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黄帝内经》学习养生之道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原文: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生命是一个过程)现在告诉大家,你看它都是很完整的,就是四个字,四个字的。

其实大家可能老觉得养生,说老师你一定要教我们很多的养生方法,我告诉你,生活当中无处不在养生,比如说同样读这句话,你是吟诵下来的,你声音如果保持了一个抑扬顿挫的话,你本身就养气。

所以大家要好好地去读《黄帝内经》,不要怕读不懂,前面不懂,后面都会有人给你解释。

那么昔在黄帝,生而神灵,这第一段讲的什么意思呢?实际上是在讲生命是一个过程。

昔在,我稍微说一下这个昔字,昔字是什么意思呢,大家看,昔(象形字),就是日在水下,太阳已经到了洪水里边了,这意味着一个很远古的洪水时代,那么用英文来翻译就是longlongago,就是很久很久以前。

那么很久很久以前有个黄帝,生而神灵,看上去好像是在说黄帝,实际上真的是在说黄帝吗?难道我们每个人出生都不是神灵吗?那么生而神灵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神灵就告诉你,任何一个生命的出生,都有他不可思议的那一方面。

比如我们想一个受精卵,然后在经过细胞分裂,然后再经过十月怀胎,他就能够完成人类几亿年的进化,这难道不是一种神灵吗?所以实际上这不是单纯在说黄帝,而是说我们人的生命都是生而神灵。

我们每个人都生而神灵。

而且我现在告诉你,每个人生而神灵都是有相的。

养生智慧所谓神灵大家看下面我举个老子的一句话,叫做什么呢?老子是最爱用小孩子来打比方的,老子最喜欢的几类人物,一个是小孩子,一个是少女。

那么他说小孩子说什么呢?原文: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的小孩子连毒虫,比如说我们大家在生活当中都看到过或者听说过这样的故事,有狼可以把孩子抱回去,没听说过狼把大人抱回去,为什么?想没想过,为什么能去把小孩子抱回家去养一个狼孩出来,没说把你抱回去,为什么?因为什么呀,小孩子在老子的眼里,老子就解释,这是为什么,因为小孩子阳气特别足,阳气特别足,肾精特别足的话,他就不懂得恐惧。

中医养生之道借鉴《黄帝内经》的意义

中医养生之道借鉴《黄帝内经》的意义

中医养生之道借鉴《黄帝内经》的意义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达到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

《黄帝内经》是中医养生的经典之作,它系统地总结了中医养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的养生保健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黄帝内经》强调了养生的基本原则。

它提出了“阴阳平衡”、“五行调和”、“精气神充足”等原则,这些原则成为了中医养生的基石。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容易导致身心失衡。

通过借鉴《黄帝内经》的原则,我们可以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身心健康。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保持阴阳平衡;通过适当的运动,调和五脏六腑的功能;通过调节情绪,保持精气神的充足。

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中医养生,也适用于现代人的健康保健。

其次,《黄帝内经》提出了养生的具体方法。

它详细介绍了针灸、推拿、草药等中医疗法,这些方法在中医养生中被广泛应用。

比如,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推拿可以通过按摩经络,舒缓筋骨,促进血液循环;草药可以通过调理脏腑,补充营养,增强体质。

这些方法在中医养生中被证明是有效的,而且具有较少的副作用。

借鉴《黄帝内经》的方法,我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提高身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此外,《黄帝内经》还强调了养生的时间和环境。

它指出,人体的生理活动和自然界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比如,春季是生发之时,适宜进行调养;夏季是长养之时,适宜进行锻炼;秋季是收敛之时,适宜进行养肺;冬季是藏伏之时,适宜进行养肾。

此外,它还强调了养生的环境,比如要避免寒冷、湿气等不良环境对身体的影响。

这些观点在现代养生保健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调整自己的养生方式;在选择居住环境时,考虑空气质量、水质等因素,创造一个良好的养生环境。

总的来说,《黄帝内经》对于中医养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系统地总结了中医养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与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与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与养生智慧-国学教育论文《黄帝内经》与养生智慧地点:山东大学国学大学堂主讲人:徐平整理:本刊编辑部背景资料:《黄帝内经》是中国最著名、最古老的中医典籍之一,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中医的“圣经”,是几千年医药养生的源头活水。

其荟萃了先秦诸子百家养生之道、医疗之术、长寿之诀,承载了独特的“中国式”养生理论。

《黄帝内经》又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奇异之书,它不同于西医,它还在帮助我们认知日常事物中的玄妙智慧,比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黄帝内经》是国学经典中唯一一本以圣王命名的书。

相传是黄帝与岐伯、雷公、伯高、俞跗、少师、鬼臾区、少俞等多位大臣讨论医学的记述,但传统上多认为此书成书于战国到西汉。

《黄帝内经》共十八卷,《灵枢》《素问》各有九卷、八十一篇,内容包括摄生、阴阳、脏象、经络和论治之道等。

理想的健康人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健康观,不仅仅是肌体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还应当使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完满状态。

《黄帝内经》中描述理想的健康人应该是合天时、合人事、惜精养神的,即:1、合天时指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2、合人事指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意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

3、惜精养神指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每天都在忙碌做事的人难成大气,唯有善于思考、懂得劳逸结合的人才是最具智慧的人。

休息即为放下,表面看好像无所作为,然而真正放下才能够五毒不侵、成就大事。

值得一提的是生活中一个真实的病例,一个商人,知道自己得了癌症后选择了乐观对待,将其视为自身的一部分,平和心态,每天与癌细胞进行对话,与癌细胞和平相处,病情得到稳定并基本治愈。

只有一个人毫无心理压力,彻底放下、合理休息,才能够变得无比强大,才可能击败病魔、重获健康。

影响健康的因素有很多,诸如遗传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医疗条件等,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个人的生活方式。

学习《黄帝内经.养生》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学习《黄帝内经.养生》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学习《黄帝内经.养生》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2009-04-17 20:30《黄帝内经》的养生提倡的是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

具体表现可以归为书中三个方面,即“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第一、饮食有节。

即饮食要有规律,要有节制。

大圣人孔子曾经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就是吃东西一定要吃精致、美味、可口的食物。

吃肉时一定要把肉切成很细的丝,这样才有助于消化。

《吕氏春秋》中则说过:“食能以时,身必无灾”。

《尚书》也主张“食哉唯时”。

这两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说按照一定时间有规律的进食,能使人体建立起条件反射,可以保证消化、吸收功能有规律地进行活动。

我国传统的进食方法是一日三餐,若能严格按时进食,不随便吃零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则消化功能健旺,于身体健康大有益处。

第二、起居有常。

这里的起居不仅指起床、睡觉,还包括日常的活动。

起居要有常规,不能混乱。

起居有常主要指入睡和起床要有规律。

每个人应根据季节的变化和自己习惯,按时入睡起床。

老年人最好要养成午睡的习惯。

另外要尽力戒烟限酒,讲究卫生,多喝开水,保持体内良好的新陈代谢。

在穿着方面,要天人相应,不可因赶时髦而随意增减衣服。

起居有常也包括有规律的生活,既合乎人体生理活动,也有利于维护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使人体的新陈代谢正常。

人的精神和身体就能循其道而长盛不衰。

反之,如果一个人生活散漫,暴饮暴食,起居无常,对自己又恣意放纵,想要延年长寿是不可能的。

第三、不妄作劳。

这句话是说劳动或者运动不能过量,也就是要适度,过犹不及。

无数事实证明,以妄为常,会导致早衰甚至早逝,所以要提倡“四戒”:一戒烟、二戒酒、三戒赌、四戒玩。

翟中明先生道:““四戒”,别人以为戒出了“苦行憎”般的生活,以为清苦,但愚自得其乐。

戒出了淡定与从容,戒出了洒脱与豁达,超然物外,不拘泥于世俗,保持一份矜持、清冷的气质。

我无法左右别人,只想倡导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任何事物,有得有失,但当发生了根本性逆转,失大于得,戒之可也!”。

向黄帝内经学习养生之道感悟养生智慧

向黄帝内经学习养生之道感悟养生智慧

养生智慧
我个人认为养生,不仅仅要学 习养生知识,还是要学习养生智慧, 更要感悟养生之道。 因为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叫知 识。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叫智慧。 其实学习养生应该是学习养生 之道,从《黄帝内经》中参悟养生 智慧才是根本,而不仅仅是养生知 识。 大道至简,道不远人。因为越 简单的事物越接近事物的本质,而 且道就在我们的身边。
习性造病,积劳成疾(三)
▲ 不要急躁,更不要抱怨。求果不如注重因。好比 一个误区,犹如拜佛取经进入了小雷音寺,而非大雷 音寺。 ▲ 养生好比保养自己的爱车。你定时保养自己的爱 车,为什么没有时间养护自己身体。如学习养生之道, 不生气,好好吃饭,好好睡觉,适量运动等等。 ▲ 其实聪明的你不妨可以做一个对比:你有时间, 有勇气,有精力和金钱去排队挂号、看病、抓药、煲 药、吃药。为什么没有时间去反思自己生活中的坏习 惯,为什么没有时间每天锻炼身体去养生防病呢? ▲ 有时养生是一种舍得的哲学。因为有时有舍才有 得。如果舍去不睡觉打通宵麻雀、上网熬夜的坏习惯, 不会不收获健康。


▲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扁鹊的故事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
扁鹊三兄弟的故事



有一次,扁鹊到了魏国。魏文王接见了他,问道:“听闻 你家中有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但不知哪一位的医术最好 呢?” 扁鹊答道:“我大哥医术最好,我二哥排第二,三兄弟中 我医术最差。” 魏王觉得奇怪:“那么为什么你会最出名呢?” 扁鹊答道:“我大哥,于病情发作之前就进行处理,使周 围的人疾病消弥于无形,外人无从知晓,所以只有我们家里面 的人才知道他的医术最高。而我二哥,在病情还十分轻微时, 就将疾病治愈,在他手上,疾病不能发展成大病、重病,所以 周围的乡亲都认为他只能治小病,所以名声只限于本乡。只有 我,到了病情比较明显,或者比较重的时候,才知道病因,而 运用药物、针灸等方法治好重病、难治之症,大家都以为我的 医术高明,所以我的名声响遍数国。”

《黄帝内经》读后感

《黄帝内经》读后感

《黄帝内经》读后感《黄帝内经》读后感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黄帝内经》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帝内经》读后感1想学习传统文化,一定要先了解一下黄帝;想健康长寿,一定要先看看《黄帝内经》。

黄帝诞生于四千多年前,是部落联盟的首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华夏文化的初祖。

《黄帝内经》记载:“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黄帝一生下来就聪慧灵气,小时候就善于言谈,悟性超强,稍大后就无所不通,敦厚敏捷,成年后便登上天子之位。

后来黄帝统一天下,奠定中华文明的基础,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因他发明了轩冕,故又称之为轩辕黄帝。

书归正传,《黄帝内经》是我们最早的医学典籍,可以说是中医的始祖。

至于成书年代,一直很有争议,有人认为是先秦黄帝所作;有人认为是战国时期后人所作;也有人认为是在两汉时期成书,这些问题先不去讨论,咱们还是开始分享末学学习经典的一点心得。

《黄帝内经》采用的一问一答的形式,一般是黄帝问,岐伯答,岐伯是上古时代最著名的医学家,创建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被后人尊为中医始祖。

在《黄帝内经》中,被黄帝尊为天师。

在《黄帝内经》开篇“素问。

上古天真论”中,第一段话就是:“乃问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这个是黄帝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上古时代的人都能够长寿,活到一百多岁,行动还没有衰老现象,而现在的人,到五六十岁,就已经开始衰老了呢?下面就是岐伯精彩的回答了,大家有缘可以看看原文,末学在这里只是简单总结一下岐伯回答的两个要点:一,要懂得养生之道。

上古之人,都比较了解养生的学问,能够效法阴阳之道,并采用各种养生方法来保养自己的身体,饮食有节,作息有常,懂得顺应自然规律去生活,才使身体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伤害,活到人类应有的年龄,一百多岁还行动自如,没有衰退的迹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那么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根底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

君主之官:心养生之道我们下棋的时候,不管是丢了车,还是丢了马,只要老帅还在,这棋就没输;但老帅被对方吃掉了,你的车马炮再多,也是输了。

心在人体五脏中的地位就像棋盘中的老帅,因此《黄帝内经》满意为“君主之官”,掌管全身的气血运行。

中医说心藏神,心的气血充盈,神得以修养,那么人就头脑清楚、神思敏捷、睡眠香甜。

反之,如果人记忆力下降,睡眠浅而多梦,那就说明心气、心血不够用了,要赶快补充。

中医认为,大喜伤心。

这就是说,过度惊喜会使心功能受损,比方范进中举就是大喜伤心的典型例子。

心开窍于舌。

中医通过观察舌的形态与色泽变化,还有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来判断心的功能状况。

比方舌尖经常溃疡的人,就是心火旺;讲话时频繁出现断点,就是太疲劳了,心气虚弱不够用了;舌根下的静脉色泽紫黯而曲张,说明心血管多有硬化。

心火系统功能异常,常出现以下病症:心慌心悸、心前区疼、嘴唇指甲发青、口舌生疮、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冠心病等。

那么出现这些病症,中医有哪些好的方法呢?根据天人合一的五行养生文化,红枣、红椒、赤豆、樱桃、鸡鸭血、桂圆等红色的食品和“呵〔he〕”这个发音都与心相关,归属于心火系统,故能补心。

清心火最正确的食物是莲子和苦瓜,他们都是苦味的,苦味入心经也归属于心火系统,能够清泻心火。

日常生活中多发“呵〔he〕”这个音对心功能也有帮助。

在身体内部我们可以通过敲心包经、摩内关、撞大陵、拍极泉的简易方法来推动心气、心血的运行。

黄帝内经读后感5篇

黄帝内经读后感5篇

黄帝内经读后感篇一:黄帝内经读后感《黄帝内经》一书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上有着不可估量的地位,当然其在中医学领域的经典地位更是家喻户晓的了。

它作为一部国学经典不仅仅是医学生应该好好研读的,它在养生方面也给我们很多启示,它指导我们如何才能顺应自然以达到健康和谐的状态。

《黄帝内经》给我印象最深启示最多的就是它的前几篇,如《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这几篇论述都在养生的原则和总纲上做了精当的论述,其中一些理念极具现实意义,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夫阴阳者,天地之常道,术数者,保生之大伦,故修养必谨先之。

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字,但其中蕴含的养生之道确实可以让人受益无穷的。

很早就听过“天人合一”的理论,原来觉着很飘渺甚至有些故弄玄虚,在读过《黄帝内经》之后发现,人体就是法效天地生成的,因此,只有真的只有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才能“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在读过《黄帝内经》后,我结合自己的身体和生活状况综合分析了一下,发现自己没能做到《黄帝内经》所提及到的理念。

首先我觉得自己的作息习惯不仅没有类天地之道,相反,还有悖天地之道,既然要“法于阴阳”那一定得做到日出我起,日落我息,但实际情况是晚上熬夜熬到好久才睡,上午很晚才起床,这样时间久了就会发现气虚无力。

我个人身体一向还是很好的,体质不错,因此我一向不注重这些,认为这些离我还很远,老了在养生也不迟,在读完此书后我发现养生要从现在做起,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大到情志,小到作息习惯??在生活中我以前不注重自己情绪调节的,当然也很少注意自己的作息习惯,现在普遍大家都睡得很晚,殊不知这些都是背离阴阳之道的,而且平时也不注意情绪和精神的调节,在读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时才发现对精神的调节以及对情绪的控制对健康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看来这些谨小慎微的地方如果不注意真的会出现很严重的状况。

另外现在正值春季,平时也没注意什么,在看过内经的《四气调神大论》后,知道春天气机是生发,条达,舒畅的,因此内心也应该是这样的。

(完整版)皇帝内经呼吸法养生之道

(完整版)皇帝内经呼吸法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曾指出,人体应根据“五十营”调节呼吸节奏。所 谓五十营, 是指经脉之气在人体内按一定规律运行, 一昼一夜间循行 全身五十周。 这就强调要采用一种深长而缓慢的呼吸形式, 经过换算 相当于一呼一吸6.4秒,是古人呼吸养生的最佳节奏。
慢呼吸养生,要做到四个字:深、长、匀、细。深,深呼吸,就 是一呼一吸都要到头;长,时间要拉长,放慢;匀,要匀称;细,就是要 细微,不能粗猛。 开始呼吸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加以练习,久而久之就 会变得自然,还可以加强呼吸功能,促进肺循环。同时,加强腹内的 自我按摩,改善腹腔血液循环,增强胃肠蠕动。但要注意用鼻呼吸, 不要用嘴呼吸。
除了慢呼吸,古人的慢养生概念还包括慢用脑、慢动作、慢吃、 慢睡、慢说话、慢散步,然后达到慢心跳、慢呼吸、慢消耗,进入慢 节奏的生命状态,最终达到慢衰老。
现代人虽不必完全拘泥于古代养生法, 但对上班族来说, 慢养生 应成为快节奏生活的调剂。8小时工作时间内,可以保持快节奏,下 班后,就要放慢脚步,将紧绷着的弦放松一下。白天紧、晚上松,如 此“快中求慢”,有张有弛,能让生命之弦有弹性。
和灸、雀啄灸和往返灸。
自我艾灸时多用艾条灸,因为艾条使用方便,也好控制。
取坐位,全身自然放松,呼吸平稳,心无杂念,将所施灸的部位 暴露出来。灸时要注意防止火星落在皮肤上,避免烫伤。
悬灸上肢穴位:内关。
悬灸下肢穴位:涌泉、足三里、三阴交。
被动艾灸法
被动艾灸也就是请他人帮助施以灸疗,艾柱灸与艾条灸均可以, 可根据情况选用。一般艾柱灸难度大一些,需要用心学习操作;艾条
慢呼吸要做到四个字:深、长、匀、细。深,深呼吸,就是一呼 一吸都要到头;长,时间要拉长, 要放慢;匀,要匀称;细,就是要细微, 不能粗猛。
呼吸周期保持6.4秒可延寿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人们总是匆匆忙 忙上班、风风火火出行,就连喘气的频率都比以前快了不少。最新研 究表明,现代人呼吸速度比古人快了1倍,每次只用3.33秒。殊不 知,如此快节奏却是养生大忌。 中国自古的养生都强调生命活动要有 张有弛,其中最重要就是慢呼吸养生。

解读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解读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解读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经典之一,集中了古代医学家对养生之道的深刻理解和实践经验。

在这部经典中,黄帝内经阐述了养生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系列的方法和指导。

本文将对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进行解读。

一、养生的概念养生在黄帝内经中被定义为“保持身心健康、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过程。

黄帝内经认为,身体的健康与周围环境、饮食、运动等多个因素有关。

因此,通过调节这些因素,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二、均衡饮食黄帝内经强调了均衡饮食的重要性。

根据经典中的观点,饮食应当根据个体的体质、季节和地域特点进行调整。

其中,五谷、肉类、蔬菜、水果等食物的搭配要合理,保证营养的均衡摄取。

此外,黄帝内经还提到了“以时食”和“不嗜滋味”两个原则,即饮食应该遵循季节和自然规律,并避免偏食和过食。

三、适当运动黄帝内经认为,适当的运动对于养生至关重要。

通过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体质。

然而,黄帝内经也强调了运动的方式和节奏的选择。

个人的体质和年龄应该根据来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不宜过度运动或者长时间不运动。

四、调节情绪情绪状况对于身体的健康与养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黄帝内经提出了情志调摄的观点,认为通过调节情绪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负面情绪如愤怒、忧虑和悲伤等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调节情绪对于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五、合理作息黄帝内经认为,合理的作息安排是养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良好的作息习惯可以促进身体的恢复和修复,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此外,根据古人的观点,早晨起床、午休和晚上睡眠的时间都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保持规律的作息可以维持身体的健康。

结语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养生经验和方法。

通过均衡饮食、适当运动、调节情绪和合理作息等多个方面的调整,我们可以达到保持身心健康的目的。

然而,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体质和健康状况是不同的,因此,在养生过程中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和选择。

只有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才能真正起到养生的效果。

浅谈《黄帝内经》养生之道

浅谈《黄帝内经》养生之道

浅谈《黄帝内经》养生之道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成书于秦汉之际,其中记载着丰富的摄生之法和养生防病之道,它是古人经过长期与疾病作斗争而积累的宝贵经验,一直为后世医家所遵循。

本文就《内经》关于养生的要点予以。

2.起居养生《内经》认为起居有常,坚持良好的作息制度,劳逸结合,生活规律,才能神气安顺,健康长寿。

主张“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使“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素问·上古天真》)并提出应根据一年四季阴阳的变化,在作息时间上要做相应的调整,春夏宜“夜卧早起”,秋季宜“早卧早起”,冬季宜“早卧晚起”(《素问·四气调神》)。

3.饮食养生饮食是机体生长发育、维持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

但是一定要注意饮食有节,调和五味,既不能暴饮暴食,也不能五味偏嗜。

如暴饮暴食就会损伤肠胃,影响健康。

《素问·痹论》提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同时不能饮食偏嗜,如长久偏食五味,就会使脏气偏胜偏衰,导致疾病的发生或早亡。

应饮食调和适当,“谨和五味”,就可以延年益寿。

5.形体养生《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和于术数的意思是正确掌握和运用各种养生技术,如气功、导引、吐纳、按摩、拳术之类。

不难看出,《内经》是非常重视锻炼,人们要想有强健之体力,要想延年益寿,就必须重视形体锻炼,只有形体健康,精神健旺,形体和精神都均衡健康,才能享受天赋与人应有的寿命。

总之,《内经》的养生理论博大精深,对人类养生保健的贡献是巨大的,它牢固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并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在学习、理解、应用它的同时,要不断地将它丰富,为祖国医学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黄帝内经养生读书心得(精选5篇)

黄帝内经养生读书心得(精选5篇)

黄帝内经养生读书心得(精选5篇)黄帝内经养生读书心得(精选篇1)阅读,是个自我沉淀、自我提升的过程。

读书月活动中,我有幸读到《黄帝内经》一书,让我在纷繁世界中得到了片刻宁静,有了些许人生体会。

《黄帝内经》是一本生命之书,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把人的形体和精神看作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认为人的形体病变可以影响精神,精神的状况又可以影响形体的病变,同时人体又是与外界环境(自然、社会)紧密相连的。

人体必须与外界环境取得平衡,按照自然界的变化来调节饮食起居和精神活动,前者为“形神合一”观,后者则为“天人相应”观,二者充分反映了《黄帝内经》中的“整体恒动观”,是其所主张的两个基本观点。

《黄帝内经》是一部经典、深奥的中医药学著作,它不同于西医书籍那样将人体进行解剖、生理、病理等学科性细化,而是通过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合一理论构建了完整的中医药学体系。

要说《黄帝内经》的特点,我第一个想到的词就是“变化”。

举个例子,在《咳论篇》中的一个问题:肺之令人咳何也?而回答是: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从中,我认识到即使是一个症,也是无穷变化的,更何况治疗方法呢?黄帝内经的思想很博大,能包容。

在《异法方宜论篇》中说到,一病而治各不同,地势使然也。

东方之砭石,西方之毒药,北方之灸焫,南方之九针,中央之导引按蹻,雑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也。

我只是愚笨初学者,尚能有所感悟,对于圣贤前人,当然更不在话下。

仲师之伤寒,金元四大家之寒凉攻邪补土滋阴,明清之温病,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了内经。

一部经典,竟成就了一部部新的经典,真是蔚为壮观。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全书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全书

4
补气务必多食益气健脾的食物
5
人参善补气,脾肺皆有益
6
补气血,千万别陷入误区
三 认清自己是 什么体质,把养 生养到实处
四 湿热体质:养生重在 疏肝利胆,祛湿清热
1
湿热体质宜重“四养”
2
脚臭其实是脾湿造的“孽”
3
湿热体质易生“痘”,平衡火罐 可防治
4
冬虫夏草不适合湿热体质的人
三 认清自己是什么体 质,把养生养到实处
五 阳虚体质:调养重在扶阳固本, 防寒保暖
01
单阳 虚击体此质处与输阳入气你不的足正的文差 别
02
阳虚体质,多吃点养阳、补阳食物
03
十个胖子九个虚,胖子也要补身体
04
现代人的阳虚体质,多是冰箱“冻”出 来的
三 认清自己是什么体质,把养生养到实处
六 阴虚体质:养生重在滋阴降火,镇静安神
四 钻石之旅——《黄帝内经》中 的养生精要
0 1 由工人伐木想到的:正气存内,邪不可 干
0 2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健康长寿的 根本
0 3 不拘一格,因人施养——《黄帝内经》 养生原则
0 4 饮食、起居作息当与自然相应 0 5 顺四时以适寒暑,避六淫各有主时
二 补足真阳百病 消——阳气是人体最 好的治病良药
B
疾病分阴 阳,防治
各有方
C
亚健康是 轻度阴阳
失衡
D
运动就可 以生阳, 静坐就可
以生阴
三 认清自己是什么 体质,把养生养到实 处
三 认清自己是什么体质,把养生养到实处
A
C
E
二 平和体质:养 生要采取中庸之道”
四 湿热体质:养 生重在疏肝利胆,
祛湿清热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中的养⽣之道张焱副教授单位:长春中医药⼤学部门:医学系职位:副教授《黄帝内经》中的养⽣之道诠释《黄帝内经》中的养⽣之道是中医长寿之道的理论基础,是研究⾝体健康益寿延年的理论。

总结了两千年以来古代⼈类养⽣长寿的经验,对养⽣之道做了⾼度的概括。

如在《索问·上古天真论》中指出“上古之⼈,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笔者以此为基础,诠释对中医养⽣的认识,使古⽼的中医养⽣之道发扬光⼤,为当今⼈类的健康造福。

1.《黄帝内经》中的法于阴阳云:“提挈天地,把握阴阳……”,这⼀理论作为养⽣防病的思想,更主要是要认识到⾃然界变化的规律。

并遵从这⼀规律。

从⽽减少疾病的发⽣。

因此《黄帝内经》中明确提出“天⼈相应”的观点。

这⼀观点主要阐明了“⽓候与养⽣长寿”的关系和“环境对养⽣长寿”的影响。

《素问·四⽓调神⼤论》中具体论述了顺应四时阴阳、调摄精神的养⽣⽅法,是“法于阴阳”思想的具体体现,四时阴阳的盛衰消长,表现为⾃然景象、⽓候各异,使万物⽣长收藏。

在⾃然界中,⼈必须要适应四时之⽓,⽅能使⾃⾝的阴阳之⽓得以平衡。

⼜以顺四时⽽养⽣长收藏之⽓来论述“法于阴阳”的精神实质。

如《素问·四⽓调神⼤论》云:“春三⽉,此谓发陈,天地俱⽣,万物以荣,夜卧早起,⼴步于庭,被发缓⾏,以使志⽣”,以适应阳⽓的⽣发,⽣机萌动,万物⽣发欣欣向荣的⾃然景⾊,⼈类精神活动要愉快⽆杀罚夺之意,即为“养⽣之道”。

“夏三⽉,此谓蕃秀,天地⽓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厌于⽇”,以适应夏季阳⽓的隆盛、万物蕃秀之特点,精神焕发,热情洋溢,亦谓“养长之道”。

“秋三⽉,此谓容平,天⽓以急,地⽓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万物收成,天⽓劲急,地⽓清肃,阳⽓收敛。

则应早卧早起,意志安宁,精神收敛于内,以缓解秋天的肃杀之⽓对⼈体的影响,即“养收之道”。

“冬三⽉,此谓闭藏,⽔冰地坼,⽆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光”,阳⽓闭藏,必得太阳升起⽅可起床,⽅可避免阴寒之⽓的侵袭,故⽇:“去寒就温”,即“养藏之道”。

《黄帝内经》养生大道

《黄帝内经》养生大道

《黄帝内经》养生大道《黄帝内经》养生大道(3)完美人生的美丽过程: 黄帝的一生《黄帝内经》的开篇第一段,在黄帝开始问岐伯之前,也就是对人生、对生命、对健康开始第一问之前,先对黄帝做了一个描述: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史记·五帝本纪》里面也是这么描述黄帝的。

黄帝一生下来就神灵,就跟一般人不一样,很神灵很神奇。

在他刚生下来的时候就能够说话;在他幼小的时候做事情就非常迅速、果断,“徇齐”就是“迅疾”;长大了之后,非常敦实,非常敏捷;成人了就登上天子之位。

这是《黄帝内经》开篇的描述。

很多人一看就觉得这是神话、是传说。

有一点请大家务必要注意,其实这一段话不仅仅是在说黄帝的,也同样是描述我们每一个人的,它不是什么神话传说,而是人生过程的写照。

这里把黄帝的一生分为五个阶段,至少前三个阶段我们人人如此。

第一个阶段“生而神灵”。

小孩刚生下来的时候是怎么一种状态?是哭着来到这个世上的,是手握着拳来到这个世界的。

刚出生的小孩握拳有个特点,是把拇指扣在里面,然后握着拳。

为什么握着这么一个拳来世上,为什么不是散着手出来,这就是要保持着一个神灵,在胎儿时期就是这么握的。

拇指扣着的地方刚好是心经的少府穴,心是藏神的,心主神明,说明婴儿是内含神灵的,神气不外泄的。

我们再想一想,当一个人年老去世的时候是怎么样的,是“撒手而归”,撒开了手,就没有神灵了,神灵散掉了,所以人就死了。

我们想一想,每一个人生下来的时候是不是都神灵?小孩子刚生下来的时候,都是最有灵气的时候。

老子就发现了这个秘密,老子说婴儿“骨弱筋柔而握固”,虽然筋骨柔弱,但握拳却很坚固。

第二阶段“弱而能言”。

这并不是说每个人都是一生下来都能说话,而是指一生下来就能说人话。

我们试想一想,小孩生下来刚开始有一点懂事的时候、会说话的时候,都在说什么话?他们总是在问妈妈:“妈妈我从哪里出来的?我从哪里来的?”有的孩子还会问:“妈妈,人会不会死啊?死了之后到哪里去?”总是问这种问题。

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就中医而言,“养生之道”应该是养“生、长、收、藏”之道,广义的是更多地指养护生命的意思。

而生命轨迹是应该呈曲线,有起有落的。

这才是:顺应天地的养生之道。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希望对你有用!黄帝内经养生道家始祖黄帝所著《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影响世界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内容大致包括摄生(养生、预防)、阴阳、藏象(脏腑之生理、病理反映,并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之功能)、经络(十二经、奇经八脉)、论治(包括治则和治法,治法如针、砭、灸、汤药、药酒、按摩、纳气、温熨及贴药等外法)、药性理论、天时应象运气学说等。

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被称为医之始祖《黄帝内经》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形成医学家所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

《内经》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举凡人与自然、摄生、防治病、生理、脏腑、经络、病证、诊断治疗、中药、方剂、针刺灸熨、导引、按挢,以及五运六气七十二候等等学说莫不赅备,堪称中医理论的渊源。

除医学理论外,又广泛涉及到天文、地理、气象、物候、历算、哲学等许多方面,因此说是我国先秦时代的百科全书,是一部综合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也是现代中医学研究发展的可靠基石。

《内经》一书中还有许多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内容,涉及四季养生方法、预防、针灸、调摄等诸多方面,至今都有效地指导着人们的防病治病。

特别是其中的“治未病”思想,在当前更为世人关注和瞩目。

而且,还将一如继往地继续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保驾护航。

《黄帝内经》还蕴藏了很多哲理科学,主张以医道医德尽显人道品德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恬淡虚无的道家养生观。

黄帝内经饮食养生民以食为天古人云:民以食为天。

饮食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与健康也是密切相关的。

五谷为养《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五谷为养《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五谷为养《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中有此一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它给我们提供了世界上最早而又最全面的饮食指南:既要吃得杂而全面,又要吃得有主次之分。

在中国营养学会推出的膳食配比中,第一强调的也是要多吃五谷杂粮。

然而,《黄帝内经》里的饮食之道远不止此,它还蕴含着更多的饮食要义、饮食文化需要我们去挖掘和学习。

饮食要合理均衡《黄帝内经》倡导“谷肉果蔬,食养尽之”,就是指人们的膳食要均衡,不可偏颇。

谷肉果菜都是饮食营养的基本物质,而且有各自不同的性味功能,最好是均衡搭配食用,以保证营养全面,培补人体的精气。

可是现在有的孩子吃的都是精心加工出来的精细食品;有的人怕患高血压、心脏病不敢吃荤;也有不少人为了保持好的体形只吃水果餐、蔬菜沙拉,结果得不偿失,出现了各种病症。

吃“精品”的孩子脾胃越来越弱,“不敢吃荤”的人气血渐渐不足,“只吃水果餐、蔬菜沙拉”的人面色一天天向“菜色”靠近。

吃得杂一点,谷肉果蔬都接受。

即使吃粮食,也要细粮、粗粮相结合,谷物豆类相宜。

古人说得好:“烹龙炮凤何足贵,劝君杂食颐天年。

”与西方国家以动物性食物为主而很少谷物的膳食结构相比,它大大减少了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肥胖症及结肠癌等众多疾病患发的概率,对于提高我们民族的整体健康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饮食要节制适时《素问·上古天真论》里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把“饮食有节”作为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主张“谨和五味”、“饮食有节”的饮食方式,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的不良生活习惯。

过节或聚会时,人们常常会失去节制,暴饮暴食,结果吃出了肥胖病,吃出了高血压,吃出了肝硬化。

要健康,无论何时都应该做到“已饥方食,未饱先止”。

“已饥方食”,吃起来味香爽口,虽吃的是粗茶淡饭,却胜于美味佳肴;“未饱先止”,再好吃的东西也不要吃得过饱过撑,“每餐七八分饱,健康长寿活到老”,“七分饱”最养生。

(完整版)皇帝内经呼吸法养生之道

(完整版)皇帝内经呼吸法养生之道

皇帝内经呼吸法养生之道《黄帝内经》立论的最大特点在于透过天人关系,对气的范围及涵义做了多层次的分析,从“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宇宙”的观点出发,阐述自然界与个体生命之间的运化规律。

下面给大家分享黄帝内经呼吸养生法,喜欢养生的朋友值得一看哦。

黄帝内经呼吸养生法《黄帝内经》中黄帝问岐伯:“怎么通过呼吸来养气?”岐伯认为:人体应根据“五十营”调节呼吸节奏。

所谓五十营,是指经脉之气在人体内按一定规律运行,一昼一夜间循行全身五十周。

这就强调要采用一种深长而缓慢的呼吸形式,经过换算相当于一呼一吸6.4秒。

是古人呼吸养生的最佳节奏。

把呼吸放慢,并不是指一大口气一大口气地呼吸:而是要有意地关注呼气和吸气,不用太在意呼吸本身,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下腹部,关注腹部的升降起落就可以了。

升起的时候腹部隆起到顶点,收缩也是收缩到极点,这样就会把呼吸放慢。

起落一开始要用点力,渐渐地,就不必用力,非常自然。

慢呼吸一组做60次,每天至少要做2组,然后逐渐地让其变成一种自然的呼吸。

慢呼吸要做到四个字:深、长、匀、细。

深,深呼吸,就是一呼一吸都要到头;长,时间要拉长,要放慢;匀,要匀称;细,就是要细微,不能粗猛。

呼吸周期保持6.4秒可延寿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总是匆匆忙忙上班、风风火火出行,就连喘气的频率都比以前快了不少。

最新研究表明,现代人呼吸速度比古人快了1倍,每次只用3.33秒。

殊不知,如此快节奏却是养生大忌。

中国自古的养生都强调生命活动要有张有弛,其中最重要就是慢呼吸养生。

《黄帝内经》曾指出,人体应根据“五十营”调节呼吸节奏。

所谓五十营,是指经脉之气在人体内按一定规律运行,一昼一夜间循行全身五十周。

这就强调要采用一种深长而缓慢的呼吸形式,经过换算相当于一呼一吸6.4秒,是古人呼吸养生的最佳节奏。

慢呼吸养生,要做到四个字:深、长、匀、细。

深,深呼吸,就是一呼一吸都要到头;长,时间要拉长,放慢;匀,要匀称;细,就是要细微,不能粗猛。

开始呼吸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加以练习,久而久之就会变得自然,还可以加强呼吸功能,促进肺循环。

黄帝内经养生心得体会

黄帝内经养生心得体会

黄帝内经养生心得体会篇一:`读《黄帝内经》-对养生的感悟读《黄帝内经》——对养生的感悟关键词:黄帝内经养生心得体会正文:《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名著,我国四大名著之首。

其内容包含的知识博大精深。

我读《黄帝内经》已有半年了,对养生这部分稍有体会,心得算不上,只是对其有些许感悟罢了。

《黄帝内经》在养生这方面极为重视。

在《素问》中,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就提出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的养生原则,可见对养生的重视。

《内经》中对养生的思想最大的特色就是以人为本。

《内经》中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

自然中的变化,必然会影响人们。

所以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来养生。

而人本身也是一个整体,身体的内部保持平衡,就像阴阳一样“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身体不会生病而达到养生。

我对于《内经》中养生的感悟主要在于这几方面:“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养生原则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从那时起他们便意识到人与自然的联系。

人们按照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而起居生活,并通过正确的养生保健之法如导引、按摩等来调养身体。

那么古人们优势如何“法于阴阳”的呢?一是顺应四时变化。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到“春三月,此谓发陈。

??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

??夏三月,此谓番秀。

??使志勿怒,??若所爱在外。

??秋三月,此谓容平。

??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

冬三月,此谓闭藏。

??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

”四时之气本于天,人们顺应四时以养生,体现了人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养生之道。

二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到“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做手足不如右强也。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重磅人事以养五脏。

”九州之大,其九州九气各不相同。

人们所居处的地域环境不同,其养生的方法也不同。

从《黄帝内经》学中医养生之道

从《黄帝内经》学中医养生之道

从《黄帝内经》学中医养生之道中国人讲情义,说“为哥们两肋插刀拼了性命”,他不会说“拼了生命”。

诸葛亮在《出师表》里写道,“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他写的是性命,他不说“苟全生命于乱世”。

实际上,以诸葛亮的本事,在当时完全可以北走魏,东奔吴,在曹操或孙权处谋个一官半职,以安享天年。

但他没有,他就跟着刘备入西蜀不毛之地,这就是性情使然,这就是性命与生命的区别。

孟子说过:“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从生命角度来讲,牛也好,狗也好,人也好,是一样的,都是一个个的生命。

人也是,从饮食从物质上讲人和人也是没什么区别的,人的区别在于性命、性情,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也在于此。

换句话说,一个脑死亡的人,生命还在,性命却没有了。

这就是生命和性命的不同。

懂得了这些,那么养生就不仅仅是今天吃点什么、明天喝点什么。

孔令谦养生箴言:养生不仅仅是养护生命,同时也是在养护你的性命,是和你的人生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

这样的问题了。

《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养生首务在养心,要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性格、性情。

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没有一个良好的德性,如何能够健康、长寿?!《黄帝内经》中说:“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就可年皆百岁,而动作不衰,养性之理。

”长寿老人大多性格开朗,性情平和,很少生气,遇事心胸豁达,极少与人发生争执,为人厚道,不在小事上计较。

其中的秘诀就是知足常乐,衣食随缘,不怀恩怨,甘于淡泊,修身养性,与世无争。

所以中国自古有“仁者寿”之说。

一个做亏心事的人,夜不能寐,担惊受怕,他能长寿吗?可见“仁”这个意义是非常之大的。

“仁”其实也是人的本质。

孔子说,“人者仁也”,人就是“仁”,是善,善也。

养生,是一种心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胸满呕逆(气逆)
• 飧泄(下焦无火)
可编辑版
16
脾者,谏议之官,知周出焉。(《素问·刺法 论》)输布四方
• 1. 谏议之官 • 2. 脾主身之肌肉(《素问·痿论篇》) • 3. 脾在志为思 • 4 .脾主统血(心主血脉,肝藏血)
可编辑版
17
脾经经证的表现
• 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 衰,身体皆重

• 题目的含义
• 善哉!余闻精光大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斋戒择 吉日,不敢受也。
可编辑版
8
五藏之官能--中央政府(藏而不泻)
•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统摄脏腑 •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权衡治理 •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蕴含生机 • 脾者,谏议之官,知周出焉。(《素问·刺法论》)
19
肾经经证的表现
• 饥不欲食,面如漆柴 • 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 • 目巟巟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
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可编辑版
15
肝经经证的表现
• 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 (实症)
• 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 (虚症) • 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
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 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 • 腰痛不可以俯仰(太冲) • 丈夫颓疝,妇人少腹肿 • 甚则嗌干 • 面尘脱色
可编辑版
11
心病(2)
• “心主神明”(精神疾患 ) : • 胃足阳明之脉 “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
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 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 • 肾足少阴之脉“目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 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 • 先生理、后心理
可编辑版
12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权衡治理
输布四方 •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造化形容 •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疏通气机
可编辑版
9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统摄脏腑
• 1. “心”字解 • 2. 心藏神-心主血脉,藏神 • 两精相搏谓之神 • 3.心“在志为喜” • 4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可编辑版
10
心病(1)
• “心主血脉” : • 肺经(烦心胸满) • 胃经(心欲动) 子盗母气 • 脾经(心下急痛) 湿邪 • 心经(噫干、心痛) 心血虚 • 肾经(心如悬、烦心、心痛)早搏 间歇 • 心包经(心中憺憺大动) • 胆经(心胁痛不能转侧)气化无力
向《黄帝内经》学习养生之道
可编辑版
1
五藏与中医意象思维(上)
《内经》的五藏,非血肉的五脏。 意象思维的总原则: 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 水曰润下 火曰炎上 木曰曲直 金曰从革 土曰稼穑 • 1.象五行:木、火、土、金、水
•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1);肺~商(2);肾~羽(6) • 9.象卦象:震,离,兑,坎 • 10.象五色:东方青色(肝)、南方赤色(心)、
西方白色(肺)、北方黑色(肾)、中央黄色 (脾)
可编辑版
4
五藏与中医意象思维(下)
• 人体五藏之象
• 五藏: 肝 心 脾 肺 肾
• 五腑: 胆 小肠 胃 大肠 膀胱
• 五体: 筋 脉 肉 皮 骨
• 五窍: 目 舌 口 鼻 耳
• 五华: 爪 面 唇 毛 发• 五声: 呼 笑 歌 哭 呻
• 五神: 魂 神 意 魄 志
• 五志: 怒 喜 思 忧 恐
• 五变: 握 厥 哕 咳 栗
• 五味: 酸 苦 甘 辛 咸
• 五臭: 臊 焦 香 腥 腐
• 五液: 泪 汗 涎 涕 唾
可编辑版
5
黄帝的意义(一)
• 1.中医的经典是什么? • 2.《黄帝内经》与《伤寒论》的不同
• 2.象方位:东、南、中央、西、北 • 3.象四季:春、夏、长夏、秋、冬 • 4.象动物(含天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蚯蚓 • 5.象人事:木母、金公、姹女、婴儿、黄婆
可编辑版
2
可编辑版
3
五藏与中医意象思维(中)
• 6.象社会:君主、宰相、将军、政委、作强 • 7.象五气:风、热、湿、燥、寒 • 8.象五音:肝~角(3),心~徵(5),脾~宫
• 1.相傅之官 (主一身之气) • 2.肺主一身之气:肺主气--营气 卫气,司呼吸
•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休。
• 3.治节出焉
• “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之枢纽)也,非皮 肉筋骨(之关节)也。”
• 4.肺藏魄:
• 6.为什么“上医医国”
• (1).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 (2). 不为良相,即为良医
可编辑版
7
《素问·灵兰秘典论》的社会医学模式
• 主旨: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可以促进对生理问题的认知与理 解,反过来,《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中关于脏腑分 工合作、各司其职的社会医学模式也可以加深我们对社会 结构的认知与了解。
可编辑版
13
肺经经证的表现
• 浅证 • 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 • 深入脏腑 • 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
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 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可编辑版
14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蕴含生机
• 1. 将军之官 • 2. 肝主筋,肝藏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 3. 肝藏魂 • 4. 肝主疏泄、在志为怒 • 心之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
• 舌本痛,体不能动摇 • 食不下 • 烦心,心下急痛 • 溏,黄疸 • 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趾不用
可编辑版
18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造化形容
• 1. 作强之官 • 2. 肾主藏(精)
•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素问·六节藏象论》 ) • 3. 伎巧出焉 • 4. 肾藏志
可编辑版
• 五内阴阳谓之内,万世宗法谓之经
• 3.为什么用“黄帝”命名
• 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 用其教百年
• 4.研究医学为什么要研究女性?
可编辑版
6
黄帝的意义(二)
• 5.《内经》与《史记》
• (1). 司马迁为什么受宫刑 • (2).《史记·五帝本纪》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 (3). 为什么说《内经》成书于汉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