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劳时代》有感1
一个枯竭的案例
一个枯竭的案例篇一:知识拓展: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实例知识拓展: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实例实例一:美国匹兹堡(钢城)、休斯敦和洛杉矶(油城)美国的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采取了“再开发”战略,如匹兹堡在抵抗衰落过程中,既改造传统产业,又开辟新路,表现出强大的产业转换能力和创新意识。
匹兹堡是根据“钟摆运输”布局原理,在大型铁矿、煤矿开发基础上而兴起的城市,美国的钢铁市场曾以它为中心,实行“匹兹堡基点加价制”。
但这座实力雄厚的矿城,在20世纪70年代,因资源枯竭出现了严重的衰退,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社会问题丛生,市区人口大量下降,成为美国衰退最严重的大城市之一。
到了80年代,市才开始采用一系列政策性措施,吸引外资投资和建厂,其产业结构逐步由重型转向轻型和服务型,才开始复苏。
美国休斯敦是油城走向持续繁荣的典型模式之一。
休斯敦原是“牛仔(牧人)”集聚的农牧区村镇。
1901年得克萨斯油田开发后,城市随之兴起和发展。
在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各大石油公司总部迁移至此,形成了美国南部最重要的城市。
在60年代以后石油开采业开始整体下滑时.休斯敦按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加速了石油科研的开发,油气资源产业群也逐步形成并日趋完善,同时相应带动了为其服务的机械、水泥、电力、钢铁、造纸、粮食、交通运输和通讯等多种产业的发展。
美国在休斯敦布点了宇航中心,带动了为它服务的t3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
从而使休斯敦成为全美人口增长最快的城市,城市性质也发生了根本变化。
休斯敦的模式是按照“发展主导产业一带动相关产业一完善基础产业”顺序展开的。
美国另一个油城洛杉矶也是采用这一模式实现转型的。
20世纪20—40年代为石油开采高峰期,洛杉矶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年产5000万吨以上的生产能力。
油田开发直接促进了炼油和石化工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农业的开发,使原本是靠近沙漠的季节性牧场变成粮、棉、蔬菜、水果生产基地;陆、海、空运输发达;此外,飞机制造业、军械工业也迅速兴起,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现成为美国西部最大的工业中心、文化中心和太平洋东岸著名的现代化城市,即使石油资源枯竭,该市也能依托替代产业群实现持续发展。
《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读后感
读《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有感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撰写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
该文阐述了劳动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该文章对于人类进化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该文中,恩格斯首先否认了经济学家“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观点,并提出“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这一观点。
该观点认为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并将劳动作为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
最终恩格斯得出结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对于上述结论的阐述恩格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结论进行实例补充说明,进一步强调劳动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第一方面:直立行走和手的解放猿到人的转变,经历了几十万年的漫长时光,这个过程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
人类的祖先由树上下到空旷的地面上生活后,逐渐能够使用树枝和石块等来防御猛兽,或挖掘根茎等来食用。
在这个过程中,古猿的身体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由四肢行走转变成两足直立行走。
但是一切猿类都只是在不得已的时候才用两脚行走,后来才渐渐成为必然,而手在这个时期已经越来越多的从事于其他活动了。
有些猿类用手在树林中筑巢,拿木棒抵御敌人,或者以果实和石块向敌人投掷。
而后,那种可以认为已向更加近似兽类的状态倒退而身体也退化了的野蛮人,将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完成了:手变得自由,并且获得了较大的灵活性,并且一代代的增加。
由此,我们可以说,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还是劳动的产物。
这些遗传下来的灵巧性以越来越新的方式运用于各种复杂的动作,人的手才达到了高度的完善。
从上面的实例中我们可以得出当劳动让猿意识到应当直立行走并解放双手时,猿逐渐的向这个方向演变并最终达到相应的目的。
第二方面:语言的诞生及感官的进化语言是从劳动中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动物之间彼此要传达的东西很少,不用分音节的语言就可以表达出来。
然后语言和劳动结合起来,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
稻盛和夫将不可能变为可能读后感
稻盛和夫将不可能变为可能读后感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稻盛和夫将不可能变为可能读后感篇1通过看这本书,也让我化解了内心的一种焦虑情绪,让浮躁的心变得沉静起来。
此前我一直担心自己转换行业,进入兴趣的行业是否能够成功。
这种担忧与焦虑使我左右摇摆,徘徊不前。
但是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只要我肯付出努力,甚至付出超出任何人的努力,那么我一定会有所收获。
只要我选择的方向与宇宙的意志相一致,只要我的内心保存着善念。
想到这些,我不再为未来能否养活自己感到担忧,不再为自己可能比周围的同学落后很多而焦虑。
因为我知道,只要全力以赴的工作,就一定能够收获幸福!工作,蕴藏着美好人生的一切元素!除了强调全力以赴的投入工作,我还看到一个富有智慧的稻盛和夫。
他的智慧表现在他对每一天的态度。
即便建立了如此庞大的公司,他仍旧不刻意为公司定立5年或者10年等长期目标。
而他更重视的是尽全力投入当天,当今天很好的投入以后,第二天自然到来,再继续以全然的热情投入其中。
因为,当计划没有实现时,一个人难免产生消极的情绪,而竭尽全力于今天,则更容易让人创造奇迹,让人感受到幸福与喜悦。
这种活在当下的思想,让人容易体验到快乐!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一句古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这句话里暗含着太多的哲理。
当一个人做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时候,无私的精神更容易从他身上得到展现。
而不问收获,同时也是一种最佳的放任思想,只问耕耘,则是最佳的吸引状态。
这可以说是深刻的融合了吸引定律的思想精华。
不问收获,不等同于不要收获,而是相信收获会自然而然的获得。
就如我渴望从事自己觉得有意义的工作,但是却又担心这样会挣不到钱,养活不了自己,但是牢记这句话,使我相信,只要我勤肯的付出努力,就会获得巨大的回报。
我突然意识到,过去自己有太多的限制性信念,尤其是关于工作与成就。
我意识到性格存在的不足后,总是觉得以我现有的这种性格,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都无法获得巨大的成功,但是看到这里,我突然明白,无论此刻我存在多少问题,但只要我对工作拥有极大的热情,尽全力投入其中,借由不断反省,我就能够突破自己的种种限制。
2021年新时代劳动者事迹观后感心得5篇
2021年新时代劳动者事迹观后感心得5篇_年新时代最美劳动者事迹观后感心得有哪些?〝劳模〞身上浓缩的是一种进取不懈的时代精神,体现出的是一种实干与创新相结合的精神财富,一起来看看_年新时代最美劳动者事迹观后感心得,欢迎查阅!_年新时代最美劳动者事迹观后感心得1第一.学习劳模那种坚定信念.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劳动模范之所以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突出的业绩,就是因为他们始终有着为祖国.为社会.为人民干好事业的坚定理想信念.我们就要像他们一样,志存高远,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扎实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社会进步作出积极贡献;第二.学习劳模那种勇于创新.建功立业.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我们要在不断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寻求革新,创新工作方法;第三.学习劳模那种艰苦奋斗.艰难创业的拼搏精神.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充分说明了事业是实干出来的,任何心存坐享其成.好逸恶劳思想和做法的人是不可能干出一番事业的.求真务实.兢兢业业工作,就是我们学习劳模的最好行动;第四.学习劳模那种辛勤劳动.默默耕耘的〝老黄牛〞精神和甘于奉献.乐于服务的忘我精神;第五.学习劳模那种紧密协作.相互关爱的团队精神.团结就是力量.劳模是行动的标杆,是学习的榜样;劳模精神是一种水滴石穿的坚韧精神,没有惊涛骇浪的冲动,有的仅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在默默奉献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学习他们甚至超越他们,最重要的是要行动起来,像我们身边的劳模一样,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平凡小事做起,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投身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中,锐意进取,务实奉献,做好一名优秀的乌电人,绘就企业最美好的画卷.让劳模精神在乌兰察布电业局这块热土上落地生根.盛久不衰.电力事业是充满朝阳的事业,电力企业是不畏艰苦.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敢于创新的企业.新的时代,奋进正当其时,圆梦适得其势.让我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今后的工作中,脚踏实地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践行,一起为电力事业美好的明天,一起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而拼搏奋斗,共同谱写新时代人民劳动者的壮丽凯歌!_年新时代最美劳动者事迹观后感心得2人活着是要有点精神.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时代的先锋.长期以来,广大劳模以平凡的劳动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全国各族人民都要向劳模学习,以劳模为榜样,发挥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共同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党的干部,作为从工农群众成长起来的领导核心,肩负着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劳模精神,说到底,就是真抓实干精神.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良好风尚.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尤其应该在真抓实干上当先锋.做表率,要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少数干部为官一任,不是脚踏实地.老实肯干,而是作风漂浮.工作不实,不会出实策,不想鼓实劲,不能办实事,满足于吹吹打打,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不但败坏了党风政风,还令老百姓深恶痛绝,反映强烈,影响极坏.领导干部带头发扬劳模精神,就是要能够静下心来.沉下身子.弯下腰来,真抓实干,踏实肯干,立足本职.干好本职,在真抓实干中服务人民.造福人民.取信于民.弘扬劳模精神,尊重劳动创造,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只在五一劳动节的时候,才提起.才强调.它必须体现在每一天.落实在每一项工作中.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各地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时时刻刻崇尚劳动.造福劳动者和劳动模范,让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和终生追求.各级党委.政府和工会组织要高度重视劳模.关心爱护劳模,支持劳模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帮助劳模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广泛宣传劳模先进事迹,使劳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使真抓实干精神落地生根._年新时代最美劳动者事迹观后感心得3在这个日新月异,技术飞速更新发展的时代,想要掌握最新的技术设备,就要不断的付出时间与耐心,大量的学习理论知识,不厌其烦的进行实际操作,在一次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这就是在我局技能大赛中多次获奖的张师傅,以自身经验告诉我们的道理.张师傅为了工作废寝忘食的精神让我们深受感动,但作为一个班组中仅有的女性,韩师傅那种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也一样令我们敬佩.韩师傅是修试班组里面唯一的女员工,但她并没有选择做一朵〝温室里的小花〞待在办公室处理文职工作,而是跟随班组来到每一个需要检修的现场,不怕脏活累活,身体力行的去和同事完成一个又一个的工作任务,在工作需要时,她又强忍着不舍将年幼的孩子托付给父母照看,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谌师傅是华电毕业的高材生,也是第一批进入我局的研究生,谌师傅虽然有着名校的学历和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他并没有恃才傲物,进入单位后他虚心向前辈求教,和同事共同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运用自己的所学与同事合作,取得了多个研究成果奖,为电网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企业的发展不仅要依靠创新的力量,还需要薪火相传的继承与发扬.王师傅是我局一位即将退休的老员工,他把自己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电网工作,并在多年的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他将这些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了后辈,让他们学到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的知识,少走了不少弯路,在前人的基础上可以走的更快更远.王师傅作为老一辈的电网建设者,不仅在工作中发挥着工匠精神,而且还将这种精神传递给了新一代的电网建设者,这次分享会中,有两位劳模代表都是王师傅的徒弟.我想,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匠人精神的传承,才能让我们的电网企业蒸蒸日上.劳模精神是一个时代的要求,体现着一个时代的主流.通过学习劳模事迹,让我们看到了劳模身上积极的态度.高尚的情操和乐于奉献不求索取的涵养,以劳模为榜样,争做时代楷模._年新时代最美劳动者事迹观后感心得4学习典型什么?我想,第一首先要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庞宝根同志率领团队把一家默默无闻偏居一隅的乡镇建筑队嬗变为香港主板上市的现代企业集团,就充分发扬了敢于创新的精神.宝业集团起步于_74年,经过34年的发展,借助浙江省宽松的经济环境,秉承〝以品牌赢市场,以科技求发展〞的理念,承建了一大批大难新工程,创出了鲁班奖_项,国优银奖10项,庞宝根带领宝业集团取得如此成就,他的创新精神,他的这种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进取精神,是我们值得学习的榜样.当前我们城建工作面临复杂的形势,要求我们要有创新意识,千方百计想方设法的开展工作,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地步,这样才能把我市城建工作推向更高的层面.第二,要学习先进典型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宁波市江北区城管局的一线保洁员徐辉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弘扬〝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洁〞的行业精神,用五尺扫把在大街上谱写了一曲以艰苦的劳作和辛勤的汗水给市民群众创造一个整洁舒适环境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者之歌.虽是一名普通的环卫工人,但为了树立环卫工作良好形象,徐辉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真情和关爱引导人们自觉爱护公共卫生,共同营造整洁优美的生活环境.第三.要学习先进典型的无私无畏的拼搏精神.温州市龙湾区建设局原副局长娄爱亮同志因积劳成疾.鞠躬尽瘁而最终因公殉职.他在30多年的工作历程中,面对多项繁重的建设任务,没有私毫的退懈,凭着无私无畏的拼搏精神,一一攻克难题.尤其是在瓯海大道龙湾段工程建设中,由于该工程涉及到5个镇(街道).23个行政村,共需征地3800亩.拆迁房屋_万平方米.新建安置房_万平方米,因量大面广,情况繁杂,使征地和拆迁成了〝天下第一难〞.娄爱亮同志迎难而上,政策与感情并用,原则与爱心相济,使得征地和拆迁工作顺利推进,为这一省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开工和顺利推进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娄爱亮同志坚持原则,顾全大局,是位真抓实干的好干部.我们学习先进典型,要立足于本岗位,找出自己的差距,认认真真的做好上级交给的每一项工作,无论大小,从一点点的小事做起.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到严于律已,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取信于民,真正把职工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为推进环卫事业快速健康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_年新时代最美劳动者事迹观后感心得5平凡是生活的本色,不凡是生命的追求.五位劳模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让我们倾听劳模心声,感触工匠精神,展示了什么是劳模风采,什么是劳模精神,使我深受启发.尽管他们的身份和经历各不相同,不管是在一个部门从事一项工作还是在多个部门进行多元历练,但他们深知:把一项平凡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把每一项小事做好就是大事业;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尊重劳动,应当尊重默默无闻的劳模.人所皆知,劳模的荣誉是一个光环,发着耀眼的光芒.但孰不知,这个光环的背后,是劳模们经过几年.几十年如一日地默默奉献而编织起来的,他们敬业.勤业.精业,把岗位当舞台.把工作当事业.把付出当追求,以时间.以身体演绎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劳动者之歌.他们扎根一线,兢兢业业,做一名普普通通却踏踏实实的电力工人.他们不畏艰难,勇于创新,带领所在团队成功出色地完成了一项又一项任务,排除一起又一起故障,攻克一道又一道难关.他们勤奋好学,不断进取,敢于探索,敢于尝试,敢于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他们有先进的管理观念,带动人员提高技术水平,带出了一个安全文明高效.培养凝聚人才.开拓进取创新.团结学习和谐的优秀团队.这些鲜活的例子无一不使我们感慨万千啊.〝劳模〞身上浓缩的是一种进取不懈的时代精神,体现出的是一种实干与创新相结合的精神财富,折射出的是一种奋发图强.勇立潮头的劳动精神,最终留给我们的是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在他们身上有那么多的优秀品质,对于不论是新入职员工.还是从事电力事业多年的老员工来说,我们要学习的太多太多.作为一个有责任的乌电人,我们就是要学习劳模精神,充分树立起〝爱岗敬业.为国为民〞的主人翁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创新.寻求突破,克服一切困难,为社会的不断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_年新时代最美劳动者事迹观后感心得。
读《劳动的开端》有感
读《劳动的开端》有感读《劳动的开端》有感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劳动的开端》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劳动的开端》有感1今天,我读了《劳动的开端》这篇文章,体会到了穷人的艰辛,也体会到了我们现在是多么地幸福。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作者在12岁那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无奈之下只好去挑煤挣钱。
由于年纪小,路途又远,才挑到半路,肩膀肿了,皮也破了,收煤站也关门了。
可是为了一家人不挨饿,只好坚持下去。
从此,作者走上了艰苦的生活道路。
作者半夜就要起身去挑煤,由于没有灯笼,也没有火把,只好跑到矿上电视房找了些用过的旧棉纱,在机器上擦点儿机器油,绑在木棒上照明。
挑煤赶路的时候,开始还跟得上人家,后来渐渐地落后了,不一会儿又要爬山,山上一条平路也没有,走起来一步三滑。
但作者还是鼓起勇气仍旧挑起煤筐往前走,一不小心被石头绊倒了,胳膊和腿被擦破了好几个口子,煤撒了一地,只能挑着两只空筐回到家。
其中的艰辛只有作者自己感受的到。
读了这篇文章,使我不禁联想到了我们现在的`生活,那是多么地幸福啊!可是我们还身在福中不知福,天天挑三拣四。
我也是这样:吃饭常常挑食,不愿意吃蔬菜,衣服穿多了就不愿意再穿……想想作者,连基本的温饱都得不到保证,更别说去读书了。
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
读《劳动的开端》有感2翻开课本的51页,一行醒目的大字“劳动的开端”把我们带入了作者吴运铎,艰辛的生活历程。
为了解除饥饿的威胁,作者吴运铎被迫去挑煤,从而在他幼小的肩膀上担负起了生活的重担……一位年仅十二岁的孩子呀!本应在学校里与伙伴玩乐,回家又与父母一起生活,过着一日有三餐,坐下就吃的生活。
但在哪时,有钱的人便可以以势欺人,不管他人的死活,把每一个劳动者,看待成狗一般,管你干不干,反正你没钱,就得受欺侮!文中令我最感动的句子是描定吴运铎伤痕累累的句子。
特别是:“红肿的肩头跟滚水烫过一般疼;胳膊破了好几道口子……”从中,我感受到吴运铎—一个年仅十二岁的穷孩子身体又不好又瘦,但生活把他压垮了,迫使他用劳动解除饥饿的威胁……“一分耕云,一分收获”正是吴运铎一步一个脚印,将生活的压力承担在自己幼小的肩上,才有了穷人们的出头之日。
高考优秀作文范文:慢是一种人生态度
慢是一种人生态度作文篇1"慢"是一种生活态度慢节奏享受食物意大利人吃饭要讲究一定的顺序,分冷盘(头盘)、第一道、第二道、配菜、甜点、水果、咖啡和餐后消化酒。
米面主食放在第一道,肉类在第二道。
如果在高档一些的餐馆就餐或是参加宴请、婚礼等重要场合聚会,餐前还要有正式的开胃酒。
人们边吃边聊,一顿饭能从早上11点一直吃到晚上8点才收场。
意大利人把通过"吃"来建构的社交生活看得极为重要,几乎不惜一切时间和金钱借聚众吃饭的机会推销自我,笼络人际关系。
上到国家政要下到平民百姓,家事国事天下事轮番登场,没有中场休息。
估计说话既费口舌又损耗脑细胞,食物补充也就不能间断了。
意大利还有专门的慢餐馆,餐馆的墙上画了一只蜗牛,蜗牛的两只触角变成了一刀一叉,告诉人们吃饭要慢下来,慢慢品味。
意大利人甚至还将慢慢吃饭的理念提升到国际标准,创立了国际慢餐协会,倡导人们从慢慢吃饭开始,逐渐学会在慢节奏中享受食物,品味生活。
凡事讲究"慢工出细活"我刚到意大利时,还不太习惯这里的慢生活,以在中国的正常速度走路,但在别人看来可能就显得"行色匆匆",这时有个年轻人拿着秒表向我走过来,询问我有什么急事,为什么走得这么匆忙。
原来这个人是"慢生活艺术组织"的成员,他们的工作就是手拿秒表、观察路人,对走路"过快"的人开"超速罚单"。
意大利的慢生活不光体现在慢餐、慢行上,就连工作上也慢慢悠悠。
我所在的办公楼搞装修,厕所也在被装修区域。
我对意大利人装修"慢工出细活"的准则早有耳闻。
一般中国人用一天时间就能干完的活儿,意大利人则要用一个星期。
我想也许是意大利人更注重工程质量和美观程度吧,难怪意大利在文化古迹遗产保护和复原技术方面处于世界水平。
办公楼数月没厕所用,倒是乐坏了楼里的员工。
借方便之机,大家纷纷跑出办公楼到附近的酒吧喝咖啡,就算老板打来电话也有了理由。
劳动过后心得体会(精选16篇)
劳动过后心得体会〔精选16篇〕劳动过后心得体会〔精选16篇〕劳动过后心得体会1为期四天三晚的劳动理论活动圆满完毕了。
这是一次成功的劳动理论活动。
首先感谢中小学劳动基地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锻炼时机,这次活动让同学们学到了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无论是在野外平整土地,挖沟浇菜,还是在基地学习陶艺,茶艺,垂钓等技术,同学们认识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培养了热爱劳动的习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这次理论让同学们品味了劳动有快乐。
一个个精巧的康乃馨,一盘盘令人垂涎欲滴的菜肴,无不凝聚着同学们的心血,无不表现出同学们的智慧,无不展现出同学们的个性。
这次劳动理论也整合出团结向上的班集体。
同学们训练在一起,劳动在一起,生活在一起,特别班主任们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心更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这次劳动,不少班级增强了凝聚力,劳动理论让同学感受到团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
劳动虽然完毕了,但我希望同学们把良好的奋斗精神带回我们的校园。
在学习的基地中我们还要继续奋斗。
我们的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劳动,学习成绩也是检验我们劳动才能的一项重要标准。
我们应该懂得我们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今后的劳动。
通过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让自己聪明起来,心灵手巧起来,就是让自己成人以后会劳动,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富有,让生命的质量得到进步。
虽然基地的生活或许远不如家中的生活惬意,但是与同学们一起生活,却有一份特别的快乐,不过不管怎么样,我们最终还是要回到平常的艰辛而略带枯燥的学习中。
基地的学习、在校的学习,都是一种增长知识的过程,我们应该要珍惜,应该要学会从中寻找快乐。
假如我们能把基地中的快乐带回学校,快乐的学习、想必我们的学习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
劳动过后心得体会2新年快到了,家家户户都在清扫卫生,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我们居住的小区里的负责清扫卫生的奶奶为了让我们过一个干净整洁的新年,如每一天都要把楼道,扶手,花坛,还有道路都清扫的干干净净,我看她每一天忙繁忙碌非常辛苦的样貌,于是就打算去帮一个忙,我从家里拿了扫把和簸箕,照着奶奶的样貌,一个楼梯一楼梯地扫。
拒绝尘嚣,避免过劳 作文导写-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同学们,诚然,在这大有可为的时代,在这千帆竞发、百舸 争流的滂滂大潮里,漫漫征途,惟有奋斗,拼搏为荣,躺平可耻, 但我们别忘了:
我们的青春奋斗,不该只有26度的恒温。 闻鸡起舞、披星戴月之余,也不妨“暂停自习,去窗外看看彩虹”;
就拿吃饭来说,想必大家都有颇多感受。吃得太快容易噎着,饭前 不宜吃冷饮等等,这是简单本真的经验。但如果听信网络的各种“饮食养 生”之道,吃得无比挑剔,吃得过于讲究,而不以切身实践为第一准则, 外界聒噪的声音就会乘虚而入,他人的情绪把我们的头脑当跑马场,我们 怎能不焦虑、不迷茫?
至于“滋养”,则是相对于空耗而言的。因为没了自我,又无法处 理海量信息,于是在无的放矢的努力或坐吃山空的观望中,人就成了缺失 水分的糙毛巾。而与其为了赶路而日夜奔波,不如偶尔把自己种成一棵路 边的树,一边拼命生长,一边等候晨光。
请先悦纳自我,再超越自我。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五 教师下水 “立正”诚可贵,“稍息”又何妨? ——“逃离倦怠,呼唤健康”演讲稿
作者:徐建华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立正诚可贵,稍息又何妨”。还记
得我们高中入学时的军训吧?伴随着教官的口令“立——正——” 大家屏气凝神,严阵以待;然而长时间的立正后,必有口令“稍— —息——”,大家得以舒活筋骨,缓释紧张,以便更好地投入到紧 张的训练之中。“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人生亦是如此,除了立 正的全神贯注,还应该学会稍息——凡事适度,学会停顿。
而滋养,并非单指专业技能的充实,或者经典精华的润泽,心态心 境的自我调适也同样重要。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一部剧?我们父辈的 “偶像剧”《士兵突击》。许三多始终傻乎乎的,乐呵呵的。不管风吹浪 打,我只做好自己。他被分配到“孬兵”连,眼看再难熬出头,他却做着 被他人轻视的小事。“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即使被其他人嘲笑、戏弄, 他也保持极好的心态。于是许三多的传奇,就从这个“孬兵”连开始了。 相反,他的老乡、战友成才,被急于成功的焦虑,控制了心魂,而渐渐迷 失了自我。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书笔记
《早晨从中午开场》读书笔记《早晨从中午开场》读书笔记《早晨从中午开场》读书笔记1我总是要比别人慢半拍。
别人早已读过的著作,我许多都没看过。
如《灵山》、《尘埃落定》,这两部书也许要列为以后要看的文学类书目里,如今那么还没有时间。
为什么要读这些书?这并不是为了别的,这是为了体验某种深化。
因为我本不擅长读小说,但是生活中不能没有轻松,也不能没有深化。
有时心里有些想法,又读过这些书的简介,正感到这些书与心灵有某种契合,于是便正是读书的时机。
前些天偶尔在网上读到作家路遥的一篇文章:《早晨从中午开场》,讲述他写《平凡的世界》的经过。
读后便觉得感动。
在中国,真正有分量的小说不多,但我觉得《平凡的世界》算是其中的一部。
作家写作的经历当然值得一看。
全文看得不细,特别是有关文艺的局部,我是外行。
所感动的只是作家的某种宗教性体验。
有过这种体验的作家并不一定能写出伟大的作品,但是伟大的作品或作家必然浸透过这种体验。
人有时正是需要这种宗教式的热情和义无反顾的勇气。
我甚至认为只有在这种情境下才能体验到上帝是什么?而这正是弃绝平庸生活的开场。
虽然路遥的早逝与他的过劳有关并令人叹息,但我想,会有不少人佩服他在此文中表现出来的出色文笔、远见达识和卓绝的毅力。
我相信,中国正有不少人正如作家对社会提醒的那样急躁,我也并无半点苛责之意,这本是人之常情,自己有时也未免。
但却觉得社会中也许正有不少人同作家路遥一样,具有某种才华和成绩,一局部人并未得到社会真正的关心,生活境遇仍然很差,另一局部人又因为过多的采访、鲜花和掌声,为荣誉所诱惑,追求,而牺牲了自己的才华和进一步的努力而令人可惜。
而知道这两方面后,个人和社会分别应作怎样的反响,令人深思。
《早晨从中午开场》写得很早了,作家也去世多年,再提是不是有些过时?这于我的慢性子,跟不上时代的节拍,同时也认为此文中还有没过时的东西,所以再拿出来,请诸位谅解。
《早晨从中午开场》读书笔记2说起路遥,相信大家都不生疏吧?2023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路遥——改革先锋称号,颁发——改革先锋奖章,路遥还被评为鼓舞亿万农村青年投身改革开放的优秀作家。
浅论遏制“过劳死”现象的思考
浅论遏制“过劳死”现象的思考论文摘要近几年来,我国“过劳”及“过劳死”案例多见诸于新闻媒体,反映出诸多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违法让劳动者加班加点的情况严重。
如何避免“过劳死”现象发生,成为理论和实务界热议的一个焦点。
本文选取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一视角,就“过劳死”现象的原因做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通过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来避免这一极端现象发生的一些建议。
论文关键词过劳死,超时劳动,社会责任一、“过劳死”现象——超时劳动在我国的严重现状透视如今现实生活中,各种违法的加班加点、超时劳动的现象在我国企业中已经日趋严重。
曾经一项对天津劳动者工作现状的调查表明:8小时工作制已经离职场越来越远,能够按时下班已经成为劳动者的奢望,加班加点已经成为职场的“潜规则”。
该调查还显示,每天工作8小时或者不足8小时、工作比较轻松的劳动者仅占24.41%,而工作时间在8小时以上的占75.59%,其中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的劳动者超过30%,这一人群感觉工作非常累,他们是在咬牙坚持。
在这当中更有8%的人每天工作超过了12小时,他们感觉已经坚持不住了。
此外,企业变相强迫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
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尤其是实行计件工时制的中小企业,把劳动定额定得很高,即使是熟练工人也难以在8小时内完成劳动定额,劳动者只好被迫“自愿”接受较长时间的加班;有的公司以完成订单为借口,强令劳动者每天工作14至15个小时;更有甚者,一些企业甚至把加班加点作为一种“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将加班加点与员工的工资待遇、职务升迁、续签劳动合同等挂起钩来,把员工超时劳动作为赢得市场竞争优势、获得利润最大化的基本手段之一。
超时劳动泛滥的极端表现为劳动者的“过劳死”,而“过劳死”现象在我国职场近几年已经屡见不鲜。
2006年,25岁的华为公司员工胡新宇因肺炎转为脑膜炎于5月28日不治身亡,据知情人士透露,他是长期连续加班累垮的;同年5月30日,广州海珠区年仅35岁的女工甘红英在企业连续加班后猝死,在她离开这个世界的前四天,工作时间达54小时25分钟,累计加班25小时,每天工作长达14小时;还有发生在2010年上半年的富士康公司“13连跳”事件,其后面也有挥之不去的超时工作的阴影……。
《过劳时代》
《过劳时代》
作者:
来源:《决策探索》2019年第01期
作者:【日】森冈孝二
译者:米彦军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1月
定价:45.00元
内容简介:
从欧洲到美国,从日本到发展中国家,人们曾经期待的“休闲型社会”并未到来,“过度劳累的时代”却开始了。
为何生产力在发展,人们却越来越疲于奔命?物质享受越来越丰富,业余时间却越来越少。
其根源在于社会结构还是个人心理?过劳现象折射出现代社会的诸多问题。
本书从全球化、信息技术、消费社会、管制放松等角度,分析了过劳背后的社会动向,指出现代人的普遍心理特征,并介绍了荷兰、美国以及日本等国家为解决过劳现象而作出的尝试。
《劳动最光荣奋进新时代》灯塔大课堂观后感
《劳动最光荣奋进新时代》灯塔大课堂观后感《劳动最光荣奋进新时代》灯塔大课堂观后感(精选7篇)《劳动最光荣奋进新时代》灯塔大课堂观后感(精选篇1)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文明,劳动创造了幸福,劳动创造了财富,劳动是推进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的力量,也是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劳模精神,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榜样。
劳模精神是时代的旗帜,是弘扬我国勤劳人民的文化精神,是我们新一代年青人担起责任的榜样,是我们每个人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目标。
在新中国前进的道路上,劳模精神激励着每个劳动者,在平凡的岗位上,尽心尽力,默默的付出。
劳模精神,是一种滴水石穿的坚韧精神,是一种坚持到底的精神,虽然没有惊涛骇浪般的壮观,但是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总有一天会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生活中的我们,看到劳模事迹后,会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会激励着我们向他们看齐,激励着我们想要成为他们那样绽放光芒。
只是,大家是否知道,他们也是一名最普通平凡的人。
只是他们拥有积极的心态,认真的态度,务实的作风,以及他们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乐于服务的精神。
他们周而复始,从不间断,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天上不会掉馅饼,幸福也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也不会自动成真。
所有的美好,都需要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
我们要在千变万化的环境中不断的成长,不断的增强自己,不断的思考与创新,为祖国一步一步走向强大的道路上,增加一份微薄之力。
劳模,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同时也是告诉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倾力奉献,那么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己心中的劳模。
劳模,只是大千广众中其中的一些爱岗敬业,为国为民的代表,还有千千万万的“劳模”,在每个人的心里。
劳模精神,是作为每个人都该要拥有的高尚品质,是我们走向美好生活的保障。
《劳动最光荣奋进新时代》灯塔大课堂观后感(精选篇2)祖国发展建设以来,能够拥有如今这个富足美好的和谐社会,离不开各行各业工作人员的辛苦劳动。
我们作为祖国大地的一名普通子民,尽管我们的个人工作非常的渺小与简单,但正是有这些简单的工作作为基石,才使我们的祖国建设的越来越美好,给子孙后代,与我们的全面小康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永不过时的劳动精神心得体会(精选17篇)
永不过时的劳动精神心得体会永不过时的劳动精神心得体会(精选17篇)永不过时的劳动精神心得体会篇1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一直来深受学校的高度重视。
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视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
寒假期间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手段。
它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同时,实践也是大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更是大学生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一种良好形式。
多年来,社会实践活动已在我校蔚然成风。
这个假期我没有选择自己所学的专业去实践,而是在一个亲戚开的电脑配件柜台帮忙卖货,过的十分充实。
在此次实践过程中我学到在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它让你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深入生活、回味无穷。
也对自己一直十分想了解的电脑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入。
社会实践作为广大青年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服务大众的重要形式,对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次假期实践我以“善用知识,增加社会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丰富假期生活”为宗旨,利用假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社会实践中检验自我。
这次的社会实践收获不少。
我认为以下四点是在实践中缺少的。
一、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
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让我认识更多的人。
如何与别人沟通好,这门技术是需要长期的练习。
以前工作的机会不多,使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会使谈话时有冷场,这是很尴尬的。
与同事的沟通也同等重要。
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更事半功倍。
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取、耐心、虚心地接受。
二、在社会中要有自信。
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
在多次的接触顾客中,我明白了自信的重要性。
你没有社会工作经验没有关系。
你敢不敢对过劳说“不”——对“主动过劳”心理机制的探讨
025当代思潮你敢不敢对过劳说“不”关于“过劳死”的事件近年来屡见报端,其中互联网从业人员可谓独霸一方。
从企业高管到程序员职员再到一线外卖小哥,996甚至007的魔掌放过谁?就当艰难的2020年还没走到尽头,某知名电商23岁女员工的年轻生命却走到了尽头。
2020年12月29日凌晨1点半,刚下班的她在与同事回家的路上突然晕厥在地,经医护人员6小时的奋力抢救无效,便再也看不到了2021年的朝阳。
而后疑似该企业在官方账号的发言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段将员工加班猝死合理化的言论,无疑透露出一种当代社会畸形的底层逻辑和价值观。
不论是“被加班”还是“高自驱”都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难道“主动过劳”就应该被提倡成为奋斗和有追求的代名词,成为这个时代普适的标签吗?确实,当代中国正处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快速转型期,作为其中一名社会成员抓住变革的机遇,把突破阶层作为奋斗目标无可厚非。
但以“身心健康”为代价被裹挟成为企业甚至社会发展的助推剂,置前人为争取合理劳动时间所做的努力于不顾,这却是本末倒置。
当前我国对于过劳问题的研究大多基于社会科学视角展开,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1]。
基于此笔者不揣冒昧,试图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主动过劳”形成的原因做出简析,并希冀为深陷此泥潭的朋友提供一根心灵稻草,便不徒然。
过劳时代的形成是的,这是个过劳的时代。
根据智联招聘(2015)的调查显示三分之一白领每周加班时间超过5小时,更有11%每周加班时间超过20小时,尤其集中在互联网行业[2]。
《中国时间利用调查研究报告(2018)》也指出,从2008年至2017年,我国居民有酬劳动时间每天增加了1.08小时,而且2017年超时工作(净工作时间大于8小时)相当普遍,超时工作率高达42.2%[3]。
这些数据被很多学者和媒体数次引用过,然纸上得来终觉浅,这背后的现象只有越发加剧,不见消退。
如你我皆知它的危害,但依旧无奈。
不禁使人焦思苦虑,为什么社会越发展,文明越发达,人类却越焦虑和忙碌?在《倦怠社会》中,韩炳哲(2019)给出了这样的分析,他认为“21世纪的社会不再是一个规训社会,而是功绩社会。
闲暇变闲愁:社会劳动时间普遍缩短的“肠梗阻”
闲暇变闲愁:社会劳动时间普遍缩短的“肠梗阻”作者:金颖超柳泽民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21年第11期摘要:人类因劳动而从动物界分化出来成为人,并随着劳动的历史发展而不断变更自身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摆脱盲目力量的奴役而一步步走向更大程度的解放。
近代以来,资本关系开启了人类创造剩余的历史新阶段,社会财富的空前涌流为人类享有更大程度上的闲暇提供了可能。
然而,这一闲暇的可能性并没有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转化为社会现实,一方面不断延长的劳动时间和不断增加的劳动强度,使劳动成为劳动者沉重的负担;另一方面,由于剩余价值生产的需要,一部分劳动者被抛出劳动过程而成为“相对过剩人口”,闲暇变成了无法工作的“闲愁”,社会劳动时间的普遍缩短遭遇“肠梗阻”。
迄今为止,人类仍未走出这一历史悖论。
关键词:闲暇;闲愁;社会劳动时间;肠梗阻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劳动方式的变革,生产效率逐步提升,社会财富不断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这意味着满足人们基本需求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在逐渐缩短,劳动之余的闲暇成为可能。
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更是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开启了财富生产的新时代,然而生产效率提升为闲暇所创造的巨大空间,并没有转化为人们普遍享受闲暇的现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人们普遍享受闲暇提供了现实基础,闲暇不仅成为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的迫切需求,而且也是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重要指标。
然而人们普遍享受闲暇的现实需求仍然难以得到很好的满足。
具体表现为:第一,过劳现象十分突出。
2018年中国国民健康大数据报告中指出:70%的中国人存在过劳死风险,并且这种过度劳动还呈现扩散化与年轻化,近年来,不少社会精英在工作中因工作强度、压力等原因倒在工作岗位上,因录制节目心脏骤停的男演员、“华为25岁工程师胡新宇”“歼-15飞机研制总指挥罗阳”“36岁清华IT男”,这些青年才俊的黯然离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损失;第二,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因社会转型、技术变革等原因遭遇失业困扰,生活缺乏基本保障,“闲暇”变“闲愁”;第三,闲暇异化现象突出。
读《过劳时代》有感1
读《过劳时代》有感1近日,《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2019—2020)》发布的数据中,有关中国人休闲的占比时间引发热议。
根据调查,除去工作和睡觉,2020年中国人每天平均休闲时间仅为2.42小时,比2018年少了25分钟。
中国人休闲时间被压缩的表象只是冰山一角,海面下隐藏着更值得重视的危机——过劳。
去年,一名程序员在GitHub社区上创建996.ICU项目,号召同行共同抵制互联网行业日渐盛行的频繁加班。
一时间,“工作996,生病ICU”成为热门话题。
而马云和人民日报的隔空讨论更是将关于“996”话题的讨论推向了高潮。
简单来说,“996”是指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中午和傍晚休息1小时(或不到),总计工作10小时以上,并且一周工作6天的工作制度,代表着中国互联网企业盛行的加班文化。
虽然我国没有对过劳的医学和法律的判定标准,但毫无疑问,“996”无疑涉嫌过劳。
当然,虽然今天“996”成为了热门的讨论话题,而且我国现行《劳动法》等法律法规对劳动时间以及加班等均有明确的规定,但超时工作问题一直就存在。
根据2012年8月底至9月初,《小康》杂志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中国休闲小康指数”调查显示:2011至2012年度,69.4%的受访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超时工作问题,其中42.4%的受访者每周工作40~50个小时,18.5%的受访者每周工作51~60个小时,5.5%的受访者每周工作61~70个小时,1.8%的受访者每周工作71~80个小时,1.3%的受访者每周工作80个小时以上。
以中国适度劳动研究会会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杨河清教授为首的过劳问题研究团队,曾在2010年对北京市中关村和CBD企业知识型员工的过劳问题开展过专题调研,根据日本过劳预防协会提出的过劳死10大危险信号来判断调查对象的过劳严重程度。
按照这个评判标准:10项症状出现2项及以下为过劳死“黄灯”警告期;3~6项为过劳死“红灯”预报期,说明已经有了过劳死的征兆;6项以上为“红灯”危险期,可定为疲劳综合症,已进入随时可能过劳死的状态。
劳动最光荣奋进新时代个人观后感及感想7篇
劳动最光荣奋进新时代个人观后感及感想7篇灯塔大课堂第二十九课《劳动最光荣奋进新时代》教育引导全省广大党员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本职岗位上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不平凡业绩。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劳动最光荣奋进新时代个人观后感及感想,希望大家喜欢!劳动最光荣奋进新时代个人观后感及感想1大家好!五月,空气清新,舒适宜人。
五月的田野,碧涛摇曳,满目苍翠。
到处呈现出多姿多彩、恣意绚烂,到处绽放着红黄粉紫,美丽的季节我们迎来属于我们劳动者的节日——五一劳动节!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通过劳动,人类从愚昧无知的远古走向现代文明。
“天道酬勤”。
我们中华民族是以辛勤劳动著称的民族,凭借这种精神,创造了光耀世界的华夏文明。
”在我们党领导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
然而,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
相对落后的基本国情要求我们决不能自满,决不能懈怠,决不能停滞,更不能贪图安逸,追求享受。
即使祖国更富强了,人民更富足了,这种以辛勤劳动为荣的品德和精神,也决不能丢掉。
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知识、人才和创造的力量,而这一切最终都要靠劳动来实现。
因此,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应该成为全社会的道德共识。
辛勤劳动作为一种传统美德,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劳动精神,永远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重要内容。
劳动也没有贵贱之分,每一位劳动者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尊重。
不管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复杂也好,简单也罢,只要为社会创造价值,服务于人民,就是光荣的,劳动者就该得到承认和尊重。
在共和国的史册上,记载着一串响亮的名字:赵占魁、王进喜、时传祥、蒋筑英、史来贺……他们是普通而平凡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但都以辛勤的劳动创造了不平凡的工作业绩。
时隔几十年,祖国没有忘记他们,人民永远怀念他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过劳时代》有感1
近日,《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2019—2020)》发布的数据中,有关中国人休闲的占比时间引发热议。
根据调查,除去工作和睡觉,2020年中国人每天平均休闲时间仅为2.42小时,比2018年少了25分钟。
中国人休闲时间被压缩的表象只是冰山一角,海面下隐藏着更值得重视的危机——过劳。
去年,一名程序员在GitHub社区上创建996.ICU项目,号召同行共同抵制互联网行业日渐盛行的频繁加班。
一时间,“工作996,生病ICU”成为热门话题。
而马云和人民日报的隔空讨论更是将关于“996”话题的讨论推向了高潮。
简单来说,“996”是指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中午和傍晚休息1小时(或不到),总计工作10小时以上,并且一周工作6天的工作制度,代表着中国互联网企业盛行的加班文化。
虽然我国没有对过劳的医学和法律的判定标准,但毫无疑问,“996”无疑涉嫌过劳。
当然,虽然今天“996”成为了热门的讨论话题,而且我国现行《劳动法》等法律法规对劳动时间以及加班等均有明确的规定,但超时工作问题
一直就存在。
根据2012年8月底至9月初,《小康》杂志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中国休闲小康指数”调查显示:2011至2012年度,69.4%的受访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超时工作问题,其中42.4%的受访者每周工作40~50个小时,18.5%的受访者每周工作51~60个小时,5.5%的受访者每周工作61~70个小时,1.8%的受访者每周工作71~80个小时,1.3%的受访者每周工作80个小时以上。
以中国适度劳动研究会会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杨河清教授为首的过劳问题研究团队,曾在2010年对北京市中关村和CBD企业知识型员工的过劳问题开展过专题调研,根据日本过劳预防协会提出的过劳死10大危险信号来判断调查对象的过劳严重程度。
按照这个评判标准:10项症状出现2项及以下为过劳死“黄灯”警告期;3~6项为过劳死“红灯”预报期,说明已经有了过劳死的征兆;6项以上为“红灯”危险期,可定为疲劳综合症,已进入随时可能过劳死的状态。
调研结果表明,处于“红灯”危险期的人员为26.7%,情况十分严峻。
2019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更新《国际疾病分类》名单,首次把“过劳”列为“影响健康状况或与健康服务相关的因素”,认为它可能会引发相关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过劳状态往往存在未很好控制的、在工作场所长期承受的压力,并有三大症状:感觉精疲力尽;从心理上
想远离工作或对工作产生否定感和质疑感;工作效率降低。
媒体以“过度劳累”“过度劳动”等原因报道的猝死个案频发,也印证了过劳问题的严重性。
例如,2012年,年仅51岁殉职的歼-15飞机研制现场总指挥及沈飞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罗阳;2017年1月离世的58岁国际知名战略科学家黄大年。
日本久负盛名的岩波书店出版的从书——“岩波新书”中的《过劳时代》,虽然是近期才引进出版简体中文版,但其实不是一本“新书”,日本关西大学经济学教授森冈孝二的这本书初版于2005年,迄今已经再版20余次。
之所以这本书持续而广泛的受到读者关注,缘于该书剖析的话题至今仍是日本乃至美、英、德、法等国广受关注的问题。
在书中,森冈孝二教授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从全球化、信息社会、管制放松、被消费所改变的雇佣劳动、股份至上的经营、劳动时间、劳动基准等视角着眼,用大量的案例、数据以及其他证据,细致地讨论了日本社会严重过劳的各种现象,以尖锐的剖析严厉批判了日本深陷过劳及过劳死的社会现实。
森冈孝二教授同时在书中相对客观分析了过劳的成因,并从劳动者、
工会、企业、法律制度几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缩短劳动时间、消除过劳的具体对策。
《过劳时代》虽然主要内容是剖析日本社会的过劳问题,然而对当下的中国不啻是一面镜子,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在书中,森冈孝二教授把过劳时代的出现归于四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全球资本主义使得国际竞争愈发激烈;第二,信息技术的发展,普及了手机、网络等通讯手段,同时也模糊了私人时间和工作时间界限;第三,以消费为目的的浪费型生活方式成为大众化现象,这种消费资本主义让人们不得不通过延长工作时间、加大劳动强度,以获得更高的收入,来满足自己的攀比心理;第四,自由职业者一方面带来了雇佣形式的多样化,另一方面,也客观上导致了收入的两极分化。
《过劳时代》初版于2005年,当时智能手机远未普及,现在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特别是微信及类似的即时通讯工具的普及,使工作时间与个人时间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更加的模糊,不管人在哪儿,工作总是如影随形。
这种信息化带来的新型过劳问题正在不断加剧,人们所承受的工作压力和精神负担也将越来越大。
在书中,森冈孝二教授总结了若干国家对解决过劳问题的经验。
例如,英、美的“工作与生活平衡运动”,即提倡采用弹性工作制,但他认为,
这并不能真正解决长时间工作的问题。
而强调对全职员工和兼职员工施行同等待遇的“荷兰模式”,直指问题核心,取得了显著效果。
目前,荷兰的年平均工作时间比欧盟国家的平均时间短300小时。
不仅在缩短工作时间和防止过劳上非常成功,也成功解决了失业问题。
在日本,随着消灭过劳死的社会运动的不断壮大,2014年6月,《过劳死等防止对策推进法》得到议会一致通过,并于同年11月开始施行。
当然,即使如此,包括过劳自杀在内的过劳死仍然频繁发生,《过劳死等防止对策推进法》在防止过劳死问题上的作用仍有待观察。
针对过劳死的预防问题,也有日本学者针对“无限膨胀的欲望、消费和生产的恶性循环”,提出了“菜园家庭革命”的构想。
他们倡导每周工作两天,剩余五天用以进行家庭农业种植或个体户形式的服务业和手工业。
这种思路试图以小农家庭为核心,推动过去大量生产、大量浪费的“扩张型社会”转换为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型社会”。
在当今社会,企业和个人都在追逐利润,不榨干所有时间与空间似乎就是一种罪过。
但森冈孝二教授通过《过劳时代》这本书提醒我们:“牺牲教育、娱乐、运动和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削减吃饭、睡觉和过家庭生活的时间——以这种方式工作或者让别人以这种方式工作,才是更大的罪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