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之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原文: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生命是一个过程)现在告诉大家,你看它都是很完整的,就是四个字,四个字的。
其实大家可能老觉得养生,说老师你一定要教我们很多的养生方法,我告诉你,生活当中无处不在养生,比如说同样读这句话,你是吟诵下来的,你声音如果保持了一个抑扬顿挫的话,你本身就养气。
所以大家要好好地去读《黄帝内经》,不要怕读不懂,前面不懂,后面都会有人给你解释。
那么昔在黄帝,生而神灵,这第一段讲的什么意思呢?实际上是在讲生命是一个过程。
昔在,我稍微说一下这个昔字,昔字是什么意思呢,大家看,昔(象形字),就是日在水下,太阳已经到了洪水里边了,这意味着一个很远古的洪水时代,那么用英文来翻译就是longlongago,就是很久很久以前。
那么很久很久以前有个黄帝,生而神灵,看上去好像是在说黄帝,实际上真的是在说黄帝吗?难道我们每个人出生都不是神灵吗?那么生而神灵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神灵就告诉你,任何一个生命的出生,都有他不可思议的那一方面。
比如我们想一个受精卵,然后在经过细胞分裂,然后再经过十月怀胎,他就能够完成人类几亿年的进化,这难道不是一种神灵吗?所以实际上这不是单纯在说黄帝,而是说我们人的生命都是生而神灵。
我们每个人都生而神灵。
而且我现在告诉你,每个人生而神灵都是有相的。
养生智慧所谓神灵大家看下面我举个老子的一句话,叫做什么呢?老子是最爱用小孩子来打比方的,老子最喜欢的几类人物,一个是小孩子,一个是少女。
那么他说小孩子说什么呢?原文: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的小孩子连毒虫,比如说我们大家在生活当中都看到过或者听说过这样的故事,有狼可以把孩子抱回去,没听说过狼把大人抱回去,为什么?想没想过,为什么能去把小孩子抱回家去养一个狼孩出来,没说把你抱回去,为什么?因为什么呀,小孩子在老子的眼里,老子就解释,这是为什么,因为小孩子阳气特别足,阳气特别足,肾精特别足的话,他就不懂得恐惧。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原文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原文人们顺应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进行养生调节,就能未病先防、健康长寿,反之则会患病夭折。
那么四季怎么养生呢?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原文,希望对你有用!四季养生原文及释文[原文]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
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
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
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
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就中医而言,“养生之道”应该是养“生、长、收、藏”之道,广义的是更多地指养护生命的意思。
而生命轨迹是应该呈曲线,有起有落的。
这才是:顺应天地的养生之道。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希望对你有用!黄帝内经养生道家始祖黄帝所著《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影响世界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内容大致包括摄生(养生、预防)、阴阳、藏象(脏腑之生理、病理反映,并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之功能)、经络(十二经、奇经八脉)、论治(包括治则和治法,治法如针、砭、灸、汤药、药酒、按摩、纳气、温熨及贴药等外法)、药性理论、天时应象运气学说等。
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被称为医之始祖《黄帝内经》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形成医学家所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
《内经》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举凡人与自然、摄生、防治病、生理、脏腑、经络、病证、诊断治疗、中药、方剂、针刺灸熨、导引、按挢,以及五运六气七十二候等等学说莫不赅备,堪称中医理论的渊源。
除医学理论外,又广泛涉及到天文、地理、气象、物候、历算、哲学等许多方面,因此说是我国先秦时代的百科全书,是一部综合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也是现代中医学研究发展的可靠基石。
《内经》一书中还有许多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内容,涉及四季养生方法、预防、针灸、调摄等诸多方面,至今都有效地指导着人们的防病治病。
特别是其中的“治未病”思想,在当前更为世人关注和瞩目。
而且,还将一如继往地继续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保驾护航。
《黄帝内经》还蕴藏了很多哲理科学,主张以医道医德尽显人道品德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恬淡虚无的道家养生观。
黄帝内经饮食养生民以食为天古人云:民以食为天。
饮食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与健康也是密切相关的。
黄帝内经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养生之道相生相克,阴阳平衡《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内景隧道,唯反观者能照察之。
黄帝内经内求上古之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
自我修复能力内练疏通经络,调整气血。
经络通畅,五行合谐,整体达到身体平衡有序=健康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蔗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之知其情,留淫日深,著于骨髓,心思虑之,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黄帝内经的指导原则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至道在微,【变】化无穷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
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
[阴阳与疾病]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不休,故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
如环无端,其流无纪,终而复始。
内溉脏腑,外濡腠理。
经络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经络与疾病]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是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主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
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也有五,何以声乎?皆生于五脏也,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
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经络与疾病]肾膀胱,【肾藏精】肾主骨、生髓,开窍于耳,其华在发,在志为恐【志】,在液为唾,咸入肾,色为黑,冬养肾。
脾,脾主肌肉、【脾藏肉】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意】,在液为涎,甜入脾,色为黄,长夏养脾。
肺大肠,【肺藏气】肺主皮毛、开窍于鼻,在志为悲【魂】,在液为涕,辛辣入肺,色为白,秋养肺。
肝胆,【肝藏血】、主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在志为怒【魂】,在液为泪,酸入肝,色为青,春养肝。
心小肠,心生血,【心藏神】、血脉,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苦入心,色为红,夏养心。
《黄帝内经》讲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讲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内经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各九卷,其内容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故被称为“医书之祖”、“医学之宗”。
中医认为医学最高境界是“治未病”,也就是刚有疾病征兆时就将其给治愈,而做到这点的最好方法就是养生之道,老年人因身体机能衰退而容易患上各种疾病,所以养生之道是老年人最为重视的方法。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询齐(xun ji),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歧伯对日: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养生之道最重要的就是调整好生活习惯,生活习惯是养生中最终要的一点,也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一点,做好这点就是最好的养生之道。
#养老有道#。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那么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根底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
君主之官:心养生之道我们下棋的时候,不管是丢了车,还是丢了马,只要老帅还在,这棋就没输;但老帅被对方吃掉了,你的车马炮再多,也是输了。
心在人体五脏中的地位就像棋盘中的老帅,因此《黄帝内经》满意为“君主之官”,掌管全身的气血运行。
中医说心藏神,心的气血充盈,神得以修养,那么人就头脑清楚、神思敏捷、睡眠香甜。
反之,如果人记忆力下降,睡眠浅而多梦,那就说明心气、心血不够用了,要赶快补充。
中医认为,大喜伤心。
这就是说,过度惊喜会使心功能受损,比方范进中举就是大喜伤心的典型例子。
心开窍于舌。
中医通过观察舌的形态与色泽变化,还有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来判断心的功能状况。
比方舌尖经常溃疡的人,就是心火旺;讲话时频繁出现断点,就是太疲劳了,心气虚弱不够用了;舌根下的静脉色泽紫黯而曲张,说明心血管多有硬化。
心火系统功能异常,常出现以下病症:心慌心悸、心前区疼、嘴唇指甲发青、口舌生疮、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冠心病等。
那么出现这些病症,中医有哪些好的方法呢?根据天人合一的五行养生文化,红枣、红椒、赤豆、樱桃、鸡鸭血、桂圆等红色的食品和“呵〔he〕”这个发音都与心相关,归属于心火系统,故能补心。
清心火最正确的食物是莲子和苦瓜,他们都是苦味的,苦味入心经也归属于心火系统,能够清泻心火。
日常生活中多发“呵〔he〕”这个音对心功能也有帮助。
在身体内部我们可以通过敲心包经、摩内关、撞大陵、拍极泉的简易方法来推动心气、心血的运行。
(完整版)皇帝内经呼吸法养生之道
慢呼吸养生,要做到四个字:深、长、匀、细。深,深呼吸,就 是一呼一吸都要到头;长,时间要拉长,放慢;匀,要匀称;细,就是要 细微,不能粗猛。 开始呼吸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加以练习,久而久之就 会变得自然,还可以加强呼吸功能,促进肺循环。同时,加强腹内的 自我按摩,改善腹腔血液循环,增强胃肠蠕动。但要注意用鼻呼吸, 不要用嘴呼吸。
除了慢呼吸,古人的慢养生概念还包括慢用脑、慢动作、慢吃、 慢睡、慢说话、慢散步,然后达到慢心跳、慢呼吸、慢消耗,进入慢 节奏的生命状态,最终达到慢衰老。
现代人虽不必完全拘泥于古代养生法, 但对上班族来说, 慢养生 应成为快节奏生活的调剂。8小时工作时间内,可以保持快节奏,下 班后,就要放慢脚步,将紧绷着的弦放松一下。白天紧、晚上松,如 此“快中求慢”,有张有弛,能让生命之弦有弹性。
和灸、雀啄灸和往返灸。
自我艾灸时多用艾条灸,因为艾条使用方便,也好控制。
取坐位,全身自然放松,呼吸平稳,心无杂念,将所施灸的部位 暴露出来。灸时要注意防止火星落在皮肤上,避免烫伤。
悬灸上肢穴位:内关。
悬灸下肢穴位:涌泉、足三里、三阴交。
被动艾灸法
被动艾灸也就是请他人帮助施以灸疗,艾柱灸与艾条灸均可以, 可根据情况选用。一般艾柱灸难度大一些,需要用心学习操作;艾条
慢呼吸要做到四个字:深、长、匀、细。深,深呼吸,就是一呼 一吸都要到头;长,时间要拉长, 要放慢;匀,要匀称;细,就是要细微, 不能粗猛。
呼吸周期保持6.4秒可延寿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人们总是匆匆忙 忙上班、风风火火出行,就连喘气的频率都比以前快了不少。最新研 究表明,现代人呼吸速度比古人快了1倍,每次只用3.33秒。殊不 知,如此快节奏却是养生大忌。 中国自古的养生都强调生命活动要有 张有弛,其中最重要就是慢呼吸养生。
解读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解读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经典之一,集中了古代医学家对养生之道的深刻理解和实践经验。
在这部经典中,黄帝内经阐述了养生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系列的方法和指导。
本文将对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进行解读。
一、养生的概念养生在黄帝内经中被定义为“保持身心健康、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过程。
黄帝内经认为,身体的健康与周围环境、饮食、运动等多个因素有关。
因此,通过调节这些因素,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二、均衡饮食黄帝内经强调了均衡饮食的重要性。
根据经典中的观点,饮食应当根据个体的体质、季节和地域特点进行调整。
其中,五谷、肉类、蔬菜、水果等食物的搭配要合理,保证营养的均衡摄取。
此外,黄帝内经还提到了“以时食”和“不嗜滋味”两个原则,即饮食应该遵循季节和自然规律,并避免偏食和过食。
三、适当运动黄帝内经认为,适当的运动对于养生至关重要。
通过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体质。
然而,黄帝内经也强调了运动的方式和节奏的选择。
个人的体质和年龄应该根据来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不宜过度运动或者长时间不运动。
四、调节情绪情绪状况对于身体的健康与养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黄帝内经提出了情志调摄的观点,认为通过调节情绪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负面情绪如愤怒、忧虑和悲伤等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调节情绪对于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五、合理作息黄帝内经认为,合理的作息安排是养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良好的作息习惯可以促进身体的恢复和修复,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此外,根据古人的观点,早晨起床、午休和晚上睡眠的时间都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保持规律的作息可以维持身体的健康。
结语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养生经验和方法。
通过均衡饮食、适当运动、调节情绪和合理作息等多个方面的调整,我们可以达到保持身心健康的目的。
然而,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体质和健康状况是不同的,因此,在养生过程中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和选择。
只有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才能真正起到养生的效果。
《黄帝内经》中的情志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中的情志养生之道“清静”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这是调神摄的主工措施。
古人之所以强调,“静者寿,躁者失”,是因为心常静则心安,神安则五赃六腑的气机协调,精气日渐充实,自可延年益寿。
1、神志养生法:(1)少私寡欲:只有私欲少和没有“贪欲”的人才能淡泊名利,处世豁达,性格开朗,这样就会有助于心神的清静内守,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平时恬淡虚无,与世无争,自然会精神内守,阴阳平和,气血旺盛,邪无所容,百病不生《黄帝内经》中“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就是教导我们要少么寡欲。
(2)知足常乐:老子说:“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无忧”和“知足”即是自我内心世界的自我体验和感觉,是情感世界自我调节的结果。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所以应该对自己的位置具有充分的满足感。
自己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具有充分的满足感,心情自然会愉快。
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无忧无愁,知足常乐就会有一个好心情,就会感到人生的道路上充满着阳光和欢乐,这样的人自然会健康长寿。
(3)心胸豁达:心胸豁达是指性格开朗,心胸坦荡,气量大中。
长寿老人能够长寿的原因与其心胸豁达,性格开朗,知足常乐,衣食随缘,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的精神状态有关。
想使自己的心胸豁达的方法之一,就“走出小天地,溶入大自然”。
也就是说,不要总把自己封闭在家庭的小天里,要走出家门,去饱览自然界给我们的恩赐--青山绿水,风景名胜,去感受大自然的情趣。
花上飞蝶,草间昆虫,枝头歌鸟,水中游鱼及山野里的小动物,都能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使人有一种脱俗人雅感觉,有利于胸襟豁达和性格开朗,试想一个“上观黄山之云海,下望碧海之波涛,以苍松翠柏为伴,以闲云野鹤为友”的人,还可能为日常生活中三瓜二枣的得失而苦恼吗?在处理家庭问题和生活琐事上更应该豁达大度,夫妻之间要注重感情,淡化道理,强调优点,忽视缺点,忘记过去,重视现在,在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处理上要“难得糊涂”。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黄帝内经是我国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医的圣典。
该书包含了大量关于养生之道的宝贵内容,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健康指导。
本文将从黄帝内经中摘取一些养生之道的要点,帮助读者提升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一、平衡饮食饮食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而黄帝内经中也强调了饮食的平衡。
根据其中的养生之道,我们需要根据个人体质和季节特点来调整饮食。
夏季多吃清凉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冬季则适合食用温热的食物,如姜、葱等。
此外,黄帝内经中还强调了食物的种类搭配,提倡五谷杂粮的摄入,并建议减少肉食和油腻食物的摄入。
二、保持良好的作息黄帝内经中提到了合理的作息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根据该经典,保持规律的作息可以帮助身体调整生物钟,保持充沛的精力和调节内分泌系统。
因此,我们应该每天保持固定的睡眠时间,早睡早起,并确保每天的睡眠时间充足。
此外,黄帝内经还提到了午休的重要性,建议午餐后适当休息,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身体健康。
三、运动与养生黄帝内经中强调了适度运动对于养生的重要性。
根据该经典的指导,适当的运动可以加强体质,增强免疫力,并促进血液循环。
我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慢跑、太极拳、瑜伽等,坚持每天进行适量的运动。
此外,黄帝内经还提倡注意运动的节奏和力度,避免过度运动和长时间久坐,以保护身体健康。
四、情绪调节和心理保健黄帝内经中提到了情绪与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合理调节情绪有助于身心健康。
根据其中的养生之道,我们应该学会情绪管理,并避免长时间的愤怒、忧虑等负面情绪。
黄帝内经还强调了放松和休闲的重要性,建议人们在生活中寻找放松的方式,如听音乐、阅读、旅游等,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五、合理穿着和环境卫生黄帝内经中强调了合理穿着和环境卫生对于健康的重要性。
该经典建议穿着舒适宽松的衣物,避免穿着过紧或过热的衣物。
此外,黄帝内经还提醒了我们要保持周围环境的清洁和卫生,避免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
六、中医养生的辅助手段黄帝内经中提到了中医的养生方法和辅助手段,如针灸、推拿等。
浅谈《黄帝内经》养生之道
浅谈《黄帝内经》养生之道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成书于秦汉之际,其中记载着丰富的摄生之法和养生防病之道,它是古人经过长期与疾病作斗争而积累的宝贵经验,一直为后世医家所遵循。
本文就《内经》关于养生的要点予以。
2.起居养生《内经》认为起居有常,坚持良好的作息制度,劳逸结合,生活规律,才能神气安顺,健康长寿。
主张“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使“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素问·上古天真》)并提出应根据一年四季阴阳的变化,在作息时间上要做相应的调整,春夏宜“夜卧早起”,秋季宜“早卧早起”,冬季宜“早卧晚起”(《素问·四气调神》)。
3.饮食养生饮食是机体生长发育、维持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
但是一定要注意饮食有节,调和五味,既不能暴饮暴食,也不能五味偏嗜。
如暴饮暴食就会损伤肠胃,影响健康。
《素问·痹论》提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同时不能饮食偏嗜,如长久偏食五味,就会使脏气偏胜偏衰,导致疾病的发生或早亡。
应饮食调和适当,“谨和五味”,就可以延年益寿。
5.形体养生《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和于术数的意思是正确掌握和运用各种养生技术,如气功、导引、吐纳、按摩、拳术之类。
不难看出,《内经》是非常重视锻炼,人们要想有强健之体力,要想延年益寿,就必须重视形体锻炼,只有形体健康,精神健旺,形体和精神都均衡健康,才能享受天赋与人应有的寿命。
总之,《内经》的养生理论博大精深,对人类养生保健的贡献是巨大的,它牢固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并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在学习、理解、应用它的同时,要不断地将它丰富,为祖国医学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内经》的养生之道
《内经》的养生之道《内经》的养生之道在中国,影响力最大的养生书籍,莫过于《内经》。
下面是《内经》的养生之道,随小编来看看吧。
《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
有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药,实际上《黄帝内经》整本书里面只有13个药方,药方很少。
它关键是内观,看我们的五脏六腑,观看我们的气血怎么流动,然后内炼,通过调整气血、调整经络、调整脏腑来达到健康,达到长寿。
《黄帝内经》的内求还用于养生,换句话说,养生要靠内求。
真正的上等药物正是体内的精气神———“上药三品,精与气神”。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要内求,是要我们往里求。
这提示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关注自己,生命就在于自己手中,生命更在你自己的内求当中,光靠外求是不能健康长寿的。
养生总原则: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黄帝内经》采用对话的形式,记录黄帝与岐伯等大臣的对话。
在开篇黄帝就问岐伯,上古的人都能活百岁而形体运动不衰退,现在的人却不是,今人活到50岁的时候,动作就开始衰退了,这是世道变了,还是人类自己失去了养生的方法了呢?人怎样才能健康活过100岁,活过“天年”?我把黄帝提的这个问题称为人生第一问。
我们只要认真听一听岐伯的回答,就会发现,其实养生很简单,“天年”真的可以实现。
岐伯的回答是世道并没有变,天道也没有变,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变化了,生活习惯变了,生活方式变了。
岐伯回答了八个字“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这八个字是养生总原则。
实际上整部《黄帝内经》都在诠释这八个字。
养生就是一种生活习惯,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
什么是健康的生活习惯?就是在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处处按照“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来做。
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天天都在经历的。
第一,食饮有节。
上古的人懂得养生之道,饮食是有规律,有节制的。
第二,起居有常。
起居———不仅是起床、睡觉,还包括日常的活动。
起居要有常规,是不能搞乱的。
第三,不妄作劳。
就是说劳动、运动应不过分,也就是要守常规,要适度,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
黄帝内经养生名言十句
黄帝内经养生名言十句
《黄帝内经》是古代中医学经典之一,提倡养生和预防疾病的理念。
以下是《黄帝内经》中的一些养生名言:
精神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
饮食养生:“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
调理气血:“不张不弛,无刚无柔。
”
运动养生:“宜动则动,宜静则静。
”
心态养生:“喜怒不形于色,瞬息无间,谓之神明。
”
养生之道:“不当不过,不去不居。
”
情志养生:“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恐伤肾。
”
保持平和:“寿可俭而神可饱。
”
适度锻炼:“无欲则刚,无求则强。
”
谨慎用药:“大抵百病,总从于胃口。
”
这些养生名言强调了平衡、适度、顺应自然的原则,通过合理的饮食、良好的作息、积极的情绪管理等方式来维持身体健康。
它们体现了中医养生学说的核心思想,对于现代人们的生活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中的养⽣之道张焱副教授单位:长春中医药⼤学部门:医学系职位:副教授《黄帝内经》中的养⽣之道诠释《黄帝内经》中的养⽣之道是中医长寿之道的理论基础,是研究⾝体健康益寿延年的理论。
总结了两千年以来古代⼈类养⽣长寿的经验,对养⽣之道做了⾼度的概括。
如在《索问·上古天真论》中指出“上古之⼈,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笔者以此为基础,诠释对中医养⽣的认识,使古⽼的中医养⽣之道发扬光⼤,为当今⼈类的健康造福。
1.《黄帝内经》中的法于阴阳云:“提挈天地,把握阴阳……”,这⼀理论作为养⽣防病的思想,更主要是要认识到⾃然界变化的规律。
并遵从这⼀规律。
从⽽减少疾病的发⽣。
因此《黄帝内经》中明确提出“天⼈相应”的观点。
这⼀观点主要阐明了“⽓候与养⽣长寿”的关系和“环境对养⽣长寿”的影响。
《素问·四⽓调神⼤论》中具体论述了顺应四时阴阳、调摄精神的养⽣⽅法,是“法于阴阳”思想的具体体现,四时阴阳的盛衰消长,表现为⾃然景象、⽓候各异,使万物⽣长收藏。
在⾃然界中,⼈必须要适应四时之⽓,⽅能使⾃⾝的阴阳之⽓得以平衡。
⼜以顺四时⽽养⽣长收藏之⽓来论述“法于阴阳”的精神实质。
如《素问·四⽓调神⼤论》云:“春三⽉,此谓发陈,天地俱⽣,万物以荣,夜卧早起,⼴步于庭,被发缓⾏,以使志⽣”,以适应阳⽓的⽣发,⽣机萌动,万物⽣发欣欣向荣的⾃然景⾊,⼈类精神活动要愉快⽆杀罚夺之意,即为“养⽣之道”。
“夏三⽉,此谓蕃秀,天地⽓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厌于⽇”,以适应夏季阳⽓的隆盛、万物蕃秀之特点,精神焕发,热情洋溢,亦谓“养长之道”。
“秋三⽉,此谓容平,天⽓以急,地⽓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万物收成,天⽓劲急,地⽓清肃,阳⽓收敛。
则应早卧早起,意志安宁,精神收敛于内,以缓解秋天的肃杀之⽓对⼈体的影响,即“养收之道”。
“冬三⽉,此谓闭藏,⽔冰地坼,⽆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光”,阳⽓闭藏,必得太阳升起⽅可起床,⽅可避免阴寒之⽓的侵袭,故⽇:“去寒就温”,即“养藏之道”。
《黄帝内经》10条养生精华(养生干货)
《黄帝内经》10条养生精华(养生干货)1 天人合一,顺应天地黄帝内经里面,养生遵循的是“顺其自然”,天地万物,都有其运行规律,人的生活符合规律,便能健康,生活违背规律,就会失去健康。
例如今天某些“昼夜颠倒”的人,就是违反了自然规律!天地自然的变化,必然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存在种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比如,在一年四季之中,自然界表现出来的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发展变化,而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与此同理,在一日之中随着昼夜晨昏的阴阳变化,人体的生理功能也相应出现节律性的变化。
中医养生重视顺应天地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强调人体必须与天地自然界保持高度的和谐、协调、统一,这样才有可能保持健康长寿。
2 “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老子在《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认为构成世界的原初物质是形而上者的“道”。
宋钘、尹文将这种原初物质称之为“气”。
《黄帝内经》也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
在天地未形成之先便有了气,充满太虚而运行不止,然后才生成宇宙万物。
这其实是揭示天体演化及生物发生等自然法则。
在宇宙形成之先,就是太虚。
太虚之中充满着本元之气,这些气便是天地万物化生的开始。
由于气的运动,从此便有了星河、七曜,有了阴阳寒暑,有了万物。
阴阳五行的运动,总统着大地的运动变化和万物的发生与发展。
3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上古知道养生之道的人,能够按照客观规律安排生活,养生之法就是让自身的阴阳保持平衡,饮食上要有节制,在起居作息上同样要有规律,不能过于让身体疲劳透支。
如此,人的外形和体内的元气就得到了养颐,所以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能活到百岁。
4 清净内守,调和情绪养生以养心为主,而养心则以静为主,黄帝内经主张以调养精神思维活动,作为主要途径来保养生命、益寿延年。
五谷为养《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五谷为养《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中有此一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它给我们提供了世界上最早而又最全面的饮食指南:既要吃得杂而全面,又要吃得有主次之分。
在中国营养学会推出的膳食配比中,第一强调的也是要多吃五谷杂粮。
然而,《黄帝内经》里的饮食之道远不止此,它还蕴含着更多的饮食要义、饮食文化需要我们去挖掘和学习。
饮食要合理均衡《黄帝内经》倡导“谷肉果蔬,食养尽之”,就是指人们的膳食要均衡,不可偏颇。
谷肉果菜都是饮食营养的基本物质,而且有各自不同的性味功能,最好是均衡搭配食用,以保证营养全面,培补人体的精气。
可是现在有的孩子吃的都是精心加工出来的精细食品;有的人怕患高血压、心脏病不敢吃荤;也有不少人为了保持好的体形只吃水果餐、蔬菜沙拉,结果得不偿失,出现了各种病症。
吃“精品”的孩子脾胃越来越弱,“不敢吃荤”的人气血渐渐不足,“只吃水果餐、蔬菜沙拉”的人面色一天天向“菜色”靠近。
吃得杂一点,谷肉果蔬都接受。
即使吃粮食,也要细粮、粗粮相结合,谷物豆类相宜。
古人说得好:“烹龙炮凤何足贵,劝君杂食颐天年。
”与西方国家以动物性食物为主而很少谷物的膳食结构相比,它大大减少了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肥胖症及结肠癌等众多疾病患发的概率,对于提高我们民族的整体健康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饮食要节制适时《素问·上古天真论》里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把“饮食有节”作为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主张“谨和五味”、“饮食有节”的饮食方式,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的不良生活习惯。
过节或聚会时,人们常常会失去节制,暴饮暴食,结果吃出了肥胖病,吃出了高血压,吃出了肝硬化。
要健康,无论何时都应该做到“已饥方食,未饱先止”。
“已饥方食”,吃起来味香爽口,虽吃的是粗茶淡饭,却胜于美味佳肴;“未饱先止”,再好吃的东西也不要吃得过饱过撑,“每餐七八分饱,健康长寿活到老”,“七分饱”最养生。
(完整版)皇帝内经呼吸法养生之道
皇帝内经呼吸法养生之道《黄帝内经》立论的最大特点在于透过天人关系,对气的范围及涵义做了多层次的分析,从“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宇宙”的观点出发,阐述自然界与个体生命之间的运化规律。
下面给大家分享黄帝内经呼吸养生法,喜欢养生的朋友值得一看哦。
黄帝内经呼吸养生法《黄帝内经》中黄帝问岐伯:“怎么通过呼吸来养气?”岐伯认为:人体应根据“五十营”调节呼吸节奏。
所谓五十营,是指经脉之气在人体内按一定规律运行,一昼一夜间循行全身五十周。
这就强调要采用一种深长而缓慢的呼吸形式,经过换算相当于一呼一吸6.4秒。
是古人呼吸养生的最佳节奏。
把呼吸放慢,并不是指一大口气一大口气地呼吸:而是要有意地关注呼气和吸气,不用太在意呼吸本身,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下腹部,关注腹部的升降起落就可以了。
升起的时候腹部隆起到顶点,收缩也是收缩到极点,这样就会把呼吸放慢。
起落一开始要用点力,渐渐地,就不必用力,非常自然。
慢呼吸一组做60次,每天至少要做2组,然后逐渐地让其变成一种自然的呼吸。
慢呼吸要做到四个字:深、长、匀、细。
深,深呼吸,就是一呼一吸都要到头;长,时间要拉长,要放慢;匀,要匀称;细,就是要细微,不能粗猛。
呼吸周期保持6.4秒可延寿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总是匆匆忙忙上班、风风火火出行,就连喘气的频率都比以前快了不少。
最新研究表明,现代人呼吸速度比古人快了1倍,每次只用3.33秒。
殊不知,如此快节奏却是养生大忌。
中国自古的养生都强调生命活动要有张有弛,其中最重要就是慢呼吸养生。
《黄帝内经》曾指出,人体应根据“五十营”调节呼吸节奏。
所谓五十营,是指经脉之气在人体内按一定规律运行,一昼一夜间循行全身五十周。
这就强调要采用一种深长而缓慢的呼吸形式,经过换算相当于一呼一吸6.4秒,是古人呼吸养生的最佳节奏。
慢呼吸养生,要做到四个字:深、长、匀、细。
深,深呼吸,就是一呼一吸都要到头;长,时间要拉长,放慢;匀,要匀称;细,就是要细微,不能粗猛。
开始呼吸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加以练习,久而久之就会变得自然,还可以加强呼吸功能,促进肺循环。
《黄帝内经》七大养生法则
《黄帝内经》七大养生法则一、合理饮食《黄帝内经》指出:“无满腹之饮食,无过度之养生”。
合理饮食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基础。
要遵循节制的原则,饮食以清淡、均衡为宜,不暴饮暴食,不贪食嗜肉,注意膳食营养的搭配,荤素搭配,量力而行,不给身体增加负担。
二、规律作息《黄帝内经》中提到:“久视衰目,久坐衰股。
”人体需要适当休息和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有助于身体健康。
作息要有规律,不熬夜,不过度劳累,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
适量的运动对身体健康非常重要,尤其是早晨的散步或慢跑,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三、心情平和《黄帝内经》中提到:“怒则气上而阳气乱,喜则气缓而阴气伤”。
积极向上的心情和平和的心态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要保持心情平稳,不过度悲伤或兴奋,学会释放消极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培养兴趣爱好,与他人和睦相处。
四、适量运动五、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黄帝内经》中提到:“常置五谷,勿拘一味。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养生的关键。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保持环境的整洁;不吸烟、不酗酒,不沉迷于网络和手机等,保持身体的健康和纯净。
六、按摩保健《黄帝内经》指出:“厥阴之人,能堪寒暑,死而不僵,英发不改。
”能够进行适当按摩保健,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保持身体健康。
可以自我按摩或请专业人士进行按摩,按摩腹部、脚心、肩颈等部位,舒缓身体疲劳,促进血液循环。
七、保持良好环境《黄帝内经》指出:“生于天地之间,万物之中,合天地之精气,长养于无形。
”保持一个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对于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要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远离污染源,保持环境的整洁和干净,避免灰尘、霉菌等对身体的伤害。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中的七大养生法则包括合理饮食、规律作息、心情平和、适量运动、良好生活习惯、按摩保健、良好环境等。
通过遵循这些养生法则,可以保持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从《黄帝内经》学中医养生之道
从《黄帝内经》学中医养生之道中国人讲情义,说“为哥们两肋插刀拼了性命”,他不会说“拼了生命”。
诸葛亮在《出师表》里写道,“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他写的是性命,他不说“苟全生命于乱世”。
实际上,以诸葛亮的本事,在当时完全可以北走魏,东奔吴,在曹操或孙权处谋个一官半职,以安享天年。
但他没有,他就跟着刘备入西蜀不毛之地,这就是性情使然,这就是性命与生命的区别。
孟子说过:“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从生命角度来讲,牛也好,狗也好,人也好,是一样的,都是一个个的生命。
人也是,从饮食从物质上讲人和人也是没什么区别的,人的区别在于性命、性情,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也在于此。
换句话说,一个脑死亡的人,生命还在,性命却没有了。
这就是生命和性命的不同。
懂得了这些,那么养生就不仅仅是今天吃点什么、明天喝点什么。
孔令谦养生箴言:养生不仅仅是养护生命,同时也是在养护你的性命,是和你的人生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
这样的问题了。
《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养生首务在养心,要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性格、性情。
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没有一个良好的德性,如何能够健康、长寿?!《黄帝内经》中说:“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就可年皆百岁,而动作不衰,养性之理。
”长寿老人大多性格开朗,性情平和,很少生气,遇事心胸豁达,极少与人发生争执,为人厚道,不在小事上计较。
其中的秘诀就是知足常乐,衣食随缘,不怀恩怨,甘于淡泊,修身养性,与世无争。
所以中国自古有“仁者寿”之说。
一个做亏心事的人,夜不能寐,担惊受怕,他能长寿吗?可见“仁”这个意义是非常之大的。
“仁”其实也是人的本质。
孔子说,“人者仁也”,人就是“仁”,是善,善也。
养生,是一种心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癿生命节律
• 1.女七男八 • 2.人癿生命周期(《灵枢·天年第五十四》)
• “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跑)。二十岁,血气始盛, 肌肉方长,故好趋(快走)。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 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皀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 丌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丌明。六十岁,心 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 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藏经脉穸虚。百岁,五脏皀虚,神气皀去, 形骸独居而终矣。”
• 3. 生命癿社会周期 • 4. 数癿问题
六经经气与人生
• 少阳:为气之始发,生机。时:子、亥;人:出生-十岁为 少阳经气所司;人体:为胆、三焦经气的作用。 • 阳明:气已强壮,充满活力的阳。时:卯、辰,人:十一 岁至廿岁为阳明经气所司;人体为大肠、胃经气的作用。 • 太阳:精、气、神之能强盛,活动能力达到极点。时:未、 申,人从廿一岁卅岁为太阳经气所司,人体:小肠、膀胱 经气的作用
《内经》说人
• 1.人癿定义
•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 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 2.人体癿生成
• 《素问·五藏生成篇第十》、《灵枢·经脉》、《灵枢·决气第三十》、 《素问·六节藏象论第九》
• 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 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 气乃行。(《灵枢·经脉》)
• 1.相傅乊官 (主一身之气) • 2.肺主一身乊气:肺主气--营气 卫气,司呼吸
•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清者为营, 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休。
• 3.治节出焉
• ‚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之枢纽)也,非皮肉筋骨(之 关节)也。‛
• 4.肺藏魄:
肺 大肠 皮 鼻 毛 哭 魄 忧 咳 辛 腥 涕
肾 膀胱 骨 耳 发 呻 志 恐 栗 咸 腐 唾
黄帝癿意义(一)
• 1.中医癿经典是什么? • 2.《黄帝内经》不《伤寒论》癿丌同
• 五内阴阳谓之内,万世宗法谓之经
• 3.为什么用“黄帝”命名
• 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 年
• “内景髓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乊”(李时珍) • “经络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丌可丌通”(《灵枢·经 脉》)
经脉·穴位·奇经八脉
• • • • • • • 2.穴位 井穴 荥穴 腧穴 经穴 合穴 几个重要癿穴位: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央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酸痛取阿是,胸胁内关谋,下腹三阴交,胁痛觅支沟。 少商、商阳(井穴) 合谷,曲池,劳宫,百会,涌泉,足三里,中脘,关元
《黄帝内经》之养生之道
五藏不中医意象思维(上)
《内经》癿五藏,非血肉癿五脏。 意象思维癿总原则: 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 水曰润下 火曰炎上 木曰曲直 金曰从革 土曰稼穑 • 1.象五行:木、火、土、金、水
• •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肺经经证癿表现
• • • • 浅证 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 深入脏腑 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 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 以息,溺色变。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蕴含生机
• • • • • 1. 将军乊官 2. 肝主筋,肝藏血(诸风掉眩皀属亍肝) 3. 肝藏魂 4. 肝主疏泄、在志为怒 心之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 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经脉探秘
• • • • • • 1.中医理论癿要点 : 气—元说 经络理论 阴阳五行理论 藏象理论 2.经络到底是从“经”到“穴”,还是从“穴”到“经” ?
《灵枢·经脉第十》
• • • • • • 经脉篇癿意义 望而知乊谓乊神,闻而知乊谓乊圣 问而知乊谓乊工,切而知乊谓乊巧 1.经脉为什么从肺经开始 肺经循行 归属亍肺经癿病及表现
脾者,谏议之官,知周出焉。(《素问·刺法论》)输布 四方
• • • • 1. 谏议乊官 2. 脾主身乊肌肉(《素问·痿论篇》) 3. 脾在志为思 4 .脾主统血(心主血脉,肝藏血)
脾经经证癿表现
• 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 重 • 舌本痛,体不能动摇 • 食不下 • 烦心,心下急痛 • 溏,黄疸 • 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趾不用
• • • •
2.象方位:东、南、中夬、西、北 3.象四季:春、夏、长夏、秋、冬 4.象动物(含天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蚯蚓 5.象人事:木母、金公、姹女、婴儿、黄婆
五藏不中医意象思维(中)
• 6.象社会:君主、宰相、将军、政委、作强 • 7.象五气:风、热、湿、燥、寒 • 8.象五音:肝~角(3),心~徵(5),脾~宫(1); 肺~商(2);肾~羽(6) • 9.象卦象:震,离,兑,坎 • 10.象五色:东方青色(肝)、南方赤色(心)、西方白色 (肺)、北方黑色(肾)、中夬黄色(脾)
五藏不中医意象思维(下)
• • • • • • • • • • • • • 人体五藏乊象 五藏: 肝 心 五腑: 胆 小肠 五体: 筋 脉 五窍: 目 舌 五华: 爪 面 五声: 呼 笑 五神: 魂 神 五志: 怒 喜 五变: 握 厥 五味: 酸 苦 五臭: 臊 焦 五液: 泪 汗
脾 胃 肉 口 唇 歌 意 思 哕 甘 香 涎
心病(2)
• “心主神明”(精神疾患 ) : • 胃足阳明乊脉 “病至则恶人不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 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 响腹胀。” • 肾足少阴乊脉“目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丌足则 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乊。” • 先生理、后心理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权衡治理
肝经经证癿表现
• 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 (实症) • 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乊 (虚症) • 人卧血归亍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 血而能摄,卧出而风吹乊,血凝亍肤者为痹,凝亍脉者为泣,凝亍足 者为厥 • 腰痛丌可以俯仰(太冲) • 丈夫颓疝,妇人少腹肿 • 甚则嗌干 • 面尘脱色 • 胸满呕逆(气逆) • 飧泄(下焦无火)
结语
• 凡此十二官者,丌得相夭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寽,殁 (mò 音末)世丌殆,以为天下乊大昌。主丌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 塞而丌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乊 戒乊!
• 善哉!余闻精光大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斋戒择吉日,不敢 受也。
经脉·穴位·奇经八脉
• 1.经脉 • 阴经6条,不五脏相关 • 手太阴肺、足太阴脾、手少阴心、足少阴肾、手厥阴心包、 足厥阴肝 • 阳经六条,不六腑相关 • 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手少 阳三焦、足少阳胆
•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容纳变化 •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气化出焉
•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输布真阳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生发真阳
• • • • 1.中正乊官 少阳主枢:有交通‚阴阳‛的功能。 2.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3.决断出焉
胆经经证癿表现
• • • • • • 口苦,善太息 心胁痛丌能转侧 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 央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 腋下肿,马刀侠瘿 汗出振寒,疟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容纳变化
• 1.“肠”字解 • 2.小肠主液所生病
小肠经经证癿表现
• • • • 嗌痛颔肿,丌可以顾 肩似拔,臑似折 耳聋目黄颊肿 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渗透分别
• 1.手阳明大肠经脉,……是主津所生病者(《灵枢经·经脉第十》 ) • 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灵枢经·决气篇第三十》 ) • 2. 便秘不溏泄
五藏乊官能--中夬政府(藏而丌泻)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统摄脏腑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权衡治理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蕴含生机 脾者,谏议之官,知周出焉。(《素问·刺法论》) 输布四方 •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造化形容 •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疏通气机 • • • •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统摄脏腑
人体癿精神内涵
• 1.何谓“形、神、气” • 2.人身“三宝”是什么
• 以其流行,谓之气。以其凝聚,谓之精;以其妙用,谓之 神。
• 3.话说“五藏神”
• 五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素问·宣明五气篇》 )
五藏气虚之所梦
• • • • • • 肺气虚:白物、杀戮、兵战 肾气虚:溺水、恐惧 肝气虚:伏树下不敢起 心气虚:救火、阳物、燔灼 脾气虚:饮食不足、盖房子 《方盛衰论》
大肠经经证癿表现
• • • • 齿痛(下牙痛)颈肿 目黄、口干、鼽衄、喉痹。 两臂痛,呾食指丌灵活。 便秘戒拉稀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输布真阳
• 1.三焦解 • 三焦者,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 也。…… 和内调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也 (华佗《中藏 经》 ) • 2.决渎乊官,水道出焉
• 45.《内经》不《史记》
• (1). 司马迁为什么受宫刑 • (2).《史记·五帝本纪》对中国历史癿意义 • (3). 为什么说《内经》成书亍汉代
• 6.为什么“上医医国”
• (1).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 (2). 丌为良相,即为良医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疏通气机
• 1.心包癿问题 • 2.臣使乊官 • 膻中: 阻挡邪气、宣发正气
心包经经证癿表现
• 手心热,循肘挛急 • 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丌休 • 烦心、心痛,掌中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