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产业发展理论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第六章
第六章:经济与产业第一节: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①.经济视角的城市城市的经济特征:从经济产业角度看,城市有着区别于乡村的三个基本特征A:城市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高度密集区。
B:城市以农村剩余为存在前提,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发展基础。
C:城市是专业化网络市场分工的交易中心。
2.城市的空间范围在行政意义上有“建市制”和“建制镇”但从经济角度看,一个城市的影响力并不局限在其行政边界内。
行政边界只是基于历史边缘,文化习俗以及行政管理的需要而划定的空间范围。
3.城市的维系和成长为什么城市能够维系自身的存在?为什么部分城市会持续成长,有的甚至成为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一个简短的回答是:“集聚经济”。
集聚经济,或者说不同经济活动的频繁接触时城市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城市形成,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基础。
②城市和经济1.城市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城市经济增长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衡量,首先,可以用地区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其次,增长也反映城市平均工资的增长或人均收入的增长,除此之外,传统的,非地理意义的经济增长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资本构成深化。
物质资本包括,人类用一生恒产所有产品和服务的物质资料。
B:人力资本增长,人力资本包括人的知识和技能,是通过教育,培训和时实践获取。
C:技术流程2.城市是经济发展的只要发生地工业化—城镇化,服务化—城镇化的关系已经密不可分。
3.把握城市发展需要认识经济活动A:推动和塑造城市化的核心动力是经济活动。
B:城市规划以土地使用规划为核心,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机制仅仅能够有效防止不合需要的发展不会发生,但不能保证真正需要的发展在他们所需要的地方和时间发生。
4.城市规划机制是基于市场失灵A:一般认为,市场机制是社会资源配置最具效率的机制,所以市场机制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B:市场运行的基本机制是竞争,但由于垄断行为存在,竞争会失效。
造成垄断行为的原因,包括规模经济造成的自然垄断,或者政治观致引起的垄断。
第六章农业产业结构
• 一、农村产业的结构的概念 • 农村产业结构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农村经济中各个产 业部门和各产业内部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组合形 式。它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在一定的农村区域中,农 村经济是由哪些产业部门组成的;二是这些产业部门 是按什么方式组合在一起的;三是各个产业部门在总 体中的地位,即各占多少比例。 • 农村产业机构是一个历史的动态概念,是一定的生产 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形态影响的产物 • 。从农村经济的发展历史过程看,与自然经济相适应 的必然是封闭性的单一产业结构。随着农村生产力水 平的提高,于日益发展的上平经济相适应的必然是开 放性的多元的产业结构。在发达国家中,现代农村的 产业结构则是一个综合性的繁体和多元化、多层次的 立体网络结构。
• •
• •
• •
•
4、劳动力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条件 产业结构发展的工程离不开劳动过程的三要素: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 动对象。其中劳动力因素起主导地位,没有人的参与,没有劳动力素质 的提高,就没有产业层次的提高。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对第二、三产 业的发展规模和结构有重要意义。劳动力的合理比例、劳动力利用率的 提高对产业结构合理化有重要作用;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也可以说 是劳动力在分工基础上的协作及其发展。协作的规模越大,项目越多, 形式越高级,则产业结构发展的类型月会多种多样,水平会越来越高。 5、资金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产业结构的更新、完善和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各种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 过程。只有有了一定数量的资金,才能使各种生产要素增加活性,促进 分工和专业化,形成新的成产新的生产力,改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 发展规模和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金的分配规律和增长速度。 6、科学技术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条件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首先,科学技术为提高各产业长 产要素的功能和协作程度提供了一句和保证。劳动者的劳动生产能力与 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成正比。劳动工具的不断更新,也是因为科学技术 的不断进步。劳动对象规模和效能的扩大,同样离不开科技进步。其次, 科学技术进步加快了旧产业部门的改造和新产业部门的建立。再次,科 技进步促使产业新格局的实现。产业结构要经常保持优化,必须随科学 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 结合,有了很大进展,科学技术正越来越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可以预 见,科学技术作为独立的知识产业,对产业结构的介入程度越深越快, 产业新格局实现得越早。 除上述条件外,经济政策诸如金融政策、财政政策、价格政策、劳动政 策等,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产业发展理论--产业集群(PPT 32页)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二、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
(一)外部经济理论 (二)集聚经济理论 (三)交易费用理论 (四)新竞争理论
8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一)外部经济理论
马歇尔:解释了基于外部经济的企业在同一区位集中的现 象。他发现了外部经济与产业集群的密切关系,认为产业 集群是外部性导致的。
外部经济包括三种类型:
12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三)交易费用理论
集群内企业众多,可以增加交易频率,降低区位成本, 交易的空间范围和交易对象相对稳定,企业环境的不确 定性及交易费用得到降低。
数目众多的企业地理接近,增加了市场参与的角色,市 场机制更能发挥作用,克服交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
产业集群的经济活动植根于地方社会网络,各企业在某 种程度上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背景,企业间的合 作与信任感加强。
10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二)集聚经济理论
韦伯:集聚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 –初级阶段:仅通过企业自身的扩大而产生集聚 –高级阶段:各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地方工业化,
即产业集群化
促进产业集聚的四个因素 –技术设备的发展使生产进程专业化 –劳动力的高度分工,要求完善、灵活的劳动力组织 –市场因素,企业要求进行批量购买和销售 –共享煤气、自来水管道、道路等基础设施
4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一、产业集群的定义
伯格斯曼
位于同一地区,就业人数具有较强相关性的一
Bergsman, 1972 组经济活动(劳动力市场角度)
克若曼斯科
Czamanski, 1979
在所有产业中,一群在商品和服务联系上比国 民经济其他部门联系更强,并在空间上相互接 近的产业
派克
Pyke, 1992
第二章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竞争机制与市场秩序
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通常要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 斯密在其名著《国富论》中对资本主义的市场活动进行了 细致的研究,提出了可能是最早的产业组织理论,即市场 自发调节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以及这一条件下厂商的市场 行为。 竞争是商品生产者(交换者)之间进行经济实力较量和利益 争夺的一种关系,它使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在强制成为对商 品生产者的外在强制而得到贯彻。 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进步的最大动因,竞争活 力被作为信条而成为市场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第二篇 产业组织
• • • • •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市场结构 市场行为 寡头垄断企业的竞争行为 市场绩效分析
第二章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第一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
• 一、自由竞争机制——早期的产业组织思想 • 二、“马歇尔冲突”——产业组织理论的萌芽 • 三、不完全竞争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的奠基
一、自由竞争机制——早期的产业组织思想
• (一)产业组织的含义 • 经济学中的组织概念是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首先提 出的。马歇尔在其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 把组织列为一种能够强化知识作用的新的生产要素,其内 容包括企业内部组织、同一产业中各种企业间的组织、不 同产业间的组织形态以及政府组织等。 • 产业组织(Industrial Organization)指同一产业内企业 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这种市场关系包括:交易关系、 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 对产业组织研究主要是以竞争和垄断及规模经济的关系和 矛盾为基本线索,对企业之间的这种现实市场关系进行具 体描述和说明。
产业经济学课程简介
培养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牢固树立“创造与创新”知识的思想,具备良好 的自学能力。
产业组织案例:小灵通即将退市
小灵通“大事记” ●1998年 01月,浙江余杭区正 式开通小灵通。 ●2003年 03月,小灵通在北京 怀柔放号。 ● 2006 年 8 月底,中国小灵通 用户达到 9300 万,小灵通达到 巅峰。 ●2007年 11月,信息产业部数 据显示小灵通用户 10 个月减少 250万户。 ● 2009 年 2 月,工信部发文要 求小灵通在 2011 年底前彻底退 网。
考核方式
绩=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 平时成绩占30% 考试成绩占 70%
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通过本学科的学习后,学生学会理解并分析一个 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如产业结构演变的一 般规律、工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等)、理解整 个经济系统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
英文名称:Industrial Economics
总 课 时:经济学专业54 管理类专业36
学
分:经济学专业3
管理类专业2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主讲教师:孙智君
E-mail: zhangsunzhijun@
课件存放:pptofszj@
密码:
pptszj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导论 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关联 产业结构优化
4 6 6 4
第五章
课堂讨论 第六章 (一) 第六章(二) 第六章(三) 案例分析 第七章 合 计
产业结构演变的历史考察与实证分析
韩国产业结构演变与其经济发展的关系 产业组织之理论流派 产业组织之市场结构 产业组织之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 中国近年来产业集群的发展 产业政策
产经第6章产业组织理论
二、产业组织理论产生的理论渊源
(二)马歇尔的经济理论 1.1879年马歇尔与其夫人合著的《工业经 济学》出版。第一次把产业内部的结 构定义为产业组织。 2. 1890年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出版, 该著作集中了他的经济学说。 ①提出第四生产要素——组织; 扩大生产规模而获得的经济性源于内部 与外部。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
主要思想:高度集中产业的高利润不是因垄断
而产生,而是由于企业生产的高效率和创新的 结果,强调与市场结构无关。因此市场高度集 中有利于获得规模经济和提高生产效率。
政策主张:即使市场处在垄断或高度集中的情
况下,只要市场绩效好,政府就不需要进行产 业规制。除个别部门外,反对政府以各种形式 干预市场结构。
一、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建立
(四)贝恩——产业组织理论的集大成者 1959年,贝恩出版《产业组织》,系统 论述产业组织理论。 构建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框架,即市 场结构(S)、市场行为(C)、市场绩效(P) 框架分析范式(SCP分析框架)。 同年,凯森、特纳合著的《反托拉斯政 策》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做出贡献。
一、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建立
(三)继梅森之后的有效竞争标准的三分法 市场结构标准
主要内容:集中度不太高;不存在进入流出的人 为限制;没有极端的产品差别化 市场行为标准 主要内容:对于价格没有共谋;对于产品没有共 谋;对竞争者没有压制政策。 市场绩效标准 主要内容:存在不断改善产品质量的市场压力; 产品价格能向下调整;没有长期的设备能力过 剩;销售费用比中不存在过高现象。
第三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哈佛学派从80年代开始在美国失去了主导
地位。(原因有三:国际竞争力的下降、巨额社会成本、理论
产业组织
哈佛学派的理论
• 2、哈佛学派的政策主张。
• 主张维护企业间的竞争活力,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和推动技术进步。 • 为此,须制定严格的反垄断政策,完善维护公平竞争 的法律体系。法规包括禁止卡特尔、禁止垄断行为、 限制横向企业间的合并与兼并、取消歧视性价格等内 容。 • 观点被作为正统的产业组织理论被长期接受,其 理论主张对美国司法部兼并准则和反垄断内容的出台 起了重要作用,这类准则对各类兼并采取了严厉的制 裁措施。 • 有些经济学家直接进入司法部反托拉斯局,参与反垄 断的司法实践。70年代前后,美国的反垄断案件也比 13 较多。
10
哈佛学派的主要理论
• 市场行为(market conduct)指企业在 市场竞争和相互博弈中所采取的策略和对 策。包括产品政策、价格政策、促销策略 和并购行为等。 • 市场绩效(market perform)指产业运 行的效率,是企业的市场行为所形成的产 业资源配置效率、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实 现程度等所达到的状态,判断市场结构和 市场行为的优劣。
第六章 产业组织
第一节 产业组织概述
• 一、产业组织的概念 • 产业组织:是指同一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 • 产业组织中的产业:指生产同一类或具有高度替 代性产品的企业的集合,或是以在同一商品市场 上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为标准划分的狭义的产业。 • 产业组织理论研究领域:以具体的特定产业作为 研究对象。主要把制造业、矿产业以及建筑业等 第二产业作为研究对象。 • 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问题:在保护市场机制下的 竞争活力的同时,充分利用规模经济。 • 产业组织理论是以产业内最佳资源配置状态为目 2 标,寻找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的现实条件的理论。
。
• (二)在理论基础上,广泛吸取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新进 展,修正了正统产业组织理论基于新古典主义的理论假 设。 • 芝加哥学派主张维护竞争,反对政府干预,现实生活中 的垄断现象是有限的和暂时的; • 新制度学派主要从企业内部产权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变化 来分析企业行为的变异以及对经济运行效果的影响; • 奥地利学派则认为竞争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不是一种静 态的市场结构;新产业组织理论把交易费用理论、产权 理论、委托一代理理论等都纳入了自己对企业行为的研 9 究
第六章 产业结构理论发展
第六章 理论发展
(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基本体系
•产业结构形成理论 •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产业关联理论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产业结构影响因素理论 •产业结构效应理论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产业结构分析理论 •产业结构政策理论 •产业结构研究方法论等
Chapter6 - 22/55
Chapter6 - 18/55
第六章 理论发展
邓宁对产业结构的研究成果:《20世纪英国工业的变化与 发展》及其他关于工业经济、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的著作。 拉尼斯与费景汉(又称约翰· 对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发展 费) 学说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二元结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农业部门存在隐性失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为0, 劳动力供给弹性无限大;第二三阶段,农业中产生剩余,可满 足非农部门消费,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工业转移;工业开始 为农业提供装备,二部门共同发展。
霍夫曼对在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演进问题进行了开创 性的研究。主要成果有《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替代和经济增长— —以阿根廷、巴西、智利和哥伦比亚为重点》和《马来西亚半 岛的工业增长、就业与外国投资》等。
Chapter6 - 19/55
第六章 理论发展
丁伯根(NP19**)的关于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包含有丰富 的产业结构理论。 他把政策分为三种:数量政策、性质政策 和改革,其中性质政策就是要改变结构(投入产出表)中的一 些元素。 希金斯描绘了不发达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认为先 进部门和原有部门的生产函数完全不同。原有部门的生产函数 是可替代型的,因资本不足而选择劳动密集型的技术;而先进 部门采取资本密集型技术,具有固定投入系数的生产函数。主 要论著包括《印度尼西亚的经济稳定与发展》、《经济发展: 原则、问题与政策》。 在日本,对产业结构理论有比较深入研究的学者还有:筱 原三代平、马场正雄、宫泽健一、小宫隆太郎、池田胜彦、佐 贯利雄、筑井甚吉等人。
《产业组织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产业组织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产业组织理论英文名称:Industrial Organization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 2020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产业经济学二、课程简介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是对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分析,主要内容是市场的组织和结构、市场策略行为和市场绩效,基本的政策导向是反垄断政策。
目前,产业组织理论已经成为经济学领域以及公司理财、组织战略、经济法学等相关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产业组织理论是目前国际经济学领域发展最快和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产业组织的基本理论和以博弈论为主的分析工具,熟用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框架和主要分析方法,能对现实经济中存在的大量产业组织现象进行较深入的经济学分析。
学生除了掌握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分析范式之外,还需要及时关注重大的产业组织现象、问题和产业组织政策变化,能从专业的角度解释并且评价现实产业组织的实践问题,有能力提出假说,建立理论模型或实证检验,并设计符合可行的产业组织政策。
因此,需要学生及时完成课后作业、阅读每章的经典文献和参与课堂案例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既照顾理论的系统性,又突出教学重点。
系统总结我国政府在推动经济转型、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做出的努力,展示中国近年来在经济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思考我国政府在鼓励竞争,促进企业创新,改善社会福利水平等方面采取的措施与取得的成绩,让学生深刻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针对一些难度较大的模型推导和前沿专题,教师可课外单独辅导,以满足部分素养较好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的教学进度参考本大纲规定的教学时间安排,具体内容可酌情调整。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导论(一)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掌握产业的分类,了解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进程,理解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的中国意义(二)教学内容第一节产业组织研究的对象第二节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第三节产业组织与微观经济学第四节中国经济转型与产业经济学(三)思考与实践总结我国政府在推动经济转型、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做出的努力,展示中国近年来在经济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产业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产业经济学导论多选1、产业的含义。
(1)产业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
(2)产业是某种同类属性的集合。
(3)产业是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
(简答)2、由于费歇尔和克拉克子啊研究三次产业分类法中所作出的贡献,他们两人一起被公认为三次产业分类法的创始人。
3、三大产业分类法更多地以经济活动与自然界的的关系为标准将全部经济活动划为三大类,即将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划为第一次产业,将加工取自自然界的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划为第二次产业,将从第一、二产业的物质生产活动中衍生出来的非物质生产部门划为第三次产业。
4、博弈论的分析方法成为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研究方法,经常用于研究(寡头垄断)、(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定价、(企业兼并)和(反垄断)规制等问题。
名词1、产业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分工形式的表现,是一个多层次的经济系统。
2、产业经济学是研究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经济组织集团的发展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规律学科。
3、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顾名思义就是(产业)。
4、马歇尔冲突即产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活力的冲突。
(单选)填空1、产业的一般分类方法有关联方式分类法、三大产业分类法、国家标准分类法、国际标准分类法、两大部类分类法、农轻重产业分类法、生产要素分类法等。
(简答、选择)2、三次产业分类法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费歇尔)首先创立。
3、第三次产业是指广义上的农业,一般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狩猎业和林业。
4、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产业组织)。
5、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主要是由(张伯伦、梅森、贝恩、谢勒)等建立的。
6、(产业结构优化)是研究产业结构的目的。
7、静态分析主要考察研究对象在(某一时间点)上的现象和规律。
8、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认为系统的行为是由(系统的结构)所决定的。
9、。
10、单选1、按照这种分类划分的常见产业有幼小产业、新兴产业、朝阳产业、衰退产业、夕阳产业、淘汰产业等。
产业经济学习题
产业经济学习题册班级姓名学号第一篇总论第一章产业经济学导论一、名词解释1、产业2、产业组织3、产业结构4、产业关联5、产业政策二、单项选择题1、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领域是( D )。
A、国民经济总量B、企业C、家庭D、产业2、SCP模式中的S指的是(B )。
A、市场行为B、市场结构C、市场绩效3、下面哪句话正确反映了市场行为、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A )。
A.市场结构是决定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基础B.市场行为决定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C.市场结构市场绩效和市场行为的共同制约D.市场绩效反作用于市场行为,影响未来的市场结构4、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首先是(C)。
A、农业与商业的比例关系B、工业与商业的比例关系C、农业与工业的比例关系D、工业内部的比例关系5、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问题是( A )。
A、马歇尔冲突B、交易费用C、霍夫曼比例D、配第——克拉克定理三、多项选择题1、下面哪几个经济学家的研究领域涉及产业组织理论(ABCD )。
A、张伯伦B、梅森C、贝恩D、谢勒2、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包括(ABC)。
A、市场结构B、市场行为C、市场绩效D、市场需求3、产业关联理论分析的内容包括(ABCD )。
A、前向关联B、后向关联C、就业和资本需求量D、生产的最终依赖度4、产业政策的研究领域从横的方向看包括(BC )。
A、产业政策的制定B、产业布局政策C、产业技术政策D、产业政策效果分析5、产业经济学是一门融合了(ABC )基本理论的应用性经济学科。
A、经济学B、管理学C、文化学D、伦理学6、产业应该具有一下某种同类属性和特征:(ABC )。
A.同类产品和服务B.互相密切竞争关系和替代关系的产品和服务C.具有类似生产技术、生产过程、生产工艺等特征的物质生产活动或类似经济性质的服务活动D.产业活动包括是经济性质的政治、社会等活动。
7、四次产业分类法把所有经济活动分为(ABCD )。
A、农业B、工业C、服务业D、信息业8、产业关联理论的理论渊源有(BCD )。
产业发展论述
产业发展论述
产业发展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特定领域的工业、经济活动的进步和增长。
这个过程涉及到技术创新、生产能力提升、市场需求、政策支持等多个方面。
1. 技术创新和进步:产业发展通常伴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
新技术的引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产品质量,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2. 市场需求和消费习惯: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消费习惯也是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产业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产品结构和生产方式,以适应消费者需求。
3. 政策支持和环境因素:政府政策对产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鼓励创新、支持科技发展、制定产业政策、提供财政和税收优惠等措施可以促进产业发展。
同时,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也是产业发展必须考虑的因素。
4. 全球化和国际竞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产业发展需要考虑国际竞争力。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产业之间存在竞争和合作,产业的发展也受到国际市场和国际贸易的影响。
5. 人才和人力资源:产业发展需要具备相应技能和知识的人才。
投资于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对于促进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综合来看,产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技术、市场、政策、人才等多个方面的综合作用。
一个健康、可持续的产业发展需要在多个方面取得平衡,促进各个环节的协同发展。
第六章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第三节
对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的评价
第一节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产生的背景
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 (其工业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先后赶上英、美和欧洲 其他工业强国,成为实力雄厚的经济大国)
原因:
产业的全球化发展战略、强烈的国际竞争意识、灵活 的技术引进政策、对人才培训及产品质量的高度重视、 美国的扶持和朝鲜战争的机遇等。
注重股份控制特征是美国经济学界区分直接投资与 证券投资的主要证据。
日本海外投资的定义
对日本母国的收入贡献比例超过25%的外国投资或贷 款; 即使日本的投资比例没有超过25%,但满足下列条件 的任何投资和贷款: 通过贷款回购合同的形式在自然资源开发上的投资。 贷款回购——是指日本公司为一个新的资源的开发提 供财政贷款,而贷款是以所开采的原料再进口的形式 偿还。
小岛清的研究视角是基于国际劳动分工原则基础上 提出的,我们称这一投资为“日本模式对外直接投 资”或“贸易导向模式对外直接投资”,它与当时 在发达国家占统治地位的美国直接投资模式具有鲜 明的区别。
第二节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的内涵
小岛清从标准的2×2×2的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 森贸易模型出发,首次运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国际 分工原理得出FDI的福利最大化标准为自由贸易量。 小岛清认为,日本式FDI和贸易是相互补充、相互 促进的关系,从而能扩大自由贸易量、增进社会福 利。
①
②
小岛清理论只限于一部分由市场组织和协调的国际 分工,正是这一点造成了这一理论的最重大缺陷。 在国际分工的理论研究中,已形成了两个研究对象 不同的理论体系:
研究由市场机制予以组织和协调的国际分工理论;
研究由企业予以组织和协调的企业内部国际分工理 论。
第六章产业发展理论
l ③工业的工资水平比农业大约高30%左右。 l ④实现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是利用利润进行投资.
(二)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式
l 3、刘易斯定义的经济发展过程 l 第一阶劳动力,因此,无论劳动力的需求如何扩大, 总能在不变的 的低工资水平上源源不断地得到劳动力的供给。 l 第二阶段: 由于劳动力也像其他生产要素一样是稀缺的, 而 而不再是无限供给的, 因此工资水平也不再是固定不变的, 经济发展的成果、利益开始在两个部门之间以及资本家和 工人之间分配。
l 他认为,当前发展中国家还处于第一阶段。
l ②地域上的临近
l 地域上的临近便于实现产业转移和传递,易于实现产业结构 构之间的国际性转移和引起连锁型变化及转移。
l ③区域内各国 (地区) 实施外向的发展战略
l 开放经济体制,不仅便于地区内实现产业循环,而且使本,地 地区的产业循环机制呈开放状态。
(二)雁型模式的局限性
l 1、东亚发展中各经济体在资本、技术市场上对于日本与 美国的过度依赖。
人消费,又可做生产要素投入生产。②只有两种生产要素,即 即劳动力与资本。③资本与产量比率固定不变。④不存在技 技术进步或只有中性技术进步。 l (3)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公式: G=s/V l 式中: G表示收入(或产量)增长率,即经济增长率,即本期收 入(或产量)增量与上期收入(或产量) 之比(Δy/y);s表示 平均储蓄倾向,即总储蓄与总收入之比(s/y);V表示加速系数, 即投资与产量之比( I/Δy)。
l (5)贡献: ①为经济增长理论向动态化、长期化、定量化、 实 用化方向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②该模型因为高度抽象、 简化、便于测算, 已成为经济学家及一些国家用以研究测量 经济增长、制定经济计划的便捷手段。
农业产业集群
整理课件
9
农业产业集群内涵和特征
• 2.法国波尔多葡萄酒产业集群的发展
• 法国将不同的农作物种植和畜牧业生产区合理 集中,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农业产业集群,其中葡萄 种植和葡萄酒酿造的发展历史最为久远,相应的管 理制度、政策措施也最为完善,波尔多葡萄酒产业 集群式其中最为著名的葡萄酒产业区之一。和法国 其他葡萄酒产业区一样,波尔多产业区从生产到消 费,所有的环节都受到一系列严格的监督 和管理 。葡萄酒产业不仅是该城市的主导产业,还拉动了 这个城市服务业、运输业特别是旅游业等第三产业 的发展。
整理课件
17
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 三、市场依托型模式
• 集群产生的前提是存在专业市场或大量中间商,企 业聚集在一起是因为市场吸引。产业集群内部、企 业之间的关系是以平等的交易为主,各生产厂商以 能力分工来完成产品的生产,中介服务部门、政府 、农业科研部门、金融保险部门对市场起着辅助性 作用。
• 市场机制完善
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鲜花拍卖市场,世界上有80%的花卉产
品来自于该市场的交易。该拍卖市场全年销售达35亿枝和
3.7亿盆鲜花,年出口总值达50亿荷兰盾(相当于人民币
215亿元)。同时,这个花卉拍卖市场还是荷兰著名的旅游
景点之一年接待游客达22万人。
•
整理课件
11
农业产业集群内涵和特征
• 问题:
• 农业产业集群的边界 • 农业产业集群的区位选择 • 农业产业集群机理:关联性还是互补性? • 农业产业集群和农村经济发展:互动还是锁定 • 农业产业集群政策:政府的角色定位
• 四、农业产业集群的制度因素: • 路径依赖
整理课件
24
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与运行机制
大纲版第6章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第三节 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
2.当处在高梯度上的发达地区在极化效应的作用下,经济发展欣欣向荣时,它的投资环境、就业机会也会随之得到改善。低梯度上的贫穷地区存在劣势: 因此,低梯度地区获得的发展机会的大小取决于“扩展 效应”与“回程效应” 的作用力的对比。
劣势
要还本付息 或支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创新、发展、成熟、衰老。
01
英国经济地理学家埃斯塔尔,根据美国1947—1967年20年间各产业部门职工人数的增长率,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与工业部门在国家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的升降状况,给各个工业部门进行评分,评出衰退部门。
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
区域经济学
第二版 高洪深 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重点问题
壹
此处添加小标题
貳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的概念
第三节 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第四节 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现代生产布局研究,各国普遍遇到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就需要绘制地区经济发展梯度图。
第四节 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2.新英格兰地区的改造方针: (1)联邦政府与大公司向新英格兰地区划拨大量研究与发展经费。 (2)帮助当地原有的纺织、制鞋、皮革等老部门中那些设备与技术条件较好的企业转向生产高档产品。 (3)那些确实没有可能通过扶植、改造推出创新产品的传统工业部门,则帮助它们关厂、转产或外迁。
生产新尖端产品,发展新兴工业可能遇到的风险都较大 。
创新产品一般价格昂贵 。 总之,处在创新阶段上的产业及其产品,在布局上主要考虑的是专利保障、技术基础与协作条件、尽可能占有更大的市场。这些正是高梯度地区,特别是其中的大城市的优势之所在。
chap6 产业组织理论与实践
2013-7-8
16
(3)寡占联合卡特尔
在寡头垄断的市场中,只有少数几个厂商相互 竞争,且新厂商的进入受到阻碍,厂商间的产品可 能是有差别的,也可能是没有,在寡头垄断市场中, 市场绩效取决于厂商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在某些行 业,厂商公开串还形成卡特尔,在另一些行业,厂 商则进行非合作的策略性博策。
促进卡特尔形成的因素:
2013-7-8
18
案例
因为:
中国彩电卡特尔:一个不可维持的协议
2000年6月,中国彩电业中除长虹以外的九大企业举行 会议,决定九大企业共同制定彩电销售的最低限价,但在执 行过程中,彩电卡特尔并未取得成功。 ①在市场需求低价的过程中,限价销售的作用并不会明显。 ②在行业中最大企业长虹,市场占有率近30%左右,长虹没有 加入,必然使限价对市场的影响减弱,甚至毫无意义。 ③在九大企业内部存在产品差异,这种以成本为主的差异使限 价协议难以得到完全一致的真正利益均等。 ④由于这些原因,这九大企业为各自利益考虑,便使彩电卡特 尔协议难以实施。 ⑤该协议串谋行为,会招致政府干预。
2013-7-8
2
第一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起源
1.1产业组织理论 1、产业组织 产业组织是指产业内部关系的范畴,从 广义的产业结构中“独立”出来,形成了现 代 产业组织的概念。 2、产业组织理论是微观经济学 即价格理论,特别是其中的垄断价格理 论的延续,或者说是其应用部分。
2013-7-8 3
1.2 产业组织理论的起源
2013-7-8 5
“马歇尔冲突”(Marshalls dilemne)
规模经济与垄断弊病之间的矛盾。 马歇尔面对这一矛盾,企图用任何企业的发展都有生 存——发展——衰退过程,来说明垄断是不会无限蔓延的, 或说规模经济和竞争可以获得某种均衡。然而,这种观点后 来受到其他说者的抨击。以至20′S末触发了有着“马歇尔冲 突”的一场论争。 在“马歇尔冲突”中,竞争的活力和规模经济两者的关 系,正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要探索的核心问题。 由于马歇尔是产业组织概念最初的提出者,也是对其中 内在的矛盾的揭示者,所以,许多学者都把他作为产业组织 论的生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产业发展理论
二、产业的梯度转移模式
(一)梯度转移模式的内容
1、梯度转移:是一种以工业生产生命循环理论为科学 基础,以经济效率为首要目标,以客观存在的地区发展 差异为依据,通过资源在空间的优化配置和生产力的梯 度转移,逐步缩小地区差异以实现一国生产力布局和经 济发展相对均衡的非均衡发展战略理论或模式。
第六章产业发展理论
(二)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式
l 1、刘易斯 1954 《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 l 2、内容: l ①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以现代工业部门为代表的弱小的
资本主义部门和以传统农业部门为代表的强大的非资本主 义部门,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二元经济。 l ②发展中国家应通过扩展工业部门来吸收农业中的过剩劳 动力,从而促进工业的增长与发展,以便消除工农业之间 以及工农业内部的各种结构失衡。 l ③工业的工资水平比农业大约高30%左右。 l ④实现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是利用利润进行投资.
l
④市场属于完全竞争型,即价格调节机制起主要作
用。
l
⑤索洛-斯旺模型中不存在技术进步
第六章产业发展理论
(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l 2、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l (3)模型的基本含义:设Y为产量,K为资本,L为劳动。在 技术条件不变的条件下,总量生产函数为:Y=f(K,有:
l 4、具体原则: l ①公平性原则②可持续性原则③共同性原则④质量原则⑤
时序性原则
第六章产业发展理论
第二节 产业发展模式
l 一、产业的雁型发展模式
l (一)雁型发展的形成及其存在的条件 l (二)雁型模式的局限性
l 二、产业的梯度转移模式
l (一)梯度转移模式的内容 l (二)低梯度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战略选择
l ΔY/Y=α·(ΔK/K)+b(ΔL/L)(索洛-斯旺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6.2)
l 式中:α=MPK·K/Y和b=MPL·L/Y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份额,也称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且a+b=1。而MPK为资本的边际生产 力,MPL为劳动的边际生产力。
l 该公式表明:经济增长率是由资本和劳动的增长率及资本与劳动的产出弹 性共同决定的。
l (1)学者:罗伊·哈罗德(英国)和埃夫塞·多马(美国) l (2)基本假定:①全社会生产的产品只有一种,该产品既可做个
人消费,又可做生产要素投入生产。②只有两种生产要素,即 劳动力与资本。③资本与产量比率固定不变。④不存在技术进 步或只有中性技术进步。 l (3)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公式:G=s/V l 式中:G表示收入(或产量)增长率,即经济增长率,即本期 收入(或产量)增量与上期收入(或产量)之比(Δy/y);s表 示平均储蓄倾向,即总储蓄与总收入之比(s/y);V表示加速系 数,即投资与产量之比(I/Δy)。
l
④国家是产权的奠定和实施单位,有关的各种基本
规则由国家或政府制定、变更或维持,因此,国家最终要
对造成经济的增长、衰退或停滞的产权结构的效率负责。
第六章产业发展理论
(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l 4、新经济增长理论
l (1)学者:罗默、卢卡斯 l (2)内容: 在罗默模式中,技术变革不仅被内生化,是经
济增长的内生变量,而且是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增长的结 果。知识积累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取代物的因素成为经济 增长的主要因素和原动力。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不仅自身 收益是递增的,而且能通过其外部效应使物质资本及其他 因素也产生递增收益,从而使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 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 l 卢卡斯提出并比较了三个增长模型,强调物质资本积累和 技术进步的新古典模型,强调舒尔茨人力资本积累的模型 和强调阿罗“边干边学”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的模型,系 统地论述了他的经济增长思想。
l ①基本反映了现代经济增长中技术和由技术进步决定的生
产率水平不断提高对增长的贡献份额日趋增加的现实;
l ②将其动态化、模型化,从而将“技术进步决定论”的经
济增长理论向计量化、实证化方向推进了决定性的一大步。 l (5)局限性: l 模型把所有除劳动和资本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之外的全部剩余都归因于技术进步,不利于科学精确地认 识和把握现代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真实作用。
l (5)贡献:①为经济增长理论向动态化、长期化、定量化、实 用化方向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②该模型因为高度抽象、 简化、便于测算,已成为经济学家及一些国家用以研究测量 经济增长、制定经济计划的便捷手段。
l (6)局限性:①现实经济增长受到多变量的影响;②该模型过 于笼统,它既不能提供进行细致计算的基础,也不能说明结 构的和地区的问题。
第六章产业发展理论
(二)雁型模式的局限性
l 1、东亚发展中各经济体在资本、技术市场上对于日本与 美国的过度依赖。
l 2、区域内部处于统一发展层次的经济体在对外出口上的 竞争加剧。
l 3、传统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非制度性特征阻碍了区域内贸 易与投资的进一步扩大。
l “雁式模式”只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这一模式可 以说明过去,不一定能说明将来;可以运用于东亚中小国 家和地区,不一定完全适用于发展中大国。所以,当条件 变化时,该模式也将转换,被新的发展模式所替代。
l ②在考虑技术进步因素的情况下,
l ΔY/Y=λ+α(ΔK/K)+b(ΔL/L) (索洛-米德模型)
(6.3)
l λ为技术进步带来的增长率。
l 该公式表明:经济增长率是由资本和劳动的增长率、资本与劳动的产出弹 性共同决定的。
第六章产业发展理论
(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l 2、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l (4)贡献:
l 李嘉图的生产函数受制于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他认为土 地、劳动、资本的边际产品均递增,技术进步只能抵消部 分递减,但不能根本改变这种下降趋势。
l 李嘉图虽然从收入分配角度研究经济增长,但仍突出强调 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
第六章产业发展理论
(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l 1、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第六章产业发展理论
(二)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式
l 3、刘易斯定义的经济发展过程 l 第一阶段:开始时由于工业资本不多,无力吸收全部剩余
劳动力,因此,无论劳动力的需求如何扩大,总能在不变 的低工资水平上源源不断地得到劳动力的供给。 l 第二阶段:由于劳动力也像其他生产要素一样是稀缺的, 而不再是无限供给的,因此工资水平也不再是固定不变的, 经济发展的成果、利益开始在两个部门之间以及资本家和 工人之间分配。 l 他认为,当前发展中国家还处于第一阶段。
l (一)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l 1、亚当·斯密的经济增长理论
l 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对经济增长性 质、原因和如何为经济增长创造有利条件和环境进行了研究。
l 经济增长就是人均产出的增加,或劳动产品即社会纯收入的增 加。
l 经济增长因素是劳动、资本、土地、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制度 环境五个方面,总量生产函数是:
第六章产业发展理论
(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l 2、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l (1)学者:索洛和斯旺
l (2)假定:①全社会只有一种产品。
l
②只有资本与劳动力两个生产要素,但两个生产要
素可相互替换,即资本-劳动比率与资本-产量比率可按需
要进行调整。
l
③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收益不变或成本不变,但
资本(或劳动)的边际生产率递减。
第六章产业发展理论
(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l 3、诺斯的经济增长理论——制度决定论
l (1)学者:道格拉斯·诺斯
l (2)观点: ①经济增长的真正原因要到制度因素中寻找。
l
②一种提供适当个人刺激的有效的产权制度是促进
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l
③制度变迁的原则是,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
本的前提下,行为主体才会推动直至最终实现制度变迁。
第六章产业发展理论
一、产业的雁型发展模式
l (一)雁型发展的形成及其存在的条件
l 1、“雁型模式”:是指日本著名经济学家赤松要于20世 纪30年代提出的一国产业发展具有“雁型形态”,战后经 赤松要本人和小岛清、山泽逸平等著名学者加以拓展,使 其成为从理论上解释以东亚为中心的亚洲经济发展的颇有 影响的一种学说,即用于形容和说明东亚各国(地区)经 济一次起飞的客观过程,并被形象地称之为“雁型模式”。
l 2、“雁型形态论”描述后期国某一特定产业产生、发展 和趋向衰退的生命周期或过程,一般为国外进口-国内加 工生产-向国外出口-(成熟-反进口)。
l 3、“雁型形态”的两种变化型
第六章产业发展理论
第六章产业发展理论
(一)雁型发展的形成及其存在的条件
l 4、“雁型模式”的形成和存在的条件: l ①经济发展的水平参差不齐 l 在区域内各国和地区间由于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从而具
第六章产业发展理论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l 1、核心思想: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 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定的基础上。
l 2、目标: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 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 发展构成威胁。
l 3、发展指标:不单纯用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衡量发展的唯 一指标,而是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多项指标来衡 量发展。
第六章产业发展理论
2020/11/27
第六章产业发展理论
第一节 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l 一、经济增长理论
l (一)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l (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l 二、经济发展理论
l (一)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l (二)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式
l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六章产业发展理论
一、经济增长理论
第六章产业发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