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霉菌亚甲蓝染色法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亚甲基蓝染色法

亚甲基蓝染色法

亚甲基蓝染色法亚甲基蓝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学染色方法,它可以用来染色细胞核酸和蛋白质。

本文将介绍亚甲基蓝染色法的原理、步骤和应用。

一、原理亚甲基蓝是一种阳离子染料,具有亲和力强、染色效果稳定的特点。

它可以与DNA和RNA中的负电荷基团结合,形成蓝色的染色物质。

在亚甲基蓝染色法中,亚甲基蓝会与细胞核酸结合并形成颜色,从而使细胞核酸能够被观察和分析。

二、步骤1. 准备样品:将待染色的细胞或组织制备成薄片或悬液。

2. 固定样品:用甲醛或其他固定液固定样品,使细胞结构固定在玻璃片上。

3. 染色:将亚甲基蓝溶液滴在样品上,使其充分覆盖。

4. 洗涤:用PBS缓冲液或去离子水洗去多余的染料。

5. 除水:将玻璃片在酒精中除水,然后晾干。

三、应用亚甲基蓝染色法在生物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1. 细胞核酸染色:亚甲基蓝可以染色DNA和RNA,使其在显微镜下可见。

通过观察细胞核酸的染色情况,可以了解细胞的基因组结构、核酸含量等信息。

2. 组织切片染色:亚甲基蓝可以染色组织切片中的细胞核酸,从而帮助研究者观察组织的结构和细胞形态。

3. 蛋白质染色:除了染色核酸,亚甲基蓝还可以与蛋白质结合形成复合物。

这种方法可以用于蛋白质的定量分析和检测。

4. 细胞计数:亚甲基蓝染色法可以用于细胞计数。

通过染色细胞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数量,可以用于评估细胞的增殖能力和生长状态。

5. 细胞活力测定:亚甲基蓝染色法可以用于测定细胞的活力。

活细胞可以将亚甲基蓝还原为无色物质,而死细胞则无法进行还原。

通过测定染色物的颜色深浅,可以评估细胞的活力水平。

四、注意事项在进行亚甲基蓝染色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染色时间:染色时间过长会导致染色过度,染色时间过短则会导致染色不均匀。

因此,需要控制好染色时间,通常为10-30分钟。

2. 洗涤次数:洗涤次数不足会导致样品中残留过多的染料,影响观察结果。

而洗涤次数过多则会使染色物脱落,使得染色效果不佳。

霉菌的培养及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霉菌的培养及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山东大学实验报告2017年11月6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微生物学实验题目:霉菌的培养及形态观察姓名:丁志康一、目的要求1.学习并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

2.了解四类常见霉菌的基本形态特征。

二、基本原理霉菌可产生复什分枝的菌丝体,分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

霉菌菌丝体(尤其是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

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的多(约为3-10μm),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此,用低倍镜即可观察。

观察霉菌的形态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有下列三种:1. 直接制片观察法:是将培养物置于乳酸石碳酸棉蓝染色液中,制成霉菌制片镜检。

用此染色制成的霉菌制片的特点是:细胞不变形;具有防腐作用,不易干燥,能保持较长时间;能防止孢子飞散;染色的蓝色能增强反差。

必要时,还可用树胶封固,制成永久标本长期保存。

2.载玻片培养观察法:用无菌操作将培养基琼脂薄层置于载玻片上,接种后盖上盖玻片培养,霉菌就在载玻片和盖玻片之间的有限空间内沿盖玻片横向生长。

培养一定时间后,将载玻片上的培养物置显微镜下观察。

这种方法既可以保持霉菌自然生长状态,还便于观察不同发育期培养物。

3.玻璃纸培养观察法:玻璃纸是一种透明的半透膜,将灭菌的玻璃纸覆盖在琼脂平板表面,然后将霉菌接种于玻璃纸上,经培养,霉菌在玻璃纸上生长形成菌苔。

观察时,揭下玻璃纸,固定在载玻片上直接镜检。

这种方法既能保持霉菌的自然生长状态,也便于观察不同生长期的形态特征。

本次试验使用的是第二种方法,即载玻片培养观察法。

三、器材1、菌种:曲霉,青霉,根霉和毛霉培养2-5d的马铃薯斜面培养物。

2、培养基:土豆琼脂培养基。

3、溶液或试剂:蒸馏水。

4、仪器或其他用具:无菌吸管,平皿,载玻片,盖玻片,U形玻棒,解剖针,解剖刀,镊子,95%乙醇以及显微镜等。

链霉菌基因实验操作

链霉菌基因实验操作

链霉菌实验操作1录入时间:2009/8/28 16:09:31 来源:食品科技网一、培养基、抗生素、生长因子常用抗生素及其使用浓度抗生素英文名称及缩写抗性基因贮藏液浓度(mg/ml)使用终浓度(μg/ml)链霉菌大肠杆菌MM2CMYEMELA或LB氨苄青霉素氯霉素潮霉素卡那霉素壮观霉素链霉素硫链丝菌素红霉素阿泊拉霉素Ampicillin, AmpChloramphenicol, CmlHygromycin, HygKanamycin, KmSpectinomycin, SpcStreptomycin, StrThiostrepton, ThioErythomycin, EryApramycin, Amblacathygaac或aphaadAstrtsrerm Eaac(3)IV10025(无水乙醇配)5025505025(DMSO配)10050R10102?501051010R-2550502510-50R---50-2.5-5050-1002550505025不敏感2030-5*–表示无记录或不能使用,贮存液除特别说明外均用无菌水配制*此表仅供参考!!!*R表示不敏感*Km 和Am有交叉抗性,所以同时具有这两种抗性基因时应适当提高抗生素的量,并作好对照。

*Hyg易见光分解,应用锡箔纸包好。

*有些抗生素需要在低盐的环境(如DNA培养基)下筛选效率较高,如Hyg, Km, VioLB(Luria-Bertani)培养基胰蛋白胨10g,酵母抽提物5g,NaCl 5g,葡萄糖1g,蒸馏水加至1000ml,pH7.3左右(灭菌后第一次用时还要调一次)LALB中加入终浓度为1.5-2%的琼脂粉(不同的琼脂加的量不同,如青岛琼脂大概需1.5%,而华美的需要2%)。

*做蓝白斑筛选时不加葡萄糖基本培养基(MM)溶液:L-天冬酰胺0.5g,K2HPO4 0.5g,MgSO4·7H2O 0.2g,FeSO4·7H2O 0.01g,蒸馏水至1000ml将每250ml溶液分装到装有2.5g琼脂的500ml三角瓶中,灭菌,使用时每瓶加入50%葡萄糖(8磅灭菌)5ml,调pH7.0。

PH1336 1%亚甲基蓝染色液实验方法

PH1336 1%亚甲基蓝染色液实验方法

PH1336 | 亚甲基蓝染色液(1%)/ Methylene Blue Stain(1%)
Catalog No:PH1336
Size: 100mL
Store at RT
简介
亚甲基蓝(Methylene Blue)又称美蓝、次甲基蓝、次甲蓝等,含水亚甲基蓝的分子式为 C16H24ClN3O3S,分子量为 373.9,CAS 号为 7220-79-3。亚甲基蓝染色液常用于丝绸、纸张、细菌、细胞等染色。因其容易氧化,染色结果不宜长久保存。
保存
RT 避光保存,有效期蜡切片: 二甲苯中脱蜡 5~10min。 更换新鲜的二甲苯,再脱蜡 5~10min。 无水乙醇 5min。 90%乙醇 2min。 70%乙醇 2min。 蒸馏水 2min。
②对于冰冻切片: 蒸馏水 2min。
③对于培养细胞: 用 4%多聚甲醛固定 10min 以上。(或采用如下步骤:每 25cm2 加入 PBS/甲醇溶液 5ml, 静置 2min,弃液。加入新鲜甲醇 5ml,静置 10min, 弃液。) 蒸馏水洗涤 2min。 换用新鲜的蒸馏水,再洗涤 2min。
2、美蓝染色
①Methylene blue Stain(1%)染色 3~10min(可以根据染色结果和要求调整时间)。 ②用蒸馏水或自来水充分洗涤,进行观察和拍照。
染色结果
组织或细胞>>蓝色
注意事项
第一次使用本试剂时建议先取 1~2 个样品做预实验。
为了您的安全和健康,请穿实验服并戴一次性手套操作。

霉菌实验报告

霉菌实验报告

霉菌实验报告霉菌实验报告一、引言霉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其在生物学、医学、食品工业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次实验旨在观察不同条件下霉菌的生长情况,以及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进一步了解霉菌的特性和生态习性。

二、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准备本次实验所需材料包括:霉菌培养基、琼脂培养基、无菌培养皿、无菌培养瓶、无菌移液管、显微镜、染色剂等。

2. 实验步骤(1)制备霉菌培养基:按照配方将所需成分溶解于适量的蒸馏水中,经过高温高压灭菌后,倒入无菌培养皿或培养瓶中。

(2)取一份霉菌培养基,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染色剂,制备含有不同颜色的培养基。

(3)将不同颜色的培养基分别接种霉菌菌种,放置于相应的培养条件下,如温度、湿度等。

(4)观察霉菌的生长情况,记录生长速度、菌丝形态等信息。

(5)通过显微镜观察和拍摄霉菌的细胞结构,进行定性分析。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1. 霉菌生长情况观察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们观察到不同颜色的霉菌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有所差异。

例如,白色霉菌在温度较低、湿度较高的条件下生长较快,而黑色霉菌则对温度较高的环境更适应。

2. 霉菌菌丝形态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霉菌的菌丝形态各异。

有的菌丝呈现出分支状,有的呈现出网状,有的呈现出环状。

这些不同的菌丝形态可能与不同的菌种、培养条件以及环境因素等有关。

3. 霉菌细胞结构分析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霉菌细胞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等。

细胞壁是霉菌的外层保护结构,具有支持和保护细胞的功能。

细胞质是细胞内的液体环境,其中包含着各种细胞器和代谢物质。

细胞核是霉菌的遗传物质的存储和复制中心,其中包含着DNA等重要的遗传信息。

四、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观察到了不同条件下霉菌的生长情况,分析了霉菌的菌丝形态和细胞结构。

实验结果表明,霉菌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较强,不同菌种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速度和形态有所差异。

同时,霉菌的细胞结构也是其适应环境和生存的重要因素。

合成靛蓝染色实验报告

合成靛蓝染色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合成靛蓝染料,研究其染色性能,为牛仔布等纺织品的染色提供新的技术途径。

同时,通过实验验证合成靛蓝染料在染色过程中的环保性能。

二、实验原理靛蓝是一种古老的染料,具有独特的蓝色,广泛应用于纺织印染行业。

传统的靛蓝染料主要来源于植物提取,但植物提取的靛蓝产量低、成本高。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开始探索合成靛蓝染料,以期提高产量、降低成本。

本实验采用生物合成法,以L-谷氨酰胺为原料,通过链霉菌发酵生产靛蓝。

链霉菌具有高效的靛蓝合成能力,其代谢途径包括L-谷氨酰胺、L-色氨酸等前体的缩合反应。

通过优化发酵条件,提高链霉菌的靛蓝合成能力,从而获得高纯度的合成靛蓝染料。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1)L-谷氨酰胺:分析纯,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链霉菌:由某生物科技公司提供;(3)酵母抽提物、葡萄糖、硫酸铵、碳酸钙、氯化钠: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4)靛蓝染料标准品:分析纯,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纯棉牛仔布:市售。

2. 实验仪器:(1)发酵罐:2L、5L、20L,上海仪电科学仪器有限公司;(2)恒温振荡器:DHG-9140A,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3)离心机:TGL-16G,上海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4)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2550,日本岛津公司;(5)天平:FA1004N,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四、实验方法1. 发酵培养基的制备:(1)酵母抽提物10g、葡萄糖20g、硫酸铵5g、碳酸钙2g、氯化钠1g,加蒸馏水至1000mL;(2)121℃高压灭菌30min。

2. 链霉菌发酵:(1)将活化后的链霉菌接种于发酵培养基中,接种量1%;(2)37℃、200r/min恒温振荡培养24h;(3)将发酵液离心分离,收集菌体;(4)用无菌水洗涤菌体3次;(5)将菌体接种于发酵培养基中,37℃、200r/min恒温振荡发酵48h。

印片法链霉菌实验报告

印片法链霉菌实验报告

印片法链霉菌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研究印片法对链霉菌进行分离和鉴定的效果,为链霉菌的研究提供实验数据和参考。

实验材料:
1. 链霉菌培养基
2. 无菌培养皿
3. 恒温培养箱
4. 实验室常用器材和试剂
实验步骤:
1. 准备工作:将链霉菌培养基培养至适宜的生长状态,确保培养基无污染。

2. 取一块无菌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并均匀摊开。

3. 取一支火针,在火焰中消毒并冷却后,将其沾取链霉菌培养液的菌落,然后将其均匀涂抹在培养基上。

4. 用无菌的铁环或火针,在链霉菌菌落上进行串联接种,即将链霉菌菌落划过培养基表面,使菌落由密集到稀疏排列。

5. 将培养皿盖好,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通常为24-48小时。

6. 观察菌落生长情况,并记录其形态、颜色、直径等特征。

7. 根据菌落的形态特征,进行初步的链霉菌鉴定。

8. 如有需要,可进行进一步的生化实验或分子生物学实验,以确认链霉菌的鉴定结果。

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观察,链霉菌在培养基上形成了典型的菌落,呈现出特定的形态和颜色。

菌落直径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变异性。

初步鉴定结果表明,该菌落为链霉菌。

实验结论:
本实验通过印片法成功分离和鉴定了链霉菌。

印片法是一种简单、快速且有效的方法,可用于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

该实验结果可为链霉菌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基础数据。

染菌检测实验报告

染菌检测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染菌检测实验日期:2023年10月26日实验地点:生物实验室实验目的:1. 学习和掌握细菌和真菌的采样、接种及培养方法。

2. 了解细菌和真菌的菌落特征,学会观察和区分不同菌落。

3. 探究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种类及其生长情况。

实验原理:本实验通过在不同环境中采集样本,接种于牛肉汁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分析其种类和生长情况。

通过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可以判断样本是否被污染。

实验材料与用具:1. 牛肉汁培养基: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已经高温灭菌)2. 无菌棉棒3. 透明胶带4. 标签纸5. 放大镜6. 实验室或走廊、操场等不同环境样本7. 恒温箱8. 污物桶实验步骤:1. 清点实验器材,确保实验用品齐全。

2. 在标签纸上标出组别、实验日期、编号(1号或2号),贴在培养皿底面。

3. 接种:a. 将培养皿盖从一侧掀开一条缝隙,用未洗过的手指在培养基上按10秒;b. 将培养皿盖从一侧掀开一条缝隙,用肥皂洗过的手指(不用毛巾擦)在培养基上按10秒;c. 将培养皿盖从一侧掀开一条缝隙,将硬币或笔帽或一次性卫生筷子或饭勺等轻放在培养基上10秒;d. 将培养皿盖从一侧掀开一条缝隙,将头发放在培养基上;e. 打开培养皿盖,放在实验室或走廊、操场10分钟;f. 用无菌棉签蘸取饮水机里的水,涂抹在培养基上。

4. 将另一套高温灭菌后、没有打开的培养皿不做处理,作为对照。

5. 将培养皿放入恒温箱中进行恒温培养。

6. 五天至七天后,用放大镜观察出现的菌落。

7. 将污物倒进污物桶,清理实验器材。

实验现象与分析:1. 实验组培养基上出现大量菌落,其中白色、黄色、绿色、黑色等多种颜色菌落并存。

2. 对照组培养基上无菌落生长。

3. 通过观察和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可以判断实验组样本被污染。

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掌握了细菌和真菌的采样、接种及培养方法。

2. 了解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特征,学会了观察和区分不同菌落。

链霉菌的鉴定技术

链霉菌的鉴定技术

实验七链霉菌的鉴定技术实验目的:1.掌握链霉菌划分十四个类群的原则,结合实际练习分群程序。

2.了解不同放线菌的生理生化特性及在鉴定工作中的意义,学会有关的几个生理生化实验方法。

实验材料:材料:链霉菌十四个类群的纯培养物。

培养物可在高氏一号合成培养基、察氏琼脂合成培养基、葡萄糖天门冬素琼脂等合成培养基上,接种培养10~14天左右,即可进行分类群。

实验原理:链霉菌种的鉴定是以形态、培养特征为主,生理生化及生态特性为辅的原则进行的。

鉴定种时需要在多种培养基上培养,观察其形态结构、培养特征以及生理生化等特性。

根据实验取得的结果,再核对文献资料,最后定出种名。

实验内容:链霉菌的鉴定1.培养特征一般以孢子、气生菌丝体、基内菌丝体的颜色和可溶性色素的三部分为主要特征。

将菌种接种在高氏一号、察氏、葡萄糖天门冬素琼脂和马铃薯块上,分别记载培养7天、15天和30天的培养特征。

(1)孢子丝与孢子(即孢子堆)的颜色;(2)气生菌丝(即形成孢子前)的颜色;(3)基内菌丝的颜色;(4)可溶性色素的颜色;此外,尚可观察菌株的生长状况,如生长好坏,气生菌丝呈现的外貌一绒状、粉状或棉絮状等作为参考特征。

2.形态特征孢子丝的形状:参照第三部分实验五放线菌的形态中的气生菌丝观察方法,观察孢子丝形状是直形、波曲形、螺旋形(螺旋的数目与螺旋松紧之分)和孢子丝的着生方式(轮生、非论生)。

轮生放线菌一般在合成培养基上形成轮生孢子丝,但有的不易形成,有的在2%水洋菜或其它培养基上才形成。

类群名称气生菌丝颜色基内菌丝颜色可溶性色素有或无孢子丝形态孢子形态1白孢类群Albosporus 白色各种颜色有或无直波曲或螺旋形球形、圆柱形,绝大部分种的孢子光滑,个别种孢子表面带刺2黄色类群Flavus黄白或黄各种色调的黄色有或无直波曲或螺旋形同上群3球孢类群Globisporus 淡绿灰黄无色、乳脂、黄、黄褐、褐绿、褐兰、褐红、酒红有或无直或波曲,聚生成丛,个别的种螺旋形球形、椭圆形、有时柱形,表面光滑4粉红孢类群Roseosporus 粉红无色、黄色、橙、棕、绿、紫有或无直波曲或螺旋形表面光滑、个别种的孢子带刺5淡紫灰类群Lavendulae 淡紫(酒红、薰衣草色)日久呈灰色无色、黄褐、红绿在蛋白质培养基产生黑色素多数种呈长柄大螺旋形,少数直形表面光滑6青色类群Glaucus 淡青或青绿色,日久呈青灰色或灰色无色、黄、褐、暗绿紫有或无,多数在蛋白质培养基上产生黑色素多数螺旋形,少数直形多数带刺或有发状物,个别种孢子表面光滑7烬灰类群Cinerogriseus灰无色有或无直,波曲或螺旋形表面光滑或带疣、刺、毛发8绿色类群V iridis灰、灰白、鼠、灰、绿灰各种色调的绿有或无直波曲或螺旋形表面结构多种多样9蓝色类群Cyaneus兰灰、淡灰、灰色各种色调的蓝色有或无直波曲或螺旋形表面结构多种多样10灰红紫类群Griseorubro violaceus灰、淡灰、紫灰、烬灰、褐灰红橙或紫色有或无直形波曲或螺旋形表面光滑或带刺11灰褐类群Griseofuscus灰至褐褐至黑有或无直形波曲或螺旋形表面有的光滑,有的带刺12金色类群Aureus烬灰、鼠灰、或褐灰各种色调的黄色有或无直波曲或螺旋形表面结构多种多样13吸水类群Hygroscopicus 孢子成熟后,孢子丝自溶呈吸水现象,使菌落表面形成褐黑、褐紫或黑色粘性湿斑,生孢子气丝通常灰色(灰、紫灰、黄灰青灰)黄、褐黄、褐、黄褐紫有或无大多紧密螺旋形,个别的种孢子丝直或顶端略卷曲孢子形态花样较多,孢子表面光滑,钝三角形,杏仁形,半月形。

尼氏染色试液(亚甲蓝法)

尼氏染色试液(亚甲蓝法)

尼氏染色液(亚甲蓝法)简介:神经元细胞体包括一个具有皱褶核膜的大细胞核、稀疏的染色质和一个明显的核仁。

在细胞体中细胞质是尼氏颗粒,即能够代表粗面内质网并在很多神经元中产生特异的斑点状嗜碱性表现的嗜碱性颗粒。

尼氏颗粒可以用很多染色来显示如中性红、亚甲基蓝、甲苯胺蓝和甲基紫等。

染色的变异、pH和分化的时间使一些染色既可以仅突出尼氏物质,也可以显示神经元的细胞核和神经胶质。

尼氏体(Nissl body)或称尼氏小体是分布于神经细胞胞质内的三角形或椭圆形小块状物质,能被碱性染料如硫堇、亚甲蓝、甲苯胺蓝和焦油紫等染料染成紫蓝色。

各种神经细胞内都含有尼氏体,但其形状、数量、分布位置常常不同。

尼氏体也存在于树突中,但不在于轴突和包体的轴丘。

尼氏体会因为生理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尼氏体是神经元内合成蛋白质合成的重要部位,当神经元受到刺激后,包体内的尼氏体会明显减少。

Leagene尼氏染色液(Nissl Stain,亚甲蓝法)主要优点是操作简便、染色稳定、适用范围广,可以用于石蜡组织切片的尼氏物质、神经元等的染色,尼氏体的存在和消失是神经细胞是否受损的重要指标,当发生脑炎、脑缺血、轴突反应等情况时,尼氏体会发生溶解甚至消失。

组成:自备材料:1、20%甲醛溶液2、显微镜3、蒸馏水操作步骤(仅供参考):1、新鲜组织固定于甲醛液中,常规脱水包埋。

2、切片厚,常规脱蜡至水。

3、Methylene Blue Stain滴染。

编号名称DK00203×50mlStorage试剂(A): Methylene Blue Stain50ml RT 避光试剂(B): Nissl Differentiation 50ml RT试剂(C): Ammonium Molybdate Solution 50ml RT使用说明书1份4、入Nissl Differentiation分化,在显微镜下观察至尼氏体清晰为止。

5、入Ammonium Molybdate Solution处理切片。

普通微生物学实验02--细菌革兰氏染色与霉菌形态观察

普通微生物学实验02--细菌革兰氏染色与霉菌形态观察

霉菌形态观察
曲霉
根霉
青霉
曲霉
显微镜操作
奥林巴斯生物显微镜
目镜 物镜 载物台 聚光镜 细准焦螺旋 粗准焦螺旋 照明器
取镜 对光 低倍镜观察:
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
标本要正对通光孔。转动粗准焦螺旋,顺时针旋转,使 载物台上升,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0.5 cm)为止【 注意: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观看目镜,用粗 准焦螺旋逆时针方向降低载物台至视野内出现物象后, 改用细准焦螺旋调至视野出现清晰物象,并将最好部位 推至视野正中央,准备换高倍镜观察。
7、载物台要保持清洁干燥。如使用新鲜材料做临时装片,必须在载玻片上 加盖盖玻片。切勿让材料、水滴、试剂接触物镜和载物台。如沾上,应立 即揩擦干净,以免镜头等被污染和腐蚀。
8、在高倍镜下调节焦距时,切勿使用粗调节器,以免压坏标本,损坏物镜。
9、高倍镜使用完毕,必须先上升镜筒,移开镜头后再取出玻片标本,以免 取玻片时擦损镜头的镜面。
高倍镜观察:
将高倍镜(40X)转至镜筒下方,操作时要从侧面注视,
防止镜头与玻片相撞。调节光圈和聚光镜使光线亮度适 中。观察时先用粗准焦螺旋慢慢下降载物台至发现物象 ,再用微准焦螺旋调至物象清晰为止。仔细观察后,移 动最好部位至视野中央,准备换油镜做进一步观察。
油镜观察: 细菌或其他标本的细微结构都需要用油镜(90X
1884年,丹麦医生革兰(C. Gram) 发明 的一种鉴别不同类型细菌的染色方 法。 把几乎所有的细菌分为:
革兰氏阳性菌(G+) 革兰氏阴性菌(G-)。
结果: 革兰氏阳性菌——紫色 革兰氏阴性菌——红色
G+和G-细胞壁结构比较
革兰氏染色原理

链霉菌基因实验操作

链霉菌基因实验操作

LALB中加入终浓度为1.5-2%的琼脂粉(不同的琼脂加的量不同,如青岛琼脂大概需1.5%,而华美的需要2%)。

*做蓝白斑筛选时不加葡萄糖基本培养基(MM)溶液:L-天冬酰胺0.5g,K2HPO4 0.5g,MgSO4·7H2O 0.2g,FeSO4·7H2O 0.01g,蒸馏水至1000ml将每250ml溶液分装到装有2.5g琼脂的500ml三角瓶中,灭菌,使用时每瓶加入50%葡萄糖(8磅灭菌)5ml,调pH7.0。

配置MM的琼脂有lab agar、Ice agar(IA)R5(1L)链霉菌原生质体转化时用蔗糖103gK2SO4 0.25gMgCl2·6H2O 10.12g葡萄糖10gDifco酪蛋白氨基酸0.1g微量元素溶液2mlOxoid酵母提取物5gTES 5.73g加蒸馏水至1000ml称取5.5g Difco琼脂放入500ml三角瓶中,倒入250ml上述溶液,然后塞上塞子后8磅灭菌(114度15分种)。

使用时,将培养基融化,每瓶中加入:KH2PO4(0.5%) 2.5mlCaCl2·2H2O(5M) 1mlL-脯氨酸(20%) 3.75mlNaOH(1M)调pH至7.3对营养缺陷型菌株加入适当的营养因子(请参考《手册》)YEME(酵母膏-麦芽膏培养基) 1L(液体培养链霉菌)Oxoid酵母提取物3gOxoid蛋白胨Tryptone 5g麦芽提取物(BD公司原Difco公司218630)3g葡萄糖10g蔗糖*340g蒸馏水至1000ml高压灭菌后加入:(8磅灭菌,113-114゜C,15min,自动灭菌锅一次不能灭过多东西,否则会灭不彻底。

)MgCl2·6H2O(2.5M) 2ml/L制备原生质体时,还要加入:甘氨酸(20%)*25ml/L*蔗糖的主要作用是维持链霉菌生长时的渗透压。

*甘氨酸被认为能干扰链霉菌细胞壁的形成,使菌丝体片段更短,利于溶菌,有利于外源DNA的导入。

亚甲基蓝_实验报告

亚甲基蓝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探究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2. 分析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温度等反应条件对吸附效果的影响;3. 掌握活性炭吸附亚甲基蓝的机理。

二、实验材料1. 活性炭:粒径为0.3~0.5mm,比表面积为500m2/g;2. 亚甲基蓝溶液:浓度为100mg/L;3. 超纯水;4.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5. 恒温振荡器;6. 分析天平。

三、实验方法1. 配制一定浓度的亚甲基蓝溶液;2. 将活性炭加入亚甲基蓝溶液中,在一定温度下进行吸附实验;3. 在不同吸附时间后,取出活性炭,用离心分离法分离吸附剂和溶液;4. 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溶液中亚甲基蓝的浓度;5. 计算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量,分析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温度等反应条件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吸附剂用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在吸附时间为30分钟,温度为25℃的条件下,改变活性炭用量,分别测定吸附前后溶液中亚甲基蓝的浓度,计算吸附量。

实验结果如下:活性炭用量(g/L) | 吸附量(mg/g)-----------------|----------------0.1 | 8.40.2 | 12.60.3 | 16.80.4 | 19.20.5 | 20.5由实验结果可知,随着活性炭用量的增加,吸附量逐渐增大。

当活性炭用量达到0.5g/L时,吸附量达到最大值。

因此,在实验条件下,活性炭用量为0.5g/L时,吸附效果最佳。

2. 吸附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在活性炭用量为0.5g/L,温度为25℃的条件下,改变吸附时间,分别测定吸附前后溶液中亚甲基蓝的浓度,计算吸附量。

实验结果如下:吸附时间(min) | 吸附量(mg/g)-----------------|----------------10 | 7.820 | 12.630 | 16.840 | 19.250 | 20.5由实验结果可知,随着吸附时间的延长,吸附量逐渐增大。

当吸附时间达到50分钟时,吸附量达到最大值。

霉菌实验报告

霉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霉菌的生长条件和生长特点。

2. 掌握霉菌培养和观察的基本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不同培养基对霉菌生长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霉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真菌,其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pH值和营养物质。

本实验通过观察霉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分析不同条件对霉菌生长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面粉、大米、玉米粉、豆粉、麦芽粉、琼脂、蒸馏水、氯化钠、硫酸铵、硫酸镁、磷酸二氢钾、葡萄糖、酵母提取物、牛肉膏等。

2. 实验仪器:恒温培养箱、培养皿、玻璃棒、镊子、酒精灯、接种环、显微镜等。

四、实验方法1. 培养基制备(1)将面粉、大米、玉米粉、豆粉、麦芽粉分别称取100g,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搅拌均匀,制成5种不同的培养基。

(2)将琼脂溶解于蒸馏水中,制成0.5%的琼脂溶液。

(3)将氯化钠、硫酸铵、硫酸镁、磷酸二氢钾、葡萄糖、酵母提取物、牛肉膏分别称取适量,加入琼脂溶液中,搅拌均匀。

(4)将制备好的培养基分装于培养皿中,用玻璃棒轻轻压平,待凝固后备用。

2. 接种与培养(1)将待检测的样品用无菌镊子取少量,均匀涂布于不同培养基的培养皿上。

(2)将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分别在不同温度下(20℃、30℃、40℃)培养,观察霉菌生长情况。

3. 观察与记录(1)每天观察培养皿中的霉菌生长情况,记录菌落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

(2)观察霉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和数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霉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1)面粉培养基:霉菌生长较快,菌落呈白色,边缘整齐。

(2)大米培养基:霉菌生长速度较慢,菌落呈黄色,边缘不整齐。

(3)玉米粉培养基:霉菌生长速度较快,菌落呈白色,边缘整齐。

(4)豆粉培养基:霉菌生长速度较快,菌落呈灰色,边缘不整齐。

(5)麦芽粉培养基:霉菌生长速度较快,菌落呈白色,边缘整齐。

2. 霉菌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情况(1)20℃:霉菌生长速度较慢,菌落形态基本相同。

亚甲基蓝染色法

亚甲基蓝染色法

亚甲基蓝染色法亚甲基蓝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化学染色方法,广泛应用于细胞和组织的染色研究中。

本文将介绍亚甲基蓝染色法的原理、步骤和应用。

一、原理亚甲基蓝是一种亲水性染料,它可以与细胞质中的核酸结合形成蓝色的染色体。

亚甲基蓝染色法利用亚甲基蓝与DNA分子中的负电荷结合,从而使细胞核和染色体显现出深蓝色的特点。

这种染色方法简便、快速,而且染色效果清晰,所以在生物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步骤亚甲基蓝染色法的步骤相对简单,主要包括固定、染色和洗涤三个步骤。

1.固定:将待染细胞或组织用4%的多聚甲醛或其他适当的固定液固定,一般固定时间为10-30分钟。

2.染色:将固定的细胞或组织连续浸入亚甲基蓝染色液中,染色时间一般为5-15分钟。

染色液的配制可以根据实验需要进行调整。

3.洗涤:用去离子水或缓冲液轻轻洗涤染色的细胞或组织。

洗涤时间根据需要可重复进行。

三、应用亚甲基蓝染色法在生物学研究中有多个应用领域。

1.细胞染色:亚甲基蓝染色法可以用于观察细胞形态、细胞核的大小和形状等细胞特征。

2.染色体分析:通过亚甲基蓝染色法可以观察和分析染色体的数量、结构和缺陷等。

3.核酸染色:亚甲基蓝染色法可以用于检测DNA和RNA的存在和定量。

4.细胞增殖分析:亚甲基蓝染色法可以用于观察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

5.细胞毒性分析:通过亚甲基蓝染色法可以评估药物或化合物对细胞的毒性。

四、注意事项亚甲基蓝染色法虽然简便易行,但在操作过程中仍需注意以下事项:1.固定液的选择和浓度要适当,过浓或过稀都会影响染色效果。

2.染色液的浓度和染色时间要控制好,过浓或过浅都会导致染色不均匀。

3.洗涤过程要轻柔,避免造成细胞或组织的破坏。

4.染色后要及时观察和记录结果,避免染色体颜色褪色或变化。

总结:亚甲基蓝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化学染色方法,可以用于细胞和组织的染色研究。

通过固定、染色和洗涤三个步骤,可以清晰地观察细胞核和染色体的形态和结构。

亚甲基蓝染色法在细胞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手段。

亚甲蓝实验原理

亚甲蓝实验原理

亚甲蓝实验原理今天来聊聊亚甲蓝实验原理的事儿。

你知道吗?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东西看起来简单,但背后的原理却很有意思呢。

就像我们有时候会看到一些试剂变色,这背后往往都是有复杂的原理在支撑着。

亚甲蓝实验也和这种变色现象有关。

亚甲蓝是一种有机物,它在不同的环境下会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就好像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表现一样。

亚甲蓝实验主要是利用了亚甲蓝的氧化- 还原特性。

亚甲蓝可以接受电子被还原,也可以失去电子被氧化。

在某些体系中,如果存在着还原性的物质,这些还原性物质就像是一个个小小的“还原剂精灵”,它们会把自己的电子送给亚甲蓝,让亚甲蓝从一种蓝色的氧化态变成无色的还原态。

打个比方吧,这就好像是一群热心的小朋友(还原性物质)争着把自己的小玩具(电子)送给一个大朋友(亚甲蓝),大朋友收到玩具后就改变了自己的模样(颜色改变)。

比如说在检测活细胞的存活率时就会用到亚甲蓝实验。

活细胞具有代谢能力,会产生一些还原物质,这些还原物质就会对亚甲蓝产生作用。

如果细胞活性高,产生的还原物质就多,亚甲蓝被还原得就越厉害,溶液蓝色变浅甚至无色的程度就越高。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那这个实验有没有什么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呢?当然有啦。

在做亚甲蓝实验的时候,试剂的浓度、反应的温度、反应的时间这些因素都得控制好。

要是浓度不合适,就好像调制饮料时原料的配比不对,会严重影响结果的准确性;温度不适宜的话,就像人在不舒服的环境下干活效率低一样,亚甲蓝和其他物质的反应速度和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老实说,我一开始也不明白为什么亚甲蓝的颜色变化就能够反映某些物质或者细胞的特性呢。

后来经过学习和查阅资料,才知道这原来是和它的氧化- 还原电位有关。

那对于我们生活有什么实用价值呢?除了上面提到的检测细胞存活率之外,在环境监测领域,如果水体或者土壤中存在某些还原性污染物,我们也可以用亚甲蓝实验来初步判断其污染程度。

再延伸思考一下,是不是类似亚甲蓝这种拥有可变氧化- 还原态的物质还可以开发出更多的应用场景呢?我觉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定会的。

化学染色反应实验报告

化学染色反应实验报告

化学染色反应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不同的染色反应,探究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染色特性的变化,并了解不同染色反应对物质的识别性。

实验原理化学染色反应是指在化学反应中,由于某些生成物的独特性质,使得其能与染料结合形成显色或变色现象。

常用于药物化学、分析化学等领域。

实验步骤1. 首先,我们准备了实验所需的五种常用染色试剂,分别为甲基橙、溴酚蓝、亚甲基蓝、格里马萝丹红和碘化钾溶液。

2. 接下来,我们分别将这五种试剂与不同的实验物质进行反应。

3. 在反应完成后,我们观察反应溶液的颜色变化,并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实验一:甲基橙染色反应将甲基橙与实验物质A反应后,溶液变为橙红色。

实验二:溴酚蓝染色反应将溴酚蓝与实验物质B反应后,溶液变为蓝色。

实验三:亚甲基蓝染色反应将亚甲基蓝与实验物质C反应后,溶液变为蓝色。

实验四:格里马萝丹红染色反应将格里马萝丹红与实验物质D反应后,溶液变为红色。

实验五:碘化钾染色反应将碘化钾溶液滴加到实验物质E上,观察到物质E变为紫黑色。

实验分析与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可知,不同的染色试剂与实验物质反应后,溶液的颜色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这说明每种试剂对特定的物质具有识别性。

但需要注意的是,染色反应并不一定能够对所有物质起作用。

有些物质可能没有与染料结合的特性,因此不产生显色现象。

此外,某些物质可能对某种染色试剂具有选择性,而对其他试剂没有反应。

因此,在进行染色反应时,需要根据所要检测的物质特性选择相应的染色试剂。

此外,本实验中的反应是一种快速、直观的化学分析方法,常见于医学实验室中的药物检测等领域。

通过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可以迅速判断样品中是否存在特定的物质。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染色反应,在不同的化学反应中,观察到了不同的染色现象。

这些染色现象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快速、直观的化学分析手段,并且展示了染色反应在药物化学和分析化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致谢感谢实验室同事的帮助和支持,以及指导老师对本实验的悉心指导。

霉菌检验实验报告

霉菌检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霉菌的基本特征及其检验方法。

2. 掌握霉菌分离纯化的操作技能。

3. 学会观察霉菌的形态特征,为后续研究霉菌提供基础。

二、实验原理霉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真菌,它们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活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霉菌检验主要包括样品的采集、分离纯化、形态特征观察和菌种鉴定等步骤。

本实验主要采用平板划线法和显微镜观察法对霉菌进行检验。

三、实验材料1. 实验仪器:无菌操作台、显微镜、酒精灯、接种环、培养皿、镊子、试管等。

2. 实验试剂:无菌生理盐水、琼脂、营养琼脂、乳酸酚棉蓝染色液等。

3. 实验样品:疑似霉菌污染的食品、空气等。

四、实验方法1. 样品处理(1)将疑似霉菌污染的食品或空气样品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稀释。

(2)用无菌操作将稀释后的样品涂布在营养琼脂平板上。

2. 霉菌分离纯化(1)将涂布好的平板置于28℃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48小时。

(2)用接种环在平板上划线,选取单菌落进行纯化。

3. 霉菌形态特征观察(1)将纯化后的霉菌菌落用无菌镊子挑取少许,制作临时玻片。

(2)将临时玻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观察霉菌的菌丝形态、孢子形态、颜色等特征。

4. 菌种鉴定根据霉菌的形态特征,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分离纯化的霉菌进行鉴定。

五、实验结果1. 样品处理将疑似霉菌污染的食品或空气样品用无菌生理盐水稀释后,涂布在营养琼脂平板上。

2. 霉菌分离纯化在28℃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48小时后,观察到平板上出现白色、绿色、黑色等多种颜色的菌落。

3. 霉菌形态特征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分离纯化的霉菌菌丝呈分枝状,孢子呈椭圆形或球形,颜色多样。

4. 菌种鉴定根据霉菌的形态特征,结合相关文献资料,鉴定分离纯化的霉菌为曲霉属、青霉属、毛霉属等。

六、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无菌操作非常重要,避免污染样品和实验环境。

2. 在分离纯化过程中,注意观察菌落的颜色、形态等特征,以便准确分离纯化霉菌。

3. 霉菌形态特征观察时,需注意光线、放大倍数等因素,确保观察结果的准确性。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链霉菌亚甲蓝染色法实验报告
实验:链霉菌亚甲蓝染色法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链霉菌的形态特征;
2.掌握链霉菌亚甲蓝染色法的操作步骤;
3.观察链霉菌在显微镜下的染色效果。

二、实验原理:
链霉菌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其形态特征为在培养基上形成长而曲折的链状菌丝。

链霉菌亚甲蓝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染色方法,用于观察链霉菌的形态结构。

该方法利用亚甲蓝染料,将链霉菌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特征。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1)链霉菌培养基;
(2)链霉菌培养物;
(3)亚甲蓝溶液(0.5%);
(4)显微镜;
(5)玻璃片。

2.实验步骤:
(1)取链霉菌培养物,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进行稀释,制备菌液。

(2)取一片玻璃片,用酒精消毒并晾干。

(3)滴取一滴链霉菌菌液于玻璃片上,用火焰消毒的针头将滴液均
匀涂抹于玻璃片上。

(4)将涂有链霉菌菌液的玻璃片,放置在亚甲蓝溶液中浸泡5分钟。

(5)取出玻璃片,用水冲洗干净。

(6)将玻璃片放在显微镜下,使用100倍的镜头观察链霉菌的形态
结构。

四、实验结果: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链霉菌呈现为一条条长而曲折的链状菌丝,菌丝
之间相互交织,形成复杂的网络状结构。

链霉菌染色后呈现为蓝色,菌丝
清晰可见。

五、实验讨论:
链霉菌亚甲蓝染色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染色方法。

亚甲蓝是一种碱
性染料,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能够与链霉菌细胞壁上的负电荷结合,使菌
丝呈现出蓝色。

这种染色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链霉菌的形态结构,有助于
对其生长特征和菌株的鉴定。

在本实验中,我们观察到链霉菌在显微镜下的形态结构,即长而曲折
的链状菌丝。

链霉菌的菌丝之间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复杂的网络状结构。

这种形态特征是链霉菌的重要鉴定特征之一,可以用于区分链霉菌和其他
细菌。

六、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链霉菌的形态特征,并掌握了链霉菌亚甲蓝染色法的操作步骤。

链霉菌亚甲蓝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染色方法,能够清晰地显示链霉菌的形态结构。

通过染色后的链霉菌菌丝呈现出蓝色,使其在显微镜下更容易观察和鉴定。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了一些问题。

首先,制备菌液时要注意稀释的适度,过浓或过稀都会影响染色效果。

其次,在涂抹菌液时要均匀涂抹,以确保染色的均匀性。

最后,在观察链霉菌时要调整显微镜的焦距和光线,以获得清晰的图像。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链霉菌的形态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掌握了链霉菌亚甲蓝染色法的操作步骤。

这对于我们在日后的微生物实验和研究中更好地观察和鉴定链霉菌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