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1. 文学常识。

2. 重点实词。

- 当涂:当道,当权。

- 辞:推托。

-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 往事:历史。

- 及:到,等到。

- 过:经过。

- 更:重新。

- 见事:知晓事情。

3. 重点虚词。

-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用)。

-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 为:-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成为)。

-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省略句,肃遂拜(于)蒙母)4. 通假字。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同“耶”,语气词,表反问)。

5. 古今异义。

- 孤:古义指古时王侯的自称,今义指孤单、孤独。

- 博士:古义指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指学位的一种。

- 往事:古义指历史,今义指过去的事情。

6. 一词多义。

- 当:- 当涂掌事(掌管)。

- 但当涉猎(应当)。

- 见:- 见往事耳(了解)。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知晓)。

7. 句子翻译。

-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 蒙辞以军中多务。

- 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 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等到鲁肃经过寻阳,和吕蒙谈论议事,(鲁肃)十分惊奇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1. 文学常识。

2. 重点实词。

- 当户织:对着门织布。

户,门。

- 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杼,织布的梭子。

- 惟闻:只听到。

惟,只。

7年级文言文必背

7年级文言文必背

7年级文言文必背一、七年级人教版文言文必背篇目- 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 重点字词解释- 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 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 文义:文章的义理。

- 俄而:不久,一会儿。

- 骤:急。

- 欣然:高兴的样子。

- 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

差,大体。

拟,相比。

- 未若:不如,不及。

- 译文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文章的义理。

不久,雪下得更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大笑起来。

(谢道韫)就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 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 重点字词解释- 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 日中:正午时分。

- 舍去:丢下(他)而离开。

舍,舍弃。

去,离开。

- 乃:才。

- 尊君在不(fǒu):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不,同“否”。

-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委,舍弃。

- 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 引:拉,牵拉。

- 顾:回头看。

-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仅七岁,在门外玩耍。

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温故而知新——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人教版高品质版

温故而知新——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人教版高品质版

温故而知新——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兴华学校九年级课本文言文复习2(于丹萍)课前准备:1、提早两三天(视文言文课文多少、篇幅长短而定)部署文言文复习任务,背诵原文、疏导文意。

2、将整册文言文内容依据中考说明整合勾联,印制讲义。

课上复习:第一课时一、知音知彼,考点剖析教师剖析中考文言文考点及命题重点并举例剖析:(一)文言文阅读考点散布题号考点分值(12分)142015:名词作状语、实词。

32016:实词。

152015:虚词(者、乃、而、2其)2016:虚词(其、而、之、也)162015:文言翻译:4分。

2016:文言翻译:5分。

172015:断句。

(3分)2016:理解文意。

(2分)(二)文言文命题重点1.重点考察文言知识,含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等)、虚词和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和倒装句等)。

2.所选资料均为课外,以人物列传为主。

3.虚词的辨析一为课外,一为课内(注明出处)。

4.贯彻“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的原则。

注:做文言文阅读题时不需要句句都翻译的透辟,通读文段以后再依据题目进行二次有针对性的详尽剖析。

(三)以2016年潍坊中考文言文题目为例1.解说文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3分)(1)喻其为盗之言喻:(2)遂逾垣凿室逾:(3)以生吾禾,殖吾稼殖:2.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自宋之齐,请其术其真无马邪(韩愈《马说》)B.而不喻其为盗之道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张岱《湖心亭看雪》)C.山泽之产育宋何罪之有?(《孟子·公输》)D.若之盗,私心也义,亦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1)手目所及,亡不探也。

(2分)译文:2)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3分)译文:如何理解东郭先生所说的“国氏之盗,公正也”?请依据文意回答。

(2分)答:师:请同学们看看这些题目里的考点在我们课内文言文中哪些地方有学习到?生思虑并回答。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1. 文言文基本特点: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

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包括:古代汉语的语法形式、词汇的古老和繁琐、以轻重音节和平仄等等。

2. 文言文的常见句式: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包括:定语前置、动宾结构、并列句等。

通过学习这些句式,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3. 文言文的常见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对偶、循环等。

这些修辞手法的使用,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需要注意理解其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4. 文言文中的典故和成语:文言文中经常出现典故和成语,这些典故和成语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解这些典故和成语的含义,能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5. 文言文中的句读和词读:文言文中的句读和词读是指文言文文章中的标点符号和词语的读音。

学习文言文的句读和词读,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掌握文言文的语音语调。

6. 文言文的阅读技巧:阅读文言文时,需要注意一些常用的阅读技巧,如:仔细分析句子结构、推测词义、理解上下文等。

这些技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总之,通过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化,提高对古代文献的理解能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六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六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语文下册六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第4课孙权劝学一、全文讲解篇◆本文选自《资治通鉴》,这本书是由北宋(朝代)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 年间的史事。

1、劝学,劝说,鼓励学习。

文题点明了文章所写的故事的主要内容。

2、本文仅区区129字,以“劝学”为中心事件展开描写,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点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3、写作思路: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4、人物性格:孙权(严格要求下属、循循善诱)、吕蒙(知错就改,谦虚好学)、鲁肃(敬才爱才)5、文章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6、全文解析: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

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完整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完整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完好版)1、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星汉灿烂,假设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咏雪〔《世说新语》〕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假设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6、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那么是无信;对子骂父,那么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分开了,陈太丘分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答复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分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

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分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誉;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7、论语十二章〔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人教版语文七下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全册)

人教版语文七下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全册)

人教版语文七下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全册)《孙权劝学》1.文学常识(1)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2)《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共294卷,是我国一部重要的编年体通史。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2.文章中心本文记叙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之后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长进的故事,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勉励人们要努力学习,并告诉人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他人。

3.写作特点(1)详略得当的叙述安排。

文章重点写了孙权劝学的过程及劝学的结果,对于吕蒙的具体学习过程则一笔带过。

先写孙权劝说吕蒙要努力学习,然后通过鲁肃赞学从侧面表现吕蒙学习成果的显著。

这样写既节省了笔墨,又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2)运用侧面烘托和对比手法表现人物。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鲁肃正是一个庐山之外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正是通过鲁肃的话侧面展示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

鲁肃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现在与过去进行了纵向的对比,突出了吕蒙的“变”,从而写出孙权劝学和吕蒙就学的效果。

4.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1)通假字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②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掌事(2)古今异义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义:古时王侯自称今义:孤独(治)古义:研究今义:治理(博士)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种②但.当涉猎古义:只,仅仅③见往事...耳(见)古义:了解(往事)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④自以为大.有所益古义:很今义:大小⑤蒙乃始就.学古义:从事今义:连词⑤及.鲁肃过.寻阳(及)古义:到了……的时候今义:以及(过)古义:到今义:经过⑤即更.刮目相古义:重新今义:程度副词,更加(3)一词多义①当:但当.涉猎(助动词,应当)当.涂掌事(动词:掌管)②见:见.往事耳(了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②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4)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蒙辞.以军中多务辞:原意为借口,文中指推辞(5)重要句子翻译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译文: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译文: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的吗?③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文知识点归纳(最新完整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文知识点归纳(最新完整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文知识点归纳
(最新完整版)
本文档旨在对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文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以下是对这一学期古文知识点的梳理:
单元一:启航篇
古文知识点1: 研究古文的重要性和目的
古文知识点2: 古文阅读方法和技巧
单元二:情景篇
古文知识点1: 古文中的情景描写和人物形象塑造
古文知识点2: 古文中的寓言和象征意义
单元三:书香篇
古文知识点1: 古文中的名句和典故
古文知识点2: 古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修辞效果
单元四:物竞篇
古文知识点1: 古文中的物象描写和意象隐喻
古文知识点2: 古文中的感官描写和意境表达
单元五:龙跃篇
古文知识点1: 古文中的夸张和戏谑
古文知识点2: 古文中的对仗和反问
单元六:山水篇
古文知识点1: 古文中的山水描写和意境构造
古文知识点2: 古文中的比喻和拟人表达
本文档所列知识点为七年级下册部编人教版古文的核心内容,希望对学生的古文研究和理解有所帮助。

注意:本文档归纳整理自部编人教版教材,内容来自公开可查证的资料。

人教版七年级下文言文知识点汇总2

人教版七年级下文言文知识点汇总2

人教版七年级下文言文知识点汇总2一、通假字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二、词的积累①重点词语京中有善口技者善,擅长。

者,...的人会宾客大宴会,适逢,正赶上。

宴,宴请,用作动词施八尺屏障设置,安放众宾团坐围绕而坐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只满坐寂然,无敢哗者静悄悄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打哈欠,伸懒腰其夫呓语说梦话妇抚儿乳喂奶众妙毕备全、都宾客意少舒意,心情。

少,稍微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虽人有百手即使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用作动词以为妙绝以为,认为。

妙绝,极点变色离席色,脸色。

席,座位奋袖出臂扬起、举起两股战战股,大腿。

战战,打哆嗦,打战几欲先走几,几乎,差点儿。

走,跑曳屋许许声拉②词类活用京中有善口技者形容词作动词,擅长妇抚儿乳名词做动词,喂奶宾客意少舒形容词做副词,稍微不能名其一处名词做动词,说出③古今异义会宾客大宴古义:适逢,正赶上。

今义:聚在一起,合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古义:隐隐约约。

今义:小,细微。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古义:其中夹杂。

今义:里面。

几欲先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④一词多义指1.手有百指名词,手指2.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出绝1.以为妙绝副词,极2.群响毕绝动词,消失妙1.众妙毕备名词,妙处2.以为妙绝形容词,美妙,奇妙作1.有鼠作作索索拟声词2.百千齐作动词,开始,文中是发出声音间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动词,夹杂2.遂于外人间隔动词,间断是1.当是时介词,这2.问今是何时判断动词坐1.满坐寂然名词,通“座”2.众宾团坐动词,坐名1.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2.自为其名名词,姓名,名称⑤古今异义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古义:只。

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古义:听。

今义:用鼻子嗅。

两股战战古义:大腿。

今义:屁股。

几欲先走古义:跑。

今义:步行。

虽人有百手古义:即使,表示假设的连词。

今义:虽然,表示转折的连词。

会宾客大宴古义:适逢。

今义:会议。

宾客意少舒古义:稍微。

今义:数量少。

三、句式积累省略句“抢夺声,泼水声”中省略了“抢夺”的宾语“财物”,可补充为“抢夺财物声,泼水声。

人教版语文七下文言文知识归纳(全册)

人教版语文七下文言文知识归纳(全册)

人教版语文七下文言文知识归纳(全册)第一篇:《左传》引文- 引文可以被用作引证古代历史事件和名人言行的依据。

- 《左传》是古代中国文献中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著作之一。

第二篇:《论语选编》- 《论语》是古代中国著名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

- 通过研读《论语》,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的思想和为人处世的哲学原则。

第三篇:《孟子选编》-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孟子的著作。

- 孟子的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人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

第四篇:《道德经选编》-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著作。

- 《道德经》主要讲述了道的概念、修身养性以及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第五篇:《史记引文》- 《史记》是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巨著。

- 通过引用《史记》中的内容,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和重要事件的发生。

第六篇:《文言文写作要求》-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

- 写作文言文需要注意掌握其特点和基本要求,如句式、词汇的使用等。

第七篇:《文言文阅读技巧》- 阅读文言文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 通过研究一些阅读文言文的技巧,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言文的意思。

第八篇:《文言文常用词汇》- 研究文言文需要熟悉一些常用的文言文词汇。

- 通过掌握这些常用词汇,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文本内容。

第九篇:《文言文语法总结》- 文言文具有独特的语法结构和用法。

- 了解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和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第十篇:《文言文修辞技巧》- 修辞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手法。

- 通过研究文言文的修辞技巧,可以使我们的写作更生动有力,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文言文作品。

以上是人教版语文七下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总结,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代文言文的相关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姓名______第5课《伤仲永》复习要点1.主要内容: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2.文章分两部分:1——2 记叙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3 议论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

3.开篇为什么详细介绍仲永的背景?(1)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2)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3)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4.哪些字眼、词句可以看出小时候的方仲永天资非凡?“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等句子,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5.方仲永的父亲有什么特点?结合句子分析“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目光短浅、愚昧无知;6.“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

7.方仲永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才思敏捷;第二阶段:“……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才华消失,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8.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1)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父亲目光短浅,让他不务学业。

(2)从根本原因来说,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9.为什么写仲永小时候的内容写得那么详细?(1)因为这样写能突出仲永的天资非凡,与下文写他“泯然众人”形成鲜明的对比,(2)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人的才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让读者更好领悟到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完整word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

(完整word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归纳复习一、?伤仲永?1.出处 :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2.作者 :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也被称为王文公;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代表作 : ?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宦新义?残卷、?老子?假设干条。

4.内容理解 : 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5.字词句 :A. 字音:环谒[ ye]泯[ min]然称[ chen]夫[ fu ]B.词义:⑴. 通假字 :①.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扳通“攀〞,牵、引。

② . 贤于材人远矣 : “材〞通“才〞,才能。

③ . 何尝识书具 :“尝〞同“曾〞,以前。

⑵ . 古今异义:① . 是: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自从〞, eg: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今为判断词。

② . 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eg: 或以钱币乞之;今义为或许。

③. 文理:古义是文采和道理, eg: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今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⑶ . 一词多义:① . 自: a. 自己, eg: 并自为其名; b. 从, eg: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② . 闻: a. 听闻, eg: 余闻之也久; b. 名誉, eg: 不能够称前时之闻。

③ . 其: a. , eg: 其以养父亲母亲; b. 他的, eg: 稍稍客其父。

④. 并: a. ,并且, eg: 并自其名; b. 副,全,都, eg: 黄垂髫并怡然自。

⑤ . 名: a. 名,名字, eg: 并自其名; b. ,出, eg: 不能够名其一也。

⑥. 客: a. ,以客之礼相待, eg: 稍稍客其父; b. 名,客人, eg: 于是客无不色离席。

⑦. 就: a. ,完成, eg: 自是指物作立就; b. ,从事,做, eg: 蒙乃始就学。

⑧. 然: a. 代,, eg: 父利其然也; b. 形容尾,⋯⋯的子, eg: 泯然大家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专题09 文言文阅读(知识精讲)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专题09 文言文阅读(知识精讲)

专题09 七(下)文言文知识梳理一、《孙权劝学》(一)文学常识1.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夏县)人,生于光州光山(现在河南光山)。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世称涑水先生。

元丰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传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

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

遗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2.《资治通鉴》,司马光主持编纂编年体通史共29卷,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3.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改写而成的,所写的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

建安十五年(公元20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胜曹军。

不久,周瑜病死。

鲁肃代替周瑜成为孙权的谋佐,劝孙权联刘拒曹,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东吴大将吕蒙由于出身行伍再加上军务繁忙,还没有自觉学习的意识。

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二)通假字1.“邪”通“耶”,语气词,表反问。

可译为“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涂”通“途”,道。

(卿今当涂掌事)(三)古今异义1.孤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义:孤单,孤苦。

2.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3.但古义:副词,只。

(但.当涉猎)今义:转折连词。

4.往事古义:历史。

(见往事..耳)今义:过去的事情。

5.及古义:到了……的时候。

(及.鲁肃过寻阳)今义:以及。

6.过古义:到。

(及鲁肃过.寻阳)今义:经过。

(四)一词多义1.当动词,掌管。

(当.涂掌事)副词,应当。

(但当.涉猎)2.就从事。

(蒙乃始就.学)完成。

(指物作诗立就.)3.见了解。

(见.往事耳)认清,识别。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3. 以介词,用。

(蒙辞以.军中多务)与“为”连用,“认为”。

初一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

初一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

初一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初一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1一、原文: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

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

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二、实词列举。

1、少习吏事(熟悉,通晓)2、寡学术(少)3、每归私第(自己的住宅)4、阖户启箧(关)(门)(打开)(箱子)5、处决如流(比喻快速)6、既薨(已经)(古代称诸侯或大官死叫“薨”)7、岸谷(形容人严肃刚正)8、忌克(对人忌妒刻薄)9、卒用其人(终于)10、及为相(做,担任)11、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作为)12、尝奏荐某人为某官(担任)三、虚词列举。

以:1、太祖常劝以读书(连词,不译)2、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把)3、普又以其人奏(将)4、跪而拾之以归(连词,然后)四、课文翻译。

**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太祖常劝说他要读书。

**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读书。

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处理决断很快。

他死后,家里的人打开书箱看到里面的书籍,原来是一部《论语》。

**性情沉着且为人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忌妒刻薄,但是他能够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宋朝初年,在**职位上的人,大多过分谨慎拘于小节,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和他比的。

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个人。

**第二天又上奏请这个人(担任某官),太祖还是不用。

第三天,**又把这个人(担任某官的事)上奏太祖,太祖发怒了,把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撕碎的奏章拾起来回到家。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通“攀”,牵,引)2.贤于材.人远矣(通“才”,才能)3.对镜帖.花黄(通“贴”,粘贴)4.著.我旧时裳(通“着”,穿)5.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通“途”,当权)6.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语气词)7.满坐.寂然(通“座”,座位)8.止.有剩骨(通“只”)二、古今异义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代词,此,这今义:判断动词)2.稍稍..品客其父(古义:渐渐今义:多做“稍微”讲)3.或.以钱币乞之(古义:有的人今义:或许)4.泯然众人..矣(古义: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5.卷卷有爷.名(古义:指父亲今义:指父亲的父亲,即爷爷)6.双兔傍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7.但.当涉猎(古义:仅,只是今义:转折连词)8.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9.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古义:中间夹杂今义:细小,轻微)10.弛.担持刀(古义:卸下今义:放松,松弛)11.止增笑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三、一词多义之忽啼求之.(代词,指书具)借旁近与之.(代词,指仲永)余闻之.也久(代词,指仲永聪颖这件事)不能称前时之.闻(结构助词,的)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

不译)又数刀毙之.(代词,指代“狼”)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久之.,目似瞑(助词,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结构助词,的)闻余闻.指也久(动词,听说)不能称前时之闻.(动词用作名词,传闻、听说过的情况、名声)于环谒于.邑人(介词,到)于.舅家见之(介词,在)贤于.材人远矣(介词,此)受于.人者不至(介词,从)其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代词,他的,指方仲永的)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代词,代方仲永写的诗)其.受之天也(代词,他)并自为其.名(代词,自己的)恐前后受其.敌(代词,它们,指狼)其.一犬坐于前(其中的)场主积薪其.中(代词,代麦场)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代词,指代屠户)自并自.为其名(代词,自己)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然父利其然.也(指示代词,这样,这种情况)泯然.众人矣(助词,表示……的样子)市愿为市.鞍马(买)东市.买骏马(集市)将将.军百战死(高级将领)出郭相扶将.(搀扶)帖昨夜见军帖.(名词,文书)对镜帖.花黄(通“贴”,粘贴)当当.户理红妆(对着,面对)当.时是,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在)卿今当.涂掌事(掌管,担当)但当.涉猎(应该)以蒙辞以.军中多务(用,拿)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投以.骨(介词,用、拿)意将隧入以.攻其前后也(连词,表示目的,以便、用来)盖以.诱敌(连词,用)乳妇抚儿乳.(动词,喂奶)儿含乳.啼(名词,乳头)绝以为妙绝.(副词,极)群响毕绝.(动词,尽,消失)指手有百指.(名词,手指)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出)妙众妙.毕备(名词,奇妙的声音)以为妙.绝(形容词,美妙)止一狼得骨止.(停止)止.有剩骨(通“只”)敌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盖以诱敌.(名词,敌人,文中指屠户)前其一犬坐于前.(方位名词,前面)狼不敢前.(动词,上前)意意.暇甚(神情、态度)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想,打算)四、词类活用1.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名词作状语,每天)2.邑人奇.之(形容词用作动词,对……感到惊奇)3.稍稍宾客..其父(名词用作动词,把……当做宾客招待)4.父利.其然(名词用作动词,认为……有利)5.伤.仲永(形容词用作动词,哀伤、叹息)6.策.勋十二转(名词用作动词,记录,记载)7.愿为市.鞍马(名词用作动词,买)8.京中有善.口技者(形容词用作动词,擅长)9.会宾客大宴.(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10.妇抚儿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11.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词用作动词,说出)12.妇手.拍儿声(名词作状语,用手)13.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14.一狼洞.其中(名词用作动词,打洞)15.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状语,从柴草堆中打洞)16.狼不敢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17.恐前后受其诱敌.(名词用作动词,攻击、胁迫)五、文言句式1.不使(之)学(省略句,省略宾语“之”)2.其受之(于)天也(省略句,省略介词“于”)3.还自扬州(状语后置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4.蒙辞以军中多务(状语后置,正确的语序是“蒙以军中多务辞”)5.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根)抚尺而已(省略句,省略数词与名词之间的量词)6.会宾客大宴(宾语前置句,即“会大宴宾客”)7.(屠)顾野有麦场(省略句,省略主语)8.一狼仍从(之)(省略句,省略宾语)9.场主积薪(于)其中(省略句,省略介词“于”)10.一狼洞(于)其中(省略句,省略介词“于”)11.投以骨(倒装省略句,介宾短语后置,省略宾语,应为“以骨投(之)”)六、成语积累1.吴下阿蒙2.刮目相看。

人教版七年级下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七年级下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七年级下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一、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二、词的积累①重点词语世隶耕(属于)称前时之闻(相当)仲永之通悟(通达智慧)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彼其受之天也(他)泯然众人矣(完全)贤于材人(贤:胜过。

材人,有才能的人)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稍稍宾客其父(渐渐)或以钱币乞之(求取)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没有达到要求)②词类活用形容词作意动词“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奇”的意思“父异焉”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名词作意动词“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以...为利”的意思“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把...当作宾客”的意思名词作状语“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动词用作状语“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哭着”的意思③一词多义自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闻1.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2.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其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为: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成为)④古今异义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

今义:判断动词)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不定代词,有的。

今义:或许,或者。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或道理。

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

今义:许多人,大家。

)三、句式积累1.判断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省略句省略宾语“不使学”中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不使之学”;“令作诗”中也省略宾语“其”,可补充为“令其作诗”。

七年级文言文下册必背

七年级文言文下册必背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必背一、《孙权劝学》- 司马光1.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军中多务,孰与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注释:1.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谓:告诉,对…… 说,常与“曰” 连用。

3.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4.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5.当涂:当道,当权。

6.辞:推托。

7.以:用。

8.务:事务。

9.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10.岂:难道。

11.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治,研究。

经,指《易》《诗》《书》《礼》《春秋》等书。

12.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3.但:只,只是。

14.涉猎:粗略地阅读。

15.见往事:了解历史。

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6.耳:罢了。

17.孰与:与…… 相比怎么样。

18.以为:认为。

19.乃:于是,就。

20.就学:开始学习。

21.及:到,等到。

22.鲁肃:字子敬,东汉末年杰出的战略家、外交家。

23.过:经过。

24.寻阳:古县名,在今湖北黄梅西南。

25.论议:讨论议事。

26.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27.非复:不再是。

28.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

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

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29.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

三,这里是虚指,指几天。

30.更:重新。

31.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

32.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33.见事:知晓事情。

3.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5《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1、世隶耕属于2、未尝识书具曾经3、父异焉对……感到诧异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从此。

就:完成5、邑人奇之对……感到奇怪6、稍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7、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可图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

扳:通“攀”,牵、引。

谒:拜访9、不使学使:让10、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11、泯然众人矣完全12、贤于材人远矣比13、则其受于者不至也被14、伤仲永哀伤、伤感15、养父母赡养16、或以钱币乞之有人17、从先人还家跟从18、卒之为众人卒:最终19、如此之贤也(有才能20、固众人本来21、即书诗四句写二、翻译下列句子答案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4、泯然众人矣。

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5、余闻之也久。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初中文言文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
孙权劝学
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③今:现在。

④当涂:当道,当权。

涂,通“途”。

⑤掌事:掌管政事。

⑥辞:推托。

⑦以:用。

⑧务:事务。

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⑪见⑫往事⑬耳。

卿言多务,⑭孰⑮若孤?
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②岂:难道。

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⑤为:成为。

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

⑧但:只,只是。

⑨当:应当。

⑩涉猎:粗略地阅读。

⑪见:了解。

⑫往事:指历史。

⑬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⑭孰:谁。

⑮若:比得上。

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

”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①以为:认为。

②益:好处。

③乃:于是,就。

④始:开始。

⑤就:从事。

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⑥非复吴下阿蒙!”
①及:到,等到。

②过:经过。

③论议:讨论,评议。

④惊:
惊奇。

⑤才略:才干和谋略。

⑥非复:不再是。

复,再。

蒙曰:“①士别三日,②即③更④刮目⑤相待,大兄⑥何⑦见事之晚⑧乎!”肃⑨遂⑩拜蒙母,结友而⑪别。

①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

三,泛指多天。

②即:就。

③更:重新。

④刮目:擦拭眼睛。

⑤相待:看待。

⑥何:为什么。

⑦见事:知晓事情。

⑧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⑨遂:于是,就。

⑩拜:拜访,拜见。

⑪别:告别。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
2.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
8.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三)揣摩语言
1.“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怎样的心理?
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孙权怎样的心态?
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这样说有何作用?
孙权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__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

(四)课文分析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朝代)司马光(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62年间的史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