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3-4单元少阳、太阴病辨证论治
伤寒论背诵少阳太阴少阴病-V1
![伤寒论背诵少阳太阴少阴病-V1](https://img.taocdn.com/s3/m/95a3e24d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71.png)
伤寒论背诵少阳太阴少阴病-V1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治疗思路。
其中,背诵伤寒论的三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是学习伤寒论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诊断能力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伤寒论背诵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共分为八十论,主要讲述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病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其中,背诵伤寒论的三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是学习伤寒论的重要环节。
二、少阳病少阳病是伤寒病的一种类型,病程较长,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耳鸣、目眩、胁痛等。
此外,患者还有心悸、口苦、口干、口渴、咳嗽等症状,严重者还伴有昏厥、抽搐等。
治疗方法:以清热解毒为主要治疗方法,宜用麻黄、桂枝等清热解毒药物。
三、太阴病太阴病是伤寒病的一种类型,又称太阴中风,主要表现为发热、寒战、腹泻、呕吐等。
此外,患者还有肢体酸痛、无力、口渴、尿短等症状。
治疗方法:以和中、清热为主要治疗方法,宜用芍药、甘草等和中药物,同时辅以黄连、黄芩等清热药物。
四、少阴病少阴病是伤寒病的一种类型,病程较长,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寒、口渴、心烦、水肿、腹泻等。
此外,患者还有胸闷、气促、乏力、嗜睡等症状。
治疗方法:以温阳、散寒为主要治疗方法,宜用桂枝、生姜等温阳药物,同时辅以苍术、附子等散寒药物。
五、总结伤寒论的背诵对于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诊断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背诵,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伤寒病的病因、病机、病状和治疗方法,更好地应用于实际临床。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伤寒论的背诵,不断提高自己的医学素养和临床能力。
余秋平讲解《伤寒论》少阳病(四)
![余秋平讲解《伤寒论》少阳病(四)](https://img.taocdn.com/s3/m/de045ef4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1a.png)
余秋平讲解《伤寒论》少阳病(四)余秋平全面讲解《伤寒论》少阳病(四)2015-10-22 14:20余秋平老师在凭脉辨证,中医会诊ICU危重病例一文中,用经方抢救危重患者并取得很好的疗效医案给了我们很大震撼,他说自己研究《伤寒论》近30年,每读原文,都感觉仲景在对他讲故事一般,娓娓道来,把人的生理病理条分缕析地说给他看。
本文是余老师一次讲座的文字整理,是余老师把仲景讲给他的故事讲给我们听。
小柴胡汤治疗禁忌再看这一条,小柴胡汤治禁。
98条:“得病六七日”,这不管伤寒中风感冒了,得了六七天,“脉迟浮弱”,你看看迟脉见了,弱脉见了,浮可能是表也可能是里虚的、虚劳的情况,“恶寒,手足温”,手足温说明脾阳还没有衰败的情况,有恶寒、恶风寒,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外感风寒,脾胃阳气甚至脾肾阳气大虚衰这种体质的人,遇到糊涂医生,一下子用了泻药,就出现一个“不能食”,已经不能进食,“胁下满而且痛”,满说明邪陷少阳胆郁的情况;痛呢?说明这不是火是寒象引起来的,这个痛就是寒,“面目深黄”,眼睛和肤色都变黄了,脾胃虚寒、胆郁,这说明是一个阴黄的情况,“颈项僵”,因为太阳表证还没有除,“小便难”,三焦也不畅,小便难就是小便滴滴哒哒排不出去,小便少;这就是西医所说的黄疸,从这个病人来说是阴黄,“与小柴胡汤,后必下重”,这个是时候你给他小柴胡汤,吃了之后下重。
下重就是想排也排不出来这样的情况,一方面肝胆郁滞的表现,另一方面脾肾虚,这个黄疸好不了。
同时出现了迟弱脉的病人,要小心,用黄芩要非常谨慎。
吃了之后不仅不好,把人家搞成一个肝炎、肝损害,也可能是一个药物性肝损害,出现一个黄疸,这种病怎么治呢?这个病唯一的办法就是用茵陈术附汤。
谈疏肝药的选择问题——谈柴胡、茵陈与川芎刚才谈到,黄疸属于阴寒的,用茵陈术附汤。
茵陈术附汤也有解肝郁的作用。
我们过去都被老师洗脑了,以为有肝郁的病人都一定要用柴胡,这是有问题的。
柴胡对哪些有用?邪郁少阳,邪要从外面透出去。
伤寒论太阴病辨治
![伤寒论太阴病辨治](https://img.taocdn.com/s3/m/9d7c8aa30c22590102029dd9.png)
《伤寒论》太阴病辨治【摘要】《伤寒论》太阴病篇是六经病篇中内容最少的一篇。
篇中阐述了足太阴脾病,缺乏手太阴肺病。
辨明虚实变化,方能掌握太阴病的实质。
太阴病的治疗散见于《伤寒论》各篇,不以一法一方为据,而以脉证为凭,辨证论治。
【关键词】《伤寒论》 ; 太阴病; 辨治《伤寒论》太阴病篇仅有8条原文,是六经病篇中最少的一篇。
所述内容仅是足太阴脾病,缺乏手太阴肺病;主要论述了里虚寒证,缺乏里热实证。
太阴病的治疗散见于《伤寒论》各篇。
兹就有关内容。
谈些个人看法。
1 辨明虚实,掌握太阴病的实质太阴为病,多因脾阳不足,不能运化水湿(或水谷精微)所致,也有三阳病失治误治,损伤中阳,脾胃受损而转为太阴病的。
所以,273条云:“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脾虚不运,湿阻气滞,故腹满;脾气不升,浊阴上逆,故吐出物多为清涎;脾虚不运,故食不下,多食则满甚;脾虚气陷,寒湿下注,虽食不下,也会自利益甚;阳虚寒凝,临床上,既可见阵发性腹痛,也可见腹痛隐隐,阵发性加重。
因中阳不足,若误用攻下,胃气更伤,客气上逆,故胸下结硬。
有学者据278条和阳明篇187条,认为太阴病也有实(湿)热证。
278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
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187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
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太阴与阳明同居中土,《张氏医通》云:“胃之土,体阳而用阴;脾之土,体阴而用阳”。
[1]脾主湿,胃主燥;脾病多里寒,胃病多里热。
然燥湿寒热在一定条件下可向着相反的方面转化。
278条提示了太阴寒湿发黄证的病因病机及其预后转归。
脾阳素虚,水湿内停,当见小便不利。
复中寒邪,寒湿郁滞,影响肝胆疏泄,出现身目俱黄,黄色晦暗。
若小便自利,湿有去路,则不能发黄。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https://img.taocdn.com/s3/m/38e865e0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bb.png)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少阳就是所谓的「神经、血脉」,凡是不列入脏腑的,沟通脏腑之间的油网络,都是「少阳」包括西医讲的淋巴系统,如何从外症或摸脉知道病邪停在少阳,如何判断及检查?就是此少阳篇要介绍的。
病邪在皮肤表面的时候,皮表就是太阳,如果来不及用桂枝或葛根汤等去发汗,病邪脱离皮表进入少阳,代表滤过性病毒进入淋巴系统,也就是进入水道系统。
就是中医所谓的气。
没有入腑,入腑就是阳明证,也没有入脏,入脏就是少阴或厥阴,如何检查及判断?少阳有什么主症?临床上,常常病人感冒的时候,本来是太阳证,一吃抗生素,就变成少阳,抗生素没有把滤过性病毒杀掉,反而对肠胃功能有伤害,所以西药大多要饭后吃,因为西药伤胃,中药都是空腹,中药要饭后吃是希望药停在上面,所以像去胸中烦躁的「栀子豉汤」就可以饭后吃。
人身上最主要、最密的血脉神经就是在胸腔、横膈膜、纵膈膜这一带,包括肺和心,所以进来的时候会进入这地方。
人的眼、耳、目、口、鼻,所有的五官有问题的时候,化脓等都属于三焦系统,就是所谓的少阳系统,而像耳朵的功能有障碍,肾开窍在耳,就属于内脏的问题。
而本身发生的病症就是在半表半里的中间。
在表的里,在里之外。
例:女人的乳癌细胞在淋巴系统的时候,还可以治疗,在血脉神经的时候也还可以治疗,可是如果转移到骨或脏的时候,就晚了。
二七七:「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人有两个少阳。
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太阳的表邪进入少阳的时候,胆附在肝旁边,病邪一进来的时候,第一个就是碰到胆。
胆受邪的时候,胆汁就会回逆。
如果胆汁跑到血里面去的时候,人身上就会比较黄,如果胆汁往上冲,跑到喉咙里面,就会感觉嘴里面苦,所以口苦;因为病在阳,所以所以一定会看到有热的现象,所以咽干,因为喉咙靠血脉神经来滋润,一受邪的时候,血脉干掉了,津液不足,喉咙一定会发干;目眩,眼睛会发昏,因为眼睛也是靠血液来滋润,所以表症马上可以变为这些症状,实际上这些还不够,前面有介绍,一定会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往来寒热的原因,因为病邪在淋巴系统里面跑,如果抵抗力很强,打赢的时候就热,打输的时候,病邪往里进的时候就冷,所以有忽冷忽热,突然来的热,突然来的冷,因为三焦受病的时候,第一个就是胸胁的地方,胸里面水份精液很多,邪一进入胸里面以后,胸里面的水运转就不会正常,而且还要分出很多体力来相抗,所以自然而然堵在这,病人还有恶心、呕的现象,所以只要病人有呕的现象,马上就想到少阳,为什么呕?水道系统不是很正常的时候,胃吸收的营养没有办法进入三焦油网,进入脏腑,【内径】三焦者水道出焉,决渎之官,所以三焦是疏导的系统,在这状况下,旧的食物没有去,因为三焦有病邪了,新的血生不出来,而新的食物又不受,停在肠胃中,所以会有恶心的现象,这些都是三焦少阳的主症。
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原文
![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fac328b2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bf.png)
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原文一、太阳病辨证论治1. 太阳中风证(桂枝汤证)- 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 此条文阐述了太阳中风证的脉证特点及治法。
阳浮阴弱是脉象,同时有发热、自汗、恶风恶寒、鼻鸣干呕等症状,以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法上强调药后啜热粥、温覆取微汗等注意事项。
2. 太阳伤寒证(麻黄汤证)- 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 这里指出太阳伤寒证的主要症状为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等,用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与桂枝汤证不同之处在于有无汗出,麻黄汤证无汗,且不需要啜粥辅助发汗。
二、阳明病辨证论治1. 阳明经证(白虎汤证)- 第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对于伤寒病中出现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此处“里有寒”多认为是里有热邪,为传抄之误)的情况,用白虎汤清热生津。
伤寒论——太阴病治则方药总论
![伤寒论——太阴病治则方药总论](https://img.taocdn.com/s3/m/40730426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2b.png)
伤寒论——太阴病治则方药总论临床上凡是出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脉缓弱等证者为太阴病。
一、太阴病成因太阴病成因其一为素有脾阳虚衰,或内有寒湿,复感外邪,致脾虚不运,寒湿内停。
其二为三阳病误治,伤及脾阳,致脾虚不运,寒湿内停;或邪陷脾络,脾络不通。
所以太阴病的性质以脾脏的虚、寒、湿为特点,即以脾阳虚衰、寒湿内盛、运化失职、升降失常为基本病机,以腹满而吐、下利、食不下、腹痛为主要证候。
二、太阴病证候分类太阴病的证候有表证、里证之分。
太阴病表证,乃素具太阴体质,又复感外邪发病,以脉浮、发热恶风、肢体痛楚为主要证候特点。
太阴病里证,由于体质因素及感邪程度的不同,又有里虚证与里实证之分。
里虚证,以自利不渴为特点;里实证,以腹满时痛、大实痛为特点。
三、治则方药1.太阴病正治法太阴病因属里虚寒证(脾胃虚寒,故其治疗原则,当以温法补法为主,以温中散寒为重点。
如表证偏重的,先行解表;里证为急的,先治其里。
《伤寒论太阴篇》没有肯定方子,我们根据里虚寒证来看,自当温里为主,特补出理中汤为太阴病主方。
理中汤:干姜白术人参炙甘草2.太阴病兼变证治法a、既有下利腹胀满(太阴里虚证),又有身体疼痛(太阳表证),是里虚挟表,当先用理中汤温里,然后再用桂枝汤治表。
b、表证未解,而又有腹满时痛,用桂枝加芍药汤(桂枝汤加重芍药用量),表未解挟有宿食而里实满痛,用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桂枝加大黄汤: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大黄四、与太阴病相似证候的辨别1. 本证当与热性下利证鉴别,两者均有下利、腹痛等临床表现,但热性下利,以泻下物秽臭难闻为特征,可伴有黄色粘冻或脓血,还可见口渴,舌红,苔黄腻等热象。
2. 腹部胀满疼痛,是阳明病、太阴病共有症状,但虚则太阴,实则阳明,阳明病腹满痛不减而拒按,大便燥结,为里实;太阴病腹满痛时发时止,喜温喜按,腹泻较甚,为里虚寒。
辨证注意点:本证为里虚寒证,抓住虚寒性下利的特征。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https://img.taocdn.com/s3/m/70361234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59.png)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概说 -P11、太阴病的病变部位2、太阴病的成因3、太阴的生理4、太阴病的证候特点与分类5、太阴病的预后。
一、太阴病辨证纲要 -P4二、太阴脏虚寒证(太阴病本证) -P5三、太阴经脉气血失和证(太阴病兼变证--太阴病腹痛证)-P7四、太阴中风证(太阴病欲愈候--太阴四肢烦疼证)-P 9五、太阴病的预后–P11(一)太阴病转愈–P111、太阴中风,可以自愈。
2、太阴下利自愈证(太阴腐浊不化证)。
(二)太阴病转属阳明的辨证(太阴外薄阳明证)。
-P13(三)邪传少阴–P13概说太阴病是阴证的初期阶段,我们在讲原文之前,我们先对太阴病的大概情况做一个介绍。
1、太阴病的病变部位:脾经、脾脏、四肢主要涉及到足太阴脾经,涉及到脾脏。
三阳病涉及到内脏的病都是“腑证”。
三阳病涉及到脏腑的时候,我们讲的是太阳膀胱腑,阳明胃肠腑,少阳胆腑、三焦腑。
三阴病涉及到内脏的病都叫“脏证”。
因为三阴经脉和五脏相联系。
另外在太阴病篇,还涉及到四肢被风寒邪气所伤的证候,《伤寒论》把它称为太阴中风。
由于脾主四肢,所以我们在太阴病的病位上把四肢也列进太阴病,可见太阴病涉及到脾经、涉及到脾脏、涉及到四肢,这就是太阴病的病变部位。
2、关于太阴病的成因: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外寒直中太阴”。
“直中”这个词,我们在《伤寒概论》里提到过,就是外邪不经过三阳,直接侵犯三阴之脏(不是经),直接侵犯三阴之脏而发病,我们把它叫做直中。
之所以发生直中,是和内脏阳气素虚有关。
由于内脏阳气虚,所以外邪就可以直接侵犯三阴,而这种证候,病情一般比较重,尤其是少阴直中,那就更重一些。
对于“太阴直中”来说,它只不过涉及到外寒直接伤脾阳,出现了腹痛、腹满和腹泻的这种临床表现。
这是太阴病成因的一个方面,外寒直中太阴。
※另一方面是“邪由他经传来”。
哪一经的邪气容易传太阴:◎首先是太阳病,太阳之邪可传太阴,当然有的是自然传经入里的,也有的是误治以后,伤了太阴的脾阳,伤了太阴的脾气,然后太阳表邪入里。
医圣张仲景的六经辨证之少阳、太阴、少阴辨证!
![医圣张仲景的六经辨证之少阳、太阴、少阴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19fae60e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88.png)
医圣张仲景的六经辨证之少阳、太阴、少阴辨证!一、少阳病辨证1.少阳病本证。
病机是胆热内郁,枢机不利,三焦失畅,脾胃失和。
证候是口苦,咽干,目眩,脉弦,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
方药是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炙甘草、生姜、大枣)。
2.少阳病兼变证。
病机是邪由少阳误治,化燥成实,兼入阳明。
证候是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
方药是大柴胡汤(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大黄、炙枳实、大枣)。
二、太阴经辨证太阴腹痛证的病机是误下伤脾,血脉不和,脾阳虚衰,寒湿内生。
证候是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时腹自痛,四肢欠温,脉沉缓而弱。
方药是桂枝加芍药汤(桂枝汤倍用芍药)。
三、少阴经辨证1.少阴病本证。
少阴病是伤寒六经病变发展过程的后期,全身性阴阳衰惫所现证候的概括。
病位主要在心肾,临床以脉微细、但欲寐为主要脉症。
少阴寒化证:指少阴阳气虚衰,病邪入内从阴化寒,阴寒独盛所表现的虚寒证候。
①四逆汤证:病机是病入少阴,阳虚不甚。
证候是无热恶寒,下利,肢冷,脉沉;或无热恶寒,但欲寐,四肢厥冷,脉微细,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或身热反不恶寒,甚至面赤。
方药是四逆汤(干姜、生附子、炙甘草)。
②真武汤证:病机是阳虚寒盛,水气不化。
证候是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小便不利,或咳嗽,或呕逆,或小便清长;或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振振欲擗地。
方药是真武汤(茯苓、芍药、白术、生姜、炮附子)。
少阴热化证:指少阴阴虚阳亢,邪从阳化热所表现的虚热证候。
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尖红,脉细数。
①黄连阿胶汤证:病机是少阴阴虚火旺,心肾不交。
证候是心中烦,不得卧,口燥咽干,舌红绛少苔,脉细数等。
方药是黄连阿胶汤(黄连、黄芩、芍药、鸡子黄、阿胶)。
②猪苓汤证:病机是少阴阴虚阳盛,邪从热化,热与水结;阳明经热误下伤阴,邪热和水结于下焦。
《伤寒论》思维导图
![《伤寒论》思维导图](https://img.taocdn.com/s3/m/bf9126cc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3b.png)
《伤寒论》思维导图亿图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辨证纲要太阳病提纲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分类中风2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伤寒3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温病6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辨太阳病传变与否、预后4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辨病发于阴阳7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辨寒热真假 11 病人身太(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太阳病本证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桂枝汤证的病理与证治12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呜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42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桂枝汤辨证桂枝汤主证13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95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太阳中风重症24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病重药轻)15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
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57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非外邪所致的营卫不和53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54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13伤寒论少阳病太阴病
![13伤寒论少阳病太阴病](https://img.taocdn.com/s3/m/4711ae762e3f5727a5e96267.png)
6.太阴病辨证纲要 (1)太阴病提纲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 甚,时腹自痛。……(273)
脾阳脾气虚弱,寒湿内盛 脾运化失司,气机升降紊乱 清气不升,寒湿下注
腹满,时腹自痛 呕吐,食不下 自利
(2)太阴虚寒证
脾阳虚弱,运化失司,寒湿下注
自利不渴
下利
脾虚寒下利
口不渴
热性下利
伴口渴
少阴虚寒,津液不化
2.少阳的病理
少阳病的成因 (1)少阳本经受邪: ——素体虚弱,抗邪无力,外邪直接侵犯少阳经 脉而成; (2)邪由他经传来 ——太阳病失治误治,邪传少阳; ——厥阴病阳气恢复,脏邪还腑,阴病出阳,其 邪气也可以外出少阳。
少阳病的病位
从原文来看,病变主要涉及到足少阳胆经、 胆腑和手少阳三焦。
后世将少阳病称为半表半里,主要是针对三 阳病的定位和区别而言,和阳明病相比:
② 少阳腑证:
胆火内郁,枢机不利,进而影响脾胃升降,可见口苦、咽 干、目眩,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等。
热郁胆腑,伤津耗液,使胆腑精汁浓缩成实时,就会出现 胆腑热实症,见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
③ 少阳兼证:
少阳病常外兼太阳之表,内兼阳明里实或太阴脾虚,或心 胆不宁的证候。
4.少阳病的治疗禁忌
少阳病禁用汗、吐、下,但当少阳兼表、兼里 的时候,在和解的基础上兼以汗、下,则为灵活 应用,不属违反少阳病的治疗禁忌。
两药皆味辛,以其辛散,可以助柴胡疏通气 郁,针对少阳容易气郁的特点;
又可以和胃降逆止呕,针对少阳病胆热犯胃, 胃气上逆而喜呕、多呕的特点;
还可以化痰、消饮、去水,助三焦水道之畅 达,针对少阳病容易生痰、生饮、生水的特点。
小柴胡汤
人参、甘草、大枣
张仲景伤寒论辨少阳、太阴、少阴病脉证并治法
![张仲景伤寒论辨少阳、太阴、少阴病脉证并治法](https://img.taocdn.com/s3/m/d921199a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6a.png)
【卷第五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伤寒论注》张仲景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
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卷第六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伤寒论注》张仲景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
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
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去故也。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卷第六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伤寒论注》张仲景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
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
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
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https://img.taocdn.com/s3/m/9add35d70029bd64783e2c81.png)
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太阴病是由脾阳虚弱、寒湿阻滞而引起的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为主证的疾病,也称里虚寒证。
第一节太阴病辨证纲要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3)【提要】太阴病辨证提纲及治禁。
病因病机:脾阳不足,运化失职,寒湿内停,升降失调。
腹满---中阳受损,寒湿内停,气机阻滞时腹自痛(时轻时重,时作时止)----寒湿内阻,气机不畅食不下----脾虚不运,纳化失司吐----胃气上逆利----气机升降失调,脾气不升太阴腹满脾阳不足,寒湿郁滞腹满时减,复如故,伴下利阳明腹满肠间燥屎阻结腹满不减,减不足言,伴便秘太阴虚寒腹痛的特点是:A.时腹自痛B.腹满而痛C.下腹部疼痛D.上腹部疼痛E.下利腹痛『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太阴虚寒腹痛的特点是时腹自痛。
第二节太阴病本证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77)【提要】太阴病的主证、病机和治则。
自利---寒湿下注不渴---寒湿内盛属太阴----见273条提纲证病机:脏有寒-----脾阳不足,寒湿阻滞治则:当温之-----温中散寒,健脾燥湿方药:四逆辈轻者:太阴虚寒----理中丸(汤)重者:肾阳亏虚----四逆汤第三节太阴病兼变证一、太阴兼表证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276)【提要】论太阴兼表的证治。
【辨治要点】病机:素体脾阳不足伴风邪袭表,营卫不和。
主症:发热恶寒,四肢疼痛,食少纳差,脘腹胀满,便溏,脉浮。
治法:调和营卫,温阳和里。
方用桂枝汤。
二、太阴腹痛证本太阴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279)【提要】论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的证治及脾虚气弱者当慎用攻伐之品。
【方义】桂枝加芍药汤即桂枝汤倍用芍药而成,桂枝加大黄汤即桂枝加芍药汤再加大黄二两而成。
【辨治要点】①桂枝加芍药汤证病机:脾伤气滞络瘀。
主症:以腹满时痛为主症,无食不下、呕吐、下利等明显的脾虚寒湿证。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https://img.taocdn.com/s3/m/e4314a67a216147917112881.png)
第三章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少阳病是外邪侵犯少阳, 出现以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为主证的疾病。
病机:胆气内郁,三焦失枢病位:半表半里病性:热证少阳病治则:和解少阳代表方:小柴胡汤兼夹证:随证加减第一节少阳病辨证纲要一、少阳病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3)邪在少阳,枢机不利,胆火上炎“火气为病”火胜则苦,胆气上逆——-口苦灼伤津液——-咽干循经上扰清窍——-目眩二、少阳病治禁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提要】论少阳中风证的症状、治禁及误治后的变证。
足少阳经脉起于目锐眦,走于耳中,下胸中,贯膈;手少阳之脉上耳后,人耳中,出耳前,止于目锐眦,其支者布胸中,络心包,下膈。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
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65)【提要】论少阳病禁用汗法以及误汗后的变证与转归。
第二节少阳病本证一、小柴胡汤证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6)少阳病的证治病程:五六日往来寒热——正邪分争,邪胜则寒,正胜则热胸胁苦满——少阳经气不利神情默默——肝胆气郁,疏泄失职心烦——胆郁,胆热扰心不欲饮食——胆热胃虚,胃气上逆喜呕——胆热犯胃,胃失和降或然证:胸中烦而不呕——痰热结聚于胸渴——津液不足腹中痛——脾虚肝旺胁下痞硬——水饮结聚于胸胁心下悸,小便不利——水饮停留,影响及心不渴,身有微热——表证仍在咳——寒饮伤肺处理:小柴胡汤随证加减【辨治要点】病机:邪犯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
主症: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细。
治法:和解少阳,调达枢机。
方用小柴胡汤。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博,结于胁下。
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少阳病和太阴病
![少阳病和太阴病](https://img.taocdn.com/s3/m/b4bb060c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02.png)
少阳病和太阴病一、少阳病少阳病的病位是半表半里,能量是阳。
少阳病的典型表现是口苦、咽干、目眩,代表方是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证的典型证是心烦喜呕、胸满胁痛、嘿嘿不欲饮食和往来寒热。
人体的能量大循环是食物消化后能量向上向外到体表,如果能量不足,到了胸部就上不去了,人就会胸满气短;能量到了体表后再向下往回收,会经过胁下,半表半里不通畅,就会两胁胀痛。
小柴胡汤证本质是人的胃弱了,运化能力弱,能量不稳定。
能量大于平衡点时,人体反抗病邪会有积极的反应,身体就发热;一会儿能量弱了,人体就发冷,这就是往来寒热。
因为胃弱,肠胃不能正常运行,所以会恶心想吐,不想吃饭避免加重肠胃负担,如果胃里已经有了食物就想吐出去来减轻负担。
因为胃弱不能正常运化食物,能量在中焦有点滞涩,这样大循环重到了头部的能量无法顺利下回,有上热,人就会有心烦的反应,人体还自己产生苦味的物质来清热,所以会口苦。
津液不足,所以口干、咽干、眼睛干涩、视物模糊、眼睛酸胀痛、头晕。
因为能量在半表半里不通畅,人体的能量不足了,人也容易精神抑郁,没有什么精气神,总是闷闷不乐。
因为津液不足,人体仍然需要把能量输布到全身,这时身体就会收缩血管,诊脉时可能是弦脉,人体在收缩能量为了更好的输送。
小柴胡汤证的本质是胃弱,所以要健脾胃。
健脾胃就是之前说过的生姜、大枣、炙甘草,再加上人参。
人参能够亢奋人体的津液,姜草枣建中补津液,这四个被称为“脾四味”。
陈修园说小柴胡汤的奥妙就在于有人参。
胃气回来了,吃饭知道饿了,就能够给人体补充能量了,然后再加上柴胡疏通半表半里,黄芩清半表半里的热,半夏降逆。
柴胡煮后喝的时候有一点平和的香气,兼有一些辛凉和苦味,辛凉透表,苦能降下,能够疏通半表半里。
桂枝是把能量带到体表,柴胡疏通半表半里,大黄是疏通里。
伤寒论经方用药都是用药的长处,用势能典型的药,后世喜欢用药性驳杂的药。
黄芩味苦,黄连苦味更重,所以黄芩清半表半里的热,黄连清里热,但都是一个方向的势能。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原文及翻译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353a47e7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1e.png)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原文及翻译《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原文及翻译辨少阳病脉证并治作者:张仲景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
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文言文翻译;少阳病的主要症候特征,是口苦,咽喉干燥,头目昏眩。
少阳感受风邪,耳聋听不到声音,眼睛发红,胸中满闷而烦躁不安。
不可用吐法或下法治疗。
如果误用吐法或下法,就会出现心悸不宁及惊恐不安的变证。
外感病,脉象弦细,头痛发热的,是证属少阳。
少阳病不能用发汗法治疗,误发其汗,损伤津液,津伤胃燥,邪传阳明,就会出现谵语。
如果通过治疗,胃气得以调和,就会痊愈;如果胃气不和,就会出现烦躁、心悸的变证。
原患太阳病,没有解除,病邪传入少阳,出现胁下痞硬胀满,干呕,不能进食,发热怕冷交替而作,如果没有使用涌吐或攻下法,而见脉沉紧的,可用小柴胡汤治疗。
假如已经使用涌吐、泻下、发汗、温针等治法,柴胡证已解,而见谵语的',这是坏病。
应该详审其误治之因,详查演变为何种症候,然后随证选用适当的方法治疗。
太阳、阳明、少阳三经同时俱病,其脉浮大而弦直,只想睡眠,眼睛闭合就会出汗。
外感病六七天,表热已不显,却见病人躁烦不安的,这是表邪传里的缘故。
外感病第三天,邪气已传尽三阳经,应当传入三阴经。
此时,如果病人反而能够饮食而不呕吐的,这是邪气没有传入三阴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第三单元少阳病辨证论治
细目一少阳病本证
要点少阳病本证
小柴胡汤证
【原文】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6)
细目二少阳病兼变证
要点一少阳病兼变证
大柴胡汤证
【原文】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03)
【释义】论述少阳病兼阳明里实的证治。
太阳表证已罢,邪已传入少阳,谓之“过经”。
病入少阳,当以和解为主,汗、吐、下之法均属禁忌。
今反二三下之,是为误治,误治可能产生变证。
但从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表明邪气并未因下而内陷,邪仍在少阳,故先与小柴胡汤以和解少阳。
服小柴胡汤后,如枢机运转,病即可愈。
但服后病未好转,而反加重,由喜呕变为“呕不止”,此乃邪热不解,内并阳明,热壅于胃,胃气上逆所致;由胸胁苦满变为“心下急”,是邪入阳明,胃热结聚,气机阻滞所致;由心烦而变为“郁郁微烦”,是气机郁遏,里热渐甚。
从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说明邪由少阳误治,化燥成实,兼入阳明。
少阳证不解,则不可下,而阳明里实,又不得不下,遂用大柴胡汤和解与通下并行,双解少阳、阳明之邪。
本方为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合方加减而成。
方中柴胡、黄芩疏利少阳,清泄郁热;芍药缓急止痛;半夏、生姜降逆止呕;枳实、大黄利气消痞,通下热结;大枣和中。
诸药配合,共奏和解少阳、通下里实之功,实为少阳、阳明双解之剂。
例题:大柴胡汤的组成为(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芍药、枳实)
伤寒论——第四单元太阴病辨证论治
细目太阴腹痛证
要点太阴腹痛证
桂枝加芍药汤证
【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279)
【释义】误下伤脾,脾伤运化失职,气机壅滞则腹满;血脉不和,经络不通则腹痛,因病位在脾,故曰“属太阴也”。
然此虽属太阴,却与太阴病本证不同,彼为脾阳不足,寒湿内盛所致,故除见腹满时痛外,更见食不下,呕吐,下利等,当用理中汤治疗;而本证仅见腹满时痛,余症不显,为脾伤气滞络瘀所致,故治以通阳益脾,活络止痛,方用桂枝加芍药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