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兰亭序冯摹单字本(上)
《兰亭序》--附历代名家摹本与评述
《兰亭序》--附历代名家摹本与评述《兰亭序》--附历代名家摹本与评述--附局部图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之执笔作者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神龙本兰亭》工艺品王羲之的行书有如行云流水,其中又以兰亭序为最极品。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右军宦游山阴,与孙统承、谢安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修袚褉之礼。
饮酒赋诗,由王羲之以特选的鼠须笔和蚕茧纸,乘兴而书写了一篇序,记序盛会,此帖下笔有如神助,有「遒媚劲健,绝代所无」之誉。
兰亭序临摹本鉴赏兰亭序的结构特点传说王羲之将《兰亭序》视为传家宝,并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手中。
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为僧,身后自然没有子嗣,就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弟子——辨才和尚。
后来被唐太宗「骗」入内廷,唐太宗对他的字着迷不已,曾命搨书人赵模等各搨数本赐给王、臣、真迹则陪他殉葬在昭陵了。
武后时,韫桓掘发,真迹又复出,收入玄宗内府,且刻石置于学士院,称为「定武兰序」,经历宋、金而亡。
但此本和今天流传下来的墨本各不相同,很难确定究竟原来是什么样子。
传说这一被视为"神品"的稀世珍宝成了唐太宗李世民的陪葬品,也有的说被王羲之的第七代子孙大书法家僧人智永密藏,众说纷纭,它到底在哪里,我们还能见识到这一书法上的奇迹吗?关于《兰亭序》的真伪之争,在清末和六十年代都曾有过大场面,争论到最后竟至要挖唐太宗的陵寝,亦可见激烈程度之一斑。
《兰亭序》的真伪之谜与两汉、西晋相比,《兰亭序》书风的最明显特征即是它的用笔细腻和结构多变。
王羲之以前的墨迹如陆机《平复帖》、吴皇象《急就章》都走古拙一路,有内敛之功无清雅之姿。
存世汉简用笔潇洒飞动,但在间架上却又飘散而乏媚趣。
美到没朋友的,兰亭序单字放大版
美到没朋友的,兰亭序单字放大版此本质地为白麻纸,系唐代物,一些字有明显勾笔痕迹,当属唐人勾摹本。
此卷直至明代,一直被认为是褚遂良摹本,后董其昌在题跋中认为“似永兴(虞世南)所临”,后世就改称为虞世南摹本,清代梁清标还在卷首题签“唐虞世南臨禊帖”。
因卷中有元代天历内府藏印,故亦称“天历本”。
此卷用两纸拼接,各14行,排列较松匀,近石刻“定武本”。
但点画与褚遂良摹本相近,点画较圆转,少锐利笔锋。
勾描的墨色清淡,气息古穆。
据考证,此本当为唐代辗转翻摹之古本。
卷中共有宋、明、清诸家题跋、观款17则,钤印104方,另有半印5方。
其中前拼纸上所钤元内府“天曆之寶”朱文印、后拼纸下所题小楷“臣张金界奴上进”一行,均真。
后隔水所钤宋内府印,以及第一尾纸上宋代魏昌、杨益题名和明初宋濂跋均系后配。
以后接纸上的明人题跋、观款,均真。
此卷历经南宋高宗内府、元天历内府、明杨士述、吴治、董其昌、茅止生、杨宛、冯铨,清梁清标、安岐、乾隆内府等处收藏。
曾著录于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张丑《真迹日录》、《南阳法书表》、汪砢玉《珊瑚网书录》,清吴升《大观录》、安岐《墨绿汇观》、阮元《石渠随笔》及《石渠宝笈·续编》等书。
清代刻入“兰亭八柱”,列为第一。
王羲之(303-361,另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的书体。
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王羲之的兰亭序原文全文
王羲之的兰亭序原文全文王羲之的兰亭序原文全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写作背景】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绰、谢安和释支遁等四十一人,为禊事活动,在兰亭宴集。
与会的人士都有诗作,事后把这些诗篇汇编成集,《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所写的序言。
序,文体名,是对书籍和文章举其纲要、论其大旨的一种文字,相当于引言。
【作者简介】王羲之(公元321-379年):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人,住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曾任江州刺史、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等职。
他书法精绝,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兰亭浅析】《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
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
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
兰亭序冯承素摹本赏析
兰亭序冯承素摹本赏析兰亭序是中国古代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其影响深远,至今仍被广泛赏析和模仿。
其中最著名的模仿作品应当是冯承素的摹本。
冯承素以其出色的技艺和扎实的功底,成功地将王羲之的兰亭序形神兼备地再现于纸上。
冯承素的兰亭序摹本有几个突出特点,让人印象深刻。
首先是其笔法的准确性。
冯承素通过对王羲之原作的细致研究和钻研,成功把握住了王羲之的笔画特点和线条走势。
画面中的每一笔每一画都流畅自然,明暗有度,给人以较为真实的感受。
其次是冯承素对兰亭序氛围的把握。
在兰亭序中,王羲之以自然的景色和诗意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宴会的场景。
而冯承素在摹本中巧妙地利用了墨色的深浅、粗细以及纸面的空白,再现了兰亭序中给人以山水间闲适、宴会热闹之感。
观赏冯承素的摹本,就仿佛自身置身于兰亭之上,感受着那场宴会的热闹和宁静。
冯承素的摹本还有一个值得称赞的地方,那就是他注重细节的处理。
他对于字体的书写非常认真,每一个字都体现了王羲之兰亭序中的特点和风格。
每一个字的笔画都清晰可辨,字形工整美观。
冯承素的细致处理使得摹本呈现出浓厚的艺术氛围。
从冯承素的兰亭序摹本中,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王羲之的卓越书法艺术,更能够感受到冯承素对于艺术传承的执着和付出。
他不仅将王羲之的作品传承下来,还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赋予其新的活力和意义。
冯承素的兰亭序摹本在我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王羲之兰亭序的珍贵再现,更是一本宝贵的书法教材。
通过欣赏冯承素的摹本,我们可以学习到王羲之书法的技巧和创作理念,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
总之,冯承素的兰亭序摹本以其出色的技艺、准确的笔法、恰当的氛围表现和细致的处理,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仅是一幅作品,更是对王羲之艺术的一次致敬和传承。
通过欣赏和学习冯承素的摹本,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王羲之的兰亭序,同时也能够受益于冯承素的独特艺术魅力。
唐冯承素摹《兰亭序》故宫博物院藏
唐冯承素摹《兰亭序》故宫博物院藏
冯承素摹兰亭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之兰亭修“拔禊”之礼,举行盛大的风雅。
当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名士们饮酒赋诗,五十一岁的王羲之用蚕茧纸,鼠须笔,兴乐而书,完成一篇《兰亭诗序》。
《兰亭序》手稿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遒媚飘逸,纵横变化,气韵完美,雄秀
之气,出于天然。
当时王羲之已醉,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原稿终莫能及。
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命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钩摹数本,以冯承素为首的弘文馆拓书人也奉命将原迹摹成了副本。
唐太宗把摹本分赐亲贵近臣,真迹则被他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
现在流传的冯承素摹本,存故宫博物院,上面钤有“神龙”(唐中宗年号)小印,是断为唐摹的一个铁证。
毛笔临摹书法字贴记王羲之兰亭序打印版
简介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
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
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天下第一行书”。
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
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
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
《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趣闻逸事。
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
"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7代孙智永。
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死前他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
辨才和尚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兰亭集序》的价值,将它视为珍宝,藏在他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
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
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
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
他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去与辨才接近,寻机取得《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完整版本
.
.
“流觞亭”内部陈设,展出一些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
右军祠
.
王羲之当时任右将军、会稽内史,因此人们常称他 为王右军,祠内以方型回廊围绕的“墨华池”上有“墨 华亭”。
.
“御碑亭”,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八角攅尖顶,重檐翘 角。
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书法圆转 凝重,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被后代尊为“书 圣”。
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 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 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 》、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 帖》等。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
‖兰亭介绍
.
被称为中国书法 圣地的“兰亭”,位 在浙江省绍兴县的西 南部,春秋时越王勾 践植兰于此,汉代时 建有驿亭,因而得名, 这个古朴典雅的园子 虽然不大,却为中外 游人所瞩目。
.
“兰亭”两字系清 康熙手迹,文革期间碑 被红卫兵砸断,劫后余 生,遂成残字。
.
“兰亭”景区门口的古典标志,是一颗大型印章。
“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坦
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故,后来人们就把“东床”作为 女婿的美称,或称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
.
生 性 爱 鹅
王王羲羲之之轶轶事事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 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 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息弥日 。
《 兰 亭 集 序 》 ( 局 部 )
.
王
羲
之
《
黄
庭
经
》
墨
迹
(
唐 临 本
)
.
姨 母 帖
.
《丧乱·二谢·得示帖》均为唐摹王羲之尺牍,行书。 纸本。现藏日本帝室。
【经典碑帖】《兰亭序》神龙本高清全图(冯承素摹本)
【经典碑帖】《兰亭序》神龙本⾼清全图(冯承素摹本)【兰亭序简介】王羲之的⾏书有如⾏云流⽔,其中⼜以兰亭叙为最极品;晋穆帝永和九年三⽉三⽇,右军宦游⼭阴,与孙统承、谢安等四⼗⼀⼈在会稽⼭阴的兰亭聚会,修袚褉之礼。
饮酒赋诗,由他以特选的⿏须笔和蚕茧纸,乘兴⽽书写了⼀篇序,记序盛会,共三百⼆⼗四字,其中⼆⼗个「之」字名有不同的体态及美感。
此帖下笔有如神助,有「遒媚劲健,绝代所⽆」之誉。
右军将之传给⼦孙,直⾄七代孙智永,遗付给辩才,后来被唐太宗「骗」⼊内廷,唐太宗对他的字着迷不已,曾命搨书⼈赵模等各搨数本赐给王、⾂、真迹则陪他殉葬在昭陵了。
武后时,韫桓掘发,真迹⼜复出,收⼊⽞宗内府,且刻⽯置于学⼠院,称为「定武兰序」,经历宋、⾦⽽亡。
但此本和今天流传下来的墨本各不相同,很难确定究竟原来是什么样⼦。
局部欣赏:【释⽂】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峻岭,茂林修⽵;⼜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列坐其次。
虽⽆丝⽵管弦之盛,⼀觞⼀咏,亦⾜以畅叙幽情。
是⽇也,天朗⽓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骋怀,⾜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之相与,俯仰⼀世,或取诸怀抱,晤⾔⼀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快然⾃⾜,不知⽼之将⾄。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云:“死⽣亦⼤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兴感之由,若合⼀契,未尝不临⽂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
【译⽂】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上旬的巳⽇,我们在会稽郡⼭阴县的兰亭集会,举⾏禊饮之事。
此地德⾼望重者⽆不到会,⽼少济济⼀堂。
王羲之《兰亭序》高清字帖注释版,强烈推荐收藏
王羲之《兰亭序》高清字帖注释版,强烈推荐收藏想把字写好,首先要学会读帖。
为此我们制作本套更适合通过手机读帖的历代书法名家字帖单行版,方便书法爱好者读帖时使用。
【始】【1】永和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mù/春之初,会【2】于会/kuài/稽/jī/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3】也。
群贤毕至,少/shào/长/zhǎng/咸/xián/集。
此地【4】有崇/chóng/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5】湍/tuān/,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6】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xián/之【7】盛,一觞/shāng/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8】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9】观宇宙之大,俯察/chá/品类之盛,【10】所以游目骋/chěng/怀,足以极视听之【11】娱,信可乐也。
夫/fú/人之相与,俯仰【12】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13】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hái/之外。
虽/suī/【14】趣/qū/舍万殊/shū/,静躁不同,当其欣【15】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16】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17】随事迁,感慨/kǎi/系/xì/之矣。
向之所【18】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19】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suí/化,终【20】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21】不痛哉!每览昔人兴/xīng/感之由,【22】若合一契/qì/,未尝不临文嗟/jiē/悼/dào/,不【23】能喻/yù/之于怀。
固知一/yì/死生为虚【24】诞,齐彭殇/shāng/为妄/wàng/作。
后之视今,【25】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26】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shū/事【27】异,所以兴怀,其致一/yī/也。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冯承素摹本高清)赏析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冯承素摹本高清)赏析《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创作背景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集会。
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
【作品赏析】【文学赏析】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
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
兰亭序书法单字讲解
兰亭序书法单字讲解兰亭序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出自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之手,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顶峰之作。
其中的每个字都充满了王羲之独特的艺术气息与精湛的技艺。
下面,我们将围绕兰亭序书法单字进行讲解,带您一起领略王羲之的神奇之处。
1. 天作为兰亭序开头的第一个字,天字体现出王羲之的书法那种轻盈、潇洒的风格。
书法特点为行笔自如,跳跃轻快,线条清晰,锋利有力,造型精美,整个字体与它所表现的意境相得益彰。
2. 溪“溪”字在兰亭序中排排坐第二,它的笔画落到纸上时就像是清泉从山间涌出一般,流泻自如,不掺杂一丝半毫的浊物。
它的落笔位置恰到好处,使整个字看起来就像一条形神兼备的山溪一样。
3. 险“险”字的笔画有像悬崖峭壁一般的险峻,它的点画精细而精致、而犀利,透着一股奋勇向前、顽强不屈的气势。
看这个字就像看到一个勇攀险峰,磨难中求生存的生命的踏实和刚毅。
4. 隅“隅”字的笔画像是被清洗过的一般干净无瑕,并显出了磨砺和成长的痕迹。
它以那种懒散的姿态展示着它独特的书法特征,给人们一种安然从容、恬淡自然的感觉,就像是一个人被局限在小小的一隅,然而依靠着自我的力量,始终活得自由自在。
5. 殊“殊”字在兰亭序中作为联排第一,它通过笔画的险峻、磨砺,展示了一种旷达、开阔、豁达的气魄。
它并没有被困在俗世的琐碎之中,而是展示了一种走出困境,走向神仙的卓然气度。
6. 兹“兹”字看起来圆润、饱满而又不失细节之处。
王羲之通过这样一种创意,使得“兹”的书法风格变得稳重又不失灵动,感性又富有哲理。
7. 忘“忘”字的落笔一笔一划恰到好处,展示出王羲之高超的墨功与毫尖功。
字体处于由小到大的状态,表现出了忘我、忘形,全然陶醉于书法艺术之中。
综上所述,王羲之的书法技艺毫无疑问是超越时空、独一无二的,他的笔墨之妙,早已超越了人们对书法的纯技巧的定义,使书法摆脱了字的枷锁,带来了人类文化发展上的新气象。
王羲之的兰亭序
王羲之的兰亭序《兰亭序》局部(唐冯承素摹本)说起书法,不能不说王羲之;说起王羲之,几乎是家喻户晓,说不定还能说出几个有关他的故事。
这也算是中国独特的书法文化现象。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
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
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
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
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
其子玄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
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
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
”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
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
王羲之兰亭序字帖及原文介绍
王羲之兰亭集序字帖及原文介绍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
行书法帖。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
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
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
可惜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
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
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
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
《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集会。
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
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
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
冯承素摹《兰亭序》高清放大,难得经典
冯承素摹《兰亭序》高清放大,难得经典【释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冯摹兰亭序》卷,唐,冯承素摹,纸本,行书,纵24.5cm,横69.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卷前纸13行,行距较松,后纸15行,行距趋紧,然前后左右映带,攲斜疏密,错落有致,通篇打成一片,优于其它摹本。
用笔俯仰反复,笔锋尖端锐利,时出贼毫、叉笔,既保留了照原迹勾摹的痕迹,又显露出自由临写的特点,摹临结合,显得自然生动,并具一定的“存真”的优点,在传世摹本中最称精美,体现了王羲之书法遒媚多姿、神情骨秀的艺术风神,为接近原迹的唐摹本。
据考,卷首“神龙”半印小玺并非唐中宗内府钤印,而是后人所添,定冯承素摹也不可信,但仍是唐以来流传有绪的古摹本。
本卷前隔水有“唐摹兰亭”四字标题,引首乾隆题“晋唐心印”四字。
后纸有宋至明20家题跋、观款,钤鉴藏印180余方。
其流传经过,根据各题跋、印记和记载,大致如下:南宋高宗、理宗内府、驸马都尉杨镇,元郭天锡,明内府、王济、项元汴,清陈定、季寓庸、乾隆内府。
福州第一位状元许将与冯摹《兰亭序》
福州第一位状元许将与冯摹《兰亭序》朱燕英《兰亭序》是“书圣”王羲之于晋永和九年(353年)兰亭集会上所作。
是年王羲之51岁,书法造诣已达出神入化的境界。
兰亭雅集上,他与亲友藉芳草、鉴清流、览卉物、观鱼鸟,曲水流觞,畅叙幽情,于酒意微酣之际,展蚕茧之纸,持鼠须之笔,泼墨挥毫,一气呵成千古传颂的《兰亭序》。
书罢,不但众人交口称赞,连王羲之自己都惊叹不已。
酒醒后连日又书数十次,却再也不能达到原作浑然忘我、意趣天成的艺术高度。
一面之缘晋以后,历朝历代的书法家都为《兰亭序》动人心魄的美所折服,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极力推崇,最终把《兰亭序》推到“天下第一行书”、“神品”的高度。
在唐朝,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在学习临摹王羲之的作品。
唐太宗通过萧翼计赚《兰亭序》后,珍爱异常,命当时的大书法家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拓摩八本,以赐给亲贵大臣。
唐太宗去世后,《兰亭序》真迹按照他临终前的遗嘱作为随葬品一起埋入昭陵,从此《兰亭序》真迹绝世人间,冯承素等的摹本成为最接近《兰亭序》原作的书法作品。
冯承素是唐太宗时期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笔势精妙、萧散朴拙”,而且他还是一位临摹高手,官将仕郎,直弘文馆。
冯承素所临摹的《兰亭序》为纸本,行书,纵24.5厘米,横69.9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卷《兰亭序》妙手匠心,字体间架结构完美,墨彩的浓淡也相当精到,秀美多姿、神清骨秀,被公认为是最忠实原作的《兰亭序》摹本。
此卷后有宋至明二十家题跋、观款、钤鉴藏印一百八十余方,是唐以来流传有序的古摹本。
浏览这些印款,笔者赫然发现两行观款“长乐许将熙宁丙辰孟冬开封府西斋阅”,由此发现这位老福州人不仅与冯摹《兰亭序》有过一面之缘,并且是第一个在其上留下题鉴的人。
历经五朝许将(1037-1111),字冲元,其先祖许令骥为河南固始县人氏,随王潮、王审知入闽,后定居闽清,传至许将的曾祖时,移居福州城东虎园(属闽县),故世称许将为闽县人。
许将26岁时,考中嘉祐八年(1063年)癸卯科状元,是历史上福州地区第一位状元,也是福建历史上最年轻的一位状元,从此踏上了他长达48年,历经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的五朝宦海生涯。
《兰亭序》10种摹本
《兰亭序》10种摹本1、最热门:冯承素摹本要说一千多年至今最热门、最流行、最广为临习的《兰亭序》,当然是唐代冯承素摹本,该版本因其卷引首处钤有“神龙”二字的左半小印,后世又称其为“神龙本”,因使用“双钩”摹法,该摹本无论是从字形,还是神采,被公认为是唐人摹本中最接近兰亭真迹者。
局部:2、最意韵:虞世南摹本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所临,因卷中有元天历内府藏印,亦称“天历本”。
虞世南得智永真传,直接魏晋风韵,与王羲之书法意韵极为接近,用笔浑厚,点画沉遂。
3、最魂魄:褚遂良摹本为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所临,因卷后有米芾题诗,故亦称“米芾诗题本”。
此册临本笔力轻健,点画温润,血脉流畅,风身洒落,深得兰亭神韵。
4、最风骨:《定武本》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临本,于北宋宣和年间勾勒上石,因于北宋庆历年间发现于河北定武而得名。
定武原石久佚仅有拓本传世,此本为原石拓本,是定武兰亭刻本中最珍贵的版本。
局部:5、最拙趣-《兰亭序》黄绢本因这卷唐摹《兰亭序》所用的是绢本,有些纸上的效果不易体现出来。
再加上年代的久远,绢色陈旧泛褐,使之与当时的艺术效果有了距离。
但主要的笔意、字形,仍然保存了下来,尤其是笔与笔、字与字、行与行之间,都表现出了映带关系和顾盼姿态。
局部:“唐人五大摹本”从不同层面表现了“天下第一行书”的神韵,是后世兰亭两大体系的鼻祖:一是以虞本、褚本、冯本、黄绢本为宗的贴学体系;一是以定武本为宗的碑学体系。
这两大体系并行于世,孕育了后世无数大家。
唐人五大摹本,曾被收入清乾隆内府,后流散四方:虞本、褚本、冯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黄绢本、定武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隔海相望不得团圆。
此次将此五种珍本汇于一帙,海峡两岸法书极品齐聚一堂,全面展现中华瑰宝之流光异彩。
我们再看看后人摹本。
6、宋拓定武《兰亭序》不管是摹本,还是拓本,都对研究王羲之有相当的说服力,同时又是研究历代书法的极其珍贵的资料。
在中国书法典籍中有关《兰亭序》的资料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历史上《兰亭集序》最牛摹本,高清大图来了!
历史上《兰亭集序》最牛摹本,高清大图来了!大家上学的时候,一定学过一篇课文,那就是《兰亭集序》。
小编现在还能记得其中的几句,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想必大家上学的时候都背
的滚瓜烂熟,但现在你还会背吗?《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谢安一行人,所作的诗写的序文手
稿,但是你一定没有见过这样的《兰亭集序》。
历史上《兰亭集序》最牛摹本,高清大图来了!
冯乘素
定武兰亭序
定武兰亭在五代时移至开封,后因战乱遗失。
最后再感受一下!《兰亭集序》的全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