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呼啸山庄中的暴力现象
《呼啸山庄》:自然界与人性的交融与冲突
呼啸山庄:自然界与人性的交融与冲突简介《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于1847年出版的一部小说。
它以英国北约克郡一座荒芜而寂静的山庄为背景,通过讲述两个家族之间复杂的恩怨情仇以及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互动关系,探讨了自然界与人性之间的交融与冲突。
自然界的表现在《呼啸山庄》中,自然界被描绘为一个强大、无情且难以驾驭的力量。
通过生动形象地描绘荒野、风暴和峭壁等自然景观,勃朗特表达出大自然对人类行为和命运产生巨大影响的主题。
这种无法掌控的力量在故事中成为推动剧情发展和角色塑造的重要因素。
人性与野蛮《呼啸山庄》还深入探讨了人性中野蛮和破坏性行为的存在。
故事中,许多角色都展现出残酷、冷酷和报复的一面,这归因于他们生活在傲慢、严苛、吝啬以及荒诞可笑的社会环境中。
通过这些角色,小说探索了人性的黑暗面,以及其与自然界交互所造成的冲突。
自然界与人性的交融尽管自然界和人性似乎是敌对的力量,但《呼啸山庄》也展示了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依赖和交融。
例如,在主角希斯克利夫身上,勃朗特刻画了一个被自然界塑造成野蛮而复仇心理极强的人物。
他内心深处保留着对自己家族地位和财产失去的愤怒,并将其释放到他爱恨交织、又深爱却又残忍对待她们的家族成员身上。
个人观点我认为,《呼啸山庄》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探索人性中野蛮与破坏力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相互作用来推动剧情发展,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界和人性主题深刻理解。
小说通过复杂的角色关系和精彩的叙事,引发了读者对生命意义、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等哲学问题的思考。
总而言之,《呼啸山庄》以其严肃而深刻的主题和形象描绘,展示了自然界与人性之间的交融与冲突。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经典,也是对人性和自然界关系深入探索的成功作品。
《呼啸山庄》中的人性光辉与黑暗
呼啸山庄中的人性光辉与黑暗引言《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深受读者喜爱。
该小说以复杂的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揭示了人性中光明与黑暗相互交织的复杂现实。
本文将探讨《呼啸山庄》中不同角色的人性光辉与黑暗,并分析作者对于人性主题的思考。
Heathcliff:黑暗之灵在小说中,Heathcliff是一个令人眼生敬畏、心生恐惧的角色。
他出身贫寒,被迫经历了命运的反复折磨,导致其内心扭曲且带有强烈报复心。
Heathcliff 展现出残酷、冷酷、自私和无情等负面特征,他对待别人时常常带有恶意,并通过施加暴力来激发自己内心深处那股黑暗力量。
他追求着对Catherine无尽的爱,却因为爱得太过激烈和执着,最终毁灭了自己和周围所有人的幸福。
Catherine:光辉与黑暗的交织Catherine是Heathcliff的青梅竹马,两人深情厚谊。
她具有独立坚强、聪明且追求自由的个性,这些特质使得她时常散发出光辉。
然而,在面对爱情和家庭责任时,Catherine也展现出其内心深处的黑暗面。
她选择了嫁给Edgar而不是Heathcliff,这决定让她内心充满了遗憾和痛苦。
她往往不受控制地表达差异和斥责力量,并经常失去对自己与他人之间道义感的约束。
Edgar Linton:光明显现作为一个温文尔雅、善良正直的绅士,Edgar Linton展现出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他尽力去造福于别人,对待他人宽容且富有同情心。
Edgar对Catherine 怀有深深的爱意,并且在她生前一直默默支持和关怀着她。
他的存在弥补了小说中其他角色黑暗属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通过他的善良行为展现出人性中的光辉。
Hareton Earnshaw:转变与救赎Hareton Earnshaw在小说开始时是粗鲁而无礼的,但随着故事的发展,他经历了从黑暗到光明的转变。
被Heathcliff虐待和侮辱,使得Hareton内心受到创伤。
《呼啸山庄》:解读爱恨情仇与复仇
呼啸山庄:解读爱恨情仇与复仇介绍《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创作的经典小说,首次出版于1847年。
这部小说以风景壮丽的英格兰乡村为背景,讲述了富有破碎爱情、复仇和痛苦的故事。
通过对主要人物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描写,该小说深入探讨了人性、社会阶级和道义观念等主题。
爱恨情仇在《呼啸山庄》中,爱恨情仇是一个核心主题。
从初读到最后一章,我们看到了多个角色之间激烈而矛盾的感情交流。
1.海瑟克利夫与凯瑟琳:他们之间满是暗恋、嫉妒和渴望统治对方的情感。
他们经历了彼此分离,并付出了巨大代价才能最终在死亡时团聚。
2.凯瑟琳与埃德加:她们结婚只是为了金钱地位而不是真正的爱情。
凯瑟琳虽然爱上了海瑟克利夫却最终为社会地位和安全感选择了埃德加。
3.海瑟克利夫与伊莎贝拉:他们之间的婚姻是为了报复凯瑟琳而成立的,但伊莎贝拉却深深陷入了对海瑟克利夫的爱恋中。
4.埃德格与伊莎贝拉:在明白丈夫对她并不真心后,伊莎贝拉逐渐理解到她真正想要的是安定、温暖和相互尊重的爱情。
这些愛恨情仇交缠、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小說更富有戏剧性,并引发对于个人欲望和社会价值观念之间冲突的反思。
复仇复仇也是《呼啸山庄》中一个重要主题。
无辜受害者通过复仇来寻求公正或满足内心需求:1.海瑟克利夫回归呼啸山庄并开始对所有居民进行报复。
他以非人类般的暴力行动让所有参与他被迫离开的人感到恐惧和痛苦。
2.凯瑟琳的儿子拉科什奈尔从小就为海瑟克利夫的行为感到愤怒,并发誓要为自己的家族寻求复仇。
长大后,他继续寻找机会对付海瑟克利夫。
3.凯瑟琳在她生命的最后几天里,设法尽快修补了她与海瑟克利夫之间出现的裂隙,并努力消除了复仇心理。
她试图确保未来代际之间不再有复仇的伤害。
通过对这些角色以及他们的复仇行为进行深入分析,《呼啸山庄》将我们引向更大规模的思考,探讨了个人与社会如何应对受到伤害时情绪和行动产生变化。
结论《呼啸山庄》是一部具有深度而丰富意义的文学作品,它以其描绘爱恨情仇和复仇主题而闻名于世。
呼啸山庄的复仇情节解析
呼啸山庄的复仇情节解析《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以其强烈的情感、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惊心动魄的复仇情节而闻名于世。
其中,复仇情节贯穿始终,成为了推动故事发展的核心动力。
故事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是一个被剥夺了尊严和爱的弃儿。
他在呼啸山庄受尽了屈辱和折磨,主人恩肖先生的去世后,他的生活更是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辛德雷的残暴和凯瑟琳的背叛,使他的心灵被仇恨所吞噬,最终走上了复仇的道路。
希斯克利夫的复仇手段极其残忍和冷酷。
他首先通过赌博的方式夺取了辛德雷的呼啸山庄,将其变成了一个破败的地方,让辛德雷陷入了绝望和堕落。
对于曾经深爱的凯瑟琳,尽管他的内心深处依然有着深沉的爱,但她的背叛成为了他心中永远的痛。
凯瑟琳的早逝让他的仇恨进一步加剧,他将复仇的矛头指向了凯瑟琳的丈夫埃德加以及他们的后代。
希斯克利夫对埃德加·林顿采取了间接的报复手段。
他利用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对自己的迷恋,将她诱骗到手,然后对她进行了无情的折磨。
这不仅伤害了伊莎贝拉的身心,也给埃德加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同时,他还试图夺取埃德加的画眉田庄,破坏他的家庭和生活。
对于凯瑟琳和埃德加的女儿小凯瑟琳,希斯克利夫同样没有放过。
他强迫小凯瑟琳与自己病弱的儿子小林顿结婚,从而控制了画眉田庄的继承权。
小林顿死后,小凯瑟琳陷入了困境,希斯克利夫几乎将她逼至绝境。
然而,复仇并没有给希斯克利夫带来真正的满足和快乐。
在他的复仇过程中,他自己也逐渐被仇恨所扭曲,失去了人性中的善良和温暖。
他变得孤独、冷漠,内心充满了痛苦和矛盾。
从希斯克利夫的复仇动机来看,除了个人所遭受的不公和痛苦,社会阶层的差异和偏见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他作为一个出身贫寒的孤儿,在等级森严的社会中无法获得应有的尊重和机会。
这种社会的不公使得他的复仇具有了一定的反抗意味,但他所选择的方式却是极端和错误的。
希斯克利夫的复仇情节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
仇恨可以让人变得疯狂和失去理智,但在仇恨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深深的痛苦和无奈。
《呼啸山庄》--压迫反抗下的爱恨情仇
《呼啸山庄》——压迫反抗下的爱恨情仇该书由英国作家,人称“三姐妹星座的”之一的艾米丽·勃朗特的作品。
本书一改当时社会传统小说的写实手法,采用纯诗化的方法与结构给我们呈现除了在一个黑暗受压环境下,弃儿西斯克里夫经历一生的爱恨情仇的故事。
这本书以西斯克里夫的爱恨情仇经历为主线,其中穿插了第二代人的爱与恨。
所谓的爱,是西斯克里夫与养父母的女儿凯瑟琳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然而最终阴差阳错,凯瑟琳与西斯克里夫的仇人林顿结婚,西斯克里夫最终为恨与林顿妹妹结婚。
所谓的恨,由于童少年时期遭遇养父母亲生儿子恩肖和林顿的嘲笑与迫害,从年少开始便于两人解下了深仇大恨,这也为后来西斯克里夫报复寻仇做了铺垫。
所谓的情,是西斯克里夫与凯瑟琳两人虽然最后没能结为夫妻,但两人之间那种远远超出常人的感情,最终因爱因情而疯狂。
虽因情所困,因情而疯,但两者的灵魂却如愿以偿的在一起了。
所谓的仇,即成年后的西斯克里夫为报年少时所受的迫害与耻辱像恩肖、林顿两家进行报复的经过,最终西斯克里夫报了内心所谓的仇恨,得到了两家最终的财产,然而内心并未因此而充实,反而越发的空虚与茫然。
因仇恨而引发的性格与内心的扭曲,最终人格脱离了现实。
故事的最后,西斯克里夫虽然变疯,却因此在这种超脱常人的世界里找到了自我,找到了曾经年少时与凯瑟琳在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也因此找到了内心。
在那个超脱的世界里,西斯克里夫开始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最终隐藏在心底的阳光再次发出光芒,他也因此找到了人性的光辉。
本书最后西斯克里夫最后逝世,但他与凯瑟琳的灵魂最终游荡山间,活着虽不能在一起,死后却能够永远的相拥相爱。
而第二代人也能够彼此找到真爱,最终幸福的在一起,呼啸山庄也恢复了以往的平静。
现在我们用新一代的视角去看待这本书,更加无法还原她著作这本书的时代。
如今,她的时代,与我们早已相去遥远,她的毕生因年轻而血气方刚,她的作品因诗化而夸张极端,这些因素不得不让如今步入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感到惶恐犹豫与茫然。
《理性与感性:《呼啸山庄》的心灵破碎》
理性与感性:《呼啸山庄》的心灵破碎引言《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创作的经典小说,以其深刻的情感描写和复杂的人物关系而闻名。
本文将探讨小说中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冲突,并分析这种冲突如何导致主要角色心灵的破碎。
理性与感性对比在《呼啸山庄》中,作者通过不同角色展示了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对立。
男主角希斯克利夫代表着冷酷无情和理智,而女主角凯瑟琳则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和情绪化。
他们之间的激烈争斗体现了两个极端之间的对立。
希斯克利夫:理智与报复希斯克利夫从小就受到了欺负和歧视,在遭受屈辱后,他选择用理智和报复来回击。
他坚信不相信爱情,只看重权力和报仇雪恨。
他拒绝接纳凯瑟琳深沉的情感,拒绝表达自己内心的脆弱。
凯瑟琳:情感与自我毁灭凯瑟琳是一个富有想象力和激情的女孩。
她对希斯克利夫产生了深深的爱恋,但因为社会地位和家庭压力等原因而无法追求这份爱。
她不断折磨自己,最终导致她的心灵逐渐崩溃。
理性与感性的冲突在小说中,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冲突主要体现在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以及他们周围人物之间的关系上。
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有着复杂而纠缠不清的关系。
希斯克利夫拒绝接受凯瑟琳对他的爱意,并将自己完全封闭起来,沉浸在仇恨和报复中。
而凯瑟琳则放弃自我,企图迎合社会和家庭期望。
他们之间迥然不同的态度产生了激烈的冲突,最终导致了凯瑟琳内心的崩溃和希斯克利夫的孤独。
周围人物的受影响除了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的冲突,小说中的其他角色也受到了这种理性与感性冲突的影响。
例如,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所生下来的孩子哈顿,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家庭暴力和情感创伤。
他继承了父母之间复杂的关系,并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结果与教训小说最终以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都死去而告终。
他们对于理性与感性抱持不同观点导致了无法调和和沉重的心理负担,最终将其推向了悲剧结局。
这告诉读者,只有在理智与情感之间找到平衡,才能避免内心的破碎。
结论《呼啸山庄》通过对理性与感性冲突的描写,展示出忠诚、爱情和社会压力等主题。
对《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复仇的分析
对《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复仇的分析【摘要】《呼啸山庄》主要讲述的是希斯克厉夫和凯瑟琳的爱情故事。
这篇论文通过对小说主人公的遭遇的分析,读者可以发现希斯克厉夫的经历所展现出的生命力对于我们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中生存是弥足珍贵的。
【关键词】爱;恨;报复【Abstract】Wuthering Heights mainly focuses on the love story between Heathcliff and Catherine.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uffering of the hero,readers can see the vitality showed in Heathcliff’s experiences is precious for our surviving in this the-jungle-law-oriented world.【Key words】Love;Hatred;Revenge0.导论《呼啸山庄》是艾米丽·勃朗特于1847发表的唯一一部小说,在它刚出现以及之后的一些年,由于它的“粗犷”而被H.F.乔立贬为“一个令人不悦的故事” 并且受到了激烈的批评,但是在19世纪末期它开始受到重视,现代评论家将其置于维多利亚时期最伟大的小说之中。
[1]它主要讲述的是一个不知道其父母的吉普赛流浪儿希斯克利夫的故事。
“小说中希斯克利夫起初是一个被压迫者,之后他决定报复,于是他自己成为了一个压迫者,但是在书的结尾这位由被压迫者转变来的压迫者衰弱以至于垮掉了。
”[2] 本文将主要对希斯克利夫的报复做出分析,尽管他的报复显示了他强大的生命力,但也毁掉了他本人以及他人的生活。
1.希斯克利夫报复的起因亨德雷对希斯克利夫的残暴是希斯克利夫报复的一个重要原因。
欧肖先生将希斯克利夫带回家的当晚,没带回孩子们所期盼的礼物,他们便开始嫉妒这个孤儿。
《呼啸山庄》:对爱与报复的追求
呼啸山庄:对爱与报复的追求引言《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于1847年发表的小说,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小说以激烈的情感冲突、复杂的人性描写和压抑的社会背景而闻名。
本文将深入探讨小说中对爱与报复的追求。
爱与欲望在《呼啸山庄》中,爱与欲望是主题之一。
故事围绕着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展开,他们之间既有深厚的爱情,又有强烈的欲望。
凯瑟琳对希斯克利夫虽然有着纯真无暇的爱意,但她却被迫嫁给了富家子弟埃德加,并在婚后继续追求与希斯克利夫之间禁忌的爱。
希斯克利夫则在遭到凯瑟琳婚姻背叛后心生报复之念,并在整个故事中试图通过报复来实现自己对爱的追求。
报复的心理希斯克利夫是一个被社会排斥、憎恶和虐待的角色。
他一直妄图通过报复来平息内心的愤怒和伤痛。
他选择了以同样的残忍手段对待他所恨之人,并将这种报复意志延续到下一代,不断传递着仇恨与暴力的循环。
然而,在报复过程中,他却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与孤独之中。
社会对爱与报复现象的审视《呼啸山庄》通过描绘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及其身边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呈现出在当时社会里普遍存在着对于禁忌爱情和报复行为的厌恶和谴责。
小说深刻地揭示了社会舆论对个体情感权益限制以及道德标准束缚的问题。
爱与宿命小说中塑造了一个具有浓郁宿命色彩的世界观,人物们似乎注定要受到特定事件或关系的困扰,并无法自拔。
凯瑟琳的婚姻选择、希斯克利夫的仇恨和报复都受到了各种宿命之力的操控,人物们似乎无法摆脱它们。
结论《呼啸山庄》通过对爱与报复的追求,“封印”了人物们心中真挚的情感,揭示了社会对个体欲望和情感自由的禁锢。
这部小说引发了读者对社会制度及其与个人情感权益之间关系的思考,并提出了对于道德观念、社会秩序以及爱情追求等问题的疑问。
作为一部经典文学作品,《呼啸山庄》深刻地揭示了human nature(人性)中深深存在着愤怒和欲望这样强大而却又矛盾的力量。
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请根据需要进行修改和补充。
《呼啸山庄》的暴力与激情
呼啸山庄的暴力与激情《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以其扣人心弦的故事、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引人入胜的情节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小说中所展现的暴力与激情元素,并揭示其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塑造的重要性。
暴力元素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小说中展现了多种形式的暴力,并深刻地影响了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家庭暴力尽管小说中没有直接描写家庭暴力,但可以通过希斯克利夫(Heathcliff)这一角色来观察到家庭暴力的影子。
他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虐待、孤立和不公平对待,造就了一个充满仇恨和愤怒的个体。
这种家庭暴力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他成为了一个具有破坏性行为倾向的人物。
爱情与暴力小说中两位主要女性角色---凯瑟琳(Catherine)和伊莎贝拉(Isabella),都陷入了对希斯克利夫的病态爱情之中。
这种爱情关系中暴力往往是与激情紧密相连的。
希斯克利夫对凯瑟琳表达了强烈的爱意,但同时也展现了攻击性和控制欲望。
这种爱情关系的复杂性使得暴力成为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会暴力小说背景设定在19世纪英格兰乡村社会,阶级差距和社会压迫环境对人物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希斯克利夫作为一个穷山娃成长于“呼啸山庄”这个名副其实的荒芜庄园,他与富有、显赫出身的卡思琳(Catherine)之间由此产生了鲜明而复杂的冲突。
社会暴力渗透到个人生活中,进一步剧化了故事发展。
激情元素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除了暴力元素外,《呼啸山庄》也描绘了复杂而强烈的激情。
爱与渴望小说中几乎每个角色都经历过爱和渴望,这种强烈的情感带动了故事的发展。
例如,在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之间存在着一种病态的、不可分割的连接,他们对彼此的爱和对失去对方的恐惧均表现出深深的激情。
羡慕与嫉妒在小说中,人们常常因为财富、地位或个人魅力而互相羡慕和嫉妒。
凯瑟琳为了追求社会地位而违背自己真实的感情;伊莎贝拉则因对希斯克利夫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欲望而陷入困境。
阅读经典:《呼啸山庄》与恶与善的斗争
阅读经典:《呼啸山庄》与恶与善的斗争1. 引言《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于1847年出版的一部小说,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该小说以其深刻描绘了人性中善与恶的斗争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小说中展现出来的恶与善的对抗,并带领读者进入这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文学世界。
2. 恶:封闭、复仇和破坏在《呼啸山庄》里,作者通过塑造一系列角色和情节来展现恶的力量。
首先是主要反派希斯克利夫,他因被社会排斥而心灵受到伤害,并以报复为动力。
他展示了封闭、复仇和破坏的恶性循环,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暴力和悲剧。
另一个体现恶的角色是凯瑟琳,她虚荣自私、傲慢而毒辣。
她经常用欺骗和恐吓来控制他人,展示了人性中那种不择手段的黑暗面。
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形成了一对毒害彼此的关系,两者共同助长了故事中恶势力的蔓延。
3. 善:勇气、爱和复苏尽管《呼啸山庄》充满了黑暗、痛苦和邪恶,但小说中仍存在着善的力量。
主要角色卡瑟琳·尔肯肖及其后代,如赫顿和凯瑟琳二世等人,在面对困境时展现出勇气、爱与思想进步。
这些角色通过对待他人的友善、真诚和慈爱,以及崇高的品德和道德选择,为故事注入了一丝希望。
他们试图打破家族之间秘密、倾听良知,尝试修复被希斯克利夫造成的伤害,并试图寻找内心的复苏与和解。
4. 恶与善的斗争在《呼啸山庄》中,恶与善之间进行着激烈的斗争。
恶心态和行为的传承,例如希斯克利夫儿子拉尔福的邪恶行径以及他与赫顿的冲突,体现了恶势力在家族中的持续影响。
然而,善良之火仍然在小说中燃烧。
卡瑟琳·尔肯肖及其后代的善意和努力成就了一些积极的变化,试图突破恶性循环,为故事带来复苏和和解。
5. 结论《呼啸山庄》通过展示恶与善之间斗争的复杂性和深刻性,使读者思考人性中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但又不可分割的力量。
作为读者,我们得到了借鉴:只有通过勇气、爱、复苏和宽容等善的力量,我们才能真正改变自己、改变周围的世界,并战胜那些黑暗与恶劣。
解读《呼啸山庄》中的爱恨情仇与复仇心理
解读《呼啸山庄》中的爱恨情仇与复仇心理引言《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创作的一部著名小说,在19世纪出版后广受欢迎。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描绘人性和强烈的情感冲突而闻名于世。
其中,爱恨情仇和复仇心理是两个重要的主题。
正文爱恨情仇在《呼啸山庄》中,人物之间产生了复杂而深沉的爱恨情感。
首先是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的爱恋关系,他们由于阶级差异和身份问题而面临挑战。
尽管他们深爱对方,却因为各自所处的环境和价值观之间发生了摩擦。
同时,在小说中还展示了哈顿家族与拉金家族之间长期积累的敌意。
两个家族之间的纷争、互相伤害以及不断传递下去的怨念都给整个故事增添了悲剧色彩。
复仇心理复仇心理是《呼啸山庄》中另一个重要的主题。
希斯克利夫在遭受凯瑟琳拒绝并离开他后,深陷了对凯瑟琳和哈顿家族的复仇欲望中。
他通过报复来表达自己被伤害的愤怒和痛苦。
这种复仇心理导致了一系列暴力行为、背叛和破坏。
此外,其他人物如拉金也被复仇心理所驱使。
拉金因曾经被哈顿家族耻笑而怀有强烈的恶意,他企图通过对哈顿家族成员的伤害来实现自己的复仇心愿。
情感交织与反思爱恨情仇与复仇心理在《呼啸山庄》中交织在一起,体现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
小说中各个角色都受到情感困扰,并试图找到处理这些困扰的方式。
有些人选择了宽容和原谅,重新找回内心平静;而另一些人却沉溺于憎恨和报复之中,最终导致灾难性的结果。
通过解读《呼啸山庄》,我们可以反思人类情感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爱与恨、欲望与憎恶,都是人性固有的一部分,而《呼啸山庄》则以其生动鲜活的描写展示了这些情感的力量和影响。
结论《呼啸山庄》中爱恨情仇与复仇心理是该小说的重要主题。
故事中充满了激烈、复杂和危险的情感交织,使读者深入探索人性中最深沉和阴暗的面向。
通过解读这些主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情感及其对行为和命运产生的影响。
*注意:以上内容为根据提供的主题进行编写,在遵循不抄袭原则下,用自己的话表达观点,并尽量详细且符合要求字数。
呼啸山庄爱与仇恨的狂风暴雨
呼啸山庄爱与仇恨的狂风暴雨呼啸山庄:爱与仇恨的狂风暴雨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以其复杂而扣人心弦的情节和充满激情的人物形象而广受赞誉。
该小说通过展现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爱恨纠葛的故事,揭示了爱与仇恨的强大威力。
本文将探讨呼啸山庄中爱与仇恨的表达方式以及它们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带领读者深入了解这股狂风暴雨般的情感。
第一部分:爱的狂风暴雨爱是呼啸山庄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情感,它被描绘得充满暧昧、激情和复杂性。
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爱情故事充满了纠葛和冲突,令人难以忘怀。
在小说中,希斯克利夫深爱着凯瑟琳,他的爱如同一股狂风般燃烧着。
然而,由于社会地位和阶级的差异,他们的爱被束缚和压抑。
正是因为这种无法实现的爱情,希斯克利夫又愤怒又折磨,他对整个世界怀有痛苦的仇恨。
凯瑟琳的爱情观受到了社会地位和财富的影响。
她爱着希斯克利夫,却最终选择了嫁给富有的埃德加。
然而,她内心深处对希斯克利夫的爱从未减退,这导致了她情感的困惑和痛苦。
她的内心如同暴风雨袭击的山庄,不断被爱情的狂风吹荡。
第二部分:仇恨的狂风暴雨呼啸山庄中的仇恨也是故事的重要元素,它如同暴风雨一般狂暴而难以遏制。
希斯克利夫的仇恨成为了他心灵中的狂风,影响了他和周围人的命运。
希斯克利夫对凯瑟琳的背叛心怀愤恨,他以仇恨作为动力,决定报复那些伤害过他的人。
他回到山庄后,用冷酷和残酷对待家族成员,尤其是凯瑟琳和她的家人。
这种仇恨逐渐吞噬了希斯克利夫的内心,将他推向了无尽的黑暗。
凯瑟琳的选择和欺骗也引发了其他人的仇恨。
她被看作贪婪和背叛的象征,引起了希斯克利夫以及其他人的憎恨。
这种仇恨不断蔓延,席卷了整个山庄,将每个人都卷入其中,无法自拔。
第三部分:命运的狂风暴雨在呼啸山庄中,爱与仇恨的狂风暴雨最终决定了每个人的命运,它们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希斯克利夫深爱着凯瑟琳,但他的仇恨使他变得残酷而无情。
他对自己和他人的仇恨导致了他的孤独和痛苦。
浅析《呼啸山庄》中的风暴与宁静
浅析《呼啸山庄》中的风暴与宁静众所周知,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被外界荣称为是一部最奇特的小说,并且在1948年的时候被毛姆称为是世界上十大小说之一。
但是《呼啸山庄》也被当时社会上的一些人诟病为一本没有积极价值的小说,文中传递的信息过于消极以及不阳光。
不过随着社会市场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时代的更替,目前大家对于《呼啸山庄》更多的是一种探究性欣赏。
今天,本文就主要来分析一下《呼啸山庄》的风暴与宁静这一对立面,文中的风暴与宁静其实是通过呼啸山庄以及画眉山庄来表现出来的,并且艾米莉想告诉我们风暴与宁静这个对立面最终会随着时代的更替而逐渐统一。
标签:浅析;呼啸山庄;风暴;宁静一、引言《呼啸山庄》这部小说是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唯一一部小说,在最初出现在大众视线中的时候,这部小说被当时的社会与人所排斥诟病,人们认为这部小说表达的主题以及情绪都不积极上进,也不符合当时人们的文学欣赏范围。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市场主义经济的发展,《呼啸山庄》的文学价值以及其中的反对压迫、争取幸福的斗争精神被大家接受和追捧。
今天,本文就首先来对《呼啸山庄》做一个简单的介绍,然后带领大家走进呼啸山庄,体会领略其中的风暴与宁静,最后再穿梭在艾米莉笔下的梦与现实。
二、《呼啸山庄》的简介《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在十九世纪的时候发布的一本小说,《呼啸山庄》发布的同时,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姐姐夏洛地勃.朗特的《简.爱》也发布了。
姐妹两人的作品一经发布,受到的待遇可谓是天壤之别,姐姐夏洛地勃.朗特的《简.爱》受到了当时社会的热情追捧,妹妹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则是被当时的社会质疑。
经过了时间的洗礼,《呼啸山庄》仍然带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受到广大学者的不断挖掘,每一次挖掘仿佛都能得到不同的艺术价值[1]。
《呼啸山庄》讲述的是在英国的某一个地方存在一座不为人知的呼啸山庄,山庄的主人恩肖收养了一个孩子取名为希斯克利夫,希斯克利夫与山庄主人恩肖的女儿凯瑟琳从小青梅竹马,萌生了感情。
《呼啸山庄》读后感
《呼啸山庄》读后感
《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所著的一部小说,也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以 19 世纪英国社会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复仇和人性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希斯克利夫,他是一个被收养的孤儿,在呼啸山庄长大。
他与庄主的女儿凯瑟琳相爱,但由于身份和地位的差距,他们的爱情受到了阻碍。
最终,凯瑟琳嫁给了别人,希斯克利夫因此离开了呼啸山庄,并开始了他的复仇之路。
希斯克利夫的复仇之路充满了血腥和暴力,他不仅报复了曾经伤害过他的人,还利用了自己的财富和地位来控制和压迫周围的人。
然而,在他的复仇过程中,他也逐渐失去了自己的人性和灵魂。
这部小说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探讨,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黑暗面。
希斯克利夫的复仇之路不仅是对他自己的伤害,也是对周围人的伤害。
而凯瑟琳的爱情和她的死亡,则体现了人性的脆弱和无奈。
阅读《呼啸山庄》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深刻。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命运和情感让人感同身受。
同时,小说也让我思考了人性的黑暗面和复仇的危害性。
我们
应该学会宽容和理解,避免因为复仇而陷入更深的痛苦和罪恶之中。
总的来说,《呼啸山庄》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让我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能表达激情的形式——恶——试析小说《呼啸山庄》
[基金项目]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cxjjs12012)的成果。
[作者简介]张静瑞,女,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
最能表达激情的形式———恶 ———试析小说《呼啸山庄》○张静瑞(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摘 要] 小说《呼啸山庄》是勃朗特三姐妹中艾米利·勃朗特的代表作品。
这部小说具有一股令人粉身碎骨的激情,而最能表带这种激情的形式就是:恶。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略述了恶在小说中的表现。
第一,恶最有意义的形式———不道德的行为和最纯洁的爱情:这二者在主人公希剌克利夫身上集中体现出来,恶成为其表达爱情,释放激情的最有效的形式;第二,恶对道德的反叛:真正的恶不仅是坏人的梦想,从另一个角度看,恶也是善的梦想。
死只是对这种荒诞梦想的惩罚,梦想则寻求和接受这种惩罚。
但是,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止这种梦想。
凯瑟琳·恩肖便是最好的体现;第三,从永恒正义中汲取能量:艾米利笔下的恶与现代主义的恶最大的不同便是,艾米利的“恶”可以被救赎,即从理性主义的绝对真理和世界的本质中寻求永恒的正义———爱。
[关键词] 呼啸山庄; 恶; 道德; 理性主义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3)06-0063-02 勃朗特三姐妹在英国文学史上几乎是一个不可复制的奇迹,夏洛蒂·勃朗特写出了让多少女孩为之抹泪的《简·爱》。
中文系的女生们最初练笔的时候,最容易选《简·爱》作为范本,它的结构简单,基本沿着时间叙事,它认真地讲了一个女人的恋爱史,对社会的阴暗面作了适当的批判,但是,它的一切都是那么适度。
而我个人则更倾向于浸染着浓烈的爱与恨的《呼啸山庄》,《呼啸山庄》这部小说中透露着一股令人粉身碎骨的激情,但凡对日常生活有点留恋的人,在这部小说前就敬请留步,它是给有宗教狂热的家伙预备的祭坛,它是农民的地狱,流浪者的天堂,它无情地击碎关于文明和家园的梦幻,它教唆人们把自己献给未知和黑暗。
论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中的报复行为
论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中的报复行为叶斯佳【摘要】在小说《呼啸山庄》中,艾米莉·勃朗特塑造的希斯克利夫有着强烈的反压迫的斗争精神。
同时,艾米莉又刻画了希斯克利夫存在种种的不良心理因素,并在此心理因素影响下实施了报复行为。
文章试图解读希斯克利夫报复行为的原因和危害,揭示了某些弱势者受到了不公正待遇而导致的报复行为,弱势者的心态与报复行为有着因果关系,报复社会的人往往具有反社会人格,极端的报复者最终自己也会受到伤害;提出宽恕别人不仅是为了别人好,而且也使自己的身心得到解放,社会得到和谐。
【期刊名称】《湖南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9【总页数】3页(P49-51)【关键词】报复行为;宽恕;艾米莉•朗勃特;《呼啸山庄》;希斯克利夫【作者】叶斯佳【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广东湛江 52409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呼啸山庄》是维多利亚时代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经典之作,是19世纪英国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艾米莉以艺术的想象形式创作了恐怖、怪诞的报复行为,一开始是辛德雷对希斯克利夫的报复,他打击损害自己利益的人。
随后,艾米莉用全部的心血刻画了希斯克利夫的形象。
希斯克利夫疯狂的爱恨情仇以及由之而起的无情的报复几乎贯穿于小说的全过程。
小说以怪异的情节发展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一某些弱势者受到了不公正待遇而导致的报复行为《呼啸山庄》表达了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社会的野蛮以及人们之间的矛盾冲突。
法国著名学者迪尔凯姆认为,“一种社会事实的决定性原因,应该到先于它存在的社会事实之中去寻找,而不应到个人意识的状态之中去寻找”[1]。
艾米莉·勃朗特所生活的三十年间正是英国社会动荡的时代。
在维多利亚时代,财富的分配差距太大,贫富对比十分明显。
一方面,有农庄主的奢侈的庄园生活;另一方面,则是农人破败的茅屋草舍。
农庄里的仆人,劳动时间长,收入低,经常受到农庄主的打骂,人活着没有尊严。
呼啸山庄读后感暴力与爱情的交错
呼啸山庄读后感暴力与爱情的交错《呼啸山庄》读后感:暴力与爱情的交错《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所著的一部文学经典,它讲述了一个跨越三代的爱情故事,描写了人性的复杂和现实的残酷。
小说的主人公是希斯克利夫,他出生在一个平民家庭,与主人公卡瑟琳一同长大。
卡瑟琳是一个高贵的年轻姑娘,但她的哥哥海顿却看不起希斯克利夫,于是他们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最终导致了悲惨的结局。
小说中的暴力场面频繁出现,主要体现在人物之间的争斗中。
希斯克利夫和卡瑟琳的爱情也深受暴力的影响。
希斯克利夫因为感情的创伤而变得冷酷无情,卡瑟琳也受到了他的影响,变得不再是从前的那个可爱的姑娘。
然而,小说中也不完全是暴力和黑暗的世界。
希斯克利夫对卡瑟琳的爱情一直是执着的,可以说是全书最为真诚的东西之一。
而卡瑟琳一直爱着希斯克利夫,她虽然结了婚,但她没有忘记希斯克利夫。
在小说的结尾,两人终于在另一个世界相遇,他们的爱情也得以圆满。
《呼啸山庄》通篇充斥着矛盾与暴力,但是它并不单单是一个诉说暴力和黑暗的故事。
作者通过希斯克利夫和卡瑟琳的爱情,向读者展现了爱情和人性的本质。
希斯克利夫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角色,他的复杂性在整个故事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他是一个既相信爱情,又对现实世界感到绝望的人。
可以说,在希斯克利夫的身上,人性的复杂性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总的来说,读完《呼啸山庄》引起我的深刻思考,它不仅反映了社会的阶级差异与人性的复杂,也揭示了爱情和暴力之间微妙的关系。
整部小说情节千回百转,错综复杂,但是透过情节的背后可以看出作者深深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
小说中对于人性,对于爱情和暴力的讨论形象生动,深刻而又简练清晰,为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最能表达激情的形式——恶——试析小说《呼啸山庄》
最能表达激情的形式——恶——试析小说《呼啸山庄》作者:张静瑞来源:《语文学刊》 2013年第6期○张静瑞(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摘要]小说《呼啸山庄》是勃朗特三姐妹中艾米利·勃朗特的代表作品。
这部小说具有一股令人粉身碎骨的激情,而最能表带这种激情的形式就是:恶。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略述了恶在小说中的表现。
第一,恶最有意义的形式——不道德的行为和最纯洁的爱情:这二者在主人公希剌克利夫身上集中体现出来,恶成为其表达爱情,释放激情的最有效的形式;第二,恶对道德的反叛:真正的恶不仅是坏人的梦想,从另一个角度看,恶也是善的梦想。
死只是对这种荒诞梦想的惩罚,梦想则寻求和接受这种惩罚。
但是,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止这种梦想。
凯瑟琳·恩肖便是最好的体现;第三,从永恒正义中汲取能量:艾米利笔下的恶与现代主义的恶最大的不同便是,艾米利的“恶”可以被救赎,即从理性主义的绝对真理和世界的本质中寻求永恒的正义——爱。
[关键词]呼啸山庄;恶;道德;理性主义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3)06-0063-02勃朗特三姐妹在英国文学史上几乎是一个不可复制的奇迹,夏洛蒂·勃朗特写出了让多少女孩为之抹泪的《简·爱》。
中文系的女生们最初练笔的时候,最容易选《简·爱》作为范本,它的结构简单,基本沿着时间叙事,它认真地讲了一个女人的恋爱史,对社会的阴暗面作了适当的批判,但是,它的一切都是那么适度。
而我个人则更倾向于浸染着浓烈的爱与恨的《呼啸山庄》,《呼啸山庄》这部小说中透露着一股令人粉身碎骨的激情,但凡对日常生活有点留恋的人,在这部小说前就敬请留步,它是给有宗教狂热的家伙预备的祭坛,它是农民的地狱,流浪者的天堂,它无情地击碎关于文明和家园的梦幻,它教唆人们把自己献给未知和黑暗。
《呼啸山庄》是艾米利·勃朗特的代表作与成名作。
浅析呼啸山庄中的暴力现象
浅析《呼啸山庄》中的暴力现象《呼啸山庄》是英国天才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不朽之作。
小说描写吉卜赛弃儿希斯克利夫被山庄老主人收养后,因受辱和恋爱不遂,外出致富,回来后对与凯瑟琳结婚的地主林顿及其子女进行报复的故事。
这部小说在刚面世的时候就被斥为“一部恐怖的,令人作呕的小说”,“一部骇人听闻,荒谬绝伦,毫无意义的作品”。
[1]小说中随处可见病态的甚至是令人厌恶的暴力现象。
然而,暴力现象作为作品其中一个组成元素是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因为它不仅反映着艾米莉·勃朗特独特的生命体验,还具有丰富的内涵,通过分析小说中暴力现象出现的原因和现实意义可以加深对整部作品以及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的理解。
一、《呼啸山庄》中的暴力表现暴力现象是《呼啸山庄》中一个非常明显的特色,我们很容易见到凶杀,斗殴,流血等暴力场景。
根据这些暴力现象的表现形式,可以将暴力现象分为语言暴力和行为暴力两个方面:(一)语言暴力语言暴力可以比较具体地描述为“使用嘲笑、侮辱、诽谤、诋毁、歧视、蔑视、恐吓等不文明的语言,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感受到痛苦或伤害”。
[2]《呼啸山庄》中的语言暴力一共有19处,尤其以辛德莱和希斯克利夫出现得最多:由于希斯克利夫夺走了辛德莱的父爱,辛德莱自小就对希斯克利夫十分憎恨。
他的语言多数带有恐吓性:在第四章中,辛徳莱与希斯克利夫争夺一匹马,辛徳莱凶巴巴地对希斯克利夫说“把我的马拿去吧,吉普塞人! 我巴不得它让你摔断脖子。
拿去吧,该死的……我希望这匹马把你的脑浆踢出来!”[3]这件事深深伤害了希斯克利夫的心灵,也成了他日后疯狂报复的理由。
自老恩肖死后,辛德莱一直处于家庭的中心地位,因而对于仆人耐莉和儿子哈里顿他总是打打骂骂的。
例如在第九章中,辛德莱认为儿子哈里顿欺骗自己,于是要求儿子亲亲自己,可是年幼的哈里顿很被动,辛徳莱便说道:“该死的,亲一个!老天爷,我要掐断这小鬼的脖子!”哈里顿在辛徳莱的怀里害怕极了,使劲地又哭又踢。
虐待行为与《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利夫
虐待行为与《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利夫
魏恩文
【期刊名称】《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1(000)001
【摘要】小说<呼啸山庄>中,童年与少年时代的希斯克里夫遭受了欣德利和约瑟夫等的躯体虐待和精神虐待.虐待造成了希斯克利夫对周围人们的负性认知、自我意识异常等病态心理素质,进而造成了其异常人格.成年后的希斯克利夫是各种形态家庭暴力的施行者,他由曾经遭受虐待的对象变成了虐待行为的施行者.希斯克利夫虐待行为涉及的成员有其配偶伊莎贝拉·林顿(埃德加·林顿的妹妹)、儿子希斯克利夫·林顿、凯瑟琳·林顿(埃德加·林顿的女儿)、哈顿(欣德利的儿子).希斯克利夫实施虐待行为乃出自复仇及企图控制上述受暴者的目的.
【总页数】4页(P64-67)
【作者】魏恩文
【作者单位】黎明职业大学外语系,福建,泉州,36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61.074
【相关文献】
1.分析《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形象 [J], 孙琪;
2.试析《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人性扭曲与复归 [J], 曹南
3.试析《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人性扭曲与复归 [J], 曹南[1]
4.《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悲剧探析 [J], 王婷婷
5.《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形象评述 [J], 余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呼啸山庄》中的暴力现象《呼啸山庄》是英国天才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不朽之作。
小说描写吉卜赛弃儿希斯克利夫被山庄老主人收养后,因受辱和恋爱不遂,外出致富,回来后对与凯瑟琳结婚的地主林顿及其子女进行报复的故事。
这部小说在刚面世的时候就被斥为“一部恐怖的,令人作呕的小说”,“一部骇人听闻,荒谬绝伦,毫无意义的作品”。
[1]小说中随处可见病态的甚至是令人厌恶的暴力现象。
然而,暴力现象作为作品其中一个组成元素是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因为它不仅反映着艾米莉·勃朗特独特的生命体验,还具有丰富的内涵,通过分析小说中暴力现象出现的原因和现实意义可以加深对整部作品以及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的理解。
一、《呼啸山庄》中的暴力表现暴力现象是《呼啸山庄》中一个非常明显的特色,我们很容易见到凶杀,斗殴,流血等暴力场景。
根据这些暴力现象的表现形式,可以将暴力现象分为语言暴力和行为暴力两个方面:(一)语言暴力语言暴力可以比较具体地描述为“使用嘲笑、侮辱、诽谤、诋毁、歧视、蔑视、恐吓等不文明的语言,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感受到痛苦或伤害”。
[2]《呼啸山庄》中的语言暴力一共有19处,尤其以辛德莱和希斯克利夫出现得最多:由于希斯克利夫夺走了辛德莱的父爱,辛德莱自小就对希斯克利夫十分憎恨。
他的语言多数带有恐吓性:在第四章中,辛徳莱与希斯克利夫争夺一匹马,辛徳莱凶巴巴地对希斯克利夫说“把我的马拿去吧,吉普塞人! 我巴不得它让你摔断脖子。
拿去吧,该死的……我希望这匹马把你的脑浆踢出来!”[3]这件事深深伤害了希斯克利夫的心灵,也成了他日后疯狂报复的理由。
自老恩肖死后,辛德莱一直处于家庭的中心地位,因而对于仆人耐莉和儿子哈里顿他总是打打骂骂的。
例如在第九章中,辛德莱认为儿子哈里顿欺骗自己,于是要求儿子亲亲自己,可是年幼的哈里顿很被动,辛徳莱便说道:“该死的,亲一个!老天爷,我要掐断这小鬼的脖子!”哈里顿在辛徳莱的怀里害怕极了,使劲地又哭又踢。
在十一章中,希斯克利夫执意要见凯瑟琳,林顿发现后冷静地劝他离开,可是希斯克利夫根本不把林顿放在眼里,还对凯瑟琳说:“他碰上我的拳头便会有脑袋开花的危险,老天爷!林顿先生,我真是万分遗憾你简直不堪一击!”这里希斯克利夫的语言带有嘲笑和恐吓性,林顿害怕了,暗中想唤人把希斯克利夫赶出去。
在第三十三章中,小凯瑟琳试图拉拢哈里顿一起对抗希斯克利夫,希斯克利夫对小凯瑟琳极为不满,他咆哮道:“如果哈里顿不把你从这间屋赶出去,我就要把他打进地狱!”“该死的妖婆!你竟敢教唆他来反对我?让她滚!把她扔进厨房里去!艾伦·丁恩,你要是再让她到我眼前来,我就要杀了她!”这里希斯克利夫的语言多是恐吓性的,目的就是要迫使他人完全服从自己。
而事实上只有哈里顿愿意听从他的命令,小凯瑟琳由此至终都进行着反抗,这就导致了后来希斯克利夫对她的身体攻击。
此外,小说还描写了凯瑟琳的语言暴力。
在第十一章中,凯瑟琳对丈夫林顿唤人来对付希斯克利夫的做法十分不满,她对林顿说:“我但愿希斯克利夫好好抽你一顿鞭子,抽得你得病!”林顿本来对希斯克利夫的到来就感到害怕,经凯瑟琳这样一说,林顿神经质地浑身颤抖起来,脸色苍白,他抵御不了被心爱的人这样刺激,痛苦夹杂着之前希斯克利夫对自己的羞辱,林顿只能靠着一张椅背,双手蒙着脸。
(二)行为暴力与语言暴力相比较,行为暴力主要是指以殴打、捆绑、禁闭、残害或者其它手段对人从身体、精神、性等方面进行伤害和摧残的行为。
行为暴力不同于语言暴力的地方就是暴力直接作用于受害者的身体或施害者自身,使受害者或施害者身体上或精神上感到痛苦,损害其身体健康和人格尊严。
《呼啸山庄》中人物的行为暴力一共有22处,其中以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出现得最多:希斯克利夫性格倔强、行为粗野、手段残忍,是个恶魔式的人物。
当辛德莱向他报仇时,他把刀子插进辛德雷的手腕,并使劲地往回拉,把辛德雷手腕上的肉割开一条长口子,他还踢踩已失去知觉的辛德莱,并不断地把他的头往石板地上撞。
自从辛德莱最后一次的报复失败后他就一蹶不振,终日借酒消愁,最后因一次翻船意外死去了。
希斯克利夫对自己的妻子伊莎贝拉,自己的儿子小林顿和旧恋人凯瑟琳的女儿小凯瑟琳也不肯放过。
他逼伊莎贝拉下跪,甚至叫嚷着要一脚踩死她,朝她头上飞刀,让她娇美的脸上留下青紫、裂痕和血迹,最终伊莎贝拉精神崩溃,被迫逃往外地,客死异乡。
对于自己的儿子他则是多次打骂,又把他关在房间里,致使他性格懦弱胆小。
对于小凯瑟琳,他曾经想强行把小凯瑟琳留在呼啸山庄,小说在第二十七章中有这样的描述:“他用空出来的手抓住她,把她拖到他的膝上,另一只手就像雨点般地落下来,狠狠打着她的头部两侧,如果她倒得下去的话,那每一巴掌都足以像他所威胁的那样把她打翻在地。
”希斯克利夫不仅对他人施以暴力,对自己也不温柔。
在第十六章中,当希斯克利夫知道凯瑟琳的死讯后,他再也无法控制自己,“把头往有节疤的树干上撞,抬起眼睛向上望着,嚎叫得不像是人,而像一头被刀子和长矛戳得要死的野兽。
”树皮上溅了几处鲜血,希斯克利夫的手和前额都沾满了血迹。
小说除了描写希斯克利夫的行为暴力,在第十章中,还写到伊莎贝拉在一次宴会上用自己尖利的指甲在凯瑟琳的手上抓出了一些红印,凯瑟琳痛得大叫起来,狠狠甩开伊莎贝拉的手。
在第二十四章中,小凯瑟琳正要读书给小林顿听,小哈里顿突然把门推开,抓住小林顿一只胳膊,把他甩下了椅子。
他对着小林顿和小凯瑟琳大骂,不允许小林顿有时间分辨,就几乎把他扔到厨房里去了。
可怜的小林顿脸上刷白,发着抖,瘦脸孔和大眼睛表现出一种疯狂的,软弱的愤怒。
二、暴力现象出现的原因文学作品是作家对现实印象进行创造性加工的产物,作家文学作品的创造过程实质上是用自己的生命体验来照镜子,通过透视,折射和反射等各种途径来展示自己的生命力量,从中艺术地截取生命力量聚集形成的影像。
因此,作家和作品之间的关系就如同镜与像的关系。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验,本文尝试从艾米莉·勃朗特自身的生命体验来解读作品中暴力现象出现的原因。
(一)哥特手法的继承与突破据考,哥特一词最初来自于北欧条顿民族中哥特部落的名称,辉煌一时的西罗马帝国在公元5世纪即为其所灭,后来,哥特族也消失在历史进程中。
在西罗马帝国灭亡1000多年后,意大利人法萨里首次采用“哥特”一词来指称一种为文艺复兴思想家们所不喜欢的中世纪建筑风格。
直到18世纪90年代,“哥特”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正式确立。
作为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特殊流派,哥特小说被评论家们称为“黑色浪漫主义”,它的“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情节上,它浓墨重彩地渲染暴力与恐怖;在主题思想上,主要是通过揭示社会、政治、教会和道德上的邪恶,揭示人性中的阴暗面来进行深入的探索。
这种文学体裁对19世纪勃朗特姐妹小说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艾米莉的小说《呼啸山庄》继承了哥特传统,大量采用了哥特手法。
洛克伍德梦境中血淋淋的手,辛徳莱把刀子插入耐莉的牙齿之间,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在荒野上游荡的幽灵……这一切无不令人毛骨悚然。
艾米莉不仅借用了这一系列手法,而且把暴力现象渲染到了极致,与复仇、争夺继承权的主题、“恶魔式”的人物,荒芜阴郁的内外环境融合贯通。
但艾米莉·勃朗特笔下的暴力现象并不是亦步亦趋地模仿哥特传统,而是巧妙地在借用这种形式的基础上对它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首先,情感是文学创作的动力和源泉,因为人类所有的创造活动,包括文学的创作都伴随着情感活动。
[4]而艾米莉的成功就在于她在人物的暴力言行中注入了自由放任,甚至是放纵恣肆的情感:希斯克利夫的内心充满对林顿的憎恨情绪,他扬言“一旦她不再关心他了,我会撕出他的心,痛饮他的血……”在第十一章中,凯瑟琳面对林顿提出的选择无法抑制内心强烈的痛苦,于是把头往沙发的扶手上撞呀碰呀,“磨着牙齿,似乎要把它们碾磨成碎片……”当从耐莉口中证实凯瑟琳的死讯后,希斯克利夫出于自身无法控制的激动,“把头往有节疤的树干上撞,抬起眼睛向上望着,嚎叫得不像是人,而像一头被刀子和长矛戳得要死的野兽……”传统哥特小说语言简单枯燥,人物形象大都平板干瘪,苍白机械,人物对待感情只有个人利益和欲望。
而艾米莉在创作中尽力挖掘人物的内心情感,并通过暴力言行的刻画让读者体验到人物痛苦,压抑,恐惧,憎恨等强烈的情绪骚动,不仅增强了情感表达的力度和强度,还使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化。
可以说这种充满暴力的情感折射着艾米莉真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内心体验。
其次,艾米莉在暴力现象中注入了丰富的心理内容。
当凯瑟琳得知伊莎贝拉爱上了希斯克利夫后,凯瑟琳认为伊莎贝拉要抢走希斯克利夫,心里充满忌恨,于是她处处以恶言相向,甚至在一次聚会上把伊莎贝拉的手臂掐出红印来。
凯瑟琳对希斯克利夫有着强烈的爱情,可是又知道无法和他在一起,内心极度痛苦。
当希斯克利夫最后一次拥抱她时,凯瑟琳揪住他的头发,把他按了下去,口里还说:“但愿我能抓住你!”尤其当林顿要求她作出选择时,凯瑟琳无法割舍,内心极度矛盾,“她用牙齿咬着枕头,从咬开的枕头中将一片一片的羽毛拉出来……”由此可见艾米莉在哥特人物的暴力言行中加入了深层次的心理内容,弱化了暴力本身的残酷性,令读者在体验恐怖感的同时能对作品人物进行更复杂更成熟的思考,这大大加强了哥特小说在展现暴力时的思想深度。
(二)自由精神的宣泄艾米莉·勃朗特在青少年时期受到苏格兰边界民谣的重大影响,追求自由是苏格兰人民放荡不羁,无拘无束的天性。
而艾米莉从小生活的地方约克郡在19世纪中期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阴郁凄凉,荒凉不毛。
只有石楠如火如荼地开放着,在荒凉的荒原上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一种放任自流,自由自在,完全合乎天性的模样,给予了她精神上极大的影响。
在艾米莉早期的诗歌中自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我惟一的祈求,那使我双唇启动的便是,还给我我的平常心,给予我真正的自由。
”[5]就连不太理解她的姐姐夏洛蒂也不得不承认:“而她胜过一切,最挚爱的是——自由。
自由是艾米莉的鼻息,没有自由,她就毁灭。
”[6] 艾米莉的写作纯粹为了宣泄,自娱,因而怎么想就怎么写,根本不顾别人的好恶,自己完全是写作的主人。
[7]在她的笔下,不管是专横跋扈的辛徳莱,精神分裂的凯瑟琳,还是疯狂复仇的希斯克利夫,他们的行为和情感都非常极端,自由放任,不受任何道德伦理的束缚。
在艾米莉与姐姐外出求学和做家庭教师的时间里,经历了受人役使、压迫和偏见的种种磨难,她强烈地感受到了心灵自由的丧失。
艾米莉短暂的一生几乎全是在约克郡地区的牧师住宅里度过的,但她内心对亲情、爱情的渴望与女性的自尊、矜持之间的矛盾无时不在继续。
与外界社会的长期隔绝及情欲的长期压抑,使艾米莉没有其他选择,只能把她所有的郁闷、压抑与失去自由的愤怒都发泄在她虚幻的世界——《呼啸山庄》里:年轻的凯瑟琳非常粗暴,又肆意妄为,当小哈里顿称呼她为“坏姑姑”时,她一把抓住他的双肩,使劲地摇撼,“摇得那可怜的孩子脸色青灰”,林顿想去抓住她的手来搭救这孩子,凯瑟琳竟然一下子挣脱出一只手来,“年轻人猛然一惊,感到这只手打在了他自己的脸上。