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以李杨爱情为题材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嬗变(优秀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论文学经典中李杨形象的演变——以《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为例

论文学经典中李杨形象的演变——以《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为例

6神州文学论文学经典中李杨形象的演变——以《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为例陈国敏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要: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诗词、小说、戏曲等形式将李杨爱情故事进行演绎,形成了一系列的作品。

在这些作品中以诗歌《长恨歌》、杂剧《梧桐雨》、剧本《长生殿》的影响力最为深远。

它们分别塑造了特色不一的君王与贵妃形象,文中结合作品深刻地探讨了唐玄宗与杨玉环的形象。

关键词:文学经典;李杨爱情;人物形象一、《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中唐玄宗形象的演变唐玄宗李隆基,人称唐明皇,生性英明,通晓音律,擅长书法,仪表非凡。

[1]在位前期励精图治,任用贤相。

在位后期专宠杨玉环,宠信奸臣,终致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唐王朝自此衰落。

(一)《长恨歌》中的唐玄宗——坏皇帝与好情人形象诗歌以“汉皇重色思倾国”开篇,“重“、“思”两个字点出唐玄宗好色的君王形象。

遇到杨玉环后从此不早朝,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又塑造出一个不负责任的君王形象。

任用杨氏一门,玉环的兄弟姐妹列土封侯,终致“安史之乱”,塑造了不会选贤用能的君王形象。

但诗人重点不是为了揭露、批判唐玄宗是位多么不称职的皇帝,而是为了塑造他对于杨玉环至死不渝的真情,以及他多情的形象。

诗人将大量的笔墨放在唐玄宗对杨玉环的真挚情感的描写上,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玉环去世后的无尽思念。

迫于无奈赐死杨玉环后,孤独、寂寞和对过往的追忆伴随着唐玄宗的余生。

唐玄宗从在行宫望月到重返长安,处处触景伤情,时时睹物思人,反复描写唐玄宗的苦苦追寻。

在现实中找不到杨玉环,就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派方外之士到仙境寻找。

(二)《梧桐雨》中的唐玄宗——昏君与好丈夫形象在楔子中白朴写唐玄宗赦免了战事失利的安禄山,又将他封为渔阳节度使,表现了其昏庸的一面。

第一折中见自己儿媳“貌类嫦娥”,便据为己有,这有悖于人伦的做法,塑造了唐玄宗好色的形象。

而后又重用杨玉环的兄长,宠信与杨玉环有私情的安禄山,又塑造了唐玄宗偏私误国的昏君形象。

浅析李杨爱情题材文学主题的嬗变

浅析李杨爱情题材文学主题的嬗变

浅析李杨爱情题材文学主题的嬗变作者:吴光旭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01期摘要:《长恨歌》是李杨爱情题材文学的经典之作,表现出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和惋惜。

《长恨歌》传入朝鲜以后,李奎报根据以自己的史识、情感和思想,并根据开元天宝遗事作了《开元天宝咏史诗》43首,但作品更多地表现出对李杨爱情的批判和讽刺。

关键词:主题学;李杨爱情;题材1绪论李隆基(685~762年)在位前期开创了“开元盛世”,但在位后期因宠爱杨玉环(719~756年)不仅使唐王朝国运衰微,也给这对恋人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李隆基被迫赐死杨玉环后,这场帝妃爱情不仅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更成为历代文人笔下的题材。

杜甫的《哀江头》[1]是最早出现的李杨爱情题材文学。

杜甫在这首诗中对杨贵妃表达了同情,并感叹帝、妃的不幸遭遇和华丽而真挚爱情的破灭。

这首诗不仅给后世的李杨题材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提供了唐人最初评价李杨事件的真实情绪。

此后,白居易的《长恨歌》[1]、陈鸿的《长恨歌传》、元代白朴的《梧桐雨》、洪昇的《长生殿》等作品均涉及了李杨题材。

但其中最著名、影响最大、也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便是白居易的《长恨歌》。

朝鲜高丽时期,李奎报(1168~1241年)深受《长恨歌》影响,创作了《开元天宝咏史诗》43首。

此作品也描写了很多关于李杨之间的情事,表现出作者独特的见解。

本文拟从主题学的角度出发,对这两部李杨爱情题材文学的主题嬗变进行研究。

这将有助于考察时代和社会对这些文学的嬗变所起的作用,并进行总体的比较研究以发现其差异与契合。

2白居易的《长恨歌》白居易的《长恨歌》奠定了李杨爱情故事基调,也是在《长恨歌》及陈鸿的《长恨歌传》出现以后,李杨开始成为爱情的象征。

《长恨歌》根据内容和情节发展,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妃。

貌如天仙、能歌善舞的杨贵妃进宫后“三千宠爱在一身”,令唐玄宗一见钟情,相见恨晚。

《长生殿》李杨爱情故事近10年的研究综述(初稿)

《长生殿》李杨爱情故事近10年的研究综述(初稿)

《长生殿》李杨爱情故事近10年的研究综述元明清戏曲创作异彩纷呈,蔚为大观,成为唐诗宋词后中国文学史上的优异代表作新形式。

这一艺术成就的形成自然有多方面因素,但是从剧本形成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从元明清西区章所采用的故事的角度对这一艺术样式的生成进行审美观照,在本文献中从戏曲故事的题材类型、本事渊源以及审美意蕴等层面进行论述,以鲜活的实例感受元明清时期戏曲中蕴藏故事的美学魅力,通过李杨爱情故事为个案,考察自唐代以来特别是元明清时代中发展演变的原因,从中揭示一些元明清戏曲故事的时代特征和内涵。

1元明清爱情题材作品主题的分类及典型研究文学作品研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主题的研究。

主题思想的诠释彰显文学作品的深邃内涵,从理论层面上给予研究对象充分的内涵认识。

以《长生殿》李杨爱情为题材的作品尤其是经典作品的主题趋向多重蕴涵,这就使得其主旨包含了多重解读空间,从而使研究者们陷入了主题意蕴的苦苦求索之中。

第一部有关李杨题材的经典之作——白居易的《长恨歌》一经问世,就引发了主题的争论。

陈鸿在《长恨歌传》后即指出其主旨意在“惩尤物,治乱阶,垂于将来”,成为《长恨歌》主题探究的肇始。

陈寅恪指出欲解其主旨,“须知当时文体之关系”与“文人之关系”,认为白居易之诗作的完笔实在于《长恨歌传》,即所谓的“歌传合一说”,成为后世“讽喻说”的滥觞。

而在日本,则产生了完全相对的“爱情说”,认为《长恨歌》是“根据对两人爱情的深刻同情而创作的”,并在中国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由于这两种观点的互相对立又均有合理成分的存在,于是又形成了“双重主题说”,认为长恨歌“一方面对李、杨两人的荒淫、招致祸乱作了明显的讽刺,别一方面对杨贵妃的死和两人诚笃的相思赋予很大的同情”,是前两种观点矛盾无法调和的产物。

除此之外,尚有另辟蹊径自成一派的“感伤说”、对史实的考辨而形成的“隐事说”等等,都自成一家之言,又有各自的缺陷。

直至今日,《长恨歌》的主题之谜,仍是常谈常新,先后形成了二十余种观点,几乎垄断了《长恨歌》的研究领域。

浅析李杨二人的爱情悲剧作文

浅析李杨二人的爱情悲剧作文

浅析李杨二人的爱情悲剧作文浅析李杨二人的爱情悲剧作文把“李杨”和“爱情”放在一起,只要一看题目,便知我要说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和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

他们一个是“开元盛世”的缔造者,一个是有沉鱼落雁之姿的美女,可谓是英雄配美人,李在第一次看见杨时便被杨玉环的姿色深深迷住,尽管杨当时已嫁给李的儿子李瑁差不多五年了,但李打着孝顺的旗号,诏令杨出家做道士为窦太后祈福。

后来,他又下诏让杨还俗,带到宫中养了起来,百般呵护,日日沉迷酒色,以至荒废国事,最终爆发安史之乱。

在逃亡途中,李在陈玄礼的威逼、高力士的教唆下,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赐死了杨贵妃,这一段爱情终是以悲剧结尾。

正如,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中所唱:“爱恨就在一瞬间”,自那一刻起,两人的爱情便走到了尽头。

对于这段让白居易都唏嘘不已的爱情,我只想说,这样的结果是无法避免的,从一开始便注定是一个悲剧。

他们两是以公媳的身份第一次见面的,但杨玉环是在太美了,后来李隆基硬是用计把儿媳妇夺来做了妃子。

虽然其时风俗开化,但伦理长情的主体还是存在的。

再加上李隆基太过沉迷美色,荒废国事,在百姓们的眼中,杨玉环完全成了西施一样的“红颜祸水”。

而杨玉环自己呢,她“天生丽质难自弃”,关键在于“难自弃”,她一直是骄傲的。

白居易的《长恨歌》写道: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所以,她恃宠而骄,“春从春游夜专夜”,始终把皇帝揽在自己身边,如何不叫人担忧。

再看李隆基,他是一个皇帝,却是个“重色”的皇帝。

他能够宠爱杨玉环到不早朝的程度,但他没有办法在马嵬之变时,自己的性命、自己的国家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候仍站在杨玉环的身前保护她。

唐玄宗终究是政治家,一个王朝的统治者,他不是情圣,他是宠杨贵妃,他可以做到“三千宠爱在一身”,但是,他做不到“不爱江山爱美人”,更做不到“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作为一个深情的帝王,在“爱情”和“国家”之间抉择是痛苦的,但结果一定是“国家”重于“爱情”,这是一个君主应有的思想觉悟。

论《梧桐雨》中的李杨爱情悲剧

论《梧桐雨》中的李杨爱情悲剧

论《梧桐雨》中的李杨爱情悲剧《梧桐雨》是中国当代女作家李杨所著的一部小说,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内心描写而广受读者喜爱。

小说讲述了一段浪漫而悲壮的爱情故事,展现了现代社会中爱情与婚姻的挣扎和矛盾。

其中的李杨爱情悲剧更是让人动容。

本文将就《梧桐雨》中的李杨爱情悲剧展开分析。

李杨是小说中的女主角,她是一个典型的现代都市女性,职场上有着出色的表现,同时在家庭和爱情上也有着自己的坚持和追求。

而她的爱情悲剧就始于她与靳宇的爱情。

靳宇是一个英俊风流、具有才华的青年,其与李杨相遇在了一个偶然的机会,两人产生了喜欢。

两人之间的爱情故事,又或者说悲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爱情的起始。

在小说中,李杨和靳宇的相遇是一个巧合,而这种巧合却成就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他们相爱的过程不仅是相互吸引,也是相互理解的过程。

靳宇的情话蜜语深深打动了李杨,而李杨的大智慧和洞察力也让靳宇为之倾倒。

两人在相互吸引的也在情感上有了深刻的认知和理解。

爱情的伤害。

随着故事的发展,爱情也开始变得千疮百孔。

靳宇表面上对李杨的爱意不减,但内心却总是想着另一个女人。

他的变心并没有表现得很明显,但细心的李杨毕竟还是发现了。

这种伤害并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

李杨将自己的全部都奉献给了靳宇,但靳宇却并没有把她视作唯一。

李杨的内心开始遭受折磨,她不知道靳宇还会不会回心转意,她的信任和依赖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爱情的选择。

李杨最终选择了离开靳宇,这也是她的爱情悲剧的终结。

她发现自己一直以来都是单相思,靳宇并没有像她一样全心全意地爱她。

李杨对靳宇的失望和伤害逐渐积累,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最终做出了离开的选择。

这种选择是无比的痛苦,但也是无比勇敢的。

李杨在离开之后才发现,原来爱情并不是全部,她还有自己的价值和生活。

通过对《梧桐雨》中的李杨爱情悲剧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现代社会中的爱情也许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圣洁和神圣。

爱情所带来的伤害和挣扎也是现实存在的。

李杨故事文学作品的时代内涵武安十中高一语文组王亚楠

李杨故事文学作品的时代内涵武安十中高一语文组王亚楠

李杨故事文学作品的时代内涵——以《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为例高一语文组王亚楠摘要:历史作为一般的事实,在被带有价值取向的精神介入和解读后,会变得扑朔迷离,但是这种扑朔迷离并不是残害历史,而是把尘封的史实活化为生动的现实图景。

这样,历史事件就转化为了文学题材,历史人物就演化成了文学形象。

唐明皇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的故事是古代文学作品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编著最多的原型故事之一,他们的故事以永不衰竭的生命力,成为唐以后历代文人骚客咏叹不已的主题。

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自从产生之日起便成为后代文人骚客不断加以敷衍的文学题材。

在中国文学史上,帝王本身就是威严而神秘的象征,帝王的爱情故事更是很少成为文人描写的对象,但是唐玄宗李隆基和其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却是一个特例,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传统的专门研究题材。

本文力图以《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为例,探求历代文人何以对他们的故事进行不断的加工,润色和再创造,这其中反映的社会时代内涵。

关键词:《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社会时代内涵绪论历史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它作为一般的事实,在被带有价值取向的精神介入和解读后,会变得扑朔迷离,但是这种扑朔迷离并不是残害历史,而是把尘封的史实活化为生动的现实图景。

这样,历史事件就转化为了文学题材,历史人物就演化成了文学形象。

唐明皇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的故事是古代文学作品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编著最多的原型故事之一,他们的故事以永不衰竭的生命力,成为唐以后历代文人骚客咏叹不已的主题。

唐玄宗李隆基,又称唐明皇,是唐朝历史上一个颇受争议的帝王。

他因“开元盛世”而备受史家赞颂,又因“安史之乱”而遍受史家的讽刺。

杨玉环是杨玄琰的女儿,开元二十二年(734)被册封为玄宗之子寿王李瑁为妃,后被玄宗看中,先度为女道士,后纳入宫中,天宝四载(745)正式册封为贵妃。

唐玄宗对贵妃专宠十年,“情之所钟,乃帝王家罕有”。

[1]天宝十四年(741),安禄山起兵叛乱,唐明皇避乱幸蜀。

论文学经典中李杨形象的演变

论文学经典中李杨形象的演变

论文学经典中李杨形象的演变作者:陈国敏来源:《神州·下旬刊》2018年第08期摘要: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诗词、小说、戏曲等形式将李杨爱情故事进行演绎,形成了一系列的作品。

在这些作品中以诗歌《长恨歌》、杂剧《梧桐雨》、剧本《长生殿》的影响力最为深远。

它们分别塑造了特色不一的君王与贵妃形象,文中结合作品深刻地探讨了唐玄宗与杨玉环的形象。

关键词:文学经典;李杨爱情;人物形象一、《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中唐玄宗形象的演变唐玄宗李隆基,人称唐明皇,生性英明,通晓音律,擅长书法,仪表非凡。

[1]在位前期励精图治,任用贤相。

在位后期专宠杨玉环,宠信奸臣,终致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唐王朝自此衰落。

(一)《长恨歌》中的唐玄宗——坏皇帝与好情人形象诗歌以“汉皇重色思倾国”开篇,“重“、“思”两个字点出唐玄宗好色的君王形象。

遇到杨玉环后从此不早朝,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又塑造出一个不负责任的君王形象。

任用杨氏一门,玉环的兄弟姐妹列土封侯,终致“安史之乱”,塑造了不会选贤用能的君王形象。

但诗人重点不是为了揭露、批判唐玄宗是位多么不称职的皇帝,而是为了塑造他对于杨玉环至死不渝的真情,以及他多情的形象。

诗人将大量的笔墨放在唐玄宗对杨玉环的真挚情感的描写上,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玉环去世后的无尽思念。

迫于无奈赐死杨玉环后,孤独、寂寞和对过往的追忆伴随着唐玄宗的余生。

唐玄宗从在行宫望月到重返长安,处处触景伤情,时时睹物思人,反复描写唐玄宗的苦苦追寻。

在现实中找不到杨玉环,就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派方外之士到仙境寻找。

(二)《梧桐雨》中的唐玄宗——昏君与好丈夫形象在楔子中白朴写唐玄宗赦免了战事失利的安禄山,又将他封为渔阳节度使,表现了其昏庸的一面。

第一折中见自己儿媳“貌类嫦娥”,便据为己有,这有悖于人伦的做法,塑造了唐玄宗好色的形象。

而后又重用杨玉环的兄长,宠信与杨玉环有私情的安禄山,又塑造了唐玄宗偏私误国的昏君形象。

李杨爱情在这两部作品中所表现的题材内容参考资料

李杨爱情在这两部作品中所表现的题材内容参考资料

(一)李杨爱情在这两部作品中所表现的题材内容。

两部作品都写的是李杨爱情,但两部作品的侧重点却有着明显的不同。

《梧桐雨》主要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批判李杨之恋,感慨历史兴亡。

《长生殿》主要从爱情的角度歌颂李杨之恋,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为了表达各自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在细节上做了多处改动。

《梧桐雨》中赦免安禄山和重用安禄山的是唐明皇自己,而且让他做杨贵妃的义子,杨国忠和张九龄劝谏,他不听,封了安禄山为渔阳节度使。

《长生殿》中则写成,安禄山向杨国忠行贿,杨国忠从中活动才赦免了他,并没有贵妃收为义子的情节。

关于杨贵妃的来历,《梧桐雨》写她是寿王的妃子,先命为女道士,后册为贵妃。

《长生殿》把他写成一个宫女,明皇一见就册封为贵妃。

关于杨贵妃与安禄山的关系,《梧桐雨》写他们私通,而《长生殿》中安禄山与杨贵妃并无瓜葛。

关于安禄山造反的原因,《梧桐雨》点名他“光要抢贵妃一个,非专为锦绣江山”。

《长生殿》中则写成与杨国忠矛盾尖锐,杨国忠激他反叛。

(《长生殿》/(清)洪升著;翁敏华陈劲松/评点.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06.6)关于杨贵妃被杀死之前的表现,《梧桐雨》写她哀求唐明皇救她,在被迫佛堂自尽时还说:“陛下好下的也”。

有埋怨之词。

《长生殿》中杨贵妃知道事情不偕时就请他赐死,死前还嘱咐高力士好好照顾皇帝,毫无怨言。

《梧桐雨》写杨贵妃死后明皇的思念只是对真容痛苦、梦会;而《长生殿》则有《闻铃》、《哭像》、《见月》、《改葬》、《雨梦》、《觅魂》、《继情》、《重圆》。

《梧桐雨》的主题是兼具爱情和时政,但重点在批判李杨爱情,感慨历史兴亡上。

《梧桐雨》的重点在政治上,寄托作者的故国之思、亡国之叹,而《长生殿》的爱情,寄寓作者对理想爱情的追求。

(二)《长生殿》与《梧桐雨》比较,剖析《长生殿》中作者所表达的李杨爱情观。

(1)人物形象比较唐明皇李隆基在唐王朝扮演着一个特殊的角色,他在位四十余年既经历了唐王朝最后的盛世,又发生了由盛而衰的变化,一个极具历史转折的人物。

谈李杨爱情

谈李杨爱情

谈《长生殿》中的李扬爱情《长生殿》是一部爱情悲剧的巨大著作。

第三幕是作者通过民间传说中唐明皇和杨贵妃有着真挚爱情的故事而写出的。

此后便摭拾白居易的长恨歌;唐人小说玉妃归蓬莱;元人杂剧等故事,写出唐明皇对于杨贵妃的怀念,以及二人原系天仙,谪居人世,终于回到天宫,永为夫妇作结。

我最有感触的莫过于唐明皇上蓬莱仙山寻找杨玉环的部分。

身为一个帝王,抛却了皇位与权力,这个所有男人都梦寐以求的至高理想,只为寻找那心爱的女子。

有人认为《长生殿》表达的是"兴亡感叹"思想,借安史之乱的历史题材,寓故国之思于明皇贵妃的浓情蜜意之中,总结明王朝灭亡的教训,抒发对清初社会大动荡的强烈感叹。

我认为讽刺寓意必有,但这部作品更能想让我们看见的事李杨志坚亘古绵长的爱情。

作者的目的不在于劝惩淫乱,垂诫来世,而在于宣扬"至情"主义,歌颂"精诚不散,终成连理"坚贞爱情.表现了进步的,民主的,自由的爱情理想,鼓吹"真心到底"的"儿女情缘",以"至情"对抗封建礼教.情之一字最为人津津乐道。

好的作品是加含着人世间的复杂情感和思想内涵的。

入了情,便可见到作品的内在精髓。

作者在剧作中暗隐了自己难以出口的事情,或者是爱情婚姻方面,或者是家庭社会方面,总之,有不得已的事情,假借李杨的故事,顾左右而言它,表达自己心中的隐痛另外,我喜爱的是这幕剧中所虚构的琼瑶仙境。

《长生殿》前半部分采用的是现实主义手法,而到了后半部分,也就是第三幕剧中,采用的则是高超的浪漫主义手法.在虚拟世界中,第三幕运用了一套子虚乌有的神话系统,构成独特的神话世界.这三部作品中的神话世界,迥异于传统的"天界","道教","佛教"神话体系,而是作者独创的玄妙而又美丽的独特体系. 在《长恨歌》中,"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海上仙山变成了"蓬莱仙境"和"月宫仙境",仙子变成了织女大士和牛郎真人,以及蓬莱山和月宫中的一帮仙女.似梦似幻,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充满无限的遐想的仙境世界。

古代文学作品中历代李杨爱情故事演绎

古代文学作品中历代李杨爱情故事演绎

古代文学作品中历代李杨爱情故事演绎引言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历代李杨爱情故事是中国文学中的一大经典题材。

李白和杨贵妃是唐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爱情故事被传颂至今。

然而,除了李白和杨贵妃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历代李杨之间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描绘了不同时期的爱情曲折和悲欢离合。

本文将重点探讨唐代以后历代李杨爱情故事的演绎。

李贺与杨炯:唐代的爱情传奇唐代文学中的李杨爱情故事并不以李白和杨贵妃为独有。

李贺与杨炯的爱情故事同样令人动容。

李贺是文士出身,而杨炯是一位武将。

他们两人一见钟情,然而由于两人阶级差异和时代背景的限制,他们的爱情注定是悲剧。

他们的故事在《李贺传》中被细致地描绘,堪称唐代悲情爱情的杰作。

李贺的背景故事李贺的才华出众,他是一位文采飞扬的诗人。

他的诗歌充满了豪放和不羁的风格,深受士人们的喜爱。

然而,他出身贫寒,家庭并不显赫,因此他在社会地位上与杨炯这样的武将存在明显的差距。

杨炯的背景故事杨炯是一位勇武善战的将军,他在战场上展现出出色的军事才能。

他曾多次征战边疆,取得了骄人的战绩。

然而,他也深受文人们的爱戴,因为他痴情而有诗意的爱情观念。

李贺与杨炯的相遇与爱情李贺和杨炯相遇于一次宴会上,他们对彼此的才华和气质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开始了一段暗地里的交往,互赠诗章和情书,他们之间的情感越来越深。

爱情的阻碍和悲剧结局然而,李贺和杨炯的爱情遭到了阶级和家族的阻碍。

他们的亲人和朋友都不看好他们的关系,认为他们之间的差距太大,无法成为一对合适的夫妻。

最终,经过一系列波折和磨难,他们的爱情以悲剧收场,他们被迫分离,无法在一起。

李清照与杨亿:宋代的才女与书生之恋在宋代,李清照和杨亿的爱情故事同样令人动容。

李清照是一位才女,她的词作传世,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杨亿是一位文士,他聪明才智,深得李清照的喜爱。

他们的爱情故事成为了宋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李清照的才华与美貌李清照的才华横溢,她的词作在宋代文坛上独树一帜。

是非功过后人说——唐代李杨爱情同题材诗歌浅析

是非功过后人说——唐代李杨爱情同题材诗歌浅析

玉 楼 长 飘 云 外 曲 . 衣 间 舞 月 中歌 。 今 帷 有 温 泉水 , 咽声 霓 只 呜
中感 慨 多 !(J P 7 4 5 (2 21
用 旁人 的妒 忌 和 君 妃 “ 相 欢 ” 情 景 作 衬 托 , 力夸 写 贵 妃 的 美 两 的 极 丽 。 关 于 此 诗 的创 作 原 因 ,全 唐 诗 》 注 : 开 元 中 , 中重 木 芍 《 有 “ 禁
文 艺探 究
是非功过后人说
唐 代李杨爱 情同题 材诗歌浅析
欧 阳 大霖 ( 南 民族 师 范 学 院 中 文 系 责 州 都 匀 58 0 ) 黔 50 0
摘 要 : 代 对 于 唐 代 李 隆基 、 玉 环 二 人 的 关 系和 结局 评 说 历 杨 不 一 . 多诗 家将 之 作 为 创 作 的题 材 。这 些作 家 以 不 同 的 态度 在 诸
安 , 官 心 切 , 待 消息 期 间 游 曲 江 时 所 作 。 他 在 同 时 期 的 《 时 求 等 醉 歌》 中说 : 杜 陵野 客 人 更 嗤 , 褐 短 窄 鬓 如 丝 。” 见 其 当 时 的生 “ 被 可 活是十分窘迫的。杨氏一门的豪侈和气势 , 与诗 人 窘 迫 的人 生 境 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由此 , 更 看 到 了广 大 人 民 苦难 的遭 遇 。 他 安

时期 为寻 找 政 治 出 路 而 为 的应 制 、 命 之 作 。 看李 白 的《 平 奉 试 清 云 想 衣 裳 花 想容 , 风 拂 槛 露 华浓 。 非 群 玉 山头 见 , 向 瑶 春 若 会
调 三首 》 台 月下 逢 。

史之乱前夕 , 人赴奉先县探望亲人 , 经骊山的一路见闻 , 出 诗 途 写 了著 名 的 《 自京 赴 奉 先 县 咏 怀 五 百 字 》 诗 中 “ 门酒 肉臭 , 。 朱 路有 冻 死骨” 的强 烈 对 比 , 直切 地揭 露 了封 建 统 治 阶 级 的 奢靡 腐 朽 。 同样 经 历 了 安 史 之 乱 的 张继 在 《 清 官 》 华 中说 : 天 宝 承 平 奈 乐何 , 清 宫 殿郁 嵯峨 。 元 阁 峻 临秦 岭 , 华 朝 羯鼓 楼

试论《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中李杨爱情故事的演变

试论《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中李杨爱情故事的演变

试论《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中李杨爱情故事的演变作者:陈国敏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4期摘要:因为包含了帝妃爱情、安史之乱、江山与美人的抉择和生离死别等系列事件,所以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成为古典文学作品竞相书写的题材。

在李杨爱情故事的古典文学作品的创作中,《长恨歌》自诞生之日起,就在社会上产生了轰动效应。

此后,依据《长恨歌》进行创作的文学作品,如元代白朴的杂剧《梧桐雨》,清代剧作家洪昇的剧本《长生殿》,都证明了以李杨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魅力之大。

此三部作品也是李杨爱情故事题材中最为精彩,且影响力最为深远的。

本文试从此三部作品揭示李杨爱情故事的演变。

关键词:李杨爱情;《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作者简介:陈国敏(1994-),女,江苏南京人,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4-0-02唐玄宗李隆基,人称唐明皇,生性英明,通晓音律,擅长书法,仪表非凡。

[1]在位前期励精图治,任用贤相。

在位后期专宠杨玉环,宠信奸臣,终致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唐王朝自此衰落,致千百年来人们对于李杨的爱情评价莫衷一是、褒贬不一。

杨玉环,原名杨芙蓉。

根据宋代欧阳修、宋祁撰写的《新唐书》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正史记载,杨玉环为蜀州司户杨玄琰的女儿,性格温柔,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

17岁时被册为寿王妃,27岁时正式册封为贵妃,38岁时自缢于马嵬坡。

在李杨二人生前,他们的爱情故事早已成为文人创作的题材,马嵬坡兵变后,更达盛况。

一、生死相依的爱情——《长恨歌》安史之乱后近半个世纪,以李杨爱情故事为题材的古典文学作品——《长恨歌》[2]诞生,随即在社会上产生轰动效应。

白居易撇开历史,更多的是描写唐玄宗与杨玉环至死不渝的爱情,利用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婉转动人的爱情故事。

且不论《长恨歌》的主题是“爱情说”,还是“讽喻说”,诗人始终都是围绕“情”字进行描写,塑造了一对生死相依的痴情帝妃。

浅谈以李杨爱情为题材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嬗变(优秀文献综述)

浅谈以李杨爱情为题材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嬗变(优秀文献综述)

浅谈以李杨爱情为题材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嬗变文献综述大理学院文学院200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李惠姣学号:2007122302指导教师:张锡梅副教授前言李杨之间的爱情故事作为历史上经典的帝妃之恋流传至今,经过历代文人墨客或批判、或讴歌的吟咏与描绘,成为了文学史上一个令人惊叹的经典题材。

这不仅仅因为涉及这一题材的作品数量之丰、历时之久,令人叹为观止,更因为在这其中涌现出了多部上乘之作,影响深远。

关于李杨题材的研究,也都集中于这些经典作品的文学、美学价值的考量之上。

随着比较文学的兴起,关于多部作品的对比研究勃然而兴,并呈现出多种形式:有关于典型代表作品的对比研究,有关于同体裁相关作品的对比研究,有同时代相关作品的对比研究,有中外相关作品的对比研究,也出现了对李杨题材作品的总体评述。

而总体来看,不论采用何种研究方法,对于李杨题材的作品总是围绕着主题、人物形象等方面来进行阐发的。

主题1 有关李杨爱情题材作品主题的研究主题的研究,是文学研究众多层面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于某部作品所体现的思想,也即研究对象的内涵的认识是不可或缺的。

而以李杨爱情为题材的作品尤其是经典作品的主题趋向多重蕴涵,这就使得其主旨包含了多重解读空间,从而使研究者们陷入了主题意蕴的苦苦求索之中。

第一部有关李杨题材的经典之作——白居易的《长恨歌》一经问世,就引发了主题的争论。

陈鸿在《长恨歌传》后即指出其主旨意在“惩尤物,治乱阶,垂于将来” [1],成为《长恨歌》主题探究的肇始。

陈寅恪指出欲解其主旨,“须知当时文体之关系”[2]与“文人之关系”[3],认为白居易之诗作的完笔实在于《长恨歌传》,即所谓的“歌传合一说”[4],成为后世“讽喻说”的滥觞。

而在日本,则产生了完全相对的“爱情说”,认为《长恨歌》是“根据对两人爱情的深刻同情而创作的”[5],并在中国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由于这两种观点的互相对立又均有合理成分的存在,于是又形成了“双重主题说”,认为长恨歌“一方面对李、杨两人的荒淫、招致祸乱作了明显的讽刺,别一方面对杨贵妃的死和两人诚笃的相思赋予很大的同情”[6],是前两种观点矛盾无法调和的产物。

论_长恨歌_中的李_杨爱情

论_长恨歌_中的李_杨爱情

文学评论一直喜欢《长恨歌》。

还记得第一次读到白居易的这首诗的时候,瞬间有种心被拉疼的感觉。

那恨是乐极生悲的恨,是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恨,是至死不休的恨;恨正深,恨太浓,恨永久。

李杨有爱,乐舞基础,寻常与非凡之间。

下面笔者就以上三方面具阐述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

帝妃是否有爱不知有多少人怀疑过李杨之间的爱情。

他们一遍遍追问,一个“以离散天下之母女以贡我一人之淫乐”的帝王会对他那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中的某一位产生真正的爱情吗?他们之间的感情值得我们后人前仆后继的津津乐道吗?笔者的答案是肯定的。

真爱,在着。

一切,值得。

只是我们惯于思维定势,给它罩上政治的外套,把“安史之乱”的沉重罪名加在了杨贵妃这样一个女子的肩上。

事实上,关于李杨爱情与安史之乱的关系,正如史书所总结的,“李林甫‘佐相位十九年,养成天下之乱’,‘杨国忠终成其乱’”,“杨贵妃没有权欲,没有做过一件直接与酿成安史之乱有关系的事。

这就是安史之乱的史实,和李杨爱情没有任何直接联系,当然更谈不上李杨爱情是造成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

他爱她,爱的无能为力,以致“君王掩面救不得”;她爱他,爱的心甘情愿,所以“蓬莱宫中日月长”。

因了这彼此的深爱,才有了长生殿中“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海誓山盟。

李杨爱情基础据史料记载,李杨二人都对乐舞有深入的理解和由衷的喜爱,杨玉环不仅“姿色丰艳”,而且“善歌舞、通音律”。

唐玄宗也“素通音律”,虽然杨玉环是以色选,但色并非李杨关系的唯一基础。

唐玄宗不仅能治国,还多才多艺;他不仅能创造开元盛世,还能写诗、能作曲,能弹琵琶、能打羯鼓,骑马打猎,挥杆打球也不在话下。

他设立梨园,亲自“教太常乐工子弟三百人为丝竹之戏”,最终成为戏曲界遵奉的梨园鼻祖。

自古才子爱佳人,佳人又能如何拒绝才子的魅力呢,何况他们又有共同的音乐爱好作为基础。

由此他们有可能在这一共同的艺术情趣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真挚的恋情。

特别是唐明皇有以一种风流才子自命的心态,更易与杨玉环操练出一种郎才女貌、彼此吸引的恋情。

古代文学作品中历代李杨爱情故事演绎

古代文学作品中历代李杨爱情故事演绎

红颜无常,爱情永恒——古代文学中历代李
杨爱情故事演绎
李杨之间的爱情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为传奇的爱情故事之一,不管是李白与杨贵妃的相爱相杀还是李清照与杨凌的爱恋悲欢离合,
都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唐朝,李白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被人们传颂至今。

在史书和文
学作品中,杨贵妃尤为美丽,而李白则是才华出众。

两人经过短暂相
识后,陷入了甜蜜的爱情中。

可是,这种美好的感情并没有得到皇帝
的认同,最终以杨贵妃被害而告终。

李清照和杨凌的爱情则发生在宋朝。

李清照和杨凌都是文学家,
两人之间自然有着很多共同之处。

可是,由于各种原因,这段爱情彻
底无疾而终。

李清照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如梦令》,表达了她对杨凌
的爱意,而杨凌也用《钗头凤·世情薄》来回应她的感情。

可以看出,历代李杨之间的爱情在不断地重现,从唐朝到宋朝,
从诗词歌赋到小说传说,青史留名成为了千古佳话。

我们从中可以看
到古代爱情片段的繁荣,也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演变。

古代李杨之间的爱情故事不仅仅是一段短暂的爱情,更代表了一
个时代的文化和思想。

我们应该珍视这些爱情故事,并从中汲取智慧,为我们的生活和事业注入新的力量。

李、杨故事的传承与流变

李、杨故事的传承与流变
2 0 1 4年 8月
山西煤 炭 管理 干部学 院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S h a n x i C o a l — - Mi n i n g Ad mi n i s t r a t o r s C o l l e g e
Au g . , 201 4
( 一) 材料 之 汇聚
情 写得如泣如诉 ,千载之下 ,令人读后为之动容。 《 长恨歌》 中一句“ 杨家有 女初 长成 ” 就巧妙地 回避 了《 新唐书》 中李隆基霸 占儿媳这一历史丑 闻, 将杨 玉环描写成一位倾 国倾城的佳人 。而李隆基则被描 写成一位难得 的钟情天 子 , 他用情专一 , 对所爱之 人极 尽宠 爱 。 诗人虽然也写到“ 马嵬惊 变” , 但并不着眼于历 史责任的追究 , 而是 以同情 的笔触极力渲染他们之 间生离死别 的深悲剧痛 、 刻骨相思 , 用超现实 的手
在众多 的涉及李 隆基 与杨贵妃故事 的文学作 品 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唐代的 《 长恨歌》 、 《 长恨歌 传》 , 宋 代的《 杨太 真外传 》 , 元代 的《 唐 明皇秋夜梧 桐雨》 , 清代的《 长生殿》 等。不同时代的文人在继承 前人作品的基础上 ,受 自身所处时代风 尚的影响 , 写出了不一样的李 、 杨故事。 《 长恨歌》 与《 长恨歌传》 ( 一) 创作 意 图 : 言情 与惩戒


自居易 的《 长恨歌》 , 可谓是李 、 杨题 材的开 山 之作 。而提到 白居易 的《 长恨歌》 , 就不得不提 与他 同时的陈鸿的小说《 长恨歌传》 。后者在《 长恨歌传》 末尾写道 “ ……乐天因为《 长恨歌》 。意者不但感其 事, 亦欲惩尤物 , 窒乱阶, 垂于将来者也 。歌既成 , 使 鸿传焉 ” 。《 长恨歌》 的主要创作 目的是“ 言情” , 而 《 长恨歌传》的主要创作 目的则是 “ 惩尤物 ,窒乱 阶” , 是“ 惩戒 ” 。

亦乐亦悲的家国红颜情感堆叠优秀科研论文报告

亦乐亦悲的家国红颜情感堆叠优秀科研论文报告

亦乐亦悲的家国红颜情感堆叠优秀科研论文报告摘要:白居易的感伤诗《长恨歌》写得缠绵凄婉哀伤,一曲成为千古绝唱。

虽然诗以“李阳爱情”为主线,但一直以来对于主题和“长恨”的解读,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先总体对《长恨歌》进行了深入的阅读分析,又从四个不同的意蕴角度进行了赏析,最后就写作目的与“长恨”之理解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白居易;长恨歌;思辨阅读;一、一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把李阳爱情升华;在《长恨歌》中浓墨重彩情感渲染中,其实并不能简单的理解“红颜祸水”之偏见,这样的绝唱千古的唯美爱情本质上就是和家国情怀深深的联系在一起的,不分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从高至天子的皇帝再到普普通通的个体,都通过爱情的唯美与一个社会的发展存亡关联了起来。

有人说《长恨歌》也是一曲爱情的挽歌,到了国家危难之时,爱情再美好也将随之陨落,而陨落了的美好,最终不过是生离死别的思念。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其实也是在发人省醒,怎么去思考这样一种多重寓意的堆叠,大至家国,微至每个人的的情感迸发与消亡。

回到白居易,他是与李白、杜甫一同去支撑和描绘了整个大唐王朝诗词文学天空的三大诗人之一。

对与李白的评价往往集中在与他豪放不拘,而关于杜甫多评价他的文笔常常有着哀怨,但白居易的风格却更多的是淡然和洒脱。

他的诗词其实会更有一种平易近人的感受,词句用语更为平实,常常描绘的事物也比较写实,更有史料中提及他完成诗作后都会给老婆婆读,而老婆婆听不懂、读不懂的时候,他就会再次反复的进行推敲,修改至她能听懂为止,这也是释惠洪《冷斋夜话》中“老妪能解”典故的来由。

当然,白居易是一个“家国诗人”、“百姓诗人”,心怀家国之报复,也用于为百姓呐喊。

《长恨歌》创作于元和元年,创作的引线则是在同好友陈鸿、王质夫一起游览仙游寺有感于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而发。

作品本质上以爱情为主线,辅以叙事和抒情的手段,“先扬后抑”的描绘了他们美妙的爱情后,而又转折让这千古绝唱的生死恋引起深思,去探寻悲剧的原由线索。

从《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看李杨的爱情回结[精华]

从《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看李杨的爱情回结[精华]

从《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看李杨的爱情演绎一段爱情上演了人间爱情的传奇,后人沿着这条红线永远的追踪下去……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冬,三十五岁的白居易被授周至县尉,当时,他与好友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听到当地民间流传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纪的故事,深有感触,于是创作了千古传诵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陈鸿为此诗撰写了一篇《长恨歌传》。

《长恨歌》以其标格卓异的风姿赢得了古今无数的读者,甚至当时长安妓女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夸,并因此身价倍增。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①,不仅是作者的自我肯定,也道出了众多读者的心声。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是读者争论的焦点问题,观点颇为分歧,约可分为三派:其一,爱情主题说。

认为从作品宫中多宠的宪宗;其三,双重主题说。

认为将此诗看成纯粹的讽谕诗或爱情颂歌都不恰当,它是暴露与歌颂的统一,讽谕和同情的交织,既为李、杨的爱情悲剧一掬同情之泪,又为他们的误国失政一叹遗恨之声,二者交相融汇而不是机械叠加。

此外,还有人认为此诗是作者借李、杨悲剧来抒发自己爱情失意的情怀。

究竟如何,还需从作品本身去分析。

《长恨歌》的主题就是歌“长恨”,“长恨”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

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认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还有《长恨歌》以“情”为中心的主旋律始终回旋激荡于全诗之中,当白居易把“情”作为描写对象时,那种被他承认的人皆有之的情潮便会以其固有的人性之美奔涌于笔端而无从遏制,即使他心存讽谕,只要着意深入感情的领域,作品便不会以讽谕说教的面貌出现。

《长恨歌》写作之初,是倾注着作者感情的爱情描写。

依照正常的艺术感受,读者是很难从中感受到女人是祸水,李、杨之恋是唐帝国衰亡根由的。

由于唐明皇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特殊身份和特殊关系,使得他们的爱情故事从唐代开始一直就是从史传到文学极为关注的热门题材,除正史之外,许多野史笔记如《明皇杂录》、《开元天宝遗事》、《开天传信记》、《酉阳杂俎》、《国史补》等均有零星记载,而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更是开启了李杨爱情故事的文学创作的先河。

异域空间下李杨爱情故事的嬗变与书写——以《唐物语》第十八章的受容为中心

异域空间下李杨爱情故事的嬗变与书写——以《唐物语》第十八章的受容为中心

异域空间下李杨爱情故事的嬗变与书写——以《唐物语》第
十八章的受容为中心
王川;倪婷婷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26)006
【摘要】《唐物语》第十八章对李杨爱情故事进行改编,因历史文化差异、社会背景及受众群体不同,在改编过程中必然发生对文化背景的过滤、人物形象变异与故事情节的改编,即文学在异域空间的嬗变与书写.以李杨爱情故事东渐为主体从历史文献学、传播学和比较文学等研究角度探究异域空间下李杨爱情故事嬗变、书写、创新及该故事日本化的实现条件等,以期增进文化间的互读与互解、文学视域的互审与交融,从而促进海外汉学与域外汉籍研究发展.
【总页数】4页(P88-91)
【作者】王川;倪婷婷
【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230036;卡西欧(中国)有限公司电子教育营业部,上海20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论前期五山文学对杜诗的接受和嬗变——以义堂周信对杜甫的受容为中心 [J], 尚永亮
2.双重语境下"经济"词义的嬗变与受容 [J], 林彩虹
3.论前期五山文学对杜诗的接受和嬗变——以义堂周信对杜甫的受容为中心 [J], 尚永亮
4.浅析李杨爱情题材文学主题的嬗变——《长恨歌》与《开元天宝咏史诗》为中心[J], 吴光旭
5.解释学视野下的李、杨爱情故事文本 [J], 贾亮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以李杨爱情为题材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嬗变文献综述大理学院文学院200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李惠姣学号:2007122302指导教师:张锡梅副教授前言李杨之间的爱情故事作为历史上经典的帝妃之恋流传至今,经过历代文人墨客或批判、或讴歌的吟咏与描绘,成为了文学史上一个令人惊叹的经典题材。

这不仅仅因为涉及这一题材的作品数量之丰、历时之久,令人叹为观止,更因为在这其中涌现出了多部上乘之作,影响深远。

关于李杨题材的研究,也都集中于这些经典作品的文学、美学价值的考量之上。

随着比较文学的兴起,关于多部作品的对比研究勃然而兴,并呈现出多种形式:有关于典型代表作品的对比研究,有关于同体裁相关作品的对比研究,有同时代相关作品的对比研究,有中外相关作品的对比研究,也出现了对李杨题材作品的总体评述。

而总体来看,不论采用何种研究方法,对于李杨题材的作品总是围绕着主题、人物形象等方面来进行阐发的。

主题1 有关李杨爱情题材作品主题的研究主题的研究,是文学研究众多层面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于某部作品所体现的思想,也即研究对象的内涵的认识是不可或缺的。

而以李杨爱情为题材的作品尤其是经典作品的主题趋向多重蕴涵,这就使得其主旨包含了多重解读空间,从而使研究者们陷入了主题意蕴的苦苦求索之中。

第一部有关李杨题材的经典之作——白居易的《长恨歌》一经问世,就引发了主题的争论。

陈鸿在《长恨歌传》后即指出其主旨意在“惩尤物,治乱阶,垂于将来” [1],成为《长恨歌》主题探究的肇始。

陈寅恪指出欲解其主旨,“须知当时文体之关系”[2]与“文人之关系”[3],认为白居易之诗作的完笔实在于《长恨歌传》,即所谓的“歌传合一说”[4],成为后世“讽喻说”的滥觞。

而在日本,则产生了完全相对的“爱情说”,认为《长恨歌》是“根据对两人爱情的深刻同情而创作的”[5],并在中国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由于这两种观点的互相对立又均有合理成分的存在,于是又形成了“双重主题说”,认为长恨歌“一方面对李、杨两人的荒淫、招致祸乱作了明显的讽刺,别一方面对杨贵妃的死和两人诚笃的相思赋予很大的同情”[6],是前两种观点矛盾无法调和的产物。

除此之外,尚有另辟蹊径自成一派的“感伤说”、对史实的考辨而形成的“隐事说”等等,都自成一家之言,又有各自的缺陷。

直至今日,《长恨歌》的主题之谜,仍是常谈常新,先后形成了二十余种观点,几乎垄断了《长恨歌》的研究领域。

继《长恨歌》之后,元代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这样一出经典的杂剧曲目也同样出现了对于主题的论争。

更为相似的是,所持争论的观点也基本相同,“有的认为它与白居易的《长恨歌》一样,是在歌颂唐明皇、杨贵妃生死不渝的爱情;有的认为作者借以批评和讽喻唐明皇的政治得失;也有的认为此剧主题思想在歌颂和批判中显得矛盾和混乱。

”[7]另一方面,由于作品的自出一格的悲剧抒写,“不准备使唐明皇与杨贵妃有何种程度‘重圆’的可能”[8],这在中国悲剧史上极为罕有,也使得主题的研究分流到悲剧意象及悲剧意蕴之上,如《狞厉之爱与怨悱之痛的悲幻扭结——白朴<梧桐雨>悲剧意蕴再认识》《悲剧中的悲剧——<梧桐雨>杂剧人物形象与悲剧意蕴新论》等等。

关于李杨爱情题材的压轴之作——清代洪昇的《长生殿》,众多研究者也“一直为该剧的双重意向所困惑”[9]。

“李杨情爱”是《长生殿》的唯一主题”[10],还是“《长生殿》也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11]以“乐极哀来,垂戒来世”[12],又或者“作者在描写李杨的生死情缘时,寄托了自己的生死不渝的爱情理想。

与此同时,又将李杨的爱情与‘安史之乱’联系起来从而寄寓了作者的劝惩恩想”[13]。

大体也是持李杨爱情说、家国兴亡说、或兼而有之或矛盾并立。

“其实,这些都不是《长》剧客观主题所在。

《长生殿》的基本情调,它给予人们的审美效果,仍然是上述那种人生空幻感。

”[14]李泽厚先生从美学角度将主题再提炼升华到了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范畴之上。

近年来对于主题的研究,更多借鉴了对比的方法,主要是对经典作品进行对比,以期得出更为有力的结论。

如《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的对比研究,通过细致地文本对比分析与“对诗与传的历史因缘”[15]的溯源,不仅为《长恨歌传》提升了地位,也同时为“爱情说”提出了更多有力的证据。

再如,《长恨歌》与《梧桐雨》的比较,得出“虽然在对李、杨爱情故事的描述上,《长恨歌》较《梧桐雨》更纯洁、真挚,但这并不影响《梧桐雨》的悲剧程度要比《长恨歌》强烈”[16],从而在对比的分析中把握不同作品的主旨倾向。

又如,《梧桐雨》与《长生殿》的对比,得出“《梧桐雨》较之《长生殿》,其悲剧性质显得更彻底。

而悲剧的直接原因就是帝、妃之间婚姻爱情的缺陷”[17],也从悲剧意蕴的角度揭示出主题的侧重。

事实上,造成主题的多义与复杂,主要是由于李杨爱情题材自产生之日起,就有着“史学与文学的两股流向”[18],而研究者们往往忽视了这一现象。

近年来,学术界渐渐认识到了这一问题。

在题材进入文学视野后又产生了文人与民间的两大不同的流向,二者有着不同的审美取向,而或对立、或融合,研究者们没有高度重视这一现象,往往会对主旨的解释产生偏差。

比较文学的兴起为研究开辟了崭新的道路,但我们也看到在这种研究方法下,固然能够提出一些新的有建设性的论据,却容易在对比中关注不同之处,不能准确地概括主旨,而只是提出某种可能性。

2 有关李杨爱情题材作品人物形象的研究人物形象的研究是继主题之外的第二个研究重点,这首先是因为李杨形象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其次也是由于历代作品在塑造这两个人物时所包蕴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长恨歌>中杨贵妃形象新解》虽然是借分析人物形象来揭示作品主题的,但作者从历史角度、作者角度对杨玉环做了深刻的剖析,但又有以史证诗的嫌疑。

如果说《长恨歌》的人物形象并不算十分鲜明,那么在后世的两部经典戏剧中的李杨形象则是十分丰满和立体的。

《论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中详细分析了唐明皇与杨贵妃两个人物形象,细致分析了两人性格中的不同层面。

对于《长生殿》中光彩照人的李杨形象,研究成果更具深度。

《<长生殿>剧中杨玉环形象再析》一文,以女性意识的角度分析了杨玉环爱情的悲剧。

在《论<长生殿>中李隆基形象的人性化》中,作者通过对唐明皇这个形象帝王色彩的逐渐褪去的分析,肯定了李杨之间知音式的爱情。

这些对于单篇作品人物形象的分析,有助于深入研究作品,但大多数都还是主题研究的附庸。

在研究成果上,比较突出的还是通过对比的方法展示不同作品的人物刻画的不同。

有对一类或一代文学中作比较的研究,如《唐诗中杨贵妃形象再解读》,通过对唐诗中杨贵妃形象的解读挖掘出唐人对于这一人物的矛盾心态。

也有从历代的经典作品的对照中得出,杨贵妃的形象从一个“惑君误国的红颜祸水”[19]到“可怜可恨的灰色人物”[20]最后升华为“光彩照人的痴心女子”[21],这样比从同一文本的个别分析所得出的结论要更富于研究价值。

对于唐明皇形象的分析,《试析唐明皇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演变》例举经典作品,认为从《长恨歌》到《长生殿》,他的形象“具有清晰的演变轨迹”[22],尤其是感情方面有着明显的拔高与升华。

这些研究都对两个主要人物形象进行了一定的流变的梳理,但我们能够发现现有研究中大多数都将李杨二人分裂开来,事实上在李杨爱情关系中二人是相互影响的,如果能将他们的形象做一整体来分析,当会有一定收获。

3 有关李杨爱情题材作品的其他对比研究比较文学的繁荣,为李杨题材的研究提供了一种走出自身窠臼的方法。

除了上述主题、人物形象的对比之外,还包括其他方面的比较研究。

数量最多的是进行同一体裁的对比,固定选取一种体裁,诗歌或者小说、戏剧,对一系列作品的价值、地位、影响做出明晰的判断。

《追忆、反思与怀想——唐代明皇题材小说研究》将唐人小说中有关于唐明皇的作品分为“追忆与怀想”[23]、“反思批判”[24]、“具有神话和仙话情节”[25]的三类作品,充分反映了唐人作品中的矛盾倾向。

《论李杨题材在中国戏剧中的多重演绎》一文,揭示从元杂剧开始的世俗化在李杨戏剧作品中的展现。

还有对同一时代进行对比的研究,如《唐宋时期杨贵妃题材文学研究》,选取李杨爱情题材产生的不远的时代作为分析的对象,详细论述各种体裁的相关作品,将杨贵妃题材列为一个母题来阐述,提出了不少有新意的见解。

《元代李杨题材诗歌研究》认为“元代是李杨题材文学演变中的重要时期”[26],进而以诗歌为主体,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各类李杨作品。

同体裁、同时代的对比研究往往结合在一起,开拓了研究的新的领域。

还有对中外以李杨为题材的不同作品的比较,如《李、杨爱情故事的传承与流变》中,由于“日本古代物语文学中的作品,有不少都是涉及到李杨故事的。

但在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中日两国的文学作品却各有特点”[27],因而将中日之间有关李杨爱情题材的作品做了分析与对比,对于中日文化的比较很有借鉴意义,也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在李杨题材上表现出的矛盾性与复杂性。

在比较性质的研究中也出现了对李杨爱情这一母题进行整体分析的成果,如《论“李杨爱情”张力性品格》《李杨爱情故事盛传不衰的原因分析》等,从宏观上来把握这一题材的作品,分析作品的主题和人物,为研究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但主要还停留在研究这一现象广泛传承的原因,而不是研究具体的作品。

如今,运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李杨爱情题材的成果已略见一斑,但其中从整体上来分析李杨文学的研究仍很鲜见。

对于一个宏富的题材的流变不能只局限在一个朝代或一种体裁之上,而应当完善对于整体流变上的研究,从中得出更有建设性的成果。

总结从上述研究情况可以看出,李杨爱情题材的研究时间跨度长、研究成果多,但也有诸多不足或尚未涉及到的层面。

对于主题,有了新的方法,但还缺少新的视角;对于人物形象,存在割裂情感双方关系的问题;对于情节,研究者则极少涉及,多为史学考据,事实上由于民间趣味的增加,情节也总是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对于对比研究,则缺乏宏观历时性的整体分析。

鉴于此,应当有效运用对比研究的方法,以民间审美因素的介入为视角,加强文本分析,研究李杨爱情题材作品在不同时期的嬗变过程,也希望藉此,对主题、人物形象、情节三个方面做一纵向考察。

参考文献[1]丁如明.开元天宝遗事十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27页.[2][3]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页;第2页.[4]羊列荣.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诗歌卷[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第335页.[5][6]吴增辉.盛唐情结与《长恨歌》主题由讽谕到爱情的转向[J].上海: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第178页;第178页.[7]张桂芳.《梧桐雨》主题辨析[J].辽阳:辽宁师专学报,2007年第5期.第24页.[8]吴乾浩.白朴评传[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版.第15页.[9]陈维昭.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戏曲卷[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第201页.[10]孙桂平.论《长生殿》的情爱主题与写情艺术[J].温州:温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第81页.[11]王永健.洪升和长生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55页.[12]洪昇.长生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页.[13]孟繁树.洪升及《长生殿》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版.141页.[14]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92页.[15][18]许道勋.唐明皇与杨贵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15页;第615页.[16]倪惠颖.悲剧的母题与嬗变——从白居易的《长恨歌》到白朴的《梧桐雨》[J].大连:大连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第65页.[17]周潇.对《梧桐雨》中李、杨爱情的再认识——兼与《长生殿》等作比较[J].青岛: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第11页.[19][20][21]邓光泉.试论杨玉环形象在文人作品中的嬗变[J].北京: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年第1期.第86页;第87页;第87页.[22]张莲.试析唐明皇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演变[J].景德镇:景德镇高专学报,2004年第1期.第59页.[23][24][25]王珂.追忆、反思与怀想——唐代明皇题材小说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26]涂小丽.元代李杨题材诗歌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27]程芳.李、杨爱情故事的传承与流变[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完成时间:2010年7月29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