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畔诗社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1.文学研究会 1.2.创造社 1.3.语丝社 1.4.美文 1.5.语丝文体 1.6.小诗 1.7.新月诗派 1.8.象征诗派 1.9.春柳社 1.10.《终身大事》 1.11.爱美剧 1 .12.湖畔诗社 1.13.南囤社 1.14.乡土文学2.1.左联 2.2.社会剖析派小说 2.3.东北作家群 2.4.京派作家群 2.5.新感觉派 2.6.中国诗歌会 2.7.上海艺术剧社 2.8.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2.9.国防戏剧3.1.七月诗派 3.2.九叶诗派 3.3.荷花淀派4.1.“三突出”创作原则 4.2.“根本任务论” 4.3.“黑八论” 4.4.“主题先行论”5.1.“朦胧诗” 5.2.新写实小说 5.3.“四川诗群” 5.4.“上海诗群”名词解释题答案1.1.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茅盾、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

其主要理论家茅盾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

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如茅盾的《蚀》三部曲、叶绍钧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对现实的细致描绘、深入剖析,显示出现实主义特色而成为文学研究会这个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

1.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成员主要有郭沫若、郁达夫等,是“五四”以后的一个重要的浪漫主义文学社团。

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创造社成员的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抒情色彩。

1.3.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撰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

中国现代文学名词解释(大二上学期期末考试专用,全面,精炼,适合背诵)

中国现代文学名词解释(大二上学期期末考试专用,全面,精炼,适合背诵)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一>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流派、社团、理论、小说名词解释。

1 . 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是指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等十二人发起,以沈雁冰接编的《小说月报》内容经过了全面革新为其代用机关刊物。

后又相继创办了《文学旬刊》及《诗》月刊等刊物。

其总部后来迁至上海,1931年“一二八”事件发生,《小说月报》停刊,该会无形解散。

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主张“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写法上一般倾向于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

他们的创作大都以现实人生问题为题材﹐产生了一批所谓“问题小说”。

因此被称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

2. 创造社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社团。

于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

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田汉等人发起。

其文学活动以1925年“五卅“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主办的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前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讲求文学的“全”与“美”,侧重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推崇创作的“直觉”与“灵感”,主要受到欧洲启蒙主义、浪漫主义及“新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主要成就: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郁达夫的小说《沉沦》等作品。

以其独特的文学主张和锋芒毕露的文学活动,成为五四以后新文学一支生力军。

后期的刊物主要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等。

其主要成员大部分倾向革命或从事革命实际工作。

主要代表人物李初梨、冯乃超等,除文学外,后期创造社刊物更注意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和宣传。

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1929年2月,创造社为国民党政府封闭。

3. 问题小说“问题小说”是指五四以后的几年间(1919 -1925 )年形成的一种小说类型或题材热,是指那些反映政治、道德、教育、婚姻、恋爱等人生问题的小说。

问题小说在1919 年上半年《新潮》作家的创作中已露端倪,1919 年下半年冰心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小说的发表后,开始形成风气。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1.《文学革命论》(2007年、2011年、2012年):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陈独秀在文中鲜明地举起了文学革命的大旗,提出了三大主义: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到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立新鲜的立诚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这篇文章的发表,对于文学革命的发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双簧戏: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新文学与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复古主义者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却暂时没有人公开出来讲话,于是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在由刘半农写复信予以逐条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引起广泛的社会注意。

3.湖畔诗社:1922年4月在杭州成立的新诗团体,主要代表诗人是汪静之、应修人、冯雪峰等,出版过诗歌合集《湖畔》《春的歌集》和汪静之的《蕙的风》等,他们写抒情诗,尤其以清新质朴、大胆率真的情诗在白话新诗的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位置,被朱自清成为当时“专心致志作情诗”的诗人。

4.美文:又称为小品文,由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进美文这一概念,于1921年发表文章《美文》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王统照、傅斯年胡适等曾撰文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徐志摩周作人自己等一大批作家富有成效的拓荒彻底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美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人们往往以闲话絮语谈天来形容其文体特点,充满个性的随意议论,夹叙夹议是其最重要的语体特点。

5.春柳社:1906年,留日学生成立于东京的一个综合性文艺团体,因从事演剧活动在中国早期话剧创始时期产生过重大影响,创始人为曾孝谷李叔同主要成员有欧阳予倩,陆镜若等,1907年搬演西方话剧《茶花女》又正式公演《黑奴吁天录》,春柳社是我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最早掀起了引进话剧的热潮,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自觉探讨正式由春柳社开始的。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自考)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自考)

长篇叙事诗。

李冰著。

新华书店1950年6月初版,被编入“中国人民文艺丛书”。

这是作者写于1948年10月,改于1949年4月的一首反映农村土改斗争的长诗。

在这首歌谣式的长诗里,作者着力塑造了赵巧儿这一农村女性的形象。

通过她在旧社会的不幸遭遇和在斗争中的成长过程中的描写,揭露了地主阶级的残酷压榨,反映了埋藏在她心底的不可磨灭的阶级仇恨,歌颂了她不折不挠、牢不可摧的战斗精神。

全诗成功地运用了解人物心理描写、场面描写和民间歌谣的多种表现手法。

语言活泼生动、新鲜,抒情细腻而简练。

赵巧儿的明朗的性格、渐变的内心世界是与其所处环境相一致的,具有较为强烈的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

93.《白毛女》《白毛女》是由贺敬之、丁毅执笔,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的我国最早出现的一部大型歌剧。

它是根据流传在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故事创作的,深刻地表现了农民与封建势力的矛盾,表现了旧中国的黑暗和解放区的光明,揭示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深刻的主题。

《白毛女》是我国民族歌剧的奠基石,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新歌剧走向成熟,它是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

94、七月诗派: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七月》得名。

代表诗人有艾青、田间和鲁藜、绿原、牛汉等。

他们以《七月》、《希望》、《泥土》为阵地,强调诗歌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历史与个人的融合,多写自由诗,其中又以政治抒情诗为主。

他们出版过《七月诗丛》《七月文丛》等。

该派在革命现实主义雄浑的总风格中,又显示出各诗人充满个性的特色。

胡风的《为祖国而歌》,牛汉的《鄂而多斯草原》,鲁藜的《泥土》等是七月诗派的代表作。

95、诗歌的“三美”诗歌的“三美”是由闻一多倡导的,是他对新诗理论做出的贡献。

“三美”理论主张诗歌创作要有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

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

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1、“八事”主张:1917年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的理论见解,提出“不用典”、“不讲对仗”等八点主张,反对文学的复古主义及拟古主义思潮,倡导新诗的“形式大解放”。

2、人的文学: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一文中提出的要求反对封建非人文学,建立以人道主义为本的合乎人性的文学。

“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

3、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沈雁冰、周作人等,是“五四”后成立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宣扬“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

4、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等,是“五四”以后重要的浪漫主义社团,宣扬“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

5、新月诗派: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等在《晨报副刊;诗镌》上提倡新格律诗,要求创造诗的新格式、新音节以表现完美的精神,被称为“新月诗派”。

6、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创作风格生动、泼辣、幽默,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7、湖畔诗社:1922年成立于杭州,成员有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是一个专心致志做爱情诗的浪漫主义诗歌团体。

8、南国社:由田汉创立于1923年,是一个以浪漫主义倾向和感伤情调为鲜明风格的话剧团体。

9、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在西方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是许多文学流派的总称,包括象征主义、唯美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等,总体特征是反传统和非理性,“五四”时期开始传入中国。

10、象征诗派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是“五四”以后出现在诗坛上的。

象征派诗人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讲求感官享受和刺激,重视刹那间的幻觉。

象征派诗人否定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完全把诗看为视觉艺术,这不同于新月派对诗歌音节美的重视。

象征派的诗歌作品特点是“观念联络的奇特”,即一部分一个观念可以懂,合起来反而含意难清。

他们讲究比喻,却过于难以捉摸。

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作。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及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及答案

名词解释1、“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文学革命于1917年开始,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由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首先发难,继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旗帜。

响应和参加的主要有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李大钊、鲁迅等等。

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是反对封建旧文学,提倡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倾向,以“人的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主张以白话文学为正宗;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为中国文学发展之借鉴。

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发展的自身要求,也是适应新文化运动思想革命的要求,并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下发生的。

鲁迅的小说显示了文学革命初期的创作实绩。

“五四”文学革命开拓了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进入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新时期。

2、《新青年》《新青年》是五四时期的著名刊物。

1915年创刊(第一卷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1918年,《新青年》编辑部扩大,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高一涵、周作人、鲁迅等先后参加编辑工作。

《新青年》同仁提倡科学和民主,倡导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新青年》对我国现代思想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鲁迅的《狂人日记》等小说,胡适的新诗,多发表于《新青年》。

3.革命文学论争革命文学论争指的是1928—1929年鲁迅、茅盾等和创造社、太阳社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

论争起因是创造社、太阳社在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时,由于受国内外革命阵营内(包括国际革命文学队伍内)左倾思潮影响及自身世界观原因,在理论主张方面存在严重的机械论错误倾向,以及对鲁迅、茅盾等进行宗派主义的攻击。

鲁迅、茅盾等进行反击,阐述自己对革命文学的意见,批评创造社、太阳社的错误。

这是革命文学内部的论争。

论争在中国共产党的关注下(创造社、太阳社多数成员是党员)停止。

论争提高了双方的思想,形成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热潮,从而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试题[修改版]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试题[修改版]

第一篇:现代文学名词解释试题一.名词解释1.诗界革命:晚清时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下形成的文化运动。

“诗界革命”为梁启超首倡,黄遵宪为主将。

主张诗歌要有新意境,要有新语句,要以旧风格含新意境。

“旧瓶装新酒”,要求保留诗歌的旧形式,变革不彻底。

其目的主要是以诗歌革命的旗帜为政治改革张目。

“诗界革命”在观念上影响到1918年的新诗运动2.文界革命:梁启超在1899年提出“文界革命”的口号。

“文界革命”的具体内容:吸收西方的雄辩体、随笔体,结合魏晋文风,把古文从“义理、考据、辞章”中解放出来,以西方近代思潮替代圣贤义理,以丰富的世界进化维新的史实突破拘谨的考据,以俗语、外来语入文以丰富文章的表达方法。

3.小说界革命:晚清政治改良思想家希望小说成为改良社会政治的重要工具。

梁启超在《译印政治小说序》(1898)、《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1902)等文中阐释了他的小说革命主张。

认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小说之力表现为“熏、浸、刺、提”四个方面;小说具有新民救国的效力。

4.四大谴责小说:刘鹗的《老残游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

5.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4日成立于北京,1932年解体。

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成立的第一个纯文学社团,也是《新青年》后第一个主张文学革命的团体。

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茅盾等。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为人生而艺术。

创作方法上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

主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等。

创作方面:描写真实生活,反映社会问题,注重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

促进了20年代问题小说的繁荣。

批评了鸳鸯蝴蝶派的游戏和消遣文学观,局限:夸大了文学的现实社会作用,过分强调文学的社会价值。

6. 创造社:1921年6月8日于日本东京成立。

湖畔诗社

湖畔诗社

将要披在伊底额上看见了。
我心儿慌急, 夜风吹开我衣裳。
尽情落下我底眼泪,
给伊们随水流去; 明天流经伊底门前时,
月儿光光了,
这使我失望了。 伊被荆棘挂住伊底衣了。我垂 着头儿, 噙着泪珠,
值伊在那儿浣衣,
伊于是可以看见, 我底泪可以滴上伊底心了。
诗歌鉴赏:

诗中表现的青年男女真挚相爱的决心,就像那清彻 的溪水,“青山关不住,毕竟东流去”。全诗以焦 急的等待为线索,表现出爱心的炽烈,以溪水传递 情意而作别样的两心台,表现出爱心的执著坚定。
被拒绝者底墓歌
他死了,人把他葬在山里, 在墓上开放烂漫的花;
连他底幽恨葬在一起。 小山底脚下,靠着衰林, 春风吹送出迷人的幽香, 他不能忘情的姑娘会重新 诱上。 等她姗姗地步来撷花的时 候,
是他底坟儿,低低的。
他底爱情未曾死;
也有春风在墓头吹来荡去。 花刺儿已把她底裙裳钩住 了。 只是那无情的樵女们 清丽的歌声,却总隔着林 呵,他将钩住不放, 儿的。 等她业已懊恼了。

妹妹你是水
妹妹你是水—— 妹妹你是水——
你是清溪里的水。
无愁地镇日流, 率真地长是笑, 自然地引我忘了归路了。 妹妹你是水—— 你是温泉里的水。 我底心儿他尽是爱游泳,
你是荷塘里的水。
借荷叶做船儿, 借荷梗做篙儿, 妹妹我要到荷花深处来!
我想捞回来,
烫得我手心痛。
诗歌鉴赏:

这首诗比喻贴切,诗人在三节诗 中分别将姑娘比作清溪里、温泉 里、荷塘里的水,富于诗情的意 境。
以雁来雁去、灵秀传情的眼睛和乌 黑寓意的头发等具象,将恋爱者的 心理体验表现得既有起伏变化,又 有活泼生动的形象性。

月光
月光撒满了山野, 我在树荫下的草地上, 踯躅,徘徊,延伫; 我数数往还于伊底来路, 想着飞蓬的发儿, 双手褰着裳儿, 踏过茂草, 将月光也踏碎了。 我跑到溪边, 睁大我底眼眶,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题目录1.1.文学研究会 1.2.创造社 1.3.语丝社 1.4.美文 1.5.语丝文体 1.6.小诗 1.7.新月诗派 1.8.象征诗派 1.9.春柳社 1.10.《终身大事》 1.11.爱美剧 1 .12.湖畔诗社 1.13.南囤社 1.14.乡土文学2.1.左联 2.2.社会剖析派小说 2.3.东北作家群 2.4.京派作家群 2.5.新感觉派 2.6.中国诗歌会 2.7.上海艺术剧社 2.8.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2.9.国防戏剧3.1.七月诗派 3.2.九叶诗派 3.3.荷花淀派4.1.“三突出”创作原则 4.2.“根本任务论” 4.3.“黑八论” 4.4.“主题先行论”5.1.“朦胧诗” 5.2.新写实小说 5.3.“四川诗群” 5.4.“上海诗群”名词解释题答案1.1.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茅盾、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

其主要理论家茅盾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

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如茅盾的《蚀》三部曲、叶绍钧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对现实的细致描绘、深入剖析,显示出现实主义特色而成为文学研究会这个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

1.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成员主要有郭沫若、郁达夫等,是“五四”以后的一个重要的浪漫主义文学社团。

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创造社成员的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抒情色彩。

1.3.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撰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

《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

1、文学史,就是在创作主体、创作对象(文学形象)、接受主体(阅读与批评)的三个层面上,实践与表现着对人的不断发现。

2、“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革命观念都是有梁启超倡导的。

“诗界革命”在梁启超1899年的《夏威夷游记》中提出。

“小说界革命”在梁启超1902年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

3、民初小说以鸳鸯蝴蝶的言情结合休闲通俗的《礼拜六》风格为主流。

民初言情小说的代表作:徐枕亚《玉梨魂》4、鸳鸯蝴蝶派作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其作品“四大说部”《玉梨魂》、《广陵潮》、《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5、文学革命的实绩最主要在于创作,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

6、20年代的三次文学论争:(1)1919年3月,北京大学旧派人物刘师培、黄侃等人办《国故》杂志,与《新青年》、《新潮》相抗衡,近代翻译文学家先驱林纾,旧文学观念顽固,视文学革命为洪水猛兽。

(2)1922年,新文学阵营与《学衡》派进行了斗争五四时期及文学派系《学衡》派:1、发起人及时间地点:1922年,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创办了《学衡》杂志,因诸人观点态度相近,被称为《学衡》派2、主张:尊崇中国的古圣贤者,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标榜“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稳健保守,是“穿西装的复古派”。

3、代表作: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吴宓、胡先骕《论新文化运动》《评<尝试集>》7、文学研究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影响)(1)时间地点:1921年1月于北京成立。

(2)发起人: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12人。

(3)主张:“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的一般问题。

中国当代文学 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 名词解释

13.白马湖作家群: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在上虞白马湖畔春晖中学任教,生活过的夏丐尊为首,包括朱自清等一批魅力四射的文坛人物群体,环境的恬美、至善至性的交情,充满了文人生活的魅力,文章清新隽永、质朴平易、自然畅达、情理合一,时时保有一种对文化、自然、社会、人生的责任感。

14.左联:中国左翼作家的联盟,简称“左联”,是中国共产党于1930年代在中国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目的是与中国国名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门中支持思维,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着自己的实践,作品都体现着强烈而鲜明的时代色彩。

在工作中有过教条主义,宗派主义的错误倾向。

但为建设人民大众的革命文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代表人物有鲁迅、茅盾、郭沫若等,代表刊物有《北斗》等15.两个口号争论:1936年上海左翼文学界关于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这两个口号的争论,这两个口号都是因过大对华侵略和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为适应党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要求而提出的。

国防文学口号先由上海文学运动和国防戏剧。

国防诗歌活动,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由党中央特派员冯雪峰到上海和鲁迅、胡风等商量后由胡风撰文提出的,受到主张国防文学的一些作家的指责而发生争论,通过论争达到了新的团结,为过渡到抗战文艺运动和建立广泛的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准备了思想条件。

16.第三种人:标榜自己不站在任何阶级立场上,对各个阶级,对各种文艺不加以褒贬的文艺流派,该流派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以苏汶,胡秋源(代表作《阿狗文以记》)为代表,他们的逻辑起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重心是艺术真实论,提倡文学的自由品格,主张艺术多样性,关注文学的高品位,观点有失偏颇,但有一定合理性。

17.《蚀》三部曲:茅盾于1927年发表《幻灭》及后来发表的《动摇》和《追求》三部小说,被称为《蚀》三部曲,展现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鲜活生动的展现时代女性现象,为新文学任务画廊增添了新鲜的艺术现象,为小说叙事贡献了新方法。

湖畔诗社

湖畔诗社


文学史地位

湖畔诗社是新诗史上最早成立的新诗社团,湖畔诗 人的诗歌抒发了被五四革命浪潮所唤醒的青年对自 由恋爱,婚姻的热烈向往,大胆反对旧礼教,艺术 上清新自然,形成一个新诗流派。 湖畔情诗却出于对封建传统道德的勇敢挑战,敢于 大声疾呼自由恋爱的美好与神圣,用自由体形式专 事爱情诗的创作,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占据着一席 之地。
发展概况
第一个时期,1922——1925, 是湖畔诗社的兴盛期,诗作多、 影响大、论证激烈。 第二个时期,1925——1949, 工农运动的开展以及革命情绪、 社会要求使他们团队创作减少, 社会上对他们的评论文章因而 减少。 第三个时期,1949——1976, 很少有人谈及湖畔诗社,特别 是在文革中,把写爱情的作品 统统诬为“封、资、修”黑货。 直到新时期,在改革中再度被 关注。
将要披在伊底额上看见了。
我心儿慌急, 夜风吹开我衣裳。
尽情落下我底眼泪,
给伊们随水流去; 明天流经伊底门前时,
月儿光光了,
这使我失望了。 伊被荆棘挂住伊底衣了。我垂 着头儿, 噙着泪珠,
值伊在那儿浣衣,
伊于是可以看见, 我底泪可以滴上伊底心了。
诗歌鉴赏:

诗中表现的青年男女真挚相爱的决心,就像那清彻 的溪水,“青山关不住,毕竟东流去”。全诗以焦 急的等待为线索,表现出爱心的炽烈,以溪水传递 情意而作别样的两心台,表现出爱心的执著坚定。
艺术风格?湖畔诗社是新诗史上最早成立的新诗社团湖畔诗人的诗歌抒发了被五四革命浪潮所唤醒的青年对自由恋爱婚姻的热烈向往大胆反对旧礼教艺术上清新自然形成一个新诗流派
湖畔诗社
诗社简介
发展概况 走近诗人 诗作赏析之、应修人、 潘漠华、冯雪峰等人,是中国 20年代新诗一团体。于1922 年春在杭州西子湖畔成立。 1922年4月出版诗合集《湖 畔》,同年五月出版汪静之的 个人诗集《蕙的风》,后1927 年出版《寂寞的国》。1923年 出版诗合集《春的歌集》。所 作诗多为歌唱大自然的清新美 丽和友情、爱情的纯真。他们 诗中的真纯的自我抒情主人公 形象是五四个性解放精神的另 一表现形式。

湖畔诗人名词解释

湖畔诗人名词解释

湖畔诗人(The Lake Poets),是指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运动中较早产生的一个流派。

他们的诗作中的词句赞美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抒发缠绵的爱情、歌颂纯真的友谊,多带有清新自然、青春亮丽、富有哲理的特点。

也指20世纪初中国新诗的一个与前者有着一定相似性的诗派湖畔诗人是指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四人,是中国20年代新诗一团体。

他们于1921年左右开始写诗,1922年春在杭州西子湖畔成立湖畔诗社,1922年4月出版诗歌合集《湖畔》,同年五月出版汪静之的个人诗集《蕙的风》,后1927年出版《寂寞的国》。

1923年出版诗歌集《春的歌集》。

他们的作品以抒情短诗为主,内容多为歌唱大自然的清新美丽和赞美友情、爱情的纯真,表现了新文学运动初期刚刚挣脱封建礼教束缚的青少年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和幸福爱情的憧憬,展现了五四新人的青春人格与气质,独具一种单纯、清新、质朴的美。

朱自清称他们是真正专心致志作情诗的年轻人,爱情诗是他们对于中国诗歌的主要贡献。

他们诗中的真纯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是五四个性解放精神的另一表现形式。

湖畔派后有魏金枝、谢旦如(谵如)、楼建南(适夷)等人加入,编辑出版刊物《支那二月》。

受周作人所翻译的日本短歌、俳句和郑振铎所译介的泰戈尔《飞鸟集》影响,冰心、宗白华、徐玉诺、何植三等人的小诗也曾风行一时。

其中,冰心的《繁星》、《春水》两集和宗白华的《流云小诗》影响较大。

稍后于"湖畔诗人"出现的浅草-沉钟社成员之一冯至,是现代诗坛的又一重要抒情诗人。

他的诗采取半格律体诗的形式,具有一种整饬、节制的美。

其诗意象明净简约,于平易淡泊之中蕴含激情,并富于哲理性。

20年代他即以《昨日之歌》一集获得了鲁迅给予的"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的评价。

40年代,他更进一步探索诗艺,写出了更具开创意义的《十四行集》。

英国流派流派简介华兹华斯湖畔派诗人是英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

指居住在英国北部昆布兰湖区的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结成的诗歌流派。

湖畔诗社

湖畔诗社

湖畔诗社——以爱之名,让爱做主湖畔诗社的成立有其前期的准备。

前身:朱自清、俞平伯、叶圣陶等人同在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执教,汪静之、潘漠华是朱自清的学生。

1921年10月,朱自清、叶圣陶联合杭州几所中学的学生成立“晨光社”,成员有:汪静之、潘漠华、冯雪峰、魏金枝、柔石等。

“晨光社”的成立似乎是湖畔诗社的序幕,为湖畔诗社的成立做好准备。

湖畔诗社会成立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外界原因:1、五四时期的时代文化气息,自由自主的理念。

2、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曾是江浙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3、学校中有一些新文化运动的健将和文学创作的名师,像朱自清、俞平伯、叶圣陶,夏丏尊等人,学生受到很大的影响,他们富有创新和积极探索的精神。

二、内部原因:1、四个人的创作风格和志向比较一直,热心创作,友谊较深,专心致志做情诗。

成立经过:时间:1922年4月4日。

地点:浙江杭州成员:冯雪峰、应修人、潘漠华、汪静之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学生在上海棉业银行工作的应修人在《新潮》、《小说月报》等杂志上看到汪静之的新诗,很是欣赏,在1922年写信给汪静之,希望能切磋诗艺,汪静之积极的回复了他。

同年3月,应修人赴杭州会见师友汪静之,由汪静之介绍认识了冯雪峰和潘漠华。

4月3日,应修人选编一册由冯雪峰、潘漠华和他自己三人诗作的合集,汪静之在鲁迅和朱自清等人的指导下编写了诗集《蕙的风》。

因为出版诗集要有名义,应修人提议成立“湖畔诗社”,得到了其余三人的同意。

后来考虑到诗社有四个人,应修人又从《蕙的风》的底稿中抄出6首小诗加入《湖畔》,作为友谊的象征,应修人回上海后出资出版《湖畔》,其中收录应修人22首,汪静之6首,冯雪峰17首,潘漠华16首。

1923年底,应修人选编并出资了《春的歌集》。

其后,魏金枝、谢旦如也加入湖畔诗社。

几个主要注意的问题:关于人数问题:湖畔诗社不是4个人,而是6个人,1925年加入了魏金枝和谢旦如,魏金枝也是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学生,和冯雪峰、潘漠华、汪静之是校友。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提)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提)

·民众戏剧社:新文学初期重要的戏剧社团,1921年成立,创办了专门性戏剧杂志《戏剧》;主要成员有汪仲贤、沈雁冰、郑振锌等;提倡“写实的社会剧”和“爱美剧”。

·《小二黑结婚》:四十年代赵树理的小说成名作,写解放区小二黑和小芹自由恋爱的故事,创造了一种新的评书体的小说形式。

·“反思小说”:出现于七十年代初、八十年代末,对解放以来尤其是五十年代中期极“左”路线进行了深刻地批判与反思,有较强的理性色彩和悲剧意味;代表作品有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高晓声的《李顺造大屋》、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等。

1.简述鲁迅《朝花夕拾》的艺术风格。

(1)《朝花夕拾》是鲁迅带有回忆性质的散文集;(2)叙事、议论、抒情有机结合,寓褒贬于平淡的叙述中;(3)清新恬淡与讽刺幽默相统一。

2.新感觉派小说在艺术上有什么创新?(1)“新感觉派”的创作主要受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2)注重表现人物的感觉心理,强调抓取人的刹那间的感觉,采用象征和暗示等艺术手法;(3)开掘人的梦幻与变态心理的无意识领域。

3.简析老舍《茶馆》的艺术成就。

(1)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这部戏没有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和戏剧冲突,选择了“茶馆”这个最具有表现力的地点,截取三个时代的片断借以展示历史变迁;(2)塑造了以王利发为代表的诸多性格鲜明的艺术典型;(3)《茶馆》的戏剧语言是经过提炼的北京方言,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意味,注重人物对白的个性化。

4.简述巴金《随想录》的思想价值。

(1)“说真话”是《随想录》最为显著的思想价值;(2)强烈的“说真话”的意识促使巴金对自己的过去进行严格的自审;(3)把自审上升到对整个民族反思的高度,表现了作家的忧患意识;(4)通过对亲朋故人的哀思,控诉了造成许多人间悲剧的“文革”。

1.以《边城》和《八骏图》等作品为例,试论沈从文小说的主题意蕴。

(1)沈从文的小说题材分为“湘西世界”与“都市人生”两部分,可以《边城》和《八骏图》为代表;(2)《边城》所展现的是田园牧歌式的人生形式,赞颂了自然、健康、优美的人性,作者的理想是为湘西人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注入了美德和新的活力;(3)《八骏图》描写了知识者的几种病态人生,讽刺了他们不自然的人生形式;(4)由《边城》和《八骏图》的对照,可见作家理想的人生观,即与都市里扭曲的人性对立的乡下人的理想人性。

名词解释二

名词解释二

1“大河小说”又指“超长篇小说”,意指用多卷本连续长篇小说的形式来表现历史的变迁,各部小说自成体系又互相关联,能够规模宏大的表现出一个时代的较完整画面。

李劫人曾留学法国,受其影响。

30年代中期,他以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变迁为基本线索,完成了三部曲式的历史性宏篇巨著《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具有宏伟的构架与深广度,被人称为是"大河小说",其长篇巨著亦被称为"小说的近代史"。

2、普罗小说:1928-1930年革命文学初期,是普罗文学阶段,创造社、太阳社作家是普罗文学的主要作者。

普罗文学反映了北伐大革命时期和革命失败后的某些社会现实,描写了工农的生活和斗争,表现了一些小资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低潮时期白色恐怖下的心态。

作品很多,具有很强的革命气息,一时风靡文坛,产生很大社会影响。

但是普罗文学存在严重缺陷,最主要的错误倾向是“革命的浪漫蒂克”,把残酷的现实斗争理想化,浪漫蒂克化,同时,革命文学初期的图解左倾盲动的政策等偏向未得到清算,因此成功的作品不多。

代表作有蒋光慈《短裤党》《菊芬》等。

3、“革命的浪漫谛克”是指1928~1930年间普罗作家创作中存在的一种倾向,即不从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出发,而是按照小资产阶级对革命生活的幻想,任意编造情节,表现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情调,在题材上多写“革命加恋爱”,突变式英雄等;在艺术上用形象突解政治、公式化、概念化、标语口号化的倾向盛行。

总之,“革命的浪漫谛克”是指在当时特定条件下,革命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小资产阶级的幻想与狂热,导致任意违反现实主义原则的虚假编造和作品的浮嚣气氛。

4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

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中国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名词解释现代文学名词解释三大主义: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他以激进的态度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真诚的写实文学;推到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语丝社: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语丝》主要撰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

《语丝》主要发表的是散文。

语丝文体:语丝文体因语丝社成员创作的带有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

具有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的特色。

文学研究会: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文学团体,1921年1月在北京城里,发起人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等十二人。

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

热心提倡“为人生”而艺术,强调文学表现人生、批评人生的社会职能,提倡血和泪的文学和反映人生的真文学,运用写实主义手法创造了一些颇有影响的文学作品。

在现实主义理论的建设和开展新文学批评以及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推动新文学运动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较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创造社:1921年6月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发起组织了创造社,这是一只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劲旅。

早期创造社成员在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上崇尚自我,注重个性,主张踏实的表现“内心的要求”,形成了浪漫主义的主导倾向。

创造社曾先后出版过《创造》、《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并出版《创造丛书》。

创造社主要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同时受到新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新月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

1923年徐志摩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湖畔诗社

湖畔诗社

湖畔诗社——以爱之名,让爱做主湖畔诗社的成立有其前期的准备。

前身:朱自清、俞平伯、叶圣陶等人同在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执教,汪静之、潘漠华是朱自清的学生。

1921年10月,朱自清、叶圣陶联合杭州几所中学的学生成立“晨光社”,成员有:汪静之、潘漠华、冯雪峰、魏金枝、柔石等。

“晨光社”的成立似乎是湖畔诗社的序幕,为湖畔诗社的成立做好准备。

湖畔诗社会成立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外界原因:1、五四时期的时代文化气息,自由自主的理念。

2、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曾是江浙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3、学校中有一些新文化运动的健将和文学创作的名师,像朱自清、俞平伯、叶圣陶,夏丏尊等人,学生受到很大的影响,他们富有创新和积极探索的精神。

二、内部原因:1、四个人的创作风格和志向比较一直,热心创作,友谊较深,专心致志做情诗。

成立经过:时间:1922年4月4日。

地点:浙江杭州成员:冯雪峰、应修人、潘漠华、汪静之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学生在上海棉业银行工作的应修人在《新潮》、《小说月报》等杂志上看到汪静之的新诗,很是欣赏,在1922年写信给汪静之,希望能切磋诗艺,汪静之积极的回复了他。

同年3月,应修人赴杭州会见师友汪静之,由汪静之介绍认识了冯雪峰和潘漠华。

4月3日,应修人选编一册由冯雪峰、潘漠华和他自己三人诗作的合集,汪静之在鲁迅和朱自清等人的指导下编写了诗集《蕙的风》。

因为出版诗集要有名义,应修人提议成立“湖畔诗社”,得到了其余三人的同意。

后来考虑到诗社有四个人,应修人又从《蕙的风》的底稿中抄出6首小诗加入《湖畔》,作为友谊的象征,应修人回上海后出资出版《湖畔》,其中收录应修人22首,汪静之6首,冯雪峰17首,潘漠华16首。

1923年底,应修人选编并出资了《春的歌集》。

其后,魏金枝、谢旦如也加入湖畔诗社。

几个主要注意的问题:关于人数问题:湖畔诗社不是4个人,而是6个人,1925年加入了魏金枝和谢旦如,魏金枝也是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学生,和冯雪峰、潘漠华、汪静之是校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畔诗社
湖畔诗社是一个现代文学社团,1922年3月在浙江杭州成立。

诗社成员
成员为冯雪峰、应修人、潘漠华、汪静之4人。

稍后,有魏金枝、谢旦如(澹如)、楼建南(适夷)等人加入。

文学主张
纯真、质朴、清新、热情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对幸福爱情的憧憬。

出版内容
社团诗歌合集《湖畔》(1922年4月)
冯、应、潘的诗合集《春的歌集》(1923)
汪静之诗集《蕙的风》(1922)
汪静之诗集《寂寞的国》(1927)
1925年2月创办小型文学月刊《支那二月》,仅出2期。

作品风格
他们的作品以抒情短诗为主,表现了新文学运动初期刚刚挣脱封建礼教束缚的天真烂漫的青少年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和对幸福爱情的憧憬,独具一种单纯、清新、质朴的美。

作品反响
汪的《一步一回头》
应的《妹妹你是水》
潘的《向美丽的姑娘》
冯的《落花》等
均为佳作,在当时引起较大的反响
诗社解体
1925年以后,五卅运动的发生,因各人思想变迁,潘先后投入了革命的洪流,湖畔诗社不复存在。

历史意义
创造了真正的现代爱情诗。

名人评价
朱自清说:“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是‘湖畔’的四个年轻人。

他们那时候差不多可以说生活在诗里。

潘谟华氏最凄苦,不胜掩抑之致;冯雪峰氏明快多了,笑中可也有泪;汪静之氏一味天真的稚气;应修人氏却嫌味儿淡些”
(《〈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