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的要求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的要求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的要求太极拳对人的身体各部有严格的要求。
这种要求对提高行功效果,对气血运转,对技击水平的提高,对防身、健身都有实际意义。
下面就是店铺整理的:太极拳对人体各部的要求。
供您阅读!太极拳对人体各部的要求一、头颅1.头部的骨骼构造主要由额骨、顶骨、颞骨、鼻骨、上颌骨、下颌骨、枕骨、蝶骨连接肌肉、韧带组成,内有大脑、神经,耳、眼、鼻、口都在头部,头部是全身的总指挥部。
2.头部的活动范围头的活动范围很小,惟有上、下颌骨可以开合,下颌骨可略做左右移动,在肌肉牵引下,面部可以变形,头依赖颈项部位,能前后俯仰、左右摇晃。
3.头部的拳理要求头要保持虚灵顶劲,带领颈项和躯干的正直,随着动作、方向的变化,略做左右转动,以助眼神,提高练拳的神气。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的要求二、躯干、脊柱人体躯干主要是由脊柱、胸廓和肌肉韧带组成。
脊椎有坚强的韧带和肌肉相连接。
椎骨上下相叠,每个部位的椎骨受内外肌肉伸缩牵动,各有不相等的活动范围。
练拳时,各部的椎骨都要配合动作开合的需要参加不相等的活动。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的要求三、颈项1.颈项的构造颈项由7个椎骨上下连接而成,形态向前突。
第一椎骨连接头骨,第七椎骨和第一胸椎相连接。
2.颈项部的活动范围第一、第二颈椎的活动范围较大,它能使头左右、前后摇动,还可做顺逆旋转。
3.拳理对颈项的要求第六、第七颈椎骨,稍向大椎后移,第一、第二椎骨微向前俯,促使下颌稍微内扣,改变昂首上仰的自然生理现象,保证头的虚灵顶劲。
上述皆以意念贯注,不犯强硬。
颈项不可左右摇晃、前后俯仰,要始终保持直竖,提高练拳的神气。
4.颈项在技击应用上的作用颈项左右转动,有利于目视、耳听,对于全身起着导向的作用。
头部的顶、额二骨,能前后、左右撞打,就依赖于颈项的灵活运用来实现。
颈项配合肩关节,还能封拿对手的手、臂。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的要求四、胸背1.胸背部的构造胸背前后称为胸廓。
胸椎、肋骨,形态自然,均向前后弓突,保护着里面的脏腑,在肌肉群的连接中,皆有弹性。
杨氏太极拳的特点
杨氏太极拳的特点1.独特的身体状态:杨氏太极拳注重合乎自然、身心一致的发力方式,追求以柔化刚的原理,使身体达到柔软、放松、沉着的状态。
执主动功,灵活自如。
2.缓慢细致的动作:杨氏太极拳的动作缓慢而细致,每个动作都有清晰的动作组合以及过程的衔接,力求达到完整、流畅的状态。
这样的练习可以使练习者更加专注,更加有意识地感受和理解身体的变化。
3.以圆为主要形态:杨氏太极拳注重圆的概念,运用缓慢地扩展、收缩、旋转的动作,使得动作中的力量更加圆滑,以避免突然的力量冲击对自身的伤害,并且在与对手进行搏斗时有更好的控制力。
4.整体性的运动:杨氏太极拳要求身体的各部分紧密协调,动作中各部分要同时运动,避免出现协作不良的问题。
整个身体要以腰为轴心,从腰部发力,使身体的力量能够完全地传递出去。
5.能量的积累与释放:杨氏太极拳注重能量的积累与释放,通过身体的扭转和呼吸的调节,将力量逐渐地累积起来,然后通过自然的运动,将力量以最佳的方式传递出去。
这种能量的积累和释放的方法,使得杨氏太极拳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很大的威力。
6.以和为贵的原则:杨氏太极拳以和为贵,倡导以柔化刚,以克制取胜。
通过巧妙的应用技巧和思维方式,从而在与对手对抗时能够保持冷静的头脑,并且能够善于利用对方的力量,达到以小博大的效果。
7.适应各种人群:杨氏太极拳因为它的动作流畅、舒展,以及注重身体的合理运动方式,使这种拳术适应各类人群进行练习,不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能从中受益,对身心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结起来,杨氏太极拳是一种注重身体、呼吸、意念的内功外形的执法方式,在训练过程中更加注重心身统一,以和为贵,积累能量与释放,适应各种人群,并具有优雅的艺术价值。
这使得杨氏太极拳在健身、保健和自卫等方面都有很高的实用性和广泛的适用范围。
杨氏太极拳十大注意事项
杨氏太极拳十大注意事项杨氏太极拳是一种传统的拳术运动,注重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巧胜力的理念。
在学习和练习杨氏太极拳时,有许多注意事项需要遵守,以下是杨氏太极拳十大注意事项。
第一、胸背平直。
在杨氏太极拳中,胸背平直是非常重要的。
保持胸背的平直可以使气血畅通,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同时,胸背平直还可以保护脊椎,防止腰椎受伤。
第二、头颈挺拔。
头颈挺拔是指要保持头颈与脊柱成一条直线。
这样做可以保持呼吸畅通和气血流动,同时也可以提高注意力集中和身体平衡的能力。
第三、下巴微收。
下巴微收是指下颌轻轻向内收紧。
下巴微收可以使呼吸更加自然,喉咙更加宽松,提高声音的共鸣力和清晰度,同时还可以预防颈部压力和颈椎问题。
第四、双目平视。
在杨氏太极拳中,双目平视是非常重要的。
保持双目平视可以提高注意力的集中和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能力,同时也可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
第五、肩膀放松。
在杨氏太极拳中,肩膀的放松是非常重要的。
肩膀放松可以减轻肩颈部的压力,提高手臂和手腕的柔韧性,同时还可以使上半身的力量更好地传导到下半身。
第六、腰部发力。
腰部发力是指在练习杨氏太极拳时要把力量集中在腰部。
这样可以提高腰部的灵活性和力量,同时还可以使身体的动作更加自然流畅,提高整个身体的协调性。
第七、呼吸调节。
在杨氏太极拳中,呼吸调节是非常重要的。
呼吸调节可以使气血运行顺畅,提高气息的控制力和呼吸的深度。
同时还可以帮助身体放松,减轻紧张和压力。
第八、手指分开。
在杨氏太极拳中,手指分开是非常重要的。
手指分开可以增强手部的力量和敏捷性,同时还可以提高手部的灵活性和控制力,使动作更加精确和准确。
第九、重心下沉。
在杨氏太极拳中,重心下沉是非常重要的。
保持重心下沉可以使身体更加稳定,增强腿部的力量和稳定性,同时还可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第十、动静结合。
在杨氏太极拳中,动静结合是非常重要的。
动静结合可以使动作更加流畅和连贯,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柔软性,同时还可以提高身体的耐力和灵活性。
杨氏太极拳的十个要领有哪些
杨氏太极拳的十个要领有哪些杨氏太极拳的历史发展非常悠久,拳架舒展优美、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平正扑实、由松入柔,时常练习对身体健康非常有帮助。
要领一:虚灵顶劲顶上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上也。
不容用力,用力则项弱,气血无法流通,须存有虚灵自然之意。
非存有虚灵顶劲,则精神无法提出诉讼也。
要领二:含胸拔背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丹田也。
胸忌氏藓,氏藓则气巍然胸际,上如顶帽,脚跟不易浮。
忽背者,气贴于腰也,能够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要领三:松腰腰为一身之支配,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巩固;利害变化皆由腰旋转,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际”,由不得力必于腰腿谋之也。
要领四:分虚实太极拳之术以分后利害为第一义,例如全身皆趴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皆趴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
利害能分,而后旋转潇洒,毫不费力;例如无法分后,则大步重滞,改立不稳中求进,而极易为人所牵动。
要领五:沉肩坠肘浮肩者,肩抬起弯曲也。
若无法松垂,两肩端的起至,则气亦随之而上时,全身皆不功勋卓著矣。
堕肘者,肘往马瑟沃雕之意,肘若悬起,则肩无法浮,摆人不远,近似于外家之割断劲矣。
要领六:用意不用力此拳就是本意不用力。
练习太极拳全身抬起,不便存有分毫之拙劲,以连绵不绝于筋骨血脉之间以Obesity一束然后能够潇洒变化,圆转回自如。
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壑,沟壑不塞而本行,经络不闭则气通。
如浑身僵劲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
若不用力而本意,意之所至,气即为至焉,即意至气至,如是气血西源,日日贯赢,周流全身,并无时停滞不前。
久久练,则得真正内劲,即为太极拳学说中所云:“极坚硬,然后极对般刚”也。
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
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动,不足尚也。
诀窍七:上下相伴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
杨氏太极拳练法要领
杨氏太极拳练法要领杨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武术拳种之一,具有独特的内外兼修、柔中有力、缓慢连贯的特点。
它通过缓慢而流畅的动作,强调意念的引导和内气的运用,以达到调整身心、提高健康、增强自我防护能力的目的。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杨氏太极拳的练法要领。
一、站桩练法站桩是杨氏太极拳的基本功,也是功夫的基础。
相对静止中的杨氏太极拳是通过站桩体位的稳定性来达到,因此站桩的练习非常重要。
1.身体站立稳定,脚踩虚守实。
双肩下沉,胯部自然放松,骨盆内收,保持腰椎部位挺拔。
2.手臂自然张开,掌心向下。
手腕、肘部放松,手指微微张开。
根据个人的柔韧度,角度可为45°~90°。
3.目光注视远方,保持平静。
注意调整呼吸,呼吸要深而自然,以缓慢的腹式呼吸为主。
二、太极拳基本步法太极拳的步法主要有四种:进步、退步、左右顾盼步、盘旋步。
1.进步:以右脚为例,右脚缓缓向前迈进,落地后脚心要着地,脚尖略微向外旋转,重心逐渐向前移动。
2.退步:与进步相反,右脚向后退,脚后跟先着地,再脚尖着地,重心后移。
3.左右顾盼步:左脚向左侧迈出一步,右脚同时跟进,重心略向左侧移动,以此类推。
右脚向右侧迈出一步,左脚跟进,重心略向右侧移动。
4.盘旋步:身体向右侧转动,以腰部为轴,右脚跟着左脚作圆弧形的轨迹前进。
左脚向右偏转,右脚原地调整角度。
三、太极拳技术要领1.虚实:强调胸背挺起,腿部蹲低,重心下沉的实劲。
同时上半身要保持放松、柔软,有“虚”的感觉。
2.以腰御身:杨氏太极拳注重腰部的运用,通过腰部的旋转带动上下肢的运动。
将腰身看作一个中轴,上下左右的运动都要通过腰部进行转换。
3.气贯顶会踵:通过意念引导内气流动,将气引从头顶沿脊椎下行,最后至脚跟。
气的运用要与动作配合,通过意念的引导让内气穿越全身。
4.慢、连贯、圆:太极拳动作以慢为主,通过缓慢的动作来加强身体协调性和控制力。
动作之间要保持连贯性,避免断续或刻意停顿。
动作要尽量做到连贯圆滑,让身体每个部位都能够流畅地移动。
杨氏太极拳的要领
杨氏太极拳的要领练习杨氏太极拳要有自己的方法,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学习好太极拳,练习杨氏太极拳有哪些要领?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杨氏太极拳的要领。
欢迎阅读!杨氏太极拳的四大要领要领一、十个脚趾不着力此为第一要义。
太极十趾着力打拳,有如饮鸩止渴,着力了则膝盖必受力,受力时间长则必伤膝。
又十趾着力则身体重心必前倾,前倾则必没有中正安舒。
十个脚趾不着力,可以有效保护膝盖。
修炼杨式太极拳的人都知道,伤膝是杨式太极拳一大病。
对于怎么保护膝盖,很多的太极人提出种种修炼方法,以避免伤膝,例如,膝盖不过脚趾等方法。
但又有很多的太极“大师”最后膝盖伤了,苦不堪言,又不敢在众多学生、徒弟面前说,还得提保护膝盖。
身体重心不过脚尖,如何不过?打起拳来,又有几人能不过?这就是一个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学习杨氏太极拳要有一定的毅力,杨氏太极拳是一种非常好的太极拳修炼方法,是你不容错过的一种太极拳。
要领二、单腿重心单腿重心实际上就是练虚实。
虚实是杨式太极拳阴阳的外在表现形式,虚实不清的杨式太极拳是不明阴阳的杨式太极拳,在《杨式太极拳谱》虚实诀中说:练拳不谙虚实理,枉练功夫终无成。
”三尖相对”是单脚重心的标准。
那么在杨式太极拳盘拳架的过程中,要坚持脚下实要实足,虚要虚净,两条腿一定要实腿、虚腿分清楚,而不可含糊不清。
以十分制来计算,一条腿是l 0,另一条腿必须是0,而不可一条腿是9或8,而另一条腿是1或2。
当然这指的是定式时候,在运动转换过程中则不可能是这样。
练拳中坚定单腿重心,脚下虚实清楚,则会阴阳分明、立柱式身形。
太极先贤有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要领三、臀要溜溜臀可谓是杨式太极拳最重要的要求和标准!为什么?学习杨式太极拳,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太极人不提溜臀这个要求的。
“溜臀空腰、立腰竖顶、中正安舒”,哪一个要求能离得开溜臀?溜臀真是重要而又难矣。
说重要确实重要,说难其实却又不难,难的是很多太极老师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溜臀,那又怎么能教会学生呢?我的太极老师曾形象地比喻溜臀是:坐在长条板凳上,半个屁股露在外面。
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
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一)头部练习太极拳时,对头部的姿势的要求是很严格的。
所谓“头顶悬”、“虚领顶劲”,或“提顶”、“吊顶”的说法,都是要求练者头向上顶,避免颈部肌肉硬直,更不要东偏西歪或自由摇晃。
头颈动作应随着身体位置和方向的变换,与躯干的旋转上下连贯协调一致。
面部要自然,下颏向里收回,口自然合闭,舌上卷舔住上颚,以加强唾液的分泌。
眼神要随着身体的转动,注视前手(个别时候看后手)或平视前方,既不可皱眉劝目,也不要随意闭眼或精神涣散。
打拳时,神态力求自然,注意力一定要集中,否则会影响锻炼效果。
(二)躯干部1.胸背:太极拳要领中指出在“含胸拔背”,或者“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意思是说在锻炼过程中要避免胸部外挺,但也不要过分内缩,应顺其自然。
“含胸拔背”是互相联系的,背部肌肉随着两臂伸展动作,尽量地舒展开,同时注意胸部肌肉要自然松弛,不可使其紧张,这样胸就有了“含”的意思,背也有了“拔”的形式,从而也可以免除肋间的紧张,呼吸调节也自然了。
2.腰脊:人体在日常生活中,行、站、坐、卧要想保持正确的姿势,腰脊起着主要作用。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身体要求端正安舒,不偏不倚,腰部起着重要的作用。
过去有人说:“腰脊为第一之主宰”,又说“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腰为车轴”等等,都说明了如果腰部力量中断或在身体转动中起不了作用,就不可能做到周身完整一气。
练习时,无论是进是退或旋转,凡是由虚而逐渐落实的动作,腰部都要有意识地向下检垂,以帮助气的下沉。
注意腰腹不可用力前挺,以免影响转换时的灵活性。
这样腰部向下松垂,可以增加腿力量,使下盘得到稳固,使动作既圆活又完整。
在配合松腰的要领当中,脊椎骨要根据生理正常姿态竖起,不可因松腰而故意后屈、前挺或左右歪斜,以致造成胸肋或腹部肌肉的无谓紧张。
通过腰部维护身体的重心,能使动作既轻灵又稳定。
可见,腰脊确是练太极拳的第一主宰。
3.臀部:练太极拳时要求“垂臀”(或称“敛臀”),这是为了避免臀部凸出而身体的自然形态。
太极拳对身体各部姿势的要求—胸、背脊、腹
太极拳对身体各部姿势的要求—胸、背脊、腹太极拳对身体各部姿势的要求—胸、背脊、腹胸胸部姿势在武术中有三种:挺胸、凹胸和含胸。
太极拳是采用腹式深呼吸的,因此,胸部采用“含胸“的方式,在不增加呼吸频率的情况下来加强呼吸的强度和深度,借以减除运动中气喘的现象,它跟采用胸式呼吸的运动项目的挺胸方式正好相反。
含胸不同于凹胸的紧张内收,含胸是胸部要有宽舒的感觉。
含胸在健身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它在肩锁关节放松,两肩微向前合,两肋微敛的姿式下,通过动作,使脚腔上下径放长,横隔有下降舒展的机会。
含胸不是随着动作而变动的,是固定的,是胸部平正,不凹不凸的,可以很自然地形成横隔式深呼吸,同时由于横膈的张缩,使腹腔和肝胜受到时紧时松的腹压运动,对输送血液和促进肝脏机能活动很有帮助。
由于胸肌的上下左右地旋转活动,含胸就在技击上起重要作用,凡是要运用化劲(即走劲)的手法,都离不开含胸的辅助。
含胸即是胸部的“蓄势”。
练拳功深后,以身领手,以手领身,顺势转圈,“胸亦随手转圈”,这时胸肌不但起到伸缩的作用,还起到上下左右弧形旋动的作用,因此,对健身和技击都有很大的作用。
初练拳时,大都不很习惯于含胸,只要把挺胸的念头完全打消,慢慢地在坐身的动作里微微含胸来适应动作的需要,日久自然会越含越充分。
不善于运用含胸的,容易形成凹胸、驼背的病态姿势,这是应该注意避免的。
两肩中间胸前的两根锁骨,要用精神贯注来固定它,加上“护肫”(即在胸肌松沉而外往前合,肋骨节节松沉的练法下)的姿式,上身身法就正而不散,重心下降,就身有主宰。
胸的虚实管两手,胸微内含,两锁骨松沉,动作时左右胸肌交替地变换虚实,弧形旋转,就能够正确地有效地发挥“上于两膊相系”的攻防作用和虚实变换。
动作越练得细微精确,增强体质的效果越大,推手技巧的提高也越快。
下肢虚腿要与含胸“相吸相系”,使上下对称,这样虚腿便灵活而不致偏浮。
背脊“含胸”和“拔背”是联在一起的,能含胸就能拔背。
“拔背,是当胸略内含时,背部肌肉往下松沉,而两肩中间脊骨有鼓起上提并略带往后上方拉起,不能单纯的往后拉(特别是颈下脊椎第三根脊骨)。
杨式太极拳要领
传统杨式太极拳要领十个要领:提顶、敛臀、吊裆、松肩、沉肘、含胸、拔背、塌腰、松胯、沉气。
其中,提顶:虚灵顶劲、“百会”上顶,正直不歪斜,头上如顶一碗水的感觉。
敛臀:臀部内收,不撅不突、保持身体正直尾闾中正。
吊裆:“会阴”向上提,抽拔之意,“命门”着力后弓。
松肩:肩胛放松下沉,微向前合,含包裹之意。
沉肘:微屈不直,肘尖有下垂之意,所谓“沉肩坠肘”,松肩不松沉,肘难下垂,同样肘不下垂,肩难松沉。
含胸:含而不凹,胸部平整,不凹不凸,持内含之意。
沉肩坠肘,肩微向前包裹,自然呈含胸之意。
拔背:与含胸沉肘相关联,能含胸沉肘就必有拔背之形。
塌腰:腰为体动之主宰,不塌腰则下盘无力,不稳。
手动腰先动,腰摧四肢行,腰要保持松沉竖直松塌园活。
松胯:松胯乃调整腰腿动作之关键,松胯才能下盘灵活,胯与腰是相连的,胯不松腰不活。
沉气:全身松沉,气息下沉,气沉丹田(肚脐下三指),意守丹田,全身有向下沉坠之感。
十个准则:松、沉、柔、匀、圆、稳、正、实、灵、健。
松:精神放松、身体放松、松而不懈、松静自然、松中有紧,紧而不僵,松与紧乃矛盾之统一沉:体态松沉,气沉丹田,意守丹田。
能松则能沉,松是沉的前提、能松沉则能稳实。
柔:柔乃韧中之柔,柔韧合一。
柔非软,软则无力,柔非无力。
匀:招招式式速度均匀,不可突断突快。
劲如抽丝,动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
应为匀速运动,式断意不断,前式结尾即后式的启动。
圆:太极的招招式式都是圆,出手出脚圆弧线,圆得连绵柔顺。
稳:虚实分清,沉着松静,腹实腿固,松腰活胯,腰裆灵变,虚灵顶劲,腰身正直才能稳。
正:头顶、脖胫、腰身要端正,整体做到中、正、安、舒。
实:落脚踏地要实,意如入地三分。
气沉丹田,全身松沉,如千金坠地。
灵:精神放松,头脑清晰,反映迅速才能灵;肩背腰胯松活才能灵;意、气、力相结合才能灵,所谓轻灵圆活。
健:健康体魄,健步如飞,刚健有力,整体配合协调,健而美之。
各部位要求:身法: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沉着稳重,支撑八面形体:舒展大方,潇洒优美,气魄雄伟,风格朴实,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头部:百脉之宗,领起全身之纲,虚灵顶劲,正直不歪斜眼部:眼要平视,延展用远,意欲何方,眼神先领颔部:微向内收,不可仰起,不仰不收,恰到好处颈部:松而竖之,不歪不斜,端正竖起,不僵不软肩部:松而沉之,微向前合,包裹之意,腋离拳距肘部:微屈不直,意执下垂,每在定式,直对膝盖太极拳的各种动作,每招每式都是在意念的引领下运动神经系统的综合协调,比如,力起于脚,发于腿,主于腰胯,通过脊背、肩胛形于手,这一过程都是每个骨节、每块肌肉在神经系统的综合反映中,节节贯穿协调一致,一气哈成,形成一个整体的劲力,集中于手上。
杨氏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
杨氏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一、手型:手的基本动作称为手型第一种手型是掌,五指自然伸展,互不靠拢,也不要太开,以手掌宽为度,大拇指自然松竖,掌心不可太凹,也不可太张,以自然舒展为度。
掌代动小臂,拇指向手背方向旋转时称为臂外旋,向掌心方向旋转时称为臂内旋。
第二种手型是拳,四指并拢一齐卷曲贴于掌心,拇指压在中指中节上,拳不易握的过紧和过松,以自然握实为度。
第三种手型叫勾手,或者叫吊手,勾手的做法是五指下垂相拢,拇指、食指、中指指尖轻合,手心要空,腕部自然舒起。
二、第二类动作是步形第一种是开立步,两脚分开,脚尖向正前方与肩通宽,平行站立。
第二种是马步,两脚分开,平行站立,距离宽于肩,曲膝下蹲,膝盖不超过脚尖,要求膝开、腿平、裆圆、腰直。
第三种是弓步,一支脚尖外撇约45度踏实,另一只脚向前迈出一步,脚跟先着地,随着后腿蹬展重心前移,而全脚踏实,前脚尖朝正前方与后脚横向距离约等于肩宽。
凡是弓步,所弓之膝前不过脚尖,后不过脚跟,后腿不能挺直,也不能太曲,应做到直中有曲。
第四种是虚步,一只脚尖外撇约45度踏实,并曲膝下蹲,另一脚向前伸出以脚尖或脚跟着地。
做虚步时裆要圆而松,重心不可过于偏重实腿,前腿不可过直或过曲,脚腕部也要自然放松,不可紧张,两脚跟不可在一条线上。
三、躯干的形态称为身形1、对头部姿态的要求可概括为虚领顶劲,意思是头要正直,不前俯后仰,也不左右歪斜,转动时也要自然平正。
眼要做到手随眼走,以眼领手,定势时目光注视前方。
耳静听身后左右,唇微闭,齿轻合,下巴内收,颈部自然松竖,显示出精神振奋,又稳健含蓄。
2、对肩臂的要求是垂肩坠肘,它是在运拳的时候,肩关节要松沉灵活,不可耸起,也不可前扣后张,肘要下垂自然弯曲,不可僵直,松肩要做到肘不贴肋,肘不离肘,其手臂有圆转松活之意。
3、含胸拔背,这是对胸背的要求,练拳时胸不可前挺,也不要明显内收,而要做到舒松自然。
拔背,脊柱有放松拔长之意,胸背部肌肉有自然松落之感,能含胸则能拔背,做到体态中正。
杨氏太极拳入门基本常识
杨氏太极拳入门基本常识杨氏太极拳入门基本常识练太极应掌握的要领心静体松,思想集中,排除杂念。
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呼吸自然,气沉丹田。
腰部运动的重要性“命意源头在腰歇,刻刻留意在腰间”,“联拳不练腰,终生艺难高”。
腰部起着承上启下、维持身体姿势和传导重力的中枢作用,它是带动和调整全身动作的变化、重心的稳定以及推动劲力到达肢体各部等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太极拳要求腰带四肢,腰为主宰,腰一动全身皆动,腰一转全身皆转,腰为主宰不是用力去主宰,而是用意、用气来主宰。
练拳不是练手和脚的,而是练腰的,练腰就是练肾,练肾就是固精。
练拳必须松腰胯,只是两手摆来划去,没有腰的做功,不管你有多少年拳龄,你练的也就是太极操、太极舞之类的空架子。
练太极的基本要求及作用首先,要了解太极拳,认识太极拳,练拳时要求心静体松,排除杂念,思想集中,把注意力集中在每招每势的动作上;其二,练拳时要求一招一势的学,动作均匀,不能头重脚轻,左右摇摆,前俯后仰,直来直去。
动作要松、静、慢、圆、稳、正,不能弯腰挺胸、蹶臀跪膝,两脚要轻起轻落。
其三,太极拳是一种意思运动,精神体操。
要求用意不用力,动作要缓慢、中正、安舒、柔和,姿势舒展大方,劲在内涵。
其四,练拳要长期坚持,持之以恒,切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只要全身心投入,长期坚持,就能达到强身健体之目的,尤其是对慢性疾病有很好的治疗调理作用。
杨氏太极府内派功法(徒手套路)简单介绍:1、智捶:智捶是杨氏太极拳初练的入门之拳,类似于外家拳的弹腿,也是杨氏太极拳申一些基本动作的简单组合。
其目的是开启初练之门,所谓开窍,因此叫智捶。
智捶中有撇身捶、搬拦捶、栽捶、指裆捶、肘底捶等捶法,所以也称太极五捶。
2、大架、老架和小架:杨氏太极拳中大架、老架、小架的架式、套路、手法、式子名称等大至相同,但其练法和要求则有很大区别。
其中有慢打快打之分,开展紧凑之别。
大架是练杨氏太极拳的初步功夫,拳架处处求长,出手缓慢开展,平心静气,意定神宁。
杨氏太极拳功法要领(二)
杨氏太极拳功法要领(二)今天的主题是“支撑力”太极拳论要求练拳时要一身掤劲,要中正安舒,要支撑八面,要身备“五弓”(五弓,这里指身体的形态,分别是两个上肢,两个下肢,一个脊柱加在一起形成五个“弓”行的身体形态,这里不具体论述),这是在打拳时对自身肢体形态的要求,下面就来说说怎么才能在拳架练习时做到这些要点,首先要做到以上要点就要拆分开来看细节,它基本上包含上下的对拉劲、前后的对撑劲、左右的平衡劲,以上三种劲既是个体存在又是整体协调,最终要练到“周身一家”形成全身的协调力。
也可参考公众号之前的文章《说说“太极腰”》一文中腰在太极拳运动中的运动形态,这样就能通过腰的带动做到拳论中的腰带手脚,最终功夫上身,修身养性,技击防身。
以下就来说说前两种劲(前两者的劲便于掌握,左右平衡的劲在这里不做论述)。
一、前后的对撑劲,以弓蹬步的步法为基础拳架中涉及到此步行的都含有前后的劲,以左搂膝拗步为例,做这个动作的定式时下肢是弓蹬步既有后脚的蹬力又有前脚的踩力,做到左右平衡前后支持,上肢搂膝的左手要放在同侧支撑腿的外侧掌心向下略有按劲,另一只水平向前推的右手与肩高有向前的击打力与向下的沉劲,这样上肢的手与下肢的脚经过腰的连接形成一个前后对撑的姿态,这样手脚都有一个前后的劲,前后的撑劲就出来了(看下图)二、上下的对拉劲,以虚实步的步法为基础拳架中涉及到此步形的都含有上下的对拉劲,以白鹤亮翅为例,做这个动作定式时下肢后腿支撑坐实前腿虚点地,上肢左手放在同侧腿外略有按劲,右手放于额头右上方向上支撑,这样上肢的右手与下肢的右脚通过腰的连接形成上下的对拉拔长的姿态,这样的手脚有一个上下的劲,上下对拉的劲就出来了(看下图)以上就是前后对撑,上下对拉的拳架结构与身体形态,当然每一个动作都含有以上的几种劲,这样整体做出来的劲就是支撑八面的劲,只是根据每个招式具体的用法不同,侧重点不用,几种劲的比例不同,有的前后劲比例大,有的上下劲比例大,他们是一个整体,不可割裂来看,拘泥死板。
杨氏太极拳训练的要求
杨氏太极拳训练的要求关于怎么进行太极拳的练习,已经有了很多的相关论述,都很有学习的价值,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杨氏太极拳训练的要求。
欢迎阅读!杨氏太极拳训练的要求(一)对头部要求头部要虚领顶劲,虚是空的,领是向上引的意思,顶是往上顶,劲就是有力量。
总的含意是要求头颅正直,头上是虚的起来头正颈也就直了。
颈直,站着显得很精神,不这样就提不起精神。
如果两眼闭着,塌蒙眼也不行,讲究精气神,二目炯炯有神,要求做到头正颈直,经络顺了,气血也畅了,练起拳来感到很舒服。
头表现出来要具体形象。
所谓“正”,就是不低、不仰、不偏、不依,尽量做到这些要求。
1.眼睛眼睛,第一点就是要有神,这也就要求了你的精神与意志需要集中在太极拳的练习上。
其次,眼睛在不动时应直视前方,而在运动的时候则需要能够跟随动作的要求而转动,要与动作协调一致。
另外在推手练习时,还要能够关注对方的动向以及四周的状况。
2.口似闭非闭,似开非开。
一般说口呼鼻吸,实际生活不是这样。
闭不是嘣着咀,也不是开着,要符合人的生理自然。
要求舌头抵上颚时自然形成,不要硬顶。
似闭非闭,活动能使口内生津,不至于口干舌燥。
如果张着嘴练拳就上不来气了。
3.气气是一门科学,现在气功很盛行,有专门研究气功的。
一般称太极拳为自然气功,要求气沉丹田,呼吸自然,以我之静窥测对方动向,或你来我往。
太极拳的气沉丹田“脐”下小腹部位,不论坐着、站着,气沉在丹田就会感到非常舒适。
保持这个状态,气就沉到丹田了。
这个“气”,分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先天之气指元气,后天之气就是呼吸。
先天之气要稳,后天之气宜顺,二者是结合的。
一个沉到底下稳稳的,一个比较顺。
先天之气是固有的、本能的,摸不着,看不到,而在日常生活中会感觉到,如果人没有气也就完了。
4.呼吸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是需要你能够将动作与呼吸配合起来的。
但是一般来说,对于初学者这比较有难度,因而往往只要求初学者能够以自然稳定的呼吸与动作相配合就可以了。
杨式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的要求
杨式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的要求太极拳是一种奇妙的运动艺术,其效益的大小要看学习的人而定。
初学时所得的效果一定不高,但是其奥妙所在是,浅学可获浅的效益,练一次可得一次的舒畅,习一动,可获一动的好处,日积月累,功夫逐渐累积而自己不知觉自己的进步。
太极拳是养生之要道,防身之至宝,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为了正确较快地掌握,我们有必要了解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的要求。
头太极拳经第一句话:“顺项贯顶两膀松。
”即练拳从起势到收势整个过程都要做到顶头悬,两膀松。
头部需要保持自然正直,不要偏斜,要有轻松灵活之意,如此则精神振作。
头,可称之为定盘星,为周身之主宰,前进、后退、左顾、右盼等行动,均以它为准绳。
再者,人是一个有机体,头部是高级神经中枢(大脑),人的一切行动,都是通过大脑来指挥。
总之,头在人的身体中极为重要。
眼、耳、口、鼻武术要求以眼传神,讲究手、眼、身法、步,太极拳也不例外,练拳时要求手眼相随,以眼领手,但不是老盯着手,目光稍远些,兼顾上下左右,不可俯首看足。
耳听八方,静听身后左右。
耳连通全身之穴位,对练拳情绪有影响,所以要排除干扰达到入静的境界。
口宜微闭,齿轻合,舌抵上腭。
张口不卫生,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物质得不到过滤会直接从口腔进入到胸腔;对练功来讲也不允许,内气存不住,会中断。
但有清津分泌千万勿吐,应随时咽下。
鼻要自然呼吸,鼻梁和中线始终要保持一直线。
功夫浅时呼吸短促,随着功夫的加深,呼吸慢慢达到深、沉、细、匀、自然,形成进气入丹田,呼气出自丹田。
肩肩为上肢首要环节,我们时常见到手上所发出的力量没有肩臂等部位的力大。
有人说是由于体力不能集中,所以面积较大的臂部和肩才会发出较大的力。
然而一些练到相当熟练程度的人,也仍旧不能运用两手,甚至有些人身劲练得很好,手上却一点力也发不出来,这种情形练太极拳的人最能感受得到。
这是什么缘故呢?这完全是肩上的毛病。
须知身体是发劲的机关,两手是发力的工具,力从身上发出,必须经过肩关节,然后才能集中到手上。
杨氏太极拳的手、眼、身、法、步
杨氏太极拳的手、眼、身、法、步武术自由谈不拘一格,不循常规新角度,新思维杨式太极拳对手眼身法步有严格的要求,练拳和推手,手眼身法步按要求做到正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手、眼、身、法、步,高度概括了练拳和推手必须注意的五个方面,现依次说明。
一、手手眼身法步,把手摆在第一位,充分显示了它的重要性。
在拳式所有的动作中,手的动作是最多的。
而在技击中,手是击人最主要的部分。
手的形状、手的动作、手的位置等合理、准确,即会起到相应的作用,反之,会影响练习和使用的效果。
杨式太极拳的手分掌、拳、勾。
1、掌:杨式太极拳的掌要求五指自然伸直,指间稍离,掌心稍窝,五个手指基本在一个平面上。
掌型有如下八种: A、坐腕立掌:坐腕,手心向前。
这种掌法运用较多,一般前推均用此掌,如按式的双掌; 搂膝的推掌等。
B、不坐腕的立掌:不坐腕,有前立掌,手掌向前微俯。
如倒撵猴式的前掌;有手心向左右的立掌;如肘麻捶式的上掌等。
C、坡掌:手背成坡形,手心斜向前下。
如抱虎归山式左推掌。
坡掌在拳式中运用是很多的。
D、仰掌:手心向上的掌,如高探马式的后拉掌。
E、俯掌:手心向下的掌,如白鹤亮翅式的左掌,搂膝掌等。
F、横掌:手心向前,横向摆掌,如白鹤晾翅的上掌。
G、扣掌:掌根向里微扣,如转身摆莲式开始的双掌。
H、垂掌:指尖向下,如海底针式的插掌。
不同的掌有不同的劲点,分清劲点所在之处,能有助于意到气到劲到,比如坐腕立掌的劲点在全掌,横掌在小指一侧,坡掌在掌心,俯掌在虎口或小指一侧等等。
无论是练拳和推手,掌握掌的劲点是十分重要的。
杨式太极拳要求手出有名,手打的方向,位置具有攻与防的意识,所以对手掌的仰俯、手的前后左右运转要讲究用意,不宜随意出手,不能象做体操那样,简单的完成动作了事。
2、拳杨式太极拳,拳的握法是四指并拢,向手心卷屈,大指压住二指第二节,松松握住。
杨式太极拳用拳的动作也很多,除太极五捶外,还有打虎式、双风贯耳、上步七星、弯弓射虎等式。
太极拳对身体主要部位的要求
太极拳对身体主要部位的要求河北邯郸,太极之乡,杨武氏太极拳发源地。
【taijiyunshui】来自班侯直系后人,做最好的太极拳艺及文化推广!太极拳招生信息: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或百度“太极云水网”小编微信syjh5566太极拳对身体主要部位的要求来自传统杨氏太极拳班侯直系00:0002:00头头容正直,虚领顶劲,头顶百会穴微微上领,提起精神,但不可用力,不要有僵劲。
眼睛平视,目光随身移动,向主手方向看去。
口似闭非闭,呼吸自然,鼻吸口呼。
舌尖抵上颚,口内有唾液要咽下。
肩肩要松开下垂,不可端肩,即使是两臂上举的动作,肩也要松开,不可上提。
肩要与胯上下相合,肩要随胯动,不要主动拧动。
肘要往下松坠,不可向外侧悬起。
手手动作分为掌、拳和勾手等。
掌为五指分开自然伸展,手心微凹,手指微曲。
全掌大致成为平面,形如荷叶,也称荷叶掌。
拳为四指并拢向手心卷曲,姆指扣于食指第二关节处,拳心微空。
勾手为五指第一指节自然捏拢,屈腕。
手臂不论何动作手臂均应肌肉和关节放松,自然伸展,既要松沉又充满扌朋劲,必须经过长期练拳才能达到此项要求。
躯干躯干要保持正直,不可前俯后仰,左摇右晃,老拳谱强调尾闾中正就是这个意思。
胸背老拳谱讲含胸拔背,就是胸略内含,不可挺胸,也不要缩胸驼背,将挺胸略放松一些即可。
腰胯腰胯要松开。
松腰胯就是腰略向后鼓,不要向前挺,同时臀部和尾骨收敛前送,胯根向后收。
松腰胯是打好太极拳的重要环节。
脚脚要平贴于地,脚趾松开,脚趾屈曲抓地是不对的。
练习杨氏太极拳的基本要求
练习杨氏太极拳的基本要求练习杨氏太极拳的基本要求杨式太极拳的基本特点:自然、柔和、优美,因而使人再运动中感到舒适。
练拳时,要着意体现松、稳、慢、匀的运动特色。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练习杨氏太极拳的基本要求,欢迎阅读。
练习杨氏太极拳的基本要求一、总则松,就是全身放松,从神态到动作都不能紧张,要注意克服拙力,恢复自然,而且始终如一。
松的先决条件是心静,就是要把心气放松,同时全身的关节和肌肉都要随之放松,一直松到足心的涌泉穴。
内气往下松沉时,必须注意不要把全身的重量压在下肢上,膝盖和小腿不要过分着力,小腹须始终松软地鼓着而不能紧张地绷挺。
“气沉丹田”是指内气在意念的引导下连续不断地徐徐向下、向丹田处沉降,而不能错误地理解成鼓荡气息去冲压丹田。
松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要做到松而不懈。
提起精神才能肢体灵活,做到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当气血周流全身时,便可体验到通体舒服和泰然自若。
慢,就是运身缓慢。
在练拳过程中,维持适当缓慢的速度,是为了便于以气运身,使内气能够从容运行而畅通无阻。
随着动作的节奏,有规律的调节呼吸。
同时,仔细的按照拳术原则要求塑造自己的姿势和动作,纠正偏差,体会收获。
如果动作过快,就很难达到这种目的。
显然,这并不是说为慢而慢,越慢越好,而是要求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和意向,适当地控制练拳的速度。
条件发生变化,就应当加以调整,这样才能做到慢而不僵。
在缓慢的动作运行过程中仍能保持轻灵,才不至产生憋气和呆滞等有碍健康的毛病。
匀,就是动态均匀。
无论动作、姿势、呼吸都要求均匀。
在均匀的动态中体现松、稳、慢的特点。
练拳一势接一势,要连绵不断。
所谓“运劲如抽丝”,既不能时快时慢。
同样,匀也不是被动的和绝对的。
因为每一势都要重起点经过运行到达终点,然后开始变换到新势,在这里体现着连续性和节奏性的结合。
在这一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姿势的匀称,保持均匀而自然。
这样才能使人感到和谐,并表明练习者的功夫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
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可以加深内功的锻炼,探索松、散、通、空的奥秘,这是练就太极拳功夫的必由之路。
练杨式太极拳对躯干的要求
练杨式太极拳对躯干的要求众所周知,太极拳是一项全身运动,也是一项有氧运动,练太极拳的好处非常多,可以强身健体,也可延年益寿。
下面就和店铺一起来看看练杨式太极拳对躯干的要求吧!练杨式太极拳对躯干要求介绍躯干的形态成为身形,杨式太极拳的身法起着决定性作用,身法指的是头、肩、胸、臀、腰五个部位。
1.头杨式太极长拳头部包括眼、耳、嘴和头部的形态。
眼的形态在杨式太极长拳中是十分讲究的杨澄甫说:“目光虽然向前平视,有时当随身法而转移,其视线虽属空虚亦为变化中一紧要之动作,而补身法之不足。
”耳听前后左右,嘴微闭,齿轻合,额微内收,颈部自然松舒,显示出精神振作又稳健含蓄对头部姿态的要求可概括为“虚领顶劲”四个字,意思是头宜正直,不可前俯后仰,也不可左右歪斜,转动时要自然平正。
练习太极拳头要保持中正,这样在练习中才能保证身体不倾斜,头起着领军作用。
2.肩杨式太极长拳对肩部的要求是沉肩坠肘。
它是指练拳的时候,肩关节要松沉灵活,不可耸起,也不可前扣或后张,肘要下坠,自然弯曲,不可僵直,结合沉肩做到肘不贴肋,肘不离肋,使手臂仍有圆转松活之意。
3.胸杨式太极长拳对胸部的要求是含胸拔背。
练拳时胸不可前挺,要明显内收,而且松舒自然,拔背是脊椎有放松拔长之意。
胸背部肌肉有自然松落之感,能含胸则能拔背,达到体态中正安舒。
4.臀杨式太极长拳要求臀部要收敛,不可突出或左右摇摆,具体要求是铃部内收,腰椎意向下,尾椎向上翻,小腹松舒自然,并且脊骨根与大椎脊骨(即大椎穴)有垂直在一条线上之意。
练习太极拳要求心静体松,在锻炼中体会太极拳精神要领,很多人打完拳后都有这样的感觉,全身轻松,心情愉悦。
5.腰杨式太极长幸对腰部的要求是松、沉、直,“松”是为了气沉丹田和转动灵活;沉”是为了气不上浮,下肢稳定有力;“直”是腰椎骨后撑,使脊椎骨节节松舒,下拔长,使转动时能够保持中正安舒。
拳论云:“命意源头在腰隙”“有不得机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故松腰是练拳的关键要领。
杨式太极拳手型和步型要求
杨式太极拳手型和步型要求杨式太极拳作为太极拳流派中的主流之一,也蕴含着自己的特点,对于身体的要求也比较严格,下面小编就以杨式太极拳对“手型”和“步型”的要求来为大家做讲解,希望借此可以让大家对杨式太极拳的练习更加规范。
杨式太极拳的学习和掌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需要练习这不断的练习和领悟的。
它的动作简洁、庄重、干练、曲中求直,极具艺术感的圆与曲线的动作轨迹,更引起世人青睐。
手型掌:杨式太极拳掌型的要求为五指分开,自然舒展,掌心微内含,虎口自然撑圆,呈圆形:掌指的第一指关节要在同一平面,掌指富有弹性,也称之为”自然掌”。
掌的部位包括掌指、掌心、掌根、掌背、大鱼际、小鱼际。
看似简单,但是要求是非常严格的,练习时一定要符合要领看似简单,但是要求是非常严格的,练习时一定要符合要领。
拳:杨式太极拳握拳的要求是四指并拢卷曲,逐渐向掌心卷曲,拇指压于食指和中指的第二指节上,握拳不可太紧,拳面要平,称之为“虚握”。
拳的部位包括拳眼、拳心、拳背、拳面、拳轮、拳峰。
不同的动作所体现拳的部位不同,劲力点表现的部位也不相同。
勾:杨式太极拳勾手的要求是掌心内涵,五指第一指关节自然捏拢、腕部呈自然弧形,称之为“捏勾”。
勾的部位包括勾背、勾面、勾尖、勾心。
虽然是屈腕握、捏勾,但腕部要自然,不可用力折腕。
自然,就是讲究动作要放松流畅,不有僵力。
步型丁八步:杨式太极拳的弓步步型是典型的“丁八”步。
简单的讲,“丁步”步型就是双脚的形状如”丁”形,双脚之间的夹角为90°;“八字步”步型就是双脚的形状如'内八字”或“外八字”形状,双脚之间的夹角为135°左右。
而杨式太极拳的步型则是“一脚脚尖向前,是丁步的一半;另一脚的脚尖与向前的脚尖方向呈45°的“外八字”状,又是外八字步的一部分,是丁不丁步,八不八步,双脚之间的夹角始终保持在45°,所以杨式太极拳的弓步步型称之为“丁八步”。
杨式太极拳套路中无论是左弓步还是右弓步,都应是一腿屈膝前弓,膝关节不超过前脚尖。
杨氏太极拳练习注意事项
杨氏太极拳练习注意事项1.预备势保持双脚平放,从脚心到肩膀中心。
重心在脚的中心。
目的是改变不足和现实,拉回腰部。
太极拳的核心是辨别阴阳。
主导阴阳的部分是“腰”2.起势上升时,中指将力量向前引导约30度,接住对手的进攻,与肩同宽同高,腰部微压脚根,形成足、腰、手三个力量点。
要准时,双手都要到位,要强壮。
太极拳虚实转换以腰为中心,上下左右六点来回运动。
无论哪只手碰到这个人,它都不是孤立的。
缺陷与现实的开合是相对应的。
腰部和背部传递力量,但它是宽松和灵活的。
3.揽雀尾1.弯曲膝盖,捂住双手——首先放下尾骨,拇指引导力量,前臂连接力量。
2、摆脚转体---再用小指一领,同时肘往后撤,重心前移。
3.持球向上——用右手画一个平面圆圈,找到左肘窝,用左手找到右肘外侧。
同时,抬起双腿,抬起膝盖,放松小腿。
此时,坐下来,双腿坚实,放松腰部,降低臀部,转动身体。
踏板应弯曲并伸展,双脚离地高度不能太高,脚踝不能抬起。
4、扣脚转体左棚--脚分左7右3成,左肩与胯要与头心.脚心对齐,棚手要圆,双臂有张有合之意。
5.站在右脚棚里——先左转,松开胯部根部,落地后稍微右转,右臂平放。
弓箭步时,左肩和右肩之间应保持一致。
6、捋势一双手继续往前同时翻尺骨及手腕,再松肩拉腰往左转胯,注:前腿别撑直,后腿膝对脚尖,同时转腰落膨敛臀,然后卷腰.弓步挤出,腋下要撑开,右手有外扬之意,左手翻掌收到大拇指对右腋前立掌按出。
7.按压左手,使其从右手后部平放,然后拉动腰部,以移除双手的肘部和拇指?ahref='/'target=''Blank'>是乙型肝炎眩晕吗?(19)?? 底部散热?⒂ 易?同时,双手压在手腕下并弯曲。
把它们压出来,让手掌站立。
开始伸展。
4.单鞭:双手展平,同时右坐骨与右脚跟微合,脚下变阴阳,右脚尖、膝、胯、肩同时左转,有从外往里包之意。
双手划平圆右手至左脚前,然后松肩拆肘椭圆形划至右胸前,右手腕带劲出去突腕变勾手、左臂张肘上步、一尺落脚,弓步时左手以小指领劲翻尺骨按出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式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的要求太极拳是一种奇妙的运动艺术,其效益的大小要看学习的人而定。
初学时所得的效果一定不高,但是其奥妙所在是,浅学可获浅的效益,练一次可得一次的舒畅,习一动,可获一动的好处,日积月累,功夫逐渐累积而自己不知觉自己的进步。
太极拳是养生之要道,防身之至宝,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为了正确较快地掌握,我们有必要了解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的要求。
头太极拳经第一句话:“顺项贯顶两膀松。
”即练拳从起势到收势整个过程都要做到顶头悬,两膀松。
头部需要保持自然正直,不要偏斜,要有轻松灵活之意,如此则精神振作。
头,可称之为定盘星,为周身之主宰,前进、后退、左顾、右盼等行动,均以它为准绳。
再者,人是一个有机体,头部是高级神经中枢(大脑),人的一切行动,都是通过大脑来指挥。
总之,头在人的身体中极为重要。
眼、耳、口、鼻武术要求以眼传神,讲究手、眼、身法、步,太极拳也不例外,练拳时要求手眼相随,以眼领手,但不是老盯着手,目光稍远些,兼顾上下左右,不可俯首看足。
耳听八方,静听身后左右。
耳连通全身之穴位,对练拳情绪有影响,所以要排除干扰达到入静的境界。
口宜微闭,齿轻合,舌抵上腭。
张口不卫生,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物质得不到过滤会直接从口腔进入到胸腔;对练功来讲也不允许,内气存不住,会中断。
但有清津分泌千万勿吐,应随时咽下。
鼻要自然呼吸,鼻梁和中线始终要保持一直线。
功夫浅时呼吸短促,随着功夫的加深,呼吸慢慢达到深、沉、细、匀、自然,形成进气入丹田,呼气出自丹田。
肩肩为上肢首要环节,我们时常见到手上所发出的力量没有肩臂等部位的力大。
有人说是由于体力不能集中,所以面积较大的臂部和肩才会发出较大的力。
然而一些练到相当熟练程度的人,也仍旧不能运用两手,甚至有些人身劲练得很好,手上却一点力也发不出来,这种情形练太极拳的人最能感受得到。
这是什么缘故呢?这完全是肩上的毛病。
须知身体是发劲的机关,两手是发力的工具,力从身上发出,必须经过肩关节,然后才能集中到手上。
假如肩关节阻滞淤塞,力量便不能通过。
必须使肩关节骨膜灵活,筋络伸长。
要达到这个目的,只要注意松肩就行了。
松肩的方法可分作两部分。
第一部分,只要注意两肩松弛。
可是话虽如此,实行起来,却很困难。
比如一举起手,便会感到肩部极度紧张,需要加以长久地注意才能纠正,才能松弛。
当然两肩为维持两臂的上举,肌肉的紧张是必然的,此处所谓松弛是指减少肩的紧张程度而言。
第二部分,在练时有意识使两肩沉下去,同时把两肩的肱骨头(即肩头)向两侧伸展,有把肩部拉开之意。
前者在骨膜灵活,后者能把筋键引长。
不过,非长久锻炼,不易收到效果。
耸肩是不良姿势,亦不可后张或前扣,具有这种不良姿势的人,胸部紧束,会感到不舒服;同时,耸肩会影响动作的灵活性,希望加以注意。
肘肘在手臂的中部,就是肱骨和挠骨及尺骨相连接的一个活动关节。
坠肘是使肘下垂有投物在水中叫它沉下去的感觉,但忌明显地露出下沉的形式,这是初学者应该注意的。
这虽是一个很简单的原则,不过在缺少它时,发劲就会感到不能顺达,或者说“肘僵则气不能通,肘悬则肩不能沉”。
赵幼斌老师称之为“夺劲”。
因此,赵幼斌老师在教拳中说得最多的两个字就是“坠肘”。
手杨式太极拳用掌时多,用捶时少(只有五捶)。
伸手切忌僵硬紧促,手指要有舒展之意念(不要用力张开,只是有舒展之意念),掌心微呈凹形即可(可以试着将手张开,然后稍微放松)。
四指似离未离。
在握拳时,亦不能用力,需要有松柔之意,只要从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依次卷曲使指尖与手心相接触,以拇指梢节压在食指及中指的中节上就行了。
所谓太极拳的拳是空心拳,就是此意。
胸胸部略有内含,使有含蓄之意,目的在解除胸间的紧张,增强弹性。
犹如猫在捕捉老鼠时必使身体尽量卷缩,犹如我们在跳跃之前,膀、膝、足三关节必作屈曲一样,假设不如此,即不能实现扑出与跳起的行动。
含胸的作用正是如此,不能含胸,便不能把体力发射出去。
所以绝不可能使胸部有挺突、缩进等紧张的现象。
有人“含胸”将两肩前裹,胸部缩回,这叫凹胸,会练成驼背的。
还有一部分初学的人,认为含胸的作用,纯为使胸部松弛,这也是不够的。
含胸则因胸肋间的紧张尽去,肺腑得以自由平衡的发展。
所以练太极拳的人常较一般人呼吸深长,这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含胸的练法,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姿势,就是当胸部觉得一有紧张时,即以意念想着从两乳头往下好像有股热气向下走似的,走至肚脐以下,这时便会感到胸部的紧张自然消失了。
同时还会感到胸中舒坦,腹内畅快!这正符合虚其心,实其腹的要求,这也是任脉疏通运行的一个途径。
所以说含胸在太极拳中是相当重要的,学者应加以注意。
背拔背的作用和意义,不是所有学太极拳的人都能清楚的。
如有的人以为把肩背有意识地向上抽拔,就是拔背,还有些人把拔背理解为一种前俯的现象,结果养成肩背肌肉的紧张,甚至造成驼背缩颈等不良姿态。
正确的拔背姿势是有意识地解除肩背肌肉的紧张,就是在思想上想着大椎(即脊柱最上的第一个骨节)的周围,约有一个手掌大小的皮肤,能与贴身的衣服相互贴在一起就行了,这是拔背的练法,在形式上即不前俯后仰,也不左歪右斜。
“拔”即放松拔长也,脊椎骨在背部,乃上体之中枢。
背松则气顺,体态中正,所谓“气贴于背”,“力由脊发”也。
能含胸则自能拔背。
腰拳论云,“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气如车轮,腰如车轴”,有不得机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故松腰为练拳之关键要领。
能松腰才能灵活稳健。
太极拳的虚实变换,皆应由腰转动。
只有以腰为轴,动作才能做到上下相随,也利于对内脏的自我按摩。
腰是人体上下肢的分界,以腰部为枢纽,全身之不能完整,大都是不能松腰的毛病。
松腰的时候,腰脊应该端正竖起,不能因腰围下坠而弯曲,同时只能用意识下垂,不能有用力的现象,否则,非但不得松腰之益,反养成弯腰习惯,或紧张的毛病。
还有些人往往喜欢紧束腰部,这是非常不卫生的举动,假如不把这种不良的习惯改正,就不能达到松腰的要求。
松腰犹如物体下垂,惟须要求自然,要注意腰部的松弛,从后面到前面整个腰部的肌肉不许有丝毫紧张的现象。
只要集中意识使小腹收敛,则腰部自然下垂,这就是松腰的练法。
太极拳四肢的动作,实则是腰腹的动作,非如此,断不能达到轻灵沉着而锻炼全身之效。
臀臀部的向外突出,是人体固有的现象,但在练太极拳时,绝对不能突臀或扭臀,不仅如此,即像常人臀部那种稍微突出的现象,也不能让它存在。
因为臀部的突出,影响运动时全身的统一,是上下隔绝从而减少身体灵活的程度,失去拳术大部分的作用。
和突臀起完全相反作用的,是敛臀。
敛臀这一规则的重要性与含胸、拔背占同样地位。
我们知道有些难于进步的学者,就是不懂得敛臀所致。
敛臀就是有意识地使臀部向内收缩,命门自然而然地稍微顶出,使背部上下呈为平面,在外面一点也看不出有突出的痕迹。
初学的人,有时分不出突出与不突出的区别来,当已经注意到敛臀而不知道是否已经敛臀时,只要先使臀部明显突出,然后收回,便可看出它的差别了。
还应该注意,不要为了敛臀,就将小腹绷紧或臀部用力前收,这不仅破坏了呼吸自然,而且也影响下盘稳固。
正确练法是先尽量放松臀部和腰部的肌肉,轻轻地使臀部肌肉向外向下舒展,然后再轻轻向里微微一收就成了。
但在思想意识上要存有一种想象力,就是想着臀部的下边好像有一个大包袱皮,将自己下半个身子包住,向上兜起来似的;或者,想象自己的身子被包在一个鸡蛋壳里面似的。
这样做既能使全身处于自然状态,又可以保持身体的平衡稳定性。
胯胯的部位,在生理学上指股骨的上节,大腿的折叠下陷处。
胯的作用是保持步子进退一致。
胯的练法是进右步时,右胯回抽,左胯前挺。
进左步时,左胯回抽,右胯前挺。
退步时与进步的方法相同,但方向相反。
此法熟练之后,即可达到迈步如猫行,虚实分清,连绵不断,节节贯串等要求。
我们知道,骨盆如盆状承托躯干,骨盆端正身体自然端正,而骨盆端正与否,取决于两胯能否平衡,也就是说要做到腿动胯不动。
所以,要注意抽胯,身体便能自然中正了。
由此可见,骨盆的作用虽然十分重大,但须知骨盆与腰,臀,胯等部位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即骨盆承托躯干,股骨又承托盆骨,就这样一层托一层地相互联系),所以才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对腰腿的灵活,下盘稳固等锻炼效率都会提高。
裆裆的位置是在肾囊两旁,裆处的肛门和会阴部分是人体薄弱环节之一。
所以在太极拳运动中,采取了吊裆和裹裆两种锻炼方法,用来改变人体这一薄弱环节,增强其抵御击打的能力。
吊裆的主要作用在使意识集中,精神内敛,同时肛门括约肌因吊裆而收束,尾骶骨因之中正,而使腰椎端直,帮助了提顶之作用。
吊裆的练法前人有一个极其宝贵的锻炼方法,就是地门常闭,意思是说,要经常注意轻轻收缩肛门的肌肉。
若能照此法进行练习,把这种行为养成习惯,会感到会阴穴犹如几个月的婴儿正在啼哭时所产生的舒张与收缩,此时吊裆这个动作就算成功了。
吊裆与裹裆有什么不同?裹裆不是形式上的动作,是以意识使两腿有对向包裹的意思,犹如骑马势,同时膝关节与脚尖形成上下垂直线,这时自然会达到裆开一线和圆裆。
这是裹裆的练法。
吊裆不是往下吊,而是往上提,如忍便状,勿使丹田之气外溢。
所谓裆开一线是指两大腿要开裆,不要开大,只要意念一想开裆即开成一张线缝就够了。
因为裆开一线之后,两腿中间好像变成圆形,裆圆之后,下盘能稳固,上盘也轻灵,所以在开裆的当中还应注意会阴要虚,小腹要实,腰胯要松,这时身形回转动作更加灵活。
裹裆的作用,使两腿保持紧张姿态,如裆不裹,两腿便散乱,进退不能自如,而且对膝盖易造成伤害。
腿太极拳对于腿部的要求,首先,要做到虚实分清;其次,要做到动作轻灵且有柔韧性;第三,要做到平衡稳定。
因为腿和脚的动作,需要依据拳式的屈伸,而做前后、进退、上下、起落之状态,所以两腿在变换时要灵活,步法要分清虚实。
承受体重的腿为实,另一腿为虚。
只有做到虚实分明,动作才能稳定灵活,进退转换变化自如。
腿和脚的作用很大,每个姿势动作,都需要这两个部位来支持。
可以说腿是支撑身体的根基,也是劲力发动的根源。
腿所起的重大作用,要通过胯、膝、脚三个主要部位来完成。
拳论云:“由脚而腿,由腿而身,如练一气。
”还有裆开于胯,纵之于膝,蹬之于足,脚打七分手打三等说法,说明了太极拳在技击时,手只占三成劲,主要是依靠腿和脚的作用。
由此可知腿的重要了。
腿和脚的练法,要根据松胯、提膝,脚心空的要领。
所谓胯要松是为了使关节周围较紧的韧带达到松弛,之后在做踢腿的动作时,会觉得灵便。
膝关节要时刻保持轻度屈曲,这样做能使膝关节随时随地起到弹性作用。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可以进行松胯提膝的锻炼,如上楼梯或上台阶或游园登山时,只要在思想意识上一想松胯提膝,那么,立刻会感到全身轻松灵活,上得既快又省劲。
膝膝要放松,自然柔和,以利于血运行。
抬腿伸足,皆以大腿肌肉带动小腿,膝关节自然随之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