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1.中医学: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体系是由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体的科学规律三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
如爱因斯坦所说,“理论物理学的完整体系是由概念、被认为对这些概念最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的”(《爱因斯坦文集》)。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即科学规律而构成的,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而孤立地存在与发展。
科学体系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它要与社会的其他子系统之间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社会为科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充分的必要的条件。
中医学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到秦汉时期。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医疗保健的经验积累和理论总结而形成的。
1.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自然科学是关于物质运动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根本观点的体系。
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哲学.必然受着哲学思想的支配和制约:特别是古代社会,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之时,显得尤为密切:中医学属于古代自然科学范畴,其理论体系始终没有脱离古代自然哲学。
中医学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构建其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1.中医学: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体系是由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体的科学规律三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
如爱因斯坦所说.“理论物理学的完整体系是由概念、被认为对这些概念最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的”(《爱因斯坦文集》)。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即科学规律而构成的.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而孤立地存在与发展。
科学体系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它要与社会的其他子系统之间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社会为科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充分的必要的条件。
中医学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到秦汉时期。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医疗保健的经验积累和理论总结而形成的。
1.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自然科学是关于物质运动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根本观点的体系。
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哲学.必然受着哲学思想的支配和制约:特别是古代社会.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之时.显得尤为密切:中医学属于古代自然科学范畴.其理论体系始终没有脱离古代自然哲学。
中医学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构建其理论体系。
(完整版)1-中医学基础第一章

陕西中医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李翠娟
第一章中医学导论
一、医学与中医学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四、中医学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医学与中医学
医学?
1. 医学的定义
医学是研究人体的结构、生理机能、病 理变化以及疾病诊治、养生和康复的一门 知识体系。
中医学?
2 .中医学的定义
中医学是指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下 形成的研究人体的结构、生理机能、病 理变化以及疾病诊治、养生和康复的一 门知识体系。
二、中医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
以自然科学为主体,蕴涵着浓郁的人文 社科特征的医学体系。
中医学具有二重性。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 春秋-西汉
人体任何一个症状都是整体生理功能失 调在局部的表现。
(4)诊断上的整体性
察外知内,以候全身:任何一个症状都 是整体生理功能失调在局部的表现,因而 在诊察疾病时,可通过观察分析形体、官 窍、色脉等外在的病理表现,推测内在脏 腑的病理变化。如舌尖生疮→心火上炎
“有诸内必形诸外” “司外揣内”
舌诊、脉诊和面部色诊都是中医学整体 诊病思想的具体体现。
隋·巢元方等编著的《诸病源候论》—— 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唐·王焘《外台秘要》 唐·苏敬、李勣负责编撰《新修本草》 唐·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2、宋金元时期
宋·陈言(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 论》 —— 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
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现存最早的 儿科专著,总结了儿科的临床经验
(5)治疗上的整体性
探求病源,整体调节:中医学强调在整 体层次上对局部病变进行调节,如从肝 治疗眼疾,从肾治疗耳疾等。
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中医学发源于中国,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宝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是历代传承并发展创新的原创性医学理论体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医学传播到世界各地,对全人类的健康保健和疾病防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相交融的综合性医学科学知识体系。
中医学以人—自然(环境)—社会(心理)为医学模式。
人类的生存与生活必然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此引起一系列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医学问题,因此,中医学强调“以人为本”,不仅注重人的生物属性,尤为重视人的心理特征和社会属性,主张顺应自然规律,主动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
并且,中医学的研究,注重吸收多学科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学术发展与创新。
现代,中医学原创的理论思维、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学术发展中不断得到传承和创新,现代化与国际化步伐加快,正在为造福于全人类健康作出新的贡献。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思辨模式,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和精神气血津液等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医学理论体系。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从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到秦汉之际(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社会的变革和学术的百家争鸣,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社会文化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重点概括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重点概括《中医基础理论》要点主讲人:邓先立时间:2013年1月20日14:00 地点:会议室参加人员:全体医护人员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学科;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1、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变化、运动和发展规律或本质的学科。
2、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变化、发展规律的学科。
3、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4、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体系。
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想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和方法①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百家争鸣);②医药知识的积累(扁鹊利用情绪变化治病的精神疗法。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③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提出:直接观察法(解剖方法)和间接观察法(是把活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通过运用精气、阴阳、五行学说进行类比推理);“心主身之血脉”。
);④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精气学说作为古代哲学中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地中医学的唯物主义生命观的建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古代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推动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也促进了中医学方法学体系的建立。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推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推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1.中医学: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体系是由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体的科学规律三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
如爱因斯坦所说,理论物理学的完整体系是由概念、被认为对这些概念最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的(《爱因斯坦文集》)。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即科学规律而构成的,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之概述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汉代以后的医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又逐渐充实和完善了这一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战国以降,社会的急剧变革和学术的百家争鸣,为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文化氛围。
此时,古代医家也加速了对人体自身奥秘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力图将医学的经验上升为理论。
他们在吸收了诸子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在医学实践与解剖学成就的基础上,创立了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精神等学说,并在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创立了六淫致病学说;同时又将古代哲学的气、阴阳、五行诸学说引入医学领域,作为方法论用以阐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
于此建立起中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之总述战国至秦汉时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绪论一、中医学:产生于中国古代的,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以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强调宏观整体练习,研究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科学。
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属性,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概念:整体观念,主导思想;阴阳五行,论理工具;脏腑经络,理论核心;辨证论治,诊治特点;中医理论的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三、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基础: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诸子百家—社会基础;长期医药知识的积累—神农尝百草—医药实践基础;对人体生命和自然现象的观察;科学技术基础;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方法:直接观察法,整体观察法。
四、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1、整体观念:中医学关于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人体的完整性的认识。
①人是一个有机整体结构上不可分离;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
生理功能的整体性体现在:五脏一体观与形神一体观。
五脏一体观:以五脏为中心,结构与功能相统一。
形神一体观: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与统一。
病理变化的整体性;诊断防治的整体性;养生康复的整体性。
②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③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2、辨证论治:病:具有一定病因病机,发生发展规律,预后转归的病理过程。
证: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症: 症即症状与体征。
症状为自我感觉的不适,体征为客观表现。
辩证:将四诊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找出其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判断为某种证的过程。
论治:根据辨证结果,确立相应治则治法的过程。
辩证——论治的前提基础;论治——检验辩证。
同病异治:同种病,因人因时因地因阶段的不同,故证候表现不同,治疗也不相同。
异病同治:几种不同的病,出现相同的证候,因而采用相同的治法方药。
中医学哲学基础精气学说一、基本概念精气:气,是充满宇宙的,无形的,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
精即气,乃气中之精。
由来:精源于“水地说”;气源于“云气说”。
二、基本内容:①精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物质。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提纲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提纲导论1、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2、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3、金元四大家的代表医家、主要学术观点及学术派别;伤寒及温病的辨证方法及创立者:张仲景·六经辨证温热病辨证:清·叶桂(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吴瑭(鞠通)--三焦辨证4、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及其含义(1)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环境(自然界、社会关系)的协调统一(2)辨证论治:病、症、证、辨证,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概念病是指有一定病因、发病形式、发病机理、以及预后转归的完整过程。
具体表现为若干特定的症状和不同阶段前后衔接的证候症即症状和体征是病人自己感觉到的身体不适及异常变化(症状)及医生检查病人身体所发现的异常征象(体征)证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含了病因、机体反应性、病位、性质、邪正关系等方面的因素辨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同病异治由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即证不相同,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不同。
异病同治在不同的疾病中,出现相同的或相近的病理变化,即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相同。
(3)恒动观念:动态平衡。
5、中医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行、五味、五色、五气、五方、五季的对应关系。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气和气机的概念。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活力很强,运动不息、极其细微的物质,是生命物质与生理机能的统一。
气机,即气的运动,一般常被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
中医基础理论1.绪论(形成发展)

(1) 《脉经》:
晋·王叔和著《脉经》,是 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 记载24种病脉。 确立“寸口脉法“。提 出两手寸、关、尺与脏 腑对应的脉学理论。 归纳24种脉象,并进行 具体描述,使脉象名称 规范化。 阐述脉象的临床意义, 将脉与证统一起来
(2)《针灸甲乙经》
晋·皇甫谧:著《针 灸甲乙经》
(三)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 深刻影响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中最一般 的共同规律的科学。任何一门自然学科 的发展都 离不开哲学的作用。
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所说: “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他们总还是在哲学的支配之下。”
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精髓。
形成于秦汉时期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自然而然地受到当时哲学思想的深 刻影响,这也决定了中医学的发展 方向和历史嬗变的轨迹,为中医学 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自然观和方法 论的基础。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是以自然科学为主 体,又带有鲜明的社会科 学属性特点,受到古代哲 学的深刻影响,多学科知 识相互渗透的医学科学。
(一)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变 化和发展规律或本质的学科。
中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主要探讨人体的 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人体的 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 和防治规律 。
中品——120种(补养兼攻病药)
下品——125种(攻病类药)
对药物的四性五味,七情和合,方剂的君、 臣、佐、使的配伍原则作了阐述,并对药物 的产地、采集、炮制方法和剂型与疗效的关 系,成为了历代本草之蓝本。所载药物疗效 确切,如水银治疗疥疮、常山截疟,麻黄止 喘发汗等。
至此,从基础理论的确立,辨 证论治体系的应用,药物专著 的问世,相对完整的中医理论 体系已经形成,为中医学的发 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

目录目录 (1)第01 讲中医学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 (3)第02 讲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9)第03 讲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 (14)第04 讲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二) (19)第05 讲中医学的特色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 (25)第06 讲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一) (29)第07 讲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二)基本内容(一) (35)第08 讲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 (41)第09 讲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五行学说:基本概念基本内容(一) (46)第10 讲五行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一) (51)第11 讲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二)中医学的科学思维(一) (56)第12 讲中医学的科学思维(二) (61)第13 讲脏象学说概述五脏:心的生理功能(一) (66)第14 讲五脏:心的生理功能(二)心的生理特性 (71)第15 讲五脏:肺的生理功能(一) (75)第16 讲五脏:肺的生理功能(二)肺的生理特性 (80)第17 讲五脏:脾的生理功能脾的生理特性(一) (85)第18 讲五脏:脾的生理特性(二)肝的生理功能(一) (89)第19 讲五脏:肝的生理功能(二)肝的生理特性(一) (93)第20 讲五脏:肝的生理特性(二)肾的生理功能(一) (97)第21 讲五脏:肾的生理功能(二)肾的生理特性 (101)第22 讲六腑:胆、胃(一) (106)第23 讲六腑:胃(二)、小肠、大肠 (111)第24 讲六腑:膀胱、三焦 (115)第25 讲奇恒之腑:脑、髓、女子胞 (119)第26 讲奇恒之腑:女子胞与脏腑、经络的关系附:精室 (122)第27 讲形体官窍:五体(脉,皮,肉) (127)第28 讲形体官窍:五体(筋、骨)官窍(舌、鼻、口、喉) (132)第29 讲形体官窍:官窍(目、耳、二阴)脏腑之间关系(一):脏与脏之间关系 (136)第30 讲脏腑之间关系(二):脏与脏之间关系 (140)第31 讲脏腑之间关系(三):脏与腑、腑与腑之间关系 (145)第32 讲气血精津液概述气:含义、生成、功能、运动 (150)第33 讲气:分类 (155)第34 讲血精津液(一):概念 (160)第35 讲津液(二):生成、输布、排泄、生理功能气与血的关系 (165)第36 讲气与精、津液的关系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170)第37 讲十二经脉(一):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 (175)第38 讲十二经脉(二):流注次序、循行 (179)第39 讲奇经八脉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学说的应用 (184)第40 讲体质:基本概念 (189)第41 讲体质:形成(一) (194)第42 讲体质:形成(二)、分类体质学说的应用(一) (198)第43 讲体质:体质学说的应用(二) (203)第44 讲病因:概说,外感病因概说 (207)第45 讲病因:外感病因——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六淫(风邪、寒邪) (212)第46 讲病因:外感病因——六淫(暑邪,湿邪,火邪) (217)第47 讲病因:外感病因——疠气内伤病因——七情(一) (222)第48 讲病因:内伤病因——七情(二) (227)第49 讲病因:内伤病因——七情(三)、饮食失宜 (231)第50 讲病因:内伤病因——劳逸失度病理产物——痰饮 (235)第51 讲病因:病理产物——瘀血、结石 (241)第52 讲病因:其它病因——胎传、环境、毒 (246)第53 讲病因:其它病因——外伤、寄生虫等 (251)第54 讲病机:概念,发病机理(一) (255)第55 讲病机:发病机理(二) (260)第56 讲病机:基本病机——邪正盛衰 (266)第57 讲病机:基本病机——阴阳失调(一) (273)第58 讲病机:基本病机——阴阳失调(二)气血失调(一) (278)第59 讲病机:基本病机——气血失调(二)津液失常病机:内生五邪(一) (282)第60 讲病机:内生五邪(二) (287)第61 讲病机:内生五邪(三)脏腑病机——心的病机(一) (293)第62 讲病机:脏腑病机——心的病机(二)肺的病机 (298)第63 讲病机:脏腑病机——脾的病机肝的病机(一) (302)第64 讲病机:脏腑病机——肝的病机(二) (308)第65 讲病机:脏腑病机——肾的病机胆的病机 (313)第66 讲病机:脏腑病机——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病机奇恒之腑的病机 (318)第67 讲疾病的传变(一):概念、形式(一) (324)第68 讲疾病的传变(二):形式(二)、影响因素 (330)第69 讲疾病的转归养生 (335)第70 讲预防与治则(一):治病求本、扶正祛邪 (341)第71 讲治则(二):正治、反治 (347)第72 讲治则(三):调和气血、调整脏腑、三因制宜 (353)第73 讲如何学好中医基础理论 (358)第74 讲问题解答 (365)第75 讲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 (371)第01 讲中医学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导论同学们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中医知识: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中医知识: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中医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是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
由于中医学一方面汲取了中国古代深邃的哲学、文化和科学思想,另一方而又是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所以不但具有极其丰富的理论思辩性和创造性,而且临床实用性极强。
即使在现代医学十分发达的今天,中医学依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其卓越的临床疗效。
近几十年来,中医学的独特优势逐渐被国际医学界所认识,这一古老的传统医学正一步步走向世界。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中医学起源于中国远古时代。
早在原始部落时代,人类就开始了医药知识的初步积累。
如中国古典文献有"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等记载,就是对上古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努力探索医药知识的真实写照。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已经相当深刻,医疗实践经验也已经非常丰富,再加上此时的社会快速进入了一个文明昌盛的时代,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都有显著的发展,学术思想也空前活跃。
因此,把代代相传的医药知识和最新的理论思想结合起来,创造一个崭新的医学理论体系,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的出现,就是这种崭新的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
《黄帝内经》成于战国至秦汉时代,它收集了前人大量的医疗实践资料,运用当时盛行的阴阳、五行等学说,以及天文、地理、生物、气象等各种自然科学知识进行归纳、综合,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和关于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内容,形成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黄帝内经》以后,历代医家对医学理论不断进行充实和提高,推动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难经》是稍晚于《黄帝内经》问世的另一部重要的古典医籍,它以问答的行文方式,针对《黄帝内经》的某些重要内容进一步进行阐发、论述,对《黄帝内经》的某些不足进行了重要补充,是研究中医学经典理论必不可少的一部医学典籍。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药学发源于先秦之春秋战国,其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在战国至秦汉时期,其理论的发展则又经历了两晋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以及近代和现代,而每一阶段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则又各有其特点。
(1)形成时间的界定根据历史学界的考据和推断,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最迟在战国至秦汉时期已初步形成。
(2)形成的标志和体系的确定1)形成的标志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以中医学经典医学文献《黄帝内经》一书的问世为标志。
《黄帝内经》一书,包括《素问》81篇和《灵枢》81篇。
其内容是以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方法,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用以阐释人体内在生命活动的规律性、人体与外在环境(自然界)的统一性。
对人体的解剖形态、脏腑经络、生理病理,以及关于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各方面,都做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阐述2)体系的确立《黄帝内经》问世之后,《难经》的成书,并与《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一起,被历代医家奉为经典之作,并由此而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对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难经》成书于汉以前,相传为秦越人所著,全书以问答形式撰述(共81个问答),其内容包括了生理、病理、诊断及治则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并对三焦和命门学说,奇经八脉理论,以及虛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等治疗原则有所创见,尤其在脉诊和针灸治疗等方面有重大发展,从而能补《黄帝内经》之不足,成为当时可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经典医籍,故亦成为中医学理论之基础,并对后世各科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伤寒杂病论》是由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写成的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
其倡导以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等方法,对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进行辨证论治,从而确立了中医临床医学的辨证论治体系和理、法、方、药的运用原则,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该书后经晋代医家王叔和编纂整理成《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第04 讲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二)

第04 讲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二)(二)恒动观念上一节我们讲了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讲了第一个特点——整体观念。
下面我们接着往下讲,讲第二个特点-—恒动观念.什么叫做恒动观念?就是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来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把中医学这种观点称之为中医学的恒动观念。
一言以蔽之,中医学用运动的观点或者叫动态的观点来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这种观点就叫做恒动观点。
那么中医学的这种恒动观点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呢?⑴它强调物质世界的运动性。
中医学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气、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用这种观点、思想、方法来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它集中体现了:一、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气是世界的本源,气一分为二、分为阴气、阳气,再进一步,阴变阳和,化生五行,它们统一于物质,都是物质的概念。
那么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所以承认生命也是在运动,生命是物质的,也是在运动,它们具体的物质运动表现为升降出入这样一种运动形式.气是在运动,运动的原因是由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阴变阳和的结果而化生五行,五行也是在运动,它们都是在运动。
人用这个思想来构建中医的理论体系,形成中医学的一个动态的观点。
也就是说中医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生命是物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这就体现为:⑴承认物质世界的运动性。
⑵具体的物质世界的运动形式.气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生命的本源,气是物质的,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中国古代哲学有一句话叫气化流行这样的一个观点,这四个字集中体现了运动的观点.为什么气能运动呢?根本原因不是在外部,而是在内部,气本为一、一分为二、分阴分阳,形成了阴和阳的矛盾运动。
中医的术语叫做阴阳相错。
那么阴阳相错的结果,具体表现为物质的运动,物质是在运动,表现的形式(为)动和静。
中医学从这个形式上来看说动静相召,又出现了一个术语,表现形式(为)动的和静的,动和静的统一。
动静相召,形成了形和气,有形(和)无形的运动。
形,气之有形,气聚则有形,无形则散,气散则无形,重归于气。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图表解(整理版)

绪论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內的一个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它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治疗特点的独待的医学理论论体系。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图绪-1)中医学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到秦汉时期。
「X化基81—一以巾华^眯^^文化为依4础托一&学墨48 ―长期医疗实践巾!^学铀识的^取1~哲,享3 -古代糟气,阴阳,五行学说的鋈响「'健夼内径》一是"3瑰存量早的-^医学^著,费定了中医卞31 抡募础一1**1 一一对^络,命门:、一:!^,的论述,在《内^,31*11丄冉^发II一 1 &寒条病14》一创1#广轷^^统的辨"论治瑾论^系^ I神农本#1?^^^最^的^物,专丼,:^巾药^理论(!定了緣幽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对长期的医疗知识的积累和理论总结,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而形成的:(1)社会文化基础:医学的起源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结果。
中华民族从春秋战国到秦汉这一历史时期,社会的急剧变革,生产水平的提高,哲学、农学、天文、物候、植物、矿物、冶炼等各学科都有发展,并形成诸子百家的学术争鸣局面,这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有利的社会文化基础。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
中医学对人的生命活动,人体的组织结构与功能,疾病的病因与病理,以及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的认识,都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
(2)医药知识的积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斗争、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中,不断地和疾病做斗争,逐歩积累了原始的医药知识,掌握了诊治疾病的方法,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丰富的医学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③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
《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1)魏晋隋唐时期:《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脉经》:晋代王叔和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
2)宋、金、元时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