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雪峰文艺政治观的嬗变——从其对丁玲作品的评价中考察
1931:政治文化视角下丁玲文学创作的转变
![1931:政治文化视角下丁玲文学创作的转变](https://img.taocdn.com/s3/m/82d27ed3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83.png)
1931:政治文化视角下丁玲文学创作的转变
郭晓平
【期刊名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53)003
【摘要】1931年频繁发生的政治事件给当时的左翼作家在政治情绪和政治心理上以巨大影响,并对他们创作的转变起到了重大促进作用.丁玲从一个只关注自身心理和痛苦的个性解放者到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广阔的社会,叙事视角由个人化的人物视角转向纯客观视角,描写对象由知识分子转向工农大众,个人话语逐渐为大众话语所代替,作家创作个性化特点逐渐为社会现实斗争的客观再现所代替.
【总页数】5页(P25-29)
【作者】郭晓平
【作者单位】泰山学院中文系,山东,泰安,271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无法摆脱的转变与回归——丁玲文学创作风格转变后女性自我的潜留 [J], 刘冰;
2.政治与文学:双驾马车的单向偏移——1931年政治文化心理视角下茅盾创作的转变 [J], 郭晓平
3."进步"作为尺度:现代性视域下延安时期丁玲的文学创作与身份认同 [J], 孙红震
4.论丁玲文学创作中的思想转变与党性坚守 [J], 年悦;
5.论丁玲文学创作中的思想转变与党性坚守 [J], 年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冯雪峰诗与政论杂文观研究
![冯雪峰诗与政论杂文观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00a435a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5d.png)
冯雪峰“诗与政论”杂文观研究王川霞摘要:冯雪峰以诗人的身份分析文学的本质,他认为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诗”是“艺术的最高境地”。
“生命”是贯穿“诗”的灵魂所在,而这一生命的展现,正是“国民精神”和“大众精神”的凸显。
在论及文学本质时,冯雪峰认为,一方面,文学的“诗性”与文学的“大众化”共生”;另一方面,文学的“政论性”与文学的时代性同驻,文学创作实践体现出来的“政论性”特质,要基于特定的时代语境去把握,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要根据中国社会、文艺界的具体现状和“自我思考”来看待,这与鲁迅的观点是一致的。
在对鲁迅的研究中,冯雪峰把鲁迅的杂文归结为“诗与政论”的结合。
他认为,鲁迅弃“小说”从“杂文”,是一种自觉的行为,体现了鲁迅直击现实、放弃虚构、探寻国民性的文学理想。
关键词:冯雪峰;诗;政论作者简介:王川霞,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讲师。
(江苏苏州,215006)①冯雪峰:《雪峰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②③冯雪峰:《两个诗人及诗的精神和形式》,《雪峰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④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冯雪峰在《鲁迅论》中曾经谈到:“鲁迅先生借文学而为民族和大众作战……鲁迅先生独创了诗和政论结于一起的‘杂感’这尖锐的政论性的文艺形式。
这是匕首,这是投枪,然而又是独特形式的诗!这形式是鲁迅先生所独创的,是诗人和战士的一致产物”①在这里,冯雪峰把杂文这种文艺形式概括为“诗与政论”的结合。
仔细探究冯雪峰杂文观的形成过程,我们发现,他把杂文概括成一种“诗”,这一概括并非形而上学,而确有其独特的意义与价值。
一文学的“诗”性与文学的大众化共生冯雪峰首先强调杂文是“诗”。
何为诗?冯雪峰谈到:“关于究竟什么是诗,这个艺术的最高的境地,自然很难说明白,但即使很难说明,我想至少可以用‘我们的心’去感受。
虽然这并非可靠的办法。
丁玲小说的艺术表现特色
![丁玲小说的艺术表现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07f988bc960590c69ec376d0.png)
丁玲小说的艺术表现特色一丁玲作为现代女性文学的重要作家,最突出的是将自己一生坎坷的经历,倾注于她痴情的文学创作之中,为我们留下了一大笔丰富的精神遗产。
在她的创作中,不仅能够触摸到一个沐浴五四阳光迅速成长的革命作家的思想脉搏,而且可以发现其孜孜不倦地坚持探索和追求文学的历程。
她的创作道路视为现代女性文学成长的一个典型范例。
纵观丁玲的创作,明显的有这样几个阶段:其一,20年代末至加入左联之前。
这个时期丁玲主要出版了三个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1928年)、《自杀日记》(1928年)、《一个女人》(1930年)。
这些作品标志了一个新的时代女性的崛起,也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坛的重要地位。
在集子里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阿毛姑娘》等篇什。
这些作品主人公都是女性,一方面继承了五四时代冰心、庐隐、冯沅君等第一代女作家创作的精神内涵——对封建专制的抗争和叛逆;另一方面塑造出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追求的知识女性的典型。
她们身上既有浓重的空虚、苦闷、绝望的感伤主义色彩,又深深地烙上了时代和社会的印记。
莎菲女士就是她们中间最突出的代表者。
从小说的叙述方式看,丁玲作品虽有五四郁达夫自传体小说剖析人物内心世界的感伤情怀;但刻画的大胆而富有饱满感情的倔强女性性格、细腻而率真披露的人物复杂内心,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这标志着五四感伤小说的终结。
其二,1930年至1936年。
这是丁玲创作的第二个重要阶段。
左联的成立感召了一大批革命作家,丁玲的创作由此发生了较为重大的转变。
顺应时代的发展、革命文学的倡导和实践,丁玲首先将创作题材转向社会革命,写作了中篇小说《韦护》(1930年)、短篇小说《一九三0年春在上海》(之一、之二)等流行的“革命+恋爱”模式化的作品。
前者叙述了从苏联留学归来的革命者韦护与热情浪漫的少女丽嘉相爱的故事,重心却在恋爱和革命活动的冲突上,面临不可解矛盾的韦护最终忍痛出走,丽嘉认清了自己的处境也决心抛弃个人情感,投身社会;后者只是将人物换成了望微和玛丽,革命与爱情矛盾的结局是两人的分道扬镳,各人去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评论的兴衰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评论的兴衰](https://img.taocdn.com/s3/m/d507d4ce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a5.png)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评论的兴衰
杨希帅
【期刊名称】《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36)002
【摘要】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自出版以来便一直受到评论界的关注.20世纪50—70年代,陈涌与冯雪峰等人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框架下,通过分析小说中两个重要人物顾涌与黑妮,发掘出小说文本的异质因素,并将这些异质因素的产生归因于丁玲思想改造的不彻底.进入新时期,赵园、严家炎等学者沿着陈涌与冯雪峰的评论继续挖掘小说中的异质因素.但是,对异质因素的评价却发生了翻转,论者大多认为异质因素的产生是丁玲坚持作家主体的表现.
【总页数】5页(P65-69)
【作者】杨希帅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太阳"·"河"·"创世"史诗--《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再解读 [J], 胡玉伟
2.革命与乡绅——《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史实考释 [J], 张均
3.《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一个村庄的土改缩影 [J], 刘瀛璐
4.丁玲土改叙事的流变与知识分子“矛盾”的改造——以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严寒的日子里》创作与修改为考察中心 [J], 徐文泰
5.丁玲土改叙事的流变与知识分子"矛盾"的改造——以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严寒的日子里》创作与修改为考察中心 [J], 徐文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当代文学中的冯雪峰——以《文艺报》为中心(一)
![当代文学中的冯雪峰——以《文艺报》为中心(一)](https://img.taocdn.com/s3/m/fed23cfcce2f0066f53322f1.png)
当代文学中的冯雪峰——以《文艺报》为中心(一)内容提要:在现代文学史中,冯雪峰是不可回避的研究对象,但“当代文学”语境中的冯雪峰,关注者不多。
本文试图以冯雪峰与《文艺报》的关系为线索,通过他在建国后的办刊理念与文化实践,通过分析左翼文学的内部差异,试图清理和总结左翼思想中的社会主义经验。
一杂文变迁与栏目兴衰1951年11月,中国文联派冯雪峰率领《文艺报》编辑陈企霞等人访问苏联,此行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学习“先进的苏联文学经验”,回国后,冯雪峰便从上海调到了北京,担任《文艺报》主编,此前在上海,文化界的领导人是当年被鲁迅称为“四条汉子”中的夏衍,他和彼此思想和理论有点接近的胡风一样,处于边缘位置,主要整理和注释《鲁迅全集》,此外就是和唐在上海筹备一个新杂志——《文艺新地》。
其实,对于建国后冯雪峰的职务安排,中央也颇费脑筋。
他的身份本身就复杂,作为党和鲁迅的联系人,雪峰做过重大贡献;参加过长征;也蹲过集中营;但作为革命的领导者,却摆脱不掉一个“湖畔诗人”的冲动和率直,1937年与中央领导(博古)因思想分歧发生争吵,一气之下“回乡写作”。
由于他在党内的资历,解放后不久,周总理指示出版总署署长胡愈之,让冯雪峰担任一个出版社社长,但“级别要比其他出版社高点,工资要高一点,要给他一辆私人用小汽车”。
对于调他来北京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冯雪峰并不情愿,一是和周扬有旧怨,如今周扬已是国家的文化领导人,其次,冯雪峰对行政工作也没有兴趣,如他自己所说,只想干一点“具体的文化工作”,“走单单做一个作家的道路”1]。
因为在他看来,“文艺上的地位不被承认,党内就不会有地位”2]。
此时正值1951年全国整风运动,由于思想不足,丁玲主编的《文艺报》引起了主管部门的不满。
冯雪峰成了合适的主编人选,可是对于《文艺报》的“行政工作”,冯雪峰没有丝毫的抵触,正如丁玲在检讨《文艺报》错误时交代,“我们都喜欢办刊物”3],并一再推荐说,“我觉得我编《文艺报》不合适,我不是搞理论的”,“冯雪峰编《文艺报》比我好”4]。
论冯雪峰的文学观念
![论冯雪峰的文学观念](https://img.taocdn.com/s3/m/659dc93f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e9.png)
论冯雪峰的文学观念冯雪峰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和民主主义战士,他生活在辛亥革命以后,这时候中国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革命,要么保守。
他选择了革命,但他对共产主义抱有怀疑态度。
因此,我认为他是一位反对党、反对社会主义的。
同时,他也是一位热爱祖国的作家。
由于冯雪峰的政治观点和思想,他只能成为一名悲剧人物。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共产主义信念。
冯雪峰的历史局限性以及不足之处就更加突出。
冯雪峰的人格魅力非常吸引我,他的语言风格深深地吸引了我。
他的文学观点分析如下:(一)重视情感。
他的散文创作就像一条主线,串联起冯雪峰的精神成长过程。
虽然,这些作品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但他并没有忽略现实生活的积极意义,充满激情地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体现了作家积极的入世的思想倾向。
例如,《沉吟》、《桃李》等。
他的诗歌抒发真挚的感情,也为青年学子们树立榜样,不过其中也蕴含着颓废、消沉的思想。
(二)文化传承。
他主张从文化传统中吸取养料,使作品显得厚重,特别是《山中杂记》、《读碑随笔》。
他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命运,爱憎分明,充满强烈的忧患意识。
当时的中国处于积弱积贫、民族矛盾尖锐复杂的局面,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冯雪峰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这段屈辱的历史,却能够感同身受。
“国民革命是‘小家’而共产主义是‘大家’,革命时期是短暂的,但文化是永恒的”,“革命的意义并不在于掌握政权,而在于使革命者更好的领悟文化传统,避免中国文化‘日薄西山’的衰落。
”他的这些见解是有积极意义的,中国不能一味推崇暴力革命,这种革命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文化的断裂。
(三)意境创造。
《荷塘月色》、《黄昏》,营造出一种淡雅的氛围,这与作者怀才不遇的悲伤情绪和其所处的独特环境有关。
作者既重视写实,又追求幻觉,常常通过人物心灵的闪现来表达自己的意象,以实衬虚,从而创造出真切感人的艺术境界。
例如《秋夜》,画面是虚构的,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把广寒宫描绘得如同仙境,那里不仅空旷寂静,而且变幻莫测,将抽象的事物转化成可以感触的实在,给人以朦胧美感。
论冯雪峰的文学观念
![论冯雪峰的文学观念](https://img.taocdn.com/s3/m/8e5740a8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25.png)
论冯雪峰的文学观念冯雪峰作为近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实践者,其文学观念始终备受瞩目。
他的文学理论,既体现了当时的现实环境,也反映浓厚的诗人情怀,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高度评价。
本文以《论冯雪峰的文学观念》为标题,通过对其文学观念的深入解析,探究其文学思想的特色及影响,以期对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一、现实生活观冯雪峰高度重视文学创作与实际生活的关系,认为文学作品必须要有历史和生活的背景,作家要关注社会现实,写出文学真实性。
所以,他在许多作品中坚持立足现实、回归实际生活的原则,加强对实际情况的描述,增强文学之真实性,使他的文学作品更加具体、鲜明、活泼。
例如,《冲锋》就是一部以军营生活为基础,真实地将抗战士气概的文学作品。
二、歌颂抗战者的精神状态冯雪峰的文学作品大多歌颂抗战者的正义事业和抗战勇士的英勇气概,展现他们忠贞不渝的信念和坚强的胆识,动人心魄。
例如,在《完败》中,冯雪峰展现了一群孤独而无畏的抗战勇士们在抗日战场上生死斗争的精神状态。
结合现实,冯雪峰把抗战的艰难历程描绘得栩栩如生,令人动容。
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实践,更表达了他对抗战者的崇高的崇敬和敬意。
三、青春期的生活体验冯雪峰不仅写当时的历史实践,也记录了青春期的生活体验。
冯雪峰描写少男少女们在现实世界中充满活力的成长过程,深刻把握了青春年少时,感情、情感及内心世界的变化。
例如,《灯火辉煌》就描写了一群少男少女受战争与时代变迁的影响,流转着心灵的激情与挣扎,最终感受着来自无常的时代的孤独。
四、追求散文精神冯雪峰注重文学的情感表达,以充分的文学气质展示出历史的真实,追求以散文形式表达社会观点与文学意义的“精神书”。
他认为文学的精神不仅体现在文字的意义上,而且体现在文字的艺术表现上,所以他在作品中着力建立文学理论,追求文学的理性与美学效果,从而表达出现实及其深刻意义。
五、文学影响冯雪峰作为近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实践者,其文学理论和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得到了众多读者的追捧。
丁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其当代反思
![丁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其当代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f2f06f6c281e53a5902ff6f.png)
丁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其当代反思文学武丁玲既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和独特创作个性的著名作家,也是中国左翼革命作家阵营的重要代表之一,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她也就经常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一个热点。
从1929年最早的一篇研究丁玲的文章算起,距今也有80年,丁玲研究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
本文把丁玲研究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建国前、建国后、新时期,并对丁玲研究中的问题和未来研究的趋向进行了思考。
一、建国前的丁玲研究(1929-1948)对于20世纪的中国文学来说,丁玲的成名几乎是一个奇迹。
她于1927年12月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处女作《梦珂》,紧接着又在该刊物上发表了其成名作和早期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她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也于1928年10月出版。
从此丁玲便名声鹊起,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现在能查寻到的最早的有关丁玲的评论文章是钱杏邨在1929年《海风周报》第1期发表的《(在黑暗中)——关于丁玲创作的考察》,但这篇文章还停留在对作家创作的简单描述上。
真正具有学术价值且值得注意的第一篇评论文章是毅真的《丁玲女士》,这篇文章主要评论了丁玲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认为这些小说“好似在死寂的文坛上,抛下了一颗炸弹一样,大家都不免为她的天才所震惊了”。
文章的敏锐之处就在于它指出了丁玲出现的意义,那就是复活了已经沉寂的文坛和“五四”文学的灵魂。
此后,随着丁玲转向左翼文学创作,写出了《韦护》、《水》、《田家冲》等一系列小说后,她已成为当时中国文坛上最引人注目的女作家,越来越多地受到评论家的关注。
钱谦吾(钱杏邨)的《丁玲》一方面比较早地注意到丁玲早期小说中思想和审美两方面所表现出的现代意识,但在另一方面又认为丁玲早期创作中表现了一种所谓世纪末的病态心理,充满了消极因素。
钱谦吾的这种评论很能代表早期某些左翼文学批评家的价值取向,机械套用前苏联的拉普理论来剪裁文学的丰富现象。
这种峻急的、简单化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从根本上否定了丁玲早期作品尤其是莎菲型女性的丰富内涵。
性、政治的转换与张力——早期普罗小说中的“革命+恋爱”模式解析
![性、政治的转换与张力——早期普罗小说中的“革命+恋爱”模式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4434308844769eae009ed90.png)
左翼文学研究性/政治的转换与张力早期普罗小说中的“革命+恋爱”模式解析贺桂梅内容提要:早期普罗小说中的“革命+恋爱”的叙事模式蕴涵着丰富的历史内涵。
这种模式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革命决定或产生了恋爱”,另一类是“为了革命而牺牲恋爱”。
前者革命成了情爱欲望的替代物,这种替代或转移隐含着“政治欲望化”的叙事形态;后者则更明确地呈现了“革命与恋爱的冲突”的内在张力,在牺牲爱情来成就革命的书写模式中,狂欢式的“恋爱”成为释放革命者利比多的场所,狂欢后的革命者抛弃恋人,成为道德“净化”的形象主体。
叙事模式中特定的历史主体———革命的“智识阶级”则在性/政治的转换与张力中表现出两难且暧昧的精神特征。
1928—1930年间,普罗小说的一种主要形态被概括为“革命+恋爱”。
这种指称包含着明确的贬义,一方面是指它作为一种文学叙事缺乏独创性,不断地复制公式化的情节模式,因此也被称为“革命+恋爱”的“公式”①。
另一方面,这种小说被作为30年代初期遭到清算的“革命的浪漫蒂克”的典型,人物的“脸谱化”、情节的“程式化”、思想描写的“标语口号化”,使得这些小说被认为“连庸俗的现实主义都没有做到”,只提供了“最肤浅、最浮面”的描写②。
因此,在30年代以来的很长时间当中,无论从“文学”标准,还是“政治”标准,“革命+恋爱”的普罗小说常常被看作一种失败的同时也是幼稚的文学形态而遭到漠视。
从“革命+恋爱”这一说法本身可以看出,这种小说的问题在于,“革命”和“恋爱”没有能够很好地整合在一起,如小说史家所说的:“对旧的批判既不透彻,对新的嬗变又写得不踏实,处处显出艺术上的‘夹生’,处处类乎解方程式时的移项换位。
”③从“艺术”的标准来看,“夹生”的叙述无疑不能算是好小说,但若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值得关注的问题则在于造就这种二元叙事的历史动力。
“革命+恋爱”的普罗小说流行的20年代后期,正是知识界主流从启蒙文化转向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转换方向”的时期,这包括文学界对无产阶级文学的提倡,太阳社和后期创造社与以鲁迅为主的语丝社论战引起的巨大思想冲击,也包括社会科学界兴起的“唯物辩证法”热潮和关于“中国社会史”的论战。
纠结于政治与文艺之间——论延安时期丁玲的文学创作
![纠结于政治与文艺之间——论延安时期丁玲的文学创作](https://img.taocdn.com/s3/m/6cf10178011ca300a6c390d6.png)
上 经历 了一个 从 初 期创 作 上 的调 整期 到 回归 “ 文 干预 现 实生 活 。正 像学 者 所 评价 的 : “ 丁玲 对解 放
艺” 传统 的过程 , 即由积极 向政 治靠拢 , 宣传抗 战 . 到 区生 活 的认 识 .在 当时可 以说 已经超 越 了社会 生 扎 根灵魂 深处 的文 艺意识 使其超 越 生活现 实 . 创 作 活 的表层 结 构 .超 越 了一 个 真挚 的歌 颂 生 活 的层
之间, 一 直努 力在 探 索两 者之 间 的结合
本
收稿 E l 期: 2 0 1 3 . 1 2 . 0 2 基金项 目: 国 家社 科 基 金 项 目f 1 2 B Z W0 9 0 )  ̄
作者简介 : 徐元 绍( 1 9 7 8 一) , 男, 山 东 费县 人 , 临 沂 大 学讲 师 。研 究 方 向 : 中国现 当代 文 学 思潮 。
摘 要 : 政 治与文艺的纠结. 这 一 反 映 中 国现 当代 文 学发 展 进 程 中现 代 化 与 民 族化 矛 盾 冲 突 的 问题 . 直 接 影
响 了 当 时文 学的 发 展 方 向及 概 貌 作 为 典 型 个 案 。 丁玲 在 延安 时期 的文 学创 作 受 此 影 响 . 亦纠 结 于政 治 与 文 艺之 间 。这 一 方 面源 于作 家骨 子 深 处 的 五 四 文 艺 传 统 意 识 , 是 其 追 求 文 学现 代 化 的 结 果 ; 另一 方 面 . 也与“ 国家兴亡。 匹 夫有 责 ” 的 士 大 夫精 神 和 中 国共 产 党 文 艺政 策 的制 定 、 作 家主 动 归 于延 安 文 艺体 制 、 追 求 文 学 民族 化 的 努 力不 无 关系 而在 这 一 文 艺体 制 影 响 下 的 后 期 延 安 文 学 更 是 对 中国 文 学 的现 代 化 进 程 产 生 了历 史性 的影 响 关键词 : 政治 ; 文艺; 丁玲 : 延安 ; 文 学 创 作
试论冯雪峰的文学批评
![试论冯雪峰的文学批评](https://img.taocdn.com/s3/m/6afb47fce009581b6bd9ebd6.png)
试论冯雪峰的文学批评冯雪峰的文学批评,可以粗略的划为抗战前后两个阶段。
左联成立前后,他的文艺批评思想还处于形成期,对文艺自身的规律重视不够,带有一定的机械论倾向。
抗战以后,他的文学批评已臻于成熟,对现实主义的理解更为深入,更加注重艺术的内部规律,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成熟的批评体系。
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分析、揭示冯雪峰文学批评的发展过程及其批评体系中各基本范畴的内涵和逻辑联系,并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情况和艺术状况,作些尝试性的评价。
文学批评的标准冯雪峰文学批评的标准:政治价值和艺术价值。
政治性和艺术性。
这两个标准的关系,实质上是政治和文学的关系在作品上的体现。
?年代初,他在《讽刺文学与社会改革》一文中,第一次直接涉及了“艺术的价值”这一问题,他把讽刺文学看作“政治的文学”、“最尖利的阶级斗争文学之一”,认为其价值“以政治的价值为主”。
这里,“为主”的“政治价值”是内含于“艺术的价值”的构成中确定自身品级的方面、因素。
显然是有道理的。
但是到他批评“第三种文学”的理论倾向,涉及到艺术价值和政治价值的关系时,在这一问题上就有所偏颇。
他否定了艺术价值的独立存在,认为艺术价值和政治价值不能并立,前者“归根结底,它是一个政治的价值”。
冯雪峰这种价值观,显然是与这一时期他对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的理解分不开的。
既然文艺自身尚处于从属、依附的地位,它的价值(当然是艺术价值)也就实质上被消融于“政治价值”中了。
尽管应当承认,但是这种价值观在促进文学内容的更新以及反对“非政治”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观念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也必然看到,片面强调作品政治价值的价值观,不论主观意愿怎样,必将导致无视甚至抹煞艺术价值的倾向。
首先,从理论上突破这种片面的价值观念的,是冯雪峰在抗战时期所写的《形式问题杂谈》一文。
在该文中他肯定了形式的相对独立价值,实践上也就肯定了艺术价值的相对独立性。
当然,其重心自然倾斜在政治价值方面。
在他看来,“思想力越大,历史性越明确,则这艺术的价值越高”。
冯雪峰文艺批评简论
![冯雪峰文艺批评简论](https://img.taocdn.com/s3/m/9f68d6c7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db.png)
冯雪峰文艺批评简论
吴隐林
【期刊名称】《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27)004
【摘要】冯雪峰在建国后8年多的时间里,将主要精力投到文学批评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勇于面对和回答文坛中出现的各种新的重大而复杂的问题,注意对作家作品进行细致而客观的分析.在分析作品的思想价值时,也注重从艺术上去区别其优劣.他乐于发现新人、奖掖后进,也敢于批评错误、指出缺点.他对鲁迅生平及作品的评价中肯而有说服力.其文艺批评的思想资源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现实主义是他文艺批评的标尺.
【总页数】4页(P31-34)
【作者】吴隐林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中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206
【相关文献】
1.冯雪峰文艺批评中的政治元素 [J], 杨晖;窦娜娜
2.冯雪峰文艺批评的大众化语言和绘画式描写诉求 [J], 杨晖;窦娜娜
3.探索中的卓识与局限--冯雪峰三四十年代文艺批评理论概观 [J], 蔡朝辉
4.冯雪峰文艺批评的三个维度 [J], 杨晖;窦娜娜
5.论冯雪峰的文艺批评思想 [J], 朱丕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丁玲作品的研究
![丁玲作品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54ee00252ea551810a68758.png)
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理论学习、实习实践以及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处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获得青海民族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起探讨、工作的同学对本论文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毕业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毕业论文作者完全了解青海民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
特授权青海民族大学可以将毕业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并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
同意学校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指导教师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摘要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之一,丁玲的一生颇引人关注,从一个沐浴着五四个性主义光芒成长起来的青年女性到历经沧桑、暮霭沉沉之年仍坚持创作的老作家,她的名字连同她的作品一样在文艺界不断的掀起波澜,丁玲的作品大多喊出了旧时代的苦闷,并且由于她自身具有一定的生活历练,使得她的作品始终都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与支持,不论是早期的“莎菲”,还是左联时期的“丽嘉”等,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辉。
因此对于丁玲作品的研究一直以来从未间断过。
为了能够更加详实具体的对丁玲及其作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本文将针对丁玲的作品进行一个系统的研究,并以其作品的创作时间为轴,深入研究其作品的创作个性以及作品语言等,以期从中分析出丁玲创作的意图以及作品的美学意义和文学意义。
关键词:丁玲;作品;研究AbstractA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writers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Ding Ling's life is quite interesting, old writer from a shower of five four personality shine up young women to the vicissitudes, dusk is falling year still insist on writing, her name with her work a kind of literary and art circles in the continuous waves, Ding Ling works mostly out of old times, depressed, and because she has some experience, make her works are always subject to love and support the vast readers, whether early " Sophia ", or " the leftist period " and so on, are glaring unique splendor. So for the study of Ding Ling's works has never interrupted. In order to be more detailed and hav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Ding Ling and his works, concrete, this paper will study a system in Ding Ling's works, and works with the creation of the axis of time, in-depth study of its creation individuality and language,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creation of Ding Ling from the intention and works aesthetic meaning and literary significance.Keyword:Ding Ling; research work;目录引言 (5)1 丁玲作品研究 (5)1.1早期作品研究 (5)1.2延安时期作品研究 (7)1.3五十年代及以后作品研究 (7)1.4晚期作品研究 (8)2 丁玲作品创作个性的研究 (8)3 丁玲作品的语言研究 (10)4 总结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引言在丁玲出踏入文坛的时候,就引发了人们“惊为天人”的感叹,到了20世纪的30年代,丁玲大胆的笔触和酣畅淋漓的描写虽然继承了“五四”时期冰心、淑华女士等这些女作家的反叛和抗争封建专制的精神,但其笔下一些典型形象却给人更加耳目一新的感觉,并超越了冰心等“五四”女作家。
_阴沉和絮聒_中的个性坚守_丁玲散文_风雨中忆萧红_解读
![_阴沉和絮聒_中的个性坚守_丁玲散文_风雨中忆萧红_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d7c6f28c6529647d272852d6.png)
散文《风雨中忆萧红》作于1942年4月25日,是丁玲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之前继杂文《“三八”节有感》之后写下的最后一篇以个人絮语方式披露自我心迹的作品。
一个多月前,她于三八节清晨写就杂文《“三八”节有感》,因为文中既“贯注了血泪”,也“安置了我多年的苦痛”(丁玲:《文艺界对王实味应有的态度及反省》),所以表露出了极为鲜明的个性精神和女性意识。
该文在3月9日《解放日报》文艺栏发表之后,得到很多人的拥护,但也招来了许多物议。
除公开的严厉批评外,“背地里闲言碎语,叽叽喳喳”,也“可能是很多的”(丁玲:《毛主席给我们的一封信》)。
这些物议,从总的倾向上看,是群体主义对个性主义的挞伐,是政治权力对个人话语的征服。
就在这一文化语境中,丁玲写就了这篇《风雨中忆萧红》。
从表面上看来,它是一篇写景、怀人散文;而在性质上,它毋宁说是一篇述志之作———它借助于写景、怀人,以个人絮语方式表现了个体存在的困境以及在困境中对个性的坚守,并以此在精神上对《“三八”节有感》作出了宛曲而又直截的回应。
作品对个体存在困境的揭示,是从“描写风雨”起笔的。
作者期待着“更大的风雨”、“更汹涌的河水”,这样,倒也“更能显出百物的凋谢和生长,丑陋或美丽”;但是,所见所闻却是“仿佛要来一阵骇人的风雨似的那么一块肮脏的云成天盖在头上,水声也是那么不断地哗啦哗啦在耳旁响,微微地下着一点看不见的细雨,打湿了地面,那轻柔的柳絮和蒲公英都飘舞不起而沾在泥土上了”。
在丁玲的笔下和心中,春天万物复苏、充满生机的美景不见了,为一般文人所应有的春天喜雨的情结消失了;而触目所见、充塞耳际的却是“难于忍耐”的“阴沉和絮聒”,随处所感的也都是“阴霾的气压”。
这是丁玲的眼前之景,更是丁玲的心头之景。
“阴沉”、“阴霾”等语词的一再使用,其意不仅在于提领景色之特点,更在传达她对此景的感悟以及对自我所处环境的认知。
从这一意义上说,丁玲对“水的絮聒”、“脏布似的云块”及“阴霾的气压”的描写,是对自然环境的写实,也是对社会文化环境的象征性描绘。
【doc】“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论丁玲1930年代小说创作的转型
![【doc】“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论丁玲1930年代小说创作的转型](https://img.taocdn.com/s3/m/7c724a64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c7.png)
“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论丁玲1930年代小说创作的转型东方论坛2009年第6期"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论丁玲1930年代小说创作的转型李钧(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273165)摘要:文学需要创作主体将感性与知性,个体意识与集体意识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创作出既属于时代又带有个人特征的作品.丁玲1930年代的创作转向是以牺牲感性和个体意识为代价的. 关键词:丁玲;小说创作;感性;个体意识;转型;伦理价值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110(2009)06—0062—05当文学创作以意识形态的正确与否为标准,而作品只有用社会学理论进行分析阐释才能获得意义时,那么它正在失去审美性与艺术的多义性而蜕变成一种知识教育;当作家先得到一种主题思想,然后有意识地从生活中寻找证据以创作符合某种先验理念的作品时,他(她)的作品只能是政策的图解;当一个女作家放弃性别意识而变成"政治人"的时候,她也正在失去最基本的个性.——在文学这个最需要艺术个性的领域,失去个体主体意识就失去了生命力,不仅会使文学丧失审美价值,造成伦理价值的高扬与历史价值的缺失,甚至无法为后世提供"以诗证史"的研究材料.遗憾的是,丁玲的小说创作历程就是这样的.当然,丁玲只不过是革命文学创作队伍中留下以上缺憾的众多作者之一,但基于她在既成文学史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极具悲剧意味的人生,因此,将其1930年代转型前后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仍具有重要的个案价值和文学史意义.(一)"与蒋光慈不同的是,丁玲开始写作的时候是一个忠于自己的作家,而不是一个狂热的宣传家.在她写作的第一个阶段里(1926—1929),丁玲最感兴趣的是大胆地以女性观点及自传的手法来探索生命的意义.她的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1928) 里那几篇,如《梦珂》及《莎菲女士的日记》等,都流露着一个生活在罪恶都市中的热情女郎的性苦闷与无可奈何的烦躁.很明显,由于寂寞及心情混乱,丁玲在她的日记式的小说里,把她的怨愤和绝望的情绪都发泄出来."盯让我们由此进人她的小说世界.《梦珂》口是丁玲发表的第一篇作品,也是令她一呜惊人的小说."红鼻子老师"欺负女模特,梦珂仗义执言却招致"红鼻子"的寻衅污蔑,梦珂负气离开学校回到寄宿的姑母家.全家人对她呵护备至,二表哥晓淞和他的朋友澹明一起向梦珂以起"爱情攻势".尤其表哥的热情让梦珂脸红心跳,她全然不知道晓淞这位情场老手时时"得意的称许起自己的智慧,自己审美的方法,并深深的玩味那被自己感动的那颗处女的心.这欣赏,这趣味,都是一种'时尚'的,细腻的享乐".梦珂渐渐发现了这个大家庭里的丑恶,比如大表嫂"温柔,蕴藉的心性"无法阻止大表哥的寻花冶游,以致表嫂感到"嫁人就是卖淫",甚至觉得"一个妓女也比我好!也值得我去羡慕!"作品于此揭示了这个表面一团和气的大家庭"杀人于无形"的丑恶.而直接伤害梦珂的却是晓淞的虚伪:澹明带梦珂去一家宾馆,让她目睹了晓淞与一位太太的鬼混.梦珂伤心不已,晚上独自在花园伤心饮泣,没想到收稿日期:2009-05—27作者简介:李钧(1969一),男,山东齐河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20世纪中国文学与思想史研究.62表哥与澹明也来到花园,通过他们的对话才知道,他们都是在玩弄她.绝望的梦珂离开姑母家,在金钱不济时报考了"圆月剧社"并成为女明星……也许是受到沈从文的影响,《梦珂》通过一个纯洁少女的遭际揭示都市的罪恶:梦珂回忆故乡酉阳的生活,充满美好记忆和浪漫温情;与乡村相比,都市充满欺骗,虚伪和假道学,甚至不容梦珂保持一点良心,主持一点点正义.都市使她走向歧路:先在姑母家学会了挥金如土而全然忘了父亲的艰辛,然后感情受亵渎而离家出走并步人乌烟瘴气的演艺界成为艺人.丁玲对梦珂在姑母家生活的描写明显受《红楼梦》影响,梦珂小心处事的样子极像林黛玉.小说的文字与表现手法虽显幼稚,却已显示出丁玲成为优秀作家的潜质.当时的评论家说:"女作家丁玲的出现于文坛上,乃是一九二八年前后的事,她的第一篇小说《梦珂》一发表就惊骇了世人的耳目,而被许为新人,接着不时地,有新作发表,作风是时常地变换,而每个变换,却像给这个社会投下了一颗炸弹."l3她扔出的一颗重磅炸弹无疑是《莎菲女士的日记》,l4作品透彻地描画了一个女性的恋爱心理,在当时就广受注目,以致"一说起《小说月报》,你会想起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等几篇吧.是的,这是值得注意的,作者可是中国第一位女作家."l5《莎菲女士的日记》使日记体心理主义小说一时成为流行文体.文学史对此作品评论较多,在此不多述.随后的《阿毛姑娘》是与《梦珂》相似的城乡对立题材,只不过这次是从乡村写到城市,而不是从城市带着"乡愁"回昧乡村生活.阿毛生活在偏远山区,与父亲相依为命.姑姑做媒把阿毛嫁到了西湖边的一户人家.婆家的一切都比父亲家好,因此她很满足.阿毛悲剧命运的转折开始于好奇心促动下的一次进城游历,她看到了城里女人的幸福,也发现婆家的院落只不过是一片豪华别墅包围中的几间破木房,于是她开始想:为什么同样是女人,命运却有天壤之别.不久,左邻的别墅搬来一对"美夫妇",右邻别墅里的一对更恩爱,这都让她心生羡慕;而"三姐"嫁给一个城里军官作小妾后的变化更激起了阿毛对幸福的热望.她把希望寄托在丈夫身上,但丈夫只不过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不可能给她向往的生活.机会来了,城里一所学校招人体模特,阿毛把当模特看作改变命运的机会,但婆婆不肯,丈夫还动手打了她.于是她陷入绝望并一天天瘦弱下去.直到有一天右邻别墅里的女人因肺病去世,阿毛才明白:幸福会随着死亡而散去.而左邻别墅里的那个"美夫人"的忧郁琴声则证明那个女人其实并不幸福. 阿毛顿悟:世上根本没有真正的幸福,活着也没有意义.于是她吞火柴头自杀……小说对阿毛向往幸福而最终悟透人生的心理过程进行了细致描写, 使这部短篇具有了极大的阐释空间,也表现了丁玲在人物心理刻画方面的天赋.这个城乡对峙的故事如同寓言一般告诉人们:城市,等于欲望;欲望,等于死亡.小说将"城市=欲望=罪恶:死亡"这一串象征意群的隐喻I生推到了极致,让人产生一种虚无的恐惧.虽然作者将一个目不识丁的乡下姑娘描画成了哲学家般深沉的思想者,似乎与她的身份不符,但是人们在阅读过程中完全忘记了这一点,反而沉入到对人生荒诞感的思索之中.短小的《庆云里的一问小房里》通过到城市做妓女的阿英姑娘的道德沦丧,反映了城市的糜烂.阿英最初还想嫁给淳朴的陈阿三,"同他安安静静地在家乡过一生",可她又知道陈阿三"不是个可以拿得出钱赎她的人",而且"那是什么生活, 一个种田的人,能养得起一个老婆吗?纵是,他愿拼了夜晚当白天,而那寂寞耿耿的长天和黑夜,她一人如何过?"已经没有羞耻感的阿英觉得:说缺少一个丈夫,然而她夜夜并不虚过呀!而且这只有更觉得有趣的……她什么事都可以不做,除了陪男人睡,但这事并不难,她很惯于这个了.她不会害羞,当她赔着笑脸去拉每位不认识的人时.她现在是怕过她从前曾有过,又曾渴望过的一个安分的妇人的生活如果把这篇小说与沈从文的《丈夫》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丁玲绝没有沈从文的脉脉温情,她是一个极端化的小说家,这种个性使她的小说更透辟深入,也注定她不会像沈从文那样优雅从容.在我看来,丁玲短篇小说中手法最圆熟的要数那篇很少被人提及的《过年》.【8小说写卜居舅舅家的八岁女孩小菡过年前后的心理变化.就要过小年了,但是带着弟弟在学校教书的妈妈还没回来,小菡为此食不下咽.正在此时,母亲回来了.丁玲将这一场景描写得生动而传神:一个声音突如其来,这声音救了她.这声音从腰门边传来,充满了喜悦.柔嫩的音波组成两个可爱的字:63"姊姊!"于是空气全变更了.……她狂乱地跳下来,从风门边冲到天井里去.在廊上她看见她妈了.穿的黑呢衣,手携着弟弟;她扑拢去,她只叫得一声:"妈!"不知为什么,眼泪却涌出来了,她怕妈骂她又哭,隐忍着,又笑着,便去抱弟弟,弟弟也来抱她.她看见了妈给她的笑容.妈也喊了她一声:"小菡!"她快乐得全身都发痛了.一连串的动作将一个孩子激动兴奋的心情刻划得恰到好处,读者也会由衷地发出会心的微笑.但小菡很快就感觉到"这年并不属于她",因为她与弟弟"有服".小说只轻轻一笔点到为止地写出小菡家庭的变故.快乐的假期很快过去,新学期即将来临,小菡又要与妈妈和弟弟分开了:"她恨不能把13子拉回来,再过一次年!"分别前的晚上, 她以肚痛为由得以睡在母亲脚边,"她用手摸着妈的脚",因幸福而哭泣.《过年》是丁玲小说中最蕴藉的一篇,可谓艺术探索中少有的佳作:无论是父亲的去世,母亲心情的压抑,还是小菡心灵的伤痛,作者均未做正面描写,但孩子体会到的"这年并不属于她"以及妈妈的一句"你再哭时,妈也会哭起来呢",却是人间最沉痛之语.这是符合中国传统的"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的.以上所举的例子都是丁玲用"心"写作,刻画人物心理,透视人物灵魂的心理主义小说,这是属于她自己的创作,甚至可以说她正在无意中创造一种新型的小说学.从最初完全靠灵感写作到自觉进入手法和文体艺术探索,丁玲的成熟速度之快令人吃惊.但是在胡也频,冯雪峰等人影响下, 丁玲却走出了自我而走向了普罗文学.(二)沈从文后来这样谈起丁玲与胡也频的转向:"革命事业在知识分子的工作中,需要理智的机会似乎比需要感情的机会更多,两人的信仰惟建立于租界地内视听所及以及其他某方面难于置信的报告统计文件中,真使人为他们发愁以外还稍稍觉得可怜可悯.……我把因环境不同,一个信仰一点主张所引起的不同事件告给她,且指明身在租界既不认识历史又不明了空间的作家们,讨论大众文学的效率,与大众文学的形式,以及由文学而运输某种思想于异地青年诸问题,如何昧于事实情形中徒然努力.且在这种昧于事实情形中,作着种种糟蹋青年,妨碍社会自然进步的决定,具64有伟大眼光的共产党,尤不可不加纠正."【9KP90)但是丁玲不仅没听沈从文劝说,反而几乎与之反目成仇.n0】(在转变期创作的《一九三.年春上海(一)》中,丁玲设计了若泉,子彬和美琳这三个人物,似乎代表胡也频,沈从文和丁玲.若泉认为,过去"我们只做了一桩害人的事,我们将这些青年拖到我们的旧路上来了.一些感伤主义,个人主义,没有出路的牢骚和悲哀!……他们的出路在哪里,只能一天一天更深地掉在自己的愤懑里,认不清社会与各种苦痛的关系,他们纵能将文字训练好,写一点文章和诗词,得几句老作家的赞赏,你说,这于他们有什么益?这于社会有什么益?所以我现在对于文章这东西,我个人是愿意放弃了,而对于我们的一些同行,我希望都能注意一点,变一个方向,虽说眼前难有希望产生成功的作品,不过或许有一点意义,在将来的文学历史上." 因此他"希望能从这知识阶级运动跳到工人运动的区域里去".而子彬化名"辛"在《流星》上发表《我们文坛上的另一种运动》,似乎也是影射沈从文是追随《新月》的"绅士".小说最后,美琳给子彬留下一封信"随着大众跑了".从《一九三.年春上海(一)》开始,丁玲进入了革命文学创作阶段.在随后的创作中,丁玲13益走向社会大舞台,写作越来越公式化.《一九三.年春上海(二)》n开始了典型的"革命+恋爱"式写作:望微以革命为重,他娇艳的情人玛丽因此与他产生了矛盾并投入别人怀抱,而望微则在纪念五卅运动的游行中被警察逮捕.长篇小说《韦护》也是一部"革命+恋爱"的小说,只不过最后丽嘉有所觉悟:"唉,什么爱情,一切都过去了.好,我现在一切都听凭你.我们好好的做点事业出来吧."《田家冲》口中的"三小姐"已开始走向农村,丁玲从此实现了创作题材的重大转变.《水》H】以1931年16省水灾为题材,表现了灾民同洪水和饥饿搏斗,与官绅斗争并觉悟的过程.小说一发表就被看作是"新的写实主义"创作的重要收获: 《水》所以引起读者的赞成,无疑义的是在:第一,作者取用了重要的巨大的现实的题材.……最主要的还在:第二,在现象的分析上,显示作者对于阶级斗争的正确的坚定的理解.第三,作者有了新的描写方法;在《水》里,不是一个或二个的主人公,而是一大群的大众,不是个人的心理的分析,而是集体的行动的开展(这二点,当然和题材有关系的),它的人物不是孤立的,固定的,而是全体中相互影响的,发展的.茅盾后来也说:"这篇小说的意义是很重大的.不论在丁玲个人,或文坛全体,这都表示了过去的'革命与恋爱'的公式已经被清算."Ilq但事实上,《水》的人物形象面目模糊不清,毫无个性,他们变成了符号与传声筒,他们在读者遗忘的逝川中,他们就像雨消失在水中一样没有留下任何痕迹.造成这种缺陷的原因正如沈从文所说,是由于作者力图去表现她不熟悉的题材.在这种情形下必然会造成一些材料堆积,主观臆想和平面化写作等缺憾.《奔》口写张大憨子,王阿三,乔老三,老龙,李祥林,小刘等在乡下无法生存,于是每人借贷两个大洋作盘缠到上海找工作.这两元钱是一斗米的价钱,但放贷的地主孙二疤子要他们春天偿还三石谷.他们到上海后投奔张大憨子的姐夫,然而姐夫早就被每天14小时的劳作拖垮,姐姐则在罢工中摔了一跤而小产,卧在床上奄奄一息,瘦得"像个女巫一样",穷得连一个夹猪油的烧饼也吃不起,不久死去.他们羡慕着工人,而工人们却受着资本家敲骨吸髓的压榨,有的人只好靠注射吗啡来提精神.于是工人们计划团结来罢工:"坐在这里喊是没有用的,就是杀死几个厂长也还没有用,现在应该要让工人个个都明白,齐心起来站在一块拼命,所以要提条件,还不许开除工人……"小说反映了1930年代城乡经济的破产与凋敝,也力图说明工人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先锋队而农民是革命的同盟军.但所用的素材却多是臆想虚构,所以难以生动感人,并且作者有意尝试创作"大众文艺",因此无论文采还是结构手法都退向浅显易懂和平面化.丁玲此时的小说与初期小说创作已判若两人.季羡林这样表达他对丁玲转型的惋惜:"在这里,很奇怪的,我想到扑火的蛾子.……她所描写的第四阶级只是她自己幻想的结果,……你可以用一个印度人去想象北冰洋来比拟,这个印度人会把棕榈栽在冰山上(当然是在想象中),他会骑着象赤着身子过雪的山……"Il8】(三)促使丁玲发生创作转向的,除了时代的原因外,还有两个关键人物,即胡也频和冯雪峰.胡也频与丁玲早期都曾受到无政府主义的影响,在1929年到1931年间胡也频发生左转,投身到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去.作为胡也频的伴侣,丁玲没有听从好友沈从文的劝告,夫唱妇随地走向了革命.问题是冯雪峰的出现对丁玲起了更重要的促动作用.甚至是胡,丁,沈还在北京的时候,丁玲就已经爱上了冯雪峰.她将这情感告诉过易嘉(瞿秋白),昭(陈学昭),冯乃超和姚蓬子.这一点可以从丁玲"失踪"后公开的《不算情话》中得到证实.她在信中说:"在和也频的许多接吻中,我常常想着要有一个是你就好了.我常常想能再睡在你怀里一次,你的手放在我心上.我尤其当有着月亮的夜晚,我在那些大树的林中走着,我睡在石栏上,从叶子中去望着星星,我的心跑到很远很远,一种完全空空的境界,那里只有你的幻影, '唉,怎么得再来一个会晤呢,我要见他,只要一分钟就够了.'这种念头常常抓住我,唉,XX!为什么你不来一趟!你是爱我的,你不必赖……"口从这信中我们可以相信这爱是真诚的,只是因为冯雪峰已结婚,加之理性的克制,才没有逸出"革命同志"的关系.姚蓬子为《丁玲选集》所做的序也可以证明这一点[20]o我们有理由相信,正是有了冯雪峰的情感支持,丁玲才没有在胡也频去世后倒下去,而是更坚定地走向了革命:一方面是胡也频的遗志,另一方面不排除冯雪峰的鼓励.丁玲1933至1936年幽居南京期间的创作远没有抒张个性,在艺术上也没有新突破.1936年秋天,这位勇敢的女性,杨开慧烈士的同学,带着宋庆龄赠送的350元钱,冲破重重阻挠于11月到达陕北保安,毛泽东设宴款待并挥毫题词:"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2U"'丁玲十分感动,她认真调研并试图开始新的创作.写于1937年4月的《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具有高昂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那个无名的少年红军以及东北军官兵都变成了符号,小说表达的真正主题是:统一抗战乃是全国人民共同的愿望,而共产党是最主张抗日的政党……至此,丁玲在1930年代的创作转型全面完成.如果她后来没有写出《在医院中》和《我在霞村的时候》,那么人们在小说创作中可能再也看不到一个女性主义的,感性的丁玲了.在1949年以后的各种运动中,丁玲受尽磨难,的确令人同情.她也自觉地改造成了"政治人",从北大荒归来后写作的"小说"《杜晚香》只不过是一篇完全按意识形态要求写成的长篇人物通讯,削平了心灵深度,主人公成为政策的注脚.丁玲以这样一份试卷总结一生的创作,让期待已久的读者大失所望.从都市到农村,从耽于内心到改造世界,从感性到知性,从个人到集体,从人性到阶级性和党性, 65从女性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由亭子间,四合院到社会大舞台……这是一条多么正确的路呀,一条"知识分子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金光大道.但对于艺术来说,这可能是一条曲折的路:艺术需要开掘人性的深度,广度是不能代替深度的;就像宝藏深藏在大地之下,你纵使走遍千山万水而不向纵深处掘进也不可能得到那宝藏一样.丁玲走上了"广阔的路"以后,由于对人性深度开掘的欠缺,使她的创作步步行至枯竭.参考文献:【l】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I.刘绍铭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丁玲.梦珂[J】小说月报,1927,(12).【31t淑明.丁玲女士的创作过程[J].现代,1934,(6).【4]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J】.小说月报,1928,(2).[5】克川.十年来中国的文坛[JJ.文艺月刊,1930,(1o).【6】丁玲.阿毛姑娘【J】小说月报,1928,(7).[7】丁玲.庆云里的一间小房里【J】.红黑,1929,(1).【8】丁玲.过年fJ].红黑,1929,(2).f9]沈从文.记丁玲续集.引自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刘绍铭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O]袁良骏.丁玲:不解的恩怨和谜团硼.粤海风,2001,(3).【11】丁玲.一九三.年春上海(一)fJ1.小说月报,1930,(9).【12]T玲.一九三.年春上海(二)【J].,J,说月报,1930,(11一lZ).【l3】丁玲.田家冲fJ】.,j,说月报,1931,(7).【141T玲.水【J】.北斗,1931,(9—10).【l5]冯雪峰.关于新的小说的诞生——评丁玲的《水》【J】.北斗,1932,(1).【16]茅盾.女作家丁玲[J].文艺月报,1933,(7).【171T玲.奔[Jj.现代,1933,(5).【18悸羡林.夜会【JJ.文学季刊,1934,(1).【19]丁玲.不算情话『J].文学,1933,(9).[201~蓬子.《丁玲选集》序【A].丁玲选集【M】,上海:天马书店,1934.【21]毛泽东.毛泽东诗词集[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6.责任编辑:冯济平OnDingLing'STransformationinFictionCreationinthe1930sLIJun(CollegeofLiberalArts,QufuNormalUniversity,Qufu273165,China)Abstract:Onlywhensensibilityiscombinedwithintellectuality,individualconsciousnessw ithcollectiveconsciousness,callawritercreateworksendowedwiththecharacteristicsoftheeraandhisow n.DingLing'SshiRinthe1930swasatthepriceofsacrificingsensibilityandindividualconsciousness. Keywords:DingLing;fictioncreation;individualconsciousness;transformation;ethicvalu e。
浅析政治的偏执与艺术的探求――冯雪峰的文艺与政治观及其批评实践
![浅析政治的偏执与艺术的探求――冯雪峰的文艺与政治观及其批评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b599b39b27284b73f3425092.png)
浅析政治的偏执与艺术的探求――冯雪峰的文艺与政治观及其批评实践论文摘要:作为20世纪杰出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家,冯雪峰对新文学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历史发展到今天,重估冯雪峰的文艺思想是必要的.但对其文艺与政治观的剖析尤其显得必要,它是冯雪峰文艺理论的深层结构和核心内容。
冯雪峰虽然侧重于文艺为政治这一方面,但是始终坚持文艺与政治辩证统一;文艺、政治、生活三者本质同一,他的一系列的批评实践鲜明地表达他的这种文艺政治观。
论文关键词:冯雪峰;文艺、政治和生活;本质同一冯雪峰(1903~1976),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译介者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评家,同时又是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和党的文艺领导人。
作为一名成长于中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艺家,紧张激烈的革命环境是其理论的基本生存状态,救亡图存的时代使命构成其文艺理论的主线,而其中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认识和阐述直接决定了他文艺理论批评的品质和指向。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可以说是文艺理论的重要问题,也是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创作界和文艺理论界长期争论的话题,更是冯雪峰文艺理论批评的关键性范畴,它是冯雪峰文艺理论批评的深层结构与核心内容,因此,只有对冯雪峰的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做出深入的分析和恰当的评估之后,我们才能全面清晰地把握冯雪峰的文艺思想。
冯雪峰对二者关系的认识,主要呈现出两个特点:有一个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虽然侧重于文艺为政治这一方面,但是始终坚持文艺与政治辩证统一;文艺、政治、生活三者本质同一,他的一系列的批评实践鲜明地表达他的这种文艺政治观。
一、文艺与政治关系认识的嬗变“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于时序”(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文学发展是依赖于时代发展,并受其制约的。
在冯雪峰的时代,救亡图存是最大的主题,其最大的政治就是争取民族革命的胜利和将人民的民主解放斗争进行到底。
这种大的时代氛围制约着那些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文学批评家们的思考角度和理论走向,文艺为革命服务是他们的必然选择。
丁玲和冯雪峰:变革与追踪
![丁玲和冯雪峰:变革与追踪](https://img.taocdn.com/s3/m/46c53346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5f.png)
丁玲和冯雪峰:变革与追踪
耿宝强
【期刊名称】《关东学刊》
【年(卷),期】2016(000)011
【摘要】丁玲创作的几度变化,和冯雪峰的及时、准确的评价与适时、睿智的指引,不无关系.对丁玲创作变革的追踪,又促使冯雪峰更深入地思考文学与政治、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成长为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家.这终身的唱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非常美丽的一页.
【总页数】8页(P114-121)
【作者】耿宝强
【作者单位】滨州学院人文学院滨州 25660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反右运动中“丁玲、冯雪峰一案”的再审视 [J], 陈为
2.个性话语与革命话语的兼容与悖离——兼论丁玲小说《水》及冯雪峰《关于新的小说的诞生》对之的批评 [J], 赵永刚;
3.个性话语与革命话语的兼容与悖离——兼论丁玲小说《水》及冯雪峰《关于新的小说的诞生》对之的批评 [J], 赵永刚
4.丁玲和冯雪峰:变革与追踪 [J], 耿宝强
5.爱,穿越苍凉——丁玲与冯雪峰的爱情往事 [J], 李美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雪峰文艺政治观的嬗变——从其对丁玲作品的评价中考察作者:冯阳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9期摘要:冯雪峰对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认识经历了由机械的政治功用论发展到辩证的文艺功能观的过程,这主要见于他为丁玲写的三篇评论文章:20 世纪30 年代的《关于新的小说的诞生——评丁玲的〈水〉》强调文学的政治性;20 世纪40 年代的《从〈梦珂〉到〈夜〉——〈丁玲文集〉后记》不忘文学的艺术性;20 世纪50 年代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我们文学发展上的意义》。
关键词:冯雪峰文艺政治引言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一直是文艺理论中的重要问题,也是20 世纪中国文学史界、批评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更是冯雪峰文艺理论中的关键性范畴,它是串联起冯雪峰整个文艺思想的一根主线,因此,只有深入研究冯雪峰的文艺与政治关系的相关论述,我们才能全面清晰地把握冯雪峰的文艺思想。
对于这两者关系的认识,冯雪峰写过大量的文章,但最为著名的还是他为丁玲写的三篇评论性文章:20 世纪30 年代的《关于新的小说的诞生——评丁玲的〈水〉》强调文学的政治性;20 世纪40 年代的《从〈梦珂〉到〈夜〉——〈丁玲文集〉后记》不忘文学的艺术性;20 世纪50 年代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我们文学发展上的意义》。
这三篇文章为我们勾勒出了冯雪峰在不同时期文艺政治观的大致状况以及它的发展脉络,是我们了解冯雪峰文艺思想的一把重要的钥匙。
一写于1932 年的《关于新的小说的诞生——评丁玲的〈水〉》可以看作是冯雪峰早期文艺政治观的反映。
在这篇文章中,冯雪峰高度评价丁玲:“作为艺术家,从观念走到唯物辩证法,从阶级观点的朦胧走到阶级斗争的正确理解,特别是从蔑视大众的,个人的英雄的捏造走到大众的伟大的力量的把握,从浪漫蒂克走向现实主义,从旧的写实主义走到新的写实主义,从静死的心理剖析走到全体中的活的个性的描写。
”这种评价显然是从阶级斗争、唯物辩证法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谈的,是以政治的角度来衡量一个作家。
而对于《水》这本小说,冯雪峰也是首先肯定了它“重要的巨大的现实题材”,这是“照出整个中国社会生活的题材”,这也是从文学对于政治、社会生活的作用的角度来把握的。
这些充满政治性的表述不仅代表着冯雪峰20 世纪30 年代对于文艺的主要观点,也是那个年代文艺风潮的体现。
1928 年至1936 年,许多左翼作家将文艺与政治的结合看作是机械的结合,将文艺为政治服务理解为文艺被动地简单地服从政治。
冯雪峰也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他在这一时期对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认识上主要的失误就在于将政治的功用当作文艺批评的唯一标准。
他在1932年发表的《关于“第三种文学”的倾向和理论》中认为:“一切时代的一切阶级的艺术行动,不过是直接间接地由当时的政治行动所决定的东西;它的客观价值的构成,就看它帮助了那当时的为现在同时也为未来的政治行动多少,把当时的客观的现实反映了多少,客观的真理把握住了多少而决定的。
”冯雪峰将文艺的价值首先归结为它对于政治的“帮助”和“益处”,然后才是反映现实与把握真理,这明显是从“文艺的政治功用”这一角度来谈文艺的。
他接着又在这篇文章中说道:“艺术价值就不能和政治的价值并立起来;归根结底,它是一个政治的价值。
”我们知道,文学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它的确是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在观念上的反映,但“反映”不代表“决定”,不能简单地说政治决定艺术,艺术的价值也不能等同于政治的价值,文学艺术所描绘出的宽广的社会生活,揭示出的复杂的人性,要比单一的政治范畴更为深厚,因此,艺术的教育、感化、启迪、熏陶的作用和价值绝对不是政治的价值所能涵盖的。
冯雪峰在20 世纪30 年代的文艺政治观点与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有关,也是他自身文艺思想不成熟的表现。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关于新的小说的诞生——评丁玲的〈水〉》这篇文章中,除了较多地从政治的角度来评价作家、作品,冯雪峰也没有完全忽视对作品的艺术性评判,比如对于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他评价道:“作者曾有意无意地将灾民群众中的一二雇农(长工),写得特别明确有强力,这是对的;但后来就没有发展了,这也是缺点。
”《水》这部小说中的人物描写确实存在这样的艺术上的不足,人物基本上全是群像的描摹,没有一个形象鲜明的主人公,而且人物形象也缺乏连贯性。
所以冯雪峰对于这一点的评价是合理的、中肯的,是站在一个作家应该如何刻画人物,如何使人物更加立体、饱满的艺术的角度来谈作品的。
但较为可惜的是,冯雪峰的这类针对小说美学的评价仅此而已,总的来讲,他的这篇写于1932 年的批评文章,代表了其早期的文艺政治观点,即偏重于作品政治思想的评论,对作品的艺术性评析不足。
二《从〈梦珂〉到〈夜〉——〈丁玲文集〉后记》是冯雪峰写于1942 年的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虽然我们依然能够看到20 世纪30 年代的文艺政治观在冯雪峰思想里的延续,比如他将丁玲的前期小说《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评价为“作品中充斥着的感伤主义、恋爱至上主义属于资产阶级没落期的厌世、颓废情绪”,并认为此时的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没有和青年的革命力量去接近,并从而追求真正的时代前进的热情和力量(人民大众的革命力量)”,而对于丁玲后期的作品他则给予高度的评价,认为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关注到人民大众的革命力量,并不断深入到人民革命的实践中去。
”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冯雪峰更多的评价是基于一种对于小说艺术性的思考,比如冯雪峰从艺术对现实对象挖掘的深度和艺术的精湛角度指出了《水》这部小说的不足,“是在以概念的向往代替了对人民大众的苦难与斗争生活的真实的肉搏及带血带肉的塑像,以站在岸上似的兴奋的热情和赞颂代替了那真正在水深火热的生死斗争中的痛苦和愤怒的感觉和感情;这样就使我们只能感到作者自己的信念和热情,而不能借这一幅巨大的群众斗争的油画心惊肉跳地被人民的力量所感动。
”他还针对小说中存在的一些非艺术性的特点给予了批评,认为“作品是有些公式化的,同时也显见出作者的生活和斗争经验都远远的不深不广”。
所以在这篇文章中,冯雪峰对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认识已不同于20 世纪30 年代的那种较为单一的“政治至上”的认识,他在强调文艺的政治性的同时,也看重文艺自身的艺术特性。
这也是冯雪峰在20 世纪40 年代文艺政治观的集中体现。
20 世纪40 年代,冯雪峰在坚持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前提下,深入探讨了文艺自身的特征以及文艺如何根据自身的特征去更好地服务于政治。
首先,冯雪峰扩大了“政治”的边界,认识到文艺和政治的联结是通过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体现的。
他在《题外的话》中认为:“政治决定文艺,根本地说社会生活和斗争决定文艺,这句话当然是真理;但这决定的过程就是两者矛盾斗争的过程,其中体验着社会本身的矛盾斗争,尤其经历着作者的自我斗争。
”在这里,冯雪峰将20 世纪30 年代所宣扬的“政治决定文艺”说改换为“社会生活和斗争决定文艺”说,这明显是将“政治”的概念扩大了,在他看来,政治并不仅仅是“权力”“国家”“政党”,等等,还有更为广泛的社会生活,他所阐释的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已经不同于他在20世纪30年代所主张的文艺与“纯政治”的功利性关系,他开始注意到了文艺与政治的距离。
其次,辩证统一地看待政治性和艺术性。
同样是在《题外的话》中,冯雪峰认为文艺作品的政治性和艺术性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必须将二者统一起来进行考察,评论文艺作品不能仅从“政治性”“艺术性”的抽象概念出发,而必须对作品“多加以社会的、思想的具体分析,并且进而去研究创作过程,即作家作品怎样从现实社会生长起来,艺术怎样从生活生长起来”。
三20 世纪50 年代,冯雪峰对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看法基本延续了20 世纪40 年代的观点,即在强调作品的政治性的同时也不忽略其艺术性,但随着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冯雪峰的文艺政治观越发表现出一种矛盾性,这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我们文学发展上的意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其实,早在《关于新的小说的诞生——评丁玲的〈水〉》《从〈梦珂〉到〈夜〉——〈丁玲文集〉后记》中,冯雪峰文艺政治观的矛盾性就有所体现,比如他在《关于新小说的诞生——评丁玲的〈水〉》中一方面肯定作者“取用了重要的巨大的现实的题材”,照出整个中国社会生活”,但另一方面又认为“《水》里面灾民的斗争没有充分地反映土地革命的影响”;在《从〈梦珂〉到〈夜〉——〈丁玲文集〉后记》中虽然批评了小说“公式化”的缺点,但是依然非常肯定小说中描绘的“人民大众的苦难与斗争生活”“水深火热的生死斗争”以及“巨大的群众斗争”的画面。
而到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我们文学发展上的意义》中,冯雪峰一方面指出“作者还没有在这本小说中带来非常成功的典型人物”,同时又高度称赞这部小说“是一部相当辉煌地反映了土地改革的、带来了一定高度的真实性、史诗似的作品。
”冯雪峰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矛盾性,原因有二:一是冯雪峰自身的多重身份造成了这种矛盾,冯雪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湖畔”诗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翻译家和批评家,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文艺领导人,所以他的身份主要有三个——诗人、文艺理论家、革命政治家。
诗人的身份带给了冯雪峰一种浪漫的气质,文艺理论家的身份又给了他一双发现艺术美的眼睛,这些都与革命政治家的身份要求,即强调革命斗争、政治理性相冲突,所以冯雪峰这样的多重身份并没有使他“光芒万丈”,反而让他陷入了一种矛盾困惑当中,他既非像周扬那种纯粹的革命政治家,又非像胡风那样纯粹的文艺工作者。
二是冯雪峰的文艺批评侧重的一直是作品思想内容与阶级的分析与评价,他认为作品即使在艺术性上有欠缺,但只要能体现现实的政治意义就还是一部成功的作品,所以,虽然冯雪峰的文艺批评实践中有对艺术性的探讨,但他并没有达到马克思文艺批评所提倡的历史与美学的统一的要求,并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美学批评,而只是把文艺批评局限于政治思想的评论。
纵观冯雪峰对丁玲作品的文艺批评,一条根本性的主线就是把文学的政治功用看得高于文学的审美价值,虽然在后期冯雪峰稍微修正了他前期的文艺政治观,将政治功能与审美功能并存,也摆脱了“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观点的束缚,但是其文艺批评中艺术性的标准相较于政治性的标准来说依然不够显著。
冯雪峰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深远的,他的批评能让我们更好地反思那段文学史,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文艺与政治的矛盾关系依然是当下困扰我们的问题并启发着我们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