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习俗
十大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介绍_清明节
![十大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介绍_清明节](https://img.taocdn.com/s3/m/8676cb8a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f8.png)
十大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介绍_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我国的法定假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祭拜祖先,扫墓,祈福等。
除了这些主要的传统习俗外,还有其他一些与清明节相关的传统习俗值得我们了解和传承。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清明节的十大传统习俗吧。
1. 扫墓:在清明节这天,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进行祭拜和扫墓的仪式。
扫墓的目的是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人们会清理坟墓周围的杂草,放上鲜花,上香,焚烧纸钱等,还会敬献食物和饮品,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平安幸福。
2. 踏青郊游:清明节正值春天,气候宜人,人们喜欢到郊外踏青游玩,放松身心。
他们会选择一些风景秀丽的地方,如公园、山林、湖泊等,进行远足、野餐、观赏花卉等活动。
踏青郊游,不仅畅快了身心,还能增进亲子间的感情。
3. 冥币焚烧: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会祭拜祖先,其中一项重要的仪式就是焚烧冥币。
冥币是一种纸币,人们把冥币投入火中,相信这样可以供给祖先在阴间的需要。
焚烧冥币是为了祈求祖先在阴间能够得到享受和福佑。
4. 插柳扫墓:插柳扫墓是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习俗,在清明节期间非常盛行。
人们会在家门前或者坟墓旁边插柳枝,以示哀思和缅怀。
而扫墓则是传统的尊重祖先的一种方式,人们会认真地清理坟墓,并给予祖先适当的供奉。
5. 玩风筝:清明节是风筝的好时候,因为天气晴朗,风力适中。
在清明节期间,许多地方会举办风筝比赛,人们可以展示自己制作的精美风筝,也能够感受到风筝的飞翔带来的快乐。
玩风筝也被认为是一种祛除厄运,祈求平安的方式。
6. 赏花赏柳:清明节正值春天,各地的植物开始绽放,景色宜人。
人们会到公园、景点欣赏花卉和柳树,感受春天的气息。
尤其是赏柳,因为柳枝艳丽,柔软婆娑,给人一种温暖和生机勃勃的感觉。
7. 龙舟竞渡:清明节也是龙舟竞渡的传统节日。
人们会制作精美的龙舟,团结一心,进行划龙舟的比赛。
这项活动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寓意着驱散瘟疫,祈求平安的意义。
清明节的习俗各地
![清明节的习俗各地](https://img.taocdn.com/s3/m/33d1009a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4b.png)
清明节的习俗各地一、北方地区北方地区的清明节习俗主要包括扫墓、踏青和清明节食品。
清明扫墓是人们在这一天前往坟地祭奠祖先的传统活动,人们会为已故亲人祭拜、烧纸钱、祈求祖先保佑后人平安健康。
此外,人们还会到郊外踏青,欣赏春天的美景,进行郊游和登山等活动。
而在清明节这一天,也有一些特有的食品,比如北方地区的清明团子,是一种用糯米制成的传统美食,既有食欲,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清明节习俗也有其独特之处。
在南方地区,人们在清明节往往会祭祖扫墓,但与北方不同的是,南方人在祭祖扫墓时会为祖先烧一些金银纸、冥币以及一些祭品,同时还会摆放一些食品和酒水,以示对祖先的尊敬。
此外,南方地区的清明节还有龙船比赛和踏青等活动。
而在清明节,南方地区也有自己特有的食品,比如潮汕地区的清明糕、粿、糍粑等美食,都是清明节的传统美食。
三、西南地区西南地区的清明节习俗也有其独特之处。
在西南地区,人们在清明节往往会祭祖扫墓,也会祈福祭拜,但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还会举行盛大的祭祖仪式,人们会穿着传统服饰,载歌载舞,庆祝起来。
此外,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还有一些特有的清明节活动,比如彝族的斗牛大会、阿昌族的鞭打鬼子节等。
而在清明节,西南地区也有自己特有的食品,比如彝族的酸汤,阿昌族的炒粑粑等美食,都是清明节的传统美食。
四、东北地区东北地区的清明节习俗也有其独特之处。
在东北地区,人们在清明节往往会祭祖扫墓,也会祈福祭拜,但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东北地区的一些习俗还有一些特有的清明节活动,比如满族的清明舞、朝鲜族的打秧歌等。
在清明节,东北地区也有自己特有的食品,比如满族的索条肉、朝鲜族的泡菜等美食,都是清明节的传统美食。
五、广东地区广东地区的清明节习俗也有其独特之处。
在广东地区,人们在清明节往往会祈福祭拜,比较重视祭祖活动,人们会用糯米糍、糕点、干果鱼等食品,作为祭品供奉祖先,祈求祖先保佑。
此外,广东地区的清明节还会举行一些传统的民俗活动,比如广东人叫做“千年咬三”的活动,是一种祈福活动,还有烧纸钱、游山玩水等活动。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25f1b025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7d.png)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清明节,也叫踏青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和祭祀节日。
清明节一般在每年阳历的4月4日到6日之间,这段时间,春光明媚,草木吐绿,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
下面分享一下清明节的节日习俗,看看你知道几个。
一、祭祖扫墓祭祖扫墓,这是清明节的主要习俗。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很多种形式,扫墓是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也逐渐在简化形式。
因为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人们就前往骨灰置放的地方拜祭先人,而取代扫墓的习俗。
二、踏青踏青,也叫春游,是民间长期保持的一种清明习俗。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满眼绿色,自然界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出外郊游的好时光。
三、荡秋千荡秋千,也是我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之一,历史也很古老,在南北朝时就已经流行。
在最早的时候,叫千秋,不叫秋千,后来为了避忌讳,才改为秋千。
古时候的秋千,一般用树枝作为架子,然后再拴上彩带。
后来逐渐发展为用两根绳子加上踏板的秋千。
四、蹴鞠蹴鞠是一种皮球,用皮革做成球皮,里面再用毛塞紧。
蹴鞠其实就是我们中国古代的一项足球运动,只是与现在足球的规则不同而已。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非常喜欢玩的一种游戏,传说是黄帝发明的。
五、放风筝这也是清明节人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无论小孩还是大人,都喜欢放,无论白天还是黑夜,也都可以放。
在过去有人把风筝放上天空之后,就把牵线剪断,任凭风筝飞到天涯海角,据说这样可以除病消灾,给人带来好运。
六、拔河拔河这项活动,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流行于军队当中,后来逐渐流传到民间。
开始的时候不叫拔河,而叫“牵钩”、“钩强”,到唐朝的时候才开始叫“拔河”,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一部分。
七、折柳赠别汉族人在清明节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十里长堤,一步一柳,人们往往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友,因为“柳”与“留”谐音,以此来表示挽留亲友的意思。
古人送行时折柳相送,也寓意亲人此去他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了新的地方,能够很快地生根发芽,安定下来。
清明节传统文化知识
![清明节传统文化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e28feab3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de.png)
清明节传统文化知识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祭祀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祭祀祖先,扫墓祭奠,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除了这些传统的祭祀活动,清明节还有许多有趣的传统文化知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清明节的起源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周朝时期。
在那个时候,人们会在每年的春分时节,也就是阳历4月5日左右,进行祭祀活动。
这个节日最初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
二、清明节的习俗1. 扫墓祭奠扫墓祭奠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清理墓地周围的杂草,烧香祭拜,献上鲜花和食品,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2. 踏青赏花清明节也是一个适合踏青赏花的好时节。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到公园、山林、郊外等地方,欣赏春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
3. 玩风筝清明节还有一个有趣的传统习俗,就是玩风筝。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到公园或广场上放飞各种各样的风筝,享受风筝飞翔的乐趣。
4. 吃清明粥清明节还有一个传统的食品,就是清明粥。
这种粥是用糯米、红枣、桂圆等食材熬制而成的,口感甜美,营养丰富,是清明节期间必不可少的美食之一。
三、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清明节不仅是一个传统的祭祀节日,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清明节是一个重视家族和亲情的节日,人们通过祭祀祖先,表达对家族和亲人的尊重和思念之情。
其次,清明节也是一个重视自然和生命的节日,人们通过踏青赏花、玩风筝等活动,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
最后,清明节还是一个重视传统文化的节日,人们通过扫墓祭奠、吃清明粥等传统习俗,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清明节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魅力的节日,它不仅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更是一个重视家族、亲情、自然和传统文化的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让我们一起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清明节的节日寓意是什么
![清明节的节日寓意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4c55116f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00.png)
清明节的节日寓意是什么
一、扫墓祭祖
清明节是扫墓祭祖的节日,这个习俗来源之久。
清明节扫墓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这个传统不仅体现出了对先人的尊重,也是对家族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在清明这天,人们一般都会带上鲜花、酒水和食品等祭祀供品前往先人坟墓或烈士陵园,去表达对先人的缅怀和敬仰之情。
通过扫墓祭祖人们不仅能够增强家族认同感和凝聚力,还能了解自己家族的文化传统和家族历史。
二、祈福祭神
在清明这天,人们不仅会扫墓祭祖,还会前去神庙或者寺庙,烧香拜佛,祈求家人身体健康,平平安安。
清明节祈福祭神也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表达了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和信仰之情。
三、春季活动
春天寓意着新生的开始,清明节正是春天的节日之一,这个时候正是举行春季户外活动的好时候,因为可以很好的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和气息。
建议大家在这天可以和家人一起踏青、野餐或者放风筝。
通过清明节的春季活动,人们可以更好地清楚大自然的规律和变化,增强自己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
四、保护环境
清明节也是保护环境的节日,人们在上山扫墓祭祖的时候,也会清理墓地附近的杂草等,表达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尊
重。
通过保护环境,人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然资源,减少浪费和污染。
关于清明节的习俗
![关于清明节的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e0351f59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24.png)
关于清明节的习俗清明节的文化习俗清明节的文化习俗有扫墓祭祖、踏青、植树、放风筝、插柳、拔河、荡秋千、斗鸡、射柳、蹴鞠、蚕花会和吃寒食等。
我们就挑几个主要的习俗说说吧。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俗的核心。
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清明祭祖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
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
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
还有一种情况是家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能赶回家乡扫墓,就在山上或高处面对家乡的方向遥祭。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
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
清明节祭祖,按照习俗,一般在清明节上午出发扫墓,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
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先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培添新土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
插柳。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有关民间插柳有3种说法:一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二是插柳戴柳以辟邪;三是纪念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的介子推。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据说发端于清明插柳的风俗。
踏青。
清明踏青是中华民族的民俗活动。
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
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清明节的全部习俗
![清明节的全部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a94f5861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97.png)
清明节的全部习俗一、祭祖扫墓清明节祭祀祖先、扫墓是最主要的习俗之一。
人们会带上鲜花、酒食等祭祀用品,前往祖先的坟墓或墓地,进行祭祀活动。
祭祀时,人们会点燃纸钱、燃香敬祭祖先,还会摆放鲜花,以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同时,也要扫墓,清理坟墓周围的杂草,以示对逝去亲人的尊重。
二、植树立碑清明节正值春季,气候宜人,是植树的好时机。
在一些地方,人们会选择在清明节这一天植树立碑,以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也是一种节日的环保意识。
通过植树立碑,人们也能传承先人的美好祝福,让后代子孙能够看到这些留存代代传承的碑文、树木,增加对家族、地域的情感认同。
三、踏青游玩清明节是春季踏青的好时节。
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会选择到郊外、山水之间,去踏青游玩,感受春天的气息。
一些景点也会举办一些文化活动、民俗表演等,吸引游客前来观赏。
踏青游玩不仅能让人们放松身心,还能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增进家人之间的感情。
四、吃清明粿在民间,清明节还有吃清明粿的习俗。
清明粿是一种寓意丰收和福气的面食,制作工艺精巧,味道鲜美,深受人们喜爱。
有的地方还会制作“柳串”、“青团”等食品,用以迎接春天的到来,祈福家人平安幸福。
五、清明祭车一些地区还有清明祭车的传统习俗。
祭车源自于古代行政区域的稷下祭车仪式,后来被列入民间宗教活动之中。
清明节祭车一般在早晨进行,人们会集结在居住地的广场或是村庄中心,由村委会或者村民代表带领祭车队伍,沿途边走边祭。
祭车队伍一般由鼓乐队伍带领,队伍中还会有一些扮演官员、士兵或是舞者等,很是热闹。
六、打马球比赛清明节是人们迎接春天的日子,一些地方还有打马球比赛的传统活动。
马球被称为“体育皇后”,在中国历史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清明节的马球比赛是非常热闹的,一些马术能手都会参与其中,吸引了众多的观众前来观看。
在比赛中,人们会骑着骏马,手持球杆,翻飞着在比赛场上争夺胜利,场面非常壮观。
七、清明祭灶在部分地区,清明节有祭灶的习俗。
这一习俗原本是古代百姓为表示对灶神的尊敬,保佑家宅平安之心而发展起来的。
清明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清明节气的特点和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36027329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27.png)
清明节气的特点和风俗清明节气的特点和风俗1、祭祀扫墓在清明节气正好是祭祀扫墓的时候,这是一个比较肃穆的节气,但同时也是大家接近自然的时候,很适合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再折几根嫩绿的柳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或者收拾供品打道回府。
现在的扫墓可能就比较简单,只要送上鲜花就可以了,毕竟土葬已经很少了。
清明节扫墓有什么禁忌2、踏青清明时节是最适合踏青的,这个时候春光明媚、草木吐绿,是最好的春游时机,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清明节祭祖活动往往在郊外进行,人们把祭祖扫墓和郊游踏青结合起来,追思先人,踏青是一个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所以在这个时候可以选择跟家人一起踏青。
3、吃青团清明时节是有吃青团子的习俗,其实所谓的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
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
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
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
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这种吃食在江南一带可能会比较流行,是属于他们的民间食俗。
清明节气的由来清明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它到来的时候跟很多都是有联系的,有着比较悠久的历史渊源。
清明时节,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另《岁时百问》是这样解释的:“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清明节的节俗丰富,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介绍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d2a542e9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e2.png)
【导语】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称为“踏青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之⼀,节⽇的主题主要是扫墓和祭祖。
不同的地区清明节流⾏的习俗也不同,从古⾄今流传下来的更是数不胜数。
下⾯⽆忧考就给⼤家介绍下清明节的传统习俗,欢迎阅读!清明节的传统习俗篇⼀ “清明时节⾬纷纷,路上⾏⼈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晚唐诗⼈杜牧这⾸脍炙⼈⼝的《清明》,诉说着思念与哀伤。
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是扫墓和祭奠、追思已故亲⼈的⽇⼦。
清明节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
如寒⾷赐⽕、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放风筝、荡秋千、⽃鸡、拔河等,这些习俗随着岁⽉交替和社会变迁,有些已经逐渐被遗忘,连⼀丝记忆都不复存在,有些仍遗留⾄今并赋予了新的内涵。
在旧时的青岛,清明节也被看作是⼀个⼤节⽓。
寒⾷节是在清明节的前⼀天,每家都要断⽕,吃冷⾷。
冬⾄后105天谓之寒⾷,从前的这⼀天禁⽕,冷⾷,故⼜称“冷节”、“禁烟节”。
⼈们在清明前两天就开时断⽕,即天不亮就把饭做好,直到落⽇后再烧⽕,以⽰对亲⼈的怀念,由于⼈们常把寒⾷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逐渐将寒⾷与清明合⼆为⼀。
在清明节扫墓的风俗⽐较盛⾏,扫墓俗称“上坟”。
这⼀天要去祖坟上填⼟整坟,扫除沙尘杂草,上⾹、烧纸,举⾏祭礼。
有的⼈家要利⽤这⼀机会修整坟墓,⼤多数是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别⼈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所以说,⽆论家⾥多穷,清明节都是要去上坟的。
⼈们祭祀完毕,都要进⾏野餐,将上供的⾷品吃掉,也就是吃福根,以向先⼈表⽰节俭之意。
许多⼈家都要吃⼤葱和蛋饼,寓意聪明伶俐,这个习俗⼀直延续⾄今。
有的⼈家还要捏⾯花,称作“蒸⼩燕”,吃⽩⾯⼩鸡和鸡蛋。
寓意⼩燕⼦来了,真正的春天到来了。
清明这天早晨全家⼈⼀定要吃鸡蛋和⼩鸡,⼼明眼亮不得病,很多学⽣要带鸡蛋给⽼师以表敬仰。
另外,清明节时将印有蝎⼦图案的纸贴在家⾥,家中不招蝎⼦、蜈蚣,尤其是在农村特别盛⾏。
清明节有哪些风俗习俗_春游踏青注意事项
![清明节有哪些风俗习俗_春游踏青注意事项](https://img.taocdn.com/s3/m/e46e5a40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29.png)
清明节有哪些风俗习俗_春游踏青注意事项清明节有哪些风俗习俗_春游踏青注意事项清明节到了,你知道踏青需要注意什么吗?以及清明节有什么样的注意事项呢?快来了解一下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有哪些风俗习俗,希望大家喜欢。
清明节有哪些风俗习俗清明节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春祭大节,与清明节相对应的是秋天里的重阳节,称之为秋祭。
清明节去扫墓,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项非常熟悉的活动,站在先人的墓前缅怀亲故,中国人在清明节一般有两种祭祀,第一种祭祀是墓祭,第二种祭祀是祠堂祭。
一般去祭祀,人们都会带上一些果品酒食,还有纸钱之类的物品,将这些祭品放在先人的墓前,然后再将纸钱焚化,在坟墓上面培上新土。
踏青也是清明节常有的活动之一,因为此时已经草长莺飞,万物复苏,是一个踏青的好时节。
尤其是一些坟墓通常选址都是在山上这个时候去给先人扫墓的时候,也可以欣赏一下周围的景色。
经过了一个冬天的漫长等待,终于可以出去看一看生机勃勃的春天倒也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以前古人特别喜欢在清明节的时候放风筝,这是因为有消除病痛的寓意。
放风筝的时候,一般人们会把生病的人所患的病症写在风筝上面,等风筝飞向天空的时候,就把风筝剪断,预示着病人的病痛会像风筝一样远去。
春游踏青注意事项1、饱带干粮热拿衣“饱拿干粮热拿衣”中的前半句现在好象有点过时,但带点增强体力的小食品还是有利的,以备爬山体力不支时补充糖份。
这后半句恐怕长盛不衰,因为春天最易冷暖无常。
出门带件外套,省得感冒好几天。
2、花粉过敏别忽视春天是花粉过敏症的高发期,此时容易引起花粉过敏的多为种子植物,以枸树、柏树、杨柳、蓖麻、梧桐居多,这些植物的花粉量大而体积小,在有风的天气下很容易扩散和传播,因此有花粉过敏体质的人一是要远离花粉源,二是要选择无风的天气春游踏青。
除此之外还需吃点抗过敏症的药。
还可以选择细雨霏霏的日子出游踏青,因为这种天气下空气中花粉浓度最小而有益健康的负离子最多,且别有一番情趣,不妨一试。
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什么 清明节有什么趣味活动
![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什么 清明节有什么趣味活动](https://img.taocdn.com/s3/m/04f90e3a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73.png)
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什么清明节有什么趣味活动清明节清明的主要活动有祭祖、郊游、吃清明团等。
古代有蹴鞠、斗鸡、禁烟等传统活动。
祭祖:清明节是纪念祖先的节日,所以祭祖是清明的主要传统习俗。
清明节祭祖的主要仪式是上坟扫墓。
扫墓这一天,要把祖宗坟的周围清理干净,然后摆放祭品。
因为现在提倡文明扫墓,一般用鲜花代替祭品来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思念。
踏青:清明节期间,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这个时候也是人们踏青的好时机。
人们在郊区祭祖后,也会和亲朋好友一起春游。
男女老少一起散步,欣赏春光,放松心情。
吃清明节:清明节前后,是人们吃清明节的时候。
吃清明团主要源于古代清明节吃不冒烟火的冷食的传统。
现在吃清明团成了不抽烟不上火的人的节日食品。
清明节的来历春秋时期,晋国的儿子重耳被迫流亡。
在流放期间,没有食物可吃。
大臣介之推从他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锅肉汤给晋的儿子喝。
重耳吃了之后,他逐渐恢复了精神。
后来,重耳当了国王,但他在被养大时忘了奖赏介之推。
介之推退休了。
重耳带人请重耳出山,放火烧山时不小心烧了介之推。
为了纪念介之推,晋文公被严重焚毁。
清明节清明节有荡秋千的传统清明节天气暖和,正是游玩的好时候,所以人们走出家门,荡秋千。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
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清明节有踢足球的传统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清明踢足球的传统。
随着人们对运动的热爱,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
《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
《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
宋代有“打球乐”舞队。
至明代,马球仍流行。
清明节有扫墓的传统清明节是一个传统的祭祀节日。
这一天,游子和家里的亲戚来到祖先的坟前祭奠,缅怀祖先和家族的历史。
十大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介绍_清明节
![十大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介绍_清明节](https://img.taocdn.com/s3/m/5fe5cfef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62.png)
十大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介绍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下面小编整理了十大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一起来看看吧。
十大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传统习俗一:扫墓祭祖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
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
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传统习俗二:踏青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传统习俗三: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
《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
”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
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
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传统习俗四: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清明节有哪些民俗活动
![清明节有哪些民俗活动](https://img.taocdn.com/s3/m/5cac2912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48.png)
清明节有哪些民俗活动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是祭祖、祭扫先人墓地的日子。
随着时代的变迁,清明节的民俗活动也随之演化和衍生出许多新的形式。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下清明节有哪些民俗活动。
一、扫墓祭祖扫墓祭祖是清明节最重要的民俗活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之一。
人们通过祭祖祷告,表达对祖先的敬爱与感激之情。
在祭祖时,要根据当地的习俗,在墓前放上鲜花、香烛、祭品等物品,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敬意。
此外,还有一种“打铁钉”的习俗,一般是为了纪念逝去的亲人或好友;还有一些人会在墓前燃放鞭炮,以示缅怀之情。
二、食祭在清明节期间,各地还会有朝天、烧纸、品茶、吃踏青等不同形式的“食祭”民俗活动。
这些食祭活动的特点是传承了清明祭祖的精髓,同时又融入了当地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
比如,四川南充的“朝天散花”,是用鲜花和食物祭奠逝去的亲人;湖南岳阳的“烧纸吃踏青”,则是将烧纸和踏青结合在一起,希望祖先能够保佑自己的家庭幸福美满。
三、清明节游玩清明节也是一个适合游玩的节日。
有人会选择去踏青游山,感受自然的美丽和清新;有人则会去寺庙祈福,求得神灵的保佑和庇护。
此外,还有人会趁着清明节的机会,去感受古老的文化风情。
比如,有些地方会组织“清明文化节”,举办各种文艺表演、展览和民俗活动;有些则会去参观名胜古迹,了解历史的渊源和文化的底蕴。
四、制作清明食品清明节期间还有一项特别的民俗活动,那就是制作清明食品。
各地有各自的食俗,有些地方会制作清明糕、清明果、青团、莲花糕等特色美食,而有些地方则会做醇香可口的清明饭。
清明饭是一种用糯米、红枣、桂花等多种食材搭配烹制的传统美食,不仅香甜可口,而且寓意着“重生”和“纳福”,是清明节期间不可缺少的一道美食。
五、交朋友传统上,清明节是祭祖的日子,但现在却被许多人用来交朋友、扩大社交圈。
街头巷尾可以看到许多人或穿着古装、或扮演各式各样的角色,欢聚在一起,相互交流、嬉笑怒骂。
这也反映了当今社会人际交往的一种状态,越来越多的人把清明节作为一种聚会的机会,通过社交关系的转换,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和生活品质的改善。
十大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介绍
![十大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2ef1bae4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04.png)
十大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介绍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
每年的清明节,人们会进行祭扫、踏青等各种活动,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在中国的各个地方,由于地域、民族和风俗的不同,传统的清明节习俗也有所不同。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中国十大清明节的传统习俗。
一、祭扫祖先清明节最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就是祭扫祖先。
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坟,悼念和思念已故的亲人。
他们会清理墓地,整理祭品,并烧纸钱和烧纸衣服等物品,以供给祖先在阴间使用。
同时,人们会向祖先祈求平安和健康,并献上自己的祝福和敬意。
二、踏青赏花清明节正值春天,气候宜人,正是踏青赏花的好时机。
清明时节,人们喜欢到郊外或公园踏青,尽情享受春天的美好。
在踏青的同时,人们还会欣赏各种鲜花盛开,感受大自然的恢弘和美丽。
三、草地插柳在南方地区,有一项独特的习俗叫做草地插柳。
这项习俗源自古代的祈求丰收和庇佑的仪式。
人们会在清明节时,将柳枝插置在农田里,以祈求作物的茁壮成长和丰收。
同时,这也是一种美化环境、表达对大自然的敬仰之举。
四、飞风筝飞风筝是中国传统的清明节活动之一。
这项活动吸引了许多人们,尤其是孩子们的参与。
人们会在草地或空旷的地方,放飞自制的风筝。
飛翔的风筝不仅展示了人们对自然空气的追求,也象征着心灵的自由和欢乐。
五、插柳祭祀在华北地区,有一项古老的习俗叫做插柳祭祀。
人们会赶到山林或河岸,采集嫩绿的柳枝,并将其插在门前或庭院中。
这是为了祈求来年有丰收的好兆头。
同时,人们还会在家里烧香、祭拜祖先,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平安。
六、晒太阳清明节也是阳气初长、万物复苏的时节。
很多人会选择在户外晒太阳,享受温暖的阳光。
据说在清明节晒太阳可以预防病痛,有益于健康。
因此,很多人会选择在这个时候进行户外运动,晒太阳。
七、踏青登高踏青登高是中国人在清明节期间的又一传统习俗。
人们会穿上春装,结伴踏青,登高望远。
在登高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还可以俯瞰城市的美景。
清明节的十项习俗
![清明节的十项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7ce2564e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ae.png)
清明节的十项习俗一、扫墓祭祖清明节是中国人祭祖扫墓的传统节日,也是孝敬祖先的日子。
人们在这一天会前往祖坟或墓地,给逝去的亲人上坟扫墓,献上鲜花、食物和烧纸钱,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二、踏青赏花清明节正值春天,万物复苏。
人们在这一天会选择出游踏青,赏花观景,感受大自然的生机和美好。
尤其是一些风景秀丽的地方,往往会成为人们的出游目的地。
三、插柳戴菊清明节也有插柳戴菊的习俗,柳树是清明节的象征植物,民间传说柳树的叶子上有清明露,可以驱除疫病,保平安。
而戴菊是因为清明节正值菊花开放的时候,人们戴上菊花,也是为了辟邪和保平安的意思。
四、吃清明团子清明团子是清明节的特色食品,也是祭祀时必备的祭品之一,团子的形状是圆圆的,寓意团圆美满。
而且清明团子的馅料可以根据不同地域有所不同,一般是用桂花、红糖和糯米制成的,味道香甜可口。
五、植树护林清明节是一个非常适合植树护林的时节,在这一天人们会到郊外或者山林里去植树,以表达对自然的珍爱和对环境的保护之心。
植树护林也成为了清明节的一项特色活动。
六、祭祀祖先除了扫墓祭祖外,清明节还有一些祭祖的活动,比如祭奠祖宗牌位、祭拜祭拜神灵等活动。
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家族传统和习惯进行祭祀祖先的仪式,以示对祖先的尊重和敬仰。
七、制作风筝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南方地区,清明节有放风筝的习俗,人们会亲手制作风筝,然后到空旷的地方放风筝,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缅怀之情,也有一种寄托哀思的情感表达。
八、踏青登高在一些地方,清明节还有踏青登高的习俗,人们会到郊外登高,俯瞰春天的美丽风景,感受大自然的生机和美好。
踏青登高也成为了清明节的一项传统活动。
九、冥纸冥币在扫墓的时候,人们一般会准备一些冥纸和冥币,用来祭祀和供奉祖先。
冥纸冥币是用来烧给逝去的祖先的,以表示对他们的思念和哀思之情,也是一种祈祷和祝福的表达。
十、祭奠民俗在一些地方,还有一些特有的祭奠民俗,比如撒糍粑、搓馒头、泼水祈福等活动。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及禁忌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及禁忌](https://img.taocdn.com/s3/m/671a7fe1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1a.png)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及禁忌2022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及禁忌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
下面一起来看看店铺为大家整理的2022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及禁忌,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及禁忌1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一、祭祖扫墓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与此观念相适应的有关祭祀活动曾多得不胜枚举。
随着历史的推移,这类活动现已大多式微,唯有清明时节的扫墓,传承至今依旧不衰,因而被专家视为生命力量最为悠久的民俗事象之一。
二、踏青踏青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
旧时曾以清明节为踏青节,不过,踏青节的日期因时因地而异,有正月八日的,也有二月二日或三月三日的,后来则以清明出游踏青居多。
三、插柳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
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
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
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四、放风筝放风筝是民间传统游戏之一,清明节节日习俗。
第一个风筝是鲁班用竹子做的,后来只有皇宫里才有纸鸢。
晚唐,人们在纸鸢上加竹笛,纸鸢飞上天以后被风一吹,发出“呜呜”的声响,好像筝的弹奏声,于是人们把‘纸鸢’改称‘风筝’。
五、荡秋千秋千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一种运动。
春秋时期传入中原地区,因其设备简单,容易学习,故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很快在各地流行起来。
汉代以后,秋千逐渐成为清明、端午等节日进行的民间习俗活动并流传至今。
六、挂纸“挂纸”在台湾的习俗中称为“压墓纸”。
挂纸时,先要将生长在祖先坟墓上的野草,用锄头或镰刀整理清除,在用小石头或砖块将墓纸压在坟上,表示这个坟是有后嗣的,否则很容易被人误以为是无主的孤坟,而受到破坏。
清明节是农历几月几日
![清明节是农历几月几日](https://img.taocdn.com/s3/m/47208a83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1e.png)
清明节是农历几月几日清明节是农历三月初四或初五,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它是中国古代的法定节日,也是扫墓祭祖的重要时刻。
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坟墓,悼念逝去的亲人,并进行祭奠活动。
清明节还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清明节的起源、传统习俗和现代意义。
一、清明节的起源清明节起源于古代中国周朝时期的蔡国(今河南省南阳市),最早的清明节是蔡国人民为了祭拜蔡宗室的墓地而设立的节日。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明节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并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节日。
二、传统习俗1. 扫墓祭祖清明节最重要的传统习俗就是扫墓祭祖。
这是中国人承传几千年的传统,也是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人们会整理祖坟,清除杂草,并在墓前摆放鲜花、烛台和祭品,烧纸钱以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
同时,人们还会向祖先敬献美食和酒水,以示对祖先的犒赏之意。
2. 踏青郊游清明节时正值春季,万物复苏,气候宜人。
因此,很多人会选择踏青郊游,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此时,乡村和公园会举办各种游园活动,人们可以尽情地放松身心,享受春天的阳光和清新空气。
3. 悬挂柳条清明节也是一个重要的植树节日。
人们会在住宅门前悬挂柳条,寓意新春的到来和生机勃勃的希望。
同时,柳条还被认为能够驱邪避灾,保佑家庭平安。
4. 蹴鞠比赛清明节还有一个特别的传统活动,就是举行蹴鞠比赛。
蹴鞠是一种古老的足球运动,它起源于中国古代。
人们会组织球队进行比赛,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增进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现代意义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在清明节期间放假出游或者外出度假,参与扫墓祭祖的人数逐渐减少。
尽管如此,清明节仍然保持着它古老而深厚的文化内涵。
首先,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记忆和家族情感。
无论人们身处何地,都会想起自己的亲人和祖先,表达对他们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其次,清明节也是环保和文明的象征。
在扫墓祭祖的过程中,人们会倡导文明祭扫,提倡绿色生态,不破坏环境,不浪费资源。
十大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介绍
![十大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98263a44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80.png)
十大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介绍清明节,又称踏青节、寒食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的清明节是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一天,大约在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以祭扫祖先墓地为主要活动,同时也包含了一系列的传统习俗。
本文将介绍十大清明节的传统习俗。
1. 祭扫祖先祭祀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
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为其祭扫墓碑,并献上鲜花、纸钱等物品。
这一习俗体现了中国人深厚的家族观念和对祖先的尊重。
2. 点缀墓地除了祭扫墓地外,人们还会在墓地周围点缀鲜花,清理杂草。
此举意在净化墓地,使其更加整洁美观。
3. 踏青郊游清明节也是春季的一个好时候,气温宜人,万物复苏。
人们会选择在这个时候踏青郊游,欣赏自然风光,放松心情。
4. 食用寒食寒食是清明节的重要饮食习俗之一。
传统上,人们会在这一天避开火炉,食用凉拌菜等寒食,以示追忆春秋时期的义士。
5. 玩耍风筝清明节也是风筝飞扬的好时候。
人们会选择在这一天放飞风筝,享受风筝带来的乐趣。
风筝在空中飞舞,象征着人们的愿望和希望。
6. 插柳迎春柳树是清明节的象征植物之一。
人们会在清明节期间插上垂柳,在迎春的同时也意味着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好运。
7. 赛龙舟赛龙舟是中国古老的传统竞技项目之一,也是清明节期间的重要活动。
人们会组织赛龙舟比赛,同时也有观赏龙舟的习俗。
8. 农民画展清明节也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展示时刻。
农民画展会吸引许多艺术爱好者前来观赏,展现了农民的创造力和独特的视角。
9. 织葛布织葛布是中国民间的传统手工艺之一,也是清明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
人们会用葛藤编织成布料,制作成各种实用的物品。
10. 游山玩水清明节正值春季,天气宜人,人们会选择外出游山玩水。
登山、避暑、放松心情成为了清明节的重要活动内容。
总结: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其传统习俗丰富多样。
祭扫祖先、点缀墓地、踏青郊游、食用寒食、玩耍风筝、插柳迎春、赛龙舟、农民画展、织葛布、游山玩水等活动,都体现了对祖先的尊重和对自然的崇敬。
清明节全国各地的传统习俗
![清明节全国各地的传统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f4e1ee5d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b4.png)
清明节全国各地的传统习俗一、北方地区1. 扫墓祭祀北方地区的清明节习俗主要是扫墓祭祀。
人们会到祖先的坟墓前祭拜、献花、上香等,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在扫墓的同时,还会进行一些祭祀活动,如焚烧纸钱、供奉祭品等。
2. 踏青赏花清明节正值春季,北方地区的天气开始变暖,春意盎然。
因此,人们会选择在清明节这一天出游踏青,赏花游玩。
特别是在一些名胜古迹、公园等地方,总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3. 玩风筝北方地区的清明节,也是风筝的飞行季节。
人们会在这一天放风筝,翱翔于春天的蓝天之下,享受着春风拂面的愉悦。
二、南方地区1. 湖南泛舟在湖南地区的清明节,人们会选择到湖边进行泛舟活动。
湖南有着许多天然湖泊,清明节这一天,湖边总是人山人海,人们会坐在小船上划船游玩,享受着湖光水色的美丽。
2. 玩青蛙在江西地区的清明节,人们会捕捉一些青蛙,然后在水面上放飞,以表达对青蛙的怀念之情。
这种追逐青蛙的活动,充满了儿时的乐趣和童真。
3. 赛龙舟在广东地区的清明节,人们会在水面上进行龙舟比赛。
龙舟比赛是中国的传统民俗活动,尤其是在南方地区,清明节这一天,龙舟比赛格外热闹。
人们会聚集到河边观赛,为自己支持的队伍加油助威。
三、西南地区1. 点龙明在四川地区的清明节,传统习俗是点龙明。
人们会点起许多篝火,然后将龙明灯顶在竹竿上,让龙明灯舞动起来,照耀苍穹。
这种活动有着浓郁的民俗特色,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2. 拍花在云南地区的清明节,人们会选取一种叫做“清明花”的植物,然后用手拍打在山间的花朵上,以此来驱散恶气,祈求平安健康。
3. 吃清明菜在西南地区,特别是贵州、湖南等地,人们有吃清明菜的习俗。
清明菜是一种用酸菜和猪肉制成的特色菜肴,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人们会在清明节这一天家庭团聚,一起品尝美味的清明菜,以此来祈求家庭幸福平安。
四、东北地区1. 点鬼火在东北地区的清明节,人们会在户外点起篝火,这种用于祭祀的篝火叫做“鬼火”,用来照明、驱邪、祭祀祖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节习俗2005年4月6日13:51页面功能【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中小】【打印】【关闭】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又叫春游。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
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传统社会的清明节习俗我来说两句有奖评新闻自唐宋以来,清明节是整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一个大节日,其习俗活动之丰富在中国传统节日中足以和春节一比高下。
这里我们把其传统习俗分为三大部分:祭祀、春游、饮食。
(一)、清明节的祭祀活动清明节是中国三大鬼节之一(另外两个鬼节是七月十五、十月一)。
“鬼节”即是悼念亡人之节,是和祭祀天神、地神的节日相对而言的。
清明祭祀的参与者是全体国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
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扫墓。
据宋《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
”参加扫墓者也不限男女和人数,往往倾家出动。
这样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常成为社会全体亲身参与的事,数日内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规模极盛。
祭祀的对象。
作为鬼节,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和去世的亲人,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死者的思念之情。
清明节属于鬼节而通常不被冠以鬼节之名,就在于它所祭祀的主要是善鬼、家鬼,或亲近者的亡魂,重在表达孝思亲情。
另外两个鬼节则连恶鬼、野鬼也一并祭祀,重在安抚鬼魂,不让它们作祟。
但也不能一概而论。
有些地方也有清明节祭祀其他鬼神的做法。
上海旧俗就有在清明节举行的专祭厉鬼的祭台会仪式,祭祀那些饿鬼、幽鬼孤魂,防止它们成为恶鬼作乱。
这种祭台叫祭厉台。
旧上海还有清明节的前一天迎请城隍神的做法。
在清明节这天,城隍神要坐大轿出巡祭厉台,以赈济安抚孤魂野鬼,其场面十分盛大热闹。
祭祀的时间。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
旧时,北京人祭扫坟墓不在清明当天,而在临近清明的“单日”进行。
只有僧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坟墓。
浙江丽水一带则在清明节的前三天和后四天的范围内扫墓,称为“前三后四”。
在山东,旧时,多数地区在清明当天扫墓,少数地区如诸城,在寒食这天扫墓,有些地方在清明前四天内扫墓;现在,一般都在清明这天去扫墓。
晋南人则将扫墓的时间分为两次。
一次在清明前几天,是各家分头去扫墓。
第二次是在清明当天,一个村里同姓的各家派出代表,同去墓地祭祀共同的祖先。
上海人扫墓时间,新坟旧坟有别。
凡是新近过世的,过了七七四十九天而没做过超度法事的,要在清明节这天请僧道诵经做法事或道场。
如果是老坟并已做过法事或道场,扫墓不一定在清明当天,可以前后放宽些,但不能超出前七天后八天的范围,俗谓:“前七后八,阴司放假。
”意思是过早或过迟都会失灵。
祭祀的场所。
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
以墓祭最为普遍。
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
在墓地祭祀,祭祀者离祭祀对象最近,容易引起亲近的感觉,使生者对死者的孝思亲情得到更好的表达和寄托。
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
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
还有一种情况是家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能赶回家乡扫墓,就在山上或高处面对家乡的方向遥祭。
祭祀的方式或项目。
清明祭祀的方式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做法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
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
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
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亡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
《清通礼》把修整坟墓解释为“扫墓”名称的来由:“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过去由于寒食禁火的影响,纸钱不焚烧,而是挂在墓地的小树上、竹竿上,或用石块、坷垃压在坟墓边。
宋庄季裕《鸡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
纸钱挂于茔树。
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
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
”这样,凡是祭扫过的坟墓就有纸幡飘飘,构成清明前后的特有景观。
没有纸钱者,一般就是缺少后嗣的孤坟了。
后来,一般不再讲究禁火,就把纸钱烧掉。
旧时北京清明祭祖的主要形式是“烧包袱”。
所谓“包袱”,被祭祀者当作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
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的“包袱皮”,即用白纸糊的一个大口袋。
这口袋有两种样式:一种是有图案的,用木刻版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莲座牌位,写上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
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张蓝签,写上亡人名讳。
包袱里装有各种冥钱。
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种各地不同,都是当地人认为的并且按祭祀者的经济能力能拿得出来的美味佳肴,或合于时令的特色食品。
(二)、清明节的春游活动在春光明媚的清明前后,尽情地亲近自然、到郊外踏青游玩,是清明节俗的另一项重要活动。
旧时,清明时节的郊野之中,众人春游的场景是非常盛大热闹的。
当时游乐活动在清明节俗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差不多与祭祀平分秋色。
至少不像今人这样一提到清明节,就把主要注意力都放在清明扫墓上。
有学者认为清明节主要是一个快乐的节日,此话不无道理。
有人会说,清明祭祀是肃穆或悲伤的,与轻松快活的春游岂不矛盾?其实这种想法是出于简单教条地看问题,也是不了解民众的精神与生活的表现。
初唐统治者就曾基于类似看法,下令禁止寒食的扫墓共郊游,但是后来不得不解除这种禁令。
清明时节祭祀能与游乐并行不悖,我认为有这样几条原因:第一,中华民族有很强的天人合一观念,在自然界生机萌动、气候宜人的清明前后投入自然的怀抱,是出于人的本能的冲动,是合于人的本性的,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体现。
这一时光,人的这种冲动或要求是难以抑制的。
第二,民间自古以来就有在庄重的仪式之后纵情欢乐的节日文化传统,而清明节的源头之一上巳节正是一个这样的节日,何况魏晋之后上巳节就已演变为一个纯粹郊游宴饮的的节日。
上巳节在郊野纵情游乐的传统必然在清明节俗中得到体现。
第三,清明节的节期前后有十来天,祭祀可在一天内完成,其他时间可以纯做春游。
第四,民间对生死向来有一种流传广泛的旷达观念,认为人出自黄土又归于黄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只要是尽寿而终,不是早夭,就不是很令人悲伤的事情,甚至老人的高寿而亡是一件喜事,所谓“红白喜事”。
这样,祭奠正常寿终的亲人和祖先,就不是一件真正悲伤的事情,只是表达孝敬和思念之情,在完成一个郑重的仪式。
一些女性的哭坟也是按礼法所为的仪式的一部分,或者是发泄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
仪式完成之后的游春就是自然的事情。
所以,人们能普遍地将扫墓与春游结合起来。
明代的《帝京景物略》记载了这种扫墓与郊游并行不悖的情形: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
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
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下面列举几项传统的春游活动。
踏青。
又叫探春、寻春、郊游。
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
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
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
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
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
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习俗有关。
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
放风筝。
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
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
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
”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
《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
”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
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荡秋千。
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
《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
”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
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
拔河。
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
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
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
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除以上活动外,清明节的传统游戏还有踢球、斗鸡等。
(三)清明节的节令食品在清明节的饮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节令食品。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