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士文化(采用)
隐士与隐士文化课件

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巨大的生活压力和心理健康问题,部分人选 择隐士生活以缓解压力和寻求心理治疗。
现代社会隐士现象的特点与影响
特点
现代社会的隐士通常选择远离城市喧嚣的生活,追求自然、简约、内心平静的 生活方式。他们可能通过冥想、瑜伽、写作、艺术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 界。
影响
内心的平静。
他们认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外在的成功 隐士的哲学思想还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
和名利,而在于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提 处,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升。
与自然共同发展。
隐士的文学艺术表现
隐士的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多样, 包括诗歌、散文、绘画、音乐等。
这些文学艺术作品通常以表现 隐士的生活方式和内心世界为 主题,强调对自然和内心的探 索和表达。
加强学术研究
通过学术研究,深入挖掘隐士文 化的内涵和价值,为传承和创新
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举办文化活动
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隐士 文化节、研讨会等,促进隐士文 化的交流与传播,推动其创新与
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隐士文化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隐士文化,需要不断地挖掘和整理历 史文化遗产,同时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和需求,推陈出新, 为隐士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隐士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途径与方法
推广隐士文化教育
通过学校、社区等渠道,开展隐 士文化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 认识隐士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
和发展这一文化遗产。
建议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和保护,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辅导;同时,推广内心平静和心理健康的 理念和方法,帮助更多人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此外,媒体也应该客观报道隐士现象,避免过度渲 染或贬低隐士生活。
隐士文化

无道则隐”;
孟子云:“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宋书隐逸传》说:“天地
闭,贤人隐”。
文化传统影响,儒家道家
都推崇隐居,视为品德高 洁的象征
社会现实的残酷,逼迫一
些有能力、有见识的文人 选择远离官场
山水诗与隐逸文化
山水田园诗,这也是“隐 逸文化”的一个深化表现。山 水诗和“隐逸诗”可说是孪生 姐妹。要隐逸,就必然会得意 于丘中,徜徉于林泉,必然会 拥抱山川、赞美山川,吟哦之 间,形成寄情于景、借景抒情 的山水诗。
著名的 隐士
什么是“隐士”?
“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
士。质言之,即有才能、 有学问、能够做官而不去 做官也不想做官的人,才 叫“隐士”。
为什么要做隐士?
“仕”在当时是体现人生价值的 唯一途径。何反其道而行呢?
读下面几句话,说说你 的理解。
国学与我们的时代之二——隐士与隐士文化

4.忽官忽隐,如元末明初时王蒙、明末董其昌。做了几年官,又去隐居, 朝廷征召,或形势有利,又出来做官,做了一阵子官又回去隐居。
王蒙的画……………………………………………………….. 董其昌……...……………………………………………………………..…….
5.隐于朝,如东方朔。这种人身为官但思想已隐,做官不问政事,“居 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随波逐流,明哲保身。
国学与我们的时代系列之二
山阳十方书院 南华生 qq群:48818588
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虚名薄利不关愁, 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评议前王并后帝,分真伪,占 据中州,七雄扰扰乱春秋。兴亡如脆柳,身世类虚舟。见 成名无数,图名无数,更有那逃名无数。霎时新月下长川, 江湖变桑田古路。讶求鱼缘木,拟穷缘择木,恐伤弓远之 曲木。不如且复掌中杯,再听取新声曲度。
作 者 : 卢 藏 用
夜 宴 安 乐 公 主 宅
以 用 语隐 送马高的 之承士终 隐求 ,祯被南 逸高 指亦聘山 》官 着被,隐 记, 终征授居 ,如 南召官, 卢唐 山而左等 藏代 云坚拾待 用的 这: 持 遗 朝 考 卢 就“ 不 。 廷 中 藏 是此 仕 后 征 进 用 “中 , 来 召 士 。 终大 欲 , , , 刘 南有 归 另 后 先 肃 捷嘉 山 一 来 去 《 径处 , 隐 果 长 大 ”。 卢 士 然 安 唐 。” 藏 司 以 南 新 ·
8.
9.不得已而隐,实际上从事最热心的政治,如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黄宗 羲等,他们“隐居”只是为了表示不与清王朝合作,实际上从事最激 烈的反清斗争。石溪也如此,他反清失败后,为了逃避迫害,隐于禅, 但他终生都忠于明王朝,终生反清,情绪十分激烈,一直没能静下来。
10.先隐居,基本上是真隐,但等待时机,等到时机就出山,等不到就 隐下去。如殷商时伊尹、汉末诸葛亮、元末的刘基等。
中国隐士文化的成立与发展

中国隐士文化的成立与发展中国隐士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发展轨迹。
隐士文化的成立与发展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哲学思想的演进以及文人士人的追求密切相关。
一、隐士文化的成立隐士文化的成立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道家哲学。
道家强调返璞归真、追求自然之道,提倡超脱尘世、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选择隐居山林、追求心灵的平静与自由。
他们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想,通过隐居修炼来实现自己的追求。
隐士文化的发展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密切相关。
在中国历史上,社会经历了多次动荡和战乱,这些动荡使得一些有识之士感到世态炎凉、人心不古,因此选择隐居山林,追求自己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同时,隐士文化的发展也与社会的相对稳定时期有关,当社会相对稳定时,人们更容易追求精神层面的追求,进而催生了隐士文化的发展。
二、隐士文化的发展隐士文化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古代隐士文化和现代隐士文化。
1. 古代隐士文化古代隐士文化主要出现在中国古代的道家和儒家文化中。
道家注重追求自然之道,提倡超脱尘世,因此道家学派中的一些学者选择隐居山林,修炼心性,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儒家文化则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些儒者也选择隐居山林,通过隐居修炼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古代隐士文化中,隐士们注重修身养性,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他们通过修炼道德、研习经典、与自然相处等方式,追求个体的完善和心灵的升华。
同时,他们也注重与社会的联系,通过写诗作文、与他人交流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2. 现代隐士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隐士文化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现代隐士文化更多地体现在人们内心的追求和生活方式上。
现代隐士文化强调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摒弃功利主义和物质追求,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和自我实现。
现代隐士文化的发展得益于社会的相对稳定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个体的内心追求和精神层面的满足,因此一些人选择隐居山林、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成为现代隐士文化的代表。
中国隐士文化范文

中国隐士文化范文首先,什么是隐士?隐士是指主动远离尘嚣,追求自我修养和内心宁静的人。
隐士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国风·邶风·矣矣》中,“矣矣匪车,维矣是怀。
载矣修远,至矣婚媾。
”这里的“修远”被认为是指追求高尚清修的生活,也就是隐士的意境。
隐士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中国古代,齐、楚、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隐士文化逐渐兴盛起来。
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化名流陶渊明便是一位代表性的隐士。
他追求的是宁静自在的生活,远离世俗的纷扰,倡导田园诗与隐逸思想,提出了“闲情逸致”的理论观点,对后世隐士文化影响深远。
另外,南朝梁代的文人陶渊明与谢灵运以及唐代的杜牧都被后人称为“三大隐士”,他们在政治官场中失意之后,选择了隐居田园,过起了隐居生活。
他们以田园为背景,以自然、朴素、超然的态度对世俗生活进行批判和反思,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他们的诗作被后人奉为经典,对后世文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隐士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隐士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通过隐士追求宁静自在的生活,传达了中国哲学思想中的“虚静无为”、“超然致远”的价值观,强调个体内心的修养和自我发展。
其次,隐士文化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隐士将自然作为自己的归宿,注重与自然的融洽关系,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反思了人对自然的破坏,呼吁保护环境,追求生态文明。
最后,隐士文化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隐士倡导简朴、淡泊的生活方式,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互助精神。
他们主张人们追求内心的安宁与满足,以自己的修养影响他人,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观。
综上所述,中国隐士文化源远流长,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隐士文化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互助,提供了一个理想生活的样板。
在当今社会,面对快节奏、竞争激烈的现实生活,我们有必要向隐士文化学习,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塑造全面发展的个体。
中国的隐士文化

7、以隐求官。如唐代卢藏用。刘肃《大唐新语·隐逸》记载,卢藏用考中进士,先去长安南的终南山隐居,等待朝廷征召,后果然以高官被聘,授官左拾遗。后来,另一隐士司马承祯亦被征召而坚持不仕,欲归山。卢藏用送之,指终南山云:“此中大有嘉处。”
这就是后来的“终南捷径”。用这种隐居手段已求高官者,实非真正的隐士。
隐士的三种境界:
一、看破人生的人才往往想过隐居的生活。与世无争,这是小隐。
二、隐居在喧闹的市井中,视他人与嘈杂于不见,从而求得心境的宁静,这是中隐。
三、隐身于朝野之中,面对尘世的污浊、倾轧,钩心斗角却能保持清净幽远的心境,大智若愚、淡然处之,这才是真正的隐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国历代隐士,大抵可分为十种:
10、所谓“隐于朝”。
有人统计过,古诗中约有三成的诗歌出自隐士之手,正所谓:“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现在最多人说的就是:“大隐隐于市”,陶渊明应该是大家最为熟悉的隐士了。隐士看破红尘隐居于山林是只是形式上的“隐”而已,而真正达到物我两忘的心境,反而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杂的干扰,自得其乐,因此他们隐居于市朝才是心灵上真正的升华所在。
中国的隐士文化
隐士文化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古代,士人隐居,多是因为社会的黑暗动乱,如魏晋之际出现了“竹林七贤”、“浔阳三隐”,均是因为当时官场的黑暗。他们的个人才能得不到统治阶级的认可,遭受排挤,个人的社会价值无法实现,便愤然远离世俗,归隐山林。但却因此成就了中国隐士文化。
4、忽官忽隐。如元末明初的王蒙,明末董其昌,做了几年官,又去隐居,朝廷征召,或形式有利,又出来做官,做一阵子官又回去隐居。
5、假隐。如明代陈继儒,虽不做官,但好和官家打交道,有人写诗讥笑他“翩翩一只云间鹤,飞来飞去宰相家”。
隐居、隐士与隐士文化的兴起

隐居、隐士与隐士文化的兴起隐士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独特而又重要的一部分,其文化主体是隐士。
自古以来,不仅隐士人员众多,而且对于隐士的称谓也纷纭复杂。
按照蒋星煜的统计,自尧舜时代一直到民国期间,各种文献中有记载的隐士不下万余人,而其中事迹历历可考者也数以千计,其名称则主要有隐士、高士、处士、逸士、幽人、高人、处人、逸民、遗民、隐者、隐君子等十一种之多(蒋星煜编著《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页)。
以上这些名称中,最能代表其特征的仍然是隐士,所以隐士的称呼也最为流行。
隐居与隐士隐士据说早在尧舜时代就已经有了,晋皇甫谧著《高士传》记载了九十多位高士的故事,便是从帝尧时期的被衣开始讲起的,但他提到的前十几位隐士都是传说中的人物,而最早的有确切记载的隐士是春秋时期的老子。
与此相一致,最早关于“隐居”的说法也出现于春秋时期。
《论语·季氏》引孔子的话说:“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其中“隐居”一词的意思,与我们今天理解的差不多。
因此,就今天所能见到的文献来说,最早提出“隐居”一词的是孔子,他在春秋时期就有了这一说法。
“隐士”的意思是指“隐居不仕的人”。
它有两层意思:一是“隐”,即隐居,隐士一定是隐居的人;二是“士”,即士人,隐士一定是士人。
“隐士”的意思是指“隐居的士人”。
隐居在这里是和出仕做官相对而言的,“隐居的士人”,就是隐藏起来不出来做官的士人。
根据上面的两层意思,并不是所有隐居的人都是隐士,隐士必须是士人;也不是所有不做官的士人都是隐士,想做官做不上的士人就不是隐士;“隐士”是指那些有才能、有德行、能做官,但又因某种原因而不出来做官的人。
最早提到“隐士”这一术语的是战国时期的荀子,他在运用这个词的时候,意思就是指“隐居不仕的人”。
《荀子·正论》中说:“天子者……道德纯备,知惠甚明,南面而听天下,生民之属,莫不振动从服,以化顺之,天下无隐士,无遗善。
中国隐士文化的成立与发展

中国隐士文化的成立与发展中国隐士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隐士文化的成立与发展源远流长,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智慧。
本文将探讨中国隐士文化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以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隐士文化的形成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
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迁和政治的动荡使得一些人开始怀疑传统价值观的有效性,并寻求一种与社会现实相脱离的生活方式。
这种思潮促使了隐士文化的兴起。
隐士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隋唐时期,这个时期的隐士文化主要体现在文人墨客的行为和作品中。
许多文人都对官场生涯不感兴趣,选择了隐居山水之间,追求自己的内心世界。
他们以诗词、书法和绘画等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一笔。
第二个阶段是宋明清时期,这个时期的隐士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并且形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宋代文人韩愈、苏轼等人提倡“归隐田园”,强调个体的修养和自由发展。
明代文人杨慎、唐伯虎等人则更加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自由意志,他们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作品反对封建礼教的束缚。
到了清代,隐士文化更加兴旺,清代文人黄宗羲、王夫之等人以自己的著作和行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隐士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隐士文化提倡个体的自由和独立,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自我实现。
这种思想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封建礼教和权威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为后来的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奠定了基础。
其次,隐士文化强调个人的修养和自我完善,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许多隐士不仅是文人,还是艺术家和学者,他们的作品和思想对中国文化的繁荣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隐士文化也对后来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化中的“山水田园”和“闲适自在”的精神,都与隐士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
总之,中国隐士文化的成立与发展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魏晋南北朝隐士田园文化研究

魏晋南北朝隐士田园文化研究一、综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充满动荡和变革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社会经济逐渐衰落,封建制度遭受挑战,百姓生活困苦。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一种与世无争、返璞归真的田园文化悄然兴起,并成为当时社会的一大特色。
本文将对魏晋南北朝隐士田园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朝廷的衰落和百姓的生活困境,许多人开始追求心灵的慰藉和生活的安宁。
在这种背景下,隐士田园文化应运而生,并迅速在整个社会中传播开来。
隐士们远离尘嚣,通过种植果蔬、畜养禽鸟、琴棋书画等方式,寻求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这种文化现象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苦难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揭示了人们对于自然、自由和和谐生活的追求。
魏晋南北朝时期,隐士田园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发展态势。
许多文人墨客纷纷投身于田园生活,将隐逸之情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对理想田园生活的生动描绘;另一方面,朝廷对隐士田园文化的推崇也促进了其发展。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为隐士提供土地、耕牛等生产资料,保障他们能够安心从事农业生产。
隐士田园文化还受到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规范。
这些思想观念的融合与发展,使得隐士田园文化更加丰富多元。
魏晋南北朝隐士田园文化具有鲜明的特点和深远的影响。
它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衡。
这种文化理念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隐士田园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根植于农耕文明,汲取了儒家、道家、佛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隐士田园文化对于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它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由,倡导简约、自然的生活方式,对于当代人们面临的心灵困境和社会压力具有积极的缓解作用。
1. 隐士田园文化的概念及其历史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隐士田园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逐渐在历史舞台上崭露头角。
中 国历史上的隐士文化有何意义

中国历史上的隐士文化有何意义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隐士文化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神秘的光芒。
隐士,这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远离尘世的喧嚣,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这种文化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隐士文化的兴起,与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环境密不可分。
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战乱频繁。
许多有识之士对这种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无奈,他们选择隐居山林,以躲避尘世的纷扰。
这些隐士们有的是对政治黑暗感到厌恶,不愿同流合污;有的是怀才不遇,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例如,庄子就是一位著名的隐士,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主张“逍遥游”,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隐士文化的核心在于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在喧嚣的尘世中,人们往往被功名利禄所迷惑,心灵变得浮躁和疲惫。
而隐士们则通过远离尘世的喧嚣,回归自然,与山水为伴,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和放松。
他们注重内心的修养,通过读书、思考、修炼等方式,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这种对内心世界的关注和追求,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到压力巨大,心灵空虚。
隐士文化提醒我们,要适时地停下脚步,倾听内心的声音,寻找真正的自我。
隐士文化还体现了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隐士们隐居在山林之间,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着四季的更替,领略着山川的壮美。
他们把自然视为生命的源泉和精神的寄托,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种对自然的尊重和热爱,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珍贵。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日益紧张。
隐士文化让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我们保护自然,珍惜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外,隐士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隐士们在隐居的过程中,往往会从事文化创作和学术研究。
他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学、哲学作品,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古代隐士文化内涵

古代隐士文化内涵古代隐士所追求的自傲悠然的人生态度,体现了他们对俗世功名利禄的淡漠和追求自我的态度。
古代隐士们往往傲立于尘世之外,超脱于名利之上,他们的内心深处有着浩然正气,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艺术境界。
他们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追求道德修养的人生境界,倡导“无为而治”的治理理念,强调品德修养与治国于民的关系。
隐士文化还表现出超越尘世的情感境界。
古代隐士们往往追求内心的深度与宁静,他们通过隐居山林、与自然为伴,融入自然的力量和美感,以洞察世间万物、领悟人生真谛。
古代隐士还对爱情与友情有着独特的追求。
他们崇尚真诚、深入的友情,钟情于知音贤士,希望得到一份能悠然共度一生的深情厚谊。
同样,他们对爱情也有着独特的追求,他们不将爱情视为一种追求个体欲望和满足感的游戏,而是认为爱情应当与道义、理性相结合,纯净高尚,与道德和谐统一古代隐士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是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
古代隐士们常常选择山水之间、桃源洞府作为居所,将自然景色融入生活之中。
他们喜欢在自然环境中修身养性、修炼文学,崇尚山水之间的宁静与幽雅,以此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
同时,古代隐士也注重身心的平衡与健康,通过养生的方式保持精神和体力的健康状态,从而更好地与自然相融合。
古代隐士文化内涵的丰富,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和追求。
他们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同时,不断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通过隐居自然、修身养性来寻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他们崇尚道德、人情、音乐、诗词、书法等高尚的艺术,通过艺术的表达与创作来传达自己的情感,与自然对话,与世界交流。
这种文化内涵源远流长,对于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而言之,古代隐士文化内涵丰富多样,通过对自傲悠然的人生态度、超越尘世的情感境界以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的追求,展现了古代隐士们追求自由、追求真理、追求个体发展的思想和理念,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
高中文言文教材隐士文化

隐士文化隐士文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又一种精神追求和心态,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总是和仕途的失意和战乱及改换朝代等“浊世”的“独善其身”相连。
隐士文化历史源远:传说时期的隐士被理想化,如许由的拒不受位规范并导引着以后的隐士作为,其时隐士有着自己的才能品格,有的关心并参与政治,有的把隐逸作为参政的手段。
而后是有记载的为品格和志趣而隐的老庄、介子推等,随之隐士文化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发展成熟巩固,唐代出现中隐、朝隐、“终南捷径”隐等,再后来的发展中还出现有“假隐士”。
谈到隐士文化,隐士思想是极重要的内容。
老子庄子是隐士思想的代表。
其思想内涵包括鄙弃权位功名而辞让爵禄,轻物重生,退隐山林。
把人还给自己还给自然,打破时空、主客及物我界限,摆脱外力束缚和压迫,于是自然因性而为,昭显精神的浩大,高扬生命个体的独立品格,崇尚自然自由,以实现人类精神的无待自由,是本真、自然、和谐之美;就人格而言,追求“少私寡欲”,不为物欲所累,具有超脱放达而玄远的品格和无待精神上的自我超越,平视贵贱、贫富、得失、生死,是在追求遁世逍遥的精神上的无限、绝对与永恒。
以上这些思想成为隐士人格的内核。
而陶渊明是隐士文化里一座不可跨越的高峰。
他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鄙弃功名,在一片诗酒、山林以及农趣中不改其志。
《归园田居》与《归去来兮辞》道做官是“误落尘网”,摆脱官场束缚的生活是“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景观,无比自然、惬意,充满了自由的味道。
“乐琴书”,“或命巾车,或命孤舟”“以寻壑”“而经丘”,亦“或植仗而耘籽”。
陶渊明用简单的真景,纯朴的真情,呈现并使我们感受到他的恬淡静谧,崇尚自然,耿介清高,真率洒脱,淳厚质朴善良,不屈己,不媚俗。
这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反抗与蔑视。
陶渊明可以称得上是一位真正的隐士,真的在农趣中构建自然人格,在田园中觅求仙境。
他为塑造中国士人清远淡泊的生活情趣,真实光明安详静谧和本有宁静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也昭示精神世界的可贵,“隐逸既是一种生存方式,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人格选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最新 论中国隐士文化内涵-精品

论中国隐士文化内涵曾在一篇名为《真水无香》的文章中看到这样一段话:真人,无智,无德,无功,亦无名。
这类真人的事迹,谁能知解,谁能传扬?此非引德守愚,而是本已超乎贤愚得失之境。
这正应和了日本名著《徒然草》里的一段话:追求金钱的人生是多么愚蠢,追求地位和名声同样不智。
所谓真人,大概与隐士是同义的吧?记忆瞬时切换到幽径通深林,世外桃源,园外人家,晨观红日升,夕赏天边霞,夜数碎繁星。
流年在安详里更迭。
然后带着一颗娴静的心读书学艺,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守住属于自己的山河岁月。
当然,这在我看来是最高的隐士境界。
遁迹山林的知识分子,从此不为名不为利,远离明争暗斗的朝野,一心一意过恬淡平凡的生活,才算“隐”到最高层次了吧。
当然,若原本只是一介白丁,一生生活于田园山林,便不可算入隐士行列。
而所谓“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不过是给隐士“隐”的程度划分个深浅层次而已。
真隐,放下名利之心,从此不再为世俗所累,倒挣得个逍遥自在。
先官后隐,既留下了前半生的芳名,也保住后半生的安逸。
半官半隐,在名利与安闲之间穿梭,该出手时便顺了名利心为朝廷出智谋,其余时间,蒲扇一摇,两袖清风。
忽官忽隐,始终如犹豫着是否往园外探出头来的红杏,既想闲游四野,骑鹿访名山,又拒绝不了功名的诱惑。
假隐,就是找个漂亮的借口“借”来个掩饰本心的身份。
名隐实官,与假隐无大异。
以隐求官,终南捷径行得通也就成名官实官了。
无奈而隐,许是才华遭妒,因谗言而被弃用,只能伴着叹息声退隐。
真隐而士,亦与半官半隐出手时无异。
不过,无论人家想隐到什么程度,是真隐、先官后隐、半官半隐、忽官忽隐、假隐、名隐实官、以隐求官、无奈而隐、真隐而士还是所谓“隐于朝”,无论是否隐到不闻朝野、不沾染丝毫俗世气,都无妨其隐居行为的进行。
我们每个人,做的每件事情都是为了各种有意或无意的目的,更何况是隐士们的隐居行为呢?有时仅仅是因为“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或者“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单纯的客观原因。
隐士文化

隐居生活,虽然不具隐士之名,但却具有隐士的思想,如唐代 的王维。
四.忽隐忽仕:如元明之交的王蒙、明末的董其昌,均是
先做官去。
五.隐于庙堂:这类隐仕,虽然做官,但不执着于政事。 六.似隐实假:如明代隐士陈继儒,虽不做官,但好和官 七.名隐实官:如南朝齐梁时陶弘景,人称陶隐士,虽然
来果然以高士被聘,授官左拾遗。他曾对友人指着终南山说
:“此中大有嘉处”。
九.无奈而隐:此类人实际上最热心于时局,如明末
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他们“隐居”只是为了表示不 与清王朝合作,实际上从事最激烈的反清斗争。
十.真隐而仕:此类隐士在隐居时基本上都是真隐,
但当时机来临时就出山,没有时机就隐下去。如三国时的诸 葛亮、元末的刘基。
隐居山中,朝中大事还向他请教,被称为“山中宰相”。这种隐士 实际上不具隐士思想,他不做官只是为了更自由而已。
家打交道,有人写诗讥笑他“翩翩一只云间鹤,飞去飞来宰相家”。
八.以隐求仕:通过隐逸来博得名声引起朝廷的关注
,然后出仕,即所谓的“终南捷径”。如唐代的卢藏用早年 考中进士后,先去长安南的终南山隐居,等待朝廷征召。后
李白: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
杜甫:焉得思如陶谢手。
白居易: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陆游: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
苏轼: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陶渊 明之诗。渊明作 诗不多,然其诗质 而实绮,癯而实腴。 朱熹: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 排,胸中自然流出。 欧阳修: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 来兮辞》而已!
名 家 话 陶 潜
●中国古代十种隐士
一.完全归隐:归于此类的隐士是真正意义上的归隐
,即使朝廷派人多次来请,他们也拒不出仕,如晋宋间的宗炳 、元代的吴镇等。
论中国古代隐士-精选文档

论中国古代隐士隐士思想,历来占据传统文化精神最崇高、最重要的地位,只是它如隐士的形态一样,一向采取“遁世不见知而无闷”的隐逸方式。
如果强调一点来说,隐士思想与历史上的隐士们,实际上,便是操持中国文化的幕后主要角色。
至于讲到道家的学术思想,更与隐士思想,不可分离。
与其说道家渊源于黄、老,或老、庄,毋宁说道家渊源于隐士思想,演变为老、庄,或黄、老,更为恰当。
在现代的学者中,人们非常强调道家思想与隐者的关系,隐者被认为是道家的社会基础。
隐士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方面,它是知识分子独有的一种思想,在内心抑郁得不到抒发时,就选择遁迹山林,寄情山水。
对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来说,隐士思想的确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法和处世哲学。
隐士表面上超脱,在意识形态上也表现出超脱,实则内心都有无穷的痛苦。
他们洁身自好,不求闻达,只追求自身的修养境界,思想上都接近道家的清静无为观点。
魏晋文人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和谈尚玄远的清谈风气的形成,既和当时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影响有关,也和当时战乱频繁特别是门阀氏族之间倾轧争夺的形势有关。
清谈又称“微言”、“清言”、“清议”、“清辩”等。
这种清谈并不是漫无目标,而是围绕着当时的文人比较感兴趣的问题进行。
比如“才性之辩”,就是当时一个热点问题。
又比如,由于道家思想流行,对老庄之学感兴趣的人渐增,此外,同样被视为阐发玄学精微的“易”学,也受到人们的重视,于是探讨“老、庄、易”(并称“三玄”),也成了清谈的重要内容。
不少名士,精通“三玄”,不仅在清谈中才思敏捷,侃侃而谈,而且著述有成,成了一代玄学家,如曹魏时的何晏、王弼、嵇康、阮籍,魏晋之际的向秀,西晋时期的郭象等。
对这一时期乃至稍后的南北朝的文化影响很深。
例如在当时特殊环境下生成的“隐逸文化”,就是一例。
“隐逸文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这一批名士遁迹山林,当起隐士,这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尽管儒家创始人孔子说过“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孟子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人得意时仕,失意时隐,自古而然。
隐士文化

二、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1、描写田园风光 《归园田居》《饮酒》 “渊明在官场里混那几年,像一位‘一生儿爱好是天然’的千金小姐, 强逼着去倚门卖笑。那种惭耻悲痛,真是深刻入骨,一直到摆脱过后, 才算得着精神上解放了。” 梁启超《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 “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 萧统《陶渊明集序》 2、表现农村的劳动生活和在劳动中的真切体验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三 3、表现与农民的交往和亲切关系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 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 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 《归园田居》其二
馨 。 ” 刘斯 禹是 锡陋 《室 陋, 室唯 铭吾 》德
高 德
——“
——
【五、小知识】
【六、隐士代表——陶渊明】
一、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
1、生平…………………………………………………………….. 29岁 以前在家乡农村度过………………………………………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 山”……………………………………….. 29—41 仕与隐的选择…………………………………………….. 江州祭酒 “不堪吏职,少日自解 归”………………………….. 入桓玄军幕…………………………………………. 刘裕参军 出仕即抱着矛盾心 情…………………………. 建威参军…………………………………………………….. 彭泽县令 八十余日 辞官归 隐………………………………… 41—63归隐 死谥靖节……………………………………….. 2、思想……………………………………………………………
8.
9.不得已而隐,实际上从事最热心的政治,如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黄宗 羲等,他们“隐居”只是为了表示不与清王朝合作,实际上从事最激 烈的反清斗争。石溪也如此,他反清失败后,为了逃避迫害,隐于禅, 但他终生都忠于明王朝,终生反清,情绪十分激烈,一直没能静下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也 许 是 生 不逢 时,偏 偏 这 个
时候却没了刘玄德的大兴汉室
的 梦 想 以 及“周 公 吐 腑,天 下 归
心”的 时 代 背 景。
隐士很伟大吗?
每一个朝代,都会有许多隐士,俗话说,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隐于林的像姜子牙、陶 渊明、竹林七贤等等,大隐像王维、严子陵?
“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 否则就无所谓隐居。不仕,不出名,终身在乡村为农民,或 遁迹江湖经商,或居于岩穴砍柴。历代都有无数隐居的人, 皆不可称为隐士。《南史·隐逸》云:隐士“须含贞养素, 文以艺业。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而且一般 的“士”隐居怕也不足称为“隐士”,须是有名的“士”, 即“贤者”,《易》曰:“天地闭,贤人隐。”又曰:“遁 世无闷。”又曰:“高尚其事。”是“贤人隐”而不是一般 人隐。质言之,即有才能、有学问、能够做官而不去做官也 不作此努力的人,才叫“隐士”。
• 渊 明 原 本 是 有“ 大 济” 之 志 的, 也 就 是 说,陶 渊 明 的 人 生 志 向, 原 本 是 要 做 诸 葛 亮 的 ,如 他 一 般 实 现 自 己 的 抱 负 ,即 “ 一 举 成 名 天 下 知 ”,“运筹 帷 幄 之 中 决 胜 千 里 之 外”的, 不得 其 时, 故 而 归 隐。 大 仕 方 有 大 隐, 有 此 大 志,因 此 才 会 有 陶 渊 明 极 为 崇 高 的 隐 逸 地 位。
魏晋时期隐逸之风最胜,号称天下第一隐的陶渊明、竹林七 贤等。隋唐时,半隐半仕的王维、孟浩然。
宋朝的希夷先生陈抟(后世尊为陈抟老祖)佛印。 明清时期的唐寅、八大山人朱耷、黄宗羲等。
隐士情节 回归自然
从 历 史 的 长 河 中,不 乏 响 彻 数 千 年 的 文 人 墨 客 曾 隐 居 山 林,与 童 子 村姑 为 临。但 真 正 提 及 隐 居 这 个让许多人都眼睛一亮的词儿,大楷最先进入 我们眼帘的得是那没有归路,不知有魏汉的桃 花 源 了。 一 度 三 仕 的 陶 源 明 在 归 隐 之 后 ,笔 下 所 描 绘 的 种 种 关 于 桃 花 源 的 景 象 无 不 是人 间 天 堂 的 写 照 。 一 个 在 现 实 中 不 曾 有 过 ,甚 至 决 然 相 反 的 世外之地,却在文人的心灵中美妙的搭建了起 来。从某个角度而言,莫不是诗人在对现实的 不 满 中 , 用 自 己 的 思 维 去 弥 补 那 些 不 甚 理 想的 , 尚有许多缺憾的焦点,把理想化的世界用另一 种颜色即幻化的笔法勾画了出来,是诗人对现 实世界强烈不满的写照和宣泄。
中华文明几千年高士辈出,隐士阶层阵容庞大,不胜枚举, 各个时期皆有代表人物。
最远古就有了一位真正的隐士——许由,晋皇甫谧《高士传》 云:“尧又召(许由)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 时其友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 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
商周时的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的伯夷叔齐、春秋时宁死不 受君禄的介子推、骑青牛出关的老子、战国的庄周、汉代的 东方朔;
其实不管隐于林还是隐于市,作为隐士,生活也不是那么好过的,陶渊明一气之下不为五斗 米折腰,就辞去了县令,跑去南山之下种田去了,心气倒是很高,腰板也直,但是在种田之前要 问问自己是不是那块料,别脑袋一热,就不管老婆孩子的死活,别老是弄的“草盛豆苗稀”,最 终弄的自己的孩子饿死,老婆成了叫化子,自己也灰头土脸郁郁而终。
7 7
人 的 政 治 思 想 和 生 活 态 度 不 同 于 建 安 七 子 , 他 们 大 都 “
阮 籍 、 山 涛 、 向 秀 、 刘 伶 、 王 戎 及 阮 咸 是 魏 晋 时 期
名 大
弃
久户狗暧榆方开羁误少 在庭吠பைடு நூலகம்柳宅荒鸟落无 樊无深远荫十南恋尘适 笼尘巷人后余野旧网俗 里杂中村檐亩际林中韵 ,,,,,,,,,, 复虚鸡依桃草守池一性 得室鸣依李屋拙鱼去本 返有桑墟罗八归思三爱 自余树里堂九园故十丘 然闲巅烟前间田渊年山 。。。。。。。。。。
者也是不相同的。但庄周看 来,他们都只是一种现象, 是道运动中的一种形态,一
有 不 蝶 个阶段而已。
分 知 也 ‘蝶’几乎是庄子的化身。
矣周, 。之自 此梦喻 之为适
那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他便是集天地之灵气的大隐 之士。
谓蝴志
物蝶与
化与!
。,不
”蝴知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彷徨乎尘垢(世俗)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
像 诸 葛 亮 那 样 的 一边 隐 居,
一 边 歌 梁 甫 吟, 是 由 于 其 志 向
本 不 在 隐, 而在 待 机 待 时 也, 所
以, 诸 葛 亮 终 是 政 治 风 云 人 物。
然而桃源明终生虽然三仕但最
后 却 归 与 隐。其 实源 明 隐 居 , 与
其说是隐居倒不如说是等待着
“ 三 顾 茅 庐 ”的 出 现 罢 了 , 正
因 此 被 杀 。 山 涛 、 王 戎 等 则 是 先 后 投 靠 司 马 氏 , 历 任 高 官 , 成
在 政 治 上 嵇 康 、 阮 籍 、 刘 伶 对 司 马 氏 集 团 均 持 不 合 作 态 度 , 嵇
典士康
而,、
尚 老 庄 , 蔑 礼 法 而 崇 放 达 ” 。 其 中 , 嵇 康 的 成 就 最 高 。
其一,传统的自然经济是其经济根源; 其二,隐逸的主因在政治浑浊和强权统治; 其三,仕途艰阻政治失意; 其四,中国古代士人多重气节淡名利,孤傲难驯; 其五,传统儒道文化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
隐士的“士”是一个文化标记,表示有文化知识,这是隐士的
资格。传统哲学、史学、文学是隐逸文化的三大精神支柱。
隐士也有真伪吗?有,有两种人常被误认为隐士。 其一,韬光养晦徐图进取寻求机遇的名士。如姜尚、诸葛孔
明; 其二,沽名钓誉走终南捷径的投机分子。如东汉的严光严子
陵,充当了人们饭后的笑谈,因为他是人们所谓的假隐 士,:“一袭羊裘便有心,虚名传诵到如今。当时若着蓑衣去, 烟波茫茫何处寻?”这首诗是说严子陵反穿羊裘去钓鱼,分 明是沽名钓誉,要等汉光武帝来找他,以此为成名的手段。 如果真想逃名避世,只穿一般渔人的蓑衣斗笠,谁又知道富 春江上多了的那位渔人便是严子陵呢?而当了皇帝的刘秀, 岂不是也找不到他了吗?因此就有人批评严子陵是有意弄噱 头,求虚名,不是一个真正的隐士。 隐士不但有真伪,且有品级之分。古言:小隐于野,中隐于 市,大隐于朝。我认为,隐于何地,不重要,关键在于一个 超脱于世的心态。人皆言隐士以陶渊明、唐寅为上品,其实 观二人作品,明面闲适悠然,字里行间仍饱含对俗世社会的 激愤及壮志未怀的愤懑、无奈!
衣道晨种 沾外兴豆 不狭理南 足木荒山 惜长秽下 ,,,, 但夕带草 使露月盛 愿沾荷豆 无我锄苗 违衣归稀 。。。。
常桑相时白野 恐麻风复日外 霜日无墟掩罕 霰已杂曲荆人 至长言中扉事 ,,,,,, 零我但披虚穷 落地道草室巷 同日桑共绝寡 草已麻来尘轮 莽广长往想鞅 。。。。。。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 耕自资”的生活。因其居住地 门前栽种有五颗柳树,固被人 称为五柳先生。夫人翟氏,与 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 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 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 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 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 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 罗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 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 见南山”
隐士们一般具备以下品格: 高德——“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刘禹锡:《陋室铭》 清雅——“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孤傲——“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飘逸——“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隐士虽飘逸孤傲,然隐士们的生活却并不见得如隐逸诗描述 的那般闲适逍遥,有诗为证:“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一群不善劳作的文人,其生活境遇可想而知。为何还有大量 贤人甘于归隐?
思想家孔子从政治的角度提出“天下……无 道则隐”,“隐居以求其志”的士人哲学, 为士人提倡一种处世原则。这个原则包括对 不良政治的批判和对隐逸行为之合理性、有 价值性的肯定。
传统史学历来尊隐,范晔序曰:志意修则骄 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
出现了对隐居生活由衷赞美和吟咏的“隐逸 诗”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有“千古隐逸诗人” 之称。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司马世和曹氏争夺政权激烈,,民不聊 生。文士们不仅无法施展才华,而且时时担忧性命安全,因此 崇尚老庄哲学,从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中去寻找精神寄托,用 清谈、饮酒、佯狂等形式来排遣苦闷的心情,“竹林七贤”成 了这个时期文人的代表。
他们的‘无君论’思想虽然无法实现,但是这也充分体现了他 们‘隐’的特点。
所以说,当隐士,很多人就是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卖一个好价钱,以后荣华富贵就不用愁 了。当然,也有一些真隐士,不管才能多大,就是皇帝老儿亲自请他,他也不出来。后面这种人 两种下场,一种下场就是老天爷算是白生了你了,满腔才华成了粪土;另一种下场就是脑袋落地, 像朱元璋做了天下之后,就认为天下所有人都是他的奴仆,我让你出来,你就得出来,不出来, 我灭了你!于是,在元末明初,很多隐士就被杀死。
真隐士:俞伯牙与钟子期
。 真正的大隐常遁迹无形,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矣
《后汉书》说隐士们“或隐居以求其志,或曲避以全其 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 概,或疵物以激其清”。还有一点就是人总会被孤独吸 引,静默的时候,思想就会飘向一片更广阔的天空,脱 离周边环境的纷纷扰扰,真正与时间和万物同在。这也 许就是很多人思想意识里有“隐”的想法。隐士,则是 让独处的时间把自己的内心修炼到如止水般平静,思想 灵动智慧,心性和善仁慈。隐士常在深山中默默无闻, 茅蓬褴衣,不留文字,却孕育了精神生活之根,一直被 各个朝代的人们所尊敬。
作为隐士,那只是一个跳板,别傻了吧唧地真的去当隐士,自己不是伯夷和叔齐(两位都是 殷朝的大臣,殷灭亡后,跑到洛阳北边的首阳山中当隐士,坚决不吃周朝的粮食,结果饿死。), 就要明白做隐士没准哪天自己就被饿死了,你的才华再高,再有经天纬地之才,老死在山林之中, 于国于家一点好处也没有。自己有本事,就要学会推销自己,看看人家诸葛亮,那是有本事的人, “亮躬耕于陇亩,好为梁父吟。”那是做样子而已。不用他自己宣传自己,他的朋友们都给他做 了宣传。况且,诸葛亮的妻子娘家也是当时的显族,你真的以为诸葛亮傻啊,自己住在草庐之中, 等着天上掉馅饼?等着刘皇叔亲自三顾茅庐?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他把该做的事情全做了,就 等着刘备上门那。在那个兵荒马乱、通讯方式要靠人喊的年代,你不宣传自己,刘备知道你是哪 根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