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完美版)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14个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初中常用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为,焉,也,以,于,则,者,之共14个。
1、【之】(一)代词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格式:动词+之。
“之”作为前面动词的宾语。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
(《伤仲永》)2.代事,可译作“这件事”。
①子墨子闻之。
(《公输》)②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3.这,此。
如: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愚公移山》)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③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④为楚造云梯之械。
(《公输》)(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格式:定语+之+名词/名词性短语。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③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格式:主语+谓语+名词+之+动词(形容词)。
如: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格式:名词+之+谓语动词/介词。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格式:名词+之+形容词。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②马之千里者(《马说》)(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格式:之+地点名词。
初中文言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虚词包括:
1. 之:表示所属关系或动作的结果,如之所以、之一、之外等。
2. 乎:表示疑问和反问,如何乎、安乎等。
3. 者:表示人或事物的属性或身份,如各位读者者、明者不说暗话等。
4. 也:表示肯定、强调或转折,如说也奇怪、见人见智也、三人成虎
也等。
5. 而:表示转折、递进、并列或补充,如不敬而议、欢笑而散、亲切
而真实等。
6. 乃:表示推断、结果、原因或目的,如若不然,何乃如此等。
7. 兮:表示加强语气或表示疑问,如声兮甚、黄河之水天上来兮。
8. 与:表示并列、与人或物的关系,如与其如此、唯利是图与。
9. 其:表示所指的事物或对前文事物的转述,如其人、其余等。
10. 而已:表示说明事物的范围或限度,如尽人事听天命,勤劳而已。
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虚词汇总整理(共17个)
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虚词总结一、之1、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②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
③怅恨久之。
2、作代词用。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
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二、乎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
如: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
如: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三、者1、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以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如:(1)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2)虽不能察,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
——根据2、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时,可译作“由于”、“因为”。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一、之1、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用在主谓之间,充当词组。
3、用在动宾之间,使宾语前置。
4、用在动宾之间,补充音节。
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
6、用在句末,表示语气。
7、用在句中,表示语气舒缓。
8、用在句首,表示语气舒缓。
9、用在动词后,表示补足音节。
10、用在名词后,表示补足音节。
11、用在形容词后,表示补足音节。
12、用在副词后,表示补足音节。
13、用在时间名词后,表示补足音节。
14、用在数量词后,表示补足音节。
15、用在方位词后,表示补足音节。
16、用在介词后,表示补足音节。
17、用在助词后,表示补足音节。
18、用在连词后,表示补足音节。
19、用在量词后,表示补足音节。
20、用在方位词前,表示补足音节。
21、用在介词前,表示补足音节。
22、用在助词前,表示补足音节。
23、用在连词前,表示补足音节。
24、用在数量词前,表示补足音节。
25、用在名词前,表示定语。
26、用在动词前,表示定语。
27、用在形容词前,表示定语。
28、用在副词前,表示定语。
29、用在时间名词前,表示定语。
30、用在数量词前,表示定语。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整理一、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主要包括:之、其、而、以、于、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胡、皆、矣、乎等。
二、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1、之:(1)动词,到。
例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结构助词,的。
例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3)代词。
例如: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江城子·密州出猎》)2、其:(1)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例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2)人称代词,他(她、它)。
例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3、而:(1)连词,表承接。
例如:温故而知新。
(《论语十则》)(2)连词,表转折。
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打印版)
1、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2、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 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 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1、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完美版)
之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取消句子独立性心之所向孔子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项为之强代词水陆草木之花的鞭数十,驱之别院代词花之隐逸者也/花之富贵者也/花之君子者也的物外之趣的能以径寸之木的昂首观之代词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代词使之冲烟而飞鸣代词左臂挂念珠倚之代词观之,兴正浓代词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代词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石青糁之代词知之为知之代词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代词诲汝知之乎代词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代词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妇拍而呜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撤屏视之代词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的厅事之东北角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的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无意义复投之执策而临之代词久之无意义春冬之时的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代词如鸣珮环,心乐之代词两狼之并驱如故无意义乃记之而去代词又数刀毙之代词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取消句子独立性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的至之市到......去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录毕,走送之代词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无鲜肥滋味之享的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弗之怠代词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的当余之从师也,不译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的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的而学而时习之然后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顺接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并人不知而不愠却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可温故而知新顺接启窗而观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乃记之而去顺妇拍而呜之顺接潭西南而望顺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转折隶而从者而顷刻两毙可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但是足肤皲裂而不知却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顺接久而乃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但是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顺接执策而临之顺接以徐喷以烟用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可以为师矣屠惧,投以骨以为妙绝认为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屠暴起,以刀劈狼首用能以径寸之木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用来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如可以调素琴(可)以策之不以其道按以至鸟兽、木石以(至)计日以还连不以千里称也拿俯身倾耳以请连无从致书以观连词;来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用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把全石以为底把不敢出一言以复来以其境过清因以中有足乐者因为卷石底以出顺接为项为之强因为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当作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仁以为己任以为妙绝认为愿为市鞍马中轩敞者为舱是为宫室、器皿、人物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雕刻为人五/为窗八于余常于土墙凹凸处在又留蚊于素帐中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向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在其一犬坐于前骈死于槽枥之间乃屠乃奔倚其下于是乃悟前狼假寐久而乃和才乃记之而去之1.代词:⑴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初中必考的11个文言文虚词(附课本原句及翻译)
初中必考的11个文言文虚词(附课本原句及翻译)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每个词的含义,这是我们了解文言文含义的基础。
昨天,我们学习了50个常考的文言文实词。
今天,我们整理出了初中必考的11个文言文必考虚词。
1、之“之”可以作代词,多为第三人称代词;也可以作动词,是“到”“往”的意思。
“之”作代词、动词时是实词,这里只说明其作虚词时的用法及意义。
“之”为虚词时常作助词。
①结构助词,译为“的”。
例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结构助词,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音节助词,用来调整章节,无意义,一般不翻译。
例如:公将鼓之。
久之,日似瞑,意暇甚。
怅恨久之。
④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如: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⑤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以“以”作动词时,是“认为”的意思,如“皆以美于徐公”。
下面着重讲“以”作虚词时的用法。
(1)介词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前一个“以”表原因,因为;后一个“以”表目的,来)②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例如: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凭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按照)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依靠)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例如:屠惧,投以骨。
(把)徐喷以烟(用)以衾拥覆。
(拿)(2)连词①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例如:无从致书以观。
属予作文以记之。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杀之以应陈涉。
以光先帝遗德。
②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
例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伤先帝之明。
③有时相当于连词“而”,表修饰。
(完整)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整理.doc
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整理一、之(一)代词(1)作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 >十则》)(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可译作“它(它们)”。
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论语 >十则》)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十则》)④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3)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③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1①公将鼓之(《曹》)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 恨久之(《涉世家》)4.构助,是提前的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②宋何罪之有?(《公》)③菊之,陶后有。
(《》)5.构助,是定后置的志。
如:①居堂之高其民,江湖之其君。
(《岳阳楼》)②北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太尉》)(三)作可“到”、“往”。
如:①吾欲之南海,何如?(《学》)二、而主要作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l .并列关系,一般不,有可“又”。
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矣《()十》)②中峨冠而多髯者坡(《核舟》)③永州之野异蛇,黑而白章。
文言虚词整理
文言虚词整理【而】1. 连词①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成“又”。
例: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②表递进,可翻译为“并且”过“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③表承接,可翻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
例1:置于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例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感。
(《师说》)④表转折,“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⑤表假设,可翻译为“如果”、“假如”。
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⑥表修饰,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⑦表因果,“因而”。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⑧表目的。
例1: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例2: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2. 代词①第二人称,你,你的。
例:余知而无罪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3. 助词①相当于“以”,表范围。
如: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易经·系辞》)②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岂”。
如: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③用于句末,相当于“耳”。
如: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论语·微子》)4. 动词①如,好像。
例: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吕氏春秋》)【何】1. 疑问代词①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
例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②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例1: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例2: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1: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例2: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2. 副词①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岂”“怎”。
七八年级文言文虚词整理归纳
文言文17个重点虚词总结01、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③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
③怅恨久之。
02、作代词用。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
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03、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如: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
如: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
如: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1、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如:(1)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2)虽不能察,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
——根据2、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时,可译作“由于”、“因为”。
初中文言文虚词总汇
初中文言文虚词总汇在古代汉语中,虚词是一类没有实际意义但对语言结构和语法有很大影响的词语。
虚词大多数起到连接句子成分的作用,用以标明关系或修饰性质,使句子更加严谨、完整、一致、流畅。
虚词在汉语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其中有很多常用词汇,但也有些较为生僻或容易混淆。
下面我们将会一一介绍虚词的分类和用法。
一、连词类1.和:表示并列、且、一致、加入等意思。
例如:百度和谷歌都是网络搜索引擎。
2.与:主要用于文言文,表示并列、串连、转折等意思。
例如:如今臣与君俱老,老以重忆之,欣以相劝之。
3.以:表示手段、条件、方式、动作等,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以目送别,哀不自禁。
4.虽:表示转折,意为“尽管”的意思。
例如:虽然我不想去,但是我还是答应了他。
5.然:表示转折,相当于“但是”的意思。
例如:我很想帮你,然我真的没有时间。
6.若:表示条件,意为“如果”的意思。
例如:若不是你帮我,我一定做不到。
7.既:表示同时、二者都、已经等意思。
常与“而且”连用,表示双重含义。
例如:我既喜欢运动,而且也喜欢看电影。
8.亦:表示也、同样等意思。
例如:你喜欢看书,我亦是如此。
二、助词类1.的:表示所有、修饰意义和他关系密切。
例如:这是我的书,不是你的。
2.地:表示方式、方法等。
常在副词后面使用。
例如:慢慢地走,不要着急。
3.得:表示结果、程度等意思。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他跑得非常快。
4.了:表示完成、变化等。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你已经考过了,不用再担心了。
5.过: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经历。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昨天我去过了你家。
6.吗:表示疑问。
例如:你是不是喜欢他?7.呢:表示提问、询问、强调等意思。
例如:你那天在哪里呢?8.罢:表示责备、劝止等。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别玩了,都快放学了,都该回家了罢。
三、介词类1.在:表示位置、场所、状态等。
例如:他在教室里学习。
2.中:表示处在两个、幾个当中、在一段时间里、在行为或活动中等。
例如:他站在人群中心。
(完整)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整理.docx
虚词代之客曰(代,代件事)// 登而望之()// 公与之乘(曹) //愿借子之(他,指代“北方侮臣者” )他()、又数刀之《狼》 //人甚异之《桃花源》//令辱之(指代吴广) //之她()、以涉(指代当地吏)// 又数刀之(狼)它()、不可久居,乃之而去《小石潭》// 人皆有之(种思想) //吾既以言之种、些王矣(它,指代件事) // 子墨子之 ( 代,指代造云梯攻宋件事)于事之(的)北角。
《口技》 //此岳阳楼之大也《岳阳楼》// 水草助:的木之花 // 城北徐公,国之美者也// 忠之属也(的)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无) // 行道之人(的)//臣之弟子禽滑厘// 楚造云梯之械 ( 的 ) //之吾知子之所以距我 ( 之所以:⋯⋯的方法) //于事之(的)北角。
《口技》:耕之上 // 又令吴广之次所旁祠中《涉世家》//送孟浩然之广陵去、往不、无期年之后(后面,不)// 公将鼓之(气助,无意)//恨旧之(助(无) // 何罪之有(无) // 臣以王吏之攻宋(无) //大兄何事之晚乎?)《学》 //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倒装宋何罪之有?《公》// 何陋之有?志取消句而不知太守之其也《醉翁亭》//无竹之乱耳。
//予独之出淤泥而子独立不染 // 晶晶然如之新开《井游》//吾妻之美我者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性( 不 )音助大兄何事之晚乎?《学》 // 公将鼓之《曹》//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替人而不忠乎(《》) // 公楚造云梯之械。
// 公我云梯向、天下唱《涉世家》了、向身死而不受《我所欲也》着因、由之(《童趣》)于舌一吐而二虫尽所吞(《童趣》) //能之用《隆中》// 有“ 船” 火被所焚 // 茅屋秋所破//能之用(被) // 士卒多用者// 山睛雪所洗表反或感夫子何命焉?(《公》)的气,“呢”做:好《梁父吟》(唱) //而盟(筑) //泉酒(造)// 以弱者(成) // 坻,,堪,岩。
文言虚词归纳总结精选全文完整版
1.句末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 例:壮士,能复饮乎?
(三)乎
(2)反问语气,答案明确在句中,译为“吗、呢”。 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猜测语气,译为“吧”。 例:其皆出于此乎?
(4)感叹语气,译为“啊、呀”【形容词+乎】 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宜:适宜的,正确的。)
5.固定结构
【何其】译为“多么”。 例: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5.其 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 之,得饱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 “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 (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君其(11) 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 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
( 六 ) 且
(
六
2.副词。 标志:主语+且+谓语。
)
(1)表动作行为的暂时,译为“暂且、姑且”。
且
(且+动词)
例:且偷生。且放白鹿青崖间。
(2)表动作行动或情况在不久以后,译为“将要、将”。 (且+动词) 例:不出,火且尽。
(3)表示数目接近,译为“将近、几近”。 (且+数词) 例:年且九十。
(
(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2)疑问代 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 什么”、“什么”、“什么原因”。(3)代词,做宾语, 什么。(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5)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6)即“以何”, 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 “凭 什么”。(7)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 “怎 么样”、“怎么办”。
(完整word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分类及归类梳理
初一文言虚词用法归类一、之1、代词,译成:他(她、它)们一老河兵闻之人皆吊之2、翻译成:的其反激之力其邻人之父亦云然则天下之事二、其1、代词,翻译成:他的(她的、它的)们的弗食,不知其旨也其子曰大亡其财而折其髀2、表语气:表推测,翻译成“大概”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三、以1、作介词,可解释为:“用、靠、凭(凭借)、因为、拿、把、根据”等。
例:可以为师矣(凭借)2、“以”和“为”组合,翻译成“认为”以为顺流下矣(认为)四、而l.表示并列,相当于“并且”、“又”、“和”或不译。
如:学而时习之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可是”、“却”。
例: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学而不思则罔。
3、而疑邻人之父五、虽1、译成:“即使”例:虽有嘉肴六、然1、代词:这样的意思。
例: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则天下之事2、在形容词尾,翻译成“……的样子。
(单个字翻译,整个句子不翻译)例:公欣然曰七、为1、介词“对、向、为了、因为、给替”例:为人谋而不忠乎(给、替)2、介词(相当于“被”,也可以与所连用):如: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动词:翻译时候,根据上下文翻译成动词,如:成为做如:可以为师矣(做)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成为、形成)4、是如:众服为确论九、乎语气词“吗”(一般用在句未):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十、尔你,你们。
例:①尔辈不能究物理十一、乃1、译成:“就”“才”“这个”“于是”如:去后乃至十二、“于”的用法1.引进动作的对象,译“对”“对于”“给”“与”“跟”。
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地点,译“在”“在……方面”“到”“从”“自”。
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对)②果得于数里外(在)③山门圮于河(在)七年级上文言文知识重点归类梳理一、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翻译1、尊君在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_______________3、吾十有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兑命》曰:“学学半”______________________5、曳铁钯______________________6、沿河求之,不亦颠乎?____________________二、一词多义过中不至( ) 弗学,不知其善也( )1、不2、学尊君在不( ) 学学半( )如是再啮( ) 宋有富人()3、如4、富如其言( ) 家富良马()暮而果大亡其财()大雪纷纷何所似()5、亡6、何马无故亡而入胡()此何遽不为福乎(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不亦乐乎()8、乐回也不改其乐()7、将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不筑必将有盗()9、故温故而知新()如是再啮()故曰()10、是则是无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是非木杮()11、善择其善者而从()有善术者()12、耳渐沉渐深耳()不知其善也()六十耳顺()三、古今异义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古义()今义()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今义()不能究物理物理古义()今义()其邻人之父亦云古义()今义()死者十九古义()今义()天雨墙坏古义()今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省吾身古义()今义()盖石性坚硬古义()今义()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义()今义()是非木杮古义()今义()四、词类活用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_ 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棹数小舟__________ 岂能暴涨携之去__________智子疑邻__________ 饭疏食饮__________然后能自强也______________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____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但只其一__________五、重要句子翻译1、白雪纷纷何所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与人期行,相委而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下车引之,元芳入门不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虽有嘉肴,弗学,不知其旨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
例:愿陛下亲之信之。
(《出师表》)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
例:肉食在者谋之。
(《曹刿论战》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
例:太医以王命聚之。
(《捕蛇者说》)4、指示代词,译为:这。
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6、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7、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何陋之有。
(《陋室铭》)8、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
例: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9、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
例:吾欲之南海。
(《为学》)(注:此处作实词)以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
①译为:把,拿。
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译为:用,拿。
例:以刀劈狼首。
(《狼》)③译为:凭,靠。
例:何以战。
(《曹刿论战》)④译为:根据,按。
例: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⑤译为:因为。
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2、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
①可译为:来,而。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②也可译为:以致。
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3、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4、动词,用作谓语,译为:以为,认为。
例: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注:此处作实词)而1、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假设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
例: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②表示顺承关系,译为:就,然后。
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③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却,可是。
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④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
例:而吾蛇尚存,……(《捕蛇者说》)2、副词,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
文言文初中必备的20个虚词
文言文初中必备的20个虚词1.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有哪些虚词,初中的常见文言虚词之 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记忆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其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记忆顺口溜: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以1、作为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 例:2、作为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墨池记》)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表示范围译为“到” “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记忆顺口溜:“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 于 1、对,对于.向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2、在,从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到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6、被例:受制于人记忆顺口溜: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 而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 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记忆顺口溜: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后头表修饰. 虽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然 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例:父利其然也(《伤仲永》).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3、助词分两种情况:① 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 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的样子”“像…似的”.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注意:容易出错的地方 1.用法词性混为一谈2.古今词语词义词性混为一谈3.不同虚词因意义、用法相近而误4.同一虚词因意义、用法不同而误一、文言实词的一般知识文言实词的一般知识包括:词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的活用等. 二、虚词就是助词、代词之类的.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例句主要以四、五、六册为主)之(一)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 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
文言文18个虚词归纳整理
文言文18个虚词归纳整理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非常广泛,而常用的虚词数量并不局限于18个。
然而,为了简化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选取一些最常见的虚词进行归纳整理。
以下是文言文中的18个常见虚词及其基本用法的归纳:1.之:·用作代词,表示“他”、“她”、“它”或“这”、“那”。
·用作助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修饰关系。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用作动词,表示“去”、“到”等意义。
2.乎:·用作介词,相当于“于”,表示处所、时间等。
·用作助词,表示疑问、感叹或反问。
3.者:·用作代词,表示“……的人”、“……的事物”。
·用作助词,表示提顿,引出下文。
4.所:·与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表示“……的事物”、“所……的人”。
5.以:·用作介词,表示工具、凭借、原因等。
·用作连词,表示目的、结果等。
6.而:·用作连词,表示并列、递进、转折等关系。
7.则:·用作连词,表示条件、假设、因果等关系。
8.乃:·用作副词,表示转折、承接等关系。
9.且:·用作连词,表示递进、并列、选择等关系。
·用作副词,表示暂且、将要等意义。
10.于:·用作介词,表示处所、时间、对象等。
11.或:·用作连词,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或者”。
·用作副词,表示有时、或许等意义。
12.虽:·用作连词,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虽然”。
13.然:·用作代词,表示“这样”、“如此”。
·用作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14.与:·用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
·用作介词,表示对象、共同行动者等。
15.因:·用作介词,表示原因、依据等。
·用作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取消句子独立性
心之所向孔子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
项为之强代词水陆草木之花的
鞭数十,驱之别院代词花之隐逸者也/花之富贵者也/花之君子者也的
物外之趣的能以径寸之木的
昂首观之代词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代词
使之冲烟而飞鸣代词左臂挂念珠倚之代词
观之,兴正浓代词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代词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石青糁之代词
知之为知之代词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代词
诲汝知之乎代词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代词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
妇拍而呜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
撤屏视之代词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的
厅事之东北角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的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无意义
复投之执策而临之代词
久之无意义春冬之时的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代词如鸣珮环,心乐之代词
两狼之并驱如故无意义乃记之而去代词
又数刀毙之代词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取消句子独立性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的至之市到......去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
录毕,走送之代词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
无鲜肥滋味之享的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
弗之怠代词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的
当余之从师也,不译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的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的
而
学而时习之然后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但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顺接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并
人不知而不愠却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可
温故而知新顺接启窗而观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乃记之而去顺妇拍而呜之顺接潭西南而望顺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转折隶而从者
而顷刻两毙可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但是足肤皲裂而不知却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顺接久而乃和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但是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却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顺接
执策而临之顺接
以
徐喷以烟用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
可以为师矣屠惧,投以骨
以为妙绝认为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用能以径寸之木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用来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如可以调素琴(可)以策之不以其道按以至鸟兽、木石以(至)计日以还连不以千里称也拿俯身倾耳以请连无从致书以观连词;来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用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把全石以为底把不敢出一言以复来以其境过清因以中有足乐者因为
卷石底以出顺接
为
项为之强因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当作
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仁以为己任
以为妙绝认为愿为市鞍马
中轩敞者为舱是为宫室、器皿、人物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雕刻为人五/为窗八
于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在又留蚊于素帐中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向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在其一犬坐于前
骈死于槽枥之间
乃
屠乃奔倚其下于是乃悟前狼假寐
久而乃和才乃记之而去
之
1.代词:⑴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2.动词:去、往、到
3.助词:
⑶凑足音节音节(的),无实义。
⑷取消句子独立性。
⑸作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的标志。
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⑵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⑶顺接(表承接或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⑷表示偏正(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
为
⑴成为,变成。
⑵做。
⑶作为,当作。
⑷是。
⑸以为,认为。
⑹被。
⑺句末语气词,
⑻指心理活动。
⑼介词,因为。
⑽给,替。
(11)对,向。
以
1.以为,认为。
例:
2.连词:相当于“而”,可不译,也可翻译为“来”。
3.因为,由于
4.介词,把,拿,用。
例:
5.凭,靠。
例:
6.通“已”,已经。
于
介词: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
⑴在……方面,在……中
⑵在。
⑶与,跟,同。
⑷到。
⑸从,自。
⑹因为。
⑺比。
⑻给。
⑼向。
⑽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