历史文化遗迹,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咏怀古迹的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展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拓展活动可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实践能力。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教案(优秀7篇)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教案(优秀7篇)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教案(优秀7篇)《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2、朗读并且背诵全诗3、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朗读并且背诵诗歌教学难点体会蕴含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作的“诗史”特点。

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导学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岱宗()决眦()搔更短()不胜簪()2、填空杜甫,字,是我国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 ”。

二、指导学习研讨1、学习《望岳》1)情境导入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2)介绍作者有关知识。

3)检查预习情况4)整体感知a、播放录音《望岳》,学生朗读。

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

b、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c、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d、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意境美。

5)探究赏析《望岳》a、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点拨(多媒体投影):b、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

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c、作者当时为什么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呢?d、合作探究: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2、学习《春望》1)整体感知a、播放录音《春望》,学生朗读。

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

b、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咏怀古迹》公开课教案

《咏怀古迹》公开课教案

《咏怀古迹》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次公开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咏怀古迹》。

该诗是唐代诗人杜甫为其好友李白的遗迹而作,诗人以感慨李白的才华和际遇为主线,抒发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对友人的深深怀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感悟《咏怀古迹》的意境和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 通过分析诗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本解读能力。

3. 通过本次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和感悟《咏怀古迹》的意境和情感,分析诗句的深层含义。

难点:对诗句中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理解,以及对诗人情感的深入剖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李白的生平简介和遗迹照片,引发学生对李白的兴趣和好奇心,导入新课。

2. 文本阅读:让学生朗读《咏怀古迹》,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基本情节。

3. 内容解析:分析诗句,讲解诗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本解读能力。

6.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咏怀古迹》的读后感,深化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诗歌的《咏怀古迹》、诗人的名字杜甫、诗句中的关键词和意境,以及诗句的深层含义。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咏怀古迹》读后感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存在的问题,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了解杜甫的诗歌作品,以及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拓宽他们的文学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文本阅读的引导1. 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停顿和语调的把握,以更好地表达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进行解读和注释,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和背后的文化背景。

咏怀古迹教学设计方案

咏怀古迹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咏怀古迹》这首诗的背景、作者及其艺术特色。

- 学生能够背诵并默写《咏怀古迹》这首诗。

2.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诗句,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

- 学生能够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将《咏怀古迹》与其他诗歌进行对比分析。

3. 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体会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之情和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咏怀古迹》诗歌内容。

2. 诗歌背景及作者介绍。

3. 诗歌的艺术特色及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以“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为题,简要介绍历史古迹的重要性,引出《咏怀古迹》这首诗。

2. 展示相关历史古迹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导入1. 介绍《咏怀古迹》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2. 齐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三)诗歌分析1. 字词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中的关键词汇,如“咏怀”、“古迹”等。

2. 诗句分析: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 通过对比、拟人等手法,体会诗人对古迹的怀念之情。

-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

(四)拓展延伸1. 将《咏怀古迹》与其他诗歌进行对比阅读,如《登鹳雀楼》、《望岳》等。

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咏怀古迹》的艺术特色和情感价值。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咏怀古迹》。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诗歌理解能力: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3. 诗歌背诵情况:检查学生的背诵效果,评价学生的记忆能力。

4.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必修三语文《咏怀古迹》教案一等奖3 篇

必修三语文《咏怀古迹》教案一等奖3 篇

必修三语文《咏怀古迹》教案篇8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杜甫与王昭君的生平经历并明确其共性2、掌握咏史诗的基本特征与鉴赏方法3、通过对诗歌的整体感知与品读感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预习、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探讨诗歌内涵2、掌握咏史诗的一般特征与鉴赏方法,最后以课堂实战巩固所学知识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味诗人蕴涵于诗歌中的深沉情感2、培养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美感鉴赏二、教学策略设计本教学设计以素质教育精神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旨在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注重对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等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设计从新知识的预习、知识的问题化以及合作探究的设计等处着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同时注重课堂的连贯性,使得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并且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掌握咏史诗特征,运用咏史诗知识赏析具体诗歌。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多媒体展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图片资料,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讨论王昭君的生平经历。

2、多媒体展示王昭君与杜甫的图片3、学生表达自己对四大美女个人或整体的看法,着重明确王昭君的生平经历。

4、思考杜甫诗中以王昭君为人物的用意运用多媒体展示让内容形象直观,激趣导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探究的主动性(二)知人论世1、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元在预习的基础上分享王昭君、杜甫的基本情况,其他小组适当补充2、教师强调重点知识的积累1、以小组为单元在预习的基础上分享王昭君、杜甫的基本情况,其余小组适当补充3、知识的归纳整合。

学生积累知识,为诗歌分析奠定基础(三)《咏怀古迹》诗题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解题2、教师补充完善,并要求学生积累相关知识3、学生在预习基础上分享积累知识,明确组诗体例4、学生了解《咏怀古迹》其余四首诗歌的基本内容。

引导学生了解古典诗词组诗体例,并培养学生积累知识,分享知识的习惯(四)文本把握1、引导学生诵读诗歌,纠正诵读断句、读音等2、学生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大意,把握情感基调3、与学生一起串讲诗歌,达到文白互换的效果4、预留时间,要求背诵(1)学生诵读诗歌,个别诵读、集体诵读,把握断句以及个别字音(2)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大意,把握情感基调。

《咏怀古迹》教案设计

《咏怀古迹》教案设计

《咏怀古迹》教案设计《咏怀古迹》教案设计(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咏怀古迹》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咏怀古迹》教案设计1【教学目的】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点拨-研讨式。

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

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咏怀古迹》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整体感知结合注释、感知诗歌。

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怨恨)四、赏析诗歌【点拨之一】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点拨之二】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明确】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咏怀古迹》。

(2)理解诗中的典故和意象,分析诗人表达的情感。

(3)掌握诗的基本句式和韵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咏怀古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古迹的敬仰之情,理解诗人对历史的思考。

(2)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春光的热爱之情。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时光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中的典故和意象。

2. 诗人表达的情感。

3. 诗的基本句式和韵律。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典故的理解。

2. 诗人情感的把握。

3. 诗的韵律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文、注释、背景资料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及其作品《咏怀古迹》。

(2)学生齐读诗文,感受诗的韵律。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结合注释理解诗的大意。

(2)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中的典故和意象。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文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意境。

(2)教师分析诗的句式和韵律,讲解诗人的写作手法。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古迹的敬仰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文的感受,交流心得体会。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1)学生背诵《咏怀古迹》。

(2)课后练习:分析诗中的典故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7. 课后反思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邀请学生找出其他描写古迹的古诗,如王维的《使至塞上》、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等,进行对比阅读,分析不同诗人对古迹的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

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以《咏怀古迹》为灵感,创作一首描写古迹的诗歌,可以是现代诗也可以是古体诗,以此锻炼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咏怀古迹》。

(2)理解诗文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咏怀古迹》。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古迹的敬仰之情和对历史的思考。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背诵。

2. 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历史背景的了解。

2. 诗人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注释、相关图片等。

2. 学生预习《咏怀古迹》,了解诗文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及其《咏怀古迹》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理解诗意。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可以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补充。

4.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古迹的敬仰之情和对历史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5. 背诵与默写(1)学生齐读诗文,巩固记忆。

(2)教师随机抽取学生背诵或默写诗文。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理解和背诵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咏怀古迹》。

(2)写一篇关于《咏怀古迹》的赏析文章。

8. 板书设计《咏怀古迹》杜甫意象:古迹、荒草、落日、秋风修辞手法:对偶、拟人、比喻表现手法:咏史抒怀、借景抒情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文的内容和技巧。

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进行总结和改正。

七、评价建议1. 学生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测验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咏怀古迹》,该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主要描绘了诗人游历荆楚古迹的所见所感。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并理解《咏怀古迹》的字词、句式及诗歌结构。

2. 领悟诗人通过对古迹的描绘,抒发对历史沧桑、英雄人物的感慨。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咏怀古迹》的意象、意境及表达技巧。

难点:理解诗人通过描绘古迹抒发的情感,以及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荆楚古迹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诵读:让学生齐读《咏怀古迹》,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详细讲解诗歌的字词、句式、意象等,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

4.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意境,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感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诗句“怀古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意象,并阐述其意义。

7. 课堂拓展:让学生课后搜集其他咏史古迹的诗歌,下节课分享交流。

六、板书设计1. 诗歌结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 意象:江流、山色、古迹、英雄。

3. 情感:怀古、感慨、赞美、忧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咏怀古迹》中的意象,结合历史背景,阐述诗人的感慨。

答案:诗人通过对江流、山色、古迹等意象的描绘,表达了怀古之情、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以及对英雄人物的赞美。

2. 课后阅读:阅读杜甫的《登高》,分析其与《咏怀古迹》的异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咏怀古迹》,使学生了解了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后反思,应加强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

同时,可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掌握并理解《咏怀古迹》的字词、句式及诗歌结构”。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咏怀古迹》的诗句。

(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3)能够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咏怀古迹》的诗意和诗意。

2.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理解和把握。

2. 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作者简介、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学生预习《咏怀古迹》诗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古迹?为什么要咏怀?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结合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美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解析诗文中的关键词和意象,深入剖析诗文内涵。

5. 诗歌欣赏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咏怀古迹》,写一篇赏析文章。

8. 课后反思六、教学延伸1. 对比学习:组织学生欣赏其他关于古迹的诗歌,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引导学生体会不同诗人对古迹的咏怀之情。

2. 实地考察:若条件允许,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古迹,让学生亲身感受古迹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八、教学改进1. 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加强针对性辅导,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 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如运用多媒体教学、开展诗歌朗诵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咏怀古迹教学设计

咏怀古迹教学设计

咏怀古迹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咏怀古迹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学习古迹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咏怀古迹的基本技巧和方法;3.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4.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古迹的定义和特点;2.咏怀古迹的基本技巧和方法;3.常见的古迹故居、古建筑、墓葬等进行咏怀。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入本节课的话题,让学生了解古迹的定义和特点,可以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

2.知识讲解和示范(15分钟)解释咏怀古迹的概念和意义,讲解基本的咏怀技巧和方法,例如写景、写情感、写历史含义等。

同时,用一首经典的咏怀古迹的诗歌进行示范,让学生理解和领会。

3.分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古迹进行深入研究,并共同撰写一篇咏怀古迹的作品。

小组合作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迹的了解和思考,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4.集体展示和点评(2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作品的朗诵和介绍,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和提问,增加互动性和思维的碰撞。

5.个人创作(20分钟)让学生独自进行一次咏怀古迹的创作,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古迹进行咏怀,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6.作品分享(15分钟)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分享,可以邀请其他同学进行欣赏和评价,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教学评价1.作品评价:针对学生的咏怀古迹作品,进行评分和点评,包括内容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等。

2.参与评价: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集体展示和作品分享等环节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3.课堂表现评价: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等。

五、教学延伸1.考察名人故居或古迹的参观和咏怀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创作。

2.组织学生参加诗歌大赛或艺术表演活动,展示他们的咏怀作品,增加学生的表达机会和自信心。

3.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和志愿服务,深入了解和感受历史文化的价值。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了咏怀古迹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古迹是历史的见证,承载着过去的辉煌和记忆,也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咏怀古迹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培养审美情操,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潜力。

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用诗歌的形式来咏怀古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咏怀古迹的意义和作用;2.了解古迹与文化遗产的关系;3.能够用诗歌的形式咏怀古迹;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对古迹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创作能力;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对古迹的情感与思考。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投影仪;2.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四、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10分钟)用PPT展示几个有名的古迹图片,如故宫、长城、泰山等,引导学生讨论古迹的特点和意义。

同时,介绍古迹与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

Step 2 了解咏怀古迹(15分钟)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什么是咏怀古迹。

解释咏怀古迹是一种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对古迹、对历史的情感与思考的方式。

Step 3 阅读经典咏怀古迹诗歌(20分钟)教师向学生朗读几首经典的咏怀古迹诗歌,如《登泰山》、《过故宫》等。

同时,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Step 4 创作咏怀古迹诗歌(4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感与思考,选取一个自己喜欢的古迹,用诗歌的形式来咏怀。

引导学生思考古迹的历史价值、艺术表达等方面,并用五言或七言绝句的形式进行创作。

Step 5 分享与评价(20分钟)让学生相互分享自己的作品,并对作品进行评价。

鼓励学生互相欣赏、交流,并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五、教学延伸1.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古迹,以及其他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2.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引导学生将创作成果发表在学校刊物或网站上,与更多人分享。

六、教学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诗歌作品进行评价,主要从创意、表达、情感等方面进行评价。

高二语文《咏怀古迹》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咏怀古迹》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咏怀古迹》教案设计高二语文《咏怀古迹》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感受诗歌主旨思想。

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难点: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

“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

“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

“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

“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熟悉语词,诵读1.注音万壑(hegrave;)赴(fugrave;)荆门明妃(fēi)朔(shuograve;)漠青冢(zhǒng)2.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3.解释词语①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②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还有古迹之意。

尚:还。

③一去:指昭君一经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④省”:读作shěng,教材作“曾经”解。

关于“省”,注释纷纭,莫衷一是,有作“减”“少”解,也有作“略”“不”解。

无论哪种解法,这句诗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

⑤“空”:徒然。

⑥“春风面”:通感手法,将视觉移于感觉,写昭君颜容之美丽。

咏怀古迹杜甫教案

咏怀古迹杜甫教案

咏怀古迹杜甫教案杜甫教案一、教学内容1. 杜甫简介2. 咏怀古迹3. 杜甫主要作品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杜甫及其咏怀古迹2. 帮助学生了解有关杜甫、杜甫诗歌及其精神内涵3. 让学生熟悉杜甫主要作品三、教学重点1. 让学生学习咏叹古迹赠弟兄,磨刀霍霍向石磨,咏叹古迹等诗词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素养四、教学准备1. 《咏怀古迹》徐霞客诗词朗读2. 杜甫主要作品古籍3. 相对应的课本教材五、教学过程1. 杜甫简介:(1) 告诉学生,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河南洛阳人,是唐朝著名诗人,诗文思想深邃,宏大,多主张以德治国,谴责奸佞贪官,弘扬忠贞爱国主义等。

(2) 带学生熟悉咏怀古迹相关诗句:《咏怀古迹赠弟兄》:“六军不发无奈何,九华帐里也飘香” ;《磨刀霍霍向石磨》:“今日磨刀霍霍,明朝磨刃满堂”;《咏叹古迹》:“客从何处来?来自咸阳流沙头,只装西子恋。

”2. 杜甫主要作品:(1)《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凄凉歌,声声慢,白首望长安。

”(2)《锄禾日当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过故人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3. 让学生互相比较杜甫作品,自己选出一首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详细的阐释。

入门习作,让学生尝试自己写一首关于杜甫的诗歌。

六、评价评估1. 依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评价评估,并给予适当的指导;2. 将学生针对杜甫作品的写作成绩、提出问题及讨论情况作为考核。

七、课后拓展1. 邀请学生构思选取一首自己擅长的诗歌,在小组活动中进行交流。

2.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南宋诗人的诗歌,比较诗歌的风格及形式,感悟其精神内容的不同之处。

咏怀古迹杜甫教案

咏怀古迹杜甫教案

咏怀古迹杜甫教案第一章:杜甫生平简介1.1 杜甫的生平背景简介杜甫的生平经历,出生年代、家庭背景等。

引导学习者了解杜甫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如唐朝的繁荣与衰落。

1.2 杜甫的诗歌创作分析杜甫的诗歌创作特点,如关注社会现实、表达个人情感等。

引导学习者欣赏杜甫的诗歌才华,并理解其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

第二章:咏怀古迹的意义2.1 咏怀古迹的概念解释解释咏怀古迹的含义,即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咏叹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引导学习者理解咏怀古迹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独特魅力。

2.2 杜甫咏怀古迹的特点分析杜甫咏怀古迹的特点,如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对时代变迁的感慨等。

引导学习者欣赏杜甫咏怀古迹的艺术成就,并理解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第三章:杜甫咏怀古迹的诗作解析3.1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同比例》解析逐句解析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一同比例》,解释其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引导学习者深入理解杜甫的思想感情,并欣赏其诗歌的艺术魅力。

3.2 《咏怀古迹五首·其四》解析逐句解析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四》,解释其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引导学习者深入理解杜甫的思想感情,并欣赏其诗歌的艺术魅力。

4.1 咏怀古迹的主题探讨探讨杜甫咏怀古迹作品中的主题,如对英雄人物的怀念、对历史变迁的感慨等。

引导学习者思考咏怀古迹作品中所表达的主题对自己的启示和感悟。

4.2 咏怀古迹的情感表达分析杜甫咏怀古迹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如对古迹的敬仰、对时代变迁的感慨等。

引导学习者感受杜甫的真挚情感,并尝试在自己的创作中表达情感。

第五章:创作练习与欣赏5.1 创作练习:咏怀古迹一首要求学习者根据对杜甫咏怀古迹的理解和感悟,创作一首自己的咏怀古迹诗歌。

引导学习者运用恰当的意象、修辞手法等,表达自己对古迹的情感和思考。

5.2 诗歌欣赏与交流邀请学习者分享自己的创作,并互相欣赏和交流。

引导学习者从欣赏他人的作品中,进一步理解和提升自己对咏怀古迹的感悟和创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咏怀古迹》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咏怀古迹》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感受诗歌主旨思想。

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难点: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

“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

“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

“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

“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熟悉语词,诵读
1.注音
万壑(hegrave;)赴(fugrave;)荆门明妃(fēi)朔(shuograve;)漠青冢(zhǒng)
2.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
3.解释词语
①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②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还有古迹之意。

尚:还。

③一去:指昭君一经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④省”:读作shěng,教材作“曾经”解。

关于“省”,注释纷纭,莫衷一是,有作“减”“少”解,也有作“略”“不”解。

无论哪种解法,这句诗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

⑤“空”:徒然。

⑥“春风面”:通感手法,将视觉移于感觉,写昭君颜容之美丽。

⑦“环佩”女子佩戴的饰物,用来借代昭君。

四、整体感知
结合注释、感知诗歌。

思考: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并说说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

明确:主旨落在"怨恨"二字,“一去”,是怨的开始,“独留”,是怨的终结。

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明确:这是是一首怀古诗(咏史诗),怀古伤己,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来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五、赏析诗歌
1.翻译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山,这里遗留有生长明妃的香溪村。

一别汉宫便与北方荒漠连一起,最后只留下青冢向着漠漠黄昏。

画工曾经辨识昭君美丽的面容,只有死后魂灵徒然在月夜归来。

千年以来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倾诉着她内心的怨恨情。

2.简析
首联——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昭君村,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这里用一个“赴”字,就表达出群山奔赴的气势,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壮丽。

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本来是用来烘托生长英雄的地方,诗人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王昭君的不同凡响。

颔联——写昭君悲剧的一生。

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写昭君本人,形成生地和死地的`对照。

这简短的两句诗,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
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

“‘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黄昏”一词在这里,不仅是指时间,似乎更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漠漠无边的黄昏天幕。

“青冢”,指王昭君墓,据传塞外草白,唯昭君墓上草色常青,故称“青冢”。

“紫台”与“青冢”的色彩对照,“朔漠”与“黄昏”的意境渲染,营造出浓浓的悲凉萧瑟的氛围,透出了强烈的悲剧色彩。

这轻轻两句,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和沉重之感。

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

颈联——昭君悲剧的根源: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造成了昭君之恨
这两句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自从踏入宫门的那刻起,就注定了她这一生的孤独。

毛延寿的一颗丧父落泪痣,让昭君做了三年冷宫人。

然后,一纸和亲书,她的美便终老在了单于父子的怀抱。

“空归”一词,突出昭君遗恨之深,并深寓诗人的同情。

“月夜”二字则传神地渲染出魂归时凄凉清冷的环境气氛。

“春风面”、“月夜魂”,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比照着写。

一状姿容秀美,一写冷月孤魂。

同一个昭君,昔如彼,今如此,讽意与同情隐于色彩不同的六字之中。

两句因果相生,明暗相伴,写得有声有色,情景交融。

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

当然,诗人写昭君,也是写自己。

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尾联——正面写昭君的怨恨,点明全诗主旨。

昭君虽死,其怨难平,千年以来,胡地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怨恨。

“怨恨”,就是怨自己远嫁,恨汉元帝无知遇之恩。

“千载”,则点出乐曲流传时间之长,以见昭君怨恨之深。

此亦借琵琶之怨表明对朝廷的不满,杜甫的一生境遇与昭君相似,所以昭君的不幸,正是杜甫的不幸;昭君的怨,正是杜甫的怨。

六、归纳主旨意蕴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诗歌的主旨实际上是咏古迹以感己怀。

虽表面写昭君的“怨恨”,写昭君生于长江美域,殁于塞外荒漠,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但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

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

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

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差点获刑。

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终于郁郁辞官,漂泊西南。

而昭君也是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

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无处不相似。

显然作者在怀古伤己,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君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佩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深沉怨恨)
主旨: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七、小结艺术技巧
1.借古讽今,怀古伤己。

2.对比鲜明,对仗工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