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科学决策理论
《领导的科学决策》PPT课件
精选PPT
19
(四)确定型、非确定型与风险型决策
• (1)确定型决策(又称标准决策),就是达到某种 特定目标的各种行动方案,只存在一种不以决策 者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条件时所作的决策。
二、现代领导决策的类型
(一)战略、战术与策略决策。
(1)战略决策(又称宏观决策),是指对全局具 有长远意义的重大问题所作的决策。它所解决 的主要是方向、目标、方针、政策等具有全局 性的重大问题。
精选PPT
17
(2)战术决策(又称微观决策),是指解决局部 个别问题,为实现战赂目标服务的决策。
(3)策略决策,是为实现战略决策目标的某个 方面、环节或阶段所要采取某种行动的形式和 方法的决策,也是战术决策的一种特殊形式。 所以它和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是相互联系、衔 接、融为一体的。
行评估,并预测出实施该方案后可能产生的后
果;决策者可把每一备选方案逐一进行对比,
并按其优劣排出先后次序;决策者可以正确选
择最佳方案.
精选PPT
12
• 2、西蒙的决策过程理论:西蒙认为以往的决策 理论都是着重研究决策结果的合理性,而很少研 究决策过程的本身。他借助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对决策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从而提出了他的决 策过程理论。
• 其次,领导决策大都是非常规性的,所以解决 的办法也常常无先例可循,足能靠自己能动性 的发挥;而管理决策一般都是常规性的,解决 的办法也大都是在已有经验或模式基础上加以 改进、发展或提高。
精选PPT
5
二、领导决策的作用与地位
(一)履行领导职能的核心和基础。 (二)决定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 (三)决定领导行为方向的重要基础。 (四)各级领导者最基本的职能。
领导科学艺术:决策模式及类型
林德布洛姆认为,传统理性决策模式具有以下缺陷:
(1)传统理性决策模式要求有一个既定的问题,然后才能进入制定、选择和实施方案等阶段,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决策者面临的并不是一个既定的问题,而必须首先对所谓的问题加以明确并予以说明。但在明确和说明这一问题时,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看法也就是说,存在各种争论的余地,至于如何解决这些争论,目前尚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
(四)埃特奥尼的综合扫描决策模式
程中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因此,人们试图寻找一种既能克服传统理性决策模式和渐进决策模式的缺点,同时又能综合它们各自优点的综合性决策模式。社会学家艾米特依·埃特奥尼的综合扫描决策模式影响颇大。
1.埃特奥尼对传统理性决策模式和渐进决策模式的批判。
2.决策的满意原则。西蒙认为完全的“经济人”和“理性人”是不存在的,实际生活中的人是“行政人”、“有限理性人”。基于此,西蒙提出了决策的满意原则,即以满意决策替代最佳决策。
3.决策的程序。西蒙认为以往的决策理论着重研究决策结果的合理性,而很少注意决策过程本身。实际上,决策并不仅仅是最后时刻的事情,它包括整个决策过程。
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在充分考虑决策过程中实际困难的基础上,归纳和提出了一些比较符合决策实际的原则和方法,因而不失为一种灵活的和现实可行的决策制定模式。但是,渐进决策模式也有一些明显的缺陷,这主要体现在它的保守性上。一般说来,渐进决策模式比较适用于稳定和变动不大的环境,以及总体上说比较好的现行政策。而一旦社会条件和环境发生巨大变化,需要对以往的政策进行彻底改变时,渐进决策所主张的修正和缓和就起不到它的作用,有时甚至会对社会的根本变革起阻碍作用。历史表明,在社会政治的发展过程中,有时需要采用渐变的决策模式,有时则需要剧变的决策方式,一切应以时间、地点和客观条件的变化为转移。因此,渐进决策作为一种模式不应是唯一的、排斥其他模式的决策模式。
领导科学决策与思维创新(含5篇)
领导科学决策与思维创新(含5篇)第一篇:领导科学决策与思维创新领导科学决策与思维创新继党的十六大突出地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一重大课题之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要提高执政能力,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提高领导干部的科学决策能力。
科学决策是现代领导干部实施领导的首要职能。
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影响着整个大局和人心向背。
作为一个称职的领导者,必须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决策的理论、方法和技巧,认真总结前人决策方面的成功经验,按照事物客观规律去制定政策、确定目标,在现有人力、物力、财力和社会环境许可的条件下,进行科学分析、综合概括和准确判断,才能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避免决策上的失误,从而达到预期目的。
那么,领导者如何进行科学决策呢?领导的科学决策是有层次的,越是上层的领导者越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决策上。
按照科学程序和现代决策原理,制定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指导基层领导去贯彻、执行这些路线、方针、政策。
基层领导在贯彻、执行的过程中,还要进行一系列的科学决策,只有这样,才能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在决策活动中,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灵感等心理机制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起主要作用的是思维,尤其是创新思维。
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科学决策是对领导干部提出的基本要求。
领导干部只有胸怀创新发展之志,常思创新发展之计,在现实与发展的结合中找准创新点,做出符合实际的正确决策,才能解决社会深层次矛盾,找出新出路,做出新成绩。
当前我们乘着十七大东风,正全面建设惠及亿万群众的小康社会,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创新已成为我们时代的主旋律。
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速度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比拟的。
今天适用的方法明天不一定适用;此地适用的方法彼地不一定适用。
创新的时代呼唤创新的典范。
胡锦涛在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上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把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
领导科学艺术:决策的过程与方法
领导科学艺术1)将决策分类领导者或管理者面临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决策,具体包括日常事务型决策、紧急决策战略决策和组织运作性决策等。
多数决策是属于日常事务型决策,这种类型的决策可以选择一个被证明可行的行动方案。
紧急决策往往没有先例可循,因而会消耗较多的时间。
最重要的决策是战略决策,战略决策要求明确目标并把它们转变为明确的计划或分解成多个子决策,这是领导者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
运作型决策大多是涉及“人的问题”(包括招聘和解聘)的决策,因此必须谨慎处理。
2)分解过程完成项决策要经过一个系统的思维过程。
首先,需要明确无误地确定待处理的事宜并把目标按优先次序排列出来。
其次,需要对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
对问题的分析可以揭示出哪些方案是不可能的、不现实的,从而产生数量适当的可选方案供详细评估。
在保证终极目标的前提下,应当认真地估计每一种行动方案的利弊。
再次,要制定一个具体的实施计划,这个计划要体现决策将怎样一一步步实施。
最后,通过对实施后果的反馈分析,看看有无必要做出系列决策(如图所示)。
决策过程示意图3)比较方案大部分决策都包含问题解决的过程。
不同的管理者(即决策者)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得到各自的方案。
例如基于事实和外部特征做出的策者应该充分考虑组织文化这变量而采取有效的工作方式。
巧妙的决策者在必要时要学会操纵和控制整个系统。
不管怎么样,与同事结成牢固的联盟是决策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
什么样的组织文化氛围主宰着你所处的组织?4.分析决策者的责任自上而下的决策,会将员工逐级授权给下级。
对于等级制的组织而言,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但是,作为领导者,一定要明确哪些决策必须亲自做出,哪些决策可以授权下属来完成。
好的决策者一般都与下属分担责任。
好的决策者对下属的成熟度有着清醒的把握和认识。
领导者应该根据下属的成熟度,区分哪些决策权要保留,哪些决策权要下放。
即使是下放决策权,也不意味着领导者对责任的逃避。
“责任共担"与“效绩共享”是一样的,这是激发下属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领导决策
1. 广开言路,听取各方面群众的意见
广开言路,听取各方面群众的意见。只有各方面的言路都畅通,各方面的意见都能够听到,才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从不同的层面上对决策对象进行论证,防止决策失误。这个各方面,也包括专家的意见。有人在领导科学理论研究中提出了一个要防止专家误导的问题。什么叫专家误导?大家知道,专家的优势是专,对某一个领域、甚至只是某一个问题有比较深厚的研究、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但是专家的劣势也是专,由于他只对某个领域、某个问题有深入化研究,思维方式比较集中,但是对其他事物的关联性分析往往就会缺乏。当然如果他都知道他也很难称得上专家了。我们如果只听从一个方面专家的意见来论证决策的内容,如果不注意畅通其他方面言路,也可能就会被这位专家所误导。所以,有人提出决策论证应该是圆桌会议。专家是应该请教的,但是应该由不同领域的专家大家坐在一起讨论,这样就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决策论证。所以,广开言路,把各方面意见都能搜集到,这是民主原则的一个表现。
一、什么是领导决策
我们首先来了解领导决策这个概念的内涵。一般意义上讲决策,就是指做出决定。从这个意义上讲,决策是社会生活中十分普遍的现象。大至国家、政党、中至地区、单位,小至家庭,甚至个人生活也可以说都有一个做出决定、决策的问题。但我们今天是在领导科学的理论范畴内讨论决策,那么这个决策就是特指领导决策。
领导决策艺术
领导决策,既是领导科学理论研究的基本范畴,也是广大领导者在领导实践中时间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无论是从理论上看,还是从实践上看,它涉及到的问题都比较多。尤其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态势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决策问题更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性的问题,值得我们加大研讨力度。今天作为有限时间的一次讲座,我仅就什么是领导决策,为什么我们要重视领导决策,以及如何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效益化问题,来和大家做一些讨论。
领导科学 第六讲 领导决策
案例:肯尼迪如何处理古巴导弹危机?
在震惊世界的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中,由于前苏联 领导人赫鲁晓夫把导弹运到了古巴领土上,从而引起美 国白宫一片混乱。在围绕怎样处理这一非常事件的问题 上,美国总统肯尼迪的安全顾问和高级助手们通过研究、 讨论,提供了六种备选方案,供肯尼迪总统决策。这六 种备选方案是:(1)不做任何反应;(2)通过外交途 径施加压力,使苏联撤出导弹;(3)通过各种渠道迫使 卡斯特罗阻止苏联在古巴安置导弹;(4)武装入侵古巴 以解除后患;(5)实施空中打击,炸毁苏联在古巴建立 的导弹基地;(6)实施海上封锁。肯尼迪根据当时的国 际局势和美苏的战略对比情况,在深入分析和权衡每一 种方案可能带来后果的基础上,做出了“海上封锁古巴” 的决策,从而顺利地解决了古巴导弹危机。
一、决策在领导工作中的地位
案例
令人悲喜的阿斯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随着埃及工业化的拓展,能源紧张 状态成了制约埃及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社会迫切需要大量 的电力资源。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埃及政府决定在尼罗河上游的 阿斯旺建立一座巨型水电站。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之 后,1973年阿斯旺水坝终于竣工。它不仅给埃及人民带来了廉价 的电力,而且控制了尼罗河流域的水旱灾害,灌溉了两岸肥沃的 农田,使这条曾经是人类古代灿烂文明发祥地的河流重新焕发出 青春光芒。 随着时间像河水一样流淌,由于阿斯旺水坝这一巨大水利工 程修建而破坏了尼罗河流域的生态平街,这条曾经造福于埃及人 民的巨龙反过来进行着肆无忌惮的报复: 由于大坝修建,尼罗河水中夹带的大量泥沙和有机质被截流 沉积在水库底部,致使尼罗河下游两岸绿洲失去了肥源,土壤日 趋盐渍化、贫瘠化。
《领导的科学决策》课件
确定目标
根据发现的问题和机会, 明确决策所要达到的目的 和效果。
制定备选方案
设计多种可能的行动方案 ,并对每个方案的优缺点 进行评估。
领导决策的流程与步骤
评估备选方案
通过比较分析,对备选方案进 行可行性评估和风险评估。
选择最优方案
在评估的基础上,选择最符合 组织目标的方案。
实施方案
制定实施计划,明确责任分工 ,确保方案的顺利实施。
监督与反馈
对方案的实施过程进行监督, 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并根据 实际情况对决策进行必要的调
整和修正。
02 科学决策的理论基础
理性决策模型
总结词
理性决策模型认为决策者是理性和完全信息的,通过逻辑和数学方法来选择最优方案。
详细描述
理性决策模型基于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决策者被视为拥有完全信息、理性和追求最大 化目标。他们通过分析问题的结构和参数,利用逻辑和数学工具来找出最优解决方案。 该模型强调决策的准确性和效率,但现实中的决策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很难完全
05 领导决策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领导决策面临的挑战
信息不对称
领导者在决策过程中面临信息不对称 的问题,难以获取全面、准确的信息 ,影响决策的质量。
利益冲突
在决策过程中,各方利益诉求可能存 在冲突,领导者需要平衡各方利益, 做出最优决策。
风险与不确定性
决策往往面临风险和不确定性,领导 者需要具备风险意识和应对不确定性 的能力。
危机处理决策案例
总结词
危机处理决策是领导在面对突发事件和危机时做出的关键 决策,要求领导具备快速反应和灵活应对的能力。
新冠疫情下的企业应对策略
面对新冠疫情的冲击,企业领导需要迅速制定应对策略, 调整业务模式,以降低疫情对企业的影响。
浅谈领导科学决策论文(共5篇)
浅谈领导科学决策论文(共5篇)第一篇:浅谈领导科学决策论文浅谈领导科学决策【摘要】:管理就是决策,决策是管理的核心。
决策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的动态过程,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
当今时代,社会发展迅速,信息瞬息万变,社会关系错综复杂,管理者、领导者决策的科学性越来越重要。
领导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部门、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具有科学决策能力,成为对现代管理者、领导者的基本要求,作为领导者必须具备科学决策的意识、全局观念、战略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才能排除不利因素的干扰,做出正确的、科学的决策至关重要。
错误决策造成的损失是难以弥补的,错误决策也无可避免的受到其自身素质、决策机制、权力运用、决策方法、利益诱惑、个人情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曾涌现出许许多多杰出的、远见卓识的伟大领袖人物。
如近代的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凭借集体和个人的智慧、经验、才智等做出许多科学的、卓有有效的判断和决策,他们博学多才、多谋善断、处惊不乱、稳若泰山等是领导科学决策的光辉典范,是我们的宝贵遗产。
【关键词】:领导科学科学决策提高途径一、科学决策的内涵所谓科学决策是指决策者凭借科学思维,利用科学手段和科学技术所进行的决策。
科学决策是指决策者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标,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地分析主客观条件做出正确决策的过程。
科学决策的根本是实事求是,决策的依据选优了。
这种决策方式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传统决策方式一个人说了算可能带来的弊端,使决策建立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之上;其次,程序化决策有一套比较科学的决策方法,这套方法对每一个决策者都具有较强的约束力。
程序化决策制度包括的内容很丰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重大决策由若干相互衔接的程序构成;对每一个程序都有人负责;在程序的每一个关口都有人从技术、经济的角度进行决策分析。
4、科学决策是一种数质统一的复合决策。
所谓数质统一是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
现代领导工作必须把好科学决策关
现代领导工作必须把好科学决策关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进,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领导工作也变得越来越繁琐。
在这样一个变革和发展的时代,领导者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需要做出许多决策。
然而,如果领导者没有一个科学的思维和决策模式,他们很可能会犯错,甚至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因此,现代领导工作必须把好科学决策关。
科学决策是指基于系统的思考、逻辑推理和数据分析,以及对未来发展的认识,制定出最佳决策方案的过程。
它是现代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领导者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之一。
在面对复杂和不确定的现实环境时,科学决策能够帮助领导者避免主观臆断和盲目决策,降低决策风险,提高决策效果。
首先,科学决策能够避免主观臆断和盲目决策。
主观臆断和盲目决策往往来源于领导者自身的主观意见和个人偏见,缺乏客观的数据分析和思考。
这种决策模式往往导致决策结果与事实不符,甚至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与之相反,科学决策通过系统的思考和逻辑推理,能够准确把握问题本质,消除主观因素的干扰,制定出客观、透明和科学的决策方案。
其次,科学决策能够降低决策风险。
领导者所面临的风险可能来自于多个方面,包括市场环境、政策变化、技术创新、竞争对手等等。
如果领导者缺乏科学的思维和决策能力,他们可能会在风险中挣扎,甚至受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决策可以通过分析和评估风险因素,评估可能的结果和影响,找到降低风险和提高成功率的最佳方案。
最后,科学决策能够提高决策效果。
在现代社会,领导者往往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决策,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和市场需求。
如果领导者不具备科学的决策思维和能力,他们很可能会错失时机,失去竞争优势。
科学决策能够通过分析市场趋势和潜在机会,找到最佳的机会点,及时采取措施,提高决策效果。
综上所述,现代领导工作必须把好科学决策关。
科学决策不仅能够避免主观臆断和盲目决策,降低决策风险,提高决策效果,还能够向员工和社会彰显领导者的专业能力和责任担当。
领导决策
领导决策领导决策艺术领导决策,既是领导科学理论研究的基本范畴,也是广大领导者在领导实践中时间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无论是从理论上看,还是从实践上看,它涉及到的问题都比较多。
尤其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态势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决策问题更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性的问题,值得我们加大研讨力度。
今天作为有限时间的一次讲座,我仅就什么是领导决策,为什么我们要重视领导决策,以及如何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效益化问题,来和大家做一些讨论。
一、什么是领导决策我们首先来了解领导决策这个概念的内涵。
一般意义上讲决策,就是指做出决定。
从这个意义上讲,决策是社会生活中十分普遍的现象。
大至国家、政党、中至地区、单位,小至家庭,甚至个人生活也可以说都有一个做出决定、决策的问题。
但我们今天是在领导科学的理论范畴内讨论决策,那么这个决策就是特指领导决策。
什么是领导决策?它是指领导者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制定和选择行动方案的过程。
从三个方面来确定我们对这个概念的理解。
(一)决策的主体是领导者决策的主体是领导者,也就是说,没有合法的领导职务、没有合法的领导者身份,不能做出领导决策。
当然这个领导者可以指个体,也可以指集体,就是领导班子。
明确这一主体是很有意义的。
对领导者来说,决策是权力也是义务,领导者不敢决策、不决策是不行。
但是,决策造成的失误和引发的损失所应该追究的仍然是领导责任。
所以,对领导者来说,既要敢于决策,又要善于决策。
虽然领导者决策过程中,要走群众路线,要有民主化原则,要激励吸纳群众参与决策,但不能因此模糊领导决策的主体是领导者这一点。
(二)领导决策是个选择行为由于主客观环境的复杂性,组织的具体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都具有多样性。
作为领导者应该在具体目标和行动方案的选择上进行比较,力求实现最大优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选择就没有领导决策,领导决策行为就是选择行为,也就是这个意思。
一件事情如果只有一种方式可行,那就不存在选择,不存在决策了。
论领导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论领导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摘要:决策是领导者的基本职责,也是领导工作的核心。
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事业的成败。
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程度的直接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能否做到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是关键,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前提,则是着力提高党政领导干部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的水平。
关键词:领导;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决策是领导者的基本职责,也是领导工作的核心。
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事业的成败。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各级领导能否做到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是关键,而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则是着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的水平。
一、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1.决策与科学决策所谓决策,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或实现一个目标,在占有充分信息和丰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客观条件,借助一定的方法,从提出的若干备选方案中选出一个满意、合理的方案而进行的分析、判断的抉择过程。
从狭义上讲,决策就是做决定,就是出主意、定方向、拟计划、拿办法,也即人们平常所说的“拍板”、“拍板定夺”。
从理论上讲,决策的主体、决策的对象、决策的信息,是构成决策的三个基本要素。
所谓科学决策,就是在一定的科学理论指导下,决策主体以充分把握决策客体为前提,按照一定的决策机制,从决策准备、做出决策到决策方案执行、反馈、评估等一系列内容构成的动态过程。
科学决策是相对于不科学决策而言的,它是在科学的决策思想指导下,按照科学的决策规律,遵循科学决策程序,运用科学决策方法进行正确决策的过程。
2.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领导决策的科学化是对传统的决策方式,即经验决策、随意盲目决策以及其他一些不规范、容易造成重大失误的决策方式的否定。
一般来说,人们对领导决策的科学化有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决策要有明确而正确的目标。
领导的任何决策都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无的放矢,所以必须有明确的目标。
领导科学第六讲领导决策
领导科学第六讲领导决策领导者在组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需要负责指导和激励团队,还需要做出重要的决策。
领导决策是指在面对各种情境和问题时,领导者所做出的选择和决策。
这个决策过程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领导者的个人特质、经验、组织文化等。
在领导决策过程中,领导者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并做出理性的选择。
首先,领导者需要明确问题,并了解问题的背景和范围。
这可以通过对相关资料的研究和与相关人员的讨论来实现。
其次,领导者需要识别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并对它们进行评估和比较。
这涉及到对每种解决方案的可行性、效果和风险进行评估,以确定最佳的选择。
决策的有效性也与领导者的决策风格相关。
决策风格是指领导者在决策过程中所展现的行为和偏好。
有不同的决策风格,包括自主决策、参与式决策和授权决策。
自主决策是指领导者独自做出决策,没有与下属或其他人员进行讨论或征求意见。
参与式决策是指领导者与下属或其他人员进行合作和协商,在多方参与的基础上做出决策。
授权决策是指领导者将决策的权力和责任下放给下属或团队成员。
领导者的决策风格取决于他们对自身能力和目标的认知,以及对组织和团队的信任程度。
自主决策适用于那些信任自己能够做出明智决策的领导者,而参与式决策则适用于那些信任团队成员能够提供有价值意见的领导者。
授权决策则适用于那些相信下属或团队成员能够独立完成任务的领导者。
在领导决策中,还需要考虑到风险和不确定性。
领导者在做出决策时,往往面临着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
要有效地应对这些风险和不确定性,领导者需要采取一些策略。
首先,他们可以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减少不确定性。
其次,他们可以使用风险管理工具,如决策树和场景分析等,来评估和减少风险。
最后,他们可以与团队成员进行沟通和协商,以共同面对和解决问题。
在领导决策中,领导者还需要具备一些关键的能力和技能。
首先,他们需要具备分析和判断能力,能够从众多信息和选项中识别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其次,他们需要具备沟通和协商能力,能够与团队成员有效地进行交流和决策。
主观与客观相统一是领导者科学决策.
主观与客观相统一是领导者科学决策任何组织群体和个人总是在不断地进行着种种决策.决策是决策者主观意志的体现,但是,正确的决策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必须在实践中能行得通,特别是当今时代,信息瞬息万变,情况纷繁复杂,领导者能否使自己的主观意志与实际相统一,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对于事业的成败与兴衰至关重要。
因此,正确认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探讨实现领导科学决策的途径,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一、主观与客观相统一,是领导者决策特点的客观要求领导决策在整个领导活动过程中处于核心和关键地位。
江泽民同志指出:“面对这样复杂的问题,现代领导工作要做到决策科学化,不研究掌握科学的规律是不行的。
”要认识领导决策的基本规律,必须分析领导决策之特点。
笔者认为,其主要特点如下:1、领导决策具有战略性。
从时间上看,领导者不仅要对当前的大事进行决策,而且要对长远发展做决策.从涉及范围看,领导者的决策,大则涉及国家的发展的稳定,小则涉及一个地区、部门、单位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从影响作用看,决策成功是最大的成功,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
2、领导决策环境具有不确定性。
领导决策是面向未来环境或条件常常只有部分是可知和可控的,大部分是未知和不可控的。
因此,领导者的决策大多只能在一种不确定的条件下做出。
不确定则意味着风险,环境的不确定性,要求领导正确认识形势及其变化,这是进行决策的前提.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发现潜在的和现实的风险,也才能找到新的机会,否则,就不可能把握机遇或避免风险。
3、领导决策具有复杂性.影响领导决策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常常牵涉到政治、经济、科技、人员、文化等因素。
领导在决策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因素及其作用,才能实现科学决策。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学分析、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等相继进入决策过程,对复杂问题的决策提供了重要帮助。
从实践看,这些手段仍然不能把与决策相关的全部因素特别是变动中的因素反映进去。
它只能是有条件的、近似地反映现实。
领导科学决策的思维理念探析
257领导科学决策的思维理念探析胡全民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摘要:领导决策是领导者最具挑战性的工作,是领导的核心职能,决策正确与否是关系到领导工作成败的重要因素,决策失误,效率越高,危害越大。
因此,领导在实施决策时,一定要树立战略思维、科学思维、信息思维、系统思维、民主思维、法治思维、精准思维等科学决策理念,以减小决策的盲目性,提高实效性。
关键词:管理;领导决策;决策理念领导决策是一个系统的领导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根据客观条件的可能性,在占有一定的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借助一定的工具、方法和技巧,对需要决定的问题的诸因素进行准确的计算和选优判断后,所做出的行动对策。
领导决策是领导者最具挑战性的工作,是领导的核心职能,决策正确与否是关系到领导工作成败的重要因素。
决策理论创始人赫伯特·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决策失误,效率越高,危害越大。
因此,领导在实施决策时,一定要树立科学的决策理念,减小盲目性,提高实效性。
一、要有战略思维的决策理念战略思维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客观辩证地思考和处理问题的科学思维,展示的是看问题的高度和深度。
古人讲:“不谋万世者,不足于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于谋一域。
”作为领导干部有没有战略思维理念,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单位的事业能登多高、走多远、有没有生命力。
习近平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有战略思维和战略眼光。
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又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
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
”战略思维能力强弱,取决于思考问题的高度、理论研究的深度、知识视野的广度和观察世界的时间跨度。
领导干部应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和运用战略思维实施决策。
一要有全局意识。
管理学重点的10个基本理论
管理学重点的10个基本理论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组织和管理的学科,深入研究了组织内部的结构、运作方式以及管理者的角色和行为。
在管理学中,有许多基本理论和原则被认为是必须掌握的。
本文将介绍管理学中的10个基本理论。
1.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由弗雷德里克·泰勒提出,强调通过对工作过程的科学分析和合理规划来提高效率和生产力。
该理论主张精确测量员工的工作时间与动作,以便为不同工作制定最佳方法。
2.行为科学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研究人类行为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它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学科,探讨了员工的行为模式和动机,以及如何通过激励和沟通来促进员工的个人发展和组织效能。
3.系统理论:系统理论强调组织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各个部分相互作用并共同实现整体目标。
它考虑了组织内部各个部门和外部环境的相互影响,以及如何优化系统的整体效能。
4.组织行为理论:组织行为理论研究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和互动。
它关注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态度和动机,以及组织内部的团队合作、领导力和决策过程。
通过了解个体和组织之间的关系,可以改善组织的绩效和员工的工作体验。
5.领导理论:领导理论是研究领导者的特征、行为和效能的学科。
它探讨了不同领导风格对员工动机和绩效的影响,以及如何培养和发展有效的领导者。
6.决策理论:决策理论研究个人或团队在面临不确定性和复杂问题时的决策过程。
它探讨了不同决策方法和工具的应用,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决策,并减少决策风险。
7.沟通理论:沟通理论研究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
它探讨了有效沟通的要素,包括语言、非语言和跨文化沟通。
了解沟通的原则和技巧可以提高组织内部的信息流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组织发展理论:组织发展理论研究组织变革和改进的过程。
它探讨了如何识别组织的问题和需求,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来提高组织的绩效和效率。
9.组织结构理论:组织结构理论研究组织的形式和结构对其运作和绩效的影响。
它探讨了不同的组织结构模式以及如何根据组织的目标和需求来设计最佳的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造成决策失误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是什么?(评析)
2、在领导工作中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决策?(启示)
这组材料反映的问题在近年来的领导工作中经常出现,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这些问题都和领导决策有关,说明建立良好的决策机制,加强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特别重要,提高领导干部的决策能力减少决策失误造成的危害非常必要。
结合案例分析题提供的材料依据领导决策的有关理论,联系当前领导的决策机制、领导干部的管理体制、领导干部的考评办法,我认为决策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如下:
其一,错误的政绩观是造成决策失误的思想根源。
在现行干部管理体制下,干部任期较短,调动频繁,对干部一些政绩的考核尚无科学的方法和标准,一些干部急于制造“政绩”以利升迁。
这种早出成绩、快出成绩的错误政绩观,导致一些干部草率决策、脱离实际决策。
其二,不对决策方案进行科学论证是造成决策失误的决定性因素。
有的干部不按科学决策的原则程序、方法去做,决策前没有设计三个以上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比较择优,对唯一的方案也没有充分征求专家的意见,没有进行科学论证,也没有进行必要的试点就强行实施。
其三,决策过程缺乏民主,主要领导搞“家长制”、“一言堂”,是造成决策失误的重要因素。
决策民主化是实现决策科学化的前提。
但有些领导特别是一把手,在决策时抛弃民主集中制原则,违背重大问题集体研究的规定,盲目自信,独断专行,听不进不同意见,特别是听不进反对意见,致使决策存在先天不足。
其四,领导机关的官僚主义也是造成决策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比如,有的不调查、不研究,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先拍脑门决策,再拍胸脯保证,后拍屁股走人”;有的热衷于搞“形象工程”、“路边工程”;有的作风粗暴,方法简单,甚至对普通群众采用强制措施。
其五,缺乏决策失误的惩罚机制是造成决策失误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决策失误并造成巨大损失后,对决策者缺乏党纪、政纪乃至法律层面上的处理,只把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轻描淡写地说成是交了“学费”,以后再用公共财政去填补领导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或把这些损失留给后任领导来承担,使得一些决策者没有决策失误的后顾之忧。
针对决策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领导者要做到正确决策,就应以科学发展观和科学决策理论为指导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
党的十六大把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作为政治
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明确提出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各级党委政府和每个领导干部都应掌握科学决策的理论,都要了解科学决策的机制。
第二,广开言路,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民主是最好的纠错机制。
要建立健全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的决策机制,逐步完善民主科学决策制度;主要领导要遵守重大问题集体决策的规定;决策时要发扬民主、博采众议、集中民智,不搞“一言堂”;正确贯彻民主集中制,积极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第三,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要踏踏实实做事,不要急功近利。
要充分考虑决策效益,做好长远规划,不草率行事,切实珍惜民力,把公共财政用于公共服务,用到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上来,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第四,转变工作作风,重视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尊重民意。
强化宗旨意识,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服务理念,不拍脑门子,不摆花架子,改掉官僚主义的陋习。
第五,依法建立健全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落实领导问责制。
要加强决策监督,实行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加大对造成重大决策失误者的惩罚力度。
总之,领导决策事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决定领导工作成败的关键。
要通过建立健全决策的体制、制度和机制,使决策者在决策时不想失误、不能失误、不敢失误。
近两年来,公务员遴选已经成为选拔优秀年轻管理干部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式之一。
从中央机关、全国各省公务员遴选历年考试试卷分析,目前公务员遴选笔试题型通常分为客观性试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等)和主观性试题(包括案例分析题、材料分析、文章写作题等)。
从命题角度而言,每一种考查形式涉及题型大有不同。
在这其中,案例分析题型几乎是近年遴选笔试考试中必考的题型,本文主要探讨案例分析这种形式。
案例分析题是让考生根据给出的案例情节,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自身所掌握的技能,对某一专题进行诊断和剖析,以达到检测考生的公共管理和领导水平,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鉴于案例分析题型的考查方式目前的普及性,以下是对四川省遴选笔试案例分析真题所做的解析,以给广大考生以清晰的感知。
案例一:【案情简介】
某县月亮湾风景区依山傍水、风光秀丽、气候宜人,自2006年以来,不断完善基础配套建设,增加旅游接待设施,先后开发了水上漂流、游艇冲浪,沙滩滑沙等特色旅游项目,备受旅客亲睐,2008年,风景区先后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国家3A级旅游景区,风景区每天接待量最多为1200人左右,在旅游高峰期最高达2500人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同时,旅客投诉接连不断,反映排队等候时间过长,景区到处脏乱差,住宿休憩设施明显不足,工作人员服务水平较低,水上没有合格救生员等,对此,2009年,风景区管理处处长力排众议,决定投入大量资金,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一边规划设计,一边加大开发建设力度,是景区环境和旅游秩序有所改善,只是时值旺季,水上项目备受欢迎,为了保持经济效益大幅上升的势头,8名救生员本来人手不足,尚未受到专业培训和考核,仍处于无证上岗状态,结果发生了三名游客溺水身亡的特大旅游安全事故。
【问题一】分析案例中问题产生的原因。
【解题思路】
一、该处处长错误的政绩观。
将经济利益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盲目追求经济增长。
二、干部考核制度的不合理。
单纯以“GDP”增长作为衡量领导干部是否称职的重要考核标准。
三、决策违背科学性、民主性原则。
忽视旅客反应的问题,并且未经过科学论证就边规划边建设,使景区建设带有一定随意性。
【问题二】如果你是当地旅游部门的领导,将如何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
【解题思路】
一、坚持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景区的开发要本着以人为本和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理念,打造游览舒适、环境优美的旅游景区。
二、景区的开发要遵循科学性、民主性原则。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科学论证提出建设方案,同时进行民主评议选择出最优方案。
三、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
四、加强景区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与考核,尤其是像救生员这种专业性强的岗位。
案例二:【案情简介】:
某市探索拆迁农民集中居住和零星自然村庄归并,加快农村城镇化转型,坚持“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刮风运动,不损害农民利益”积极推进农村集中居住,推进新农村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首先,选择了若干个小区作为全市农村居住区规划建设示范和试点区,高标准建设农民拆迁安置小区进行示范,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提高农民进入集中居住区的积极性,其次,为确保农民平稳拆迁,还出台
了一系列配套政策。
第三,为解决集中居住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推出全面的纯农民养老保险,将全市18岁以上的纯农民全部纳入农村保险范畴,保险费由市、镇和个人三方面承担,实行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
第四,在解决农民生活保障的基础上,着手解决农民医疗难题,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
【问题一】对于该市推行的农村集中居住的农村城镇化实践,你如何评价?
【解题思路】
该市推行的农村集中居住的农村城镇化实践,是切实推进当地农村城镇化转型的重要举措,但是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
该市坚持“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刮风运动,不损害农民利益”的工作原则,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以及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保证农民生活和医疗难题,这说明该市在城镇化转型的工作中充分尊重农民的意见、充分考虑到了农民的疾苦,从这一点出发,该市的行为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该市的农村城镇化实践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比如城镇化之后农民的就业问题,这一问题得不到妥善的解决,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
【问题二】请结合实际,提出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建议。
【解题思路】
要遵循城市发展规律,从各地实际出发,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根据资源环境和人口承载能力,优化全国生产力布局,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和与国土规模、资源分布、发展潜力相适应的人口布局。
要夯实经济基础,创造就业机会,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加强管理服务,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更加注重把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合理引导人口流向,让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
加强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和服务,着力解决农民工在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子女入园上学、住房租购等方面的实际问题,逐步将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到农民工。
关爱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
让农民无论进城还是留乡,都能安居乐业、幸福生活。
通过以上两道真题解析示例,我们可以总结出:考生在回答案例分析类试题时,应当从现实出发,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通过分析案例、明确问题、探讨成因,提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以及找出最优化方案等多个具体的分析步骤。
在答卷过程中,考生还应当注重分析问题的系统性和深入性,考虑问题思路上的逻辑性和清晰性,文章层次结构的条理性和严谨性,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等等,把握以上要素,最终完成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