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散文阅读专集

合集下载

冯骥才散文选

冯骥才散文选

冯骥才散文选
冯骥才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也是冯唐的父亲,他的散文作品以清新、细腻而蕴含哲理思考而闻名。

以下是冯骥才的散文选集:
1. 《盛夏的果实》:这是冯骥才最著名的散文作品之一,以夏日的果实为线索,讲述了人生的变迁和成长。

2. 《山川异域》:通过对异国山川的描写,表达了对陌生环境的思考和对自我认知的探索。

3. 《年华逝水》:以岁月为主题,反思人生的流逝和时光的无情,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4. 《路遥的远方》:以著名作家路遥为主角,回顾了他的一生和他对文学的追求,表达了对自由、梦想和创作的热爱。

5. 《远方的家园》:以家园为主题,讲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家庭的思考,探讨了家的意义和归属感。

6. 《绿色的心情》:以绿色为象征,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环境保护的思考,呼吁人们珍惜自然资源。

以上是冯骥才的部分散文选集,他的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冯骥才《献你一束花》小说阅读训练及答案

冯骥才《献你一束花》小说阅读训练及答案

冯骥才《献你一束花》小说阅读训练及答案冯骥才《献你一束花》小说阅读训练及答案冯骥才《献你一束花》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

难道献给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一直垂着头。

前四天,她从平衡木上打着旋儿跌在垫子上时,就把这美丽而神气的头垂下来。

现在她回国了,走入首都机场的大厅,简直要把脑袋藏进领口里去。

她怕见前来欢迎的人们,怕记者问什么,怕姐姐和姐夫来迎接她,甚至怕见到机场那个热情的女服务员——她的崇拜者,每次出国经过这里时,都跑来帮着她提包儿……有什么脸见人,大败而归!次世界性比赛,她完全有把握登上平衡木和高低杠“女王”的宝座,国内外的行家都这么估计,但她的表演把这些希望的灯全都关上了。

两年前,她第一次出国参加比赛,夹在许多名扬海外的姑娘们中间,不受人注意,心里反而没负担,出人意料地拿了两项冠军。

回国时,就在这机场大厅里.她受到空前热烈的迎接。

许多只手朝她伸来,许多摄影机镜头对准她,一个戴眼镜的记者死死纠缠着问:“你最喜欢什么?”她不知如何作答,抬眼看见一束花,便说:“花!”于是就有几十束花朝她塞来,多得抱不住。

两年来多次出国比赛,她胸前挂着一个又一个亮晃晃的奖牌回来,迎接她的是笑脸、花和摄影机雪亮的闪光。

是不是这就加重她的思想负担?愈赢就愈怕输,成绩的包袱比失败的包袱更重。

精神可以克服肉体的痛苦,肉体却无法摆脱开精神的压力。

这次她在平衡木上稍稍感觉自己有些不稳。

内心立刻变得慌乱而不能自制。

她失败了,并且跟着在下面其它项目的比赛中一塌糊涂地垮下来……本来她怕见人,走在队伍最后,可是当她发现很少有人招呼她,摄影记者也好像有意避开她时,她感到冷落,加重了心中的沮丧和愧疚,纵使她有回天之力,一时也难补偿,她茫然了。

是啊,谁愿意与失败者站在一起。

忽然她发现一双脚停在她眼前。

谁?她一点点向上看,深蓝色的服装,长长的腿,铜衣扣,无檐帽下一张洁白娴静的脸儿。

原来是机场那女服务员。

正背着双手,含笑对她说:“我在电视里看见了你们比赛,知道你今天回来,特意来迎接你。

冯骥才《失去了的书桌》初中散文阅读

冯骥才《失去了的书桌》初中散文阅读

冯骥才《失去了的书桌》初中散文阅读冯骥才《失去了的书桌》初中散文阅读冯骥才《失去了的书桌》①我有张小小的书桌。

它又窄又矮,破旧极了。

在外人眼里简直不成样子。

上边的漆成片地剥落下来,残余的漆色变得晦黯发黑,连我自己都认不准它最初是什么颜色。

桌面又满是划痕、硬伤,还有热水杯烫成的一个个套起来的深深浅浅的白圈儿。

别看它这份模样,三十年来,却一直放在我的窗前,我房间透进光来的地方。

我搬过几次家,换过几件家具,但从来没有想到处理掉它……②记忆里,幼时的事,都是穿不成串儿的珠子。

这珠子却在记忆的深井的底儿滴溜溜、闪闪发光地打转,很难抓住它们——③我把“人“字总误写成“入”字,就在这桌上吧!④我一排排地晾干弹弓子用的小泥球儿,就在这桌上吧!⑤我在小木板上钉钉子,就在这桌上吧!⑥这些只有我才知道的故事,早已融进往昔岁月中的童年生活。

为此,我为此,我很少用湿布去拭抹它。

⑦只有一次例外。

那是我上小学四年级时。

我前排坐着一个女同学,十分瘦弱。

她年龄与我一般大,个子却比我矮一头。

两条短短的黄辫儿,简直是两根麻绳头。

一天,上语文课,我没听讲,却悄悄把眼前的两条黄辫子拴在这女同学的椅子背儿上。

正巧老师叫她回答问题,她一起身,拴住的辫子扯得她头痛得大叫。

我的语文老师姓李,瘦削的脸满是黑胡茬,连脸颊上都是。

一副黑边的近视镜混淆了他的眼神,使我头次见到他时以为他挺凶,其实他温和极了。

他对我们调皮的忍耐限度比别的老师都大。

但不知为什么,那天他好厉害,把我一把拉到课堂前,叫我伸出双手,狠狠打了十多板子。

他真生气呢!气呼呼地直喘,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只指着门瞪圆眼对我吼道:"走!快走!"我离开了课堂,一路跑回家。

我手疼倒没什么,但当众挨打受罚,我的自尊心受不了。

于是,我眼泪汪汪地在桌上写了"李老师是狗!"几个字。

我写得那么痛快和解气,好像这几个字给我报了什么"仇"似的。

这几个字就相当威风地在我桌上保留了好长时间。

冯骥才的散文

冯骥才的散文

冯骥才的散文巴黎的地上是绘画的世界,地下是音乐的世界。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您整理的冯骥才的散文,希望您喜欢!冯骥才的散文一:冬日絮语每每到了冬日,才能实实在在触摸到了岁月。

年是冬日中间的分界。

有了这分界,便在年前感到岁月一天天变短,直到残剩无多!过了年忽然又有大把的日子,成了时光的富翁,一下子真的大有可为了。

岁月是用时光来计算的。

那么时光又在哪里?在钟表上,日历上,还是行走在窗前的阳光里?窗子是房屋最迷人的镜框。

节候变换着镜框里的风景。

冬意最浓的那些天,屋里的热气和窗外的阳光一起努力,将冻结玻璃上的冰雪融化;它总是先从中间化开,向四边蔓延。

透过这美妙的冰洞,我发现原来严冬的世界才是最明亮的。

那一如人的青春的盛夏,总有荫影遮翳,葱茏却幽暗。

小树林又何曾有这般光明?我忽然对老人这个概念生了敬意。

只有阅尽人生,脱净了生命年华的叶子,才会有眼前这小树林一般明彻。

只有这彻底的通彻,才能有此无边的安宁。

安宁不是安寐,而是一种博大而丰实的自享。

世中惟有创造者所拥有的自享才是人生真正的幸福。

朋友送来一盆“香棒”,放在我的窗台上说:“看吧,多漂亮的大叶子!”这叶子像一只只绿色光亮的大手,伸出来,叫人欣赏。

逆光中,它的叶筋舒展着舒畅又潇洒的线条。

一种奇特的感觉出现了!严寒占据窗外,丰腴的春天却在我的房中怡然自得。

自从有了这盆“香棒”,我才发现我的书房竟有如此灿烂的阳光。

它照进并充满每一片叶子和每一根叶梗,把它们变得像碧玉一样纯净、通亮、圣洁。

我还看见绿色的汁液在通明的叶子里流动。

这汁液就是血液。

人的血液是鲜红的,植物的血液是碧绿的,心灵的血液是透明的,因为世界的纯洁来自于心灵的透明。

但是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说自己纯洁,而整个世界却仍旧一片混沌呢?我还发现,这光亮的叶子并不是为了表示自己的存在,而是为了证实阳光的明媚、阳光的魅力、阳光的神奇。

任何事物都同时证实着另一个事物的存在。

伟大的出现说明庸人的无所不在;分离愈远的情人,愈显示了他们的心丝毫没有分离;小人的恶言恶语不恰好表达你的高不可攀和无法企及吗?而骗子无法从你身上骗走的,正是你那无比珍贵的单纯。

冯骥才《留得清气满乾坤》高三散文阅读题及答案

冯骥才《留得清气满乾坤》高三散文阅读题及答案

冯骥才《留得清气满乾坤》高三散文阅读题及答案冯骥才《留得清气满乾坤》高三散文阅读题及答案冯骥才《留得清气满乾坤》高三散文阅读题及答案①忽闻孙犁先生辞世,一阵痛惜过后,却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产生。

静下心想,心中无声地冒出王冕那题画诗中最后的两句:“不求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②在我热爱继而从事文学来的几十年里,不断地读到孙犁先生的作品。

先是他那种风格独具的小说,他的乡土情感与真诚的人民性,那种风格一如白洋淀里的水光荷影,明亮透彻;后来便是他的散文随笔,亦是一样的清纯;其练达的文字,尤具古典文学的功力,仿佛荷叶上的颗颗露珠,晶莹闪烁。

孙犁先生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自然居位甚高。

那么,他身后给我们留下的除去作品本身,还有什么呢?③我至今还记得他在鞍山道那两间老式平房,一排书柜从中隔开,外边待客,里边起居。

房子几乎没有什么装饰。

方桌上一个圆圆的水仙盆,用清水养着十来枚各色的雨花石。

那清澈而沉静的水与石头上不变的花纹,便是他个性的象征。

记得他每收到外边寄来的刊物,则用裁刀在一边整齐裁开。

取出刊物后,收起空信封,以便反过来再用。

④他不爱热闹,自然更不善应酬,与人谈话时也是说得少。

他很少谈外国作家。

当时我想,可能是“文革”才过不久,老人们心有余悸,尤慎于言吧!然而他从不苟合时污,不迎合权势,绝不写那种低眉折腰或是为虎作伥的文字,这在那个充斥着政治淫威的时代是极难做到的。

由此看,不正是一种坚硬的骨气支持他这个外表懦弱的知识分子周身不染地度过了那风雨十年吗?⑤他不喜欢世俗的纷争与打扰,他甚至更喜欢寂寞一些,逢事辄必退避三舍。

但是他又不会对社会的症结视而不见,往往忽出一纸言辞犀利的檄文;他既出世又入世。

前者出于他的天性,后者出于他的社会良心。

而其前者应视作为人高洁,不落俗;其后者则是他思想原则上的黑白分明,刚正不阿。

⑥孙犁先生的处世是有距离感的,它的美学也是讲究距离感的。

即便是他写那些抗战时代的小说,对自己十分投入的生活,也保持一种审美的距离。

2024年《冯骥才散文自选集》的读后感

2024年《冯骥才散文自选集》的读后感

2024年《冯骥才散文自选集》的读后感《冯骥才散文自选集》是一本集结了冯骥才先生多年来的散文作品的精选集。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欣赏到了冯骥才先生深入生活的洞察力和才华横溢的写作技巧,还感受到了他对生命、家庭、人性以及自然界的深情和思考。

本书的散文既有爱情之美的抒发,也有社会之殇的反思,给人以很深的思索。

首先,这本散文选集给我最大的触动是冯骥才先生对生活的真挚感受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他通过平实而生动的笔触,将世界万象中微小而平凡的事物展现到了读者面前。

他用诗意的语言抒发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使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独特之美和自然界的无穷魅力。

同时,他也通过对家庭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亲情、亲人的深情厚意。

例如在《母亲,在的时候你上哪儿去了》一文中,冯骥才先生生动地描绘了母亲对他关怀和照顾的场景,让我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母爱的伟大。

其次,这本散文选集中也反映了冯骥才先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深思。

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独到的思考角度,揭示了社会问题的根源和内在逻辑。

在《南方总是比北方晚铺天盖地的一片星河》一文中,冯骥才先生通过对繁草丛生的南方与冰天雪地的北方的对比描写,潜移默化地表达了对南北差别以及社会发展不平衡的思考。

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这种差异的形成不仅与地理环境有关,也和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有关。

这让我不禁思考起社会发展的方向和问题,让我更加认识到社会问题不仅是表面现象,还有深层次的原因。

此外,冯骥才先生的散文中还展现了他深刻的人性洞察力。

他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对人际关系的探索,生动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黄杨木》一文中,他以极具想象力的手法描绘了一棵黄杨木,通过对木材的变形和重新组合,体现了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和社会角色中的变化和挣扎。

这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多面性和矛盾性,也让我更加深入地思考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最后,冯骥才先生的散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激起了我对生命、家庭、人性和社会的思考。

冯骥才苏七块散文阅读附答案

冯骥才苏七块散文阅读附答案

冯骥才苏七块散文阅读附答案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过一些经典的散文吧?散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取材广泛,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相信很多人都觉得散文很难写吧?以下是作者收集整理的冯骥才苏七块散文阅读附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冯骥才苏七块散文阅读附答案 1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环,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赛的乌黑锃亮。

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

他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

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

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

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人有了能耐,脾气准格色。

苏大夫有个格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

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做:苏七块。

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散了。

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凑上一桌。

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

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还哼哟哼哟叫疼。

谁料苏大夫听赛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

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

“苏七块”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了。

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绕到前街,远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

【高中散文阅读】《离我太远了,皮兰》阅读答案

【高中散文阅读】《离我太远了,皮兰》阅读答案

【高中散文阅读】《离我太远了,皮兰》阅读答案离我太远了,皮兰冯骥才①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地方从来没听人说过,去了之后却永难忘怀,这个地方就是皮兰。

②对我来说,它实在太远;我在远东,它藏在地球西边亚得里亚海最离我太远了,皮兰冯继才①如果说世界上有一个地方从来没有听说过,去了以后也永远不会忘记,那就是皮兰。

②对我来说太远了;我是“远东”,它被藏在地球西部亚得里亚海顶部的海湾里,就像藏在欧洲的腋窝里,皮兰位于世界的尽头。

③这座只有4000多人的中世纪古城,密密麻麻地挤满了两三层的小建筑,都是雪白的墙壁和砖红色的尖顶。

如果太阳照得高,白墙就更白;一场雨过后,红色的屋顶瓦变成了深红色--再给湛蓝、深郁和辽阔的大海一衬,色彩分外独特又鲜艳。

这时,偶尔飞来几只极黑的乌鸦,醒目地落在屋顶或烟囱上。

如此的景象,叫谁看了不醉?④皮兰就像大地鲜亮的舌尖,伸进大海,舔弄着无穷而清凉的碧涛。

⑤走进皮兰,不像进什么名城,心理上会有意无意做点准备。

在皮兰海边散着步,边走边看海上的美景,不经意就走到它城中心的广场上。

欧洲的广场无论大小,四周的建筑都是城市的门面。

皮兰的门面可没有花团锦簇般的大厦,一律是墙面斑驳甚至是破损的老楼,然而它们简朴、素雅、沉静,像中世纪的农夫农妇、工匠市民平和地站在那里;铺满广场的石板石钉早已磨得光亮,像铁的;一些长长的石条凳围着广场放了一圈,人们三三两两坐在上边消闲,一看便知是本城的百姓;两个女孩儿坐在那里逗狗;一位老妇人抱着婴儿晒太阳,旁边坐着个老头,舒舒服服打着瞌睡;一群男子在下棋,其中一个中男人穿着很漂亮的海员制服,帽檐却斜着。

轻的父亲在教他的孩子学步,孩子乍着胳膊摇摇晃晃走在前边,父亲笑呵呵跟在后边,走着走着,情不自禁地和孩子走的姿态一样了。

⑥皮兰湾很静,适合扬帆出海,这里有桅樯如林的小码头。

皮兰的海水比矿泉水还干净;海边的岩石上常常会悠闲地躺着一些沐日的泳装女子,粗粝的石块和光嫩的皮肤强烈地对比着;海鸥们常常在海面上自在地飞掠盘旋。

冯骥才的散文集

冯骥才的散文集

冯骥才的散文集艺术家就像上帝那样,把个人的苦难变成世界的光明。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您整理的冯骥才的散文,希望您喜欢!冯骥才的散文一:灵魂的巢对于一些作家,故乡只属于自己的童年;它是自己生命的巢,生命在那里诞生;一旦长大后羽毛丰满,它就远走高飞。

但我却不然,我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家乡。

我太熟悉一次次从天南海北、甚至远涉重洋旅行归来而返回故土的那种感觉了。

只要在高速路上看到"天津"的路牌,或者听到航空小姐说出它的名子。

心中便充溢着一种踏实,一种温情,一种彻底的放松。

我喜欢在夜间回家,远远看到家中亮着灯的窗子,一点点愈来愈近。

一次一位生活杂志的记者要我为"家庭"下一个定义。

我马上想到这个亮灯的窗子,柔和的光从纱帘中透出,静谧而安详。

我不禁说:"家庭是世界上惟一可以不设防的地方。

"我的故乡给了我的一切。

父母、家庭、孩子、知己和人间不能忘怀的种种情谊。

我的一切都是从这里开始。

无论是咿咿呀呀地学话还是一部部十数万字或数十万字的作品的写作;无论是梦幻般的初恋还是步入茫茫如大海的社会。

当然,它也给我人生的另一面。

那便是挫折、穷困、冷遇与折磨,以及意外的灾难。

比如抄家和大地震,都像利斧一样,至今在我心底留下了永难平复的伤痕。

我在这个城市里搬过至少十次家。

有时真的像老鼠那样被人一边喊打一边轰赶。

我还有过一次非常短暂的神经错乱,但若有神助一般地被不可思议地纠正回来。

在很多年的生活中,我都把多一角钱肉馅的晚饭当做美餐,把那些帮我说几句好话的人认做贵人。

然而,就是在这样困境中,我触到了人生的真谛。

从中掂出种种情义的分量,也看透了某些脸后边的另一张脸。

我们总说生活不会亏待人。

那是说当生活把无边的严寒铺盖在你身上时,一定还会给你一根火柴。

就看你识不识货,是否能够把它擦着,烘暖和照亮自己的心。

写到这里,很担心我把命运和生活强加给自己的那些不幸,错怪是故乡给我的。

我明白,在那个灾难没有死角的时代,即使我生活在任何城市,都同样会经受这一切。

2024届高中语文高考专区二轮专题散文专题训练冯骥才散文(含解析)

2024届高中语文高考专区二轮专题散文专题训练冯骥才散文(含解析)

散文专题训练-------冯骥才散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农耕的桃源冯骥才①沿着一条顺由山脚曲曲弯弯流淌下来浅浅而清澈的河水,车子晃晃悠悠地溯源而上。

很快便进入另一个世界。

一个世外的天地,一个悄然无声的世界,一个顶天立地的大氧吧,喘气是那么舒服。

路左一道石桥,过桥即是山村。

我们过桥跨进美丽而古老的山村——山西晋中的后沟村。

全村男女老少只有251人,75户人家,高低错落地散布在黄土高坡上。

后沟村用于耕作的土地都在山顶的高原上。

世代的先人将一样样的种子搅拌着汗水在那里培植,给今天的后沟村民留下了四十多种五谷杂粮。

令村民为之骄傲的是本村盛产的梨子,历史上最高产量曾达到百万斤。

山上蜿蜒曲折的鸡肠小道连接着高高低低的人家,都是用脚踩出来的土路。

其中一条主干道,由山脚直通山顶。

每到秋后,山顶收获的粮谷蔬果便装上小骡子拉的二马车,由这干道运载下来。

这条道是用碎石铺成的,坚实有力,可以承载村民们年年巨大的喜悦和千吨万吨的果实。

每逢此时,这碎石道上要铺上黄土,垫上树枝和干草,最怕筐子里的梨子被颠破。

后沟村的梨子水多而甜,皮薄而嫩。

一车车的黄梨绿菜、红枣白瓜,从山顶运下来后,一半入户入仓,一半拉到集上去卖。

直到今天,集上交易的方式常常还是以物易物。

②村民说,以物易物,相互看得见,不用算计,实实在在,最公平。

此刻已入深秋,但家家户户的院里还堆放着黄澄澄的玉米。

有的人家将玉米码成一垛垛,像金库里的黄金。

挂在墙上一串串鲜红的辣椒,椒尖东卷西翘,好像熊熊的火苗。

它们依然带着两三个月前收获时节的眉开眼笑与生活的激情。

但村民的生活已经进入农闲。

一条汉子倚在一架手摇的鼓风机上读报;几个孩子聚在一块平台上玩“跌面面”;一个小女孩穿着名唤“外刹孩”的鞋子在一旁独自踢边儿;还有四五个老人一排靠墙蹲着,晒太阳,抽烟,发怔,相互并不说话。

他们几乎整整一生厮守在一起,话已说尽,为什么还要坐在一起,一种生命所需求的依靠吗阳光照亮他们雪白的胡子,晒暖了每一面朝南的墙。

冯骥才散文阅读

冯骥才散文阅读

冯骥才散文阅读概述冯骥才,生于1958年,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

他的散文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个人视角。

本文将就冯骥才的散文作品进行阅读与分析,以了解他的写作风格、思想内涵及影响。

作品特点冯骥才的散文作品独具匠心,展现了他对现实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他的作品通常以平实、真挚的语言呈现,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现实中的琐碎与细节。

他善于借助平凡的事物和生活片段,展现出人性的深度与多样性。

作品赏析作品一:《粤华上》《粤华上》是冯骥才的一篇散文作品,通过叙述一个人在广东华南地区的访问经历,传递出对当地文化与历史的深入思考。

作品中,冯骥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广东的风土人情。

他通过描述当地的饮食、建筑、民俗等方面,将读者带入一个独特的文化场景。

他以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广东人民的生活状态和习惯,使读者在感受当地风情的同时,对广东的文化产生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同。

作品中,冯骥才不仅着眼于现实生活的表面,更关注人们的内心世界。

他通过对人物情感的细腻描写,传达出对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的深思熟虑。

他巧妙地利用对人物的塑造,传递了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和对当代现实的反思。

这种思想层面的传递,使得他的作品同时具有文化品味和思想意义。

作品二:《中山与斯芬克斯》《中山与斯芬克斯》是冯骥才的另一篇散文作品,通过对中山与斯芬克斯的对比,呈现了一个微妙的文化对话。

作品中,冯骥才通过对中山的历史和精神层面的描写,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他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将读者带入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历史场景。

通过对中山与斯芬克斯的比较,作者深入探讨了中国与西方文化的异同之处,呈现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现代社会的反思。

作品中,冯骥才采用了独特的叙事手法和修辞语言,对读者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冲击力。

他巧妙地运用隐喻、借鉴和比拟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张力。

同时,他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深入挖掘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作品在审美层面与思想层面相得益彰。

师生共用:2024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冯骥才散文阅读(10篇)(有答案)docx

师生共用:2024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冯骥才散文阅读(10篇)(有答案)docx

学生版2024年中考语文现代文—冯骥才10篇散文阅读班级姓名(一)乡魂冯骥才倘若你生长在故乡,那份乡情乡恋牵肠挂肚自不必说;倘若你出生在异地他乡,你对它的印象与情感都是从长辈那里间接获得的,对故乡,你又是怎样一种感觉?数年前,我应邀与几位作家南下访游,依主人安排,途经宁波一日。

车子一入宁波,大家还在嘻哈交谈,我却默然不语,脸贴车窗,使劲向外张望着,好像急于想抓住什么,好跟心里的故乡勾挂一起。

此时我才发现心里的故乡原是空空的。

我对自己产生了怀疑,面对祖父与父亲的出生地,为何毫无感应?啊,故乡原本只是我的一个符号——籍贯!我不是“回”故乡,而是“来”故乡,第一次。

我渴望与故乡拥抱和共鸣,但我不知道与故乡的情感怎样接通。

好似一张琴闲在那儿,谁来弹响?怎么弹响?下车在街上走走,来往行人的宁波话一入耳,意外地有种亲切感,透入心怀,驱散了令我茫然的陌生感。

我很笨,一直没从祖父和父亲那里学会宁波话。

但这特有的乡音仿佛是经常挂在人们嘴边的家乡的民歌,伴着我的童年、少年。

那时,来串门看望祖父的爷爷奶奶们,大都用这种话与祖父交谈。

父亲平时讲普通话,逢到此时便也用这种怪腔怪调插言谈话,好像故意不叫我听懂,气得我噘起小嘴抗议。

那些老爷爷老奶奶们便逗我,哄我,依然还说那种难懂的宁波话……这曾经让我又气又恨的宁波话,为什么此刻有如施魔法时的咒语,一下子把依稀的往事、把不曾泯灭的旧情、把对祖父与父亲那些活生生的感觉,全都召唤回来,逼真地如画一般地复活了?在天童寺,一位老法师为我们讲述这座古寺的经历。

他地道的宁波口音,使我如听外语,全然不懂。

我便仔细去端详这法师的仪容,竟然发现他与祖父模样很像:布衣布袜,清瘦身躯,慈眉善眼,尤其是光光的头顶中央有个微微隆起的尖儿。

北方大汉剃了光头,见棱见角,或圆或平;宁波人歇顶后,头顶正中央便显露出这个尖儿来,青亮青亮,仿佛透着此地山水那种聪秀灵气。

我觑起眼睛再感觉一下,简直就是祖父坐在那里说话!祖父喜欢用薄胎细瓷的小碟小碗吃饭。

【高中散文阅读】冯骥才《秋天的音乐》阅读答案

【高中散文阅读】冯骥才《秋天的音乐》阅读答案

【高中散文阅读】冯骥才《秋天的音乐》阅读答案秋天的音乐冯骥才你每次上路出远门千万别忘记带上音乐,只要耳朵里有音乐,你一路上对景物的感受就全然变了,在音乐撩拨你心灵的同时,也把窗外的景物调弄得易感而动情。

你秋天的音乐冯继才你每次上路出远门千万别忘记带上音乐,只要耳朵里有音乐,你一路上对景物的感受就全然变了,在音乐撩拨你心灵的同时,也把窗外的景物调弄得易感而动情。

你被种种旋律和音响唤起的丰富的内心情绪,景物也全部神会了,它还随着你的情绪奇妙地进行自我再造。

你振作它雄浑,你宁静它温存,你伤感它忧患,也许同时还给你加上一点人生甜蜜的慰藉……它使你一下子看到了久藏心底那些朦胧模糊或被时间湮没了的感受,于是你更深深坠入被感动的漩涡里,享受这画面、音乐和自己灵魂三者融为一体的特殊感受。

秋天和十月,我去了东北最北部的大兴安岭。

我的朋友给了我一盒新复制的“秋天的音乐”,火车一离开海关,我就戴上耳机听“秋天的音乐”,开头的旋律似乎很熟悉。

在我怀疑它是否真的描述了秋天之前,整个身心只有在秋天才会进入一种奇怪的温暖、甜蜜和醉意的感觉。

我把脸颊贴在窗玻璃上,带着享受的渴望往车窗外望去,秋天的大自然展开一片辉煌灿烂的景象。

阳光像钢琴明亮的音色洒在这收割过的田野上,整个大地像生过婴儿的母亲,幸福地舒展在开阔的晴空下,从麦茬里裸露出的浓厚的红褐色是大地母亲健壮的肤色;所有树林都在此刻自在自如地伸展它优美的枝条;所有金色的叶子都是它的果实,一任秋风翻动,煌煌夸耀着秋天的富有。

真正的富有感,是属于创造者的;真正的创造者,才有这种潇洒而悠然的风度。

下一个温暖的和弦带来了稀疏的田园风光。

秋天驱散了大地的绿色,把所有的颜色和它的中性色调混合在一起。

和谐高贵,稳定舒适。

只有收获的秋天才能如此宁静。

几堆闪闪发光的麦秸,一缕银蓝色半透明的炊烟,到处都是,一棵树快乐地站在平原上,到处都是,一头五颜六色的奶牛在慢慢吃草……特写镜头掠过我的眼睛,远视跟随我慢慢向前,地球像唱片一样缓慢旋转,这首人类牧歌在我耳边回响。

冯骥才优美散文3篇

冯骥才优美散文3篇

冯骥才优美散文3篇冯骥才优美散文街头的吻离开巴黎的前一天,我去到旅游纪念品商店,打算选几张明信片做个纪念。

巴黎的明信片花花绿绿,都很漂亮和诱人。

但我没有像旅游者那样,去选那种风景名胜的画面。

什么艾菲尔铁塔呀,巴黎圣母院呀,还有贝聿铭用他那个有名的玻璃金字塔做入口的卢浮宫呀。

我从架上拿了这样一张——一对年轻男女正在街头忘情地接吻。

这时,身旁一位陌生的法国男子朝我微笑着点一点头。

他表示很同意我这个外来客的选择。

我呢?向他得意地一扬眉毛。

似在说:“我当然懂得,这才是巴黎!”两个多月前,我到巴黎,便被主人安排在拉丁区一条又弯又窄的老街上。

从这条街走出来便是巴黎人无人不知的圣·米歇尔广场。

它在一座带有雕像与喷泉的纪念碑式建筑前,是一个三角形的广场。

广场不大,但它直对着塞纳河上一座桥的桥口,又是几面临街,视野开阔,四通八达。

无论地上还是地下的交通,这儿全是枢纽。

故此,许久以来它一直是巴黎的情人约会的地方。

我每天至少两次经过这里。

广场上总是站着一些等候情人的人,或男或女。

逢到下雨,每人举着一把伞,痴痴立着,他们的倒影静静地反照在地上的雨水里,非常动人。

没有等到情人的人都很孤单。

正在相爱的人都很幸福。

有时一大片站在那里,虽然彼此绝对地各不相关。

但他们共同心怀着的那种爱的期待却令人感到一种无声的震撼。

细看他(她)们——有的耐心伫立,有的不安地东张西望,有的着急地掏出手机打起来。

最司空见惯的画面便是一对邂逅的男女激情地拥抱和亲吻起来。

完全不管周围这个人来人往和车来车去的闹市。

街头的吻从来都是巴黎最迷人的风情画。

自从1848年照相机进入社会生活,巴黎的这种街头亲吻的情景便时时进入摄影家们的镜头,成为杰作,使得不少摄影家名扬天下。

我曾对一位旅行者开玩笑说,你随便举着照相机,在巴黎街头胡乱地按快门,回去冲洗出来看看,保准每一卷都会有一张接吻的照片。

无论是街头巷尾,还是河边、桥上、地铁站、露天的咖啡店等,时时可以看到一对男女在那里亲吻。

散文新作|冯骥才《我的一个奇迹》(上)

散文新作|冯骥才《我的一个奇迹》(上)

散文新作|冯骥才《我的一个奇迹》(上)一我的一个奇迹直到今天才发现,我的这个奇迹非要到今天才能发现,这就是我的一辈子都生活在一个城市——天津。

我从未离开过天津。

我把一生的起承转合、喜怒哀乐、所有的各种颜色的日子都放在自己这个城市里。

这样的人生有何特别之处?冯骥才大部分作家至迟到了青年时代就背井离乡了。

他们外出求学,或谋生闯荡,大多是在经多磨难,对社会人生深有感悟,才拿起笔来成为作家。

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比比皆是。

我则不同,我从出生、童年、少年、求学、工作、初恋,到后来的婚姻、就业、生子、交友、生病、丧父、迁徙、转业,还有种种顺逆与祸福,种种急转弯和不期而遇,都在这座城市里。

相比那些攥着一支笔走南闯北甚至浪迹天涯的作家,我几乎是站在原地一动没动。

我的人生没有变换过场景。

我是一个没完没了的独幕剧中的主角。

然而这样原地不动,日复一日,我的人生会不会空间有限或器局狭小?我笔管里的“生活”是不是早就该枯竭了?单凭感觉来说,我对自己的城市过于熟悉,有如对自己的家庭。

无论把我放在这座城市里的任何地方都不会迷失。

相反,许许多多冷僻的城市角落反而都给我留有深刻的记忆,无论是时代性的烙印还是隐私。

我人生大部分时间是在生活深邃的皱折里。

对于我,这里才有生活真正的精髓。

每每在街头听人说话,那声音就像听家人说话一样。

我的很多难忘的故事是和某一个街名混在一起的。

城中的老巷老屋老树老墙,就像我家里的老物件,与我差不多已经融为一体了。

我认识的各种各样的人——那些不能忘却和已经忘掉了的人,像群鸟一样散布在熙熙攘攘的市廛与万家灯火之中。

老熟人们想见就见,老房子不时出现在眼前。

即使不见它们,它们也在身边,这让人感到一种温情一种熨帖一种踏实。

这样的城市何处还有?什么样的城市可以替代我的天津?清代末期木版彩印的《天津图》一次偶然碰到一个小学时的同学。

太久未见他分外热情,但我完全不记得他的名字。

这使他显得有点突兀和莽撞,那一瞬间我们都有点尴尬。

《冯骥才散文精选》读后感

《冯骥才散文精选》读后感

愿以终生悟先生之散文美学——读《冯骥才散文精选》有感高欣先生说:“画中的线全是一种心迹,因为,唯有线条才是直抒心意的。

”那么,他的文章应如同他画中的线条了,千姿百态,饱含充沛的感情。

阅读先生的文章,又似乎不仅仅只有画,还有先生对音乐,对收藏,对民间艺术等诸多艺术,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描述。

也许正是先生对各类艺术的糅合,融汇,才成为一代大家。

有人说散文是心文,是一个人的心灵轨迹,一个人人生的心灵轨迹。

看了先生的散文就是这种感觉。

有时先生娓娓道来,童年旧事,人情世故尽在其中;有时在匆匆一瞥的懵懂青春里幽幽地惆怅;有时在那场毁灭美,扫荡真诚的运动中反思,忧虑,愤怒;而更多的是在为自己已逝去和正在逝去的民间文化呼唤呐喊。

读着先生的文字犹如见先生其人,喜怒哀乐,跃入纸上。

既然散文就是写自己的人生,那么从先生的文字中便可窥见先生的为人处世以及细腻的感情。

无论是对一年四季如歌如诗地描绘,还是对身边事物细致入微地刻画,无论是在异国的艺术殿堂里流连忘返,还是对故乡的眷恋,对师长的追思,对小人物的同情,无不透露着先生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处处留下了先生对历史精神的探究,对生命对人生的深深思索。

我想,先生是一个大爱之人,爱亲人,爱友人,爱对艺术孜孜以求的民间艺人,爱所有为艺术献身的人们,爱人间一切的美。

详详几十万字,字字珠玑,最震撼我的却是这样一句:“活着就是创造每一天。

”这是先生的肺腑之言,也是他对人生的总结,于我而言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

这部散文集是插图珍藏版,其中收录了有关先生的十八张弥足珍贵的照片。

从不谙世事的孩童到意气勃发的少年,踌躇满志的青年,再到一对伉伴相伴情深。

有写话交融的方式,有为民间艺术的奔走。

照片与文章互为照应,相得益彰。

先生在《日历》中写道:“前边的日历就像一个个空间,生机勃勃,宽阔无边,迎面而来。

”人一天天活着,一天天奋斗,为了更好的明天。

先生的散文就有着这样一种魅力,有着一种独特的发散的气质。

人在哪儿,心在哪儿,先生对当地的文化有着喜悦的接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骥才散文阅读专集(转)作者:hxj 文章来源:《阅读与作文研究网》拒绝句号冯骥才①一定会有一些朋友反对我这个标题。

他们会说多好的句号啊!句号表示一种完成,一种圆满,一种有志者事竟成,一种成果与收获,或者干脆把这溜圆的句号看成一个个饱满的果实。

它们还会问我,当你完成一部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在那最末一行画上一个句号时,难道你没有如释重负、飘飘欲仙般的感受?没有那种大功告成后该痛快干杯的喜悦吗?②当然,这样的句号我也喜欢。

但人生还有另一种句号。

③打个比方,你在一条路上走,走着走着,忽然有一种“尽头感”时,这句号就隐隐出现,如果你停下来,你足下就清晰地现出一个句号。

这条路可不是做一件事时那短短的距离,它是人生追求的路、艺术探索的路和事业奋斗的路。

这路原本无止无休,你在任何一处都可以起步,踏上征程;你也可以在任何一处画个句号,退了出来。

无论什么都可以成为句号的缘故,那精疲力竭的放弃、自寻清闲的逃逸、江郎才尽的低头认输,乃至收获后的自满自足,甚至在目标达到之后,辉煌的目标也会划为一个句号,尽管这句号闪闪发光。

句号,就是停止,就是终结,就是事物最终变为有限的、死去的符号。

④我说的是这种句号。

可怕的是,这些句号总是不知不觉地出来。

你呢,不知不觉地完结。

想想看,你曾经做过了哪些有益的事?究竟是什么时候并怎样弃你而去的?句号往往又是和人的自足、人的彻悟、人的惰性连在一起的。

所以句号大多是人心甘心情愿给自己画上的。

人随时可能舒舒服服给自己画个句号,休止了自己。

⑤因而,我害怕句号。

我对句号保持着近乎神经质的警惕。

在与句号的斗争中,我一边感到生命的活力,常常闻到自身肌肉搏斗后散发出热烘烘的清香;一边认识到这原是生命存在所必须进行的奋争,也是与自身惰性与保守的对抗。

当然,它何其艰难!跨过每一个句号,都需要付出双倍的力量,其中一半是创造力。

然而,只要在人生或艺术的道路上,消灭一个句号,便开始一段崭新的充满诱惑的路。

我们还会发现,被我们拒绝和消灭的句号,最终竟然会变成逗号。

你是不是也会从中得到启示:⑥最积极和充实的人生,是不断努力地把句号变成逗号的人生。

(《扬子晚报》2004年3月10日,作者:冯骥才)[2004年江苏省徐州市考题]1.“拒绝句号”是作者运用比喻手法表达的一种观点。

请根据文意,概括其内容。

答:2.用简略的词语或句子,解释文中画线句子中两上“句号”的不同含义。

当然,这样的句号①我也喜欢。

但人生还有另一种句号②。

答:①②3.文章在阐述观点时,十分强调“自我”这一内因的关键作用。

请你认真阅读三至五段,分条加以整理。

答:4.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最积极和充实的人生,是不断努力地把句号变为逗号”这句话的理解。

答:5.本文作者从一个枯燥的标点符号,引发议论话题,阐述人生哲理,给人以启迪。

请按照这一思路,自选一种标点符号,展开联想,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

(不超过50字)答:答案1.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能中止自己奋斗的步伐。

2.①指“成功”,“完成”,“收获”等;②指“停止、终结”。

3.从两方面回答:①句号大多数是自己画上的。

②拒绝句号要靠自己与句号作斗争,要与自己的惰性和保守作斗争。

4.要点:不满足取得的成绩,不停止前进的步伐,把每一点成绩作为继续前进的起点。

5.略[2005年浙江省舟山市考题]1.第②段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有人喜欢句号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拒绝句号的原因又是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3.揣摩文意,在结尾画线处补上一个恰当的句子。

4.在人生的道路上,你也一定有过与“句号”作斗争的经历。

请举出一例。

答案1.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有人喜欢句号,是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句号表示完成、圆满、成果与收获等。

作者拒绝句号是因为句号往往意味着对事业、对其它追求本不该有的终止和懈怠。

3.本题为开放题,如:最积极的人生,是不断努力地把句号变成逗号的人生。

4.如:我初步学会游泳后,曾沾沾自喜,产生懒惰情绪,还原再去游泳。

后来在朋友的劝说下,硬着头皮坚持游泳。

一年来不但游泳能力大有长进,而且品尝到了许多成功的快乐。

日历冯骥才①我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

②厚厚一本日历是整整一年的日子。

每扯下一页,它新的一页——光亮而开阔的一天便笑嘻嘻地等着我去填满。

我喜欢日历每一页后边的“明天”的未知,还隐含着一种希望。

“明天”乃是人生中最富魅力的字眼儿。

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明天。

它不像“未来”那么过于遥远与空洞。

它就等候在门外。

走出了今天便进入了全新的明天。

白天和黑夜的界限是灯光,明天与今天的界限还是灯光。

每一个明天都是从灯光熄灭时开始的。

那么明天会怎样呢?当然,多半还要看你自己的。

你快乐它就是快乐的一天,你无聊它就是无聊的一天,你匆忙它就是匆忙的一天;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

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是不是?③每年元月元日,我都把一本新日历挂在墙上。

随手一翻,光溜溜的纸页花花绿绿滑过手心。

散发着油墨的芬芳。

这一刹那我心头十分快活。

我居然有这么大把大把的日子!我可以做多少事情!前边的日子就像一个个空间,生机勃勃,宽阔无边,迎面而来。

我发现时间也是一种空间。

历史不是一种空间吗?人的一生不是一个漫长又巨大的空间吗?一个个明天,不就像是一间间空屋子吗?那就要看你把什么东西搬进来。

可是,时间的空间是无形的,触摸不到的。

凡是使用过的日子,立即就会消失,抓也抓不住,而且了无痕迹。

也许正是这样,我们便会感受到岁月的匆匆与虚无。

④时间是从来不会逆转的。

于是,曹孟德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慨叹,晏殊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伤感,……光阴岁月,就像一阵阵呼呼的风或是闪闪烁烁的流光,它最终留给你的只有无奈而频生的白发和消耗中日见衰弱的身躯。

为此,你每扯去一页用过的日历时,是不是觉得有点像扯掉一张生命的页码?⑤我不能天天都从容地扯下一页。

特别是忙碌起来,或是从什么地方开会、活动、考察、访问归来,看见几页或十几页过往的日子挂在那里,黯淡、沉寂;被时间掀过的日历好似废纸。

可是当我把这一叠用过的日子扯下来,往往不忍丢掉,而把它们塞在书架的缝隙或夹在画册中间,就像从地上拾起的落叶,——它们是我生命的落叶!⑥别忘了,我们的每一天都曾经生活在这一页一页的日历上。

⑦记得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天,我住的长沙路四治里十二号那个顶层上的亭子间被彻底摇散,震毁,我一家三口像老鼠那样找到一个洞爬了出来。

当我的双腿血淋淋地站在洞外,那感觉真像从死神的指缝里侥幸的逃脱出来。

转过两天,我向朋友借了一架方形铁盒子般的海鸥牌相机,爬上我那座狼咬狗啃废墟般的破楼,钻进我的房间——实际上已经没有房顶。

我将自己命运所遭受的惨状拍摄下来。

我要记下这一切。

我清楚地知道这是我个人独有的经历。

这时,突然发现一堵残墙上居然还挂着日历——那蒙满灰土的日历的日子正是地震那一天:1976年7月28日,星期三,丙辰年七月初二。

我伸手把它小心地扯下来。

如今,它和我当时拍下来的照片,已经成了我个人生命史上kègǔmíngxīn的珍藏了。

⑧由此,我懂得了日历的意义。

它原是我们生命忠实的记忆。

从某种意义上说,日历是一本日记。

它默默而无形地记载了我每一天遭遇的、面临的、经受的、应对的一切。

⑨然而,人不能只是被动地被记忆,我们还要用行动去创造记忆。

我们要用情感、忠诚、爱心、责任感,以及创造性的劳动去书写每一天的日历,并把这一天深深嵌入记忆里。

我们不是有能力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充实以及具有深度和分量吗?⑩所以我写过:“生命就是创造每一天。

”⑪所以我说过:“我们今天为之努力的,却是为了明天的回忆。

”⑫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为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岁月变为永存的诗篇或画卷。

(文章有删改) [2004年山东省济南市考题]1.通读全文,你认为作者“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上下文,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一刹.那嵌.入②kè gǔ míng xīn3.根据具体语言环境,说说文章第②段中用“笑嘻嘻地等着”形容新的一天的到来有什么好处?4.联系上下文,仿照第④段划线句续写一个句子。

5.文章第⑦段详细记下“1976年7月28日,星期三,丙辰年七月初二”,有何用意?6.文中作者说“人的一生是一个漫长又巨大的空间”,也思考“要把什么东西搬进来”充实这空间。

联系实际想一想,在生活中你已经或者打算拿什么把自己的日子填满?请写一段话表述出来。

(不超过60字)答案1.因为日历使作者随时感知自己的生命(或日历隐含着作者对“明天”的希望,使作者感受到岁月的匆匆与虚无,日历也是生命忠实的记忆)并思考如何珍惜生命。

(两个要点,意对即可)2.①chà qiàn ②刻骨铭心3.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新的一天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新的一天的喜爱,以及对明天的希望。

(或:全新的一天等待着人们去丰富、充实。

或:新的一天带给我无限的憧憬。

以及用新的用生命去创造每一天的渴望。

)(两个要点,意对即可)4.示例:孔子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悟,辛弃疾有“可怜白发生”的痛楚(续写句子应与原文的内容情感相符合,与划线句的结构一致,引用诗句与作者准确无误,否则酌情扣分。

)5.突出唐山大地震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突出日历是我们生命忠实的记忆。

(两个要点,意对即可)6.略。

根据思想感情、语言表达酌情给分。

献你一束花冯骥才①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

难道献给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②她一直垂着头。

前四天,她从平衡木上打着旋儿跌在垫子上时,就把这美丽而神气的头垂下来。

现在她回国了,走入首都机场的大厅,简直要把脑袋藏进领口里去。

她怕见前来欢迎的人们,怕记者问什么,怕姐姐和姐夫来迎接她,甚至怕见到机场那个热情的女服务员——她的崇拜者,每次出国经过这里时,都跑来帮着她提包儿……有什么脸见人,大败而归!③这次世界性比赛,她完全有把握登上平衡木和高低杠“女王”的宝座,国内外的行家都这么估计,但她的表演把这些希望的灯全都关上了。

④两年前,她第一次出国参加比赛,夹在许多名扬海外的姑娘们中间,不受人注意,心里反而没负担,出人意料地拿了两项冠军。

回国时,就在这机场大厅里.她受到空前热烈的迎接。

许多只手朝她伸来,许多摄影机镜头对准她,一个戴眼镜的记者死死纠缠着问:⑤“你最喜欢什么?”她不知如何作答,抬眼看见一束花,便说:“花!”于是就有几十束花朝她塞来,多得抱不住。

两年来多次出国比赛,她胸前挂着一个又一个亮晃晃的奖牌回来,迎接她的是笑脸、花和摄影机雪亮的闪光。

是不是这就加重她的思想负担?愈赢就愈怕输,成绩的包袱比失败的包袱更重。

精神可以克服肉体的痛苦,肉体却无法摆脱开精神的压力。

这次她在平衡木上稍稍感觉自己有些不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