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时的选穴原则及方法

合集下载

中极穴针灸的操作方法

中极穴针灸的操作方法

中极穴针灸的操作方法
中极穴针灸(即中脘穴针灸)是一种针灸技术,主要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操作方法如下:
1. 选择合适的针具:一般选择长度为
2.5-3寸、直径为0.3毫米的针具。

2. 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将上衣解开或抬起,露出腹部。

3. 定位: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上,脐下4寸的位置。

4. 消毒:用酒精棉球或其他消毒液清洁穴位周围的皮肤。

5. 操作:将针具立刺腹肌至中脘穴,刺入2-3寸。

6. 刺入后,扎针者可以轻轻顺时针旋转或留针静置。

7. 留针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取得效果后拔针。

8. 拔针后再次消毒穴位周围的皮肤。

需要注意的是,针灸操作应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医生或针灸师进行,操作前要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和术后观察。

在操作中要注意卫生,避免感染的风险。

针刺放血疗法的常用穴位及主治

针刺放血疗法的常用穴位及主治

针刺放血疗法的常用穴位及主治一、针刺放血疗法的取穴原则针刺放血疗法是中医治病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棱针又是针灸中的重要针法之一,所以使用三棱针刺血治病的取穴原则,是离不开中医的辨证施治和经络腧穴的理论体系。

临床治疗的取穴多和十四经脉的统领范围,以及各穴位的主治功能分不开。

在治疗中选取穴位时,即有辨证取穴、循经取穴、局部取穴、远近取穴、上下取穴、表里取穴,又有经验取穴。

全身所有皮肤上及穴位处都可以用三棱针施术出血,只是有的地方能拔火罐,而有的地方无法用火罐吸拔,如头上毛发处、手指和足趾上,以及耳郭上等,在这些部位医者可用双手挤压,促使局部出血。

医生在接诊病人时,首先要应用中医的望、闻、问、切来诊断病情,要明确病症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和脏腑的归属等,对病人的身体状况,以及疾病的发展和转归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再加上现代各种检测手段的应用,对病症一定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诊断。

综合以上各种诊断依据,医生脑海中就要很快考虑出一套治疗方案,对施治步骤做到胸有成竹,通过逐步治疗以达到治愈的目的。

针刺放血疗法重在出血治病,所以选取“血脉”、“血络”很重要,从现代医学来讲就是找准有病理改变的体表可见的浅静脉血管,并在这些部位针刺施治,这是治病的关键。

古人在《灵枢·九针篇》中早就明确指出:“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

并在《黄帝内经》多篇中对“血脉”、“血络”有所描述:“血脉者,在腑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澄:色青,不流动状。

坚:硬也。

),“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

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血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则而泻之万全也”,“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刺解脉在郄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也”,“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

针灸处方

针灸处方


治 疗
因时制宜

概 论
四季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机制也会 产生一定的影响。
• 春夏之季气候由温转热,阳气升发,人体气血也 趋向浅表,病邪伤人也多在浅表,针刺宜浅,少 用灸法。
• 秋冬之季气候由凉变寒,阴气渐盛,人体气血也 潜藏于内,病邪中人也在深部,故针刺宜深,多 用灸法。
• 一日之内,人体气血流注也呈现出与时辰变化相 应的规律,子午流注针法能增强治疗效果。

灸 治 疗
1、按部配穴-上下配穴2

概 论
《灵枢·终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
下者上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
之腘。”
风火牙痛,上取合谷,下配内庭;
胸腹满闷,上取内关,下配公孙;
头项强痛,上取大椎,下配昆仑;
子宫脱垂,上取百会,下配气海。

灸 治 疗
1、按部配穴-前后配穴

概 论
前后配穴:将身体前后穴位配合使用
• 有些周期性发作的病症准确把握针灸施治的有效 时机,也是因时制宜的体现。

灸 治 疗
二、穴位的选择

概 论
(一)选穴原则:局部近取
邻近取穴
循经远取 辨证选穴
随症选穴
(二)配穴方法:按部配穴 按经配穴
针 灸 治
(一)选穴原则-局部近取



论 局部近取:围绕病痛所在肢体、脏腑、组
织、器官,就近取穴-腧穴所在、主治所及
头痛,多种原因所致
(二)急则治标:
肝病基础上形成臌胀
阴水患者复感外邪出现感冒
在病程过程中出现危机重症
( 三)缓则治本:急性病的恢复期、慢性病

针灸穴位的选择和配伍最常用方法

针灸穴位的选择和配伍最常用方法

按部位配穴法

前后配穴法:将身体前后穴位配合使用 (腹背阴阳的配穴法,《内经》称“偶刺”) 如:中风失语—廉泉、哑门、风府 眼病—睛明、风池 气喘—膻中、定喘 胃脘痛—中脘、胃俞
按部位配穴法

左右配穴法:将身体左右穴位配合使用。 ▲问· 阴阳应象大论》“以右 治左, 以左治右” , 属: “巨刺” 、 “缪 刺” 。
按经脉配穴法
表里配穴法: 脏腑经络病变, 取本经配合 相表里经穴位。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如: 胃痛—梁门、足三里、公孙 心绞痛—内关透外关
按经脉配穴法
同名经配穴法:手足同名经腧穴相互配 合使用。 如:阳明头痛—合谷、内庭 落枕—后溪、昆仑
按部位配穴法

上下配穴法: 将腰以上或上肢腧穴和腰以 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 如: 风火牙痛—合谷、内庭 胃痛呕吐—内关、足三里 子宫脱垂—百会、关元 头项强痛—大椎、昆仑
二、配穴方法
常见的配穴方法有:1、按经脉配穴法 2、按部位配穴法 按经脉配穴法: 本经配穴法 表里经配穴法 同名经配穴法 按部位配穴法: 上下配穴法 前后配穴法 左右配穴法
按经脉配穴法
本经配穴法: 脏腑经络病变,取该经穴位 配合使用.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如: 耳鸣耳聋—翳风、耳门、中渚 肺病咳嗽—中府、尺泽、列缺
双 双
如:胃脘痛(肝胃不和)—足三里 、太冲


左右配穴法
▲左右循经取穴: 偏头痛—同侧取外关,对侧取合谷 面瘫—同侧取地仓、颊车,对侧取合谷 ▲肩周炎—取对侧条口透承山 急性腰扭伤—对侧腰痛点 ▲中风病后期—取健侧穴
针灸穴位的选择和配伍最常用方法
一、穴位的选择 选穴原则 近部选穴 远部选穴 辨证对症选穴

针灸选穴原则及配穴方法ppt课件

针灸选穴原则及配穴方法ppt课件
❖按经脉配穴法 ❖按部位配穴法
一、按经配穴
1.本经配穴法:
当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时,即选该脏腑、经脉的腧穴配成处方。如咳嗽 取中府、太渊;急性胃痛取足三里、梁丘;下肢外侧痛,取环跳、阳陵泉。 运 用某经脉的起止穴配穴治疗本经病证,称“首尾配穴法”,也属本经配穴法的范 畴,如睛明、至阴治疗坐骨神经痛。
选穴原则及配穴方法
主讲人:李丹丹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选穴原文 ◆ 配穴方法
★ 选穴原则
选穴原则是临证选穴应该遵循的基本法则,主要包括近部选穴、远部选穴、 辨证选穴和对症选穴。近部选穴和远部选穴是主要针对病变部位而确立的选穴原 则;辨证选穴和对症选穴是针对疾病表现出的证候或症状而确立的选穴原则。
❖近部选穴 ❖远部选穴 ❖辩证选穴 ❖对症选穴
(一)近部选穴
是指选取病痛所在部位或邻近部位的腧穴。这一选穴原则是根据腧穴普遍具有 近治作用的特点而来的,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治疗规律。应用范围非 常广泛,适用于几乎所有病证,更多用于治疗体表部位较明显、病变范围较局限者, 如眼病取睛明、耳病取听宫、鼻病取迎香、胃痛取中脘、膝痛取膝眼等。
2.表里经配穴法:
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即当某一脏腑经脉有病时, 取其表里经腧穴组成处方施治。如,如胃痛取脾经三阴交、胃经足三里。另外, “原络配穴法”是本法的特例,如肝病取“太冲、光明”。
3.同名经配穴法:
是以同名经“同气相通”的理论为依据,以手足同名经腧穴相配的方法。 如,牙痛可取手阳明经的合谷配足阳明经的内庭;头痛取手太阳经的后溪配 足太阳经的昆仑等。
是指选取肢体左右两侧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临床应用时,一般左右穴 同时取用,如心病取双侧心俞、内关,胃痛取双侧胃俞、足三里等;另外, 左右不同名腧穴也可同时并用,如左侧面瘫,取左侧颊车、地仓,配合右侧 合谷等;左侧偏头痛,取左侧头维、曲鬓,配合右侧阳陵泉、侠溪等。

针灸推拿面试赠送资料

针灸推拿面试赠送资料

针灸推拿面试赠送资料1.试述针灸取穴的原则,并请举例说明【参考答案】针灸临证选穴的基本法则,也是配穴的基础、前提。

包括局部邻近取穴、远部取穴、辨证取穴、随症取穴等。

(1)局部邻近取穴:在病变部位的局部或邻近范围选取穴位来治疗。

(2)远部取穴:在距离病变部位较远的地方选取穴位来治疗。

(3)辨证取穴:是根据疾病的证候特点,分析病因病机而辨证选取穴位的方法。

(4)随症取穴:是针对个别突出的症状或疾病的特殊症状选取治疗的方法。

如:发热:大椎、曲池;咽喉肿痛:少商、商阳。

2.请简要说明耳穴的分布规律【参考答案】耳穴在耳廓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犹如一个倒置在子宫内的胎儿。

具体分布规律:与面颊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与腹腔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艇;与胸腔相应的耳穴在耳甲腔;与消化道相应的穴位在耳轮脚周围等。

3.试述晕针的症状、处理对策及如何预防【参考答案】(1)原因: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而导致针刺时或留针过程中发生此现象。

(2)现象: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惫,头晕目线,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智昏迷,扑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细微欲绝。

(3)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

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

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针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艾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

若仍然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4)预防:对于晕针应注意预防。

如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呢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对针刺的顾虑,同时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最好采用卧位。

选穴宜少,手法要轻。

若饥饿、疲劳。

大渴时,应让进食、休息、饮水后少时在针刺。

医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

孙学全针灸临证取穴之经验

孙学全针灸临证取穴之经验

孙学全是全国500位名老中医之一,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孙老从事针灸临床工作60余年,善针药并用治疗疾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针灸取穴经验,现总结如下。

1 病距取穴法根据病位与所取腧穴的远近关系,可分为:零距取穴法、近距取穴法、远距取穴法。

1.1 零距取穴法 即阿是穴取穴法,《灵枢·经筋》曰:“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针灸取阿是穴、压痛点、反应点治疗,其临床又可分为:穴位压痛点选穴与非穴位压痛点选穴[1]。

一般取穴点在经上,如侧头痛取太阳,后头痛取强间、脑户,肱骨外上髁炎取曲池,脘腹疼痛取中脘、神阙。

有时取穴点不在经上,取局部阿是穴,如急性腮腺炎取局部肿胀处,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取第三腰椎横突处压痛点。

1.2 近距取穴法 近距取穴即所选腧穴在病灶附近或周围。

例如:颈椎病取穴肩井、天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取穴百虫窝、阴陵泉、阳陵泉,跟痛取穴太溪、昆仑,等等。

零距取穴法亦可认为是近距取穴法的一种特殊形式。

1.3 远距取穴法 即远道取穴法,所取腧穴与病位距离较远。

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本经腧穴均可治疗本经所过及所属络的脏腑病证,其疗效以四肢肘膝关节远端为佳。

历代医家均重视远距取穴,《灵枢·终始》曰“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肘后歌》言“头面有疾针至阴,腿脚有疾风府寻”。

《针灸大成·席弘赋》云:“久患伤寒肩背痛,但针中渚得其宜,肩上痛连脐不休,手中三里便须求。

”孙老治牙痛取手阳明大肠经合谷,治落枕取手阳明大肠经手三里,治腹痛腹胀取足阳明胃经之足三里与足太阴脾经之公孙,肩背疼痛取中渚与后溪,均为远距取穴法,其效如桴鼓。

2 阴阳取穴法阴阳取穴法指所取腧穴在某方面具有对立的特性,《灵枢·寿夭刚柔》云“审知阴阳,刺之有方”。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针灸处方的特点无不体现阴阳、上下、前后、左右、表里、远近等特点。

选穴原则及技巧

选穴原则及技巧

选穴原则及技巧
选择穴位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功能部位:选择与治疗部位有关的穴位,如治疗头痛可选择头部和颈部的穴位。

2、反射区:选择与患部有关的反射区穴位,如治疗胃痛可选择脚心的胃反射区。

3、经络走行:选择穴位要遵循经络的走行规律,如治疗肩周炎可选择肩部经络上的穴位。

4、组合应用:多个穴位组合使用可以产生协同效应,增强疗效,如选择头部和手部的穴位来治疗偏头痛。

在选择穴位时还可以考虑以下技巧:
1、遵循经络流向:穴位的选择要遵循经络的流向,按照经络的走行方向选择穴位可以更好地发挥疗效。

2、穴位的特殊作用:有些穴位具有特殊的作用,如“天枢穴”具有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可以选择这些穴位来辅助治疗相关疾病。

3、结合临床经验:选穴也需要结合临床经验,根据疾病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穴位,这需要医生具备一定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 1 -。

针灸疗法的方法及作用

针灸疗法的方法及作用

针灸疗法的方法及作用针灸疗法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通过用针刺入人体特定的穴位,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效果。

下面将详细介绍针灸疗法的方法及作用。

一、针灸的方法:1.穴位选择:根据疾病的症状和人体的脉络气血运行规律,选择相应的穴位。

人体有365个主要的穴位和数百个次要穴位,每个穴位都有特定的功能和作用。

2.刺激方法:在选择的穴位上,用细尖的针插入穴位,然后进行刺激。

主要有以下几种刺激方法:(1) 刺入法:将针尖垂直插入皮肤,达到适当的深度后,轻柔旋转针头,以促进气血的运行。

(2) 点刺法:用针尖快速刺入皮肤,然后快速拔出。

适用于一些局部痛、肌肉紧张等情况。

(3) 电针法:在针灸针上接通微弱的电流,通过电流的刺激,增加针灸的疗效。

(4) 灸法:将艾草燃烧为烟雾或火热的艾柱,在穴位上进行灼烧。

(5) 其他方法:还有一些特殊的刺激方法,如温针法、悬针法等,针灸师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

3.治疗过程:针灸治疗一般需要多次进行,每次治疗的间隔时间根据疾病的情况而定。

每次治疗的时间一般在20-30分钟左右,根据病情可以调整。

二、针灸的作用:1.调节阴阳平衡: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平衡息息相关。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整脏腑器官的功能,平衡阴阳,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2.促进气血流通:针灸可以刺激经络,促进气血的运行。

中医理论认为,气血畅通是人体健康的重要保障,气血不畅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3.缓解疼痛:针灸可以刺激神经末梢,释放内啡肽等物质,达到镇痛的效果。

特别适用于各种慢性疼痛,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

4.调整免疫功能:针灸疗法可以调整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抵抗力,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

对于一些免疫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疾病等,针灸有良好的疗效。

5.调节神经系统功能:针灸刺激可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某些神经系统性疾病的症状,如神经衰弱、焦虑症等。

零起点学针灸:如何选对经络穴位

零起点学针灸:如何选对经络穴位

零起点学针灸——选经初探针灸作为一种外治方法,所有的治疗,都是从选择治疗部位(选穴)开始的。

而选穴,也正是无疾当年学针灸时,最感头痛的事。

课本上治疗头痛的穴有几十个,怎么选?治疗咳嗽、胃痛、腹泻,乃至癫狂、热病,哪个病都有几十个穴写着能治,是要全部针一遍?还是只能自己一个个去尝试?还是遵照某老的经验按图索骥?针灸选穴,究竟有怎样的章法可循呢?本质上看,针刺治疗部位的确定,离不开三个要素:经度、纬度和深度。

与之相应的,选穴离不开三个环节:选经、选部和选层。

今天先着重讨论第一项,选经。

选经,往往是针灸选穴的第一步。

临床选择某条经脉施行治疗,大多基于两点考虑:从病变位置直接判断,或从经脉—脏腑关系间接判断。

对于外在的,体表可见可察的异常,如面部起痘,满脸都是,鼻旁尤甚,可以据其病位所在,直接选择阳明经治疗。

而内在的,涉及脏腑的病变,如常年腹泻,大便时感黏腻,从脏腑病位断,是病在脾脏;进而可以通过脾脏-足太阴经间的联系,选足太阴经治疗。

以上是针灸选经的两条基本思路。

由此出发,则病在外者,多从手足六阳经着手;病在内者,主要从手足六阴经,以及足阳明、足少阳等八条经脉考虑。

至于手三阳经与足太阳经,为何在此不强调其与脏腑之间的联系,《针理》章中曾有提及,下文还会详讲。

需要说明的是,筋骨类疾病,如肩周炎、踝关节扭伤,《黄帝内经》称为经筋病。

其治疗部位选择,强调“以痛为腧”,即选择痛处或压痛处治疗。

所谓“筋部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病在阴则选阴经,病在阳则选阳经。

又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谓内、外,仅是根据病症出现的具体部位所做的粗略区分,即以体表可见可察诸部为外,如周身皮部、头面官窍、项腰背部及四肢部;以体内不可见的脏器为内,如脑肺心肝脾肾胃肠胆膀胱等。

这种大体分类方法,有便捷实用的好处,却难免也有粗陋之嫌。

比如过敏性鼻炎,遇风感寒即喷嚏、流涕不止,从经脉考虑,则鼻在正前方当选阳明;从脏腑考虑,则病在肺,须用手太阴经。

针灸操作规范

针灸操作规范

针灸操作规范针灸是中医学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具有疗效确切、操作简便、无毒副作用等优点,在临床应用中广泛被采用。

然而,针灸操作不规范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安全问题,因此,规范的针灸操作非常重要。

以下是针灸操作的规范。

1.术前准备在进行针灸操作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详细询问,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症状等信息,并通过望闻问切来判断患者的体质、诊断与辨证。

除此之外,还要检查患者的脉象、舌苔等,以进一步了解病情。

同时,需要对针灸器械进行消毒和备好所需要的针具,确保术前的准备工作做到位。

2.针具选择根据针灸治疗的需要,选择合适的针具。

常用的针具有金属针、银针和不锈针等。

需要注意的是,针具一定要符合卫生要求,需要进行专业的消毒和灭菌处理,避免交叉感染。

此外,每次使用针具前要进行检查,确保针具的完整和无损伤。

3.穴位选择在选择穴位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所需治疗的部位来确定。

根据经络学说、经验和临床实践,选择合适的穴位。

同时,应该了解每个穴位的位置、深度、特点等,并注重遵循解剖学知识,避免损伤重要组织和器官。

4.操作步骤(1)消毒:消毒是针灸操作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在进行穴位刺激之前,需要对患者皮肤表面进行消毒,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2)插入:在插入针具时,要掌握正确的角度、深度和力度,避免伤及深层组织。

同时,应注意插入针具时要轻柔平稳,避免刺激患者造成疼痛或紧张。

(3)得气:在插针后,应用手法得气。

得气的手法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针灸的目的来选择,包括提拔抽插法、旋转法等。

手法应准确、稳定,避免误伤患者。

(4)留针:根据治疗需要,有时针头要插留一定时间。

在留针期间,应仔细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避免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

(5)取针:在取针时,应注意动作轻柔,避免针头掉落或误伤患者。

在取针后,需要对穴位进行轻柔按压,以减少局部出血和淤血。

5.护理措施在针灸操作结束后,需要对患者进行护理措施,包括清洁局部皮肤,观察患者的身体反应,避免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等。

热敏灸技术操作规范标准[详]

热敏灸技术操作规范标准[详]

洪江市第一中医院热敏灸技术操作规范一、概述热敏灸又称热敏悬灸,全称“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简称“热敏灸”,属于针灸的一种,不用针、不接触人体,无伤害、无痛苦、无副作用,效果优于一般临床针灸。

二、操作规程一、选穴原则1.先选强敏化腧穴,后选弱敏化腧穴2.先选躯干部,再选四肢部3.先选近心穴,后选远心穴4.远近搭配,左右搭配,前后搭配二、灸法操作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全部采用艾条悬灸的方法,结合临床运用及腧穴热敏化的特性,将艾条悬灸分为单点灸、双点灸、三点灸。

(一)单点灸单点灸是指对单个腧穴热敏化进行艾灸操作。

根据临床操作需要,将单点灸分为回旋灸、雀啄灸、温和灸与循经往返灸。

1.回旋灸用点燃的纯艾条在患者体表,距离皮肤3cm左右,均匀地左右方向或往复回旋施灸。

以患者感觉施灸部位温暖舒适为度。

回旋灸有利于温热局部气血,临床操作以 1~3分钟为宜。

2.雀啄灸用点燃的纯艾条对准患者施灸部位,一上一下地摆动,如麻雀啄食一样,以患者感觉施灸部位波浪样温热感为度。

雀啄灸有利于加强施灸部位的热敏化程度,疏通局部的经络,从而为局部的经气激发,甚至产生灸性感传作进一步的准备。

临床操作以1~3分钟为宜。

3.循经往返灸用点燃的纯艾条在患者体表,距离皮肤3cm左右,沿经络循行往返匀速施灸,以患者感觉施灸路线温热为度。

循经往返灸有利于疏导经络,激发经气。

临床操作 1~3分钟。

4.温和灸将点燃的纯艾条对准已经施行上述三个步骤的腧穴热敏化部位,在距离皮肤3cm左右施行温和灸法,以患者无灼痛感为度。

此种灸法有利于激发施灸部位的经气活动,发动灸性感传,开通经络。

临床操作以完成灸感四相过程为度(见下述施灸剂量),不拘实际操作时间。

(二)双点灸即同时对两个腧穴热敏化进行艾条悬灸操作。

操作手法包括回旋灸、雀啄灸、循经往返灸、温和灸。

双点灸有利于接通经气,开通经络。

临床操作以完成灸感四相过程为度,不拘实际操作时间。

(三)三点灸包括三角灸和T形灸,即同时对三个腧穴热敏化进行艾条悬灸操作。

针灸选穴原则及配穴方法

针灸选穴原则及配穴方法

近部选穴
远部选穴
辩证选穴 对症选穴
(一)近部选穴
是指选取病痛所在部位或邻近部位的腧穴。这一选穴原则是根据腧穴普遍具有 近治作用的特点而来的,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治疗规律。应用范围非 常广泛,适用于几乎所有病证,更多用于治疗体表部位较明显、病变范围较局限者, 如眼病取睛明、耳病取听宫、鼻病取迎香、胃痛取中脘、膝痛取膝眼等。
(二)远部选穴
是指选取距离病痛较远处部位的腧穴,一般在病变部位所属和相关的经络上的 腧穴。这一选穴原则是根据腧穴具有远治作用的特点提出来的,体现了“经脉所通,
主治所及”的治疗规律,是针灸处方选穴的基本方法。远部选穴在针灸临**应用十
分广泛,通常以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为主。广泛用于治疗脏腑病及头面、五官、躯 干疾患,如胃痛选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腰背痛选足太阳膀胱经的委中、上牙痛选 足阳明胃经的内庭、下牙痛选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等。
(五)八会穴
八会穴即脏、腑、气、血、筋、脉、
骨、髓的精气聚会之处,多分布于躯干。
八会穴可以主治相应八种成分所发生的病 变。
八会穴分布表
名称 脏会 腑会
穴位 章门 中脘
经脉
足厥阴肝 任脉
名称 筋会 脉会
穴位 阳陵 太渊
经脉
足少阳胆 手太阴肺
气会
血会
膻中
任脉
骨会
大杼 足太阳膀胱
绝骨
足少阳胆
膈俞 足太阳膀胱 髓会
(六)下合穴
下合穴是手三阳经合于足三阳经的三个腧穴,又称“手三 阳下合穴”。合穴、下合穴均有治疗本经腑病的作用。
六阳经合穴与下合穴表
阳经名称
合穴 下合穴 阳经名称
合穴 下合穴
手阳明大肠 曲池 上巨虚 足阳明胃 足三里 足三里

针灸处方——精选推荐

针灸处方——精选推荐

针灸处方第三节针灸处方针灸处方(prescription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就是在中医理论尤其是经络学说等指导下,依据选穴原则(principles for point selection)和配穴方法(method of compatibility of points),选取腧穴并进行配伍,确立刺灸法而形成的治疗方案。

针灸处方包括两大要素即穴位和刺灸法。

一、穴位的选择穴位是针灸处方的第一组成要素,穴位选择否是精当直接关系着针灸的治疗效果。

在确定处方穴位时,我们应该遵循基本的选穴原则和配穴方法。

(一)选穴原则:就是临证选取穴位应该遵循的基本法则,包括近部选穴(selecting points in nearby location)、远部选穴(selecting points in distant location)和辨证对症选穴(selecting points according to symptoms or syndromes)。

近部选穴和远部选穴是主要针对病变部位而确定穴位的选穴原则。

辨证对症选穴是针对疾病表现出的证候或症状而选取穴位的原则。

1.近部选穴:就是在病变局部或距离比较接近的范围选取穴位的方法,是腧穴局部治疗作用的体现。

如巅顶痛取百会;胃痛选中脘;面瘫局部选颊车、地仓、颧髎,近部选风池。

2.远部选穴:就是在病变部位所属和相关的经络上,距病位较远的部位选取穴位的方法,?quot;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治疗规律的体现。

如胃痛选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上牙痛选足阳明胃经的内庭,下牙痛选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等。

3.辨证对症选穴:辨证选穴就是根据疾病的证候特点,分析病因病机而辨证选取穴位的方法。

临床上有些病证,如发热、多汗、盗汗、虚脱、抽风、昏迷等均无明显局限的病变部位,而呈现全身症状,这时我们采用辨证选穴,如肾阴不足导致的虚热选肾俞、太溪;肝阳化风导致的抽风选太冲、行间等。

针灸选穴原则及配穴方法

针灸选穴原则及配穴方法

针灸选穴原则及配穴方法针灸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针灸选穴是针灸治疗的重要环节,其原则及配穴方法对于治疗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介绍针灸选穴的原则及配穴方法。

一、针灸选穴的原则1.配穴因人而异原则:不同的人体体质、病症表现和病程等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配穴。

同样的疾病在不同患者身上,所选取的穴位可能不尽相同。

2.根据病因病机选穴原则:针灸选择穴位时需要结合病因病机进行分析。

选择与病因病机相关的穴位可以达到疏通经络、调整阴阳平衡的目的。

3.局部穴位与远端穴位相结合原则:针灸治疗时常常需要结合局部症状选择穴位,也需要选择远端穴位进行调理。

这样可以促进局部病变的恢复,并调整身体整体平衡。

4.配穴追求全面和综合性原则:在选择穴位时需要考虑到疾病的全面性和综合性。

即要兼顾病因病机、局部症状和整体状况等综合因素进行选择,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5.个体差异导向性原则: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都会对疾病和治疗效果产生影响。

在选择穴位时需要考虑到个体差异,选择适合患者情况的穴位。

二、针灸的配穴方法3.根据经络与经络关系进行配穴:不同经络之间有着多种关联关系,可以根据这些关联关系选择配穴。

例如,手太阴肺经和头太阳膀胱经有着表里关系,可以选择手三阳经的相应穴位来发挥治疗效果。

4.根据疾病和病情进行配穴:根据具体的疾病和病情进行配穴是针灸治疗的重要方法。

例如,针灸治疗肩周炎时,可以选择肩部周围的局部穴位进行刺激以缓解症状。

总之,针灸选穴的原则及配穴方法是针灸治疗的重要环节。

在选择合适的穴位时,需要根据个体情况、疾病病机和病情特点等进行综合分析,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此外,在进行针灸治疗时,还需要严格掌握穴位的准确位置和刺激方法,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有效。

针灸学讲义5

针灸学讲义5

第三部分针灸治疗第二十四单元针灸治疗一、针灸处方(一)选穴原则包括近部选穴、远部选穴和辨证对症选穴。

(二)配穴方法1.按经脉配穴法(1)本经配穴法(2)表里经配穴法(3)同名经配穴法2.按部位配穴法(1)上下配穴法(2)前后配穴法(3)左右配穴法第二十五至二十八单元主要内容:各科病证的针灸辨证治疗。

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针灸治疗取穴,可是那么多病证,又有那么多的证型,每个病证、每个证型都有一组治疗穴位,要全部记住非常困难。

但是针灸治疗取穴是有一定规律的,分析、探讨这些规律对我们复习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熟悉、掌握这些规律对我们学习这部分内容,尤其是应对考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针灸治疗一般选穴原则是临证选穴的基本法则,也是配穴的基础、前提。

局部邻近取穴、远部取穴、辨证取穴、随症取穴。

局部邻近取穴:在病变部位的局部或邻近范围选取穴位来治疗。

"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远部取穴:在距离病变部位较远的地方选取穴位来治疗。

循经远取,"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辨证取穴:是根据疾病的证候特点,分析病因病机而辨证选取穴位的方法。

随症取穴:是针对个别突出的症状或疾病的特殊症状选取治疗的方法。

如:发热:大椎、曲池;咽喉肿痛:少商、商阳。

以上选穴原则可主要归纳为3点:局部或邻近远部辨证(随症取穴一般不用,根据突出症状必要时可用)以上3点正是针灸处方的3个组成部分,也是针灸治疗取穴的重要规律。

二、针灸处方主穴:局部或近部取穴:(1)明确病变部位:中医、西医;(2)根据腧穴部位选取穴位。

远部取穴:(1)循经远取;←经络理论;腧穴特性(2)也可病因病机取穴。

1)如果这个病有一个总的病因病机,如:自汗用足三里;2)或几个病因可用一个穴位来治疗,如:失眠用三阴交。

配穴:主要是根据中医辨证,进行配穴中医辨证:中医诊断、临床各科进行配穴:腧穴特性附:新世纪《针灸学》各病证所用主穴:1.头面躯体痛证:(1)头痛:外感头痛:百会风池太阳列缺内伤头痛:实证:百会风池头维虚证:百会风池足三里(2)面痛:攒竹四白下关地仓合谷风池(3)落枕:阿是穴肩井外劳宫后溪悬钟(4)漏肩风:肩髃肩髎肩贞肩前阿是穴(5)肘劳:阿是穴(6)腰痛:阿是穴大肠俞委中(7)痹证:阿是穴局部经穴2.内科病证:(1)中风:中经络: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中脏腑:内关水沟(2)眩晕:实证:百会风池内关太冲虚证:百会风池肝俞肾俞足三里(3)面瘫:攒竹鱼腰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昆仑(4)痿证:上肢:颈胸部夹脊穴肩髃曲池合谷下肢:腰部夹脊穴髀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5)痫证:发作期:百会水沟内关后溪涌泉间歇期:印堂鸠尾间使太冲丰隆(6)不寐:印堂四神聪安眠神门申脉照海(7)郁证:水沟内关神门太冲(8)心悸:巨阙厥阴俞内关郄门神门(9)感冒:列缺合谷风池大椎太阳(10)咳嗽:外感:肺俞列缺合谷内伤:肺俞太渊三阴交(11)哮喘:实证:肺俞膻中定喘列缺尺泽虚证:肺俞膏肓定喘太渊肾俞太溪足三里(12)呕吐:中脘足三里内关(13)胃痛:中脘足三里内关(14)泄泻:急性: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慢性:天枢神阙足三里公孙(15)痢疾:天枢下脘关元上巨虚合谷(16)便秘:天枢水道归来支沟丰隆(17)癃闭:实证:中极三阴交膀胱俞阴陵泉秩边虚证:关元秩边脾俞肾俞三焦俞(18)阳痿:关元三阴交肾俞3.妇儿科病证:(1)月经不调:经早:关元三阴交血海经迟:气海三阴交归来经乱:关元三阴交肝俞(2)痛经:实证:中极三阴交次髎虚证:气海三阴交足三里(3)闭经:血枯经闭:关元足三里归来血滞经闭:中极三阴交归来(4)崩漏:实证:关元三阴交隐白公孙虚证:气海三阴交足三里(5)绝经期前后诸症:气海三阴交肝俞脾俞肾俞(6)带下病:中极带脉白环俞阴陵泉(7)乳少:乳根膻中少泽(8)遗尿:中极关元三阴交膀胱俞4.皮外骨伤科病证:(1)瘾疹:曲池合谷血海膈俞委中(2)蛇串疮:局部阿是穴夹脊(3)痄腮:翳风颊车合谷外关关冲(4)肠痈:天枢阿是穴上巨虚阑尾穴(5)扭伤:阿是穴局部穴例题分析:A1型题:1.头痛的前额痛,属于A.少阳头痛B.阳明头痛C.太阳头痛D.厥阴头痛E.以上都不是答案:B考点:头痛的辨证。

临床有效的八种配穴方法

临床有效的八种配穴方法

张氏配穴八法笔者在临床上治疗某些疼痛、痉挛、出血等危急病症,由于选配腧穴得当,进针后,尚未作任何补泻手法,即应针而愈者,屡见不鲜。

但也有由于选配腧穴与病不合,虽反复运用各种手法进行补泻,而毫不收效者,此时如再选配一个适当腧穴刺入后,随手奏效者,也常有之。

因此,选穴配穴是针灸治疗的关键。

《灵枢·官能》说:“先得其道,稀而疏之。

”《医学入门》说:“百病一针为率,多则四针,满身针者可恶。

”如何做到配穴精、用针少、奏效速,是所有针灸医生的共同愿望。

愿将自己沿用多年,用针少、疗效卓越的配穴八法,分述如下。

一、同舟共济法同舟共济法,是以双手操作,同时刺入左右两侧同名穴,同一手法,同时进针,同时运针,同时留针,同时退针为特点的配穴方法。

此法最适合于治疗脏腑病或脏腑有关的组织器官疾病及全身性疾病。

病例笔者早在1954年夏,为一位男性急性胃脘痛病人治疗时,先刺入左侧足三里穴一针,尚未做任何补泻手法,疼痛顿失。

接着又在右侧足三里穴刺入一针后,亦未做任何补泻手法,但疼痛立复。

随后用泻法捻转左侧针柄,疼痛又作。

于是左右手同样的手法,以次指向前用力捻转时,疼痛又立即消失,病人并感到腹内格外舒适。

启发由于这一病例的启发,结合前贤“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的经验,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不断观察体验,发现:单刺一侧腧穴,与左右两个同名穴一齐配合,其作用并不同;在刺入的两个同名腧穴时,采用同样的手法,捻转完一侧之针接着捻转另一侧之针,与采用同样的手法,同时捻转两侧之针,其作用亦不相同。

而且捻完一侧再捻一侧,有时可产生互相对抗、互相抵消之弊。

因此,予在治疗急性病时,凡取四肢左右成对腧穴,一般是单刺一穴,效不再针。

或左右两穴同时下针,同时运针,同时留针,同时退针。

若治疗慢性疾病病人,多配用原、络、郄、会、下合等要穴,但必须左右同取。

这种同气相合、左右夹攻的配穴法,能收到互相资助、互相促进、增强补虚泻实之效。

二、交经接气法交经接气法是局部取穴与循经取穴相结合的配穴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业务学习
时间:2015.6.11 地点:护士站参加人员:全体护士
主讲:魏娟内容:针灸治疗作用及治疗原则
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治疗作用,对针灸治疗作用的现代研究,不仅从多方面证实了针灸具有上述治疗作用,而且深化了人们对针灸治疗作用机制的认识。

一.治疗作
1.疏通经络是指针灸通过调理经气,使瘀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
正常生理功能,是针灸最基本和最直接的治疗作用。

针灸治疗主要是通过经络,腧穴配伍和针灸方法的作用.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调和阴阳是指针灸可使机体从阴阳的失衡状态向平衡状态转
化,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根本目的。

‘阴胜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运用针灸方法调节阴阳偏胜偏衰,可以使机体转归于‘阴平阳秘’,从而恢复脏腑经络的正常功能。

3.扶正祛邪是指针灸可扶助正气而祛除病邪,扶正祛邪既是疾
病向良性方向转归的基本保证,又是针灸治疗疾病的作用过程。

疾病发生. 发展及其转归的过程.实质上是正邪相争的过程。

扶正祛邪是依据补虚泻实的原则。

通过相应的腧穴配伍和针灸方法来实现,针灸相关的经络,穴位。

通过补虚泻实,既可以调和人体自身气血,又可以祛除侵入的病邪。

二.治疗原则
针灸的治疗原则可归纳为补虚泻实,清热溫寒,标本缓急,三因制宜。

1.补虚泻实是指扶助正气,祛除邪气,补虚泻实是针灸治疗的
基本原则。

临床上,补虚泻实是通过腧穴的选择和配伍,针灸补泻手法的不同等实现的,不同的针灸用具也有一定的偏补偏泻的作用,有其特殊的含义。

A 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

‘虚则补之’是指虚证采用补法治疗。

同义者还有‘虚则实之’。

针刺治疗虚证,主要是通过选择具有补虚作用的腧穴,选用具有补虚作用的针灸方法,采用刺灸手法之补法等来实现。

‘陷下则灸之’,属于‘虚则补之’的范畴,即指气虚下陷的治疗原则是以灸治为主。

B 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实则泻之’,是指实证采用泻法治疗。

‘菀陈则除之’,属于‘实则泻之’的范畴,是实证泻法的一种。

C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是指由于病变脏腑,经脉本身的病变,而
不涉及其他脏腑,经脉,属于本经自病者,治疗应取本经穴。

临床应用时还要注意,当针下得气后,一般再行均匀的提插捻转手法,使本经的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恢复正常。

2.清热溫寒是指治疗热证用清法,溫寒是指治疗寒证用溫法。

A 热则疾之‘疾’与‘急’想通,有快速针刺之义。

‘热则疾
之’是指热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浅刺疾出或点刺放血,手法宜
轻而快,可以不留针或短暂留针,以清泻热毒。

因为病性属热,故只针不灸,针用泻法,以清泻热毒。

B 寒则留之‘留’有留针之义。

指出寒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
深刺而久留,以达溫经散寒的目的。

因寒性凝滞而主收引,针
刺时不易得气,故应留针候气,加艾灸更能助阳散寒,使阳气
得复,寒邪乃散。

3.治标治本‘标’‘本’是相对的概念,在中医学中具有丰
富的内涵,可用以说明病变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主次关系。

如从正邪双方而言,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从病因与症状而
论,病因为本,症状为标,从疾病的先后来看,旧病.原发病为
本,新病,继发病为标等。

治病分标本缓急,就是抓主要矛盾。

A 治病必求于本就是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求疾病的本质,然后
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总是要通
过若干症状表现出来,但这些症状只是疾病的现象。

B 急则制其标,缓则制其本在一般情况下,治病求本是一个根
本法则,但在紧急某些情况下,应按‘急则制其标,缓则制其
本;的原则,先制标病,后治本病。

C 标本同治当标病和本病处于倶重或倶缓的状态时,单纯的扶
正或祛邪都不利于病情的恢复,应当采取标本同治的方法。

4.‘三因制宜’是指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即根据治疗对象,
地理环境,季节等具体
情况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A 因人制宜是根据患者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特点而制
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患者个体差异是决定针灸治疗方法的重要因素,如体质虚弱,皮肤薄嫩,对针刺较敏感者,针刺手法宜轻。

反之,体质强壮,皮肤粗厚,对针感迟钝者,针刺手法可重些。

B 因时制宜是根据不同季节和时辰特点,选择适宜的治疗方
法。

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均可产生一定的影响。

C 因地制宜是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生活习惯,人的生理活动和病理特点也不尽相同,所以治疗方法也有差异。

Welcome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