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结业论文

合集下载

计算机控制系统论文

计算机控制系统论文

计算机控制系统论文推荐文章会计电算化论文好写吗热度:会计电算化结课论文热度:电大计算机专科毕业论文范例热度:电大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代发热度:网络安全的总结论文热度:计算机控制是指用数字计算机对动态系统进行的控制,在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控制系统论文,供大家参考。

计算机控制系统论文范文一: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论文1课程教学中的问题《计算机控制技术》这门课程在不同高校的课程设置有很大的不同。

有的高校侧重于以计算机为主线,着重讨论直接数字控制系统、以及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等计算机控制系统。

有的高校侧重于硬件系统的设计和仿真,而对软件却是一带而过。

有的高校针对的是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数学描述及控制算法。

应该说各个高校在教材的选取和教学环节的进行中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但是对于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在经历了若干个环节的教学和实践中,我对计算机控制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的方法和实践有自己的一些认识。

2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和实践2.1教学环节突出侧重点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教学环节中突出侧重点。

由于本课程的第一部分主要涉及计算机控制的基础知识、数学模型及控制原理和分析方法。

这一部分内容在前期的自动控制原理、复变函数中都有所讲述,那么在本课程的学习中主要是针对课程内容进行复习和总结,而不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讲授。

而第二部分中,讲述的是计算机控制技术的算法和应用以及系统仿真的算法。

该部分是众多学科实践与应用的理论支撑,包括了经典控制算法如PID控制算法及其改进等,复杂控制算法如最少拍控制及达林算法等以及数字滤波等数据处理方法,同时包括了系统仿真算法。

这一部分作为重点内容讲授。

而第三部分是控制系统的MATLAB仿真和SIMULINK仿真。

该部分需要学生动手实践来完成,实际应用也很广泛,在讲授中同样以举例的方式让学生能亲身体会到软件方面的使用。

2.2教学与教材有机结合针对《计算机控制技术》这门课程的特点,现有的高校教材可谓是形形色色,各有各的特点,那么如何使学生更好的学习课程内容而又不依赖于教材呢?或者说如何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内容而更深入的学习课程知识呢?这就要求将教学与教材有机的结合起来。

计算机控制论文3000字_计算机控制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计算机控制论文3000字_计算机控制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计算机控制论文3000字_计算机控制毕业论文范文模板计算机控制论文3000字(一):计算机控制系统中硬件抗干扰技术的分析与研究论文摘要针对计算机控制系统运行中的常见问题——系统干扰,在阐述干扰信号入侵途径的基础上,提出抗干扰设计方法与系统的硬件抗干扰技术,旨在为实际的系统抗干扰工作提供技术参考,使系统尽可能不受或少受干扰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计算机控制系统;系统干扰;抗干扰设计;硬件抗干扰技术在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际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而被干扰,系统一旦被干扰,将影响系统正常运行,出现运行出错等问题。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在掌握干扰特点和规律的基礎上,从设计与实际工作两个方面入手制定有效的抗干扰技术。

1干扰信号入侵途径干扰信号通常会通过以下途径入侵到计算机系统中:(1)直接耦合:控制系统和现场的硬件设备间采用导线的连接作为主要信号通路,而这样也会为干扰信号创造入侵条件,事实上很多干扰信号都是通过这种途径入侵到控制系统中的。

(2)公共阻抗耦合:在公共阻抗中,电源内阻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电路发生电流变化,会通过耦合对其他电路造成影响[1]。

(3)电容耦合:电路中不同元器件间会有分布电容存在,在分布电容作用下,干扰信号将通过耦合入侵到系统当中,尤其是高频信号。

(4)空间磁场耦合:无论是电流磁场还是空间电磁波,都会通过感应进入到导线及元器件当中,造成不同程度的干扰。

2抗干扰设计干扰信号可使用相位、频率与幅值等基本参数进行描述,主要有下列三种:第一种为持续正弦波,干扰来源于电源等系统设备,近似且断续,可利用特征值进行表示;第二种为偶发脉冲电压波,可利用脉宽、幅值与前沿的上升陡度进行描述;第三种为脉冲序列波,主要来自于系统及其他设备的持续动作,可利用脉宽、幅值与前沿的上升陡度进行描述。

基于干扰类型和特点,对控制系统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下列几点:(1)做好元器件筛选:对于系统的各类元器件,其可靠性和性能是保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基础,基于此,元器件使用前必须进行仔细的筛选。

计算机控制课程论文

计算机控制课程论文

计算机控制课程论文随着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和单片机、工业控制机的相继开发和应用,使得计算机控制系统获得迅猛发展,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控制课程论文,供大家参考。

计算机控制课程论文篇一摘要随社会的发展,网络覆盖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计算机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必备工具,科技也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逐步提高,各个领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也在得到利用和普及,电子控制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技术,也得到逐步发展,深受各个领域大众的喜爱,但限于我国技术发展,电子控制技术还有待提高和发展。

本文对计算机电子控制技术及应用做了综合阐述。

【关键词】电子控制技术应用伴随网络时代的到来,计算机走进了千家万户,由此而诞生了计算机控制技术。

电子控制技术是涉及电子信息、自动控制等多学科综合为一体的复杂技术。

电子控制技术主要是通过获取数据,储存并处理有效数据,来实现系统的有效调控,此过程可实现在减少人力成本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度。

因此计算机电子控制技术在各个行业的作用不可小觑,并会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1 电子控制技术分析计算机控制系统包括工业控制机和生产过程两大部分即软件和硬件。

硬件部分由计算机、过程输入输出接口、人机接口、外部存储器等组成,可以实现计算机的联络和控制。

软件系统包括系统软件及应用软件,是可以完成各种功能程序的计算机总和。

从控制系统功能和目的来说,操作指导、直接数字、监督控制、分布及现场总装等组成了计算机的控制系统。

1.1 电子控制技术概况介绍自动控制技术是把人类从复杂繁琐的劳动环境中解放出来,而设备还能按照预先设定的要求自觉运转,并可提高控制效率。

计算机的一些控制设备被电子控制设备所代替,可实现系统的有效控制和调节,计算机的数据传输、接收处理功能可以使计算机系统稳定高效运行。

从而使计算机的控制系统自动实现。

计算机通过对硬件、软件两大核心板块的控制来实现控制系统的正常运行。

1.2 电子控制技术历程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率先将计算机用于工业生产的安全监控系统中,使计算机控制技术得到应用,因局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计算机控制系统发挥的作用并不大,满足不了工业生产的需要,稳定性方面存在着缺陷,还需通过虚构的方式实现控制,伴随科技水平的进步,半导体材料被应用到计算机控制系统中,使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得到了很大提高。

小议计算机控制技术

小议计算机控制技术

小议计算机控制技术通过一学期对于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学习,我学会了许多关于计算机控制的计算,然而对于它的含义、分类、特点、发展过程以及以后的趋势,我做了进一步了解并由此小结。

计算机控制技术实质上就是利用数字计算机实现对过程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一门应用技术。

控制计算机的应用十分广泛,它已经不仅仅是国防、航天、航空等高精尖学科中的主要控制设备,在现代工业生产及农业、交通、通信、楼宇、金融、教育及家电等民用领域中的应用也十分普及。

控制计算机在技术改造和科学研究中已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关键设备。

在工业企业中,炼油、石化、电力、冶金、医药、建材等行业一直处于计算机控制应用的领先地位。

一般地讲,凡是含有计算机且由计算机完成部分或全部控制功能的闭环或开环控制系统,就称为计算机控制系统。

严格地讲,所谓计算机控制系统,就是建立在采样控制理论基础上的以数字计算机为主要手段的控制系统。

如果其中的计算机为微型计算机,则可称为其为微机控制系统。

闭环控制只是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一项最基本的功能。

根据现场的不同要求,计算机控制系统可以实现逻辑控制、顺序控制、开环控制和自动监测等功能。

一般来说,现代计算机控制系统完成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采集和处理、实时调节和控制、自动保护和报警、数据通信、数据库管理、优化调度、管理决策以及智能人机接口等。

以下是我了解到的计算机控制的发展状况:计算机控制技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开始使用于军事领域。

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在工业生产的自动测量和数据处理系统中得到应用。

1959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波特阿瑟炼油厂实现了聚合装置的以数据处理和操作指导为主要内容的计算机监控,开创了工业计算机控制的新时代。

该系统控制26个流量、72个温度、3个压力、三个成分,控制的目的是使反应器的压力最小,确定对5个反应器供料的最佳分配,根据催化剂活性测量结果来控制热水的流量以及确定最优循环。

尽管其后也有一些应用的例子,但由于当时的计算机本身存在价格昂贵和可靠性差等缺陷,这一时期基本上是计算机控制的试验期。

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论文

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论文

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论文篇一:计算机控制论文《计算机控制技术论文》专业及班级 _____姓名学号授课老师_____________丁健完成时间 XX年6月26号摘要:计算机控制是自动控制理论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计算机控制技术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自动控制技术在许多工业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生产工艺日益复杂,控制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简单的控制理论有时无法解决复杂的控制问题。

计算机的应用促进了控制理论的发展,先进的控制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推动计算机控制技术不断前进。

微型计算机的出现,在科学技术上引起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随着半导体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微型计算机的运行速度越来越快,可靠性大大提高,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齐全,成本却越来越低,使微型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微型计算机不仅可应用于科学计算、信息处理、办公娱乐、民用产品、家用电器等领域,而且在仪器、仪表及过程控制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利用计算机控制技术,人们可以对现场的各种设备进行远程监控,完成常规控制技术无法完成的任务,微型计算机控制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军事、农业、工业、航空航天以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

可以说,21世纪是计算机和控制技术获得重大发展的时代,大到载人航天飞船的研制成功,小到日用的家用电器,甚至计算机控制的家庭主妇机器人,到处可见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

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作为现代从事工业控制和智能仪表研究、开发及使用的技术人员,必须不断学习,加快知识更新的速度,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才能在工业控制领域里继续邀游。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控制微型电子更新简介计算机控制技术是一门以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控制技术为核心,综合可编程控制技术、单片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从而实现生产技术的精密化、生产设备的信息化、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及机电控制系统的最佳化的专门学科。

企业对具备较强的计算机控制技术应用能力专门人才需求很大。

计算机控制技术论文

计算机控制技术论文

计算机控制技术综述自动化1206班张鹏程计算机控制技术是利用计算机知识在不同的行业领域进行自动化生产,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被应用到各行各业中,计算机技术也在科技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一计算机控制系统概述计算机控制系统就是利用计算机来实现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的系统。

所谓自动控制,就是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通过控制器使生产过程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

下图为自动控制系统原理框图二计算机控制系统发展概况在生产过程控制中采用数字计算机的思想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TRW 公司的开创性工作为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此计算机控制技术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其发展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 开创时期(1955-1962)早期的计算机使用电子管。

2 直接数字控制时期(1962-1967)计算机直接控制过程变量,完全取代了原来的模拟控制。

3 小型计算机时期(1967-1972)出现了各种类型的适合工业控制的小型计算机。

4 微型计算机时期(1972至今)微电子学的发展促进出现了各种计算机系统。

三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从本质上看,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原理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步骤:1 实时数据采集:对来自测量变送装置的被控量的瞬时值进行检测和输入。

2 实时控制决策:对采集到的被控量进行分析和处理,并按已定的控制规律,决定将要采取的控制行为。

3 实时控制输出:根据控制决策,适时地对执行机构发出控制信号,完成控制任务。

下图给出了典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原理框图四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计算机控制技术在当今社会中应用十分广泛,尤其是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更是逐步提升优化,为企业节省了物资,人力,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产品质量,节约成本,减少能源以及原材料的消耗。

计算机控制技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用计算机数据系统代替传统操作系统,对一个生产设备的动向进行全程操控,是替代企业常规生产系统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结课论文(推荐五篇)

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结课论文(推荐五篇)

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结课论文(推荐五篇)第一篇: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结课论文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论文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班级:电气1106班学号 : 0909112923 姓名:蒋颖指导老师:贺建军完成日期: 2014年5月4日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摘要:计算机控制技术作为一门日新月异的先进技术,其提供的整套数据采集和自动控制系统以高可靠性、易用性方便了农业、工业现场的使用。

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网络化和现场总线技术又进一步促进了其发展。

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建立的系统可以显著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使企业得以实现深层次的信息化,是目前满足我国自动化改造与创新发展的一个强大的动力。

关键字:计算机控制技术、农业、工业、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一、计算机控制技术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工业生产对工业生产过程进行计算机控制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的必由之路, 计算机控制系统已成为生产设备及过程控制等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代替人的思维成为工业设备及工艺过程控制、产品质量控制的指挥和监督中心。

工业生产过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 随着计算机的进步、工业生产工艺过程控制要求的提高和生产管理的完善而不断发展。

近年来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在我国工业中的发展非常迅速。

我国的许多大型企业、工厂由于在80、90年代引入国外生产设备和生产线,虽然扩大了生产能力,实现了生产自动化,但对生产中的数据采集和自动控制能力日益提出了新的要求。

以我国核燃料厂的HRL微机控制称重系统为例分析在工业现场环境中,如何引入计算机和自动控制技术,完成工业生产中各种预测和控制要求。

HRL微机控制称重系统,是给中国宜宾核燃料厂四车间称重装置开发的一套完整的计算机自动监测和控制系统。

本系统具有设置称重、实时控制称重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报表打印、文件处理等多项功能。

它能够实时监视和控制现场称重与核燃料装管,显示称重情况,测量称重数据,并随时对工作中的异常情况作出报警,以便工作人员处理,另外,还能输入各种如放行号、芯块批号等信息,作日报表以备存档。

《计算机控制技术与系统》综合设计论文

《计算机控制技术与系统》综合设计论文

综合设计(论文) `课程 : 计算机控制技术与系统院系: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二〇一六年五月摘要本门课程的第1、2章为绪论和过程通道的内容,讲述了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类型以及模拟量输入/输出通道、开关量输入/输出通道。

为培养锻炼我们结合工程问题独立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给出三道综合设计的题目。

首先,设计了微机控制系统具体硬件电路及软件控制逻辑流程框图,实现了储液罐液位超限时报警并切断工质输入/输出通道的功能。

然后,给出了热电偶测量信号的冷端温度补偿方式,并画出现场可实现的冷端温度补偿方案的设计简图。

最后,分析了已知的现场64点模拟量信号输入采样电路的问题,并作出了改进设计。

关键词:储液罐液位;微机控制;热电偶;冷端温度补偿;模拟量信号;采样电路。

目录1 综合设计题1——储液罐液位微机控制系统 (1)1.1 题目要求 (1)1.2 总体方案 (1)1.3 硬件电路的设计 (1)1.3.1 微处理器的最小配置模式 (1)1.3.2 A/D转换电路 (3)1.3.3 报警和电磁阀驱动电路 (3)1.4 软件控制逻辑流程框图 (4)2综合设计题2——热电偶测量信号的冷端温度补偿 (6)2.1题目要求 (6)2.2 热电偶测温需进行冷端温度补偿的原因 (6)2.3 热电偶测量信号的冷端温度补偿方式 (6)2.3.1 计算法 (6)2.3.2 冰点槽法 (6)2.3.3 补偿导线法 (7)2.3.4 冷端温度补偿器 (7)2.3.5 仪表机械零点调整法 (7)2.4 现场可实现的冷端温度补偿应用方案 (7)2.4.1 补偿电桥法 (7)2.4.2 晶体管PN结补偿法 (8)2.4.3 集成电路补偿法 (8)3综合设计题3——模拟量信号输入采样电路设计 (9)3.1题目要求 (9)3.2 采样电路对应的模入信号地址范围 (9)3.3 采样译码电路 (10)3.3.1 存在的问题 (10)3.3.2 解决问题的方法及理由 (10)3.4 改进设计 (10)总结 (11)参考文献 (12)致谢 (13)1综合设计题1——储液罐液位微机控制系统1.1题目要求某现场储液罐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其中储液罐液位采用微机自动控制,H0为基准液位,Hmax、Hmin分别为储液罐液位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计算机控制结课论文

计算机控制结课论文

计算机控制技术在工、农业的发展及应用学院________ 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00000000 _________班级00000 ___________学号000000000000姓名0000000 _________指导老师00000000 _____________一、摘要计算机控制系统是自动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利用计算机(通常称为工业控制计算机,简称工控机)来实现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的系统,它由控制计算机本体(包括硬件、软件和网络结构)和受控对象两大部分组成。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控制理论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控制技术诞生并迅速蓬勃发展起来,其应用遍及国防、航空航天、工业、农业、医学等多种领域。

本文主要介绍计算机控制技术在工、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以及关于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思考。

二、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国内外应用状况近十几年,过程控制系统发展非常迅速,由于集散控制系统是这一领域的主导发展方向,各国厂商都在这一市场不断推陈出新。

美国和日本的产品代表两个主要的发展方向:美国厂商重点推出开放型集散系统,加速研制现场总线产品,推广应用智能变送器;日本厂商则着重发展高功能集散系统,从软件开发入手,挖掘软件工作的潜力,强调控制功能和管理功能的结合。

20世纪80年代,比较著名的大型集散控制系统新产品有:美国Honeywell 公司的TD(一3000, Foxboro公司的VAS Bailey公司的INn—9o,日本横河公司的CENTRUM XL,英国Oxford Automation 公司的SYSTE M86,德国Siemens公司的TELEPEF 系统等等。

这些都属于第三代DCS控制点可达到一万点以上,系统结构接近标准化,采用局域网技术。

它的主要改变是在局域网络方面,采用了符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OSI开放系统互连的参考模型。

因此,在符合开放系统的各制造厂商产品间可以互相连接、互相通讯和进行数据交换,第三方的应用软件也能在系统中应用,从而使集散控制系统进入了更高的阶段。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结业论文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结业论文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结业论文专业: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年级:2009级班级:电气5班姓名:余刚学号:200940735252012年06月21 日摘要采用AT89S51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将增量式PID算法和PWM脉宽调制技术相结合,通过光耦控制双向晶闸管导通角的大小实现热水器的恒温控制。

解决了传统的电热水器用冷热水闸门调节温度出现的温度不稳定,不易调节的缺点。

关键词:PID算法单片机脉宽调制电热水器目录摘要 (I)1引言 (1)2 系统的硬件组成与设计 (2)2.1系统的硬件组成 (2)2.2系统硬件设计 (2)3 系统软件设计 (4)3.1增量式PID控制算法 (4)3.2软件设计 (4)结论 (5)参考文献 (6)致谢 (7)附录 (8)1引言在工程实际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调节器控制规律为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简称PID控制,又称PID调节。

PID控制器问世至今已有近70年历史,它以其结构简单、稳定性好、工作可靠、调整方便而成为工业控制的主要技术之一。

当被控对象的结构和参数不能完全掌握,或得不到精确的数学模型时,控制理论的其它技术难以采用时,系统控制器的结构和参数必须依靠经验和现场调试来确定,这时应用PID控制技术最为方便。

即当我们不完全了解一个系统和被控对象,或不能通过有效的测量手段来获得系统参数时,最适合用PID控制技术。

PID控制,实际中也有PI和PD控制。

PID控制器就是根据系统的误差,利用比例、积分、微分计算出控制量进行控制的。

针对传统的电热水器用冷热水闸门调节温度出现的温度不稳定,不易调节的缺点,本文设计了以AT89S51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将PID算法和PWM脉宽调制技术相结合,通过光耦来控制双向可控硅导通角的大小来实现热水器的恒温控制的控制系统。

2 系统的硬件组成与设计2.1系统的硬件组成本系统由单片机控制系统、前向通道、后向通道、人机对话通道4个主要的功能模块组成,总体框图如图1所示。

计算机控制技术论文

计算机控制技术论文

计算机控制技术论文计算机控制是指用数字计算机对动态系统进行的控制,在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控制技术论文,供大家参考。

计算机控制技术论文篇一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各种新型技术不断的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行业之中,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完善,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文章重点以某市中珠围洪湾水闸计算机自动化控制系统研究为例,探讨了自动控制的重要性以及无人值守机械运行的操作技巧以及如何更好地实现自动化水闸控制。

关键词:水闸;计算机;自动控制;无人值守;自动运行1 概述中珠联围洪湾水闸工程是集挡潮、排涝、通航、灌溉、交通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利工程。

工程主要由五扇单孔净宽、十米水闸闸门以及变配电设备、开关设备等组成,其中设备的左侧一孔主要功能是通航与泄水,其中零孔是泄水闸。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水闸的闸门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它主要是由四扇重11.1吨和一扇16.1吨钢材质的平面闸门组成,泄水闸门的启动器也是由四套QPPYD-2X125-4.6液压机组成。

然通航闸门是由一台QPQ-2X-16提升横拉式卷扬启闭机控制组成。

根据实际操作的工程环境,由于每台设备之间相距较远,为此在操作管理上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水闸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大大解决了这一问题的出现,提高了其管理水平以及工作效率,这里所指的计算机技术主要是指计算机监控系统以及闭路电视监测系统两部分。

计算机监控主要是利用通信核心技术原理,可以将超声波液位传感器放置其中进行实地的水位监测,将分散的设备进行集中的操作,这样监控技术也是水闸监控技术的核心部分,对于水位的测定与参数管理以及变化趋势都有明显的数控信息提示,能有准确的自动完成水闸的开关,无须人为的进行操作,真正做到了“无人值守”的检测与实施。

电力对于整个综合性的水利工程来说,也是极其重要的。

计算机的使用,可以全面的对供电设备进行管理与维护,当发现短路或者因设备故障而引发的供电问题时,计算机会自动切断相应的供电,此时,发电机会由事前设置好的程序装置继续发电,这样就减少了很多设备因电力问题而出现的损害,恢复其正常的供电所需。

计算机控制技术论文

计算机控制技术论文

计算机控制技术创作:欧阳数题目:计算机控制姓名:唾学号:031140919专业班级:9院系:信工完成日期:2014年10月28日计算机控制技术摘要:计算机控制技术及工程应用是把计算机技术与自动化控制系统融为一体的一门综合性学问,是以计算机为核心部件的过程控制系统和运动控制系统。

从计算机应用的角度出发,自动化控制工程是其重要的一个应用领域;而从自动化控制工程来看,计算机技术又是一个主要的实现手段。

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向国产DCS系统转移,向PLC转移,向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转移,而以PC 为基础的控制系统(PC-Based Control System, PCBCS)也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关键词:计算机控制;多元化;发展动向1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概述计算机控制系统(Computer Control System,简称CCS)是应用计算机参与控制并借助一些辅助部件与被控对象相联系,以获得一泄控制目的而构成的系统。

工业上泄义为利用计算机实现工业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系统。

1.1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特点(1)系统控制功能强通过强大的数字、逻辑计算能力实现复杂运算:通过通讯实现大规模系统的控制:通过数据存储实现人工智能。

工业上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模拟控制盘越来越长,这给集中监视和操作带来困难;而计算机采用分时操作,用一台计算机可以代替许多台常规仪表,在一台汁算机上操作与监视则方便了许多。

(2)操作的灵活性强(人机对话功能强)、界而友好常规模拟式控制系统的功能实现和方案修改比较困难,常需要进行硬件重新配苣调整和接线更改:而计算机控制系统,由于英所实现功能的软件化,复杂控制系统的实现或控制方案的修改可能只需修改程序、重新组态即可实现。

另外硬件和软件的通用型强,便于系统的开发和修改,如:软件通用级(ANSYS)、硬件系统通用级(PC 平台)、芯片通用级(软核)等。

(3)实现资源共享性常规模拟控制无法实现各系统之间的通讯,不便全面掌握和调度生产情况:计算机控制系统可以通过通信网络而互通信息,实现数据和信息共享,能使操作人员及时了解生产情况,改变生产控制和经营策略,使生产处于最优状态。

计算机控制技术论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

计算机控制技术论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浅谈计算机控制技术引言:计算机控制系统是自动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利用计算机(通常称为工业控制计算机,简称工控机)来实现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的系统,它由控制计算机本体(包括硬件、软件和网络结构)和受控对象两大部分组成。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控制理论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控制技术诞生并迅速蓬勃发展起来,其应用遍及国防、航空航天、工业、农业、医学等多种领域。

本文将主要针对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历史、当今现状以及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做一介绍,并结合它的具体实例介绍计算机控制技术的一些主要应用领域。

正文:一、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概述1、计算机控制的定义:计算机控制是自动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计算机控制技术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2、计算机控制的发展历史: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思想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美国TRW航空公司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个炼油厂合作,进行计算机控制的研究,他们设计出了一个利用计算机控制实现反应器供料最佳分配,根据催化剂活性测量结果来控制热水的流量以及确定最优循环的系统。

这项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工作为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此,计算机控制技术迅速发展,并被各行各业广泛应用。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控制技术也紧随其后,迅猛的发展起来。

现如今,微型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使计算机控制技术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应用领域1、计算机控制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实例在农业日趋机械化及自动化的今天,自动控制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利用计算机控制技术管理控制农业生产已成为目前研究的一个重点。

农业大棚、智能化养殖场等等都是计算机控制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应用的鲜明例子。

智能温室大棚中利用计算机进行远程监控和操作,还可设计自动控制无人管理温室大棚。

根据远程传感器搜集来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模拟信息,经输入通道进行AD转换,传入计算机,计算机既可以利用这些数据进行监控,同时又可以利用这些数据对大棚进行控制,进行加湿、加温、增加光照等控制,从而实现温室大棚的自动化智能控制。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总结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总结
直接数字设计法步骤: 根据对控制系统性能指标的要求和其他约束条件,确定闭 环系统脉冲传递函数F(z)。 求广义对象的脉冲传递函数G(z)。 根据F(z)和 G(z)确定数字控制器 D(z)。
2014-05-24 2014-05-24
9
采样控制系统的离散化设计 确定系统的闭环脉冲传递函数Φ(z)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称为约束条件): 闭环系统应该是稳定的。不稳定的系统是无法工作的。 保证系统的物理可实现性。要求Φ(z)的分母与分子阶数之
-闭环控制系统应是稳定的。
最少拍有纹波控制器的设计(两个约束条件) 最少拍无纹波控制器的设计(选修)
2014-05-24 2014-05-24
12
常用控制技术—大延迟系统控制—大林算法 过程纯延迟对控制质量的影响 达林算法 设计思想 一阶被控对象的达林算法 二阶被控对象的达林算法 达林算法的递推表达式 达林算法的参数整定 振铃(Ringing)现象 原因;振铃幅度RA;振铃现象的消除
2014-05-24 2014-05-24
5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特性(该页未包括) 一、信号的离散化过程(模拟量转化为数字量) 在时间轴上的离散和幅值上的量化。采样、量化、编码。 采样过程的数学表示。 香农采样定理。 二、离散信号的恢复 工程实现:在计算控制系统中,广泛采用零阶保持器来将采 样信号恢复到原来的连续信号。
差大于或等于HG(z)的分母与分子阶数之差。若被控对象具 有纯滞后,则闭环系统也至少具有同样的滞后。
Φ(z)应满足系统动态和稳态性能指标要求。 设计出的数字控制器的输出在工作时不应有较大的振荡。
2014-05-24 2014-05-24
10
典型数字控制器设计技术—PID控制器 数字控制器的连续化设计步骤(离散化方法) 数字PID控制器的设计。比例、积分和微分项所起的控制 作用 标准PID算法的改进——积分分离,积分饱和,消除积分 不灵敏区,变速积分PID算法。不完全微分PID控制算法,微 分先行PID控制算法,带死区的PID控制算法等。 数字PID控制算法的参数整定。试凑整定法的次序:先比 例,再积分,后微分。采样周期的选择。

计算机控制系统结业论文-磁悬浮球控制系统

计算机控制系统结业论文-磁悬浮球控制系统
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系统开环的特征方程为
系统有一个极点在复平面的右半平面,根据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系统特征方程所有根的实部均落在复平面的左半平面,可知,此磁悬浮球系统的开环是不稳定的。
五.控制器设计及系统仿真
1.闭环控制模型
由上节得出的磁悬浮球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可以看出,单自由度磁浮球系统的开环特征方程为 ,可以得出有一个根是正根,那么根据系统的稳定条件,开环磁悬浮球系统不稳定。为了使系统能够稳定的工作,必须在系统中加入控制器,做闭环控制。
LabVIEW设计界面如图6-1所示
图6-1 LabVIEW控制界面
图6-2 LabVIEW程序
程序中将G(s)离散化,编程进行模拟仿真,在实际的系统中将由程序通过DAQ-mx将控制量输出至采集卡输出口通过功率放大器驱动线圈。
七.硬件设计器件选型
1.功率放大器设计
功率放大器是磁悬浮球控制系统的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是将控制器输出的电压校正信号进行放大并驱动电磁铁,以产生需要的控制电流和功率,从而产生需要的电磁力来控制磁悬浮转台。功率放大器根据采用的器件、原理不同,可分为模拟线性功率放大器和开关功率放大器。模拟功率放大器的优点是:稳定性好、负载稳定度高、输出纹波小、瞬态相应快、电流噪声小、频响好、结构简单、技术成熟、实现起来比较容易。模拟线性功率放大器在控制方法上分为电压—电流型功率放大器和电压—电压型功率放大器。
闭环控制系统的框图如图2-3所示。
图2-3系统闭环控制框图
不加控制器即Gc(s)=1时,闭环传递函数为:
在MATLAB对开环和不加控制器作用的系统坐阶跃响应,代码和结果如下。
s=tf('s');
g0s=9.81/(s^2-480.7)

计算机控制技术--论文

计算机控制技术--论文

目录第一章系统建模 (2)1.1 物理设置 (2)1.2 系统方程 (3)1.3 设计要求 (4)1.4 MATLAB表示 (4)第二章系统分析 (6)2.1 开环响应 (6)2.2 LTI模型特性 (7)2.3 其他形式的输入响应 (9)第三章 PID控制器设计 (11)3.1 比例控制 (11)3.2 PID 控制 (12)3.3调整增益 (13)第四章控制器的根轨迹设计法 (14)4.1绘制开环根轨迹 (14)4.2 找到环路增益 (15)4.3 添加一个滞后控制器 (17)4.4 找一个滞后控制器的环路增益 (18)第五章控制器的频域控制器 (21)5.1 画原始的Bode图 (21)5.2 添加比例增益 (22)5.3 绘制闭环相应 (23)5.4 添加一个延时补偿 (24)第六章控制器的状态空间设计法 (26)6.1 设计全状态反馈控制器 (26)6.2 添加一个预补偿器 (28)第七章数字器控制器设计 (30)7.1 创建系统的一个采样数据模型 (30)7.2 PID控制 (33)第八章 Simulink建模 (39)8.1 物理设置 (39)8.2 Simulink建模 (40)8.3 Simscape建模 (44)第九章 Simulink控制器设计 (48)9.1 提取线性的模型导入MATLAB (48)9.2 开环响应 (50)9.3 滞后补偿的闭环响应 (51)9.4 超前补偿的闭环响应 (52)总结 (55)第一章系统建模1.1 物理设置直流电机是一种常见的驱动器。

它直接提供旋转运动,再加上轮或绳索,可以提供平移运动。

电驱的等效电路和转子的受力图如下所示。

对于这个例子,我们假设系统的输入是作用在点击电驱的电压V,输出是杆的转动速度d(theta)/dt。

转子和轴被假定为刚性。

我们进一步假设粘性摩擦模型,即,摩擦力矩是轴的角速度成比例的。

我们例子的物理参数为:1.2 系统方程在一般情况下,由一个直流电机产生的转矩与电枢电流和磁场的强度成比例的。

计算机控制技术总结

计算机控制技术总结

计算机控制技术总结5.17去了东区做完了两个实验,计算机控制技术这门课算是落下了帷幕。

这门课虽然结束了,但这门课里面所讲述的内容,对我们以后的工作将是意义深远。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自动控制技术,但是这门课更多的是包含了自动控制技术里的理论知识和一些定理的推算证明,此外也涉及到了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 这是一门以计算机为控制核心的学科。

如今计算机控制系统已成为当今自动控制的主流系统,已逐步取代传统的模拟检测、调节、显示、记录、控制等仪器设备和很大部分人工操作管理,并且可以采用较复杂的计算机方法和处理方法,是受控对象的动态过程按规定方式和技术要求运行,完成各种过程控制、操作管理等任务。

这本书我们一共学习了7章,下面我将一章一章的进行总结。

第一章 绪论(1)计算机控制系统就是有各种各样的计算机参与控制的一类控制系统(2)计算机控制系统组成:由计算机、外部设备、操作台、输入通道、输出通道、检测装置、执行机构、被控对象以及相应的软件(3)计算机控制系统分类:计算机操作指导控制系统、直接数字控制系统、监督计算机控制系统、计算积分及控制系统、离散控制系统(4)计算机控制系统信号的采样与恢复(5)计算机控制系统发展趋势第二章 Z 变换及Z 传递函数(1) Z 变换的定义(2)时域*0()()()k f t f kT t kT δ∞==-∑()()*0skTk F s f kT e ∞-==∑s 域Z 域(3)求Z 变换方法:级数求和法、部分分式法(4)常用信号Z 的变换(P19-20),常用Z 变化表(P27)(5)z 变换的基本定理:线性定理、滞后定理、超前定理、终值定理、卷积和定理、求和定理、初值定理、位移定理、微分定理(6)求Z 反变换:长除法、部分分式法、留数计算法(7)广义Z 变换:超前情况、滞后情况(8)Z 传递函数的求法:用拉氏反变换求脉冲过渡函数,将g (t )按采样周期T 离散化,得g (kT ) ,应用定义求出Z 传递函数第三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分析(1)离散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闭环Z 传递函数的全部极点应位于Z 平面的单位圆内。

2021计算机控制技术论文(精选5篇)范文1

2021计算机控制技术论文(精选5篇)范文1

2021计算机控制技术论文(精选5篇)范文 【第一篇】论文题目:浅析计算机控制技术在自动化生产线的应用 摘要:计算机控制技术是一门由微机原理、控制理论、通信原理、软硬件开发技术等多学科专业知识交叉形成的综合性科学技术,自动化生产线是由自动化设备组合而成的能够自动完成产品制造的生产系统。

将计算机控制技术应用于自动化生产线中不仅能够提高产品制造的质量和效率, 而且能够提高自动化生产线的管理水平。

因此, 研究计算机控制技术在自动化生产线中的应用对于提高产品的制造管理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计算机控制技术;自动化生产线; 自动化生产设备; 自动控制系统; 1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制造装备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传统的制造行业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将计算机控制技术应用于自动化生产线, 提高了产品制造的自动化水平, 不仅有利于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制造效率, 而且也有利于提高自动化生产线的管理水平。

目前, 为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 世界各发达国家都越来越重视计算机控制技术在制造行业自动化生产线中的应用研究。

针对这样的生产需求和技术现状, 本文将主要研究计算机控制技术在自动化生产线中的应用。

2计算机控制技术及自动化技术的基本概念 计算机控制技术是一门由微机理论、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硬件开发技术、软件开发技术、通信原理、网络技术、系统工程等多个专业门类组合形成的综合性的交叉学科。

典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一般以ISA/PCI总线工控机或IBM-PC微机作为控制核心,以各种输入输出装置、外部存储装置为外围电路, 借助各种检测传感器和伺服电机等执行装置, 最终实现对被控对象的控制功能。

控制单元和被控对象之间可以通过电缆等有线方式传输信号, 也可以通过无线电、红外线等无线信号实现信息交互。

软件是计算机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底层系统软件和上层用于完成各种具体功能的应用软件组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结业论文专业: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年级:2009级班级:电气5班姓名:余刚学号:200940735252012年06月21 日摘要采用AT89S51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将增量式PID算法和PWM脉宽调制技术相结合,通过光耦控制双向晶闸管导通角的大小实现热水器的恒温控制。

解决了传统的电热水器用冷热水闸门调节温度出现的温度不稳定,不易调节的缺点。

关键词:PID算法单片机脉宽调制电热水器目录摘要 (I)1引言 (1)2 系统的硬件组成与设计 (2)2.1系统的硬件组成 (2)2.2系统硬件设计 (2)3 系统软件设计 (4)3.1增量式PID控制算法 (4)3.2软件设计 (4)结论 (5)参考文献 (6)致谢 (7)附录 (8)1引言在工程实际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调节器控制规律为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简称PID控制,又称PID调节。

PID控制器问世至今已有近70年历史,它以其结构简单、稳定性好、工作可靠、调整方便而成为工业控制的主要技术之一。

当被控对象的结构和参数不能完全掌握,或得不到精确的数学模型时,控制理论的其它技术难以采用时,系统控制器的结构和参数必须依靠经验和现场调试来确定,这时应用PID控制技术最为方便。

即当我们不完全了解一个系统和被控对象,或不能通过有效的测量手段来获得系统参数时,最适合用PID控制技术。

PID控制,实际中也有PI和PD控制。

PID控制器就是根据系统的误差,利用比例、积分、微分计算出控制量进行控制的。

针对传统的电热水器用冷热水闸门调节温度出现的温度不稳定,不易调节的缺点,本文设计了以AT89S51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将PID算法和PWM脉宽调制技术相结合,通过光耦来控制双向可控硅导通角的大小来实现热水器的恒温控制的控制系统。

2 系统的硬件组成与设计2.1系统的硬件组成本系统由单片机控制系统、前向通道、后向通道、人机对话通道4个主要的功能模块组成,总体框图如图1所示。

2.2系统硬件设计2.2.1前向通道设计前向通道是信息采集的通道,主要包括温度传感器、信号放大、A/D 转换电路组成的信号采集电路和以单片机为核心的信号处理电路。

水温经温度传感器和信号放大电路产生0~5V 的模拟电压信号送入A/D 转换器,将模拟量转换为数字量通过系统总线送入单片机进行运算处理,电路原理图分别如图2、图3所示。

图1 本系统的总体功能结构图AD581图中温度传感器采用AD590将温度变换为电流,与运算放大器OP07和电阻R1、VRl、R2、VR2组成信号转换与放大电路,将温度转换为电压信号。

采用ADC0804把电压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输送到单片机。

2.2.2后向通道设计后向通道是控制信号的输出通道,主要由功率放大电路、光电耦合电路、双向晶闸管、电热装置等组成,原理图如图4所示。

单片机输出的控制信号经光偶MOC3041控制双向可控硅BTA12的导通时间,从而实温度控制图4 后项通道原理图3 系统软件设计3.1增量式PID控制算法增量式PID控制算式为:Δu(k) = u(k) - u(k-1)= KC[e(k) - e(k-1)] + K1e(k) + KD[e(k) - 2e(k-1) + e(k-2)]= KCΔe(k) + K1e(k) + KDΔ2e(k)3.2软件设计系统软件由主程序、PID子程序、中断服务子程序、PWM波子程序组成。

主程序主要完成初始化、温度采集、处理和发送、PID子程序的调用。

PID算法子程序的作用为根据设定温度、实测温度和调节器系数KP、KI、KD计算变换量△Ui,并将变换量按比例转换为PWM波的时间来控制可控硅导通时间。

当键盘显示模块发送过来设定温度时,本模块能够进入串行口中断子程序,从而把设定温度保存起来。

PWM波输出子程序按PID运算结果,软件编写完成控制双向晶闸管的导通时间。

结论本文利用PID算法实现对电热水器的自动控制,温度分辨力可达0.1℃,具有自动化、智能化、易于操作、控制精度高、性价比高等特点。

参考文献[1] 吴麒.自动控制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2] 张毅刚.51单片机应用设计I-M-t.哈尔滨:哈工大出版社,1990.[3] 何小艇.电子系统设计[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4] 韩志军.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致谢论文的设计过程中,我查阅了许多有关温度控制系统设计方面的文献资料,使我对温度控制的设计和使用有了更深的认识。

从论文选题到完成论文,老师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在设计过程中,老师从多方面进行指导,不断对论文提出修改意见。

在此,我要由衷地感谢……同时,我也要感谢给予我帮助的同学,在不懂的环节为我努力探讨。

论文的完成,不仅是我计算机控制知识积累的体现,而且也是信息技术学院所有老师悉心教导的结果,感谢他们让我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最要感激父母,是他们给我学习的机会,并且在学业期间给我大力支持和为我付出。

附录PID部分程序:#include <reg52.h>#include <intrins.h>typedef unsigned char uint8;typedef unsigned int uint16;typedef unsigned long int uint32;/**********函数声明************/void PIDOutput();void PIDOperation();/*****************************/typedef struct PIDValue{uint32 Ek_Uint32[3]; //差值保存,给定和反馈的差值uint8 EkFlag_Uint8[3]; //符号,1负数,0正数uint8 KP_Uint8;uint8 KI_Uint8;uint8 KD_Uint8;uint16 Uk_Uint16; //上一时刻的控制电压uint16 RK_Uint16; //设定值uint16 CK_Uint16; //实际值}PIDValueStr;PIDValueStr PID;uint8 out ; // 加热输出uint8 count; // 输出时间单位计数器/*********************************PID = Uk + KP*[E(k)-E(k-1)]+KI*E(k)+KD*[E(k)-2E(k-1)+E(k-2)];(增量型PID算式)函数入口: RK(设定值),CK(实际值),KP,KI,KD函数出口: U(K)//PID运算函数********************************/void PIDOperation(void){uint32 Temp[3]; //中间临时变量uint32 PostSum; //正数和uint32 NegSum; //负数和Temp[0] = 0;Temp[1] = 0;Temp[2] = 0;PostSum = 0;NegSum = 0;if (PID.RK_Uint16 > PID.RK_Uint16) //设定值大于实际值否?{if (PID.RK_Uint16 - PID.RK_Uint16 > 10) //偏差大于10否?{_Uint16 = 100; //偏差大于10为上限幅值输出}else{Temp[0] = PID.RK_Uint16 - PID.CK_Uint16;//偏差<=10,计算E(k)PID.EkFlag_Uint8[1] = 0; //E(k)为正数PID.Ek_Uint32[2] = PID.Ek_Uint32[1]; //数值移位PID.Ek_Uint32[1] = PID.Ek_Uint32[0];PID.Ek_Uint32[0] = Temp[0];/****************************************/if (PID.Ek_Uint32[0] > PID.Ek_Uint32[1])//E(k)>E(k-1)否?{Temp[0] = PID.Ek_Uint32[0] - PID.Ek_Uint32[1];//E(k)>E(k-1)PID.EkFlag_Uint8[0] = 0;//E(k)-E(k-1)为正数}else{Temp[0] = PID.Ek_Uint32[0] - PID.Ek_Uint32[1];PID.EkFlag_Uint8[0] = 1; //E(k)-E(k-1)为负数}/****************************************/Temp[2] = PID.Ek_Uint32[1] * 2 ; // 2E(k-1)//E(k-2)+E(k)>2E(k-1)否?if ((PID.Ek_Uint32[0] + PID.Ek_Uint32[2]) > Temp[2]) {Temp[2] = (PID.Ek_Uint32[0]+ PID.Ek_Uint32[2]) - Temp[2];//E(k-2)+E(k)>2E(k-1)PID.EkFlag_Uint8[2] = 0;//E(k-2)+E(k)-2E(k-1)为正数}else{Temp[2] = Temp[2] - (PID.Ek_Uint32[0]+ PID.Ek_Uint32[2]);//E(k-2)+E(k)<2E(k-1)PID.EkFlag_Uint8[2] = 1;//E(k-2)+E(k)-2E(k-1)为负数}/****************************************/ Temp[0] = (uint32)PID.KP_Uint8 * Temp[0];Temp[1] = (uint32)PID.KI_Uint8 * PID.Ek_Uint32[0];// KI*E(k)Temp[2] = (uint32)PID.KD_Uint8 * Temp[2];// KD*[E(k-2)+E(k)-2E(k-1)]/*以下部分代码是讲所有的正数项叠加,负数项叠加*//**********KP*[E(k)-E(k-1)]**********/if (PID.EkFlag_Uint8[0] == 0){PostSum += Temp[0]; //正数和}else{NegSum += Temp[0]; //负数和}/********* KI*E(k)****************/if (PID.EkFlag_Uint8[1] == 0){PostSum += Temp[1]; //正数和}else{nop_(); //空操作,E(K)>0}/****KD*[E(k-2)+E(k)-2E(k-1)]****/if (PID.EkFlag_Uint8[2] == 0){PostSum += Temp[2]; //正数和}else{NegSum += Temp[2]; //负数和}/***************U(K)***************/PostSum += (uint32)_Uint16;if (PostSum > NegSum) // 是否控制量为正数{Temp[0] = PostSum - NegSum;if (Temp[0] < 100){_Uint16 = (uint16)Temp[0];//小于上限幅值则为计算值输出}else{_Uint16 = 100;//否则为上限幅值输出}}else{_Uint16 = 0;//控制量输出为负数,则输出0(下限幅值输出)}}}else{_Uint16 = 0;}}/*********************************函数入口: U(K)函数出口: out(加热输出)//PID运算植输出函数********************************/void PIDOutput(void){static int i;i = _Uint16;if (i == 0){out = 1;}else{out = 0;}if ((count++) == 5)//如定时中断为40MS,40MS*5=0.2S(输出时间单位),周期20S(100等份) {//每20S PID运算一次count = 0;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