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政治的偏执与艺术的探求——冯雪峰的文艺与政治观及其批评实践的论文
论冯雪峰的文学观念
![论冯雪峰的文学观念](https://img.taocdn.com/s3/m/f47f2206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d4.png)
论冯雪峰的文学观念冯雪峰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独特而又复杂的文学观念,在当时令人耳目一新,因此也被许多研究者所追捧。
作为一位文学家,冯雪峰的文学观念跨越了20世纪的时代背景,并且以文学形式深入探索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实践意义。
因此,本文将对冯雪峰的文学观念进行论述,以更深入地理解他所涉及的思想。
冯雪峰生于20世纪,其文学观念可从三个方面提出:一是时代反思主义;二是审美主义;三是艺术伦理。
首先,冯雪峰在他的作品中强调的是“时代反思主义”,他强调的是“当下的社会不仅是曾经出现过的文学,而且也是当下出现的文学,它需要文学家去反思”。
他的作品中的主题往往是“当代的现实生活,其中包括社会和文化的变迁,这些变迁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这一观念催生了他的作品,例如《三世纪》和《一九四九年》,这些作品反映了20世纪中国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的复杂变化。
其次,冯雪峰强调“审美主义”,他认为文学审美有着深远的意义,它“不仅仅是对现实生活的美化,而且具有深刻的价值取向”。
他同时也强调,“文学不仅仅是一种审美表现,也可以唤起人们的社会关怀”。
这种审美主义的观点使他的作品得以更深入地融入现实生活,并对它提出有益的批判。
最后,冯雪峰也强调“艺术伦理”,他认为,文学的本质在于“把一种伦理和价值作为出发点”。
他强调,“在艰难的岁月里,文学家应该让艺术放到更高的层次,而不是被社会底层或者物质需求所阻挠”。
以他的作品《梦游三部曲》为例,这部作品提出了一种远离物质的观点,旨在唤醒人们的艺术灵性。
因此,冯雪峰的文学观念是复杂而又深邃的。
他的作品以时代反思主义、审美主义和艺术伦理三位一体的形式,通过深刻的文学形式展现出20世纪中国社会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变化,进而表达出他独特的社会性想法。
在冯雪峰的作品中,物质和精神,客观与主观,价值与行为都得到了有机结合,他的文学观念被好评为“独特而有深意,能够超越社会实践,这也决定了他的文学观念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深远影响”。
冯雪峰诗与政论杂文观研究
![冯雪峰诗与政论杂文观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00a435a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5d.png)
冯雪峰“诗与政论”杂文观研究王川霞摘要:冯雪峰以诗人的身份分析文学的本质,他认为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诗”是“艺术的最高境地”。
“生命”是贯穿“诗”的灵魂所在,而这一生命的展现,正是“国民精神”和“大众精神”的凸显。
在论及文学本质时,冯雪峰认为,一方面,文学的“诗性”与文学的“大众化”共生”;另一方面,文学的“政论性”与文学的时代性同驻,文学创作实践体现出来的“政论性”特质,要基于特定的时代语境去把握,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要根据中国社会、文艺界的具体现状和“自我思考”来看待,这与鲁迅的观点是一致的。
在对鲁迅的研究中,冯雪峰把鲁迅的杂文归结为“诗与政论”的结合。
他认为,鲁迅弃“小说”从“杂文”,是一种自觉的行为,体现了鲁迅直击现实、放弃虚构、探寻国民性的文学理想。
关键词:冯雪峰;诗;政论作者简介:王川霞,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讲师。
(江苏苏州,215006)①冯雪峰:《雪峰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②③冯雪峰:《两个诗人及诗的精神和形式》,《雪峰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④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冯雪峰在《鲁迅论》中曾经谈到:“鲁迅先生借文学而为民族和大众作战……鲁迅先生独创了诗和政论结于一起的‘杂感’这尖锐的政论性的文艺形式。
这是匕首,这是投枪,然而又是独特形式的诗!这形式是鲁迅先生所独创的,是诗人和战士的一致产物”①在这里,冯雪峰把杂文这种文艺形式概括为“诗与政论”的结合。
仔细探究冯雪峰杂文观的形成过程,我们发现,他把杂文概括成一种“诗”,这一概括并非形而上学,而确有其独特的意义与价值。
一文学的“诗”性与文学的大众化共生冯雪峰首先强调杂文是“诗”。
何为诗?冯雪峰谈到:“关于究竟什么是诗,这个艺术的最高的境地,自然很难说明白,但即使很难说明,我想至少可以用‘我们的心’去感受。
虽然这并非可靠的办法。
当代文学中的冯雪峰——以《文艺报》为中心_现当代文学论文
![当代文学中的冯雪峰——以《文艺报》为中心_现当代文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5eef0deba0d4a7302763a2f.png)
当代文学中的冯雪峰——以《文艺报》为中心_现当代文学论文当代文学中的冯雪峰——以《文艺报》为中心_现当代文学论文内容提要:在现代文学史中,冯雪峰是不可回避的研究对象,但“当代文学”语境中的冯雪峰,关注者不多。
本文试图以冯雪峰与《文艺报》的关系为线索,通过他在建国后的办刊理念与文化实践,通过分析左翼文学的内部差异,试图清理和总结左翼思想中的社会主义经验。
一杂文变迁与栏目兴衰1951 年11 月,中国文联派冯雪峰率领《文艺报》编辑陈企霞等人访问苏联,此行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学习“先进的苏联文学经验”,回国后,冯雪峰便从上海调到了北京,担任《文艺报》主编,此前在上海,文化界的领导人是当年被鲁迅称为“四条汉子”中的夏衍,他和彼此思想和理论有点接近的胡风一样,处于边缘位置,主要整理和注释《鲁迅全集》,此外就是和唐在上海筹备一个新杂志——《文艺新地》。
其实,对于建国后冯雪峰的职务安排,中央也颇费脑筋。
他的身份本身就复杂,作为党和鲁迅的联系人,雪峰做过重大贡献;参加过长征;也蹲过集中营;但作为革命的领导者,却摆脱不掉一个“湖畔诗人”的冲动和率直,1937 年与中央领导(博古) 因思想分歧发生争吵,一气之下“回乡写作”。
由于他在党内的资历,解放后不久,周总理指示出版总署署长胡愈之,让冯雪峰担任一个出版社社长,但“级别要比其他出版社高点,工资要高一点,要给他一辆私人用小汽车”。
对于调他来北京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冯雪峰并不情愿,一是和周扬有旧怨,如今周扬已是国家的文化领导人,其次,冯雪峰对行政工作也没有兴趣,如他自己所说,只想干一点“具体的文化工作”,“走单单做一个作家的道路”[1]。
因为在他看来,“文艺上的地位不被承认,党内就不会有地位”[2]。
此时正值1951 年全国整风运动,由于思想不足,丁玲主编的《文艺报》引起了主管部门的不满。
冯雪峰成了合适的主编人选,可是对于《文艺报》的“行政工作”,冯雪峰没有丝毫的抵触,正如丁玲在检讨《文艺报》错误时交代,“我们都喜欢办刊物”[3],并一再推荐说,“我觉得我编《文艺报》不合适,我不是搞理论的”,“冯雪峰编《文艺报》比我好”[4]。
当代文学中的冯雪峰——以《文艺报》为中心(一)
![当代文学中的冯雪峰——以《文艺报》为中心(一)](https://img.taocdn.com/s3/m/fed23cfcce2f0066f53322f1.png)
当代文学中的冯雪峰——以《文艺报》为中心(一)内容提要:在现代文学史中,冯雪峰是不可回避的研究对象,但“当代文学”语境中的冯雪峰,关注者不多。
本文试图以冯雪峰与《文艺报》的关系为线索,通过他在建国后的办刊理念与文化实践,通过分析左翼文学的内部差异,试图清理和总结左翼思想中的社会主义经验。
一杂文变迁与栏目兴衰1951年11月,中国文联派冯雪峰率领《文艺报》编辑陈企霞等人访问苏联,此行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学习“先进的苏联文学经验”,回国后,冯雪峰便从上海调到了北京,担任《文艺报》主编,此前在上海,文化界的领导人是当年被鲁迅称为“四条汉子”中的夏衍,他和彼此思想和理论有点接近的胡风一样,处于边缘位置,主要整理和注释《鲁迅全集》,此外就是和唐在上海筹备一个新杂志——《文艺新地》。
其实,对于建国后冯雪峰的职务安排,中央也颇费脑筋。
他的身份本身就复杂,作为党和鲁迅的联系人,雪峰做过重大贡献;参加过长征;也蹲过集中营;但作为革命的领导者,却摆脱不掉一个“湖畔诗人”的冲动和率直,1937年与中央领导(博古)因思想分歧发生争吵,一气之下“回乡写作”。
由于他在党内的资历,解放后不久,周总理指示出版总署署长胡愈之,让冯雪峰担任一个出版社社长,但“级别要比其他出版社高点,工资要高一点,要给他一辆私人用小汽车”。
对于调他来北京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冯雪峰并不情愿,一是和周扬有旧怨,如今周扬已是国家的文化领导人,其次,冯雪峰对行政工作也没有兴趣,如他自己所说,只想干一点“具体的文化工作”,“走单单做一个作家的道路”1]。
因为在他看来,“文艺上的地位不被承认,党内就不会有地位”2]。
此时正值1951年全国整风运动,由于思想不足,丁玲主编的《文艺报》引起了主管部门的不满。
冯雪峰成了合适的主编人选,可是对于《文艺报》的“行政工作”,冯雪峰没有丝毫的抵触,正如丁玲在检讨《文艺报》错误时交代,“我们都喜欢办刊物”3],并一再推荐说,“我觉得我编《文艺报》不合适,我不是搞理论的”,“冯雪峰编《文艺报》比我好”4]。
冯雪峰文艺政治观的嬗变——从其对丁玲作品的评价中考察
![冯雪峰文艺政治观的嬗变——从其对丁玲作品的评价中考察](https://img.taocdn.com/s3/m/5c1ba432c1c708a1294a4466.png)
冯雪峰文艺政治观的嬗变——从其对丁玲作品的评价中考察作者:冯阳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9期摘要:冯雪峰对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认识经历了由机械的政治功用论发展到辩证的文艺功能观的过程,这主要见于他为丁玲写的三篇评论文章:20 世纪30 年代的《关于新的小说的诞生——评丁玲的〈水〉》强调文学的政治性;20 世纪40 年代的《从〈梦珂〉到〈夜〉——〈丁玲文集〉后记》不忘文学的艺术性;20 世纪50 年代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我们文学发展上的意义》。
关键词:冯雪峰文艺政治引言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一直是文艺理论中的重要问题,也是20 世纪中国文学史界、批评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更是冯雪峰文艺理论中的关键性范畴,它是串联起冯雪峰整个文艺思想的一根主线,因此,只有深入研究冯雪峰的文艺与政治关系的相关论述,我们才能全面清晰地把握冯雪峰的文艺思想。
对于这两者关系的认识,冯雪峰写过大量的文章,但最为著名的还是他为丁玲写的三篇评论性文章:20 世纪30 年代的《关于新的小说的诞生——评丁玲的〈水〉》强调文学的政治性;20 世纪40 年代的《从〈梦珂〉到〈夜〉——〈丁玲文集〉后记》不忘文学的艺术性;20 世纪50 年代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我们文学发展上的意义》。
这三篇文章为我们勾勒出了冯雪峰在不同时期文艺政治观的大致状况以及它的发展脉络,是我们了解冯雪峰文艺思想的一把重要的钥匙。
一写于1932 年的《关于新的小说的诞生——评丁玲的〈水〉》可以看作是冯雪峰早期文艺政治观的反映。
在这篇文章中,冯雪峰高度评价丁玲:“作为艺术家,从观念走到唯物辩证法,从阶级观点的朦胧走到阶级斗争的正确理解,特别是从蔑视大众的,个人的英雄的捏造走到大众的伟大的力量的把握,从浪漫蒂克走向现实主义,从旧的写实主义走到新的写实主义,从静死的心理剖析走到全体中的活的个性的描写。
”这种评价显然是从阶级斗争、唯物辩证法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谈的,是以政治的角度来衡量一个作家。
权力话语与批评话语齿轮的咬合——从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遭际反观20世纪50-70年代的文艺批评
![权力话语与批评话语齿轮的咬合——从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遭际反观20世纪50-70年代的文艺批评](https://img.taocdn.com/s3/m/65cd44563b3567ec102d8a97.png)
现实社会政治权 力的争夺和分配 息息相关 。文艺话语 也概莫能外 。文艺话语“ 内部隐藏了反叛理性 的冲动” ,
毽 靛与 铆咋 Irt im A dc e to{第1 期l0 .l 锐 思 C ii n ai 总 3 1 1 新 之 s c r n 2 20
言人 , 文艺创作 更多地 表现为一种象征话语 , 求的则 吁
新诗 的讨论 、 围绕话剧《 红旗歌》 展开的争鸣等 , 显现 出 是程式化 、 写意化的艺术形式 。戏剧作为其时 的主流文 了文艺批评的新气象 。还有文艺工作者针对简单 、 粗暴 艺样式 几乎始终被置放 在政 治这面光怪陆离 的凹凸镜 和过火的批评尖锐地指出 , 有的批评家 “ 盛气凌人 , 居高 下, 折射着时代政治的光波。 文革 ” 至“ 时期 , 文艺的意识 临下 , 自视为裁判者 , 而把作 者与其作 品 , 看成为受审与 形态性被强调到极致 , 以致异变为帮派政 治的 同谋 。京 被拷问者……把棍棒代替了批评” 因而 ,在运用批评 ⑤, “ 剧 、芭蕾 舞剧成为了符合其时文化选择 的适宜载体 , 顺 武器时 , 就显得粗鲁 , 轻率 , 机械” “ ⑥,使我们底文艺批评 理成章地 “ 荣膺 ” 无 产阶级新文艺” 为“ 的基本艺术形式 。 实践成为无力和枯萎的东西 ” 。不过 , ⑦ 这些意见未及充 意识形态应该成为文艺批评的—个重要维度, 意识形 分表达就被 压制和淹没在对 资产阶级 、 小资产阶级 文艺 态批评也具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 , 但是 , 当文艺与意识形 倾向的批判中。 此后 , 文艺批评的政治化倾向愈益强烈 , 态之间错综复杂的关联被简化为“ 统治” “ 一 服务” , 时 当意 从对作 品思想倾 向的讨论 发展到 对作家政 治立场的批 识形态批评作为文艺批评众 多观照维度“ 之一 ” 被提纯为 判 。“ 虚伪 ” “ 、歪曲” “ 、侮辱” “ 、丑化 ” “ 、污蔑” “ 、反动 ” 等 “ 唯一” , 时 文艺批评的异化也就不百j 了 。与此相应的 词语 , 丁 眉 成为文艺批评文章 中的惯 常用语 。 是, 文艺的创作 、 平与阅读都成为了一种政治行为 , 批i_ 创作 新 中国文艺批评 “ 一体化 ” 的最后确 立 , 是通 过批 与批评更是由于带上了意识形态的紧箍 咒而成为主流政 判 电影《 武训传》 批判《 、 红楼梦》 研究与胡适 资产阶级唯
论冯雪峰的文学观念
![论冯雪峰的文学观念](https://img.taocdn.com/s3/m/659dc93f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e9.png)
论冯雪峰的文学观念冯雪峰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和民主主义战士,他生活在辛亥革命以后,这时候中国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革命,要么保守。
他选择了革命,但他对共产主义抱有怀疑态度。
因此,我认为他是一位反对党、反对社会主义的。
同时,他也是一位热爱祖国的作家。
由于冯雪峰的政治观点和思想,他只能成为一名悲剧人物。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共产主义信念。
冯雪峰的历史局限性以及不足之处就更加突出。
冯雪峰的人格魅力非常吸引我,他的语言风格深深地吸引了我。
他的文学观点分析如下:(一)重视情感。
他的散文创作就像一条主线,串联起冯雪峰的精神成长过程。
虽然,这些作品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但他并没有忽略现实生活的积极意义,充满激情地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体现了作家积极的入世的思想倾向。
例如,《沉吟》、《桃李》等。
他的诗歌抒发真挚的感情,也为青年学子们树立榜样,不过其中也蕴含着颓废、消沉的思想。
(二)文化传承。
他主张从文化传统中吸取养料,使作品显得厚重,特别是《山中杂记》、《读碑随笔》。
他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命运,爱憎分明,充满强烈的忧患意识。
当时的中国处于积弱积贫、民族矛盾尖锐复杂的局面,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冯雪峰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这段屈辱的历史,却能够感同身受。
“国民革命是‘小家’而共产主义是‘大家’,革命时期是短暂的,但文化是永恒的”,“革命的意义并不在于掌握政权,而在于使革命者更好的领悟文化传统,避免中国文化‘日薄西山’的衰落。
”他的这些见解是有积极意义的,中国不能一味推崇暴力革命,这种革命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文化的断裂。
(三)意境创造。
《荷塘月色》、《黄昏》,营造出一种淡雅的氛围,这与作者怀才不遇的悲伤情绪和其所处的独特环境有关。
作者既重视写实,又追求幻觉,常常通过人物心灵的闪现来表达自己的意象,以实衬虚,从而创造出真切感人的艺术境界。
例如《秋夜》,画面是虚构的,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把广寒宫描绘得如同仙境,那里不仅空旷寂静,而且变幻莫测,将抽象的事物转化成可以感触的实在,给人以朦胧美感。
论冯雪峰的文学观念
![论冯雪峰的文学观念](https://img.taocdn.com/s3/m/8e5740a8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25.png)
论冯雪峰的文学观念冯雪峰作为近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实践者,其文学观念始终备受瞩目。
他的文学理论,既体现了当时的现实环境,也反映浓厚的诗人情怀,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高度评价。
本文以《论冯雪峰的文学观念》为标题,通过对其文学观念的深入解析,探究其文学思想的特色及影响,以期对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一、现实生活观冯雪峰高度重视文学创作与实际生活的关系,认为文学作品必须要有历史和生活的背景,作家要关注社会现实,写出文学真实性。
所以,他在许多作品中坚持立足现实、回归实际生活的原则,加强对实际情况的描述,增强文学之真实性,使他的文学作品更加具体、鲜明、活泼。
例如,《冲锋》就是一部以军营生活为基础,真实地将抗战士气概的文学作品。
二、歌颂抗战者的精神状态冯雪峰的文学作品大多歌颂抗战者的正义事业和抗战勇士的英勇气概,展现他们忠贞不渝的信念和坚强的胆识,动人心魄。
例如,在《完败》中,冯雪峰展现了一群孤独而无畏的抗战勇士们在抗日战场上生死斗争的精神状态。
结合现实,冯雪峰把抗战的艰难历程描绘得栩栩如生,令人动容。
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实践,更表达了他对抗战者的崇高的崇敬和敬意。
三、青春期的生活体验冯雪峰不仅写当时的历史实践,也记录了青春期的生活体验。
冯雪峰描写少男少女们在现实世界中充满活力的成长过程,深刻把握了青春年少时,感情、情感及内心世界的变化。
例如,《灯火辉煌》就描写了一群少男少女受战争与时代变迁的影响,流转着心灵的激情与挣扎,最终感受着来自无常的时代的孤独。
四、追求散文精神冯雪峰注重文学的情感表达,以充分的文学气质展示出历史的真实,追求以散文形式表达社会观点与文学意义的“精神书”。
他认为文学的精神不仅体现在文字的意义上,而且体现在文字的艺术表现上,所以他在作品中着力建立文学理论,追求文学的理性与美学效果,从而表达出现实及其深刻意义。
五、文学影响冯雪峰作为近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实践者,其文学理论和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得到了众多读者的追捧。
文艺也要讲政治——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新话题
![文艺也要讲政治——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新话题](https://img.taocdn.com/s3/m/cb12cbc46137ee06eff9181a.png)
文艺也要讲政治——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新话题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高级干部要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家。
十四届五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又多次反复强调,高级干部一定要讲政治,在政治问题上必须头脑清醒。
同时强调指出,这里所说的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
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搞现代化建设,中心任务是发展经济,但是必须有政治保证,不讲政治、不讲政治纪律不行。
西方敌对势力要“西化”、“分化”我们,要把他们那套“民主”、“自由”强加给我们,李登辉要搞“台独”,我们不讲政治行吗?不警惕不斗争行吗?这个问题的适时提出和强调,既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又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在文艺界引起了普遍、热烈的反响。
许多报刊连续发表文章,重新掀起了一场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讨论。
它们不仅从理论上更深入地阐述了文艺不可能脱离政治,要讲政治同样适用于文学艺术界;同时还从各个方面联系实际,指出了文艺界要讲政治、特别是文艺界的领导于部和共产党员要讲政治的重要性。
一个争论不已的话题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它不仅与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与上层建筑学说有密切的联系,还关系到社会主义文艺的性质和前途。
建国前后,我国学术界、理论界、文艺界曾经就这一问题展开过多次讨论。
从70年代末开始,我国文艺理论界对此又进行了更加广泛和热烈的争议。
这次讨论最初由文艺是否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开始,提出“必须为文艺正名”。
后来又转入对文艺为政治服务这个口号的讨论,认为“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提法,比提“为基础服务”、“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都好。
随后,这个讨论又延伸到文艺是不是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等问题上。
郑伯农在《要讲政治,要重视文艺的意识形态性》一文中,回顾以往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的讨论时说:70年代末80年代初,党中央调整了文艺政策,不再要求“文艺从属于政治”,提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作为文艺工作的总口号。
试论冯雪峰的文学批评
![试论冯雪峰的文学批评](https://img.taocdn.com/s3/m/6afb47fce009581b6bd9ebd6.png)
试论冯雪峰的文学批评冯雪峰的文学批评,可以粗略的划为抗战前后两个阶段。
左联成立前后,他的文艺批评思想还处于形成期,对文艺自身的规律重视不够,带有一定的机械论倾向。
抗战以后,他的文学批评已臻于成熟,对现实主义的理解更为深入,更加注重艺术的内部规律,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成熟的批评体系。
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分析、揭示冯雪峰文学批评的发展过程及其批评体系中各基本范畴的内涵和逻辑联系,并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情况和艺术状况,作些尝试性的评价。
文学批评的标准冯雪峰文学批评的标准:政治价值和艺术价值。
政治性和艺术性。
这两个标准的关系,实质上是政治和文学的关系在作品上的体现。
?年代初,他在《讽刺文学与社会改革》一文中,第一次直接涉及了“艺术的价值”这一问题,他把讽刺文学看作“政治的文学”、“最尖利的阶级斗争文学之一”,认为其价值“以政治的价值为主”。
这里,“为主”的“政治价值”是内含于“艺术的价值”的构成中确定自身品级的方面、因素。
显然是有道理的。
但是到他批评“第三种文学”的理论倾向,涉及到艺术价值和政治价值的关系时,在这一问题上就有所偏颇。
他否定了艺术价值的独立存在,认为艺术价值和政治价值不能并立,前者“归根结底,它是一个政治的价值”。
冯雪峰这种价值观,显然是与这一时期他对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的理解分不开的。
既然文艺自身尚处于从属、依附的地位,它的价值(当然是艺术价值)也就实质上被消融于“政治价值”中了。
尽管应当承认,但是这种价值观在促进文学内容的更新以及反对“非政治”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观念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也必然看到,片面强调作品政治价值的价值观,不论主观意愿怎样,必将导致无视甚至抹煞艺术价值的倾向。
首先,从理论上突破这种片面的价值观念的,是冯雪峰在抗战时期所写的《形式问题杂谈》一文。
在该文中他肯定了形式的相对独立价值,实践上也就肯定了艺术价值的相对独立性。
当然,其重心自然倾斜在政治价值方面。
在他看来,“思想力越大,历史性越明确,则这艺术的价值越高”。
冯雪峰《第三种人文学的倾向与理论》
![冯雪峰《第三种人文学的倾向与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4c522802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92.png)
冯雪峰《第三种人文学的倾向与理论》第三种人文学"的倾向与理论1931年前后,左翼文化运动兴起,引起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大恐惧。
在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直接指使下,国民党的一些御用文人发起了一场“民族主义文学运动”,亮出了反共、反苏、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旗帜,对革命文化进行疯狂的“围剿”。
“左联”在鲁迅、瞿秋白和冯雪峰的领导下,对这场反革命“围剿”进行了猛烈的还击。
这时,一些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立场和特性的文人,居然公开申明要做超然于阶级斗争之外,实则是反对无产阶级文学的“自由人”和“第三种人”。
他们的代表人物是胡秋原和苏汶(杜衡)。
1931年12月,胡秋原在他所主持的《文化评论》创刊号上发表了《阿狗文艺论》一文,挑起了这场争论。
胡在文章中摘引普列汉诺夫的有关论述,自称是遵循普列汉诺夫的唯物史观,以“自由人”面目出现,在批评“民族主义文学”的同时,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进行攻击。
胡秋原说无产阶级把文学艺术当做政治斗争的一翼,是将艺术堕落成一种政治的留声机,是艺术的叛徒,说左翼作家提倡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是以不三不四的理论,来强奸文学,是对于艺术尊严不可饶恕的亵渎。
其后,他又连续发表了《勿侵略文艺》、《钱杏邮理论之清算》二文,诽谤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
这种观点,受到左翼作家的批评。
在“左联”的革命作家批评胡秋原的时候,曾经是“左联”成员的苏汶则站出来为“自由人”辩护。
苏在《现代》上发表《关于“文新”与胡秋原的文艺论辩》一文,自称“第三种人”,表面上不偏不倚,实则站在胡秋原一边,批评“左联”的理论和活动。
苏说,“第三种人”作家之所以搁笔不写,是由于左翼批评家的“凶暴”,和“左联”对他们进行政治“干涉”,甚至“霸占”了文坛的缘故。
苏汶说左翼文坛不要文学,把文学变成连环图画。
当这些攻击遭到批驳时,他又发表《“第三种人”的出路》、《论文学上的干涉主义》两文,与“自由人”一唱一和,攻击左翼文艺运动。
在这场论争的初期,瞿秋白、冯雪峰和周扬等人的观点都是一致的,都是从无产阶级立场出发,将胡秋原、苏汶等人的观点视为非无产阶级的观点,视为敌人来进行批判和打击的。
90年代以来冯雪峰文学批评研究综述
![90年代以来冯雪峰文学批评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91bc8a220066f5335a812174.png)
义 文学 观 , 影响深远 。因此 , 他对现实主义 的叙说 和建构必然
引起众 多研究者 的探 寻。学者对现实主义文艺观点 的研究 多
冯雪 峰的文学理论批 评活动与整个 中国现代革命 和中国
现代 文学史 紧密相连 ,无论 在当时还是在现在均有很 大的影
是在 比较视野关 照下 进行 的 ,普遍认为他的现实主义理论是 比较清醒稳健但仍难摆脱 “ 左” 的牵制 。 马驰 的《 卢 卡奇 、 胡风 、
众 多研究者所青 睐, 其 中以李丕显 的《 简论冯雪峰 的主体性实
践论 文学观 》 和《 主体性文学论 的先声 : 冯雪 峰的典型 创作论
为代表 , 前 一篇 以蕴含着新 的主体性实践论 的 冯雪峰文艺批评 研究也带有文化批评 的印迹 ,众学者 多从 冯 及 其深层底 蕴》 雪峰文艺批 评的文本 理论 观点 、文艺批评实践及文艺 理论 思 文 学观从文学 和政治 的外部 关系 阐释创 作 中的主客观 因素 ,
静、 清醒, 一 方面否定创作 中主体精神 的客观作 用 , 另一方 面 又是对胡风 “ 主观战斗精神” 说 的补充 。 盛夏 的《 革命现 实主义
周扬 胡风冯雪 峰论 》 以三人 的生平经历 、 个 多褒少 , 但也有一些创获。9 0 年代 以来 , 关于冯雪峰文学理论 理 论的三驾 马车 : 的研究 出现 了新 角度 、 新 方法 、 新观点 。 因此 , 对这些新 的研究 性气质来论述他们 的革命 现实主义文艺观 ,认为冯雪峰包含
长, 冯 雪峰作为 2 0世纪 中国现实 主义 的重要 阐释者 , 先后 写
了 《 中国文学从古典 现实主义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的发展 轮 廓》 、 《目前 中国文学上 的现实 主义 》 、 《 关 于社 会 主义 现实 主
论冯雪峰的文学观念
![论冯雪峰的文学观念](https://img.taocdn.com/s3/m/3d94960b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8d.png)
论冯雪峰的文学观念冯雪峰是当今文坛一位重要的文学家,他的文学观念被解读的千姿百态,学术界也对他的作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本文试图通过介绍冯雪峰的文学成就及其文学观念,来探讨他的文学思想与当代文学的发展,从而推进文学思想的发展。
冯雪峰出生于1948年,湖北荆州人,曾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后又任中国美术学院文学院教授,担任中国文联的副主席,现任中国作协宣传部主任。
他的文学成就超过三十余年,著有小说集、散文集、诗集及文学论文集数十部。
冯雪峰的文学观念是以自然主义为主体的,追求反映客观真实的创作方法,注重关注大众的经历,把历史尊严、社会温度与个人内心深处精神世界提出来。
他的作品以敏锐的直观力,自然而然地反映社会现实,把思想深度、力度之大以及内容之丰富把握于一身,实践了真正的文学精神。
他的作品最大特色是彰显生活真实、唤醒人性的温情,与现实社会的深层内涵融为一体。
冯雪峰的文学观念深刻影响着当代文学,他指出:“文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思想表达方式,必须将作家的思想价值感受反映在作品中。
”他强调,文学作品应超越一般的文学观念,以充满激情和高尚情操创作,追求艺术与文学最高境界。
他认为,作家必须审视生活中的现实,以深刻的思考及把握当今社会发展的宏观趋势,把我们的生活情态在文学作品中写出来,进而完善文学的理论体系。
此外,冯雪峰也提出了“文学与现实的一致性”的理念,强调文学作品应坚持真实,以提高作者思想观点的实质性,同时也加强文学艺术表达的力度。
他引导读者理解世界,从而更加清楚自身的精神追求和文学观念。
这一观念在当今文学中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使作家们受益匪浅。
综上所述,冯雪峰的文学观念无疑影响了当代文学的发展,实现了文学理论素养的极大提升,促进了文学思想的深入发展,对当今的文学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意义。
浅析政治的偏执与艺术的探求――冯雪峰的文艺与政治观及其批评实践
![浅析政治的偏执与艺术的探求――冯雪峰的文艺与政治观及其批评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b599b39b27284b73f3425092.png)
浅析政治的偏执与艺术的探求――冯雪峰的文艺与政治观及其批评实践论文摘要:作为20世纪杰出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家,冯雪峰对新文学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历史发展到今天,重估冯雪峰的文艺思想是必要的.但对其文艺与政治观的剖析尤其显得必要,它是冯雪峰文艺理论的深层结构和核心内容。
冯雪峰虽然侧重于文艺为政治这一方面,但是始终坚持文艺与政治辩证统一;文艺、政治、生活三者本质同一,他的一系列的批评实践鲜明地表达他的这种文艺政治观。
论文关键词:冯雪峰;文艺、政治和生活;本质同一冯雪峰(1903~1976),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译介者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评家,同时又是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和党的文艺领导人。
作为一名成长于中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艺家,紧张激烈的革命环境是其理论的基本生存状态,救亡图存的时代使命构成其文艺理论的主线,而其中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认识和阐述直接决定了他文艺理论批评的品质和指向。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可以说是文艺理论的重要问题,也是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创作界和文艺理论界长期争论的话题,更是冯雪峰文艺理论批评的关键性范畴,它是冯雪峰文艺理论批评的深层结构与核心内容,因此,只有对冯雪峰的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做出深入的分析和恰当的评估之后,我们才能全面清晰地把握冯雪峰的文艺思想。
冯雪峰对二者关系的认识,主要呈现出两个特点:有一个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虽然侧重于文艺为政治这一方面,但是始终坚持文艺与政治辩证统一;文艺、政治、生活三者本质同一,他的一系列的批评实践鲜明地表达他的这种文艺政治观。
一、文艺与政治关系认识的嬗变“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于时序”(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文学发展是依赖于时代发展,并受其制约的。
在冯雪峰的时代,救亡图存是最大的主题,其最大的政治就是争取民族革命的胜利和将人民的民主解放斗争进行到底。
这种大的时代氛围制约着那些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文学批评家们的思考角度和理论走向,文艺为革命服务是他们的必然选择。
政治规避及其美学反抗_80年代文学的文化认同问题
![政治规避及其美学反抗_80年代文学的文化认同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eafd9b3c5727a5e9856a61b0.png)
式,在一定程度上对新文学传统构成了张力姿态,对新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更新的思路和启迪 。
再如,在文学和大众接受的关系上,它也取得了五四新文学所从未取得过的成就,虽然不能简单地以这一点作为评价文学的标准,但也可作为新文学发展的重要参考。
当然,我们更应该对 十七年文学的某些缺陷进行反思。
最根本的,因为 十七年文学基本上是在一个封闭的文化状态下生长的,它所能接触到的参照对象只有作为尊崇对象的苏俄文学或审美层次较低的民间文学,缺乏更丰富的西方文化和新文学资源为参照,而它所依赖的苏俄文学和民间文学资源也没有保持其原生的朴素和深厚,经过了政治的纯化和过滤。
因此,正如有学者所说: 任何层面上的认同(个人的、部族的、种族的和文明的)只能在与!其他∀###与其他的个人、部族、种族或文明###的关系中来界定。
∃缺乏新的文化刺激,缺乏更高的文学标准和参考对应物,必然会导致其身份认同缺乏深度和广度,缺乏与世界文学作必要的交流。
这是限制 十七年文学所能取得较高文学成就的重要原因。
最深刻的影响也许还是在作家方面。
作家被纳入政治体制当中,其身份被夹杂和模糊在政治和文学之间,严重影响了作家形成独立的精神和成熟的艺术个性,许多作家也因此丧失了自我主体的自觉,成为了完全的政治服务者。
而且,这一影响对于许多作家来说不是短期的而是终生的,它成为他们心灵的集体无意识,是其创作难以摆脱的精神梦魇%。
这也使五四新文学的传统在不知不觉间被消弭###对于一种文学来说,这种自我身份消弭的危害比文学创作的中断更为巨大,它的结果是文学失去了自己,作家迷失了自我。
本文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项目号:NCET-06-0509)的阶段性成果。
政治规避及其美学反抗:80年代文学的文化认同问题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傅元峰&&20世纪80年代学成为一门显学的必然性,是由它的特殊性决定的。
20世纪空前的文化断裂使80年代成为一个文化重建的转捩点,思想的荒芜、哲学的困乏以及审美的畸变聚合在一起,催生了以追寻、救赎和反叛为关键动机的多种文化行为。
艺术与哲学的关系优秀论文示例
![艺术与哲学的关系优秀论文示例](https://img.taocdn.com/s3/m/a0a4ba3d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b8.png)
艺术与哲学的关系优秀论文示例艺术、宗教和哲学都属于心灵的绝对领域。
其中艺术与哲学之间的关系是人们经常探讨的问题。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艺术与哲学的关系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艺术与哲学的关系论文篇一艺术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摘要:自然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通过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必需品;自然世界又是有约束性和缺陷性的,人类在生活的世界中不能得到满足,于是便诉诸于精神的手段来弥补现实或者更好的理解享受现实。
而在精神世界中人类的心灵是最真实且自由的,它能从感性现实和有限世界中解脱出来,使纯然外在的、感性的、可消逝的东西与纯粹思想归于调和,也就是说,使自然和有限现实与理解事物的思想所具有的无限自由归于调和。
其中,艺术、宗教和哲学便是人类心灵最得意的产物。
关键词:艺术与宗教;哲学;关系一、艺术与宗教、哲学的统一性艺术、宗教和哲学都属于心灵的绝对领域。
这三者作为心灵系统中的不同文本,共同构筑了这个系统的整体意义。
艺术用感性形象化的方式把真实呈现出来;宗教离开艺术的客体性相转而把内在的主体性呈现于观念;哲学则用自由思考去掌握和理解原来在宗教里只是主体情感和观念的内容。
也可以说,通感是艺术的创作源泉,神秘感是宗教形成的始点和宗教传达的发端,崇高感是哲学世界的一个属性。
宗教与哲学作为梳理过的系统化、理论化和规范化的体系,与感性的艺术似乎是相抵触的,事实却是,三者之间虽然有相互制约的成分,但也是相互促进和相互作用的,尤其是充满活性和不确定性的艺术更是游离于宗教和哲学之间。
艺术与宗教的关系(一)艺术活动中的宗教神秘性1.音乐舞蹈中的宗教从人类的原始社会时期开始,即艺术与宗教均处于萌芽状态时,二者即发生着联系。
大部分的艺术形式诸如音乐、舞蹈、雕塑、绘画、陶器等都会用来表现某种神秘的神性控制,并用于原始宗教的仪式当中。
据我国著名的东方美学大师、艺术考古学家常任侠先生考证,舞与巫原同一字,可见原始歌舞和巫术仪式紧密相关,这在今天一些少数民族重大节日中也有反映。
冯雪峰文艺批评简论
![冯雪峰文艺批评简论](https://img.taocdn.com/s3/m/9f68d6c7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db.png)
冯雪峰文艺批评简论
吴隐林
【期刊名称】《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27)004
【摘要】冯雪峰在建国后8年多的时间里,将主要精力投到文学批评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勇于面对和回答文坛中出现的各种新的重大而复杂的问题,注意对作家作品进行细致而客观的分析.在分析作品的思想价值时,也注重从艺术上去区别其优劣.他乐于发现新人、奖掖后进,也敢于批评错误、指出缺点.他对鲁迅生平及作品的评价中肯而有说服力.其文艺批评的思想资源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现实主义是他文艺批评的标尺.
【总页数】4页(P31-34)
【作者】吴隐林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中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206
【相关文献】
1.冯雪峰文艺批评中的政治元素 [J], 杨晖;窦娜娜
2.冯雪峰文艺批评的大众化语言和绘画式描写诉求 [J], 杨晖;窦娜娜
3.探索中的卓识与局限--冯雪峰三四十年代文艺批评理论概观 [J], 蔡朝辉
4.冯雪峰文艺批评的三个维度 [J], 杨晖;窦娜娜
5.论冯雪峰的文艺批评思想 [J], 朱丕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政治的偏执与艺术的探求——冯雪峰的文艺与政治观及其批评实践的论文
论文摘要:作为20世纪杰出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家,冯雪峰对新文学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历史发展到今天,重估冯雪峰的文艺思想是必要的.但对其文艺与政治观的剖析尤其显得必要,它是冯雪峰文艺理论的深层结构和核心内容。
冯雪峰虽然侧重于文艺为政治这一方面,但是始终坚持文艺与政治辩证统一;文艺、政治、生活三者本质同一,他的一系列的批评实践鲜明地表达他的这种文艺政治观。
论文关键词:冯雪峰;文艺、政治和生活;本质同一
冯雪峰(1903~1976),
通过在不同的范畴领域发现某些相同的本质,并以此确认不同范畴间的同一关系。
这种抽象和概括虽能发现事物间的一般规律,但本质同一”概念抹杀了事物的特殊性和丰富性,把不同范畴领域强行纳入同一个本质规定之中,冯雪峰的理论观点显然属于政治决定论。
他认为“文艺对于现实之‘诗的’和‘形象’的把握,在文艺,则和它对于现实之思想的政治的把握,完全是—件事情。
在现在,我们文艺的‘诗’和‘形象’的低下,自然是和我们文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的低下的现象不可分离的”。
可见,冯雪峰对艺术性的思考从属他的政治目的考虑,并未对艺术特性的在现实中的地位予以恰当的安排。
他的这种“本质同一论”直接导致他对艺术审美规律的认识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他的审美感受力,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无法真正做到美学和历史的统一,在以下的论述中我们会看到冯雪峰的理论批评实践也受制于他的这种认识,从而比较偏重于作品的政治思想性而缺乏艺术审美特性方面的考虑。
总之,基于现实政治的宣传需要,在对于文艺和政治的关系的认识中,冯雪峰是侧重于文艺为政治的,他的文艺政治生活的本质同一论,虽然认识到了生活之于文艺的重要,但却没有对文艺、生活、政治三者的关系予以正确地评价和定位,他把文艺和政治的关系当作文艺和生活的关系,文艺只是为了实践某种政治目的才去描写生活,然而这种“政治一生活”的单一维度却只能限制作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对艺术规律的探讨.这也导致了冯雪峰的理论批评体系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封闭性的特征和历史局限性。
三、冯雪峰的文艺批评实践
冯雪峰在《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中认为“具体的文艺批评首先就是生活的批评,社会的批评,思想的批评。
一般社会斗争上和思想斗争上的战斗的批判工作.在我们新文化史上原是最为辉煌的—个传统,这当然不就是文艺批评,但却与文艺批评相通”。
而冯雪峰具体的文艺批评实践也正是这种特点的呈现,并鲜明地体现了他的文艺政治观。
1.冯雪峰的文艺批评多偏重于作品政治思想的评论。
对作品的美学评析不足
纵观冯雪峰的批评实践,他多侧重于作品政治意义的估价,把它作为作品是否优秀的最终标准。
我们以他评欧阳山的《高干大》和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为例来说明其批评特点。
他认为《高干大)以全部小说而论,辅助这个中心思想的艺术力量是还很不够的。
这部小说的感动力。
我觉得受了很大的限制,由于内容的生活力不够丰富,表现上的艺术力量不够丰富和旺盛,使读者必须有一半要依赖于理智的分析”,但同时他又认为《高于大》这部小说“是分明负起了政策的任务而得到了成功的作品;这就证明了观照政策——党性的具体反映之——并不妨碍作品的生机。
这部小说的思想性是相当高的,艺术上也有很大的成就”对于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冯雪峰一方面指出“作者还没有在这本小说中带来非常成功的典型人物”,同时又高度称颂“是一部相当辉煌地反映了土地改革的、带来了一定高度的真实性的、史诗似的作品”。
这里,之所以有这种批评的矛盾性,在于冯雪峰所侧重的是作品思想内容和阶级的分析与评价,他认为作品在艺术性上虽有欠缺,但只要能体现现实的政治意义就还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如他评马加的《江山村十日》“我觉得它是描写江山村土改
的一幅生动可爱的炭画,其中的缺点就似乎都没有重大关系了”也正因为如此,在冯雪峰的文艺批评中存在忽略对作品的美学鉴赏的倾向。
在他的批评实践中,有的是本质、阶级、倾向、主题和政治意义的分析与评判,而缺少对作品应有的艺术方面的赏析与评价。
这种批评特点在他评论一些作家如鲁迅、丁玲、马加、柳青等人的作品的过程中有着鲜明的体现。
2.冯雪峰的文艺批评重视作品与现实关系的分析。
对作者的创造性注意不够
冯雪峰认为“革命现实的文艺批评方法,或者说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文艺批评方法,是要分析文艺和人民生活的具体的真实的内容和联系,所负的任务并不下于创作,有时甚至要求走在创作之前,这都只能在具体批评里才能达到”,由此,他把作品视为社会的摹本,视为“社会研究资料”,着意于它与“社会潮流”的联系。
柔石的《为奴隶母亲》一发表,冯雪峰便认为“作为农村社会研究资料,有着大的社会意义,请读者们不要忽视此点”。
(对于马加的《江山村十日》,他认为最能够纵横地写出农村的历史面貌和阶级关系,能够最深入地写出农民的生活意识和性格”。
这样在作品和政治现实的关系上,他“以后者为前者的批评标准,并由此对前者进行真实性的价值判断。
这种批评方法的突出之处.是强化文艺对现实生活的社会与政治的认知功能,并借助这样的认知功能使文艺最大可能地成为现实实践的一部分。
这种强调实践意义的文艺批评方法,在冯雪峰文艺批评活动的极为活跃的30、40年代,是可以很好地发挥文艺的革命斗争与民族救亡的战斗意义的”。
这就鲜明地体现了他的“文学运动和社会运动”“同步调”和文学须“助进政治运动的任务”的主张。
总之,出于革命功利主义的考虑,冯雪峰把文艺批评局限于对作品的阶级、政治特征的分析,存在忽视艺术本体价值批评的局限性,把文学与生活的复杂联系全部焊接在政治、阶级、本质这些观念的绝缘板上,缺少对文艺作品艺术层面上的鲜活的把握,批评方法上处处显示出封闭性的特征,而目这种批评模式也制约着文艺内部规律的深入认识。
在理论上,他虽然注意到“社会学与美学的一致”,即文艺与政治的统一,但是在具体的文艺批评实践中他的有关美学的赏析却只有寥寥数语,并没有达到马克思文艺批评所倡导的历史与美学的统一的要求,冯雪峰在具体的文艺批评实践中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美学的批评体系和标准,而只是把文艺批评限于政治思想的评论。
这种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只能导致创作的公式化和概念化,使文艺批评的视角越来越狭窄,这是冯雪峰的文艺批评方法本身所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问题。
四、结语
诚如朱光潜所说:“站在这个时代里面,想看清它的成就或失败以及它所应走的路向,是极其困难的”,因为“我们缺乏精神审视所必须的冷静与透视距离”。
今天.以历史的视阈审视冯雪峰的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认识,我们理应充分肯定冯雪峰侧重文艺为政治在当时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在冯雪峰理论创建的时代,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