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方山子传》一文探索中国古代隐士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方山子传》一文探索中国古代隐士文化

发表时间:2018-09-11T10:38:57.360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9月17期作者:赵彦秋[导读] 隐士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历史上有不少著名的隐士。在高中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文选编》中赵彦秋(新疆乌苏市第一中学新疆乌苏 833000)摘要:隐士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历史上有不少著名的隐士。在高中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文选编》中,我带学生学习了《方山子传》,鉴于学生对隐士文化的认识比较粗浅,特进行梳理,带学生了解隐士的定义,了解历史上的隐士及归隐的原因,学习隐士身上积极的精神。

关键词:中国古代隐士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8)09-001-01 这个月,学生们上了《方山子传》这一课。苏轼评价他是一位“异人”,课堂上带着学生梳理了他“异”的表现之处:少有侠气但晚年避世;生活清贫却安贫乐道;文武双全而终生不遇;出身高贵而隐居山野。学生对方山子都很感兴趣,也很奇怪历史上会有这样一位奇人。

学习完课文提问学生:“你还了解哪些异人?”通过走访,我发现学生对隐士并不太了解,大多只知道陶渊明。因此课后让学生查找资料,搜集了解其他隐士,一起探究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

一、隐士的定义

隐士,是道家的哲学术语,指那些隐修专注研究学问的士人。由于它被称为“士”,第一个要求是隐士是知识分子。那些渴望做官但没有机会做官并且没有文化的农民不是隐士。我们不难得出隐士身上的共同特点:能够保持人格的独立性,不要求完美,不要依附权力,要有非凡的才能和知识,保持思想自由。真正的隐士,内心是不愿意入仕的。

二、隐士的分类

我们通常将隐士分为身心和身心。

身隐就是表面上隐居山野,其实内心还是想做官的,比如生于盛唐的孟浩然,曾经以隐居来赢得人们瞩目,想以此跻身仕途,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到长安游历,考进士没有成功。在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投入幕府,然后退休。孟浩然的经历让我们庆幸虽然历史上少了一位进士,却多了一名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心隐是虽然身在闹市,但是不想沾染世俗,心静如水。陶渊明29岁入仕,41岁归隐,他在生活中完成了从身隐到心隐的历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他躬耕于田野,抵御贫病的困扰,达到身心全隐的大隐状态。鲁迅先生也曾说 “陶渊明先生是我们中国赫赫有名的大隐”。

隐藏在身心上的隐士并不依附于政要,也不愿意成为官员,但他们并不是说他们不能这样做,他们不愿意这样做。例如历史上最有名的隐士许由,曾经尧跟他说想禅位于他,他听后赶紧就去河边洗耳朵,问其故。对曰 “想叫我做九州的头,我不喜欢听到他的话。这就是我洗耳的原因。” 他是隐士的典型代表。

北宋有“梅妻鹤子”之称的著名隐逸诗人林逋,常常驾着小舟游西湖寺庙,和僧人交往。每当客人来的时候,门童就会放鹤飞,林逋见到鹤一定会划船归来。林逋住在西湖,他不想成为一名官员。 “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隐士发展的历史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兴衰的历史。

三、隐士产生的原因

分析隐士产生的原因,首先是社会政治黑暗,不得已归隐。大家熟知的魏晋年间的七贤:嵇康,阮吉,山涛,向秀,闫贤,刘伟,王伟。当时在山阳县的竹林下,喝酒,唱歌,傲慢,世界上说七贤,因为同心同德,他们一起走进了竹林。他们做隐士,不拘礼法,清静无为。

其次是仕途失意,无奈为之。很少有隐士出生,后来随着环境的变化变得越来越隐蔽。士人因为种种原因仕途不顺,就有了隐居的想法,暂时隐居以求东山再起,或者无奈隐居,与山水为伴。还有一种是淡然超脱,不屑入仕。在深山幽僻处,有真正的隐士。“渔得鱼心满愿足,樵得樵眼笑眉舒。”林泉下偶然相遇的樵夫渔夫,笑着谈论过去和现在。他们不屑入仕,“蓑笠纶竿钓今古,一任他斜风细雨”这种境界,才是真正的隐士。而其实真正的隐士,也不会有多少故事流传下来的。

例如课文中的方山子就是真正的隐士,但他也不是一开始就隐的,文中说他“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的结果却让他在晚年有了归隐的想法。苏轼和他相遇时,他和苏轼在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认为是一代豪杰,眉宇间还流露出精明英武的神情,得知苏轼被贬,他会意的笑了,这一切说明他不是一般的隐士,既有对黑暗政治的无奈,也有看透世事的淡然。苏轼被他的精神感染,再加上有感于自己的身世,产生共鸣,于是为他做传。而且如果不是苏轼被贬到黄州,在山中遇到他,为他做传,恐怕后世也没有多少人知道他。

四、隐士的精神内涵

通过对《方山子传》的学习和对隐士的梳理分析,我引导学生学习总结隐士的精神:那是一种觉醒的人生态度;一种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精神境界;亲近山林、与天地合二为一的智慧。带着学生了解隐士思想,感悟隐逸情怀,学习隐士智慧,引导学生在喧嚣的尘世中保持精神的独立,守护心灵的宁静。

参考文献

[1]《臆解李白诗《不向东山久》-时势广场.

[2]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元明隐士书法艺术比较研究》.

[3]《古时散文今时语》

[4][南开大学博士论文 -《胡祗遹文学研究》- 2013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