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万山讲《伤寒论》

合集下载

郝万山讲《伤寒论》病案精点录

郝万山讲《伤寒论》病案精点录

学经典记病案《伤寒论》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一、麻黄连翘赤小豆汤:①夜间荨麻疹、瘙痒、脉浮;②急性肾小球肾炎,头面浮肿、脉浮;③急性黄疸性肝炎,面黄如橘皮色、瘙痒、脉浮。

“不一定感冒表证才有脉浮”。

(刘渡舟治验)二、外散表寒,内化食滞治疗小儿发热不退,舌苔黄腻。

(郝万山治验)三、栀子豉汤治疗热邪留扰胸膈而作喘,患者每于五一而发病,十一而愈,因大渴后饮冷而致。

方以焦栀子15g淡豆豉15g(北京东直门医院宋孝至教授治验)四、柴胡桂枝甘姜汤:口渴、便溏、心情不舒(肝郁脾阳虚)五、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治疗河北某化工厂毒气伤(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六、桂枝汤加葛根汤(桂枝10g芍药15g葛根30g)治颈肩肌肉紧张综合征、颈椎病效果明显。

可加祛风湿药如威灵仙10g秦艽10g,鸡血藤30g。

(郝万山)七、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小儿面白、舌质淡、发热、咳喘反复发作虽用麻杏石甘汤加银花、连翘、芦根但易反复案例一周效佳,后从未发作。

(任应秋)八、桂枝新加汤治疗产后身疼痛,生姜量应大一些,属营血不足,肌肤失养。

而气血不足,内脏失养的可用八珍汤、人参养荣汤。

(刘渡舟治验)九、小青龙汤主治的痰饮证为“咳吐大量泡沫痰,入盂化水”(寒饮射肺)。

面部胖肿,为水气盛的表现;面色黧黑为水气盛;面部色素沉着为水斑。

秋燥的咳嗽吐的白色泡沫痰,量较少。

不可久用,以防伤阴动血;缓解后以苓桂剂善后。

十、细辛不过钱之说,最早见于南宋陈承《本草别说》,现已佚失。

《证类本草》引《别说》的话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

《本草纲目》引用陈承的话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北京阜外医院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冶疗病窦综合征用细辛15~30g。

细辛含黄樟醚,是一种致癌的成分,故不能常用久用。

十一、汉代的度量衡与现代的换算班固《汉书·律历志》“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精品资料).doc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精品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目录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2)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3)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4)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4)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 (11)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14)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19)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 (20)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 (23)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26)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 (29)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主表例如:浮脉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第5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6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7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8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9篇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10篇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11篇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12篇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13篇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14篇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112方第15篇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执水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水执小时,一昼夜12段)第16篇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17篇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郝万山老师伤寒论研究生讲座讲稿

郝万山老师伤寒论研究生讲座讲稿

郝万山老师伤寒论研究生讲座讲稿发表者:赵东奇(访问人次:1418)目录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2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3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4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4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11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14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19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20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23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26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29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主表例如:浮脉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辨霍乱病脉证并治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112方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清通“圊”,欲通“续”,自可即“犹,宜”。

辨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吐篇》)辨不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吐篇》)辨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下篇》)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下篇》)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以下简称《汗吐下后篇》)后8篇,应了解,特别是8篇中出现的而未在中十篇中的条文。

(完整word版)郝万山伤寒论讲义

(完整word版)郝万山伤寒论讲义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目录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2)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3)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5)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6)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 (18)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23)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30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 (33)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 (37)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41)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 (46)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主表例如:浮脉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第5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6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7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8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9篇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10篇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11篇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12篇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13篇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14篇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112方第15篇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执水执水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第16篇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17篇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清通“圊”,欲通“续”,自可即“犹,宜”。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共70讲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共70讲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共70讲1、1《《郝万山伤寒论讲稿共郝万山伤寒论讲稿共70讲讲》》第第01讲讲《《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的的张仲景和曹操、刘备、华佗都是同时代的人物,这正是东汉末年。

这个社会背景正是战争连年不断,而且天灾连背景正是战争连年不断,而且天灾连年不断年不断的这样一个社会背景。

所以我们了解他的生卒年月,主要是了解他的生活的时代背景。

籍贯:他是什么地方的人?他是东汉南阳郡涅阳人,这个地方相当于如今的河南省南阳地区邓县。

邓县有一个东稂镇,东稂镇的西北1.5公里左右有一个张寨村,这个张寨村在清朝的末年,北门还保存着。

这个北门上2、面有一个石头刻的匾额,上面写着“古涅阳县“。

所以由此可以证明,这个河南省南阳地区邓县的张寨村就是古涅阳县的县址。

张仲景就是这个地方的人。

我们在这里考察他是什么地方的人有什么作用?因为他是什么地方的人,在他所写的著作里就有方言的特征,所以我们知道他是什么地方人,主要是为了读他的书,对他书中方言的精确含义能够认真的了解。

你比方说,在《伤寒论》中有许多地方谈到了“桂枝不中与之也桂枝不中与之也“,“柴胡不中与之也柴胡不中与之也“,这个“中中“和和“不中不中“直到今日,仍旧是河南地区的方言。

“中中“就就是是“可可“的意思3、,的意思,“不中不中“就是不行,就是不行,“不中与之不中与之“就是不行与就是不行与之,之,这是典型的河南当地的方言的特点。

又比方说,在《伤寒论》中这个“熬“字,我们现代的《《词源词源》》说:说:“小火小火2渐渐煮就是熬渐渐煮就是熬“,象我们现代汉语中通常所说的熬粥,熬药都是这个意思。

在《伤寒论伤寒论》》中有中有“巴豆,熬,去油巴豆,熬,去油“,,“虻虫,熬,去虻虫,熬,去翅足翅足“,,“白粉熬香白粉熬香“,,“杏仁,熬黑杏仁,熬黑“。

假如我们用今日的这个“小火渐渐煮“来解释这个“熬“的话,杏仁,小火渐渐煮怎么能4、煮黑呢?巴豆,小火渐渐煮,怎么能煮去油呢?特殊是那个白粉,就是白米粉假如加上水小火渐渐煮的话,那就煮成稀糊了,怎么能煮香呢?那我们要考察这个字的话,怎么考察?这可能是仲景当时用的一个方言。

郝万山讲伤寒论

郝万山讲伤寒论

郝万山讲伤寒论大家好,我们上课。

上节课我们谈了太阳病的提纲,谈了太阳病分类提纲的太阳中风证。

那么“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我们把它作为整个太阳病的提纲,因为这三个症状同时出现,它提示了太阳肌表受邪所表现的临床特征,它提示了太阳病主要是表证,所以我们把它作为太阳病的提纲。

以后只要见到“太阳病”这三个字,它都应该包括脉浮,头项强痛和恶寒这三个临床症状。

由于人体的体质有不同,也由于感受邪气的性质有差异,所以对于太阳病来说就可能出现了不同的类型。

我们上次课谈到了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我们分析了它的每一个症状的病机,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太阳中风证的病因、病机是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

我们今天接着讲太阳病的分类的第二个证候-太阳伤寒。

原文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伤寒是寒邪伤表阳的证候。

寒是阴邪,它最容易伤阳气,所以寒伤阳气伤得最重,肌表阳气――太阳的阳气被伤,温煦失司,所以恶寒这个症状必然最先出现,而且也最重,所以原文说“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强调了恶寒这个症状先出现。

那么什么叫“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就是有的病人,“或”就是“有的”,有的病人找你看病的时候,已经出现了发热,有的病人找你看病的时候,还没有出现发热,这是怎么回事儿?这是因为太阳伤寒的发热是寒邪闭郁阳气,阳气郁积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够表现为发热。

它不像中风,中风呢,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风邪伤卫阳,很快就引发卫阳出现了一种病理性的亢奋,这就像我们洗热水澡、温水澡,一洗我们身上就暖和了,你要洗冷水澡时候,常常赶紧冲啊,冲完了之后把身上擦了一大遍,过了一会儿才觉得身上暖和。

所以太阳伤寒寒邪伤表以后,阳气郁积到一定程度后才可以表现为发热,因此这个发热出现的时间有的人就早一些,有的人就晚一些。

但是对于太阳伤寒证来说,迟早是要出现发热的。

如果自始至终这个病就不出现发热的话,那就不能够诊断为太阳伤寒,那就要考虑这可能是少阴伤寒。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12~14集(桂枝汤,麻黄汤)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12~14集(桂枝汤,麻黄汤)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12~14集(桂枝汤,麻黄汤)第十二集第十三集第十四集课程回顾:1.郝万山讲《伤寒论》第01集2.郝万山讲《伤寒论》第02集3.郝万山讲《伤寒论》第03集4.郝万山讲《伤寒论》第04集5.郝万山讲《伤寒论》第05集6.郝万山讲《伤寒论》第6~8集7.郝万山讲《伤寒论》第9~11集第12讲桂枝汤的禁忌证、桂枝汤的加减应用(1)大家好,时间到了,我们上课。

上一次课,我们一直在讲桂枝汤的适应证。

我们讲义上把桂枝汤在太阳病篇的适应证的条文都罗列起来了,我按照它的适应范围,大体作了这么一些归类。

我们刚才读原文的时候,读完第44条以后就读到56条,中间有一条原文我们没有读,就是第45条,现在回头来看看45条。

讲义的第18页,“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太阳病应当汗解,如果先用了发汗的方法,(表邪)没有解除的话,也许是病重药轻,也许是这个人的特殊的体质,一汗不解,你可以再汗。

结果你一看一汗不解就着急了,“而复下之”,这个“复”字当“反”字来讲。

反复反复是个同义词,你怎么知道当“反”字来讲?因为后面说“而反下之”,你就知道原来这个“复”当“反”字来讲。

你反而用了下法,所以他强调了“脉浮者不愈”,这个脉浮病不好是病在表的缘故,浮为在外,你反而用了下法,当然这个病就不会好了。

在这种情况下,脉浮,病在外,要解表的话,还能用麻黄汤吗?不能用麻黄汤了。

所以这一条,45条,就属于我们这里所说的表证汗、下后,正气受挫,表证仍在这个范围。

56条我们刚才谈过了,下面我们看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如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这一条注家比较困惑的是,“其气上冲”是什么意思。

有人说,是肺气的上逆,肺气的上逆不就是咳嗽和喘吗,咳嗽和喘单用桂枝汤可以吗?不可以。

有人说是胃气的上逆,胃气的上逆不就是恶心、呕吐吗?恶心、呕吐单用桂枝汤行吗?也不行。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21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21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21三、厥逆证:1.厥证提纲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337)厥:专指手足厥冷,不指昏厥。

阴阳气相顺接:阴精阳气运行周身,如环无端。

外荣四肢,内荣脏腑。

阴阳气不相顺接:阴精阳气不能外达于四末1.阴精阳气略衰而寒凝;寒厥(少阴病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四逆汤)、血虚寒厥(当归四逆汤):脉因有紧象、虚象。

2.阳气极度虚衰;脏厥(心肾阳衰的基础上又有厥阴肝和心包的相火衰竭:四逆汤)、寒厥(少阴病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四逆汤):脉为虚象。

3.有形病理产物(水、饮、痰、蛔等)阻滞:蛔厥(上热下寒:乌梅丸)、水饮之厥(茯苓甘草汤)、痰阻胸阳之厥(瓜蒂散):脉为实象、紧象。

4..阳气内郁:热厥(热邪内闭,不能外达,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白虎汤、大柴胡汤)、气郁作厥(四逆散):脉为实象。

2.热厥:热邪内伏,使阳气内郁而不能外达(厥阴病)清法用:白虎汤,下法用大柴胡汤。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1.先热后厥,见厥而热不退,这为热厥)(若先厥后热,见热而下利清谷不止,这是寒厥的阴盛格阳),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2.厥深者热也深,厥微者热也微,儿童多见、感染中毒性休克早期病人),厥应下之(热未成实用清法,热已成实用下法:大柴胡汤,既泻实热,又疏通气郁),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若用辛温发汗法,则里热上攻,火热上炎)(335)伤寒,热少厥微(热厥轻微,热郁体内,肝失疏泄,阳气不能外达,原来应有小便短赤),指头寒(为热厥轻证),默默不欲食(气机郁结,肝气郁结,情志不爽),烦躁(郁热扰心,)数日,小便利,色白者(热已解),此热除也,欲得食(肝气疏达,胃气调和),其病为愈。

若厥(由指头寒变成厥,热郁加重)而呕(由默默不欲饮食变成呕,肝热犯胃,阳气内郁加重),胸胁烦满者(肝经气郁),其后必便血。

(肝经郁热下迫大肠,可考虑用白头翁汤)(339)伤寒脉滑(里热,但此热未有成实,没有和有形病理产物结合)而厥(热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上一页到目录?? ?? 第01 讲《伤寒杂病论》的作者第01??讲??《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张仲景和曹操、刘备、华佗都是同时代的人物这正是东汉末年。

这个社会背景正是战争连年不断而且天灾连年不断的这样一个社会背景。

所以我们了解他的生卒年代主要是了解他的生活的时代背景、籍贯。

??他是什么地方的人他是东汉南阳郡涅阳人这个地方相当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地区邓县。

邓县有一个东稂镇东稂镇的西北1. 5公里左右有一个张寨村这个张寨村在清朝的末年北门还保存着。

这个北门上面有一个石头刻的匾额上面写着quot古涅阳县quot。

所以由此可以证实这个河南省南阳地区邓县的张寨村就是古涅阳县的县址。

张仲景就是这个地方的人。

??我们在这里考察他是什么地方的人有什么作用因为他是什么地方的人在他所写的著作里就有方言的特征所以我们知道他是什么地方人主要是为了读他的书对他书中方言的准确含义能够仔细的了解。

??你比方说在《伤寒论》中有很多地方谈到了quot 桂枝不中与之也quotquot柴胡不中与之也quot这个quot中quot和quot不中quot直到今天仍然是河南地区的方言。

quot中quot就是quot可quot的意思quot不中quot就是不可quot不中与之quot就是不可与之这是典型的河南当地的方言的特点。

??又比方说在《伤寒论》中这个quot熬quot字我们现代的《词源》说quot小火慢慢煮就是熬quot象我们现代汉语中通常所说的熬粥熬药都是这个意思。

在《伤寒论》中有quot巴豆熬去油quotquot虻虫熬去翅足quotquot白粉熬香quotquot杏仁熬黑quot。

如果我们用今天的这个quot小火慢慢煮quot来解释这个quot熬quot的话杏仁小火慢慢煮怎么能煮黑呢巴豆小火慢慢煮怎么能煮去油呢特别是那个白粉就是白米粉如果加上水小火慢慢煮的话那就煮成稀糊了怎么能煮香呢??那我们要考察这个字的话怎么考察这可能是仲景当时用的一个方言。

郝万山讲《伤寒论》:三承气汤证治(7)

郝万山讲《伤寒论》:三承气汤证治(7)

郝万山讲《伤寒论》:三承气汤证治(7)大家好,时间到了,我们上课。

我们上节课主要讲的是阳明的热证。

阳明的热证包括了热在上焦,热在中焦和热在下焦,这些证候的成因都是阳明经脉有热,误下以后使余热入里所造成的。

如果余热留扰上焦,出现心中懊憹,出现心烦,出现但头汗出,那就是热郁胸膈证,我们治疗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热。

如果热在中焦,胃热弥漫的,就是我们上次课所谈到的“伤寒,脉浮滑,此表无寒,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这叫胃热弥漫证。

同时我们又在上次课介绍到了白虎汤的另外一个适应证,就是治疗三阳合病、阳明热盛,出现腹满身重、难以转侧、谵语、遗尿等等这些临床表现。

对于三阳合病来说,阳明热盛当然就可以清解阳明之热为主,也是白虎汤的适应证。

如果热在中焦,胃热弥漫,热盛耗气,热盛伤津而造成胃热弥漫、津气两伤的,这是我们上次课所谈到的。

在《伤寒论》中涉及到胃热弥漫、津气两伤的证候,一共有5 条,这5 条原文提示了四大症状。

首先是身大热,原文说“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提示了热邪处于一种弥散周身,充斥内外的的状态。

大汗出,是在第26 条提出的“大汗出后”,脉洪大,也是在第26 条提出来的“脉洪大”。

这5 条中最突出的一个症状是大烦渴不解,舌上干燥而烦,欲得饮水数升,渴欲饮水,口干舌燥,特别突出了一个口渴的证候。

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白虎加人参汤适应证中,出现大烦渴不解的病机是什么,一方面是因为热盛伤津,内有所缺,必外有所求,津液不足了,人的本能就要引水自救,所以有口渴,可是热盛耗气,气不化津,渴了水之后又不能气化成津液,所以仍然不能够解渴,所以《伤寒论》中才提出来“大烦渴不解,欲饮水数升”的这样突出的口渴的症状。

除了上述的这四大症状之外,在《伤寒论》的原文中关于胃热弥漫、津气两伤的证候还提到了两个类似于虚像的证候,这就是“时时恶风,或者背微恶风寒”。

这一方面是由于大汗出的过程中,腠理开泄,汗孔开张,经受不起外来风寒邪气的吹袭,这叫不胜风袭,同时也是因为热盛耗气、气不固表的表现,治疗用白虎加人参汤,辛寒折热兼以益气生津,这是我们上次课讲到的最后的内容。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少阳病14-16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少阳病14-16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少阳病14-16 少阳病:一、病位:足少阳胆经、腑;手少阳三焦腑二、成因:少阳本经受邪;邪由他经而来:太阳;厥阴之邪还复少阳三、少阳:经:行于头身两侧,络肝属胆,经别入季胁,布胸腔、过心脏(有心烦,心脏病,“胆心病”)。

腑:藏精汁喜疏泄:排放有规律:1.阳明之气可降;2.太阴之气可升。

阳明受纳与太阴运化主决断:调畅情志:精神愉悦而少忧郁心情轻松而少焦虑思维果断而少犹豫寄相火:不亢不烈,如日初出,蒸蒸日上,作用部位:对全身有温煦长养促进作用。

阳气:一阳,小阳,对五脏六腑的新陈代谢有温煦长养的作用。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三焦:焦:燃烧,三:多。

人体全身多处具有能量转换代谢的场所。

水火气机的通道。

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三焦和膀胱都能向体表输布阳气,所以三焦与表有关)。

三焦气机调畅,太阳表气调和。

少阳:半表半里(即:少阳主枢,非一半表一半里,也非表里之间的夹层):它区别于表、里,但与表里有关,但作用于全身,外可以合太阳,内可以合阳明,如门轴。

门轴的灵活运转关系到门的开合,在外(太阳)可以开,在里(阳明)可以合,少阳调和,则表气调和,里气调和。

四、少阳病的特点和证候分类:特点:1.易经腑同病2.易气郁、易化火(少阳)3.易生痰、生饮、生水(三焦水道不利,水邪内留)4.易伴发太阳(三焦的影响)、阳明、太阴(少阳的影响)不和1.经证:目赤、耳聋、胸胁苦闷、往来寒热2.腑证:口苦(胆火上炎的表现)、咽干(少阳郁火伤津)、目眩(少阳郁火上扰心窍)、心烦(少阳郁火扰心)、喜呕(胆火郁火犯胃)、莫莫不欲饮食(胆火内郁,胆火犯胃)经腑同病:小柴胡汤,统治1. 兼证:兼太阳表证:柴胡汤+太阳表证方兼阳明里实:大柴胡汤兼太阴脾虚:柴胡桂枝干姜汤(少阳+脾虚+津伤)兼心神不宁:柴胡汤+镇心安神药五、少阳治法和治禁太阳主表:其气畏闭(寒邪闭表),发汗以启闭;阳明主里:其气畏亢(邪热亢盛),清下以平其亢;少阳主枢:其气畏郁(门轴不转),合枢机解郁结,和解以疏郁少阳治禁:禁汗吐下,利小便:少阳阳气是小阳,抗邪不足,用汗吐下,对邪气起不到驱除治疗作用,只能白白损伤少阳正气,使病情恶化。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概说 -P11、太阴病的病变部位2、太阴病的成因3、太阴的生理4、太阴病的证候特点与分类5、太阴病的预后。

一、太阴病辨证纲要 -P4二、太阴脏虚寒证(太阴病本证) -P5三、太阴经脉气血失和证(太阴病兼变证--太阴病腹痛证)-P7四、太阴中风证(太阴病欲愈候--太阴四肢烦疼证)-P 9五、太阴病的预后–P11(一)太阴病转愈–P111、太阴中风,可以自愈。

2、太阴下利自愈证(太阴腐浊不化证)。

(二)太阴病转属阳明的辨证(太阴外薄阳明证)。

-P13(三)邪传少阴–P13概说太阴病是阴证的初期阶段,我们在讲原文之前,我们先对太阴病的大概情况做一个介绍。

1、太阴病的病变部位:脾经、脾脏、四肢主要涉及到足太阴脾经,涉及到脾脏。

三阳病涉及到内脏的病都是“腑证”。

三阳病涉及到脏腑的时候,我们讲的是太阳膀胱腑,阳明胃肠腑,少阳胆腑、三焦腑。

三阴病涉及到内脏的病都叫“脏证”。

因为三阴经脉和五脏相联系。

另外在太阴病篇,还涉及到四肢被风寒邪气所伤的证候,《伤寒论》把它称为太阴中风。

由于脾主四肢,所以我们在太阴病的病位上把四肢也列进太阴病,可见太阴病涉及到脾经、涉及到脾脏、涉及到四肢,这就是太阴病的病变部位。

2、关于太阴病的成因: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外寒直中太阴”。

“直中”这个词,我们在《伤寒概论》里提到过,就是外邪不经过三阳,直接侵犯三阴之脏(不是经),直接侵犯三阴之脏而发病,我们把它叫做直中。

之所以发生直中,是和内脏阳气素虚有关。

由于内脏阳气虚,所以外邪就可以直接侵犯三阴,而这种证候,病情一般比较重,尤其是少阴直中,那就更重一些。

对于“太阴直中”来说,它只不过涉及到外寒直接伤脾阳,出现了腹痛、腹满和腹泻的这种临床表现。

这是太阴病成因的一个方面,外寒直中太阴。

※另一方面是“邪由他经传来”。

哪一经的邪气容易传太阴:◎首先是太阳病,太阳之邪可传太阴,当然有的是自然传经入里的,也有的是误治以后,伤了太阴的脾阳,伤了太阴的脾气,然后太阳表邪入里。

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

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

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次课主要讲到的是水气病,由于水气病,我们还有一个方证没有讲完,所以我们水气病的最后小结,我们等谈到肾阳虚,阳虚水泛证的真武汤证的时候,我们再给大家做归纳、作总结,下面我们就谈一组脾虚的证侯,先看第66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这条讲的是什么证侯呢?讲的是脾虚气滞腹满证,这个证侯,它本身最初的时候,是由于脾气脾阳不足,那当然它就运化失司,运化失司以后导致水湿内留,湿聚为痰。

已经产生了有形的痰湿之邪,所以痰湿阻滞,气机不畅,这样就导致了腹满,大家想一想这个腹满是属于虚证哪还是实证?有说虚症,哎!虚实夹杂!因为病本以虚,脾气虚、脾阳虚,可是当它运化失司,水湿内留,湿聚为痰以后,有形的痰湿之邪阻滞,导致了腹满,所以这种腹满是一个虚中夹实的证侯,对于虚证的腹满,腹满这个证侯,从临床表现、临床特征上来看,虚症的是喜温喜按,得温得按则缓解,喜温喜按,时满时减,有时候胀,有时候不胀,在什么时候可以缓解呢?得温得按后缓解,得温按后可以缓解,如果一个肚子胀的病人,拿热水带捂一捂,很快缓解了,趴在床上肚子下垫一个枕头,压一压很快缓解了,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虚性的腹满,在《伤寒论》中这种虚性的腹满,用什么方子来治疗哪?用理中汤一类的方子,温中补虚。

实证的腹满它是什么特点?是“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就是腹胀满24小时持续存在,医生一定要问他,难道你24小时就没有减轻的时候吗?他说即使偶尔有一点减轻,这种减轻也是微不足道的,那可能是我在看电视的时候,电视的故事情节太吸引人了,我暂时没有留意我的腹满,似乎有点减轻,但是这种减轻也是微不足道的,还有个特点就是按之痛,这就象《金贵要略》里所说的,“腹满按之痛为实,按之不痛为虚”,虚中夹实的腹满,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厚姜半甘参汤适应证的腹满,它的特征是什么?它的特征是一般是上午轻下午重,上午轻下午重这符合什么呢?这符合时满时减的虚证的特征,它和腹满不减,减不足言的实证的特点是不一样的,可是重的时候,到了下午肚子胀的时候,不喜温按,拿热水袋捂一捂不管用,趴在枕头上趴一会,更胀了,甚至往枕头上一趴,他感到肚子痛,所以这又符合实证的特征,因此我们就把这种证侯,叫做虚中夹实的腹胀满,对于腹满这个症状来说,有虚有实,虚和实就是对偶统一的,在这里又提出来一种中间状态,虚中夹实,所以可见临床上的疾病是复杂的,实证的腹满,在《伤寒论》中“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服大承气汤”我们将在阳明篇讲到,虚证的腹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我们将在太阴病篇里讨论,我们现在讨论的就是虚中夹实的腹满,它具备有上午比较轻,下午重,尤其是傍晚前后比较重,到了傍晚前后,肚子胀满,叩之如鼓,甚至晚饭都吃不下去,第二天睡一宿觉,早晨起来肚子又瘪瘪的,这就是虚中夹实的腹满,那么为什么这种证侯,大都是上午轻,下午重,因为脾虚运化机能低下,起码夜间人们都不吃饭,脾阳、脾气得到了一点修复,而且早晨吃得一般比较少,对脾的负担不重,而且自然界上午的阳气开始逐渐生发,所以脾阳得到自然界阳气的这种支持,所以上午没有问题,中午又吃了一顿饭,到了下午随着自然界阳气的衰退,脾阳、脾气得不到自然界阳气的资助,尤其是到了傍晚前后,阴气逐渐转盛,而人又经过了白天的一天的操劳,所以这个时候,运化失司,痰湿内阻,气机雍滞的症状就更加突出,到了傍晚前后,腹部胀满,叩之如鼓,饮食不下,这正是虚中夹实的这种腹满的临床特征,舌象一般来说,舌比较胖,边有齿痕,这是脾阳虚、脾气虚的一种特征,舌也比较淡,苔比较厚腻,在《伤寒论》中讲舌苔的地方不是太多,我们从临床观察来说,这种病人苔比较厚腻,这正提示了痰湿内盛、壅滞气机的一种表现,治疗的方子是: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我们简称是厚姜半甘参汤,看它的药物组成:厚朴半斤,生姜半斤,半夏半升,甘草二两,人参一两,以水一斗,就是2000毫升,煮取三升,留下600毫升,每次服一升就是每次喝200毫升,日三服,因此上述的量是三次治疗量,这样的话,我们折算一下,张仲景的每味药的一次治疗量是多少?厚朴是40克(半斤不是125克吗)分三次一次是40克,厚朴一次量是40g,生姜一次量是40克半夏,我们拿100毫升(它是半升嘛)100毫升的半夏称完了,然后除以三,我在这里写的是20克,甘草一次量是10克,人参一次量只有5克,以前我在我们附属医院做住院医生的时候,我管的一个病人,这个病本身是比较少见的病,它叫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这种病人本身红细胞的细胞膜有生理缺陷,到了一定年龄发病的时候,这个细胞膜在血液内酸度增高的时候,它就自然破坏,红细胞的细胞膜破坏以后,这个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就释放入血液中,所以第二天早晨起来一看,这个病人她自己看到眼睛怎么黄了,脸也黄了?撒出的尿象酱油汤子一样,所以她就认为是得了急性黄疸型肝炎,首先到我们医院急诊室看,我们急诊室的医生一看说;“老太太,你是肝炎,你不用在我们这看,你赶快到第一传染病医院”就是我们现在的地坛医院,她就到地坛医院去了,地坛医院的急诊科也是年轻医生,一看她是黄疸,说你先住院吧,住完院以后咱们再化验,没想到住了院,第二天化验结果出来了,她不是黄疸性肝炎,肝功能正常,而是个溶血性黄疸,就把她诊断成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他的机理我刚才说过了,这种人天生的红细胞的细胞膜有生理缺陷,在血液内酸度增高的时候,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发病,在血液内酸度增高的时候,红细胞的细胞膜破坏,血红素释放入血液,就出现这种溶血性黄疸的表现,什么情况下血液内的酸度会高呢?特别在睡眠状态下,血液的二氧化碳增高,当然她的酸度就会增高,所以她睡觉以后第二天早晨起来,发现全身黄染,尿象酱油汤子一样,等化验结果出来了,这个人当时有四十多岁,不到50岁,一个女同志,她特别热心,因为她觉的别的黄疸性肝炎的病人或者呕吐,或者恶心,或者乏力。

郝万山讲伤寒论(共70讲,文字版)

郝万山讲伤寒论(共70讲,文字版)

郝万山讲伤寒论(共70讲,文字版)第09 讲太阳病病程的时间规律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次课的内容,讲了太阳病的提纲,讲了太阳病的分类。

太阳病的提纲原文是说:“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一条列了三个症状,其实这三个症状,脉浮对诊断表证具有广泛的临床意义,头项强痛是太阳经脉受邪、太阳经气不利的(表现),是诊断太阳病的定位性症状。

恶寒呢,可以是表证的共同特征,也可以是里阳虚的表现。

因此要想诊断为太阳风寒表证,这三个条件必须具备,也就是这三个要素的集合,也就是说这三个条件同时符合、同时具备的,我们才可以诊断为太阳风寒表证。

这就是提纲证的意义。

所以以后,凡是说太阳病,特别是指太阳风寒表证的话,它都应当具备脉浮、头项强痛和恶寒这样的临床特征。

由于人体的体质有不同,感邪的性质有差异,所以在临床上就出现了外邪伤人的表证阶段的不同类型。

随后,《伤寒论》在第2 条、第3 条、第6 条提到了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温病和风温的问题,这四个证候都是表证初起阶段的临床表现,其中中风和伤寒是典型的风寒邪气伤人阳气的病变,可以说,它们都属于六经辨证的太阳病的范围。

至于温病和风温,是温热邪气侵袭人体的病变,张仲景在《伤寒论》里把它仍然叫做太阳病。

不过第6 条的那个太阳病,仲景那个时候是这样说。

后世医家认为是温热邪气伤人体表的阴液,它就不是风寒邪气伤人体表的阳气,(风寒)伤体表阳气的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太阳病,(温热)伤体表阴液的就不应该叫做太阳病了,而应该叫做手太阴温病。

只不过仲景那个时代,对温热病伤人阴液的病变的辨证论治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

或者说,《伤寒论》现存的本子里头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所以那个时候呢,他仍然用太阳病这三个字来说明这一个外感温热邪气的初起的证候。

中风、伤寒、温病、风温这四个证候都以发热为主要特征,都是因为外邪所造成的,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这是太阳中风;恶寒、发热、无汗、身疼痛的,这是太阳伤寒;发热而渴、不恶寒的,这是太阳温病,我们今天就直接把它叫做温病就可以了;高热、汗出而热不退的,这叫做风温。

郝万山教授讲解伤寒论(好)

郝万山教授讲解伤寒论(好)

郝万山教授讲解伤寒论第一讲:伤寒杂病论地作者1伤寒杂病论地作者同学们好,我们上课。

这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二十一世纪中医药网络教育中心组织的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示范教学推荐我来讲授《伤寒论》。

虽然说我学习,研究,讲授《伤寒论》有30多年的历史。

但是面对录音,录象这样一个现场。

我还是感到心里有压力。

前天中午和几位朋友在一起吃饭。

其中有一位朋友是电影导演。

而且还是一个很有名的电影导演。

他拍了许多电影。

然后我们就说他的艺术成就是很高的。

可是他说电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我就问他,为什么说电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呢。

他说,我拍每一部电影。

都要精心地选择剧本。

精心的选择演员,精心地编导。

认真地拍摄,认真地剪辑。

认真的配音。

那么当电影完成以后,我重新再看。

再放映地时候,发现每一部电影都留下了许多许多地遗憾。

所以他说电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那么由此我就联想到,我们写书,我们讲课。

我们在写书的过程中,对于每一部书,我们都是精心地构思。

细心地写作,认真地校对。

最后书出版了,再拿回来一看。

哎呀,这个地方为什么这么写,这个地方文字还应当再精炼。

所以每一部著作都是一个遗憾地创作。

我们讲课也是这样。

我们常常精心地备课。

上课地时候认真地讲授。

和同学之间进行心灵地交流。

进行学术地沟通。

我上课地时候,有同学录音。

也有少数地同学录象。

下课以后,我听听他们地录音。

我看看他们地录象,我说,唉呀。

这个地方我怎么居然发生了口误。

哎呀,我这个地方我还可以再增加一些鉴别比较地地方。

那么这个地方呢,我还应当再更深一步地分析。

每一节课也都留下了遗憾。

所以我常常说,我们上课恐怕每一节课都是一种遗憾地讲演。

所以现在面对录音,录象。

我们在进行《伤寒论》地教学时,当然会有压力。

更何况我们全国范围内研究《伤寒论》的。

在《伤寒论》的教学和研究以及临床上有精深造诣的。

可以说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因此,我在这里讲课。

如果说就是随随便便的一堂课,讲过去就讲过去了。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郝万山著螽斯振羽整理说明1.本书是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年1 月第一版整理录入。

2.本书仅供学习研究《伤寒论》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3.本次文字录入和排版尽量忠实于书籍原貌,对于原书印刷错误或不合适的地方,我本人录;入时直接进行了更正。

如“段玉才”改为“段玉裁”《方言》的作者“杨雄” ,通作“扬雄”,径改。

4.对于讲稿里面部分有争议的地方,为忠实于原书,尊重郝先生的学术思想,录入时一仍其旧。

如“项背强几几”不作“项背强” 。

5.删除了篇首的《出版者的话》和篇末的《附录》部分。

6.本书整理时我尽量做到减少错讹,但由于工作较为繁琐,难免会有错误或照顾不到的地方,还望读者阅读时仔细核对原书。

螽斯振羽2011 年春节于福建作者简介郝万山,男,1944 年11 月出生,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

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主讲教师、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专家委员会秘书组成员、教育部名牌课程《伤寒论》创建项目负责人。

在中医药教育岗位上工作近40 年,主要讲授《伤寒论》。

教学缜密严谨,深入浅出,注重理论结合临床实际,强调讲授中医经典基本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解析其辨证论治的思路和方法。

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条理清楚,注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估成绩名列全校前茅。

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聘的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示范教学主讲人。

临床重医术,讲医德。

既为患者解除病痛,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鲜活的实例,深受学生和患者的拥戴。

、曾主编《白话伤寒论》《中医学问答题题库伤寒论分册》、(增订本)《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白话解》、(第3 版)《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同步辅导系列丛书伤寒论》《伤寒、、论选读》等10 部著作。

副主编或合著《实用经方集成》《四季饮食养生丛书》《伤寒论校注》、、、《伤寒论讲义》《伤寒论讲解》《中医药高级丛书伤寒论》等14 部著作。

郝万山讲《伤寒论》:太阳病类证、太阳病篇小结

郝万山讲《伤寒论》:太阳病类证、太阳病篇小结

郝万山讲《伤寒论》:太阳病类证、太阳病篇小结大家好,我们上课。

太阳病篇的最后一节是太阳病的类似证。

太阳病的类似证它涉及到两个方证,一个是十枣汤证,一个是瓜蒂散证。

因为它们的病程中某些临床症状像太阳病,所以在《伤寒论》中放了这两个杂病,主要是和太阳病相鉴别的。

我们先看十枣汤证,“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开头的这一句话“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它讲的是既有太阳表证,又有水饮内停。

太阳表证在这里他没有说出具体的症状,那当然应当有发热、恶风、汗出、脉浮这些临床表现,“下利,呕逆”是水饮内停所造成的,水饮内浸肠道而造成的下利,水饮犯胃造成了呕吐。

所以第一句说讲的是表证兼水饮内停,应当先解表后攻水。

下面就讲水饮内停的具体临床表现:“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

” “漐漐汗出”是小汗出的样子。

“发作有时”是有时候出汗,有时候不出汗。

这个症状很像太阳中风证,为什么我们说它是太阳病的类似证呢?因为漐漐汗出它像太阳中风证的那个自汗出,当然这个漐漐汗出的病机是饮邪外渗。

如果它胸胁有饮邪,饮邪能外渗就表现为汗出。

如果饮邪内郁呢,它汗又不出了。

有时候出,有时候不出,说明饮邪有时候能外渗,有时候不能外渗。

这个“头痛”类似于太阳病的有表证的头疼,但对于饮停胸胁的证候来说,这个头痛是饮邪上攻所造成的。

“心下痞硬满”是水饮邪气阻滞中焦气机。

我们在讲心下痞证的时候曾经提到过这个症状,说十枣汤证,饮停胸胁的证候,可以见到“心下痞硬满”,这是水饮邪气阻滞中焦气机所造成的,“引胁下痛”是水饮邪气阻滞气机,气滞血结,气不利则满,血不和则痛。

遇到痛的话,一般都涉及到血分,水饮邪气阻滞气机,气滞血结,结是凝结的结,因为才造成了胁下痛。

为什么用一个“引胁下痛”呢?就是你肢体活动也罢,咳嗽也罢,翻身也罢,都会牵引到胸胁下疼痛,所以这很像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胸膜炎的病人、胸水的病人。

(完整版)郝万山讲《伤寒论》

(完整版)郝万山讲《伤寒论》

(2)郝万山讲《伤寒论》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一】概说一、太阳病的成因二、太阳病的病位三、太阳病的生理太阳病概说小结四、太阳病的证候分类和治法一、太阳病的成因比较简单,常见的是风寒外袭,风寒之邪侵袭肌表,于是导致了太阳病的发生,这是常见的情况。

另外还有一种少见的情况,是少阴病,寒盛伤阳,正气抗邪,阳气就有恢复的这种倾向,阳气恢复后,祛邪达表,于是乎出现了脏邪还腑,阴病出阳的情况,那么这个情况在临床上比较少见。

[ 如果是因为阴寒邪气太过强大,那么人体是可以直接出现少阴病的情况的。

如果这股邪气被遏制,那么人体的阳气恢复,就会抗击邪气,将少阴病传经为太阳病,叫“驱邪达表”。

说的简单一些,就是利用阳气,将邪气赶回体表。

这个在中医里被称作脏邪还腑,(少阴心、肾为脏,太阳膀胱为腑)也叫做阴病出阳。

当然,不是所有少阴病都有转化为太阳病的可能,一般少阴病都是因为心肾真气衰退造成的,这种心肾真气衰退的少阴病,基本是不可能转化为太阳病的。

这里讲的比较简单,实际这种情况在出现时会比较复杂。

首先说少阴病的寒化证有两类证候,一个是以真阳衰微为主的,正气虚衰为主的,它不大可能出现脏邪还腑的问题。

另外一类是以寒盛伤阳为主,这个病证的主要矛盾方面是寒邪太盛伤了少阴的阳气。

当机体阳气来抗邪的时候,阳气恢复以后,可以把一部分邪气驱逐到太阳,让它回到太阳,这叫“驱邪达表”,这个表不是指的体表,是指的太阳,因为太阳和少阴相表里,太阳为表,少阴为里,驱邪达表的“表”是指的太阳膀胱,然后再现脏邪阴病还腑出阳的情况,出现了膀胱有热的尿血。

这种情况虽然少见,但是,对于太阳病的成因来说,它是太阳病的成因之一,所以我们在这里作简单介绍,到后面少阴病篇遇到这个原文的时候,再给大家详细讲解它的病机和临床表现。

]二、太阳病的病位主要涉及到: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腑、以及肺部的病变,没有涉及到: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腑的病变。

在《黄帝内经》里,虽然用太阳来命名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腑,用太阳来命名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腑。

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郝万山伤寒论讲稿》精彩摘录 《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郝万山伤寒论讲稿》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中 医学习的重要参考书籍。本书是郝万山教授在多年的教学和临床实践中,对《伤 寒论》的深入解读和体会。以下是本书的一些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句话是《伤寒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条文,也是中医诊断温病的重要依据。 温病是外感热病的一种,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口渴、咽干、咳嗽等,与感冒症状 相似,但比感冒症状更为严重。这条条文强调了温病发热和口渴的特点,提示我 们在临床实践中要注意区分感冒和温病。
目录分析
从特点方面来看,《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郝万山伤寒论讲稿》具有以下特 点:
系统全面:该书对《伤寒论》进行了系统的解读和阐述,涵盖了六经辨证的 所有内容,使得读者能够全面了解《伤寒论》的理论和实践。
目录分析
深入浅出:郝万山教授在讲稿中采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中医理论 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释,使得读者能够轻松掌握《伤寒论》的核心内容。
目录分析
目录分析
《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郝万山伤寒论讲稿》是一本深入浅出、系统全面的 中医经典著作。该书以郝万山教授的讲稿为基础,对《伤寒论》进行了详细的解 读和阐述。通过对其目录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该书的结构、内容以及特点。
目录分析
从目录结构来看,《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郝万山伤寒论讲稿》采用了传统 中医经典著作的目录形式,按照六经辨证的思路,将《伤寒论》的内容进行了系 统的分类和整理。每一经都包含了若干病证,每个病证下面又分别列出了相关的 脉证、治法等内容。这种目录结构使得读者能够快速找到自己需要了解的内容, 同时也便于系统学习和掌握《伤寒论》的理论体系。
目录分析
结合临床:该书不仅对《伤寒论》的理论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阐述,还结合 临床实践,对一些经典方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将理 论与实践相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郝万山讲《伤寒论》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一】概说一、太阳病的成因二、太阳病的病位三、太阳病的生理太阳病概说小结四、太阳病的证候分类和治法一、太阳病的成因比较简单,常见的是风寒外袭,风寒之邪侵袭肌表,于是导致了太阳病的发生,这是常见的情况。

另外还有一种少见的情况,是少阴病,寒盛伤阳,正气抗邪,阳气就有恢复的这种倾向,阳气恢复后,祛邪达表,于是乎出现了脏邪还腑,阴病出阳的情况,那么这个情况在临床上比较少见。

[ 如果是因为阴寒邪气太过强大,那么人体是可以直接出现少阴病的情况的。

如果这股邪气被遏制,那么人体的阳气恢复,就会抗击邪气,将少阴病传经为太阳病,叫“驱邪达表”。

说的简单一些,就是利用阳气,将邪气赶回体表。

这个在中医里被称作脏邪还腑,(少阴心、肾为脏,太阳膀胱为腑)也叫做阴病出阳。

当然,不是所有少阴病都有转化为太阳病的可能,一般少阴病都是因为心肾真气衰退造成的,这种心肾真气衰退的少阴病,基本是不可能转化为太阳病的。

这里讲的比较简单,实际这种情况在出现时会比较复杂。

首先说少阴病的寒化证有两类证候,一个是以真阳衰微为主的,正气虚衰为主的,它不大可能出现脏邪还腑的问题。

另外一类是以寒盛伤阳为主,这个病证的主要矛盾方面是寒邪太盛伤了少阴的阳气。

当机体阳气来抗邪的时候,阳气恢复以后,可以把一部分邪气驱逐到太阳,让它回到太阳,这叫“驱邪达表”,这个表不是指的体表,是指的太阳,因为太阳和少阴相表里,太阳为表,少阴为里,驱邪达表的“表”是指的太阳膀胱,然后再现脏邪阴病还腑出阳的情况,出现了膀胱有热的尿血。

这种情况虽然少见,但是,对于太阳病的成因来说,它是太阳病的成因之一,所以我们在这里作简单介绍,到后面少阴病篇遇到这个原文的时候,再给大家详细讲解它的病机和临床表现。

]二、太阳病的病位主要涉及到: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腑、以及肺部的病变,没有涉及到: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腑的病变。

在《黄帝内经》里,虽然用太阳来命名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腑,用太阳来命名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腑。

但是在《伤寒论》里,它的六经分证是根据临床实际情况来分的,临床上它所看到的外感风寒邪气的初起阶段,邪气侵犯的主要是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腑,没有涉及到小肠,所以太阳病里头没有小肠的病变。

另外肺主皮毛,太阳主表,在太阳表证阶段,寒邪伤表以后,常常引发肺气的宣发肃降失调,所以在太阳病篇涉及到了许多肺部的病变,象【麻黄汤】证有喘,【小青龙汤】证有喘,【麻杏石甘汤】证有喘,【桂枝另厚朴杏子汤】有喘,这些证候都是在太阳病篇出现的,因为这是外感病的客观情况,太阳主表,肺主皮毛,太阳表阳受寒,表气不利,常常可以导致肺气宣发肃降的失调,所以肺部的病变在太阳病就都表现出来了,《伤寒论》中的太阳病包含了肺部的病变,而《伤寒论》中的太阴病变,只不过是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脏的病变而已。

三、太阳病的生理1、足太阳膀胱经从经络循行的角度来看,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个循行特点是:在人体上最长、穴位最多的经脉,从头到脚,它行于人体的头、项、后背。

第二个循行特点是,其脉上连风府,和督脉相通;下络腰肾,和肾相连。

[督脉是阳经的总督,主管一身阳经的阳气,调节全身阳经的阳气。

]所以太阳膀胱经和督脉相通,它就可以借助督脉的阳气,来主管一身的表阳,这是它为什么可以主表的一个生理基础。

另外,它和肾相连,肾内藏元阴元阳,它是五脏六腑阴阳之气的根本,它可以借助肾中的阳气来主管一身的表阳。

我们还应当知道的是,足太阳膀胱的经别,经别是十二经别别出的一个分支,足太阳经别散布于心。

太阳膀胱经和心有关系,所以当太阳表邪循经入里化热,和血结于下焦,和血结于膀胱的时候,下焦瘀热循经上扰心神,就可以出现如狂或发狂这样的精神症状。

按理说,一个膀胱的病变怎么会出现精神症状呢,这就是因为足太阳膀胱经的经别上行散布于心的缘故。

2、足太阳膀胱腑膀胱腑,位于下焦,和肾相连,它有气化的功能。

它的气化功能包括了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化生阳气。

它怎么化生阳气呢?它是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通过膀胱的气化产生阳气,这种阳气通过太阳膀胱经,通过三焦,通过的气就叫做“太阳之气”。

这两个通道,向体表输布,有温养体表,调节体温,防御外邪的作用,这个功能,太阳阳气的功能,我们讲“阳气”时再讲。

所以它有化生阳气的作用,膀胱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通过气化化生太阳的阳气,通过三焦,通过膀胱经向体表输布。

因此《黄帝内经》才有“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这样的话,意思是腠理毫毛的正常的生理功能,和三焦膀胱的正常生理功能有密切相关。

这句话我们要记住,膀胱主表和三焦有关。

所以当我们讲到少阳病的时候,少阳病涉及到胆,涉及到胆经,涉及到三焦,少阳病三焦气机不畅可以导致太阳表气不和,为什么?因为太阳的阳气在输布的过程中,因为三焦这个水、火、气机的通道,这是太阳膀胱腑气化机能的第一点——化生阳气。

第二个是参与水液代谢。

那么在参与水液代谢上,它也有两个表现,一是排除废水,这个功能大家都非常容易理解,人体多余的水液,通过膀胱的气化,膀胱者,州都之官,气化则能出,有排除废水的功能。

二是化生津液。

通过气化,化生津液,并且使津液输布上承。

所以当太阳膀胱受邪,膀胱气化不利的时候,排除废水的功能发生了障碍,出现了小便不利,小便少,化生津液的功能,输布津液的功能发生了障碍,出现了上面津液缺乏的口渴、消渴、渴欲饮水、烦渴,这是膀胱腑在水液代谢方面功能失调的一种表现。

这就是我们以后要提到的,太阳膀胱腑证气化不利的【五苓散】证。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这里所说的膀胱,它绝不是解剖学上所说的那个只有贮藏尿液功能的那个器官,而应该是指的整个泌尿系统的一组功能。

所以说中医的脏腑的概念是以功能为边界,而不是以解剖学的结构为边界的。

┏1、通过太阳膀胱经和三焦化生阳气膀胱腑的气化功能┻2、参与水液代谢┳[1] 排除废水┗[2] 化生津液3、太阳的阳气太阳阳气的量是三阳。

这个我们在讲三阴三阳的时候就提到了,“太者,大也”,所以后世把太阳也叫做“大阳”也叫做“巨阳”,其阳气巨大,阳气的量充足,是三份。

阳气的生成和布达:太阳的阳气,化生于下焦,是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通过膀胱的气化机能产生阳气,然后通过三焦和膀胱向体表输布,所以说它是化生于下焦的。

那么阳气还需要补充于中焦,阳气输布到体表以后,在体表不断消耗,所以太阳阳气在体表的不断消耗,需要借助中焦脾胃所摄入的水谷精微,来不断的补充能量。

太阳的阳气还要宣发于上焦,太阳阳气虽然要借助太阳膀胱经,借助三焦向体表输布,但是要想均匀地布达到体表,还必须要借助肺气的宣发。

因为肺是主皮毛的,肺是主宣发的,所以从把津液输布到体表,把阳气输布到体表的这个角度来看,应当说太阳主表的功能是由众多脏器协同完成的,只靠一个膀胱经脉或一个膀胱腑完不成这个功能,所以太阳主表的功能,是由众多脏器来协同完成的。

当太阳体表的阳气,被风寒邪气所伤以后,也就最容易影响和太阳主表有关的这些脏器的功能失调。

表阳被寒邪所伤,很可能出现肺气的宣发肃降,也很可能影响中焦接气机的升降失调。

一旦感冒了,首先我们许多人食欲不振,吃得少了,不象过去那么有食欲,还有的人出现胃气上逆的恶心呕吐,还有的人再现脾气下陷的症状,就是拉上几泡稀,也有的人呢,一得感冒好几天不大便,那都是体表阳气被风寒邪气所伤以后,影响了脾胃之气升降功能的失调。

至于一些老年人,肾阳虚衰,一旦得了感冒,可能就会寒邪飞渡少阴,起病就表现了一派手脚发凉,精神不振,这就是“但欲寐”这样一个证候。

所以我们还是重复那句话,太阳主表的功能是由众多脏器协同完成的,当太阳表阳被风寒邪气所伤之后,也可以影响和太阳主表的功能相关的脏器而出现功能的失调,所以太阳病篇合并证、并发证、变证最多,这也是和它的生理有关。

为什么说太阳主表?或者太阳的阳气输布到体表它有什么功能?“太阳阳气”在体表的功能主要有三点,第一点,温养肌表,我们一个正常的人,有正常的体温,是靠太阳的阳气来提供能量的,所以当太阳体表的阳气,被风寒邪气所伤之后,温煦失司,我们就出现了怕冷,一怕冷我们就知道阳气被寒邪所伤了,这就是给我们人的一个信号,你感受了寒邪发病了,温养体表是它的功能的第一点。

第二点,管理汗孔开阖,调节体温。

天气热的时候,或者我们运动了,或者吃了热饭时,体内代谢旺盛,产热增多,我们的汗孔就打开,以出汗的方式来散一些热;天气冷的时候,为了减少身体的散热,汗孔就关上。

这是谁主管的呢,是太阳的阳气主管,管汗孔开阖,调节体温。

所以太阳的阳气一旦受邪,这种管理汗孔开阖的功能失调,要么就象太阳伤寒证那样,汗孔关着不能开,无汗,要么就像太阳中风证那样,汗孔开着不能合,出现了汗出,汗出不断,这是管理汗孔开阖的功能失调的表现。

第三点,防御外邪。

归纳起来是“温养肌表,调节体温,防御外邪”。

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肥腠理,司开阖,卫外而为固”。

“肥腠理”就是温养肌表,“司开阖”就是管理汗孔开阖调节体温,“卫外而为固”就是防御外邪。

因此我们说:太阳为什么主表啊,是因为太阳的阳气输布于体表,体表的防御功能,保持体表正常体温功能,保持我们正常的人一个恒温的功能,就都是太阳阳气所主管的,所以说太阳主表。

那么外来的风寒邪气,侵犯了太阳的阳气,当然我们就可以把它叫“太阳病”了。

风寒邪气是阴邪,容易伤阳气;温热邪气是阳邪,容易伤阴液。

体表的阳气是太阳所主,体表的阴液主要靠肺来输布,大家琢磨琢磨是不是这样。

体表的阳气是靠太阳所输布,体表的阴液是靠肺来宣发,所以风寒邪气伤阳气,起于足太阳;而温热邪气伤阴液起于手太阴。

所以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开始就是手太阴温病,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而六经辨证,是风寒邪气伤阳气为主,所以开始起于足太阳,因为体表的阳气是由足太阳所化生,然后进一步输布的。

这就是伤寒和温病在起病之初,它们表现了病位不同的原因所在。

太阳病概说小结我们说太阳病的成因,主要是风寒邪气侵袭人体的体表,当然太阳病的成因还有一种少数情况,就是少阴病阳气恢复以后,脏邪还腑,阴病出阳。

这种情况虽然非常少见,但在《伤寒论》中,讨论太阳和少阴关系的时候,少阴病阴病出阳,是太、少之间邪气相互转换的很重要的依据。

随后我们讨论了太阳病的病位,太阳病的病位涉及到足太阳膀胱经,涉及到足太阳膀胱腑。

从太阳病篇的原文来看,也涉及到手太阴肺的病变,因此说《伤寒论》中的太阳病就是从临床实践来的,是根据风寒之邪侵袭人体的肌表以后,它主要表现是什么证候,从这种临床实践中来的太阳的生理。

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太阳病的病机,我们复习、回忆了太阳的有关生理,生理部分包括了经络,包括了脏腑,包括了脏腑的功能、脏腑的气化。

从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特点来看,从头到脚,行于人体的头项、后背,是人体最长的、穴位最多的一条经脉,特别是它上连风府和督脉相通,下络腰肾,和肾相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