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34社会学概论自考重点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1、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

2、孔德是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的人,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

3、人类理性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哲学阶段和实证阶段。

4、“秩序”和“进步”成为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

5、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

6、孔德是“社会学综合理论的创始人”。

7、社会调查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学理论的源泉。

8、涂尔干是社会学鉴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特殊的“社会事实”。

(《自杀论》)就是他用一种社会事实去解释的范例。

9、三种理想的类型:传统型权威、个人魅力型权威、法理型权威。

10、社会学起源于欧洲,最早把欧洲的社会学引入美国的是耶鲁大字教授萨姆纳,他于1876年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开设社会学课程,给学生们讲授宾塞的《社会学研究》。

11、1892年,斯莫尔应聘进芝加哥大学后,连创了三个世界社会学第一:
《1》1893年创办世界第一个社会学系。

《2》1894年与文森特合著世界第一本社会学教材《社会学研究导论》。

《3》1895年创办世界第一份社会学刊物《美国社会学杂志》。

12、欧洲在战后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1》首先,社会学的研究重心转向现实社会。

《2》其次,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多样化。

《3》再次,社会学的理论研究也趋向多元化。

13、19世纪末20世纪初救国维新,向西方学的背景下,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

14、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传入时期(1891-1911)成长时期(1912-1927)建设时期(1928-1952)恢复重建时期(1979——)
15、第36届世界社会学大会2004
年7月在中国召开,大会主题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变迁”这标志着中国社会学正在走向世界,世界社会学也开始关注中国社会学的发展。

第二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社会学这个词是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有奥古斯.孔德首先在<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提出的.
2:齐美尔的观点:社会学是研发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3:社会学是一门实证性的社会科学,其特征是:
(1)整体性(最其本的特点) (2)综合性 (3)实证性 (4)应用性
4:社会学的功能:
一,研究功能:1:描述性功能2:解
释性功能3:预测性功能4:规范性功能
二,教育功能:1:帮助人们自觉的完成社会化. 2:帮助人们合理选择.
三,社会管理功能1:建立规范2:提
供模式3:反馈信息
四,社会批评功能
5:社会学实证研究的一般程序:
一,筹划阶段
第一,选题
第二,建立研究假设
第三,制定调查工具
第四,组织人力
第五,筹集研究经费.
二,实施阶段
三,总结阶段(总结阶段的任务是分
析资料和撰写调查报告)
6:社会学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
(一)问卷调查(属于”定量分析方
法”)
(二)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是
由马林诺夫斯基在实践中首先提出)
属于”定性分析方法”)
(三)社会实验方法(属于”定量分析
方法”)
(四)非介入性研究方法(属于定性分
析方法)可分内容分析,现存统计资
料分析,历史比较分析三类.
7:定性方法: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
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
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
分析方法.
8: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
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
一种分析方法.
9: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的区别:
(一)着重点不同
(四)学科基础不同
(二)依据不同
(五)在研究中所处的层次不同
(三)手段不同们
(六)结论表述形式不同
10: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理论观
点如下: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
的,必然的,不依他们的意志为转移
的生产关系.
11:帕森斯提出社会行动有三个要
素:1目标2:情境3:规范
12:交换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
和布劳创立的.
13:符号互动论又称象征互动论,是
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互动
过程中,主要代表人物有赫伯特.布
鲁默和欧文.戈夫曼.
第三章:社会
1:社会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
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社会是以人为主体
(二)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的生产活动
为基础.
(三)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四)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
3:社会唯名论者认为,只有个人才是
真实的存在,而社会只是一个名称,
用来方便地称呼构成社会的许多的
个人,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
式.
4:社会唯实论者也称社会实在论,和
社会唯名论者相反,它是把社会视为
超越个人的客观存在.(主要代表人
物是美国的社会学家涂尔干)
5:马克思主义主社会观:
(一)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二)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
钥匙
(三)需要是人们社会行动的动力.
(四)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
过程
(五)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科学的社
会观.
6:人格包括:价值标准,能力和气质.
7:人与社会的全部关系:1:角色人格
体系2:价值规范体系3:权力制度体
系4:行为交换体系.
8: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
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
系的总称.
9:社会结构,一般是指社会诸要素之
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
定的关系.
10:人口资源具有两重属性:自然属
性和社会属性
11:社会的基本要素:
(一)人口资源
(二)自然资源(分为1:环境资源2:
生物资源3:矿产资源)的特点:
1:首先是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2:自然资源的系统性.
3: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
(三)可持续发展
11:可持续发展,就是满足当代人的
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
力和机会构成危害的发展.
12:可持续发展的的意义:
(一)可持续发展尤其突出强调的是
发展,消除贫困是实施可持续的一项
不可缺少的条件.
(二)可持续发展把经济发展与环境
保护联系起来,并强调把环境保护作
为发展进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
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
度的客观标准之一.
(三)可持续发展强调代际之间的机
会均等,指出当代人享有的正当的环
境权力,即享有在发展中合理利用资
源和拥有清洁,安全,舒适的环境的
权利,后代人也同样享有这些权利.
(四)可持续发展强调了要改变传统
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要求人们在
生产时要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
要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
(五)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必须彻底
改变对自然界的传统态度,建立起新
的伦理道德和价值标准,不再把自然
界看作是被人类随便盘剥和利用的
对象,而应看作人类的资源和价值源
泉.
第四章:文化
1:文化的特征:1:创造性2:习得性3:
共享性4:累积性5:特殊性和共性
2:文化的构成要素:
(1)物质形态要素. (2):精神形
态要素. (3):语言符号要素.(4)社
会关系和社会组织
3:文化的结构:1:文化特质(文化特
质是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
2:文化集丛
3:文化模式.
4:文化的功能:
(一)社会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
规范整合,结构整合)
(二)社会导向功能
(三)反功能
5:最早对习俗作专门研究的是美国
社会学家萨姆纳.
6:法律的本质是统治阶级意志,是最
具有强制力的社会行为的规范.
7:法律的特征:1公正性2:强制性.
8:法律的社会功能:1:惩罚功能2:
威慑功能3:教育功能.
9:对神圣的信仰是宗教的中心特征.
10宗教的正向功能有:
(一)促进社会团结,维持社会秩序.
(二)振奋民众精神,促进社会发展
(三)寻求生活意义,为个人提供精神
安慰.
11:文化传播有媒体,最原始,最基本
的媒体是人.
第五章:社会化
1:所谓社会化:就是对个人文化教化
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并能动调适
相统一的社会过程.
2:社会化的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理
解:
(一)在时间上,社会化涉及到人生发
展的全过程
(二)在内容上,社会化关注到个人作
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内

(三)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
以及社会化结果的社会性.
3:社会化的功能:1:文化传承功能,2:
社会稳定功能,3:个体完善功能.
4: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生活技能的社
会化,价值观念社会化,政治社会化,
行为社会化,角色社会化
5:社会化的类型:1基本社会化 2:
继续社会化 3:再社会化 4:正向社
会化和反向社会化.
6:我国社会化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
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
要的新人.
7:社会化的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
面:
(一)是生物因素,即个人由上代为下
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
的特殊遗传素质.
(二)是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伙
伴群体,工作单位,社区和大众传媒
等影响个人社会化的全部社会环境.
(三)是社会实践,主要表现为观察学
习,角色扮演,知识积累等环节.
第六章:社会互动
1:社会互动就是人们对他人采取行
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
2:社会互动的构成因素:
(一)必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
动主体.
(二)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
式的接触.
(三)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地考虑
到行动的”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3:社会互动的理论:1:符号互动论
2:常人方法学(创始人加菲克尔)
3:拟剧论
4:“交换”构成要素:1:目标2:
付出3:回报4:效益
5:“交换”的类型:1:物质的交换
2:非特质的交换
6:合作的类型:1:自发性合作(最
古老和最具普遍意义的合作形式)
2:制度化的传统合作
3:指导性合作
4:契约式合作
7:社会互动的符号:1:语言2:身
体语言3:个人空间
8:空间距离提出四种空间是(霍尔):
1:亲密距离(是指相距18英寸)
2:个人距离(是指相距18英寸
到4英尺)
3:社会距离(是指相距4英尺到
12英尺)
4:公众距离(是指相距12英寸
以上的距离)
9:社会网络的特征:
(一)社会网络的形成是地缘,血缘,学缘等多方面的因素使然(二)社会网络反映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本质。

(三)社会网络是经过个人之间的社会互动所形成的
(四)社会网络对个人来说具有效益。

(五)社会网络是相对稳定的。

10:社会网络的形态:
(一)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二)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三)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第七章:群体
1:群体的特征:
(一)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二)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

(三)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
(四)有一定的行为准原
(五)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2:群体的类型:
(一)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初级群体由库利提出)
(二)以群体的关系结构和组织功能为标准: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梅约——霍桑实验)
(三)以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为标准:内群体和外群体(由萨姆纳在《民俗论》中提出)
(四)以群体成员的归属为标准: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
(五)以群体的规模为标准:大群体和小群体
3:家庭结构类型:
1:核心家庭:核心家庭一般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

2:主干家庭:主干家庭是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

3:联合家庭:联合家庭是指由父母和多对己婚子女以及孙(外孙)子女组成的家庭
4:家庭功能:1:规范性行为功能。

2:经济生活功能。

3:精神生活功能
4:教育功能 5扶养,赡养功能
5:我国家庭的现状:
(一)家庭规模趋于缩小
(二)家庭功能有所变化
(三)家庭价值观的认识趋向现代化。

6:利益群体:是指在社会利益体系中,具有相同的利益地位,有着共同利害与需求,共同的境遇与命运的群体。

7:利益群体的特征:
(一)首先,利益关系是利益群体的核心关系
(二)其次,群体规模具有不确定性。

(三)再次,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具有多样性。

8:利益群体的类型:
(一)从群体的目标特点上分为:经济利益群体,政治与社会权利利益群体和社会公众利益群体。

(二)从群体组成形式上可分为:机构性利益群体,社团性利益群体和自组性利益群体三类9:既得利益集团是指:对公共资源
享有支配权的社会阶层,为了共有的
特殊利益而结成的共同体。

第八章:组织
1、组织的特征:
(一)具有特定的组织目标(是组
织的灵魂)。

(二)肯有一定
的权威体系
(三)组织成员的角色化。

(四)正式而比较明确的规定。

2、组织的过程:即决策、沟通、控
制。

3、组织沟通:包括正式沟通和非正
式沟通。

4、组织控制:包括预先控制、现场
控制、反馈控制。

5、科层制理论(又称官僚制是马克
斯~韦伯提出的)
6、合法性统治类型:1:传统型
2:魅力型(最典型的形式是家长制、
世袭制、封建制)
3:法理型。

(典型的形式就是科层
制)
7、科层制的特征:(1)明确规定的
固定权限。

(2)明确规定的
职位等级
(3)执行职务建
立在公文基础上。

(4)职务的专业化和
量才录用。

(5)照章办事。

8、科层制组织在弊端:1:形式主义。

2:繁文缛节。

3:用人困境。

4:人情味欠
缺。

5:对外界变化反应不灵敏。

9、科学管理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
美国工程师泰罗和法国管理学家法
尔。

10、组织行为理论:代表人物是巴纳
德和麦克雷戈。

11、社会上众多组织归为三大部门:
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第三部门。

12、公共部门组织的基本特征:
(一)公共部门向社会提供的主要是
公共物品
(二)政府组织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是
公共部门的主要职能。

(三)公共部门掌握的资源属于公共
资源。

(四)公共部门用来从事公共管理的
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

(五)公共部门的组织目标在于实现
公共利益。

10、公共部门的优势:
(一)、提供私人部门不愿和不能提
供的、对社会来说又是必需的公共场
的物品。

(二)向社会的弱势人群提供基本的
社会保障。

(三)约束私人企业组织的行为,以
防止其利用消费的信息不足来损害
消费者的利益
(四)约束私人企业组织的行为,以
防企业行为产生的外部影响。

11、第三部门的特征:
(一)第三部门以公共利益为组织
目标,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或准公共
物品.
(二)第三部门独立于政府组织.
(三)第三部门组织不以营利为组
织目标.
(四)第三部门组织是自主管理的
自治组织.
(五)第三部门组织依靠组织成员
的志愿参与.
12.第三部门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一)第三部门可以提供公共部门尚
未提供的公共物品.
(二)第三部门可以满足不同人群对
公共物品的多样化需求.
(三)第三部门组织可以向弱势群体
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物品.
(四)第三部门组织常常是更可靠的
物品和服务提供渠道.
(五)第三部门是公民参与的一条重
要途径.
第九章:社会制度
1.社会制度:基于一定的价值标准而
设立的一套相对稳定的,模式化的,
被人们习惯和自觉遵守的规范体系.
2.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
(1):价值要素(又称价值标准):指主
体对客体的有用性以及用处大小的
判断.
(2):价值要素
(3)组织要素
(4)设备要素
其中价值要素和规范要素是构成社
会制度的基本要素.
3.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
(一)社会制度的核心是价值标准.
(二)社会制度是非人格化的权威力
量.
(三)社会制度具有稳定性和差异性.
(四)社会制度具有抑扬性.
4.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 (一)行为
导向功能 (二)行为调控功能
(三)文化创
新功能 (四)社会化促进功能
5.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制度的需
求层面看,对基本的社会制度是婚姻
家庭制度(基本制度),经济制度,教
育制度,政治制度(主导性制度)和宗
教制度三种.
6.社会制度的生命周期:是指一种具
体的社会制度从产生,发展,成熟,消
失,最后被新的制度替代的过程(任
何一种社会制度都不是永恒的).
7.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主要受三
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其规律性大体表
现在:
(1)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
(2)是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3)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4)是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制度的建
设与创新给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
变化.中国社会正处于传统向现代转
型的过程中,具有转型时期的特征:
首先,国家和政府在制度创新中的
权威作用加强.
其次,各种社会群体的利益在制度
创新中重新定位.
最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
性,创造性,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
民群众的利益,是一切制度创新的出
发点和归宿.
第十章:社区
1.社区:是指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
生活的共同体.其内涵包括了相互联
系的三个方面:
(一)社区是一定的地理区域空间,
人们在这个空间共同的生活.
(二)社区是一个社会关系网络,它
的形成基于人们共同生活中的社会
互动.
(三)社区是集体认同的一个标志,
人们由于共同生活而产生了对社区
所在区域或群体在一定程度上的心
理认同,视自己为社区的一分子.
2.社区的构成要素:人口,区位,经济,
文化,组织等五个基本要素.
3.社区的功能:
(1)经济生活功能. (2)社
会化的功能. (3)社会控制功能
(4)社会参与功能. (5)社
会保障功能.
4.社区横向格局和社会纵向格局(由
美国社会学家沃伦在<美国社区>
与<美国社区展望>提出的概念)
5.社区的横向格局:是指一个社区中
的各种单位或子系统在本社区内彼
此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
6.社区纵向格局:是指一个社区的各
种社会单位和子系统与外部社区的
结构和功能关系.
7.农村社区的特点:
(一)农村社区的人口密度低.
(二)农村社区的经济活动相对简
单.
(三)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相对简
单.
(4)传统农村社区的社会变迁比较
缓慢
8.现代城市社区生活方式的特点:
(1)城市社区的社会分工复杂,居民
从事更专门化的工作,彼此工作背景
相差很大.
(2)城市社区中家庭和初级群体作
用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各类正式组
织.
(3)城市社区中,人际互动趋向功利
化,理性化和肤浅化.
(4)城市化社区存在和包容了更多
的文化差异.
9.集镇社区的类型:县城镇,中心镇,
一般集镇.
10我国集镇社区的特点::
(一)集镇社区起着桥梁中介的作用
(二)人口结构比较复杂
(三)集镇经济的自筹,自主性
(四)集镇社区的地理环境优越.
(5)集镇社区城乡结合的社区文化.
11.社区发展的原则:1:民主原则.
2:需要原则. 3:自力原则
4: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
相结合的原则.
5: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建设并重原则.
12.社区发展指在城乡基层社区中社
区居民依靠社区自身力量,在政府和
其他组织机构的支持下,推动社区有
计划地社会变迁,改善社区的经济,
社会和文化状况,提高居民的生活质
量.
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 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
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一种社会
地位或职业的移动.
2. 社会流动的制约因素有:
人口因素,自然因素,发展因素,制度
因素,政策因素和个人因素.
第十二章:社会控制与偏差行为
1. 偏差行为:就是指在一定
的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
或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也
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和差异行为.
2. 偏差行为的类型:偏差行
动,偏差习惯,偏差心理,偏差文化.
3. 偏差行为的负功能:
(一)干扰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二)损害个人和社会的利益.
(三)减弱他人遵从规范的意愿.
(四)破坏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信任.
4. 偏差行为的正功能:
(一)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社会规范.
(二)有助于加强社会团结.
(三)有助于社会预警
(四)有助于促进社会变迁.
5. 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通过社会规范以及相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摈弃会行进行指导和限制,对各类社会关系加以调节和制约,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和约束的过程.
6. 社会控制的特点:1:普遍性2:规范性. 3:多重性
7. 社会控制的类型:
(1) 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
(2) 制度控制和非制度化控制.
(3) 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
(4) 积极控制和消极控制
8. 社会控制的方式(1)法律控制. (2)道德控制. (3)习俗控制.
(4)宗教控制.
第十三章:社会问题
1.社会问题形成的三个条件:
第一,某些社会现象产生了失调情况.
第二,这种失调影响了许多正常的社会生活.
第三,这种失调引起了相当多社会成员的关注.
2.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1:普遍性2:特殊性3:复杂性4:群体性.
3.当代社会问题:
一,结构性问题
(一)腐败问题
(二)恐怖主义问题(国际社会四大恶:恐怖主义,地区冲突,核武器扩散和毒品走私)
二,偏差性的社会问题
(一)毒品问题
(二)家庭暴力问题
三,自然性的社会问题(特征是:潜在性,突发性,有限性)
4.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措施:
(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改革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
(三)发展科学技术
(四)建立社会预警系统
第十四章:社会变迁
1. 社会变迁:指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基本形态的变异.
2. 社会变迁的特点:1:必然性2:前进性3:非直线式4:全面性
3. 社会变迁的类型:
(一)按照社会变迁的发展方向分为:社会进化与社会倒退.
(二)按照社会变迁的性质与特点分为: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
(三)按照社会变迁的规模要分为:整体变迁和局部变迁.
(四)按照社会变迁的人为参与和控制程度可分为:自发变迁和有计划变迁.
4. 现代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工业化2:城市化3:民主化4:管理科层化5:社会结构分化
6:人的现代化7:生活方式的世俗化.
5. 社会化的特征:
(一)现代化是一项革命进程.
(二)现代化是一项长期的全球化进程.
(三)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四)现代化不是”全盘西化”的过程. 6. 现阶段全球化的主要形式
是经济全球化.
7. 全球化的特征
(一)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
(二)全球化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
(三)全球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性与
差异性相统一的客观要求.
(四)全球化过程是一个不断矛盾和
冲突的过程.
8. 全球化面临的挑战:
(一)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发
达资本主义国家居支配地位,而发展
中国家则处于”外围”和”边缘”的
地位.
(二)在政治方面,由于我国是社会主
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动摇了西方
霸权的地位,引起它们的恐慌.
(三)随着中国全球化参与程度的加
深,中国的文化建设受到了两上方面
的挑战.
(四)国家安全方面,目前还存在着霸
权主义,强权政治等影响世界和平的
因素,我们所面临的国家安全环境并
不乐观.
9. 如何应对全球化:
(一)首先,必须明确中国在全球化进
程中的位置,以此为制订全球战略的
前提.
(二)其次,要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
革,发展自己
(三)增强综合国力以确保国家安全.
简答及论述题:
1社会学的基本特征:A、社会学把
社会作为一个系统、一个整体看待。

B、社会学的研究是从社会生活中,
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入
手的。

C、社会学研究方法上的综合
性。

D、社会学把社会整体及其内部、
外部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公的过程
中去进行研究。

E、社会学非常重视
社会调查。

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1)
两者的联系: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
学研究的哲学基础,是社会学研究的
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社会学研究
的科学成果,是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
源泉之一。

二者是一般与特殊、指导
与被指导的关系。

(2)两者的区别:
历史唯物主义是一门哲学的历史观,
属于哲学的范畴,社会学是一门具体
的社会科学。

社会学的功能:A、学习社会学,掌
握现代社会的基础知识,可以使人们
更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

B、增长社
会管理才于,为建立文明、健康、科
学合理的生活方式作出贡献。

为政府
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依据。

D、为发
展边缘科学和多科性综合研究做出
贡献。

社会需要的涵义:所谓需要,就是
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
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
心理反应。

人们的社会需要是人们行
为的基本动力,就哲学意义说,人的
需要就是人的本性。

其具有必然性、
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特征。

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1)
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2)社会需要
是人们社会关系构成的基础;(3)社
会需要与人的劳动、实践相结合,相
辅相成,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A、传授生活技
能。

B、教导社会规定。

C、指点生活
目标。

D、提供角色人选。

社会化对个性形成的影响:的个性
的形成和发展,从出生到青年期的二
十年间,先后经过社会化的三种不同
场所,这就是家庭、学校和邻里社会。

这三个场所虽有先后,也有区别,但
互相配合、互相重合,牵连在一起,
人们的个性主要就在这样的场所中
逐步形成的,家庭成叫之间的关系,
是血统和亲属关系,具有浓厚的感情
色彩,是年青人发育成长的摇篮。


校中的师生和同学关系,是相互交流
知识、思想的关系,严肃而认真,理
多于情感,是人们生活的庄严殿堂。

而邻里社会却是一个人未来生活的
大社会的雏形,情况复杂多变,对人
们个性的形成,人生观的塑造,起着
决定性影响。

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A、它是有目
的的组织起来的群体。

B、它的目标
简单、明确。

C、成员间的关系不那
么亲密。

D、社会组织中成员的关系、
行为常由事本主义的、对事不对人的
规则指导和调节。

E、社会成员的可
代替性强。

社会组织目标对组织的存在与发展
的意义:第一,目标是社会组织生
存合理化的根据,是组织承担社会职
能的集中体现。

组织只有承担有利于
社会的职能,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
帮助,也才能正常运转。

第二,目标
是各种不同类型社会组织之间相互
区别的标准。

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组
织,只有通过其目标才能区分其性质
与职能。

第三,目标是社会组织内部
分工合作的基础。

各个社会组织根据
其目标给其成员下达各种工作任务,
形成工作关系。

第四,目标是团结和
鼓舞社会成员的力量。

成员加入组织
都是抱有某种目的,因而组织目标就
成为引导、鼓舞成员努力的力量。


五,目标是衡量社会组织活动成效的
尺度。

组织成员通过工作实现的状态
与目标规定的希望状态的吻合程度,
来衡量活动成效的高低。

社会交往的意义:A、社会交往有利
于个人成长。

B、社会交往是文化传
播的手段。

C、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
与发展的基础。

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工的关系:从人
类历史的发展来看,社会分工造成了
社会的大分化。

历史上三次大分工,
使畜牧业、手工来、商业从农业中分
化出来,三次大分工,促进了生产力
的发展,以形成了不同的阶级;因而
一般说来社会分工引起社会分化,社
会分工越精细,社会分化越复杂;但
我们也要看到社会分化并不一定都
是由社会分工造成的,因为同一职业
的内部也有分化。

社会分化是指社会
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
认可了的区别。

社会分层的具体标准:A、财富即指
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遇。

B、声望即指在社会环境中所获得的
声誉与尊敬。

C、权力即指处于社会
关系中的行动者,实现自己意志的可
能性。

社会分层需要论:分层存在于任何
社会,能够长期存在并发挥一定效
能,是基于四个先决条件: A、组织
中有效的角色分配B、必须有一定分
配位置来表现他们C、担任角色的人
必须经过一定的训练D、这些角色是
自觉地表现自己的;该理论的观点认
为,衡量分层位置上的重要性有两个
方法:一个是功能不可替代。

另一个
是地位联系别人的程度,联系程度越
大,重要性越大。

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A概念系统。

社会制度之所以能够使人们接受,其
内部都有一套理论作为自己存在的
根据和令人接受的理由。

B、规则系
统。

社会制度包含一套活动规则,用
以规定在这个制度笼罩下人们之间
的社会关系以及人们各自的行为模
式。

C、组织系统。

制度的有形代表
就是它的组织系统,用于推动和检查
它的执行。

D、设备系统。

设备系统
包括实用设备象征设备。

社会制度的功能:A、满足人类社会
生活的需要。

B、提供社会化和社会
选择机制。

C、对社会起整合作用。

D、
传递社会文化。

社会制度的特征:A、普遍性。

B、
变异性。

C、相对稳定性。

D、阶级性。

社会控制的功能:(1)维持社会秩
序,保持社会正常运行。

秩序是社会
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为保持社会
安定,统治阶级或社会利益的代表力
量就要对越轨行为进行控制。

(2)
维持正常生活。

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
秩序。

就要动用社会控制手段对破坏
生活秩序者予以约束制裁,缺乏这种
控制会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定。

(3)
促进社会发展。

没有社会稳定和社会
秩序,社会就不能顺利发展。

社会的
正常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在社会
秩序的基础上实现的。

社会在运行过
程中的有序是依靠社会控制来达到
和保障的。

(4)社会控制的反功能:
不合理的社会控制不能维护大多数
人的利益。

另外,僵硬而有力的社会
控制不利于人们对合理目标的追求。

僵硬的社会控制常常会积累矛盾,酿
成更严重的社会冲突,冲击社会的正
常秩序。

因此,在发挥社会控制积极
功能时,要注意它的反功能。

社会问题的成因:A、人与环境的关
系的失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原
生环境问题;二是与次生环境的问
题。

B社会关系失调,主要表现在:
群体利益的冲突以致对立,群体间价
值观念的冲突,社会结构失调、社会
解组等。

社会工作的功能:A、解决实际困难,
保障个人生活; B、挖掘受助者潜能,
促进其发展; C、发扬互助精神,促
进社会整合; D、化解社会问题,维
持社会稳定。

社会保障的特点:A、城乡社会保障
的二元性。

我国社会城乡二元结构,
表现在社会保障方面则是城乡居民,
特别是全民所有制职工享受良好的
保障和福利,农村居民所得到的保障
很少。

B、城市社会保障的包办性和
农村社会保障的自助性。

城镇居民的
保障和福利由国家(或企业)包揽下
来,在农村主要是靠农民自己力量解
决问题。

C、行政推动。

社会保障是
借助各级各类组织运行而起作用的。

使行政管理体系同社会保障推行体
系合一。

政府和与政府密切相关的群
团组织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行者
和有效执行者。

D、社会保障制度的
实施,社会工作的开展主要由各级各
类国家干部、公职人员承担。

社会流动类型及划分的意义:从广
义上讲社会流动是个人、家庭以及其
他社会群体在不同的社会部门间的
运动。

狭义上的社会流动一搬反指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