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真善美剖析共21页文档
简论真善美
简论真善美真善美,是人的价值标准。
但是,它是从三个不同方面概括的人的价值标准。
这三个价值标准,当然也是人的是非标准。
简单的说,真,乃人的认识是非标准;善,乃人的行为是非标准;美,则是人的行为特点的是非标准。
任何概念界定,作为人类认识事物的方法,统统都是蹩脚的。
上述界定,并不一定完全符合实际。
譬如,真,并不仅仅关乎认识,人类任何感性实践的结果,统统都是物质的,亦即以真为基础的。
打从生命活动开始,没有例外:真实的面包才能充饥;现实生产,譬如春种秋收,惟有具体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到位,老天帮忙,才能丰收;科学实验,作为宇宙的开拓,统统以其前的认识物质化形式、即特定实验条件、实验设备为基础;即使所谓逻辑,这个最为特殊的人类认识实践,亦然以意识的物化、震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马恩选集》第1卷第35页),作为自己的现实性或者现实存在。
但是,人类活动的物质性,并不影响我们关于真的概括仅仅属于认识领域的结论。
什么意思?因为,仅仅对于认识说来,事物才会有真假、有无这类是非区别。
或者说,惟有撇开物质活动,仅仅对于意识来说,实存和虚无才是有意义的区分。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惟有意识,才会如此提问。
意识对物质的关系,意识真理性的判定标准,构成了这个世界最高层次的学问,即被称作爱智慧的哲学。
科学,也是对于认识真假的追问,但是,它不需要对于真理判定标准作出界定。
和认识的是非标准不同,人的行为是非标准直接来自人本身、来自人与他人的关系。
这就是说,认识的是非,是人对自然的关系,即使其中涉及跟他人的关系,实际着眼点也在于每一个具体个人跟他人的自然差别。
意识起初只是对周围的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于开始意识到的自身的个人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马恩选集》第1卷第35页)。
实存和虚无,不过是可否感知的区别,可以感知,是实存;感知不到,是虚无。
认识深化,感知本身为感知手段、条件限制的事实或者实存被感知,于是,实存不以感知与否而存在,成为认识过程里程碑式的变化:理性的标志。
真善美
关于真善美哲学定义的争论到底什么是真、善、美?这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
许多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的层次深度,对真善美进行了抽象与概括,但都有一定的片面性。
全面地、准确地弄清真善美的本质与价值特征,对于深入了解人类社会的价值运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真、善、美定义的争论,广泛存在于社会科学领域。
典型的观点有如下几种:(1)有人认为“真是指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善是指善行,是指人的行为对群体的价值;美是客体作用于主体,使主体产生一种精神上愉悦的体验”。
这类观点把真、善、美的内涵分属于(真理)事实、(行为)价值、精神体验三个完全不同的主观和客观的哲学范畴。
(2)有人认为“真者智力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人的认识活动追求真,人的意志活动追求善,人的情感活动追求美”。
这类观点是把真、善、美分属于认识、意志和情感三个不同性质的范畴。
(3)有人认为“真、善、美,分别是指知识价值、道德价值与审美价值,属于精神价值”。
这类观点并没有把所有的价值囊括在真、善、美的内涵之中。
(4)有人认为“真善美都是主客体的统一:真是主体认识与客体相符合;善是人们的行为与主体利益相符合;美是客体特性与主体本质力量的和谐统一”。
事实上,价值本身就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它来自于主体与客观的相互作用,因此真善美必然产生于主客体的统一。
持这种观点的人也许并不知道,“与客体相符合”、“与主体利益相符合”、“与主体本质力量的和谐统一”实际上是同一个涵义的不同表述方式。
真善美的哲学定义对于真善美的定义,应该根据它们的价值目的来进行。
在“价值事物的三种基本类型”一文中指出,人类的有序化分为思维有序化、行为有序化和生理有序化三种基本类型,用于改变人类有序化过程的价值事物也相应地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思维性价值事物、行为性价值事物、生理性价值事物。
根据“选择倾向性法则”,事物的价值率与主体的平均价值率之差(称为价值率高差)决定着该事物对于主体的客观意义:当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大于零时,它对于主体的生存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主体就会不断增加对该事物的价值投入规模;相反,就只有消极的意义,主体就会不断减少对该事物的价值投入规模。
《弘扬真善美》课件
美丽的表现
总结词
美丽不仅仅是外表的漂亮,更 是内在的品质和心灵的美丽, 它表现为纯洁、高雅和美好。
美丽的心灵
美丽的人内心纯洁、善良,充 满爱和美好,让人感受到温暖 和希望。
美丽的举止
美丽的人举止高雅、得体,言 谈举止中透露出优雅和品位。
美丽的外表
美丽的人外表干净、整洁、得 体,展现出自信和魅力,让人
和依赖。
善良的表现
01
02
03
04
总结词
善良是人类最美好的品质之一 ,它表现为对他人的关心、友
善和无私的帮助。
善良的言行
善良的人会用温暖的语言和行 为去关心他人,让人感受到关
爱和温暖。
善良的内心
善良的人内心充满爱和慈悲, 不计较个人得失,愿意为他人
着想和付出。
善良的行动
善良的人会积极帮助需要帮助 的人,不计回报,不图名利,
真善美的广泛传播和践行有助于改善 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
04
真善美的追求
追求真善美的意义
促进个人成长
真善美的追求有助于培养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促进个人在 思想、情感和行为上的健康成长。
构建和谐社会
通过追求真善美,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和关爱, 有助于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
传承优秀文化
感受到愉悦和舒适。
03
真善美的实践
如何实践真善美
真诚待人
保持真诚的态度,不虚伪、不做 作,用真心去对待他人。
善良行事
在行动上要遵循善良的原则,关心 他人、帮助他人,不伤害他人。
美好心灵
培养美好的心灵,积极向上、乐观 开朗,追求美好的生活。
真善美在生活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真善美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真善美(转自网络)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真善美一、孔子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在《论语·为政》篇中记载着孔子的一段话,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们知道,孔子和以后的儒家都认为,人们的生死和富贵不是能靠其自身的努力而追求到的,但人们的道德和学问的高低却因其自身努力的不同而有不同。
上面引的孔子的那段话可以说是孔子对他一生的生活道路的描述,或者说是他一生修养的过程,也就是孔子本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和了解的过程。
从"十有五而志于学"到"四十而不惑",可以说是他成圣成贤的准备阶段,从"知天命"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可以说是他成圣人的深化过程。
"知天命"可以解释为对"天"(宇宙人生的终极关切问题)有了一种认识和了解,这也许可以算是"求真"的范围,因为这一阶段孔子仍然把"天"看成认识的对象,还没有达到"同于天"的阶段,也就是说还没有达到与"天"合一的境界。
郭象在《庄子序》中说:"夫庄子者,可谓知本矣……言虽无会而独应者也。
夫应而非会,则虽当无用"。
盖能与天地万物之本体相应者可谓"知"本。
既为"知"本,则仍与天地万物之本体为二,仍把天地万物之本体视为认识的对象,尚未与天地万物之本体会合为一。
此境界虽高,但还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六十而耳顺",这句活向来有不同解释,杨佰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说:"'耳顺'这两个字很难讲,企图把它讲通的人也有很多,但都觉牵强……"杨先生说,他对这句话姑且作这样的解释:"六十岁,一听别人的言语,便可分别真假,判明是非",我认为,杨先生的注解大概是符合孔子原意的。
中国文化的真善美
要研究中国的文化,一定要从认识身边的小事开始。 我们人类从自然界脱胎,就进入到文化的孕育之中。自然 人一旦成为文化人,就要比其他生物多出了几百倍的兴奋。 我知道有一种候鸟,为了寻找适合于自己生活的夏天,每年 都往返于北极和南极之间,行程超过三万五千公里。但是, 我们人类却有感觉、直觉和知觉三套感官,在意志力的驱动 下,每年的来往又何止于千万里。文化是一种高级的生存形 式,它让本能和犯罪的时代离去,却又成百倍、成千倍地放 大了人的能量。文化触发了人的好奇心,它唤醒瘫痪了的意 志,揭开魔术师的咒语。人不再健康欠佳了,他具备了更加 完备的生命力、更加深奥的想象力和更加集中的创造力。
对生活真正产生决定意义的,都是身边这样的小事。这种小事里面有 着非常清晰的脉络,直接解救每个沉沦的灵魂。中国文化中的每一种精华, 其实,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听命于这样的朴素诗。 从这样的小事里面,我们感受到了独一无二的精神幸福。在这里,幸福 是一种丰富、一种和谐、一种传染、一种令人一生都无法忘怀的感情传递。 幸福使人和人走近,走到了一起,结成了一个家庭、一个部落、一个民族。 幸福触动了人最底层的根基,于是就在适当的时候,最为深刻地表现出人 性。在这个意义上,正如一位哲人所说:历史,无非就是人性的不断改变 而已。 这样,中国文化的美就突显出来了。它的基调,就是和谐。和谐能使 冷漠的心灵流动,和谐也使热爱自由的民族联盟。和谐造就了一种高情感 的文化类型,它超越了个人,并使个人在公益的高峰体验中被赋予了关于 自由的全部权人都能够朗朗上口的一句话,也是古代学者对人们本 性之始的看法,认为所有人在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的,性情也都相近。所谓的恶, 都是人们受到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才慢慢改变本来的善,从而演变为诸如偷盗、邪淫、 妄语、贪欲、嗔忿等一类的恶。没有谁是从一出生就是“恶”的,许多人都是受到糟 糕的家庭状况或是生活环境才影响到自己本来的善,又或者是因为一些坎坷和痛苦的 遭遇才使得自己的善被低劣环境中的恶所吞蚀,才造就了所谓的“恶人”。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标志,也是许多文人墨客有志仁士崇尚 的道德境界。“上善若水”语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 几于道。”老子将水比喻成善,最高尚的善就如同水一样,使万物受益又不与万物相 争,它停留在众人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老子认为具有高尚品德的人 就像水一样,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样的心态和像水一样的行为。可以忍辱负重, 任劳任怨,愿意做别人不愿意做得事情,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同其他 人争名声争功力,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道德思想。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话出自于《周易》, 意谓大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也应当刚毅坚韧,发奋图强。大地的气 势厚实和顺,君子应该增厚自己的美德,容载世间的万物。现如今“厚德载物”意思 就是说,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多数用来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 子成才。善是“仁义礼智信”五德所表征的根本。如若人人都能够修养身心、与人为 善,去学习并理解“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精神和意蕴,从国学的熏陶中回归自我, 不被俗世中的“恶”所侵蚀自己的本心,我相信每个人都将是诚信、友善的。
真善美
我国自古以来就号称文明古国,重礼教、讲文明行为不仅是一个人心灵文明程度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象征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文明行为在以儒家为主统的中国传文化中就占有中心位置,行为是为人的标志、律己的规范、交往的准则。
文明行为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
没有了文明,就没有了基本的道德底线,那我们纵然拥有了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对人对已对社会又有何用?讲文明、讲礼貌,需要的是人人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人,必须有良好的文明行为。
这样的人,才会被人尊重,受人欢迎。
当我们看到干净,整洁的校园时,你是否看到清洁工付出的汗水,当我们在教室里叽叽喳喳的时候,你是否知到老师上课的辛苦,当我们在升旗仪式的时候,窃窃私语,你是否想到,这面五星红旗是多少革命先辈的鲜血染红的。
这时,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你尊重别人吗?那么,你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吗?千百年来行为之风传承至今,在当今的社会,上到国家元首互访,下至平民百姓的交往,从政坛巨匠的微笑到商界名家的握手,更是闪耀着文明行为的光辉。
我们是国家的小主人,我们今天有了丰富的物质生活,更需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
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可以影响你的学习,你的生活,甚至将来的一生都将受用不尽,文明的举止,文明的行为,加上恬静、幽雅、舒适的学习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会启迪我们不断探索,求知。
因此,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还我们一个文明、美丽的校园,从现在起,从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我们应该坚决摈弃我们身上种种不文明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做一个真诚友爱、礼貌待人、品德高尚的学生,做一个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学生。
让文明之花开遍校园,让真善美永伴我行。
风送花香红满地,雨滋春树碧连天。
”世界很美,不仅因为有春的烟波画船,夏的朝云暮卷,秋的云霞绚烂,冬的岁暮天寒,更因为有善良的滋润,爱的呵护,理解的支撑,幸福的陪伴。
我认为“美”,它不是外在条件的美,不是外表的华丽美艳,而在于内心,心灵的美才是真正的美,伊丽莎白曾经说过:“玫瑰是美的……更美的是它包含的香味”。
中国传统文化的真善美 PPT
中华民族的每个分子都在向这面无私的旗帜靠拢。一批又一批古代的工 程学院院士,开始了与天奋斗的劳作。其中,大禹治水,后羿射日,愚公 移山,精卫填海,共工怒触不周之山。就这样,一个远古的人类家园模模 糊糊地呈现出来了。经过特殊的浓缩和提炼,这些富有创造力的科学家被 奉为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每一个这样的人物背后都有史诗,每一页这样的 史诗之中都有精神的神秘转化。中华民族文化的空白就这样被佳酿填满了: 人是有根基的,这个根基不属于自我而属于团体,在中国人那里被称为文 化的,往往是那种可向往又超自我的生活形态。
●文化就是把自己身上的东西,几乎是一滴一滴注 入人的血管,把感情注入感情,把灵魂注入灵魂。 除了生存之外,我们还有另一个星空。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 开花的树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 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 “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 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俱妍。”
要研究中国的文化,一定要从认识身边的小事开始。
我们人类从自然界脱胎,就进入到文化的孕育之中。自然 人一旦成为文化人,就要比其他生物多出了几百倍的兴奋。 我知道有一种候鸟,为了寻找适合于自己生活的夏天,每年 都往返于北极和南极之间,行程超过三万五千公里。但是, 我们人类却有感觉、直觉和知觉三套感官,在意志力的驱动 下,每年的来往又何止于千万里。文化是一种高级的生存形 式,它让本能和犯罪的时代离去,却又成百倍、成千倍地放 大了人的能量。文化触发了人的好奇心,它唤醒瘫痪了的意 志,揭开魔术师的咒语。人不再健康欠佳了,他具备了更加 完备的生命力、更加深奥的想象力和更加集中的创造力。
谈到国学,我们会想到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道德 经》,为春秋时期老子所著,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 名著之一,被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 对中国的哲学、科技、政治和宗教都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道德经》中主要论述的两个问题就是“道”与 “德”,“道”不仅是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道的方 法;“德”不仅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也是修道 者所拥有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的方法等。 老子以《道德经》教授人们修道的方法,德便是修道 的基础,而道是德的升华。从“道”和“德”的学习 中提高人们为人处世、治家、治国的能力。古人亦有 云:“伯阳五千言,读之甚有益,治身治国,并在其 中。”
中国文化的真善美
善
铁肩担大义(担当) 责任 与美和真一样,在中国人那里,善也是一种标准,指的是一
种通过高情感凝结而成的高度和谐。和谐这个词和秩序不同, 它的基础是美学而不是法律,是自愿而不是强迫,是个人意 志加入善的海洋而不是群体意志对于个人自由的限制。善这 个词在中国文化里是不可多说的,因为这个标准太高,多说 了就容易导致轻浮。在这里,善不是好心的意思,也不是西 文中所说的那种good,mercy或wonderful的意思。善只是一种 “自明”。这样的真、善、美,在我们这里是完全精神化了: 在诗和画的抽象之中,在情与爱的分享之中,我们的美变得 如此透明和清澈。光、美、爱、灵魂都交织在一起,把历时 性的东西变成了共时性的东西,于是永垂不朽、高不可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话出自于《周易》, 意谓大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也应当刚毅坚韧,发奋图强。大地的气 势厚实和顺,君子应该增厚自己的美德,容载世间的万物。现如今“厚德载物”意思 就是说,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多数用来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 子成才。善是“仁义礼智信”五德所表征的根本。如若人人都能够修养身心、与人为 善,去学习并理解“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精神和意蕴,从国学的熏陶中回归自我, 不被俗世中的“恶”所侵蚀自己的本心,我相信每个人都将是诚信、友善的。
要研究中国的文化,一定要从认识身边的小事开始。
我们人类从自然界脱胎,就进入到文化的孕育之中。自然 人一旦成为文化人,就要比其他生物多出了几百倍的兴奋。 我知道有一种候鸟,为了寻找适合于自己生活的夏天,每年 都往返于北极和南极之间,行程超过三万五千公里。但是, 我们人类却有感觉、直觉和知觉三套感官,在意志力的驱动 下,每年的来往又何止于千万里。文化是一种高级的生存形 式,它让本能和犯罪的时代离去,却又成百倍、成千倍地放 大了人的能量。文化触发了人的好奇心,它唤醒瘫痪了的意 志,揭开魔术师的咒语。人不再健康欠佳了,他具备了更加 完备的生命力、更加深奥的想象力和更加集中的创造力。
真善美
真善美的内涵及其之间的关系:真字本从贞变形而得,贞从贝从卜,卜贝属于占卜的一种,是汉人传统的习俗,是最简单的一种求真过程,参见“筊贝、掷筊”。
《说文》中是一种文化解释,从此字可见人对求真认识的加深与变化。
常见组词“真人、修真、真假、真实、真理”等。
会意字,读作shàn,从言从羊。
本义“吉祥”,做形容词用有“吉、美好、善良、慈善、应诺、慎重、高明、熟悉”等义项,做动词用有“擅长、修治、羡慕、认为好、赞许、友好”等义项,做名词用有“好人”义,还做姓氏。
还有“好好地、多;常;易”等义项。
“善”具有深刻的伦理学、哲学和佛学内涵,中国传统伦理有丰富的劝善内容,如《太上感应篇》等。
“善姓”为罕有姓氏。
美měi,会意。
金文字形,从羊,从大,古人以羊为主要副食品,肥壮的羊吃起来味很美。
本义:味美。
美的基本形态是艺术美和现实美。
其中现实美包括:自然美、社会美、教育美。
对真、善、美三者相互关系的考察,有助于对美的本质的理解。
美,不是孤立自在的东西;美的特殊本质,也表现在它与真和善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之中;美的创造与欣赏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作用,更是与真和善密不可分地联系着的。
真、善、美都是客观的,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为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所历史地规定了的。
真、善、美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只能从历史地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中去求得解释。
真,是从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所表现出来的客观事物自身的规律性。
列宁说:“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面向着客观世界,以它为转移,以它来规定自己的活动”。
他又说:“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乃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基础”。
②人的实践活动只有在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情况下才能获得成功,实现人的目的。
因此,人类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获得了对于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
美作为人改造世界的能动创造的生活表现,就其历史的发生和起源来看,以对于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前提;就其作为历史的成果、作为一个客观对象来看,与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真善美
真善美,伴我行
真善美:真:真诚;善:善良,善解人意;美;心灵上的美丽。
人人渴望真善美,但只要付出就有回报,梦里阳光普照,你我携手齐欢唱。
每个崭新的世界,从不缺少真善美,到底什么是真、善、美?这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
许多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次深度,对真善美进行了抽象与概括。
你是否清楚?热爱祖国光荣,服务人民光荣,崇尚科学光荣,辛勤劳动光荣,诚实守信光荣,遵纪守法光荣,艰苦奋斗光荣!危害祖国是耻,背离人民是耻,愚昧无知是耻,好逸恶劳是耻,损人利已是耻,见利忘义是耻,违法乱纪是耻!所以只有反映时代的精神才能引领时代的风尚,真善美,是修养,是文明,是基石。
砚虽非铁难磨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然。
正因为我们的民族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无论历经多少沧桑田依然坚守看对真善美的追求,才能使得我们的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繁荣昌盛。
在我们的社会里,是非、善恶、丑美的界线不能混浠。
否则,社会和谐不起来,经济发展不起来,民族精神振作不起来,国家也强盛不起来。
社会一个美好、温暖、和谐的大家庭。
在这个大家中处处充满着真善美。
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真、善、美以她们各自的视角震撼着我们时代,构成了最博大的爱。
真善美解读
真善美董满祥‚真‛《说文解字》注解‚仙人变形而登天也。
‛;《汉书〃宣帝纪》‚使真伪毋相乱‛。
‚真‛变成了与‚假‛相对的词;《庄子〃渔父》写道‚真者,精诚之至也。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真‛有了‚诚实,情感真切‛之意;苏轼《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真‛有了‚本来的,固有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真‛指与客观事实相符合,有‚真知、真理‛之意。
‚真‛是人类探索世界,追求真理,完善自我的最高精神追求之一,因此,自古成大学问者,莫不是孜孜以求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到‚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最终达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至真之境;自古成至圣者,莫不是明心养性,以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浩然正气。
在教育行为中追求本真是师之灵魂,授人以真,是师之职责。
故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教育的本质是实现‚做真人‛与‚做真事‛的统一。
‚善‛《说文解字》注解‚吉也。
‛;《论语〃述而》‚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善‛赋予了‚美好‛的意思。
荀子曰:‚善假于物者‛‚善有‚擅长‛之意,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善‛有‚心地仁爱,品质淳厚‛之意。
‚善‛是人类本性的自然状态,‚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善‛是我们生命的原点,也是我们生命的终点,故孔子曰‚人即将死,其言也善‛,在一生一死之间,生命的真谛跃然眼前,我们没有无法释怀的牵挂,没有不解的愁怨,圣哲先贤毕其一生都在教诲我们何为生命之光,何为人性之源。
‚不畏浮云遮望眼‛,我们只要从生命之初保留了‚善‛,在生活涤荡中学会了‚善‛,在人生长河中运用了‚善‛,我们就掌握了生命,掌握了自己。
教育是播撒‚爱‛的职业。
中华文化的真善美
中华文化的真善美成纪中学九年级三班李妍茸寻觅古迹,踏遍今生。
岁月没有将这优秀的传统文化磨灭,而是深深地烙印在每一处足迹里。
我随着悠悠的历史长流不断地寻找着文化里的那份真善美。
江南三月,莺飞草长,碧空万里,花发满枝,那枝头上围绕着许多舞动的生命,那是美丽的蝴蝶!看!它们犹如一朵朵飞舞的花儿,在风中嬉戏,在花间流连,在香气里沉醉。
看到它们,连我也深深地陶醉,我不禁轻轻哼唱起那首《化蝶》:碧草青青花盛开,化蝶双双久徘徊,千古传诵深深爱,梁山伯与祝英台......恍惚中,我仿佛看到那书院中称兄道弟的山伯和英台。
他们沉浸在充满书香的学堂里谣唱着满书的经纶,没有尘世的纷扰,没有权贵的相争。
无忧无虑的生活。
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其中缠绵,被久久的传诵。
这种深厚的同窗之情,这种难得的友谊之情,无不是一种真的体现,真实的体现在文化的一点一滴中。
这种真实令我着迷,迷在这难得情谊里。
更迷在这优秀的传统文化里。
红楼深处,是谁在叹息?独自吟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我不禁赞叹:“好一个谁解其中味!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大家闺秀薛宝钗,活泼性急而又爱嚼舌根的史湘云,还有那世外仙人妙玉......虽说他们都一个个的身处在大宅院里,可那宅院里却满是书香气,逢人只有吐字成章,可谓是奇妙也。
一个个同日月精华的奇女异男,在作者的笔下惟妙惟肖的展现,鲜活而又呼之欲出。
想那怡红公子贾宝玉生在这温柔的富贵乡里,该是何等的幸福!生命需要进程,要从灵魂出发。
梦如红楼,我看到烈火烹膏的奢华,体味到人间冷暖的辛酸。
感受到“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凄凉。
领会到作者的苦心。
这优秀的传统文化善也!犹如梦中,梦中的我,逐渐幻化,化作一株绛珠草伴在林妹妹的身边......祖国的文化就是这样的精深,让我在梦中沉醉,不愿醒来。
文化的美就是这样的令我陶醉,文化的美就是这样的令我迷离。
文化的美就是这样的令我将其不断地传承。
古时,文化是一种精髓。
今时,文化更是一种不断前进的步伐。
真善美之解读:为善现真方知美
真善美之解读:为善现真方知美真,属于哲学范畴;善,属于伦理学范畴;美,属于美学范畴,它们各有自己施展身手的领域和空间。
“真”代表真诚,真实;“善”代表善良;而“美”则凌驾于“真”“善”之上。
代表着美好,是只有拥有了“真”和“善”之后才能进一步拥有的。
求真、求善、再求美;立德、立言、再立功真善美:一生的洞察化作了生活的真,一生的感悟化作了生活的善,一生的憧憬化作了生活的美。
而这真善美交织在一起,幻化出五彩的人生。
一、有一种快乐叫风雨同行;二、有一种笑容叫无邪;三、有一种感动叫分享;四、有一种牵手叫关爱;五、有一种震撼叫自食其力;六、有一种精神叫勤奋;七、有一种爱心叫孝敬父母;八、有一种素质叫社会公德。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用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去发现生活的真善美。
用发现的眼、倾听的耳、敏锐的鼻、善感的心、吟咏的笔去创造真善美。
对真善美的追求,主要是各自学科领域内的事,或者仅仅是个人的行为,似乎与政党无关。
但真善美三个字,无论怎么界定,都是一种最高的境界。
真——真实、真相、真诚、真理等等,与假相对立,是指现实存在的客观事实以及认识和对待客观事实的态度;善——善良、善心、善行等等,与恶相对立,是指人的行为及其表现出的品德符合人性并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性质;美——美丽、美好、美景、美德等等,与丑相对立,是指事物的存在形式及其精神价值能够使人产生愉悦感觉的特征。
真善美,是人类文明的基本要求和进步标尺。
真善美是人们的追求,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真善美)何为“真善美”?意思就是说,真诚,善良,美丽。
拥有这三点的人,就可以说的上是“完美”的人了。
可这三点,有两点,使人必须具备的,那就是:真诚和善良!美丽不美丽倒是没有多大影响,因为这只是外表,而你并不是只靠外表与别人交流或者做朋友,而是用“心”只要心能真诚善良,外表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可是,能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个人呢?所以,对别人敞开心扉,你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快乐感受世界的态度-----真,即是客观;认识世界的态度------善,即是遵循,改造世界目的------美。
弘扬真善美课件
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如诚实、守信、正直等,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 修养水平。
03
真善美的实践
在生活中实践真善美
真诚待人
美好心灵
在与他人交往中,应保持真诚的态度 ,不虚假、不欺诈,做到言行一致。
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追求美好的事 物,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快乐。
善良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多关心他人、帮助他 人,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 贡献。
美化学习环境
保持学习场所整洁、安静,创造 良好的学习氛围。
04
真善美的推广
通过教育推广真善美
培养核心价值观
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真善 美的意义和价值。
开展德育课程
开设德育课程,通过课堂教育向学生传授真善美的理念,引导学生 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鼓励社会实践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感受真善美的力量,培 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文化活动
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展览等,通过艺术的形式传播 真善美的价值观。
社区活动
在社区层面开展各种活动,如道德讲堂、文明创建等,促进居民 对真善美的认识和追求。
05
真善美的启示
真善美对个人成长的启示
真善美是个人成长的基石
在成长过程中,追求真实、善良和美 好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品质的关键。
真诚是个人成长的道德指引
文化传承
真善美的价值观是传统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 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具有 重要意义。
02
真善美的表现
真诚的待人接物
真诚的待人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以真诚 的态度对待他人,不虚伪、不做 作,用真心去交朋友,去关爱他 人。
传统文化鉴赏生活中的真善美
生活中的真善美
走进话题
剃头大师 肥皂泡 童 年 的 水 墨 画
在童年的百花园里我们看到了真善美
诵读,谈感受:
小儿垂钓
稚子弄冰
[唐]胡令能
[宋]杨万里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黎碎地声。
善良是一种心态,是让自己活着的那份快 乐;善良是一剂良药,可以在最孤独的时候安 慰自己。善良是一缕阳光,让人看到希望。
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诚信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来自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
的信用的统称。泛指待人处事真诚、老实、
讲信用,一诺千金等等。但一般主要是指两
个方面:一是指为人处事真诚诚实,尊重事
名言警句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黄石公 道德衰亡,诚亡国灭种之根基。——章炳麟 修身洁行,言必由绳墨。——王安石 守正直而佩仁义。——朱熹 修养的花儿在寂静中开过去了,成功的果子便要在光明里结实。——冰心 至诚无息。《礼记·中庸》真诚是没有止境的。永远以真诚自勉。 —— 《礼记·中庸》
古代诗词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夜书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袁枚《所见》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白居易《池上》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胡令能《小儿垂钓》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杨万里《舟过安仁》 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元好问《人月圆·重冈已隔红尘断》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在生活中,很多的美都值 得我们去发现。同学们的帮助、 朋友间的友情、家人团聚的温 馨,还有大自然中的一切,都 值得我们去寻找。寻找真善美, 做中华好少年。
教师资格,对真善美的理解
教师资格,对真善美的理解真善美,在大多数人眼里是都是真诚、美丽、善良。
这些理解不能算作错误,只能说是理解的不够准确,不够深层。
还有一些人在听到这个词的时候,会感到可笑,这很让人费解,这明明是一项美好的品质。
这些人或许需要向我们祖国的花朵学习一下了。
.真善美这个词最原始的本质是真:真实的真诚的,善:善良、做出利他的行为、以善小而为之,以恶小而不为,美:心灵美,发自内心的美丽,不停留在外貌上,更多的是自然而然的内心美。
..当然,在不同的方向上,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分析。
.从哲学,艺术等角度来看这个词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理解和做到的方式方法。
..戊子季秋念孝文·真善美第十三.真,善,美。
.真、善、美的世界。
是一切文艺、学问的最远理想,一切人类活动的终极指向。
.真,古法与“正”同。
在西方的学问里,“真理”这个词应用广泛。
真理或者就是正理,而中国不常这么说,因为“正理”听起来要比“真理”差那么一点儿。
还与西方所谓“真理”对应的,比如“伦理”。
为何是“伦”理?其中有父慈子孝的“次序”在,好像天上地下的次序一样,这是《论语》中反复叮咛的。
但总之是一为求“真”,一为求“正”,目的不同,便是根本不同。
.因为中、西理想中的所求是根本不同,所以中、西方文艺、知识走的道路也有异。
但路径的差别并不是绝对,虽然方向分东、西,但原点是一致的。
西方求“真”,他们的求知像我们宜兴人春、冬季剥笋壳一般,层层揭去“真实的掩盖”。
从分子到原子,复从原子进深至纳米,以至更深更微小的存在;而中国的求知,乃为求一身“正”气。
像骡埠的竹林,无论在宣纸上还是照片中,都是一片整体的绿。
胸有成竹的,便是“正”气。
无论毛笋、竹叶或是竹节,无须执迷于形色,总之是竹的精神。
所以即使用墨来画,虽黑色,却更是翠竹的气象。
.善。
在古时的中国,“善”与“美”并无二致。
如【说文】:美与善同意。
看字都与“羊”有关,或者吃羊,或者大羊,说是一物即不中。
【说文】善:吉也。
真善美之——善
真善美之——善在真善美中,善的意义主要指人的心性、品德方面的体现,这种善,是要在真的基础之上的。
那么,何以为善?善者,非恶也,这是一个大范围的概念,也就是说只要不为恶,也就是善了。
具体而言,善的常见表现就是善良,其中有善心,善行,慈善,友善等等各种形式,而更高一层的善,则是慈悲。
拥有一颗善良之心的人,如果不仅仅是对自己的亲人、朋友、世间之人心生善意,对世间一切有情众生乃至无情众生都能心怀悲悯,那么也就可以说是慈悲了。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
”人之初生,不懂世事,其心纯真,对善恶之别是没有概念的,也不会有恶的念头,因此也可以说,其性最初是善的。
在这一类善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一颗善心。
无论是爱怜自己的亲人,还是救助处于苦难之中的众生;无论是不经意间的善举,还是长期出自真心的积德行善,只要是起源于不弄虚作假的善良本意,都是真正的善。
此处所说真善,也就是与假善相区别的,假善虽然可能不是恶,但其意义却是截然不同的。
在对人的善方面,有慈善、和善、友善、孝等不同形式。
慈善主要指年老之人对待年轻人的态度,所谓的慈眉善目也就是形容在仁慈而善良的心地上所表现出来的外在面貌,而如今衍生出的慈善事业、慈善家等,其意义则是不太一样的。
和善与友善也主要用于形容对待他人的态度,温和、亲切、友好、关怀等等词语,都是与这善相关的,怀着善心对人,则人也会以善相待。
孝,是一种道德和文化,主要是在亲情基础上的晚辈对长辈的行为、态度,是善的一种特殊形式。
“百善孝为先”,而出自真心的孝,又是以善为基础的,没有善良之心,则不会有孝。
在善心和善行里面,慈悲应该是最高的层次了。
慈悲者,其一不相恶,其二不欺心。
不相恶者,无恨无怒,五阴俱灭;不欺心者,于人、于物、于事心无所悔,于己问心无愧。
世间一切众生之类皆是生命,为人者,不求处处爱之深,至少不要起恶念而相害,于所见所为处,可生种种爱心。
何以为之?于生命应生怜悯心,友好心,于苦难应生悲悯心,于物应生无欺心……凡此种种,都是慈悲心之体现,形式内容广泛无限,实非言语可穷其深也。
真善美本质及判断标准
第六节真善美的本质与判断标准到底什么是真、善、美?这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
许多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的层次深度,对真善美进行了抽象与概括,但都有一定的片面性。
全面地、准确地弄清真善美的本质与价值特征,对于深入了解人类社会的价值运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一、关于价值基本类型的争论关于价值基本类型的划分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有人认为一切事物的价值可划分为真、善、美三大基本类型;又有人认为可划分为真、善、美、利四大基本类型;还有人认为可划分为真、善、美、利、自由五大基本类型。
之所以存在这些争议,主要是因为人们对真、善、美、利、自由等价值概念的理解不一致。
一般情况下,价值基本类型的划分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①这些基本类型应该囊括所有的价值形式,不能出现任何“真空”区域和漏洞;②这些基本类型的内涵之间应该有严格的区别,一般不应有重叠交叉的区域。
现在来分析一下,“利”与“自由”等价值形式究竟是属于基本的价值类型,还是属于复合的价值类型。
有人认为“利”是指“人们的现实利益”,然而在真善美的价值中也有一部分属于现实利益;还有人认为“利”是指“人们的物质利益”或经济利益,然而在真善美的价值中,尤其是美学价值中也有一部分属于物质利益。
这就是说,“利”与真善美所包容的价值范围存在着明显的交叉重叠区域。
因此“利”不属于基本的价值类型,而属于复合的价值类型。
有人认为,“自由是真善美的统一:真是合规律性,是自由的基础;善是合目的性,是自由的方向;美是合完美性,使主体趋于完美”。
这就表明“自由”同时包容真善美价值所包容的价值区域,因而也属于复合的价值类型。
有人认为,“利是较低层次的价值,真、善、美是较高层次的价值,自由是最高层次的价值”。
这就是说“利”统辖真、善、美价值,而真、善、美又统辖自由,可见利与自由均不属于同一层次的价值形式,更不是基本的价值类型。
综上所述,利与自由均不属于基本的价值类型,它们都由真、善、美复合而成。
只有真、善、美才是真正的基本价值类型,任何形式的价值都可以分解而且只能分解为真、善、美三种基本价值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