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中的人际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中的人际关系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指社会人群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发生、发展和确立的人与人之间心里与行为上的各种关系。如亲属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

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等。所谓群体中人际关系,是指在群体活动中,群体内部成员之间通过各种交往与联系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定义包括两层含义:·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但

它又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关系,它是一种微观社会关系;·群体中的人

际关系是一种动态的关系,强调群体成员的交流与交往,影响与制约。

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是为了满足需要

1、为什么要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假设〉基于三种需求:⑴包

容需求:在相互容纳的水平上建立并维持良好人际关系。⑵控制需求:在相互超越的水平上建立并维持良好人际关系。

⑶情感需求:在相互依存的水平上建立并维持良好人际关系。2、结论:①如果交往双方处于同一需求水平且反应类型互补,则有利

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②如果交往双方处于同一需求水平,除控制

需求外,反应类型均为主动型,有利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③如果

交往双方处于同一需求水平,反应类型均为被动型,不利于建立良

好人际关系。④如果交往双方需求水平交叉(不在同一水平),无论

反应类型如何,都不利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注意:如果想与对方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⑴对双方的需求水平和发展方向作出准确判断;⑵给对方信号,让其正确判断。

三、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1.交往距离:

1.1直接交往时双方相互间的空间距离。1.2心理物理量。1.3

特定的距离代表特定的人际关系。1.4人际吸引力大会缩短交往距

离;1.5缩短交往距离,表明希望提高吸引力;1.6允许交往距离缩短,说明吸引力增强。交往距离分布:~45(厘米),亲密距离45~120(厘米),私人距离120~240(厘米),社交距离240~(厘米),公众距离⑴

情景;⑵文化背景;⑶屏障;⑷屏障信号;典型:体前交叉。2.交往频率;2.1频率本身与人际关系并无直接联系,但频率的变化却能反映

出2.2关系的疏密。2.3交往频率递增,关系趋于密切;2.4交往频

率递减,关系趋于疏远。3、态度的一致性:3.1交往的实质:信息

交流3.2态度结构:3.2.1认知因素:人际交往基于对事物的共同

认识;3.2.2情绪因素:与价值观联系在一起的对事物的评价;3.2.3

行为因素:对事物的行为倾向4、个体的个性、能力等方面的互补:需要互补、年龄的互补、性别的互补、知识的互补、气质互补、能

力互补。

四、PAC人际相互作用分析

人际反应方式划为三种:P.父母:权威、上级、专家;语气常用:“你应该…………”A.成人:理智人;语气常用:“我认

为…………”C.儿童:情绪人;语气常用:“我偏要…………”,

“我随你…………”1.PP——PP型:家庭、家长之间,企业同级决

策者之间2.AA——AA型:理论认为:最完善的交往类型;心理学界:机械色彩过浓。——CC型:儿童式交往;4.PC——CP型家长与

儿童,企业上下级之间;5.PC——PC型同级;互不服气者之

间;6.CP——CP型互相奉承型;7.PC——AA型8.CP——AA型结论:

平行关系是和谐关系;交叉关系是不和谐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