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集体性

•民间文学既属人民群众集体创作而产生,又在流传中不断为人民群众所补充完善。

•一、集体性特征有三重含义:

1 民间文学在社会成员的互动过程中产生。

2表演者和观众并没有绝对的区分,而是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相互转化

3文本、语境、表演三层面构成完整的民间文学行为

民间文学在产生后被全体社会成员所共同拥有。

民间文学的集体性还表现在民间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必须符合民族文化传统和集体审美心理上

要辨证看待民间文学的集体性与独创性的关系

尽管作品由个人创作加工,但他们的创作却是在民族

文化浓厚的集体氛围下进行的,在形式和内容上并没有

脱离自身所处的文化传统、审美习惯和民间文学口头叙

述模式

“峒女于春秋时,布花果笙萧于名山……选峒中之好者,名曰天姬队。余则三三五五,采芳拾翠于山椒水湄,歌唱为乐。男亦三五成群,歌而赴之。”

2、民间文学集体性的意义

作家创作的深刻表现在对社会人生的深刻理解上(独创性),民间创作深刻性表现在群体意识的历史积淀(积淀性)

民间作品的丰富性表现在类型中所包含的千姿百态

整体的民间文学是民族集体意识的积淀,它体现了

集体审美意识的深刻内涵,能使我们对民众的

文化心理结构有更深层的认识和理解

集体性的三种形态

•1集体情境中的集体创作

•2由个人创作出作品的雏形后,再由许多人添枝加叶,逐渐完善

•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

第二节口头性

一、口头性的含义:民间文学既是民众口头的创作又在民众口头流传。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和口耳相传的传播手段,就是其口头性。口头性的特征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创作和流传的特征。

历史因素:口语与文字(界限)

语言特色:口语是全方位的交流方式,是具体场景的交流方式,而文字则是单向性和脱离场景的

三、口头性的优越性:

1、口头性使民间文学达到最佳表演效果:

“菊花湾里的一湾湾水,风刮是水动弹哩;

毛洞洞的眼睛一点点嘴,说话是心动弹哩。”

“清风吹着凉死了,大北风吹着冻了,三年没见想坏了,些些乎丢了个命了。”

2口头性便于民间文学的记忆和流传:

3口头性使民间文学具有最大的自由度:

4口头性还造就了民间文学的重复叙事特点,这是其区别于书面叙事的最显著标志。

仪个汽册暂销会,一位农村来的老大爷掏促两千块钱递到卖册的淆姐面前,淆姐问他:

“腻喽甘嘛?”

“甘嘛?埋汽册。”

“埋嘛汽册?”

“奏介个,奏行。”

“钱够嘛?腻喽?”

“赠好。”

“腻喽至都介册多儿钱吗?”

“至都,桑塔纳凉千。”(桑塔纳2000)

“那腻喽甭买介个了,介册太贵,腻喽看内册了吗?内册便宜,腻喽买内个得了。”

“内个多儿钱?”

“奔驰六百。”(奔驰600)

缩有移男的.晚生和剁了,马路丧拦册.一拦,癌,警册,要要零.册意停,银警嚓下来了:"泥干嘛?" "干嘛,泥缩干嘛?达册回架." "泥知道我介四嘛册吗?你印字儿吗?看看,看看!"警嚓指着册丧"110" 标志给他看."印四吗?" "印四." "至道介四嘛意思吗?" "至道." "嘛意思?" "意共里仪块义."

翻译如下:说有一男的,晚上喝多了,马路上拦车,一拦,唉,警车,幺幺零(110),车一停,人家警察下来了:"你干吗?" "干吗?你说干吗?打车回家." "你知道我这是什么车吗?你认字儿吗?看看,看看!"警察指着车上"110"标志给他看."认识吗?" "认识." "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 "知道." "啥意思?" "一公里一块一."

4、民间文学口头性的意义

①民间口头语言表现力的丰富和形象历来被语言文学大师们所赏识。

“为了彻底了解俄罗斯语言的财产,研究古代歌曲,故事等等完全是必要的,批评家对它们的鄙视是徒然的,老百姓的口语值得最认真的研究,青年作家们,阅读老百姓的故事来理解俄罗斯语言的表现可能性吧。”

②在民间作品采录时,一定要注意尽量保持口头创作的原貌。

口头程式理论

•口头程式奠定了口头传统的基础。

•表演理论:所有的口头叙事都是在表演。

第三节变异性

一、变异性的含义:民间文学的作品在语言,内容,情节,主题,形象,结构等要素上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中

“瞎话,瞎话,无根无把,一个传两,两个传三,我嘴里生叶,他嘴里开花,传到末尾,忘了老家。”

“故事是随心草,愿意说说半天,不愿意说,三言两语讲完了。”

民间文学中变异性的表现

1、变异性大量地经常地表现在作品的语言变化上。同时,也表现在作品的内容、情节、主题、形象、结构等要素的变化上

春秋:《左传》:“齐侯归,遇杞梁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蔽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于室。”

战国:《礼记²檀弓》中,又有记录:《孟姜女传说》

“杞梁死,其妻迎之于路而哭之哀。庄公使人吊之。…”

西汉:刘向《列女传》:“杞梁战死,其妻收丧。齐侯道吊,避不敢当。哭夫于城,城为之崩,自以

无亲,赴淄而薨。”

•齐地吊丧中“歌哭”风俗

•情节来自民间是“齐东野人”

所创造而为文人所收录

•“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山更不归,造得寒衣无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长城路,实难行,乳骆山下雪纷飞,吃酒则为隔饭病,愿身强健早归还”。——敦煌卷子中唐代小曲

•唐代《同贤记》“死人白骨纵横,不能辩识,乃刺指血滴白骨,云:‘若是杞良骨者,雪可流入。’沥至良骸,血径流入,便收归葬之。”

从宋朝开始,民间修庙祭祀。

明清:传说加上孟姜女与秦始皇展开斗争的情节

顾颉刚:“一件故事虽是微小,但一样地随顺了文化中心而迁流,承受了各地的时势和风俗而变,凭借了民众的情感和想象而发展。”

同一主题的作品因流传地域,语言习惯,风俗人情,自然环境的差异和讲述者口才风格的不同而有不同“异文”。

二、变异性的产生原因

1集体性与口头性使变异在所难免

口语产生记忆与遗忘的可能性。

没有著作人概念,使民间文学作品可以被

任何人合法修改

2历史发展,时代变革,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是变异的外在因素。

陕西三原《看见她》:“你骑驴儿,我骑马,看谁先到丈人家,吃一袋烟儿就走价。大嫂子留,二嫂子拉,拉拉扯扯到她家,隔着竹帘望见她,白白手儿长指甲,樱桃小口糯米牙。回去说与我妈妈,卖田卖地要娶她。”

江苏淮阴《看见她》:“小红船,拉红土,一拉拉到青江埔。买茶叶,送丈母,丈母没在家,掀开门帘看见她,穿红的,小姨子,穿绿的,就是她。梳油头,戴翠花,两个小脚丁嘎嘎,卖房子卖地要娶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