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穴位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经络基础知识

经络基础知识

经络基础知识
经络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以下是一些经络基础知识的介绍:
1. 经络系统: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

经络系统遍布全身,将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联系起来。

2. 十二经脉:人体有十二条主要经脉,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

这些经脉对应着不同的脏腑,对人体的生理功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3. 经络的作用:经络具有沟通内外、运行气血、平衡阴阳等作用。

通过经络的传导,气血得以通畅运行,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4. 穴位:经络上的特定点位称为穴位,穴位是气血输注的地方。

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5. 经络学说的应用: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广泛应用于针灸、推拿、按摩等疗法。

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可以促进气血循环,缓解疼痛,调节身体机能。

6. 整体观念:经络学说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系统将各个部分联系起来。

身体的健康与经络的通畅与否密切相关。

7. 子午流注:子午流注是根据经络气血运行的规律,按时辰选择穴位进行治疗的方法。

它认为在不同的时辰,经络气血的流动有一定的规律。

对经络的研究和应用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经络的实质和作用机制仍在不断研究和探索中。

中医中的经络穴位

中医中的经络穴位

中医中的经络穴位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过千年的发展和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其中,经络穴位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和实践技术之一。

本文将以中医中的经络穴位为主题,探讨其基本概念、分类和功能。

一、经络穴位的基本概念在中医学中,经络穴位指的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特定点位。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内部有经络运行,通过这些经络可以实现气血的运行,以及调节和平衡身体的功能。

穴位则是经络上的特定点,也是治疗和诊断的关键部位。

经络穴位可以分为经脉穴位和络穴位。

经脉穴位主要分布在经脉上,经脉是人体内部经络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十四条主要经脉和奇经八脉等。

络穴位则分布在络脉上,络脉是经脉的支脉,与经脉相互联系,起到调节和辅助作用。

二、经络穴位的分类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经络穴位可以按照其功能和位置进行分类。

根据功能可以分为主穴和配穴,根据位置可以分为背俞穴、手太阴肺经穴、足三里穴等。

1. 主穴和配穴主穴是经络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穴位,对于治疗疾病和调节身体功能起到核心作用。

主穴一般位于经络上经络气血运行最为旺盛的部位,通过刺激主穴可以调整经络气血的流动。

配穴则是辅助主穴的穴位,有时用于增强治疗效果或调节身体其他方面的功能。

配穴的选取要根据具体病情和治疗需要进行,并结合中医理论和经验进行判断。

2. 不同部位的穴位根据经络系统中的位置,经络穴位可以分为背俞穴、手太阴肺经穴、足三里穴等。

背俞穴位是指背部的经络穴位,通过调理背部的气血运行可以对背部疼痛、肩颈问题等症状进行治疗。

手太阴肺经穴位则是位于手部的经络穴位,通过刺激手太阴肺经上的穴位可以调节呼吸系统、免疫系统等相关功能。

足三里穴是位于腿部的经络穴位,通过刺激足三里穴可以调节胃肠功能、增强体质等。

三、经络穴位的功能中医学认为,经络穴位是调节和平衡人体气血运行的关键因素,通过刺激穴位可以激发自身的康复能力,达到治疗疾病和维护健康的目的。

1. 调节气血运行经络穴位的刺激可以促进气血运行,调节经络的通畅与否。

经络穴位的基本知识

经络穴位的基本知识

经络穴位的基本知识经络穴位的基本知识——转载穴位和经络不能随便按敲的。

如果应用不当,反而会对身体有害。

如果逆理而动,会加重病症。

下面几种简单的方法,可以判断穴位和经络的按摩手法和敲击方法。

一、穴位的按摩。

我们日常按摩的保健穴位有:百会、太阳、风池、劳宫、内关、养老、足三里、涌泉、太冲、太溪、合谷、膻中等穴位,其中合谷、足三里、涌泉、内关称为四大养生穴穴位的按摩方法有几个注意点:一是力度轻重:轻为补,重为泻。

二是点按的方向: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泻。

三是与呼吸的关系:呼气时按,吸气时松。

二、经络的敲击。

我们最常敲击的经络有:心包经、胆经。

此外,根据需要也可以敲胃经、大肠经、小肠经、肝经、三焦经、脾经。

心经多用拨的手法,肾经多用疏道的手法。

膀胱经在背后的部分自己无法调理,委中往下一段自己可以按揉。

经络敲击也有两个注意点:一是力度轻重。

轻快短为补,重慢长为泻。

二是敲击的方向。

顺敲为补,逆敲为泻。

那么,经络敲击的顺逆如何判断?经络以起点为依据,可分为手经和足经。

手经和足经都又分为阳经和阴经。

以下可以清楚地判断经络的顺逆和补泻。

由上到下由下到上手阳经、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逆/泻顺/补手阴经、肺经、心包经、心经顺/补逆/泻足阳经、胃经、胆经、膀胱经顺/补逆/泻足阴经、脾经、肝经、肾经逆/泻顺/补如手厥阴心包经为手阴经,对照上表,由上到下敲为顺,是补手法。

由下到上为逆,是泻手法。

其他经络,同理类推。

三、几个注意点1、心包经一般为补,夏天心火旺的时候可以逆敲,泻心火。

2、实症为补,虚症为泻。

如治小儿近视,为虚症,肝开窃于目,应该泻法敲肝经。

便秘,应该泻法敲大肠经。

感冒,要泻法敲肺经。

3、肾经任何时候只能补,不能泻。

对照上表,应该由下往上敲或者疏通。

4、一些深入肌肤的穴位,即使补法也要用力按。

如足三里,风池,昆仑。

5、胆经多从上往下敲,用补法。

但在大腿部肌肉发达,补法也是得用力,主要是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等穴位要用一定的力度敲击。

16大经络穴位养生保健全解

16大经络穴位养生保健全解

16大经络穴位养生保健全解经络穴位对于人体的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人体内部有着许多经络穴位,这些穴位是人体内部各个组织器官的接口,能够调节和平衡机体的阴阳、气血、五脏和六腑,保障身体的健康。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解析16大经络穴位养生保健的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并应用这些知识。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16大经络穴位的名称和位置。

他们分别是:太阳、太冲、会阴、三阴交、神阙、涌泉、足三里、合谷、内庭、阳陵泉、列缺、少商、太渊、曲池、太冲、阴陵泉。

这些穴位位置遍及全身,有的在脚背,有的在手腕内侧,有的在耳后,每一个穴位处都有着对应的内脏和经络,因此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重新平衡人体的内部能量,调节各项生理功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对于想要保持健康的人来说,太阳穴和太冲穴是两个重要的穴位。

太阳穴是在头骨下方的突起物处,是人体最重要的神经中枢之一,刺激太阳穴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减少头痛、偏头痛等症状。

而太冲穴则位于脚底的第二个趾趾缝处,通过按摩太冲穴可以舒缓身体的压力,改善睡眠质量,减少失眠等问题。

除了太阳和太冲穴,会阴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

会阴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是男性的睾丸和女性的卵巢的交界处,可刺激会阴穴可以调节和平衡人体的生殖系统,促进性功能,帮助男性和女性改善不孕不育的问题。

三阴交穴是另一个重要的穴位,位于小腿内侧,距脚踝骨约四横指的位置。

刺激三阴交穴可以加强肾脏的功能,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促进新陈代谢,有助于减肥和瘦身。

神阙穴和涌泉穴则分别位于背部和脚底,刺激这两个穴位可以缓解背部和腰部的疼痛,改善脚部疲劳,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几个穴位,足三里、合谷、内庭、阳陵泉、列缺、少商、太渊、曲池、太冲、阴陵泉等穴位也是重要的养生穴位,各个穴位可以帮助调节身体的不同系统,起到保健养生的作用。

通过了解和利用16大经络穴位,不仅可以改善身体的疾病和不适症状,还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提升精神状态,有利于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中医经络学经络穴位解析

中医经络学经络穴位解析

中医经络学经络穴位解析经络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了人体内经络的运行规律以及经络与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

经络穴位作为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对经络穴位进行详细解析,探究其运行规律和临床应用。

一、经络穴位的定义与分类经络穴位,简称穴位,是人体经络系统上特定的点位。

在中医理论中,经络穴位分布于全身,共计361个。

按照其运行规律和临床应用,可以将经络穴位分为经脉穴和奇穴。

1. 经脉穴:经脉穴位是根据经络经脉的走向和分布而命名的。

它们与具体的经脉相对应,通过按摩或刺激经脉穴位可以调节经脉的运行和穴位所经过的相关组织器官的功能。

2. 奇穴:奇穴是指那些在人体经络系统上分布特殊、功效独特的穴位。

它们与经脉的走向无关,通常按照其功能和用途进行命名,如“百会穴”、“曲池穴”等。

奇穴的应用范围广泛,既可以用于调节经络的运行,又可以用于治疗特定疾病。

二、经络穴位的运行规律经络穴位的运行规律包括了经络分布规律、穴位取穴规律以及穴位对应脏腑组织的规律。

1. 经络分布规律:经络分布于人体的表浅和深部,相互贯通交通。

经络的走向形成了经脉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

2. 穴位取穴规律:经络穴位的取穴有其固定的规律。

一般来说,经脉穴位多位于经络走向的上方、下方、左方和右方;而奇穴则根据其功能的不同而选择在不同的部位。

3. 穴位对应脏腑组织的规律:根据中医理论,经络穴位与人体的脏腑组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可以调节和改善相关脏腑组织的功能。

三、经络穴位的临床应用经络穴位在中医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介绍穴位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具体应用。

1. 经络调理:通过按摩或刺激经络穴位,可以调理经络系统的功能,改善气血循环,促进身体的健康。

例如,针灸和推拿按摩是常用的经络调理方法,可以提高免疫力,调整内分泌,改善睡眠质量等。

2. 疾病治疗:经络穴位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经络基础知识

经络基础知识

主要疾病
各器官的炎症、过敏性疾病、头痛、肌肉关节 疼痛。
十二经与组织功能
十一、胆经(足少阳)
主要器官 与组织
胆、胃肠道、颈、眼睛、微血管(偏头痛)。
器官与组 贮存排泄胆汁,与自律神经、内分泌、微血管 织功能 活动有关。
主要疾病 胆囊炎、胆结石、消化不良、偏头痛。
十二经与组织功能
十二、肝经(足厥阴)
经络的基本概念
人体
营养传导 病变传导 阴阳调节
经络
经络穴位判读的价值
病变

里(深) 体表反应

十二经脉
太阴 厥阴
手足手足
肺 脾 心包 肝
少阴 阳明 少阳 太阳
手足手足手足手足
心 肾 大肠 胃 三焦 胆 小肠 膀胱
手太阴 足太阴 手厥阴 足厥阴 手少阴 足少阴 手阳明 足阳明 手少阳 足少阳 手太阳 足太阳 肺经 脾经 心包经 肝经 心 肾经 大肠经 胃经 三焦经 胆经 小肠经 膀胱经
十二经与组织功能
六、小肠经(手太阳)
主要器官 与组织
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肩。
器官与组 织功能
消化吸收。
主要疾病
十二指肠炎、十二指肠溃疡、肠痉挛、腹泻、 消化不良、肩周炎。
十二经与组织功能
七、膀胱经(足太阳)
主要器官 与组织
脊椎系统、泌尿系统、骨关节系统。
器官与组 贮存尿液及排泄功能,与骨、脊髓有关,女性 织功能 与子宫、附件有关。
九、心包经(手厥阴)
主要器官 与组织
心脏、血管。
器官与组 心脏泵功能、血液循环功能、其与精神自律神 织功能 经系统影响较明显。
主要疾病
各种心脏病、血液循环障碍(高血压、低血压、 动脉硬化)、心脏自律神经失调。

中医经络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医经络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医经络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医经络的基础知识点包括以下内容:
1. 经络系统:经络是中医学说的人体内外联系的通道系统,包括经脉、络脉、腧穴等。

经络系统与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相互联系,起到调节、运输气血和经络信息的作用。

2. 经络的分类: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两类。

经脉是主要的通道系统,
包括十四个经脉和两个奇经,通过人体不同部位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
系统。

络脉是与经脉相平行的脉络系统,主要分布在肌肤和皮下。

3. 经络的属性:经络有气血、营卫、营血等属性,通过这些属性来体
现其功能和特点。

例如,经脉主要传输气血,络脉主要传输营卫。

4. 经络的分布与循行规律:经络的分布与人体的脏腑、经络经脉相互
联系,表现出特定的循行规律。

例如,手太阴肺经起于胸部走向前臂,与肺脏相互联系。

5. 经络的功能:经络有调节气血流通、运输营卫气血、调整脏腑功能
等功能。

中医通过经络调理来达到治疗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

6. 经络与腧穴:腧穴是经络和络脉的交汇点,中医通过刺激腧穴来调
节经络的功能。

腧穴具有特定的功能和治疗作用,在中医诊疗中被广
泛应用。

7. 经络的病理变化:经络在疾病发生过程中,会出现气血阻滞、经脉
闭塞等病理变化,中医通过调理经络来治疗疾病。

这些是中医经络基础知识的一些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医经络理论,应用于临床诊疗中。

经络腧穴基础知识50p

经络腧穴基础知识50p

经络腧穴的生物学研究
生物学研究主要关注经络腧穴与人体内部各个系统的关系 ,以及其在调节人体生理功能方面的作用。研究内容包括 经络腧穴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的相互关系,以及 其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通过生物学手段,可以深入了解经络腧穴的作用机制,为 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提供思路和理论基础。
足阳明胃经是十二经脉之一,主要功 能在于调节消化系统,维持身体健康。
详细描述
足阳明胃经起于目下,循腿外侧下行 至足中趾末端,下络脾属胃,主要分 布在腿外侧和胸腹部,其腧穴包括承 泣、四白、巨髎等,每个腧穴都有其 特定的功能和主治病症。
足太阴脾经与腧穴
总结词
足太阴脾经是十二经脉之一,主要功能在于调节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保持身体健康。
腧穴的定位与取穴方法
定位方法
根据体表标志、骨度分寸和手指同身寸等方法进行定位。
取穴方法
基本取穴法、压痛取穴法、触摸法、触摸异感法等。
03
经脉与腧穴
手太阴肺经与腧穴
总结词
手太阴肺经是十二经脉之一,主要功能在于调节呼吸系统, 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
详细描述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上膈属肺,主要分布在手 臂内侧前缘,其腧穴包括中府、云门、天府、侠白等,每个 腧穴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主治病症。
经络腧穴的物理学研究
物理学研究主要从能量和物质的角度 探讨经络腧穴的作用机制。研究内容 包括经络腧穴的生物电、生物磁、红 外辐射等物理特性,以及其在能量传 输和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通过对经络腧穴的物理学特性进行研 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其作用原理,为 开发新的检测和治疗方法提供技术支 持。
THANKS
02
腧穴基础知识
腧穴的定义与分类

中医必备基础知识!十二经脉88个常用腧穴汇总

中医必备基础知识!十二经脉88个常用腧穴汇总

中医必备基础知识!十二经脉88个常用腧穴汇总足太阳膀胱经膈俞(八会穴之血会)定位:在脊柱区,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①呕吐、呃逆、气喘等上逆之证;②贫血、吐血、便血等血证;③瘾疹、皮肤瘙痒等皮肤病证;④潮热,盗汗。

肝俞(肝之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①黄疸、胁痛等肝胆病证;②目赤、目视不明、目眩、夜盲、迎风流泪等目疾;③癫狂痫;④脊背痛。

脾俞(脾之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①腹胀、纳呆、呕吐、腹泻、痢疾、便血、水肿等脾胃肠腑病证;②多食善饥,身体消瘦;③背痛。

肾俞(肾之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①头晕、耳鸣、耳聋等肾虚病证;②遗尿、遗精、阳痿、早泄、不育等泌尿生殖系疾患;③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妇科病证;④腰痛;⑤慢性腹泻。

大肠俞(大肠之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①腰腿痛;②腹胀、腹泻、便秘等胃肠病证。

次髎定位:在骶区,正对第2骶后孔中。

主治:①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等妇科病证;②小便不利;③遗精、疝气等男科病证;④腰骶痛,下肢痿痹。

委中(合穴;膀胱之下合穴)定位:在膝后区,腘横纹中点。

主治:①腰背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②腹痛、急性吐泻等急症;③小便不利,遗尿;④丹毒,皮肤瘙痒,疔疮。

承山定位:在小腿后区,腓肠肌两肌腹与肌腱交角处。

主治:①腰腿拘急、疼痛;②痔疾,便秘;③腹痛,疝气。

昆仑(经穴)定位:在踝区,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①后头痛,项强,腰骶疼痛,足踝肿痛;②癫痫;③滞产。

申脉(八脉交会穴→通阳跷脉)定位:在踝区,外踝尖直下,外踝下缘与跟骨之间凹陷中。

主治:①头痛,眩晕;②癫狂痫,失眠等神志病证;③腰腿酸痛。

至阴(井穴)定位:在足趾,小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

主治:①胎位不正,滞产;②头痛,目痛,鼻塞,鼻衄。

经络腧穴基础知识(59页开始-总)

经络腧穴基础知识(59页开始-总)

阳溪
曲池
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 指甲角0.1寸。
在手背,第1、2掌骨间, 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
处。
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 上翘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
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 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
线中点。
足阳明胃经重要穴位
01
02
03
04
承泣
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 眶下缘之间。
要点三
手太阳小肠经
起于小指之端 ,循手外侧上腕 ,出踝 中 ,直上循臂骨下廉 ,出肘内侧两筋 之间 ,上循臑外后廉 ,出肩解 ,绕肩 胛 ,交肩上 ,入缺盆 ,络心 ,循咽 下膈 ,抵胃属小肠。
十二经脉循行路线
•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 ,上额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 从巅入络脑 ,还出别下项 ,循肩髆内 ,挟脊抵腰中 ,入循膂 ,络肾属膀胱 。 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 ,入腘中 。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 ,挟脊 内 ,过髀枢 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 ,以下贯踹内 出外踝之后 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案例三
针灸治疗面瘫成功案例分享。针灸治疗可以促进 面部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面部肌肉瘫痪的症状, 使患者面部恢复正常。
PART 06
总结与展望
REPORTING
WENKU DESIGN
本次课程回顾与总结
经络腧穴基本概念和特点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 调控系统;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经络系统的组成
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等,它们纵横交贯, 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腧穴的分类和作用

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

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

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一、基础知识经络遍布于全身,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也是联结人体各个部分的基本途径。

外行于体表,内属于脏腑,纵横交错,沟通表里,贯穿上下,通过多种通路和途径将机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各个部份,以及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脏腑与体表,体表与脏腑,官窍、皮肉、筋腱和骨骼之间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由于经络系统的这种联系,使生命有机体的各个部份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从而成为一个统一的、内部协调而稳定,并与外部环境息息相关的有机整体。

经气来源于真气,真气来源于先天之元气,又依赖后天水谷精微之气的不断充养,是人体生命活动最根本的动力。

一方面,经气推动气血在经脉中的运行,约束气血的运行轨道,调节气血的容量,对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协调平衡起着总领的作用。

没有经络系统对全身的维系、协调和平衡,就不可能有有机体正常的生命运动。

另一方面,经气还表现为经络的"反应性"和"传导性"。

针刺治疗必须"得气",针和灸的刺激作用于人体,经气被激发,从而才能疏通经脉,通行周身,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促使生命有机体的功能活动向正常状态恢复。

经络的反应性和传导性还表现在抵御外邪、传入疾病和反应疾病方面。

由于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网络周身,因此,当人体正气充足时,经脉之气就能首当其冲,奋起抵御外邪的入侵;而当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经络便会成为疾病的传入通路。

邪气(致病因素)侵入人体,通过经络的传导由表向里,由浅入深,传入内脏,并且还会通过经络系统影响到人体的其他部份。

脏腑病变有时也会通过经络传出体表,在体表某些部位出现压痛、结节、隆起、凹陷、充血等反应,这类反应常可用以帮助诊断有关内脏的疾病。

根据病变的部位可以分析其所属经络脏腑,这种方法就叫作"分经论证";而根据各条经络的生理、病理特点来分析临床症候的,称作"分经辨证";根据经络的生理病理特点在相应的经脉进行治疗,则称作 "循经治疗"。

人体362个穴位详解

人体362个穴位详解

人体362个穴位详解1.经脉循行:起于手小指外侧端(少泽),沿手背外侧至腕部直上沿前臂外侧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出于肩关节,绕行肩胛部,交于大椎(督脉)向下入缺盆部联系心脏,沿食管过膈达胃,属于小肠。

缺盆部支脉:沿颈部上达面颊,至目外眦,转入耳中(听宫)。

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交于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措施:少泽穴位于人体的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

少泽穴(小吉穴,少吉穴)解析:1)少泽。

少,阴也,浊也。

泽,沼泽也。

该穴名意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湿热水气。

本穴因有地部孔隙连通小肠经体内经脉,穴内物质为小肠经体内经脉外输的经水,经水出体表后气化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如热带沼泽气化之气一般,故名。

2)小吉、少吉。

孝少,阴也、浊也。

吉,吉祥也。

小吉、少吉名意指本穴中的气化之气为无火的炎上特性的水湿之气。

本穴物质虽为小肠经体内经脉的外输湿热水气,但因其从体内出体表后水液气化散去了较多热量,成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后其温度并不算高,无火的炎上特性,因而对于天部中的金性之气来说是吉祥之事,故名小吉、少吉。

3)小肠经井穴。

井,地部孔隙也。

本穴属井,是因本穴有地部孔隙直通地之地部,故为小肠经井穴。

4)本穴属金。

属金,指本穴的气血物质运营变化体现出的五行属性。

本穴物质为小肠经体内经脉外输体表的水湿之气,其运营变化为散热冷疑缩合,体现出肺金的秋凉特性,故其属金。

附注:手太阳经所出为“井”。

少泽穴意义:小肠经体内经脉的高热水气由此外输体表。

气血特性:气血物质为温热的水湿之气。

运营规律:水湿之气不断地散热液化,所散之热上传天部,液化之液归于地部。

功能作用:生发金气。

主治疾病:头痛目翳,咽喉肿痛,乳痈,乳汁少,昏迷,热病。

〖人体穴位配伍〗配膻中穴、乳根穴治乳汁少、乳痈。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通之,热则泻之。

〖生理解剖〗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指背动脉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尺神经手背支。

前谷穴Qián gǔ取穴措施:前谷穴位于人体的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指掌关节)前的掌指横纹头赤白肉际。

人体穴位讲解

人体穴位讲解

人体穴位讲解人体穴位是中医经验之丰的重要部分,穴位在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机理,疾病的防治以及保健养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下是关于人体穴位的详细讲解。

一、什么是穴位?穴位是经络系统中一定位置的结合点,人体经络系统是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的结合,是一种运行于人体内部的能量系统。

经络的流通,就是人体内部气血的流通,对调节身体机能、维护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穴位分类1. 经穴:又称经络穴,是经络经脉上的穴位,主要与五脏六腑和经络相关。

2. 奇穴:奇穴是人体经脉之外的穴位,包括头面、手足、躯干等部位的穴位,主要对缓解疾病症状有效。

3. 俞穴:俞穴是一种辅助治疗的穴位,按摩俞穴可以达到治疗全身病症的效果。

4. 络穴:络穴是穴位中的一个类别,位于人体的络脉上,主要起到通经活络的作用。

三、常用穴位1. 风池:风池穴位位于头部后颈部,按摩可缓解头疼、失眠等症状。

2. 太溪:太溪穴位位于足部足跟部位,按摩可以缓解疲劳、促进血液循环。

3. 支沟:支沟穴位位于手臂外侧、肘部附近,按摩支沟可以缓解手臂酸痛、肩周炎等疾病。

4. 命门:命门穴位是位于腰背部的一个穴位,按摩可缓解腰酸背痛。

5. 气海:气海穴位位于人体腹股沟部位,按摩可以缓解腹部胀气、肠胃不适等症状。

四、穴位按摩方法1. 穴位按压法:使用手指或手掌按压穴位,按压时间一般为5~10秒钟,需有适当的力度。

2. 穴位转动法:旋转穴位有助于刺激穴位,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酸痛。

3. 穴位推拿法:穴位推拿是通过手法和力度的控制,刺激相应穴位,缓解身体疲劳、调节身心,常用于保健养生。

五、注意事项1. 按摩穴位时需要心情平静,避免紧张和焦虑情绪。

2. 体质较弱、年龄较大、孕妇等人需谨慎按摩。

3. 按摩时间不宜过久,一般为10~15分钟,可以适当休息。

4. 按摩前需要将手擦热,以增加刺激效果。

穴位按摩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缓解身体疲劳、调节身体平衡的方法,但在操作时需要掌握正确方法,适量按摩,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人体十四经络详解

人体十四经络详解

人体十四经络详解
人体十四条经络,包括:任脉、督脉、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

任脉:中医认为任脉为“诸阴之海”,按摩任脉可以加强内脏机能和全身的气血循环。

督脉:督脉是“诸阳之海”,常常按摩督脉能改善头部、脊椎、呼吸、消化、背部肌肉僵硬等问题,还能增强抵抗力。

手三阴经络:包括肺经、心包经、心经。

肺经从胸部的中府穴经过手臂内侧,止于手大拇指外侧的少商穴。

因为肺主皮肤,所以肺经不但主呼吸,也包含肌肤毛孔的呼吸开合。

心包经从乳房外侧的天池穴经过手臂内侧,一直到手中指的中冲穴,它最重要的作用主要是保护心脏。

心经是从腋窝的极泉穴经过手臂内侧,止于手小指内侧的少冲穴这一条经络。

足三阴经络:包括肝经、脾经、肾经。

这三条经络与我们的皮肤质量联系紧密,同时还与女性泌尿系统关系密切。

肝经从脚拇指外侧的大敦穴沿腿部内侧往上,经腹部一直到乳房下面的期门穴。

肝经主肝,管理神经系统,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血液新陈代谢。

女人每个月的生理期与肝经有极大关联。

按摩这条经络,对解决痛经、心烦气躁、肌肤暗沉、掉头发等问题都有很好的作用。

脾经主脾,从脚拇指内侧的隐白穴沿腿部内侧往上,经腹部一直到胸部的大包穴。

中医认为脾经是“饮食水毂生化之源,人体后天能量之本”,对女性的消化系统和泌尿生殖方面大有裨益。

肾经主肾,从脚掌心的涌泉穴沿腿部内侧往上,经腹部一直到胸前的俞府穴。

如果你在平时感到腰膝酸软、眼袋浮肿、肌肤粗糙、四肢冰冷,就更应该好好按摩这个穴位了。

《经络腧穴基础知识》课件

《经络腧穴基础知识》课件
治疗效果。
经脉与腧穴的治疗作用与应用
治疗作用
经脉具有运行气血、沟通内外的作用 ,腧穴具有调节脏腑功能、平衡阴阳 的作用。
应用
通过刺激经脉和腧穴,可以调节人体 气血、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 的。在临床应用中,应根据病情选择 合适的经脉和腧穴进行治疗。
04
常用经络腧穴介绍
手太阴肺经
总结词
手太阴肺经是十二经脉之一,起于中 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隔属肺 。
详细描述
足太阴脾经共有21个穴位,其中11个分布 于下肢内侧的胫骨后缘和足底,10个位于 胸腹部。这些穴位主治脾胃、妇科、泌尿系 统等部位的病症,如腹胀、腹泻、食欲不振
等。
手少阴心经
总结词
手少阴心经是十二经脉之一,起于心中,下络小肠, 经过腕、臂内侧等部位。
详细描述
手少阴心经共有9个穴位,其中8个分布于上肢内侧的 尺侧,1个位于胸前部。这些穴位主治心脑血管、精 神系统等部位的病症,如心悸、胸闷、失眠等。
《经络腧穴基础知识》ppt课 件
• 经络系统概述 • 腧穴基础知识 • 经脉与腧穴的关系 • 常用经络腧穴介绍
01
经络系统概述
经络系统的定义与组成
总结词
经络系统的定义与组成
详细描述
经络系统是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 部等组成,它是人体内部各个脏腑器官之间的通道,是运行气血、传递信息的 重要系统。
腧穴的定位方法与取穴原则
总结词
定位方法与取穴原则
详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述
确定腧穴的位置是应用腧穴的基础,常用的定位方法有骨度分寸法、手指同身寸法和简 便取穴法等。在取穴时应遵循“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和对症取穴”等原则,根据具体病

中医经络穴位的基本知识

中医经络穴位的基本知识

中医经络穴位的基本知识中医经络穴位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通过调节和激活经络穴位来达到治疗和调理身体的目的。

下面就中医经络穴位的基本知识展开论述。

一、经络的概念和分类经络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指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两类。

经脉是指体表与脏腑之间的通道,主要包括十四经、任脉、督脉等,负责在体表运行调节气血;络脉是指经脉之外分布的一系列血管网,主要包括络脉、互通络等,起到连接、调节气血的作用。

二、经络穴位的概念和作用经络穴位是经络上特定的点位,也称为穴位或压痛点。

穴位的刺激可调整和促进气血运行,具有调治疾病、防治疾病、保健养生等作用。

按照功能和作用,穴位可分为以下几类:1. 经文穴位:位于经络线路上,负责调节经络气血运行,如足三里、合谷等。

2. 经别穴位:位于经络交会、分出的部分,调节经络气血分布,如阳陵泉、太冲等。

3. 经筋穴位:位于经络筋脉上,调理筋脉、活络通血,如大椎、肩井等。

4. 经外穴位:不在经络线路上,但与经络有密切联系的穴位,如天突、人迎等。

三、经络穴位的定位方法中医经络穴位的定位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解剖定位法、比骨定位法、分寸定位法等。

1. 解剖定位法:根据人体的解剖结构,通过骨骼和肌肉等参考点来确定穴位的位置。

这种方法准确度较高,但需要有较深入的解剖知识。

2. 比骨定位法:根据骨骼关节的位置,通过与骨骼的相对位置来确定穴位的位置。

这种方法相对简便易行。

3. 分寸定位法:根据人体部位的比例关系,将身体或肢体的长度分成寸,通过寸的比例来确定穴位的位置。

这种方法较为灵活,但需要有一定的经验。

四、常用经络穴位的功效及应用中医经络穴位有很多,每个穴位都有不同的功效和应用。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例子:1. 合谷:位于手背大拇指与食指骨之间的凹陷处,具有平治头痛、缓解咳嗽等功效。

2. 风池:位于肩颈枢椎附近的凹陷处,具有舒颈肩、缓解头痛等功效。

3. 太渊:位于足底部,整个足心凹陷处,具有调理气血、缓解疲劳等功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络穴位基础知识
经络的概念
1.经络的定义: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人体气血通过和联络的通路。

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

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脉别出的分支。

2.经络系统的组成:
由十二经络、奇经八脉、十五别络、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难以数计的孙络等构成
经络系统的组成及结构图
经络的命名
1.三阴三阳:
太阳------阳明
阴---少阳------太阳---阳
厥阴------少阳
从阴阳气的盛衰(多少)来分:
太阴>少阴>厥阴
阳明>太阳>少阳
2.与四肢的关系:
上肢:
内侧—手三阴(手太阴、手厥阴、手少阴)
外侧—手三阳(手阳明、手少阳、手太阳)
下肢:
外侧—足三阳(足阳明、足少阳、足太阳)
内侧—足三阴(足厥阴、足太阴、足少阴)
3.与脏腑的关系:
人体内脏以脏(实心)为阴,腑(空心)为阳。

五脏:心、肝、脾、肺、肾、心包
相表里↑↑↑↑↑↑
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
脏之在胸者(肺、心、心包)联系手阴经,在腹者(脾、肝、肾)联系足阴经
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经络调整虚实的功能是以它正常情况下协调阴阳的功能为基础,针灸、按摩、气功等疗法就是通过体表的腧穴接受刺激,传导感应,激发经络运行气血、调整阴阳虚实的功能。

使之能“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

腧穴的分类
十四经穴—是指分布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循行路线上的穴位,简称经穴,是腧穴的主体部分。

到现代经穴已发展为361个穴名,共670个穴位。

经外奇穴—是指在十四经穴之外,具有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作用的腧穴,简称奇穴。

阿是穴—是指无具体名称、无固定位置、无固定主治病症,而以病痛局部或与病痛有关的压痛点、敏感点作为腧穴。

腧穴的作用
1.输注气血:
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渗灌、转输、出入的特殊部位。

因此腧穴就具备了抵御疾病(出)、反应病痛(出)、传入疾病(入)、肝受刺激、传入信息(入)等功能
2.反应病症:
当病邪侵袭人体时,人体的正气可以通过经脉、腧穴向外奋起以护卫体表;当人体内部发生病变时,内在的病理状态又可通过经脉腧穴反映于体表
3.防治疾病:
腧穴输注气血、向内传入的特性,是腧穴能够治疗疾病的基础。

刺激腧穴部位(如针刺、温灸、按摩等)时,各种刺激通过腧穴、经脉传入体内,从而激发人体的正气,协调平衡阴阳,达到预防和抗御疾病的目的。

腧穴主治基本规律
腧穴所在,主治所能;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特定腧穴,特定主治;
同一腧穴,双向主治;
主治相同,疗效有别。

腧穴的定位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骨度折量定位法
指寸定位法
1.中指同身寸
2.拇中指同身寸
3.横中指同身寸
面部指压点
1.印堂:额部,两眉之间,位于督脉上。

2.神庭: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3.攒竹:面部,眉头凹陷中,眶上切迹处。

4.鱼腰:额部,眉毛中央,与目中相直。

5.瞳子髎:面部,目外此旁,眼眶外侧缘处。

6.丝竹空:面部,眉梢凹陷处。

7.睛明:面部,目内此角稍上方凹陷处。

8.承泣:面部,瞳孔直下,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9.迎香: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10.巨髎: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鼻唇沟外侧。

11.人中:面部,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12.地仓: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13.承浆:面部,颏唇沟正中凹陷处。

14.大迎: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前缘,面动脉搏动处。

15.颊车: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