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诊治
60例环扎加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剥离的临床效果分析
O pht a mo )y De rm e ,Fuqn M u cpa h l hg pa t nt ig nii lH opia ,Fu i g350 0, C na s tl qn 30 hi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概述
三、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病机制
•
青壮年多见 ,高度近视多见
•
一眼发病,另眼5年内20~50%
四、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表现
五、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六、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预防性治疗
一、视网膜脱离手术发展史
1%
•
青壮年多见 ,高度近视多见
• 视网膜脱离之父Jules 一眼发病,另眼5年内20~50% Gonin(儒
裂孔,二是精确定位裂孔。手术成
功率达40-50%。直至1929年荷兰
Amsterdam国际眼科会议才引起普
遍重视。近多见
•
一眼发病,另眼5年内20~50%
(2)电凝封孔,1930年Larssson采用表面巩膜全层 电凝到脉络膜,然后放出视网膜下液,使视网膜落回 到电凝过的脉络膜上产生瘢痕;1931年Weve采用小穿 刺电针透热凝固视网膜裂孔;
2、我国视网膜脱离流行病学调查
研究发现,不同地区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年患病率不 同。荷兰RRD的年患病率18.2/10万(2009年)。苏格兰的RRD 的年患病率12.05/10万(《中国医药科学》2016年第23期) 。在亚洲国家中,韩国在2007年到2011年期间调查发现平均 年发病率是10.39/10万(《中国医药科学》2016年第23期) 。目前国内仍然缺少全国性的调查,只有部分区域性的调查 。2009-2010年北京市RRD调查组对北京年发病率做了调查, 结果显示北京市RRD发病率为7.98/10万,发病第一高峰在6069岁,第二高峰20-29岁,前者与玻璃体后脱离有关,后者与 眼球发育有关(《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学》黎晓新)。上海 1996年1月-1999年12月RRD发病率调查平均为14.4/10万。
1、视网膜脱离分类1% •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后入路玻璃体切割术)临床路径【2020版】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后入路玻璃体切割术)临床路径一、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后入路玻璃体切割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ICD-10: H33.001)行后入路玻璃体切割术(ICD-9-CM-3:14.740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1.症状:突发视物不清,眼前黑影遮挡、漂浮物,闪光感,视物变形等。
2.体征:可有传入性瞳孔障碍,玻璃体色素颗粒漂浮,玻璃体积血,患眼眼压可较对侧低,视网膜青灰色隆起,可见视网膜裂孔,周边部视网膜变性,陈旧性脱离在脱离区的后界可见分界线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眼科临床指南(PPP)》后入路玻璃体切割术:视网膜裂孔较大,裂孔边缘翻卷,合并视网膜前膜或黄斑裂孔,玻璃体浓缩,存在玻璃体视网膜牵引,预计采用巩膜外加压无法复位。
(四)标准住院日为≤13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H33.001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第一诊断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裂孔较大,裂孔边缘翻卷,合并视网膜前膜或黄斑裂孔,玻璃体浓缩,存在玻璃体视网膜牵引,预计采用巩膜外加压无法复位,不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3-5天,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血糖等检查;(3)心电图,X线胸片。
2.眼部常规检查:视力、眼压、前房、晶体、三面镜检查、扫描激光眼底检查(SLO)。
孔源性陈旧性视网膜脱离临床特点分析
( 收稿 :0 7 0 - 7 20 — 6 0 )
孑 源性陈 旧性视 网膜脱离 临床特 点分析 L
刘 海 霞 杨 红 项 楠 胡 维 琨 张 虹
摘 要 目的 : 讨 孔 源 性 陈 旧性 视 网 膜 脱 离 的 临 床 特 点及 延误 原 因 , 探 以期 提 高 临 床 上 对 此 类 视 网膜 脱 离 的
4 参 考 文 献
[ ] 徐 一 红 . 颈 电环 切 除术 治 疗 宫 颈 上 内 瘤 变 9 1 宫 3例 [ ] 实 用 医 学 J、
杂 志 。07,3 6 : 6 — 7 . 20 2 ( ) 8 8 8 0
[ ] 谢 红 , 菊 芳 , 懿 , . 颈 上 皮 内 瘤 变 2 4例 诊 治 分 析 [] 2 杨 谢 等 宫 1 J.实
早 期 发 现 率 . 免 转 变成 陈 旧 性 视 网膜 脱 离 。方 法 : 顾 性 分 析 2 o 避 回 0 3年 1月至 2 0 0 6年 1 2月 问在 我 院 确诊 为 陈 旧
性 孔 源性 视 网 膜脱 离 . 次行 视 网 膜 脱 离复 住 术 的病 例 2 首 0例 ( 0眼 ) 分 别 对 患 者 的 年 龄 、 作 性 质 、 光 状 态 、盏 2 , 工 屈 , 】
均伴 不 同 程 度 的视 网膜 下增 生 . 3 9 %的 脱 离源 于 圆孔 、 类 圆孔 或针 眼 孔 ,0 的 裂孔 分 布 于 3 9点 钟 子 午 线 以 下 , 8% -
9 %裂 孔 均 位 于赤 道 部 以前 。5 % 的 患 者 因 未 及 时就 诊 而延 误 ,5 7 0 3 %的 患 者 被 医生 误 诊 为 “ 中心 性 浆 液性 脉 络 膜视 网膜 病 变 ” 延 误 治 疗 。 结 论 : 源性 陈 旧 性 视 网膜 脱 离 多发 于 患近 视 的 学 生人 群 , 而 孔 年龄 多在 1 , 4岁之 间 ; 裂 5- - 2 其
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14例临床分析
好 等优 点 手 术 成 功 的 关键 是 : 视 网膜 裂孔 的 查 找 、 定位、 预 压 和封 闭 。 关键 词 : 裂孔 性 视 网膜 脱 离 : 巩 膜扣 带 术
巩膜扣带术也称巩膜折叠术 , 是指使巩膜变形 向内 陷的方法。 它包括巩膜外加压术 、 环 扎术 、 巩膜缩短术 。它是通过巩膜壁 的内陷
使视 网膜 色素上皮层 与裂孔 处视网膜神经上皮贴近 , 以达 到封闭裂 孔, 缓解和消除玻璃体牵引的 目的【 l I 。此手术是治疗 原发性 ( T L 源性 ) 视 网膜脱 离的常用办法。我院 } {2 0 0 9年 1 月~ 年2 0 1 1年 1 2月 , 共 收治原发性视 网膜脱 离 1 1 7例 , 对其 中 1 1 4例( 1 1 4眼 ) 施 行巩膜扣
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 . 0 5 ) 。说明了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治 疗腹股 沟疝与传统 的术式 比较具 有创伤小 、 操作简单 、 术后恢 复速
度快和不易复发等优 势, 适合在基层医院里广泛应用 。
参 考 文献 :
… 张 业 泽 无 张 力 疝修 补 术 在 基 层 I S . 院的临床应 用与体会 I J l S I . 学信 息( 上旬
刊 )2 ( 1 1 1 , ( ) 9 ( ( ) 6 ) : 1 0 5 —1 0 6
『 2 1 刘擎 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 术治疗腹股沟疝 5 8 例 临床分析Ⅱ 川占 床和 实验 医
学杂志 2 0 0 8 . 0 8 ( 0 5 ) : 7 8 — 7 9
余 责龙. 两种修补 术治疗腹股沟疝 l 临床 效 果 对 比观 察 U J 人 民 军医 2 0 1 1 , 1 2
医学信息 2 0 1 3年 1 月第 2 6 卷第 1 期( 上半月) M e d i c a l I n f o r m a t i o n . J a n . 2 0 1 3 . V o 1 . 2 6 . N o . 1
视网膜脱落有什么治疗方法
视网膜脱落有什么治疗方法篇一:视网膜脱落的治疗方法有哪些视网膜脱落的治疗方法有哪些(一)视网膜脱落的治疗迄今为止,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仍以手术治疗为惟一手段.手术原则为封闭裂孔及解除或缓解病变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拉.在与裂孔相应处巩膜面加以冷凝或电凝,从而引起局部脉络膜反应性炎症,放出视网膜下积液,使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脉络膜等邻接组织发生局限性粘连以封闭裂孔.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还要设法缓解或消除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拉.如巩膜缩短.巩膜外加压.层间填压.环扎等球壁手术,以及玻璃体切割术.玻璃体腔内注入某种气体或液体等,都是围绕着这一目标设计的.随着玻璃体手术及激光光凝术的日益进步,使原来难以治疗的视网膜脱离有了治愈的可能.必须提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变性与玻璃体变性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从这一观点来说,手术治疗仅属对症治疗,并非病因治疗,为了在手术治愈后防止视网膜和玻璃体变性继续发展而再次发生视网膜脱离,选用一些抗组织退行性变及改善脉络膜.视网膜微循环药物还是需要的.长期坚持内服中药杞菊地黄丸(成药).驻景丸(成药)等具有一定作用.(二)视网膜脱落的预后视网膜脱离范围越小.裂孔数越少.裂孔面积越小.玻璃体膜形成程度越轻,手术成功率也越大.反之则小.术前或术中未能找到裂孔.玻璃体与视网膜有广泛粘连术中未能给予解除.病理性近视视网膜与玻璃体均有严重退行性变性.高年患者,手术成功率小.先天性脉络膜缺损成功的机会也少.脱离时间在2个月之内的成功率高,时间拖得越长,成功率也就越低.手术之成败以视网膜是否复位为标准.但视网膜复位,并不一定有相应的视功能恢复.例如病程超过6个月的陈旧性脱离,因感光细胞已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即使视网膜术后得到复位,视功能亦不能改善,视野的绝对性缺损依然存在.中心视力的预后,主要因黄斑中心凹是否受害(脱离.囊样水肿.囊样变性.星芒状固定皱褶等)及受损害时间的长短而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能自行复位者非常少见.原脱离区内或其边缘(脱离与未脱离视网膜的交界处)出现黄白色线条,线条位于神经上皮层之下,视网膜血管跨越其上,称为线状视网膜病变.此种线条可能是神经上皮层下纤维蛋白液体机化的结果.自行复位区内有时还能见到色素斑及脱色斑.该区的整个色泽也和未脱离区不同.由于自行复位均在脱离后经过了一个较长时期,所以与该区相应的视野缺损不可能恢复.如果线条横跨黄斑,则中心视力永久性损害多焦点视网膜电图 (mERG)可以显示视网膜脱离范围及手术前后视网膜功能变化.原文地址:/swmtl/_/__/_8261.html篇二:视网膜脱落的检查方法有哪些视网膜脱落的检查方法有哪些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的分离.两层之间有一潜在间隙,分离后间隙内所潴留的液体称为视网膜下液.脱离部分的视网膜无法感知光刺激,导致眼部来的图像不完整或全部缺失.一.视网膜脱落的临床诊断根据临床所见,诊断并非十分困难,但周边部范围较小的浅脱离,往往易于漏诊,尤其是极周边部的脱离,直接检眼镜无法查到,必须用双眼间接检眼镜或三面镜加巩膜压迫反复仔细检查后才能确定.二.视网膜脱落与其他眼部病变的鉴别诊断1.视网膜劈裂症:变性性视网膜劈裂症位于下方周边眼底,呈半球形隆志,由囊样变性融事发展而成.内壁菲薄透明.外壁缘附近可以色素沉着.如果其内外壁均有破裂,成为真性裂孔而发生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多发现于学龄儿童.有家族史,视网膜血管常伴有白鞘.病变位于眼底下方或颞下方,双眼对称.如内壁破裂而成大裂孔,与锯齿缘截离相似.但其前缘不到锯?缘.2.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浆〞):〝中浆〞本身也是黄斑部或其附近的神经上皮层浅脱离.是可以自行消退的自限性疾病.与原发性视网膜脱离不同.视网膜脱离侵入共同斑部出现视物变形与小视症,与〝中浆〞症状相同.应散瞳检查周边部.3.葡萄膜渗漏(urealeffusion):即脉络渗漏(choroidaleffusion).常伴有视网膜脱离,半球形隆起,易于随体位改变而移动,无裂孔.4.实体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高度混浊者,更易误诊.可作超声波检查或CT扫描予以鉴别.5.泡状视网膜脱离:脱离面光滑,无波浪样皱褶,神经上皮层下积液清澈,能随体位改变而迅速流动,无裂孔,与本病不同.三.视网膜脱落的检查在充分散瞳下,以间接检眼镜结合巩膜压陷或用裂隙灯和接触镜可检查出现网膜周边的情况.眼底检查可见脱离区的视网膜失去了正常的红色反光而呈灰色或青灰色,轻微震颤,表面有暗红色的血管爬行.隆起的视网膜宛如山岗起伏,隆起度而范围广者可遮蔽视盘,并有皱襞.扁平的脱离,如果不详细检查常易漏诊.黄斑区脱离时,黄斑中心凹呈一红点,与附近灰白色脱离的视网膜形成鲜明对比.原文地址:/swmtl/_/__/_8260.html篇三:视网膜脱落已经一年了还能治好吗视网膜脱落已经一年了还能治好吗?视网膜脱落可以通过手术复位治疗,可采取环扎或外加压或者玻璃体切割手术.已经脱落一年了,需要及时去医院治疗,进行手术治疗,需要在局麻下进行,需要住院一周左右或更长时间.术后还要特别注意用眼情况,眼部周围用蒸馏水或温开水清洗,以免伤口感染.多休息,定时滴眼药水视网膜脱落术后复发的三个原因日前,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眼科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巩膜外手术视网膜脱离复发的原因分析〞发现,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K)加重.原视网膜裂孔封闭不良及新裂孔形成是复发性视网膜脱落的主要原因,防止术后PVR加重是巩膜外手术成功的关键.孔源性视网膜脱落是常见的严重威胁视功能的眼底病之一.随着眼底检查技术的日趋完善,手术方式及手术技术的日益改进,视网膜脱落一次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但仍有约_%的患者手术后视网膜未能复位或再次脱离.充分认识其发生的原因,对术式的选择和预防复发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落行巩膜外手术后视网膜脱落复发可能的原因.以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研究人员对_5例(_1只眼)经巩膜外手术6周后视网膜脱落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经再次手术观察视网膜裂孔的位置.大小及其比邻关系,结合前次手术的有关资料,推测视网膜脱落复发原因.结果显示.在这些病例中,单纯PVR.加重51只眼(占42.1%),单纯原裂孔封闭不良29只眼(占24.0%),单纯新裂孔形成(包括裂孔遗漏)_只眼(_.9%):原裂孔封闭不良和PVR加重并存5只眼(占4.1%),PVR加重和新的裂孔并存3只眼(占2.5%),原裂孔封闭不良和新的裂孔并存9只眼(占7.4%);三者并存6只眼(占5.0%).研究发现,PVR加重.原裂孔封闭不良及新裂孔出现是视网膜脱落术后复发的三大原因.PVK加重是导致复发性视网膜脱落的最常见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原发性视网膜脱落的严重并发症.PVR.可使视网膜变得僵硬.裂孔边界卷曲,牵拉使视网膜不易回贴,甚至形成新裂孔.研究者认为,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巩膜外手术的复发率,术前应反复仔细检查以防遗漏裂孔,且准确定位所有裂孔;术中要充分封闭所有裂孔,选择适当的促枯连方式,防止PVR加重;术后密切观察裂孔封闭情况.视网膜下液吸收情况.有无新裂孔出现及PVK加重情况,做到定期随访,以便及时给予相关处理.视网膜脱落怎样通过饮食治疗如患有高度近视,曾进行眼部手术,或是眼内出血者,玻璃体收缩就会较平常人提早,增快破口,形成脱落.视网膜脱落的致盲率是非常高的,因此它在临床上属于一种非常严重的眼部疾病.中医的食疗方法讲究〝养〞和〝疗〞两方面的功效,下面就由眼科专家来为大家具体介绍一下食疗治疗视网膜脱落病症的方式方法.视网膜脱落食疗方法:1.胡萝卜鸡蛋汤用料:胡萝卜1_克,鸡蛋1个,盐少许.做法:先将胡萝卜切片放入锅中加清水煮沸.鸡蛋去壳,放入煮熟,吃时加盐调味,饮汤吃蛋.2.菠菜羊肝汤用料:鲜菠菜_克,羊肝_克,盐.香油.味精各适量.做法:将锅中的水烧沸后倒入羊肝,稍滚后下入菠菜加盐.香油调味再次烧滚后,加味精,即可出锅食用.3.火锅菊花鱼片用料:鲤鱼5_克,菊花1_克,鸡蛋1个,鸡汤.盐.料酒.醋.姜.胡椒粉.香油各适量.做法:鸡汤.盐.料酒.醋.姜.胡椒粉一同倒入火锅中煮沸,鲜鲤鱼片成片用鸡蛋液拌匀,一片片下入火锅中,将鲜菊花也放入火锅中,熟后鱼片和菊花蘸香油食用,喝汤.中医疗法帮你解决视网膜脱落权威的眼科专家们指出中医治疗视网膜脱落首选视清光明疗法,该疗法能够从根本上治愈视网膜脱落.因为视清光明疗法将浓缩药物成分穿透皮肤,直接送入病灶,快速清除眼部晶体蛋白,使眼内不再浑浊,并能补充所需养分修复受损细胞,提高新陈代谢恢复细胞活力,使眼部细胞重获新生,从而抑制眼部蛋白晶体化,从根本上治疗各种眼疾,久不复发.那么该中医治疗视网膜脱落的方法有何优势呢?不会出现手术并发症,也不需要接受病中病后的调理,不会给身体造成任何的损害,它可以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的发展不同,制定专属的治疗方案,有效的缩短治疗时间和减少治疗费用;不需要住院治疗,治疗期间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不会像西医治疗那样对眼睛产生创伤,所以没有漫长的恢复期,不会复发没有并发症,可以说是绿色疗法.那么中医治疗视网膜脱落也就是视清光明疗法是怎样治疗视网膜脱落的呢?视清光明疗法是通过掌握人体脏腑与眼睛相辅相成的关系.全面调节脏腑气血功能.眼之所以能够视万物,均依赖五脏六腑之精气,因此一旦出现眼疾,首先要考虑的是脏腑是否出现问题.视清光明疗法是依据脏腑与眼的关系,通过全面调节脏腑气血,从根本上治疗眼底出血.视网膜脱落该选什么治疗方式?视网膜脱落该怎么治疗?视网膜脱离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手术是视网膜脱离治疗的一般方法.手术的目的是封闭裂孔,放出视网膜下积液,使已脱离的视网膜复位,务求恢复有效视力.主要有:玻璃体切割.冷凝治疗.光凝治疗..隔膜层填充及环扎.重水.硅油等等.此类手术,因患者的情况而异,并不一定只施行一次手术或单纯一次手术方式便成功,有时患者需要施行数次手术或一连串不相同的手术方式才可见效.视网膜脱离的患者在手术前一定要充分卧床休息,避免脱离部分或裂孔扩大,或引至其他裂孔的形成,以致妨碍手术或使手术增加困难,影响康复进度.视网膜脱落术后保健视网膜脱离术后的初期亦需要多卧床静养,尽量使头部呈向下趴卧式,避免震荡,以免影响手术的效果;注意勿将绷带解开或揉擦动过手术的眼睛,以免引起术眼感染发炎.在康复期间,除了按时使用医嘱药物,还要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促进复原;多吃水果.蔬菜以防便秘,酒.刺激性及坚硬的食物不宜进食;洗头时要避免污水流入眼内;运动要适量,不要过度消耗体力,不要跳水和潜水,避免俯首拾物和搬运重物.此外,还应按医嘱定期复诊.视网膜脱落手术治疗注意哪些?主要有:玻璃体切割.冷凝治疗.光凝治疗..隔膜层填充及环扎.重水.硅油等等.此类手术,因患者的情况而异,并不一定只施行一次手术或单纯一次手术方式便成功,有时患者需要施行数次手术或一连串不相同的手术方式才可见效.手术前有什么注意事项?视网膜脱落的患者在手术前一定要充分卧床休息,避免脱落部分或裂孔扩大,或引至其他裂孔的形成,以致妨碍手术或使手术增加困难,影响康复进度.手术后应该注意哪些事项?视网膜脱落术后的初期亦需要多卧床静养,尽量使头部呈向下趴卧式,避免震荡,以免影响手术的效果;注意勿将绷带解开或揉擦动过手术的眼睛,以免引起术眼感染发炎.在康复期间,除了按时使用医嘱药物,还要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促进复原;多吃水果.蔬菜以防便秘,酒.刺激性及坚硬的食物不宜进食;洗头时要避免污水流入眼内;运动要适量,不要过度消耗体力,不要跳水和潜水,避免俯首拾物和搬运重物.此外,还应按医嘱定期复诊.切勿延误治疗最佳时间视网膜脱落是一种严重的眼疾,必须及早治疗.如果置之不理或治疗不当,脱落的部分就会因失去营养而导致局部功能丧失或完全失明.一个月后治疗效果欠佳.磁疗可有效解决视网膜脱落视网膜是附着在眼球后面的感光细胞层,其作用相当于照相机中的胶卷,它对于我们的视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时因为疾病或意外伤害,神经视网膜与色素上皮之间进入液体或视网膜内层受到来自玻璃体方面的牵拉,而与色素上皮不能紧密地贴合而被分开时,即发生视网膜脱落,严重的可能导致失明.目前,人们通常采用注射气体或液态硅树脂的方法,把视网膜〝推〞回原位.但这种方法并不总能使视网膜重新回到眼底,所以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一种更容易控制的方法.据>杂志登载,新疗法首先把极为微小的钴粒子或磁性粒子与液态硅树脂混合,然后注入患处.埋植在眼睛周围的磁性带,能在视网膜复归原位后,通过磁力对其起到支撑作用.这种疗法在用人造眼球进行的实验中已获得成功,动物实验也将在1年内启动.不久的将来,视网膜脱离的患者就会从这种全新的疗法中受益.。
首选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简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o a etwt pr r t a b a n rleav iert oa y P R)s g l r es e n l d aet f 6ptns i s e o i l r kadpoirtev r e i pt ( V 2 i h u i r n e e f i to n h t eC s w r e rl .P tn a ol e o e i s
董堵
【 摘要 】 目的
李光辉
选择 2 例 6
回顾总结首选玻璃 体切割术治疗 简单裂孔源性 视 网膜脱离 的临床疗 效。方法
(6只眼 ) 2 简单裂孔源性视 网膜脱离 , 裂孔均位于上方 , 增生性玻璃 体视 网膜病 变 ( V P R)C 级或 以下。均 采用标 。 准闭合式玻璃体切割术 , 巩膜外冷凝裂孔 , 眼内注入 C F 填充 , 。 均无外加压 。随访 2一l 6个月 , 平均 9个月 , 记录 视 网膜复位情况 、 末次 最佳矫正视力及并发症 。结果 全部病例均 一次复位成 功 ( 复位率 10 ) 末次 最佳 矫正 0% , 视力均有不同程度 的提高 , 0 2~ . 9只眼 (4 6 )0 3~10者 l 在 . 0 3者 3 .% ,. . 7只眼 ( 54 ) 视 网膜裂孔冷凝不足 8 6 .% , 只眼(0 8 , 3 . %) 补充激光光凝 , 1只眼( . %) 3 8 术后 1 个月 出现后囊 下型白内障 ,2只眼(6 2 一过性高 眼压 , l 4 . %) 经 局部使用降眼压药物 , 周后 眼压正常 , 出现其它并发 症。结论 1 未 在经 济条件允许 时 , 对于上方裂孔 的简单孔源
o o i e f r h g tg n u e n tch n . M e o s I i r s e tv o s c tv ln c ra 。2 e e dsf rsmpl o msr e mao e o s r t a dea me t i l  ̄ d n t s p o p i e c n e u ec i a ti h c i i l l 6 y s
玻璃体后脱离、视网膜裂孔和格子样变性的诊断和治疗
玻璃体视网膜粘连
正常成人玻璃体与视网膜有几处粘连紧密:
玻璃体基底部(锯齿缘前2mm后2mm)
黄斑
视盘
大血管走形处(视网膜裂孔
合并玻璃体积血 的原因)
陈旧瘢痕
视网膜裂孔与视网膜脱离
小的萎缩孔大多不会引起视网膜脱离,为
无症状视网膜裂孔;
马蹄形裂孔多有玻璃体牵拉,视网膜脱离
的常见原因;
游离顶盖的视网膜裂孔,玻璃体牵拉已经
变性区边缘与视网膜粘连紧密(变性区后缘 或两端发生牵拉性马蹄形裂孔的原因)
内层视网膜变薄(萎缩孔出现的原因) 内界膜消失
临床表现
需要关注的 萎缩孔:发生视网膜脱离的危险性很低
变性区液化的玻璃体量很少,仅发生小的局限的视网膜脱离
局限脱离区外多有色素增生,限制脱离范围扩大
牵拉性视网膜裂孔:多发生于接近玻璃体基底 部或外的变性区
Prophylactic retinopexy in fellow eyes without posterior detachment is not completely successful and may cause breaks to develop at the edge of treated areas during subsequent acute 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
无症状眼
格子样变性
除非患者出现症状,对侧眼无视网膜脱离 历史的有晶状体眼患者出现的格子样变性,无 需预防性治疗。 随访即可。
无症状眼
无症状的视网膜裂孔
在有晶状体眼,无对侧眼视网膜脱离 历史的患者中,发现裂孔,即使为马蹄 形裂孔或玻璃体后脱离,也极少发生视 网膜脱离。 随访
视网膜脱离的诊断治疗及护理
二、保持正确的体位
• 遵医嘱给予患者正确卧位。术后可根据术眼情况, 决定俯卧位的时间,需耐心向患者讲解保持正确卧 位的重要性,让病人理解,如果不能按要求卧位, 可能导致手术失败。常常根据医嘱需两种体位交替, 以降低不适感。长时间俯卧位或面朝下坐位,起身 动作应缓慢,防止产生眩晕。
• 护士应了解这些项目的检查结果。
术前护理
• 心理护理 患者住院后由于环境的改变.视觉障碍.经济
因素,以及对疾病本身和手术治疗及预后的情况不了解, 会相继出现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心理,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根据患者年龄 职业 文化程度等,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 注意事项及手 术治疗和预后的情况,增强患者的信心,消除顾虑,减轻 心理压力,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 。 取得家属的配合,消除患者的后顾之忧,能给予患者家庭 的支持
几种常见术后体位
• 1、低头位:面向下坐位时,额部放在软枕上; 走路等日常活动时应保持面部朝下。
• 2、俯卧位:在胸部及前额上各放一软枕。 • 3、侧卧位:根据医嘱嘱其左侧或右侧卧位
低头俯卧位
三、心理护理
• 加强沟通,发现情绪变化, • 应做好心理疏导,消除患 • 者的心理障碍。
四、饮食护理
•
眼内膨胀最大为4倍,高峰位于72小时
•
完全吸收在60天以上,
•
术后密切监测眼压,嘱患者眼疼时要及时
•
通知医护人员。
• 硅油术后:俯卧位
• 硅油顶压视网膜
• 预防硅油移到眼前节引起角膜混浊、青光眼
• 术后并发症告知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等不适及 时通知医 护人员,以便对病情做出及时处理
• 3、饮食指导禁用烟酒忌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避免剧烈 活动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视网膜脱离的治疗与护理
视网膜脱离的治疗与护理【概念】视网膜脱离是视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的分离。
两层之间有一潜在间隙,分离后间隙内所潴留的液体称视网膜下液。
按病因可分为孔源性(裂孔性),牵拉性和渗出性视网膜脱离。
【临床特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最常见,主要是由于视网膜变性或玻璃体的牵拉使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发生裂孔,液化的玻璃体经此裂孔进入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色素上皮层之间形成视网膜脱离。
多见于高度近视、白内障摘除术后无晶体眼者、老年人和眼外伤者;渗出性性视网膜脱离是由于脉络膜渗出所致的视网膜脱离,又称浆液性视网膜脱离;牵引性视网膜脱离是因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增殖条带牵拉而引起的视网膜脱离。
主要临床表现有:1、症状、体征:早期眼前有闪光感和黑影飘动(飞蚊症),眼前黑影遮挡(视野缺损),累及黄斑区则视力减退。
眼底可见脱离部位的视网膜呈青灰色隆起,多可找到鲜红色的裂孔、眼压偏低。
2、心理社会状况多数病人担心预后不好,常有紧张、焦虑等心理表现。
通过与病人交流,注意评估病人的年龄、性别、职业、性格特征、对视网膜脱离的认知程度等。
【治疗原则】以尽早手术治疗封闭裂孔为原则。
常用激光光凝、透巩膜光凝、电凝或冷凝,使裂孔周围产生炎症反应而闭合,再在裂孔对应的巩膜外做垫压术。
复杂的视网膜脱离选择玻璃体手术、气体或硅油充填术等,使视网膜复位。
【护理评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应重点评估病人的年龄,有无高度近视、白内障摘除术后无晶体眼和眼外伤病史。
非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应评估病人有无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葡萄膜炎、后巩膜炎、妊娠高血压综合症、恶性高血压以及特发性葡萄膜渗漏综合症等疾病。
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应评估病人有无玻璃体出血、糖尿病、高血压和DRP(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病史。
【护理措施】(一)术前护理1、一般按内眼手术护理常规进行术前准备。
2、术前充分散瞳,详细查明视网膜脱离区和裂孔。
若视网膜积液较多,不易查找裂孔时,嘱病人卧床休息,戴小孔眼镜,必要时双眼包扎,使眼球处于绝对安静状态,2~3日后再检查眼底。
眼科学资料: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定义:是玻璃体和视网膜共同参与的病理过程,由于视网膜萎缩变性或玻璃体牵引形成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全层裂孔,加之玻璃体对视网膜牵引,液化的玻璃体经裂孔进入视网膜下形成视网膜脱离。
病因:高度近视、视网膜变性(尤其是格子样变性)、眼外伤病史、无晶状体眼。
症状:眼前漂浮物、闪光感、幕样遮挡感、若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区出现视力不同程度的下降。
体征:1、视网膜灰白色隆起、视网膜裂孔,2、低眼压。
诊断:根据患者主诉和眼底视网膜灰白色隆起并发现视网膜裂孔。
鉴别诊断:
1、泡状视网膜脱离:脱离面光滑,无波浪样皱褶,神经上皮层下积液清澈,能随体位改变而迅速流动,无裂孔,与视网膜脱离不同。
2、视网膜劈裂症:变性性视网膜劈裂症位于下方周边眼底,呈半球形隆志,由囊样变性融事发展而成。
内壁菲薄透明。
外壁缘附近可以色素沉着。
如果其内外壁均有破裂,成为真性裂孔而发生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3、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浆”)。
“中浆”本身也是黄斑部或其附近的神经上皮层浅脱离。
是可以自行消退的自限性疾病。
与原发性视网膜脱离不同。
视网膜脱离侵入共同斑部出现视物变形与小视症,与“中浆”症状相同。
应散瞳检查周边部。
4、实体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高度混浊者,更易误诊。
可作超声波检查或CT扫描予以鉴别。
治疗:封闭视网膜裂孔。
1、视网膜激光光凝术:视网膜脱离范围较为局限。
2、巩膜扣带术:裂孔位于周边部且裂孔较小。
3、玻璃体切割术:严重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裂孔较大、多发裂孔、黄斑裂孔、屈光介质浑浊。
上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不同手术方法临床观察
维普资讯
6 2
河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 ,0 8年, 2 第 7卷第 2期
直径 <1 D, 网膜 脱离范 围 <2象 限 , P 视 玻璃体 无 明显 视 网膜下 液吸收 J 。玻 璃体 切 割术 后 我们 仅 对 于视
上 方 孑 源 性 视 网 膜 脱 离 不 同 手 术 方 法 临 床 观 察 L
王瑞峰 , 尚昆 周
( 州 市 第S 人 民 医院 眼 科 , 南 郑 州 4 00 ) 郑 - 河 5 0 8
摘
要 :目的 : 察 不 同手 术 方 式 对 上 方 孔 源 性 视 网膜 脱 离 的 临床 效 果 。方 法 : 观 回顾 性 分 析 19例 ,0 0 19眼 上 方 孔
位 情况 。
厶 , ) 拿 窭 钴 木 I 日
玻 璃体 对视 网膜形 成牵拉 发 生裂孔 , 液化 的玻 璃体从
裂孔进 人视 网膜 神 经上 皮层 下 产 生 了脱 离 J 。视 网 膜 脱 离后应 当及早 手术 。由于裂孔 的大小 、 网膜脱 视 离 的范 围及 P R的程 度 不 同 , V 因此 针 对患 者 的眼 内
维普资讯
第2 7卷 第 2期
20 0 8年 5月
河南 大学 学 报 ( 医学 版 )
Jun l f e a n es y( d a S ine o r a o n n U i r t Me il c c ) H v i c e
Vo . 7 No 2 12 . M . 00 d 2 8 v
3 讨 论
孔源性 视 网膜 脱 离多 因视 网膜 格子样 变性 , 璃 玻
加之玻 璃 体液 化 , 网膜 神经 上 皮 和色 素 视 体切割 联合 眼 内注气 术 。③ 玻璃 体 切 割 联合 硅 油 注 体后脱 离 , 人 术 。3种 方 法 比较 手 术 前 后患 者 视 力 及 视 网 膜 复 上皮粘 着力 下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引起 。当 眼球 轻 度震 颤 或外 伤 时
视网膜脱离治疗与护理常规
视网膜脱离治疗与护理常规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的分离。
两层之间有一潜在间隙,分离后间隙内所潴留的液体称为视网膜下液。
按病因可分为孔源性、牵拉性和渗出性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脱离的部分无法正常工作,会造成大脑接受从眼部来的图像不完整或全部缺失。
一、病因本病多见于中年或老年人,多数有近视,双眼可先后发病。
发病的诱因有视网膜周边部的格子状和囊样变性,玻璃体液化变性和视网膜粘连,这些诱因又和年龄、遗传、外伤等因素有关,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引,在发病机理上更为重要。
二、病情评估(一)临床表现1. 症状:先兆症状:眼球运动时出现闪光、视物变形、物像震颤。
由于玻璃体混浊,视野内常有黑影飘动;视网膜部分脱离者在脱离对侧的视野中可出现云雾状阴影;黄斑区脱离者中心视力大为下降;视网膜全脱离者视力可减至光感或完全丧失。
2. 体征:眼压偏低,当视网膜复位,视网膜下液吸收,眼压可恢复。
充分散瞳,眼底检查可见脱离区的视网膜呈灰色或青灰色,轻微震颤,表面有暗红色的血管爬行。
在视网膜脱离中常可发现裂孔。
(二)辅助检查1. 眼底检查:充分散瞳后,用间接检眼镜或三面镜检查,多可找到裂孔。
有时脱离的视网膜隆起度很高可将裂孔遮蔽,检查时可嘱患者改变头部位置。
也可包扎双眼,卧床1~2日,待隆起度减低时再检查。
遇到上述情况护士应告知患者双眼包扎的目的,以取得患者的配合。
2. 眼部超声波:眼部B超检查可了解视网膜有无脱离、性质、范围、玻璃体视网膜的联系,对手术时机的选择、术式及预后是非常重要的。
3. 眼压检查:眼压值可随着视网膜脱离的面积增大而降低。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并发脉络膜脱离时眼压极低。
4.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用于明确视网膜脱离的原因。
三、治疗原则寻找裂孔和手术封闭裂孔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要点是术前术中查清所有裂孔,并进行准确定位。
裂孔封闭方法可采用激光光凝、电凝、冷凝裂孔周围,使其产生炎症反应以闭合裂孔;然后在裂孔对应的巩膜外做垫压术。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研究进展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研究进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是致盲性的疾病之一。
RRD的病理解剖特征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色素层间分离。
尽管我国RRD目前年发病率低,但是RRD起病急,致盲率高,治疗效果不佳,因此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关键。
RRD主要的致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近视、眼外伤、白内障术后及遗传因素。
本文系统针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治疗预后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便对将来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标签: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危险因素;治疗;预防;研究进展[文献标识码]A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detachment,RRD),也称作原发性视网膜脱离,主要以视网膜裂空形成为特征,病理解剖结构上出现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色素层分离。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致盲性的眼病,如果不及时治疗,致盲率极高。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形成必须要满足以下两条件:第一,视网膜退行性变,并裂孔的形成。
第二,玻璃体变形、液化,并通过视网膜形成的裂孔进入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色素层之间,从而致使感光细胞的营养受损,最终导致感光细胞凋亡和变性。
根据上述的两个条件可知,任何影响到视网膜和玻璃体变性的病因,都可能增加患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风险。
检索发现,既往综述研究的重点体现在手术治疗上,而在其流行病学、危险因素、预后等的综述研究较少体现。
因此,本研究系统针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治疗预后等进行资料回顾,以便对将来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1.RRD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不同地区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年患病率不同,在荷兰,2009年调查发现,RRD的年患病率18.2/10万。
在苏格兰的RRD的年患病率12.05/10万。
在亚洲国家中,韩国在2007年到2011年期间调查发现平均年发病率是10.39/10万。
目前国内仍然缺少全国性的调查,只有部分区域性的调查,如在北京,对1999年10月到2000年9月对北京市城区和近郊区医院初诊的RRD患者进行调查,结合当时公布的人口学资料,估算出该年的RRD的年患病率是7.98/10萬。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诊治
如何排出网膜下液 ?
适应症 网膜循环差的
有青光眼 长期 RD 下液吸收差 球状脱离和下方脱离 目前多数主张放液
表现
早期: 条状角膜病变 角膜实质水肿( IOP不高 ) 结膜明显水肿 前房白色颗粒,或沉于晶体前表面
后期: 低眼压 曈孔不规则散大 节段性虹膜萎缩,后粘连 白内障
处理: 大剂量皮质类固醇 必要时松解环扎带
虹膜睫状体异常
类似于 Adie’s 朣孔,对匹罗卡品敏感 5 周左右恢复
RRD 的 鉴 别 诊 断
渗出性 RD 下液可移动 脱离的网膜平滑,无波浪状 极少固定皱褶 新生物引起的 :可见肿块, 造影, B超 炎症引起 ( Harada 氏病,后巩膜炎 ) : 前 房和玻璃体内有炎症细胞, 其他炎症改变
牵引性RD
脱离网膜弧度向前,极少到锯齿缘 有牵引条索或膜
形成 Demarcation 线
网膜下液
早期: 蛋白含量低于血浆, 含 HA 后期: 成份接近血浆, 蛋白含量增高, 粘度高
IOP
多数低 非分泌减少 房水向后 经裂孔 RPE 细胞和脉络膜吸收
少数高 长期病例 RPE 细胞丛与脱落的光感受器外节 前房 阻塞小梁
脱离网膜复位后的恢复过程
RRD 有那些病理生理改变 ?
RRD早期
蛋白合成降低 层皱褶
网膜 (内核层) 水肿 多
感光细胞外节盘的水平定位丧失
细胞变大,游离
网膜后表面增殖
细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蛋白合成降低 层皱褶 感光细胞外节盘的水平定位丧失 细胞变大,游离 细胞变大 游离 丛 ( 白色小点 ) 一旦全脱, ERG 记录不到 , EOG 明显降低 一旦全脱 网膜后表面增殖 细胞 网膜 (内核层 水肿 内核层) 内核层 多
RRD后 RRD后期
RPE 逐渐萎缩和无色素化 视蛋白和光感受器外段不断减少 三个月以上, 三个月以上,在脱离缘有变性 RPE 细胞增殖, 细胞增殖, 形成 Demarcation 线
加压物排出
多因局部感染 . 取出
加压物脱入眼内
多为硅胶块 原因:巩膜薄, 原因:巩膜薄,多次手术 表现:网膜下及玻璃体出血, 表现:网膜下及玻璃体出血,RD 复发 处理: 处理:仅剪断环扎带或加压物缝线 不取出硅胶
表现
早期: 早期: ♣ 条状角膜病变 角膜实质水肿( IOP不高 ♣ 角膜实质水肿( IOP不高 ) ♣ 结膜明显水肿 前房白色颗粒, ♣ 前房白色颗粒,或沉于晶体前表面 后期: 后期: ♣ 低眼压 ♣ 曈孔不规则散大 节段性虹膜萎缩, ♣ 节段性虹膜萎缩,后粘连 ♣ 白内障 处理: 处理: ♣ 大剂量皮质类固醇 ♣ 必要时松解环扎带
虹膜睫状体异常 朣孔, 类似于 Adie’s 朣孔,对匹罗卡品敏感 5 周左右恢复
脉络膜脱离 见于:老年人,高度近视, 见于:老年人,高度近视,涡静脉高压 放液后低眼压时间过长 表现:脉脱, 表现:脉脱,低眼压 处理:应用皮质类固醇, 处理:应用皮质类固醇,多能自行吸收
后期
屈光改变: 屈光改变 ♣ 眼轴延长 ♣ 散光 斜视 原因: 原因: ♣ ♣ ♣ ♣ 直肌过度牵引, 直肌过度牵引,离断及冷冻受损 直肌下加压物过大 氏囊破裂, 肌膜处 Tenon 氏囊破裂,纤维化 肌肉与巩膜粘连
电凝与冷凝比较
冷凝优于电凝 ♣ 巩膜损伤少 再次手术容易, ♣ 再次手术容易,安全 ♣ 感染机会少 ♣ 不引起睫状后长动脉和涡静脉损伤 ♣ 可在葡萄肿处巩膜冷凝 电凝优于冷凝 ♣ 电凝不需压巩膜 , 不易引起 Bruch 氏膜 破裂致网膜下出血 凝固, ♣ 使 RPE 凝固,不引起 RPE 细胞播散
如何排出网膜下液 ?
适应症 ♣ 网膜循环差的 ♣ 有青光眼 ♣ 长期 RD 下液吸收差 ♣ 球状脱离和下方脱离 目前多数主张放液 部位选择 内外直肌上下缘及上下直肌下: ♣ 内外直肌上下缘及上下直肌下:脉络膜血管少 ♣ 巩膜加压处 ♣ 最高网膜隆起点 ♣ 鼻侧 即使出血不影响黄斑部 在硬的固定邹褶处, ♣ 在硬的固定邹褶处,不引起网膜嵌顿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诊治 的几个问题
发 生 率
有晶体眼,无外伤: 有晶体眼,无外伤: 5~12 / 10万 / 年 10万 双眼发病: 双眼发病:5~10%
哪些人群易患RRD 哪些人群易患RRD ?
格子样变性 发生率 6~7% , 33%为双侧性 33%为双侧性 31%在变性区内有圆形萎缩性裂孔 31%在变性区内有圆形萎缩性裂孔 21%由格子样变性引 全部 RRD 中,21%由格子样变性引 起,41% RRD 存在格子样变性 格子样变性引起的 RRD 裂孔 30%~45%为圆孔 30%~45%为圆孔,年龄多数低于 40岁。 为圆孔, 40岁 55%~70%为撕裂孔 55%~70%为撕裂孔,年龄多数大于 50岁。 为撕裂孔, 50岁
手术并发症及其处理问题
早期
青光眼 闭角青光眼 ♣ 机理:压迫睫状体回流静脉-睫状体充血 机理:压迫睫状体回流静脉- 水肿-虹膜根部前移- 水肿-虹膜根部前移-房角闭塞 原因: ♣ 原因:环扎过紧 涡静脉阻塞 大范围巩膜切开 过度电凝或冷凝 处理: ♣ 处理:不缩瞳 Diamox
注膨胀气体后 IOP 升高 处理:放出部分气体 处理: 眼前段缺血 原因 ♣ 后长动脉电凝后闭塞 ♣ 环扎影响后长动脉血流 ♣ 离断直肌过多,前动脉受损 离断直肌过多, ♣ 环扎过紧,影响涡静脉回流 环扎过紧, ♣ 环形加压可影响前段血供
RD 短于一周 复位后恢复很快
♣ 1 小时后蛋白合成增加 外节再生开始 杆>锥 小时后蛋白合成增加, 外节再生开始,杆 锥 ♣ 5 小时内可记录到 ERG ♣ 几小时内网膜水肿开始消退, 9 天内完全恢复 几小时内网膜水肿开始消退 ♣ 视力恢复需持续相当时间 RD 超过一个月 形态学恢复差 超过一个月,
如何封闭网膜裂孔 ?
电凝:造成巩膜-脉络膜-色素上皮层局灶性 电凝:造成巩膜-脉络膜- 坏死 粘连 冷凝: 冷凝: 破坏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色素上皮层 破坏脉络膜毛细血管层, 粘连. 和网膜外层 粘连. RPE 层和网膜感觉层均要被冷冻 裂孔内冷冻:不增加粘连牢度, 裂孔内冷冻:不增加粘连牢度,反而 促进 RPE 细胞播散 先冷凝未脱离区孔, 先冷凝未脱离区孔,后冷凝脱离区内孔
如何发现网膜裂孔?
跨越 12 点的脱离 ♣ 裂孔在 12 点两侧 1 1/2 点内 ♣ 常在脱离向下展较多一侧 不跨越 12 点的脱离 ♣ 孔在脱离上缘 1 1/2 点内
下方脱离, 下方脱离,二侧高度不等 ♣ 二侧高度不等 , 孔常在高的一侧 若脱离呈二半球状, ♣ 若脱离呈二半球状,孔可能在较高一侧 脱离区的上方 下方扁平脱离, 下方扁平脱离,二侧范围相等 孔常在6 ♣ 孔常在6点附近
近视
60岁以上有高度近视: 60岁以上有高度近视:发生 RRD 2.4% 岁以上有高度近视 无高度近视: 无高度近视:0.06% RRD 中有高度近视占 42% 近视好发 RRD 原因: 原因: ♣ 格子样变性发生率 高 ♣ PVD 发生率高 网膜薄, ♣ 网膜薄,易撕裂
无晶体眼
ICCE后:发生 RRD 2~5 % 后 若伴玻璃体脱出: 若伴玻璃体脱出: 7 % 若有高度近视 : 6~8 % 原因:玻璃体内透明质酸减少,液化, 原因:玻璃体内透明质酸减少,液化,塌陷 玻璃体活动度增加 ECCE后: 0.8 % 后 术中切开后囊: 术中切开后囊: 2.3 % 典型的 ECCE 后 RRD:小撕裂孔,有办, :小撕裂孔,有办, 沿基底部后部
PVR
RPE 细胞 神经胶质细胞 成纤维细胞 网膜前后表面增殖
如 何 诊 断 RRD ?
RRD 必须有裂孔 未发现裂孔的,若有下列症状和体征, 未发现裂孔的,若有下列症状和体征,强烈提示 RRD ♣ 闪光和飞纹征后进行性视野丧失 ♣ 眼压低于对侧眼 烟灰,tobacco ♣ 玻璃体或前房内有色素细胞 ( 烟灰,tobacco dust ) ♣ 眼球运动时脱离网膜有波动 网膜轻度混浊, ♣ 网膜轻度混浊,或波浪状外观 网膜下液清, ♣ 网膜下液清,不移动 ♣ 常见不规则皱折 有固定皱褶, ♣ 有固定皱褶,赤道部牵引和其他 PVR 征像
巩膜扣带术问题
扣带术目的 使色素上皮层与裂孔接触粘连 松解玻璃体牵引 巩膜外加压 放射状: 放射状: 用于大的马蹄孔 ♣ 加压块大于裂孔 2 mm ♣ 缝线宽大于加压块 2 mm ♣ 后缝线离孔尖后 3 mm ♣ 前缝线在孔前 2 mm
平行 适用于宽的孔,多孔及无孔 适用于宽的孔, ♣ 加压物宽取决与孔前后长度 ♣ 要求孔位于嵴上或前坡 后缝线在孔后3 ♣ 后缝线在孔后3mm ♣ 前缝线在孔前 1.5 mm 无孔: 无孔:扣在基底部后部 长度超过脱离区
穿通伤
♣
后段穿通伤 RRD 20 % 有玻璃体出血可明显增高
♣
裂孔可在原穿孔伤口或后期牵引
先天性疾病
遗传性玻璃体--网膜 遗传性玻璃体--网膜病变 先天性网膜劈裂 Ehler--Danlos Ehler--Danlos 综合症 高度近视 + RD ( 全身胶原纤维不能织成坚强的支撑网 ) Marfan 综合症
方法
♣ ♣ ♣ ♣ 放射状小巩膜切口,透热电针刺入脉络膜 放射状小巩膜切口, 放液点对侧轻压 放液后缝合切口 不必把下液全放完
放液并发症 ♣ 脉络膜出血 ♣ 网膜嵌顿 ♣ 成形玻璃体脱出 ♣ 网膜穿孔
玻璃体腔注气问题
目 的:从眼内对裂孔顶压 适应症: 适应症: ♣ 上方 240 度内裂孔 ♣ 巨大孔 ♣ 鱼嘴状孔 ♣ 黄斑孔 ♣ 放液后眼压过低 气体选择: ♣ 马蹄孔或鱼嘴孔:空气 气体选择: 马蹄孔或鱼嘴孔: ♣ 黄斑孔,巨大孔:长效气体 黄斑孔,巨大孔: 方法: ♣ 30# 针头于扁平部 4 mm 处 方法: 3吸出或切除
诊断困难, 手术成功率低. 诊断困难, 手术成功率低.
1.5 %
青光眼
缩瞳剂可引起 RRD 已有 120 例报告 先天性青光眼眼球大,网膜薄. 先天性青光眼眼球大,网膜薄.
外伤
钝挫伤 ♣ 原来健康眼 锯齿缘离断 力前后向 赤道部扩大 玻璃体有弹性, 扩张滞后玻璃体有弹性, 扩张滞后对基底部牵引(鼻上,颞下多见) 对基底部牵引(鼻上,颞下多见) 后部裂孔 黄斑裂孔 ♣ 原有高度近视, 格子样变性: 原有高度近视, 格子样变性: 作为一种诱因
RRD 的 鉴 别 诊 断
渗出性 RD ♣ 下液可移动
♣ 脱离的网膜平滑,无波浪状 脱离的网膜平滑, ♣ 极少固定皱褶 ♣ 新生物引起的 :可见肿块, 造影, B超 可见肿块, 造影, B超 ♣ 炎症引起 ( Harada 氏病,后巩膜炎 ) : 前 氏病,
房和玻璃体内有炎症细胞, 房和玻璃体内有炎症细胞, 其他炎症改变
环扎术 目的 ♣ ♣ ♣ 要求 ♣ ♣ 方法 ♣ ♣ ♣ ♣ ♣
松解牵引 无晶体眼 RD 无裂孔 RD 多数病例环扎带陷入 1 mm 足够 PVR 眼陷入 2 mm 基底部后部 1 mm小孔直接用 2 mm 宽环扎带封闭 mm小孔直接用 大孔需填入硅胶或海棉 PVR 眼,每像限固定二针 RD,基底部冷冻。 无孔 RD,基底部冷冻。长度超过脱离区
牵引性RD 牵引性RD
♣ 脱离网膜弧度向前,极少到锯齿缘 脱离网膜弧度向前, ♣ 有牵引条索或膜
视网膜劈裂(Retinoschisis 视网膜劈裂(Retinoschisis) (R
♣ ♣ ♣ ♣ ♣ 为外丛状层分离 无症状, 无症状,无烟灰及出血 劈裂腔呈圆屋顶壮,有光滑薄的内壁. 劈裂腔呈圆屋顶壮,有光滑薄的内壁. 眼转动时有胶冻样抖动 血管常有白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