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辛之民国时期书籍封面风格分析
浅析民国时期书籍封面设计
浅析民国时期书籍封面设计的时代特征和艺术价值摘要:民国时期的书籍封面设计,虽然年代跨度不长,但上承中国传统书籍的设计特质,吸收西方生产技术和艺术手法,是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发端时期。
此阶段中国书籍设计由传统走向现代,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本文从字体、图形、与色彩三个层面来对民国时期的书籍封面设计的视觉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当时的设计形式,并挖掘其潜在的艺术价值。
关键字:民国书籍;封面设计;视觉特征;艺术价值一、民国书籍装帧设计的发展及阶段性特征中国书籍的发展,至民国成立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从最初的书籍形式甲骨文到竹与木连成册的“简策”再到丝织品和简牍的出现,至清时期已形成完备的书籍设计范式,逐步形成了“古朴典雅”极具中国韵味的特有形式;到民国时期的书籍装帧设计出现了重大革新。
1.1新旧交替时期民国初建至五四运动前夕。
此时期,由于西方思想和一些技术进入中国,文艺作品新旧杂陈,书籍艺术也出现新旧交错的面貌,许多书刊出现了“中西合璧”的装饰形式。
“清末四大小说杂志”封面虽未完全脱离中国传统绘画和传统小说插画样式,但与传统书籍装帧已有不同,俨然受到西方装帧设计的影响;另外,文房四宝、花卉鸟兽等也是当时常用来装饰书封面和封底的图案。
这一阶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设计手段还不算成熟,属于民国书籍装帧的萌芽期。
1.2繁荣发展时期五四时期至七七事变。
“五四”运动爆发,西方各种文化思潮不断涌入中国,由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传播,形成了大众社会的新时代,中国的艺术领域也变得异常活跃,书籍装帧设计渐渐脱离传统样式,开始向现代书籍的出版方式和设计形态转变。
这一时期的书籍封面设计艺术,艺术家创作风格精彩纷呈,进入一个百花齐放,繁荣发展的新时期。
1.3稳步发展时期抗日战争至新中国成立。
中国书籍封面设计艺术进入稳步发展的时期。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激起了全国人民民族意识高涨。
因此在艺术表现形式出现了写实主义、民族主义。
这一时期的书籍封面装倾艺术受时代条件影响,作为政治武器,摈弃了繁重的装饰,图案简洁、生动、立意明确,反映出了革命的时代背景,以及积极的革命斗争精神二、民国时期书籍封面设计的视觉特点2.1.民国时期书籍封面设计中的文字设计文字是书籍、期刊杂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现代书籍装帧
中国现代书籍装帧博宝艺术网 来源:《书衣百影》2008-03-24 19:01:54作者:姜德明光绪随着近代印刷术的传入我国,到光绪末年,石印、铅印技术已很流行,书籍装帧开始打破了传统的古籍形式,即木刻线装的惟一形式。
但发展速度是缓慢的。
光绪二十三年(1897),上海商务印书馆的成立标志着书籍出版技术开创了新的局面,然而它初期出版物仍没有脱离线装的古书形式,只在书衣上舍去书名签条,改排铅字,或用书法题写书名而已。
到本世纪初,有些的封面才开始装饰花边的框线,封面纸变换了不同的颜色,并有人尝试绘制彩色图画装饰书衣,为现代书籍装帧艺术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总的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我国现代书籍装帧艺术,并没有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而形成一种新的格局。
我见到的清末书刊不多,从我收藏的清末出版的我国最早翻译的一部长篇小说《昕夕闲谈》起,到林纾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等,都还是线装书的形式。
为了编辑这本画册,以见现代书籍装帧的发展源流,我选了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和宣统元年(1909)出版的两种文艺书作为参考。
“五四”前后的出版物,书籍装帧艺术与新文化革命同步进入一个历史的新纪元。
它打破一切陈规陋习,从技术到艺术形式都用来为新文化的内容服务,具有现代的革新意义。
凡是世界文化中先进的东西,我们的装帧设计家都想一试,而且随着先进文化的传播,新兴的书籍装帧艺术也受到整个社会的广泛承认。
从“五四”到“七七”事变以前这段时间,可以说晚国现代书籍装帧艺术史上百花齐放、人才辈出的时期。
这就不能不提到鲁迅先生所起的先锋作用。
他不仅亲身实践,一共设计了数十种书刊封面,还引导了一批青年画家大胆创作,并在理论方面有所建树。
鲁迅先生对封面设计,从一开始就不排斥吸收外来影响,更不反对继承民族传统。
他非常尊重画家的个人创造和个人风格,团结在他身边的青年装帧家就在陶元庆、司徒乔、王青士、钱君萄、孙福熙等人。
在封面设计中,鲁迅不赞成图解式的创作方法,他请陶元庆设计《坟的封面时说:“我的意见是只要和《坟》的意义绝无关系的装饰就好。
苦闷的象征封面赏析
苦闷的象征封面赏析
《苦闷的象征》封面由陶XX设计,他根据此书的内容,用夸张、变形、象征的艺术手法,设计了这样的封面:在红花和黑色、灰色的线条相交织的图形中,一个象征性的半裸女子披着长长的黑发,在受压抑的环境中挣扎着,用脚趾夹着镋叉(兵器)的柄,鲜红的嘴唇亲昵地舔着叉的尖头,以此表现人们的生命力受到压抑,就要挣扎,需要用武器来战斗的精神。
鲁迅看了这帧封面图案,极为满意。
1924年11月22日,《苦闷的象征》付印前,鲁迅在该书《引言》中说:“在这里我还应该声谢朋友们的非常的帮助,尤其是许季黻君之于英文;常维钧君之于法文,他还从原文译出一篇《项链》给我附在卷后,以便读者的参看;陶璇卿君又特地为作一幅图画,使这书被了凄艳的新装。
”。
书籍设计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书籍设计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作者:赵澈丽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33期摘 ;要:优秀的书籍设计需要遵循整体规律,这样才能满足人们对书籍的需求和标准。
随着书籍设计的变化与发展,从书籍装订技术到书籍艺术的表现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气象,伴随着设计技术与观念的创新,也逐渐体现出书籍设计未来发展的新趋势,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在保障文化底蕴及功能的前提下,让读者能够切实感受到书籍的内涵和魅力。
关键词:书籍设计;特点;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J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3--01一、关于书籍设计的现状书籍设计就是从将纸张原稿从最初的形态逐渐向成书整体设计的过程,根据不同区域和阅读对象的需求,恰当地将书籍内容呈现出来,形成特色化的书籍。
我国书籍设计有着几百年的发展历史,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之间的交流,当前书籍设计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化。
1、设计风格多样化随着外来文化的入侵和影响,我国书籍设计风格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设计特点。
设计是与时代的改变而变化的,通过学习和借鉴西方设计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拓宽了我国设计师的视野,同时也提升了我国印刷技术。
比如说,《恋人版中英词典》是由赵清设计的,这本书籍色调主要以雪清色和枚红色为主,暗喻了文章中男女主角的性格特点,与此同时全书中还配有小插图,以中英对比手法来进行排版设计,这样整部书籍中都呈现出一种中西结合的书籍风格。
2、加强了材质工艺美感书籍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产品实体,具有一定的触感。
传统书籍装帧上都是以纸质为主的,其种类也较为统一。
随着时代的变化,大量不同的新型材料被使用到书籍的设计中,增加了书籍现代特色之美的同时也将书籍设计的表现力更充分地展现出来。
比如说,一些书籍用牛皮纸或者锡箔纸包裹,让书籍呈现出不同的阅读体验,也向书籍设计的基本规律发出了挑战。
3、信息时代的读书设计信息时代的来临,给书籍带来了不同的视觉化和形式化。
信息时代变了传统书籍的阅读形式,转变了大众对传统书籍的需求和观念,也改变了书籍原本的形式和内容。
中国文化名人藏书票摭谈
中国文化名人藏书票摭谈巴金藏书票施蛰存藏书票北山楼藏书李平凡藏书票藏书票作为藏书标志,源于书之可贵和藏书之不易。
在以寸纸铭记藏书的人群中,作家、学者等各界文化人士可谓与藏书票结缘最深,使用最多。
藏书票是一种舶来品,它的引介与推广得力于一批文化名人的努力,正是他们的示范性,使藏书票渐为人知。
在中国有限的藏书票历史上,正是不多的文化名人藏书票构建了中国藏书票的发展脉络。
黄显功藏书票是一座名人文化的碑林,它镌刻了各界名人的文化侧影,记录了他们的人生履痕;藏书票是一张文化名人的名片,它洋溢p;着各位票主的志趣爱好,折射了他们的精神世界…&helli藏书票作为藏书标志,源于书之可贵和藏书之不易。
在以寸纸铭记藏书的人群中,作家、学者等各界文化人士可谓与藏书票结缘最深,使用最多。
在中国,藏书票是一种舶来品,它的引介与推广得力于一批文化名人的努力,正是他们的示范性,使藏书票渐为人知,不仅引领人们使用,更是吸引了一大批收藏爱好者。
在传世的藏书票中,名人票主作品因其特殊的收藏价值与研究价值,最受人们的关注,是收藏者竞逐的对象。
在中国有限的藏书票历史上,正是不多的文化名人藏书票构建了中国藏书票的发展脉络。
一苏轼曾有诗云: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鸿爪雪,鸿飞哪复计东西!前人的行迹故物正是如此,其残留的中国早期藏书票今人往往难窥全貌。
迄今可见的早期实物除了人们熟知的关祖章藏书票外,还有位当时的著名藏书家杨守敬(1839-1915)在70岁时,以他的肖像藏书票广贴观海堂藏书。
这位曾随清廷驻日公使何如璋(1838-1891)和黎庶昌(1837-1897)在日游历访书多年(1880-1884)的学者,购藏了大量图书回国。
他于光绪十四年(1888)在湖北黄州修筑藏书楼邻苏园,后又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迁至武昌再建观海堂收藏回归的图书。
至民国成立,图书辗转于上海、北京,后分藏两岸。
刍议民国时期书籍封面漫画设计之美感
刍议民国时期书籍封面漫画设计之美感作者:孙红娟来源:《大观》2016年第03期摘要:民国时期书籍封面设计在当代书籍封面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我国现代书籍封面设计的初步尝试,而在民国时期书籍封面的漫画设计中,也渗透了当时的革命精神,赋予书籍封面漫画设计丰富的艺术内涵。
国民时期书籍的漫画设计表现出一种新型的书籍封面设计形式,突破传统封面设计的限制,表达了我国技术创新以及艺术欣赏水平的提升,为现代书籍设计提供了新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民国时期;书籍封面漫画设计;艺术形式;美感自鸦片战争后,我国“闭关锁国”的政策被打破,同时也意味着我国近代史拉开了序幕。
中国近代史可谓是一部国人奋斗史,清朝覆灭,民国诞生。
伴随这一场又一场的革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都有比较强烈的反应,并且推动了民国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并主要表现在书籍方面,推动了民国时期的杂文和漫画的发展,并与民国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相互制约。
一、民国时期书籍封面漫画设计的美感来源自鸦片战争后,西方先进技术传入中国,为书籍设计带来了革命性的发展,传统的线装书籍被遗弃,并且由毛笔书写转为钢笔书写,阅读形式也由右翻转变为左翻,书写形式也由竖排改为横排,然而,书籍封面艺术在我国有较久远的历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对于书籍封面艺术所崇尚的是“典雅”与“富有内涵”,这并不局限民国时期书籍封面设计的发展,反而新生枝桠,重现出勃勃生机。
留学派艺术家将自己在西方所学知识以及艺术审美带回中国,并掀起了艺术界的新革命,例如:“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等;并将“包豪斯”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精神以及艺术风格应用于当时的艺术创作中,而书籍封面设计将这些新型艺术形式以及技术加以借鉴,并应用于其设计中,促进了当时书籍封面设计的发展。
民国时期有许多学者崇尚宁静、柔和以及庄重的情怀,例如林庚在其作品《夜》的封面上,选取了美国肯特的绘画人物,并在背景中加入夜空与繁星,彰显了神秘、诗意昂扬的艺术内涵[1]。
曹辛之民国时期书籍封面风格分析
曹辛之民国时期书籍封面风格分析【摘要】民国时期书籍封面设计飞速发展,曹辛之是著名书籍封面设计师之一。
抗战期间,战火纷飞的大江南北,曹辛之封面设计作品清秀、大方、明净的特点,让生活在抗战中的人民看到生命的曙光。
本文将对曹辛之民国时期书籍封面设计风格进行分析。
【关键词】曹辛之民国时期书籍封面《中国宪政论》1944 年生生出版社出版(见图一)、《太平洋现势手册》1944年读书出版社出版(见图二)、《论第二战场》1944 年生生出版社出版(见图三)。
这三本都属于谈政治、军事的书籍,具有一定的政治性和政策性,对现实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大家对理论书籍的设计就有中规中矩,沉着、严肃的印象。
从《中国宪政论》封面设计中可以看出曹辛之在设计的时候做了深入的思考,看书名就知道《中国宪政论》是一本理论性很强的书籍,白色的底子上整齐的排列着“中国宪政论”五个金黄色的挺拔的宋体字,犹如五个中国士兵排成的方形阵地,庄严透出英勇的身姿,四周加以蓝色的边框,简洁大方,整个设计中的点睛之笔是边框右边那一串隽秀的中国植物纹样,给庄重的版面带来了一丝素雅的气息。
封面既有学术刊物应有的质朴无华,而又不至于过于呆板、冷清。
把《太平洋现势手册》和《论第二战场》放在一起赏析,是因为两本书的风格类似,而且设计的时间相同。
笔者认为这两本书的艺术意境和艺术风格是一致的。
曹辛之在设计这两本书的时候摆脱了政治读物总是一览无余的白底红字的设计风格,改用了白底红字蓝边的构图。
整个构图、色调,给人一种明朗、素雅的感受。
《太平洋现势手册》红色的笔挺的长宋美术字体显得如此的严正而又充满了热情,一只充满力量的手托起一个地球仪的图案造型在封面左上显得特别醒目,在纤细的蓝色外框包裹下,整个设计多了理性的元素,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论第二战场》的封面设计洗练、简洁,在白底上“论第二战场”五个红色长宋美术字屹立在封面正下方,理论书籍严正的风格扑面而来,蓝色的英文标题在封面正上方清晰淡雅,此封面点睛之笔是封面首个英文字母“A”字号比其余的字母都略大并且用的红色调显得格外醒目,作者应该是有为了凸显“A”的用意,观察整个封面发现醒目的“A”与封面右下角的红色火箭图案相呼应,让整个封面产生了趣意。
专业书籍装帧设计
专业书籍装帧设计从20世纪20年代以后,一批受过正规艺术教育的美术家、工艺美术家先后走上了书籍装帧设计的岗位或兼职这项工作。
陶元庆自1925年起参与了书籍封面的设计工作,他在鲁迅直接倡导和支持下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
《苦闷的象征》的封面是他的处女作。
鲁迅看了很满意,原画多色,鲜明、强烈,首创了新文艺书籍的封面画,认为这是“使这书披上了凄艳的新装的”。
《唐宋传奇集》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是鲁迅设计请陶元庆装帧的。
陶元庆为许钦文的《故乡》所设计的封面原本就是一幅装饰画,“色彩醇美,构图奇巧”。
鲁迅的不少作品封面都是陶元庆所作,如《出了象牙之塔》、《彷徨》、《坟》、《工人绥惠略夫》、《朝花夕拾》、《中国小说史略》、《往星中》等。
陶元庆设计的封面,其特点是注意反映书籍的内容,基本做到“切题”,而且构图新颖,色彩明快,线条活泼流畅,且有强烈的装饰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鲁迅给以极高的评价。
钱君原在新女性社担任编辑和装帧设计,开明书店创办时,他就在开明书店从事装帧设计工作。
他早年在为新文学作设计的封面有汪静之的诗集《寂寞国》,黎锦明的短篇小说集《破垒集》、《尘影》,茅盾的《欧洲大战与文学》、《雪人》,周作人的杂文集《两条血痕》,胡愈之的《东方寓言集》、《莫斯科印象记》等。
鲁迅看了很称赞:“钱君的书籍装帧能够和陶元庆媲美。
”后来,鲁迅翻译的《艺术论》、《十月》和《死魂灵》等书的封面,也委托钱君设计。
钱君设计的封面多用图案装饰,所绘的花叶形态生动,并不模仿自然。
如《雪人》的封面,作者着眼于雪,把雪花放大,加以夸张变形,再配上日光反射的色彩形成了一个新颖的图案,很有诗意。
钱君设计的书籍装帧,色彩总是从和谐纯朴上考虑,或者反其道而采用现代化的强烈的对比;同时注意民族特色把时代气息放进去,用单纯、明快的笔调来描绘他自己的东西。
几十年来,出之于钱君之手的图书、杂志的封面设计多达一千数百幅,因而有“钱封面”之称。
陈之佛早年留学日本,是中国最早的图案画家之一,对中国的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曹辛之
曹辛之曹辛之(1917年10月—1995年5月),是江苏宜兴人,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主力。
资料曹辛之(1917年10月—1995年5月),江苏宜兴人。
擅长书籍装帧。
曹辛之历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管理处美编室主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诗书画》报主编,中国装帧艺术研究会会长。
装帧设计有《苏加诺总统藏画集》(合作)获1959年莱比锡国际书籍展览会装帧设计金质奖;《郭沫若全集》获第三届全国书籍装帧展封面设计荣誉奖等。
简介背景曹辛之,笔名杭约赫,江苏宜兴人。
中学时代曾在报刊上发表诗文。
1936年与吴伯文曹辛之、孔厥等人合办抗日文艺周刊《平话》。
七七事变后奔赴山西抗日前线。
1938年至延安,先后就学于陕北公学与鲁迅艺术学院。
1939年参加李公朴率领抗战建国教学团赴晋搽冀边区工作,同时开始尝试新诗创作。
1940年调至重庆生活书店,任职于《全民抗战》周刊编辑部。
皖南事变后撤至香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返重庆。
1945年,第一部诗集《撷星草》问世。
创办星群出版社抗战胜利后至上海,与臧克家等人创办星群出版社,同时与他人合办《诗创选》、《中国新诗》月刊。
作为九叶诗派的骨干,他的新诗作品既凝炼约简,又细致深刻,自成一格。
1948年10月创作的长诗《复活的土地》,结构恢宏严谨,语言流畅洗练。
热情地赞颂了排山倒海、势如破竹般的人民解放战争,标志着作者诗歌创作的成熟和飞跃。
中国解放后调至北京,专门从事书籍装帧设计工作。
为此默默耕耘了30余年,已成为一名具有独特风格的书籍装帧艺术家,曾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
基本资料曹辛之书法姓名:曹辛之曹辛之性别:男笔名:杭约赫出生年月:1917年10月—1995年5月民族:汉族职业:书籍装帧美术家籍贯:江苏宜兴人详细介绍编辑出版工作曹辛之《曹辛之装帧艺术》1935年起曾任江苏宜兴湖小学、湾县小学、武进漕桥小学教师,山西临汾民族曹辛之革命大学学员。
1936年为宣传抗日救亡,与人合办《平话》文艺刊物,开始了编辑出版工作。
新中国第一代装帧艺术家曹辛之思想探源
没 有 一 个 错 漏 14 9 1年 1月 国 民 党 反 动 派 制 造 了 震 惊 世 界 的 “ 南 事 皖
年 夏 .他 由党 组 织调 配到著 名 爱 国民 主 战士 、社 会教 育家 李公仆 先 生 率领 的抗 战建 国 教学 团 .并开赴 敌 后—— 晋 察 冀 边 区 工 作 1 4 9 0年 夏 教 学 团 结 束 .李 公仆 先 生原想 留曹 辛 之在 读
他 为宣 传抗 日救 亡 。在 中共 地下 党员
吴启 璋 ( 伯 文 ) 同 志 领 导 下 ,与 沈 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腔热 血投 入到 生活 书店 的编辑 出版 _ [ 作 中 。在那 段 时间 ,他既 要处 理 来信 来 稿 ,又要将 画 稿进 行雕 版 木刻 .还
要 绘 题 花 、画 封 面 、 算 稿 酬 … … 在 邹
夏 天 .曹辛 之被调 到 北京 ,先 后任 三 联 书 店 总 管 理 处 美 术 科 、宣 传 科 科 长 。 15 9 1年 人 民 美 术 出 版 社 成 立 . 他 又到该 社 先后任 宣传 科 、版权 科 科 长 ,设计 组组 长和 编审 级美术 编辑 曹辛 之 的爱 国 、爱 书 、爱画 的 思
店 在这 之前 曹辛 之便 经常 阅读 生活 书店 出版 的进 步书 刊 .这 些 进步 书刊
对 其 早期 的爱 国进 步思想 给 予了 很大
店 、读 书 出版社 和新 知 书店 在香 港正 式 合并或 立了 三联 书店 .曹 辛之 即负 责三 联书 店 的书籍 装帧 和美术 方 面 的
—爱国 :投身 版 _ 爱f 出 、 l
曹辛 之是 江苏 宜兴 人 .从 小就 酷 爱读 书 .每逢看 到 一本心 爱 的书 .就 琢磨 着把 书精 心装扮 一番 。他 也喜 欢 绘画 .曾经 梦想 成 为一个画 家 或一 个 作家 。时代 的激 荡 ,生 活道 路 的曲折 没有能 完全 实现 他少年 时 的梦 想 与
曹辛之书籍装帧艺术设计研究
曹辛之书籍装帧艺术设计研究作者:吕灵芳来源:《卷宗》2014年第08期摘要:曹辛之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书籍装帧艺术家,书籍装帧是曹辛之一生乐此不疲的事业。
他的设计在精神层面满足其对艺术的崇高理想。
曹辛之的书籍装帧艺术不仅具有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特质,而且带有浓郁的书卷气。
其书籍装帧设计对其他文人艺术家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曹辛之;书籍装帧艺术;书卷气;影响曹辛之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书籍装帧艺术家,也是著名的九叶派诗人之一。
他年轻时就爱写诗,作画和编辑刊物,抗战时期离开家乡到鲁迅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并培养了深厚的艺术理论修养。
曹辛之是九叶诗派成员之一,他的诗既透露出特有的浪漫主义气息,又揭示残酷的社会现实,这于曹辛之的书籍装帧设计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即其深厚的诗歌功底和绘画修养,为其从事书籍装帧事业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1 曹辛之与书籍装帧艺术设计书籍装帧设计不仅是曹辛之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也是其孜孜不倦的爱好。
曹辛之制作书籍封面时,始终持一颗热忱且严谨的心,譬如书脊的宽度与开本的尺寸有几厘米的偏差,他都会细细的琢磨并仔细地纠正偏差。
也就是说,他对书籍装帧艺术设计如书脊的宽度、开本的尺寸、纸张的厚薄、版面的安排等等,无不需要计算。
由此,曹辛之在书籍装帧设计中收获了很多乐趣,并对其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个人角度看,书籍装帧不仅满足其对艺术的崇高理想,而且使其书籍装帧艺术理念与修养得以展现。
譬如他的封面设计作品《最初的蜜》,此书的封面设计透出曹辛之的个人形象。
《最初的密》是他的诗集,也是他为自己设计的书籍装帧,曾有人这样形容它:人品高,造诣深,下笔自然有书卷气,有神韵。
从他人角度看,曹辛之的书籍装帧不仅为著作平添一丝生气,而且因其精心设计,为其在作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诚如曹辛之在自己的书籍装帧艺术集扉页中写道“愿这些精神粮食,都有它完美的形体,我们以虔诚的心,来为他人作这嫁衣裳。
”譬如曹辛之为艾青设计的诗集《域外集》,此诗集由艾青出国访问时写下的诗篇组成,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世界人民的友谊。
文学与书籍装帧设计的关系研究
文学与书籍装帧设计的关系研究作者:张丹萍来源:《世纪之星·交流版》2017年第02期[摘要]曹辛之是我国近现代著名书籍装帧艺术家,也是书法家、篆刻家和诗人。
其艺术思想主要表现在诗歌、书法与篆刻和书籍装帧艺术思想方面。
其诗歌艺术思想经历了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的历史演变;书法篆刻艺术思想体现了其融书法与篆刻于一体,使书法、篆刻艺术互为基础、互通有无的艺术理念;书籍装帧艺术是其终生追求的重要事业,体现出了诗书意蕴在书籍装帧设计作品中的运用,即“一艺三通”和富于“书卷气”的书籍装帧艺术品格。
文章通过对曹辛之诗歌和书籍装帧艺术的相通性研究,探析曹辛之书籍装帧设计中的诗歌艺术之美,以及其书籍装帧艺术思想对中国装帧艺术界的贡献与影响。
[关键词]文学诗歌;曹辛之;书籍装帧艺术一、曹辛之诗歌与其书籍装帧设计的共性诗歌艺术是曹辛之艺术思想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其书籍装帧艺术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诗书画意,自古以来诗、书、画合为一体,因此曹辛之的诗、书、画相互贯穿互为始终。
如其在《从出版角度看插图艺术》一文中提到:插图不同于一般的绘画,画家是要通过文学作品去理解生活。
但在忠实于原作的主题和情节的基础上,画家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运用造型艺术的特点---文字描写所不能代替的造型的鲜明性来补充和丰富原作的艺术形象。
这段话说明,插图与绘画不同,其不仅需要画家具备生活审美能力,而且需要深厚的文学功底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在涵义。
换个角度说,书籍装帧亦如此。
装帧艺术家设计某本书的时候,既要预先构想此书的内部结构与风格,又要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与思想。
曹辛之在诗歌艺术中的造诣使其能恰如其分的解读文学作品,设计出风格不一的书籍并赋予书本优美的文字。
二、曹辛之书籍装帧设计中的诗歌艺术之美曹辛之的早期装帧作品多为诗集,他的设计风格清新而富有诗意,多为36开本和46开本,如《北望园的春天》,清丽隽秀,连美术字也趋向纤细典雅,自成风格,与早期诗人清丽易感的特质相符。
当代装帧家的道与技
当代装帧家的道与技摘要:作为中国当代书籍装帧家代表人物,曹辛之和张守义两人虽然成长路径有别、术业有专攻,但均献身艺术,知行合一,充分汲取了中国艺术精髓和西方美学理念,追求简约、含蓄的审美意境,较好地实现了道与技的统一。
关键词:曹辛之;张守义;书籍装帧在中国当代书籍装帧家中,曹辛之和张守义是较有代表性的两位。
尽管两人在工作上并无多少交集,但无论是在知识结构、兴趣爱好,还是思维方式上,他们都有颇多相似之处。
从审美取向来看,两人摒弃功利,不约而同地追求意境幽远、书卷气浓郁的设计风格,希冀将中国传统的审美趣味和西方现代的美学理念融会贯通。
就书籍装帧实践来说,两人创作的黄金期基本集中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这一时段也正是中国书籍装帧事业渐趋成熟的阶段。
当然,作为两代装帧家的代表人物,他们都各具特色鲜明、形质迥异的艺术风貌。
所以,比较和探讨两人的装帧理念与实践,对于深入了解中国当代书籍装帧的整体衍变流程,勾勒梳理其递嬗兴替的发展轨迹,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中西融合、自成一格作为植根于中国土壤的装帧设计家,曹辛之与张守义的艺术理论和实践有颇多相契之处,若我们稍加寻绎,可以发现如下三点:首先,在设计理念上,两人都秉承了中国艺术的优良传统,同时对西方现代美学理念亦有深刻的认识。
其次,在审美趣味上,两人都摒弃了功利,不约而同地追求意境幽远、书卷气浓郁的设计风格。
曹辛之主张不要过多地装饰加工,不轻易采用具象的绘画和摄影做封面素材,强调要简约、含蓄、意蕴深厚,要有令人回味的书卷气。
张守义亦作如是观。
他认为,应少用人的面部五官传情,多用人的动势传情。
这同样也是基于简约传神的审美取向。
最后,两人都是知行合一的楷范。
曹辛之、张守义二人不仅在艺术实践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对装帧设计理论也有较为系统深刻的认识。
曹辛之有《曹辛之装帧艺术》一书行世,张守义出版有《张守义外国文学插图集》《装帧的话与画》《插图艺术欣赏》《装帧艺术设计》等著作。
10位装帧家
出版物刊名: 出版广角
页码: 58-61页
主题词: 书籍装帧艺术 书籍装帧设计 出版工作者 中国民主促进会 职业学校 中国美术 书籍艺术 抗战建国 出版社 封面设计
摘要: 曹辛之:继承、借鉴和创造曹辛之(1917~1995),江苏宜兴人。
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
编审。
早年就学于江苏省立陶瓷职业学校,1936年起在家乡办文艺刊物,1938年赴陕北,在陕北公学、延安鲁迅文艺学院学习,1939年参加以李公朴为团长的抗战建国教学团,赴敌后进行抗日宣教工作。
1940年调入重庆生活书店总管理处,在邹韬奋直接领导的《全民周刊》任编辑,从此一直战斗在文化出版战线。
是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
曹辛之手绘的封面——写在《曹辛之集》出版之际
曹辛之手绘的封面——写在《曹辛之集》出版之际
聂崇正
【期刊名称】《中国美术》
【年(卷),期】2011(000)006
【摘要】欣闻《曹辛之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11年6月出版的消息,使我想
起了一段与其共事的经历。
曹辛之是著名的书籍装帧艺术大师,同时又是中国近代
文学史上"九叶派"诗人团体的重要成员之一。
曹辛之生前供职于人民美术出版社。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后期,文化部系统及下属各单位的职工下放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期间,我曾与他有过一段短时间的"共事"。
【总页数】1页(P129-129)
【作者】聂崇正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5
【相关文献】
1.《曹辛之集》出版座谈会暨曹辛之作品展在京举行 [J], 本刊编辑部
2.曹辛之的缤纷世界——记人民美术出版社前辈曹辛之 [J], 林阳
3.曹辛之的缤纷世界——记人民美术出版社前辈曹辛之 [J], 林阳
4.曹辛之手绘的封面——写在《曹辛之集》出版之际 [J], 聂崇正
5.曹辛之民国时期书籍封面风格分析 [J], 余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诗人曹辛之:用色彩与版面继续诗行
诗人曹辛之:用色彩与版面继续诗行
段美乔
【期刊名称】《中国美术》
【年(卷),期】2011(000)006
【摘要】对当前很多文化界的朋友来说,曹辛之的名字是和装帧设计连在一起的.曾担任过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装帧艺术研究会会长等职的曹辛之,在书籍装帧界享有盛名.他装帧设计的《苏加诺藏画集》,在1959年德国莱比锡国际书展中,荣获装帧设计金质奖章.在1979年的全国书展中,他设计的《廖廖集》装帧及与曹洁合作设计的《新波版画集》装帧,荣获封面和整体设计奖.在1981年的全国书籍装帧展览中,他设计的《曹雪芹》封面荣获优秀奖等等.此外,他还出版有《曹辛之装帧艺术》、《曲公印章》(篆刻作品)等著作,更是书籍装帧艺术界获得“韬奋出版奖”(第三届)的第一人.
【总页数】2页(P130-131)
【作者】段美乔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诗屏花语看红楼r——晚清女诗人曹太夫人的《红楼梦百合诗》 [J], 王明贵
2.诗行衔恨谱悲歌--蒲松龄五古悲情诗赏析 [J], 林宗源
3.晚唐诗人曹唐及其游仙诗研究综述 [J], 金丙燕
4.晚唐诗人曹唐及其游仙诗研究综述 [J], 金丙燕
5.诗人曹辛之:用色彩与版面继续诗行 [J], 段美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九叶集》封面设计的来信(摘要)
作者: 曹辛之
出版物刊名: 编辑之友
页码: 245-247页
主题词: 封面设计;书籍装帧设计;思想性;艺术性;摘要;十一届三中全会;设计思想;欣赏;设计质量;文章
摘要: <正> 《编创之友》负责同志: 顷接友人来信,说贵刊第三期(1983年)有署名谈维的题为《封而欣赏琐言》的文章,提到《九叶集》的封面设计。
文中说: “望题生画,其不可之处不仅在于画不达义,还会导致作出不伦不类的画面,如……《九叶集》,画一棵树上长着九片叶子……看了这样的封面画,怎能不令人啼笑皆非;有的画面,离题又何止千里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辛之民国时期书籍封面风格分析
【摘要】民国时期书籍封面设计飞速发展,曹辛之是著名书籍封面设计师之一。
抗战期间,战火纷飞的大江南北,曹辛之封面设计作品清秀、大方、明净的特点,让生活在抗战中的人民看到生命的曙光。
本文将对曹辛之民国时期书籍封面设计风格进行分析。
【关键词】曹辛之民国时期书籍封面
《中国宪政论》1944 年生生出版社出版(见图一)、《太平洋现势手册》1944年读书出版社出版(见图二)、《论第二战场》1944 年生生出版社出版(见图三)。
这三本都属于谈政治、军事的书籍,具有一定的政治性和政策性,对现实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大家对理论书籍的设计就有中规中矩,沉着、严肃的印象。
从《中国宪政论》封面设计中可以看出曹辛之在设计的时候做了深入的思考,看书名就知道《中国宪政论》是一本理论性很强的书籍,白色的底子上整齐的排列着“中国宪政论”五个金黄色的挺拔的宋体字,犹如五个中国士兵排成的方形阵地,庄严透出英勇的身姿,四周加以蓝色的边框,简洁大方,整个设计中的点睛之笔是边框右边那一串隽秀的中国植物纹样,给庄重的版面带来了一丝素雅的气息。
封面既有学术刊物应有的质朴无华,而又不至于过于呆板、冷清。
把《太平洋现势手册》和《论第二战场》放在一起赏析,是因为两本书的风格类似,而且设计的时间相同。
笔者认为这两本书的艺术意境和艺术风格是一致的。
曹辛之在设计这两本书的时候摆脱了政治读物总是一览无余的白底红字的设计风格,改用了白底红字蓝边的构图。
整个构图、色调,给人一种明朗、素雅的感受。
《太平洋现势手册》红色的笔挺的长宋美术字体显得如此的严正而又充满了热情,一只充满力量的手托起一个地球仪的图案造型在封面左上显得特别醒目,在纤细的蓝色外框包裹下,整个设计多了理性的元素,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论第二战场》的封面设计洗练、简洁,在白底上“论第二战场”五个红色长宋美术字屹立在封面正下方,理论书籍严正的风格扑面而来,蓝色的英文标题在封面正上方清晰淡雅,此封面点睛之笔是封面首个英文字母“A”字号比其余的字母都略大并且用的红色调显得格外醒目,作者应该是有为了凸显“A”的用意,观察整个封面发现醒目的“A”与封面右下角的红色火箭图案相呼应,让整个封面产生了趣意。
对以上三帧封面进行分析后,笔者归纳出曹辛之在抗战重庆时候设计的理论书籍具有以下几点规律:
①构图具有清秀、大方、明净的特点。
在方寸之间,使用线条和色块分割空间,布局严密,讲究形式和内容的和谐统一,摒弃理论书籍生硬、呆板的构图。
文字与图案相呼应,图文并茂。
②用色上“惜墨如金”,封面用色不多于三种色相,颜色雅致。
③美术字端正、挺秀、讲究笔画间架,形神兼备。
曹辛之在抗战时期重庆设计的文艺书籍封面分析:
《东京日记》1944 年重庆五十年代出版社出版设计者巧妙提取东京标志性景观富士山为设计元素,在洁白的封面正中,蔚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鲜红的朝阳,朝阳的一旁是被皑皑白雪覆盖高耸巍峨的富士山,在山的脚下坐落着一间精致小巧的客栈。
笔者认为坐落在山脚的小客栈具有点睛之笔。
试想:作者住在客栈里看着太阳东起西落,手中的笔记录着每天的点点滴滴。
此封面构思巧妙,构图简洁、清爽,寥寥几笔勾勒出惬意的意境,让人浮想联翩。
《江之歌》1945 年五十年代出版社出版江历来让人想起波澜壮阔的景象,但这帧封面却给人带来,清新、隽逸的视觉感受。
设计师运用了图案化变形的艺术手法,图案简练、抽象,三条一厘米宽的波浪线条斜竖构图形成湍急之势,几笔简笔勾勒出人物动态,顿时脑海中浮现出一位船夫吼着号子,在江河下游方奋力的撑船横渡江河的场景,纤细的波浪形变形宋体字呼应整个画面。
整个布局极为精巧,横竖构图极具张力,在变化中见出呼应、对照,构图、色调给人一种明朗、深远、视野宽广的感觉。
分析了曹辛之在抗战时期重庆设计的两帧文艺书籍封面,笔者归纳出以下几个设计特点:
①作品耐看,回味无穷,余音绕梁,讲究书的内在美、含蓄美,他不太喜欢运用写实手法设计封面,喜欢比较简洁、抽象的表达方式,寥寥几笔却韵味无穷。
②他注重表达书籍装帧与书籍内容相互关系,也就是书籍装帧设计对书籍内容的从属性,他的艺术手法洗练,一看他设计的封面就能大概知道书籍的大体内容。
③他的书籍装帧艺术语言深入浅出,意在笔先。
注重设计思想的表达,在设计的指导思想下,运用装饰性绘画和图案造型等艺术手段进行创作。
④善于运用色彩语言。
以上两帧作品可以看出,色墨不多但能够表达出设计中所需要表达的感情,并且用色雅静,让人浮想联翩。
在抗战这个生死忧患的时期,曹辛之的作品里依然透露出那份纯美的意趣,他以画笔为武器用他那洗练的书籍装帧滋养着人们的心灵,让生活在抗战中的人民看到生命的曙光,向往美好生活。
参考文献:
[1]曹辛之.诗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5.
[2]曹辛之.书法.篆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5.
[3]曹辛之.书籍装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