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5课《孔乙己》作者简介:鲁迅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孔乙已》知识点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孔乙已》知识点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孔乙已》知识点第5课《孔乙已》一、文学常识《孔乙已》的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集等。
《孔乙已》是鲁迅继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后创作的又一白话小说。
二、字词荤(hūn)菜颓(tuí)唐羼(chàn)水蘸(zhàn)水阔绰(chuò)舀(yǎo)水唠(láo)叨(dao)打折(shé)腿咸亨(hēnɡ)蒲(pú)包附和(hè)拭(shì)去模(mú)样涨(zhànɡ)红涨(zhǎnɡ)价绽(zhàn)出笔砚(yàn)侍(shì)候荐(jiàn)头间(jiàn)或哄(hōnɡ)笑不屑(xiè)置辩:认为不值得去辩解。
君子固穷: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
语出《论语》,固,安守。
污人清白:毁坏人家的名誉。
间或:偶尔,有时候。
营生:谋生,规划如何生活。
三、文章思想内容主要内容:文章通过对主人公孔乙己断腿前和断腿后悲惨遭遇的描写,深刻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小说一方面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另一方面,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当时一些人们的冷漠麻木、昏沉可鄙的精神状态。
四、写作特点1、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2、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
3、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以“乐境”写哀情,愈见其悲。
4、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五、重点问题课后习题1、孔乙已的性格矛盾不矛盾?从哪些具体描写中可以看出来?是什么原因造成他的这种性格悲剧?孔乙已是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5课《孔乙己》知识点及习题参考答案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5课《孔乙己》知识点及习题参考答案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等。
二、故事背景《孔乙己》写于1919年3月,最初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当时新文化运动虽已揭开序幕,但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
对复古主义的各种逆流,鲁迅十分愤懑。
为拯救青年一代,他写下此文,艺术地再现了深受封建科举制戕害的读书人形象,有力地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
三、理解词义缠夹不清:指说话没条理,混杂纠缠说不清楚。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争辩。
不屑:认为不值得。
颓唐:精神不振,情绪低落。
附和:(言语、行动)追随着别人。
君子固穷: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贫困,固,安守。
间或:偶然,有时候。
颓唐:精神萎靡。
污人清白:毁坏人家的名誉。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①-③):写孔乙己活动的典型环境——鲁镇咸亨酒店。
第二部分(4-13):写孔乙己的典型性格和悲惨遭遇,揭示主题。
五、问题归纳1.小说开头是怎样介绍鲁镇的酒店的格局和喝酒的两种人的,这属于什么描写?目的何在?鲁镇的酒店的特殊格局——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隔开了喝酒的两种人:一种是“短衣帮”,他们“靠柜外站着”喝,这是穷苦的劳动人民;另一种是“长衫”主顾,他们踱进店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这是悠闲、阔绰的剥削阶级。
这属于社会环境描写。
通过一短一长,一外一里,一站一坐的鲜明对比,揭示了顾客贫富的悬殊,阶级的对立,这是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的缩影,为下文写孔乙己“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特殊身份作了铺垫,也预示着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2.“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2024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孔乙己》ppt课件

引进西方教育理念等,旨在培养具有现代知识和技能的国民。
2024/1/26
03
教育改革的影响
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促进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为新中国的教育事
业奠定了基础。
21
当代青少年成长教育现状反思
当代青少年成长教育的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当代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24/1/26
一个迂腐、穷困的知识分子,自命清 高,好喝懒做,最终走向悲剧命运。
作为故事的叙述者,通过他的视角展 现了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同时也反映 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
酒店老板和顾客
代表社会上的冷漠和无情,对孔乙己 的嘲笑和欺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 炎凉。
2024/1/26
9
讽刺手法在文本中运用
01
02
03
对比讽刺
通过对比孔乙己和其他人 物的形象、行为等,揭示 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丑恶。
2024/1/26
夸张讽刺
通过对孔乙己的外貌、穿 着、言行等的夸张描写, 突出其迂腐、可笑的特点, 达到讽刺的效果。
反语讽刺
运用反语来表达作者对孔 乙己及当时社会的批判和 讽刺,如“大约孔乙己的 确死了”等语句。
10
封建礼教依然束缚着人们的思想 和行为,妇女地位低下,人权受 到侵犯。
社会上依然存在着严重的贫富分 化、阶级矛盾和民族危机。
2024/1/26
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等进步知 识分子开始用文学作为武器,揭 露社会的黑暗面,唤醒民众的觉 醒和反抗意识。
6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2024/1/26
7
《孔乙己》故事情节梳理
了社会流动,强化了社会的不平等。
第5课《孔乙己》课件(共58张PPT)

(6)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认字,给孩子分茴香 豆但又___屡__遭__冷__遇的人。
合作探究
根据上述已分析的孔乙己形象,谈谈你 的理解。
(1)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他经济 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坐着 喝;“穿长衫”是因为他自视清高,自 以为有地位,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合作探究
掌柜对长衫主顾、短衣帮以及小伙计 态度上有何不同?如何理解“羼水” 这一细节?
掌柜巴结逢迎长衫主顾,唯恐伺候 不周;对小伙计凶脸孔;对短衣帮冷酷 无情,能欺则欺,恣意剥削。
羼水这一细节深刻揭露了掌柜对穷 人欺诈手段的卑劣和冷酷势利、唯利是 图的本质。
合作探究
小伙计所管职务和所处环境有什么特 点?交代这些有什么作用?
背景链接
这篇小说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国 内军阀年年混战,政治黑暗,人民灾难深 重。在文化教育领域,封建复古逆流仍很 猖獗,封建教育仍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 。为拯救青年一代,不让他们再走“孔乙 己”的老路,鲁迅写了这篇小说,声讨科 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知识分子的摧残 和毒害。
文体知识
小说 1、小说的三要素:故事情节、人物形象、 典型环境。 2、故事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人物塑造的方法:概括描写、具体描绘; 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直接 描写、间接描写等。 4、环境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5、阅读小说,应该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 环境描写几个方面入手。
(1)把“短衣帮”与“长衫主顾”的 喝酒形象作对比,突出了贫富悬殊、等 级森严的社会现实。
合作探究
(2)从“我”职务的变换,可以窥见掌 柜冷酷势利的一面。 (3)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什 么好声气:冷酷的酒店氛围,以小见大, 更见世态炎凉。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5课《孔乙己》PPT课件2

合作探究
鲁迅笔下的看客
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祥林嫂)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 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 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鲁迅《祝福》
以践踏他人的尊严为快乐,哪怕是血肉同胞。只要与自己无关,便可以麻木不 仁、冷眼相嘲。
定活不下去,用“的确”表示猜测的结论。
细读探究
阅读文章第1~3段,圈画描写酒客和掌柜的语句,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
短衣帮
穿长衫的
对比: 贫富悬殊、阶级对立
细读探究
对长衫客 对短衣帮 对小伙计
掌柜
嫌伙计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顾客 极力逢迎 恭敬侍候
在这严重监督之下,羼水也很为难 掌柜是一副凶脸孔
(第一次出场)第④段: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
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 有洗。
肖像:好吃懒做、穷困潦倒、精神颓唐
细读探究
小说从肖像、动作、语言等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分别找出这 些描写,品读孔乙己的形象。
(第一次出场)第④段: 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所以实际上,封建文化和科举制度所培养出的人是一群无用的人。
合作探究
归纳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背景链接: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
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 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 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 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 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 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孔乙己》原文 《孔乙己》原文电子版1

孔乙己原文1. 原文简介《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最早发表于《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录于《呐喊》小说集中。
这个故事以中国南方小城市的一个小酒馆为背景,描写了一个悲剧性的善良庸碌人物孔乙己的形象。
这个故事通过对孔乙己一生的描写,反映了人性中的善良与悲凉,并透露了对社会的深刻批判。
2. 原文正文孔乙己,他叫“孔乙己”,这姓名定是假的。
底下的人都叫他孔乙己,以为这是他的真正名字。
也没有人知道他姓什么。
有人说,他姓孔,姓乙,姓己,姓孔乙己都不一定。
他没有户口,出生的年月日也无从知道。
可是他自己记得清清楚楚,父母都没有,从小是孤儿,便没有了姓。
馒头店的童养媳那里听说他姓孔乙己,也忘了是合是不合,从此便叫他孔乙己。
孔乙己一天到晚干的事情,就是在流动人口中间,按着村庄顺序念馒头。
他是个弱智,别人叫他木头猪,也没有错。
他姓孔乙己也没有错。
底下的人都叫他孔乙己。
孔乙己这十年来的发展,也不过一联一钱钱地必给人念馒头罢了。
孔乙己常常去帮忙挑担,赚一些准备日常开销。
他没有体面住所,无法固定,挑担也好,送细软也罢,别人叫他借刀杀人,也不错。
但是孔乙己帮不上馒头店的主顾,故意赶他走。
赵白眼看不起他,便叫他孔乙己。
他就很感激赵白眼,店上店下的人叫他孔乙己。
孔乙己时常听人们这样说:「你!孔乙己!」可是他对此一点儿也不以为忤,因为这样的绰号是很应该的。
他也知道伊的孔乙己叫法,一点不为可笑,也不为可惜。
大约他自己也以为就该叫做孔乙己--总之没有人叫他一声什么别的。
也许孔乙己这个名字是他自己定出来的。
据说,以前有一个他的亲戚,为了表示尊重,叫过他一声阔阔,可是他没有答理。
从此便改了称呼。
他也没尝过线说上半句脏话。
人们和他开玩笑,他从不发怒,满脸笑脸地听而不答,听到好像放屁。
只有当他喝了酒,喝得微醉时,有时方腊地哼出一点来。
因为他一生中有万分之一的时间忽然觉得有一点愤懑。
春秋的交接时候,母亲亡些年了,连他自己也被人遗忘,眼瞆瞆,他赤裸的暴露在尘埃中站了三月。
鲁迅作品孔乙己赏析

鲁迅作品孔乙己赏析鲁迅作品孔乙己赏析《孔乙己》是我国的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
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鲁迅作品孔乙己赏析,欢迎阅读!【层次分析】这部作品是我国的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
作者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己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
孔乙己那可怜而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氛围“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
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的精神状态以及社会对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序幕(第1—3段),介绍孔乙己活动的社会环境—鲁镇的咸亨酒店。
第一层(第4—9段),写孔乙己的身份、地位、经历、言行、性格,是小说情节的开端和发展。
第四段首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承接上文,开始具体描写主人公孔乙己。
这句描写出孔乙己的奇特身份,揭示了他的社会地位,意义含蓄而深长。
“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的生活经济情况和社会地位,与小说开头所说的喝酒主顾中的“短衣帮”差不多。
但孔乙己又是“穿长衫”的,这又含蓄说明了他是“读书人”,虽穷可又不愿放下“读书人”的架子,死要面子,受封建文化教育之毒很深,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因而,成为“唯一的”“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人。
这“唯一”就标示了他特殊的社会地位和独特的性格与身份,他欲“上”不能,居“下”又不甘心,和酒店主顾中的上层人和下层人都不一样。
文章接着细致描写孔乙己的肖像。
逐步刻画他的性格特征。
“身材很高大”,表明他原本具有谋生的条件;“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表明他生活状况不好,时常遭受生活的折磨和别人的欺辱;接着,写孔乙己到店后,酒客们揭他的短取笑他。
他先是不答,当人们一次又一次揭他的“伤疤”、取笑他时,要面子的孔乙己不得不起来分辨说:“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窃书不能算偷……窃书”!他争辩的结果是“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05.1[预习导学]孔乙己(第1课时)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05.1[预习导学]孔乙己(第1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b1b655c8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78.png)
第5课孔乙己(第1课时)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3.抓住描写的场景,初步感受中心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课前学习任务查阅资料,了解《孔乙己》的创作背景。
课堂学习任务一、自主学习1.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2.写作背景。
《孔乙己》创作于“五四运动”前夕,是鲁迅继《狂人日记》后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在《呐喊》自序里,鲁迅写道:“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3.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和解释词语。
附和()荤菜()羼水()蘸()绰号()舀()涨红()绽出()哄笑()间或()门槛()侍候()唠唠叨叨()打折腿()不屑置辩()咸亨酒店()不屑置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颓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间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合作探究1.回顾小说的文体特点,梳理小说情节。
(1)回顾小说的定义、三要素及各要素具体内容。
(2)梳理课文结构,概括小说情节。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给课文划分层次,先自行划分,再与小组成员讨论,并概括出小说情节。
)2.提取重点情节,明确叙事视角。
(1)梳理文中直接刻画孔乙己的情节,明确小说中孔乙己出场的次数。
(可以通过找出刻画人物的关键语段,明确孔乙己出场的次数。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孔乙己》优秀课件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5 课《孔乙己》优秀课件
语文版九年级上第5课《孔乙己》优秀课件ppt鲁迅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孔乙己1、了解文章背景,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
2、掌握文中人物描写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把握文章主旨,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教学目标
作家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所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最初发表在1919 年4 月15 日出版的《新青年》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鲁迅曾说,这篇小说是“描写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
1、小说的三要素是、
和。
2、小说的故事情节可分为
、、和
四部分。
3、小说的环境主要包括
和。
文体特点人物故事情节环境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课件2:第5课 孔乙己

孔乙己是个怎么样的人物?
“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 于没有进学”中的“终于”表现了什么? “终于”是最终的意思,表示孔乙己虽然努力但是 没有考取功名。
孔乙己是个怎么样的人物?
“之乎者也”“君子固穷”“者乎”“多乎哉?不多 也”“之乎者也”作者表现了什么? 第一层:虽然孔乙己穷困潦倒到极点,但是他还是认为 自己与短衣帮有所不同,以读书人自居。 第二层:说明封建科举制度对他的影响的根深蒂固与毒 害之深。
孔乙己是个怎么样的人物?
“排出九文大钱”表现了孔乙己怎么样的心态? 这里的“排”字是个很生动的细节描写,值得好好 体味。“排”这个动作处在孔乙己被人们嘲笑的环 境里做出,表现孔乙己在那些短衣帮面前显示阔气, 炫耀自己有钱。
孔乙己是个怎么样的人物? 在孔乙己第二次出场时,作者写道“站起来向外一 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 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 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这表现了孔 乙己的境况如何? 孔乙己的境况更加不如意。
纵观全文,孔乙己的可怜表现在什么地方?
(1)因为偷东西被人打伤最终致死。 (2)周围人不但不同情他,而且还嘲笑他。 (3)孔乙己自己思想愚昧,深受封建制度其害而不知道。
“大概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的含义?
“大概”是因为从此之后没有人再见过孔乙己,因此人 民布恩能够确定他是否死了,因此用“大概”; “的确”是因为身体残疾又没有谋生手段的孔乙己将来 的生活结局必然只有死亡,所以用“的确”。
孔 乙 己 鲁迅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现代伟
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
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幼
年时受诗书经传的教育,青年时代
第5课《孔乙己》课件(共34张ppt)

写作背景
《孔乙己》最早发表在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 上,后编入《呐喊》。小说以清末为社会背景,展示了新文 化与复古逆流的激烈斗争。当时,北洋军阀出于政治统治的 需要,教育上推行复古主义。鲁迅针对这一现状,写了这篇 小说,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知识分子的摧 残和毒害。这是一篇讨伐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
研读课文
4.作者没有采用小说常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我” 的口吻来叙述,这样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
本文要在短短的篇幅中交代孔乙己的一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而以一个小伙计“我 ”的角度审视观察周围世界,既可方便叙述,减少叙述文字,又显得客观、真实、可 信。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有利于 表达一种悲喜交融的气氛。另外,小伙计涉世未深,还不像掌柜那样冷酷,尚能表现 出对孔乙己的同情。
合作探究
1.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并揣摩其含义。 (2)孔乙己的地位。
点明孔乙己地位的语句:“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合作探究
1.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并揣摩其含义。 (3)孔乙己的结局。
➢ ①第一次出场: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 困潦倒,营养不良;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因穷困偷窃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 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表明他年龄较大,精神委顿 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 懒得出奇。
第5课《孔乙己》课件(共32张PPT)

孔乙己有站着喝酒到“坐着用手走来喝酒”结局 悲惨。鲁迅想借孔乙己受到的冷漠来批判封建礼 教,抒发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唤起人们的觉 孔乙己用手走到酒店喝酒 醒。
外貌 描写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 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 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 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孔乙己偷书,孔乙己自欺欺人的辩驳更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
3 酒客们取笑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孔乙己颓唐不安的
模样和之乎者也的听不懂的话又引起众人的哄笑。
4 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在年幼无知的孩子面前得意忘形的
乐一乐,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此时的笑则是天真 无邪。
众
人
之
笑
众人的笑是麻木的笑,这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悲凉的 意味。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是无聊的逗笑和取 乐,以笑衬悲,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孔乙己的悲剧不 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用众人的哄笑来贯穿这样 一个令人悲酸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第一部分 介绍介绍孔乙己活动的环境咸亨酒店。
(1~3)
文
章
第二部分 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结
(4~13)
构
第一层 交代孔乙己的经历和性格。
(4~9)
第二层 (10~11)
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
第三层 (12~13)
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小 说 三 要 素 社会环境
咸亨酒店
地点:咸亨酒店 时间:清朝末年(“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
拓展延伸
试比较孔乙己与范进的异同
(1)、范进懦弱猥琐,甘受屈辱,一脸卑微;孔乙己 虽穷困落魄,却自称什么“君子固穷”,有一股为人 的傲气。
《孔乙己》 课件3

【知识链接】 故事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它是指叙
事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 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部分。概括故事情节,要 注意题目中有限制和提示作用的信息。要在正确划分情节的开 端、发展、高潮、结局,或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基础上, 用简练的语言来表述,一般都要有主要人物和事件。若是概括 事件,可用“人+事+结果”的方式。
3.走进文本 (1)文中对短衣帮和长衫主顾进行了哪些对比?对比的目的是 什么? 答案:四个方面的对比:衣着:短和长;姿势:坐和站;地点: 里和外;菜肴:荤和无。目的:突出贫富悬殊、等级森严的社 会现实,为孔乙己的出场做了铺垫。
(2)阅读全文,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 ①孔乙己的特殊身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孔乙己的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孔乙己的结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②孔乙己是 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③我到现在 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备选例句】 选句4: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 赏析:这里运用动作描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这个善良、贫寒、 迂腐的老书生的性格特点。 选句5: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赏析:这句话运用了神态描写,刻画了孔乙己自命清高的性格 特点。
(2)结合上述分析,请概括孔乙己的性格特点。 答案:好喝懒做、穷困潦倒、死要面子、自命清高、迂腐自欺、 追求功名、麻木不仁。
第5课 孔 乙 己
1.作者名片
作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评价
《孔乙己》课文原文

《孔乙己》课文原文《孔乙己》课文原文《孔乙己》是近代文学巨匠鲁迅所著的短篇小说,最早发表在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编入《呐喊》,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第二篇白话小说。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孔乙己》课文原文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
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掌柜说,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
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
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没有水,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在这严重的监督之下,羼水也很为难。
所以过了几天,掌柜又说我干不了这事。
幸亏荐头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
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
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有些单调,有些无聊。
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身村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孔乙己》知识讲解

《孔乙己》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鲁迅(188l~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杰出的奠基人,中国新文化战线的光辉旗帜。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等。
其中,《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等文章皆为鲁迅的代表作。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
科举制度虽于1905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
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
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知识积累1.格局:布局的格式。
2.短衣帮:指穷苦劳动者。
3.大抵:大多。
4.阔绰.(chuò):阔气。
5.羼.(chàn):混合,掺杂。
6.侍.(shì)候:服务、伺候。
7.声气:这里指态度。
8.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用于贬义)。
9.绰.(chuò)号:外号。
10.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争辩。
不屑,认为不值得。
11.污人清白:毁坏人家的名誉。
12.绽出:这里是突露出来的意思。
13.营生:谋生。
14.间或:偶然,有时候。
15.君子固穷:语出《论语》,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
固,安守。
16.服辩:即认罪书。
这里指不经官府而自行了案认罪的书状。
也作“伏辩”。
17.颓唐:形容精神萎靡不振的样子。
18.缠夹不清:指说话没条理,混杂纠缠说不清楚。
19.傍.(bàng)午 20.踱.(duó)进 21.咸.(xián)亨22.荐.(jiàn)头 23.蘸.(zhàn)考题例析(2011 北京模拟)名著阅读。
《孔乙己》资料整理

孔乙己——社会—历史批评作者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本名周树人,曾用名周樟寿,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呐喊》《彷徨》等。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写作背景《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
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
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
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社会——历史批评概念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
它侧重研究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
社会历史批评是当今批评方法类型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方法体系,也是人们最熟悉的、惯用或滥用的批评方法。
同时,它又是一个在不断发展中的,仍有其生命力的方法体系。
社会历史批评非常重视对文学作品作出价值判断。
它的评价尺度主要是真实性、倾向性和社会效果。
社会历史批评的三种操作方式一、对文学作品社会历史内容的阐释1、人物形象分析环境造就人,孔乙己生活在新旧社会的过渡时期,其性格就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孔乙己善良朴实,另一方面他迂腐顽固,真是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孔乙己》知识点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孔乙己》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等。
二、故事背景《孔乙己》写于1919年3月,最初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当时新文化运动虽已揭开序幕,但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
对复古主义的各种逆流,鲁迅十分愤懑。
为拯救青年一代,他写下此文,艺术地再现了深受封建科举制戕害的读书人形象,有力地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
三、理解词义缠夹不清:指说话没条理,混杂纠缠说不清楚。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争辩。
不屑:认为不值得。
颓唐:精神不振,情绪低落。
附和:(言语、行动)追随着别人。
君子固穷: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贫困,固,安守。
间或:偶然,有时候。
颓唐:精神萎靡。
污人清白:毁坏人家的名誉。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①-③):写孔乙己活动的典型环境——鲁镇咸亨酒店。
第二部分(4-13):写孔乙己的典型性格和悲惨遭遇,揭示主题。
五、问题归纳1.小说开头是怎样介绍鲁镇的酒店的格局和喝酒的两种人的,这属于什么描写?目的何在?鲁镇的酒店的特殊格局——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隔开了喝酒的两种人:一种是“短衣帮”,他们“靠柜外站着”喝,这是穷苦的劳动人民;另一种是“长衫”主顾,他们踱进店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这是悠闲、阔绰的剥削阶级。
这属于社会环境描写。
通过一短一长,一外一里,一站一坐的鲜明对比,揭示了顾客贫富的悬殊,阶级的对立,这是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的缩影,为下文写孔乙己“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特殊身份作了铺垫,也预示着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2.“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 孔乙己》 语文版

(二)默读课文。
要求:1、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2、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人生 的原因。 3、在孔乙己身上寄托了作者 怎样的情感?
1、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 制度毒害而又自视清高、自命不 凡的读书人;他好逸恶劳、迂腐 麻木、自欺欺人,因而穷困潦倒、 饱受凌辱;同时他也是一个本性 善良的悲剧人物。
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以刻画人 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 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1、小说的三要素是 人物 、 故事情节 和 环境 。
2、小说的故事情节可分为 开端 、 发展 、 高潮 和 结局 四部分。
3、小说的环境主要包括 自然环境 和 社会环境 。
(一)听读课文
要求:1、注意生字词的音形义; 2、划分文章的情节结构。
2、如何理解“孔乙己是站着喝 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
3、文章在刻画孔乙己时使用了 哪些描写方法?请找出相应的句子。
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细节、肖像、行为)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对比手法、衬托
不回答
不屑置辩
睁大眼睛说
颓唐不安
涨红了脸 额上青筋条条绽出
争辩道
写出了孔乙己的 虚荣和穷酸气
思考:
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在今 天给我们什么启示?
忌懒惰、要勤奋 忌不争、要上进 忌虚荣、要务实
真正伟大的人 往往能主宰自己的 性情,统治自己的 心灵。
第一部分(1- 3)介绍咸亨酒 店,交代悲惨遭遇。
第一层(4-9)交代孔乙己的 经历和性格。 (开端、发展)
第二层(10-11)孔乙己最后 一次到酒店喝酒。(高潮)
第三层(12-13)孔乙己的悲
惨结局。
(结局)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5课《孔乙己》艺术构思

《孔乙己》艺术构思
《孔乙己》是鲁迅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这篇小说描写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他丧失了做人的尊严,沦落为小酒店里人们嘲笑的对象,从而暴露了当时的社会问题。
(1)这篇小说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角度,用第一人称“我”——12岁的小伙计的口吻来写,使全文显得真实可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量。
“童言无忌”,一个12岁的小伙计的眼光来看待一切人和事,没有偏见,没有顾忌,因而行文比较自由,便于表达作者冷峻而热烈的思想感情“我”既是旁观者,又是参与者,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看,他是一个喜剧人物与周围的环境极不协调,以喜写悲,是悲更悲。
(2)“当时”——1918年,封建科举制度已经废除,孔乙己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不复存在,人物,以及表现人物的故事情节就无法展开。
写20年前的故事能更好地表现主题,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3)开头两段,描写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咸亨酒店,然后让主人公孔乙己出场,这样安排的好处是:
①使人物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活动,故事情节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展开。
这样,全文结构严密,情节集中。
②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的社会气氛,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
这样一种阶级对立十分严重的社会环境,为既穿“长衫”又“站着”喝酒这一特殊身份的孔乙己的出场作了有力的铺垫。
(4)这里写的是无数次喝酒的情形。
作者是取生活中几件典型事例来写,既节省笔墨,又能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1 /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著名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政治评论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导人。
人称“文思革”(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坟》等。
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鲁迅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汝南县。
青年时代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898年更名为周树人,字豫才。
1902年公费至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理想以自己的双手去治病救人,后因战乱纷起改行为作家,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见《呐喊》自序)。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同年留日归国,任时两级师范(现杭州高级中学)生理、化学教员,兼日语助教。
其讲课及所编《生理学讲义》,深受学生欢迎。
同年冬参加木瓜之役。
1918年首次以鲁迅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成为新文学典范。
1927年与许广平女士成婚,生有一男,名周海婴。
有3个侄女。
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
著作收入《鲁迅全集》,作品及《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
后于1981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六卷)。
2005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八卷)。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小说中《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较为知名。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