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渊源历史
常州、江阴、靖江三地的历史渊源
常州、江阴、靖江三地的历史渊源常州常州是一座3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曾有过延陵、毗陵、毗坛、晋陵、长春、尝州、武进、龙城等名称。
周灵王二十五年(前547)延陵,汉高帝五年(前202)改称毗陵。
西晋太康二年(281),毗陵郡,辖丹徒、曲阿、武进、延陵、毗陵、暨阳、无锡7县。
隋文帝九年(589),置常州,辖晋陵、无锡、义兴、江阴元世祖十四年(1277)改置常州路,辖晋陵、武进、宜兴、无锡。
元惠宗至正十七年(1357),改常州路为长春府,辖武进、无锡、宜兴、江阴4县。
明永乐七年(1409年),改长春府为常州府,辖县增靖江(成化十五年从江阴分出),计5县。
清雍正四年(1726年),常州府辖武进、阳湖、无锡、金匮、宜兴、荆溪、江阴、靖江8县,史称“八邑名都”。
民国元年(1912年),辛亥革命后废常州府,阳湖县并入武进县,城区一度称武进市,沿称常州,属江苏省。
自此,老建制解体。
江阴江阴历史1739年,曾有暨阳、澄江、芙蓉城等别名。
汉高帝五年(前202)为毗陵县暨阳乡,西晋太康二年(281)置暨阳县,为建县之始,建立之初辖境约为今江阴市、张家港主城区、靖江市三地面积之和南朝梁绍泰元年(555)置江阴郡隋文帝九年(589)重置江阴县,属苏州唐武德九年(626)江阴县改隶江南道-江南东道-常州南唐,置江阴军(937-990)北宋淳化元年(990)江阴为江阴县,属两浙路常州北宋淳化三年(993)复置江阴军,熙宁四年(1071),为江阴县南宋时期(1127-1157,1161-1277),为江阴军元至元十四年(1277),江阴路总管府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降为江阴州,属常州路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为江阴县,属常州府明朝初年,江阴、武进、无锡、宜兴四县属常州府明成化十五年(1471),应天巡抚滕昭上书朝廷,以“居长江下游,扼江海门户,捍卫全吴,足称重镇”为由奏分江阴之马驮沙,成化帝同意设县,置靖江县。
清朝,江阴县与靖江县、无锡县(金匮县)、宜兴县(荆溪县)、武进县(阳湖县)五县(或八县)同属于江苏省常州府。
常州市的历史沿革
常州市的历史沿革常州位于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地处江苏省南部,北携长江,南衔太湖,与上海、南京等距相望。
处于北纬31°09′-32°04′、东经119°08′-120°12′现辖金坛、溧阳2个县级市和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5个行政区。
全市总面积4375平方公里,总人口349万,其中市区面积1864平方公里,人口217万。
常州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底蕴深厚,可追溯到4500万年前。
当时人类祖先脊椎动物“中华曙猿”生活于溧阳上黄一带,比北非的“人类祖先”早800——1000万年。
6000余年前,原始居民聚居于戚墅堰圩墩村一带。
公元前547年的春秋时期,吴王封季札于延陵,此为常州文字记载第一名称,别名龙城。
公元前202年改称毗陵,公元304年,改毗陵为晋陵。
此后城名多次更迭为毗坛、兰陵、南兰陵、尝州、武进等。
此后至宋称“州”,元称“路”,明、清称“府”,均有辖县。
清代,常州是赋税主要来源地区之一,时称“江南财赋甲天下,苏松常镇课额尤冠于江南”。
雍正四年(1726年)常州府统领8县,故有“中吴要辅,八邑名都”之称。
“常州”之名始于隋, 583年,隋文帝废郡,以州统县,于589年常熟县置常州,后割常熟县入苏州,遂移常州治于晋陵,常州之名由此始,此后,虽曾改称过名,但时间都很短暂,而常州之名不论贯州、称府,为郡沿用至今将近1400年。
1949年4月23日常州解放后,城乡分别设常州市和武进县,隶属于苏南行政区常州专区。
1953年,常州市升为省辖市。
1958年至今,先后历经约30次改革。
现常州共有两个县级市:金坛、溧阳,五个区:武进区、新北区、天宁区、钟楼区、戚墅堰区。
常州地名及由来
常州青果巷明代万历年之前,时京杭大运河流经常州旧城南部,自今文亨桥、毗陵驿遗址,入西水关,借东、西下塘的市河,最后穿东坡公园奔东。
东下塘北岸有条小巷,因运船舶如梭,商贾云集,渐渐成为南北果品的集散地。
沿岸俯视巷,触目皆各类果品店肆,故称"千果巷"。
许是太直欠雅,后遂衍名"青果巷"。
1581年,常州知府穆炜下令重拓运河,形成如今大运河环绕城南的格局。
东下塘顿然冷落,巷内的商贾豪户、果店货铺纷纷迁徒,生意日渐萧条。
经济的衰败无形中又化福音,书香人家贪这儿氛围静谧绝喧,环境清秀临水,便纷纷寻此围墙扩院,营宅建楼,数百年来,竟书风盈巷,墨香飘河。
青果巷隐伏闹市喧街身畔,尤其城中路至和平南路段,依然披裹往昔风尘,青砖小瓦,高墙深院,一色明清风格。
巷北,大多为旧时的书香门第,官宦富家,翰墨芬芳,书卷气浓,院套院,宅连宅。
其间穿插不少室内备弄,狭窄幽深,寻步之中,犹如迷陷八卦阵,形成典型的江南民居群落。
巷南则多为普通民居,进深约20多米,夜夜枕河而眠。
城河极幽,仅宽10多米,稀有桨楫橹稿打扰。
不管春流秋水,总是悠悠地行,静静地淌。
居民推窗见波,绿树婆娑相映,颇蕴诗情画意。
数百年来,青果巷许是淡了商业味,浓了书卷气,仅长数百米的小巷,明清两代居然走出进士近百名。
清乾隆十年状元钱维城无疑是小巷进士中的骄子,可他的文名则远逊于明嘉靖八年进士唐顺之。
他号荆川,与王慎中、归有光并称"嘉靖三大家",是明代著名文学流派"唐宋派"的首领之一,晚年又率军抗击倭寇,屡立战功。
唐家人丁兴旺,共有贞和、礼和、松健等八堂散布小巷。
不晓是否巧合,与唐顺之出生地仅数墙之隔的八桂堂天香楼,却诞生了另一位属于中国革命的才子。
1899年年1月29日,就在二层小楼,中国新文化的先驱瞿秋白开始了他人生的旅程。
国际知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家居小巷东端,一幢回字形转楼,虽灰颜色黯,趋呈衷败,却仍可寻当年的不凡气派。
常州简介
常州简介常州,位于中国江苏省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城市。
它坐落在长江和淮河之间,北临扬州,南依苏州,东临上海,西靠南京,是连接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沿海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重要节点城市。
常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2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这里的出土文物表明早在那个时期,常州就已经有人类聚居。
据史书记载,常州的名字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当时的名称为“常山”。
随着时代的变迁,常州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替,成为了一个文化底蕴极深的城市。
常州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
这里有着美丽的水乡风光,著名的古运河穿城而过,给人一种宁静和悠闲的感觉。
在这片土地上,有很多闻名于世的名胜古迹,如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被誉为“石头艺术的精华”。
此外,还有清代乾隆皇帝曾赞誉为“天下第一泉”、号称“千泉之城”的天目湖,它的湖光山色与文化底蕴相得益彰。
在文化方面,常州也有着丰富的历史遗产和传统艺术。
常州的梅花文化历史悠久,以其古朴雅致的风格闻名于世。
梅花是常州市的市花,并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
常州还是中国木雕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木雕艺术独特精湛,常州木雕被誉为“东方之花”。
除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外,常州还是一座经济发达的城市。
近年来,常州的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制造业中心之一。
常州拥有完善的交通网络,方便了货物和人员的流动,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企业的投资。
汽车、电子、机械、化工等行业在常州都有着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常州还是一座教育资源丰富的城市。
这里拥有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培养各类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江苏科技大学、常州大学等高校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吸引了不少学生前来深造。
总之,常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城市。
它的美丽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了无数的游客。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资源的丰富,常州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常州3200年历史的由来
常州3200年历史的由来常州3200年历史的由来发布时间:2011-05-09 来源:虞建安臧秀娟对于常州的历史,《常州市志?总述》记述:“常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从春秋时代命名‘延陵’以来,已有2500多年历史,被誉为‘八邑名都’、‘中吴要辅’”。
但常州自古被认为是吴文化的一部分,从泰伯奔吴计起,吴文化的历史当有3000多年。
同为吴文化一部分的无锡,在《无锡市志?序》中便记有:“自商末泰伯定居梅里、开发江南起,无锡的文明史已有3000多年”。
那么常州的历史究竟有多长时间呢?《常州市志?总述》的描述是否矛盾或者错误呢?要解释这一疑问,首先需要回答的是,常州是不是吴文化的一部分,是否应该以泰伯奔吴为常州历史的起源。
其次,“泰伯奔吴”与“延陵封邑”的标准是否存在矛盾。
一、吴文化与常州吴文化,即吴地区域文化,泛指吴地自有人类至今的各种物质的、精神的文化创造。
吴地区域范围,一般指长江三角洲地带,形象地说,即以太湖为躯体,上海、南京作首尾,苏州、无锡、常州、杭州、嘉兴、湖州为节肢的一个区域。
一般认为,吴文化的中心区域是指紧靠太湖的苏锡常地区(即苏南)。
三个不同时期的历史证据证明,常州历来便是吴文化的中心区域,是泰伯属地。
早期吴地文化的考古遗存。
吴文化源远流长。
考古发掘证实,约1万年前,太湖东山的三山岛上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这是太湖流域吴地文化核心地区目前发现的最早人类活动的遗存。
在旧石器文化时期,吴地及其周边地区已经是人类活动的集中区域,人类活动范围大致分布在苏皖浙丘陵山区及长江两岸。
距今1万年后-4000年前新石器时代,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人类活动由丘陵山区转向河谷、湖地等低地平原、沼泽地区,开始稳定的聚落定居生活。
常州圩墩、武进青龙的潘家塘等文化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具有新石器文化特征,距今约6000年,大概相当于马家浜文化晚期。
良渚文化以太湖为中心,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地区。
从出土文物分析,良渚文化墓葬地点以武进最多,出土的琮璧(古代祭祀天地的礼器)数目以寺墩为最突出,且琢磨精致。
常州历史溯源
常州历史溯源常州地处太湖流域,经济富庶,文化昌盛,教育发达,人才荟萃,是一个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江南文化古城。
早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常州先民就在此生息繁衍,与太湖流域其他地区的先民一起创造了光辉灿烂、独树一帜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为缔造中华民族辉煌的古代文化作出了贡献。
常州地区,古属吴地。
公元前547年,吴王寿梦之子季札受封此地,建邑立邦,始称延陵,并有过毗陵、毗坛、晋陵、长春、武进、常州等名称。
自西晋,迄今的1700余年间,常州始终是郡治或府治的所在地。
清雍正二年(1724年)常州府始辖武进、阳湖、无锡、金匮、宜兴、荆溪、江阴、靖江八县,故有“八邑名都”之称。
人类发祥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院古生物学家,在溧阳上黄镇水母山,发现包括1500多颗牙齿在内的哺乳动物化石近万块,测定时间距今约4500万年。
其中最重要的发现是“中华曙猿”。
“中华曙猿”是地球上高级灵长类动物的祖先,它的生长时代比非洲高级灵长类,要提前800万到1000万年。
中华曙猿的发现,证明了中国上黄是人类祖先的发祥地。
史前文化常州地区的人类活动史和文明史的源头,可追溯到约5000年前。
常州市戚墅堰区的圩墩,是常州地区先民活动的区域和常州文明的发祥地。
这是一处典型的马家浜文化遗存。
同时,它又是一处典型的母系氏族社会的遗址。
当时自圩墩文化2000余年后,常州地区进入了典型的农耕文明社会。
在距今约3000年时,常州地区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得到了巨大的改进,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人们的贫富差距日益加大,原始社会已经基本瓦解。
春秋文明夏商周三代至先秦,常州地区的文明与中原地区同步发展,目前国内最古老、最完整的春秋时期城市遗址――淹城,就位于常州南郊。
淹城遗址,是确定的现今中国奴隶制时代城市遗存,也是常州古文明史的见证。
淹城的形制比较独特,在现存的古代城市中堪称绝无仅有。
它利用江南水系丰富的特点,巧妙地用三道河水圈起了三道城池,并筑城墙以拒来敌,保证了自己部落的安全。
常州渊源历史
常州渊源历史第一篇:常州渊源历史常州文脉被现代行政区域划分的支离破碎月华如水,夜色阑珊。
今晚的月色真美。
这个时候,正好在读张戬炜的《旧时月色》,一看书的名字,就生出几跟欢喜。
在常州住了数十年的我,自认对常州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很多常州的风物,在我的少年时代,就已经变成历史,进了档案馆,进了人们那封存的记忆,对我而言,那只是人们偶尔口头上谈及的断片,对这座生我养我的城市没有感性认识的我,想要捕捉那一点点残存的常州文脉,怕是力不从心的。
近年来,本地报纸上多了对老常州的记忆,那些属于那个时代的回忆,现在出现在我们这些读者的眼前。
不过,那多是个人的感怀,而能一气呵成,同时又娓娓道来叙述旧常州府的往事,这样的文章和书,还是很少。
那些或者已经在史书里,或者尚在那些老人们的心里的往事,需要钩沉,而张兄就做了件大好事,他把这些碎珠串起来,如同在历史的天空下闪烁出灿烂光芒的常州府文化。
现在的常州,仅占了旧常州府1/5的地方,即武进这一块,而其他几个旧的属县,现在由于行政区划的变更,都和常州脱离了,而武进的西来桥,马山等乡镇,现在也没了,常州被割头断足,地脉断了,文脉也为之一蹶不振。
有回看到某个帖子,大意说是旧常州府的文脉大部分被无锡继承了,理由是无锡现在管辖三个旧属常州府的县市,时空变幻,人物更迭,风流不再,只留下荒草野蔓,给人以黍离之感,幸而有张兄重拾府城旧家山河,于文化常州的残垣断壁间,支撑起一片新的天地,也可以说是承继了原常州府的荣光,风云咸淡,星聚星散,此地留下的风流,尚不至被雨打风吹去。
但是影像只是在纸面上记载了那当时的宇宙,而现实中,作为危房处理掉的常州特色住宅,甚至是名人故居,寺庙,那些传承着,曾经传承着常州的人文历史的载体,都在现代化的口号中灰飞烟灭,后人如果没有前人的指引,哪会知道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厚重的历史?旧时的月色值得我们想念,但那只是梦,而张兄的这本书,作为文史小品也好,作为旧闻轶事也好,都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品味那与城市共呼吸的感觉。
常州介绍PPT(常州简介经典版)
3、旅游景点
嬉戏谷
距太湖畔约1公里,距常州市区近40公里,是 大型动漫游戏主题乐园,既有适合不同年龄层 的游乐设施,也有售卖动漫周边产品的淘宝大 街,可以边玩边逛边买,夏季还会开放完美水 世界与夜公园,是亲子游胜地。
3、旅游景点
天目湖山水园
溧阳市南8公里处,天目湖的北岸,是整个天 目湖的核心景区。 四面群山枕水,湖中岛屿散落,水质很好,坐 游船欣赏碧波荡漾的天目湖,宛如进入仙境。
常州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改称毗陵。 西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年),改置毗陵郡。自此, 常州历朝均为郡、州、路、府治所,曾有过延陵、 毗陵、毗坛、晋陵、长春、尝州、武进等名称,隋 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始有常州之称 。
2
城市概况
2、城市概况
常州城市概况
别 名:毗陵、武进、中吴、龙城; 下辖地区: 5个区、1个县级市; 面 积: 4375平方千米; 人 口: 472.9万人; 地区生产总值: 7050.3亿元
2、城市概况
常州
地处长江下游南岸,太湖流域水网平原,位于江苏 省南部,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北携长江,南衔太 湖,东望东海,与上海、南京、杭州皆等距相邻。
3
旅游景点
3、旅游景点
红梅公园
常州城内最大的公园,拥有大片湖面,绿化很 好,在这里处处可见园林景致,当地人常来散 步,每到冬末春初绽放的红梅也很出名。
常州萝卜干
黄里有红,咸中微甜,香脆不辣,十分可口。
天目湖砂锅鱼头
吃天目湖砂锅鱼头很讲究,鱼太大太小都不好, 选鱼头三斤左右的活鲢鱼为妙,这样才肉质肥 嫩,而且必须用宜兴砂锅,以天目湖水为汤底。
谢谢大家
3、旅游景点
天宁寺
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是佛教音乐梵呗的发源地 之一,现在是常州最大的寺庙,以“殿大、佛 大、钟大、鼓大、宝鼎大”为特点,仅说大雄 宝殿就有十层楼那么高。
苏东坡常州传说
东坡情钟——常州生死缘常州为我国江南的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很早就有历史记载。
自汉朝起,先后曾有毗陵、毗陵郡、晋陵之称。
隋开皇九年(589)于常熟县置州,因县得名为常州,后移治于晋陵,废郡称常州,沿用至今。
辖境相当今江苏常州市、无锡市及武进、江阴、宜兴等县地。
苏轼与常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买田宜兴、仙逝常州,常州可谓是苏轼的第二故乡。
自东坡1071年35岁时首次踏临这方土地,直到去世,他与常州的生死之缘延续整三十年。
早在21岁赴京赶考时,苏轼就结交了数位常州考生,听他们谈及家乡的秀景淳风,完全迷住了,酒酣中定下“卜居常州地区之约。
”1073 年,苏轼受命赴润州、常州赈饥。
船抵常州正值除夕,泊于城东门外,留下《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二首。
此后在常润地区工作近5月,又书下《常州太平寺观牡丹》等诗。
1084年,贬居黄州的东坡接令移住河南汝州。
可他心不愿往,便故意弯绕,在江南寻访扎根地。
在南京、镇江两地,因经济原因,买田安家事宜均未谈妥,最后在常州地区临太湖处,购置小块田产。
随后赴河南途中,以此为由,先后上书皇帝《乞常州居住表》、《再乞居常州居住表》。
次年,朝廷终于恩准他“常州居住”。
如愿置身常州地区,东坡挚情如泻:“船入荆溪(常州至宜兴河流),殆是前缘。
”他决心终身安居,“遂筑室荆溪之上而老矣。
”这次他畅游常州城,太平寺、报恩寺都留下了他多首诗篇。
不久,东坡复官,无奈别离这片热土。
数年后又遭政治重击,贬逐广东惠州。
到惠州的第一个除夕夜,东坡因孤独和思念,重书《除夜野宿常州外》诗。
旧作复写,东坡生平不多,可见其对常州忆情之深。
东坡倒运时,常州乡民不断自发送温暖。
在惠州,老友钱世雄派人步行从江南代送家书给东坡,结果遭到官府立案追究;苏东坡最后被流放海南,与大陆音讯难通,竟有一从未谋面的平民跋涉数千里来探望,他便是常州人葛延之。
原因仅仅是久慕其文名,崇仰其人品。
1100年,东坡获赦北归,被允许自由选择居住地。
沧海桑田的见证者常州的历史变迁
沧海桑田的见证者常州的历史变迁沧海桑田的见证者——常州的历史变迁常州,位于江苏省中部,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
自古以来,它就是中国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经过漫长的岁月沉淀,常州见证了无数次沧海桑田的变迁,凝聚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常州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三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当时,这片土地上已经有人类的痕迹。
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常州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当时的一处繁荣之地。
公元前333年,常州成为吴国的一部分,开始了长期的发展。
常州曾是南京的下辖县,唐朝时又曾经是苏州府的下辖县。
直到元代,常州才独立成为一座州城,迈入了历史的新纪元。
这个时期,常州成为了经济、文化和政治的中心,对周边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
明代,常州进一步发展繁荣。
清朝时期,常州成为江苏八大经济重镇之一,经济水平和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
这个时期还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化名人,他们的作品影响了整个江南地区。
尤为著名的是文学家纳兰性德、书法家徐渭等。
然而,近现代的常州经历了许多历史的变迁和战争的磨难。
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许多外国势力涌入常州,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随后,太平天国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战乱让常州一再遭受破坏,城市的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经过解放战争,常州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
1949年10月19日,常州解放,成为江苏省省辖市。
新中国成立后,常州人民抓住时机,积极开展重建工作,使城市经济逐渐恢复,人民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
改革开放以后,常州逐渐崭露头角。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常州开始引进外资,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加快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至今,常州已经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拥有了很多世界知名的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而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常州的历史遗迹得到了妥善地保护和传承。
古城墙、古街巷、古建筑等都保存完好,成为人们观赏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
同时,常州也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举办各种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使常州的历史更加丰富多彩。
常州历史文化介绍课件
详细描述
常州园林是中国江南园林的代表之一,其特点是小中见大、布局精巧、意境深远 。常州著名的园林有拙政园、留园和网师园等,这些园林以水景为主,辅以假山 、花木和亭台,营造出一种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氛围。
常州自然风光
总结词
山水相依,景色秀美
详细描述
常州的自然风光秀美,山水相依,给人以宁静之美。常州著名的自然景观有天目湖、太湖和西太湖等,这些地方 不仅有清澈的湖水、连绵的山峦和茂密的森林,还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 。
常州历史文化介绍
目录Biblioteka • 常州历史概述 • 常州文化特色 • 常州古迹与旅游景点 • 常州现代发展与城市风貌 • 常州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01
常州历史概述
常州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
常州为吴国领土,后越国攻占。
战国时期
楚国灭越,常州属楚国。
秦汉时期
秦统一中国,常州属会稽郡。汉代设毗陵县,常 州属之。
常州历史沿革
常州城市规划与建设
城市规划理念
常州的城市规划注重生态 优先、以人为本,强调城 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常州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 设,提升城市的交通、环 境、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品 质。
城市景观建设
常州注重城市景观建设, 通过绿化、美化、亮化等 措施,打造具有特色的城 市风貌。
常州教育科技发展
大群众喜爱。
常州工艺美术
常州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技艺精 湛。其中,常州梳篦、常州刺绣 、常州剪纸等工艺品以其独特的 风格和精湛的技艺享誉海内外。
常州地方风俗
常州传统节日
常州民间音乐
常州有许多传统节日,如元宵节、端 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都有独特 的习俗和活动,如舞龙舞狮、赛龙舟 、赏月等。
常州历史文化介绍
常州历史概况
常州是一座具有两千五百多年悠久历史的文 化古城,底蕴深厚。公元前547年的春秋时期, 建邑立邦,始称延陵。别名龙城,系春秋时期吴 王寿梦的第四子季扎的封邑。秦代置县。城名多 次更迭为毗陵、毗坛、晋陵、兰陵、常州、南兰 陵、尝州、武进等。“常州”之名始于隋,此前 称“郡”,此后至宋称“州”,元称“路”,明 、清称“府”,均有辖县。1953年1月常州市定 为省辖市。
常州历史文化遗产——淹城
淹城遗址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中心城区湖塘镇大坝 行政村,占地一千亩,考古确认为春秋时期所筑。淹城古称 “奄”国,建于春秋晚期,距今有2500余年的历史,学界 较权威的说法为古奄国是由山东曲阜一支殷商后裔来此建立, 后水源充分,地方县志改为“淹” 。
淹城是我国目前春秋晚期城池遗存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 座古城遗址。从里向外,它由子城、子城河,内城、内城河, 外城、外城河三城三河相套组成。这种筑城形制在中国的城 市建筑史上,可谓举世无双、绝无仅有。因为当时的城,大 多为一城一河,少数是两城一河或两城两河,而三城三河, 在国内仅此一家。பைடு நூலகம்城,呈方形,周长500米;内城,呈方 形,周长1500米;外城,呈不规则椭圆形,周长2500米。 另外,淹城外城河的外侧还有一道外城廓,周长3500米。 淹城东西长850米,南北宽750米,总面积约65万平方米。
常州西瀛门城墙
西瀛门明城墙景色
常州梳篦
梳篦,又称栉,中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是 江苏省常州市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古 代汉族妇女常把精美的蓖箕插在发髻上当作发饰。 梳篦制作是精湛的汉族技艺,用料精良,制作过 程颇为讲究。制作梳篦的主要材料为毛竹、木材、 兽骨等。 制篦业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始祖是陈七子,常 州篦梳其制作技艺形成于魏晋时期,至今已有 1600多年的历史。常州梳篦声名之盛,在于选材 严格,工艺独特,制作精良。篦箕和木梳从原料 到成品,分别需经过72道半和28道工序方可完成。 常州梳篦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单位为常州梳篦厂。
常州历史研究报告500字
常州历史研究报告500字
常州位于江苏省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
本报告将从常州的早期历史、文化传承以及对现代社会的贡献等方面进行研究。
常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当时被称为晋阳城。
在五代十国时期,常州成为吴越国的重要城市。
在宋代,常州发展成为商贾云集的商业中心,成为了苏州和扬州之间的重要交通枢纽。
明清时期,常州成为江苏的重要军事和政治中心。
在抗日战争期间,常州成为中国抗日的重要据点,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常州的文化传承也十分丰富。
常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常州的文化受到了南京、苏州和上海等地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常州文化。
常州以文人墨客闻名,有许多历史名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
常州的庙宇和园林也是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如天目山和洪家园等。
这些文化遗产是常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常州还对现代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国的经济改革开放过程中,常州是其中的一颗闪亮的明珠。
常州投资环境优越,得到了众多企业家和投资者的青睐。
常州的经济腾飞也为当地居民带来了丰富的就业和发展机会。
同时,常州还在科技和教育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并为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常州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对现代社会的重要贡献。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保护常州的
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常州的优秀文化,为常州的发展做出更多的努力。
常州的历史沿革
常州的历史沿革常州的历史地理沿革人文学院历史0811 0820501114 周婷[摘要]:从周朝开始,历经几千年的历史变化,常州这块土地的名字从延陵邑开始不断变迁,直到建国之后确定为常州;它的境域也在历史的演变中不断改变。
这块土地上的历史文化遗产经历了各朝各代文化雅客的不断书写,最后写成了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历史遗迹。
[关键字]:常州;沿革;历史地理常州是一座具有两千五百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底蕴深厚。
早在公元前547年的春秋时期,此地就建邑立邦,始称延陵。
此后,常州地名几经改变,境域也产生了较大的变迁,原辖境域今有划入他市县者,本属他境者,今又划归市辖。
常州位居长江之南、太湖之滨,处于长三角中心地带,与上海、省会南京等距相望,与苏州、无锡联袂成片,构成苏锡常都市圈。
春秋末期(前547年),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封邑延陵,开始了长达2500多年有准确纪年和确切地名的历史。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改称毗陵。
西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年),改置毗陵郡。
自此,常州历朝均为郡、州、路、府治所,曾有过延陵、毗陵、毗坛、晋陵、长春、尝州、武进等名称,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始有常州之称。
于1949年设市。
现辖金坛、溧阳两个县级市和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五个行政区,以及两个新区,新北高新区和武进高新区。
常州,周称延陵邑,秦置延陵县,汉为毗陵郡,晋改晋陵郡,隋曰常州,历来为府治所在。
在东晋以及南朝时期常州分别置南兰陵郡、南东莞郡、南东海郡、南琅琊等郡,留下当时中原移民于此的历史痕迹。
元称常州路,明初为常春府,不久复称常州府。
为避明光宗朱常洛讳,常州府一度改为尝州府。
至清常州府乃领武进、阳湖、无锡、金匮、江阴、宜兴、荆溪、靖江八县。
民国时期废常州府存武进县,1949 年共和国成立,常州为江苏省辖市。
常州地名的历史沿革大概课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延陵。
春秋时,吴王寿梦之子季札为避让王位躬耕于舜过山(今武进郑陆东);周灵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47年)吴王徐祭遂封季札于延陵。
季子和常州的故事
季子和常州的故事
季子,亦称延陵季子,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公子,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崇高的品德,被誉为常州的人文始祖。
他的故事与常州的历史紧密相连,影响深远。
季子的背景
季子,本名季札,是吴王寿梦的第四子,生活在约公元前576年至前485年之间。
他以贤良、诚信闻名,尤其以“徐墓挂剑”的故事流芳百世。
这个故事讲述了季子如何以千金之剑馈赠给友人徐君,并在徐君去世后将剑挂于墓旁的树上,表达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和尊敬。
这一举动体现了季子的高尚品德和对诺言的坚守。
季子与常州的渊源
季子被封于延陵,这是常州地区最早的地名之一,标志着季子成为该地区的领主。
自此,季子与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在这里执政超过60年,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产和传说。
季子文化的影响
季子的文化影响力渗透到了常州的方方面面。
例如,在九里景区,古庙、古桥、古碑、古井等文物古迹,都在诉说着季子的历史故事。
其中,季子庙是一处历史悠久的古庙,它在东汉时期已经是江南的名庙,地方官员上任时都会前往祭祀。
随着时间的推移,季子庙不断扩建,成为江南地区规
模宏大的庙宇之一。
季子文化的传承
季子的文化传统一直被常州人民所珍视和传承。
他的诚信、仁义、贤达等价值观念,成为了常州城市精神的一部分。
季子的故事激励着后人秉持诚信原则,追求道德高尚,这也是为什么季子被誉为常州的人文始祖。
总的来说,季子的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常州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故事和精神继续激励着今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依旧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追溯龙城历史,感悟中国文化
常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从泰伯奔吴计起,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经有3200多年。
常州历史上第一个见于史籍的名称是“延陵”,春秋时期吴王梦寿第四子季札受封于此。
从春秋时期命名延陵以来,常州拥有准确纪年和确切地名的历史已有2500多年,被誉为“八邑名都”“中吴要辅”。
自古以来常州就称“龙城”,常州市人大代表薛焕炳在考证中发现,历史上明确写常州是中华龙城的古诗词有16首,《韩非子》中首次记载延陵为龙城。
常州历史文化悠久灿烂,有着距今近3000年的、我国目前西周到春秋时期保存下来的最古老、最完整的地面古城池——淹城遗址,还有距今约2500多年的、吴王夫差开凿的大运河的最古老的河段,古城、古河孕育了常州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里有被称为“常州人文始祖”的延陵季子,抗倭英雄唐荆川,代表常州红色文化精神的“常州三杰”——瞿秋白、恽代英、张太雷,“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赵元任,“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爱国实业家刘国钧等一大批历史名人。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常州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我校开发了《龙城史话》乡土课程,并以社团活动的形式开展。
下面,笔者主要结合实践谈谈如何通过《龙城史话》乡土课程内容的选择来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
一、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现状通过对我校总校和分校的全体学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对社会上宣传比较多的内容比较了解,如“常州的人文始祖你知道是谁吗?”,有75.8%的学生都能正确选择季札。
反之,对社会上宣传不是很多的内容了解甚少,如“常州之名是何时开始出现的?”,能正确选择“隋朝”的学生只占36.3%。
而对“你对常州历史文化是否感兴趣”这一问题,选择“很感兴趣”和“感兴趣”的学生达到了850人,占参与调查人数的近90%。
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常州传统文化有着较高的认同感,普遍兴趣较大,但由于了解渠道比较狭窄,学生对常州传统文化的实际了解程度比较低。
二、《龙城史话》乡土校本课程内容的开发原则(一)乡土课程内容开发主体的多元性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
文化名城常州不为人知的历史典故
文化名城常州不为人知的历史典故文化名城常州不为人知的历史典故常州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是一座拥有2500多年文字记载历史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是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更是齐梁文化的主要发源地。
现在前后北岸的名字已经被越来越多人知晓了,因为这里正在打造一个全新的历史文化创意街区,尽管大多数市民知道这里曾经住了很多名人,却很少有人知道这背后到底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历史典故?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文化名城常州不为人知的历史典故,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文化名城常州不为人知的历史典故在位于常州城区中心的前北岸、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一间间苏南明清时期民居风格的房屋,黛瓦粉墙,曲巷通幽,东西不过500多米,南北不过200多米,小小的地方其传统底蕴却非常丰厚,集中了宋至明清时期的历史遗产精华,集中展示着常州文脉在中华文化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
漫步其间,前后北岸真的可以堪称常州的一处繁华胜景,这里曾经碧波环抱,烟桥画柳,曾经龙舟竞渡,百舸争流,这里是三面环水的半岛,古称白云尖,明清以来,名士云集,灿若群星,清代全国诗坛闻名的“毗陵七子”中,就有五位出自这里,那前北岸、后北岸的名字是怎么得来的呢?民俗专家季全保介绍:“他是由于这里面有一条河,产生了河这边和河那边,所以要解释前北岸后北岸的名字,一定要讲到一个白云渡也叫白云溪,因为只有白云溪这条河,才能取决河这边和河那边。
白云渡是宋朝时期,由常州把这条河前后开通,原来的常州城里有两条河,一条是前河,一条是后河,也就是一条是市河,我们运河入城是从西市河进城,东市河出城,到了市中心原来就是从青果巷后面的那条河走的,但是到了宋代把后河疏通后,就打通了常州的文脉,常州的文脉就是在前后北岸这个地段,叫白云溪,又叫云溪古渡。
”据相关资料记载,这里在历史最巅峰的一百多年间,全国有九名状元中就有一位状元喝着白云溪水长大的`,这里出现了非常多的状元、榜眼和谈话,在这么小一个地方,怎么会出现这么多文化名人呢?民俗专家季全保告诉记者:“文人全部集中在前岸后岸,这里是顾塘桥,顾塘桥边就是大文豪苏东坡寄居在常州的孙家,这里是吕宫府,这里是很多常州的大户人家都在这里,那么后河就是白云溪古渡的渡口,前河就是小营前东大街的主要马路,旁边就是文庙,所以在这个地盘,是所有常州最具文脉特色的地方,所以现在打造前后北岸街区,其实就是打造常州文脉的地方,所以前后北岸能够产生常州最大文气,也是为了体现常州2500年来千载读书地的最大亮点。
常州历史文化
常州历史文化
渊源流长,自常州人文始祖季札分封延陵(常州古称)至今,已经是有了2500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文化古城(历史上有龙城别称),同时又是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经济发达的新兴工业城市。
常州市现辖金坛、溧阳两个市和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五个区,全市土地面积4375平方公里。
常州古称延陵、毗陵、兰陵,隋文帝时定名为常州。
自西晋起,常州始终是郡治和府治所在地,向有三吴重镇,八邑之都之誉。
常州的手工艺品宫梳名篦驰名中外,早在20世纪初,就获得巴拿马博览会金奖。
另外,始建于唐朝永徽年间(650-655)的天宁寺;唐昭宗年间(889-904)的红梅阁;以明嘉靖年间著名的抗倭英雄和文学家唐荆川先生读书处的名称命名的陈渡草堂,以及我国目前西周到春秋时期保存下来的最古老,最完整的地面古城池淹城。
无不蕴涵着常州浓厚的文化色彩。
的发展,到常州解放前,大致可粗略地分为四个时期,即:文化肇兴时期(从古吴文化至南北朝);文化发展时期(从隋唐至明代);文化鼎盛时期(贯穿整个清代);文化延续时期(从清末至民国)。
古吴文化,大致可从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殷商末年算起。
到了隋唐至明代时期常州出了五位状元,加上清代的
四位,常州历史上一共出现了九位状元,另外,自红梅公园内的文笔塔建成以后,常州先后出现了15位皇帝,1333名进士,因而文笔塔便成了常州人心目中的笔魂,每次上京赶考前必登塔祈祷,这也体现出常州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和在文化教育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江苏常州的由来
江苏常州的由来数据内容仅供参考学习江苏常州地处江苏省南部,东濒太湖,南与安徽交界,北襟长江。
常州在先秦地理著作《禹贡》中为扬州之域。
商末,周太公长子太伯奔吴,设都城于梅里,自号“勾吴”,常州时属勾吴古国。
迄至春秋,常州始有见于史籍的名称——延陵。
那么,延陵缘何得名?一说源于“绵延的丘陵”。
常州域郊虽属水乡平野,但南、西、北三面,小丘相连,故名。
一说源于季札受封于此而得名。
《春秋谷梁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子使札来聘。
吴称其子何也?善使延陵季子,故进之也。
”有人以此为据,认为地以人名。
但细味这句话,地因人而名的理由似不充分。
而据《史记·吴太伯世家》:“季札封于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
”《春秋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季札)去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
”似乎季札获封前,此地已名延陵。
因延陵之名历史久远,究竟先有延陵,还是因季札封于此后得名延陵,已不可考。
但有一点是明白的,常州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大约就始于季札封于延陵之后。
季札是吴太伯之后,吴王寿梦的第四子,自幼聪明能干,父王及兄长都想让位于他,而他固辞不受,并愿弃室而耕。
周灵王二十五年(前547),封季札于延陵,称延陵季子。
他讲仁德,保名声,司马迁称他是“仁心,慕义无穷”、“闳览博物”的君子。
常州民间至今还流传“延陵世泽,让国家风”的春联以对其表示敬意和怀念。
战国时期,延陵先后属越和楚。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秦王嬴政并六国后,分天下为36郡,始置延陵县,属会稽郡。
延陵之名沿用了三百多年。
西汉高祖二年(前205)改为毗陵,“毗”意为相连,与“延”义相近。
仍属会稽郡。
新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篡权,他望文生义,大改地名,反其道而行之,改毗陵为毗坛。
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复改为毗陵。
三国时,置毗陵典农校尉,治所在毗陵。
西晋太康二年(281)省毗陵典农校尉,置毗陵郡,此为毗陵设郡之始,属扬州。
西晋永嘉五年(311),因将毗陵郡封给东海王越的世子毗为食邑,为避其讳,改毗陵为晋陵,仍属扬州。
常州历史概况
常州历史概况【历史背景】延陵,作为常州历史上的第一个名称,具有永久的纪念意义。
公元前547年,吴王余祭封其弟季札于延陵,从此常州就有了第一个地名。
以延陵命名,是有深远的历史文化意蕴的。
【发展】常州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底蕴深厚。
公元前547年的春秋时期,建邑立邦,始称延陵。
别名龙城,系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的第四子季扎的封邑。
秦置县。
西晋以后。
向为郡、州、路、府治,城名多次更迭为毗陵、毗坛、晋陵、兰陵、常州、南兰陵、尝州、武进等。
“常州”之名始于隋,此前称“郡”,此后至宋称“州”,元称“路”,明、清称“府”,均有辖县。
清雍正四年(1726)起,常州府辖武进、阳湖、无锡、金匮、宜兴、荆溪、江阴、靖江等8县。
清末,城内尚有一府(常州府)两县(武进、阳湖)治所。
1912年废常州府,阳湖县并入武进县。
解放初,常州专署辖常州市和无锡、江阴、武进、宜兴、溧阳、金坛6县;1953年1月常州市定为省辖市,当年3月共辖6区;1958年7月,镇江专区迁往常州,改称常州专区,常州属之。
【文化特色】常州,别称“龙城”。
自西晋起,常州一直是郡、州、府治所在地,素有"三吴重镇、八邑名都"之称。
这里人杰地灵,人文荟萃,享有"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之誉。
“常州今文经学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常州画派”和“孟河医派”饮誉全国。
民间工艺:根雕、金坛刻纸、木梳、乱针绣、汉画砖刻屏、留青竹刻风土民俗:女回娘家"歇六月"立夏时节尝三鲜二月十二"花朝节"二月初二"龙抬头"冬至大如年"岁朝春"与"踏双忙""送灶"与"接灶""三尸神"与掸檐尘"马和尚过江"与"惊蛰闻雷米似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州文脉被现代行政区域划分的支离破碎月华如水,夜色阑珊。
今晚的月色真美。
这个时候,正好在读张戬炜的《旧时月色》,一看书的名字,就生出几跟欢喜。
在常州住了数十年的我,自认对常州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很多常州的风物,在我的少年时代,就已经变成历史,进了档案馆,进了人们那封存的记忆,对我而言,那只是人们偶尔口头上谈及的断片,对这座生我养我的城市没有感性认识的我,想要捕捉那一点点残存的常州文脉,怕是力不从心的。
近年来,本地报纸上多了对老常州的记忆,那些属于那个时代的回忆,现在出现在我们这些读者的眼前。
不过,那多是个人的感怀,而能一气呵成,同时又娓娓道来叙述旧常州府的往事,这样的文章和书,还是很少。
那些或者已经在史书里,或者尚在那些老人们的心里的往事,需要钩沉,而张兄就做了件大好事,他把这些碎珠串起来,如同在历史的天空下闪烁出灿烂光芒的常州府文化。
现在的常州,仅占了旧常州府1/5的地方,即武进这一块,而其他几个旧的属县,现在由于行政区划的变更,都和常州脱离了,而武进的西来桥,马山等乡镇,现在也没了,常州被割头断足,地脉断了,文脉也为之一蹶不振。
有回看到某个帖子,大意说是旧常州府的文脉大部分被无锡继承了,理由是无锡现在管辖三个旧属常州府的县市,时空变幻,人物更迭,风流不再,只留下荒草野蔓,给人以黍离之感,幸而有张兄重拾府城旧家山河,于文化常州的残垣断壁间,支撑起一片新的天地,也可以说是承继了原常州府的荣光,风云咸淡,星聚星散,此地留下的风流,尚不至被雨打风吹去。
但是影像只是在纸面上记载了那当时的宇宙,而现实中,作为危房处理掉的常州特色住宅,甚至是名人故居,寺庙,那些传承着,曾经传承着常州的人文历史的载体,都在现代化的口号中灰飞烟灭,后人如果没有前人的指引,哪会知道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厚重的历史?旧时的月色值得我们想念,但那只是梦,而张兄的这本书,作为文史小品也好,作为旧闻轶事也好,都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品味那与城市共呼吸的感觉。
文宗溯源明成化十九年(1483),翰林院侍读学士徐琼为《重修毗陵志》作序,序中盛赞常州儒风说:“余考毗陵,本周吴国,继是历代称为名郡。
……郊野多诗书之士,庠序有俊义之才,其用而见诸事功,光明正大可观者,济济乎盛矣。
”常州之所以能称为“儒风蔚然,为东南冠”,与2500年来,中原文化和吴文化在常州地区交汇、碰撞,进而融合,并在此基础上生成一种新的文化特质有关。
常州开郡之祖季札,其家族来自当时中国文化的发源地河套地区,先进的农耕文明、中原文化,被带到吴地,对古吴地区的文化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唐朝时有李栖筠、独孤及、孟郊,宋朝时有王安石、杨万里等大儒宗师在常州为官,旷世文豪苏东坡生前曾11次来常州,还在常州府宜兴县买田买屋,并两次上表乞住常州,最后终老常州。
南宋大儒、理(洛)学的传人、闽学的开创者杨时,在常州地区讲学多年,开明朝东林书院先声。
值得常州骄傲的是——春秋时期,季札的治世思想、政治实践、艺术才能,曾使中国文化的大宗师孔子为之倾倒并从而师之,成为中国儒学的人文先导和实践依据。
东晋年间,常州的土地上走出了“中国书圣”王羲之、“中国画祖”顾恺之这两位中国书法、中国绘画的绝代大师,以后又产生了如倪瓒(云林)、恽格(南田)等绘画书法大师,为中国美术和中国书法作出了无可估量的贡献。
南北朝时,常州人萧道成、萧衍、萧纲、萧绎、萧统、萧子显、萧子云或以帝王之尊,或以王公之显,常州人刘勰更是以平民之身登堂入室,在中国文化史上开宗立派,别辟蹊径。
在他们的努力下,汉文学继“永明体”之余韵,立“新变”说之观念,树立规范,创建理论,在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转折关头,以无法替代的努力,为唐朝时中国文学巅峰的到来,作了不可或缺的铺垫。
在他们的努力下,南朝产生了如《昭明文选》、《文心雕龙》、《诗品》等划时代的文学理论巨著,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独领风骚。
《昭明文选》、《文心雕龙》这对中国文学史上的“双璧”,双双花落常州。
在他们的努力下,佛教理论和佛教事业开始兴盛,并成为南梁朝国教,为中国传统文化自唐宋间起儒、释、道实现“三教合流”,创造了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在他们的努力下,民间流传的中医药方、验方正式进入皇家文库,王孙贵族开始对中医进行扶持,帝王本身也参与其中,为中国的中医医学、中医药学兴灭继绝,承上启下,继往开来。
进入北宋,王安石的变法思想,最早形成于常州这块土地。
同在北宋,程灏、程颐兄弟在河南洛阳开创的理(洛)学,事隔百年后,于南宋中期在地远千里之外的福建兴起,由朱熹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并雄踞此后的中国文化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学术史首要位置近千年。
其传承人物,是杨时,而赖以传播的桥梁,就是常州。
中国的文化传播,自北宋后大行于世,印刷术的发明功不可没。
活字印刷术名列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足见文化传播,印刷术的重要。
常州是中国印刷业的要地。
自明朝以来,常州一直领中国印刷技术和印刷事业之风骚,是中国古代15个纸张生产基地之一,是中国最早使用活字印刷的地区,也是中国典籍校勘印刷的重镇。
皇皇成就,让史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推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毕升,应该是常州人。
明朝初年,“上斥唐、虞、夏、商、周、孔,下及关、闽、濂、洛,根实精明,随事类别,勒成一经”的旷世奇书《永乐大典》,在编修工作陷入困境时,是常州人陈济奋起蒿莱,拔擢而出,一介布衣,直登庙堂,领《永乐大典》都总裁之衔,起例发凡,区分钩考,为中国文化的保存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奉献。
明朝中叶,中国文学从“复古”起,继而走进“拟古”的歧途时,常州人唐顺之高举“取法唐宋,规抚秦汉”的旗帜,第一个提出了“唐宋八大家”的概念,并将其作为文章审美法则,在其同人茅坤的推广下,使“唐宋八大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经典范例。
明朝末叶,国运凋敝,由常州府武进县、无锡县、宜兴县士子组成的东林党,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一时使常州府地成为全国的舆论中心,一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名联,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流传至今。
清代康乾时期,常州诗人黄仲则,面对把经学训诂当诗意、诗歌创作进入萎靡状态的清初诗坛,承盛唐之诗宗,竖浪漫主义之旗帜,曳清奇瑰伟之雄风,为清代诗坛重新找回了中国诗魂。
清乾嘉年间,汉学兴起,常州学派、阳湖文派、阳羡词派、常州词派、常州画派、(常州)孟河医派在有清一代独领风骚,足为天下师表。
是阳湖文派所倡“当事事为第一流”的为文处世原则,一语道破了常州文化发展精旨,同时也准确揭示了常州人文传统、地方文化的精神核心。
是常州词派以自己的理论建设和创作实践,使中国的词创作在清代得以复兴,并拥有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词学作为一种文学理论,正式进入了中国文学史。
必须着重指出的是,中国近代以求强图存为宗旨的思想启蒙运动,其源头发于常州。
中国的近代求强之路的起点,起于常州。
清乾隆年间,常州学派筚路蓝缕,辟中国思想启蒙运动之先路,从宗师庄存与传至刘逢禄,继传龚自珍、魏源,影响林则徐,再传廖平、康有为,带出谭嗣同、梁启超,在中国近代史上,上演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风云壮剧。
清末以曾国藩、张之洞、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以薛福成、郑观应、盛宣怀、张謇、汤寿潜为代表的实业救国派、以及以中国国民党为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乃至社会主义革命,都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它的印记,其巨大的影响至今犹绵绵不绝。
进入近现代,彻底改变中国面貌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都铭刻着常州儿女为之作出的巨大贡献:在中国文坛上第一个赏识鲁迅,倡导鲁迅小说,并把张恨水、叶圣陶等人引上文学之路的,是时任商务印书馆《小说月报》主编、常州文人恽铁樵。
其后,恽铁樵又以一人之力,挽狂澜于既倒,在中医被国民政府禁绝开业的前后,两次开办中医学校,并整理大量中医著作,倡导中西医结合,成为中国中医事业最坚定的捍卫者、中西医结合道路的重要开拓者。
为中国新文化运动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商务印书馆,其主要编务,是由常州文人恽铁樵、蒋维乔、庄俞、陆尔奎、方毅、谢观、顾实之等承担。
其中,恽铁樵主编《小说月报》,蒋维乔、庄俞负责主编新式教科书,正式取代《三字经》、《百家姓》,陆尔奎、方毅编纂《辞源》,谢观编辑地理、医学图书,主编《中国医学大辞典》。
同在商务印书馆的常州人杨小仲,执导了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并成为中国最早的故事片导演。
是他们,在中国的近代文化、科学、艺术普及的道路上,留下了第一批脚印。
常州府人刘半农,以中学生的学历,被蔡元培聘到北京大学当国文教员。
此后,与胡适同辟中国新诗之先路,与钱玄同同倡白话写作,与周作人合创“小说研究所”,开收集民间歌谣的风气并使之成为学科,与郑振铎发起“俗文学”研究,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竭尽心力。
他与另一个常州人、语言学家赵元任合作的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至今仍在传唱。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声号角,自称“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所著的《革命军》,是在上海《苏报》上刊载而燃起国内民主革命大火的。
孙中山在评价这一举动时指出:“设非其人提倡革命之早,其书入人之深,今日收功恐难若斯之速。
”为此,清政府越租界缉捕《苏报》社长陈范、以及作者章炳麟(章太炎)、邹容等6人。
因为捕人涉及租界,引起美、英、德、法等国议会关注,《苏报》一案因此震惊中外。
常州报人陈范,毁家纾难,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史、中国报业史上,留下了自己不屈的声音。
常州人吴稚晖,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的二十世纪“世界100名文化名人”之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家、近代著名的教育家。
在二十世纪初,他高瞻远瞩,认定日本留学已经不能帮助中国民主革命,新开并主理中法留学班,亲自担任中法里昂大学校长,把中国优秀儿女送法国学习民主与科学。
毛泽东当年就是为了赴法勤工俭学才走出湖南、北上京都的。
正是在中法留学班中,走出了刘少奇(留法预科第三班学员,预科完成后转赴苏联)、周恩来、李立三、赵世炎、蔡和森、向警予、陈毅、李维汉、王若飞、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
1910年,常州府为中国文化贡献了自己最后一位文化巨人——钱锺书。
《管锥编》、《七缀集》、《谈艺录》及长篇小说《围城》,被文化界誉为难以逾越的“文化昆仑”。
这,就是文化常州!常州的儒风,自季札当年奠下基础,经这些杰出的文人代代陶冶、薪火相传,终于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称杰于东南,并为中国文化史增色。
应该这样说,自西晋太康二年(281),晋朝将毗陵升格为郡,统辖丹徒、曲阿(丹阳)、武进、延陵、毗陵、暨阳(江阴)、无锡7县后——常州,就不再是一个具体的城市概念,而是一个区域的概念、一个行政区划的指称、一个地区的都城、一个被称之为“中吴”的文化、政治中心。
作为政治中心,常州在1700余年中,一直是这一区域的政府机构所在地,负责管辖这一区域的政治、文化、经济等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