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诈骗产生成因与预防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态势分析与体系化应对

3、心理因素:一些不法分子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是出于贪图小利、不劳而获 的心理,他们往往利用受害人的信任和贪婪心理进行诈骗。
四、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特点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手段多样化:不法分子利用各种手段进行诈骗,例如假冒政府机构、银 行、快递公司等的诈骗,利用社交媒体进行情感诈骗等。
二、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现状
电信网络诈骗是指通过、短信、互联网等电信网络手段实施诈骗的一种新型 犯罪形式。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涉及的案件数量 和涉案金额不断攀升。据相关数据显示,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已经成为我国刑事犯 罪的主要类型之一,给人民群众的财产和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发生了 巨大的变化,也为不法分子提供了更多的作案空间和机会;另一方面,一些人缺 乏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容易被利益所诱惑,从而参与到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中去。 最后,我们需要探讨如何有效预防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首先需要加强宣传 教育,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其次需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行 为的惩处力度;最后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打击跨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
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成因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 接触和使用电信网络,这为电信网络诈骗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社会上存在的 各种不良风气和价值观也助长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滋生。
2、法律因素: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但是 针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不够,这 使得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六、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体系化 应对策略
关于对电信诈骗犯罪成因的调查报

关于对电信诈骗犯罪成因的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现在科技的发展,电信诈骗案件已经成为严重危害群众财产安全的侵财犯罪之一,也是困扰公安机关侦查破案的一-大难点问题。
笔者对网络、电信犯罪进行研究、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电信诈骗的基本情况及案例:犯罪嫌疑人从非法渠道获取了一些个人信息,利用人们普遍存在的贪利、惧损避害、花钱消灾等心理,不断翻新诈骗花样,利用手机、固定电话、互联网、银行卡等作为作案工具,编造虚假信息实施诈骗。
有些群众因缺乏辨别常识和防范意识,往往被迷感或高度紧张而被骗去钱财。
对此类犯罪,各级公安机关都开展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 -定的成绩,但由于此类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很多都在外省市或者境外,他们使用手机和互联网诈骗以及取款也在外省市或者境外,加之一些违法犯罪嫌疑人可以随意在银行开卡、异地、跨行随意取款等不利因素,这些均给公安机关侦查破案带来了难度。
因此,仅靠公安机关的打击是远远不够的,最主要的还是要广大市民提高防范意识,其实,绝大多数犯罪都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
下面就列举了十几种电信诈骗的手段和方法,结合电信诈骗犯罪的特点、种类、成因及防范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期让大家能对此类犯罪有所认识,尽量避免和减少.上当受骗。
案件介绍2019年X月X日李某在家中接到诈骗电话,称其邮件包裹中夹有毒品要其将所有银行卡上的钱转至安全帐户,李信以为真,立即前往银行大厅,准备将本人账户上的全部资金共计2万余元汇至该“安全账户”。
办理过程中,银行工作人员发现可疑,立即报警。
民警火速赶赴银行,对李某劝导说服,及时制止了这起电信诈骗案件,挽损金额2万余元,得到当事人及在场群众的一致好评。
由此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来电信诈骗的严重危害性,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一、电信诈骗案件的特点:(一)低成本、高回报。
电信诈骗犯罪常规上只需一部手机、 - -个短信群发器和几张银行卡,成本仅为几百元,而诈骗所得赃款少则几千、几万元,多则数十万、数百万元。
社会学视角下的网络诈骗问题探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网络诈骗问题探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网络的普及,网络诈骗问题也日益严重,牵动着社会的神经。
网络诈骗指的是利用互联网进行欺骗的一种犯罪行为,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虚假宣传诈骗、非法集资诈骗、电信网络诈骗等。
这些行为不仅给人们的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而且也对社会造成了不小的危害。
在社会学视角下,探究网络诈骗问题,不仅能够发现一些问题的根源,更能够找到对策和解决方案。
一、网络诈骗的成因1.受教育程度研究表明,网络诈骗受害者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这与他们对信息获取的渠道和价值判断能力的不足有关。
受害者往往缺乏对互联网和各种信息的正确认知,使得他们更容易相信虚假信息,也更容易受到骗子的欺骗。
2.心理因素网络诈骗往往通过制造紧急或无法预测的事件引诱人们掏出钱包。
同时,骗子常常通过言语诱导或者恐吓手段刺激人们,让他们做出盲目的选择。
这些恐惧、焦虑的情绪使得人们忽略了冷静思考和对事物的审慎分析。
3.法律监管不足目前,网络世界中的欺诈行为比较容易发生,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和严格。
同时,网络欺诈受害者大多需要自己承担损失,司法机关也难以起到有效的制约和打击作用,这也是骗子行骗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如何防范网络诈骗?1.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公众应该增强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遇到可疑信息时要警觉,不要轻信奇怪的网页弹窗或忽略好友语音号召,同时也不要随便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以免骗子针对自己进行诈骗。
2.科学理性处置要尽量保持冷静,不要轻信任何来路不明的网站或者信息。
遇到可疑信息时应该谨慎询问,并寻求可靠渠道核实。
同时也不要随便打开陌生人发来的链接或文件下载,以防下家木马和病毒。
3.加强监管与打击除了公众自身的应对措施之外,政府和有关部门也应该加大力度打击网络诈骗犯罪。
这包括制定更为完善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机制,提高打击犯罪的力度等,使得网络欺诈行为更加难以得逞。
三、结语网络诈骗问题涉及到社会管理、法律制度、道德修养、科学教育等多个方面。
电信诈骗成因及防范对策

电信诈骗成因及防范对策作者:刘元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17年第8期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电子科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媒体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基于网络信息技术、以互动传播为特征的新媒体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活跃的发展领域之一,在国家战略的支持下,其发展速度极为迅猛,当前,我国已一跃成为全球新媒体用户第一大国。
新媒体逐渐改变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方式,使传播者和接受者互不见面即可成为平等的交流者,而交流者也可以同时进行很多个性化的交流。
但是在带给人们方便的同时,与之相对应的各类诈骗犯罪也运应而生。
其中,借助于手机、固定电话、网络等通信工具和金融工具实施的非接触式的电信诈骗犯罪对广大新媒体用户的利益造成了侵害,严重破坏了新媒体使用的环境安全。
一、电信诈骗的成因电信诈骗作为新媒体视角下的诈骗犯罪中的主要犯罪类型,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利用手机、网络等通信工具和金融工具实施的,骗取他人数额较大的财物的行为。
电信诈骗犯罪主要是围绕银行卡为核心进行的一种诈骗犯罪,它主要依托了当今中国发达的银行网络系统和通讯系统实施作案。
银行和通讯是电信诈骗案件不可缺少的环节。
电信诈骗犯罪的形成有其自身原因:(一)作案隐蔽性强,犯罪成本低犯罪分子实施诈骗所使用的通讯工具,只须固定电话、移动电话设备或VOIP网络电话设备即可,通过电信业务平台,或使用任意改号软件,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发送数千条、数万条违法信息,轻易实施诈骗行为。
对于犯罪分子诈骗实施过程中所使用的银行卡,均用虚假身份办理,一旦诈骗得手,犯罪分子会迅速将受害人打入账户的存款转入其他若干账户,有的甚至将钱款转至境外。
(二)犯罪实施较为容易,隐蔽性高由于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消费越来越便捷。
许多人在使用各种银行卡,填写各种社会信息,购房、购车,办理各种电信、网络等业务时,很容易泄露个人信息。
犯罪分子获得上述被害人的个人信息后,在诈骗过程中适时向被害人抛出其个人信息情况,增加了诈骗内容的可信性,使犯罪较容易得手。
网络犯罪心理成因及其预防

《犯罪研究》2005年第4期实践探索网络犯罪心理成因及其预防卞丽鑫陈柏安内容摘要:网络犯罪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而出现的以互联网作为犯罪工具的一种新型的犯罪行为,本文通过分析网络犯罪心理的成因,然后提出预防网络犯罪心理形成的对策,包括对网络犯罪心理的社会预防、政府预防和个体预防三个方面。
关键词:网络犯罪心理成因外因内因预防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统计报告,到2003年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近八千万,上网计算机达到三千多万台。
网络的普及,带来了资讯的便利,也带来了新的犯罪类型,防治网络犯罪,已经成为犯罪学、刑法学必须面对的课题之一。
美国计算机犯罪专家唐・帕克称,将来,计算机犯罪作为一种特定的犯罪类型可能会不复存在,所有的经济犯罪都将是计算机犯罪,因为各种工商活动都离不开计算机。
有位英国人更甚,他声称,15年之后,几乎全部的犯罪都将有计算机参与其中。
在美国加州,检察官们在八十年代就开始与硅谷的高科技犯罪作斗争,刚开始主要是应付黑客的非法侵入问题。
到了九十年代,计算机犯罪的重点和性质都发生了戏剧性的改变。
美国一位犯罪学教授有种说法更能提醒人们,新的犯罪不再像以前仅局限在小圈子里,称其为“计算机犯罪”,就好像把动用汽车抢劫银行称为“汽车犯罪”一样,而计算机的普及率旱已超过汽车。
可见,网络作为一种方便人类生活、拓展社会空间的极佳工具,当其为犯罪分子利用时也必然会成为危害社会的利器。
要想预防犯罪,最好的办法就是预防犯罪人之犯罪心理的形成,因此对于预防网络犯罪这种新类型的犯罪活动来说首先应当研究其犯罪心理成因。
我们通过长期的实证研究,我们把网络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分为外在原因与内在原因,然后根据犯罪心理成因的特点,提出其预防策略。
一、网络犯罪心理形成的外因(一)立法和执法的相对落后及各国司法的标准不一助长了网络犯罪心理的形成立法的缺陷令犯罪者觉得有机可乘,“法不禁止即自由”,在法律未及加以规定之处为所欲为,想要对其惩处却苦于缺乏法律依据:更多的人因此认为自己的行为不是犯罪。
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治理的分析与预防建议

PINGANFAZHI XINXIANGYANG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治理的分析与预防建议◎贾俊王晨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是指行为人通过利用通信工具、借助公共通信网络等方式向不特定的多数人群拨打电话虚构事实,发送虚假信息或者通过微信等通信软件借助互联网向不特定多数人散布虚假信息,以此来对被害人实施诈骗以获取非法利益的犯罪行为。
本文拟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类型识别等领域入手,探讨如何在社会治理方面更具有针对性开展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预防与治理。
一、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基本情况(一)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类型一是冒充“公检法”等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实施诈骗。
犯罪嫌疑人假冒异地公安机关的警察人员,通过谎称被害人涉嫌相关洗钱、贩卖毒品等案件,恐吓被害人要调査其银行账户等,要求其缴纳相关数额的“保证金”,或要求被害人将钱转入其所称的“安全账户”中,在“公安机关”调查完毕后即予归还。
二是冒充熟人诈骗。
犯罪嫌疑人通过非法渠道从而获得被害人熟悉的亲朋好友、同事等的手机号码或社交网络号码等,逐步掌握被害人的社会交际、社会关系等,从而获得被害人信任,进而编造出“急用钱”、“向相关银行账户转账打款”等理由诱使被害人进行转账。
三是网络兼职诈骗。
犯罪嫌疑人利用某些群体时间充裕、爱网购等特点,通过在相关聊天群、网站发布关于许诺在相关网络平台上刷得消费记录后将返货本金并支付一定的佣金作为报酬。
嫌疑人在被害人尝到“甜头”并由此更多投入时,犯罪嫌疑人便会一步步将被害人投入的资金收入囊中并会最终切断与被害人的联系、直至“失联”,使被害人投入的资金难以挽回。
四是考试诈骗。
这一诈骗类型往往出现在相关考试开始前及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犯罪嫌疑人利用被害人急于拿证或上好学校等心理,让被害人在没有充分确认其真实与否的情况下为了急于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向嫌疑人汇款、转账最终遭受经济损失。
五是校园贷诈骗。
犯罪嫌疑人通过用“免抵押、低利息”等口号为诱饵,诱导一些涉世不深的在校学生按照其提供的方式进行贷款,并在此过程中要求被害人缴纳一定的贷款手续费、管理费、保证金等费用。
论电信诈骗犯罪的特点、成因及防控

论电信诈骗犯罪的特点、成因及防控作者:朱艾男来源:《法制与社会》2020年第06期关键词电信网络诈骗类型特点成因防范对策作者简介:朱艾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中图分类号:D924.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DOI:10.19387/ki.1009-0592.2020.02.273改革开以来放,随着我国金融业,信息技术业取得高速发展,互联网规模的不断扩大,移动电话及固定电话的不断普及,共同催生出了一种新型高端科技犯罪。
这种新型高端科技犯罪就是电信诈骗罪。
电信诈骗是一种新形式诈骗犯罪,欺诈手段不同于普通的诈骗犯罪,犯罪分子以先进的通信手段作为犯罪的主要犯罪工具,作案手法极其独特、作案方法传播速度快,现在已经遍及中国。
电信诈骗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电话诈骗,短信诈骗,互联网诈骗。
例如犯罪分子冒充是某银行的工作人员,然后用电话或短信通知受害人其相关账户涉及违法犯罪行为,要求其马上转移存款,受害人往往因为其害怕财物遭到损失,就立马进行转账,最后上当受骗。
总的来说,电信网络诈骗是利用互联网络和网络技术手段,以骗取他人公私财物为目的违法犯罪行为。
电信网络诈骗是指行为人用移动电话或者固定电话以及互联网等通信工具和当代的网络技术,以非接触的方式,利用虚构的事实,诱使他人往指定的银行账号打款或转账,骗取他人巨额财物的一种违法犯罪行为。
目前已知的诈骗方法有冒充公检法欺诈、冒充熟人欺诈、使用伪基站欺诈、兼职欺诈、测试欺诈、校园贷款欺诈等。
(一)冒充“公检法”机关或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进行诈骗犯罪嫌疑人通常会通过伪造特定的身份进行诈骗。
如冒充公安局工作人员打电话给受害人并告知他,他涉嫌毒品走私和贷款未还的违法行为,公安机关已经对案件着手调查;冒充法庭工作人员告知受害人其欠银行巨额欠款而被银行起诉;冒充检查人员声称受害者与某种刑事犯罪有关,导致银行卡被查封冻结,需要将资金转入他们即诈骗人提供的指定“安全账户”中。
浅谈电信诈骗高发成因与治理对策

浅谈电信诈骗高发成因与治理对策摘要:随着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战略的实施,5G、大数据、云计算、AI等新技术大力发展,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代表的新型犯罪持续高发,严重侵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已成为当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感的一大社会公害。
在此背景下,国家相关部门也加大了对这类犯罪现象的治理,陆续推出防范打击通讯信息诈骗“断卡”行动,然后电信网络诈骗依然高位运转,手法层出不穷,技术不断迭代更新,诈骗与反诈骗的对抗全面升级,形势仍显严峻。
对此,我们仍需要持续加强对电信诈骗高发成因的分析,在接下来的治理中采取更加有效的对策,更好的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本文就电信诈骗高发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治理对策,仅供参考。
关键词:电信诈骗;成因;治理对策引言:信息化时代,我们在享受信息带来的便利之时,也迎来了新的挑战,随着信息通信与电子支付的快速发展,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代表的新型网络犯罪发展迅猛,成为主要犯罪活动之一,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
据统计近年来诈骗案件频发,我国每年以20-30%的速度快速增长,影响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因此,针对电信诈骗高发成因及治理对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我们做好防范打击治理通信信息诈骗持久战有着重要指导作用,保障相关人员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电信诈骗高发成因(一)犯罪成本低基于对电信诈骗犯罪实施情况的分析可知,其犯罪成本并不是很高,往往只需要几台电脑、几部手机和GOIP设备等就可以实施诈骗活动。
而相比低犯罪成本,电信诈骗犯罪可以获得的非法收益非常大,少则几万元,多则百万元、千万元,甚至一些电信诈骗的数额高达亿元,这就使得很多不法分子铤而走险。
(二)手段更智能电信诈骗犯罪的渠道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和电话为主,但随着信息时代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生活便利性,使得犯罪分子更加利用向群众实施诈骗,比如,利用短信下发换号号码、积分兑换网站等,实质该行为是不法分子对受骗用户的钓鱼引流,引导用户联系短信号码或则点击访问诈骗网站链接,进一步实施诈骗,被诈骗巨额财产[1]。
大学校园电信网络诈骗成因及防范对策研究

136Internet Security互联网+安全引言:近年来,大数据时代、电子支付和共享经济的兴起,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沟通的主要途径,导致大学校园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频发。
受外界因素影响,居家上课、网络购物等生活工作的变化,诈骗分子更是不断更新升级诈骗手段,使受骗者不仅承担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造成猝死等严重后果。
对此,2021年4月,习总书记在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会议上做出重要指示,提出要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校园电信网络诈骗更是严重损害高校治理、危害学生利益、妨害社会治安的违法犯罪行为。
一、大学校园电信网络诈骗现状及特征分析1.1我国电信网络诈骗现状电信网络诈骗是指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向受害者传递虚假信息,干扰受害者行为判断能力,而将个人财产转让给他人的过程。
根据2020年12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新形势下电信网络诈骗治理研究报告(2020年)》(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从诈骗中的地区用户举报量占比情况来看,诈骗电话主要集中在云南、 广东等重点治理地区,其中呼出诈骗电话数量位居全国前五的地区分别为:云南、广东、湖南、河南、江苏;其中90后在受骗群体中比重最大接近三分之二,可以看出,诈骗分子的目标逐渐转向长期活跃在互联网上且防范风险意识较为薄弱的年轻大学生群体;从报告看出,2020年就有四百多名大学师生被骗,其中不仅有学生也有高校教师,而广东、江苏等沿海地带又是受骗高风险区域,高校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频发,主要是目前的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个人防范意识不足,隐私保护意识淡薄和缺乏法律知识所致。
(数据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1.2大学校园电信网络诈骗主要特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网络诈骗方式多达20余种,与传统的诈骗方式相比,具有更强的隐蔽性、成本低廉性、手段多样性、覆盖范围广不可控等特性,而大学校园互联网诈骗受校园环境和大学生群体因素的影响也形成了相应的特征,总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我国电信诈骗犯罪的特点、成因及治理路径

我国电信诈骗犯罪的特点、成因及治理路径摘要:电信诈骗犯罪一直是我国重点打击的犯罪之一。
由于电信诈骗作案成本低,较为隐蔽,从而使其成为犯罪分子热衷的诈骗手段。
多年来,电信诈骗发案量较大,侦查难度也有所增加,理清电信诈骗犯罪的治理思路对于打击诈骗犯罪、保障人民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分析电信诈骗的种类、特点,结合其成因及现状提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协调机构、优化侦查路径、增强个人信息保护、加强防骗宣传、完善通讯运营商和金融机构反诈骗制度等6项治理路径,以期完善对电信诈骗案件的治理思路。
关键词:电信诈骗; 个人信息保护; 侦查;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电信网络广泛应用于社会中的各个领域。
在电信网络造福人民群众之时,其也被不法分子掌握与应用。
利用电信网络实施犯罪的案件时有发生,其中尤以电信诈骗案件最甚。
电信诈骗案的多发给人们的财产安全带来较大的影响,公安机关一直保持对电信诈骗犯罪的严打态势,但由于定位难、取证难、抓捕难、追赃难等问题使案件的侦破和处理变得非常困难。
因此完善电信诈骗犯罪的治理路径无疑对打击犯罪、保障人民财产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电信诈骗罪的刑法定义电信诈骗是科技时代产生的诈骗方式,其与传统诈骗方式不同。
传统诈骗主要是“一对一”的诈骗方式,而电信诈骗是“一对多”的诈骗方式,其也由原来的只侵犯公民的财产权益变为侵犯公民财产权益和信息隐私权益。
电信诈骗较之前的传统诈骗犯罪侵害范围更广,受害人数更多,非法获利更大。
因此对电信诈骗进行界定是完善打击电信诈骗犯罪的第一步。
电信诈骗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的欺骗方式,使受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处分财产的行为。
当下电信诈骗的种类主要有冒充国家机关、银行、商家进行诈骗,伪造和冒充贷款、刷单、招工、招嫖进行诈骗等,且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电信诈骗的种类正在快速增加。
网络电信诈骗分析调研报告

网络电信诈骗分析调研报告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网络电信诈骗已成为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这种犯罪形式不仅给受害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对社会的稳定和安全构成了威胁。
为了深入了解网络电信诈骗的现状、特点和防范措施,我们进行了本次调研。
一、网络电信诈骗的现状近年来,网络电信诈骗案件数量呈上升趋势,且涉案金额巨大。
据相关数据显示,仅 2022 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 464 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 69 万余名,同比分别上升 5%和 766%。
诈骗手段也日益多样化,从最初的电话诈骗、短信诈骗,发展到如今的网络诈骗、社交软件诈骗等多种形式。
二、网络电信诈骗的常见类型1、网络购物诈骗犯罪分子通过虚假的购物网站或社交平台,以低价、优惠等手段吸引消费者购买商品,然后以各种理由要求消费者先付款,收到款项后便消失无踪。
2、网络兼职诈骗以“轻松赚钱”“高额回报”为诱饵,吸引求职者参与网络兼职,如刷单、打字等,然后以各种理由要求求职者缴纳押金、保证金等费用,最后失联。
3、冒充公检法诈骗犯罪分子冒充公安、检察院、法院等执法机关工作人员,以受害人涉嫌违法犯罪为由,要求其将资金转入所谓的“安全账户”进行核查,从而实施诈骗。
4、网络贷款诈骗通过发布虚假的贷款信息,以低息、无抵押等优惠条件吸引受害人申请贷款,然后以手续费、保证金、解冻费等名义要求受害人转账,最终贷款无法到账。
5、网络交友诈骗在社交平台上冒充异性与受害人交友,建立感情后以各种理由向受害人索要钱财,或者诱导受害人参与投资、赌博等活动,从而实施诈骗。
三、网络电信诈骗的特点1、犯罪手段智能化犯罪分子利用网络技术和先进的通讯手段,精心设计骗局,使得诈骗手段更加隐蔽和难以察觉。
2、作案方式跨境化随着网络的全球化,网络电信诈骗犯罪呈现出跨境作案的特点,犯罪分子往往在境外设立窝点,通过网络对境内受害人实施诈骗,给案件的侦破和打击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3、犯罪团伙组织化网络电信诈骗犯罪通常是以团伙形式作案,分工明确,有负责收集信息的、有负责实施诈骗的、有负责转移资金的,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黑色产业链。
互联网金融诈骗犯罪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互联网金融诈骗犯罪的成因与对策分析,不少于1000字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带来了许多便利,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也随之兴起。
虽然互联网金融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但由于其交易的虚拟性和非实体经营的特性,导致了其面临着各种诈骗犯罪。
互联网金融诈骗犯罪的成因多种多样,可以从技术、行业、制度和人文等诸多因素分析。
一、技术因素。
互联网具有虚拟性和广域性的特点,使得网络犯罪分子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轻易地窃取他人的账户和密码等关键信息,而且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为网络犯罪的手段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
二、行业因素。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速度快,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平台为了追求高收益,往往将资金投入于高风险的领域和项目,导致投资者的资金面临更大风险。
同时,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管理和监管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和制度,使得平台内部出现了各种违规行为,为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三、制度因素。
互联网金融涉及多个行业和部门,缺乏有效的跨部门监管机制,监管缺失导致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难以控制。
同时,一些法律制度还存在着滞后和不完善的情况,给了犯罪分子犯罪和逃脱的机会。
四、人文因素。
互联网金融的投资者大都是普通百姓,缺乏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容易被骗。
同时,一些犯罪分子也利用人们的贪婪和信任心理,通过各种手段骗取他们的资金。
为了有效打击互联网金融诈骗犯罪,需要采取多重对策。
一方面,要加强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监管,建立健全的跨部门协作机制,加强对平台内部的风险管控和合规管理。
另一方面,需要提升投资者的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和保护。
同时,还需要强化法律制度和司法力度,加大对互联网金融犯罪的打击力度。
总之,要有效打击互联网金融诈骗犯罪,需要从技术、行业、制度和人文等多个方面出发,采取综合对策,确保互联网金融行业健康发展,保障投资者的权益。
电信诈骗成因及防范对策

电信诈骗成因及防范对策作者:刘元来源:《决策探索》2017年第16期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电子科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媒体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基于网络信息技术、以互动传播为特征的新媒体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活跃的发展领域之一,在国家战略的支持下,其发展速度极为迅猛,当前,我国已一跃成为全球新媒体用户第一大国。
新媒体逐渐改变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方式,使传播者和接受者互不见面即可成为平等的交流者,而交流者也可以同时进行很多个性化的交流。
但是在带给人们方便的同时,与之相对应的各类诈骗犯罪也运应而生。
其中,借助于手机、固定电话、网络等通信工具和金融工具实施的非接触式的电信诈骗犯罪对广大新媒体用户的利益造成了侵害,严重破坏了新媒体使用的环境安全。
一、电信诈骗的成因电信诈骗作为新媒体视角下的诈骗犯罪中的主要犯罪类型,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利用手机、网络等通信工具和金融工具实施的,骗取他人数额较大的财物的行为。
电信诈骗犯罪主要是围绕银行卡为核心进行的一种诈骗犯罪,它主要依托了当今中国发达的银行网络系统和通讯系统实施作案。
银行和通讯是电信诈骗案件不可缺少的环节。
电信诈骗犯罪的形成有其自身原因:(一)作案隐蔽性强,犯罪成本低犯罪分子实施诈骗所使用的通讯工具,只须固定电话、移动电话设备或VOIP网络电话设备即可,通过电信业务平台,或使用任意改号软件,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发送数千条、数万条违法信息,轻易实施诈骗行为。
对于犯罪分子诈骗实施过程中所使用的银行卡,均用虚假身份办理,一旦诈骗得手,犯罪分子会迅速将受害人打入账户的存款转入其他若干账户,有的甚至将钱款转至境外。
(二)犯罪实施较为容易,隐蔽性高由于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消费越来越便捷。
许多人在使用各种银行卡,填写各种社会信息,购房、购车,办理各种电信、网络等业务时,很容易泄露个人信息。
犯罪分子获得上述被害人的个人信息后,在诈骗过程中适时向被害人抛出其个人信息情况,增加了诈骗内容的可信性,使犯罪较容易得手。
电信网络诈骗的心理解析及其防控

电信网络诈骗的心理解析及其防控电信网络诈骗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不仅给受害人造成了经济损失,而且也对其心理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电信网络诈骗进行解析,并探讨其防控措施。
贪婪心理:许多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都利用了人们的贪婪心理,以高额投资回报为诱饵,诱使受害人上当受骗。
诈骗者会编造虚假的高收益投资项目,或者以“秒杀”、“抢购”等名义进行欺诈,使受害人为了追求高额回报而失去了警惕性。
恐惧心理:诈骗者还会利用人们的恐惧心理,以威胁、恐吓等手段进行欺诈。
他们会冒充公安、法院等机关,声称受害人涉及犯罪行为,需要支付罚款或者进行资金清查等,以此来骗取受害人的钱财。
占便宜心理:许多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都利用了人们爱占便宜的心理,以“免费领取”、“高额返现”等名义进行欺诈。
诈骗者会要求受害人支付一定的“手续费”、“快递费”等费用,以此来骗取受害人的钱财。
社交心理:电信网络诈骗还会利用人们的社交心理进行欺诈。
诈骗者会通过社交媒体、聊天工具等途径,冒充受害人的亲友、同事等,以借钱、代购等名义进行欺诈。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对电信网络诈骗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是防控电信网络诈骗的重要途径。
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如电视、广播、网络等,向公众普及电信网络诈骗的危害和防范方法。
加强信息保护:个人应该加强个人信息保护,不要随意泄露个人信息,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话,避免使用弱密码或者同一密码,同时也要及时更新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以防范电信网络诈骗。
谨慎投资理财:投资者应该谨慎投资理财,不要轻信高额投资回报的诱惑,不要盲目追求短期暴利,而应该选择正规的投资渠道和合法的投资方式,以避免上当受骗。
注意社交安全:在使用社交媒体、聊天工具等途径时,个人应该注意社交安全,不要随意添加陌生人为好友,不要随意接受陌生人的文件和链接,以免遭受电信网络诈骗。
电信网络诈骗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它不仅给受害人造成了经济损失,而且也对其心理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社会化媒体时代的网络诈骗行为分析与预防控制

社会化媒体时代的网络诈骗行为分析与预防控制随着社会化媒体的普及和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网络诈骗行为的频繁出现。
这些网络诈骗行为不仅给个人和组织带来了经济损失,还对社会的稳定和安全造成了威胁。
因此,对社会化媒体时代的网络诈骗行为进行全面的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势在必行。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社会化媒体时代的网络诈骗行为的特点和形式。
在社会化媒体时代,网络诈骗分子利用社交网络平台、论坛和电子邮件等渠道获取大量的个人信息,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诈骗行为。
常见的网络诈骗形式包括假冒熟人被劫、虚假购物网站、网络兼职骗局、虚假投资平台以及网络赌博等。
其次,我们需要分析网络诈骗的成因。
社会化媒体时代的网络诈骗行为之所以屡禁不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可乘之机;社交媒体的迅速普及使得更多人参与其中;诈骗分子使用心理学和社会工程学手段煽动受害者的贪婪心理;网络匿名性使得打击犯罪的难度增加等。
针对以上分析,我们应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控制措施来应对社会化媒体时代的网络诈骗行为。
首先,个人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保持警惕,切勿随意泄露个人信息。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个人更应谨慎对待陌生人的添加请求,并定期检查隐私设置,限制个人信息的展示范围。
此外,要避免点击未知链接,尤其是通过邮件或社交媒体发送的链接,以免被恶意软件感染。
其次,网络平台和服务提供商应当加强审核机制,确保注册用户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应当建立高效的投诉处理机制,及时处理用户投诉,并迅速下线虚假、欺诈的账号或网站。
通过加大对违规行为的监控和打击力度,有效遏制网络诈骗行为的发生。
此外,应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网络安全意识。
政府部门和媒体应定期开展网络安全宣传活动,向公众普及网络诈骗行为的特点和常见手段,并教育公众如何预防和应对。
此外,学校应将网络安全教育纳入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技能,使他们能够正确应对网络诈骗行为。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目录一、内容简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二、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原因分析 (6)2.1 技术漏洞 (7)2.1.1 网络基础设施安全问题 (8)2.1.2 应用软件安全隐患 (9)2.2 社会环境因素 (10)2.2.1 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严重 (11)2.2.2 恶意软件开发与传播 (13)2.3 人员因素 (14)2.3.1 缺乏防范意识 (15)2.3.2 不良行为习惯 (17)2.4 法律法规滞后 (17)2.4.1 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19)2.4.2 执法力度不足 (20)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治理对策研究 (21)3.1 加强技术防范 (23)3.1.1 提升网络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 (24)3.1.2 加强应用软件安全管理 (25)3.2 完善社会环境治理 (26)3.2.1 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27)3.2.2 严厉打击恶意软件开发与传播 (28)3.3 提升人员素质与教育 (29)3.3.1 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知识普及教育 (30)3.3.2 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与心理素质培养 (31)3.4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32)3.4.1 完善电信网络诈骗相关法律法规 (34)3.4.2 提高执法力度与效果 (35)四、结论与展望 (37)4.1 研究成果总结 (37)4.2 政策建议与实践意义 (38)4.3 研究不足与展望 (39)一、内容简述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是当前社会治安面临的一大难题,其犯罪手段不断翻新,给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本文旨在分析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原因,并探讨相应的治理对策。
技术手段的不断升级:随着科技的发展,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分子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如互联网、手机应用、社交媒体等,实施诈骗行为,使得犯罪手段更加隐蔽、难以防范。
非法利益的驱动: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分子往往为了获取非法利益,不择手段地欺骗他人,造成受害人的财产损失。
给检察院的思想汇报关于诈骗的内容

给检察院的思想汇报关于诈骗的内容给检察院的思想汇报关于诈骗的内容尊敬的检察院领导:我谨向您汇报关于诈骗问题的思考和分析。
诈骗是一种严重侵犯公民财产权益的犯罪行为,具有普遍性和复杂性,严重威胁着社会的安全稳定。
当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诈骗和电信诈骗等新形式的犯罪手段层出不穷,给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
我将从诈骗的定义、成因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和总结。
一、诈骗的定义和特点诈骗是指以欺骗手段,使他人产生错误认识,借此骗取财物,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犯罪行为。
其特点主要有:故意欺骗、虚构事实、诱骗他人作出错误决策,最终达到非法牟利的目的。
二、诈骗犯罪的成因分析1.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导致某些人利用诈骗手段发家致富的思想,迫切获得财富。
2.道德观念缺失:一些人的个人道德观念淡漠,缺乏对他人权益的尊重意识,以及对诈骗行为的道德底线。
3.监管不力:现行监管体系存在漏洞与不足,在诈骗活动中,造成了打击与预防的困难。
三、加强诈骗预防的思考和措施1.教育宣传:针对群众普遍缺乏对诈骗的认识,加强对诈骗犯罪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群众的防范意识,增强法治信念。
2.加强监管体系: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和重点对象的监管力度,加强对金融、网络等领域的监管与打击。
3.加强技术手段应用:立足于科技发展,开展相关技术手段的研究和应用,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提高对网络诈骗和电信诈骗的打击能力。
4.法律法规完善: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处罚诈骗犯罪行为,增加对诈骗行为可能产生的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的打击力度。
四、加强国际合作诈骗犯罪活动多具有跨国性和网络性,需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追踪和打击诈骗犯罪活动。
同时,需要加强对跨境电信网络与金融行为的监管,预防跨境诈骗事件的发生。
五、加强机关内部建设完善诈骗犯罪预防机制和体系,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流程,切实加强与其他执法机构的沟通合作,共同开展打击诈骗犯罪的工作。
电信诈骗的危害及预防手段

电信诈骗的危害及预防手段电信诈骗是指通过电话、网络、短信等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实施欺诈的行为。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信诈骗案件花样繁多,严重影响着广大群众的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危害电信诈骗是一种对社会危害很大的犯罪行为,会给受害人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伤害。
损失财产电信诈骗往往通过虚构事实、伪造身份、骗取银行卡号或手机验证码等方式骗取受害人财产。
一旦受害人上当受骗,就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让受害人陷入经济困境。
精神压力电信诈骗不仅会给受害人造成财产损失,还会给受害人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
受害人可能会感到焦虑、恐惧、无助和失落,甚至产生抑郁等心理问题。
信任危机电信诈骗会让受骗人降低对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和其他机构的信任度,认为这些机构无法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这种信任危机会对社会的稳定造成负面影响。
破坏社会秩序电信诈骗会破坏社会的正常运转机制,影响受骗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这种行为得不到扼制很容易引发恐慌和不安,成为导致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法律风险电信诈骗是一种违法行为,犯罪分子将面临严厉的法律制裁。
受害者可能也会因信用卡透支而面临法律责任或赔偿责任。
成因分析个人信息泄露个人信息泄露是电信诈骗的重要成因之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个人信息的保护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防护措施,个人信息安全意识淡薄的现象仍大量存在。
诈骗手段不断升级随着科技的发展,电信诈骗手段也在不断升级。
诈骗分子利用各种新技术、新手段实施诈骗,令公众防不胜防。
公众安全意识不足一些公众缺乏安全意识,对电信诈骗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很容易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
制度不完善目前,我国在打击电信诈骗方面的防范措施还不够完善,应及时对不良信息和诈骗信息进行研究,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财产安全。
预防方式加强个人信息保护要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不要轻易泄露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等重要信息,避免被诈骗分子获取利用。
同时,注意网络环境安全,避免在公共WiFi 环境下输入与传输个人信息。
新时代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的现状及应对措施--以H学院为例

新时代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 以 H 学院为例摘要: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
来自网络安全的威胁在当下高校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网络诈骗。
本文在对H学院学生近两年遭受网络诈骗案例分类统计之后,从中寻找出高校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的原因,分类并总结出网络诈骗手段的类型,归纳各种类型自身的特点,寻求相应的对策,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诈骗;现状;原因;对策一、大学生遭遇网络诈骗的现状2019年6月25日,H学院机电学院女生杨某,接到一通自称淘宝卖家的电话,称其前几日所购买的短袖因铅超标,需要返厂退货,并声称已经将支付宝退款截图发给她,该位同学觉得对方语气真诚,并且掌握的个人信息准确无误,便按照对方要求,点击了对方给的退款网页链接,填写了个人信息及银行卡号,但是此时该同学收到银行转账短信,卡内660元已被转走。
于是该同学再次联系对方,对方称由于该位同学手机有问题,支付宝信用不够,没有弹出退款二维码,退款失败,需要使用别人的支付宝搜索“趣店”完成退款。
实际该“趣店”为一网络贷款平台。
该同学信以为真,借用两位室友的支付宝按照对方操作要求,先后在该平台贷款4000元。
此时对方仍然称退款660元失败,需要该同学去“微利贷”平台完成后续操作,但是由于该同学及其室友信用度不够无法完成,这才减少了进一步的经济损失。
直到第二天,该同学发现对方仍然未完成退款,而借贷平台已经开始增长利息,并且无法再联系到对方,这才发觉上当受骗,赶忙联系辅导员寻求帮助。
大学生遭遇网络诈骗的案例屡见不鲜,其中涉及网络购物诈骗、利用 QQ 和微信盗号诈骗、网贷平台诈骗、网上中奖诈骗、兼职诈骗、交友诈骗等多种方式。
就2021年上半年而言,本校就发生了八起大学生遭遇网络诈骗案件,其中四起是有关网络购物的诈骗,两起是有关冒充好友,要求转账的网络诈骗,另外两起是有关网络兼职的诈骗。
在这八起案件中,被骗金额达到5000元以上的就有三起案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网络诈骗产生的成因与预防
摘要:近年来,网络诈骗持续增长,成为网络犯罪率上升的主要原因;网络与信息安全形势严峻。
本文着重于从网络的特性、传播方式、具有的特殊条件等方面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观念、法律的不完善和高强度的社会压力进行比较分析,从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两方面入手来深入剖析网络诈骗的存在和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一些预防网络诈骗的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诈骗;成因与预防
中图分类号:d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2-0092-01
一、背景介绍
网络技术让人们生活更加便利的同时,也为各种犯罪打开了方便之门。
网络犯罪日益频繁,犯罪形式不断升级,其中,网络诈骗这种犯罪形式尤为严重,并呈现出不断攀升的趋势。
面对网络犯罪的高增长和蔓延趋势,加强对网络犯罪的研究,不断强化和完善各种预防和打击网络犯罪的手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网络诈骗产生的原因
1.网络得天独厚的条件推动了网络诈骗的产生
究竟是什么特殊条件促使网络诈骗产生的呢?从网络的本身来看,它具备着很强的隐蔽性,使人们难以防范;传播速度快,跨地域,涉及面广,降低了诈骗成本;难以获取犯罪证据,给诈骗提供了一道保护锁。
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助长了网络诈骗的产生。
(1)隐蔽性,使人们难以防范你:首先网络本身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可以很好的掩饰犯罪分子内心的紧张与慌忙。
(2)快速传播,降低成本:由于网络的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而且不受地域的限制,所以犯罪分子可以任意锁定诈骗对象,甚至是同时锁定几个诈骗对象进行诈骗,而这全部的过程不用犯罪分子离开座位半步,只需坐在电脑前轻轻点几下鼠标和打几个字就搞定了,不费吹灰之力,不用花费任何成本费用,就可以得到高昂的回报,属于空手套白狼的性质。
同时,风险小也降低了经济成本。
2.法律上的不完善让犯罪分子钻了空子,使网络诈骗如鱼得水的发展
网络立法严重滞后促使了这些现象的产生:1.发送电子邮件,以虚假信息引诱用户中圈套。
2.建立假冒网站骗取用户账号密码实施盗窃。
3.利用虚假的电子商务进行诈骗。
4.利用“木马”和“黑客”技术窃取用户信息。
5.网址诈骗。
不法分子设计的诈骗网站网址与正规网站网址极其相似,往往只有一个字母的差异,不仔细辨别很难发现。
当用户登录虚假网站进行资金操作时,其财务信息将泄露。
6.破解用户“弱口令”窃取资金。
不法分子利用部分用户贪图方便、在网上银行设置“弱口令”的漏洞,从网上搜寻到银行储蓄卡卡号,进而登录该银行网上银行网站,破解“弱口令”。
7.手机短信诈骗。
由储存手机号码的电脑控制的手机短信“群发器”大量发出虚假信息,以“中奖”“退税”“投资咨询”等名义诱骗受骗者实施汇款、转账等操作。
还有使用一些以赠品、低价折扣等小恩小惠诱惑的陷
阱。
3.在物质化社会中,人们的道德观念扭曲以及强大的社会压力感,把网路诈骗推向顶峰,趋势不断攀升。
“互联网特别适合于那些感觉被社会蔑视得人,形成支持性组织。
网络对许多人而言,正是极端主义的温床,因为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在网上轻易频繁的沟通,但听不到不同的看法。
持续暴露于极端的立场之中,听取这些人的意见,会让人逐渐相信这个立场。
各种原来无既定想法的人,因为他们所读不同,最后会各自走向极端,造成分裂的结果,或者铸成大错并带来混乱。
”根据塔尔德的社会偏离理论来分析,网络诈骗之所以会持续攀升是因为,社会中下层渴望社会进步,对新型奢侈品的需求增加,正如我们现在,生活在这个不断追求物质的社会,为了成功不择手段,以致把握道德操守的能力不断削弱,传统道德观念扭曲、崩溃,产生了这种偏离的亚文化,这种亚文化把网络诈骗推向了顶峰。
其实,网络诈骗只是反映文化的一种手段,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文化结构出现了偏差。
三、预防网络诈骗的方法
从主观方面:
(1)提高防范意识,增强主观警惕性。
(2)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不打开非主流网站,不浏览不健康网站,不看有危险的各种不良网站.
(三)增强自我意识,不要盲目轻信他人。
从客观方面:
(1)制定、修改和补充相关法律,规范网络行为标准和行为规定:把有关网络犯罪的具体行为、条例明确列入国家宪法中,使网上的所有违法行为都有法可依,都受到法律的约束。
同时设立电子鉴证权威机构,确立电子证据效力,有利于对违法证据的搜集。
(2)实行上网实名制,加强网上身份认证,增强安全系数。
(3)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队伍,一方面对网络进行时时监督,实行轮岗制,保证二十四小时全天候对网络的监督和服务;另一方面,教授普通民众基本的网络安全防范知识和技能,提高民众整体的网络知识水平和上网素质,不容易上当受骗。
(4)加强群众监督,进行有效打击犯罪:做到人人绿色上网,人人监督,形成重点打击的严厉事态,遇到网络诈骗行为及时举报,加大舆论宣传、引导的规模,预防和消除预备犯罪行为,形成对网络犯罪的威慑和控制,最终把网络犯罪一网打尽!
参考文献:
[1](法)加布里埃尔·塔尔德,(美)特里·n·克拉克,译者:何道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5.6.
[2]张靓.试析网络诈骗产生的原因以及预防办法[j].经济生活
文摘.2011.(01).
[3]陆晨昱.我国网络犯罪的变化趋势及防治对策[j].上海公安
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5):76-81.
[4]李翊政,颜国伟.在物质化社会中如何降低高犯罪率的思考[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2):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