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文学

绪论

一、当代文学的主要成就

1.文学描写的生活范围和创作领域不断扩大,描写革命战争和农村生活的题材有了新的开拓,过去没有涉猎或涉猎很少的题材也有长足发展

张贤亮《绿化树》知识分子在西北农场劳动改造.张炜《古船》传统文化观念和心理的变革陆文夫《美食家》资本家“善吃”.汪曾祺《受戒》僧人生活

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监狱生活

2.文学主题从单一转向丰富,从直露转向深邃.五六十年代,因强调为政治服务,主题比较单一;新时期以来,作品的主题丰富多样,意蕴进一步深化。

徐怀中《西线轶事》、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和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杨朔《三千里江山》相比,作家对当代军人精神世界的揭示,不再是单一的颂歌,而是走出了融颂歌、战歌、悲歌和挽歌于一体的浑厚、优美的交响乐章。

描写改革,蒋子龙和张洁笔下题旨不同;

描写女性,李国文《月食》、王安忆《流逝》、宗璞《心祭》、孔捷生《普通女工》,在主题的开掘上也各有自己的发现。

人物形象也由类型化转向写人物性格的丰富性、矛盾性、复杂性

3.艺术风格和创作方法有了新的突破

广大文艺工作者不断探索并创造多种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

五六十年代:山西作家群(赵树理)、河北作家群(孙犁)、湖南作家群(周立波)

80年代:京味小说作家群(邓友梅、刘绍棠)、秦晋作家群(贾平凹、路遥、陈忠实)、津味小说作家群(冯骥才、林希)

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兼用,建立中国特色的民族风格。刘心武《钟鼓楼》,展示了一幅当代北京市民生活的“清明上河图”;寻根文学;谌容《减去十岁》、刘索拉《你别无选择》、莫言《红高粱》

4.少数民族文学恢复了生机

《阿诗玛》《百鸟衣》《格萨尔王传》《嘎达梅林》

5.形成了一支经受严酷考验、能够勇敢战斗的文艺队伍

二、当代文学的经验和教训

1.正确认识和处理文艺和生活的关系

2.正确认识和处理文艺和政治的关系

①把文艺为政治服务当作了文艺工作的终极目标②把文艺为政治服务变成为中心工作服务

③把文艺的社会功能理解得过于狭隘,忽视人民群众的多种需要

3.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

建国初文学:文学概况和文学思潮

一、第一次文代会

1.时间:1949.7.2-7.19

2.目的:总结经验,确定今后文艺工作的方针与任务,成立一个新的全国性组织

3.主题:解决文艺的方向问题。继续坚持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

讴歌伟大的时代和人民,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4.缺点:着重强调解放区文艺,但对国统区文艺总结不够,对国统区进步作家的评价有偏颇,甚至采取简单的否定态度

5.意义:标志着文艺界的大统一、大团结

二、第二次文代会

1.时间:1953.9.23-10.7(北京)

2.主题:探讨文艺的规律问题

3.中心议题:发展文艺创作(坚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创造英雄人物和加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

4.不足:指出文艺作品应表现政策,文艺创作离开了党和国家的政策,就是离开了党和国家的领导

三、“双百方针”的提出及其后创作

1.1956.5 毛泽东于最高国务会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陆定一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

2.涵义: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争论,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不能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3.意义:为我国文艺界解放思想、繁荣创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4.创作成就

①文艺理论批评方面

何直《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

②创作上的三个突破

A.正是人民内部矛盾,揭露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突破了“无冲突”论的禁锢。

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B.发挥讽刺的积极作用,突破了人民内部不适用讽刺的囿见。巴人《况钟的笔》

C.创作题材不断扩大,突破了爱情题材的禁区。

宗璞《红豆》邓友梅《在悬崖上》刘绍棠《西苑军》

四、第三次文代会

1.时间:1960.7

2.人数:2300多人

3.主题:明确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正确道路在坚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基础上,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推陈出新

4.不足:与苏联关系恶化,提出反修防修

5.意义:对于团结全国的文艺工作者、帮助他们认清形势、振奋革命精神,用作品来鼓舞全国人民战胜困难起了动员作用

五、文艺思潮“三大战役”

1.切入点: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历史唯心主义

2.目的:批判历史唯心主义,促进艺术家世界观的转变,确保文学和艺术的社会主义性质

3.评价:对新生的政权是必要的,但实际上,政治硝烟弥漫,理论成果甚少,学术空气稀薄,教训颇多,使三大战役史实色彩浓,而学术成分则淡了。

具体内容如下:

①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

武训当年被认为“行乞云学,千古一人”,批评者认定其走的是从改良主义到投降主义的路,毛泽东认定这是思想混乱的表现,应提出批判

②对《红楼梦》研究中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批判。俞平伯是新红学的代表人物,李希凡、路翎认为他的研究方法和基本观点有误,引起毛泽东的重视,发起了对唯心主义的第二次批判③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这场斗争从批判胡风文艺思想开始,到“粉碎胡风反革命集团”告终,批判主要集中在“主观战斗精神”、现实主义、民族形式

A.毛泽东从政治家角度强调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及文艺与生活、文艺与人民、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B.胡风则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强调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特别强调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