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咏怀古迹》诗歌;(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生平和创作风格;(3)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达技巧;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古迹的敬仰之情和对历史的思考;(2)理解诗人以古迹为载体,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2.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3. 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历史和文化内涵;2.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3. 学生对诗歌的个性化解读和创意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2)阐述《咏怀古迹》诗歌的创作背景;(3)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语句;(3)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诗人对古迹的敬仰之情;(2)引导学生理解诗人以古迹为载体,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5. 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诗歌的背诵和鉴赏;(3)提醒学生关注课外阅读,拓宽文化视野。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咏怀古迹》诗歌;2. 完成课后练习,深入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3. 选择一首类似的古典诗歌进行鉴赏,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感悟。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乐等,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人物和文物的故事背景。
2.学习并默写《咏怀古迹》全文。
3.能够区分汉赋、楚辞、古诗三种文体。
4.能够理解和分析古诗的主旨、格律和情感。
5.通过朗诵古诗,提高语言表达和情感抒发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古诗的主旨、情感和格律。
2.学习并默写全文。
3.朗读古诗,提高语言表达和情感抒发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区分汉赋、楚辞、古诗三种文体。
2.整合历史史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背景与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背景介绍首先介绍咏怀古迹的背景,告诉学生这篇诗歌是写在何时何地,描绘了什么文物或名胜古迹,以及它与历史故事的关系。
2.学生调查让学生分组,在课前调查一下每位学生家乡的名胜古迹或者文物,当做导入的素材。
3.观察题教师出示几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猜测是哪个名胜古迹或者文物。
2. 阅读理解1.课文朗读在观察图片之后,进入正式的课文朗读阶段。
2.课文讲解讲解作者的出生地、生平、作品发展史,并说明此篇诗歌写于何时何地,分析其构思和结构。
3.教师讲解文体首先,介绍汉赋和楚辞的特点和区别。
然后,阐述古诗的特点和典型代表。
3. 默写和测试1.默写《咏怀古迹》全文让学生哼唱,默写,分段背诵,快速默写几个环节。
需要注意的是检查每个环节的准确性和熟练度。
2.测试学生用五分钟的时间把滚瓜烂熟的《咏怀古迹》写下来。
同时给出10个句子来自《咏怀古迹》,让学生填空。
4. 分析理解1.古文阅读先让学生分组理解每个词汇,识别词汇的意思。
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句子的主旨、情感和格律。
2.教师解释语言解释古文中比较难懂的词汇,并解释其使用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文。
5. 朗诵和感受1.引导学生朗诵首先练习朗读技巧,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朗读《咏怀古迹》。
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诵过程中逐渐进入情感的世界。
2.分享感受让学生通过分享自己的感受,理解古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古文。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咏怀古迹》的诗句;(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3)能够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2)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讲解,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古迹的敬仰之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咏怀古迹》的诗意和主题;2.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 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 诗的意象和情感的深刻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咏怀古迹》的译文、注释和背景介绍;2. 学生用书:《杜甫诗选》;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播放音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题“咏怀古迹”,激发学生兴趣。
2. 朗读与背诵:(1)学生齐读诗句,感受诗歌的韵律;(2)教师示范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句。
3. 诗句解析:(1)学生自主翻译诗句,理解诗意;(2)教师讲解诗句中的生僻词语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主题和情感;(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6.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咏怀古迹》;六、教学延伸1. 对比学习:引导学生比较杜甫的《咏怀古迹》与其他古代诗人的古迹咏赞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等,分析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2. 文化探究: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咏史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探究咏史诗歌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七、课堂互动1. 提问与回答:教师提出与《咏怀古迹》相关的问题,学生回答,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咏怀古迹 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教案标题:咏怀古迹教学目标:1. 了解和认识中国的历史文化遗迹。
2.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遗迹。
2. 学习如何进行咏怀古迹的创作。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或其他多媒体设备。
2. 中国历史文化遗迹的图片和介绍资料。
3. 咏怀古迹的范文和创作指导。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的历史文化遗迹的图片,并简要介绍其中的一些。
2. 引导学生思考,对于这些古迹有何了解和感受。
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遗迹的背景和意义。
2. 分析咏怀古迹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示范与实践(20分钟):1. 分发咏怀古迹的范文,并解读其中的表达方式和情感。
2. 引导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古迹,进行咏怀创作。
3. 学生可以参考范文,也可以自由发挥,但要注意表达情感和思考。
展示与分享(15分钟):1. 邀请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咏怀作品,并解释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感受。
2. 学生可以互相欣赏和评论彼此的作品,鼓励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总结学习的内容和体会。
2. 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和鼓励。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到实地参观一些古迹,并进行更深入的咏怀创作。
2. 组织学生进行古迹摄影比赛,并邀请专业摄影师进行评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中国的历史文化遗迹,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咏怀古迹的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展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拓展活动可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实践能力。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咏怀古迹》。
本课主要内容是学习诗人杜甫对古人、古迹的怀念之情,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大意。
2. 能够体会诗人对古人、古迹的怀念之情,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3. 能够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学会欣赏古诗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大意。
难点:能够体会诗人对古人、古迹的怀念之情,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和简介引入诗人杜甫和他的《咏怀古迹》。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诗文,理解诗文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诗文内容,解释关键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诗文。
4.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例题,讲解如何欣赏古诗文,引导学生学会欣赏。
5. 随堂练习:学生朗读诗文,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7.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朗读诗文,家长签字。
六、板书设计黑板上书写诗文《咏怀古迹》,旁边标注作者杜甫,再写上本节课的重点词语和需要解释的词语。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家长签字。
2. 请学生解释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写在练习本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要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文内容,是否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
同时,教师可以拓展延伸,给学生推荐一些杜甫的其他诗作,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杜甫,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本课教材为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咏怀古迹》。
这首诗是杜甫对古人、古迹的怀念之情的抒发,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二、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解析:教学目标中的第一条“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大意”是本节课的基础目标,通过正确的朗读和理解,为学生深入理解诗文打下基础。
必修三语文《咏怀古迹》精品教案(精选
必修三语文《咏怀古迹》精品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必修三语文教材第二单元《咏史怀古》部分,主要学习《咏怀古迹》一诗。
该诗为唐代诗人杜甫所作,描绘了荆轲、屈原、贾谊等历史人物的古迹,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
详细内容包括诗的全文解析,背景介绍,生僻字词释义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咏怀古迹》的全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2. 学习并运用咏史怀古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典故和寓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诗的结构和韵律,学习咏史怀古的写作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荆轲、屈原等历史人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人物背后的故事,激发他们对咏史怀古的兴趣。
2. 诗词解析:a. 请学生朗读诗词,感受诗的韵律美。
b. 对诗中的生僻字词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c. 分析诗的结构,讲解诗中的典故和寓意。
3. 例题讲解:a. 以诗中的某一典故为例,讲解咏史怀古的写作手法。
b. 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敬仰之情。
4. 随堂练习:a. 让学生选择一个历史人物,运用咏史怀古的手法,写一首诗。
b. 同桌之间互相修改,共同提高。
六、板书设计1. 诗词《咏怀古迹》2. 诗的结构:起、承、转、合3. 咏史怀古写作手法:典故、寓意、情感4. 诗人生平简介:杜甫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咏史怀古的手法,以长江为题材,写一首诗。
2. 答案示例:长江千里水悠悠,英雄辈出逐潮流。
江水奔腾诉往事,千古兴衰尽风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不同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2. 拓展延伸:a.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遗址,激发他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咏怀古迹杜甫教案
咏怀古迹杜甫教案杜甫教案一、教学内容1. 杜甫简介2. 咏怀古迹3. 杜甫主要作品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杜甫及其咏怀古迹2. 帮助学生了解有关杜甫、杜甫诗歌及其精神内涵3. 让学生熟悉杜甫主要作品三、教学重点1. 让学生学习咏叹古迹赠弟兄,磨刀霍霍向石磨,咏叹古迹等诗词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素养四、教学准备1. 《咏怀古迹》徐霞客诗词朗读2. 杜甫主要作品古籍3. 相对应的课本教材五、教学过程1. 杜甫简介:(1) 告诉学生,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河南洛阳人,是唐朝著名诗人,诗文思想深邃,宏大,多主张以德治国,谴责奸佞贪官,弘扬忠贞爱国主义等。
(2) 带学生熟悉咏怀古迹相关诗句:《咏怀古迹赠弟兄》:“六军不发无奈何,九华帐里也飘香” ;《磨刀霍霍向石磨》:“今日磨刀霍霍,明朝磨刃满堂”;《咏叹古迹》:“客从何处来?来自咸阳流沙头,只装西子恋。
”2. 杜甫主要作品:(1)《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凄凉歌,声声慢,白首望长安。
”(2)《锄禾日当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过故人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3. 让学生互相比较杜甫作品,自己选出一首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详细的阐释。
入门习作,让学生尝试自己写一首关于杜甫的诗歌。
六、评价评估1. 依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评价评估,并给予适当的指导;2. 将学生针对杜甫作品的写作成绩、提出问题及讨论情况作为考核。
七、课后拓展1. 邀请学生构思选取一首自己擅长的诗歌,在小组活动中进行交流。
2.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南宋诗人的诗歌,比较诗歌的风格及形式,感悟其精神内容的不同之处。
咏怀古迹杜甫教案
咏怀古迹杜甫教案第一章:杜甫生平简介1.1 杜甫的生平背景简介杜甫的生平经历,出生年代、家庭背景等。
引导学习者了解杜甫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如唐朝的繁荣与衰落。
1.2 杜甫的诗歌创作分析杜甫的诗歌创作特点,如关注社会现实、表达个人情感等。
引导学习者欣赏杜甫的诗歌才华,并理解其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
第二章:咏怀古迹的意义2.1 咏怀古迹的概念解释解释咏怀古迹的含义,即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咏叹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引导学习者理解咏怀古迹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独特魅力。
2.2 杜甫咏怀古迹的特点分析杜甫咏怀古迹的特点,如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对时代变迁的感慨等。
引导学习者欣赏杜甫咏怀古迹的艺术成就,并理解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第三章:杜甫咏怀古迹的诗作解析3.1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同比例》解析逐句解析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一同比例》,解释其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引导学习者深入理解杜甫的思想感情,并欣赏其诗歌的艺术魅力。
3.2 《咏怀古迹五首·其四》解析逐句解析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四》,解释其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引导学习者深入理解杜甫的思想感情,并欣赏其诗歌的艺术魅力。
4.1 咏怀古迹的主题探讨探讨杜甫咏怀古迹作品中的主题,如对英雄人物的怀念、对历史变迁的感慨等。
引导学习者思考咏怀古迹作品中所表达的主题对自己的启示和感悟。
4.2 咏怀古迹的情感表达分析杜甫咏怀古迹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如对古迹的敬仰、对时代变迁的感慨等。
引导学习者感受杜甫的真挚情感,并尝试在自己的创作中表达情感。
第五章:创作练习与欣赏5.1 创作练习:咏怀古迹一首要求学习者根据对杜甫咏怀古迹的理解和感悟,创作一首自己的咏怀古迹诗歌。
引导学习者运用恰当的意象、修辞手法等,表达自己对古迹的情感和思考。
5.2 诗歌欣赏与交流邀请学习者分享自己的创作,并互相欣赏和交流。
引导学习者从欣赏他人的作品中,进一步理解和提升自己对咏怀古迹的感悟和创作能力。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教案(优秀7篇)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教案(优秀7篇)《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2、朗读并且背诵全诗3、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朗读并且背诵诗歌教学难点体会蕴含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作的“诗史”特点。
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导学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岱宗()决眦()搔更短()不胜簪()2、填空杜甫,字,是我国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 ”。
二、指导学习研讨1、学习《望岳》1)情境导入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2)介绍作者有关知识。
3)检查预习情况4)整体感知a、播放录音《望岳》,学生朗读。
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
b、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c、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d、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意境美。
5)探究赏析《望岳》a、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点拨(多媒体投影):b、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
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c、作者当时为什么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呢?d、合作探究: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2、学习《春望》1)整体感知a、播放录音《春望》,学生朗读。
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
b、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必修三语文《咏怀古迹》教案一等奖3 篇
必修三语文《咏怀古迹》教案篇8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杜甫与王昭君的生平经历并明确其共性2、掌握咏史诗的基本特征与鉴赏方法3、通过对诗歌的整体感知与品读感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预习、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探讨诗歌内涵2、掌握咏史诗的一般特征与鉴赏方法,最后以课堂实战巩固所学知识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味诗人蕴涵于诗歌中的深沉情感2、培养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美感鉴赏二、教学策略设计本教学设计以素质教育精神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旨在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注重对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等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设计从新知识的预习、知识的问题化以及合作探究的设计等处着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同时注重课堂的连贯性,使得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并且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掌握咏史诗特征,运用咏史诗知识赏析具体诗歌。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多媒体展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图片资料,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讨论王昭君的生平经历。
2、多媒体展示王昭君与杜甫的图片3、学生表达自己对四大美女个人或整体的看法,着重明确王昭君的生平经历。
4、思考杜甫诗中以王昭君为人物的用意运用多媒体展示让内容形象直观,激趣导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探究的主动性(二)知人论世1、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元在预习的基础上分享王昭君、杜甫的基本情况,其他小组适当补充2、教师强调重点知识的积累1、以小组为单元在预习的基础上分享王昭君、杜甫的基本情况,其余小组适当补充3、知识的归纳整合。
学生积累知识,为诗歌分析奠定基础(三)《咏怀古迹》诗题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解题2、教师补充完善,并要求学生积累相关知识3、学生在预习基础上分享积累知识,明确组诗体例4、学生了解《咏怀古迹》其余四首诗歌的基本内容。
引导学生了解古典诗词组诗体例,并培养学生积累知识,分享知识的习惯(四)文本把握1、引导学生诵读诗歌,纠正诵读断句、读音等2、学生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大意,把握情感基调3、与学生一起串讲诗歌,达到文白互换的效果4、预留时间,要求背诵(1)学生诵读诗歌,个别诵读、集体诵读,把握断句以及个别字音(2)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大意,把握情感基调。
《咏怀古迹》教案设计
《咏怀古迹》教案设计《咏怀古迹》教案设计(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咏怀古迹》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咏怀古迹》教案设计1【教学目的】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点拨-研讨式。
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
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咏怀古迹》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整体感知结合注释、感知诗歌。
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怨恨)四、赏析诗歌【点拨之一】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点拨之二】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明确】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咏怀古迹》。
(2)理解诗中的典故和意象,分析诗人表达的情感。
(3)掌握诗的基本句式和韵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咏怀古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古迹的敬仰之情,理解诗人对历史的思考。
(2)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春光的热爱之情。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时光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中的典故和意象。
2. 诗人表达的情感。
3. 诗的基本句式和韵律。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典故的理解。
2. 诗人情感的把握。
3. 诗的韵律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文、注释、背景资料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及其作品《咏怀古迹》。
(2)学生齐读诗文,感受诗的韵律。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结合注释理解诗的大意。
(2)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中的典故和意象。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文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意境。
(2)教师分析诗的句式和韵律,讲解诗人的写作手法。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古迹的敬仰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文的感受,交流心得体会。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1)学生背诵《咏怀古迹》。
(2)课后练习:分析诗中的典故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7. 课后反思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邀请学生找出其他描写古迹的古诗,如王维的《使至塞上》、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等,进行对比阅读,分析不同诗人对古迹的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
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以《咏怀古迹》为灵感,创作一首描写古迹的诗歌,可以是现代诗也可以是古体诗,以此锻炼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咏怀古迹》。
(2)理解诗文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咏怀古迹》。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古迹的敬仰之情和对历史的思考。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背诵。
2. 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历史背景的了解。
2. 诗人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注释、相关图片等。
2. 学生预习《咏怀古迹》,了解诗文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及其《咏怀古迹》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理解诗意。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可以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补充。
4.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古迹的敬仰之情和对历史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5. 背诵与默写(1)学生齐读诗文,巩固记忆。
(2)教师随机抽取学生背诵或默写诗文。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理解和背诵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咏怀古迹》。
(2)写一篇关于《咏怀古迹》的赏析文章。
8. 板书设计《咏怀古迹》杜甫意象:古迹、荒草、落日、秋风修辞手法:对偶、拟人、比喻表现手法:咏史抒怀、借景抒情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文的内容和技巧。
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进行总结和改正。
七、评价建议1. 学生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测验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咏怀古迹》,该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主要描绘了诗人游历荆楚古迹的所见所感。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并理解《咏怀古迹》的字词、句式及诗歌结构。
2. 领悟诗人通过对古迹的描绘,抒发对历史沧桑、英雄人物的感慨。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咏怀古迹》的意象、意境及表达技巧。
难点:理解诗人通过描绘古迹抒发的情感,以及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荆楚古迹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诵读:让学生齐读《咏怀古迹》,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详细讲解诗歌的字词、句式、意象等,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
4.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意境,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感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诗句“怀古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意象,并阐述其意义。
7. 课堂拓展:让学生课后搜集其他咏史古迹的诗歌,下节课分享交流。
六、板书设计1. 诗歌结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 意象:江流、山色、古迹、英雄。
3. 情感:怀古、感慨、赞美、忧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咏怀古迹》中的意象,结合历史背景,阐述诗人的感慨。
答案:诗人通过对江流、山色、古迹等意象的描绘,表达了怀古之情、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以及对英雄人物的赞美。
2. 课后阅读:阅读杜甫的《登高》,分析其与《咏怀古迹》的异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咏怀古迹》,使学生了解了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后反思,应加强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
同时,可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掌握并理解《咏怀古迹》的字词、句式及诗歌结构”。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咏怀古迹》的诗句。
(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3)能够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咏怀古迹》的诗意和诗意。
2.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理解和把握。
2. 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作者简介、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学生预习《咏怀古迹》诗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古迹?为什么要咏怀?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结合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美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解析诗文中的关键词和意象,深入剖析诗文内涵。
5. 诗歌欣赏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咏怀古迹》,写一篇赏析文章。
8. 课后反思六、教学延伸1. 对比学习:组织学生欣赏其他关于古迹的诗歌,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引导学生体会不同诗人对古迹的咏怀之情。
2. 实地考察:若条件允许,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古迹,让学生亲身感受古迹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八、教学改进1. 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加强针对性辅导,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 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如运用多媒体教学、开展诗歌朗诵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咏怀古迹》教案设计
《咏怀古迹》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咏史抒怀》中的《咏怀古迹》。
详细内容包括教材的第14课,涵盖了对古诗《咏怀古迹》的全文解读,对作者背景、创作意图的分析,以及对诗句中的生僻字词、修辞手法、意象的解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古诗《咏怀古迹》,掌握诗中的生僻字词和基本句式结构。
2. 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情感表达,领会咏史抒怀的文学特色。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咏怀古迹》中复杂情感的理解,以及对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掌握。
教学重点:诗中的字词学习,诗句的节奏划分,以及作者情感的准确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字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古代文化遗址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古迹的思考,进而导入《咏怀古迹》的学习。
学生分享对古迹的认识和感受。
2. 新课学习全文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字词解析:讲解诗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背景介绍:介绍作者杜甫及其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时代氛围。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诗句,分析修辞手法和意象。
3. 例题讲解选取诗中的典型例句,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学生模仿例题,进行随堂练习。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讨论诗中的难点和重点,分享学习心得。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古迹的怀古之情,以及对国家兴衰的感慨。
六、板书设计1. 中心主题:《咏怀古迹》2. 两翼内容:左翼:作者简介、创作背景右翼:生僻字词、重点诗句、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抄写并背诵《咏怀古迹》。
分析诗中的情感变化,写出自己的理解。
选择一句诗句,运用修辞手法进行仿写。
2. 答案示例背诵作业无需答案,以抽查形式进行。
情感分析:要求语言通顺,逻辑清晰,能准确表达诗中的情感。
仿写示例: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诗中情感的理解程度,适时调整教学方法。
咏怀古迹(其三)(精选5篇)
咏怀古迹(其三)(精选5篇)第一篇:咏怀古迹(其三)《咏怀古迹》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教学目的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感受诗歌主旨思想。
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难点: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
“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
“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
“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
“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熟悉语词,诵读1.注音万壑(hè)赴(fù)荆门明妃(fēi)朔(shuò)漠青冢(zhǒng)2.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3.解释词语①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②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还有古迹之意。
尚:还。
③一去:指昭君一经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④省”:读作shěng,教材作“曾经”解。
关于“省”,注释纷纭,莫衷一是,有作“减”“少”解,也有作“略”“不”解。
无论哪种解法,这句诗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
⑤“空”:徒然。
⑥“春风面”:通感手法,将视觉移于感觉,写昭君颜容之美丽。
咏怀古迹杜甫教案
咏怀古迹杜甫教案第一章:杜甫生平简介1.1 杜甫的生平背景简介杜甫的生平背景,包括他的出生地、家庭状况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
1.2 杜甫的诗歌创作介绍杜甫的诗歌创作,包括他的诗歌风格、主题和影响。
1.3 杜甫的思想和信仰探讨杜甫的思想和信仰,包括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以及他的儒家思想。
第二章:咏怀古迹的背景和意义2.1 咏怀古迹的背景介绍咏怀古迹的背景,包括杜甫为何选择描写古迹和古迹的意义。
2.2 咏怀古迹的意义探讨咏怀古迹对于杜甫个人意义,以及对于当时社会和文化的重要性。
第三章:咏怀古迹的诗歌分析3.1 《咏怀古迹》的整体结构分析《咏怀古迹》的整体结构,包括诗歌的章节、韵律和意象。
3.2 《咏怀古迹》的诗歌内容分析逐句分析《咏怀古迹》的诗歌内容,解读其中的意象、象征和修辞手法。
第四章:咏怀古迹的主题和情感4.1 咏怀古迹的主题探讨《咏怀古迹》的主要主题,包括对古迹的怀念、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的反思。
4.2 咏怀古迹的情感表达分析杜甫在《咏怀古迹》中表达的情感,包括对古迹的敬仰、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忧虑。
第五章:咏怀古迹的文化影响和传承5.1 咏怀古迹对后世的影响探讨《咏怀古迹》对后世文化和文学的影响,包括其他诗人的受启和引用。
5.2 咏怀古迹的传承意义分析《咏怀古迹》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和意义,以及它对现代读者的启示。
第六章:杜甫咏怀古迹的艺术特色6.1 杜甫咏怀古迹的诗歌形式分析杜甫在咏怀古迹中采用的诗歌形式,如五言律诗、七言绝句等,并探讨其形式上的特点和意义。
6.2 杜甫咏怀古迹的修辞手法研究杜甫在咏怀古迹中运用到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等,并解读其效果和作用。
第七章:咏怀古迹中的历史与文化7.1 咏怀古迹中的历史元素探讨杜甫在咏怀古迹中对历史事件的引用和描述,分析其对历史的态度和观点。
7.2 咏怀古迹中的文化内涵研究杜甫在咏怀古迹中表达的文化内涵,如对古代圣贤的崇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等,并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咏史怀古诗的相关知识及鉴赏方法过程与方法:读——悟——写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古诗经典语言,悟古人深邃思想,学古人大美情怀。
教学重点:咏史怀古诗思想感情;鉴赏方法。
教训难点:主旨情感的把握。
教学时数:一课时一、导入古有四大美人——西施,貂蝉,玉环,昭君,前三人倾了天下,始得鲜血染就史册上的艳名。
是红颜似水惹人怜惜,亦是佳人绝代却薄命,玉肌枉然生了白骨。
唯昭君,抛却了一生,上不负苍天神明,下不负百姓黎民。
大漠孤烟一侧,黄沙漫天飞扬,素手拨弦几下,一曲琵琶幽丝缠绕了古今,如花容颜沉淀了历史风尘。
留了青冢向黄昏,博了青名照汉书。
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
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板书)二、解题读诗首先读标题,从标题中我们获取到哪些信息?1.咏怀的对象为古迹——王昭君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名嫱,字昭君。
晋代因避司马昭之讳,称她为明君或明妃。
昭君自小天资聪颖,多才多艺,琴棋书画,吟诗作赋,无一不精,尤其擅长弹琵琶,加之美貌如花、艳可倾城,所以年方二八就以秀女身份被挑选入宫。
而当时从全国各地挑选人宫的美女数以千计,元帝无法一一见面,便命画师毛延寿画像。
昭君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毛延寿,毛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些破绽。
昭君因此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
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
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
在呼韩邪临辞大会上,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
传说“昭君出塞”时行于大漠途中,悲怀于自身命运和远离家乡,因而在马上百无聊赖,弹《出塞曲》,而天边飞过的大雁,听到曲调的幽怨和感伤,肝肠寸断,纷纷掉落在地,由此“沉鱼落雁”中的“落雁”便成了王昭君的代称。
昭君到匈奴后做了呼韩邪单于的阏氏(yān zhī)。
封「宁胡阏氏」,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
从这以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
公元前19年,33岁的绝代佳人昭君去世,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
因被覆芳草,碧绿如茵,故有“青冢”之称。
青冢兀立、巍峨壮观,远远望去,显出一幅黛色朦胧、若泼浓墨的迷人景色,历史上被文人誉为“青冢拥黛”,成为呼和浩特的八景之一。
2.咏怀为抒发自己的情怀3.“其三”: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
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
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
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三、诵读1学生依据自己的感悟自由读诗歌,正音正字,注意语音语调语速和节奏,体会情感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shuòzhǒng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xǐng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2录音范读,进一步把握情感3齐声朗读,深入体会情感四、悟读1.通过以上反复诵读得知本是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请用一个词概括。
(怨恨)2.她怨什么?你是从那些诗句中读到的?(昭君在汉元帝的深宫时,不过是个失宠的宫女,她风光出塞,做了千里草原之上最尊贵的国母,对于我们今天一般人的理解而言,她应该是草原逐日的千里驹上最幸福的那个人,又何来怨恨之说呢?)明确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学生解读讨论诗句,教师总结)“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
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这两句诗让我们看到了昭君的生前与死后。
其一,生前:去得绝决,连得无奈;紫台,朔漠让我们知道昭君离开天朝大汉投入茫茫大漠,他放下天朝的锦衣玉食荣华富贵,放不下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他怨恨此去大漠再无法回到故乡;死后只能是月魂空归故乡。
这怨恨是思乡的幽怨。
其二昭君还怨什么(毛延寿汉元帝)颈联是委婉的讽刺:仅凭画图哪里能识得佳人的美貌呢?纵然杀尽画工,也是追悔莫及。
也许在月夜里,依稀仿佛,或可听到环佩作响,那是昭君的魂魄归来了吧!诗人通过理性的质问和悲凄的想象,表达了无限的伤感。
“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
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小结】显而易见,这两句与上两句前后呼应,相互衔接。
正因为元帝“省识春风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正因为昭君“空归月夜魂”,才有其“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凉。
总之,对昭君悲剧的根源做了明确揭示。
3王昭君的悲剧究竟是谁造成的?(学生讨论)明确:统治者的昏庸总结:昭君→怨恨:思乡的幽怨;君王的昏庸4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
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调,原来那正是昭君永远在诉说着她不得生还故乡的怨恨!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
【小结】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
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5.如何理解“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
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正面写昭君的怨恨,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她的同6、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是昭君村的地点和那里的景色)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情。
7-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地灵人杰,好山好水好姑娘,这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这大概是因为诗人首先想到,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强调了山川灵秀之所聚,才有绝代佳人之所出,衬托了昭君的美好形象。
【讨论】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
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
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
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8《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学生讨论)明确:背景简介: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
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
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
昭君诗人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千载之怨)(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诗人在此时深深怀念昭君不是偶然的,他的遭遇跟昭君太相似了:昭君入宫见妒,他入朝见妒;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飘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其二》)。
更何况这一年他已有55岁了,“美人迟暮”之感与日俱增,但他不敢怨君,所以借王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
板书:昭君→怨恨:←杜甫思乡的幽怨;思乡悲苦;君王的昏庸怀才不遇五.总结归纳《咏怀古迹》其三是借昭君怨恨抒发自己有家难归的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幽怨。
是典型的的咏史怀古诗。
那么,咏史怀古诗到底有怎样的特点,该如何去鉴赏,让我们再读几首诗: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石头城(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只有鹧鸪飞。
1这几首诗是否为咏史怀古诗?依据是什么?2请总结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明确: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