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专题讲座课件
初中数学专题讲座课件
![初中数学专题讲座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9574fa2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08.png)
学生在计算函数值时,可能因为对函数表 达式处理不当而导致结果不正确。
05
初中数学学习方法与建议
Chapter
如何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01
02
03
发现数学的乐趣
尝试从数学中找到乐趣, 例如解决难题、探索数学 规律等。
结合实际应用
将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 来,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 重要性。
参与数学活动
参加数学竞赛、数学俱乐 部等,与同学一起学习和 讨论数学问题。
03
初中数学解题技巧与策略
Chapter
代数解题技巧
01
代数方程求解
掌握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理解方程的根与系 数的关系。
02
因式分解法
利用提取公因式、十 字相乘法等方法对多 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简化计算。
03
分式化简
掌握分式的约分、通 分、化简技巧,理解 分式的基本性质。
04
二次根式化简
如何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
确定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知道自己 要达到什么水平。
分配时间
根据学习目标,合理分配 学习时间,确保每个知识 点都得到充分复习。
制定学习计划
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包 括每天的学习任务、每周 的学习重点等。
如何进行有效的复习与总结
及时复习
学完新知识后,及时复习巩固, 避免遗忘。
总结归纳
Chapter
代数易错题解析
总结词
代数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学生在解决代数问题时容
易出现混淆和错误。
方程式解法混淆
学生在解方程时容易混淆等式 的性质和解方程的步骤,导致 解出的答案不正确。
变量代换错误
在解决复杂代数问题时,学生 可能不正确地代换变量,导致 后续计算出现错误。
《中考数学专题讲座》课件
![《中考数学专题讲座》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c89e060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6c.png)
PART 02
代数部分
代数基础知识梳理
代数基础知识
包括代数式、方程、不等 式、函数等基本概念和性 质。
代数式化简
掌握代数式的化简方法, 如合并同类项、提取公因 式等。
方程与不等式解法
理解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 ,包括一元一次方程、一 元二次方程、分式方程、 一元一次不等式等。
代数解题方法与技巧
代数恒等变换
中考数学复习计划与时间安排
制定复习计划
根据中考数学的考试大纲和考试时间,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合理 分配时间,把握重点和难点。
注重基础知识
在复习过程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要忽视课本上的 例题和练习题,因为这些是最基本的题目,能够帮你理解概念和方 法。
练习历年真题
多做中考数学真题,熟悉考试形式和题型,有助于提高应试能力和自 信心。
考试内容
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 式、函数、几何、概率与 统计等部分。
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时间为120 分钟。
中考数学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试卷结构
满分120分,包括选择题、填空题 和解答题三种题型。
分值分布
选择题40分,填空题30分,解答 题50分。
考试时间分配
选择题每题2分,共20题,用时30 分钟;填空题每题3分,共10题, 用时15分钟;解答题每题8分,共5 题,用时65分钟。
中考数学答题技巧与注意事项
仔细审题
在答题前,要认真审题,理解题意, 避免因误解题目而失分。
表达清晰
在答题时,要思路清晰,表达准确, 注意解题步骤和细节。
检查答案
在答完题后,要仔细检查答案,确保 没有遗漏或错误。
注意时间分配
在考试过程中,要合理分配时间,不 要在某一道题目上花费太多时间而影 响其他题目的完成。
初三 数学 课件ppt课件ppt
![初三 数学 课件ppt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01ff019d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95.png)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5
复习与巩固
复习策略
总结知识点
对每个章节的知识点进 行总结,帮助学生回顾
和巩固所学内容。
重点难点解析
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 题和难点,进行深入解
析,帮助学生理解。
思维导图呈现
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 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帮 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例题精讲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 ,进行详细讲解,帮助 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和方
综合题解析
总结词
综合题是初三数学中的难点之一,涉及到多个知识点和解题技巧的综合运用。学生需要掌握代数和几 何的知识点,能够灵活运用各种解题技巧解决综合题。
详细描述
初三综合题涉及到代数和几何的知识点,需要学生灵活运用各种解题技巧。学生需要理解题意,分析 问题,选择合适的数学模型和解题方法。此外,学生还需要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如数形结合、分类 讨论等,以提高解题效率和质量。
初三数学课件PPT 大纲
目 录
• 引言 • 代数复习 • 几何复习 • 初三重点与难点解析 • 复习与巩固
01
引言
课程简介
01
初三数学课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 阶段,涵盖了代数、几何、概率 与统计等多个知识点。
02
本课程将系统介绍初三数学的基 本概念、方法和解题技巧,旨在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
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边角关系
掌握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边角关系,如勾股定 理、余弦定理等。
圆与圆锥
总结词
圆与圆锥是几何中重要的基本 图形。
圆的性质
掌握圆的性质,如圆周角定理 、弦心距定理等。
圆锥的性质
掌握圆锥的性质,如圆锥的侧 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等。
圆与圆锥的应用
2024年初中数学专题讲座课件
![2024年初中数学专题讲座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b2ffdac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70.png)
2024年初中数学专题讲座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讲内容基于初中数学教材第七章《平面几何图形及其性质》中的“三角形的性质”一节。
详细内容包括: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重心、外心、内心、垂心的定义及性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及内角和定理。
2. 能够运用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3. 了解三角形的重心、外心、内心、垂心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其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三角形的重心、外心、内心、垂心的概念及性质。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内角和定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圆规、直尺、量角器。
2. 学具:练习本、铅笔、三角板、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三角形物体,让学生感受三角形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细节: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 例题讲解:例1: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是30°和60°,求第三个角的度数。
例2: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10cm,腰长为13cm,求该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细节: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练习题1: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为45°、45°和90°,判断该三角形的类型。
练习题2:已知一个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6cm,求该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细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知识拓展:介绍三角形的重心、外心、内心、垂心的性质。
教学细节: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四种特殊点的性质。
六、板书设计1. 三角形的基本概念2. 内角和定理3. 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4. 三角形的重心、外心、内心、垂心的定义及性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为40°和50°,求第三个内角的度数。
《中考数学专题讲座》课件
![《中考数学专题讲座》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0e81a5f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ae.png)
中考数学专题讲座
欢迎大家来到本次数学专题讲座,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数轴与相交原理、全 等定理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立体图形的表征和构造、函数与方程的联系与 应用等数学知识,让我们一起开启这段精彩的学习之旅!
数轴与相交原理
数轴
数轴是数学中常用的一种图示方 法,它可以直观地表示数字之间 的大小关系,也可用于解决一些 几何问题。
• SAS定理:若两个 三角形的两边和夹 角分别相等,则它
• 们AS全A定等理。:若两个 三角形的两角和夹 边分别相等,则它 们全等。
案例分析
我们将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 来掌握如何运用全等定理判 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立体图形的表征和构造
1
投影法
2
立体图形在平面上的表示称为投影,主
要包括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两种形式。
方程
方程是数学中的一种等式关系, 其中含有未知元,可以用来表 示问题的条件和限制。
联系和应用
函数和方程是数学中两个非常 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有着密 切的联系。运用函数和方程, 我们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如平面几何、航空航天、自然 科学等。
பைடு நூலகம்
实战演练
数学竞赛
习题和作业
参加全国数学竞赛、奥数比赛等 实战演练,可以检测我们是否真 正掌握了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3
案例分析
4
我们将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掌握如 何将一个复杂的立体图形展开成一个平
面图形,并进行计算。
点、线、面、体
立体图形是由三维空间中的点、线、面 组成,是平面图形在第三个维度上的扩 展。
平面展开
中考数学专题讲座资料 共11页
![中考数学专题讲座资料 共11页](https://img.taocdn.com/s3/m/46f0476083c4bb4cf7ecd1b7.png)
三、训练要适度,反思见提高
在复习中特别要把握好每一次考试的检验作用,及 时地发现自己知识上存在的漏点和疑点,思维的盲 点、能力的空白点,训练时还应注意加强速度和正 确率的强化训练。在训练之后对于有价值的题目还 应该进行反思,总结题目考查了哪些知识点,每个 知识点是从哪个角度考查的,题目考查了哪些数学 思想方法,本题有哪几种解题方法,最佳解法是什 么?有没有同此题相关的问题?当自己出错时,是 知识上的错误还是方法上的错误,是解题过程的失 误还是心理上的缺陷导致的失误。
七、中考复习注意事项要牢记
1.在考前两周回归基础,对照考试说明的要求,回 顾相关知识点,充分掌握所学内容,重点予以强化。
2.加强代数与几何的有机联系。 3.将已做过的试卷重新梳理,学会关心错误。 4.考前适当地“解放”自己,特别是在时间安排上。
但要注意,“解放”不是彻底放松,必须保证自己 有个适度紧张的精神状态。调节生物钟,尽量把学 习、思考的最佳状态时间调整得与中考答卷时间相 吻合。
八高分不期而立,劣绩不望而除
中考复习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只有讲究方法、 懂得策略,才能提高复习的效率,才能在中 考中发挥出最佳的水平。
祝同学们考试成功!
谢谢!
xiexie!
四、侧重在能力,避免“疲劳战”
5月复习是一个知识点综合、巩固、完善、提高的 过程。应侧重培养自己的数学能力,适当拔高,注 重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应该注意的 问题是:以题带知识,中考有近八成为基础题,如 果再把较难题中的基础分计入,占的比值会更大, 所以在应用基础知识时应做到熟练、正确、迅速。 在解决新情景问题的过程中,应感悟出如何正确思 考,提高自己的纯数学素养,不能盲目加大自己的 练习量,更不能把自己推进题海,打疲劳战 。
2024年初中数学专题讲座课件
![2024年初中数学专题讲座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3e1dbb5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c2.png)
2024年初中数学专题讲座课件一、教学内容1. 平面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2. 线段、角的和差倍分关系证明;3.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4. 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平面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2. 使学生熟练运用线段、角的和差倍分关系进行证明;3. 培养学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帮助学生掌握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提高几何解题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应用、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
教学重点:平面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线段、角的和差倍分关系的证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直尺、圆规、量角器、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引导学生发现几何证明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15分钟)(1)平面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2)线段、角的和差倍分关系证明;(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4)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
3. 例题讲解(20分钟)结合教材典型例题,讲解证明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巡回指导。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2024年初中数学专题讲座——几何证明2. 内容:(1)平面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2)线段、角的和差倍分关系证明;(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4)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已知:在三角形ABC中,D、E分别是AB、AC上的点,且DE 平行于BC。
求证:AD/AB = AE/AC。
(2)已知:在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等。
求证:四边形ABCD是矩形。
2. 答案:(1)证明:由题意可知,DE平行于BC,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ADC = ∠ABC,∠ADE = ∠ACB。
32-中考数学重难点专题讲座
![32-中考数学重难点专题讲座](https://img.taocdn.com/s3/m/0e86c05d6294dd88d1d26b0e.png)
中考数学重难点专题讲座第八讲动态几何与函数问题【前言】在第三讲中我们已经研究了动态几何问题的一般思路,但是那时候没有对其中夹杂的函数问题展开来分析。
整体说来,代几综合题大概有两个侧重,第一个是侧重几何方面,利用几何图形的性质结合代数知识来考察。
而另一个则是侧重代数方面,几何性质只是一个引入点,更多的考察了考生的计算功夫。
但是这两种侧重也没有很严格的分野,很多题型都很类似。
所以相比昨天第七讲的问题,这一讲将重点放在了对函数,方程的应用上。
其中通过图中已给几何图形构建函数是重点考察对象。
不过从近年北京中考的趋势上看,要求所构建的函数为很复杂的二次函数可能性略小,大多是一个较为简单的函数式,体现了中考数学的考试说明当中"减少复杂性""增大灵活性"的主体思想。
但是这也不能放松,所以笔者也选择了一些较有代表性的复杂计算题仅供参考。
【例1】如图①所示,直角梯形OABC的顶点A、C分别在y轴正半轴与轴负半轴上.过点B、C作直线.将直线平移,平移后的直线与轴交于点D,与轴交于点E. (1)将直线向右平移,设平移距离CD为(t≥0),直角梯形OABC被直线扫过的面积(图中阴影部份)为,关于的函数图象如图②所示,OM为线段,MN为抛物线的一部分,NQ为射线,且NQ平行于x轴,N点横坐标为4,求梯形上底AB的长及直角梯形OABC 的面积. (2)当时,求S关于的函数解析式. 【思路分析】本题虽然不难,但是非常考验考生对于函数图像的理解。
很多考生看到图二的函数图像没有数学感觉,反应不上来那个M点是何含义,于是无从下手。
其实M点就表示当平移距离为2的时候整个阴影部分面积为8,相对的,N点表示移动距离超过4之后阴影部分面积就不动了。
脑中模拟一下就能想到阴影面积固定就是当D移动过了0点的时候.所以根据这么几种情况去作答就可以了。
第二问建立函数式则需要看出当时,阴影部分面积就是整个梯形面积减去△ODE的面积,于是根据这个构造函数式即可。
中考数学讲座.ppt
![中考数学讲座.ppt](https://img.taocdn.com/s3/m/e5193d5caaea998fcd220e46.png)
出现的比较多的重要考点
2008年中考数学试卷阅卷首次采用网上阅卷,首次使用答 题纸,试卷将与答题纸分离.明年的中考数学试卷的题型 及试题的编排形式的基本框架结构与2010年相比将没有 较大的变化
出现的比较多的重要考点
1、圆与正多边形知识的考查 2006年第11、21、25题。2007年第10、25(3)题。2008年第6、18、 25(2)题。2009年第5、21、24题。2010年第6、18、21、25题。 虽然在平时,圆这一章节的内容在淡化,但在历年的考试中,这部分内 容还是占相当的比例和具有一定的地位。2010年甚至达到了32分。
1、第一问比较简单,一般是根据一些条件进行简单的几何运算,或者是 给定几个数据,让考生写出函数解析式及定义域
2、既然是相似和函数结合,当然有它们的各自特性。比如函数定义域, 不能忘写。这比去盼望老是出“是否”类题目那一分更有建设性。
3、注意把握一些题干上的条件,一些条件所对应的知识点或者解题方法 相对单一,这些可以是我们很好的突破口。例如比例中项,在初中阶 段一共两点:1)其本来定义,a的平方等于b*c类,这条件有其代数 意义,就是可以算出些边长或者建立起函数。2)是比例引出的相似 三角形。06年的压轴题,两点都考了,这有其必然性,一是函数方面 的,二是相似三角形方面的。在考前,我们可以去总结一下初中阶段 的一些知识点所对应的解题方法。又如:角平分:1)角相等,2)角 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个人 化的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数学专题讲座
8
2、有些选择题同学们很容易解出一 个答案,而且这个答案往往放在A 选项,但这个答案同时也在别的选 项中出现,这时我们同学一定要仔 细检查别的答案,而且往往发现别 的答案也符合要求,这样去思考可 以防止漏解,举例如下:
中考数学专题讲座
9
1、 已知点P是圆所在平面上的一点, 点P到圆上的最近距离是2,最远距离 是8,则圆的半径( )
23
练一练
1.若 ab 0 ,则正比例函数 y ax
与反比例函数
y
b x
在同一坐标系中的大
致图象可能是(
)
y
y
y
y
x
O
O
x
O
x
O
x
A.
B.
C.
D.
解析:由于 ab 0 ,即a、b异号,所以两个图
像不可能在相同的象限内,排除了A、C、D.故选B.
中考数学专题讲座
24
2、如图,双曲线 y k 与直线 y - 1 x
(A) 3 (B)-2 5
(C) 3 5 (D) 6
5
5
解析:此题考查逆用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法则,由于
2 x 2 y 2 x 2 2 y 2 x 4 y,且 2x 3 ,
4y 5 ,即 2 x2 y 3 5
中考数学专题讲B = 5,∠BCD
= 120°,则对角线AC等于(
x
2
交于A、B两点,且A(−2,m),则点B
的坐标是( )
A.(2,−1)
B.(1,−2)
C.( 1 ,−1) D.(−1, 1 )
2
2
中考数学专题讲座
25
3. 在下列计算中,正确的是(
)
A.(ab2)3=ab6
B.(3xy)3=9x3y3
C. (-2a2)2=-4a4
D. (-2)-2=14
解析:宜用排除法。
中考数学专题讲座
6
1、已知分式 x 2 2 x 3 的值为零,那么X的值为( ) x 1
A 、 3或-1 B、-3或1
C、 3
D 、 -1
中考数学专题讲座
7
2、已知 (x2y2)2 (x2y2) 20
那么( x 2 y 2 ) 的值是( )
A 、 2或-1 C、-2或1
B、 2 D、 -1
中考数学专题讲座
5
一、解题技巧
解答选择题时有以下情况需要我们引起 高度重视:
1、有些题目解出的答案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这些答案中往往有些不符合题目的要 求,而这些选择题的A选项往往就是我们 同学解出的多个答案,同学们不要轻易下 定论,要仔细检验这多个答案,去除不符 合题意的答案,防止多选,举例如下:
(A)中,a没有3次方,
(B)中33≠9,
(C)中(-2)2≠-4。
∴应选D。
中考数学专题讲座
26
4、化简二次根式
的
结果是( )
A.
B.
C.
D.
分析:本题是二次根式的化简,首先要留意隐 含条件——字母的取值范围,即a≤-2,
所以,原式的结果是个非正值,故可排除A、C;
18
3、某单位要组织一次篮球赛,赛制为单
循环形式(每两个队之间赛一场)计划 安排10场比赛,则参加比赛的球队应有 ()
A、7队
B、6队
C、5队
D、4队
中考数学专题讲座
19
4、如图,几何体上半部为正三梭柱,下半
部为圆柱,其俯视图是(
)
A
B
C
D
分析:本题考查三视图知识,左视图指左边观察物 体所看到的图形;俯视图指从上面观察物体所看到 的图形;主视图指从正面所看到的的图形,此几何 体从上面看看到的是一个正三角形和圆,故应选C。
中考数学专题讲座
3
解选择题的基本思想
在解答时应该突出一个“选”字,尽量减少 书写解题过程,要充分利用题干和选择支 两方面提供的信息,依据题目的具体特点 ,灵活、巧妙、快速地选择解法,以便快 速智取,这是解选择题的基本策略.
中考数学专题讲座
4
具体求解时:
一是从题干出发考虑,探求结果; 二是题干和选择支联合考虑或从选 择支出发探求是否满足题干条件. 事 实上,后者在解答选择题时更常用 、更有效.
中考数学专题讲座
13
常用方法:
1、直接法
2、排除法
3、特殊值法
4、验证法
5、图解法(数形结合法)
6、估算法
中考数学专题讲座
14
一.直接法
即根据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合理 的推理及运算,求出正确的结果, 然后把此结果和四个备选答案进行 比较,最后作出判断。
中考数学专题讲座
15
例1.若 2x 3,4y 5,则2x-2y的值(为 B)
A、 5 C 、 5或3
B、 3 D、 10
中考数学专题讲座
10
2、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等于 腰长的一半,则底角的度数为( )
A、 7 5 0
C、 7 5 0 或 1 5 0
B、 1 5 0 D、 3 0 0
中考数学专题讲座
11
总结:
不要多选
不要漏选
考虑问题要全面
中考数学专题讲座
12
下面举例谈谈解数学选择题 的几种常用方法,希望能给同 学们带来一定的启示和帮助。
)
A.20 B.15 C.10 D.5
A
解析:根据菱形的性质和已
知条件∠BCD = 120°,可推
B
D
出三角形ABC是等边三角形, 因此AC=AB=5.
C
中考数学专题讲座
17
2、某地资源总量Q一定,该地人均资
源享有量 象是(
)
x
与人口数n的函数关系图
x
x
O
n
A
x
O
n
B
x
O
n
O
n
C
D 中考数学专题讲座
中考数学专题讲座
22
例1.把多项式 2x28x8 分解因
式,结果正确的是( C )
A. 2x 42
B.2x 42
C. 2 x 22
D.2 x 22
解析:不难发现A、B两个答案的式子展开后的
常数项分别是16和32,答案D 的式子展开后的
一次项符号为正,这些都与原式的形式不符,
应排除.
中考数学专题讲座
中考数学专题讲座
———选择题解题方法
中考数学专题讲座
1
选择题具有题目小巧,答案简明; 适应性强,解法灵活;概念性强、 知识覆盖面宽等特征,它有利于考 核学生的基础知识,有利于强化分 析判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的培养.
中考数学专题讲座
2
选择题解题的基本原则
充分利用选择题的特点, 小题小做,小题巧做, 切忌小题大做.
中考数学专题讲座
20
2.函数 (B )
A.x≥0 C.x>0
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
B.x≥0且x≠1
D.x>0且x ≠1
中考数学专题讲座
21
二、排除法 即根据题设和有关知识,排除明
显不正确选项,那么剩下唯一的选 项,自然就是正确的选项,如果不 能立即得到正确的选项,至少可以 缩小选择范围,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排除法是解选择题的间接方法,也 是选择题的常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