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背诵少阳太阴少阴病
伤寒论六经辩证歌诀
丁麝葱解呕不止, 烦燥气冲上咽喉,
(吐法也是治太阳病的一个办法, 其代表方为瓜蒂散。若改散为汤则疗效更佳) , 筋脉痉挛难伸回.
抵当汤
抵当水蛭虻桃黄, 少腹硬满热如狂, 小便自利无湿热, 身黄沉结淤血亢,
太阳欲解巳午未, 变证观脉随证详.
太阳病八特点:
1. 经证—分伤寒和中风.
2. 腑证—分为气分和血分.
3. 太阳犯胸—分虚烦和结胸.
4. 结胸类证—此不是结胸证, 分脏结, 热入血室, 太阳少阳合证.
5. 心下痞证—用五泻心汤治.
6. 太阳温病—含温病, 温病为重证.
7. 太阳合病—太阳少阴, 太阳阳明, 太阳少阳.
五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 心下热痞便不爽, 按之无物软不痛, 关上阳脉烦尿黄.
附子泻心汤
附子泻心寒热痞, 芩连黄泡煎附子, 下寒怕冷出汗补, 上热心胃轻泻宜.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黄连芩, 呕泻干姜甘枣参, 寒热交结心下痞, 气滞食积无痛行.
生姜泻心汤
生姜泻心参干姜, 黄连芩夏枣甘尝, 水热互结痞食臭, 腹鸣下利散水强.
虻蛭三十炒去脚, 同煎血下不再尝.
(热重于淤血的证用桃核承气汤. 淤血重于热的用抵当汤, 脉沉结. <内经> 淤血在下使人发狂,
淤血在上就使人善忘.)
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加附汤, 胸痹气短咳痛当, 阳虚畏寒夜卧甚, 脉沉弦缓舌淡详.
(桂枝汤去芍药, 再加附子. 如果脉促, 桂枝汤去芍药, 不加附子)
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黄连芩, 干姜夏枣会人参, 寒热互结胃虚痞, 肠鸣呕烦降胃行.
伤寒论背诵少阳太阴少阴病-V1
伤寒论背诵少阳太阴少阴病-V1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治疗思路。
其中,背诵伤寒论的三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是学习伤寒论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诊断能力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伤寒论背诵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共分为八十论,主要讲述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病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其中,背诵伤寒论的三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是学习伤寒论的重要环节。
二、少阳病少阳病是伤寒病的一种类型,病程较长,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耳鸣、目眩、胁痛等。
此外,患者还有心悸、口苦、口干、口渴、咳嗽等症状,严重者还伴有昏厥、抽搐等。
治疗方法:以清热解毒为主要治疗方法,宜用麻黄、桂枝等清热解毒药物。
三、太阴病太阴病是伤寒病的一种类型,又称太阴中风,主要表现为发热、寒战、腹泻、呕吐等。
此外,患者还有肢体酸痛、无力、口渴、尿短等症状。
治疗方法:以和中、清热为主要治疗方法,宜用芍药、甘草等和中药物,同时辅以黄连、黄芩等清热药物。
四、少阴病少阴病是伤寒病的一种类型,病程较长,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寒、口渴、心烦、水肿、腹泻等。
此外,患者还有胸闷、气促、乏力、嗜睡等症状。
治疗方法:以温阳、散寒为主要治疗方法,宜用桂枝、生姜等温阳药物,同时辅以苍术、附子等散寒药物。
五、总结伤寒论的背诵对于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诊断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背诵,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伤寒病的病因、病机、病状和治疗方法,更好地应用于实际临床。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伤寒论的背诵,不断提高自己的医学素养和临床能力。
伤寒论背诵条文归纳
伤寒论背诵条文归纳同学整理的伤寒背诵条文归纳~希望对大家记忆有帮助提纲:00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00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00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0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
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
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桂枝汤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0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0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0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0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
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0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
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0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伤寒论》原文背诵条例便捷背诵版(建议收藏)
《伤寒论》原⽂背诵条例便捷背诵版(建议收藏)【太阳病提纲】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恶寒。
【太阳病分类-太阳中风】2.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分类-太阳伤寒】3.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本证【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4. 太阳中风,阳浮⽽阴弱,阳浮者,热⽽发,阴弱者,汗⽽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鸣⽽呕者,桂枝汤主之。
5.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6.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证-兼证-桂枝加葛根汤证】7. 太阳病,项背强⽽⽽,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证-兼证-桂枝加厚朴杏⽂汤证】8.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汤主之。
9.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佳。
【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证-兼证-桂枝加附⽂汤证】10.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其⽽恶风,⽽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证-兼证-桂枝去芍药汤证】11.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证-兼证-桂枝新加汤证】12. 发汗后,⽽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姜各⽽两⽽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伤寒表实证-⽂黄汤证】13. 太阳病,头痛发热,⽽疼腰痛,⽽节疼痛,恶风⽽汗⽽喘者,⽽黄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伤寒表实证-兼证-葛根汤证】14. 太阳病,项背强⽽⽽,⽽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15.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下利,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伤寒表实证-兼证-葛根加半夏汤证】16.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伤寒表实证-兼证-⽂青龙汤证】17. 太阳中风,脉浮紧,恶寒发热,⽽疼痛,不汗出⽽烦躁者,⽽青龙汤主之。
汉传中医伤寒论类编补遗-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
“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 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 ”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
阳明上焦里实的结胸: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 “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118.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 必胸下结硬。(宋273) 附: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下之益甚,腹时自痛,胸下结坚。 (《脉经》)
修正为: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腹时自痛,自利,胸下结坚,下之益甚。
寒能生胀---腹满 中下焦寒,水饮不能化,它就不能消化了,胃中寒不能食了---食不下 饮气上凌就呕吐---呕吐 水饮盛,内寒不能气化,就下流,水性润下,满肚子都是水饮,它要拉肚 子,并且逐渐加重,止不住---自利 寒主收引,经脉气血不通,就时时腹痛,拉的时候疼的厉害些,不拉时候 绵绵而痛,得热则舒---腹时自痛 水饮虚寒加重而上逆心胸,阻于心下,就会出现胸下结坚---胸下结坚
111.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 胡汤主之。(宋99) 【小柴胡汤】 柴胡(半斤 80克) 黄芩(三两 30克) 人参(三两 30克) 半夏(洗,半 升 40克) 甘草(炙 三两 30克) 生姜(切,三两 30克)大枣(擘,十二 枚 20克)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 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 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 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 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 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伤寒论》六经体系之少阳病和厥阴病
《伤寒论》六经体系之少阳病和厥阴病好了,前两节课讲了表证和里证,今天进入讲伤寒论六经体系的半表半里证,它也分为半表半里阳证和半表半里阴证,性质偏于热的,称为少阳病; 性质偏于寒的,称为厥阴病。
那么半表半里是在人体的哪里呢?先来看看这段文句:“邪在半表半里,即是机体欲借诸脏器的协力作用,自呼吸、大小便、出汗等方面以解除疾病,而尚未得解除的形象。
邪在半表半里,邪无直接出路。
半表半里的治疗原则,禁止用发汗、攻下和涌吐的方法,其治疗大法只能是用和法”。
文句中“欲借诸脏腑、邪无直接出路”,都讲明了邪气不在表也不在里。
如果在,就是有出路了“。
再看,“邪在半表半里证,即机体欲借诸脏器的协力作用,自呼吸、大小便、出汗等方面以解除疾病”。
这文句中: 自呼吸,即是肺系,而肺连在血液循环系统上,属血液循环系统管; 大小便,大便属消化系统管,小便属泌尿系统管,而泌尿系统也是连在血液循环系统上,是血液中部分的废物垃圾排泄直接通道; 出汗,意思是指部分排泄物欲借皮肤毛孔排出。
这些说明什么呢?说明这个病邪,它没有固定的寄宿,就像宠中的老鼠,到处找出路 : 一会在表一会在里,即寒热往来,属半表半里的阳证,称为少阳病,小柴胡汤主之。
一会在上一会下,即上热下寒; 一会在肝一会在脾;又或一会在血管,一会在肾;一会拉清稀大便,一会拉燥屎;一会拉清长白尿,一会拉赤黄尿;一会这痛一会那痛等等,这些都是寒热错杂的表现,属半表半里的阴证,称为厥阴病,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也就是说,病位没有明显固定在表的,也没有明显固定在里的,那就归属为半表半里病。
它的病位:“就是没有固定的病位”。
(我这样说,你能理解吗?)它的病位不固定在表,也不固定在里,但它又会忽在表忽在里。
也可用排除法来理解,排除没有表证和里证,就是半表半里证。
例如,在临床中,如果遇到症状是忽表忽里,忽左忽右,忽上忽下的病人,你再看看患者的舌象,或参合整体症状,发现偏阳热的,就用小柴胡汤 ; 发现偏阴寒的,就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太阴病、少阴病17-19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太阴病、少阴病17-19太阴病一、病位:脾经、脾脏、四肢(太阴中风)二、成因:1.外邪直中太阴(外邪不经三阳,直接侵犯三阴之脏,由于内脏阳气素虚,病情重:腹痛腹满腹泻)2.邪由他经传来:太阳之邪可传太阴少阳之邪可传太阴(小阳抗邪不利)(阳明泻下过度)三、生理:经:从足走腹,脾主大腹,凡腹部疼痛胀满,若不属于阳明则属于太阴。
脏:运化水谷精微、水湿。
主升清,而下利。
(主统血)主管阴液最多:三阴四、证候特点与分类:太阴病:证候:1.太阴脏虚寒证:脾阳虚、脾气虚、运化失司、升降紊乱,邪从寒化、寒湿下注。
当温之。
宜服四逆辈。
(273,277)(此为太阴主证)2.太阴经脉受邪:行血气,营阴阳。
经脉气血失和。
腹满时痛(气不利则满,血不利则和),用桂枝加芍药汤。
疏通经脉,和里缓急。
若气滞血瘀加大黄(少量)化瘀止痛。
3.四肢烦疼证:太阴中风证。
四肢被风寒邪气所伤,四肢剧烈疼痛。
无全身发热,不能是阳证,没有头项强痛、额头疼痛、无偏头疼。
故归于太阴中风。
用桂枝汤。
五、太阴病预后:1.邪传少阴:脾虚寒,下利重,转为肾阳虚2.外薄(迫)阳明:太阴湿浊不化,日久从阳明燥化3.太阴病自愈证。
四肢烦疼证:邪在四肢末梢,邪伤表浅,人体阳气可自行祛邪外出。
湿浊内盛:当脾阳脾气恢复,可驱逐湿浊外泄。
但太阴脏虚寒证不可自愈。
太阴病提纲:1.太阴脏虚寒证,太阴脏证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脏结:内脏阳衰,阴寒内凝,正衰邪实,攻补两难,预后不良)。
(273)(太阴脏虚寒证的临床表现)1. 腹满、食不下、时腹自痛:脾阳脾气虚,运化失司,导致寒湿阻滞,气机不畅。
疼痛特点:时轻时痛,隐隐作痛,喜温喜按。
故它是寒证,虚证,得温按则缓解。
此为虚证(仅为寒湿之气),此外腹痛还有两种:厚姜半甘参汤(虚中夹实证,上午轻喜按下午重拒按,水湿内流,已经写成有形的痰浊阻滞)、腹痛不减减不足言(实证:24小时持续腹满腹痛拒按)2. 吐和自利益甚,脾阳虚,脾气虚,运化失司,升降紊乱,下利越来越重。
【经典】张仲景六经辩证中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经典】张仲景六经辩证中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东汉张仲景于公元三世纪初撰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
该书在流传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
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伤寒论》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
其间张氏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
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的合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六经为川,肠胃为海。
”《灵枢·百病始生》:“六经不通,四肢节痛,腰脊乃强。
”六经各分手足,分之即为十二经。
一、太阳病首先是体表肌肤上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和太阳经所过的地方所现出来的证状,包括太阳伤风, 太阳伤寒, 以及太阳温病等。
太阳病感冒身体强壮的七天会自愈,如果一周不愈,病邪就向里传。
疾病传变里传有两种, 一是入阳明, 一是入少阳。
二、阳明病阳明病就是进入胃及大肠系统, 病人会产生燥热, 所以身体强壮的人阳明无寒症, 全部是热症, 而且会饥饿,能吃全身冒冷汗, 全身热,且便秘, 大便排不出来。
表症如果传入阳明的话, 病毒就不会再往里走, 到此为止。
分两种情况:一虽然发热出汗,面目通红但是大便不干结,这时就用白虎汤。
在胃的下方有东西堵着的时候, 便秘, 肚子痛, 病人呈现的症状是朝食暮吐,说明这个东西堵在胃里面,这时候用大黄甘草汤。
有的人表症进入少阳,少阳如果没有治好的话, 就进入阴经。
阳是指是外面,属于腑,阴是里面指脏, 阴经就是进入肝心脾肺肾,进入内脏了。
三、少阳病进入少阳,也就是胆经和三焦经西医就是淋巴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症状是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甚至目眩。
在太阳的时候, 病人只会觉得寒,怕冷怕风。
但进入少阳,病人会忽冷忽热, 两个太阳穴会间有疼痛,间有恶心呕吐,甚至身体转侧疼痛,有这些症状我们就知道病人得了少阳病。
有两种汤剂可以治疗,小柴胡汤及大柴胡汤。
湖南中医药大学《伤寒论》48学时必背原文
湖南中医药大学《伤寒论》48学时必背原文及名解一、太阳病:1、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中风: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伤寒: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经证之中风表虚证1、桂枝汤证:①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③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服药方法以及注意事项:1.药后啜粥2.温覆微汗3.见效药停4.不效继进5.药后禁忌2、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中风兼经气不利):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麻黄、葛根加桂枝汤)3、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太阳中风兼肺气不利):①太阳病,下之微喘,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厚朴、杏子加桂枝汤)。
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4、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太过而致阳虚漏汗):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附子一枚加桂枝汤)5、桂枝去芍药汤证(太阳病误下后胸阳不振):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6、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太阳病误下后胸阳损伤):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7、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汗后营气不足身痛证):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太阳经证之伤寒表实证1、麻黄汤证(太阳伤寒):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先煮麻黄,去上沫)2、葛根汤证(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葛根汤与葛根加半夏汤证(太阳阳明合病下利、呕吐的证治):①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13伤寒论少阳病太阴病
6.太阴病辨证纲要 (1)太阴病提纲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 甚,时腹自痛。……(273)
脾阳脾气虚弱,寒湿内盛 脾运化失司,气机升降紊乱 清气不升,寒湿下注
腹满,时腹自痛 呕吐,食不下 自利
(2)太阴虚寒证
脾阳虚弱,运化失司,寒湿下注
自利不渴
下利
脾虚寒下利
口不渴
热性下利
伴口渴
少阴虚寒,津液不化
2.少阳的病理
少阳病的成因 (1)少阳本经受邪: ——素体虚弱,抗邪无力,外邪直接侵犯少阳经 脉而成; (2)邪由他经传来 ——太阳病失治误治,邪传少阳; ——厥阴病阳气恢复,脏邪还腑,阴病出阳,其 邪气也可以外出少阳。
少阳病的病位
从原文来看,病变主要涉及到足少阳胆经、 胆腑和手少阳三焦。
后世将少阳病称为半表半里,主要是针对三 阳病的定位和区别而言,和阳明病相比:
② 少阳腑证:
胆火内郁,枢机不利,进而影响脾胃升降,可见口苦、咽 干、目眩,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等。
热郁胆腑,伤津耗液,使胆腑精汁浓缩成实时,就会出现 胆腑热实症,见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
③ 少阳兼证:
少阳病常外兼太阳之表,内兼阳明里实或太阴脾虚,或心 胆不宁的证候。
4.少阳病的治疗禁忌
少阳病禁用汗、吐、下,但当少阳兼表、兼里 的时候,在和解的基础上兼以汗、下,则为灵活 应用,不属违反少阳病的治疗禁忌。
两药皆味辛,以其辛散,可以助柴胡疏通气 郁,针对少阳容易气郁的特点;
又可以和胃降逆止呕,针对少阳病胆热犯胃, 胃气上逆而喜呕、多呕的特点;
还可以化痰、消饮、去水,助三焦水道之畅 达,针对少阳病容易生痰、生饮、生水的特点。
小柴胡汤
人参、甘草、大枣
【《伤寒论》三阳三阴六经病提纲】白话文
【《伤寒论》三阳三阴六经病提纲】白话文世界万事万物皆可分为阴阳,一身亦可分为阴阳。
张仲景认为,人体有三阳病,三阴病。
三阳从表到里分别是太阳、少阳、阳明;太阳是表,阳明是里,少阳是半表半里。
三阴从表到里分别是少阴、厥阴、太阴;少阴是表,太阴是里,厥阴是半表半里。
三阳有三阳的系列病证,三阴有三阴的系列病证。
疾病的一般传变规律是由阳及阴,由表入里,病情是逐渐加重的,反之则反。
人体疾病可以概括分为六经八纲之病。
何谓六经八纲?六经,是太阳、少阳、阳明、少阴、厥阴、太阴。
八纲,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阴阳是辩其大纲,表里是辩其病位,寒热是辩其病邪性质,虚实是辩其体质。
需要注意的是,仲景所谓的六经并非经络名称。
1、太阳病第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的脉象是浮,发烧怕冷,头项僵痛,出汗或者不出汗,怕风或者不怕风,嗓子痛或者不痛,咳嗽或者不咳嗽,流清鼻涕或者不流,吐清痰或者不吐,身上困或者不困,四肢酸痛或者不痛,胸满或者不满,鼻子流血或者不流血,大小便正常,饮食正常。
太阳病就是民间俗说的冻着了,典型的外感病。
太阳病的共同特征是脉浮,发烧怕冷。
根据是否头脖子肩膀僵痛,可以细分为桂枝汤和葛根汤病,根据是否出汗,可以分为桂枝汤和麻黄汤病。
脖子不痛,就是桂枝汤,出汗,也是桂枝汤,如果头和脖子肩膀僵痛,就是葛根汤,如果不出汗,就是麻黄汤。
其他都是或然症状。
太阳病属于三阳病的表病,对于表病,要采取的施治方法是发汗。
(不能采取其他施治方法?其他方法都属于误治?)自从明清以来,医生害怕热药,只要一看到发烧,就认为是热病,就使用大量寒凉药物清热,导致疾病越施治越严重,这一陋习亟待改正。
临床只要看到病人脉浮,发烧怕冷,再加上其他一些或然症状加以佐证,就可以证明是纯粹是太阳病,就要使用温热药去寒,代表方子就是桂枝汤、葛根汤和麻黄汤。
2、少阳病第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病的脉象是弦细,身体指征是口苦,咽干,目眩。
伤寒论》背诵条文(郝万山教授版本)
伤寒论》背诵条⽂(郝万⼭教授版本)1太阳病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中风表虚证12. 太阳中风,阳浮⽽阴弱,阳浮者,热⾃发,阴弱者,汗⾃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鸣⼲呕者,桂枝汤主之。
13.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53.病常⾃汗出者,此为营⽓和,营⽓和者,外不谐,以卫⽓不共营⽓谐和故⽿。
以营⾏中,卫⾏脉外。
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54.病⼈藏⽆他病,时发热⾃汗出⽽不愈者,此卫⽓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其⼈恶风,⼩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汤主之。
⼆、伤寒表实证35.太阳病,头痛发热,⾝疼腰痛,⾻节疼痛,恶风,⽆汗⽽喘者,⿇黄汤主之。
31.太阳病,项背强⼏⼏,⽆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下利,葛根汤主之。
33.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疼痛,不汗出⽽烦躁者,⼤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瞤,此为逆也。
39.伤寒脉浮缓,⾝不疼但重,乍有轻时,⽆少阴证者,⼤青龙汤发之。
40.伤寒表不解,⼼下有⽔⽓,⼲呕发热⽽咳,或渴,或利,或噎,或⼩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青龙主之。
41.伤寒⼼下有⽔⽓,咳⽽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青龙汤主之。
三、表郁轻证23.太阳病,得之⼋九⽇,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不呕,清便欲⾃可,⼀⽇⼆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汗、更下、更吐也;⾯⾊反有热⾊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汗出,⾝必痒,宜桂枝⿇黄各半汤。
△△【六经辩证…之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之...
△△【六经辩证…之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之...【六经辩证…之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之二@快问中医@株洲齐国华【少阳病】,张仲景在临床看到得了伤寒病以后,一些病人既不像太阳病那样,又不是阳明病,而是表现出来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痞苦满,默默不欲饮食。
表现出来的呢往往是一些胆火。
口苦、咽干、目眩是不是胆火?心烦喜呕是不是胆火扰心?胆火犯胃是不是就喜呕?胆火属少阳,这类病被张仲景叫作少阳病。
少阳病与太阳病之间关系也很密切。
太阳病如果治疗不及时,也能传到少阳,但阳明病不会传。
“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
这是少阳病,并不是说少阳病一定是少阳经的病,就像阳明病其实跟阳明经络相关不大。
你说太阳病跟太阳经络很密切,其实到三阴那跟经络基本无关了。
不要认为太阳病都是太阳经络的病。
你看太阳病包括了喘的症状,它包不包括肺的病变啊?非照道理是属于什么?手太阴肺,对不对?那严格来说的话,那肺的病变是不是应该为太阴病变,但偏偏在太阳病变中。
这是从临床实践中来的,是非常的灵活,往往最实际的东西、最现实的东西就不是完美的。
我们讲到太阳的时候叫三阳,阳明叫二阳,那少阳是一阳。
我们讲到太阳的时候太阳是卫气,阳明的时候是胃气,其实少阳是胆气、胆阳。
从脏腑来讲,但其在身体里起什么作用呢?《黄帝内经》里讲: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
可见胆的重要性。
因为胆是主少阳、一阳,是阳气的初生。
从八卦来讲,是震卦,是阳气虽然非常弱,非常小,但有种向上的趋势,就像初生的太阳。
这少阳之气,能鼓动全身的阳气一起运动。
为什么十一脏取决于胆呢?就是十一脏都需要靠着胆气去推动、去调理,相当于班里的文娱委员,虽然大家学习很用功,还是需要文娱委员去活跃气氛。
如果缺乏这个角色,这个班级就会死气沉沉。
一个成功的班级需要班长这个君主之官厉害,也要靠文娱委员这个少阳之气。
这个胆气就是这样,虽然很小,但蒸蒸日上,对全身脏器都有调节作用。
所以它的作用部位在全身,在十一脏。
伤寒论-背诵-少阳太阴少阴病
*
半夏散及汤313.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白通汤314.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白通加猪胆汁汤315.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
添加标题
欲解时291.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02
03
添加标题
吐利292.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
八九日293.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但厥无汗294.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恶寒身蜷295.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
阴阳俱紧283.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01
被火气劫284.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02
*
脉细沉数285.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01
脉微286.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
三阳为尽270.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脉小者271.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欲解时272.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
*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你的观点
为病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太阴中风274.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欲解时275.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伤寒论经病选方歌诀—少阳病篇
伤寒论经病选方歌诀—少阳病篇
二、少阳病证少阳病证
少阳主枢顺畅达, 口苦咽干目眩花,
寒热往来气热郁, 玄细沉紧肋痛发,
经证暴聋目赤痛, 腑证口苦呕烦加,
关脉浮大盗汗眠, 三阳合病少阳查,
少阳三禁汗吐下, 随证权变治勿差,
少阳欲解寅卯辰, 小柴胡汤主治佳.
少阳病有三个特点:
1. 经证—耳聋, 目赤, 头痛, 治小柴胡汤.
2. 腑证—口苦, 心烦, 喜呕,
3. 三阳合病, 治在少阳—关脉浮大, 盗汗, 欲眠, 治从少阳, 治小柴胡汤
少阳病汤证歌诀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少阳宗,
参夏甘芩姜枣同,
寒热往来肋痛疸,
口苦脉弦呕烦从,
胆胃不合兼扶正,
胃虚气逆苔白逢,
柴胡桂枝合方用,
太阳少阳两经功。
(方中柴胡量大用半斤)。
郝万山老师讲伤寒论学习备忘之少阴病一
郝万山老师讲伤寒论学习备忘之少阴病一大厚生2020年12月整理少阴病概述病位:肾经;心、肾;成因:(1)外感直中少阴;(2)邪由他经传来:表里传:太阳之邪传少阴;循经传:太阴之邪传少阴;生理:肾经:从足入腹,络膀胱属肾,穿膈过肺,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络心,注胸中。
水火既济,心肾相交。
心:为火脏,为阳中之太阳,主血脉,主神志,心阳旺,心血充,气血循环不息,精神为之振作,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肾:为水脏,主水液,藏精气,内寄元阴元阳,是五脏六腑阴阳之气的根本;证候特点与分类少阴病是一组心肾阴阳俱衰而又以肾阳虚衰为主的具有全身性正气衰弱的证候。
(1)脏证1)寒化①当素体阳虚而阴盛的时候,外邪从阴化寒,出现少阴的寒化证②涉及阳衰阴盛证,治疗用四逆汤③涉及到阴盛戴阳证,治疗用白通汤④涉及到阴盛格阳证,治疗用通脉四逆汤⑤涉及到阳虚身痛证,治疗用附子汤⑥涉及到阳虚水泛证,治疗用真武汤(2)热化①当素体阴虚阳亢的时候,外邪从阳化热②阴虚火旺,心肾不交证,治疗用黄连阿胶汤③阴虚水热互结证,治疗用猪苓汤(3)经证:咽痛(4)兼证①兼太阳:太少两感:麻黄附子细辛汤,等等②兼阳明:急下阳明,以救少阴;釜底抽薪(5)其他:少阴阳郁证:四肢发凉,少阴阳气内郁造成的:四逆散重要条辩: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282,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
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283,病患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
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285,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286,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
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阳衰阴盛证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一次量:甘草15,干姜12,生附子10伤寒论中,干姜与附子同用的,是用生附子。
只有一个例外,是乌梅丸。
是干姜与炮附子同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少阳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 也。
中风264.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 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脉弦细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 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 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
转少阳266.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 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 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7
可发汗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 桂枝汤。
自利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 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脾家实278.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 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 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 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8
桂枝加芍药汤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 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 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六七日322.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 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脉沉者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 四逆汤。
23
四逆散318.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 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 者,四逆散主之。
猪苓汤319.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 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口燥咽干320.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 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4
色纯青321.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 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 汤。
11
阴阳俱紧283.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 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被火气劫284.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 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 也。
12
脉细沉数285.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 里,不可发汗。
脉微286.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 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身体痛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 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桃花汤306.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 汤主之。
19
二三日307.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 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 Nhomakorabea 花汤主之。
下利便脓血308.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 可刺。
吴茱萸汤30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 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续自便利280.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 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 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9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10
但欲寐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也。
欲吐不吐282.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 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 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 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 故令色白也。
欲解时291.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吐利292.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
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15
八九日293.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 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但厥无汗294.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 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 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白通加猪胆汁汤315.少阴病,下利,脉微 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 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 出者死;微续者生。
22
真武汤316.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 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 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 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 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 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 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恶寒身蜷295.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 手足逆冷者,不治。
16
四逆者296.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 者,死。
头眩297.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 冒者,死。
四逆恶寒298.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 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息高者299.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17
脉微细沉300.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 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 躁不得卧寐者,死。
麻黄细辛附子汤30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 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麻黄附子甘草汤30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 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 故微发汗也。
18
黄连阿胶汤30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 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附子汤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 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13
脉紧287.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 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 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下利288.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 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
恶寒而蜷289.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 欲去衣被者,可治。
14
少阴中风290.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 为欲愈。
坏病267.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 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 治之。
3
三阳合病268.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 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阳去入阴269.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 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4
三阳为尽270.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 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 受邪也。
20
猪肤汤310.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 心烦,猪肤汤主之。
桔梗汤311.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 甘草汤;不瘥,与桔梗汤。
苦酒汤312.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 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21
半夏散及汤313.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 及汤主之。
白通汤314.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脉小者271.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 也。
欲解时272.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5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6
为病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 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 鞕。
太阴中风274.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 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欲解时275.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