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三维目的:【知识与技能】知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开展情况;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分析理解中国民族工业的开展特点和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张謇办实业的理解和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开展原因的探究,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展的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入变革,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

【重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难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展和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教学过程:【自主学习】1.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开展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有哪些?2.中国民族工业的开展有哪些特点?3.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发生了哪些变化?【新课导入】(情境式导入)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科技程度不断进步,工业品出口大大增加,华为、中兴、海尔等中国企业都开场走向了世界市场。

但在旧中国,很多日常生活用品前都加了一个“洋〞字。

为什么要加“洋〞字?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相信你一定会找到答案。

【合作探究】知识点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开展1.阅读教材P120和P121前四段,归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开展阶段。

答案提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主要的开展阶段有:甲午战争后、辛亥革命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民党时期。

2.仔细阅读教材P121第二段,考虑:民族工业开展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有哪些?答案提示: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主义,为民族工业的开展扫除了障碍;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公布了一系列奖励开展实业的法令;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开展迅速等。

3.仔细阅读教材P121第三段,考虑:20世纪三四十年代民族工业陷入萧条的原因是什么?答案提示:除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受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

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2022年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通过了解张謇兴办实业的典型事例,知道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

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中的第一课,本课主要学习两块内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两部分内容之间为并列关系,都是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影响下,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情况。

本课为本书最后一单元中的一课,内容涉及之前所学七个单元,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

教师要通过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将本课知识与之前所学知识进行迁移。

1.了解张謇等人兴办实业的事迹;了解近代社会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初步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和习俗变化的原因和特征。

3.认识近代实业家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态度。

教学重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难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导入新课】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变迁视频展示,创设问题情境,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展示2022年课程标准和本节课核心素养【讲授新课】一、大起大落的经济现象(一)概况:【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本P120-121,完成表格(设计意图)阅读课本,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表格,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

(二)张謇“实业救国”1.梳理介绍张謇包含籍贯、身份、提出口号、创办企业2.史料展示:张謇为何要弃官设厂?材料一:《马关条约》签订后,张謇在日记上逐条记下条约的主要内容,并且注明:“和约十款,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

”——《张謇全集》材料二:从光绪二十年(1894)到二十四年(1898),洋纱平均每年从华北四口输入315278担,从长江中上游七口输入211935担,分别占华北华中两大市场的93.7%和86.4% 。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优秀教案范文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优秀教案范文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优秀教案范文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改变》优秀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驾驭近代中国尤其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改变。

2.通过分析民族工业发展的困难及缘由,培育史料分析的实力;通过总结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中呈现的特征,培育用发展和联系的眼光视察历史现象、总结历史事务的实力;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改变前后的比较,培育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归纳、概括实力。

3.通过总结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中呈现的特征,相识到近代中国的落后是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所导致的,并深刻体会到没有独立的国家主权,没有和平稳定的环境,经济就不会发展。

通过分析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改变,使学生相识到西方科技的传入,变更了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发展,并与辛亥革命一同影响着社会习俗的改变,以培育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了解民国以来剪辫易服、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改变。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短暂的春天和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及西方文明带来的影响。

【新课导入】老师: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品出口大大增加,像华为、中兴、海尔集团等都走向世界市场。

但在旧中国,许多日常生活用品前都加了一个洋字。

你能说出哪些?为什么要加洋字?这表明白什么?民族工业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剧烈反差,这其中的历史很值得我们去探究、回味!现在,就让我们翻开历史,重新回到半个世纪之前的中国,去了解这段不平凡的往事,探究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新课探究】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代表人物讲到重工业不能遗忘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遗忘张謇。

毛泽东老师:近代民族工业是指产生于半封建半殖民地中,由民族资产阶级兴办、运用机器和机械动力生产的制造工业,产生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头。

张季直(张謇,字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宏大的失败的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一. 教材分析本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片,展示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内容涉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城市居民生活的改善、交通通讯的发展、教育科技的进步等各个方面。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改革开放的背景和意义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宽视野,加深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直观地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等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分析实例,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

2.教学难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分析典型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资料:收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图片,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等。

2.视频资料:准备相关教学视频,用于展示和讲解。

3.PPT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PPT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展示一张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张图片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的什么情况?随后,教师简要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引出本课主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等人的创办企业的经历,认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过程,分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风俗习惯方面的变化,通过比较近代社会生活与现代社会生活,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依据历史资料及视频、图片等材料,利用小组演讲、短剧等多种方式,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近代实业家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态度。

重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难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教学流程】环节教学问题设计教学活动设计二次备课情境引入展示:张裕葡萄酒、全聚德烤鸭、同仁堂药业等“老字号”品牌图片;火车、轮船、电话、电报等图片。

引领:中国,这个拥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国度,在近代却被西方列强欺压蹂躏。

伴随着列强的步步入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并发展。

一些企业建立起来。

于此同时,曾被认为师:展示图片,用简单语言引领学生对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进行感知。

生;观看图片,关注现实,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明确本节课所学内容。

是“奇技淫巧”的各项发明,如火车、电话、电报等,也纷纷涌入中国。

设疑;这些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情况怎样呢?今天,让我们回望历史,亲自去寻找答案。

自主探究完成学案中“自主探究”部分。

师:指导学生做题,进行互查互纠,发现疑难,予以指导、帮助。

生:在课本上标注答案,填写知识结构。

合作交流展示提高篇章一:经济领域新气息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问题1】阶段阅读教材“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目前三段内容,按照要求填表。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简表发展阶段阶段特征主要成因代表人物洋务运动至清末产生发展兴办实业高潮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要求学生根据表格的提示,填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名师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名师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修改,直接打印使用!)《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名师教案一、课标内容以张謇兴办实业为例,初步认识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基本不了解,但是八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授课过程中,运用史料、讲解、探讨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原因。

对于社会风俗的变化,提供图片、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

并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明白社会风尚变化的原因。

三、教材分析本课有两个子目: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话的变化。

两部分内容之间为并列关系,都是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影响下,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发展情况。

近代以来,外商在华投资建厂,吸引了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资近代工业。

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开明官员开展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也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但是,在外有帝国主义侵略,内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排挤、打压的情况下,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发展水平落后且分布不均衡,带有深刻的半殖民地半村建社会的烙印。

工业文明还影响了社会生话的变化。

首先是交通通信工具的革新。

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的应用,使人们出行速度加快,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电报、电话的传人,加强了人们之间的联系和各种信息的传递。

这些改变也使人们的生活观念和风俗习惯发生着变化,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社会生活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点。

1.登陆优教同步学习网,在同步备课下,设置版本章节,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人教版;2.在课程目录下选择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3.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浏览《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名师教案;4.在课前预习——名师预习,将《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自主学习任务单,发送给学生并提醒学生在我的作业中查收完成学习;(或者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下将WORD版本课自主学习任务单,发送给学生。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材,主要围绕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展开。

本节课内容丰富,涵盖了农业、工业、商业、科技、教育、文化等多个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例。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具体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变化,可能还缺乏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掌握相关的历史事实和数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感到自豪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及其原因。

2.教学难点:对于具体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变化,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深入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历史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新中国成立后的变化。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经济和社会生活变化的认识。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变化。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本节课的内容,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变化。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图片,如土地改革、工业化建设、商业发展等,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一. 教材分析本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第25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材料,展示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等方面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改革开放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了改革开放的背景和意义。

但对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具体变化,可能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掌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情感,树立远大理想,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理解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以及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

2.教学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关课件。

八年级历史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鸦片战争后社会生活的变化,包括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变革。

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认识其对中国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料分析、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变化,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变革,认识社会进步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二、教学重点1. 鸦片战争后社会生活的变化。

2.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分析鸦片战争对社会生活的具体影响。

2. 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变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人教新课标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2. 参考资料:相关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引发学生对鸦片战争的兴趣。

提问:“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本节课的主题。

2.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自主学习鸦片战争后社会生活的变化,包括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变革。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观点。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鸦片战争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如经济结构的变动、文化观念的变化等。

4. 史料分析教师展示相关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更深入地理解鸦片战争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反思社会生活的变化及其背后的原因。

6.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变化,思考社会进步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案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案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案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一. 教材分析本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案的第25课。

课程内容主要围绕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展开,包括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生动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对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的具体内容,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深入理解改革开放给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掌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料分析、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影响。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改革开放给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案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讨论,理解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影响。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制作课件。

2.安排学生分组,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

3.准备课堂小测验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材内容包括: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变化等。

本课是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窗口,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爱国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变化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对一些具体的经济政策和生活变化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实例和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掌握相关的历史事实和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

2.难点:对具体经济政策和生活变化的理解和把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案例分析法:精选典型案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钻研教材,了解教学内容;收集相关资料和案例。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内容;搜集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照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5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呈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三大战役分别取得胜利的张謇,江苏南通人,1853(二)读导学提纲:1.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背景和状元实业家?2.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萌芽阶段、短暂的春天、再度受挫分别是什么时期?)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著名的企业家有谁?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5.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交通事业的发展、社会习俗的变化)6.如何评价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三)议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四)知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教师讲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是指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民办资本主义机器工业。

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阶段。

学生回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主要的发展阶段有:甲午战争后、辛亥革命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民党时期。

3.教师出示:《张謇》《大生纱厂》提问:张謇原来的人生目标是金榜题名,后来为什么又转向办实业,创办大生纱厂?学生回答: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在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实业家张謇积极发展本国工商业,以抵制列强对中国的剥削,以挽回中国的利益。

4.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回答: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主义,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障碍;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③各种实业团体和个人、海外华侨纷纷投资创业;④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5.教师提问: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战后继续发展,但到了20世纪30、40年代却为什么陷入了萧条?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受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受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

6.教师展示材料:《民国初年江浙地区民族工业分布图》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材料,说一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学生回答: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发展较7分钟5分钟20分钟多媒体展示导学提纲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八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第25课,主要讲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生动地展现了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革,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还缺乏深度和广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此外,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知主要来源于生活经验和媒体报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认识改革开放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培养他们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

2.难点:改革开放的意义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事例,让学生分析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变化,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3.教学资源:收集与改革开放相关的资料,如新闻报道、人物访谈等。

4.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我国改革开放前的jpg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八年级历史上册《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历史上册《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3.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从现象到本质,理解经济和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2.理解国家政策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4.能够通过查阅资料、开展小组讨论等方式,收集和分析有关经济和社会生活变化的历史信息。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通过图片展示、实物展示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强调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引导学生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从而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变化的内在规律。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2.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讨论主题进行组内讨论,鼓励每位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变化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课堂讲解:针对教学重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促使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维,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强调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认识到改革开放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课时教案年级学科课题25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周次
课时课型
教学目标1.知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

2.知道近代以来中国人在衣、食、住、行上的变化。

3.分析理解中国民族工业和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特点
教学重点
及难点
重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教学方法
阅读指导法、讲述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及双边活动
一、导入: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品出口大大增加,如华为、中兴、海尔集团等都走向世界市场。

但在旧中国,很多日常生活用品前都加了一个“洋”字。

你能说出哪些?为什么要加“洋”字?这表明了什么?民族工业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这其中的历史很值得我们去探究、回味!现在,就让我们翻开历史,重新回到半个世纪之前的中国,去了解这段不平凡的往事,探索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一、新授: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名词解释:近代民族工业,是指产生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的民办资本主义机器工业。

1.产生
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
原因:洋务运动的刺
2.发展
时间:甲午中日战争后(1895年后)
原因:①外国人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的刺激②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③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表现:状元实业家张謇回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

3.“短暂的春天”(黄金时期)
表现: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4.再度受挫(萧条)。

八年级历史上册《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历史上册《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历史上册《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社会发展的长河中,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一直是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教学案例以八年级历史上册《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为主题,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近现代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脉络,以及这些变化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密切关系,培养他们关注时代变迁、思考历史发展趋势的能力。
4.教学内容丰富,凸显学科特色
本案例涵盖了近现代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变迁、科技进步等多个方面,内容丰富、全面。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讲解和讨论,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近现代我国的历史发展,凸显了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
5.反思与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同伴评价,引导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这种反思与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和批判性思维,促进全面发展。
-通过学习近现代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繁荣昌盛,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的责任感。
2.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价值观念。
-通过学习近现代我国劳动人民的奋斗历程,使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
(四)反思与评价
反思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具体策略如下:
1.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下一阶段学习做好准备。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评价,既要关注知识掌握程度,也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3.开展同伴评价,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发现自身的不足,共同提高。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优质课教案_3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优质课教案_3

《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化——从蔡元培三次婚姻看社会习俗的变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社会习俗,又称风俗习惯,是在一定社会中,社会人群所约定俗成的、模式化了的生活方式,是一个民族或一定地域的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生活方面形成的共同习惯。

社会习俗普遍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当中,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本课从蔡元培一生经历的三次婚姻看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表现和特点。

【学情分析】针对八年级学生的学习,需要对辛亥革命等相关近代史知识有所了解。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表现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多媒体课件和微课,展示反映社会习俗变化的大量信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采用历史情景法,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增强他们对历史的亲切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演变特点,正确看待中西文化。

【教学重点】了解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表现。

【教学难点】理解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演变特点,正确看待中西文化。

【教学资源】微课;PPT【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蔡元培的图片,引导学生介绍蔡元培并回顾与他相关的历史事件。

2、介绍蔡元培一生历经了三次婚姻,见证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1)1889年第一次婚姻:中国旧式传统婚礼(2)1902年第二次婚姻:中西合璧(3)1923年第三次婚姻:现代文明式二、观看微课:《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化》,根据看到的微课填写以下表格:民国前民国后发辫服饰缠足礼节称谓三、从蔡元培的三次婚姻看近代社会习俗变化:(通过图片、史料进行分析):第一次:中国旧式传统婚姻材料一:“双喜临门”:1889年蔡元培考中举人,同年父母为他举办了婚礼,迎娶了王昭,但在婚礼前,蔡元培从未与王昭见过面。

材料二:蔡元培的婚礼经过了“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程序,俗称六礼。

”请回答:从材料来看,(1)你觉得从未见过面的两人为什么能结婚呢?(2)你想象一下他们的婚礼是怎样的?(主要从礼节、服饰打扮方面)第二次:一幅画结缘作画人,演说会代替闹洞房材料四:蔡元培看到一幅工笔画,线条秀雅,书法有功底,打听到作者是黄仲玉,她出身书香世家,不缠足,有才识,蔡元培赶紧请朋友从中撮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张謇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概括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能分析出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一的原因。

2.知道轮船、火车、电车等新式交通工具;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张謇办实业的了解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原因的探究,使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社会习俗的变化。

【教学难点】
正确了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及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图片展示:火柴、铁钉等基本生活生产用品。

经济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民族工业的过去值得我们去探究、回味!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状元实业家张謇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2.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3.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
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
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

4.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民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
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

处于夹缝中的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顽强地挣扎着,出现了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著名企业家。

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

它们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而且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
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1.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伴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开始发生深刻变化。

辛亥革命后,
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废除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
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3.人们的饮食、服饰、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

旗袍、中山装
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也受人青睐。

4.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的主要原因。

结论:(1)辛亥革命的推动(或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的政策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2)“一战”的
影响(或帝国主义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3)“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探究二】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及特点。

结论:原因:(1)西方的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冲击;(2)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3)资产阶级政治、文化运动推动;(4)清政府和民国政府推动。

特点:(1)殖民化色彩:随列强侵略传入,由沿海到内陆;(2)近代化色彩:随中国近现代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现代化的不断演进而变迁;由闭关自守转到面向世界,由封建传统到近代文明;(3)
地域发展不平衡: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的人们社会生活近代化进程明显,农村和内地变化不大;(4)新旧并存,中西合璧,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总结归纳提升能力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同时期的发展
近代民族工业特征
社会生活的变化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
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
达标测评巩固新知
1.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曾被誉为“中国轻纺工业第一人”,又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此人是( A )
A.张謇 B.李鸿章 C.陈启元 D.张之洞
2.令李鸿章伤感反省——“洋务是纸老虎”;让康有为、梁启超愤然上书——变法图强;使张謇暗下决心——“实业救国”的共同背景是( C )
A.鸦片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3.民国19年,在一位生活在南京的16岁男孩的生活中,最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C )
A.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发型 B.着中山装到学校去读书
C.在校见到老师行跪拜之礼 D.同学之间以“某君”相称
4.“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这一社会潮流出现的时期是( D )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解放战争 D.辛亥革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