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地理名词称谓及其概念解释
古文中常出现的地理名词
古文中常出现的地理名词【中原】又称中土、中州。
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如《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中的“中原”指整个黄河流域。
【海内】古代传说中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司马光《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
”【四海】指天下、全国。
参见“海内”条。
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赤壁之战》:“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
”【中国】上古时期,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自以为居天下之中,与生活于四方的异族相对,而自称“中国”。
后也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司马光《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
【中华】上古时期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华夏族称其居地为“中国”,自称“中国华夏”,简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
”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九州】传说中国上古时期划分为九个地理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如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
”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如《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如《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过秦论》:“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西河】又称河西,指黄河以西的地区。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
地理名词解释
地理名词解释地理名词解释1. 地球: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距离太阳约1.496亿公里,具有适宜生命存在的条件,是人类居住的地方。
2. 大洲:大洲是指地球表面上被水体(例如海洋)分割成的较大陆地,主要包括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等。
3. 国家:国家是指一个独立的、具有主权的政治实体,由一定的领土、人民和政府组成,具备自主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
4. 城市:城市是人类集中居住和进行经济、文化活动的地区,具备相对较高的人口密度、较发达的经济和基础设施。
5. 山脉:山脉是地球表面上具有一定高度和连续性的山地系统,由一系列相互连接的山峰组成,常常起到屏障和屏蔽作用。
6. 河流:河流是地表水体中的一种,是由降水、融雪或地下水形成的一条自然水道,具有一定的水流量和运动能力。
7. 湖泊:湖泊是地球表面上的静态水体,由降水、融雪、地下水或河流注入形成,是地球上主要的淡水资源之一。
8. 海洋:海洋是地球表面上的广大水域,占地球表面面积的绝大部分,分为大洋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等主要海洋。
9.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由自然力量引发的灾害事件,如地震、海啸、台风、火山喷发和洪水等,会给人类和生态环境带来重大破坏。
10. 气候:气候是地球某个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的总体表现,包括温度、降水、湿度、风向、风力和日照等因素。
11. 人口:人口是指一定地理区域内的居民数量,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对资源利用和环境产生影响。
12. 文化:文化是指一定地区或群体所创造和传承的思想、观念、价值观、艺术、语言、宗教等非物质文明的总和。
13.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存在的各种生物类群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包括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14.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15. 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引入大气、水体和土壤中有害物质,导致环境品质下降和生态系统受损的现象。
地理名词解释与地理术语
地理名词解释与地理术语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的学科,涉及到许多地理名词和地理术语。
这些名词和术语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描述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一些常见的地理名词和地理术语,并解释它们的含义。
一、地理名词解释1. 大陆:大陆是指地球表面上的陆地区域,通常与海洋相对。
大陆通常由岩石和土壤组成,是人类居住和发展的主要区域。
2. 海洋:海洋是指地球表面上的水域区域,占据了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
海洋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栖息地,也是全球水循环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3. 河流:河流是指地球表面上的水流,通常由降雨和融雪形成。
河流是地球上水资源的重要来源,也为人类提供了交通和农业灌溉的便利。
4. 山脉:山脉是指地球表面上的一系列山峰和山脊的组合。
山脉通常由地壳板块的运动形成,是地球上最高的地形特征之一。
5. 湖泊:湖泊是指地球表面上的静水体,通常由河流、降水或地下水形成。
湖泊是重要的水资源,也是生物多样性的栖息地。
二、地理术语1. 气候: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的天气条件和气象要素的统计。
气候通常包括温度、降水、湿度、风向和风速等因素,是一个地区的典型天气模式。
2.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一个地区内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
生态系统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3. 土壤:土壤是指地球表面上的上部松散物质,包括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和空气。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也是农业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地壳板块:地壳板块是地球表面上的巨大岩石块,覆盖了地球的外部部分。
地壳板块的运动导致了地震、火山喷发和山脉的形成。
5. 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将地理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分析和展示的技术工具。
GIS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地球上的空间关系,用于城市规划、环境管理和灾害预防等领域。
三、地理名词与地理术语的重要性地理名词和地理术语是地理学的基础,帮助我们理解和描述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
优秀的地理名词解释
优秀的地理名词解释地理名词是地理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帮助我们理解和描述地球上的各种现象和地貌。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一些优秀的地理名词,并解释它们的含义和重要性。
1. 地球板块 (Tectonic Plates)地球板块是指地球上的外层被分割成几个大片的地壳区域。
这些板块悬浮在地球的上层岩石(岩石圈)上,它们的运动导致了地震、火山喷发和山脉的形成。
地球板块理论解释了地球上大陆漂移和构造变动的现象,为地球演化提供了关键的证据。
2. 生物多样性 (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主要指地球上生物种类的丰富度。
地球是一个充满了各种生命形式的星球,包括动植物、微生物等。
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资源以及人类的健康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大量的研究和保护计划致力于了解和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
3. 气候变化 (Climate Change)气候变化是指地球上长期的气候模式发生变化的现象。
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如二氧化碳和甲烷,导致了大气层中的温室效应加强,引起了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
气候变化对于全球的生态系统、人类社会和经济都带来了巨大影响,因此全球范围内的减排措施和适应性策略变得至关重要。
4. 滨海湿地 (Coastal Wetlands)滨海湿地是位于海岸线附近的湿地区域,包括河口、红树林、沼泽地等。
这些湿地对于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至关重要,它们是海洋和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起到了滤波、保护海岸线、提供物种栖息地、防止洪水和飓风潮等重要功能。
然而,滨海湿地正面临人类活动的威胁和海平面上升的挑战,需要加强保护和管理。
5. 环境可持续性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环境可持续性是指满足当前需求而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在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下,人类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超过了地球的再生能力。
为了实现环境可持续性,需要推动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污染排放等措施,以确保地球的健康和人类的福祉。
初中地理地理名词解释汇总
初中地理地理名词解释汇总地理名词解释汇总地理学是探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规律的科学。
通过研究地理学,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地球上的各个地方,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以下是一些初中地理学中常用的地理名词解释。
1. 地理学(Geography):研究地球表面的科学,包括地球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2. 地球(Earth):我们生活的行星,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具有自转和公转运动。
3. 大陆(Continent):面积较大的陆地区域,地球上有七大洲,即非洲、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4. 国家(Country):具有政治独立、有一定领土和人口的国际主权实体。
5. 山脉(Mountain Range):由许多山峰组成的连续地形,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等。
6. 河流(River):由降雨、融雪或地下水源形成的流动的水体,例如尼罗河、亚马逊河等。
7. 湖泊(Lake):相对较大的静态水体,由降雨、融雪、地下水或断层时形成。
8. 海洋(Ocean):较大的咸水水体,包括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南极洲洋等。
9. 大气层(Atmosphere):包围地球的气体层,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组成。
10. 气候(Climate):地球一定地区长期的天气条件,包括气温、降水、湿度等。
11. 生物圈(Biosphere):地球上所有生物的集合体,包括人类、动物植物等。
12. 自然资源(Natural Resources):地球提供给人类利用的各种自然物质,例如水、土壤、石油、煤等。
13. 人口(Population):某一地区或国家、城市等居住的人的总数。
14. 城市(City):人口较多、发展较为集中的地区,具有较高的人居密度和发达的社会经济。
15. 人为地理特征(Human-made Geographical Features):人类在地球上创造的地理特征,例如建筑物、道路、桥梁等。
地理名词大全
地理名词大全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及其大气、水文、土壤和植被等自然现象及人类活动的学科。
在地理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这些名词涵盖了地球的各个方面,包括地貌、气候、生态系统等。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地理名词,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
1. 地球。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唯一一个已知有生命存在的行星。
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表面被大片陆地和广阔的海洋覆盖。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造就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同时也影响了气候和气候带的形成。
2. 地理坐标。
地理坐标是用来表示地球上任意位置的坐标系统。
通常使用经度和纬度来确定一个地理位置,经度表示东西方向的位置,纬度表示南北方向的位置。
地理坐标在地图制作和导航中起着重要作用,也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
3.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包括山地、平原、丘陵、盆地、峡谷等。
地形地貌的形成受地壳运动、风化侵蚀、河流冲刷等多种因素影响,不同的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造就了丰富多样的地貌景观。
4. 气候。
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等多种气象要素。
气候受地球自转、公转、地形地貌、海洋和大气运动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很大,形成了世界各种气候类型。
5.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生态单位,包括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维持着生物多样性和物质循环,同时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平衡面临着许多挑战。
6.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和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的突发事件,包括地震、洪水、飓风、火山爆发等。
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有密切关系,预防和减灾成为全球面临的重要课题。
7. 人口与城市。
人口与城市是地理学中重要的研究对象,人口数量和分布对地区发展和资源利用产生重要影响。
城市是人口集中、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地区,城市化进程和城市规划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地理干货丨高中地理名词及概念
地理干货丨高中地理名词及概念学好地理要知道75个地理名词1、环境:是相对主体而言的。
那些围绕着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诸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就是该主体事物的环境。
2、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
3、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
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4、超外圈(或磁层、磁圈):向外扩展到外围空间的磁力线所构成的地球外部磁场。
5、外圈(或大气圈):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气体集聚在地球周围所形成的包层,自上而下分为散逸层(扩散层)、电离层(暖层)、中间层(高空对流层)、平流层、对流层。
6、地球表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交错重叠、互相渗透的复杂综合体。
7、不连续面:地震学家把对地球深处地震波传波速度发生急剧变化的地方。
8、莫霍洛维奇面或M界面:地壳与地幔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
192019年由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发现。
9、康拉德面:地胯铝层与硅镁层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
由地震学家康拉德发现。
10、古登堡面:地幔与地核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
192019年由美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发现。
11、莱曼面:内、外地核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
1936年由丹麦地震学家莱曼女士发现。
12、上下成层的组合形式:在高空和地球深部的地圈,其层内理化性质较为一致,圈层之间的关系较为简单,表现为上下成层的组合形式。
13、相互交织的组合形式:在海陆表面附近的大气圈(下部)、水圈、岩石圈(上部)和生物圈则表现为相互交织的组合形1 / 7式。
14、自然地理要素: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
其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体系,即自然地理要素。
15、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16、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17、区域自然地理学: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
常见的地理名词称谓及其概念解释
常见的地理名词称谓及其概念解释(2009-11-16 16:59:07)自然地理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人类的地理知识起源于远古时代。
但自然地理这一术语始用于17世纪,至18世纪后半期已广为流行。
自然地理学作为地理学中的一门学科,出现在近代地理学形成时期。
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知识积累时期、近代时期、现代时期三个阶段。
1、环境——是相对主体而言的。
那些围绕着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诸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就是该主体事物的环境。
2、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
3、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
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4、超外圈(或磁层、磁圈)——向外扩展到外围空间的磁力线所构成的地球外部磁场。
5、外圈(或大气圈)——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气体集聚在地球周围所形成的包层,自上而下分为散逸层(扩散层)、电离层(暖层)、中间层(高空对流层)、平流层、对流层。
6、地球表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交错重叠、互相渗透的复杂综合体。
7、不连续面——地震学家把对地球深处地震波传波速度发生急剧变化的地方。
8、莫霍洛维奇面或M界面——地壳与地幔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
1909年由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发现。
9、康拉德面——地壳硅铝层与硅镁层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
由地震学家康拉德发现。
10、古登堡面——地幔与地核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
1914年由美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发现。
11、莱曼面——内、外地核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
1936年由丹麦地震学家莱曼女士发现。
12、上下成层的组合形式——在高空和地球深部的地圈,其层内理化性质较为一致,圈层之间的关系较为简单,表现为上下成层的组合形式。
13、相互交织的组合形式——在海陆表面附近的大气圈(下部)、水圈、岩石圈(上部)和生物圈则表现为相互交织的组合形式。
地理名词解释与地理术语
地理名词解释与地理术语一、地理名词解释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及其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学科,因此有许多专有名词和术语。
以下是对一些常见地理名词的解释。
1. 大陆漂移:指地球上大陆板块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的现象。
大陆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移动,会导致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
2. 热带风暴:是一种位于热带地区的低气压系统,其特点是风力强劲、降水量大。
热带风暴包括飓风、台风和热带低气压等种类。
3. 地貌:指地球表面的形状和特征,包括山脉、河流、湖泊、平原等各种地形单位。
4. 洪水:指由于降雨过多或河流水位上升等原因造成的大规模涝灾。
洪水常常会导致城市和农田的淹没,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重大影响。
5. 气候:是指长期而稳定的大气状况,包括温度、降水量、风向、湿度等因素的平均值和变化范围。
6. 土地开垦:指对原本未经开发的土地进行开拓、改造和利用的过程。
土地开垦常常涉及农业、工业和城市建设等方面。
7. 污染:是指对地球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物质或能量的释放。
污染会导致空气、水体和土地质量下降,对生物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二、地理术语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有许多专门用于描述地理现象和研究方法的术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地理术语。
1. 地球经度:指地球表面上任意点与本初子午线的角度差异,也称为经度。
通过经度可以确定地球上不同地区的空间位置。
2. 地球纬度:指地球表面上任意点距离地球赤道的距离,也称为纬度。
纬度可以用来确定地球上不同地区的纵向位置。
3. 峰谷系:指一块地球上连续的山脉和河谷。
峰谷系通常由山脉、河流、湖泊等地形特征组成。
4. 生物圈:指地球上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在内的生命群落及其所处的外部环境。
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活动的居住和交互关系的区域。
5. 环境可持续发展: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使得子孙后代也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的发展模式。
6.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将地理空间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存储和展示的技术体系。
初中地理专有名词总结归纳
初中地理专有名词总结归纳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的科学,它涉及到许多特殊的名词和术语。
这些地理专有名词有助于描述和理解地球上的各种现象和过程。
在初中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掌握这些专有名词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初中地理专有名词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地理知识。
一、自然地理专有名词1. 陆地地形- 高原(Plateau):指相对平坦的高地,海拔较高,地表相对平坦,同时被陡峭的边界所包围。
- 山脉(Mountain Range):指一系列相连的山峰,通常呈直线或曲线排列。
- 平原(Plain):指相对平坦的大片土地,通常位于山脉之间或靠近海洋。
2. 水文地理- 河流(River):指地表流水沿着规定的水道流动的自然通道。
- 湖泊(Lake):指在陷入地体中的凹地或火山口中积聚的淡水。
- 海洋(Ocean):指地球上较大的盐水体,占据了地球表面的大部分。
- 湿地(Wetland):指气候条件湿润,土壤和植被受到水分的淹没或浸润的地区。
3. 天气气候- 气候(Climate):指长时间(通常是30年)内某地区的天气状况统计特征。
- 暴风雨(Storm):指风力较大,降雨量较大的极端天气现象。
- 台风(Typhoon):指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强烈旋转风暴,具有极高的风速和降雨量。
二、人文地理专有名词1. 人口地理- 人口密度(Population Density):指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
- 城市化(Urbanization):指人口从农村地区迁移到城市地区的过程。
- 人口迁移(Migration):指人们改变居住地的行为,通常与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有关。
2. 经济地理- 农业(Agriculture):指以耕作、种植和畜牧为主要经济活动的产业。
- 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指一个地区将经济重心转向工业部门的过程。
-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出的全部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名词解释
常见的地理名词称谓及其概念解释[日期:2009/12/10来源:作者:]自然地理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人类的地理知识起源于远古时代。
但自然地理这一术语始用于17世纪,至18世纪后半期已广为流行。
自然地理学作为地理学中的一门学科,出现在近代地理学形成时期。
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知识积累时期、近代时期、现代时期三个阶段。
1、环境——是相对主体而言的。
那些围绕着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诸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就是该主体事物的环境。
2、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
3、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
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4、超外圈(或磁层、磁圈)——向外扩展到外围空间的磁力线所构成的地球外部磁场。
5、外圈(或大气圈)——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气体集聚在地球周围所形成的包层,自上而下分为散逸层(扩散层)、电离层(暖层)、中间层(高空对流层)、平流层、对流层。
6、地球表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交错重叠、互相渗透的复杂综合体。
7、不连续面——地震学家把对地球深处地震波传波速度发生急剧变化的地方。
8、莫霍洛维奇面或M界面——地壳与地幔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
1909年由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发现。
9、康拉德面——地壳硅铝层与硅镁层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
由地震学家康拉德发现。
10、古登堡面——地幔与地核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
1914年由美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发现。
11、莱曼面——内、外地核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
1936年由丹麦地震学家莱曼女士发现。
12、上下成层的组合形式——在高空和地球深部的地圈,其层内理化性质较为一致,圈层之间的关系较为简单,表现为上下成层的组合形式。
13、相互交织的组合形式——在海陆表面附近的大气圈(下部)、水圈、岩石圈(上部)和生物圈则表现为相互交织的组合形式。
地理学术语名词解释
地理学术语名词解释
地理学术语名词解释如下:
1. 地理: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2. 地图:地图是一种以图形方式表示地理信息的工具,它通过符号、线条、颜色等来表示地形、地貌、城市、交通、人口等地理要素。
3. 经度:经度是指地球表面东西方向的差异,是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将地球分成360度,从西向东以度为单位测量地球表面的位置。
4. 纬度:纬度是指地球表面南北方向的差异,是以赤道为基准,将地球分成180度,从北向南以度为单位测量地球表面的位置。
5. 高程:高程是指某一点相对于某一基准面的高度,通常是以海平面为基准,表示某地的海拔高度。
6. 气候: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的天气现象和气象条件的总和,包括温度、降水、风速、日照等要素。
7. 地形: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和特征,包括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是由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地壳的运动所形成。
8. 水文:水文是指与水有关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等水体的分布、变化和特征。
9. 土壤:土壤是指覆盖在地表层的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等的混合物,是植物生长的基础,也是人类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
10. 植被:植被是指覆盖在地表的植物群落的总称,包括各种类型的森林、草原、苔原等。
以上只是部分地理学术语名词解释,如需更多信息,可以阅读地理类书籍或文献。
地理名词大集合
1、湖泊:hupō (Lake),陆地表面洼地积水形成的比较宽广的水域。
按成因可分为构造湖、火山湖、冰川湖、堰塞湖、潟湖、人工湖等。
按湖水盐度高低可分为咸水湖和淡水湖。
汉语定义:湖与泊共为陆地水域,但湖指水面有芦苇等水草的水域,泊指水面无芦苇等水草的水域。
湖泊称呼不一,多用方言称谓。
中国习惯用的陂、泽、池、海、泡、荡、淀、泊、错和诺尔(淖尔)等都是湖泊之别称。
外流区域的湖泊都与外流河相通,湖水能流进也能排出,含盐分少,称为淡水湖,也称排水湖。
中国著名的淡水湖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等。
内流区域的湖泊大多为内流河的归宿,湖水只能流进,不能流出,又因蒸发旺盛,盐分较多形成咸水湖,也称非排水湖,如中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以及海拔较高的纳木错湖等。
中国的湖泊按成因有河迹湖(如湖北境内长江沿岸的湖泊)、海迹湖(即睸湖,如西湖)、溶蚀湖(如云贵高原区石灰岩溶蚀所形成的湖泊)、冰蚀湖(如青藏高原区的一些湖泊)、构造湖(如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滇池等)、火口湖(如长白山天池)、堰塞湖(如镜泊湖)等。
2、尺度效应:随着空间尺度的改变空间数据经过聚合或分组后对分析结果产生影响的过程。
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数量地理学(二级学科);由于尺度不同研究对象特征所产生的相应变化。
应用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景观生态学(二级学科)3、定义1:暴露于空气中而又不受太阳直接照射的湿球温度表上所读取的数值。
应用学科: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大气(二级学科)湿球温度,也称热力学湿球温度。
湿球温度是标定空气相对湿度的一种手段。
4、TSP,英文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的缩写,即总悬浮微粒,又称总悬浮颗粒物,以每立方米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毫克数表示。
指悬浮在空气中的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μm的颗粒物。
同类的其它简称常见的有 TSP、PM10、PM2.5等。
它们都是指粉尘微粒。
总悬浮颗粒物可分为一次颗粒物和二次颗粒物。
常见地理名词
常见地理名词大陆:地球上面积广阔而完整的陆地。
大陆,从地理的意义来说,是指面积大于格陵兰岛的陆地,且有别于“洲”,地球上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
地球上共有6块大陆: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南美大陆、北美大陆、南极大陆、澳大利亚大陆。
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
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欧洲与非洲: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南美洲与南极洲:德雷克海峡:直布罗陀海峡是地中海通向大西洋的唯一出口。
从霍尔木兹海峡开出的油轮,源源不断地将石油运往欧美各国,被人们称为“西方世界的生命线”。
白令海峡则身兼多职,它是连接太平洋和北冰洋的水上通道,也是两大洲(亚洲和北美洲)、两个国家(俄罗斯和美国)、两个半岛(阿拉斯加半岛和楚克奇半岛)的分界线。
国际日期变更线也从白令海峡的中央通过。
山地气候特点1、随高度上升,太阳辐射穿过的大气层减少而增加辐射值。
而且向阳面的辐射多于背阴面。
2、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3、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在山顶和山坡都比较缓和,且有秋温高于春温的趋势;在山谷与盆地这两种变化较剧烈,且春温高于秋温。
4、雨量和雨日一般随高度增加,如黄山、泰山,每上升百米,年降水增加约30毫米,雨日增加2.4天。
在一定高度以上,由于气流中含水较少,降水量随高度增加而减少。
降水量达到最大值的高度,叫最大降水高度。
5、迎风坡降水量明显多于背风坡。
而且山谷、盆地多夜雨。
流域:由分水线所包围的河流或湖泊的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的总和。
由分水线所包围的河流集水区。
分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两类。
如果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相重合,称为闭合流域;如果不重合,则称为非闭合流域。
平时所称的流域,一般都指地面集水区。
流域之间的分水地带称为分水岭,分水岭上最高点的连线为分水线,即集水区的边界线。
处于分水岭最高处的大气降水,以分水线为界分别流向相邻的河系或水系。
例如,中国秦岭以南的地面水流向长江水系,秦岭以北的地面水流向黄河水系。
世界地理名词解释
世界地理名词解释1. 大陆(Continent)大陆是指地球上的主要陆地区域,大多数被海洋所环绕。
地球上有七个大陆,按面积大小依次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
2. 岛屿(Island)岛屿是指被海洋或其他水域所包围的陆地,通常与大陆相对。
岛屿的大小可以从几平方米到几十万平方公里不等。
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位于北大西洋。
3. 山脉(Mountain Range)山脉是指一系列相连的山峰所组成的地理形态,通常沿着地壳板块的边界形成。
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安第斯山脉,横跨南美洲西海岸。
4. 河流(River)河流是指由一定水量和水流组成的自然水道。
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位于非洲,全长约6650公里。
5. 湖泊(Lake)湖泊是指由自然形成的静态水体,通常与海洋没有连接。
世界上最大的湖泊是北美洲的苏必利尔湖,也被称为五大湖之一。
6. 群岛(Archipelago)群岛是指位于海洋或其他水域中的多个岛屿组成的区域。
亚洲最大的群岛是印度尼西亚的千岛群岛,拥有17000多个岛屿。
7. 洲际(Intercontinental)洲际是指两个或多个大陆之间的联系或关系。
例如,欧亚大陆是一个洲际区域,连接了欧洲和亚洲。
8. 纬度(Latitude)纬度是指地球表面上一个点与地球赤道之间的角度关系,以度(°)为单位。
纬度可以分为北纬和南纬,赤道是0°纬线,北极是90°北纬,南极是90°南纬。
9. 经度(Longitude)经度是指地球表面上一个点与本初子午线之间的角度关系,以度(°)为单位。
经度可以分为东经和西经,本初子午线是0°经线,东经180°和西经180°彼此相对。
10. 地壳板块(Tectonic Plate)地壳板块是指地球上地壳的大块区域,呈片状结构,由地壳和上部上地幔组成。
地壳板块的运动是地球地质演化的重要原因,也是引发地震和火山活动的主要动力。
50个地理名词和解释高中
50个地理名词和解释高中以下是50个地理名词及其简要解释,适合高中水平:1.地壳(Crust):地球的外层,包括陆地和海洋地壳。
2.板块(Tectonic Plate):地球表面的大块岩石,可以移动并导致地质变化。
3.地理经度(Longitude):衡量地球东西方向的坐标线。
4.地理纬度(Latitude):衡量地球南北方向的坐标线。
5.赤道(Equator):地球的中心线,分隔北半球和南半球。
6.经济地理(Economic Geography):研究地理位置对经济活动和资源分布的影响。
7.环境科学(Environmental Science):研究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
8.气候(Climate):长期时间内某地区的天气模式,包括温度、湿度和降水。
9.地形(Topography):地球表面的自然形状和特征,包括山脉、平原和河流等。
10.生态系统(Ecosystem):由生物群落和其非生物环境组成的生态单元。
11.洪水(Flood):大量水流超过了正常水位,通常导致地区广泛的淹水。
12.海岸线(Coastline):沿海地区陆地和海洋的交界线。
13.人口密度(Population Density):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
14.城市化(Urbanization):人口从农村地区迁移到城市地区的过程。
15.地球自转(Earth's Rotation):地球绕其自身轴旋转的运动。
16.土地退化(Land Degradation):土地质量下降,失去原有的生产力。
17.沙尘暴(Dust Storm):大风引起的大量沙尘在空气中携带,影响能见度。
18.沙漠化(Desertification):土地逐渐变成沙漠的过程。
19.地震(Earthquake):地壳内的断层突然释放能量,引起地面震动。
20.冰川(Glacier):长期积雪形成的大型冰体,随时间缓慢流动。
21.气象学(Meteorology):研究大气和天气现象的科学。
地理教学内容名词解释
地理教学内容名词解释一、自然地理自然地理是研究地球自然环境及其变化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地球的表面特征、气候系统、生物圈、水文循环、陆地型态、地质构造和自然灾害等自然现象和过程。
自然地理的研究对于了解地球的运行规律和预测自然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1. 地球表面特征地球表面特征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貌形态,包括山脉、平原、高原、盆地、河流、湖泊和海洋等。
这些地貌形态的形成与地质构造、水文循环、气候、风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2. 气候系统气候系统是指地球上大气、海洋、陸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形成的复杂而稳定的气候现象和过程。
气候受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水汽、云雾等因素的影响。
3. 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体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总体,包括陆地生物圈和水生生物圈。
生物圈中的生物体与地球的其他地质、气候和水文因素相互作用,维持着地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4. 水文循环水文循环是地球上水在不同形态间进行循环的过程。
它包括水的蒸发、降水、蓄水、地下水、河流和海洋等。
水文循环对于维护地球上各种生命形式和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非常重要。
5. 陆地型态陆地型态指的是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地势、海拔、地形特征等。
地球上的陆地形态包括高山、平原、丘陵、沙漠、湖泊等。
不同的陆地型态对于气候、水文循环、生物分布等都有着重要影响。
6.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地球内部构造的变动和地壳形成演化的规律。
地质构造包括地壳运动、地震、火山活动、板块构造等。
地质构造影响着地球的地形、地貌和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二、人文地理人文地理是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人类的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人口分布、城市化、交通网络、经济地理、文化地理等。
人文地理的研究对于了解人类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指人类在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
人口分布受到地理环境、气候、水资源、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地理名词解释初中知识点汇总
地理名词解释初中知识点汇总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它涉及到许多具体的名词和概念。
在初中地理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和掌握这些地理名词的含义和相关知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地理名词解释和初中地理知识点的汇总。
一、自然地理要素1. 山脉:指由一系列连续的山峰组成的地貌系统。
山脉通过构造、地貌和地质等因素形成,对地球的地貌格局有重要影响。
2. 平原:广大而平坦的地形,地势较低且相对平缓。
平原是河流、湖泊等水体沉积物的聚集地,也是农业发展和人口密集的地区。
3. 河流:地表水流向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的天然通道。
河流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灌溉农田、供水和运输起着重要作用。
4. 湖泊:静态的、由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淡水或咸水体。
湖泊是水资源的重要储存地,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5. 冰川:指在高山、极地和高纬度地区形成的大规模冰体。
冰川储存了大量的淡水资源,也对气候和地质变化产生影响。
二、人文地理要素1. 人口:指某个地区或国家的居民总数。
人口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与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
2. 城市:具有相对较高人口密度和较为发达的经济、文化、交通和社会设施的居住区域。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和文化中心。
3. 农业:指通过耕种、养殖和渔猎等方式获得食物和农产品的生产活动。
农业是人类最早的产业,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
4. 工业:以机械设备和化学、物理过程为基础,通过加工和制造来生产商品的经济活动。
工业对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产生重要影响。
5. 交通:人们在地球表面进行人员、货物和信息流动的方式和工具。
交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血脉,对地区和国家的连接至关重要。
三、地理现象和过程1. 气候:指一个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包括降水、温度、湿度和风等因素。
气候对生态系统、农业和人类活动有重要影响。
2. 雨林:雨林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特殊生态系统,其特点是年降水量充沛、植被繁茂。
雨林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
修改名词:地理
修改名词:地理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及其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的学科。
地理涉及地球的各个方面,包括地形、气候、人口、资源、城市化等等。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地理名词及其解释:
1. 地球:地球是我们生活的行星,它是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
地球由大气层、水分和陆地组成。
2. 大陆:大陆是指陆地上的一个较大的连续的地理单位。
大陆
包括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3. 海洋:海洋是地球上几乎完全被水覆盖的区域。
海洋由五大
洋组成: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洲洋和北冰洋。
4. 山脉:山脉是由一系列连续的山峰或山岭组成的地理特征。
山脉是地球上最显著的地形特征之一,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
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等。
5. 河流:河流是由水流组成的自然水道。
河流是地球上水循环
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尼罗河、亚马逊河和长江等。
6. 湖泊:湖泊是由地表水蓄积形成的静态水体。
湖泊可以是淡
水或咸水,包括五大湖、贝加尔湖和维多利亚湖等。
7. 气候:气候是指一定地区在较长时间内的天气状况。
气候受
到地理位置、海洋和大气循环等因素的影响,包括热带气候、温带
气候和寒带气候等。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地理名词及其解释。
地理是一门广泛而有趣
的学科,通过研究地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美丽与复杂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的地理名词称谓及其概念解释[日期:2009/12/10来源:作者:]自然地理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人类的地理知识起源于远古时代。
但自然地理这一术语始用于17世纪,至18世纪后半期已广为流行。
自然地理学作为地理学中的一门学科,出现在近代地理学形成时期。
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知识积累时期、近代时期、现代时期三个阶段。
1、环境——是相对主体而言的。
那些围绕着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诸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就是该主体事物的环境。
2、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
3、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
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4、超外圈(或磁层、磁圈)——向外扩展到外围空间的磁力线所构成的地球外部磁场。
5、外圈(或大气圈)——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气体集聚在地球周围所形成的包层,自上而下分为散逸层(扩散层)、电离层(暖层)、中间层(高空对流层)、平流层、对流层。
6、地球表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交错重叠、互相渗透的复杂综合体。
7、不连续面——地震学家把对地球深处地震波传波速度发生急剧变化的地方。
8、莫霍洛维奇面或M界面——地壳与地幔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
1909年由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发现。
9、康拉德面——地壳硅铝层与硅镁层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
由地震学家康拉德发现。
10、古登堡面——地幔与地核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
1914年由美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发现。
11、莱曼面——内、外地核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
1936年由丹麦地震学家莱曼女士发现。
12、上下成层的组合形式——在高空和地球深部的地圈,其层内理化性质较为一致,圈层之间的关系较为简单,表现为上下成层的组合形式。
13、相互交织的组合形式——在海陆表面附近的大气圈(下部)、水圈、岩石圈(上部)和生物圈则表现为相互交织的组合形式。
14、自然地理要素——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
其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体系,即自然地理要素。
15、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16、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17、区域自然地理学——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
18、天体——宇宙中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总称。
肉眼可见的天体有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慧星、流星等。
19、恒星——由炽热气体(等离子体)构成的,能自行发光发热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
20、光年——光在真空中一年时间所走过的距离称为1光年。
1光年=94605×108(亿)Km=3×108m/s(光速)×365天/年×24小时/天×60分/小时×60秒/分。
21、秒差距——恒星周年视差为l"时的恒星距离叫做1秒差距。
如图2.1所示:当星日连线和星地连线的最大张角为1"时,该星日距离长度定义为1秒差距。
22、变星——在较短的时间内(几年或更短)亮度发生明显变化的恒星。
23、几何变星——是指两颗星的几何位置发生变化,即二者相互遮掩而引起亮度变化的星,又称为食变星。
24、脉动变星——是由于恒星的体积作周期性的膨胀和收缩而引起亮度变化的变星,约2/3的变星属此类。
25、爆发变星——是因为恒星本身的爆发现象而引起亮度突然变化的变星,如新星和超新星。
26、新星——光度在几天内突然增加9个星等以上,亮度增大几万倍至几百万倍的变星。
27、超新星若光度增加更大,亮度增大到1000万倍至l亿倍以上的变星。
28、中子星——是指由中子组成的恒星。
29、脉冲星——就是具有强磁场的快速自转的中子星。
30、黑洞——巨大质量高度集中在很小的体积内,密度极大,引力大到任何物质无法逃脱,辐射也被禁锢出不来的天体。
黑洞不发光,但可根据其强大的引力场,推测它的存在。
目前认为可能是黑洞的天体是天鹅座X-1。
31、银河系——是指太阳所在的整个星系,是比太阳系更高层次的庞大天体系统,是由构成银河系的气体、尘埃、恒星、星团以及星云所组成的密集区。
32、宇宙年——太阳以3万光年为半径绕银心作圆周运动,旋转速度约250km/s,周期约2.5亿年,称为一个“宇宙年”。
33、河内星云(简称星云)——由银河系内的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看似云雾状的天体。
如猎户座大星云等。
34、河外星云或河外星系——在银河系以外,类似银河系的庞大的恒星集团,由于它们距离太遥远,看上去也是云雾状天体,称为河外星云或河外星系。
如仙女座大星系等。
35、本星系群——以银河系为中心,半径为300万光年的空间,包含约40个星系组成的星系群体。
除银河系之外,仙女座大星系、三角星系、大小麦哲伦星系等,都是本星系群的成员。
36、红移——天体光谱中某一谱线相对于实验室光源的比较光谱中同一谱线向红端的位移,这一现象叫天体光谱的红移,简称红移。
37、太阳系——由中心天体太阳及其巨大引力作用下,环绕太阳运行的行星、卫星、小行星、慧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所组成的天体系统。
38、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
在太阳周围分布着九大行星。
39、卫星——围绕行星运动的天体。
40、人造天体——当今天空中运行的人造卫星、宇宙火箭、行星际飞船和空间实验室等,统称人造天体。
41、小行星——沿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小天体。
数以万计的小行星分布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构成小行星带。
少数小行星轨道可伸入到木星和土星之间。
在地球周围空间也有极少量的小行星在运行着。
42、慧星——呈现云雾状的独特外貌、以扁长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的质量较小的天体。
43、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形式不断地向外辐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
44、太阳活动——是指发生在太阳大气层局部区域的、在有限时间间隔内的各种物理过程的总称。
主要表现为太阳黑子、光斑、谱斑、耀斑、日珥和太阳射电等变化现象。
其中,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明显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急剧猛烈的形式。
45、电离层——距地面约80-150km的大气层,在太阳紫外线、x射线、粒子辐射的作用下发生电离,称为电离层。
46、磁扰——太阳活动引起地球磁场的不规则变化,叫做“磁扰”。
十分强烈的磁扰现象称为“磁暴”。
47、慧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体积庞大、质量较小、呈云雾状(或带慧尾)的天体。
48、流星——在行星际空间,游荡着无数的尘粒和固体块,称为流星体。
49、哈雷慧星——以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名字命名的平均回归周期为76年的彗星。
50、流星现象——当流星体穿过地球大气时,具有很高的速度,因摩擦而发热发光,人们可看到一条亮光划破夜空,这就是流星现象。
流星一般在离地面80-120km高空才开始发光。
51、陨石——大块流星体穿过地球大气层后尚未燃尽,其剩余部分落到地面上成为陨石。
52、二体问题——将两个天体看成质点,研究它们按万有引力定律相互吸引的运动规律,称为“二体问题”。
53、摄动——任何行星除受太阳引力外,还要受到其他天体引力(摄动力)的影响,使天体的运动偏离二体轨道的现象,被称为“摄动”。
54、日月会合运动——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同时,地球还在绕太阳公转,同时二者又存在着速度差异,因此从地球上看,月球相对于太阳也产生相对运动,称之为日月会合运动。
55、月相——月球由于反射太阳光才被人们看见,当月球与太阳处于不同的相对位置时,从地球上看来,月球的视形状就会发生周期性的圆缺变化,称为月球的位相,简称“月相”。
56、同步自转——月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与它公转相同,天文学上称这种自转叫“同步自转”。
所以人们总是只看到月球的半边脸。
57、日食——在日月会合运动中,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朔日)、且日、地、月三球恰好或几乎在一直线上时,月球遮住了太阳,在地球上处于月影区域的观察者,看不见或看不全太阳的现象称为“日食”。
58、月食——在日月会合运动中,当月球运行到和太阳相对的方向(望日)、且日、地、月三球恰好或几乎在一直线上时,月球进入地球的影子,在地球上处于夜半球地区的观察者,看不见或看不全月球的现象称为“月食”。
59、地平圈——我们观察天体出没升降的状况都是相对于当地的地平面而言的。
人们把地平面无限扩大与天球相交的大圆,称为地平圈。
60、晨昏线——地球是不透明的,在太阳的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球,处于白昼状态,称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处于黑夜状态,称夜半球。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称为晨昏线。
61、时刻——是指无限流逝时间中的某一瞬间,就像时间尺度上的刻度与标记,用以确定事件发生的先后,如:年号、月号、日号、时、分、秒等。
62、时段——是指任意两时刻之间的间隔,用以衡量事件经历的长短,如:年数、月数、日数、时数、分数、秒数等。
63、地方时——以本地子午面作起算平面,根据任意量时天体所确定的时间。
如量时天体分别为春分点、真太阳、平太阳所测量的地方时分别为地方恒星时、地方视时、地方平时。
64、时区——是指使用同一种时间制度的区域,理论上全球共分24个时区。
65、日界线——由于东12区和西12区各跨7.5°合作一区,称为东西12区,并以180°经线为中央经线。
1884年起国际规定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起止线),简称日界线。
66、区时——理论上各时区均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平时,作为区内共同使用的标准时,亦称该区区时。
67、法定时——事实上,使用同一种时间制度的现实时区,总是受政区界线约束的,而现实时区使用的标准时由法律规定,称为法定时。
68、世界时(UT)——1928年国际天文联合会决定将零时区的区时(本初子午线的地方平时,即格林尼治时间)称为世界时。
显然世界时是以“地球自转钟”所计量的地方平太阳时。
69、原于时(IAT)——利用原于稳定的电磁震荡周期所计量的时间系统。
原于钟是一个与“地球自转钟”毫无关联的守时系统。
70、协调世界时(UTC)——由于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势必导致世界时与原子时计时系统产生时刻差,因此便产生了协调世界时。
71、历法——根据日、月的运行规律安排年历的法则。
如太阴历、太阳历、阴阳历。
72、大地水准面——就是全球静止海面,它是假设占地表四分之三的海洋表面完全处于静止的平衡状态,并把它延伸通过陆地内部所得到的全球性的连续的封闭曲面,曲面上处处与铅垂线垂直。
它是陆地上海拔的起算面。
73、地壳——是指地表至第一个不连续面之间的圈层。
这个不连续面是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于1909年发现的,故取名莫霍洛维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