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课改,教师要有三种眼光
面对新课程高中教师应该具备的新观念
面对新课程高中教师应该具备的新观念新课程给教师们提出了新挑战,也带来了新机遇。
要想在挑战中把握机遇,必须有新的观念。
一、改革:人人都有发言权现代社会要求教师在改革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探索、实践。
每一位成功的教师都必定是一位善于反思的实践者,一位积极进取、敢于尝试、不断总结的行进者,而不是一位墨守成规、机械重复的教书匠。
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永不停歇的过程,“变是永恒的不变”,“变”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如在第一批课改的地区和省份中,就遇到了课时不够、知识量大、内容不连贯等问题,这些都有待于教师思考和研究。
作为直接的实践者,对于新课程改革,一线教师最有发言权。
各科的《课程标准》封面上都有“实验”二字,事实上,新课程、新教材都还处于实验阶段,因此,必定存在需要改进之处。
每一位教师都是实践者,更是“实验者”,要敢于对新课程、新教材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提出不同意见和建议,为新课程、新教材的不断完善做出自己的贡献。
正如培训过程中很多主讲者都会说的话:你的建议、想法,都会成为修订课程标准的参考,也可能会成为新课程标准的一部分,新教材的改进,需要你的观点和经验。
二、教材:只是资源的一种教材是什么?以往的教学中,教材几乎承载着教学的全部内容。
在信息时代,在即将开始的新课程中,教材则只是实现教学目标所需要的资源的一种。
说教材只是资源的一种,并不是否定教材的重要作用,毕竟那是众多专家心血的结晶。
教师要合理利用教材这种资源;一方面,对于新教材中与课程标准相符合的内容,要积极利用;对教材中超出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对有疑问的地方,则要积极提出来。
另一方面,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重新组织,而不必完全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教学。
专家建议,在使用新教材之前,教师应该对这次课程改革的背景、理念和具体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和理解。
比如,为什么要进行这次课程改革?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什么?在现阶段历史条件下应该突出什么、优先考虑什么?为什么要重点对这几个方面加以改革?这几个方面的改革又应如何开展?具体地说,新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有哪些变化?新教材有哪些创新之处?新课程、新教材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这些方面的问题。
面对新课改教师要有积极的心态[1]
面对新课改教师要有积极的心态新课改的实施强调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四个要素的整合,强调在教学中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
要达到这样的要求,首先要改变教师的观点,否则只会“穿新鞋、走老路”,所以,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认真对待这个问题。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它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和课程专家的共同参与,才能使课程改革得以顺利实行,教师们要持续学习,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把握课改的精神和实质,要以务实的精神,认真剖析自身与教改存有那些差别,在那些方面需要改进,同时,重视教师在课改中的合作、交流集众人的智慧去探索未知的领域。
一、新课程的推动,需要新的教学理念的支持。
新课程的改革需要新的教学理念。
观点和方法同时起步,才会有实效。
新课程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作出了重大的调整。
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说,在学习中提升,在实践中发展,是实现新课改的必由之路。
要在教学中努力体现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一种崭新的教学思想,要让孩子发展得更好。
在学习中给孩子更多的空间,让孩子去体现个性,体现对真、善、美的追求。
教师要真正做到与学生平等对话,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课堂中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要体现教师对孩子的倾情,要让他们活泼、快乐的学习,要让他们养成乐于探索的习惯。
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要体现出五性。
即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合作性。
参与、动手、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方式的行为表现。
主动勤于思考、动手、乐于学习是学习方式的情意表现,教师的教只能起参与与引导的作用,起激起学生学习、活动、探索的欲望。
主动性即表现为我要学,要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
兴趣的引发能够分为间接兴趣和直接兴趣。
新教材中教师要善于使用这两种兴趣,同时还要即时强化,以确保学生的兴趣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从而使课堂教学获得成功。
独立性即表现为独立、自主的学习。
这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能够实行学习的重要标志。
一线教师看课改
一线教师看课改首先,课改的出发点是学生,而非教师传授知识的形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直强调师生关系的权力分配问题,即教师强调教育信念,学生则是通过被动学习知识来获得成果。
但是,这种局面正在逐渐发生改变。
在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意味着充分的体贴和照顾,以及教育教学策略的变革。
其次,学会型、创新型的教学方式也是课改的重点。
学会型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参与式的教学,一种与师生相互作用的教育方式,它强调学习方式和主语性的提高。
创新型的教学方式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创新性,尝试和创新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创造性。
在我的实践中,这种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在主动学习中更好地实现个人的发展和成长。
第三,一线教师需要更深入地参与课堂改革。
在几年前,很多教师往往不太关心课堂改革的过程和内容。
在我的观察中,我们是看到了不同的情况,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教师选择积极主动参与其中,特别是在提供反馈和推动课堂形态的变化方面。
课堂形态是每位教师都应该关注的问题。
通过课改,教师不只是把教科书上的知识呈现给学生,而是更多地关注和引导学生课堂上的学习体验。
课堂不再固定为教师差生,而是成为了更加友好、开放的学习空间。
最后,课改能够培养学生成为团队合作的一份子。
课改造成的教育环境是一种开放的环境。
它要求学生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同时也需要借助课堂上的合作实践,来实现共同的目标。
这样做似乎很困难,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种方法是最好的,因为组织合作学习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和心理呈现,也更易于达成结果。
课改中的三点思考
课改中的三点思考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逐步走向深入,在近年来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课改中就有以下三点思考:一、对“教学做合一”的思考早在1927年,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某某先生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具体言之,即: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前者是先生,后者是学生。
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故当为“教学做”,而非“教”、“学”、“做”。
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
新课程理念下重温先生的教育思想,感受颇深。
1.教材与学生的统一传统的教学是视而不见的教学,学生是没有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力,当然教师也是没有选择的。
新课程理念下,真正的教学内容不是行政主管部门的独裁所能左右的,应该由学生来决定。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也要发生变化,教师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要学会怎样用教材,不能被教材所束缚,一丝不苟,顶礼膜拜是不可取的。
2.教法与学法的统一传统的教学是教师只管教,不管学生学,填鸭式、满堂灌、一言堂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总结。
新课程改革后的课堂教学要以“炫技”代替为“助人”,要由关注“演技”到关注“沟通”。
知识的单向传递、情感的单向宣泄,已经成为过去,随之应来的是知识的双向建构和情感的双向交流。
因此,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方法,如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已成为必需。
在关注教法的同时,学法的设计也要重视。
合理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让课堂成为生动、有趣,充满活力的课堂,寻求让学生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总结,在总结中反思,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成才。
3.教师与学生的统一以学生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都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改变了过去教师独角戏的场景。
新的教学观要求师生交往、师生互动、积极参与、共同发展。
上课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与理解,上课不再是无谓的牺牲与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转变角色,与学生平等地走进新课堂,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面对新课程改教师该怎么做
面对新课程改教师该怎么做?
新课改心得体会---刘艳萍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成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
作为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教师是知识的唯一灌输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掌握课堂的主宰权,严格控制和监督学生进行学习,教学以知识传授为宗旨,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不太受教师的关注。
然而,新课改要求教师不再是信息的主要传播者,而应该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及较高的迁移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
要真正担当起促进者的角色,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是:
1、做善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潜能的“教练”。
2、做学生心理的支持者。
3、做课堂上的促进者。
课堂上的促进者应更像是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出错时,教师要做的不是责备,而是理解与鼓励。
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安全感的学习氛围,是学生最信赖的心理支持
源,师生之间由于这种和睦、温暖的关系,一种富有生气的学习氛围便形成了。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要尊重差异性、多样性和创造性。
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新课改下的教师观
新课改下的教师观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这是新课改下的一种新的教师观,要真正成为新课改下的新教师,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认识教育的根本目的。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学校教育,从大学到高中到初中到小学,重心越低,越应该关注人的发展,数学教育也不例外。
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应该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我们不仅要考虑到数学本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
传统教学中,教师关注的是如何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如何完成教学任务,如何使学生在各种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学生成为了知识的接受者,施教、操练的对象,永远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
在新课改下,我们应该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发展、过程”上。
首先要关注学生,心里有学生,要以学生为教学之本,而不能以教材为本。
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能灵活的驾驭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的处理教学内容,精心的设置教学程序,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激活课堂教学是教学,使教学真正的为学生服务。
在课堂上,我们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同时,我们还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思维的多样性,满足学生的不同数学需要,保护好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使他们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去学习知识,快乐的感受知识。
其次要关注学生的发展。
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创造性地思考,获得积极而良好的体验,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品德是第一位的。
我们应该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始终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
再次,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有体验数学的机会。
新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去“探索”数学。
课程改革中的三点教学思考
课程改革中的三点教学思考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学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三点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思考:
1. 学生中心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是老师以知识传授为主,而在课程改革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点。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来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
2. 实践性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实践操作的机会。
而在课程改革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实习、项目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性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3. 跨学科教学:传统的学科划分较为固定,学生只关注某个具体学科的知识。
而在课程改革中,应该鼓励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
教师可以组织跨学科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多个学科领域进行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师如何面对新课改
教师如何面对新课改新课改在教育理念、知识结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新形势下,教师需要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终身学习,与时俱进,迅速适应新课改。
标签:新课程教育教学新课程在教育理念、知识结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上都发生了质的变革,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面对迅速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教师作为新课程改革中的实践者、引路人,应该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和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终身学习,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一、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课改是新时代的产物,是新世纪对教师的要求,实施素质教育,需要转变旧的传统教育理念,自觉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
新课程需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简而言之,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学生服务,以学生能否获得全面发展为标准。
这就要求教师们牢固树立现代教育观,做到以下两个方面:1.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一切从学生出发心理学和科学的研究表明: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学习的过程。
学生的知识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把握学习方法。
过去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单向灌输,使学生成了机械灌输知识的容器而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个体差异被忽视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发挥。
新课程明确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研究道、探讨业、解决惑,与学生一起构成了“学习的共同体”。
教师不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尝试,使学生在探索、尝试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最终使每个学生都会有所思、有所悟、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2.必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不能再把自己定位在知识、人格等诸多方面的绝对权威上,而是应与学生完完全全地平等。
要从“神坛”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平等交流、互动学习,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学习的氛围。
教师在课改中应找准三个“点”
教师在课改中应找准三个“点”新课改推行10年来,搞课改的学校可谓真不少,但真正坚持下来的不多,改成功的不多。
究其原因,从教师这个层面主要是部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还未真正转变,教和学的关系还未真正理清,教和学的方式还未真正转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未真正培养起来。
那么,作为教师,应该怎样做呢?笔者认为,教师在课改中应找准三个“点”。
一、找准支撑点——转变教育教学理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是改革的前提”。
教师要课改,首先就要改观念,变角色,舍得放下,大胆放手。
在这个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不断转变的新背景下,面对新时代的学生,如果你还拎着自己的“一桶死水”不遗余力地添满学生的“水杯”,不管你是和颜悦色,还是强灌硬注,都会倒了学生的胃口,学生不是“消化不良”的厌学,就是“上吐下泻”的逃学。
面对这些现状,不管你年轻,还是年长,唯有与时俱进,与生相长,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脑筋来个180°的大转弯,由“先教后学、师讲生听”变为“先学后教、生学师导”;放下“师道尊严”,变成班级“最后一名学生”,放下自己的“一桶死水”,引领学生一起去寻找“源头活水”;把课堂、把学习的权力放手交给学生,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知识的奥妙。
二、找准突破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长期以来,课堂都是教师讲,学生听,久而久之,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自主学习能力无从谈起。
课改要深入,就必须突破这一点。
在课堂中,教师就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等天性重新燃烧起来,变“不想学”为“学不够”,使出浑身解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变“学会”为“会学”。
只有学生想学习、会学习,学习效率才会提高,学习效果才能大大提升,学生就能考出好成绩。
“会学习”又说明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力、记忆力、创造力、理解力等。
而这些“学习力”其实就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三、找准着力点——改变教和学的方式如何处理“教”和“学”的关系是课改的焦点。
完整版)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完整版)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新课程改革的三大基本理念是:关注学生发展、强调教师成长和重视以学定教。
在关注学生发展方面,课堂教学评价应体现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
这一理念应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同时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研究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
在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是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和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能动性。
强调教师成长是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
课堂教学评价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重视以学定教是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
要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情绪状态方面,评价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研究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研究情绪;研究过程是否愉悦,研究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注意状态方面,评价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参与状态方面,评价学生是否全员参与研究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
交往状态方面,评价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
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新课改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
新课改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课改正在逐渐展开,这对于学生、教师和
教学观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下面将围绕着这三个观点来进行阐述。
学生观
新课改对于学生的观念是有极大的影响的。
现在的学生,随着社
会的不断进步,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要求不仅仅是学校的传统课程,还需要更多的课外知识,以及更注重实践和操作性。
在这方面,新课
改的理念是与时俱进的,它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创新型思维,将学
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充分调动,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
与性。
教师观
在新课改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需要做的不
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自我探索。
教师在课堂上
应该成为一个引导者,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思考,同时还应该加
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
教学观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教学观也得到了变革,传统的一刀切教学需
要被改变,教学要更多地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化。
现在的教学应
该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化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
同时,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PBL、探究式学习等,使学生具有更多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改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都是非常重要的,他们相互交织,在推进整个教育改革进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要不
断地通过实践进行改进和提升。
只有重视学生、尊重教师的作用,才
能更好地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培育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迎接更
严峻的挑战。
一线教师看课改
一线教师看课改当前,教育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改革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
一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对课改有着独特的认识和看法,他们的看法是对教育改革的有力支撑,也是对教育改革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课改是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课改的目的是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和方法,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线教师对课改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看法。
课改的主要内容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线教师认为,课改的关键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推行探究式、合作式和项目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课改,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线教师认为,课改的核心是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线教师指出,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导者,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和需求为出发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
一线教师强调,要积极探索符合学生发展规律和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课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一线教师认为,课改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共同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一线教师指出,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改善学校的教育环境和条件,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
要加强家庭教育,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素质,引导家长关心和支持孩子的教育事业,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简述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学观
简述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学观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学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生关系的转换: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鼓励学生表达和分享思想成果,关注问题的重要方面,及时揭示新颖的、有意义的交流实例。
2、思想观念的更新:教师需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
教师应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自身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理解“数学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要求。
3、知识结构的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应由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组成。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需要更新自己的知识,适应社会的要求。
此外,新的知识内容需要教师通过自学、继续教育学习或培训班学习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知识。
4、教学方法的转变: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从传授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注重过程,从关注学科到关注人。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看法,给学生独立思考或集体探究的时间,改变“满堂灌”的传统思想,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轻松、自由。
5、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不再是课堂或教学过程的“掌控者”,而是秩序维护者、内容引导者、方法建议者、探究合作者。
传统意义上的教和学逐步让位于师生的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共同体”。
总之,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学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全面素质的提升。
同时,教师需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以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
简述新课改倡导的教师观
简述新课改倡导的教师观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01教师角色的转变(一)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和探究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二)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新课改要求教师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三)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改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观念和被动实施课程的做法。
教师要积极参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培养开发课程、评价课程、主动选择和创造性地使用新课改教材的能力。
(四)社区型的开放教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学校教育社区化和社区生活教育化。
新课改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
02教师行为的转变(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改强调尊重、赞赏尊重学生意味着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体罚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此外,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个学生。
(二)在对待教学上,新课改强调帮助、引导教师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也包括价值和做人。
(三)在对待自我上,新课改强调反思新课改强调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阶段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重要因素,能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四)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改强调合作新课改强调课程的综合,这种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
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
每个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心和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
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应如何应对之我见
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应如何应对之我见走进新课程,最重要的是教师该怎样想,怎样做的问题。
怎样给自己做一个明确的定位,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认真对待的。
新课程需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简而言之,就是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一切从学生出发。
一切为学生服务,以学生能否获得全面的发展为标准。
这就对今天的教师有了新的标准和要求。
在新课程下,教师要进行角色的转变,角色的转变是为了让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发挥应有的功能。
这种转变,是让教师改变原先的拥有知识的权威者的形象,而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组织、引导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研究,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在过去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比较注重单纯的“传授知识”,单项的进行知识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和培养。
而随着课程改革工作的深入,“课堂教学活动化,教学内容生活化,师生关系平等化,教育评价多元化,学生发展个性化,教学语言幽默化,课堂管理艺术化。
”已经成为了教师对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
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学习把握课程改革的精神和实质。
我懂得了自己不应该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而用该是与学生一起共同研究道、探讨业、解决惑的主动参与者,与学生一起是“学习的共同体”。
一、善于吸收------做学习型教师新课改要求我们终身学习,做学习型的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我,改变并完善教育教学行为。
在教学中学习,在学习中教学。
二、长于研究------做反思型教师从先进的教育理念到课堂的实践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一个不断研究、不断尝试、不断反思和不断实践的过程。
倡导教学创新,鼓励教学有个性,有创新,使之形成自己个性的教育教学风格,多接受新事物,大胆尝试新教法,欢迎教师独树一帜,标新立异,每节课都要力求有新意,有亮点。
三、勇于奉献------做敬业型教师敬业精神是对教师最重要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把教育工作当作职业来看,更要把它当作事业从事,以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去奉献着自己的爱心、真心、热心,让每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
浅谈教师如何面对新课改
浅谈教师如何面对新课改过去的语文教材存在严重不足,无法适应21世纪社会对才的要求<<标准>>的制定和颁布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新的可能。
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从以往不同的角度从新探索语文教育。
那么,怎样才能在新课程改革中稳操胜券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创立新教法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是通过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搜集与处理信息等探究活动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这样的教学中,要求教师做“导演”的角色,把主角让学生去演,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使他成为自己会学习的人。
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和谐而愉快的气氛中自主学习,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
这样才能真正授之以渔而非“鱼”了。
二、学习新教材新的课程改革重视课程的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重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这就要求教师重新认识教学、认识课堂、认识教材,不断的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学习新课程理念,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学习各种综合性的知识,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名综合型的“万能”教师,而不是某一学科的“专科”教师,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能提高自身的素质。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重塑教师的角色。
三、诱发动机,培养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敢于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成的,我们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
二是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人类进步有责任心且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创新人才。
失败乃成功之母。
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许多次甚至上千次失败中获得的,发明大王爱迪生就是因为顽强、敢于冒险的结果。
他小时候家很穷,有一次,在火车上实验发生燃烧,被车长把耳朵打聋了,但他没有放弃研究,从而获得成功。
新课改新三观
新课改新三观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一、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是什么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指导学生进行倡导探究性学习.新课改价值观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课程的育人功能作为根本的价值取向,放到学校压倒一切的位置.把课程的甄别、选拔功能作为工具价值,为根本价值服务,放在从属地位.从而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完整的课程观.第一节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 ★一、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中的核心特征. 其内涵包括:1.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2.教师是学生人生的领路人.要求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康品德形成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引导学生向更高目标前进.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最终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三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要求课程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 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四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二、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简答题一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二对待教学关系上,新工厂强调帮助、引导.教的本质在于引导. 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在此,引导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启迪与激励.三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依据教学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形成和培养自我反思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四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三、我国社会主义师生关系的特征: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心理相容、教学相长★ ★四、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1. 了解和研究学生.2. 热爱学生,关系学生的成长.3. 民主的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益.4. 提高法律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5. 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6.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缩短与教师角色之间的差异.第二节新的教学观一、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创造者和主题,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 教学不仅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二、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三、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四、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第三节学习方式的变革★★一、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名词解释、简答题一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二探究学习:也称发现学习,是在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3/9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二合作学习概念: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意义:首先,能够激发创造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其次,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凝聚人心,增进认识与理解;再者,能够使学生不断反省,不断提高.★ 二、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此五种特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互相联系、包容. 我们必须从整体的高度来全面把握现代学习方式的精神实质,惟其如此,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1、新课程的学生观培养什么样的学生⑴全面和谐发展的学生.⑵个性充分发展的学生.⑶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学生.⑷全体发展的学生.新课程怎样使不同差异学生都得到发展⑴认识每一个学生都是可育之才.⑵教师要为学生个性发展素质提高提供服务.①珍视个性,尊重学生自由选择.②为不同差异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时空、机会.③据学生内在需求和存在问题进行服务、指导⑶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发展①指导学生学会认识自我、调控自我.②指导学生进行个性智能建构. 什么是学习,什么是新课程的学习观⑴“学习是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施良方学习论新课程的学习观学习是学生在获取新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用自己的直接经验已有的知能结构与间接经验教科书上的知识,教师、同学与社会人的经验互动、碰撞,引发心理变化、规范行为、生长能力、建构智能、养成素质.学习方式分类6类1、自主性学习方式,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设计,自我获取,自我监控,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方式的特征:1主动性是自主性学习的基本品质 2独立性是自主性学习的核心品质:3体验性是自主性学习的重要品质42、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指在学科课程领域内以选取某个问题为突破点,展开质疑,发现问题,分析研讨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3、合作性学习的方式指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一问题或完成某个任务,以小组或团队形式,进行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能力的品质1诚实求真是基本品质2和谐互动,博采众长是核心品质3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是最佳品质4、体验学习方式,就是在老师组织指导下,学生亲自参与、动手操作,并对自己亲历事实进行反思、体味、研究、领悟的学习方式.⑴.审视历程,突出反思性.⑵.综合事实,突出探究性.6/14⑶.体验特质,突出领悟性.⑷.调控自我,突出完善性.5、综合性学习方式,就是将相关知识综合起来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①.多种知识结构组合②.多种思维方式组合③.多种学习方式组合6、建构性学习1、内涵:学习者在与多种异构对象进行多元互动中,借助一定程序与方法,按照某一线索将获取的外部信息进行某种意义的内部结构重组的学习方式.2、特点⑴.突出了知识学习的内化与活化. 按照程序与方法建构,突出知识内化形成能力,根据需求将程序灵活运用,用策略活化知识,提升能力品质.⑵.突出多元互动能力生成学生运用建构学习方式,要同多种课程要素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形式的多元互动,促进了多元互动能力的生成.如生与师、生、家长、社会人、网民互动与教科书、与问题、与情境互动.⑶.突出不同差异学生的个性智能建构. 不同学习起点的学生可根据自己需求、个性优势选择合适于自己的方式进行独特的智能建构.使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各人智能结构重心不同补充:美国加德纳多元智能结构理论知识.①.语言智能.用言语思维、用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等深层次内涵的能力.如:影视主持人、记者、文学家等. ②.逻辑—数学智能.人计算、量化、思考命题和假设,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能力.如:数学家、科学家、会计师、工程师、微机程序、设计师等.③.空间智能:利用三维空间的方式进行思维的能力.如航海家、飞行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等.④.身体运动智能:人巧妙操纵物体和调整身体的技能.如: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手艺人等.⑤.音乐智能:敏锐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的能力.如:作曲家、乐师、乐器制造者、音乐评论家等. ⑥.人际关系智能:能有效理解别人和人交往的能力.如教师、管理者、演员、政治活动家等.⑦.自我认识智能:建构正确自我知觉的能力,并善于用这种知识计划和导引自己人生.如:心理学家、哲学家等.⑧.自然观察者智能:观察自然界中各种形态,对物体变化观察分析,进行辨认和分类,形成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如:农民、生物学家、猎人、园艺师等. A、①、⑤与物体无关; B、⑥、⑦与人有关; C、②、③、④、⑧与物体相关3、正确对待接受的学习方式⑴.新课程反对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提倡和掌握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6种学习方式.⑵.新课程并不完全反对接受的学习方式.教科书中的新知识,师生的经验、指导等课程资源应该虚心地主动的接受,接受的学习方式不能完全抛弃,抛弃批判的是单纯的被动接受;提倡的是开动脑筋,批判地吸收,倡导的是主动虚心地接受书本和别人的间接经验.新学习观体现的新理念:1、强调每个学生都要以良好的心态发掘自己的潜在智能,努力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学会独立自主地去获取知识,去探究解决问题,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式,在挑战自我、战胜自我中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完善.2、强调大胆尝试、勤于动手,学会通过“做中学”,通过亲历事实索取反思体悟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3、强调在与同学、与老师、与社会人的交往沟通、合作探究、团结拼搏中,进行资源共享,交流分享,学会用合力提升自己,用合力促进共同发展.4、强调在自主互动中学会寻找事物整合点进行综合思维,在综合学习活动中实现个性智能建构.新课程的教学观新课程教学是教师、学生为主体进行多元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对课程实施、研发、建构、发展的创造性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自主进行个性化智能建构的过程.新教学观是完整课程的大教学观,是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是多元互动的教学观,这也是新课程教学的三条基本理念.1.完整课程的大教学观新课程强调,要围绕课程的培养目标,将复合型的课程结构纳入到开放的创生发展的周期教学的良好循环轨道;师生在多元互动教学中,通过对学科课程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教学的实施、研发、转化、建构,创建适合学生发展、成长的完整课程文化. 7/14课程与教学是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2.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教学是师生交往沟通、互动合作、共同发展、共同进行智能建构的过程.根据课程目标和不同差异学生的内在需求,教师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互动教学中,提供足够的针对性服务,以帮助每个学生实现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智能建构.师教与生学,都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个性化智能建构.3多元互动的教学观新课程强调过程,注重通过“过程与方法”的设计与实施,去生成情感,去获取知能,去养成素质与能力.注重过程方能实现学会,才能有好的结果.教师的教学旨在通过课程内容、新知识的教学指导学生学会与各种问题情境、与多种课程资源进行多角度、多样式的多元互动,以学会自主学习,促进自主发展.学会多元互动,才能处理好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的关系.4.新教学观的对联描述横批:互动出彩两者的互动整合上联: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中做”,学做教互动合一;描写课堂教学特点下联:先做后导,以做论导,导“做中学”,做学导协调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新旧教学观的主要区别三方面1、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方面:1传统教学观是分离对立关系,课程由专家研制,规定学校教什么,怎么教,是专制一方;学校教学是被控制、支配一方;教师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传递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2新课程教学观课程与教学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关系,师生不仅是国家课程的执行者,又是校本课程的研发主体.学校教学,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需要灵活选择确定课程内容与过程方法——“教什么,怎么教”.2、教与学的关系方面:传统教学观1、目标:“教教材”,知识搬运.以知识传授,记忆积累为目标、对象,面向全班一刀切;2、程序:先教后学,教了再学,师负责教,生负责学,重教轻学,教与学分离,学服从教,以教为中心;3、方法:知识单向传递.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满堂灌,学生学习为适应外需,为外力而学.新课程教学观1、用教材教”教学生学会,以三维目标整合发展,养成素质为目标,面向学生个体、小组.2、先学后教、边学边教;先做后导,做中有导,学中做→做中学,教为学服务,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3、多向传递、多元互动教学方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自主学习的方式,学生适应满足内需,激发内动力.3、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方面:传统教学观:重结果,轻过程,强调结论性知识讲解、记忆、积累.新课程教学观:重过程,重体验,突出知能生长,强调学会——会学;突出学生亲历事实的反思体悟和个性化智能建构.新旧课程教师教学行为变化对比三方面1、在备课行为方面:传统的教学行为1、教学计划制定⑴教学重点,知识点概述.⑵教学内容进度安排.⑶活动措施2、备课方式⑴目的为课堂知识讲析做准备,以完成进度为目的,单边活动.⑵课前写教案—讲课备忘录,超周备课,知识搬家.⑶看参考,备课手册,写教案,备课组集体研究进度、重点、难点、作业等四统一.4、教学设计5、⑴目标设计单一的知识、技能目标、目的要求混在一起.面对全班学生,目标无层次,无针对性.单边预设.⑵过程设计以知识讲析为线索展开封闭的教的程序:注入式、练习式.⑶设计主体—教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行为1、教学计划制定⑴学期教学任务分析. ⑵课程内容,活动进度安排.⑶教学检查、评价措施.⑷个学研究解决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研发项目课题.8/142、备课方式⑴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会学为目的,备教与学双边活动.⑵一条龙备课—课前、课中、课后备课.重学情分析指导—轮流合作备课—教师分备一个单元,各节同组一起交流讨论,个人再充实调整.⑶根据课标、预期目标和学生实际、独立设计教学方案—指导学的方案.3、教学设计⑴三维目标设计 ,面对不同差异学生分类分层有针对性设计目标.⑵师教与生学双线对应设计.以学生学习及设计为主,预设与非预设结合,体现新课程复合型结构的开放性全程设计.体现多元互动,情境创设,问题探究,信息技术整合,合作研讨等方法.⑶师生合作设计.2、在教学行为方面:传统教学行为1、教学指向⑴教材知识—教教材⑵教学对象—不足全班1/3,教师面对全班讲—与个别学生一问一答串问串讲.多数学生陪座、陪听、陪看2、教学方式 1、课堂封闭式⑵补差式⑶题海战—应考试⑷被动接受式3、教学过程方法⑴先讲后练,讲了简练先教后学,教了再学以教论学,学服从于教.⑵讲解—作业—考试,单一教学结构.新课程教学行为1、教学指向⑴用教材教→学生学会—会学,指向学生素质培养.⑵以个别指导、1、课程功能的改革目标.提出三维目标过去:单纯注重知识传授现在:注重知识与技能传授、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强调学习过程与方法2、课程结构的改革目标.过去: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现在: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经验课程新课程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均衡性:指课程设置层面上的均衡课程类型、内容、课时的比例合理和实践操作层面上的均衡各门课程实现整体优化,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综合性:指学科内综合、学科间综合、实践活动大综合.选择性:指课程类型多样,可灵活进行选择.3、课程内容的改革目标.过去:难、繁、偏、旧、注重书本知识现在:注重学生兴趣和经验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学教方式的改革目标. 过去:教:灌输式学:接受式现在:教:多元互动教学学: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反思体验整合建构学习方式学教方式的改革是学生整体素质生成的根本途径5、课程评价改革目标. 过去:注重学业成绩强调甄别、选拔功能现在: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强调评价的教育功能6课程管理的改革目标.过去:国家集中管理现在: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简政放权六、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七、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师观重磅推荐:百度阅读APP,免费看书神器1/4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教师是教育科学的研究者.3、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4、教师应该成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八、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什么要求1、服务.2、调控.3、反思.4、合作.九、新课程下如何备课1、备教材的利用价值.2、备课程资源的开发.3、备教学过程的设计.4、备学习方式的选择.5、备师生问题的生成.6、备教学活动的开展.十、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发现”,不只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的说,它是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发现”,是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比较高的境界.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教师应该有长期的、自觉的意识.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表达个体在自学中所产生的观点或存在的问题.作为教师,哪怕学生只发现一点点,也应予以鼓励,同时要尊重学生,增强其信心.学生能说多少就说多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必强求标准答案.即使学生的观点是错误的,也不要全盘否定,要对敢于表白自己观点的勇气予以肯定.学生自学发现后,还要继续鼓励他们“讨论再发现”.因为通过讨论,学生有辨析,有补充,发挥了群体力量,达到了更高层次的发现,促进了集体智慧的发展.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一次又一次的补充和辩论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越来越深入了.学生在经历了多次的锻炼后,也会逐渐地掌握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型结构.7、新课程的教学策略: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3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巧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用期待的眼光看待学生。
美国人罗森塔尔等人对小学生作了一次所谓的潜力测验,其实验只不过是一次一般的智力测验。他们随机抽取少数学生进行测试,测试后故意告诉他们的教师,说这些学生都是有潜力的学生,要求教师注意观察,但不要告诉学生本人。结果,那些被认为有潜力的学生的学习真的比其他学生进步快,这就是所谓的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他们的内心都是多姿多彩的世界,教师不要因为他是优等生,犯点小错就不去深究,也不能因为是学困生而遗弃,教师要以人为本,学会关爱、宽容。要做到真正的关爱学生,让宽容结出硕果,这需要教师具有一种独特的教育智慧。当教师遇到学生犯错误时,不要立即“拆穿、点破,”更不能公开指责,让学生难堪,要用非常委婉的方式,让学生知晓过错,促其觉悟,进而达到自律。多给学生涂些“肥皂水”,让他们的身心少受一些伤害。
实验表明,教师的期待是学生进步的一大动力。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公平对待和赏识,也特别希望老师多关注自己,所以作为教师应多给学生一些关注,用期待的眼光看待他们,让他们在关注和期待中主动地成长。当然教师的期待应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是恰如其分的期待,能让学生拓展憧憬未来的情感通道。
二、谨防“超限效应”,用尊重的眼光看待学生。
美国著名作家马可·吐温有一次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令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十分钟,牧师却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讲完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可·吐温非常气愤,不仅没有捐钱,还从盘子里偷走了两元钱。
通常来说,这种由于某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的极不耐烦的或反抗的心理现象,人们称它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我们的日常教育工作中经常可以见到,像教师拖堂,用同样一种方式重复传授同一内容等等,其结果是使学生的神经细胞处于抑制状态,不但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可谓得不偿失。特别是小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都尚未发育成熟,其自控能力还很差,一味地对其机械地重复传授知识,很容易使他们焦躁、不耐烦,“逼”急了甚至会产生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其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教师必须要考虑变换不同的表达方式或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地规避“超限效应”的产生,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崇尚“肥皂水”哲学,用关爱的目光注视每一位学生。
约翰·卡尔文·柯立芝于1923年成为美国总统,他有一位漂亮的女秘书,人虽长得很好,但工作中却常因粗心而出错。一天早晨,柯立芝看见秘书走进办公室,便对她说:“今天你穿的这身衣服真漂亮,正适合你这样漂亮的小姐。”这句话出自柯立芝口中,简直让女秘书受宠若惊。柯立芝接着说:“但也不要骄傲,我相信你同样能把公文处理得像你一样漂亮的。”果然从那天起,女秘书在处理公文时很少出错了。一位朋友知道了这件事后,便问柯立芝:“这个方法很妙,你是怎么想出的?”柯立芝得意洋洋地说:“这很简单,你看见过理发师给人刮胡子吗?他要先给人涂些肥皂水,为什么呀,就是为了刮起来使人不觉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