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注释体例
古籍文献注释规范
古籍文献注释规范(3)古籍:古籍既有传统的刻本、抄本,也有具有现代出版形式的标点本、整理本、影印本,情况比较复杂,可根据古籍形式的不同选择标注方式。
1)抄本或刻本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卷次、篇名、部类名)/版本/页码。
其中篇名、部类名为选项。
原刻本标注版本信息,页码有两面,标注时应注明,用a、b或上、下区分。
示例: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卷三,光绪三年苏州文学山房活字本,第九页a。
2)标点本、整理本、影印本点校本、整理本、影印本古籍为现代出版形式,引用时可参照现代著作(包括析出文献)的标注方式,其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卷次、篇名、部类)(选项)/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卷册、页码。
作为文献题名的一部分,卷次、部类名及篇名应与原著保持一致,卷次用汉字数字标识,部类名及篇名用书名号表示,其中不同层次可用中圆点隔开,原序号仍用汉字数字。
点校本、整理本、影印本的卷册系根据现代印制需要划分的,与原文献卷次不同,为便于读者查找,也可置于页码之前(选项)。
点校本、整理本、影印本应标注现代出版信息(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也可在出版时间后注明“标点本”“影印本”等。
页码通常为现在的印刷页码,用阿拉伯数字标识。
示例1:《清史稿》卷四八六《文苑三·吴汝纶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标点本,第44册,第13444页。
示例2: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九《东莞城隍》,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标点本,第215页。
影印本古籍通常采用缩印的方式,为便于读者查找,也可标明上、中、下栏(选项)。
示例杨钟羲:《雪桥诗话续集》卷五,沈阳:辽沈书社,1991年影印本,上册,第461页下栏。
常用基本典籍,官修大型典籍以及书名中含有作者姓名的文集可不标注作者,如《论语》、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全唐文》《册府元龟》《明实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陶渊明集》等。
示例2《太平御览》卷六九○《服章部七》引《魏台访议》,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第3册,第3080页下栏。
古代汉语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1 古书的基本体例:有传﹑注﹑笺﹑诂﹑解﹑章句﹑音义﹑正义﹑补注、集注﹑集解﹑集释等。
大致类型有:(1 )传注体:用以解释古书正文,(2 )义疏体:既解释古书正文,又解释前人注文。
(3 )集解(集注﹑集释)体:在同一本古书下洪各家注释。
2 、《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包括的四家的注解,即西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东汉郑玄的《毛诗笺》,唐陆德明的《毛诗音义》(又叫《释文》),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又叫《疏》)。
3 、古书注解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1 )解释词义(2 )串讲文意(3 )分析句读(4 )提示语法(5 )说明修辞表达方式(6 )诠释典故成语(7 )校勘文字。
4 、古注中的“章句”体,着重于串讲和提示文意。
不仅串讲文句大意,还往往把文章的段落大意归纳出来。
“集注体”的古注有时也这样做。
5 、古注的常用术语:(1 )“曰﹑为﹑谓之”:用来辨析意义相同相类的词语间的细微差别。
用法是“解释语+ ‘曰﹑为﹑谓之’→被解释语”。
如“豕一岁曰豵”,“豵”是被解释语。
(2 )“谓”:以狭义释广义,以具体释抽象,以分名释总名。
偶尔有用“谓”辨析相关相类的词语的意义差别。
如“有谓富也,亡谓贫也”。
(3 )“犹”:被释语在前,解释语在后。
使用这个术语大致有四种性质:用同义(包括近义)词来解释。
如“同犹俱也。
”用远引申义来解释。
如“老犹敬也,幼犹爱也”。
以今语释古语。
“谁为,犹为谁也。
”以常用字释非常用字。
如“直犹但也。
”(4 )“貌,之貌”:都用来解释表示某种性质﹑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的样子”。
如“莞尔,小笑貌”。
(5 )“辞(词)也﹑语词也﹑语助也﹑发声”:古注中使用这些术语,大都是用来说明某字是虚词(主要是指语气词)。
如《诗经》:“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毛传:“思,辞也。
”意思指“思”是虚词。
(6 )“之言﹑之为言”:一般都是声训,即用被解释的词的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进行解释,目的在于探求事物的命名之义或同源词,并不是解释这个词在句中的具体表达义。
古籍文献注释规范
古籍文献注释规范(3)古籍:古籍既有传统的刻本、抄本,也有具有现代出版形式的标点本、整理本、影印本,情况比较复杂,可根据古籍形式的不同选择标注方式。
1)抄本或刻本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卷次、篇名、部类名)/版本/页码。
其中篇名、部类名为选项。
原刻本标注版本信息,页码有两面,标注时应注明,用a、b或上、下区分。
示例: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卷三,光绪三年苏州文学山房活字本,第九页a。
2)标点本、整理本、影印本点校本、整理本、影印本古籍为现代出版形式,引用时可参照现代著作(包括析出文献)的标注方式,其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卷次、篇名、部类)(选项)/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卷册、页码。
作为文献题名的一部分,卷次、部类名及篇名应与原著保持一致,卷次用汉字数字标识,部类名及篇名用书名号表示,其中不同层次可用中圆点隔开,原序号仍用汉字数字。
点校本、整理本、影印本的卷册系根据现代印制需要划分的,与原文献卷次不同,为便于读者查找,也可置于页码之前(选项)。
点校本、整理本、影印本应标注现代出版信息(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也可在出版时间后注明“标点本”“影印本”等。
页码通常为现在的印刷页码,用阿拉伯数字标识。
示例1:《清史稿》卷四八六《文苑三·吴汝纶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标点本,第44册,第13444页。
示例2: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九《东莞城隍》,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标点本,第215页。
影印本古籍通常采用缩印的方式,为便于读者查找,也可标明上、中、下栏(选项)。
示例杨钟羲:《雪桥诗话续集》卷五,沈阳:辽沈书社,1991年影印本,上册,第461页下栏。
常用基本典籍,官修大型典籍以及书名中含有作者姓名的文集可不标注作者,如《论语》、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全唐文》《册府元龟》《明实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陶渊明集》等。
示例2《太平御览》卷六九○《服章部七》引《魏台访议》,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第3册,第3080页下栏。
古代汉语 古书注解PPT
另外,“谓之”又可作“之谓”,意义不变。《礼记·中庸》:“天 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二)谓
标明被释词所指的对象或范围,也可用来串讲文意。 《荀子·劝学》:“不闻先生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 也。”杨惊注:“大谓有益之人。” 《论语·子罕》:“后生可畏。”何晏注:“后生谓少 年。”
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对 《硕鼠》的主题进行了简要讲解。
(八)说明修辞 说明所注解的内容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例如,《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毛传:“兴也”,注解说明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 到了“兴”的手法。
(九)考证人名地名与考核史实
对人名地名进行考证或对史实进行考核。 例如《淮阴侯列传》:“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古书注解
目录
一、古书注解的历史发展状况 二、古书注解的常见情况 三、古书注解的内容 四、古书注解的相关术语 五、古书注解的体例 六、古书注解的方法——训诂 七、古书注解的利弊与阅读方法
一、古书注解的历史发展情况:
1.注释的萌芽——先秦
(1)注释(多存在于古籍正文中)
《礼记·乐礼》:“《诗》云:‘肃雍和鸣,先祖是听。’ 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
郑玄注:“信当为身,声之误。” 《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朱
熹《集传》:“夭,于骄反。” 前一个为正字,后一个为注音。
(二)指出词语的出处 有时,古书注解的内容指出某些词语的出处。如: 李善注李密《陈情表》中“既无叔伯,终鲜兄弟”曰:
“毛诗曰,终鲜兄弟,维予与女。”,又注“臣之进退, 实为狼狈”曰“孔从子。孔子曰。吾于狼狈见圣人之志。 荀悦汉纪论曰。周勃狼狈失据。”又注“过蒙拔擢,宠命 优渥”曰“毛诗曰。既优既渥。”
古人怎样给古书注释
古人怎样给古书注释我们今天阅读古书,除了使用工具书和掌握固定的语言规律外,还需要依靠古书的注释。
古人对古书的注释叫做古书注释,又叫古注或旧注。
我国从汉代开始就有人专门给古书作注释。
如毛亨、孔安国、马融、何休、郑玄等都是汉代著名的注释家。
古书注释涉及问题很多,本文仅就古书常用的体例、方式和术语做一简要介绍。
掌握这些知识,最起码对查阅《辞海》《辞源》以及《康熙字典》《说文解字》等工具书有好处。
一、古书注释的体例(一)注疏古人(尤其是儒家学派)把他们所推崇的典范著作称为“经”,把阐述、注释经的正文的文字称为“传”(zhuàn)或“注”。
由于最先对经所作的传注大都比较简单,因而注释家在注释古书时又对“传”或“注”加以补充或修订,这就是所谓的“笺”。
唐代开始,有人又对古代“经”的正文和原有的传或笺加以新的注释,这种注释就叫作“疏”,又叫做“正义”或“义疏”。
例如:《诗经》原来只叫《诗》,被列为儒家经典后才叫《诗经》。
汉代毛亨为《诗经》做的注释叫“毛传”(又叫“诗传”);汉代郑玄又在注释《诗经》时为“毛传”做了补充、订正。
郑玄的注释叫“郑笺”(又叫“诗笺”);唐代孔颖达又为《诗经》正文和“毛传”、“郑笺”重新作注,这种注叫“孔疏”(又叫“正义”)。
毛传、郑笺、孔疏本来各自成书的,宋人为了使用方便,把三者合编在一起,称之为《毛诗注疏》。
此外,宋人还把其他十二经的注和疏合编在一起,与《毛诗注疏》共称为《十三经注疏》。
(二)集解(集注、集释)一部古籍,往往注释不止一家。
把各家对一部古籍的注释按一定程序汇聚在一起,还加上汇聚者的注释,这就称为集解·、集注或集释。
二·、古书注释的方式(一)注音(略)(二)注义(1)释词:专就古书正文中的生字难词进行解释。
(2)串讲:把一句、几句或全章的意思连起来讲解。
(3)概括大意:在解释词或句的基础上将全句或全章的大意加以概括,更加明确地表示注视者的观点。
古书的注解
第一讲古书的注解一、古注的类型和体例(一)古注的类型1、传注体1.1诂、训唐孔颖达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诗•周南•关雎》疏)。
清马瑞辰认为:“单词则为诂,重言则为训。
诂是就其字之义旨而证明之,训则兼其言之比兴而训道之。
此诂与训之辨也。
”1.2传唐孔颖达说:“传者,传通其义也。
”《汉书·古今人表》“传曰……”注:“师古曰:传谓解说经义者也。
”《说文》:“传,遽也。
”段玉裁注:“传者,今之驿马。
”1.3注晋张华《博物志》说:“上代去先师近,解释经文皆曰传,传师说也。
后代去师远,或失其传,故谓之注。
注,下己意也。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说:“毛君、孔安国、马融、王肃之徒,其所注书皆谓之传,郑玄则谓之注。
”《礼记·曲礼上第一》下又说:“注者,即解书之名。
但释义之人多称为传。
传谓传述为义,或样承圣旨,或师儒相传,故云传。
今谓之注者,谦也。
”《说文》:“注,灌也。
”用在注释古书上,指使文意如水之流注,畅通明晓。
1.4笺《诗·周南·关睢·郑氏笺》释文:“《字林》云:…笺,表也,识也。
‟按,郑《六艺论》云…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在《诗经·周南·关雎》“郑氏笺”下注云:“郑于诸经皆谓之注,此言笺者,吕忱《字林》云:…笺者,表也,识也。
‟郑以毛学审备,遵畅厥旨,所以表明毛意,记识其事,故特称为笺。
余经无所遵奉,故谓之注。
”《说文》:“笺,表识书也。
”2、章句体刘师培《国语发微》说:“章句之体,乃分析经文之章句者也。
”汉赵歧《孟子章句》在《孟子·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后注:“章指:言神农务本,教于凡民。
许行蔽道,同之君臣。
陈相倍师,降于幽谷;不理万情,谓之敦朴。
是以孟子博陈尧舜上下之叙以匡之也。
古书的注解及训诂学基础知识(二)
2.注明读音。注明读音也是注解中常见的内容
之一,注音的方法有三种: 读若法 用一个同音而较常见的字来比譬另一个 字的读音。例如: 陛下嫚而侮人。(《汉书· 高帝 纪》)颜师古注:嫚,易也,读与慢同。 直音法 直接用一个字来注明另一个字的读音。 例如:角宿未旦,曜灵安藏。(《楚辞· 天问》)洪兴 祖补注:宿,音秀。 反切法。利用双声叠韵的方法,用两个字来拼合 第三个字的读音。一般写作“某某反(翻)”或“某某 切”。例如: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 (《史记· 李斯列传》)司马贞索隐 :重音逐用反。 重者,再也。
4.分析句读。古人行文不使用标点符号,因而
句读往往难定。句读不同,说明对词义句意的理解 不同,其中也必然会有正确与错误的区别,所以分 析句读也成了古书注解的一项内容。 例如: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 邶风· 柏舟》) 毛亨传:非我无酒可以遨游忘忧也。
5.阐述语法。在古书注解中,对语法现象也多 有阐述。它们虽然还不成系统,但对理解文意还 是很有帮助的。 例如: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 矣。(《左传· 昭公十九年》)杜预注:言灵王怒吴 子而执其弟,犹人怒于室家而作色于市人。
1.
(1)通过事实的记叙或论述来解说经义。解释
《春秋》的《左氏傅》《公羊传》《谷梁传》。这 类传又有:“内傅”“外传”“大传”“小传”之 分。阐发经义的叫“内傅”,如《春秋三传》。在 经文之外发挥的叫“外传”,如汉韩婴有《韩诗外 传》。《韩诗外传》和《诗经》的本义无关,只是 引用《诗经》来印证它所讲的故事。另外,《国语》 和《左传》所记载的是同一时代的事,但《国语》 主要是记言的,与《春秋》没有直接关系,所以 《国语》有《春秋外传》之称。“大传”就是大义 的意思,汉代伏生作有《尚书大传》(一说为其弟 子张生、欧阳生所作)。“小传”与“大传”相对 而言,是一种谦词,宋代刘敞作有《七经小传》。 “小传”和“裨传”“稗传”义同。
古书注解的体例
古书注解的体例(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介绍古书注解的定义和重要性二、古书注解的体例分类1.训诂体例2.校勘体例3.评论体例4.解题体例三、训诂体例详解1.释义2.引申3.举例四、校勘体例详解1.对校法2.本校法3.他校法五、评论体例详解1.评述作者2.评述内容3.评述影响六、解题体例详解1.题目来源2.题目意义3.题目作用七、结论:总结古书注解的体例及其对现代的意义正文一、引言古书注解,顾名思义,是对古代典籍的解释和说明。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古书注解一直扮演着传承文化、解读经典的重要角色。
对古书进行注解,不仅能使后人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古代文化,还能为现代研究者提供丰富的史料和学术依据。
因此,研究古书注解的体例,对于我们认识古代学术思想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二、古书注解的体例分类古书注解的体例主要分为以下四种:训诂体例、校勘体例、评论体例和解题体例。
1.训诂体例:主要对古书中的词语进行解释,包括释义、引申和举例等。
2.校勘体例:主要对古书的文字进行校对和勘误,包括对校法、本校法和他校法等。
3.评论体例:主要对古书的作者、内容和影响进行评述,包括评述作者、评述内容和评述影响等。
4.解题体例:主要对古书的题目进行解析,包括题目来源、题目意义和题目作用等。
三、训诂体例详解训诂体例是对古书中词语的解释,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释义:对词语的本义进行解释,帮助读者理解词语的基本含义。
2.引申:对词语的引申义进行解释,帮助读者了解词语在实际应用中的发展变化。
3.举例:列举古书中词语的具体用法,帮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四、校勘体例详解校勘体例是对古书中文字的校对和勘误,具体包括以下三种方法:1.对校法:将古书中的文字与同一著作的其他版本进行对照,以发现并改正文字错误。
2.本校法:通过对古书中的文字本身进行分析,如字形、字义等,发现并改正文字错误。
3.他校法:借助其他著作、史料等对古书中的文字进行校对,以发现并改正文字错误。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1.古书注释的时间:古书的注解工作应该说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了。
汉代已经是大规模地为古书作注了,兴起了经学笺注的热潮,两汉古书的注解主要是围绕儒家五经展开的。
2.古人注古书的目的:时代的变化,语言的发展,口授和传抄的错误,后代人,如汉代人,就已经不完全能读懂先秦的许多典籍。
简言之就是为了读懂古书,从而利于继承和发展我国古代文化。
例举如下。
《尚书·泰誓》:“我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漢代孔安國註:“我治理之臣雖少而心德同。
十人:周公旦、召公奭shì、太公望、畢公、榮公、太顛、閎hóng夭、散宜生、南宮适kuò及文母。
”3.今天学习古注的目的:除了以上的目的外,另外对同一本书有不同注释人,各人观点不一,取舍之间有时不很容易决定。
还有,古人的注解一般比较简略,注解的体例和术语也比较生疏4.常见的古书注解大家:汉代的有:郑玄、毛亨、孔安国、马融、何休、赵岐。
晋代的有:杜预、郭璞,范宁。
魏代的有:王弼、韩康伯、何晏。
唐代的有:陆德明、孔颍达、贾公彦、徐彦、杨士勋、唐玄宗。
6.古书注解的体例:主要有三类,传注体、义疏体、集解体。
(1)传注体:以解释文献词句意义为主的注释体例。
常见的名称(术语)有“传、注、笺”。
传:是传述的意思,指传述古代经文的文义。
从传述的内容来看,有的侧重在敍述事件的原委,如《春秋左氏传》,有的侧重在解释字词,如《毛诗诂训传》。
注:取义贯注,文义艰涩,需要适当地加以解释才能通晓,就如同水道阻塞,必须贯注才可通畅。
所以“注”就是诠释的意思。
“注”,古书又写作“注”,二者音义同。
笺:是表识的意思。
本指读书时有所领悟,便用笔标志在原文的一侧,所以注文比较短小、简约。
它不但注释经书的原文,亦对原有的注解予以补充和修订。
疏:亦叫“正义”。
唐代以后出现的一种注释术语。
不仅解释原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释作注(义疏体术语,后叙)。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
第一节_古书注解的体例
传注体是以解释文献词句意义为主的注
释体例.
传,传述的意思。指传述古代,如同水道阻塞.必灌注 才可畅通。 笺,表识的意思。本指读书时有所领悟,便 用笔标志在原文一侧. 这种注释不但对经典 原文作出解释,有时还对原有注解予以补充 和订正。
集解体
是汇集诸家注释并加己见的—种注释体例。 包括集注、集传、集释等
义疏体
义疏是疏通其义的意思。义疏体是一种既释
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释体例。
《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诗经》: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古籍注释体例
“杏,果也”;用说明事物性质状貌来释词,如《说文解字》:
“芋,大叶实根骇人故为之芋。”
古籍注释体例
(一)传
传述之意,主要用于解释经书,阐明经义。例如:
《xx传》、《春秋xx》。
(二)注
本意是用水灌注。水道阻塞,用水灌注才能流通。引申为对古籍中难懂的字、句加以解释、疏通。例如:
《水经注》、《礼记注》。
(三)笺
只对前人的解释加以订正、引申、补充或发挥。例如《诗经》有汉代毛亨传,汉代郑玄笺。笺对毛传简略隐晦之处加以阐明,并提出不同意见,供读者识别。
(七)义训
指不通过语音和字形的字的分析而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是训诂的基本方法。具体形式有:
用同义词解释,如《尔雅释言》“逆,迎也”;
用反义词加否定来释词,如《说文解字》曰部:
“旱,不雨也”;用下定义释词,如《说文解字》口部:
“口,人所
“古者曰名,今世曰定”;
(四)疏、正义
唐代出现的一种注释名称。这种注释不仅解释正义,还对前任注释作注释。例如:
《诗经》有唐孔颖达疏。《左传》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史记》有唐长守节正义。
(五)诠
解释词义、字,《康熙字典》说“诠,谓具说事理也“。如杨树达的《词诠》是解释文言文的。
(六)xx疏
古书的注释体制之一,内容为疏通原书和旧注的文艺,阐述原书思想,火光罗材料,对救助进行考核、补充辩证。如南朝梁黄侃的《论语义疏》。
古籍注释体例
古籍注释体例
古籍注释体例是对古籍进行解释和说明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帮助
读者更好地理解古籍的内涵和意义。
下面是一种常见的古籍注释体例:
1、原文:这里是古籍原文的内容。
2、注释:这里是对原文进行解释的内容。
注释可以采用括号()、脚注或者另起一段文字的方式进行。
3、标点符号:在注释中可以使用标点符号,如逗号、分号、句
号等。
4、引用:在注释中可以引用其他古籍或者学术著作的内容,需
要注明出处。
5、符号:在注释中可以使用符号来表示一些特定的含义。
例如,*表示注者的补充,#表示原文的错误或者异读,^表示原文的省略或者
错漏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古籍注释中,不得出现任何网址、超链接和电
话等。
这是因为古籍注释的对象是古籍本身,不应该涉及到网络或者
现实联系方式。
同时,古籍注释应该严格遵守学术规范,不得夹带个
人观点或者情感色彩。
古书注解的体例
古书注解的体例(原创版)目录一、引言:介绍古书注解的体例及其重要性二、古书注解的体例分类1.传:对经书的注解2.笺:对古书的补充与解释3.释:对古书词语的解释4.注:对古书内容的详细解释5.疏:对古书内容的系统性解释三、古书注解的体例特点1.尊重原文2.详尽阐述3.注重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四、古书注解的体例作用1.帮助读者理解古书内容2.传承古代文化3.促进文化交流与学术研究五、结论:总结古书注解的体例及其意义正文一、引言古书注解是一种对古代经典著作进行解释、补充与阐述的文献形式。
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古书注解的体例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书内容,而且对传承古代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古书注解的体例分类1.传:对经书的注解传主要针对经书,如《左传》、《公羊传》等,是对经文内容的补充与解释,以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经书的内涵。
2.笺:对古书的补充与解释笺主要是对古书的内容进行详细阐述,如《诗经》的《毛诗笺》等。
笺的注解内容更加详尽,能够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古书的意义。
3.释:对古书词语的解释释主要针对古书中的词语进行解释,如《尔雅》等。
这类注解对于阅读古书时遇到生僻词汇的读者具有很大的帮助。
4.注:对古书内容的详细解释注是对古书内容进行详细解释的一种注解方式,如《三国志》的《裴松之注》等。
注的内容通常包括对原文的解释、补充、考证等,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古书内容。
5.疏:对古书内容的系统性解释疏是一种对古书内容进行系统性解释的注解方式,如《资治通鉴》的《胡三省疏》等。
疏的特点是对古书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梳理与解释,方便读者系统地学习与研究。
三、古书注解的体例特点1.尊重原文古书注解在解释古书内容时,充分尊重原文的表述,避免对原文的曲解与篡改。
2.详尽阐述古书注解力求对古书内容进行详尽的阐述,帮助读者全面理解古书的意义。
3.注重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古书注解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古书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传统,使得注解内容更加符合古书的原意。
一,注释体例及标注位置
一、注释体例及标注位置文献引证方式采用注释体例。
注释放置于当页下(脚注)。
注释序号用①,②,③……标识,每页单独排序。
正文中的注释序号统一置于包含引文的句子(有时候也可能是词或词组)或段落标点符号之后。
二、注释的标注格式(一)非连续出版物1.著作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责任方式为著时,“著”可省略,其他责任方式不可省略。
引用翻译著作时,将译者作为第二责任者置于文献题名之后。
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等经典著作应使用最新版本。
示例:赵景深:《文坛忆旧》,北新书局,1948,第43页。
谢兴尧整理《荣庆日记》,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第175页。
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第3页。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人民出版社,1983,第25页。
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谭汝谦、林启彦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2,第11-12页。
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第9页。
佚名:《晚清洋务运动事类汇钞五十七种》上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8,第56页。
狄葆贤:《平等阁笔记》,有正书局,出版时间不详,第8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第46页。
2.析出文献标注顺序: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集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集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文集责任者与析出文献责任者相同时,可省去文集责任者。
示例:杜威·佛克马:《走向新世界主义》,王宁、薛晓源编《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第247-266页。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9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325页。
唐振常:《师承与变法》,《识史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65页。
3.著作、文集的序言、引论、前言、后记(1)序言、前言作者与著作、文集责任者相同。
注释及书目体例
注釋及書目體例一、正文及注釋(一)請使用新式標號,惟書名號改用《》,篇名號改用〈〉。
在行文中,書名和篇名連用時,省略篇名號,如《莊子‧天下篇》。
若為英文,書名請用斜體,篇名請用‚‛。
中文標點符號,請用全形;英文標點符號,請用半形。
(二)數字部份(含年月日、頁數、注釋號碼、編號、卷、期數……)請以阿拉伯數字表示(半形)。
(三)論文中所出現之相關重要人物,第一次出現請在括號內註明生卒之西元記年。
皇帝亦註明在位之西元記年。
外國人名、地名及專有名詞,請附註原文。
二、注釋之體例,請依下列格式:(一)引用專書:著作者姓名:《書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月),頁數起迄。
王夢鷗:《禮記校證》(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頁102。
孫康宜著,李奭學譯:《陳子龍柳如是詩詞情緣》,增訂本(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頁21-30。
Mark Edward Lewis, Writing and Authority in Early China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York Press, 1999), pp. 5-10.(二)引用論文:作者姓名:〈篇名〉,《期刊名》卷期(出版年月),頁數起迄。
1、期刊論文:王叔岷:〈論校詩之難〉,《臺大中文學報》第3期(1979年12月),頁1-5。
林慶彰:〈民國初年的反詩序運動〉,《貴州文史叢刊》1997年第5期,頁1-12。
Joshua A. Fogel, ‚ ‘Shanghai-Japan’: The Japanese Residents’ Association ofShanghai, ‛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9/4 (Nov. 2000): 927-950.2、論文集論文:余英時:〈清代思想史的一個新解釋〉,《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6年),頁121-156。
John C. Y. Wang, ‚Early Chinese Narrative: The Tso-chuan as Example, ‛ in Andrew H.Plaks, ed., Chinese Narrative: Critical and Theoretical Essay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Press, 1977), pp. 3-20.3、學位論文:作者姓名:《論文名》,(出版地:系所名稱及論文別,出版年),頁數起迄。
古书注解的基本体例
古书注解的基本体例主要有三类:①传注体:是经汉代学者奠基的以解释先秦文献词句为主的一种体例.②义疏体:是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一种体例.③集解体:是汇集众说的一种体例另一种解释:疏:古书的注释体制之一.起源于南北朝,内容为疏通原书和旧注的文意.阐述原书的思想,或广罗材料,对旧注进行考核,补充辨证.如南朝梁皇侃的《论语义疏》.《论语义疏》是现今完整流传下来的南北朝时期的唯一义疏体着作,此书亡佚于南宋,清乾隆年间又由日本传入。
传:替经书作注的着作。
一般由他人记述,例如:《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
它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其它的还有注、笺、正义、诠、义疏、义训。
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
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详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袁可立)子枢,博雅有胆识,为户部郎,别有传。
”笺:本指狭条形小竹片,古代无纸,用简策,有所表识,削竹为小笺,系之于简。
《毛诗》篇首“郑氏笺”孔颖达疏:“郑於诸经皆谓之'注'。
此言'笺'者,吕忱《字林》云:'笺者,表也,识也。
'郑以毛学审备,遵畅厥旨,所以表明毛意,记识其事。
故特称为笺。
”后因以称注释古书,以显明作者之意为笺。
注释,顾名思义,当然是解答疏导正文中不甚清楚的问题。
古书的注释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即:随文释义的注疏;通释语义的专着。
先说随文释义的注疏。
随文释义的注疏向来有很多名称,最初叫做“传”,叫做“说”,“解”,也称为“诂”“训”,后来又有“笺”、“注”“诠”“述”“学”“订”“校”“考”“证”“微”“隐”“疑”“义”“疏”,“音义”“章句”等别名。
这些名称有的名异实同,有的意义微殊,有的互相结合,成为新的名称,如“训诂”“诂训”“解诂”“校注”“义疏”“疏证”等,其用途各不相同。
现试举主要者一二:传,即传授讲解的意思,《春秋》有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
古书注解的体例
古书注解的体例摘要:一、古书注解的起源与演变1.古书注解的起源2.注解体例的演变二、古书注解的分类1.传注2.章句3.义疏4.集解三、古书注解的重要性1.帮助理解原文2.提供历史背景3.传承文化四、古书注解的现状与挑战1.数字化发展2.跨学科研究3.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正文:古书注解作为中国古代文献研究的重要分支,承载着对古代经典著作的诠释、补充与发扬。
从先秦诸子到后世学者的不断演进,古书注解的体例逐渐完善,为后人阅读和研究古代典籍提供了便利。
古书注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学者通过注释、传述、讲解等方式对经典著作进行解读。
随着历史的发展,注解体例逐渐演变,出现了诸如传注、章句、义疏、集解等多种形式。
传注主要是对经典著作的传述与解释,章句则侧重于划分篇章、解释词句,义疏则是对经典著作的义理进行疏解,集解则是汇集众家之言进行诠释。
这些注解方式相互补充,为古代典籍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古书注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注解能够帮助今人更好地理解古代经典著作的内涵,尤其是对于古文辞、名物制度等方面的诠释,使研究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把握原文的意义。
其次,注解中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典故传说,为后世研究古代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最后,古书注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发扬我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古书注解在当今社会面临着一些挑战。
如何在数字化发展的背景下,将古代注解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为研究者提供更便捷的查阅方式,是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
此外,跨学科研究的发展也要求我们对古书注解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以发掘其中所蕴含的多元价值。
在这一过程中,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古书注解作为古代文献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例的演变与发展反映了我国古代学术文化的变迁。
我 通论 古书注解5 注解体例
者虽有但交待不够清楚,那就需要细读全书开头部分的注
解,从中自己也可归纳出它的体例来,因为有关注解的体
例问题,注解者往往会在注解最初几处有所交待或暗示。
明将要疏解的是毛传“体,支体也”一句。
圆圈后“正义曰:‘上云‘有皮’、‘有 齿’,……故为支体”这一段话,便是对毛传
“体,支体也”的说明和阐发。
再如第二个[疏]字下第二个圆圈后的“笺视鼠至
者同”六字,标明将要疏解的是郑笺从“视鼠”
二字起,到“者同”二字止的一段话(即“视鼠有
皮,虽处高显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
“处”
第二种用法的间隔号使用在疏文之中。
如“人而无仪,不死何为”下面【疏】
后有两个“0正义曰”。
注解中用方括号括起来的大“疏”字,表明其后
的文字都是孔颖达的疏,即“正义”。
它的体例是先标出诗的正文或毛传、郑笺的起讫 之处,用间隔号圆圈隔开,圆圈后的“正义曰” 三字以下才是“疏”的正式说解。 疏解一般是先疏正文,再疏注文;有时则只疏正
夹在注文中的大圆圈是一种起区别作用的间隔 号,它有两种用法: 一是区分传、笺和音义的界限; 一是标志疏文的小段落。
第一种用法的间隔号使用在“疏”文之前,表明圆圈之后的
文字即是陆德明的“音义”,包括对正文和注文昧之行”的“行”字注
音; “之处,昌虑反”,是给郑笺“虽处高显之处”中第二个
有时,诗正文之后没有传,笺就紧接诗的正文之 后,开头仍然标明有“笺云”二字,以区别于毛 传。 如“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这两句诗,毛传无注, 所以郑笺便紧接在诗的正文下面。
也有注文中只有传而没有笺的。
如诗句“人而无止,不死何俟”后只有毛传“俟,
待也”,郑玄没有不同意见,或没有更多的话要
古书的注释和表达方式..
1、汉代的注释家及注本 两汉时期的注释家主要有毛亨、孔安国、马 融、郑玄、何休、赵歧,服虔、高诱、王逸 等。 毛亨:鲁人,或云河间(今河北河间县)人。 汉景帝时为河间献王博士。其学传自子夏, 著作有《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时 人称毛亨为大毛公,称其学生赵人毛苌为小 毛公。
孔安国:西汉曲阜人,字子国,孔子十二世 孙。向申公学习《诗经》,向伏生学习《尚 书》。武帝时因研究《尚书》为博士,官谏 议大夫,临淮太守。著作有《尚书传》《尚 书音》《古文孝经传》等。
服虔:东汉荥阳(今河南荥阳县)人,曾任九 江太守。著有《春秋左氏传解谊》一书。 唐 孔颖达撰《左传正义》时独用杜注,服注遂亡。 高诱:东汉涿郡(今河北涿县)人,少从卢植 学,曾任司空掾、东郡濮阳令之职。著作有 《孟子章句》、《孝经解》(均佚)、《战国 策注》(今残)、《淮南子注》、《吕氏春秋 注》等。
1、注释的萌芽——先秦 2、注释的兴盛——两汉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4、注释的中落——宋、元、明 5、注释的复兴——清
1、注释的萌芽——先秦
(1)注释多在古籍正文中 (2)他注多补充事实史料、阐发微言大义
(1)注释多在古籍正文中
《礼记· 乐记》:“《诗》云:‘肃雍和鸣, 先祖是听。’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 夫敬以和,何事不行。” 《孟子· 梁惠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 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谷梁传· 僖公二十二年》:“水北为阳,山 南为阳。”
王逸:东汉南郡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南) 人。汉顺帝时官至侍中。著《楚辞章句》, 为后世所重,是《楚辞》现存最早的注本。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1)魏晋至隋唐注释的特点 ①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 ②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籍注释体例
(一)传
传述之意,主要用于解释经书,阐明经义。
例如:《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
(二)注
本意是用水灌注。
水道阻塞,用水灌注才能流通。
引申为对古籍中难懂的字、句加以解释、疏通。
例如:《水经注》、《礼记注》。
(三)笺
只对前人的解释加以订正、引申、补充或发挥。
例如《诗经》有汉代毛亨传,汉代郑玄笺。
笺对毛传简略隐晦之处加以阐明,并提出不同意见,供读者识别。
(四)疏、正义
唐代出现的一种注释名称。
这种注释不仅解释正义,还对前任注释作注释。
例如:《诗经》有唐孔颖达疏。
《左传》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史记》有唐长守节正义。
(五)诠
解释词义、字,《康熙字典》说“诠,谓具说事理也“。
如杨树达的《词诠》是解释文言文的。
(六)义疏
古书的注释体制之一,内容为疏通原书和旧注的文艺,阐述原书思想,火光罗材料,对救助进行考核、补充辩证。
如南朝梁黄侃的《论语义疏》。
(七)义训
指不通过语音和字形的字的分析而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是训诂的基本方法。
具体形式有:
用同义词解释,如《尔雅释言》“逆,迎也”;
用反义词加否定来释词,如《说文解字》曰部:“旱,不雨也”;用下定义释词,如《说文解字》口部:“口,人所以食言也”;用古今词语对照来释词,如《论语·子路》郑注:“古者曰名,今世曰定”;
用指出事务的类属来释词,如《说文解字》木部:“杏,果也”;用说明事物性质状貌来释词,如《说文解字》:“芋,大叶实根骇人故为之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