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汕尾渔歌真善美探析
“非遗”视角下汕尾渔歌传承与创新研究
“非遗”视角下汕尾渔歌传承与创新研究汕尾渔歌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汕尾地区独特的渔村文化和渔民生活方式。
渔歌不仅是一种从事捕鱼活动中的工作调儿,更是渔民们对渔船、渔网和渔村生活的歌颂和情感的表达。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汕尾渔歌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挑战。
因此,对汕尾渔歌的传承与创新进行研究,对于保护和弘扬汕尾渔村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汕尾渔歌的传承是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环节。
渔歌作为一种口头遗产,传承主要通过口述、体验和实践方式进行。
在传承过程中,老一辈的渔民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传唱、教授以及实际操作的方式将渔歌的技艺传授给年轻一代。
同时,政府和相关机构也应该加大力度,通过组织赛事、开展培训和宣传活动等方式,营造传承渔歌的良好氛围。
其次,汕尾渔歌的创新是发展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
传承渔歌不仅是为了保护传统文化,更是为了与时俱进,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因此,对渔歌进行创新是必要的。
创新可以从歌词的内容、曲调的演变以及演唱形式等方面进行。
例如,可以结合现代化的元素,加入一些新的歌词和编曲方式,使得渔歌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此外,可以通过舞台表演、音乐剧等形式将渔歌打造成一种具有观赏性的艺术形式,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最后,汕尾渔歌的传承与创新需要政府、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渔歌的传承与创新工作。
学界应该加强对渔歌的研究,为渔歌的保护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社会各界应该积极参与到渔歌的传承与创新中,通过举办文化活动、购买渔歌制品等方式支持渔歌文化的发展。
综上所述,“非遗”视角下的汕尾渔歌传承与创新研究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通过对汕尾渔歌的传承和创新,可以保护和传承渔村文化,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
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加大研究和保护力度,让汕尾渔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并在创新中绽放新的光彩。
丰收渔歌作品赏析三千字
丰收渔歌作品赏析三千字李自立教授的小提琴曲《丰收渔歌》以广东汕尾渔歌为素材,以南海波涛为背景,描写了海湾夜色中渔民成群结队出海捕鱼,中途劈波斩浪,最后喜获丰收归来时的情景。
它是一首极具民族特色的乐曲,一方面因为它借鉴了许多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方法,比如在乐曲的引子部分就是借鉴了古筝琶音的演奏方法。
用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把渔民出海捕鱼,丰收归来的喜悦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是小提琴与中国传统音乐相融合的一首佳作。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民族音乐开始走上国际的舞台,李自立教授的《丰收渔歌》,作为极具中国特色的小提琴代表巨作之一,被无数音乐学子喜爱,并被列为中国小提琴考级曲目,成功的迈向国际的舞台。
一、《丰收渔歌》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1972年正处于文革时期,作者李自立到广东的汕头地区汕尾镇体验生活,他在体验生活期间,经常和渔区的贫下中农们一起出海捕鱼,在恶劣的环境中作业。
渔民们吃苦耐劳、积极面对困难的精神深深打动了作曲家,于是在1973年他便创作出了《丰收渔歌》这首家喻户晓的小提琴独奏曲。
作者在创作这首小提琴独奏曲时吸取了汕尾渔歌的核心素材和节奏型,结合南海波澜壮阔的美景,淋漓尽致的绘制了一幅渔民出海捕鱼并获得好收成的欢乐景象。
这首乐曲之所以成功的妙处在于,作者将生活中体验和发现的“景物美”提炼出来,通过引子对南海景象的描绘再转化成音乐主题的表达,达到了音乐与画面的二合一。
二、《丰收渔歌》的曲式分析1、引子。
钢琴在琴键上的低音区如流水般的滚奏,好像是翻涌的大海一样。
小提琴在一弦上用A大调明亮的八度演奏出本曲子的主题,接下来运用古筝琶音的演奏方法,将民族乐器的特点与之完美融合,缓慢之后加速,将乐曲一直推向了高音区,再加上钢琴的烘托,就好像我们波涛汹涌的南海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2、如歌的行扳。
由引子主题发展而来的如歌的行板,仿佛渔民在返航中唱着渔歌。
渔船在风浪中向前行驶,船头上站立着一个年轻的姑娘,独自唱着心爱的渔歌,旋律抒情优美,乐句清晰且亲切。
汕尾渔歌的艺术价值
排 ,发挥 出格外打动人心 的悲剧效果 ,具有 了更深一 层 的情感 的感化力量和境界的深化效果 。
最 后 ,节 日是 时 代 生 活 的 折 射 。
并不会用辛亥革命的失败而告终。清明之后 ,将 春光
明媚 ,中国社会 的前程是有 “ 亮色”的 !
显然 ,这样的节 日效应不仅使 读者体味到浓厚 的
是 封建礼都统冶下 的旧农村造成祥林嫂呆滞 、麻木 的 悲剧性 格 ,也 是这爆 竹声 声的祝 福迫 使祥 林嫂 成 了
“ 游魂” ,这是 阴森可怖 的 “ 铁屋子 ”禁锢 了一颗原本 热情 、善 良、充满希望 的心 ,使她变成 “ 白天 出穴游 走 的小 鼠” ,变成 “ 木偶” ,直至窒息 。在这里 ,我们 可 以看 到鲁迅先 生对节 日效 应 的精 心设 计 和妥贴 安
文/ 汕尾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陈 禅 贞
摘
要 :本 文从 乡土 文化 的视 角对汕尾 渔歌进行 审视 ,着重 阐述汕尾渔歌的类型 、特点及其价值 ,并指 出挖
掘 、保 护 和 传 承 地 方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的 重 要 性 。
关 键 词 :汕 尾 渔 歌 ;挖 掘 ;探 索 汕 尾 渔 歌 取 材 于 汕 尾 的风 土 人 情 、男 女 爱 恋 、劳
一
歌》 ,以声声 呼唤 ,倾诉着 对慈母等长 辈依依不舍之 情 ,把不忍离家的那份缱绻的感情 ,淋漓尽致地抒发
出来。
、
汕尾 渔歌 的 主要 类型
( ) 风 土 人 情歌 一
婚娶歌 。屈 大均在 《 广东新语》 卷十二 中提到 :
哭嫁歌 。哭嫁风俗是特定历史文化积淀 。渔 民认
为 ,嫁个女怎女么仔 ( 女儿 )死个女 ,叮嘱她一心相 夫教子 ,不走 回头路 。渔女 出嫁之前 ,均有送嫁 的习
汕尾渔歌活化利用的传承创新发展研究
汕尾渔歌活化利用的传承创新发展研究汕尾渔歌活化利用的传承创新发展研究摘要:汕尾是一个位于广东省东南沿海的城市,拥有丰富多样的渔业资源和独特的渔文化。
其中,汕尾渔歌作为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然而,由于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冲击,汕尾渔歌逐渐走向衰退。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进行活化利用的传承创新发展研究。
一、引言在现代化进程中,许多传统文化元素正逐渐消失。
然而,这些无形的文化遗产代表着一座城市或地区的历史与精神,具有重要的价值。
因此,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二、汕尾渔歌的历史与特点汕尾渔歌起源于汕尾附近沿海的渔村,是一种集劳动与艺术于一身的表达方式。
渔歌常常以嘹亮的歌声和悠扬的曲调表达着渔民对海洋的热爱,以及他们对渔业丰收的希望。
这些渔歌不仅是经验的总结和传承,更是渔民们生活的一部分。
三、汕尾渔歌的遇到的困境然而,随着汕尾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娱乐方式的普及,渔歌的传承和发展面临许多困境。
首先,由于年轻一代对这一传统文化元素的缺乏兴趣和认同感,渔歌的传承受到了限制。
其次,当前的传媒技术和音乐市场对渔歌形式的改变和影响,使得渔歌在现代社会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
四、汕尾渔歌的活化利用为了保护和传承汕尾渔歌,我们需要进行活化利用的创新发展。
首先,可以通过设立汕尾渔歌学院或培训中心,吸引有兴趣的年轻人参与学习和表演渔歌,传承渔歌的技艺和知识。
其次,结合现代媒体和网络技术,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广渔歌,增加渔歌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此外,可以将渔歌与旅游业结合起来,打造特色旅游项目,吸引更多游客体验和欣赏渔歌艺术。
五、创新发展的路径与策略为了实现活化利用,需要走出一条创新发展的路径。
首先,要加强对汕尾渔歌的研究和收集,挖掘渔歌中蕴含的价值和内涵。
其次,要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对渔歌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渔歌的认识和了解。
最后,政府应加大对汕尾渔歌的扶持力度,提供经费和政策支持,鼓励相关机构和个人积极参与保护和传承工作。
基于语域理论分析海洋民俗文化类语言特点——以汕尾渔歌为例
基于语域理论分析海洋民俗文化类语言特点——以汕尾渔歌为例海洋民俗文化是中国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之一,其中的语言特点承载了久远的历史和诗意。
本文基于语域理论,以汕尾渔歌为例,深入探讨海洋民俗文化类语言的特点及其深层含义。
一、语域理论简介语域理论是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W. Labov 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语言或社会方言,语言是社会行为的产物,应随社会变迁而变化。
语域则指的是特定社会环境中发言者的语言使用方式和风格。
二、汕尾渔歌的语言特点1.口头传承与表演特质汕尾渔歌是一种以口头传承和表演形式传播的民俗文化。
在歌曲的表演过程中,歌唱者往往会有动作、表情等多媒体元素的加入,这些元素凸显了渔歌作为一种表演性民俗文化的特点。
2.海洋生活体验的体现汕尾地处海洋之滨,渔民是当地重要的职业群体。
因此,汕尾渔歌中常出现海洋、渔民和船只等与海洋生活紧密相关的词汇。
通过词汇的使用,渔歌体现了海洋生活的体验和对自然环境的表达。
例如,“啊呶一匹船喊渔鱼,勾鳍鳍里面渔头”,生动地描绘出了渔民在海洋中捕鱼的情景。
3.地方特色与民俗寓意汕尾渔歌还展现了地方特色和民俗寓意。
在词汇使用上,渔歌往往运用当地方言、俚语以及词语的特点,使得歌曲更具地域特色。
同时,渔歌还融入了丰富的民俗寓意,如对渔民勇壮和生活安康的祝福,以及对传统价值观的传承。
三、汕尾渔歌语言特点的深层含义1.传统文化的延续汕尾渔歌作为一种口头传统,用语言的方式传承了汕尾地区的海洋民俗文化。
渔歌语言特点的保留和传播,使得古老的海洋文化得以延续,这对于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
2.民俗意象的寄托语言特点中展现出的海洋生活体验、地方特色和民俗寓意,通过渔歌的传唱和表演,将这些意象寄托给了听众。
听众通过感受和理解渔歌中的语言特点,加深对海洋民俗文化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3.社会关系的凝聚渔歌作为一种社交性的歌曲形式,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情感的沟通。
浅谈汕尾渔歌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浅谈汕尾渔歌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汕尾渔歌是广东省汕尾市历史文化遗产之一,源于汕尾市的海洋渔业文化传统,是汕尾市民生活和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汕尾渔歌历史悠久,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文化内涵丰富,体现了汕尾市的渔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的智慧和情感。
汕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对渔歌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以推动汕尾渔歌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一、传承汕尾渔歌历史悠久,在汕尾地区自古便已经广泛流传。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汕尾渔歌文化,当地政府多次开展了系列的活动。
2006年,汕尾市政府成立了“汕尾渔歌传承工作领导小组”,并启动了“保护和传承汕尾地区传统渔歌”项目。
同时,政府还在汕尾各市区开展了相关的文化活动,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和爱好者参加。
汕尾市的传媒也广泛报道了有关渔歌传承的新闻,进一步推动了汕尾渔歌的传承。
此外,政府还鼓励和支持当地的文化团体和社区组织开展汕尾渔歌的传承活动。
这些文化团体和社区组织通常会组织居民参加汕尾渔歌的文化活动和表演,以宣传和推广汕尾渔歌文化。
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助于民间文化的传承,也有助于培养和发扬汕尾渔歌文化的爱好者和传承者。
二、创新汕尾渔歌的传承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创新。
在努力保护和传承渔歌的基础上,汕尾市政府和文化团体也开始探索汕尾渔歌的创新方式。
例如,汕尾市文化和旅游局在传承汕尾文化的同时,也开发了新的文化产品,如建立了渔歌博物馆、举办摄影展和文化艺术展等。
此外,汕尾市还着手开展汕尾渔歌的舞台表演和广告宣传,以推广汕尾渔歌文化。
这些创新方式不仅有助于传承渔歌文化,并且有利于提升汕尾市的文化软实力。
三、发展汕尾渔歌的发展是政府和民间社区共同关注的问题。
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的同时,共同推进汕尾市的文化发展。
此外,民间社区也应积极参与到文化发展中来。
例如,当地文化团体可以发挥自己的文化智慧和力量,共同推动汕尾渔歌的普及和发展。
同时,民间社区也可以参与汕尾渔歌的活动和表演,以促进当地文化的发扬和弘扬。
汕尾渔歌【蛋家风情】精彩献演
汕尾渔歌【蛋家风情】精彩献演汕尾渔歌【蛋家风情】精彩献演近⽇,有50多年历史的汕尾市城区新港渔歌队为观众献演了⼀台精彩的汕尾渔歌【蛋家风情】。
汕尾位于我国南疆,南海之滨,是⼀座美丽的海滨城市。
汕尾港,⾃古以来就是渔民泊居、⽣息的天然良港。
汕尾渔歌是汕尾瓯船渔民世世代代⼝⽿相传的古⽼民歌,俗称“瓯船歌”,她与珠江三⾓洲地区的咸⽔歌、客家地区的客家⼭歌并称⼴东省三⼤民歌,地域特⾊浓郁,艺术风格独特,素有“天籁之⾳”、“南海明珠”之美誉。
就其歌调之丰富,旋律之优美来说,堪称中国海上渔歌之翘楚。
⽬前,汕尾渔歌已列⼊⼴东省⾮物质⽂化遗产保护名录。
汕尾渔歌的“词、韵、旋律、村字、主⼲⾳、落尾⾳具有固有的特点,具有⾮常浓郁的海洋⽓息,著名歌曲《军港之夜》《在希望的⽥野上》等,其中开头旋律的素材均来⾃渔歌,渔歌内容有男⼥情歌,有反封建的控诉,有抒发对⽣活的理解与认识,有对新⽣活的由衷赞美,她⼴泛⽽深刻地反映了渔民⽣活,运⽤海陆丰⽅⾔歌词,以对歌的形式,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
汕尾渔歌是汕尾地区渔民的⼀部史诗。
在历史的长河中诉说着渔民劳作、⽣活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
作为渔民⽣活真实写照的渔歌,经过艺术家的搜集、提炼,成为⼀幅幅美丽动⼈的渔家风情画和⼀份传统民间⽂化艺术的宝贵遗产。
《蛋家风情》(组歌⼗三⾸)是在2009年中共汕尾市城区委宣传部组织的第三次对汕尾渔歌进⾏挖掘整理并出版《汕尾渔歌集》(罗光钊主编、陈勇铁执⾏主编)的基础上创作改编⽽成。
由福建电影制⽚⼚海丰籍作曲家陈勇铁先⽣担任编曲并出任这场晚会总导演。
组歌择取38⾸最具代表性的汕尾传统渔歌,组编为1 3个篇章,从多个不同侧⾯,反映往时汕尾瓯船渔民的⽣产、⽣活情景及其⼈⽂习俗、思想情感。
为了能让⼈们聆听到原汁原昧的汕尾渔歌,编曲者⼤部分保留这些传统渔歌旋律的原貌,部分歌词,出于内容表达的需要,编曲者按照汕尾传统渔歌歌词的格式,格律重新填词。
“传统渔歌、情景表演、以唱为主、原汁味”就是本台节⽬的艺术定位与指导思想。
让汕尾渔歌文化走进校园
让汕尾渔歌文化走进校园汕尾市林伟华中学彭桂件经典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军港之夜》、《春天的故事》等都取材于汕尾民歌。
不过,你可能不知道,在汕尾渔歌发源地有个新港中心小学,该校编印了一本名为《民歌海洋中的瑰宝——汕尾渔歌》的校本教材,在汕尾城区新港街道小教系统使用,使渔歌在这里得到传承。
但如何让汕尾渔歌文化从这里走进更多校园和课堂,发扬与传承我们的这块瑰宝呢?一、注重考究,深入了解渔歌文化自古以来,渔歌就是渔民生活的组成部分,他们出口成诗、即兴吟唱已成习惯,常以歌代话。
渔夫每每在出海和回港时,望着地平线那瑰丽的红霞和掠过浪尖的海鸥,油然生出斗歌的兴致。
而游居于内海的渔家妇女,常在织麻、纺线、织网、摇艇时哼唱。
渔民唱海、唱船、唱鱼、唱苦乐、唱风俗,既有沉重的呻吟,也有生动活泼、饶有兴趣的心声,它是汕尾各地沿海的民间歌谣,主要流传在瓯船渔民中传唱,“词、韵、旋律、村字、主干音、落尾音”具有固定的特点。
渔歌具有非常浓郁的海洋气息,著名歌曲《军港之夜》《在希望的田野上》等其中的开头旋律是来自渔歌的,其内容有男女情歌,有反封建的控诉,有抒发对生活的理解与认识,有对新生活的由衷赞美,它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渔民生活运用海陆丰方言歌词,以对歌的形式,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
渔民们平时也惯用唱歌来代平日的交际语言,问候、祝贺、拉家常、谈恋爱。
马思周是最早记录整理汕尾民歌的文人,接着,渔歌笃诚的采风者黄琛走遍粤东沿海地区,像渔夫寻觅鱼鲜一样搜集渔歌,出版《粤东渔歌》、《南海渔光曲》等专著,创作了《拾贝壳》、《月亮湾里捡月亮》等广为流传的少儿歌曲,被誉为“南海渔歌王”。
1958年,广州乐团指挥家、作曲家施明新来海丰体验生活,从黄琛收集的渔歌中选了10多首编成《妇女捕渔队》组曲。
1960年,汕尾渔歌首次登上中山纪念堂,其动人的旋律、抒情的风格打动了全场人的心,演出获得空前成功,荣获唯一的特等奖。
报纸、电台大力宣传,渔歌由此传遍全国,全国各地的艺术家、作曲家前来采风者络绎不绝。
汕尾渔歌进课堂的策略分析
汕尾渔歌进课堂的策略分析发布时间:2022-01-07T09:03:28.882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24期8月作者:杨凭招[导读] 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杨凭招汕尾市职业技术学校 516600摘要: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相应教育研究学者意识到在专业课程教学之外,还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民族音乐的进一步学习,让学生在民族音乐的学习过程中,进行传统民族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和个人艺术情操的培育。
汕尾渔歌作为汕尾非物质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当被纳入到民族音乐的课堂教学内容中,进入到小学生的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来。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措施分析等方式,对汕尾渔歌进课堂的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希望对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有所帮助。
关键词:汕尾渔歌;课堂教学;传承创新引言:汕尾渔歌是汕尾地区人民群众传统文化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汕尾渔歌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汕尾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信仰,了解汕尾地区的文化发展特征。
作为汕尾地区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汕尾渔歌的艺术呈现形式和内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进行汕尾渔歌的学习,有助于增强汕尾地区青少年儿童的地域归属感,提高民族自信心,也有助于青少年儿童艺术素养的进一步培育。
一、汕尾渔歌概述汕尾渔歌其实是中国传统民歌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的海岸线绵长,近海区域内生活着众多的渔民。
不同纬度区域所生活的渔民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了不同风味的渔歌,呈现出了当地极具特色的人文历史特征。
就目前而言,中国所流传的渔歌可被分为三大体系,所谓的汕尾渔歌是南海渔歌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第4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瑰宝。
汕尾渔歌所涉及的歌唱内容涵盖范围较广,包括了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状态,劳动状态以及情感观念。
汕尾渔歌的艺术表现形式较为淳朴,并且蕴含了十分丰富的海洋文化。
倘若想要进行汕尾渔歌的溯源,最早可追溯到古代的欧越族,其所使用语言乃是闽南方言,在居无定所的常年漂泊中,大部分汕尾地区的渔民都习惯使用渔歌来进行个人内心情感的表达和内心诉求的传递。
“非遗”视角下汕尾渔歌传承与创新研究
“非遗”视角下汕尾渔歌传承与创新研究“非遗”视角下汕尾渔歌传承与创新研究引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简称非遗)作为人类文明的宝库,承载着丰富多彩的历史和文化记忆。
汕尾渔歌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汕尾地区独特且传统的艺术形式之一。
本文基于非遗视角,将探讨汕尾渔歌的传承和创新,以及这一文化现象所蕴含的价值。
一、渔歌的传承与演变1. 汕尾渔歌的历史渊源汕尾地处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渔业在该地区有着独特的地理和社会背景。
渔歌作为汕尾渔民在海上劳作时的一种表达方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渔歌不仅记录了当地渔民的生活和经历,也反映了他们对海洋的敬畏和崇拜。
2. 渔歌的艺术特点汕尾渔歌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包括旋律优美动听、歌词含蓄而深沉、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等。
渔歌在歌曲的表演形式上也有所变化,既有独唱,也有合唱。
渔歌的表演方式通常是由一位主唱带领,其他人和声合唱,形成和谐的音乐画面。
3. 传承的困境与努力随着时代的变迁,汕尾渔歌的传承遇到了许多困难。
首先是渔民人口的减少和年龄的增长,导致渔歌的传承面临断代的局面。
其次,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渔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工具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渔歌形式随之逐渐遗失。
然而,汕尾地方政府和一些热心人士通过组织文化活动、设立渔歌比赛等方式来推动渔歌的传承,以保护和传承这一非遗项目。
二、汕尾渔歌的创新与发展1. 渔歌与现代艺术形式的融合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观众的需求,汕尾渔歌开始与现代艺术形式进行融合。
例如,一些年轻的艺术家开始将渔歌与摄影、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浓郁时尚感和个性特点的作品。
这种创新不仅使渔歌焕发了新的生机,也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对汕尾文化的关注。
2. 渔歌在旅游业中的应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汕尾渔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开始被纳入到旅游景点的工作中。
广东汕尾渔歌研究
广东汕尾渔歌研究
广东汕尾渔歌发源于浙江瓯江一带,开始于宋元时期,清朝时期随着殴船渔
民的迁移传入海陆丰地区,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变迁和不断完善,形成了歌词简朴、真切,旋律简练、婉转,富于吟诵性、咏叹性的风格,成为南海渔歌的代表。
本文以广东汕尾渔歌为研究对象,从民族音乐学和音乐分析的角度,对汕尾渔歌的人
文地理,历史文化因素进行了分析,对其类型特征,艺术特征以及它的地方特色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对其怎样传承和发展它做了探索。
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阐述了本人选题的理由,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和研究它的价值意义及其研究方法。
第二章对汕尾渔歌的人文地理因素,历史文化背景进行了分析,了解汕尾渔歌风格形成的背景因素。
第三章结合实例分析汕尾渔歌的类型特征、艺术特征和地方特色,重点对是其艺术特征,包括节拍节奏、结在这·构特点、调式和旋法特征、衬词和衬腔等进行研究。
第四章对汕尾渔歌的价值和现状做了分析,对它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一些见解。
非物质文化遗产汕尾渔歌IP形象设计开发与应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汕尾渔歌IP形象设计开发与应用目录一、内容概览 (2)1.1 文献综述 (2)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二、汕尾渔歌概述 (5)2.1 汕尾渔歌的历史沿革 (6)2.2 汕尾渔歌的艺术特色 (7)2.3 汕尾渔歌的社会价值与文化意义 (8)三、汕尾渔歌IP形象设计的理论基础 (9)3.1 文化符号学原理 (11)3.2 心理学理论 (12)3.3 设计美学原则 (13)四、汕尾渔歌IP形象设计开发流程 (14)4.1 原型构思与草图绘制 (15)4.2 角色建模与渲染 (17)4.3 色彩与材质设定 (18)4.4 动画与交互设计 (19)4.5 测试与优化 (20)五、汕尾渔歌IP形象的应用策略 (22)5.1 媒介传播 (23)5.2 实物产品开发 (24)5.3 文化旅游融合 (25)5.4 教育普及活动 (26)六、案例分析 (27)6.1 案例一 (28)6.2 案例二 (29)6.3 案例三 (30)七、结论与展望 (31)7.1 研究总结 (32)7.2 创新之处与不足 (33)7.3 未来展望与建议 (34)一、内容概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日益受到重视。
汕尾渔歌作为广东省汕尾市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档将对汕尾渔歌IP形象设计开发与应用进行全面研究,旨在挖掘其潜在价值,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汕尾渔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本文档首先对汕尾渔歌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保护现状进行了详细梳理,为后续的形象设计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通过对汕尾渔歌IP形象的设计理念、创意来源和表现手法进行分析,提出了一套系统化的汕尾渔歌IP形象设计方案。
针对设计方案的实际应用场景,探讨了汕尾渔歌IP形象在文化旅游、产品推广、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具体应用路径,为汕尾渔歌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海陆丰原生态渔歌考析
文学艺术海陆丰原生态渔歌考析叶良方提要:海陆丰渔歌,又称蛋歌,俗称瓯船歌、咸水歌。
是指罢家渔民在大海生活和劳作之余所唱的方言渔歌。
这是汕尾市最具鲜明民俗特色和艺术风格的歌谣,它起源于古老的南越族水居部落在劳动和生活中发出的歌吟,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海陆丰渔歌源远流长,其悠长舒缓而又婉转重复的旋律,展现歌唱者具有大海般辽阔的胸怀;其海浪般起伏的节奏,反映了历代海陆丰渔民在大海上生产和生活的情愫。
这是海陆丰渔民在艺术方面累积起来的精神财富,也是他们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贡献。
关键词:汕尾;瓯船;渔歌;原生态;海陆丰渔歌,因上世纪八十年代汕尾升级为地级市,统辖原海陆丰两县行政区域,故称为汕尾渔歌。
如今,汕尾渔歌作为国内保存下来为数不多的瓯船渔歌,已被列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因此,需要我们这一代加以大力研究,发扬光大。
我们研究汕尾渔歌,就是为了传承、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有利于保存这朵频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奇葩。
瓯船渔歌的称呼,随着历代海丰县行政区域的变化而变化。
东晋咸和六年(331年)海丰建县,按照以区域名称冠名的民俗习惯,当时瓯船蛋民所唱的渔歌,就是海丰渔歌。
至清雍正九年(1731年)海陆丰分县,按照新的行政区划名称,瓯船渔歌分称为海丰渔歌和陆丰渔歌。
其中海丰渔歌的流行区域,在今黄江(赤岸河)、丽江、赤石河等中下流水域及其沿海港湾地带;陆丰渔歌的流行区域,位于螺河、瀛江和龙溪等中下流水域及其沿海港湾地带。
与此同时,随着清康熙晚年粤西和珠三角深海拖风渔船的进驻,携来聋民家眷生活于汕尾、马宫等港口。
因其方言及其生产、生活方式与瓯船蛋民不同,海陆丰蛋民渔歌又分为拖船白话渔歌和瓯船福佬渔歌。
故此,海陆丰渔歌除了福佬方言渔歌之外,还有红卫管区和马宫深渔乡传唱的白话方言渔歌。
现汕尾市城区东风管区、新虾管区、前进管区等中浅海渔民,就是本地土生土长的瓯船渔民。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虽然有人根据历史传作者简介:叶良方(1952-),男,广东汕尾人,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浅谈汕尾渔歌的渊源、成名、现状及其传承发展
二、汕尾渔歌的成名
渔歌词原来只是 口语相传 , 以文 字记载 下来 ,首推 中国民俗之父钟敬文先生 。民国十三年 ( 94 ), 12 年 钟 先生在 汕尾文亭小学任教时 ,心灵被 “ 情真切 、旋律 谐美”的渔歌所 震撼 ,于是采访新港 “ 表 浮水乡 ”, 搜 集了一批没有 曲调的渔歌,编成 了 《 蛋歌》一书 ,并于 12年 出版 。从此 ,汕尾渔歌才被世人所认识和 了 97 解 。在很 长的一段 时间里 ,汕尾 成为许 多音乐家 、作 曲家 的探宝 之地 。据 了解 ,著名作 家朱践耳上 世纪 6 年代 曾专 门来 汕尾采风 ;民乐大师彭修文两 次到 汕尾 ,聆 听最 原始 的渔歌旋律 ;上世纪7 年代 ,钢琴大师 0 0
一
的特等奖 ,轰动 了整个羊城 。19 年省卫视 《 99 艺术太空》专题介绍汕尾渔歌 ,北京 电视台 《 民族 魂—— 民 “ 南海渔歌王 ”之称 的黄琛先生收集、整理创作 了大量 的渔歌,为后人 留下 了一笔丰厚 的文化财富 。
三、汕尾渔歌的现状
歌 电视系列 》也播 出了汕尾渔歌专辑 。从上世纪6 年代开始 ,海丰 、陆丰文化馆、本地的一些文 化人和 素有 0
神州民俗
21 01 6 年第1 期 4
文 化遗产
浅 谈 汕 尾 渔 歌 的 渊 源 、成 名 、 现状 及其传 承 发展
马 薇 姗 汕 尾 市 群 众 艺术 馆
[ 摘
要]汕尾 渔歌是瓯船渔 民世代 传承的民间 口头艺术 ,源于宋代。它经过千百年 来
口头传承的锤 炼 ,以极 其鲜明的地 方特 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而 自成一体 ,被誉为是南海渔歌 的代表 ,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和 艺术价值 ,被 列入 首批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当前 ,由 于A 4 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的改变,年轻一辈不再学唱渔歌 ,渔歌传承 出现 了危机 ,这是一 . ̄ r 个值得关注、警醒的严峻 问题 。为此 ,我们要在 充分认识传承和保护汕尾渔歌 重要性 的基础
汕尾渔歌的考察与研究
汕尾渔歌的考察与研究作者:谢欢雷雨虹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04期【摘要】汕尾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有着许多丰富多彩、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其中汕尾渔歌这一口头传唱的民间艺术倍受汕尾老百姓的喜爱,如今更是受到国内众多学者的关注。
基于对汕尾渔歌的实地考察,本文将对汕尾的地理位置、音乐文化背景、音乐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进而促进汕尾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文化背景;音乐特征;考察研究【中图分类号】G217【文献标识码】A一、汕尾概况汕尾市地处广东省东南部沿海,东、西、北面分别与揭阳市,惠州市,河源市相邻,南边是南海。
全市国土面积达到五千多平方公里,其所管辖的地区有:市城区、海丰县、陆丰市、陆河县、红海湾经济开发试验区、华侨管理区等。
总人口达三百多万。
古往今来,这片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劳动人民不仅创造物质文明,还努力继承、发扬当地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群众所喜爱的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孕育了许多学者与传承人,因此积淀了独特而厚重的文化底蕴。
汕尾渔歌正是这一传统民间文化的代表之一。
其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融合了中原文化、广府文化、客家文化之精华,自成一格。
正如专家们所说:“汕尾渔歌是民歌海洋中一块不可多得的瑰宝。
它的发展前途洋洋大观,不可估量。
” ①二、汕尾渔歌历史文化背景据史料记载,汕尾渔歌的历史渊源与当地的瓯船渔民是分不开的,“没有瓯船渔民,就没有今天的汕尾渔歌。
” ②瓯船渔民的祖先是我国古代的瓯越族,主要聚集在今浙江省永嘉县瓯江一带,故称为“瓯船”,旧时还称其为“疍民、疍户”,宋《太平寰宇记》载:“疍户生在江海,居于舟船,随潮往来,捕鱼为业。
”明《广东通志》载:“疍户者,以舟楫为室,捕鱼为业,或编篷濒水而居。
”疍民是以捕鱼为生的水上居民,而汕尾地理位置近海,且周围溪港环绕,恰巧适宜疍民们的生产和生活。
因此,许多的疍民留在此地世代繁衍生息。
在此生活的疍民们不仅善于捕鱼,且好歌,明《嘉靖志》有记载:“来航去舶,擢歌相闻。
汕尾渔歌的考察与研究
四 、汕 尾 渔 歌 音 乐特 征
( 一) 节奏 、节 拍
1 .节 奏
汕尾渔 歌 的节奏 比较 平 稳 、匀 称 。 以平 八 、平 十 六 、前 八 后 故称 为 “ 瓯 船” ,旧时 还称 其为 “ 蛋 民 、蛋户 ” ,宋 《 太 平 寰 宇记 》 十六 、前 十六后 八节 奏 型 居 多 ,这 与 渔 民 的生 产 劳 动 和环 境 是 息 载 :“ 蛋户 生 在 江 海 ,居 于 舟船 ,随 潮 往来 ,捕 鱼为 业 。 ”明 《 广 息相 关的 。如 《 阿兄 踏岭妹 踏舟 》 。
l ! ^ 导}
摩 靠 舟.
毛 } 2 l
, 蝉 ●捌嗥}
围溪港 环绕 ,恰 巧 适 宜 蛋 民们 的生 产 和 生 活 。 因此 ,许 多 的蛋 民
留在此 地世 代繁 衍生 息 。 在此 生活 的 蛋 民们 不 仅 善 于捕 鱼 ,且 好 歌 , 明 《 嘉 靖 志 》有 记载 :“ 来 航 去 舶 ,擢 歌相 闻。 ”可 见 蛋 民们有 以歌 表 情 的 生 活 习
8 臻 嚏
红海 湾 经济 开发 试 验 区 、华 侨 管 理 区 等 。总 人 口达 三 百 多 万 。古 往 今来 ,这 片土 地上 土生 土 长 的 劳 动 人 民 不仅 创 造 物 质 文 明 ,还 努力 继 承 、发扬 当地 优秀 的 民族 传 统 文 化 和群 众 所 喜 爱 的传 统 民
辫 挑鼢
}
} 嵇{ 璃 苇 雠 搏 魂 .
々 一 1
{ 州
●
曼 业 } §2£:曼 _ ! i 墼 1 l 』! ; £ , g !i £
文化诗学视阈下的汕尾渔歌
第3 8卷
第 7期
文 化 诗 学 视 阈 下 的 汕尾 渔歌
傅 凤 龙
( 汕尾 职业 技术 学 院 成 教处 , 广东 汕尾 5 1 6 6 0 0)
摘要 : 汕 尾 瓯 船 昼 家特 殊 生 活 空 间 养 成 了其 爱 唱 歌 的 “ 诗 的生活” , 型 塑 了其 独 特 交往 的 对 话 方 式 。 从 文 化人 类 学 与 审 美双 重 视 角 审视 昼 家 “ 斗 歌” , 可 以探 悉其 背后 丰 富的 文 化 内涵 , 体认 情 歌 斗唱 的文 化 价 值 ; 审视 “ 浪 漫 而诗 美” 的 瓯 船昼 家婚 礼 歌 , 可 以探 悉 其 朴 古 而 纯 真 的 文化 意 涵 , 展 现 其 简单 而 诗 意 的 生 活 。
一
船 或邻 船 的人 就会 随意 加入 , 一 起齐 唱 , 也就 自发 地
对 起歌 来 。 一 般而 言 , 度 日过 活 , 多是 个人 吟 唱 ; 交 往 聚集 , 则相互 对 歌 。
盘春 , 妹 当送 兄 开大 船 。 妹 当送 兄快 快 到 , 短命 舵
公 迫开 船 。 ” … o ( 《 一 盘猪 肉一 盘春 》 ) 捕 鱼归 来 , 唱:
2 0 1 7 年 7月
韶 关学 院学 报 ・ 社会 科 学
J o u na r l o f S h a o g u a n U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J u 1 . 2 0 1 7
Vo l - 3 8 No . 7
关键词 : 瓯船昼 家; 文化诗学 ; 情歌斗唱 ; 歌 化婚 礼
中图分类号 : G1 1 2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7 — 5 3 4 8 ( 2 0 1 7 ) 0 7 — 0 0 1 2 — 0 4
汕尾渔歌
国家、省、市音
协的音乐人多次
莅临汕尾,进行
长时间的采风、 收编、创作。
人物简介:
黄琛是一位土生土长的音乐家、 作曲家。他从小酷爱音乐,尤其 喜爱民间音乐。 他长期从事汕 徐十一,老渔歌 尾渔歌的发掘搜集整理工作, 著作了《汕尾渔歌》、《南海 手原广东省音乐 渔女之歌》 、《粤东渔歌》等 大量作品,成立了汕尾渔歌队, 使渔歌开始走上了舞台,涌现 家协会会员。 了徐十一、苏少琴、李香桂等 名歌手,被誉为汕尾“渔歌 王”。
主讲:凤山中学
郑穗穗
1、汕尾渔歌主要流传于哪里? 2、汕尾渔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汕尾渔歌为什么被称民歌海洋中的瑰宝?
汕尾渔歌简介:
1、汕尾渔歌是汕尾各地沿海的民间歌谣,主要流传在瓯船渔民 中传唱。 2、渔歌内容有男女情歌,有反封建的控诉,有抒发对生活的理 解与认识,有对新生活的由衷赞美,它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渔民 生活运用海陆丰方言歌词,以对歌的形式,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 渔民们平时也惯用唱歌来代替平日的交际语言,问候、祝贺、拉 家常、谈恋爱。 3、许多著名的歌曲,如《军港之夜》《在希望的田野上》《渔 家姑娘在海边》《春天的故事》《多情的东江水》等都取材于汕 尾渔歌,所以汕尾渔歌被称为民歌海洋中的瑰宝。
富人阿兄面红红
一堀水,清悠悠,清悠悠。一对(耶)龙虾(喽)去洗 须。 富人阿兄(喽),对这过(呀),问俺龙虾几条须,问俺 龙虾几条须?问俺龙虾几条须? 一堀水,清呀呀,清呀呀。一对(耶)龙虾(喽)去洗 脚。 富人阿兄(喽),对这过(呀),算俺龙虾几只脚,算俺 龙虾几只脚。 一堀水白茫茫,一对龙虾水中藏,三算四算算不出,三 算四算算不出,富人阿兄啊咧,面红红喽,面红红,面红 红喽,面红红,面红红喽,面红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汕尾渔歌真善美探析
[本文著录格式]毕淑婷.广东汕尾渔歌真善美探析[J].北方音乐,2020,01(02):46-47.
音乐是人类在特定地理环境中内心而外化的文化艺术,渔歌是渔民在捕鱼劳动中形成的歌谣,萌生于特定的海洋地理环境,是极具地方民间文化色彩的歌种,广东省东南部汕尾地区誉为“粤东黄金海岸”,依山面海,风景秀丽,丰裕的海湾、岛屿与渔港环境,渔民长期游居在海岛渔船中,劳动生活互为助兴,以歌传道传情,互斗渔歌,渔歌便成为汕尾渔民的精神食粮和审美创造。
汕尾渔歌作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展现了汕尾渔民鲜活的海洋生存景象和情感夙愿。
主题鲜明、节奏明快、实虚词使用,“微波流动”的旋律线条,犹如碧波荡漾的海浪,蕴含海洋性音乐特点,充满浓郁民间渔俗文化韵味,具备“兼容并蓄”和“包容开放”的岭南文化性格,体现了真、善、美的价值和意义,具有海洋文化的特殊性。
一、广东汕尾渔歌之真实——展现耕海牧渔的生存境遇
情感表达是民间歌谣的重要功能之一,它是人们情感与心理诉求的载体,“渔歌”这一民间歌谣萌生在广东汕尾海域,汕尾渔民在起蓬、摇橹、张网、起网劳作中诉说情感,渔歌中表达了真实的劳动节奏和生存境遇。
(一)汕尾渔歌主题逼真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东卷第785首歌曲《我有渔歌几千箩》:七言四句体,实词中使用虚词“喂”,“三只虾船载唔了,搬起滩头(喂)高过山”,“恁勿欺负俺无歌,我有渔歌(喂)几千箩”,描述汕尾渔民捕鱼满载而归、互斗渔歌的情景,体现主题之逼真。
(二)汕尾渔歌内容真实
汕尾海域是我国著名海洋渔业产区之一,海岸线455.2公里,海
域面积2.39万平方公里,拥有93个岛屿、12个渔港和3个海湖等。
渔歌是对一年12个月365天捕鱼劳动时节真实描述,《十二月捕鱼》:“正月撁鱼撁黄魰……二月白带遍海洋……三月撁鱼撁金龙……”,七言四句体,“啊”“呀”“咦”等衬词融入,吸收海陆丰民间音乐白字戏的拖腔,体现了汕尾渔歌对民间白字戏吸纳性,汕尾渔歌蕴含“兼容并蓄”和“包容开放”的岭南文化性格。
二、广东汕尾渔歌之至善——形成“团结协作”与“扶危济困”的传统文化特点
以礼制乐,礼乐治国,强调音乐与社会、乐与礼的关系,重视音乐教化功能,追求社会群体的统一,成为系统的礼乐思想。
教育功能是民间歌谣基本功能之一,渔歌作为民间歌谣,体现民间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规范,崇尚尽善尽美,歌谣成为传承教化、使人至善的重要载体。
汕尾渔歌对渔区生活的批判,映射出汕尾渔民恪守传统美德、劝人为善的情感诉求,形成了“团结协作”与“扶危济困”的传统文化特质。
(一)汕尾渔歌的批判精神
汕尾渔民在旧社会背景下,常常受到渔霸、渔地主压迫欺辱,渔歌流露出对渔霸渔地主行为的批判,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东卷第809首歌《渔霸真凶残》:“渔主个称鱼真凶残,大秤秤入小秤出”描述渔民卖鱼时被渔霸渔地主大秤入小秤出的欺骗和刁难,揭露旧社会汕尾渔、民生活困境,以歌传道,祈求社会阶层平等和公正的道德伦理。
(二)汕尾渔歌的教化功能
民谣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传播教化,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
《党和渔民心相连》弘扬汕尾渔民爱党爱人民传统美德,《学好文化来当家》《好船好木造好船》《生产积极奖红旗》启迪汕尾渔民学好文化知识,热爱劳动求上进的精神,汕尾渔歌为形成优良传统文化氛围发挥了积极的教化作用。
(三)汕尾渔歌的妈祖文化
根据海陆丰史料记载得知,汕尾海域先后经历东晋、唐末、元初、
清初等时期文化迁移,粤东福佬人操持着妈祖文化迁移到汕尾海域,明朝时期妈祖分灵来到汕尾地区,妈祖是大海神灵龙女的化身;汕尾渔民敬奉妈祖,祈求平安幸福,妈祖文化象征着汕尾渔民团结协作、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正如《渔家姐妹拜妈祖》所唱:“俺学阿妈性善事,扶危济坤理当先。
妈祖座殿真慈祥,救苦救难人敬仰。
俺学阿妈积好德,传子及孙万万年。
”妈祖文化选择了汕尾海域,丰富了汕尾渔歌文化,广东汕尾海域由此形成勤劳勇敢、团结协作、扶危济困的优良传统。
三、广东汕尾渔歌的海洋文化审美——蕴含“兼收并蓄”与“包容开放”的岭南文化性格
汕尾海域位于广东岭南地区,开阔南海,清丽山川,柔美珠江水系,无疑为岭南地区民俗文化萌生发展提供了最佳条件。
汕尾渔歌自然表露出岭南海洋文化气息、语言特点和渔俗文化。
(一)浓郁的海洋文化气息
原生性区域音乐是区域特色鲜明音乐类型,生活生产内容取决于当地地形、海洋等地理条件,汕尾渔歌作为原生性区域音乐,汕尾碣石湾和白沙湖等海湖环境为渔歌提供了生存基础。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东卷第818首歌《渔民出海如行兵》:民族五声宫调式,四句体结构,二拍子节奏,速度稍快,音区较高,窄音域型;曲调连贯生动,描述汕尾渔民出海打鱼如行兵的场景,“苦战南海鱼(咧)鱼呀鱼满载,旗开得胜(喂)显名声(啊喂),”映射出汕尾渔民不畏艰辛的海洋文化气息。
(二)汕尾渔歌的语言特点
语言是文化传承重要组成部分,民歌来自于民间创造,口耳相传,语言朴实凝练,根据汕尾市志记载:汕尾地区“海上疍民”使用福佬话(闽南话)、粤语、客家话等多种方言,汕尾海域拥有闽粤客多元化的语言环境。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东卷第852首歌《你知乜个做大兄》:“你知乜个做大兄?你知乜个做算盘?你知乜个做书册?你知乜个做钓竿?“乜”字多见于闽语和粤语,将其鲎的壳、籽、叶、尾形象
口语化,运用多元化语言将其广府文化、福佬文化和客家文化融汇到汕尾渔歌,汕尾渔歌蕴涵“兼收并蓄”与“包容开放”岭南文化性格。
(三)汕尾漁歌的渔俗文化
根据海陆丰历史记载,汕尾“海上疍民”的渔歌文化在明清时期较为丰富,《广东新语》:“疍人喜爱唱歌,婚夕两舟相合,男歌胜则牵女衣过舟也”。
清朝诗人黄道珪诗句:“海波城下接龙津,归棹咿哑入耳频。
和笛渔歌天是籁,倚栏人满月为邻”。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东卷第774首歌《打扮细姑作新娘》:描绘汕尾渔民婚嫁习俗场景,F宫五声民族调性,单段体,七字句,前起兴后叙事;2/4与3/4混合节拍,旋律“级进”,字音常见“拖音”,呈现汕尾海域渔民热闹喜庆的渔俗文化。
四、结语
汕尾渔歌,萌生于广东省东南部汕尾海域——“粤东黄金海岸”,展现海洋牧渔的生存境遇和审美写照,蕴含“兼容并蓄”和“包容开放”的岭南文化性格,充满浓郁的民间渔俗文化韵味,汕尾渔歌文化体现真、善、美的价值和意义,是汕尾渔民智慧的结晶更是海洋音乐文化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